楞严经疏解蒙钞卷末五录(之五)1
|
来源: 作者: 发布日期:2007-07-22
|
|
大佛顶首楞严经疏解蒙钞卷末五录(之五)
海印弟子 蒙叟钱谦益集
(垂示宗旨)
佛顶宗录第五
序曰。魔民乱宗。蛇鬼横从。拂荡教网。拍盲鼓聋。亦有邪慧。掠宗附教。吹网贮风。离镜觅照。摄为宗录。证明别传。春在华枝。月落万川。辑佛顶宗录。
·一垂示宗旨
·二参会公案
·三举拈偈颂
今初。
已下二土诸祖
初祖述安心法门云。迷时人逐法。解时法逐人。解则识摄色。迷则色摄识。但有心分别计校自心现量者。悉皆是梦。若识心寂灭。无一动念处。是名正觉。问云何自心现量。答见一切法有。有自不有。自心计作有。见一切法无。无自不无。自心计作无。乃至一切法亦如是。并是自心计作有。自心计作无。又若人造一切罪。自见己之法王。即得解脱。若从事上得解者气力壮。从事中见法者。即处处不失念。从文字解者气力弱。即事即法者深。从汝种种运为。跳踉颠蹶。悉不出法界。亦不入法界。若以法界入法界。即是痴人。凡有所施为。终不出法界心。何以故。心。体是法界故。问世间人种种学问。云何不得道。答由见己故不得道。己者我也。至人逢苦不忧。遇乐不喜。由不见己故。由亡己故。得至虚无。己自尚亡。更有何物而不亡也。问诸法既空。阿谁修道。答有阿谁须修道。若无阿谁。即不须修道。阿谁者亦我也。若无我者。逢物不生是非。是者我自是而物非是也。非者我自非而物非非也。即心无心。是为通达佛道。即物不起见。名为达道。逢物直达。知其本原。此人慧眼开。智者任物不任己。即无取舍违顺。愚者任己不任物。即有取舍违顺。不见一物。名为见道。不行一物。名为行道。即一切处无处。即是法处。即作处。无作处。无作法。即见佛。若见相时。即一切处见鬼。取相故堕地狱。观法故得解脱。若见忆想分别。即受镬汤罏炭等事。现见生死相。若见法界性。即涅槃性。无忆想分别。即是法界性。心非色故非有。用而不废故非无。又用而常空故非有。空而常用故非无。
祖演化本国。喟然叹曰。彼之一师。已陷牛迹。况复支离而分六宗。我若不除。永缠邪见。至第一有相宗所问曰。一切诸法何名实相。有萨婆罗者答曰。于诸相中。不互诸相。是名实相。祖曰。一切诸相而不互者。若名实相。当何定耶。彼曰。于诸相中实无有定。若定诸相。何名为实。祖曰。诸相不定。便名实相。汝今不定。当何得之。彼曰。我言不定。不说诸相。当说诸相。其义亦然。祖曰。汝言不定。当为实相。定不定故。即非实相。彼曰。定既不定。即非实相。知我非故。不定不变。祖曰。汝今不变。何名实相。已变已往。其义亦然。彼曰。不变当在。在不在故。故变实相。以定其义。祖曰。实相不变。变即非实。于有无中。何名实相。萨婆罗以手指虚空曰。此是世间有相。亦能空故。当我此身。得似此不。祖曰。若解实相。即见非相。若了非相。其色亦然。当于色中。不失色体。于非相中。不碍有故。若能是解。此名实相。至第二无相宗所问曰。汝言无相。当何证之。有波罗提者答曰。我明无相。心不现故。祖曰。汝心不现。当何明之。彼曰。我明无相。心不取舍。当于明时。亦无当者。祖曰。于诸有无。心不取舍。又无当者。谁明无故。彼曰。入佛三昧。尚无所得。何况无相。而欲知之。祖曰。相既不知。谁云有无。尚无所得。何名三昧。彼曰。我说不证。证无所证。非三昧故。我说三昧。祖曰。非三昧者。何当名之汝既不证。非证何证。至第三定慧宗所问。曰。汝学定慧。为一为二。有婆兰陀者答曰。我此定慧。非一非二。祖曰。既非一二。何名定慧。彼曰。在定非定。处慧非慧。一即非一。二亦不二。祖曰。当一不一。当二不二。既非定慧。约何定慧。彼曰。不一不二。定慧能知。非定非慧。亦复然矣。祖曰。慧非定故。然何知哉。不一不二。谁定谁慧。至第四戒行宗所问曰。何者名戒。云何名行。当此戒行。为一为二。有一贤者。答曰。一二二一。皆彼所生。依教无染。此名戒行。祖曰。汝言依教。即是有染。一二俱破。何言依教。此二违背。不及于行。内外非明。何名为戒。彼曰。我有内外。彼已知竟。即得通达。便是戒行。若说违背。俱是俱非。言及清净。即戒即行。祖曰。俱是俱非。何言清净。既得通故。何竞内外。至第五无得宗所问曰。汝云无得。无得何得。既无所得。亦无得得。有宝静者答曰。我说无得。非无得得。当说得得。无得是得。祖曰。得既非得。得亦非得。既云得得。得得何得。彼曰。见得非得。非得是得。若见不得。名为得得。祖曰。得既非得。得得无得。既无所得。当何得得。至第六寂静宗所问曰。何名寂静。于此法中。谁静谁寂。有尊者答曰。此心不动。是名为寂。于法无染。名之为静。祖曰。本心不寂。要假寂静。本来寂故。何用寂静。彼曰。诸法本空。以空空故。于彼空空。故名寂静。祖曰。空空已空。诸法亦尔。寂静无相。何静何寂。
异见王问波罗提尊者。何者是佛。提曰。见性是佛。王曰。师见性不。提曰我见佛性。王曰。性在何处。提曰。性在作用。王曰。是何作用。今不睹见。提曰。今现作用。王自不识。王曰。师既所见。云有作用。当于我处。而有之不。提曰。王若作用。现前总是。王若不用。体亦难见。王曰。若当用之。几处出现。师曰。当出用时。当有其八。以偈告曰。在胎曰身。处世名人。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鼻辨气。在口谈论。在手执捉。在足运奔。遍现俱该法界。收摄不出微尘。识者知是佛性。不识者唤作精魂。(金山普宁禅师举云。虽然如是。秪见锥头利。不见凿头方。若是金山则不然。有眼觑不见。有耳听不闻。有鼻不知香。有舌不谈论。有身不觉触。有意不攀缘。一念相应。六根解脱。敢问诸禅林。与前来是同是别)。
(○刘签判经臣发明心地颂 在胎为身。随缘托质示天真。分明见得当时事。昼夜舒光转法轮 处世名人。我今知是释迦身。堪悲扰扰昏昏者。个个埋藏无价珍 在眼曰见。昨夜三更光击电。照破根尘一物无。始知身坐空王殿 在耳曰闻。如何昏睒满乾坤。那知鼓响钟鸣后。一夜齐开众妙门 在鼻辨香。栴檀林里亲闻得。彻地熏天只自知。相逢觌面难相识 在舌谈论。方便海开法施门。若是知音两相见。何劳一默与多言 在手执捉。放开捏聚总由伊。笑他庞老当年道。运水搬柴未是奇 在足运奔。草鞋踏破无消息。吾今了了报君知。只是不归归便得)。
(○明道先生论中庸。鸢飞戾天章云。识得便活泼泼地。不识只是弄精魂)。
二祖可大师曰。我心未宁。乞师与安。初祖曰。将心来与汝安。曰。觅心了不可得。祖曰。与汝安心竟。
○祖曰。凡夫谓古异今。谓今异古。复离四大。更有法身。解时。即今五阴心。是圆净涅槃。此心具足万行。正称大宗四祖示融大师云。百千妙门。同归方寸。恒沙功德。总在心源。一切定门。一切慧门。一切行门。悉皆具足。神通妙用。并在汝心。一切烦恼业障。本来空寂。一切因果。皆如梦幻。无三界可出。无菩提可求。人与非人。性相平等。大道虚旷。绝思绝虑。如是之门。汝今已得。更无阙少。与佛何殊。
五祖云。欲知法要。心是十二部经之根本。唯有一乘法。一乘者一心是。但守一心。即心真如门。
六祖慧能大师云。汝等诸人。自心是佛。更莫狐疑。心外更无一法而能建立。皆是自心生万种法。经云。心生种种法生。其法无二。其心亦然。其道清净。无有诸相。汝莫观净。及空其心。此心无二。无可取舍。行住坐卧。皆一直心。即是净土。依吾语者。决定菩提。
○告众云。世人妙性本空。无有一法可得。自性真空。亦复如是。莫闻吾说空。便即著空。第一莫著空。若空心静坐。即著无记。空世界虚空。能含万物色像。日月星辰。山河大地。泉源溪涧。草木丛林。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一切大海须弥诸山。悉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复如是。
○善知识。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善知识。当用大智慧打破五蕴烦恼尘劳。如此修行。定成佛道。变三毒为戒定慧。我此法门。从一般若生八万四千智慧。何以故。为世人有八万四千尘劳。若无尘劳。智慧当现。
○何名无念。见一切法心不染著。是为无念。用即遍一切处。亦不著一切处。但净本心。使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用无滞。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
○师言。大众。世人自色身是城。眼耳鼻舌是门。外有五门。内有意门。心是地。性是王。王居心地上。性在王在。性去王无。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心坏。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即众生。自性觉即是佛。慈悲即是观音。喜舍名为势至。能静即释迦。平直即弥陀。人我是须弥。邪心是海水。烦恼是波浪。毒害是恶龙。虚妄是鬼神。尘劳是鱼鳖。贪嗔是地狱。愚痴是畜生。善知识常行十善。天堂便至。除人我。须弥倒。无邪心。海水竭。烦恼无。波浪灭。毒害除。鱼龙绝。自心地上觉性如来。放大光明外照。六门清净。能破六欲诸天。自性内照。三毒即除。地狱等罪一时消灭。内外明彻。不异西方。不作此修。如何到彼。
○三科法门者。阴界入也。界是十八界。六尘六门六识是也。自性能含万法。名含藏识。若起思量。即是转识。生六识。出六门。见六尘。如是十八界。皆从自性起用。
○法海问即心即佛。祖曰。前念不生即心。后念不灭即佛。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
○答薜内侍云。明与无明。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实性。实性者。处凡愚而不减。在贤圣而不增。任烦恼而不乱。居禅定而不寂。不断不常。不来不去。不在中间及其内外。性相如如。常住不迁。名之曰道。问不灭不生。何异外道。答外道说不生不灭。将灭止生。以生显灭。灭犹不灭。生说无生。我说不生不灭。本自无生。今亦无灭。所以不同外道。
○智通禅师看楞伽经。约千余遍。不会三身四智。祖曰。三身者。清净法身。汝之性也。圆满报身。汝之智也。千百亿化身。汝之行也。若离本性。别说三身。即名有身无智。若舍三身。无有自性。即名四智菩提。问四智之义可得闻乎。曰。既会三身。便明四智。若离三身。别谈四智。此名有智无身也。偈云。大圆镜智性清净。平等性智心无病。妙观察处见非功。成所作智同圆镜。五八六七果因转。但用名言无实性。若于转处不留情。繁兴永处那伽定(僧问长沙岑。第六第七及第八识举竟无体。云何名转第八为大圆镜智。岑示偈曰。七生依一灭。一灭持七生。一灭灭亦灭。六七永无迁)。
(○寂音曰以五识第八亲相分。故曰成所作智同圆镜。是皆果上方转。第六第七无别体故。但能了知。即性平等。是皆因中转也)。
(○紫柏曰。楞伽以八识二无我。五法三自性。转识成智为宗。不达此义者。以为得心之后。再无一事。不知道可顿悟。情须渐除。鼻祖所传之心道也。楞伽转识成智之法。治情之具也。若闻道而不治清。此必魔外也。我如来法中必无是事)。
○祖示僧志彻曰。佛性若常。更说什么善恶诸法。乃至穷劫。无有一人发菩提心者。故吾说无常。正是佛说真常之道也。又一切诸法若无常者。即物物皆有自性。容受生死。而真常性有不遍之处。故吾说常者。正是佛说真无常义也。佛比为凡夫外道执于邪常。诸二乘人于常计无常。共成八倒。故于涅槃了义教中。破彼偏见。显说真常真乐真我真净。汝今依言背义。以断灭无常。及确定死常。而错解佛之圆妙最后微言。纵览千遍。有何所益。
○僧志道览涅槃经请益曰。一切众生。皆有二身。谓色身法身也。色身无常。有生有灭。法身有常。无知无觉。经云。生灭灭已。寂灭为乐。不审何身寂灭。何身受乐。祖曰。汝是释子。何习外道断常邪见。而议最上乘法。据汝所说。即色声外别有法身。离生灭求于寂灭。又推涅槃常乐。言有身受用。佛为一切迷人。认五蕴和合为自体相。分别一切法为外尘相。好生恶死。枉受轮回。以常乐涅槃。翻为苦相。佛愍此故。乃示涅槃真乐。刹那无有生相。刹那无有灭相。更无生灭可灭。是则寂灭现前。当现前时。亦无现前之量。乃谓常乐。听吾偈曰。无上大涅槃。圆明常寂照。凡愚谓之死。外道执为断。诸求二乘人。目以为无作。尽属情所计。六十二见本。妄立虚假名。何为真实义。惟有过量人。通达无取舍。以知五蕴法。及以蕴中我。外现众色相。一一音声相。平等如梦幻。不起凡圣见。不作涅槃解。二边三际断。常应诸根用。而不起用想。分别一切法。不起分别想。劫火烧海底。风吹山相击。真常寂灭乐。涅槃相如是。吾今强言说。令汝舍邪见。汝勿随言解。许汝知少分。
○荷泽阅大藏经。请问六处有疑。第一问。(所用戒何物。定从何处修。慧因何处起。所见不通流)祖曰。定即定其心。将戒戒其心。性中常慧照。自见自知深。第三问。(将生灭却灭。将灭灭却生。不了生灭义。所见似聋盲)祖曰。将生灭却灭。令人不执性。将灭灭却生。令人心离境。未即离二边。自堕生灭病。第四问。(先顿而后渐。先渐而后顿。不悟顿渐人。心里常迷闷)祖曰。听法顿中渐。悟法渐中顿。修行顿中渐证。果渐中顿。顿渐是常因。性中不迷闷。
天竺第四祖优波鞠多尊者。出家证果。行化至摩突罗国。诸天雨华。地祇皆现。由是魔宫振动。波旬愁怖。以其魔力。屡化华与玉女。欲乱听法者。尊者即入三昧。察其所以。魔乘在定。持璎珞縻其颈。尊者出定。取人狗蛇三尸。化为华鬘。软语令魔系之。虫蛆臭秽。魔尽自神力。不能得去。即升六欲天乃至梵天。求其解免。梵王曰。汝可归心尊者。乃得除之。为说偈曰。若因地倒还因地起。离地求起。终无其理。波旬即下天宫。礼足哀忏。尊者曰。汝自今迁善。于佛正法不娆害不。波旬曰。誓向佛道。尊者曰。汝可自唱。皈依三宝。波旬合掌三唱。三尸悉除。作礼赞叹而去(经言。一切魔王及与鬼神。见其宫殿。无故崩裂。大地振坼。果有是事)。
五祖授多迦尊者。游化至中印度。彼国有八千大仙。弥遮伽为首。率众瞻礼。谓尊者曰。念昔同生梵天。我遇阿私陀仙。授以仙法。师逢十力弟子。修习禅那(一云尊者证果。乃得应真)自此报分殊途。已更六劫。者曰。支离累劫。诚哉不虚。今可舍邪。归入佛乘。迦曰。昔阿私陀仙人授我记云。却后六劫。当因同学。获无漏果。今之相遇。岂不然耶。即度出家。其余仙众。寻皆率服。得戒成四果(第十经识魔云。是人则堕贪非贪执。诸阿私陀求长命者。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今云同生梵天。授阿私陀仙法。报分殊途。支离累劫。痛哉其言之也。弥伽既绍祖位。余众皆证四果。则识阴外道。所证之地位。可以比知。故非十种仙趣。可以同年而语也)。
十祖胁尊者。憩一树下。有长者子富那夜奢。当会前立。者曰。汝从何来。奢曰。我心非往。者曰。何处所住。奢曰。我心非止。(阿难言。佛手不住。而我见性尚无有静。谁为无住。我头自动。而我见性尚无有止。谁为摇动)者曰。汝不定耶。奢曰。诸佛亦然。者曰。汝非诸佛。奢曰。诸佛亦非。奢说偈赞曰。师坐金色地。常说真实义。回光而照我。令入三摩谛。
十二祖马鸣大士。于华氏国转妙法轮。有小虫类蟭螟。潜其座下。取示众曰。此魔所变。盗听吾法。放之去。魔不能动。祖令皈依三宝。即复本形。作礼曰。我名迦毗摩罗。眷属三千。祖曰。尽汝神力。变化若何。曰。我化巨海。极为小事。祖曰。汝化性海得不。曰。何谓性海。非我所知。祖为说曰。此性海者。山河大地。皆依建立。三昧六通。由兹发现。魔闻法大起信心。与其徒属皆求出家。后付正法眼藏。
十六祖罗睺罗多大士。至室罗筏城。溯金水河源。见僧伽难提禅定于石窟中。经三七日出定。乃问之曰。汝身定耶。心定乎。提曰身心俱定。祖曰。身心俱定。何有出入。提曰。虽有出入。不失定相。如金在井。金体常寂。祖曰。若金在井。若金出井。金无动静。何物出入。提曰。言金动静。何物出入。许金出入。金非动静。祖曰。若金在井。出者何金。若金出井。在者何物。提曰。金若出井。在者非金。金若在井。出者何物。祖曰。此义不然。提曰。彼义非著。祖曰。此义当堕。提曰。彼义不成。祖曰。彼义不成。我义成矣。提曰。我义虽成。法非我故。祖曰。我义已成。我无我故。提曰。我无我故。复成何义。祖曰。我无我故。故成汝义。提曰。仁者师谁。得是无我。祖曰。我师迦那提婆。证是无我。提以偈赞曰。稽首提婆师。而出于仁者。仁者无我故。我欲师仁者。祖答曰。我已无我故。汝须见我我。汝若师我故。知我非我我。难提心意豁然。即求度脱。祖曰。汝心自在。非系我所。何须依托。而求解脱。
十七祖僧伽难提尊者。领童子伽耶舍多。游化古寺。殿上铜铃。被风摇响。祖问曰。彼风鸣耶。彼铃鸣耶。彼铜鸣耶。子曰。我心鸣耳。非风铜铃。祖曰。非风铜铃。我心谁耳。子曰。二俱寂静。非三昧耶。祖曰。善哉真比丘。善会诸佛理。
十九祖鸠摩罗多。往世尝生梵天。贪爱菩萨璎珞。堕生忉利。为彼天人说法。彼天遂证初果。以故天众尊为导师。其时有天玉女。来礼法会。会众千二百人。辄起情爱。故相牵累。绍祖冥数适至。降生月氏。(天女亦堕此国。为梵志氏)传法后。行化中天竺。有智士名阇夜多。问曰。我父母素敬三宝。常萦疾瘵。邻家久为旃陀罗行。康强如意。善恶报应。岂虚说乎。祖曰。佛说业通三世。有此生为善而不得福。前恶报胜也。今世作恶而不受殃。前善报胜也。若今生善恶之业。随福报而增上。则来世善恶之趣滋深。苟宿生善恶之因。逐心行而移改。则当生罪福之果不定。凡人见仁夭暴寿。逆吉义凶。便谓亡因果。虚罪福。不知形影相随。毫厘靡忒。百千万劫。永不磨灭。岂可以一世求之耶。汝已信三世之业。而未明业从惑生。惑因识有。识依不觉。不觉依心。心本清净。无生灭。无善恶。有为无为。皆如梦幻。夜多领发宿慧。遂求出家(皓月供奉问长沙曰。了即业债本来空。未了应须还宿债。只如师子尊者。二祖大师。为甚么得偿债去。沙曰。大德不识本来空。月曰。如何是本来空。沙曰业债是。如何是业债。曰。本来空是。沙以偈示曰。假有元非有。假灭亦非无。涅槃偿债义。一性更无殊)。
五天有僧达磨达者。有辨慧。师事二十四祖师子尊者。尊者知其悟解。对众称之。至传法嗣祖。则属婆舍斯多。达磨达心恨之曰。尊者知我之深。至嗣祖位。不以见授。岂有说乎。尊者化去久之。达磨达一日独行渡水。有女子浣。露其足。念曰。此胫乃尔白晰耶。师子尊者忽在其旁曰。汝每念我不以祖位授汝。今日之心。可授祖位乎。达磨达于是摄念。礼足求哀曰。微细误犯。如是之难敌乎(寂音曰。世尊四决定明诲。进淫机于杀盗妄之前。是大慈父。造次不忘。曲折垂诲。新学菩萨。所当知恩)。
已下此土圣贤
志公和尚问梵僧。承闻尊者唤我作屠儿。曾见我杀生么。曰见。师曰。有见见。无见见。不有不无见。若有见见。是凡夫见。无见见。是声闻见。不有不无见。是外道见。未审尊者如何见。僧曰。你有此等见耶。
傅大士谓弟子曰。无为大道者。离于言说。说者无示。听者无闻。学者无得。说者无方故无示。听者无受故无闻。学者无取故无得。何以故尔。法无色。离形相故。法无受。离取舍故。法无行。离足迹故。法无名字。离分别故。如是道者。即为无为真一无漏之道。断绝攀缘。究竟无染。上不为结使所牵。漏落三界。流转生死。下不为结使所牵。漏落三涂地狱。受诸苦恼。故言无漏。即寂定无为。岿然常住。
秦跋陀禅师问生法师。作么生说色空义。曰。众微聚曰色。众微无自性曰空。师曰。众微未显。唤作甚么。生罔措。其徒追问。未审如何说色空义。师曰。不道汝师说得不是。汝师秪说得果上色空。不会说得因中色空。曰。如何是因中色空。曰。一微空。故众微空。众微空。故一微空。一微空中无众微。众微空中无一微(天衣怀颂曰。色空空色色空空。阂却潼关路不通。劫火洞然毫末尽。青山依旧白云中)。
鸠摩罗什答后秦主姚兴曰。佛说色阴。三世和合。总名为色。五阴皆尔。又云。从心生心。如从谷生谷。以是故知必有过去。无无因之咎。又云六识之意识。依已灭之意为本而生意识。又正见名过去业。未来中果法也。又十力中第二力。知三世诸业。又云。若无过去业。则无三涂报。又云。学人若在有漏心中。则不应名为圣人。以此诸比。固知不应无过去。若无过去未来。则非通理。经法所不许。又十二因缘。是佛法之深者。若定有过去未来。则与此法相违。所以者何。如有谷子地水时节。芽根得生。若先已定有。则无所待有。若先有。则不名从缘而生。又若先有。则是常倒。是故。不得定有。不得定无。有无之说。唯时所宜耳。以过去法起行业。不得言无。又云今不与昔对。不得言有。又大品所明。过去如。不离未来现在如。未来现在如。亦不离过去如。此亦不言无也。
肇公物不迁论曰。昔物自在昔。不从今以至昔。今物自在今。不从昔以至今。故仲尼曰。回也见新。交臂如故。如此则物不相往来明矣。既无往返之微朕。又何物而可动乎。(宗镜释曰。意明物物常自新。念念不相到。交臂之顷。已失前人。岂容至老而后变耶。又前念已故。后念恒新。终日相见。恒是新人。故云如新。如此新人。见之只如交臂之顷。早是后念新人。非前念时也。故云非故耳。若前念已故。后念已新。新不至故。故不待新。前后不相至故不迁也。又虽两人初相见。只如举手交臂之顷。早已往矣。此取速疾也。故云昔物自在昔。今物自在今。如红颜自在童子之身。白首自处老人之体)然则庄生之所以藏山。仲尼之所以临川。斯皆感往者之难留。岂曰排今而可往。人则谓少壮同体百龄一质。徒知年往。不觉形随。是以梵志出家。白首而归。邻人见之曰。昔人尚存乎。梵志曰。吾犹昔人。非昔人也。邻人皆愕然非其言也。所谓有力者负之而趋。昧者不觉。其斯之谓与(俱舍论颂云。如以一睫毛。置掌人不觉。苦置眼睛上。为苦极不安。凡夫如手掌。不觉行苦睫。智者如睛睛。缘极生厌怖)。
(○幽溪云。以恒河无异为客。所谓江河竞注而不流也。以身中贸迁为尘。所谓交臂而非故也)。
(○王肯堂曰。世说。客问乐令旨不至者。乐亦不复剖析文句。直以麈尾柄确几曰。至不。客曰至。乐又举麈尾曰。若至者那得去。然则至去初无定名。本体元自不动。故云观方知彼去。去者不至方也。法华偈曰。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藏疏之不变。肇论之不迁。皆谓是耳)。
南岳思大和尚云。若言学者。须先通心。心若得通。一切法一时尽通。闻说净不生净念。即是本自净。闻说空不取空。譬如鸟飞于空。若住于空。必有堕落之患。无住是本。自性体寂而生其心是照用。即寂是自性定。即照是自性慧。即定是慧体。即慧是定用。离定无别慧。离慧无别定。即定之时即是慧。即慧之时即是定。即定之时无有定。即慧之时无有慧。何以故。性自如故。如灯光虽有二名。其体不别。即灯是光。即光是灯。离灯无别光。离光无别灯。即灯是光体。即光是灯用。即定慧双修。不相去离(宗镜第九十七)。
(○坛经云。定是慧体。慧是定用。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莫言先定发慧。先慧发定。法有二相。定慧不等。犹如灯光。有灯即光。无灯即暗。灯是光之体。光是灯之用。名虽有二。体本同一)。
南岳思大师获宿智通。寻复障起。四支缓弱。不能行步。自念曰。病从业生。业从心起。心源无起。外境何状。病业与身。都如云影。如是观已。颠倒想灭。轻安如故(万松云。古人病中。犹为佛事。南岳病障忽生。便就病作一则因缘参云)。
智者大师与陈宣帝书云。学道之法。必须先识本原。求道由心。又须识心之体性。分明无惑。功业可成。一了千明。一迷万惑。心无形相。内外不居。境起心生。境亡心灭。色大心广。色小心微。乃至知心空寂。即入空寂法门。知心无缚。即入解脱法门。知心无相。即入无相法门。觉心无心。即入真如法门。若能知心如是者。即入智慧法门。
杜顺和尚摄境归心真空观云。谓三界所有法。唯是一心。心外更无一法可得。故曰归心。谓一切分别。但由自心。曾无心外境。能与心为缘。何以故。由心不起。外境本空。论云。由依唯识故。境本无体。真空义成故。以尘无有故。本识即不生。由此方知由心现境。由境显心。心不至境。境不入心。常作此观。智慧甚深(宗镜)。
贤首解摄论偈曰。此中一刹那者。即谓无念(楞伽解曰。以一刹那流转。必无自性故。即是无生。若非无生。即不流转。是故契无生者。方见刹那也)。
○还源观曰。由于尘相。念念迁变。即是生死。由观尘相。生灭相尽。空无有实。即是涅槃(寂音曰。于色声等法。念念分别。名为迁变。观此色声等法。起灭无从。当处解脱。先观己眼。曰。是眼即不能。自见其己体。自体尚不见。云何见余物。次观前境曰。若见是树。复云何树。若见非树。云何见树。次观三际曰。若现在是有耶。则过去未来亦应是有。若过去未来是无耶。则现在亦应是无)。
枣柏长者曰。有作之法难成。随缘无作易办。作者劳而无功。不作随缘自就。无功之功。功不虚弃。有功之功。功皆无常。多劫积修。终归败坏。一念缘起无生。超彼三乘权学等见(寂音曰。读枣柏论。于是顿见迦叶波说偈。诸法从缘生。诸法从缘灭之旨)。
○经曰。智入三世而无来往。枣柏曰。此华藏世界海。明此教法。一念三世故。一念者。为无念也。无念即无三世古今等法。以明法身无念。一切众生妄念三世多劫之法。不离无念之中。以是义故。此华藏世界。所有庄严境界。能现诸佛业。众生三世所行。行业因果。总现其中。或过去业现未来中。或未来业现过去中。或过去未来业现现在中。或现在业现过去未来中。如百千明镜。俱悬四面。前后影像。互相彻故。为法界之体性无时故。妄计三世之业。顿现无时法中。偈曰。三世无有时。妄计三世法。以真无妄想。一念现三世。三世无时者。亦无有一念。计著三世法。总现无时中。了达无时法。一念成正觉。(世尊在摩竭提国。阿兰若法菩提场中。始成正觉。于普光明殿。入刹那际三昧。明以法界。身为定体。无三世性故。从兜率下降神。及入涅槃。四十九年住世。转一切法轮。总不出刹那际。以此三昧。圆通始终。非三世古今故。如是叙致。以总言之。一切过去现在未来诸佛。皆尽一时成佛。并众生生死。亦不移刹那际。但众生妄计有年岁长短。如佛所说。即生即死。皆不移时。夫随情言说。无有实义。以济迷倒。谓之方便。若出情之法则不然。但入刹那际三昧。即成无上觉道)。
(○寂音云。阿难偈曰。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祇获法身。予观法华经。诸菩萨摩诃萨。从[初]涌出以诸菩萨种种赞法而赞于佛。如是时间。经五十小劫。是时释迦牟尼佛默然而坐。及诸四众亦皆默然。五十小劫。佛神力故。令诸大众。谓如半日。夫半日之间。历五十小劫。颠倒想所持也)。
○又曰。十定品法门。其定名入刹那际。如三乘说。八十生灭为一刹那。八十刹那为一念。如此一乘。但以刹那是极短促思虑不及之故。终不别论有生灭。明如来出世。终始不离刹那际为一乘。道理情解。有以情解者。疑网不除。且信佛语。自疑不断。
○论法华龙女成佛云。以法华经对权教三根。见未尽者。令成信种。且将女相速转成佛。令生奇特。方始发心趣真知见。不堪本法而起善根。此明且引三权。令归一实。又破彼时。劫定执三僧祇。令于刹那证三世性。本来一际。无始无终。称法平等。裂三乘之见网。撒菩萨之草庵。令归法界之门。入佛真实之宅。故令龙女成佛。明非过去久修。年始八岁。又表今非旧学。转女时分。不逾刹那。具行佛果。无亏毫念。法本如是。自体无时。权学三根。自将见隔。迷自实法。反称为他。不知躬己。本分如斯。全处宅中。犹怀滞见。云何界外。悬指三祇。此见不离。定乖永劫。回心见谢。方始旧居。何如今时灭诸见业。徒烦多劫。苦困方回。如华严经法界缘起门。明凡圣一真。犹存见隔。见存即凡。情亡即佛。称性缘起。俯仰进退。屈伸谦敬。皆菩萨行。无有一法。可转变相。有生住灭故。不同龙女转身成佛。寂音曰。龙旁生。女有五障。八岁非久积功力。忽然之顷非历尘劫。乃化而成佛者。超越脱离。凌跨十世。猛利成就之象也。方等深经有正言之者。首楞严曰。金刚王宝觉。弹指超无学。华严曰。超诸方便成十力是也。
澄观和尚华严疏云。上来诸门。乃至无尽。不离一心。一心即法界。故起信云。所言法者。谓众生心。心体即大。心之本智。即方广。观心起行即华严。觉心性相即是佛。觉非外来。全同所觉。故理智不昧。理智形夺。双亡寂照。则念念皆是华严性海。则物我皆殊。泯同平等。为未了者。今了自心。若知物物皆心。方了心性。故梵行品云。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然今法学之者多弃内而外求。习禅之者好亡缘而内照。并为偏执。俱滞二边。既心境如如。则平等无碍。昔曾莹镜两面。鉴一盏灯。置一尊容。而重重交光。佛佛无尽。见夫心境互照。本智双入。心中悟无尽之境。境下了难思之心。心境重重。智照斯在。又即心了境界之佛。即境见惟心如来。心佛重重而本觉性一。皆取之不可得。则心境两亡。照之不可穷。则理智交彻。心境既尔。境境相望。心心互研。万化纷纶。皆一致也。唯证相应。名佛华严矣(释云。今人只解即心即佛。是心作佛。不知即境即佛。是境作佛。今明以如为佛。心境皆如。心如即佛。境如焉非。又心有心性。心能作佛。境有心性。安不作佛。以心收境。则心中见佛。是境界之佛。以境收心。境中见佛。是唯心如来)。
清凉国师答皇太子问心要云。迷现量则惑苦纷然。悟真性。则空明廓彻。有证有知。则慧日沉没于有地。若无照无悟。则昏云掩蔽于空门。迷悟更依。真妄相侍。若求真弃妄。犹弃影劳形。若体妄即真。犹处阴影灭。若无心忘照。则万虑都捐。若任运寂知。则众行爰起。言止则双忘知寂。论观则双照寂知。语证则不可示人。说理则非证不了。是以悟寂无寂。真知无知。以知寂不二之一心。契空有双融之中道。般若非心外新生。智性乃本来具足。然本寂不能自现。实由般若之功。般若之与智性。翻覆相成。本智之与始修。实无两体。双忘证入。则妙觉圆明。始末该融。则因果交彻。
已下宗镜引证
高僧灵润云。舍外尘邪执。得意言分别。舍唯识想。得真法界。前观无相。舍外尘相。后观无生。舍唯识想。常与法侣登山游观。野火四合。众皆奔散。独安步顾陟。语曰。心外无火。火实自心。谓火可逃。无由免火。及火至润。而潜然息灭。
○复礼法师曰。观业者。业因心起。心为业用。业引心而受形。心随业而作境。然则因业受身。身还造业。从心作境。境复生心。若影随形而曲直。犹响随声而大小矣(智证传云。广百论偈云。眼中无色识。识中无色眼。色内二俱无。何能令见色。高僧灵润。尝修此观也)。
法照禅师云。经云。三阿僧祇百千名号。皆是如来异名。即真心之别称也。夫缚从心缚。解从心解。缚解从心。不关余事。出要之术。唯有观心。乃至若举一心门。一切唯一心。若一法非心。则是心外有。谁能在心外。别制一条者。
○梵禅师云。若知一切法皆是法。即得解脱。眼是法。色是法。经云。不见法还与法作系缚。亦不见法还与法作解脱。
○藏禅师云。于一切法无所得者。即心是道。眼不得一切色。耳不得一切声。
○缘禅师云。譬如家中有大石。寻常坐卧。或作佛像。心作佛解。畏罪不敢坐。皆是意识。笔头画作。自忙自怕。石中实无罪福。
○安禅师云。直心是道。何以故。直心直用。更不观空。亦不求方便。经云。直视不见。直念不思。直受不行。直说不烦。
○觉禅师云。若悟心无所属。即得道迹。眼见一切色。眼不属一切色。是自性解脱。经云。一切法不相属故。心与一切法。各不相知。
○圆寂尼云。一切法唯心无对。即自在解脱。经云一切法不与眼作对。何以故。法不见法。法不知法。
古德问云。若言自他俱是自心现。离心无实我人者。诸佛亦见有众生。岂可有妄心未尽耶。答诸佛见有众生。俱是缘生幻有。众生不知。谓实有我。所以造业受报。枉有轮回。此由无实我。感诸佛慈悲。若实有我。非是妄有者。诸佛何故。妄救众生。以我实有。不可救故。今为救者。定知无我。妄计有也。故知众生不离佛界。迷不觉知(宗镜)。
学人问安国和尚。若未悟时。善恶缘业是有不。答非有。喻如夜梦。被恶人逐。或作梵王帝释。将为是有。豁然睡觉。寂然无事。信知三界本空。唯是一心。
○学人又问。何名识心见性。答喻如夜梦。见好与恶。若知身在床上安眠。全无忧喜。即是识心见性。如今有人闻作佛便喜。闻入地狱即忧。不达心佛在菩提床上安眠。妄生忧喜。
已下此土诸祖法嗣
向居士云。影由形起。响逐声来。弄影劳形。不知形是影本。扬声止响。不识声是响根。除烦恼心而求涅槃。喻去形而觅影。离众生心而求佛道。喻默声而寻响。故知迷悟一途。愚智非别。无名作名。因其名则是非生矣。无理作理。因其理则诤论起矣。幻作非真。谁非谁是。虚妄非实。何有何空。将知得无所得。失无所失矣。
牛头初祖云。诸佛于此得菩提者。此是心处得菩提。色处转法轮。眼处入涅槃。若尔者。身中究竟解脱。法身常在。净土具足。更少何物。复更何求。初发心时便成正觉。
○融大师云。一切凡圣三涂已上。种智已还。皆妄想谓有。并是梦中。如人梦中见在地狱。种种方便求脱。浪生辛苦。但抖擞令觉。即一切事尽无。如今尽是梦中所作。还受梦报。
○又云。不离五阴有佛。
○镜像本无心。说镜像无心。从无心中说无心。人说有心。说人无心。从有心中说无心。有心中说无心。是末观。无心中说无心。是本观。众生计有身心。说镜像破身心。众生著镜像。说毕竟空破镜像。若知镜像毕竟空。即身心毕竟空。假名毕竟空。亦无毕竟空。佛道非天生。亦不从地出。直是空心性。照世间如日。
○博陵王问曰。境发无处所。缘觉了知生。境谢觉还转。觉乃变为境。若以心曳心。还为觉所觉。从之随随去。不离生灭际。师曰。色心前后中。实无缘起境。一念自疑忘。谁能计动静。此知自无知。知知缘不会。当自检本形。何须求域外。前境不变谢。后念不来今。执月求玄影。讨迹逐飞禽。欲知心本性。还如视梦里。譬之六月冰。处处皆相似。避空终不脱。求空复不成。借问镜中像。心从何处生(志公云。大士肉眼圆通。二乘天眼有医。融大师云不取天眼等五通。造事外道。唯取入理凡夫耳)。
牛头下石窟和尚。问佛身无漏戒定熏修五阴。不缚不脱。且如大品经云。众生不善五阴之身。亦不缚不脱。令人惊疑。答若向众生五阴外。别有诸佛解脱。无有是处。众生不了色心清净。妄想颠倒。不得解脱。若知人法常空。其中实无缚脱。
佛窟下云居和尚云。世出世间。俱不越自一念妄心而有。一念才起。万象分剂。一念相生。便成心境。若非心境。何得有念。可见。既有所见之念。又有能见之心。将知念即是境。见即是心。所见之念。便成色蕴。能见之心。便成四蕴。经云。五蕴是世间。一念具五蕴。一一蕴中。皆具五蕴。故得一不碍多。多不碍一。所以心境交通。互为宾主。经云。境智互相涉入。重重无尽。即是一尘含法界。一一法皆遍也。观自一念动。即恒沙世界。一时振动。观自一念常定。即六道众生。悉皆常定。若谛了一念之体。即恒沙世界。常现自心。由迷一念。即境智胡越。
天后问慧安国师。甲子多少。师云不记。后云。何不记耶。师云。生死之身。其若循环。环。无起尽。安用记为。况此心流注。中间无间。见沤起灭者。乃妄想耳。从初识至动相灭时。亦只如此。何岁月而可记乎。后稽颡信受(粱时请百大德至朝门。严备甲兵。试其怖否。九十九人悉皆惊走。唯一人不生怖畏。王问和尚何故不怕。答云。怕何物。我初生孩童时。刹那刹那。念念已死。何得今日。反怖死乎)。
杜鸿渐诣白崖无住问法。时闻鸦鸣。杜问师闻不。曰闻。鸦去又问。曰闻。杜曰。鸦去无声。云何言闻。师曰。闻与不闻。非关闻性。有声之时。是声尘自生。无声之时。是声尘自灭。而此闻性不随声生。不随声灭。悟此闻性。则免声尘流转。色香味触。亦复如是。当知闻无生灭。闻无去来(释念常云。无住说法。妙合楞严闻无生灭之旨)。
寿州道树禅师得法于北宗秀。卜寿州三茅山结茅而居。常有野人。服色素朴。言谈诡异。时忽化作佛及菩萨罗汉天仙等形。或放神光。或呈声响。学徒睹之。皆不能测。涉十年后。寂无形影。师告众曰。野人作多色伎俩。眩惑于人。只消老僧不见不闻。伊伎俩有穷。吾不见不闻无尽(楞严中天魔附人。其形斯须或为帝释。或比丘尼。起信亦云。或现天像菩萨像。亦作如来像。相好具足。应知此之野人。非为山鬼。即天魔也)。
司空山本净禅师曰。若作见闻觉知解会。与道悬殊。即是求见闻觉知之者。非是求道之人。经云。无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尚无。见闻觉知。凭何而立。穷本不有。何处存心。
○为有妄故。将真对妄。推穷妄性本空。真亦何曾有故。故知真妄。总是假名。二事对治。都无实体。曰。既言一切皆妄。妄亦同真。真妄无殊。复是何物。师曰。若言何物。何物亦妄。经云。无相似。无比况。言语道断。如鸟飞空。偈曰。推真真无相。穷妄妄无形。返观推穷心。知心亦假名。会道亦如此。到头亦只宁。
○善恶二根。皆因心有。穷心若有。根亦非虚。推心既无。根因何立。经云。善不善法。从心化生。善恶业缘。本无有宝。偈曰。善既从心生。恶岂离心有。善恶是外缘。于心实不有。舍恶从何处。取善令谁守。伤嗟二见人。攀缘两头走。若悟本无心。始悔从前咎。
○问曰。此身从何而来。百年之后。复归何处。师曰。如人梦时从何而来。睡觉时从何而去。曰。梦时不可言无。既觉不可言有。虽有有无。来往无所。师曰。贫道此身。亦如其梦。偈曰。视生如在梦。梦里实是闹。忽觉万事休。还同睡时悟。智者会梦悟。迷人信梦闹。会梦如一般。一悟无别悟忠国师问禅客。南方知识如何示人。曰。彼方知识。直下示人即心即佛。佛是觉义。汝今悉具见闻觉知之性。此性善能扬眉瞬目。去来运用。遍于身中。挃头头知。挃脚脚知。故名正遍知。离此之外。更无别佛。此身即有生灭。心性无始以来未曾生灭。身生灭者。如龙换骨蛇蜕皮。人出故宅。即身是无常。其性常也。师曰。若然者。与彼先尼外道。无有差别。彼云。我此身中。有一神性。此性能知痛痒。身坏之时。神则出去。如舍被烧。舍主出去。舍即无常。舍主常矣。审如此者。邪正莫辩。苦哉。吾宗丧矣。若以见闻觉知是佛性者。净名不应云。法离见闻觉知。若行见闻觉知。是则见闻觉知。非求法也。又问法华了义开佛知见。此复若为。师曰。他云开佛知见。尚不言菩萨二乘。岂以众生痴倒。便同佛之知见耶。又问阿那个是佛心。师曰。墙壁瓦砾是。僧曰。与经大相违也。涅槃云。离墙壁无情之物。故名佛性。今云是佛心。未审心之与性。为别不别。师曰。迷即别。悟即不别。譬如寒月。水结为冰。及至暖时。冰释为水。众生迷时结性成心。悟时释心成性。华严云。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今且问汝。无情之物。为在三界内。为在三界外。为复是心不是心。若非心者。经不应言三界唯心。若是心者。又不应言无性。汝自违经。我不违也。问无情既有佛性。还解说法否。师曰。他炽然常说。无有间歇。曰。某甲为甚么不闻。师曰。汝自不闻。曰谁人得闻。师曰。诸圣得闻。曰众生应无分耶。师曰。我为众生说。不为诸圣说。曰某甲聋瞽。不闻无情说法。师应合闻。师曰。我亦不闻。曰师既不闻。争知无情解说法。师曰。赖我不闻。我若得闻。则齐于诸圣。汝则不闻我说法。曰众生毕竟得闻不。师曰。众生若闻。即非众生。曰无情说法。有何典据。师曰。不见华严云。刹说众生说。三世一切说。众生是有情乎。曰师但说无情有佛性。有情复若为。师曰。无情尚尔。况有情耶。又问若然者。南方云。见闻觉知是佛性。不合判同外道。师曰。不道陀无佛性。外道岂无佛性耶。但缘见错。于一法中而生二见也。曰众生佛性既同。只用一佛修行。一切众生应时解脱。今既不尔。同义安在。师曰。华严六相义云。同中有异。异中有同。成坏总别。类例皆然。众生佛虽同一性。不妨各各自修自得。未见佗食我饱。曰有知识示学人。但自识性。了无常时。抛却壳漏子。灵台智性。迥然而去。名为解脱。师曰。犹是二乘外道之量。二乘厌离生死。欣乐涅槃。外道亦云。吾有大患。为吾有身。乃趣乎冥谛。须陀人八万劫余。三果人六四二万劫。辟支佛一万劫住空定中。外道八万劫住非非想中。二乘劫满犹能回心向大。外道还即轮回。曰佛性一种为别。师曰。不得一种。或有全不生灭。或半生半灭半不生灭。我此间佛性。全不生灭。汝南方佛性。半生半灭半不生灭。曰如何区别。师曰。此则身心一如。身外无余。所以全不生灭。南方身是无常。神性是常。所以半生半灭。半不生灭。曰师亦言即心是佛。南方知识那有异同。师曰。或名异体同。或名同体异。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名异体同。真心妄心。佛智世智。名同体异。南方错将妄心言是真心。认贼为子。取世智称为佛智。鱼目乱珠。不可雷同。事须甄别。曰若为离得此过。师曰。汝但仔细返观阴入界处。一一推穷。有纤毫可得不。曰仔细观之。不见一物可得。曰。汝坏身心相邪。曰身心性离。有何可坏。曰。身心外更有物不。曰身心无外。宁有物耶。曰。汝坏世间相邪。曰世间相即无相。那用更坏。师曰若然者。即离过矣。
○问即心即佛。可更修万行否。师曰。诸圣皆具二严。岂拨无因果耶。
○学人问忠国师。不作意时。得寂然不。答若见寂然。即是作意(宗镜云。所以意根难出。动静皆落法尘。不唯作无著任缘之解。堕于邪思。即起冥合寂然之心。亦存见地。故知尽是意见为禅。说病为法。如蒸砂作饭。缘木求鱼。费力劳功。枉经尘劫。心若不起。万法无生。才有起心。即成住著)。
永嘉奢摩他颂云。若以知知寂。此非无缘知。如手执如意。非无如意手。若以自知知。亦非无缘知。如手自作拳。非是不拳手。亦不知知寂。亦不自知知。不可谓无知。自性了然故。不同于木石。手不执如意。亦不自作拳。不可为无手。以手安然故。不同于兔角。(清凉疏云。云何超言。若取知能知寂。未免于言。有所缘故。知自知知。亦非无缘。故须能所平等。等不失照故。无知之知。不同木石。故云能见。斯为禅宗之妙)定中三。应须别。一安住定。谓妙性天然。本自非动。二引起定。谓澄心寂泊。发莹增明。三办事定。谓定水凝清。万像斯鉴。慧中三。应须别。一人空慧。谓了阴非我。即阴中无我。如龟毛兔角。二法空慧。谓了阴等诸法。缘假非实。如镜像水月。三空空慧。谓了境智俱空。是空亦空。见中三。应须识。一空见。谓见空而见非空。二不空见。谓见不空而见非不空。三性空见。谓见自性而见非性。
○料简之法。须明识一念之中五阴。谓历历分别。明识相应。即是识阴。领纳在心。即是受阴。心缘此理。即是想阴。行用此理。即是行阴。污秽真性。即是色阴。此五阴者。举体即是一念。此一念者。举体全是五阴。历历见此一念之中。无有主宰。即人空慧见如幻化。即法空慧。
○毗婆舍那颂云。夫境非智而不了。智非境而不生。智生则了境而生。境了则智生而了。智生而了。了无所了。了境而生。生无能生。虽智而非有。了无所了。虽境而非无。无即不无。有即非有。有无双照。妙悟萧然。如火得薪。弥加炽盛。薪喻发智之多境。火比了境之妙智。其辞曰。若智了于境。即是境空智。如眼了华空。是了华空眼。若智了于智。即是智空智。如眼了眼空。是了眼空眼。智虽了境空。及以了智空。非无了境智。境空智犹有。了境智空智。无境智不了。如眼了华空。及以了眼空。非无了华眼。华空眼犹有。了华眼空眼。无华眼不了。
○优毕叉颂云。第三语其相应者。心与空相应。则讥毁赞誉。何忧何喜。身与空相应。则刀割香涂。何苦何乐。依报与空相应。则施与劫夺。何得何失。心与空不空相应。则爱见都忘。慈悲普救。身与空不空相应。则内同枯木。外现威仪。依报与空不空相应。则永绝贪求。资财给济。心与空不空非空非不空相应。则实相初明。开佛知见。身与空不空非空非不空相应。则一尘入正受。诸尘三昧起。依报与空不空非空非不空相应。则香台宝阁。严土化生。(宗镜云。是以若不断四种深[億-音+(天*天)]。欲求一乘妙果。如塞耳大叫。难免佗闻。徒灌漏卮。终无满日)第七明其是非者。心不是有。心不是无。心不非有。心不非无。是有是无即堕是。非有非无即堕非。如是秪是是非之非。未是非是非非之是。今以双非破两是。是破非是犹是非。又以双非破两非。非破非非即是是。秪是非是非非之是。未是不非不不非。不是不不是。是非之惑。绵微难见。神清虑静。细而研之。
○三乘渐次云。三乘虽殊。同归出苦之要。声闻虽小。见爱之惑已祛。故于三界无忧。分段之形灭矣。三明照曜开朗。八万之劫现前。六通纵任无为。山壁游之直度。时复空中行住。或坐卧之安然。[泳-永+几]沼则轻若鸿毛。涉地则犹如履水。九定之功满足。十八之变随心。然三藏之佛。望六根清净位。有齐有劣。同除四住。此处为齐。若伏无明。三藏为劣。(天台文)佛尚为劣。二乘可知。望上伏断虽殊。于下悟迷有隔。如是则二乘何咎。而欲不修者哉。如来为对大根。引归宝所。令修种智。同契圆伊。或毁或誉。抑扬当时耳。
○事理不二云。性之既空。虽缘会而非有。缘之既会。虽性空而不无。是以缘会之有。有而非有。性空之无。无而非无。会即性空。故言非有。空即缘会。故曰非无。今言不有不无。非是离有别有一无也。亦非离无别有一有也。如是则明法非有无。故以非有非无名耳。不是非有非无。既非有无。又非非有非非无也。何独言语道断。亦乃心行路灭也。
荷泽显宗记云。涅槃般若。名异体同。随义立名。故云法无定相。涅槃能生般若。即名真佛法身。般若能建涅槃。故号如来知见。知即知心空寂。见亦见性无生。知见分用。不一不异。故能动寂常妙。理事皆如。六根不染。即定慧之功。六识不生。即如如之力。心如境谢。境灭心空。心境双亡。体用不异。真如性净。慧鉴无穷。如水分千月。能见闻觉知。见闻觉知而常空寂。空即无相。寂即无生。
○僧问荷泽会师。见闻照声色时。唯复抗行耶。唯有先后。会曰。抗行先后即且置。汝毕竟将什么作声色。僧曰。如师所论。则无声色可得也。于是再拜。即日发去。后隐于蒙山。
草堂和尚云。夫帝网未张。千缨焉觌。宏纲忽举。万目自开。心佛双照。观也。心佛双亡。止也。定慧既均。亦何心而不佛。何佛而不心。心佛既然。则万境万缘。无非三昧也。
○圭峰示温造尚书曰。众生无始劫来。未曾了悟。妄执身为我相。随情造业。随业受报。生老病死。长劫轮回。然身中觉性。未曾生死。如梦被驱役。身本安闲。如水作冰。湿性不易。若能悟此性。即是法身。本自无生。何有依托。灵灵不昧。了了常知。无所从来。亦无所去。然多生妄执。习以性成。喜怒哀乐。微细流注。须常觉察。损之又损。如风顿止。波浪渐停。岂可一生所修。便同诸佛力用(唐宣宗问弘辨禅师。何为顿见。何为渐修。曰。顿明自性。与佛同俦。然有无始染习。故假渐修对治。令顺性起用。如人吃饭。不一口便饱)。
○偈曰。作有义事。是惺悟心。作无义事。是狂乱心。狂乱随情念。临终被业牵。惺悟不由情。临终能转业。释曰。既随妄念。欲作即作。不以悟理之智。简择是非。犹如狂人。故临终时。牵于业道。被业所引。受当来报。故涅槃云。无明郎主。贪爱魔王。役使身心。策如僮仆。情中欲作而察理不应。即须便止。情中不欲作而照理相应。即须便作。但由是非之理。不由爱恶之情。即临命终时。业不能系。随意自在。天上人间也。通而言之。但朝暮之间所作。被情尘所牵。即临终被业所牵而受生。若所作所为。由于觉智。不由情尘。即临终由我自在而受生。不由业也。当知欲验临终受生。自在不自在。但验寻常行心于尘境。自由不自由。
已下五灯诸宗
让大师云。一切万法。皆从心生。森罗及万象。一法之所印。凡所见色。皆是自心。心不自心。因色故心。从心所生。即名为色。知色空故。生即不生(宗镜)。
吉州思和尚云。即今语言。即是汝心。此心是佛。是实相法身。佛经云。有三阿僧祇百千名号。随世界应处立名。如随色摩尼珠。触青即青。触黄即黄。宝本色。如指不自触。刀不自割。镜不自照。随像所现之处。各各不同。此心与虚空齐寿。若入三昧门。无不是三昧。若入无相门。总是无相。随立之处。尽得宗门。语言啼笑。屈伸俯仰。各从性海所发。故得宗名。相好之佛。是因果佛。即实相佛家用。经云。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皆从心想生。亦云法性家焰。又云法性功勋。随其心净。即佛土净。诸念若生。随念得果。应物而现。谓之如来。随应而去。故无所求。一切时中。更无一法可行。自是得法。不以得更得。是以法不知法。法不闻法。平等即佛。佛即平等。不以平等更行平等(宗镜)。
马祖示众云。自性本来具足。但尽三界心量。一念妄生。即是三界生死根本。但无一念。即除生死根本。无量劫来。凡夫妄想。谄曲邪伪。我慢贡高。合为一体。故经云。但以众法合成此身。起时唯法起。灭时唯法灭。此法起时不言我起。灭时不言我灭。前念中念后念。念念不相待。念念寂灭。唤作海印三昧。摄一切法。如百千异流。同归大海。都名海水。如人在大海中浴。即用一切水。所以声闻悟迷。凡夫迷悟。不知圣心本无地位因果。阶级心量。妄想修因证果。住于空定。八万劫。二万劫。虽即已悟。悟已却迷。诸菩萨观。如地狱苦。沉空滞寂。不见佛性。一切众生从无量劫来。不出法性三昧。长在法性三昧中。著衣吃饭。言谈只对。六根运用。一切施为。尽是法性。若能一念返照。全体圣心。汝等各达自心。莫记我语。纵饶说得河沙道理。乃至分身放光。现十八变。不如还我死灰来。淋过死灰无力。喻声闻。妄修因证果。未淋死灰有力。喻菩萨道业纯熟。诸恶不染。若说如来权教三藏。河沙劫说不尽。犹如钩锁。亦不断绝。若悟圣心。总无余事。
○道不用修。但莫污染。何谓污染。但有生死。造作趣向。皆是污染。若欲直会其道。平常心是道。只如今行住坐卧。应机接物。尽是道。道即是法界。乃至河沙妙用。不出法界。若不然者。云何言心地法门。云何言无尽灯。若于教门中。得随时自在。建立法界尽是法界。若立真如。尽是真如。若立理。一切法尽是理。若立事。一切法尽是事。举一千从。事理无别。皆由心之回转。譬如月影有若干。真月无若干。诸源水有若干。水性无若干。森罗万象有若干。虚空无若干。说道理有若干。无碍慧无若干。种种成立。皆由一心也。建立亦得。埽荡亦得。尽是妙用。非离真而有立处。立处即真。尽是自家体。一切法皆是佛法。诸法即是解脱。解脱者即是真如。经云在在处处。则为有佛。人法俱空。凡圣情尽。转无等轮。超于数量。如天起云。如画水成文。不生不灭。是大寂灭。在缠名如来藏。出缠名净法身。应物现形。如水中月。不尽有为。不住无为。有为是无为家用。无为是有为家依。不住于依。故曰如空无所依。心生灭义。心真如义。心真如者。如明镜照像。镜喻于心。像喻于法。若心取法。即涉外因缘。即是生灭义。不取于法。即真如义。在迷为识。在悟为智。顺理为悟。顺事为迷。迷则迷自本心。悟则悟自本性。一悟永悟。不复更迷。如日出时。不合于暗。智慧日出。不与烦恼暗俱。了心境界。妄想即除。妄想既除。即是无生法性。本有今有。不假修道坐禅。不修不坐。即是如来清净禅。若见此理真正不造诸业随分过一生。一衣一衲。坐起相随。戒行增熏。积于净业。但能如是。何虑不通。
○若此生所经行之处。及自家田宅处所。父母兄弟等。举心见者。此心本来不去。莫道见彼事。则言心去(宗镜云。心性本无来去。亦无起灭。所经行处及父母眷属等。今所见者。由昔时见故。皆是第八含藏识中。忆持在心。非今心去。亦名种子识。亦名含藏识。贮积昔所见者。识性虚通。念念自见名巡旧识。亦名流注生死。此念念自离。不用断灭。若灭此心。名断佛种性。此心本是真如之体。甚深如来藏。而与七识俱。傅大士云。心性无来亦无去。缘虑流转实无停)。
○汾州大达国师问马祖。即心是佛。实未明了。祖云。即你不了底心是。更无别物。迷即众生。悟即是佛。如拳作掌。如掌作拳。师言下知归(宗镜作无业和尚)。
石头和尚上堂。不论禅定精进。唯达佛之知见。即心即佛。心佛众生。菩提烦恼。名异体一。当知自己心灵。体离断常。性非垢净。湛然圆满。凡圣齐同。应用无方。离心意识。三界六道。唯自心现。水月镜像。岂有生灭。汝能知之。无所不备。诸圣所以降灵垂范。广述浮言。盖欲显法身本寂。令归根耳。
僧问百丈。从上祖宗。皆有密语递相传受。如何。丈曰。无有密语。如来无有秘密藏。秪如今鉴觉语言分明。觅形相了不可得。是密语。从须陀洹向上。直至十地。但有语句。尽属法之尘垢。但有语句。尽属烦恼边收。但有语句。尽属不了义教。但有语句。即不许也。了义教俱非也。更讨什么密语。
○学人问。对一切境。如何得心如木石。答一切诸法。本不自言是非垢净。亦无心系缚人。但人自虚妄计著。作若干种解。起若干种见。生若干种畏爱。但了诸法不自生。皆从自己一念妄想。颠倒取相而有。知心与境。本不相到。当处解脱。一一诸法。一一诸心。当处寂灭。当处道场。本有之性。不可名目。本来不是凡。不是圣。不是智。不是愚。不是垢。不是净。亦非空有善恶。与诸染法相应。名众生界。与诸净法相应。名人天二乘界。若垢净心尽。不住系缚。不住解脱。无一切有为无为缚脱。平等心量。处于生死。其心自在。毕竟不与诸虚幻尘劳。蕴界生死。诸入和合。迥然无计。一切不拘。去留无碍。往来生死。如门开相似。
○百丈和尚上堂。灵光独耀。迥脱根尘。体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无染。本自圆成。但离妄缘。即如如佛(丛林举唱。谓之百丈门风)。
○广录云。修禅学慧。须辨清浊语。浊法者。贪嗔爱取等多名也。清法者。菩提涅槃解脱等多名也。只如今鉴觉。但于清浊两流。凡圣等法。色声香味触法。世间出世间法。都不得纤毫爱取。既不爱取。依住不爱取。是初善。是住调伏心。是声闻人。是恋筏不舍人。是二乘道。是禅那是。既不爱取。亦不依住不爱取。是中善。是半字教。犹是无色界。免堕二乘道。免堕魔民道。犹是禅那病。是菩提缚。既不依住不爱取。亦不作不依住知解。是后善。是满字教。免堕无色界。免堕禅那病。免堕菩萨乘。免堕魔王位。为智障地。障行障故。见自己佛性。如夜见色。如云。佛地断二愚。一微细所知愚。二极微细所知愚。若透得三句过。不被三段管。教家举喻如鹿三跳出网。唤作缠外人。无物得拘系渠。是属然灯后佛。是使得无所碍风。是作车运载因果。处于生。不被生之所留。处于死。不被死之所碍。处于五阴。如门开相似。去住自由。不被五阴碍。不论阶梯胜劣。乃至蚁子之身。尽是净妙国土。不可思议。此犹是解缚语。彼自无疮。勿伤之也。佛疮菩萨等疮。但说有无等法。尽是伤也。有无管一切法。十地是浊流。河众作清流。说竖清相。说浊过患。向前十大弟子舍利弗富楼那。正信阿难。邪信善星等。个个有榜样。个个有则侯。一一被导师说破。不是四禅八定阿罗汉等。住定八万劫。他是依执所行。守初知为解。名顶结。亦名堕。顶结是一切尘劳根本。自生知见。无绳自缚。所知故系。世有二十五。又散一切诸烦恼门。缚著于佗。此初知。二乘见之。名为尔焰识。亦名微细烦恼。便即断除。既得除已。名为回神住空窟。亦名三昧酒所醉。(一云被净法酒醉)亦名解脱魔所缚。世界成坏。定力所持。漏向别国土。都不觉知。亦名解脱深坑可畏之处。一念心退。堕地狱如箭射。垛生招箭。言鉴觉犹不是。从浊辨清。许说鉴觉。是除鉴觉外别有。尽是魔说。若守住如今鉴觉。亦同魔说。亦名天然外道。说如今鉴觉。是自己佛。是尺寸语。是图度语。似野干鸣。犹属黐胶门。若执住自知自觉。是禅那病。是彻底声闻。如水成冰。救渴难望。亦云必死之病。世医拱手。过去诸佛皆说三乘法。假立名字。本不是佛。说是佛。本不是菩提。说菩提涅槃解脱等。知渠担百石担不起。且与一升一合担。知难信了义教。且与说不了义教。且得善法流行。亦胜恶法。善果限满。恶果便到。得佛则有众生到。得涅槃则有生死到。得明则有暗到。但是有漏。因果翻覆。无有不相酬献者。若心有少许作解。即被量数管著。亦如卦兆。被金木水火土管。亦如黐胶。五处俱黏。魔王捉得。自在还家。如今能于自己五阴。不为其主。被人割截支解。无怨吝心。一一等事。都无一念彼我。犹依住无一念。名法尘垢。十地人脱不去。流入生死河。常劝人惧法尘烦恼。如惧三涂。乃有独立分。假使有一法过于涅槃者。亦无少许珍重想。此人步步是佛。不假脚踏莲华。分身百亿。如于一切有无等法有纤毫爱染。纵脚踏莲华。亦同魔作。若执本清净解脱。是佛是禅道解。即自然外道。若执因缘修成证得。即因缘外道。执有即常见外道。执无即断见外道。执亦有亦无即边见外道。执非有非无即空见外道。亦云愚痴外道。有病不吃药是愚人。无病吃药是声闻人。定执一法。名定性声闻。一向多闻。名增上慢声闻。知他名有学声闻。沈空滞寂。及自知名无学声闻。贪嗔等是毒。十二分教是药。毒未销。药不得除。无病吃药。药变成病。
○问二十年中常令除粪。如何。师云。但息一切有无知见。一切贪求。个个透过三句外。是名除粪。如今求佛求菩提。求一切有无等法。是名运粪入。不名运粪出。如作佛见作佛解。但有所见所求所解。是名戏论之粪。(黄檗云。净名言除去所有。法华言常令除粪。秪是除去心中作见解。又云蠲除戏论之粪)亦名粗言。亦名死法。如云大海不宿死尸等闲说话。不名戏论。说者辨清浊名戏论。
○唯贪义句知解。不知却是系缚烦恼。故云见河能漂香象。问僧见不。答见。又问见复如何。答见无二。丈曰既云见无二。不以见见于见。若见更见。为前是见。为后见是。经云。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所以云不行见法。不行闻法。不行觉法。诸佛疾与授记。
○智浊照清。慧清识浊。在佛名照慧。在菩萨名智。在二乘及众生边名识。亦名烦恼。在佛名果中说因。在众生名因中说果。在众生名五阴丛林。在佛名本地无明。是无无明。故云无明为道体。不同众生暗蔽无明。彼是所。此是能。彼是能闻。此是所闻。
○宝积经云。法身不可以见闻觉知求。非肉眼所见。以无色故。非天眼所见。以无妄故。非慧眼所见。以离相故。非法眼所见。以离诸行故。非佛眼所见。以离诸识故。若不作如是见。是名佛见。同色非形色。名真色同空非太虚。名真空。色空亦是药病相治语。
○百丈云。无诸魔来。即是咒。
南泉王老师云。佛出世来。只教会道。不为别事。大道无形。真理无对。等空不动。非生死流。三界不摄。非去来今。所以明暗自去来。虚空不动摇。万象自去来。明暗实不鉴。如今有人将鉴觉知解者是道。皆前境所引。随他生死流。何曾得自由。所以智不是道。可不难矣。云是什么智。是什么道。若论世间福智。只得唤作庄严具。亦云福智二严。亦云受用具。皆是对治。唤作什么佛出世。只唤作三界智人。未出世时。唤作甚么物。若论无渗。本自具足。妙用自通。无人觉知。潜行密用。踪迹难寻。所以天魔波旬。将诸眷属。久远劫来。觅菩萨一念起处不可得。天魔赞叹云。佛法至妙。我实难测。如今但会如如之理。直下修行。无量劫来。性不变异。即是修行。妙用而不住。便是菩萨行。达诸法空。妙用自在。色身三昧。炽然行六波罗蜜空。处处无碍。游于地狱。犹如变观。不可作伊不得作用。众生无量劫来。迷于本性。不自了体。云尘暂翳。著诸恶欲。云駃月运。舟行岸移。暂时岐路。不得自在。种种受苦。不自觉知。乃至今日。会取从来性。与今日不别。若言即心即佛。如兔马有角。若言非心非佛。如牛羊无角。所以如来藏实不覆藏。五蕴本空。师子何曾在窟。亦云性水。亦云法水。法水如波。性水如湿。水不洗水。佛不度佛。演若达多迷头认影。便道失却头。傍家觅。纵觅得。又不是己头。功德天。黑暗女。有智主人。二俱不受。直道性无住处。是筑著物。亦云闻闻。是大涅槃。道者个物不是闻不闻。兄弟。粗细想念分剂。但是贪求皆属境。三乘五性。粗细而论。不出情量。纤毫瞥起。精魅所附。他且不许见闻觉知。自似个痴钝人。少神人。百事不知最好。普贤其时道。我将心闻。文殊云。初心不能入。云何获圆通。被一棒粉碎。无事珍重。
○示众云。然灯佛道了也。若心相所思。出生诸法。虚假皆不实。何以故。心上无有。云何出生诸法。犹如形影。分别虚空。如人取声。安置箧中。亦如吹网。欲令气满。故老宿云。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且教你兄弟行履。据说。十地菩萨住首楞严三昧。得诸佛秘密法藏。自然得一切禅定解脱。神通妙用。至一切世界。普现色身。转大法轮。入涅槃。教化无量众生。得无生法忍。尚唤作所知愚。极微细所知愚。与道全乖。大难大难。
○僧问大道不属见闻觉知。未审如何契会。师曰。须会冥契自通。亦云了因。非从见闻觉知有。见知属缘。对物始有。者个灵妙。不可思议。不是有对。故云妙用自通。不依傍物。所以道通不是依通。事须假物。方始得见。所以道非明暗法。冥会真理。非见闻觉知。故云息心达本源。故号如如佛。必竟无依自在人。亦云本果。文殊云。惟从了因之所了。不从生因之所生。从上已来。只教人会道。更不别求。若思量作得道理。尽属句义。三乘五性义理。无不唤作行履。处处受用。具足即得。若论道即不是。一向耽著。被他识拘。亦云世间智。所以云佛不会道。我自修行。我自有妙用。亦云正因。了六波罗蜜空。即物拘我不得。如今多有人唤心作佛。唤智为道。见闻觉知皆是道。若如是会者。何如演若达多。迷头认影。设使认得。亦不是汝本来头。故大士诃迦旃延。以生灭心说实相法。皆是情见。汝心若是佛。亦何用非他。有无形相。以何是道。所以教中不许。宁作心师。不师于心。心如工伎儿。意如和伎者。故云佛有道。心不离见闻觉知。皆属因缘而有。皆是照物而有。不可常照。所以心智俱不是道。且大道非明暗法。虽有无数。数不能及。如空劫时。无佛名。无众生名。与么时正是道。只是无人觉知见他。数不及他。唤作无名大道。早属名句了也。所以真理一如。更无思想。才有思想。即被阴拘。便有众生名。有佛名。今日既如是会道。即无量劫来。六道四生。皆有去来。是暂时行履处。先圣本行集云。我无所不行。一切众生。虽在如是行处。为无了因。故生贪欲。名为在缠。不得自在。今既如是会。却向里许行履。不同前时。为了因会本果。故了阴界空。六波罗蜜空。所以得其自在。若不向里向行履。如何摧剉得五种贪。二种欲。不守住声闻。随于劫数。所以诸佛菩萨。具福智二严为了因。了六波罗蜜空。体者个受用。所以不存知见。始得自在。若有知见。即属地位。便有分剂心量。被因果隔。唤作酬因答果佛。不得自在。所以大圣诃他为内见外见情量。不尽三障二愚。所以见河能漂香象。今日行六波罗蜜。先用了因会本果。故了此物。是方便受用。始得自在。亦云方便勤庄严。亦云微妙净法身。具相三十二。只是不许分剂心量。若无如是心。一切行处。乃至弹指合掌。皆是正因。万善皆同。无终始。得自在。天魔外道。求我不得。唤作无住心。亦名无渗智。不思议妙用自在。菩提涅槃。皆是修行人境界。皆属明句。若会本来非凡物。即水不能洗水。何以故。本来无物故。故经云。我王库中实无如是刀。所以道非明暗。故云性海。不是觉海。觉海涉缘。即须对物。他便妙用无人觉知。唤作极微细透金水色尘。菩萨所因。唤作受用具。若水不洗水。即体不是明暗。亦云无渗智。又云无碍智。若如是即一切处拘我不得。
○如汝所问。元只在因缘边看。你且不奈何。缘是认得六根门头事。兄弟。莫恁么寻逐不住。恁么不取古人语。行菩萨行。唯一人行。天魔波旬。领诸眷属。常随菩萨后。觅心行起处。便拟扑倒。如是经无量劫。觅一念异处不得。方与眷属礼辞。赞叹供养。犹是进修位中下之人。便不奈何。况绝功用处。如文殊普贤。更不话他。兄弟。作么生道行是无。觅一日行底人不可得。
○若以意会。即思量得也。教中亦云。种种生身。我说为量。那个不可思议。不是意会得底物。如水里有水即有影。若无水时。唤什么作影。法身由对报化得名。若无报化。法身向那边认。法身亦云是影。经论极则头。只到法身实人理地。那个早晚同于经论。经论不管伊如何排遣他。且不到者里。大难大难。
学人问大梅和尚。师常言神性独立。学人不识。乞师指示。答阿难教汝问。问莫不问者便是不。答若不是是。阿谁能如是问。问神性非是声色。师示问是神性。学人只识得声色。不识真性。答譬如大宝藏。众宝皆具足。上福德人见。直捉得明月宝珠。薄福德者。只见铜铁。非是藏中无宝。亦非主藏者不与。我今向汝道。性不是声色。汝只见声色。我亦无过。此神性火不能烧。水不能溺。须臾能到千里万里。山河石壁不能碍。汝今扬眉动目。弹指[聲-耳+亥]咳。口喃喃问答。总是此性。若是上根者闻。言下便会。中根者亲近善知识。数数闻说。不久还会。若下下根。千遍万遍与说。元来不会。虽然记得少许。如破布裹明珠。出门还漏却。
盘山和尚云。大道无中。复谁前后。长空绝迹。何用量之。空既如是。道岂言哉。心月孤圆。光吞万象。光非照境。境亦非存。光境俱亡。复是何物。譬如掷剑挥空。莫论及之不及。斯则空轮无迹。剑刃非亏。
章敬晖云。至理亡言。时人不悉。强习佗事。以为功能。不知自性元非尘境。是个微妙大解脱门。所有鉴觉。不染不碍。如是光明。未尝休废。曩劫至今。固无变易。犹如日轮。远近斯照。虽及众色。不与一切和合。灵烛妙明。非假锻炼。为不了故。取于物像。但如捏目。妄起空华。徒自疲劳。枉经劫数。若能返照。无第二人。举措施为。不亏实相。
大珠和尚初参马祖。祖曰。来此拟须何事。曰。来求佛法。祖曰。我者里一物也无。求甚么佛法。自家宝藏不顾。抛家散走作么。曰。阿那个是慧海宝藏。祖曰。即今问我者是汝宝藏。一切具足。更无欠少。使用自在。何假外求。
○大珠顿悟入道要门论云。问经云。不见有无。即真解脱。何者是不见有无。答证得净心时。即名有。于中不生得净心想。即名不见有也。得想无生无住。不得作无生无住想。即是不见无也。楞严经云。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亦名解脱。问正见物时。见中有物不。答见中不立物。正见无物时。见中有无物不。答见中不立无物。
○对一切善恶。悉能分别。是慧。于所分别。不起爱憎。不随所染。是定。即是定慧等用也。譬如明镜。照像之时其光动不。不也。不照时亦动不。不也。何以故。为镜用无情明照。所以照时不动。不照亦不动。为无情之中。无有动不动故。又如日光照世之时。其光动不。不也。若不照时动不。不也。何以故。为光无情故。用无情光照。亦无动不动故。照者是慧。不动是定。菩萨用是定慧。得三菩提。故曰定慧等用。即是解脱。
○讲止观座主问。师辨得魔不。师曰。起心是天魔。不起心是阴魔。或起不起是烦恼魔。我正法中。无如是事。问一心三观义。师曰。过去心已过。未来心未至。现在心无住。中间用何心起观。曰禅师不解止观。师曰。座主解不。曰解。师曰。智者大师说止破止。说观破观。住止没生死。住观心神乱。为当将心止心。为复起心观观。若有心观。是常见法。若无心观。是断见法。亦有亦无。成二见法。请座主子细说。曰若如是问。俱说不得也。师曰。何曾止观。
○佛法无种。应物而现。若心真也。一切皆真。若有一法不真。真义则不圆。若心幻也。一切皆幻。若有一法不幻。幻义则有定。若心空也。一切皆空。若有一法不空。空义则不圆。迷时人逐法。悟罢法由人。森罗万象。至空而极。百川众流。至海而极。一切贤圣。至佛而极。十二部经。五部毗尼。四围陀论。至心而极。心是总持都院。万法之原。亦是大智慧藏。无住涅槃。百千名号皆是心之异名。
无业国师云。学般若菩萨。不得自谩。如冰凌上行。似剑刃上走。临终时。一毫凡情圣量不尽。纤尘思念未忘。随念受生。轻重五阴。向驴胎马腹里托质。泥犁镬汤里煮炸。一遍了。从前记持忆想。见解智慧。都卢一时失却。依前再为蝼蚁。从头又作蚊虻。虽是善因而遭恶果。只为贪欲成性。二十五有。向脚跟下系著。无成办之期。大丈夫儿。如今直下便休歇去。顿息万缘。越生死流。巍巍堂堂。三界独步。
杨岐甄云。群灵一源。假名为佛。体竭形销而不灭。金流朴散而常存。性海无风。金波自涌。心灵绝兆。万象齐照。如何背觉。反合尘劳。于阴界中。妄自囚执。
药山和尚示众。汝见律师说。尼萨耆。突吉罗。最是生死本。穷生死且不可得。上至诸佛。下至蝼蚁。尽有此长短好恶大小不同。若也不从外来。何处有闲汉。掘地狱待你。你欲识地狱道。只今镬汤煎煮者是。欲识饿鬼道。即今多虚少实。不令人信者是。欲识畜生道。现今不识仁义。不辨亲疏者是。岂须披毛戴角。斩割倒悬。欲识人天。只今清净威仪。持缶持钵者是。切须保任。免堕诸趣。第一不得弃者个。者个不是易得。须向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此处行不易。方有少相应。恁么道。犹是三界边事。莫向衲衣下空过。到者里更微细在。
○药山夜坐次。僧问兀兀地思量个甚么。山曰。思量个不思量底。曰不思量底如何思量。山曰。非思量。僧问蜀州西禅。如何是非思量处。禅云。谁见虚空夜点头(丹霞颂云。一点灵光六不收。昭然何用更凝眸。个中消息人难委。独有虚空暗点头)。
○僧问己事未明。乞和尚指示。良久曰。吾今为汝道一句也不难。祗宜汝于言下便见去。犹较些子。若更一思量。成吾罪过。不如且各合口。免相累及。
丹霞和尚云。汝等保护一灵之物。不是汝造作得。不是汝詺邈得。吾此地。无佛无涅槃。亦无道可修。无法可证。道不属有无。更修何法。唯此余光。在在处处。则是大道。佛之一字。永不喜闻。阿你自看善巧方便。慈悲喜舍。不从外得。不著方寸。善巧是文殊。方便是普贤。你更拟趁逐什么。若识得释迦。即老凡夫是。
大颠初参石头。头问那个是汝心。师曰。见言语者是。头便喝出。经旬日。却问前者既不是。除此外何者是心。头曰。除却扬眉瞬目一切事外。直将心来。师曰。无心可来。头曰元来有心。何言无心。无心尽同谤。师言下大悟(上堂云。但除却一切妄运。想念现量。即是真心。此心与尘境。及守寂默时。全无交涉。应机随照。冷冷自用。穷其用处。了不可得)。
首楞严经卷末五录(卷五)
首楞严经疏解蒙钞卷末五录(卷六)
海印弟子 蒙叟钱谦益集佛顶宗录第五垂示宗旨下已下五灯诸宗
黄檗和上示裴公美云。此心无始已来。不曾生。不曾灭。不青不黄。无形无相。不属有无。不计新旧。非长非短。非大非小。超过一切限量名言。纵迹对待。唯此一心即是佛。佛与众生。更无别异。但是众生著相外求。求之转失。使佛觅佛。将心捉心。穷劫尽形。终不能得。不如息心忘虑。佛自现前。此心明净。犹如虚空。举心动念。即为著相。无始以来。无著相佛。修六度万行。欲求成佛。即是次第。无始以来。无次第佛。佛与众生。一心无异。犹如虚空。无杂无坏。如大日轮。照四天下。日升之时。明遍天下。虚空不曾明。日没之时。暗遍天下。虚空不曾暗。明暗之境。自相陵夺。虚空之性。廓然不变。佛及众生。心亦如此。若观佛作清净光明解脱相。观众生作垢浊暗昧生死相。作此解者。历河沙劫。终不得菩提。为著相故。恒河沙者。佛说是沙。诸佛菩萨。释梵诸天。步履而过。沙亦不喜。牛羊虫蚁。践踏而行。沙亦不怒。珍宝馨香。沙亦不贪。粪尿臭秽。沙亦不恶。此心即无心之心。离一切相。学道人若不直下无心。累劫修行。被三乘功行拘系。不得解脱。然证此心有迟疾。有闻法一念。便得无心者。有至十信乃至十地。乃得无心者。长短得无心乃住。更无可修可证。实无所得。真实不虚。一念而得。与十地而得。功用恰齐。更无深浅。秪是历劫。枉受辛勤耳。
○学道人莫疑四大为身。四大无我。我亦无主。故知此身无我亦无主。五阴为心。五阴无我亦无主。故知此心无我亦无主。六根六尘六识。和合生灭。亦复如是。十八界既空。一切皆空。唯有本心。荡然清净。有识食。有智食。四大之身。食疮为患。随顺给养。不生贪著。谓之智食。恣情取味。妄生分别。唯求适口。不生厌离。谓之识食。声闻者不了自心。于声教上起解。或因神通。或因瑞相。言语运动。闻有菩提涅槃。三僧祇劫。修成佛道。谓之声闻。佛直下顿了自心。本来是佛。此是真如佛。八万四千法门。对八万四千烦恼。秪是教化接引门。本无一切法。离即是法。知离者是佛。但离一切烦恼是无法可得。
○问学人不会和尚如何指示。师云。我无一物。从来不将一物与人。你无始已来。秪为被人指示。觅契觅会。可不是弟子与师。俱遭王难。你但知一念不受。即是无受身。一念不想。即是无想身。决定不迁流造作。即是无行身。莫思量卜度分明。即是无识身。汝如今才别起一念。即入十二因缘。无明缘行。亦因亦果。乃至老死。亦因亦果。善财童子。一百一十处。求善知识。秪向十二因缘中求。最后见弥勒。弥勒却指见文殊。文殊者。即汝本地无明。若心心别异。向外求善知识。一念才生即灭。才灭即生。所以汝等比丘。亦生亦老。亦病亦死。酬因答果已来。即五聚之生灭。五聚者。五阴也。一念不起。即十八界空。即身便是菩提华果。即心便是灵智。亦云灵台。若有所住著。即身为死尸。亦云守尸鬼。
○问。声闻藏形于三界。不能藏于菩提。如何。师曰。形者质也。声闻人能断三界见思。已离烦恼。不能藏形于菩提。故还被魔王。于菩提中捉得。于林中宴坐。还成微细想菩提心也。菩萨人已于三界菩提。决定不舍不取。不取。故七大中觅他不得。不舍。故外魔亦觅他不得。汝但拟著一法。印子早成也。印著有。即六道四生文出。印著空。即空界无想文现。但知决定不印一切物。此印与虚空。不一不异。虚空不空。本印不有。见十方虚空世界诸佛出世。如电一种。观一切蠢动。如响一种。千经万论。只说汝一心。一切法不生不灭。即是大涅槃果。
○问。本既是佛。那得更有四生六道。种种不同。曰。诸佛体圆。更无增减。流入六道。处处皆圆。万类之中。个个是佛。如一团水银。分散诸处。颗颗皆圆。若不分时。秪是一块。种种形貌。喻如屋舍。舍驴屋。入人屋。舍人身。至天身。乃至声闻缘觉。菩萨佛屋。皆是汝取舍处。本源之性。何得有别。
○问。秪如目前虚空。岂不是境。岂无指境见心。答。甚么心向境上见。设尔得见。元来秪是照境心。如人以镜照面。纵得眉目分明。秪是影像。何关汝事。问。若不因照。如何得见。答。若涉因。常须假物。有甚么了时。汝不见道。撒手似君无一物。徒劳谩语数千般。
○云。如今现有种种妄念。何以言无。师云。妄本无体。即是汝心所起。汝若识心是佛。心本无妄。那得起心更认于妄。汝若不生心动念。自然无妄。所以云。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云。今正妄念起时。佛在何处。师云。汝今觉妄起时。觉正是佛。可中若无妄念。佛亦无。为汝起心作佛见。便谓有佛可成。起心作众生见。便谓有众生可度。若无一切见。佛有何处所。如文殊才起佛见法见。便贬向二铁围山。云。今正悟时。佛在何处。师云。问从何来。觉从何起。语默动静。一切声色。尽是佛事。何处觅佛。不可更头上安头。嘴上加嘴。又云。世人秪认见闻觉知为心。为见闻觉知所覆。所以不睹精明本体。空却见闻觉知。即心路绝无入处。但于见闻觉知处认本心。莫于见闻觉知上起见解。亦莫于见闻觉知上动念。亦莫离见闻觉知觅心。亦莫舍见闻觉知取法。
○佛真法身。犹如虚空。常人谓法身遍虚空处。虚空中含容法身。不知法身即虚空。虚空即法身也。若定言有虚空。虚空不是法身。若定言有法身。法身不是虚空。但莫作虚空解。虚空即法身。莫作法身解。法身即虚空。虚空法身无异相。佛众生无异相。生死涅槃无异相。烦恼菩提无异相。凡夫取境。道人取心。心境双忘。乃是真法。
○问。如何是见性。云。性即是见。见即是性。不可以性更见性。闻即是性。不可以性更闻性。他分明道。所可见者。不可更见。你云何头上更著头。他分明道如盘中散珠。大者大圆。小者小圆。各各不相知。各各不相碍。起时不言我起。灭时不言我灭。所以四生六道。未有不如时。且众生不见佛。佛不见众生。四果不见四向。四向不见四果。三贤十圣不见等妙二觉。等妙二觉不见三贤十圣。乃至水不见火。火不见水。地不见风。风不见地。众生不入法界。佛不出法界。所以法性无去来。无能所见。因什么道我见我闻。故曰实相如是。岂可说乎。又汝妄生异见。言隔物不见。无物言见。便谓性有隔碍者。全无交涉。性且非见非不见。法亦非见非不见。若见性人。何处不是我之本性。所以四生六道。山河大地。总是我性净明体。故云。见色便见心。色心不异故。秪为取相作见闻觉知。去却前物。始拟得见。即堕二乘人中依通见解也。虚空中近则见。远则不见。此是外道中收。
○问。佛穷得无明不。师云。无明即是一切诸佛得道之处。云。无明者。为明为暗。师云。非明非暗。明暗是代谢之法。无明且不明。亦不暗不明。秪是本明。不明不暗。秪者一句子。乱却天下人眼。所以道。假使满世间。皆如舍利弗。尽思共度量。不能测佛智。你如今把什么本领拟学他。云。既是学不得。为什么道归源性无二。方便有多门。师云。归源性无二者。无明实性。即诸佛性。(证道歌。无明实性即佛性)方便有多门者。声闻人见无明生。见无明灭。缘觉人但见无明灭。不见无明生。念念证寂灭。诸佛见诸众生。终日生而无生。终日灭而无灭。无生无灭。即大乘果。所以道。果满菩提圆。华开世界起。
○为有贪嗔痴。即立戒定慧。本无烦恼。焉有菩提。祖师云。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我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本源清净佛上。更不著一物。譬如虚空。虽以无量珍宝庄严。终不能住。佛性同虚空。虽以无量功德庄严。终不能住。但迷本性。转不见耳。
○六和合者。六根也。六根各与尘合。眼与色合。耳与声合。鼻与香合。舌与味合。身与触合。意与法合。中间生六识。为十八界。若了十八界无所有。束六和合为一精明。一精明者。一心也。
○法无凡圣。亦无沉寂。法本不有。莫作无见。法本不无。莫作有见。有之与无。尽是情见。犹如幻翳。所以云。见闻如幻翳。知觉乃众生。
○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祇获法身。若以三无数劫修行。有所证得者。尽恒沙劫不得。若于一刹那中。获得法身。直了见性。犹是三乘教之极谈也。何以故。以见法身可获故。皆属不了义教中收。
○若是上根人。何处更就他觅他。自己尚不可得。何况更别有法当情。不见教中云。法法何状。
○问。文殊执剑于瞿昙者如何。师云。五百菩萨。得宿命智。见过去生业障。五百者。即你五阴身是。以见此宿障故。求佛求涅槃。文殊将智解剑。害此有见佛心故。故言你善害。云何是剑。师云。解心是剑。云。解心既是剑。断此有见佛心。秪如此断见心。如何除得。师云。还将你无分别智。断此有见分别心。云。如作有见有求佛心。将无分别智剑断。争奈有智剑在何。师云。若无分别智。害有见无见。无分别智。亦不可得。云。不可以智更断智。不可以剑更断剑。师云。剑自害剑。剑剑相害。即剑亦不可得。智自害智。智智相害。即智亦不可得。母子俱丧。亦复如是。
○以身空故名法空。以心空故名性空。身心总空。故名法性空。乃至千途异说。皆不离你本心。如今说菩提涅槃。真如佛性。二乘菩萨者。为指叶为黄金。拳掌之说。若也展手之时。一切大众。若人若天。皆见掌中都无一物。所以道。本来无一物。何处有尘埃。本既无物。三际本无所有故。
○所以道。天下忘己者有几人。如今于一机一境。一经一教。一世一时。一名一字。六根门头领得。与机关木人何别。忽有一人。不于一名一相上作解者。我道尽十方世界。觅者个人不可得。以无第二人故。继于祖位。
○岂不见阿难问迦叶云。世尊传金襕外。别传何物。迦叶召阿难。阿难应诺。迦叶云。倒却门前刹竿著。此祖师之标榜也。甚生阿难三十年为侍者。秪为多闻智慧。被佛诃云。汝千日学慧。不如一日学道。
大安和尚云。汝各自身中。有无价大宝。从眼门放光。照破山河大地。耳门放光。领览一切善恶音声。六门昼夜常放光明。亦名放光三昧。汝自不识。在四大身中。内外扶持。不教倾侧。两脚牙子大。檐得石二檐。从独木桥上过。亦不教伊倒地。且是什么。汝若觅毫发。即不可见。故志公云。内外推寻觅总无。境上施为浑大有。
赵州上堂云。金佛不度炉。木师不度火。泥佛不度水。真佛内里坐。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尽是贴体衣服。亦名烦恼。实际理地。甚么处著。一心不生。万法无咎。千人万人。尽是觅佛汉子。于中觅一个道人无。若与空王为弟子。莫教心病最难医。未有世界。早有此性。世界坏时。此性不坏。一从见老僧后。更不是别人。秪是个主人公。者个更向外觅作么。与恁么时。莫转头换面。即失却也。
○问。狗子还有佛性也无。州云无。云。上至诸佛。下至蝼蚁。皆有佛性。狗子为甚么无。州云。为伊有业识性在。又僧问狗子还有佛性也无。州云有。云。既有。为甚入者皮袋里来。州云。知而故犯。
○赵州上堂。如明珠在掌。胡来胡现。汉来汉现。(圆照法界)老僧把一枝草为丈六金身用。把丈六金身为一枝草用。(小中现大大中现小)佛是烦恼。烦恼是佛。(不用灭尘合觉)僧问佛是谁家烦恼。州云与一切人为烦恼。曰。如何免得。州云。用免作么。
长沙岑和尚示众。尽十方世界。是沙门一只眼。尽十方世界。是沙门全身。尽十方世界。是自己光明。尽十方世界。在自己光明里。尽十方世界。无一人不是自己。我常向汝诸人道。三世诸佛。共尽法界众生。是摩诃般若光。光未发时。汝等诸人。向甚么处委悉。光未发时。尚无佛无众生消息。何处得山河国土来。
○问。如何是文殊。师曰。墙壁瓦砾是。如何是观音。曰音声语言是。如何是普贤。曰众生心是。如何是佛。曰众生色身是。问。河沙诸佛。体皆同如。何故有种种名字。师曰从眼根返源名文殊。耳根返源名观音。从心返源名普贤。文殊是佛妙观察智。观音是佛无缘大悲。普贤是佛无为妙行。三圣是佛之妙用。佛是三圣之真体。用则有河沙假名。体则总名一薄伽梵。
○华严座主问。虚空为是定有。为定无。师曰。言有亦得。言无亦得。虚空有时。但有假有。虚空无时。但无假无。曰。和尚所说。有何教文。师曰。首楞严云。十方虚空。生汝心内。犹如片云点太清里。岂不是虚空生时但生假名。又云。一人发真归元。十方虚空。悉皆消殒。岂不是虚空灭时但灭假名。所以道有是假有。无是假无。
○示众。若心是生则梦幻空华。亦应是生。若身是生。则山河大地。万象森罗。亦应是生(觉范岑大虫赞曰。如来语阿难。汝元不知一切浮尘诸幻化相。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幻妄称相。其性真为妙觉明体。龙胜曰。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说无生。以佛祖之辨。谈心法之妙。其清净显露。如掌中见物。无可疑者。而末世众生。卒不明了。盖其迷妄之性。非其所闻之习故也。禅师闵之。故于所知之境譬之曰。若心是生云云。大哉言乎。与首楞严中观论相终始也)。
○问。经云。如净琉璃中。内现真金像。如何。师曰。以净琉璃为法界体。以真金像为无漏智体。体能生智。智能达体。故云。如净琉璃中。内现真金像。
子湖踪示众。声色两字。作么生讨得。若了根源。终非他物。譬如圆镜。男来男现。女来女现。乃至僧俗青黄。山河万物。随其色相。一镜传辉。不可是镜有多般。但能映物而露。仁者还识得镜未。若不识镜。尽被男女青黄。山河类等。碍汝光明。有甚么出气处。若识镜去。乃至青黄男女。大地山河。有想无想。四足多足。胎卵情生。天堂地狱。咸于一镜中。得其分剂。长短劫数。若色若空并能了之。更非他物。问。如何是大圆镜。云。一切物著不得。问。为甚么一切物著不得。师云。汝是一切物。还著得汝不。
○本自具足。本自周备。直教无纤尘法。碍你眼光始得。若有微尘底不尽。不是一生半劫。赚汝皮囊。汝性命根境法中。造诸妖怪。山精鬼魅。附汝行持。得少为足。鼓弄片皮。于佛法却为毒害。讥礼塔庙。毁彼持经。师子身中虫。自食师子身中肉。
○祖师西来。也只个冬寒夏热。夜暗日明。只为你无意立意。无事立事。无内外强作内外。无东西谩说东西。所以奢摩不能明了。以至根境不能自由。僧问。如何不被诸境惑去。师云。你试点惑你境出看。进云。某甲不见。师云。你既不见。惑境何来。僧礼拜。师云。又见妄想去也。
千顷和尚云。一切众生。驴骡象马。蜈蚣蚰蜓。十恶五道。无明妄念。贪嗔不了之法。并从如来藏中显现。本来是佛。众生从无始劫来。瞥起一念。从此奔流。迄至今日。佛出世来。令灭意根。绝诸分别。一念相应。便超正觉。岂用多知多解扰乱身心。菩提光明。不得发现。学人问。和尚夜后无灯时如何。师曰。悟道之人。常光现前。有甚么昼夜。问。何不见和尚光。师曰。拟将什么眼见。云。世人同将现在眼见。师弹指曰。苦哉一切众生。根尘相涉。从无始来。认贼为子。至于今日。常被枷锁。汝将眼见意识分别。拟求佛道。即是背却本心。逐念流转。如此之人。对面隔越。
大隋照师上堂。三千世界。收在一微尘。四大海水归一滴。须弥纳芥子中。若求自己。秪在一毫毛。你若一毫毛处。见得三千大千。总成经卷。秪是自己动者个境界不得。所以真境不现。说什么纤毫觉处。总是偎刀避箭。惧镜藏形。你唤者个作性么。兄弟。如石压草相似。或然捻却石。依旧习气秪在。须是随处了却。始得与境为主。免尘境使唤始得。大难大难。千难万难。秪是壳解他后。衔铁负鞍。阿谁苦。
灵云勤师云。诸仁者。所有长短。尽在不常。且观四时草木。叶落华开。何况尘劫来。天人七趣。地水火风。成坏轮转。因果将尽。三恶道苦。毛发不曾添减。唯根带神识常存。上根者。遇善友伸明。当处解脱。便是道场。中下痴愚。不能觉照。沉迷三界。流转生死。释尊为伊。天上人间。设教证明。显发至道。汝等还会么。僧问如何得出离生老病死。云曰。青山元不动。浮云自去来。
○镜清问灵云。混沌未分时。含生何来。云曰。如露柱怀胎。曰分后如何。云曰。如片云点太清里。曰。秪如太清还受点也无。云不答。清曰。恁么则含生不来也。云亦不答。曰。直得纯清绝点时如何。云曰。犹是真常流注。曰。如何是真常流注。云曰。似镜常明。曰。向上更有事也无。云曰有。曰如何是向上事。云曰。打破镜来与子相见(万松云。楞严道。如急流水。望为恬静。流急不见。非为无流。灵云唤作真常流注。圆觉道。潜续如命。为寿者相。诸方谓之命根不断。一条红线掌中牵。分未分。点未点。是衲僧家常茶饭。最好是打破镜的时节。命根断处。妄识销镕。流注干枯。正恁么时。向何处与灵云相见。天地黯黑。如一铤墨相似。唤作衲僧夺胎换骨转身一路。吹残劫尽灰飞后。突出虚空未兆前)。
(○楞伽第一。佛言。诸识有二种生。谓流注生及相生。有二种灭。谓流注灭及相灭。古注云。流注。唯目第八识。到金刚定等觉。一念断本无明。名流注灭)。
思空山本净禅师。语京城诸大德云。汝莫执心。此心皆因前尘而有。如镜中像。无体可得。若执实有者。则失本原。常无自性。圆觉经云。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楞伽经云。不了心及缘。则生二妄想。了心及境界。妄想则不生。维摩经云。法非见闻觉知。且引三经。证斯真实。
长庆巘上堂。弥勒朝入伽蓝。暮成正觉。说偈曰。三界上下法。我说皆是心。离于诸心法。更无有可得。看他恁么道。也太煞惺惺。若比吾徒。犹是钝汉。所以一念见道。三世情尽。如印印泥。更无前后。生死事大。快须荐取。莫为等闲。业识茫茫。盖为迷己逐物。
沩山和尚上堂。从上诸圣。秪说浊边过患。若无如许恶觉情见想习之事。譬如秋水澄渟。清净无为。澹渟无碍。唤他作道人。亦名无事人。问。顿悟之人。更有修不。师曰。若真悟得本。他自知时。修与不修。是两头语。如今初心。虽从缘得。一念顿悟自理。犹有无始旷劫习气。未能顿净。须教净除现业流识。即是修也。不可别有法。教渠修行趣向。从闻入理。闻理深妙。心自圆明。不居惑地。纵有百千妙义。抑扬当时。此乃得坐披衣。自解作活计始得。
○沩山谓仰山曰。吾以镜智为宗。出三种生。所谓想生。相生。流注生。楞严经云。想相为尘。识情为垢。二俱远离。即汝法眼应时清明。云何不成无上知觉。想生。即能思之心杂乱。相生。即所思之心历然。微细流注。俱为尘垢。若能净尽。方得自在。
○问僧。汝甚处人。曰幽州人。师曰。汝还思彼处不。曰常思。师曰。能思者是心。所思者是境。彼处楼台林苑。人马骈阗。你返思的。还有许多般也无。曰。某甲到者里总不见有。师曰。汝解犹在心。信位即得。人位未在。
○仰山于僧堂前三昧次。中夜忽然不见山河大地。寺宇人物。以至己身。全同空界。明晨。举似大沩。沩曰。我在百丈时得此境。是融通妄想销明之功。汝向后说法。有人过汝。无有是处(万松道非仰不证。非沩不识。楞严经云。若动念尽。妄念销除于。觉明心。如去尘垢。一伦生死。首尾圆照。名想阴尽。是人则能超烦恼浊。观其所由。融通妄想以为其本。此又见沩仰父子。妙契佛心也)。
○仰山一日呈解云。若教某自看。到者里无圆位。亦无可断。沩曰。据汝见处。犹是法在。亦未离心境。仰曰。既无圆位。何处更有心境。沩曰。适来汝作恁么解。是不。仰云是。沩云。若恁么具足。是心境法。争得道无。许汝信位显。人位隐在(宗通云。如此勘验。方知从真妙圆。重发真妙。真信与解路。迥然县隔)沩山谓仰山。寂子速道。莫入阴界。仰云。慧寂信亦不立。沩云。子信了不立。不信不立。仰云。只是慧寂。更信阿谁。沩云。若恁么。则是定性声闻也。仰云。慧寂佛亦不见(一作不立)。
○沩山一日索门人呈语。乃曰声色外与吾相见。仰山凡三度呈语曰。如两面镜相照。于中无像。沩曰。此语是也。我是你不是。早立像了也。仰山却问沩山。某精神昏昧。拙于秪对。未审和尚于百丈师翁处。作么生呈语。沩曰。我于先师处呈语。如百千明镜鉴像。光影相照。尘尘刹刹。各不相借。仰山于是礼谢(宗通云。二尊宿善说楞严。一如双镜光明相对。一如妙影重重相入)。
○李骘常侍问。未审此之苦报。自何而来。师曰。苦因业来。曰。业因何生。师曰。业因结生。曰。结因何生。师曰。结依妄心生。曰。心依何住。师曰。心即无物。无依无住。所以苦因业。业依结。结依心。心即无所依。譬如地轮依水轮。水轮依风轮。风轮依虚空。虚空无所依。
○又问如何得业结消融。师曰若言下识是妄心。本来无所依住。即是常侍无依妙神。此妙神即是本身。本来无有业结及苦乐等事。众生迷此无依。妄随颠倒。种种结业苦乐之事。便从此起。若顿了此无住之神。一切妄业。本无所有。亦无所灭(宗镜云。准此妄境依妄心。妄心依本识。本识依如来藏。如来藏无所依)。
临济云。如今学者不得。病在不自信处。自信不及。便忙忙地狥一切境被他万境回换。不得自由。约如今见处。与释迦何别。你且欠少什么。六道神光。未尝间歇。你一念心上清净光。是你屋里法身佛。一念心上无分别光。是你屋里报身佛。一念心上无差别光。是你屋里化身佛。此三种身。是你即今目前听法底人。此三种身。是名言。亦是三种依。古人云。身依义立。土据体论。法性身。法性土。明知是光影。大德。你且识取弄光影底人。是诸佛之本源。一切处是一切道流归舍处。是你四大色身。不解说法听法。脾胃肝胆。不解说法听法。虚空。不解说法听法。是你目前历历底。勿一个形段孤明。是者个解说法听法。所以向你道。向五阴身田内。有无位真人。堂堂显露。无纤毫许间隔何不识取。心法无形。通贯十方。在眼曰见。在耳曰闻。本是一精明。分成六和合。心若不生。随处解脱。秪为一切驰求心不能歇。上佗古人闲机境。不达三祇劫空。有此障碍。你只有一个父母。更求何物。你自返照。古人云。演若达多失却头。求心歇处即无事。
○你且随处作主。立处皆真。境来回换不得。纵有从来习气。五无间业。自为解脱大海。今时学者。犹如触鼻羊。逢著物安在口里。奴郎不辨。宾主不分。邪心入道。正是出家俗人。若魔佛不辨。正是出一家。入一家。唤作造业众生。未得名为真出家。秪如今有一个佛魔。同体不分。如水乳合。鹅王唼乳。如明眼道流。魔佛俱打。你若爱圣憎凡。生死海里浮沉。
○光阴可惜。念念无常。粗则被地水火风。细则被生住异灭。四相所逼。且要识取四种无相境。免被境摆扑。如何是四种无相境。曰。你一念心疑。被地来碍。你一念心爱。被水来溺。你一念心嗔。被火来烧。你一念心喜。被风来飘。若能如是辨得。不被境转。处处用境。东涌西没。南涌北没。中涌边没。边涌中没。履水如地。履地如水。缘何如此。为达四大如梦如幻故。你如今听法得。不见你四大。能用你四大。若能如是见得。便乃去住自由。
○你道佛有六通。是不可思议。一切诸天神仙阿修罗大力鬼。亦有神通。应是佛不。阿修罗与天帝战败。领八万四千眷属。入藕丝孔中。莫是圣不。皆是业通依通。佛六通者不然。入色界。不被色惑。乃至入法界。不被法惑。达六种尘相。皆是空相。不能系缚。此无依道人。虽是五蕴陋质。便是地行神通。秪么幻化上头。作模作样。皆是野狐精魅。外道见解。
○你欲识三界。不离你今听法的心地。你一念心贪。是欲界。你一念心嗔。是色界。你一念心痴。是无色界。是你屋里家具子。三界不自道。我是三界。还是目前灵灵地。照烛万般。酌度世间的人。与三界安名。你一念心歇得处。唤作菩提树。一念心歇不得处。唤作无明树。无明无住处。无明无始终。若念念心歇不得。便上他无明树。便入六道四生。披毛戴角。你若歇得。一念不生。便是上菩提树。三界神通变化。意生化身。
○你若取不动清净境为是。即认他无明为郎主。古人云。湛湛黑暗深坑。实可怖畏。你若认他动者是。一切草木皆解动。应可是道也。所以动者是风大。不动者是地大。动与不动。俱无自性。你若向动处捉他。他向不动处立。你若向不动处捉他。他向动处立。譬如潜泉鱼。鼓波而自跃。动与不动。是二种境。还是无依道人。用动用不动。
德山示众云。莫取次用心。万劫千生。轮回三界。皆为有心。心生则种种法生。一念不生。永脱生死。瞥起一念心。便是魔家眷属。破戒俗人。汝莫爱圣。圣是空名。更无别法。只是个炟爀灵空。无碍自在。不是庄严得底物。向三界十方世间。若有一尘一法可得。与汝执取生解。皆落天魔外道。别无禅道可学。亦无神通变现可得。诸行无常。是生灭法。若言入定。凝神静虑得者。尼乾子等外道师。亦入得八万劫大定。莫是佛不。老汉从生至死。是个老比丘。虽在三界生而无垢染。欲得出离。何处去。设有去处。亦是笼槛。魔得其便。身心无可得。只要一切时中。莫用他声色。无思无念。无一法可当情。出家儿乃至十地满心菩萨。觅他踪迹不著。所以诸天欢喜。地神捧足。十方诸佛赞叹。魔王啼哭。何以故。缘此虚空活鱍鱍地。无根株。无住处。若到有里。眼孔定动。即没交涉。
○德山上堂。若也于己无事。则勿妄求。妄求而得。亦非得也。汝但无事于心。无心于事。则虚而灵。空而妙。若毛端许言之本末者。皆为自欺。何故。毫厘系念。三途业因。瞥尔情生。万劫羁锁。圣凡名号。尽是虚声。殊相劣形。皆为幻色。汝欲求之。得无累乎。及其厌之。又成大患。终而无益。
洞山和尚语曹山云。末法时代。人多干慧。若要辨验真伪。有三种渗漏。一曰见渗漏。机不离位。堕在毒海。二曰情渗漏。滞在向背。见处偏枯。三曰语渗漏。究妙失宗。机昧终始。浊智流转。于此三种。子宜知之(瑞鹿先云。聪明不敌生死。干慧岂免苦轮)。
九峰虔云。兄弟还识得命么。流泉是命。湛寂是身。千波竞涌。是文殊境界。一亘晴空。是普贤床榻。其次借一句子是指月。于中事是话月。诸兄弟。约甚么体格商量。到者里不假三寸。试话会看。不假耳。试采听看。不假眼。试辨白看。所以道。声前抛不出。句后不藏形。尽乾坤大地。都来是汝当人个体。向甚么处安眼耳鼻舌。莫但向意根下图度作解。尽未来际。亦未有休歇处。
○问。尽乾坤都来是个眼。如何是乾坤眼。师曰乾坤在里许。曰。乾坤眼何在。师曰。正是乾坤眼。曰。还照瞩也无。师曰。不借三光势。曰。既不借三光势。凭何唤作乾坤眼。师曰。若不如是。髑髅前见鬼神无数。
○九峰虔禅师受印于石霜。僧问教中有言。三光缘就。始成其见。三光未就。还成见否。虎曰。缘有差殊。见无亏损。僧云。既无亏损。暗中为甚么不见物。虔曰。虽不见物。宁无见暗。僧云。离却三光。如何是真见处。虔曰。匝地日头黑似漆。(石头参同契曰。当明中有暗。勿以暗相遇。当暗中有明。勿以明相睹)涌泉欣曰。见解人多。行解人万中无一个。敢道轮回去在。为何如此。盖为识漏未尽。
洛浦元安师曰。玄关固闭。识锁难开。疑网罗笼。智刀劣剪。若不当阳晓示。迷子何以知归。欲得大用现前。但可顿忘诸见。诸见若尽。昏雾不生。智照洞然。更无他物。今学人因他数量作解。被他数量该括。方寸不能移易。所似听不出声。见不超色。假饶并当门头洁净。自己法眼未明。此人秪具一只眼。是非贯系不得。脱坼自由。
雪峰存自制塔铭曰。夫从缘有者。始终而成坏。非从缘得者。历劫而弥坚(法眼云。秪今是成是坏。人莫能对)。
南禅契璠上堂。若是名言妙句。诸方总道了也。今日众中还有超第一义者。致将一问来。僧问如何是第一义。师曰。何不问第一义。曰。见问。师曰。已落第二义也。
曹山和尚云。诸佛心墙壁瓦砾。是者亦唤作性地。亦称体全功。亦云无情解说法。若知有。者里得无辩处。十方国土。山河大地。石壁瓦砾。虚空与非空。有情无情。草木丛林。通为一身。唤作得记。亦云一字法门。亦云总持法门。亦云一尘一念。亦唤作同彻。若是性地。不知有。诸佛千般喻不得。万种况不成。千圣万圣尽从者里出。从来不变异。故云。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门(宗镜)。
○示众。僧家在此等衣线下。须理会通向上事。若也承当处分明。即转他诸圣。向自己背后。方得自由。若也转不得。直饶学得十成。却向他背后义手说什么大话。若转得自己。一切粗重境来。皆做得主宰。假作泥里倒地。亦做得主宰。不论天堂地狱。饿鬼畜生。但是一切处不移易。元是旧时人。只是不行旧时路。若有忻心。还成滞著。若脱得。拣什么。人人有一坐具地。佛出世。侵他不得。欲知此事。饶今成佛成祖去。只者是。便堕三途六道去。也只者是。须与他作主宰始得。若作主宰不得。便是变易去也。
僧问云居智和尚。师言见性成佛。清净之性。不属有无。因何有见。师曰。见无所见。曰。既无所见。何更有见。师曰。见处亦无。曰。如是见时。是谁之见。师云。无有能见者。曰。究竟其理云何。师曰。妄计为有。即有能所。乃得名迷。随见生解。便堕生死。明见之人即不然。终日见。未尝见。求见处体相不可得。能所俱绝。名为见性。曰。此性遍一切处不。师曰。无处不遍。曰。凡夫具不。师曰。无处不遍。岂凡夫而不具乎。曰。诸佛菩萨。不被生死所拘。凡夫独萦此苦。何曾得遍。师曰。凡夫于清净性中。计有能所。即堕生死。诸佛大士。知清净性中。不属有无。即能所不立。曰。若如是说。即有能了不了人。师曰。了尚不可得。岂有能了人乎。汝即应念清净性中。无有凡圣。亦无了不了人。凡之与圣。二俱是名。若随名生解。即堕生死。若知假名不实。即无有当名者。此是极究竟处。若曰我能了。彼不能了。即是大病。见有净秽凡圣。亦是大病。作无凡圣解。又属拨无因果。见有清净性可栖止。亦大病。作不栖止解。亦大病。然清净性中。具不坏方便应用。及兴运慈悲。如是兴运之处。即全清净之性。可谓见性成佛矣。
○如人头头上了。物物上通。只唤作了事人。终不唤作尊贵。将知尊贵一路自别。便是世间极重极贵物。不得将来向尊贵边。须知不可思议。不当好心。所以古人云。犹如双镜。光光相对。光光相照。更无亏盈。岂不是一般。犹唤作影像边事。如日出时。光照世间。明朗是一半。那一半唤作什么。如今未认得光影。门头户底。粗浅的事。将做屋里事。又争得。
○从天降下即贫穷。从地涌出即富贵。门里出身则易。身里出门则难。动则埋身千尺。不动则当处生苗。一言迥脱。独拔当时。语言不要多。多则无用处(永明释云。若从心地。涌出智宝。有何穷尽。故云无尽之藏。但若得心真实去。根脚下谛去。自然出语与实相相应。言下救人生死。变凡为圣。捉砾成金。若心中未谛。圆信不成。空任虚浮。只增狂慧。直饶说得天华坠。石点头。事若不真。总成妖幻。所以志公见云光法师。讲法华经。感天华坠。云是咬蚤之义)。
白水本仁云。老僧寻常不欲向声前色后。鼓。弄人家男女。且声不是声。色不是色。问。如何是声不是声。曰唤作色得么。如何是色不是色。曰唤作声得么。僧礼拜。师曰。且道为汝说。答汝话。若向者里会得。有个入处。
龙牙和尚云。法者是轨持之名。道是众生体性。未有世界。早有此性。世界坏时。此性不坏。唤作随流之性。常无变异。动静与虚空齐等。唤作世间相常住。亦名第一义空。亦名本际。亦名心王。亦名真如解脱。亦名菩提涅槃。百千异号。皆是假名。虽有多名而无多体。会多名而同一体。会万义而归一心。若识自家本心。唤作归根得旨。欲得诸流水。但向大海中求。欲识万法之相。但向心中契会(宗镜)。
颙禅师云。文殊问金色女。汝身有五阴十二入十八界不。女言如我身有五阴十二入十八界。梵网经云。一切地水。是我先身。一切火风。是我本体。又依正二身。互相依立。华严经云。一切法无相。是则佛真体。经明若计灵智之心是常。色是败坏无常者。则外道断常之见。华严明众生界即佛界。佛界即法界。法界之外。更无别法。乃至万法虽异。其体常同。若不迷于所同。体用常无有二。无二之旨。盖出世之要律。一念相应。不隔凡成圣矣(宗镜)。
福州玄沙师备和尚示众云。情存圣量。犹落法尘。己见未忘。还成渗漏。西天外道。入得八万劫定。闭目藏睛。灰身灭智。劫数满后。不免轮回。盖为道眼不明。生死根源不破。出家儿不可同他外道也。阿那个便是平生得力处。切须在急时中。如丧身命。冥心自救。放舍闲缘。歇却心识。方有少许相应。若不如是明朝后日。尽被识情带将去。有甚么自由分。如今却不如他无情之物。敷唱分明。土木石头。说法非常真实。只是少人能听。若闻此说。始可商量。大凡三条椽下。具者个真实发明。便向四生六道中。同于诸佛净土。更惧何生死。且阿谁知他。一切诸法。都无实体。至于灵山曾上。迦叶亲闻。犹如话月。古德云。善恶都莫思量。犹如指月。乃至三乘。行位解脱。菩萨涅槃。圣德圣果。并如空华兔角。不见道却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有为心法。不可相依。只为违真弃本。厌凡忻圣。作此见知。不出他限量。抛他五阴不去。
○汝诸人且承当得甚么事。在何世界安身立命。若辨不得。恰似捏目生华。见事便差。如今目前现有山河大地。色空明暗。种种诸物。皆是狂劳华相。唤作颠倒知见。出家人达心识本源。如今看著。尽黑漫漫地。墨汁相似。秪如从上宗乘。是诸佛顶族。汝既承当不得。所以我方便劝汝。且从迦叶门。接续顿超去。此一门超凡圣因果。超毗卢妙庄严世界海。超他释迦方便门。直下永劫。不教有一物。与汝作眼见。何不自急急究取。秪如释迦说十二分教。大作一场佛事。向此门中。用一点不得。用一毛头伎俩不得。如同梦事。亦如寐语。识得即是大出脱大彻头人。超凡越圣。出生离死。离因离果。超毗卢。越释迦。莫只长恋生死爱网。被善恶业拘将去。无自由分。饶汝炼得身心同虚空去。饶汝到精明湛不摇处。不出识阴。古人唤作如急流水。流急不觉。妄为恬静。恁么修行。出他轮回际不得。更有一般说昭昭灵灵。灵台智性能见能闻。向五蕴身田里作主宰。我今问汝。若认昭昭灵灵。是汝真实。为甚瞌睡时。又不成昭昭灵灵。若瞌睡时不是。为甚有者昭昭时。者唤作认贼为子。是生死根本。妄想缘气。汝欲识根由么。我向汝道。昭昭灵灵。秪因前尘色声香等法而有分别。便道此是昭昭灵灵。若无前尘。此昭昭灵灵同于龟毛兔角。真实在甚么处。汝欲得出五蕴身田主宰。但识取汝秘密金刚体。汝还见南阎浮提日么。世间人所作兴营。养身活命。种种心行。莫非承日光成立。只如日体。还有许多般心行么。还有不周遍处么。金刚体亦如是。如今山河大地。十方国土。色空明暗。及汝身心。莫非尽承汝圆成威光所现。天人群生类。所作业次。受生果报。有情无情。莫非承汝威光。乃至诸佛成道果。接物利生。莫非尽承汝威光。只如金刚体。还有凡夫诸佛么。有汝心行么。不可道无。便当得去也。汝有如是奇特当阳出身处。何不发明。却随向五蕴身田鬼趣里作活计。
○动则起生死之本。静则醉昏沉之乡。动静双泯。即落空亡。动静双收。颟顸佛性。直须对尘对境。如枯木寒灰。临时应用。不失其宜。镜照诸像。不乱光辉。鸟飞空中。不杂空色。所以十方无影像。三界绝行踪。不堕往来机。不住中间意。钟中无鼓响。鼓中无钟声。钟鼓不相交。句句无前后(寂音曰。中观论曰。无物从缘起。无物从缘灭。起惟诸缘起。灭惟诸缘灭。以是知色生时但是空生。色灭时但是空灭。譬如画水成文。未尝生灭。玄沙云。钟中无鼓响。鼓中无钟声。钟鼓不交参。句句无前后。此真缘起无生之旨也)如壮士展臂。不藉他力。师子游行。岂求伴侣。九霄绝翳。何在穿通。一段光明。未曾昏昧。个中纤毫道不尽。即为魔王眷属。句前句后。是学人难处。所以一句当天。八万门永绝生死。直饶得似秋潭月影。静夜钟声。随扣击以无亏。触波澜而不散。犹是生死岸头事。道人行履处。如火消冰。终不却成冰。箭既离弦。无返回势。所以牢笼不肯住。呼唤不回头。古圣不安排。至今无处所。若到者里。步步登玄。不属邪正。识不能识。智不能知。动便失宗。觉即迷旨。如今不悟个中道理。涉事涉尘。头头系绊。纵悟则尘境纷纭。名相不实。便拟凝心敛念。摄事归空。细想才生。即便遏捺。如此即是落空亡的外道。魂不散的死人。者里分别则不然。也不是隈门傍户。句句现前。不得商量。不涉文墨。本绝尘境。本无位次。真如凡圣。地狱人天。秪是疗狂子之方。虚空尚无改变。大道岂有升沉。悟则纵横。不离本际。若到者里。凡圣也无立处。若向句中作意。则没溺杀人。若向外驰求。又落魔界。如如向上。没可安排。恰似焰罏。不藏蚊蚋。便是千圣出头来。也安一字不得。
○镜清道怤上堂。如今事不获己。向汝道。各自验看亲切。到汝分上。因何特地生疏。秪为抛家日久。流浪年深。一向缘尘。致见如此。唤作背觉合尘。亦名舍父逃逝。
太原和尚云。欲发心入道。先须识自本心。若不识自本心。如狗逐块。非师子王也。即今语言是汝心。举动施为。更是阿谁。若言更别有者。即如演若觅头(甘泉和尚云。信心是佛。无始无明。轮回生死四生六道。只为不敢认自心是佛。若能识自心。心外无别佛。佛外无别心。除此心外更无别心若言别更有者。即是演若达多。将头觅头)。
云门和尚拈起柱杖云。山河大地。三世诸佛。尽在拄杖头上。有甚滞碍。如今明也。暗向什么处去。秪者明便是暗。一切众生。只被色空明暗隔碍。便见有生灭之法。
○日里往来。日里辨人。忽然半夜。无日月灯光。曾到处则固是。未曾到处。取一件物还取得么(圜悟勤曰。参同契云。当明中有暗。勿以暗相睹。当暗中有明。勿以明相遇。若坐断明暗。且道是个什么。所以道心华发明。照十方刹)。
○尽大地有什么物。与汝为缘为对。若有针锋许。与汝为隔为碍。与我拈将来。唤什么作佛祖。唤什么作山河大地。日月星辰。将什么为四大五蕴。
○若从学解机智得。秪如十地圣人。说法如云如雨。犹被诃责。见性如隔罗縠。故知一切有心。天地悬殊。若是得底人。道火何曾烧口。
○光不透脱。有两般病。一切处不明。面前有物是一。又透得一切法空。隐隐地似有个物相似。亦是光不透脱。(万松云。云门道。一切处不明面前有物是一。不是教你除幻境。灭幻心。别觅透脱处。三祖云。六尘不恶。还同正觉。与圆觉经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便见作止任灭。如金刚与泥人揩背也。又云。隐隐地有个物相似。正是圆觉存我觉我。潜续如命。细四相病。故普觉云。大悲世尊快说禅病。沩山言。无一法可当情。情犹在境。楞严云。纵灭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南院颙云。我当时如灯影里行相似。所以道。亦是光不透脱)。
(○大慧云。有人说静是根本悟是枝叶。静得久。自然悟去。山僧敢道他乱道。又引净极光通达为证。且莫错会好。先圣不奈何。说个净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譬如良医。应病与药。如今不信有妙悟底。反道悟是建立。岂非以药为病乎)。
(○云栖宏公曰。世人已知见闻觉知为识神。既灭见闻觉知。将谓不落识神。宁知仍是识神窠臼。生死根本。千百人中。且无一二至此。即至此。十个有五双。摆不脱。放不下。嗟乎。此幽闲处。埋没古今几许豪杰。参禅秘要。殆尽泄于是)又法身亦有两般病。得到法身为法执。不忘己见。犹存坐在法身边。是一。直饶透得法身去。放过即不可。仔细点检将来。有甚么气息。亦是病(万松云。前二病少。后一种。师家应病施药。各垂方便。其二种光与光不透脱有两般。病无别。洞上宗风。静沈止水。动落今时。名二种病。你但出不随应。入不居空。外不寻枝。内不住定。自然三病二光。一时透脱。然后透脱。不透脱。拈放一边。子细点检将来。有什么气息亦是病。云门但指其病。不说治法如何。还知么。病多谙药性。得效敢传方)。
地藏琛禅师问保福僧。彼中佛法。如何示人。僧云。有时示众。塞却你眼。教你觑不见。塞却你耳。教你听不闻。坐却你意根。教你分别不得。师云。吾问你。不塞你眼。见个甚么。不塞你耳。闻个甚么。不坐你意根。作么生分别。僧有省。
○上堂云。汝唤甚么作平实。把甚么作圆常。莫相埋没。得些子声色名字。贮在心头。记持得底是名字。拣辨得底是声色。若不是声色名字。汝又作么生记持拣辨。风吹松树也是声。虾蟆老鸦叫也是声。何不那里听取拣辨去。即今声色摐摐地。为当相及不相及。若相及。即汝灵性。金刚秘密。应有坏灭去也。何以如此。为声贯破汝耳。色穿破汝眼。因缘即塞却汝。幻妄走杀汝。声色体尔。不可容也。若不相及。又什么处得声色来。相及不相及。试裁辨看。
安国球禅师示众云。我此间粥饭因缘。为兄弟提唱。终是不常。如今欲后省要。却是山河大地。举明其事。却常亦能究竟。若从文殊门入者。一切无为。草木瓦砾。助汝发机。若从观音门入者。一切音响。虾蟆蚯蚓。助汝发机。若从普贤门入者。不动步而到。以此三门方便示汝。如将一只折箸。搅彼大海。令彼鱼龙。知水为命。离水一分。鱼龙不全性命。若无智眼。审而谛之。任尔百般巧妙。不为究竟。
国清师静上座问玄沙云。教中道不得以所知心。测度如来无上知见。又作么生。沙曰。汝道究得彻底。所知心还测度得及不。师因此信入。有人问。弟子每当夜坐。心念纷飞。未明摄伏之方。愿垂示诲。师曰。如或夜间安坐。心念纷飞。却将纷飞之心。以究纷飞之处。究之无处。则纷飞之念何存。反究究心。则能究之心安在。又能照之智本空。所缘之境亦寂。寂而非寂者。盖无能寂之人也。照而非照者。盖无所照之境也。境智俱寂。心虑安然。外不寻枝。内不住定。二涂俱泯。一性怡然。此乃还源之要道也。
洞山初示众。举唱宗风激扬大乘。不道全无。其奈还少。只缘未达其源。落在第八魔境界中。(受阴第八云已言证圣。得大自在)识得个不名不物。无是无非。头头物物。无不具足。道我得安乐田地。更不求余。凡有扣击问难。即便敲床竖拂。更不惜便施便设。便行便用。向恶水坑里。头出头没。弄个无尾胡孙。到腊月三十日。鼓也打破。胡孙又走却了。手忙脚乱。悔将何及。若是个衲僧。乍可冻杀饿杀终不著他鹘臭布衫。
法眼和尚示僧。汝道六处不知音。眼处不知音。耳处不知音。若也根本是有。争解无得。古人道。离声色著声色。离名字著名字。所以无想天修得。经八万大劫。一朝退堕。诸事俨然。盖为不知根本真实。次第修行。三生六十劫。四生一百劫。直到三祇果满。犹道不如一念缘起无生。超彼三乘权学等见。又道弹指圆成八万门。刹那灭却三祇劫。宝公曰。暂时自肯不追寻。历劫何曾异今日。还会么。今日只是尘劫。
○僧问十二时中。如何得顿息万缘去。师曰。空与汝为缘耶。色与汝为缘耶。言空为缘。则空本无缘。言色为缘。则色心不二。日用果何物而为汝缘乎。
天台韶国师云。眼中无色识。色中无眼识。眼识二俱空。何能令见色。是眼则不能自见其己体。若不能自见。云何见余物。古圣方便。皆为说破。若于此明得寂静法。不寂静法也收尽。明得远离法。不远离法亦收尽。未来现在。亦无遗余。名一法界。何有遮障。各自信取。
灵隐耸云。见色便见心。且唤甚么作心。山河大地。万象森罗。青黄赤白男女等相。是心不是心。若是心。为什么却成物像去。若不是心。又道见色便见心。秖为迷此而成颠倒。于无同异中。强生同异。如今直下承当。顿豁本心。皎然无一物可作见闻。若离心别求解脱。迷波讨源。卒难晓悟(经云。若树非见。云何见树。若树即见。复云何树)。
崇寿稠云。第一义现成。佛性常照。一切法常住。若见有法常住。犹未是法之真源。佛言一人发真归元。十方虚空悉皆销殒。还有一法为意解么。
法眼之子慧明道人。问禅者近离何处。曰成都。曰。上座离成都到此山。则成都少上座。此山剩上座。剩则心外有法。少则心法不周。说得即住。僧无对(佛眼上堂。山僧适在寝堂中。法堂无山僧。寝堂有山僧。下至法堂。法堂有山僧。寝堂无山僧。有则心外有法。无则心法不周。诸上座在衣钵下。闻打鼓便上法堂。法堂上添得上座。衣钵下减却上座。添则成增。减则成灭。灭故落断。增故落常。行脚人如何得离有离无。离常离断。生死疑情。大难透脱。此是如来清净心要。宜须决择。不可等闲)。
(△林间录云。慧明法眼之子。知见甚高。下视诸方。禅宗贵大机大用。不贵知解。云庵每曰。汝辈皆知有。只是用不得。如慧明道人。可谓善用者也)。
居讷禅师留止洞山十年。读枣柏华严论。至第三会。于须弥山顶上说十住。表入理弃智。非生灭心所得至故。如须弥山在大海中。高八万四千由旬。非手足攀揽可及。以明八万四千尘劳山。住烦恼大海。众生有能于一切法。无思无为。即烦恼海自然枯竭。尘劳山便成一切智山。烦恼海便成一切智海。若更起心思虑。即有攀缘。即尘劳山愈高。烦恼海愈深。不能以至诸佛智顶也。三复之。叹曰。石巩云无下手处。而马祖曰。旷劫无明。今日一切销灭。非虚语也(寂音曰。楞严经云。汝但弃其生灭。守于真常。常光现前。根尘识心。应时销落)。
寂音作永明智觉禅师传云。指法以佛祖之语为铨准。曰迦叶波初闻偈曰。诸法从缘生。诸法从缘灭。我师大沙门。尝作如是说。此佛祖骨髓也。龙胜曰。无物从缘生。无物从缘灭。起唯诸缘起。灭唯诸缘灭。乃知色生时但是空生。色灭时但是空灭。譬如风性本不动。以缘起故动。倘风本性动。则宁有静时哉。密室中若有风。风何不动。若无风。遇缘即起。不特风为然。一切法皆然。维摩曰。善来文殊。不来相而来。不见相而见。文殊言如是。若来已更不来。若去已更不去。所以者何。来者无所从来。去者无所至。所可见者。更不可见。此缘起无生之旨也(林间录云。起信云。若心有见则有不见之相。心性离见。即是遍照法界义故。乃知心外无法。遍照义成。苟有去来相见。则遗正义也。如人言。风性本动。是大不然。风本不动。能动诸物。若先有动。则失自体。不复更动。则知动者。乃所以明其未尝动也。去来相见。亦复如是)。
○宗镜问。万境无明。与一心法性。为是一。为是二。若是一。不分染净二名。若是二。云何教中说无明即法性。答。体一是真。名二是假。名因情立。真以智明。情智自分。真原不动。不可定同。不坏世谛故。不可定异。不失真谛故。涅槃云。明与无明愚人为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真性。古德约十法界释云。愚人者。九界之愚也。愚人取相。见一切法二性。随其取相。心悉无明也。如寒谷千年。坚冰未尝作水也。智者。佛界之智也。圆观行人。开佛眼者。见同古佛也。圆眼不见无明根本。元是清净法性。如太阳常照。海水未曾作冰也。冰水性一。随缘成二。一不守性。恒自随缘。虽复随缘不坏法性。况法无明亦何定一。亦何定异。则不随事而失体。非共非分。不守性而任缘。亦同亦别。
○问。菩提即自身心者。云何教中说不可以身心得。答。菩提之心即心者。乃是自性清净心。湛然不动。盖是正觉无相之真智。其道虚玄。妙绝常境。聪者无以容其听。智者无以运其知。辨者无以措其言。像者无以状其仪。以迷人不了。执色阴为自身。认能知为自心。故经云。身如草木。无所觉知。心如幻化。虚妄不实。以除其执取之心。故云。菩提者。不可以身心得也。菩提非是触尘。不可以身得。菩提非是法尘。不可以心得。若体了人。即达阴界本空。妄心无相。以本空故。法身常现。以无相故。真心不亏。如此发明。五阴即菩提。离是无菩提。不可以菩提而求菩提。不可以菩提而得菩提。文殊云。我不求菩提。何以故。菩提即我。我即是菩提。维摩云。菩提非所观之境。则无能缘之心。所观境空。即实相菩提。能缘心空。即自性菩提(经云。圆满菩提归无所得)。
○问。所云五根作用。皆称光明宝摩尼王。悉能雨宝。凡夫根器。亦如是耶。答。经云。六自在王常清净。所以称王。王是自在义。是以眼根任运观之。自在无碍。又常在现量。本性不迁。岂非如王。常得自在。如云应眼时若千日。万像不能逃形质。岂非雨宝义。眼门放光。照破山河大地。岂非放光义。则玄鉴无遗。幽微洞悉。五根随用。亦复如是。乃至意根。一念千里。无有障碍。如云。应意时。绝分别。照烛森罗终不歇。透过山河石壁间。要且照时常寂灭。故知六根不恶。还同正觉。智者无为。愚人自缚。可谓身之宝藏。心之明珠。不说不知。空沈苦海。
永明智觉禅师垂诫云。学道之门。别无奇特。只要洗涤根尘下。无量劫来业识种子。深嗟末世。诳说一禅只学虚头。全无实解。步步行有。口口谈空。自不责业。力所牵。更教人拨无因果。便说饮酒食肉。不碍菩提。行盗行淫。无妨般若。生遭王法。死陷阿鼻。受得地狱业消。又入畜生饿鬼。百千万劫。无有出期。除非一念回光。立即翻邪为正。若割心肝如木石相似。便可食肉。若吃酒如吃矢尿相似。便可饮酒。若见端正男女如死尸相似。方可行淫。若见己财他财如粪土相似。便可侵盗。饶你炼得到此田地。亦未可顺汝意在。直待证无量圣身。始可行世间逆顺事。古圣施设。广行遮护千。经所说。万论所陈。若不去淫。断一切清净种。若不去洒。断一切智慧种。若不去盗。断一切福德种。若不去肉。断一切慈悲种。三世诸佛。同口敷宣。天下禅宗。一音演畅。如何后学。略不听从。自毁正因。反行魔说。只为宿熏业种。生遇邪师。善力易消。恶根难拔。岂不见古圣道。见一魔事。如万箭攒心。闻一魔声。如千锥札耳。速须远离。各自究心(永明垂诫。允合先佛四种清净明诲。刻骨沥血。真实为人。而雷庵受师拣之曰。此亦方便语也。以如来之言观之。则正为空魔所入。噫嘻其可哉。末法邪魔或借永明言。又增狂解。莽荡招殃。则雷庵之云。亦可助永明当头一棒也)。
端鹿先上堂。诸法所生。唯心所现。如是言语。好个入底门户。你等诸人。眼见一切色。耳闻一切声。鼻嗅一切香。舌了一切味。身触一切软滑。意分别一切诸法。秪如眼耳六根所对之物。为复是你等心。非是你等心。若道是你等心。何不与你等身都作一块。为甚么所对之物。却在你等六根外。若非是你等心。又争奈唯心所现言语。留在世间。何人不举著。
○又云。夜间眠熟。不知一切。既不知一切。且问那时。有本来性。无本来性。若道是有。又不知一切。与死无异。若道是无。睡眠忽省。觉知如故。如是等时。是个甚么。
云居道齐禅师谓门弟子曰。吾读楞伽经偈曰。诸法无法体。而说惟是心。不见于自心。而起于分别。可谓大慈悲父。如实极谈。我辈不自领受。背负恩德。如恒河沙。或曰。然则见自心遂断分别乎。曰。非然也。譬如调马。马。自见其影而不惊。何以故。以自知其影。从自身出故。吾是以知不断分别。亦舍心相也。秪今目前如实而观。不见纤毫。祖师曰。若见现在。过去未来亦应见。若不见过去未来。现在亦不应见。此语分明。人自迷昧。
○云居齐示疾集众。老僧以风火相逼。特与诸人相见。且向甚么处见。向四大五阴处见耶。六入十二处见耶。是种种处不可见。只今相问者是谁。
或问龙济曰。一切钟鼓本无声。如何信之无声。师曰。祖师曰。如鼓声无有作者。无有住处。毕竟空故。但诳凡夫耳。若鼓声是实有。钟声俱击。应不相参。所以玄沙云。钟中无鼓响。鼓中无钟声。钟鼓不交参。句句无前后。若不当体寂灭。如何得句句无前后耶。
承天嵩云。全众生之佛性。寂寂涅槃。三世坦然。十方不泯。只为众生不了。迷己认他。便乃尘劳扰扰。妄想攀缘。即相离真。迷己逐物。都为一念不觉。便见空里生华。不觉眼中有翳。此迷无本。性毕竟空。觉本无迷。似有迷觉。觉迷迷灭。觉不生迷。所以经云。诸法如是生。诸法如是灭。若能如是解。诸佛常现前。
天衣怀示众云。二千年前。大觉世尊。将诸圣众往第六天上。说大集经。敕他方此土。人间天上。一切狞恶鬼神皆集会。受佛付嘱。有不赴者。四门天王。飞热铁轮追之。唯有一魔王谓世尊曰。瞿昙。我待一切众生成佛尽。众生世界空。无有众生名字。我乃发菩提心。临危不变。真大丈夫。诸仁者作么生著一转语。与黄面瞿昙出气。寻常神通妙用。智慧辨才。到此总使不著。尽阎浮大地人。无不爱佛。到者里。何者是佛。何者是魔。还有人辨得么。良久云。欲识魔么。开眼见明。欲识佛么。合眼见暗。魔之与佛。以拄杖一时穿却鼻孔(妙喜云。天衣老汉。恁么批判。直是奇特。虽然如是。未免话作两橛。若向何者是佛。何者是魔处便休去。不妨使人疑著。却又道开眼合眼。郎当不少。又云。魔之与佛。以拄杖一时穿却鼻孔。雪上加霜。妙喜却为黄面瞿昙代一转语。待者魔王道。众生界空。我乃发菩提心。只向他道。几乎错唤你是魔王。此语有两负门。若人点简得出。许你具衲僧眼)。
(△南堂静云。我即向他道。大众。魔王已发心竟。魔常如是住。不然。道汝唤什么作众生。拟开口与一铁轮)。
节使李端愿问达观曰。天堂地狱。毕竟是有是无。观曰。诸佛向无中说有。眼见空华。太尉就有里寻无。手揸水月。堪笑。眼前见牢狱不避。心外闻天堂欲生。殊不知忻怖在心。善恶成境。但了自心。自然无惑。
云峰悦上堂。举教中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又道林木池沼。皆演法音。交光相罗。如宝罗网。古圣与么说。唤作回首尘劳。曲开方便。所以道。如我按指。海印发光。汝暂举心。尘劳先起。会么。拂子且将挥世界。拄杖权为答话人。
○未达境惟心起。种种分别。达境惟心已。分别即不生。知诸法唯心。便舍外尘相。只如大地山河。明暗色空。法法现前。作么生说个舍。于此明得。尚在半涂。须知向上更有一窍在。
大洪报恩禅师答张无尽曰。西域外道。不出有无四见。不即一心为道。则道非我有。故名外道。不即诸法是心。则法随见异。故名邪见。如谓之有。有则有无。如谓之无。无则无有。有无则有见竞生。无有则无见斯起。亦有亦无见。非有非无见。亦犹是也。不能离诸见。则无以明自心。无以明自心。则不能知正道。经云。有见即为垢。此则未为见。远离于诸见。如是乃见佛。邪正殊途。正由见悟殊致故也。夫三界唯心。万缘一致。弥纶万有而非有。究竟寂灭而非无。非无亦非非无。非有亦非非有。四执既亡。百非斯遣。则自然因缘。皆为戏论。虚无真实俱是假名矣。西天诸大论师。皆以心外有法为外道。万法唯心为正宗。然西天外道。皆大权菩萨。示化之所施为。横生诸见。曲尽异端。以明佛法是为正道顺逆皆宗。非思议之所能知也。
黄龙晦堂与夏倚公立谈。至肇论会万物为自己。及情与无情共一体。时有狗卧香桌下。师以压尺击狗。又击香桌曰。狗有情即去。香桌无情自住。情与无情。如何得成一体。公立不能答。师曰。才涉思惟。便成剩法。何曾会万物为己哉。
○居士吴敦夫。偶阅邓隐峰传。见其倒卓化去。而衣亦顺身不褪。窃疑之曰。彼化之异固莫测。而衣亦顺之。何也。以问晦堂考人。晦堂曰。汝今衣顺垂于地。复疑之乎。曰。无所疑也。晦堂笑曰。此既无疑。则彼倒化。衣亦顺体。何疑之有哉。敦夫言下了解(此可以悬解楞严垂手正倒之义)。
真净师上堂。南阎浮提众生。以音声为佛事。所谓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三乘十二分教。一一从音声演出。乃至诸祖宗师。种种禅道。皆从音声演出。庭前柏树。北斗藏身。德山喝。临济棒。无不从音声演出。何况世间一切所有事法。音声无尽。演说无尽。见闻无尽。利乐无尽。苟入此法门。得旋陀罗尼三昧自在海。
○要得生死不相续。但直下识取常住真心。性净明体。自然生死不相关。若信不及。不听受。则沈在业识无明海。
○真净文解夏示众。以拂子击禅床云。天地造化有阴阳生杀。日月照临。有明暗隐显。江河流注。有高下雍决。明王治世。有君臣礼乐赏罚。佛法在世。有顿渐权实。有结有解结也。四月十五。十方法界。是圣是凡。是草是木。以拂子左边敲云。从者里一时结。举拂子云。总在拂子头上还见么。乃喝云解也。七月十五文同。但以拂子右边敲云。向者里一时解。还见么。乃喝云。秪如四月十五已前。七月十五已后。且道是结是解。举拂子云总在拂子头上还见么。
泐潭英阅华严十明论。至为真智慧无体性不能自知无性。故为无性之性。不能自知无性。故名曰无明。华严第六地曰。不了第一义故。号曰无明。将知真智慧本无性。故不能自了。若遇了缘而了。则无明灭矣。是为成佛要门。
黄龙新示众云。空谷传响。时时闻于未闻。色里呈真。处处见而无见。见既无见。闻所未闻。唤作无尽藏三昧门。神通门。智慧门。解脱门。若能如是知见信解。修证悟入。我说是人达佛心宗。入佛知见。既是入佛知见。为是能见见。为是所见见。若是所见见。且以何为能。若是能见见。且以何为所。若作能所二见。俱非佛乘。作么生是佛乘。是以如来非智巧。智者必以如来为宗。祖师非妙得。妙者必以祖师为旨。
兜率悦谓张无尽曰。参禅只为命根不断。依语生解。如是之说。公已深悟。然至极微细处。使人不觉不知。堕在区宇中。遂作颂证之云。等闲行处。步步皆如。虽居声色。宁滞有无。一心靡异。万法非殊。休分体用。莫择精粗。临机不碍。应物无拘。是非情尽。凡圣皆除。谁得谁失。何亲何疏。拈头作尾。指实为虚。翻身魔界。转脚邪涂。了非逆顺。不犯工夫(经云。如此颠倒。首尾相换)。
僧问古塔主。如何一言之中。须具三玄三要。古曰。空空世界。本自无为。随缘应现。无所不为。所以虚空世界。万像森罗。四时阴阳。否泰八节。草木荣枯。人天七趣。圣贤诸佛。五教三乘。外道曲籍。世出世间。皆从此出。故云。无不从此法界流。究竟还归此法界。楞严曰于一毫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法轮。故知万法本无。揽真成立。真性无量。理不可分。到此境者。一法一尘。一色一声。皆具周遍含容四义。理性无边。事相无边。参而不杂。混而不一。何疑一语之中。不具三玄三要耶。
洪觉范住清凉。举楞严鼻嗅旃檀义曰。入此鼻观。亲证无生。又智度论。闻者云何闻。用耳根闻耶。用耳识闻耶。用意识闻耶。若耳根闻。耳根无觉识知故。不能闻。若耳识闻。耳识一念故。不能分别。不应闻。若意识闻。意识亦不能闻。何以故。先五识识五尘。然后意识识。能识现在五尘者。盲聋人亦应识声也。何以故。意识不破故。师曰。究此闻尘。则合本妙。既证无生。又合本妙。毕竟是何境界。良久曰。白猿已叫千岩晚。碧缕初横万象罏。
○宗镜曰。虽然心即是业。业即是心。既从心生。还从心受。如何现今销其妄业报。答。但了无作。自然业空。所以云。若了无作恶业。一生成佛。又曰虽有作业而无作者。即是如来秘密之教。又凡作业。悉是自心横计外法。还自对治。妄取成业。若了心不取境。境自不生。无法牵情。云何成业。为作偈释曰。举手炷香。而供养佛。其心自知。应念获福。举手操刃恣行杀僇。其心自知。死入地狱。或杀或供。一手之功。云何业报。罪福不同。皆自横计。有如是事。是故从来。枉沉生死。雷长芭蕉。铁转磁石。俱无作者。而有是力。心不取境。境亦自寂。故如来藏。不许有识。
○楞严曰。汝元不知一切浮尘诸幻化相。当处出生。随处灭尽。涅槃云。譬如猛火。不能烧薪。火出木尽。名为烧薪。般若灯论云。根境理同然。智者何惊异。衲子于此见彻。方入阿字法门。
○道明上座见六祖于大庾岭上。既发悟曰。此外还有密意也无。祖曰。我所说者。非密意也。一切密意。尽在汝边。释迦于然灯佛所。但得授记而已。如有法可传。则即付与之矣。阿难亦尝猛省曰。将谓如来。惠我三昧。前圣语训具在。可以镜心。不然。香严闻击竹声。望沩山再拜。保寿隔江见德山。即横趍而去。何以密耳语哉(三祖商那和修尊者。语优波鞠多曰。如是五百三昧。汝皆当知。如来三昧。辟支不识。辟支三昧。罗汉不识。吾师阿难三昧。即我不识。今我三昧。汝岂识乎。是三昧者。心不生灭。住大慈力。递相恭敬。其至此者。乃可识之)。
(△沩山问香严。闻汝一问则能十答。我问汝父母未生前。试道一句。严屡答不契。乞沩代答一语。沩曰我道得。是我之三昧。与汝有何交涉)。
○入大乘论曰。诸法体相。世间现见。云何言无耶。曰。凡愚妄见。此非可信。生灭之法。皆悉是空。生灭流转。无暂停时。相似相续故。妄见有实。犹如灯焰。念念生灭。凡夫愚人。谓为一焰。盖一切诸法。念念灭绝。而今现见者。相似相续故。首楞严曰。谛观法法何状。则知但自灯明。法自无暗。明暗俱空。无作无取。明若有作。不应容暗。暗若可取。不应受明。今观夜室之暗。何自而来。忽有灯焰。暗何所往。石头曰。当明中有暗。以明无作故。当暗中有明。以暗无取故。
○楞严尊顶法论云。于此特言真发明性。则亦有妄发明性乎。曰有之。曰。何以辨之。曰。任运遍知。本妙而常寂者。真发明性。所谓十方如来。同一道故出离生死。皆以直心。是也。违时失候。妄觉而强知者。妄发明性。所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是也。本一体也。以无性无时故。随所用之有异耳。任运常寂而知。则合本妙。违时失候而觉。则合妄尘。马鸣曰。本性清净。无明不觉。染心相现。虽有染心。性常明洁。染心之相。即现行无明。明洁之性。即不动智体。有僧问云庵。杂华论称现行无明。即是如来不动智。此实难信。如何得解。有童子方埽地。庵呼之。童子回首。庵曰。非不动智乎。又问如何是汝佛性。童子左右视。罔然而去。庵曰。非现行无明乎。真发明性。譬如明珠之光。常自照珠。孔子曰思无邪。近之矣。妄发明性。譬如东方将旦。澄滓之间已有精色。易曰蒙杂而著。近之矣(仰山云。若有僧来。即召云某甲。僧回首。乃云是甚么。待伊拟议向道。非唯业识茫茫。亦乃无本可据。沩曰善哉。万松云。云庵呼埽除童子。仰山召僧回首。正是者个时节。童子惘然与拟议不别。无明住地烦恼。业识茫茫亦同。云庵仰山。勘僧验人。克的如此)。
清凉普明和尚云。如是之法。不假修而自就。不假得而自圆。一切现成。名不动地。用而非有。不用非无。体合妙用。应备无为。心无自性。触事全彰。不动道场。遍十方界。如斯境界。略暂回光。背觉合尘。妄为影事。此之事意。如王大路。行之即是。假使不行。亦在其路。
五祖演上堂云。目犍连双足越坑。大迦叶闻琴起舞。毕陵诃骂河神。迦留陀夷埋身粪壤。教中一一有出处。总道是习气。秪如祖师门下。达磨面壁。秘魔擎叉。香山打鼓。石巩弯弓。雪峰辊毬。国宗水碗。归宗拽石。德山不问便棒。临济入门便喝。无业才有人问。便道妄想。且道是个什么。众中久参大德。具顶门上眼的衲僧。出来为白云证据也(佛眼云。佛弟子目连迦叶等是习气。是妙用。擎叉打地。竖拂敲床。睦州一向闭门。鲁祖终年面壁。是为人。不是为人。信知一切凡夫。埋没宝藏。诸人何不摆柁扬帆。抛江过岸。不可钉桩摇橹。何日到家)。
佛眼清远师云。现今山河相对。刹土从横。分别思惟。千差万别。怎生说个是你底道理。者里若不了。一切处碍塞杀人。秪为历劫循尘。为物所转。你试拈来。那个是物。何者是你。僧问玄沙。乞师指个入路。沙云。还闻偃溪水声么。云闻。沙云。从者里入。人不明了。秪管道心性周遍。更是谁闻。如此言论。有何交涉。
○不见祖师道。风鸣耶。铃鸣耶。便好休歇也。更烦他道。非风铃鸣。乃心鸣耳。你更讨甚么参请。乃至此土。道非风幡动。仁者心动。祖师恁么印证。因何不会。秪为个能所。所以道。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无同异中。炽然成异。
○诸人旧时曾到处。忽然思量著。一一在目前。为将眼见。为将心见。若道将眼见。思量旧时到处。如何是眼见。若道是心见。心岂有见耶。现今目前。灯笼露柱。是心见耶。是眼见耶。世尊道。从本已来。非心非眼。且道是个甚么。
○明来暗谢。智起惑亡。正当明时。暗向甚么处去。祖师道。秪者明便是暗。明暗觌体不可得。黑地里行时。为什么脚高脚低。
○一切众生。眼见耳闻。者里有个指示人处。道即此见闻非见闻。问。正当见闻时。作么生见。得非见闻。师云。忽然被人称名道姓。唤你一声时。你去者里还入得么。
○眼不至色。色不至眼。声不至耳。耳不至声。法法皆尔。元是自心功德藏。无可得取舍。此正是那伽大定也。
大慧语录云。众生迷己逐物。耽少欲味。甘心受无量苦。逐日未开眼。未下床时。半惺半觉时。心识已纷飞。随妄想漂荡矣。作善作恶。虽未发露。未下床时。天堂地狱。在方寸中。已一时成就。及待发时。已落在第八。佛不云乎。一切诸根。自心现器身等藏。自妄想相。施设显示。如河流。如种子。如灯如风如云。刹那展转坏。躁动如猿猴。乐不净处如飞绳。无厌足如风火。无始虚伪习气因。如汲水轮等事。于此识破。唤作无人无我智。天堂地狱。只在当人半惺半觉。未下床时方寸中。并不在别处。发未发。觉未觉时。切须照顾。
○佛云。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永嘉云。损法财。灭功德。莫不由兹心意识。盖心意识。乃思量分别之窟宅也。猛著精彩。把者个来为先锋。去为殿后底。生死根本。一刀砍断。方是出头时节。正当恁么时。方用得口议心思著。何以故。第八识既除。生死魔无处栖泊。生死魔无栖泊处。则思量分别的。浑是般若妙智。更无毫发为我作障。所以道。观法前后。以智分别。是非审定。不违法印。
○心火炽然。熠熠不息。贪欲嗔恚痴继之。如钩锁连环。相续不断。若无猛烈志气。日月浸久。不觉被五阴魔所摄持。若能一念缘起无生。不离三毒。倒用魔王印。驱诸魔侣。以为护法善神。且非强为。法如是故。
○如水潦和尚。因采藤次问马祖曰。如何是祖师西来意。祖曰。近前来向你道。水潦才近前。马祖当胸一蹋蹋倒。水潦忽然大悟。不觉起来。呵呵大笑。祖曰。你见个甚么道理。潦曰。百千法门。无量妙义。只在一毛头上。便识得根源去。者个教中谓之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才得个入处。便亡了定相。定相既亡。不堕有为。不堕无为。动静二相。了然不生。便是观音入理之门。他既悟了。便打开自己库藏。运出自己家珍。乃曰百千法门云云。又呵呵大笑。马祖知他已到者个田地。更不采他。亦无后语。后来往水潦庵。才举扬。便卖者一蹋云。自从一吃马师蹋。直至而今笑不休。者个便是第一个入流亡所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底样子。又云门问洞山。近离甚处。山曰。查渡。门曰。夏在何处。山曰。湖南报慈。门曰。几时离彼。山曰。八月二十五。门曰。放你三顿棒。古人淳朴。据宝秪对。我此回实从查渡来。有甚么过。便道放我三顿捧。大丈夫汉。须共者老汉理会始得。明日便去问曰。昨日蒙和尚放三顿棒。未审过在何处。门曰。饭袋子。江西湖南。便恁么去。山忽然大悟。更无消息可通。亦无道理可拈。便礼拜而已。既悟了。便曰。他后向无人烟处。住个草庵。不蓄一粒米。不种一茎菜。接待十方往来。尽与伊出却钉。拔却楔。拈却灸脂帽子。脱却鹘臭布衫。教伊洒洒地作个衲僧。岂不俊哉。门曰。你身如椰子大。开得许大口。者个是第二个入流亡所动静二相了然不生的样子。又鼓山晏国师。在雪峰多年。一日。雪峰知其缘熟。忽然搊住曰。是甚么。晏释然了悟。唯举手摇曳而已。峰曰。子作道理耶。晏曰。何道理之有。杨大年收在传灯录中。谓之亡其了心。者个是第三个入流亡所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底样子。又灌溪和尚。一日见临济。济下绳床。才擒住。溪便云。领领。者个是第四个入流亡所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底样子。
○善财方于楼阁之前。早已赞叹许多殊胜之事。然未能得入。乃白弥勒菩萨言。唯愿大圣。开楼阁门。令我得入。时弥勒菩萨。前诣楼阁。指弹出声。其门即开。命善财入。善财心喜。入已还闭。闭时如何。便是观音入流亡所底消息。
○古圣得了。便于得处。灭却生灭心。亦不住在寂灭地。谓之寂灭现前。于寂灭地获二殊胜云云。所谓兴慈运悲。救拔恶道是也。众生为不觉故。轮转恶道。先觉之士。若无慈悲。如何得众生界空。信知佛恩难报。
万松老人云。福州罗山道闲禅师。先问石霜。起灭不停时如何。霜云。直须寒灰枯木去。一念万年去。函盖相应去。纯清绝点去。山不契。往问岩头。头喝云。是谁起灭。山于此有省。罗山问处。天下人榜样。而今初机往往在者里作活计。水上捺瓜相似。伏断烦恼。智觉道。莫与心为伴。无心心自安。若将心作伴。动即被心谩。伴即伴妄心。无亦无妄心。祖师西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岂是教你普州人送贼。认奴作郎来。罗山问处。迷真执妄。严头咄处。即妄即真。若是万松。咄了便休。真妄向上有事在。楞严经阿难言。即能推者。我将为心。佛言咄阿难此非汝心。阿难矍然避席合掌。起立白佛。此非我心。当名何等。此咄如金刚王宝剑。岩头一喝。如踞地师子。全威大用。不欺之力也(海印云。如来四十九年。唯向阿难施此一咄。如金刚王宝剑。实能剿绝命根。阿难向执。缘心。故今被喝。乃矍然向佛)。
○万松曰。人皆谓天地生人。谓之三才。佛教反以人生天地。所以三界唯心。万法唯识。者里打做一团。炼做一块。周法界。无表里。楞严经佛告阿难。汝观地性。粗为大地。细为微尘。至邻虚尘。析彼极微色边际相。七分所成。更析邻虚。即实空性。万松常举信心铭。极小同大。忘绝境界。极大同小。不见边表。
○有道士问万松曰。弟子三十余年。打叠妄心不下。松曰。我有四问。全似全真。一问妄心有来多少时也。二问元来有妄心不。三问妄心作么生断。四问妄心断即是。不断即是。其人拜谢而去。黄山赵文孺。亲觐圆通善国师。尝作颂曰。妄想元来本自真。除时又起一重尘。言思动静承谁力。子细看来无别人。
○陈秀玉学士。尝问万松。弥勒菩萨为甚么不修禅定。不断烦恼。松曰。真心本静。故不修禅定。妄想本空。故不断烦恼。士复问香山大润和尚。润云。禅心已定。不须更修。断尽烦恼。不须更断。复问竹林海巨川。川曰。本无禅定烦恼。士曰惟此为快耳。
屏山李纯甫曰。如人初梦。一刹那顷。根身器界。异类众生。一时顿现。种种各别。一念力顿成就无量境界。觉人呼觉。始知梦中。元无我人众生寿者诸相。亦无地水火风等物。毕竟虚空。唯依第六意识以为根本。然则觉人所见山河大地。十二类生。并自身相。唯依第八业识。有大觉者。开说真空。始知长夜。宛如大梦。等无有异。
中峰和尚云。楞严谓狂心未歇。歇即菩提。华严谓了知卢舍那。自性无所有。者是如来禅。少林直指。未必如此亲切。有人于此说下。痛快领略。瞥转狂心。返照自性。便尔歇去。不真何待。昔僧谒玄沙。乞指个入路。沙问还闻溪水声不。曰闻。沙曰从者里入。僧领悟。非痛快领略而何。当知狂心苟不自歇。虽佛如来。具百千万亿种不测神变。乃至旋乾转坤。碎山竭海。不劳神力。独不能与众生歇狂心于俄顷。此事苟非当人自肯休。自肯歇。自肯超越。自肯照了。则自性卢舍那。万劫不得归家稳坐。且今日历尽诸趣。备受毒楚。尚不肯痛自歇心。一念狂情。驰逐诸妄。与生死根种。念念交接。复不知更待何时。有自休自歇。自超自越。自照自了之日也。於乎惜哉。
紫柏和尚云。楞严云妙触宣明。此语开剖本光无剩。学人当面蹉过。昔有堂头问僧。隔壁听钗钏声即破戒。戒作么持。僧云。好个入路。由是而观在身为妙触宣明。在耳为妙声宣明。一根既尔。何根不然。又四祖年十四。参粲大师。愿和尚与个解脱法门。粲曰。解脱则且止。即今谁缚汝。信遂大悟。古云。磕著撞著。无非入路。良不我欺也。
○吾读楞严。始悟圣人会物归己之旨。而古人有先得之者。则曰。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又曰。我今见树。树不见我。我见何见。
○举吾不见时何不见吾不见之处一段。师曰。大慧禅师问礼侍者竹篦语不省。向他道。你是福州人。且如将名品荔枝。和皮壳一时剥了。以手送在你口边。只是你不解吞。达观灯下看此。不觉失笑。且道笑个甚么。如荐得。不劳饶舌。既荐不得。老汉为汝说破。此段经如来为阿难老婆心切至矣。何异妙喜和皮壳剥了荔枝。送在礼侍者口边。只是他不解吞。大抵此事苟不到智讫情枯之地。断然承当不下。且道如何是智讫情枯的样子。咄。泥牛夜半归来远。踏破前峰万顷云。
首楞严经卷末五录(卷六)
|
上一篇:楞严经疏解蒙钞卷末五录(之一至四) 下一篇:楞严经疏解蒙钞卷末五录(之五)2 |
|
[收藏]
[推荐]
[评论(0条)]
[返回顶部] |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楞严会上佛菩萨 南无十方三世一切佛菩萨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