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顶首楞严经》-经文、注解、开示、读诵-资料汇集  
若能转物,则同如来,身心圆明,不动道场。于一毛端,遍能含受十方国土。
首页 | 《楞严经》原文 | 《楞严经咒》难字 | 《楞严经咒》读诵 | 古大德注疏 | 近现代注解 | 单章精义 | 相关经论 | 持诵修习 | 会员中心
  当前位置:《首楞严经》资料站首页持诵修习楞严综合文摘 → 文章内容
《红楼梦》与《楞严经》之意蕴关联
来源:原创 作者:客尘居士 发布日期:2008-07-03  

本文摘要

  《红楼梦》,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首,被历代公认为一部旷世奇书,古典文学巅峰之作;而《楞严经》,是大乘佛教核心经典之一,堪称正法的代表、佛教大百科全书。此二者,有没有一种内在深层次的义理关联呢?回答是:当然有!本文就此话题,加以简要分析。


《红楼梦》概说

  《红楼梦》,是成书于清代乾隆年间的一部章回体古典长篇小说,曾用名《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等,为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首。

  自从《红楼梦》问世之后,便被历代学者公认为中国小说史上不可超越的巅峰之作。《中国大百科全书》评价说“红楼梦的价值怎么估计都不为过”。毛泽东曾经说过:“不读五遍《红楼梦》,没必要发表评论。这个评价显示出《红楼梦》绝非一部普普通通的章回小说。事实上,也许穷尽我们毕生的精力,也未必能够读透。

  曾有当代学者这么评价《红楼梦》:“…自成一个宇宙,一个世界,既丰富又复杂,既深邃又玄秘,既真实生动又意味无穷。…对《红楼梦》的解读和议论,其实已经远远超出了《红楼梦》的范围,议论《红楼梦》就是在议论社会、人生、哲学、科学、各种各样的理念、宗教,甚至就是在议论政治…正如冯其庸先生所说:‘大哉《红楼梦》,再评一千年。’我还要说,曹雪芹和《红楼梦》永远与我们同在。”

  诚如上面的评论,《红楼梦》可以从艺术、历史、文学、哲学、人生、思想史等角度去解读。

  本文作者作为一名对《楞严经》深感兴趣的佛弟子,当然更关注于从佛教的角度去解读《红楼梦》。

  当然,因为本文作者本非红学者,没有读过太多遍数的《红楼梦》,同时也缺乏对《楞严经》的深入学修和体悟。所以,以下的行文仅仅撷取《红楼梦》中的几个片断,联系《楞严经》原文,尝试性的进行二者内涵意蕴的关联性分析。试图让我们共同体会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佛法深意!因作者水平有限,此文仅为抛砖引玉、权供初学者参考。

  一、“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与《楞严经》“妄元无因…皆是众生妄心计度”

  “我是谁/世界本质是什么”、“我来自何方/世界从何而来”、“我去往何处/世界终结何处”这一问题,是人类文化与哲学中最核心的永恒问题。一切最伟大的文学作品,都必然直接或间接的在追问这三个问题(——实质是同一个问题)。同样,《红楼梦》这部举世闻名的大作也必然如此。

  《红楼梦》第一回,开篇便说“列位看官:你道此书从何而来?”,这一句话,假借“此书从何而来”,点出上述“我来自何方/世界起源何处”这一核心问题。接着,作者写出了三个意义深远的地名——“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奇妙的是,上述这一问题的答案,便同时蕴含在这三个地名中。

  “大荒”暗含“荒唐”之义;“无稽”暗含“无稽”之义。这里的“稽”字,在汉语词典中解释为“考核、核查”之义。若联系这两个名词加以白话翻译,可以勉强说是:“全剧故事,纯属虚构,来历荒唐,无法考证”。

  以上两个地名,实则非常暗合《楞严经》中“无明本空、妄元无因”的核心义理。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生死轮回.忧悲苦恼,这一切到底因何而有?关于这个问题,《楞严经》卷四有段文字,进行了非常好的解说。

  阿难问曰:“世尊.诸妄一切圆灭,独妙眞常。敢问如来:一切众生何因有妄,自蔽妙明,受此沦溺?”

  释尊答曰:“汝岂不闻室罗城中.演若达多.忽于晨朝.以镜照面.爱镜中头眉目可见.嗔责己头不见面目.以为魑魅.无状狂走。于意云何.此人何因无故狂走。富楼那言.是人心狂.更无他故。佛言.妙觉明圆.本圆明妙。既称为妄.云何有因.若有所因.云何名妄自诸妄想展转相因.从迷积迷.以历尘劫。虽佛发明.犹不能返.如是迷因.因迷自有。

  上面所引佛经,解释了一个至极深刻的佛法义理:“无明本空、妄元无因”。

  这段经文,笔者不作更多译白,只就关键的“虽佛发明.犹不能返”这一句,引用长水大师《楞严经疏》的解释,如下:“发明,犹开悟也,佛虽开悟、诸妄圆灭,尚不能返觉至妄本,以妄无因而可觉故,故云犹不能返如是迷因也。”这正是生死轮回红楼大梦实乃“大大荒唐”、“无稽之谈”的完美解释。

  在《楞严经》卷十,对于“无明本空、妄元无因”这一核心义理,也有一段总结性的经文:

  “精真妙明本觉圆净.非留死生及诸尘垢。乃至虚空.皆因妄想之所生起。斯元本觉妙明真精.妄以发生诸器世间.如演若多迷头认影。妄元无因.于妄想中.立因缘性.迷因缘者.称为自然。彼虚空性.犹实幻生.因缘自然.皆是众生妄心计度。

  当然,也正因生死如幻、无明本空,故无边生死才可能于一念豁悟之时得以顿破。恰如《楞严经》卷五之说:“迷晦即无明,发明便解脱”。

  另,“青埂”一语,暗含“情根”之义,甲戌眉批直接点透,道:“妙!自谓落堕情根,故无补天之用。”本性同佛的一切众生,何以流落红尘?《红楼梦》巧妙的用“青埂峰”这一地名,点出其因——“落堕情根”。

  与此对应,《楞严经》文同样点出了众生相续的情根之因——“卵唯想生.胎因情有.湿以合感.化以离应。情想合离.更相变易。所有受业.逐其飞沈。以是因缘.众生相续。


  二、“红楼梦”、“太虚幻境”之命题与《楞严经》偈“却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

  《红楼梦》第一回,借一僧一道之口,点出了“红楼梦”三字之含义:“那红尘中有却有些乐事,但不能永远依恃,况又有’美中不足,好事多魔’八个字紧相连属,瞬息间则又乐极悲生,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于此处侧批:四句乃一部之总纲

  是啊。宝玉在那富贵场中温柔乡里受享了一番,以至于宁荣二府中爱恨情仇的人际关系,乃至于贾王史薛盛衰荣辱的家族命运。这一切无非恍然似梦,正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

  佛经中常以此“梦”字为喻,令学人体悟万法真相。在《楞严经》中,直接出现的“梦”字便有13处之多。其中重要的经句如下:

  净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却来观世间,犹如中事,摩登伽在,谁能留汝形?

  得菩提者.如寤时人说中事.心纵精明.欲何因缘取中物.况复无因本无所有。

  在《红楼梦》中,与“红楼梦”三字对应的还有一个重要的命题——“太虚幻境”。实际上,这两个命题可以互相注解。此处,“幻”字对应“梦”字,正所谓“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而在《楞严经》中直接出现的“幻”字更达21处之多。其中比较重要的诸如:

  自心取自心,非幻成法;

  见闻如翳,三界若空华;

  如世巧师,作诸男女;

  彼虚空性.犹实

  佛经中常以“梦、幻”来比喻生死轮回,这到底怎么解释?其实,《圆觉经》中有几句经文最直接透辟,可将之与《楞严经》合参,便易明了:“如梦中人.梦时非无(梦境!).及至于醒.了无所得。如众空华.灭于虚空(幻花!).不可说言.有定灭处。何以故?无生处故。一切众生.于无生中.妄见生灭。是故说名.轮转生死。


  三、“风月宝鉴”之命题与《楞严经》“化多淫心成智慧火”

  “风月宝鉴”四字,是《红楼梦》整部小说众多书名中的一个,也是《红楼梦》中的一个重要章回(第十二回“王熙凤毒设相思局,贾天祥正照风月鉴”)中的重要情节。

  《红楼梦》中对于男女情欲之事,多有如实描述,然而对于如何对治情欲,唯独第十二回最极明晰、最具深义。此章与楞严经二十五种圆通之“色尘”与“火大”修法,关系非常密切。以下作简要分析。

  第十二回原文情节摘要:

  贾代儒之孙贾瑞,因贪恋王熙凤之美色,试图与其成奸。却反被王熙凤两番算计,落入圈套之中,弄得身心严重受损。正当医药无效、又同时淫心炽胜之际,得蒙一道士授予“风月宝鉴”,称“你这病非药可医。我有个宝贝与你,你天天看时,此命可保矣。”,并且赠送交待:“千万不可照正面,只照他的背面,要紧,要紧!三日后吾来收取,管叫你好了。

  此后之精彩情节,直接引用原文如下:

  贾瑞收了镜子,想道:“这道士倒有意思,我何不照一照试试。”想毕,拿起“风月鉴”来,向反面一照,只见一个骷髅立在里面,唬得贾瑞连忙掩了,骂:“道士混帐,如何吓我!… …我倒再照照正面是什么。”想着,又将正面一照,只见凤姐站在里面招手叫他。贾瑞心中一喜,荡悠悠的觉得进了镜子,与凤姐云雨一番,凤姐仍送他出来。到了床上,哎哟了一声,一睁眼,镜子从手里掉过来,仍是反面立着一个骷髅。贾瑞自觉汗津津的,底下已遗了一滩精。心中到底不足,又翻过正面来,只见凤姐还招手叫他,他又进去。如此三四次。到了这次,刚要出镜子来,只见两个人走来,拿铁锁把他套住,拉了就走。贾瑞叫道:“让我拿了镜子再走。” … …只说了这句,就再不能说话了。

  旁边伏侍贾瑞的众人,只见他先还拿着镜子照,落下来,仍睁开眼拾在手内,末后镜子落下来便不动了。众人上来看看,已没了气。身子底下冰凉渍湿一大滩精,这才忙着穿衣抬床。代儒夫妇哭的死去活来,大骂道士,“是何妖镜!若不早毁此物,遗害于世不小。”遂命架火来烧,只听镜内哭道:“谁叫你们瞧正面了!你们自己以假为真,何苦来烧我?”正哭着,只见那跛足道人从外面跑来,喊道:“谁毁‘风月鉴’,吾来救也!”说着,直入中堂,抢入手内,飘然去了。

  上述这段文字,实质上正是以戏剧性的笔法,描写了一切众生生死轮回的实况!

  宣化上人曾开示说:“因为人是色欲而生,所以还要色欲而死。古人说:‘生我之门死我户,几个苏醒几个悟?夜来铁汉自思量,成佛作祖由人做。’

  《红楼梦》中关于贾瑞之死的这段文字,正是“生我之门死我户,几个苏醒几个悟?”的详细注解。

  在《红楼梦》第十二回中,“千万不可照正面”这句话,点出了一切众生轮回六道与了生脱死的核心秘密。庚辰侧批(古人点评)曰:谁人识得此句!

  与此对应,佛门宝典《楞严经》,其发起之因,正是阿难被摩登伽色相所迷,差点破戒。蒙佛陀派文殊菩萨持楞严咒救护,才得以解脱。此后洋洋洒洒说出一大部楞严经。在卷六《楞严经》佛陀严正告诫“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在卷八苦口婆心说“当观淫欲.犹如毒蛇.如见怨贼;菩萨见欲.如避火坑。

  《楞严经》中对于戒淫的反复告诫,正与《红楼梦》“千万不可照正面”这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红楼梦》中,对于如何超越因色欲带来之沉沦,反复强调的正是这句“只照他的背面,要紧,要紧!”。正面中的美人王熙凤,原来在背面只是一具骷髅。古人在此处点评:“所谓‘好知青冢骷髅骨,就是红楼掩面人’是也。作者好苦心思。”

  而这也正暗合《楞严经》二十五圆通之从“色尘”入道,《楞严经》原文:“悟诸色性.以从不净白骨微尘.归于虚空.空色二无.成无学道。

  另外,这里还有一个玄机:生死、解脱,都是这面镜子。关于这个道理,《楞严经》中说:“生死轮回.安乐妙常.同是六根.更非他物”、“结解同所因,圣凡无二路”。在憨山老人《梦游集》中也明白说到:“盖众生生死妄心,元是如来果体。今在迷中,将诸佛真净法身变作生死业质…若一念顿悟自心…即此身心世界,元是如来果体。

  因此,化腐朽为神奇、变生死为解脱,只在迷悟一念之间。“化多淫心,成智慧火”,妙在这个“”字。我等人人之心,就是这面“风月宝鉴”,我们到底何去何从,只在当人自己决定。


  四、“情僧录”之命题与《楞严经》文“生因识有,灭从色除。”

  《红楼梦》第一回,有这样一段文字:

  方从头至尾抄录回来,问世传奇。从此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

  这段文字的表面意,似乎在解释“情僧录”之得名。然而在这里有二十个字,值得佛弟子特别着眼:“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

  这正与《楞严经》中几段描述“众生身心幻现之状”的经文大有意蕴关联:

  《楞严经》卷二:
  云何汝等,遗失本妙.圆妙明心.宝明妙性。认悟中迷.晦昧为空空晦暗中.结暗为色色杂妄想.想相为身。聚缘内摇.趣外奔逸。昏扰扰相.以为心性。

  《楞严经》卷五:“性.以从不净白骨微尘.归于虚空.空色二无.成无学道。

  以下以对比的方式,来分析这种内在关联:

  认悟中迷.晦昧为空(一念无明,虚空相现) → 空空道人

  空晦暗中.结暗为色(依此顽空,四大之幻色相现)→ 因空见色

  色杂妄想.想相为身(妄见对彼幻色、抟取四大之少分,和合而为五蕴身心)→ 由色生情,传情入色

  性.以从不净白骨微尘.归于虚空自色悟空


  五、从“妙玉着魔”谈及读懂古典文学作品必备佛学知识

  “妙玉着魔”这一情节,出自《红楼梦》第八十七回:感深秋抚琴悲往事,坐禅寂走火入邪魔。大致是讲妙玉坐禅的时候,神思进入一种幻境,弄得身心不宁,闹得满城风雨。(说明:部分红学者认为《红楼梦》后四十回与《石头记》不属同一体系)

  这一情节,尽管历代文人有他们的一套解说理论。然而我认为,这一段描述“妙玉着魔”的文字,若非对佛学常识有些涉猎者,毕竟难以看出其中端倪。

  《红楼梦》第八十七回原文摘要:
  吃了晚饭,点上香拜了菩萨,命道婆自去歇着,自己的禅床靠背俱已整齐,屏息垂帘,跏趺坐下,断除妄想,趋向真如。坐到三更过后

  上面有八个字“断除妄想,趋向真如”,其实,它的来历,正是佛门著名的一首(宋代秀才张拙)《悟道偈》:断除妄想重增病,趋向真如亦是邪。(全偈:光明寂照遍河沙,凡圣含灵共一家。一念不生全体现,六根才动被云遮。断除妄想重增病,趣向真如亦是邪。随顺世缘无挂碍,涅槃生死等空华。)

  妙玉为何“走火入魔”?正是因为她的用功原则本身就错了。依据张拙悟道偈:妄想本自空,若欲断妄,反而更添一重妄念之病;万法即真如,体绝是非去来,若欲趋向真如,故成修行邪途。

  试想:如果对佛法书籍没有任何涉猎者,他们怎么可能深入理解这段文字?!

  同样,在《楞严经》卷七中,也有对这一问题的绝妙开示:

  “妄性无体非有所依,将欲复真,欲真已非真真如性,非真求复宛成非相”。

  妙玉的问题,病根正在“将欲复真”(趋向真如)四字。当然,这又与整部《红楼梦》所描述的妙玉一贯清高、乃至自称为“槛外人”的性格有很大关联。

  更有趣的是,《红楼梦》又通过惜春之口,开出了对治妙玉禅病的上妙药方:

   “我若出了家时,那有邪魔缠扰?一念不生,万缘俱寂!


  六、总结

  类似上述五处,在《红楼梦》中,无论从其整体蕴含的深意,还是其基本情节的领悟,都需要具备基本佛学涵养才能读懂。这样的地方,还有很多。本文不再一一列举。

  谈到这里,笔者认为,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蕴含佛法深义这一现象,其实也不值得大惊小怪。因为,儒释道三者,本来就是中国文化之根;儒释道的思想,便是中国文化之血脉。关于这个道理,憨山大师曾说:“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庄,不能忘世。不参禅,不能出世。此三者,经世出世之学备矣。缺则一偏 …

  从这个角度来看,佛学中的高深义理,蕴含于历代优美的文学作品之中,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申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欢迎批评指正。)


上一篇:《楞严咒》简疏JPG扫描(打包下载)   下一篇:《楞严经》研究(曾琦云著)
[收藏] [推荐] [评论(6条)] [返回顶部]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楞严会上佛菩萨 南无十方三世一切佛菩萨
  热点文章
·念佛人可否读《首楞严经》
·成观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义贯
· 依《楞严经》赏析弘一大师音乐
·《大佛顶首楞严咒》之“启请法”
·依《楞严经》悟证者.精彩略录
·你知道楞严经中有多少个“淫”字
·虚云老和尚《楞严经》开示摘录
·印光大师论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
·《楞严经》研究(曾琦云著)
·八载寒窗读楞严,超度冤亲径升天
·大佛顶首楞严忏悔行法
·楞严大义指要
  相关文章
· 依《楞严经》赏析弘一大师音乐
·《楞严经》研究(曾琦云著)
·印光大师论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
·成观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义贯
·念佛人可否读《首楞严经》
·你知道楞严经中有多少个“淫”字
·首楞严坛场修证仪(宋 净源编)
·依楞严究竟事忏(明 禅修述)
·大佛顶首楞严忏悔行法
·依《楞严经》悟证者.精彩略录
·楞严经诗偈选集
·楞严大义指要
SLYJ.org专题资料站 | 蜀ICP备08004340号 | 站长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