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顶首楞严经》-经文、注解、开示、读诵-资料汇集  
若能转物,则同如来,身心圆明,不动道场。于一毛端,遍能含受十方国土。
首页 | 《楞严经》原文 | 《楞严经咒》难字 | 《楞严经咒》读诵 | 古大德注疏 | 近现代注解 | 单章精义 | 相关经论 | 持诵修习 | 会员中心
  当前位置:《首楞严经》资料站首页持诵修习持诵学修体会 → 文章内容
楞严法要
来源:原创 作者:电力 发布日期:2009-07-18  

[站长说明] 以下文字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楞严法要

  我坐在清静道场中,放下所有好坏妄想,立断一切念,当入定中。
  第一步,自性之眼开了,感觉身处大幽暗,反观自性,感觉清静快乐、精美绝伦。名叫色阴区宇。
  第二步,自性之眼看见远处了,四面八方广开洞天。自性之光自然升起,由心而发,内外一片光明。名叫色阴尽。
  第三步,自性之光,通畅佛心。对一切见到的现象从迷惑到不惑。遇到邪力而不为所动(不入魔道),名叫受阴区宇。
  第四步,自性脱离肉体,来去自由,能面对肉体而观,进入出去没有阻碍,名受阴尽。
  到上面四层,已经能够通畅经典,明白自性,明白世上一切事物的本性,本来面目,来龙去脉。自身修得色身流转,脱离一切混浊境界。能够基本主宰自己的肉体健康和真我自性的反观。内外清浊自分。得阿罗汉果位。
  虽然自性之心已经产生,能够脱离凡俗肉身,但修行上还是有漏洞。
  第五步,自性心能自由出入身体,可往别处学习,通过去不学之知识,夜不用睡眠,精进神速。名想阴区宇。
  第六步,慢慢地随着智慧增加圆满,见识透彻。自性之心慢慢地安静下来,保持始终如一。了通生死之道理。身体粗重感消失,就是一切的生理活动都可以停止了,身体上和自性心上的烦恼彻底的消失了。名想阴尽。
  这里已经修得内外一致,通晓生死关,通晓世上一切智慧、语言。内在自我真性已经圆满。安静下来,保持一致。(常住不动)
  第七步,自性之心已经练得轻快通透不着一物,内外光明,发琉璃光。不仅能观自身性心,还可观十方世界十二众生的因缘。名行阴区宇。
  第八步,妄想之念,已经消灭到可忽略不计的程度。可超渡众生的烦恼。(心能转物)名行阴尽。
  这里已经是菩萨道。已经到了自度度人的水平上。(心能转物,即同如来。缘起性空,性空缘起。)

  第九步,能够先知先觉,在十方世界中同心一体,魔神无有分别。名识阴区宇。
  第十步,十方世界众生和自己的身心融合为一体。世界内外光明,如琉璃世界。名识阴尽。佛的境界。

  由色到空,是色界的本质。再由触到离,是受的经过本质。再由记到忘,是想界的本质。再由灭到生,是行的本质。溶合一体,无分别意识,是识的本质。
  佛祖的本质也是从出世到入世的。并不是死了就成仙不活过来了。自我之性修到最高层,就丢掉了。灭自性之光,升起度众人之心,建琉璃光世界。
  
现在讲修:

  人生的过程,就是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的过程,我们的意义和价值也许就在其中。
  释迦牟尼是站在宇宙的高度来看我们这个世界的。他常说:我们这个世界是一粒恒河沙,恒河里有多少沙,就有多少这样的世界。色欲一切消亡,证到了空境。身体的痛、乐、悲、欢脱离了色界。都没的感觉,自身的自性之光慢慢显露出来,就是脱离了受界,由智慧的圆满,精进博闻到达脱离智慧枷锁的忘境。脱离了想界。忘记外面的肉身,现在连内在的自性心(内明)都修得圆满。修得内外琉璃透明,就要把内外二身都忘却了(身心寂灭)。不着痕迹。修到这里是到了顶了吧?没有,如果,持着这个结果,就不是佛法,就是魔道了。灭了的是自我之性,升起的救苦救难十二众生的心缘,背负起渡一切众生苦海的重任。这个就是菩萨。脱离了行界,最高层是识界。一切众生得安乐,一切众生皆向琉璃光明世界,成就众生和自己一样圆满功德(平等本际,圆满十方),这就是慈悲。
  为什么我们念佛?我们活着,生理断不了的是心跳,呼吸。在心里断不了的是念头。佛说我们念头“一刹那”八万四千个念头,无得一刻清静。除非两腿一伸走了。从生到死。一切灵性众生的心理活动都是自然凭借身理的本能活动,真是可悲。明朝一学子说:“任何一个人,一辈子只做了三件事,自欺,欺人,被人欺”。所以说,除非你活着的时候就死了。生理上停,心理上止。身体上色身转变,心理上空无一物,如如不动,“生灭灭己,寂灭为乐”。如果能够灭了无知、业、爱的因(妄心)和前缘(内外境界)就可以灭掉妄想所生三有(欲界、色界、无色界)的苦受之果。同时也可以见到意识所生的内外一切现象,都是自心现识所显的幻境。“相在尘域,如器中锽,声出于外,烦恼涅槃不相留碍,便能内发寂灭轻安,妙觉随顺寂灭境界,自他身心所不能及,众生寿命皆为浮想。此方便者,名为禅那”。这个时候,活在世间,一样吃饭,一样做事,但是心中无事,有血有肉,有喜怒哀乐,而内心是空的,烦恼也空,涅槃也空,一切平等心。如如不动,无所从来,无所从去,即是如来。这个就是修和不修的人,活着感受的区别。
  寒山问拾得:世间谤我、欺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治乎?拾得云: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有人骂你、侮辱你、折磨你、那是帮助你早点消灭罪业,早点清静,早点成道,应该感谢他。这里的忍,只是小乘佛教,有为法。一切有为法都是有到底的时候。什么是无为法?无量无边无穷尽,亦无始处,亦无终处。大乘佛法是无为法,为佛教正法。释迦牟尼拈花传法,就是无为法,佛在世时,不著一字,心口相传。“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释迦牟尼说来说去法宝就是一样:无起分别心。如果你看人看物,无有分别,自然成就佛道。什么是无起分别?在过去这是《高僧传》里面有个故事,也是有个得道之后高僧,他的行迹也就不再讲究,但是教学生教得很严,持戒很严,督促很严;他自己也喝酒、也吃肉,也到外面去应酬。学生不服,不服,他笑笑,好,明天我请你吃肉,你跟我一道去。到第二天叫大家准备畚箕、锄头背着去,到山上去挖死人的死屍,挖出来的时候,你们大家吃,我请你们吃。没有一个人敢吃,他在那里一块一块吃得津津有味,大家呆了。他说你能像我这样子,可以;你不能像我这样子,乖乖持戒,你不要学我。学生服!“人到无求,品自高”,“有求皆苦,无欲则钢”,得道的人才可以说这个话。没有得道的人,乖乖的用功,严格的用功。否则就是摆臭架子,自己倒霉,永远无法进步。

 

现在讲观:

  般若智彗包含五种.
  实相般若:就是世界万物的本源,形而上的道体,能够求证得到.
  境界般若:境界就是境界,"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曲",就是一种境界.没有修道的人,是什么境界?一切众生所有的苦恼境界,不是烦恼,就是病痛,或者是衰老了,眼花了,头发白了,这就是人生苦恼境界.如古人诗中所讲"百年三万六千日,不在愁中即病中".有般若智慧的修行人,面带威仪,有金刚不动的境地,因为他的境界、气派、胸襟与众不同.这种不同的境界从哪里来呢?从实相般若而来,是道体上所产生的,自然而来的。所以,境界包含一切境界,修道人有一分的成就,境界就有一分的不同。换句话说,人修持到了某一种境界,人生的境界就开朗到某一种程度。因此,真悟道的人,智慧开发是无穷尽的,佛学的名词叫傲无师智,也叫做自然智。自己本有的智慧仓库打开了,不是老师传授给你的,是你自己固有的智慧爆发了,天上天下,无所不知,这就是境界般若。
  文字般若:在悟道以后自然发生,不是凭我们的聪明来的,一目十行,文学的境界一日而成。包括良好的口才。
  方便般若:行方便法门。就是佛能把难的变成容易,把复杂变为简单。大千世界变化万千到最后明白都是最简单的道理。写字慢手痛,你想,我要成为大本事的人,这个手找什么麻烦?你这个手不听我话。我就给你加班加点写,最后手就听话了嘛。打坐腿痛,腿不听话。我是要成佛救人的啊。怎么自己的腿都不听话呢?腿不听话,腿还大叫痛啊、麻啊、酸啊。不理它。这个臭皮囊只是没有成功前暂时住处,百年后就烂了。我往何处去?最后这个臭皮囊也要丢掉了。什么腿不听话,不理它,让它去痛,看它会变到那里去。慢慢的它就听话了。简单的道理,解决根本的问题简单方法。世间的一切思想烦恼,碰到的一切处事难题。想通了,办法真的是简单。佛法代表方便般若,为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行方便法门。为信徒有求必应。
  眷属般若:跟着悟道的智慧而来的,自然发起道德行为,一个人自然就成为至善之人,眷属就是附着的意思,大彻大悟后自然发起的愿望,一个修持的人,如何布施,如何守戎,如何忍辱,如何做到禅定的修证功夫,然后才能大彻大悟而成佛。
 
  世间一切学问,大至宇宙、细至无间,都是为了解决身心性命的问题。也就是说,都是为了研究人生,离开人生身心性命的研讨,便不会有其它学问的存在。佛教虽然是宗教,但是一种具有高深的哲学理论和科学实验的宗教,它的哲学理论常常超出宗教范畴以外,所以也有人说佛教是一种哲学思想,而不是宗教。研究《楞严经》后,对于宗教、哲学和科学,都将会有更深刻的认识。
  佛说:一切含有知觉灵性的众生,自无始时期以来,种种错误颠倒,都受自然业力所支配,犹如恶果累累。甚至一些修行人,不能成无上菩提,无论如何努力,犹如煮沙,终不得成就,因为他们不懂二个原理。
  宋 王安石《答蒋颖叔书》:“佛説有性,无非第一义諦,若第一义諦,有即是无,无即是有。” 
  二谛观:胜义谛(第一义谛)与世俗谛。二谛是经中之经,权说实说皆可引导众生,令入不二法门,成就无上妙慧。故此二谛是诸佛的慧命,它既不否认缘起,又能体现性空,入于中道,古今中外无人能超出这个范畴。若能彻底了悟二谛的深义,则八万法藏一时通解。
   
  世俗谛即实相,就是所谓世俗。包括色身(五大,地、水、火、风、空(无碍))和心理活动(由于外界环境的刺激而使心理产生贪、嗔、痴、慢、疑、不正见等六种困扰,称为六种根本烦恼)。如果我们的心理活动判断只限于现象界,行为价值观亦局限于现象界,也是在世间,没有出世间,那我们永远脱离不了烦恼,永不见真理。也就没有出世。佛要在实相中超越能所。佛从生老病死中讲道理如何悟道。菩萨讲空,离不开世俗实相的基础。否则,讲了谁也听不懂。释迦牟尼涅槃时候,众生求佛留下著作,佛为此而感叹说:“我法妙难传”,不著一字。佛说一句话,在众弟子心中,依各自记忆积累和功能状态的不同,最终产生的是各自不同的信息。后世佛经,开言都是“如是所闻”。为佛弟子博闻第一阿难的回忆记述。虽然如来说法原本是为了帮助弟子们开悟,但在实际上,何为开悟和如何开悟却又不能直接由成佛者向未成者传授。开悟是心灵中获得性记忆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发生从根本上来说并非由于外力的推动,而是获得记忆在意愿之火中反复熔烁,又在思虑之水中细细研磨的结果。心灵所获得的信息是来自其环境的讯号与其自身中的记忆相互作用后的产物。佛为教化众生,在世间说法,不能直说世人不知道的法,要以世间所晓了的,显说世间所不知的,“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
  
  “胜义”是指“修性一如,无分别智所观照的对境”,指的就是“空性之智”,而它所观照的对境自然便是所谓的“真如”。

  从表面上看,二者的水火不容的,有“俗”便无“胜”。二谛是同一内容的两种看法、两种说法,是一法上的两种性质,并非对立的两个东西。从世俗看世间,五花八门;从空境看世间,不二法门。一个是从外看内,得空性,一个从内看外,得十方世间无不都是法性的显现。所以,做一个真正的修行人,要一体同观。当我们进入佛道空性的状态时,我们已经进入真正的禅修状态,而在这一状态中,我们要意识到,这个空性是包含世界所有的一切的,所以叫一体同观。这主要的含义就是说:佛有肉眼,佛有天眼,佛有慧眼,佛有法眼,佛也有佛眼,那么他就是看见、领悟一切世界的因果。一切的一切,好的坏的,善的恶的,他什么都能知道,但是佛没有执著于任何一个东西,并不认为佛眼看到的比肉眼看到的高明。有人学佛坐禅,觉的一切都空了,高兴啊,成佛了,如果真是什么都没有了,那你坐禅还坐什么。佛法都修傻了,跟一块石头有什么区别?“无明”离开了实相,它并没有任何的实在性。空性存在于世间,世间一切都有共性。

  二谛观用一句话概括,“缘起性空,性空缘起”。

 


  普贤菩萨在佛法中代表行愿,学佛容易行愿难。有多少的教授博士,佛法道理读得精深,但每天忙啊,没有时间打坐修行,到头来落得一场空。 “学道须是铁汉,着手心头便判,直取无上菩提,一切是非莫管”。悟了道以后,要去修行。所谓修行是修正自己的行为,从内在起心动念的心行,到外在的行为。
  弟子前去拜见禅师,问道:“师傅,为什么我觉得自己这些年来总是进境缓慢,难以突破?”禅师笑着说:“我来给你倒杯水喝吧!”于是就拿起桌子上的茶壶,往杯子里倒水。水很快满了,但禅师却仍不罢手,依旧往杯里注水。弟子提醒他:“杯子里的水已经注满了。”禅师意味深长地对弟子说:“再倒一些吧,说不定还能更多一些呢。”弟子笑着说:“杯子已经满了,您再怎么倒也不能增加杯里的水。”禅师叹道:“说得有道理呀!其实不仅倒水如此,学业进境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弟子听了心头一震,自言自语地说道:“是啊,人生也是这样的道理,心里装的东西太多了,自然就装不进其他的了!”禅师看他有所醒悟,便笑着说:“是啊,很多人只想着往心里装更多的东西,以为这样就可以得到更多的东西,但是他们越是这样想,就越不能得到,因为他们的心已经装满了,怎么能装进去东西呢?倘若心里的那只本子装满了杂念,我们就会陷入精神上的老化,变得无法接收新事物,无法更新我们的所思所悟。学业的进境更是如此,知识的发展日新月异,如果我们不时常清理固有的思维,接受新观点,那么必然会难以突破本来的自我。”

 

  所谓求证,是把整个身心投入进去,彻底做到空掉身心,外面的物质世界也空掉,一步一步空下去,“彼之众生,幻身灭故,幻心亦灭;幻心灭故,幻尘亦灭;幻尘灭故,幻灭亦灭;幻灭灭故,非幻不灭;譬如磨镜,垢尽明现。”“当知身心皆为幻垢,垢相永灭,十方清静。”。佛说“众生颠倒”。一切凡夫众生以苦为乐,和集一切苦,拼命去追求痛苦之事,当成现实之乐,所以佛说众生颠倒。
  (三法门)
  第一讲修止,戒除一切错误的观念,戒,持戒。断一切妄念。(定力奢摩他)
  第二讲修观,用智慧反观自己,入定中观,上天界观。让自性心进出肉体自然通达。(慧力三摩钵提)
  第三讲修禅,天上地下的知识无所不通。最后,修得身心二忘。自性心,肉体,世界万物,无分别心。(识力禅那)

 “三事圆证故”三种方法都修成功了。
 “名究竟涅槃”,就成佛。


现在讲行愿:

  得道了,真实的开悟,并不是在打坐中才能保持清静心。禅无处不在,在生活,衣食住行中。心地永保持平静,平常心就是道,才是修炼的佛法。江西奉新大雄山百丈寺怀海大师曰:“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诚所谓“劈柴担水尽是参禅,行住坐卧皆在道场”。

陈眉公,明嘉靖年间华亭(今上海松江)人。他的独乐乐,与人乐乐,众乐乐看了印象深刻。

“如何是独乐乐?曰:无事此静坐,一日是两日。如何是与人乐乐?曰: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如何是众乐乐?曰:此中空洞原无物,何止容卿数百人.”


《陈眉公醒世三十六语》的文章让我深有感触,现摘录如下:

一生都是命安排,求甚么?

命中有时终须有,钻甚么?

前途止有这些路,急甚么?

不礼爹娘礼世尊,谄甚么?

弟兄姊妹皆同气,争甚么?

荣华富贵眼前花,恋甚么?

儿孙自有儿孙福,愁甚么?

奴仆也是爹娘生,凌甚么?

当权若不行方便,逞甚么?

公门里面好修行,凶甚么?

刀笔杀人终自杀,唆甚么?

举头三尺有神明,欺甚么?

文章自古无凭据,夸甚么?

他家富贵生前定,妒甚么?

生前作孽今受苦,怨甚么?

补破遮寒暖即休,摆甚么?

才过咽喉成何物,馋甚么?

死后一文将不去,悭甚么?

前人田地后人收,占甚么?

聪明反被聪明误,巧甚么?

虚言折尽平生福,谎甚么?

赢了官司输了钱,讼甚么?

是非到底自分明,辨甚么?

人世难逢开口笑,恼甚么?

暗里催君骨髓枯,淫甚么?

十个下场几个输,赌甚么?

治家勤俭胜求人,奢甚么?

人争闲气一场空,恨甚么?

恶人自有恶人磨,气甚么?

冤冤相报几时休,仇甚么?

人生何处不相逢,狠甚么?

世事真如一棋局,算甚么?

谁人保得常无事,诮甚么?

穴在人心不在山,谋甚么?

欺人是祸饶人福,卜甚么?

明知人生终将死,活甚么?

诸路神仙皆为己,信什么? 

天命由人因果报,愁什么? 

一旦无常万事休,忙甚么?


上一篇:熟读楞严之点滴感想   下一篇:制作大佛顶首楞严经光盘的梦境感应
[收藏] [推荐] [评论(0条)] [返回顶部]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楞严会上佛菩萨 南无十方三世一切佛菩萨
  热点文章
·学修《楞严经》的三点建议
·我读《楞严经》的感应
·如何读熟楞严经
·楞严咒背诵四诀
·楞严咒的感应
·尝试背诵《楞严咒》的体会
·读《楞严经》消业障,除习气
·楞严咒救了我
·读诵宝典《楞严经》的感受
·楞严咒开启了我的心灵
·初学《楞严经》之三事(学习心得)
·诚心持咒,遇难呈祥
  相关文章
·制作大佛顶首楞严经光盘的梦境感
·熟读楞严之点滴感想
·诵了一半的经典
·我读《楞严经》的感应
·第一遍读《楞严经》的进度日记/
·拜《首楞严经》的经历与体会
·《首楞严经》为我释疑解惑
·读《楞严经》消业障,除习气
·经过70天努力,楞严经可以通读下
·如何背诵楞严咒?背诵楞严咒的诀
·尝试背诵《楞严咒》的体会
·对学习楞严经的一点想法(以读经
SLYJ.org专题资料站 | 蜀ICP备08004340号 | 站长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