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顶首楞严经》-经文、注解、开示、读诵-资料汇集  
若能转物,则同如来,身心圆明,不动道场。于一毛端,遍能含受十方国土。
首页 | 《楞严经》原文 | 《楞严经咒》难字 | 《楞严经咒》读诵 | 古大德注疏 | 近现代注解 | 单章精义 | 相关经论 | 持诵修习 | 会员中心
  当前位置:《首楞严经》资料站首页古大德注疏传灯大师.楞严圆通疏 → 文章内容
《楞严圆通疏》卷二
来源:大正大藏经 作者: 发布日期:2007-07-04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二

师子林沙门 惟则 会解

天台山沙门 传灯圆通疏

  ○(二示见性主空无迁义二初请二初庆喜密请)尔时阿难及诸大众闻佛示诲身心泰然念无始来失却本心妄认缘尘分别影事今日开悟如失乳儿忽遇慈母合掌礼佛愿闻如来显出身心真妄虚实现前生灭与不生灭二发明性。

  ○(二匿王显问)时波斯匿王起立白佛我昔未承诸佛诲敕见迦旃延毗罗胝子咸言此身死后断灭名为涅槃我虽值佛今犹狐疑云何发挥证知此心不生灭地今此大众诸有漏者咸皆愿闻。

  【解】温陵曰前责以动为身以动为境则身心真妄未辨虚实。又责念念生灭遗失真性则生灭者亦未能辨。故愿显出二义。而因匿王发起者明不生灭性在缠皆具。孤山曰外道有六师。一富兰那迦叶。所说诸法皆不生不灭。二末伽黎拘赊黎子。说众生虽有苦乐无有因缘。自然而尔。三删阇多毗罗胝子。说于众生任运时熟得道。如缕丸所投极则停住。又言八万劫满自然得道。四阿耆多翅舍钦婆罗。说于众生当受苦报今以苦行拔发熏鼻粗衣代之。谓后受涅槃乐也。五迦罗鸠陀迦旃延。说于诸法亦有亦无。六尼犍陀若提子。所说皆由业定。无可改无逃避处。准今经所说。则有三人皆执断见。故匿王引旃延毗罗而问。后如来举末伽而斥。然则第一第四第六必执常见乎。

  【疏】天台曰经家叙当机心念失心妄认。领前破妄心无体也。今日开悟。领前显真见有在也。失却本心。合前舍父逃逝。忽遇慈母。喻今始觉还家。父母虽分二体。本觉岂有二殊。若不分而分。则父喻本觉权理母喻本觉实理。维摩所谓实智菩萨母。方便以为父也。所以更母为喻者。谓一向虽则多闻未得无漏。如失乳等。今为显不生灭性。斯受真法之乳。故喻之若此。然又愿闻显出身心真妄等者。良由真性虽一而德量难思。如来所示义既未了。即阿难所悟理亦未精。盖人之身心。有真焉妄焉。虚焉实焉。生灭与不生灭焉。相即之言。谈之虽易。相即之理。悟之实难。故愿如来一一显出。如披沙若尽则金体自纯也。寂音谓如来此中示阿难真见破二种无明。文有九段。初四段叙动静。叙断常。叙倒正。叙彼我。令破根本无明。喻如生盲。神医以金錍刮去其膜。发其光明。次五段。叙大小。叙前后。叙坚执。叙成坏。令破现行无明。喻如夜行。导师执炬。破其疑闇亲证无惑。此等见解。非区区义学所能到。第根本现行之说未易分别。存而弗论可也。余尝以十义以节其文。与其大类。但粗细稍殊耳。已存诸科欲辨大同故兹重出。

  ○(二演说二初开示二初明身有迁变四初明肉身从坏)佛告大王汝身现在今复问汝汝此肉身为同金刚常住不朽为复变坏世尊我今此身终从变灭。

  ○(二明未灭无知)佛言大王汝未曾灭云何知灭世尊我此无常变坏之身虽未曾灭我观现前念念迁谢新新不住如火成灰渐渐消殒殒亡不息决知此身当从灭尽。

  【解】长水曰佛举此问欲显生灭中有不生灭。如前头自摇动见无所动。吴兴曰前示阿难见无摇动。后示匿王性无生灭。一往似同义须甄别。何则。阿难以身境为动此相犹粗。谓见性不动且据目前对扬而说。今佛问匿王肉身变坏。乃至答云刹那刹那不得停住其相甚微。洎谈见性自童至耄不迁不变。由是而知所破生灭则粗细有殊。所显见性则远近成异。圣人引物入如来藏其致渐深。读者详此。

  ○(三明盛哀两异)佛言如是大王汝今生龄已从衰老颜貌何如童子之时世尊我昔孩孺肤腠润泽年至长成血气充满而今颓龄迫于衰耄形色枯悴精神昏昧发白面皱逮将不久如何见比充盛之时。

  【解】孤山曰佛问两时。答出三时。谓孩孺长成衰耄也。孩才成体也。孺需人以养者。皮表曰肤。文理曰腠。耄昏忘也。然八十曰耄。时匿王方六十二盖通言昏忘耳。

  ○(四明变化密移)佛言大王汝之形容应不顿朽王言世尊变化密移我诚不觉寒暑迁流渐至于此何以故我年二十虽号年少颜貌已老初十岁时三十之年又衰二十于今六十又过于二观五十时宛然强壮世尊我见密移虽此殂落其间流易且限十年若复令我微细思惟其变宁惟一纪二纪实为年变岂惟年变亦兼月化何直月化兼又日迁沉思谛观刹那刹郡念念之间不得停住故知我身终从变灭。

  【解】孤山曰殂落犹迁谢也。尚书以殂落为死。非今经义。温陵曰且限十年以宽数粗观也。自促细观实念念不停矣。

  ○(二明性无生灭三初佛问真性)佛告大王汝见变化迁改不停悟知汝灭亦于灭时汝知身中有不灭耶。

  ○(二王答不知)波斯匿王合掌白佛我实不知。

  ○(二如来开示二初垂许)佛言我今示汝不生灭性。

  ○(二正示二初约见河历示)大王汝年几时见恒河水王言我生三岁慈母携我谒耆婆天经过此流尔时即知是恒河水佛言大王如汝所说二十之时衰于十岁乃至六十日月岁时念念迁变则汝三岁见此河时至年十三其水云何王言如三岁时宛然无异乃至于今年六十二亦无有异佛言汝今自伤发白面皱其面必定皱于童年则汝今时观此恒河与昔童时观河之见有童耄不王言不也世尊。

  【解】温陵曰耆婆此云长寿天神。携子谒之求长寿也。孤山曰既知见境不易。可喻真性无迁。大圣动树训风举扇类月。故令先识见无童耄然后直示性无生灭也。泐潭曰无异之语甚好思量。一往粗浮再思有旨。

  ○(二结真性斥疑二初示真性无变)佛言大王汝面虽皱而此见精性未曾皱皱者为变不皱非变变者受灭彼不变者元无生灭云何于中受汝生死。

  ○(二斥引邪致疑)而犹引彼末伽黎等都言此身死后全灭。

  ○(二领悟)王闻是言信知身后舍生趣生与诸大众踊跃欢喜得未曾有。

  【解】温陵曰末伽黎。即迦旃毗罗之徒。既无生死。即汝真常。不应惑彼断灭异论也。孤山曰见精即见性也。皱者为变则显生死无常。不皱非变则显涅槃常住。生死涅槃。虽分两派。克论体性。岂有二殊。言偏意圆变即非变。若然者。岂但破匿王引外之见抑亦酬阿难二发之请也。长水曰。叙其浅悟。但云舍生趣生详彼深意。必知灭元不灭随宜领解。未即显言也。

  【疏】天台曰如来为匿王显见性客尘主空之义。以恒河无异为客。肇公所谓江河兢注而不流也。以身中贸迁为尘。宣泥所谓予与回也交臂而非故也。然观其用心最为深细。如曰沉思谛观刹那刹那念念之间不得停住。可谓善悟乎无常者也。如来则为即身心虚妄生灭显出真实不生灭性以酬匿王之显问阿难之密请。第言不顿彰。厥序有三。始则寄以恒河之水。次则进以观河见精。又次则影以见精之性。如曰此见精性未曾皱。虽有三说而正意在性。匿王显领粗者故但云舍生趣生。论其密悟。必得其精。欲同如来与当机引物入如来藏。未即显言也。第变即非变。性相相即之义亦难言也。往古诸师。畏其性相乖角遽欲于此即之。故立论纷纷。不知如来引物。其进有序。先直显性。而后即相。盖性本也。相末也。已悟性本。胡患乎末。如经云。变者受灭。彼不变者元无生灭。世相如是。厥旨显然。故此中文义且就下凡直显性本。至下文云。见与见缘并所想相如虚空华本无所有。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方是明其性相相即。是亦明其相本无相。故曰如虚空华本无所有。惟其无相。而性相斯即。故曰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相如空华。虽变灭而元无变灭。性如晴空好眼。虽华翳而本无华翳。情虚理实。风静波恬。性相兼美于是乎在。

  ○(三示见性主空无遗义二初蹑前致问)阿难即从座起礼佛合掌长跪白佛世尊若此见闻必不生灭云何世尊名我等辈遗失真性颠倒行事愿兴慈悲洗我尘垢。

  【疏】天台曰此科则以色心诸缘及心所使诸所缘法。乃至昏扰扰相为客尘。宝明妙性。取喻如百千澄清大海者为主空。认悟中迷。则以主作客。所谓迷中倍人也。

  【解】温陵曰因王问答。反动疑尘。以谓性有生灭可说遗失既无生灭云何能遗。

  ○(二正为开示三初示倒正决通近疑以明遗失二初现相验其倒正二初垂手明以正为倒)即时如来垂金色臂轮手下指示阿难言汝今见我母陀罗手为正为倒阿难言世间众生以此为倒而我不知谁正谁倒。

  【解】温陵曰此明诸佛众生同一体性固无遗失特依倒见言遗失也。如臂顺垂为正反以为倒。逆竖为倒反以为正。是失真也。母陀罗云印手。即三十二相之一。

  ○(二竖手明以倒为正)佛告阿难若世间人以此为倒即世间人将何为正阿难言如来竖臂兜罗绵手上指于空则名为正。

  ○(二指相斥其颠倒二初指相斥其以正为倒)佛即竖臂告阿难言若此颠倒首尾相换诸世间人一倍瞻视。

  ○(二显法示其倒正名称)则知汝身与诸如来清净法身比类发明如来之身名正遍知汝等之身号性颠倒。

  【解】补注曰首尾相换谓其错认正倒如以首为尾以尾为首。诸世间人一皆如此倒见也。倍与背同即倒义也。瞻视即见也。佛初以手问阿难正倒。而阿难皆推。世人之见以为之答。佛乃就阿难之意而告之曰诸世间人既皆倒见。故以正为倒以倒为正矣。今阿难之见岂同世间人哉。必能以正为正以倒为倒。如此则当知汝身佛身比类发明。如来之身名正遍知。汝等之身号性颠倒矣。长水曰正遍知者离倒名正。穷尽法界名遍。凡夫二乘无此名号者。性颠倒故。

  【疏】天台曰温陵以垂手为正竖手为倒者是。正脉反是者非。盖人身虽受质于地禀气于天。而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故质犹法天象而下垂。发毛手足五脏六腑莫非其事。此以垂而顺身者正。竖而逆身者倒明矣。然而首本居上而尾本在下。今阿难以垂为倒以竖为正岂不与世间人一倍以首作尾以尾作首而瞻视乎。如来既引喻示倒正毕。然后又以如来身阿难身比类发明。正偏知与性颠倒历然可辩。岂非本无遗失因汝颠倒而谓之遗失乎。此因譬喻明白。而合法易明者如此。而正脉疏不明手顺天象下垂为正。乃费许多工夫气力。谓无一定异说多途是以合法亦费许多言说。

  ○(二示颠倒所在远释性心失真三初征其倒处)随汝谛观汝身佛身称颠倒者名字何处号为颠倒。

  ○(二不知所在)于时阿难与诸大众瞪瞢瞻佛目睛不瞬不知身心颠倒所在。

  【解】补注曰既知汝等之身号性颠倒。且此颠倒名字。何从而得邪。意斥阿难认悟中迷。即是颠倒所在时众未达于是瞢然。

  ○(三兴慈广示二初兴慈遍告)佛兴慈悲哀愍阿难及诸大众发海潮音遍告同会。

  ○(二示以倒源二初示其本真二初征经)诸善男子我常说言色心诸缘及心所使诸所缘法唯心所现。

  ○(二示义)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现物。

  ○(二责其迷妄)云何汝等遗失本妙圆妙明心宝明妙性认悟中迷。

  【解】温陵曰。色总举五根六尘也。心总举六识八识也。诸缘即根识所缘诸法也。心所使即善恶业行静作思想。诸所缘法广举山河大地明暗色空真妄性相邪正因果。悉无自体唯心所现。如镜中像全体是镜。然则汝今幻妄身心皆是妙明心镜所现全体是心。直不即幻妄而悟妙体反乃遗本妙而执幻妄。是认悟中之迷。此即颠倒所在也。妙心则一而称谓多异者。依法随用之异也。此明心所现物如镜故称妙明真精也。又明迷本逐末故称本妙明心。所谓本妙者本来自妙不假修为也。心之与性乃体用互称也。心则从妙起明圆融照了如镜之光故曰圆妙明心。性则即明而妙凝然湛寂如镜之体故曰宝明妙性。

  ○(三原始要终发明倒正之所由三初约迷示其始终)晦昧为空空晦暗中结暗为色色杂妄想想相为身聚缘内摇趣外奔逸昏扰扰相以为心性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

  ○(二约悟示其大小)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譬如澄清百千大海弃之唯认一浮沤体目为全潮穷尽瀛渤。

  ○(三斥失结成颠倒)汝等即是迷中倍人如我垂手等无差别如来说为可怜愍者。

  【解】孤山曰晦昧为空者。迷性明故而成无明由此无明变成顽空。即下经云迷妄有虚空也。空晦暗中结暗为色者。所变顽空与能变无明二法和合变起四大为山河依报外色。即想澄成国土也。以四大色杂妄想心变起众生正报内色。故曰色杂妄想想相为身。想谓妄心。相谓妄色。色心和合五阴备矣。即知觉乃众生也。温陵曰正原迷倒之由也。聚缘内摇等者。妄有缘气于中积聚。内则随想摇荡。外则逐境奔逸。此特杂妄缘尘昏扰之相而人以为自心体性得非迷哉。既一迷此则决定以心为在幻质之内。曾不知妙明真心范围天地包含万象。乃认之于蕞尔身中。何异弃彼无边刹海认一浮沤以为全潮之体溟渤之量哉。补注曰。全潮者遍海而涌也。背真逐妄如弃海认沤。执妄为真如认沤为海。既弃海认沤早是迷矣。复认沤为海又一迷也。是谓迷中倍人。其迷如此则与以正为倒以倒为正者无以异也。故引垂手之事结之。

  【疏】天台曰。前斥失云以动为身以动为境从始洎终念念生灭遗失真性颠倒行事。性心失真认物为己。轮回是中自取流转。其义固非易。其说亦至长非如来莫能原其始。而要其终。以明生灭不生灭之所以。故阿难因王问答以动疑尘。冀如来有以决之。初举臂明倒正。此先决近疑以明遗失。是则性本无倒正而倒正在人。如来悟之以称正。以之示匿王者是也。众生迷之以名倒。以之斥阿难者是也。遗失真性不在兹乎。次随汝谛观去。明颠倒之因释性心失真认物为己之所以。盖众生始也迷己为物。终也认物为己。曷为物。色心诸缘及心所使诸所缘法。前所谓以之为身以之为境者是也。曷为己。本妙圆妙明心宝明妙性。下所谓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者是也。是知迷之则全己为物。悟之则全物为己。全物为己是迷中悟。全己为物是悟中迷。此即颠倒所在。本无流转而自取流转不在兹乎。然物虚也。己实也。故学道者贵达乎物虚。能达乎物虚己之实性得矣。迹此而往迷虚也而悟实也。玄而同之。昔本无迷。今亦无悟。迷悟两忘。斯可以言道。晦昧为空去。此原始要终明倒正之由也。晦昧迷之始。昏扰扰相迷之终。晦昧昏也。扰扰动也。始但云昏不云动者。若下富那问章。明依报生起之所由云。觉明空昧相待成摇。则昏动具明。以彼读此。但影略尔。是则众生生死颠倒无他。一以昏动为之本。即悟之始终亦无他。一以明静止观为之本。盖明静体也。昏动止观用也。众生无始强觉忽生。缘静以为昏。因明以为动。下文云。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是也。既因之以为倒。须因之以为起。昏则照之。照之而明生矣。动则寂之。寂之而静复矣。方其迷而昏动也。决定惑为色身之内。既不胜其小。及其悟而明静也。色身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又不胜其大。观过以知功。则一经旨归莫大于止观。故如来于此揭而示之。使学者有以自得也。又决定或为色身之内。是迷法身。昏相。是迷般若。扰相。是迷解脱。如来于此经揭三法以示之。药病相对宛然可见阿难首请三止其有由矣。

  ○(四示见性主空无还义二初示缘心可还是客非主二初陈请二初感泣领旨)阿难承佛悲救深诲垂泣叉手而白佛言我虽承佛如是妙音悟妙明心元所圆满常住心地。

  ○(二陈其未悟)而我悟佛现说法音现以缘心允所瞻仰徒获此心未敢认为本元心地愿佛哀愍宣示圆音拔我疑根归无上道。

  【疏】天台曰此科则以缘心允所瞻仰为尘。以八种可还者为客。以妙净见性不可还者为主空。此亦一往约粗细分之。若现文则以缘尘为客。如曰譬如有客投寄旅亭等云云。然观佛意。正欲借可还者以显不还。以喻代喻。初无定谓也。

  【解】温陵曰因闻法音。悟妙明心本来圆满了无遗失故曰常住心地。然情犹卤莽。见未精明。尚以能闻缘心为所悟本性。此固常情疑混根于心而难拔者。故愿佛与拔之。吴兴曰前破妄心已责因声分别之性。今阿难重以缘心为问者欲显真性无能所之相也。既于缘心已离粗执。是故但言未敢认为本元心地。岂同前云若此发明不是心者我乃无心同诸土木邪。所以下文指月喻等。略简所缘之法能缘之心。真体可见矣。

  【疏】天台曰。如是妙音者。近且指显见性已来能诠之法也。向虽闻常住真心。实未知为何物。今蒙开示始悟妙明心元所圆满者为常住心地也。

  ○(二演说三初斥迷正示三初法)佛告阿难汝等尚以缘心听法此法亦缘非得法性。

  ○(二喻)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当应看月若复观指以为月体此人岂惟亡失月轮亦亡其指何以故以所标指为明月故岂惟亡指亦复不识明之与暗何以故即以指体为月明性明暗二性无所了故。

  ○(三合)汝亦如是。

  【解】真际曰以能缘心缘佛法音认为自性非自性也以此法音但是所缘声教故。孤山曰人喻如来。手指喻声教。月喻真理。示人喻化众生也。教诠真理理是众生之心。闻教自合观心。离指方能识月。吴兴曰此指月喻。虽遣所标之指。正简能缘之心。以阿难云现以缘心允所瞻仰故。由是经文惟破分别之性良有以也。

  【疏】天台曰。此简缘心以显见性。无能所也。盖如来上文所说心性广大。约理以示也。今当机所问现以缘心允所瞻仰者。约情为执也。理固宜无能所。奈迷情何。如来为简迷情。令其直入悟理。所谓闻教观心。离指得月。能缘之心若忘。所悟之性自显。前文已破分别。此复重简者。前迷理以执情。今知理而理必忘情求为简去以入忘缘之观尔。

  ○(二约性纵夺二初纵三初法)若以分别我说法音为汝心者此心自应离分别音有分别性。

  ○(二喻)譬如有客寄宿旅亭暂止便去终不常住而掌亭人都无所去名为亭主。

  ○(三合)此亦如是若真汝心则无所去。

  ○(二夺二初夺其离尘无性)云何离声无分别性斯则岂惟声分别心分别我容离诸色相无分别性。

  ○(二夺其悟属邪宗)如是乃至分别都无非色非空拘舍离等昧为冥谛。

  【解】温陵曰斯则下蹑阿难之意广明也。声分别心指声上缘心。即悟佛法音者也。分别我容谓色上缘心。即允所瞻仰者也。盖言非但声分别心离声无性。色分别心离色相外亦无其性。如是乃至等即兼举六尘缘影皆无自性也。一切皆无故非色。对缘妄有故非空。既非色空冥然莫辩。于是外道昧为冥谛。拘舍离即末伽黎异称也。

  【疏】天台曰前云诸修行人不成无上菩提。乃至别成声闻缘觉。天魔外道皆由不知二种根本错乱修习。至破妄心无体竟乃结过云。皆由执此生死妄想误为真实不成圣果。结凡夫与二乘过也。今云拘舍离等昧为冥谛。结天魔外道过也。

  ○(三责成可还)离诸法缘无分别性则汝心性各有所还云何为主。

  【解】温陵曰此结前起后也。

  ○(二示见性无还是主非客二初承责咨请)阿难言若我心性各有所还则如来说妙明元心云何无还惟垂哀愍为我宣说。

  【解】吴兴曰此问心性云何无还。向下别指见精为不还者。盖前文已说如是见性是心非眼故。然其见精真妄犹杂。所以广约缘尘简出真性。披沙若尽金体自纯。

  ○(二示以无还三初简示许说)佛告阿难且汝见我见精明元此见虽非妙精明心如第二月非是月影汝应谛听今当示汝无所还地。

  【解】孤山曰见精明元即同匿王观河之见。虽异缘尘而犹是妄。妄依真起故曰明元。此见虽非下简妄异真也。如第二月非是月影者。真月喻妙精明心。第二月喻见精明元。水中影喻缘尘分别。吴兴曰阿难所问妙明元心云何无还。而佛以见精为答者。以真心无朕发悟良难故托见精方便开示。此虽属妄切近于真。如第二月取譬非远。应知此见亦是前来缘尘之见。但缘尘分别之性则破云有还。缘尘能见之性则示云不还。如下文云汝今遍观此会圣众其目周视但如镜中无别分析。此即见精也。即第二月也。即能见之性不还者也。又云汝识于中次第标指此是文殊等。此即缘尘分别者也。补注曰。第二月固非真月。然因捏目而成其实一体。非若水月之端有二相。例见精明元虽非妙精明心而此见元自妙心而出。故岳师所谓切近于真取譬非远者此也。

  ○(二正辨境见二初明境可还二初示八境二初显境)阿难此大讲堂洞开东方日轮升天则有明曜中夜黑月云雾晦暝则复昏暗户牖之隙则复见通墙宇之间则复观壅分别之处则复见缘顽虚之中遍是空性郁[土*孛]之象则纡昏尘澄霁敛氛又观清净。

  【解】真际曰欲示无还之性先指可还之相。此八但是举要而已。吴兴曰此八缘中七缘皆就能映色根论之。惟分别缘则于七境而起分别。是故经文列在中间盖通上下也。补注曰。岳师前云缘尘分别之性则破云有还者。义见乎此。

  ○(二明还)阿难汝咸看此诸变化相吾今各还本所因处云何本因阿难此诸变化明还日轮何以故无日不明明因属日是故还日暗还黑月通还户牖壅还墙宇缘还分别顽虚还空郁[土*孛]还尘清明还霁。

  ○(二明该摄)则诸世间一切所有不出斯类。

  ○(二明见无还三初标)汝见八种见精明性当欲谁还。

  ○(二释)何以故若还于明则不明时无复见暗虽明暗等种种差别见无差别。

  ○(三结)诸可还者自然非汝不汝还者非汝而谁。

  ○(三指心责迷)则知汝心本妙明净汝自迷闷丧本受轮于生死中常被漂溺是故如来名可怜愍。

  【解】吴兴曰见性不还犹喻二月。此见属妄将亦须还。惟有真月所喻真性诚不还耳。下文云但一月真中间自无是月非月。又云见见之时见非是见。岂非此见亦可还乎。问此还何所。答还无明也。由无明故而有能见。无明若破此见即还。起信论云。若离业识则无见相。厥旨显然。

  【疏】天台曰。吴兴引起信。证见性属妄将亦须还。此说似是而非。盖见虽可还性不可还。性苟可还乌足称性。不知此中前后所明见性正如来直指菩提涅槃元清净体之所在。所谓识精元明也。识精无地。遍寓六根。见精闻精等皆其传舍。能于是而反见乎性。即称元明。苟于是而起乎分别。即称诸缘。即前文云能生诸缘缘所遗者。或曰。下文云我虽识此见性无还云何得知是我真性。以此而言。此中见性须还。下显真见方称无还。此说何如。曰非也。以见性之义非一语可了。阿难托此以尽如来了义之谈尔。且无还所辨见性与下周遍所辨之见一乎异乎。既同一见性清净所瞩。无容作两样解说。下结责云则知汝心本妙明净。又云性汝不真取我求实。以彼视此。愈见旨归。然则吴兴当云见精当还可也云见性可还则不可也。

  ○(五示见性主空广大周遍义二初疑请)阿难言我虽识此见性无还云何得知是我真性。

  【疏】天台曰。此科以万境不齐者为客。以圣凡见量差别者为尘。以见性广大圆满。虽差别而不妨乎无差。虽无差而不妨乎差别者为主空。

  【解】吴兴曰此问意者如云虽识二月何谓真月。

  ○(二答释三初示分量明无差而差义)佛告阿难吾今问汝今汝未得无漏清净承佛神力见于初禅得无障碍而阿那律见阎浮提如观掌中庵摩罗果诸菩萨等见百千界十方如来穷尽微尘清净国土无所不瞩众生洞视不过分寸。

  【解】孤山曰那律见三千大千世界如观掌果。此云阎浮且从近示耳。吴兴曰庵摩罗云难分别。其果似桃非桃似柰非柰故。温陵曰此泛叙见用而有五。一声闻。二罗汉。三菩萨。四如来。五众生。意明四圣六凡见量虽异见性不殊。皆可即诸物象而决择之也。长水曰不过分寸者隔纸膜不见外物。隔皮肤不见五脏也。

  【疏】天台曰环师明见用云一声闻二罗汉。不知声闻即罗汉也应云一须陀洹二罗汉方无所失。

  ○(二示广大明差而无差义二初明物境差别二初聊指前尘)阿难且吾与汝观四天王所住宫殿中间遍览水陆空行虽有昏明种种形像无非前尘分别留碍。

  ○(二历尘简见二初总敕)汝应于此分别自他今吾将汝择于见中谁是我体谁为物象。

  ○(二历简)阿难极汝见源从日月宫是物非汝至七金山周遍谛观虽种种光亦物非汝渐渐更观云腾鸟飞风动尘起树木山川草芥人畜咸物非汝。

  【解】温陵曰极汝见源令穷力谛观也。上极日月下极轮围中极万物令一一详择也。

  ○(三显见性无殊)阿难是诸近远诸有物性虽复差殊同汝见精清净所瞩则诸物类自有差别见性无殊此精妙明诚汝见性。

  【解】吴兴曰阿难所疑虽识见性而未知真性。如来所答岂不显真。但由见性似在于内。真性必周于外。佛欲示之。故指一切物象皆是见精所瞩。瞩既斯遍性何攸局。此寄见性之遍以显真性之遍也。然则肉眼所见物象森罗。佛眼所观真空冥寂。犹恐阿难认此见性既周外物仍谓外物同我能见。故下文破之。

  【疏】天台曰前无差而差约圣凡见量说。今差而无差约万物不齐辩。圣凡虽异真性无异。物类虽殊见性不殊。皆可即量而观依物而悟。古德云万境虽殊妙心理等此之谓也。

  ○(六示见性主空遗物独立义三初约机应对辩二初随情以己同人许见即物三初标情)若见是物。

  ○(二许同)则汝亦可见吾之见。

  ○(三示同)若同见者名为见吾。

  ○(二示正法以人同己夺见非物三初指遗物独立处)吾不见时何不见吾不见之处。

  【解】真际曰若汝认见为物。吾见亦同是物汝应可见。温陵曰同见者依物之迹也。不见者离物之体也。若谓吾汝同见一物是见吾之见。特迹而已。吾当离物不见之时其体何在。既无处可见定非是物矣。

  【疏】天台曰。此释当机之伏疑也。恐阿难见性不精以主作客。故先标情云。若见是物。汝主是客。则吾主亦同是客。故曰则汝亦可见吾之见。若依物之迹主客相对而同见。可曰见吾。设吾不见时。乃离物之体无宾之主。不依物。不依根。堂堂独立。汝于何地而见吾哉。故曰吾不见时何不见吾不见之处。此段则以物为客。以见为尘。拣去客尘。则主空之理显。

  ○(二破非吾不见相)若见不见自然非彼不见之相。

  【解】温陵曰纵使妄意谓能见吾不见者。终自非是彼不见相。补注曰彼不见之相本自无相。岂汝所能见哉。

  ○(三示同吾不见地)若不见吾不见之地自然非物云何非汝。

  【解】长水曰此之文意展转结归应有五重。经文存三而隐二意。若具论者合云。若不见吾不见之地亦不见吾见处。既不见吾见处吾见自然非物。吾见若非是物汝见亦非是物。汝见既非是物云何非汝真见。

  【疏】柏庭云。至哉吾不见处。正是如来遗物忘我独立之地。使阿难知之亦则到此独立境界。安有真性而不悟哉。故曰自然非物。不必更加二重。加则赘矣。天台曰。如来有三语。一随自意语。说自证境界。吾不见时是也。二随他意语。说众生境界。前文所示见精是也。三随自他意语。说自他共有境界。何不见吾不见之处是也。吾不见时。已直指真见。何不见吾不见之处。此又如来亲手提携阿难同入如来藏也。

  ○(二约物我结过)又则汝今见物之时汝既见物物亦见汝体性纷杂则汝与我并诸世间不成安立。

  【解】温陵曰又约物我杂乱辨见非物也。若见是物则物应有见。而有情无情体性错乱不可分辨。故曰不成安立。则见非是物又可明也。诸世间谓众生及器通指有情无情也。

  ○(三结当机真性)阿难若汝见时是汝非我见性周遍非汝而谁云何自疑汝之真性性汝不真取我求实。

  【解】真际曰见性虽同各自受用。一室千灯光岂有别。而彼此自照各不相离。温陵曰牒上以显真性也。见性周遍即汝真性。何疑不真而求质于我耶。此结答云何得知是我真性之问也。孤山曰性汝不真等。谓真性在汝而自不能知其真。翻取我言以求其实迷之甚也责之深也。

  ○(七示见性主空无舒卷义二初疑问)阿难白佛言世尊若此见性必我非余我与如来观四天王胜藏宝殿居日月宫此见周圆遍娑婆国退归精舍秪见伽蓝清心户堂但瞻檐庑世尊此见如是其体本来周遍一界今在室中惟满一室为复此见缩大为小为当墙宇夹令断绝我今不知斯义所在愿垂弘慈为我敷演。

  【疏】天台曰。此科以器界方圆大小为客。以有舒有缩为尘。以无大无小无舒无缩为主空。

  【解】孤山曰既观初天则惟见一四天下。言娑婆者举其通名耳非指大千也。补注曰。前文泛叙见用。意显真性本来周遍特圣凡见量之不齐耳。今阿难以所视广狭而疑见体舒缩故有斯问。

  ○(二答释二初正破二初总破)佛告阿难一切世间大小内外诸所事业各属前尘不应说言见有舒缩。

  ○(二别破二初譬显)譬如方器中见方空吾复问汝此方器中所见方空为复定方为不定方若定方者别安圆器空不应圆若不定者在方器中应无方空汝言不知斯义所在义性如是云何为在阿难若复欲令入无方圆但除器方空体无方不应说言更除虚空方相所在。

  【解】温陵曰一切世间则根身器界之类。大小内外则一界一室之类。诸所事业则舒缩夹绝之类。此总举万法皆属前尘。与吾灵觉自不相涉。是故前尘大小见无舒缩。譬如下器喻前尘。空喻见体也。孤山曰方圆因器不在虚空。大小由尘何关见性。是故责言云何为在。空性无动宁有出入。因器去留强云出入。故云若复欲令入无方圆等。空体无方喻见性无二也。以虚空无方圆可除况见性无大小可还。惟言方者义摄于圆佛语之略耳。温陵曰离尘观性自得本真不劳功用。

  ○(二反难二初以挽难缩)若如汝问入室之时缩见令小仰观日时汝岂挽见齐于日面。

  ○(二以续难断)若筑墙宇能夹见断穿为小窦宁无续迹是义不然。

  【解】温陵曰既非可挽定非可缩。既非可续定非可断义既不然无用情计。

  ○(二会通二初迷有前尘)一切众生从无始来迷己为物失于本心为物所转故于是中观大观小。

  ○(二悟惟自性)若能转物则同如来身心圆明不动道场于一毛端遍能含受十方国土。

  【解】补注曰。前云认物为己。今云迷己为物。前乃就妄择真且言物与己异。故斥自身皆谓之物。今将以真融妄应知万物皆己。万物皆己而迷以为物。故失本心为物所转而见内外之殊大小之异也。吴兴曰为物所转则物为能转心为所转以心逐境迁故。若能下心为能转物为所转以境随智亡故。楞伽云未达境惟心起种种分别。达境惟心已分别即不生。上二句为物所转也。下二句若能转物也。则同如来者。肇师云会万物以成己者其惟圣人乎。毛含国土者此明无量为一。盖摄事成理非从体起用也。大品云一切法趣一法斯之谓也。若下文理事双显体用备陈。方有一为无量之言尘中转法之义。彼详此略。意不徒然。近古诸师并作用解。惟真际云既灭前尘形量不立。一切即一性乃圆成。斯亦节公之知言矣。

  【疏】天台曰上文委曲敷[改-己+易]故假譬喻方便。今则打破迷关直捷开示故云迷己为物。盖曰吾所开示见性者己也。非物也。汝所难问世间大小事业者物也。非己也。迷时全己为物。悟时全物为己。方其迷己为物失于本心则为物所转。故于是中观大观小。观大作大会观小作小会。非为物所转而何哉。即汝阿难所问者是也。若能悟物为己得于本心。是能转物则同如来。身心圆明不动道场。于一毛端遍能含受十方国土。盖物虽有大小吾不以为大小。观诸己而已矣。能观诸己则大小事物皆己。即己之小小非小。小等乎法界。即己之大大非大。大等乎尘毛。于一毛端现宝王刹非转物同佛之验乎。禅宗六祖云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且约语言文字说也。今经云为物所转故于是中观大观小。若能转物即同如来。则尽大地是一部楞严经。山河国土草芥人畜莫非无相文字。心悟转楞严是能真转法轮者也。

  ○(八示见性主空绝是非义二初疑问)阿难白佛言世尊若此见精必我妙性今此妙性现在我前见必我真我今身心复是何物而今身心分别有实彼见无别分辨我身若实我心令我今见见性实我而身非我何殊如来先所难言物能见我惟垂大慈开发未悟。

  【疏】天台曰此科以见性非色空为客。即色空为尘。离即离非为主空。

  【解】孤山曰向云迷己为物失于本心故为物转。若能转物则同如来。是则所见山河皆我妙性。故云今此妙性现在我前。此领旨也。见必我真下阿难尚存能所。谓所见既是真性则我能见复是何物。若谓身无见性而今分别非虚。若言现前是见则彼之外物别无心智反辨我身。若彼外物实是我心现今能见。则成外物是我内身非我。温陵曰物能见我谓见在物而不在身。是物能见我矣。

  ○(二答释二初斫破二途三初如来破执二初牒疑总非)佛告阿难今汝所言见在汝前是义非实。

  ○(二立理别破二初约离绝是见二初推前境反问二初总叙)若实汝前汝实见者则此见精既有方所非无指示。

  ○(二别推二初指前境)且今与汝坐祇陀林遍观林渠及与殿堂上至日月前对恒河汝今于我师子座前举手指陈是种种相阴者是林明者是日碍者是壁通者是空如是乃至草树纤毫大小虽殊但可有形无不指著。

  ○(二令推寻三初令指见精)若必其见现在汝前汝应以手确实指陈何者是见。

  ○(二历境逐破)阿难当知若空是见既已成见何者是空若物是见既已成见何者为物。

  ○(三敕令答示)汝可微细披剥万象析出精明净妙见元指陈示我同彼诸物分明无惑。

  ○(二迷无是仰答二初仰答二初明前境惟物)阿难言我今于此重阁讲堂远洎恒河上观日月举手所指纵目所观指皆是物无是见者。

  ○(二明不能出见)世尊如佛所说况我有漏初学声闻乃至菩萨亦不能于万物象前剖出精见离一切物别有自性。

  ○(二印成)佛言如是如是。

  【解】温陵曰物无是见。故虽大圣不能即物剖辨。意须离物矣。长水曰如是如是者印其不能分出见性也。

  ○(二约即绝非见二初牒前答反问二初牒答)佛复告阿难如汝所言无有精见离一切物别有自性则汝所指是物之中无是见者。

  ○(二反问)今复告汝汝与如来坐祇陀林更观林苑乃至日月种种象殊必无见精受汝所指汝又发明此诸物中何者非见。

  ○(二述无非仰答二初仰答)阿难言我实遍见此祇陀林不知是中何者非见何以故若树非见云何见树若树即见复云何树如是乃至若空非见云何见空若空即见复云何空我又思惟是万象中微细发明无非见者。

  ○(二印成)佛言如是如是。

  【解】温陵曰若树非见何能见树。若即是见树当名见云何名树。然前断为无是见者既不中理故复思惟无非见者。二义无定佛皆许者以色空等象如虚空华本无所有不可定指也。故下文云此诸物象与此见精元是菩提妙净明体。云何于中有是非是。

  ○(二大众茫然)于是大众非无学者闻佛此言茫然不知是义终始一时惶悚失其所守。

  【疏】天台曰经家特言非无学者。无学之人已证遍真则色空已尽岂于是而执乎是非。所不及者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尔。大乘小乘渐顿遍圆于是乎分。

  ○(三世尊安慰)如来知其魂虑变慑心生怜愍安慰阿难及诸大众诸善男子无上法王是真实语如所如说不诳不妄非末伽黎四种不死矫乱论义汝谛思惟无霟哀慕。

  【解】真际曰向执心境各别见相历然。今蒙一异推之是非不决。心无所措于是茫然。吴兴曰终始者终则见性非物。始则见性是物。又始则妙性现在我前。终则究竟指归何所。温陵曰魂虑变慑即惶悚失守也。真语等者谓上答二义乃称真之语非矫论也。末伽外道四种矫乱见于第十卷。霟辱也。资中曰如来有五语。真语实语如语不诳语不异语。无伪曰真。称理曰实。不变曰如。心境相应曰不诳。悬见未然曰不异。补注曰如所如说者。上如称义下如即真如谓称所证真如以说也。

  ○(二会通一理二初腾二疑哀请二初述意叙仪)是时文殊师利法王子愍诸四众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世尊此诸大众不悟如来发明二种精见色空是非是义。

  ○(二腾疑请说)世尊若此前缘色空等象若是见者应有所指若非见者应无所瞩而今不知是义所归故有惊怖非是畴昔善根轻鲜惟愿如来大慈发明此诸物象与此见精元是何物于其中间无是非是。

  【解】温陵曰佛意为显见与见缘如虚空华于中本无是非是义。然此非有学小智所及故大众茫然失守而必须文殊请明也。二种者精明见元及前缘色空是非二义也。若此前缘下牒前罔措之意请明也。

  【疏】天台曰无上菩提须为深种善根者说。如其不然鲜有不堕颠倒错乱生疑毁谤。若阿难之惶悚失守又则不然。盖为如来所示其意甚深。尚非无学遍空境界。况阿难初果有学能出此是非乎。文殊为通其情冀如来有以决之故其辞也如此。

  ○(二明一理会通二初示妙体绝待二初正明绝待)佛告文殊及诸大众十方如来及大菩萨于其自住三摩地中见与见缘并所想相如虚空华本无所有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云何于中有是非是。

  【解】温陵曰自住三摩地即自性首楞正定也。圣人住是定中。了见万法惟一圆融清净宝觉曾无非是。此正答所问也。见根也。见缘境也。所想相识也。根境识三摄尽万法。夫能了诸缘元一宝觉无是非是。则从前真妄虚实倒心缘影疑异分别之情豁然而荡矣。

  【疏】天台曰此示阿难忘缘绝待妙观之体也。以凡夫境界言之有内身外境正报依报情与无情一切境界能所历然。无怪乎阿难云若此见精必我妙性今此妙性现在我前等种种能所之疑难云。如来开示先且就凡情上令阿难约见与物辨其是非。初谓物即是见既不可也。次谓物非是见又不可也。惟是非两者之间如来皆印答之而初无定谓。直待初学大众惶悚失守文殊请决然后告之以自性首楞严定中所见境界。自真空言之则见与见缘并所想相如虚空华本无所有。自妙有言之则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又何有是非容于其间哉。故曰云何于中有是非是。下文所谓但一月真中间自无是月非月。学者果能依是而住于一切事法直以空华而等视之。则菩提妙净明体卓然独立能所双忘。与佛菩萨相去岂河汉哉。前云若能转物则同如来。功夫毕竟至此而后已。圆觉云知是空华即无轮转。又曰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此之谓也。盖幻之与觉势不并立。方其迷觉为幻也不知是幻则惟幻无觉。及其知幻也何幻之有故惟觉无幻。自然而然不加勉强而后成菩提也。昔一老宿问僧如何是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僧曰万象之中独露身。老宿又问曰拨万象不拨万象。僧曰不拨。宿曰依然两个。此正所谓见精是色空虽出乎非犹未免乎是。直须同如来自住首楞严定中境界然后是非两脱可以悟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之旨也。

  ○(二引例释成二初指人引例二初指人问)文殊吾今问汝如汝文殊更有文殊是文殊者为无文殊。

  【解】吴兴曰问意有三。如汝文殊一也。更有文殊是文殊者二也。为无文殊三也。

  ○(二领意答)如是世尊我真文殊无是文殊何以故若有是者则二文殊然我今日非无文殊于中实无是非二相。

  【解】吴兴曰我真文殊。答第一义例立菩提妙净明体也。无是文殊。答第二义例破色空是见也。何以故下释我上义。然我今日非无文殊。答第三义例破色空非见也。于中实无是非二相总结破意。夫真无是非。是非由妄。若谓色空是真见者。斯乃从妄辨真。对于无妄之真则成二义。故曰若有是者则二文殊。又若谓色空非真见者。其如妄境全体是真。故曰然我今日非无文殊。实而言之。真性本来无是非是。

  ○(二说法释成二初释成前例)佛言此见妙明与诸空尘亦复如是本是妙明无上菩提净圆真心妄为色空及与闻见。

  ○(二更以喻显)如第二月谁为是月又谁非月文殊但一月真中间自无是月非月。

  【解】吴兴曰前第二月别喻见精明元。今通喻色空及与闻见者由佛为阿难已约诸法遍示真性故。大众惶悚正迷诸法是非是义故。文殊对扬既无二相。复举月喻以遣忘情。且第二月。适言是月捏目所成故。适言非月影不离真故。皆言谁者责问之辞捏影若亡是非何在。

  ○(二明迷悟得失)是以汝今观见与尘种种发明名为妄想不能于中出是非是由是真精妙觉明性故能令汝出指非指。

  【解】温陵曰见与尘指妄根妄境也。观见尘而发明终沉妄想不出是非。由真精而发明可出是非得无分别。出指非指言是非双泯也。吴兴曰物为所指。见非可指。真性俱离故云出指非指。

  【疏】天台曰文殊前章为众请问云此诸大众不悟如来发明二种精见色空是非是义。故今结答云是以汝今观见与尘种种发明名为妄想不能于中出是非是。又云世尊若此前缘色空等象若是见者应有所指若非见者应无所瞩。故今结答云由是真精妙觉明性故能令汝出指非指。

  ○(九示见性主空离即离非义四初明见性离自然二初疑请二初明滥外违昔二初滥外计)阿难白佛言世尊诚如法王所说觉缘遍十方界湛然常住性非生灭与先梵志娑毗迦罗所谈冥谛及投灰等诸外道种说有真我遍满十方有何差别。

  【疏】天台曰此科以计自然为客。计因缘为尘。此约理内理外而分之也。若约粗细言之则以计因缘者为客。计自然者为尘。以离一切相即一切法者为主空。

  【解】吴兴曰觉谓菩提。缘即色空闻见等。如前文云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温陵曰觉缘即觉性遍缘无乎不在者也。然黄发之流亦说真我遍界。及所立冥谛谓真性冥冥体非生灭则与佛说何异。盖外道不见性真但依赖耶妄计混滥真说。故此问难冀佛甄别也。外道通称梵志。投灰苦行外道也。

  【疏】天台曰觉缘领菩提妙净明体。遍十方界领显见性广大。湛然常住性非生灭领显见性不动不迁。阿难犹未忘缘故称觉缘。惟其未忘是以还挟外计为疑。

  ○(二违昔经)世尊亦曾于楞伽山为大慧等敷演斯义彼外道等常说自然我说因缘非彼境界我今观此觉性自然非生非灭远离一切虚妄颠倒似非因缘。

  ○(二请开示显真)与彼自然云何开示不入群邪获真实心妙觉明性。

  【解】真际曰楞伽山名。此云不可往。惟得通者能到。温陵曰先引佛说起疑也。楞伽会上为大慧菩萨说因缘义。以破外道自然之执。非彼境界者非同外道所见也。楞伽虽说因缘破彼妄执。今观觉性有真自然体远离倒妄则似非因缘矣。吴兴曰向云我今观此觉性自然。今云与彼自然云何开示。盖言今之自然似非昔之因缘。则与外道自然云何分别邪。

  ○(二开示二初斥疑总示)佛告阿难我今如是开示方便真实告汝汝犹未悟惑为自然阿难若必自然自须甄明有自然体。

  ○(二历境别破二初定)汝且观此妙明见中以何为自此见为复以明为自以暗为自以空为自以塞为自。

  ○(二破)阿难若明为自应不见暗若复以空为自体者应不见塞如是乃至诸暗等相以为自者则于明时见性断灭云何见明。

  【解】温陵曰释非自然也。自然谓自体本然也。自体本然则不随境变今皆随变非自然矣。

  ○(二明见性离因缘二初翻前转计)阿难言必此妙见性非自然我今发明是因缘生心犹未明咨询如来是义云何合因缘性。

  【解】孤山曰始疑妙性同外自然。既闻逐破。则谓如佛昔说正因缘义但未知妙性云何符合耳。

  ○(二历境破执二初破因二初定)佛言汝言因缘吾复问汝汝今因见见性现前此见为复因明有见因暗有见因空有见因塞有见。

  ○(二破)阿难若因明有应不见暗如因暗有应不见明如是乃至因空因塞同于明暗。

  ○(二破缘二初定)复次阿难此见又复缘明有见缘暗有见缘空有见缘塞有见。

  ○(二破)阿难若缘空有应不见塞若缘塞有应不见空如是乃至缘明缘暗同于空塞。

  【解】温陵曰释非因缘也。假物为因。循物为缘。既无定趣非因缘矣。真际曰因亲缘疏故分二门。

  ○(三双示离即离非)当知如是精觉妙明非因非缘亦非自然非不自然无非不非无是非是离一切相即一切法。

  【解】温陵曰叠佛遍计直示精觉也。因缘自然是非等相皆是妄情遍计分别。精觉妙明本无是事故曰离一切相。遍计既离则圆成实体触处现前故曰即一切法。祖师所谓但离妄缘即如如佛。又云是非已去了是非里荐取。此离一切相即一切法之意也。吴兴曰非因缘下不言非不因缘者。以此中正破因缘故且置之。无非不非无是非是者此显觉性本无非与不非。亦无是与非是。上句谓因缘。下句谓自然。离则显真非俗。即乃触境惟心。亡然存然不可得而名焉。

  【疏】天台曰夫法性之与万法犹形声之有影响。世间凡夫与外道见道不谛。悉于影响以事卜度。以伪滥真言满天下梗塞大道甚矣。若菩提妙净明体者实含生本有天然之性德也。其于影响赖耶滥之。阿难深鉴此失故挟如来昔日所说为问冀为破之以归正辙。然亦难言之也。何则谓之自然恐滥外道。谓非自然有妨正理。故即破即立双轮并驱曰亦非自然非不自然。亦非自然破也。非不自然立也。此中正破自然傍破因缘。故于自然而致意言之以例因缘。亦应云非因非缘非不因缘。果真能见道则是非俱遣。故又曰无非不非无是非是。古德云情可破而法不可破。情可破故离一切相。法不可破故即一切法。所谓存然亡然不可得而名焉斯见乎道。

  ○(四结责滞著名相)汝今云何于中措心以诸世间戏论名相而得分别如以手掌撮摩虚空秪益自劳虚空云何随汝执捉。

  【解】温陵曰结上文而责滞情也。精觉不可措心如虚空不可措手。

  ○(十示见性主空见见非见义四初引昔致疑)阿难白佛言世尊必妙觉性非因非缘世尊云何常与比丘宣说见性具四种缘所谓因空因明因心因眼是义云何。

  ○(二对理微破二初申昔)佛言阿难我说世间诸因缘相非第一义。

  【疏】天台曰此科以明暗塞空为客。见精为尘。清净实相为主空。辩析至此主无不圆而空无不极即客尘之惑亦既尽矣。或问曰若此中主空客尘已尽则下三摩禅那所辩复是何物。对曰此前则惟约见性一根而辩。若三摩则广约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以辩。虽约三科正意惟在根识。而六尘如来藏其义犹疏。至下禅那则广约七大以辩。如前五大则备显六尘本如来藏。后二大则备显根识本如来藏。若一一细论皆有主空客尘之义。盖客尘本喻见思。而此见思有界内界外之殊。是则三惑皆喻客尘。界内见思为真谛上客尘。尘沙为俗谛上客尘。无明为中谛上客尘。皆为奢摩他三摩禅那所观所破。但此中三谛是不次而次。如云元是菩提妙净明体其可以空理而断之乎。不动周圆妙真如性其可以幻有拟之乎。秪如见精为陀那微细识即是根本无明。见见之时见非是见则已脱出无明。狂心若歇歇即菩提不其是乎。

  【解】温陵曰缘生之法因空而有。因明而显。因心而知。因眼而见。是乃世间名相。于第一义皆为戏论。

  【疏】天台曰惟识宗明眼识具九缘。一空二明三根四境五作意六分别七染净八根本九种子。今明见性所依净色根故但言四缘。盖于外合境为空明。但言因空因明因根。于内合五缘为因心。于五缘中仍须除去作意分别并种子。但取七识染净八识根本。以未起眼识故不言种子。及作意分别也。

  ○(二正破四初双微)阿难吾复问汝诸世间人说我能见云何名见云何不见。

  ○(二分答)阿难言世人因于日月灯光见种种相名之为见若复无此三种光明则不能见。

  ○(三对破二初正难)阿难若无明时名不见者应不见暗若必见暗此但无明云何无见。

  ○(二例并)阿难若在暗时不见明故名为不见今在明时不见暗相还名不见如是二相俱名不见。

  ○(四结责)若复二相自相陵夺非汝见性于中暂无如是则知二俱名见云何不见。

  【解】吴兴曰若必见暗等。与初卷盲人睹暗见性是同所破有异。前显见性是心且破眼根能见。今显见性非明广破因缘能见。破缘既广显性实深。由是下文谈见见非见。

  ○(三正示见见二初显体非前尘)是故阿难汝今当知见明之时见非是明见暗之时见非是暗见空之时见非是空见塞之时见非是塞。

  【解】补注曰此明离缘之见即见精也。向于八还文中且指见精为不还者今于下文则遣之矣。

  ○(二示三德圆彰)四义成就汝复应知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云何复说因缘自然及和合相。

  ○(四诃劝远结)汝等声闻狭劣无识不能通达清净实相吾今诲汝当善思惟无得疲怠妙菩提路。

  【解】温陵曰四义成就等。结上起下也。吴兴曰准前文云见明之时见非是明等。皆以能见见于所见能非是所也。例今见见之时义亦如是。即以前之能见复为今之所见。盖言真见见于见精之时。真既无妄故曰见非是见也。问见精属妄。何以真见复见于妄乎。答夫见精者映色之性也。见虽属妄其性元真。当知见见之时无别所见只是见于见中之性耳。然则若未见性性在见中同名见精。若能见性性脱于见方名见见。补注曰今图简便易晓且借见精作一眚字配成四句云。见眚之时见非是眚。见犹离眚眚不能及。上二句与后经觉所觉眚觉非眚中同义。下二句义连云何复说等文。盖谓真见尚离于见精。故见精有所不能及。何况因缘自然和合等说而能及之哉。汝等下责而勉之之辞也。清净实相即真见也。又即前之精觉妙明也。前举精觉妙明既已尽拂因缘自然之计。且以戏论分别如手摩空等语责之矣。而阿难滞情未解。再引世尊常说因缘以为问难。由是重拂因缘发明真见。乃复责而勉之可谓详且明矣。然阿难终于慧目未开觉心未净。故又起后章之问也。

  【疏】天台曰此中文意幽远理致精微关涉一经大旨。今先约远意示。次约近意释。然后正明当文兼指后意。先远意者。如来于首卷示以二种根本。一者生死根本用攀缘心为自性者。二者菩提涅槃元清净体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是二法混居于六根之中。惟见性洞然使阿难易为领略。故始于是心非眼至于见见非见一就见性而辨。故自其性无动摇童耄无迁等言之示以菩提妙净明体即清净实相也。自其吾不见时见见之时言之示以奢摩他路亦名妙菩提路也。故见见之时一节工夫有修性之分。盖约其所见言之清净实相也。约其能见言之妙菩提路也。何但此中至于同别二种妄见三科七大或明假或明中或由之为寂为照为寂照双忘。莫不辨二种根本所在。一经枢机莫要乎此。诚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要门也。次近意者。上文先示真空则云见与见缘并所想相如虚空华本无所有。次示妙有则略去想相但云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盖见与见缘元无过咎其为过者在乎想相。是以经自初卷来。破能破所重简缘心一为想相。而拂想相既无真体可显。故知想相正如翳眼。翳眼苟无狂华自息。则见精元归净眼华处元是晴空。故曰元是菩提妙净明体云何于中有是非是。但此非易悟。悟亦难精。故阿难复假因缘为辞冀如来精切开示。如来则先就其浅者为辨。然后次第方便示以甚深境界。初以见精为能脱明暗塞空为所脱。次以见性为能脱见精为所脱。如是重重脱去而菩提妙净明体清净实相堂堂独露矣。正明当文兼指后意者。见见二字古今诸师议论不一。古师如吴兴云真见见于见精之时真既无妄故曰见非是见。今师如交光云上一见字即见精中本体真见。下一见字即见精中所带一分无明妄见云云。余谓两说皆卤莽。知解文而已。若曰直诣恐不其然。须知下一见字元是见精。虽是无明全妄是真。下文所谓同是觉明无漏妙心和合妄生和合妄死是也。佛示阿难见见者。亦下文所谓若能远离诸和合缘也。盖若不能见见则为和合无明只名见精。若能见见则远离无明和合则为真见。要将昔日之见精翻为今日之真见。则下见字的是真见。但取其性不取其精。所谓清净实相也。上见字正是工夫。所谓妙菩提路也。是则上见字属修下见字属性。此正如来酬奢摩他真谛理境观双融绝待忘缘所在。而正脉悬解谓此中但明性定不涉乎修不亦莽乎。又此一节影互三德而说。一法身即清净实相。下一见字是也。二般若即妙菩提路。上一见字是也。三解脱即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是也。可谓般若之照深法身之体极而解脱之源尽也。

  ○(二约俗谛明破妄显真以酬三摩二初牒前说疑请)阿难白佛言世尊如佛世尊为我等辈宣说因缘及与自然诸和合相与不和合心犹未开而今更闻见见非见重增迷闷伏愿弘慈施大慧目开示我等觉心明净作是语已悲泪顶礼承受圣旨。

  ○(二约二义酬答二初约二种见妄明真妄和合成生死因以释见见令远离和合及不和合二初约二见开示二初呵诫许宣)尔时世尊怜愍阿难及诸大众将欲敷演大陀罗尼诸三摩提妙修行路告阿难言汝虽强记但益多闻于奢摩他微密观照心犹未了汝今谛听吾当为汝分别开示亦令将来诸有漏者获菩提果。

  【解】孤山曰陀罗尼此云总持。即慧性也。三摩提此云正受。即定性也。定慧均平故云妙修行。是趣果之要故喻以道路。奢摩他三止也。微密观照三观也。经家所叙则先慧而后定。如来所告则先定而后慧。用显圆融止观体无二也。吴兴曰阿难所迷心境转细。如来所示观照愈深。故曰微密。

  【疏】天台曰。古师分经如资中科自征心以来。齐下文及诸群塞亦复如是广破人执。自阴入处界等文去广破法执。孤山科前段别破心见。此下总破诸法。其余诸师莫不大同。余不其然。自首卷齐无得疲怠妙菩提路答奢摩他寂静义。自此以去答三摩观照义。与诸师异者有两说焉。一以此经自首卷至九卷章章之内莫不因阿难富那等随扣而发。惟明五十重阴境是如来无问自说。若依诸师分经。则汝犹未明去是无问自说一不可也。一以首章凡请三法如来所说虽不彰言孰奢摩他孰三摩禅那。若依圆觉经三义分文历然有序。如此文初阿难请佛重开慧目。而经家叙云如来将欲敷演大陀罗尼诸三摩提告阿难言于奢摩他微密观照心犹未了。既曰三摩观照。非答次义何哉。况下明七大文初而阿难请云惟愿如来为说中道了义无戏论法。非请禅那中道何哉。若依诸师分经联翩混滥三法无序二不可也。第经文绮互兼带前义而说。故有见见非见重增迷闷之问。而如来有此实见见之答。其实二种分别妄见进退合明。例阎浮提等同是觉明无漏妙心见闻觉知虚妄病缘和合妄生虚妄病缘和合妄死。与下阴入处界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等。同一气分。如来著一汝犹未明之言。钩锁连环说去正由乎此。但陀罗尼总持之法与圆觉经有大陀罗尼同而复异。盖彼以圆觉为奢摩他三法之总持。此以方便随缘止遍历万法为总持。故曰大陀罗尼诸三摩提妙修行路。而下文如来诲责阿难乃云于奢摩他微密观照心犹未了者。盖欲示以即定之慧。犹缨络所谓从空出假也。所以前文奢摩他惟约一根而辨。非以舍博从约者为奢摩乎。次明二种根本以渐推广历三科而辨。非以约该博为三摩乎。次明七大各各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非以博约双融为禅那乎。然陀罗尼虽曰与圆觉。异彼以总为总。此以别为总。弥显三法皆称总持。盖总能该别则圆觉三义愈彰别能该总则圆通三法弥显。

  ○(二推因正说二初示因由别名)阿难一切众生轮回世间由二颠倒分别见妄当处发生当业轮转云何二见一者众生别业妄见二者众生同分妄见。

  【解】温陵曰二倒见妄即同别二见也。由此见妄循造妄业故云当处发生。随业受报人天诸趣故云当业轮转。补注曰别业者一人妄见也。同分者多人妄见也。故后文先引别业且喻阿难一人眼根之妄。次连同分广喻十方众生根本器界同一妄耳。

  【疏】天台曰。二种分别见妄惑也。当处发生即惑而发业也。当业轮转即业而招苦果也。此言业惑苦三如影随形略无差忒。

  ○(二约二见广解二初正明二初别业三初指人)云何名为别业妄见阿难如世间人目有赤眚夜见灯光别有圆影五色重叠。

  【解】孤山曰目喻本具真智。灯喻本具真理。赤眚喻妄心圆影喻妄境。境谓五阴故云五色重叠。

  ○(二正破二初破即)于意云何此夜灯明所现圆光为是灯色为当见色阿难此若灯色则非眚人何不同见而此圆影惟眚之观若是见色见已成色则彼眚人见圆影者名为何等。

  【解】补注曰五色圆影既非灯色。又非见色。惟彼见者目眚所成。喻五阴妄境皆是众生妄心所成也。惟眚之观谓独有眚者见之也。名为何等谓若是见色见已成色则彼眚人见圆影者不得名为见矣色即影也。

  ○(二破离)复次阿难若此圆影离灯别有则合傍观屏帐几筵有圆影出离见别有应非眼瞩云何眚人目见圆影。

  【解】温陵曰上即灯见既无实体。此离灯见又无定处足知其妄矣。

  ○(三结显三初结示)是故当知色实存灯见病为影影见俱眚见眚非病终不应言是灯是见于是中有非灯非见。

  ○(二例显)如第二月非体非影何以故第二之观捏所成故诸有智者不应说言此捏根元是形非形离见非见。

  ○(三贴合)此亦如是目眚所成今欲名谁是灯是见何况分别非灯非见。

  【解】补注曰前分两节难破圆影。一即灯见。二离灯见。至此牒结以显其妄也。第二月等。又复以喻明喻重叠结显使知妄本无体不应穷诘也。孤山曰色实在灯理体本真也。见病为影妄心成境也。影见俱眚心境皆妄也。见眚非病谓有智眚人知因目眚终不执言圆影实有。故虽有眚不为见病也。譬圆初心无明虽在而达无明本自不有。则无妄境可得也。吴兴曰详夫目眚见灯之喻。诸师并用法相配之。未必然也。今一往且顺圆师所解。应知如来举此推破性执者正欲引例阿难目观山河等皆是妄见。义在下文其昭昭矣。是形非形离见非见。上句双是形与非形。下句双离见与非见。文略而互显也。是灯是见。谓圆影由灯见而有即因缘义也。非灯非见。谓圆影离灯见而有即自然义也。前文已破此重责之。故曰今欲名谁等。

  【疏】天台曰色实在灯喻真理本具法性五阴即前见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也。见病为影喻生死五阴由妄想建立。影见俱眚喻众生见有内身外境一皆无始妄病所成。即前见与见缘并所想相如虚空华本无所有也。见眚非病喻见见之时见非是见。如有智眚人终无见病。即前此见元是菩提妙净明体也。终不应言是灯是见于是中有非灯非见。即前云何于中有是非是也。故知三处经文互相照映。解一千从无容迷闷矣。

  ○(二同分)云何名为同分妄见阿难此阎浮提除大海水中间平陆有三千洲正中大洲东西括量大国凡有二千三百其余小洲在诸海中其间或有三两百国或一或二至于三十四十五十阿难若复此中有一小洲秪有两国惟有一国人同感恶缘则彼小洲当土众生睹诸一切不祥境界或见二日或见两月其中乃至晕适佩玦彗孛飞流负耳虹霓种种恶相但此国见彼国众生本所不见亦复不闻。

  【解】温陵曰不祥气现惟灾地见之。乃同业妄感。彼无灾地不闻不见。晕适佩玦日月之灾象也。彗孛飞流星辰之灾象也。负耳虹霓阴阳之灾象也。恶气环日曰晕。日食曰适。所谓适见于日月之灾也。佩玦谓妖气近日如环佩之状。星芒遍指曰彗如彗帚也。芒气四出曰孛孛孛然也。绝迹而去曰飞。光迹相连曰流。阴阳之气或背日如负。旁日如耳。或明而为虹。暗而为霓。

  【疏】天台曰寂音引春秋传云鲁哀公六年楚有云如赤鸟夹日以飞三日。楚子使问诸周太史。周太史曰其当王身乎。杜预注曰日为人君妖气守之故以为王身。云在楚上惟楚见之故祸不及他国。又鲁昭公二十六年冬十一月齐有彗星。齐候使禳之。晏子曰无益也。只取诬焉。天道不陷不贰其命。若之何禳。且天道之有彗也以除秽也。君无秽也又何禳焉。若德之秽禳之何损。杜预注曰出齐之分野也。不出鲁故鲁不见。以是验有一小洲秪有两国惟一国人同感恶缘则彼小洲当土众生睹诸一切不祥境界明矣。

  ○(二例合二初总标)阿难吾今为汝以此二事进退合明。

  【疏】天台曰经文先明别业妄见。次明同分妄见。然后许以二事进退合明。合明中有二。先单以别业妄见例阿难一人妄见。次方进退合明统例一切众生妄见。乃以别例别以同例同也。先单例中发明见见非是道理以酬前问。次统例中结成自明见性来之所以欲其远离识精元明真妄和合之相灭分别见妄以成菩提涅槃元清净体也。故下文云二种同是无始见病所生。初别业妄见虽曰如世间人目有赤眚乃比如非譬如也。直以赤眚人见圆影者为别业妄见。若作譬喻解说何故世尊自称为别业妄见耶。

  ○(二别示二初以别业合阿难二初指别二初示妄)阿难如彼众生别业妄见瞩灯光中所现圆影虽现似境终彼见者目眚所成眚即见劳非色所造。

  ○(二显真)然见眚者终无见咎。

  【解】温陵曰圆影无实则似境而已。乃见劳目眚所成非灯色所造也。

  ○(二例合二初正例合二初单合二初示惟妄无真)例汝今日以目观见山河国土及诸众生皆是无始见病所成。

  ○(二显全真起妄)见与见缘似现前境元我觉明见所缘眚。

  ○(二双简)觉见即眚本觉明心觉缘非眚觉所觉眚觉非眚中此实见见云何复名觉闻知见。

  【解】吴兴曰无始见病如目眚也。以法言之则阿赖耶识能见相分。以惑言之正属无明。补注曰以眼根及山河等境俱例圆影。然则所指见病即无明也。无明即觉明也。上举圆影无实乃目眚所成。例今根境无实乃无始无明所成。见与见缘下牒显而详释也。见即根。见缘即境。此根与境虽似现前实有而元非实有。元我觉明见所缘眚之所成耳。见所缘三字释成觉明也。此一见字即能见分。谓此觉明能见其所缘者即眚也。觉见即眚等谓有觉有见即为眚病。惟吾本觉明心能觉诸缘者非眚也盖本觉如好眼。觉明如眚病。根境如灯影耳。

  ○(二总结酬二初结斤)是故汝今见我及汝并诸世间十类众生皆即见眚非见眚者。

  ○(二显酬)彼见真精性非眚者故不名见。

  【解】补注曰觉所觉下牒上觉缘非眚之意释前见见非见之疑也。所觉即觉明等也。今吾觉其所觉是眚。而吾真觉非堕眚中。此实见见之时见非是见也。真见如是。云何复以觉闻知见眚中之事而名之哉。是故下重明眚事。彼见一重结见非是见也。吴兴曰云何复名觉闻知见者显其离妄亦责其未悟也。然佛所说二种颠倒分别见妄者。由前阿难云世尊为我宣说因缘及与自然心犹未开。是故广示别业同分所见之相皆是虚妄。此即重破因缘自然二种之执也。又阿难云而今更闻见见非见重增迷闷。故今再示觉非眚中此实见见也。阅此文者。当晓大途。

  【疏】天台曰如来上文所示阿难见性虽托能见见精而辨其实的指见精之性。恐阿难未了。故于前文进深一步复有见见之示。然则向所示见性是心非眼。性无摇动性无童耄若周遍若吾不见时等。一就见见而辩。以例闻闻嗅嗅莫不皆然。阿难于此犹未能了。故一闻此说重增迷闷。以谓方今正与决者若无迁若广大若清净者真见也。此领旨矣。且复如来更益之以见见非见此吾所未晓也。故愿佛弘慈施大慧目有以见见庶几开示觉心明净。如来则示之以二种分别见妄然后以二事进退合明。先退别例同云例汝今日以目观见山河国土及诸众生皆是无始见病所成。以此相例其义既明。然后正释同分妄见云见与见缘似现前境。此指众生能见乎所见者虽无似有故曰似现前境。次证出病之根元云元我觉明见所缘眚。盖言同分妄见之所有元我无明生乎能见见其所见。悉如别业妄见因目眚而有五色重叠也。然则有觉有见无非即眚。此指上文见精即所见之见也。本觉明心觉缘非眚者此指上能见之见即是全本觉明心起乎始觉全性起修。始本一合能见乎所见。故曰觉缘。如有智眚人不堕于眚中。故曰非眚。是则以能觉觉其所觉是眚而吾能觉之觉不堕眚中。故曰觉所觉眚觉非眚中。见见之义其实如此一味纯真都非众生觉闻知见境界。故曰云何复名觉闻知见。若然者凡有眚病者可名见等。故曰是故汝今见我及汝并诸世间十类众生皆即见眚非见眚者。无眚病者岂可以觉闻知见名之。故曰彼见真精性非眚者故不名见。所释见见非见既已明白。然后进退合明以一人例一国以一国例大千如经云云。盖知别业之为妄而同分之妄可以例知。知同分之为妄而见精之为妄可以例知。知见精之为妄而见见者不妄可以例知。

  ○(二以同分合一切二初以别业例同各显二初例一人别业)阿难如彼众生同分妄见例彼妄见别业一人一病目人同彼一国。

  ○(二例多人妄见)彼见圆彰眚妄所生此众同分所现不祥同见业中瘴恶所起俱是无始见妄所生。

  【解】温陵曰引别业例同分。引眚妄例瘴恶。以明妄业虽异妄本不殊故曰俱是无始见妄所生。吴兴曰上文云吾今为汝以此二事进退合明。义见于此。如彼众生等进同例别也。一病目人等退别例同也。问何故作此例邪。答由别业中引目眚为喻显妄则易。以因眚见影人皆知虚故。同分中引瘴恶为喻显妄则难。以因瘴睹相事皆如实故。佛意欲彰同分之妄悉如别业之妄。故有进退合明之说。然目眚瘴恶所喻之法要显阿难一人及阎浮提乃至十方众生妄见咸尔。又同业中瘴恶之妄犹易可知。诸有漏国及诸众生虚妄病缘其实难信。是故经文从狭至广以易例难。展转相济也如此。

  ○(二以起妄归真合显二初以起妄正合)例阎浮提三千洲中兼四大海娑婆世界并洎十方诸有漏国及诸众生同是觉明无漏妙心见闻觉知虚妄病缘和合妄生和合妄死。

  【解】温陵曰上以一人例一国。此以一国例大千。合显器界根身无非见病和合妄起也。觉明无漏妙心即依真起妄者。吴兴曰真妄和合故有生死。偏言妄者真如在迷故。

  ○(二以归真显示)若能远离诸和合缘及不和合则复灭除诸生死因圆满菩提不生灭性清净本心本觉常住。

  【解】吴兴曰不和合者有似自然。下文所破其义硕异。

  【疏】天台曰学者看经要得其纲领取其精微。如云长公提刀入百万军中直取上将头。若裨将散卒虽日杀百千万亿徒使刀钝何益其事。即如此文。例阎浮提等及诸众生同是觉明无漏妙心见闻觉知虚妄病缘和合妄生和合妄死一节。而解者曰觉明无漏妙心即依真起妄者。又曰真妄和合故有生死。偏言妄者真如在迷故。如此解说岂不依文稳贴。至下文若能远离诸和合缘及不和合则复灭除诸生死因等。便尔轻轻放过。都不究其大纲血脉从何处发来。又何益乎己躬下事。须知此结成上文见见非见极吃紧处。盖前示二种根本。第二识精元明能生诸缘者即今文觉明无漏妙心见闻觉知也。觉明即识精。无漏妙心即元明。此二法遍寄于见闻觉知之中。谓之虚妄病缘。虽曰虚妄莫不依真而有从妄而成故曰和合妄生和合妄死。此皆直就众生日用见闻处指出生死涅槃二种根本。言若能远离诸和合缘及不和合则复灭诸生死因圆满菩提不生灭性等者。盖若凭此六根见明见暗见空见塞以起缘尘分别即谓之和合妄生和合妄死。若即此六根见见非见闻闻非闻是为远离诸和合缘及不和合则复灭除诸生死因。生死之因既灭则菩提不生灭性清净本心本觉常住者直下圆满矣。下文云使汝轮转生死菩提涅槃同是六根更非他物非此之谓乎。

  ○(二约余疑责破二初责迷)阿难汝虽先悟本觉妙明性非因缘非自然性而犹未明如是觉元非和合生及不和合。

  【解】补注曰阿难前云因缘自然诸和合相与不和合心犹未开。如来乃就同别二见文中。重破因缘自然二种之执。意谓阿难之心必已悟矣。但和合等义疑犹未明。故此下因辩觉元而重与明之。先悟者已悟也。

  ○(二征破二初破和合疑二初牒疑)阿难吾今复以前尘问汝汝今犹以一切世间妄想和合诸因缘性而自疑惑证菩提心和合起者。

  ○(二正破二初破和二初正破明和二初定)则汝今者妙净见精为与明和为与暗和为与通和为与塞和。

  【解】吴兴曰菩提心者觉性也。上文云而犹未明如是觉元非和合生等。古人以佛果菩提解者谬矣。温陵曰则汝下意谓设有所和即涉妄尘而不名妙净矣。

  ○(二破四初相杂何缘)若明和者且汝观明当明现前何处杂见见相可辩杂何形像。

  ○(二即离俱过)若非见者云何见明若即见者云何见见。

  ○(三名遍非和)必见圆满何处和明若明圆满不合见和。

  ○(四和失自性)见必异明杂则失彼性明名字杂失明性和明非义。

  ○(二例破余境)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亦复如是。

  【解】资中曰明属前相。见属内心。齐何处所而论其杂。见之与相目击可分。明见相杂作何形像。温陵曰若非下谓明若非见不能见明。此疑若相杂也。明若即见谁为能见。又非杂矣。此章皆明浮尘幻相一无实体不容穷诘。必见下谓惟见与明体必圆满不合相和。盖和则间杂不圆满矣。见必异明下。牒上结成非和也。孤山曰性谓见性。见被明杂岂得名见。明被见杂岂得名明。和杂既失明性两名。则知谓见和明不成义理故云和明非义。彼暗与通下知非与明和则余皆非也。

  ○(二破合二初定)复次阿难又汝今者妙净见精为与明合为与暗合为与通合为与塞合。

  ○(二破二初正破明合二初正破)若明合者至于暗时明相已灭此见即不与诸暗合云何见暗。

  ○(二转破)若见暗时不与暗合与明合者应非见明既不见明云何明合了明非暗。

  ○(二例破余境)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亦复如是。

  【解】资中曰上明和义如水和土。今明合义如盖合函。温陵曰和则杂而不辩。合则附而不离。合则不离。故明相灭时见亦随灭不复合暗。若不合暗而能见暗则与明合时应非见明。然既不见明云何言与明合云何了明非暗邪。合义不成则菩提心非和合起矣。

  ○(二破非和合疑二初陈辞)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我思惟此妙觉元与诸缘尘及心念虑非和合耶。

  【解】真际曰若和合不成即非和合。形对必然故也。此计真妄二法了不相触。吴兴曰中论破计不出四性。谓自他共无因也。初破自然即无因也。次破因缘即自他共也。如以明暗空塞推于因缘正约他性。又阿难所执空明心眼四种因缘。空明即他。心眼即自。又佛说同别二种见境。见亦自也。境亦他也。既有自他必含共性。但由共性难破。是故更作和合而说。然则非和合义亦从自他开出。为防末习委曲搜扬耳。问此与前七处推心四性何别。答七处四性都未涉真。但破第六识心分别较计。今自然等。皆依觉性破妄显真。微密观照于兹见矣。

  ○(二破执二初牒执)佛言汝今又言觉非和合。

  ○(二正破二初破非和二初定)吾复问汝此妙见精非和合者为非明和为非暗和为非通和为非塞和。

  ○(二破二初正破非明二初有畔指问)若非明和则见与明必有边畔汝且谛观何处是明何处是见在见在明自何为畔。

  ○(二显不和非畔)阿难若明际中必无见者则不相及自不知其明相所在畔云何成。

  ○(二例破余境)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亦复如是。

  【解】温陵曰若非下谓和则同而无畔。非和则异故必有畔。且求畔不得非非和矣。阿难下谓相及乃有畔畔义不成非非和矣。

  ○(二破非合二初定)又妙见精非和合者为非明合为非暗合为非通合为非塞合。

  ○(二破二初正破非明)若非明合则见与明性相乖角如耳与明了不相触见且不知明相所在云何甄明合非合理。

  ○(二例破余境)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亦复如是。

  【解】吴兴曰非和约体不相入。故以际畔推之。非合约性自差别。故以乖角破之。温陵曰以为非合则根境乖背。既不知明亦不显见。二体既无从何甄别合与非合之理邪。资中曰自征心辩见以来。齐此广破人执。此下阴入处界等文破法执也。

  【疏】天台曰自然者外道之邪计也。因缘者如来用破自然之法药也。和合者分别世相之随他意语也。此三种皆世相中有。悟出世间者虽小乘人亦无之矣。况前文已示世相悉如空华。直指当人妙净明体。宜其自然因缘和合一齐刬却。今复重拈和合非和合为破者不过防转计以净扫凡情耳。至下三科七大中一一皆云非因缘自然者盖云以世相言之实因缘和合而有生因缘别离而有灭。殊不知即因缘非因缘。故一一约四性推破因缘之相。复虑因缘既破又计自然故兼及言之。盖依世间正理而有生实非自然。约世间之性推又非因缘故三科中皆云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二约三科诸法明真妄体虚即涅槃果以答三摩令远离自然及与因缘二初总示本真二初略示)阿难汝犹未明一切浮尘诸幻化相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幻妄称相其性真为妙觉明体。

  ○(二广示)如是乃至五阴六入从十二处至十八界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殊不能知生灭去来本如来藏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妙真如性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

  【解】温陵曰明暗通塞合非合理皆所谓浮尘幻相。和合妄起和合妄灭故当处出生随处灭尽。本无有生亦无和合则幻妄称相而已。幻无自性依真而立。如华起空全体即空如泡生水全体即水故曰其性真为妙觉明体。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莫不皆然故曰如是乃至等也。如来藏者当人法身妙性也。依果而称曰如来。含摄众德曰藏。未尝去来曰常住。暗不能昏曰妙明。不随生灭曰不动。无不遍足曰周圆。妙万物而至神性一切而不异曰妙真如性。能见是性则迷悟生死了不可得矣。问真常之性人人本具。既无去来生死柰何今之实有邪。答不真常则有。真常则不有。譬之空水。目病则华风击前泡岂其真常哉。若晴明澄湛乃谓真常。于明湛中静求华泡夫何所得。能审乎此前不疑圣言。惟务了幻妄而复真常也。孤山曰五阴等诸经皆列三科谓阴处界。以对愚根乐各有三故。而今有四。更加六入只是破十二处中内六处耳。随机增减何必定三。此并色心开合之殊。广上浮尘诸幻化相也。

  【疏】天台曰浮尘即阳焰。庄子所谓野马尘埃是也。阳焰幻化此举十种深喻之二。以例诸法悉如镜像水月空华如梦干城有而不自有不可见而见。以明如幻三摩提观照之旨。当处出生随处灭尽者此明阴入处界生灭之法敌体相破即生灭而无生灭。楞伽所谓初生即有灭不为愚者说是也。幻妄称相其性真为妙觉明体者盖性相二法如水火不同器众生妄相当情真性则隐诸佛一证性真妄相随灭。此约别教言之也。今经圆顿理又不然。相自无相体若空华。惟一性真更无他法。既幻妄以称相其性真为妙觉明体诚矣。如是乃至五阴六入从十二处至十八界者。上总明性相。此下确实指陈。以总例别莫不因缘和合虚妄而有生因缘别离虚妄而名灭。因缘有二。一如上文和合妄生和合妄死此约真妄为因缘也。一明诸法皆从十二缘起故有生十二缘息故有灭此单约妄法为因缘也。众生徒知因缘生灭之相殊不能知即生灭无生灭即去来无去来本如来藏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妙真如性而已。观相元妄尚无可指陈。况观性元真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岂可得乎。下文明阴入处界令阿难以因缘等四性一一求之。是皆于性真常中求不可得也。圆觉则曰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知觉心性及以根尘皆因幻化。即起诸幻以除幻者。变化诸幻而开幻众。起幻除幻此以幻观破幻法也。变化诸幻以开幻众此明菩萨观假自化及人也。然二种根本为一经之枢机。例阴入处界莫非识精元明之所在。能生诸缘则为生死为烦恼。变化诸幻而开幻众则为菩提为涅槃。以至七大莫不皆尔。此又不可不知也。

  ○(二别破诸幻四初破五阴幻二初总征)阿难云何五阴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解】长水曰梵语塞犍陀此云蕴。古翻为阴。蕴谓积聚。阴谓盖覆。积聚有为盖覆真性。

  【疏】天台曰法性五阴体本真常。不真常者。生灭去来生死为之蔽。因缘自然为之误也。如来欲为开迷而即悟。先且破有以归空。空华之相既无瞪目之劳自息。悟尚无得何因立迷。是所谓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故曰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二别示五初色阴二初立喻显法)阿难譬如有人以清净目观晴明空惟一晴虚迥无所有其人无故不动目睛瞪以发劳则于虚空别见狂华复有一切狂乱非相色阴当知亦复如是。

  【解】孤山曰净目况本具真智。晴空况本具真理。惟一晴虚即理智一如也。迥无所有绝九界妄色也。其人喻众生也。背真合妄故曰无故。不动目睛妄心取著也。瞪以发劳妄惑润业也。于妙性中现九界色故曰于空见狂华等。温陵曰狂华喻色阴。狂相喻色境。皆妄感也。

  【疏】天台曰前文言见与见缘并所想相如虚空华本无所有。来至今文其义方显。以别业妄见目有赤眚。夜见灯明五色重叠。既曰有眚虽虚而实。今云以清明目观晴明空迥无所有。其人无故不动目精瞪以发劳。则于虚空别见狂是华。则目本无翳空亦无华。不过一时劳目妄有所见。而诸佛菩萨正如以清明目观晴明空惟一晴虚迥无所有。方曰如虚空华本无所有者特不过随他意语以示真空尔。而学佛道者直当于一切法以空华而等视之庶不为物所转也。言以清明目观晴明空惟一晴虚迥无所有。即下文性觉妙明本觉明妙。孤山所谓理智一如绝九界妄色也。其人无故者。即下文山河大地无状忽生演若达多无状狂走也。不动目睛瞪以发劳者。妄为明觉也。则于虚空别见狂华者。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无同异中炽然成异等也。言别见者。华因劳目而见清明眼则无之矣以喻众生则有诸佛即无。

  ○(二寄喻破执二初喻阴相无生二初正示)阿难是诸狂华非从空来非从目出。

  ○(二反破)如是阿难若空来者既从空来还从空入若有出入即非虚空空若非空自不容其华相起灭如阿难体不容阿难若目出者既从目出还从目入即此华性从目出故当合有见若有见者去既华空旋合见眼若无见者出既翳空旋当翳眼又见华时目应无翳云何晴空号清明眼。

  【解】温陵曰若有出入则有实体故非虚空。非空则实故如阿难体更无所容。此辩狂华不因空生也。若华从目出则得目之性故因有见。今旋时既不见眼又不翳眼非目出矣。又若华从目出则华在空时目应无翳。云何见华目尚有翳。必见晴空无华方号清明眼邪。此辩狂华不因目出也。

  【疏】天台曰次破非从目出中先约二义定其所宗。初二句定有出入。后二句定华性有见。次破中二节。初约华性出入有见破。故曰若有见者去既华空旋合见眼。次约华性出入无见破有二。初约无见旋时翳眼破。故曰若无见者出既翳空旋当翳眼。二约无见正出无翳破。故曰又见华时目应无翳。言云何晴空号清明眼者承此而随破也。盖无翳之眼清明眼也。清明之眼合见晴明之空。今以见有华者反为清明眼。且云何寻常必见晴空者方号清明眼耶。

  ○(二结虚妄离计)是故当知色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解】温陵曰既了幻华无因。当知色阴虚妄本非因缘自然即如来藏妙真如性。余四例此。资中曰若知华相即空。则显色阴本如来藏。

  【疏】天台曰非因缘自然者不出四性。文以目出为自生空出为他生二法合生即其生。三性同是因缘生不属因缘。即计自然。是故文中只作二推已摄得四二。天台法华三昧约四句推心。为因心故心即推法性属自生。为不因心故心即推无明属他生。为亦因心亦不因心故心即推法性无明属自他共生。为非因心非不因心故心即推离法性无明自他属无因而有生。今文清明目即喻法性。晴明空即喻无明。晴空虽无狂华。对目已成能所。所谓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忘。瞪目之事狂华之因不由之而生乎。

  ○(二受阴二初立喻显法)阿难譬如有人手足宴安百骸调适忽如忘生性无违顺其人无故以二手掌于空相摩于二手中妄生涩滑冷热诸相受阴当知亦复如是。

  【解】温陵曰触情于境纳境于心曰受。宴安调适性无违顺喻藏性本无诸受也。二手空摩妄生涩滑喻妄触引起诸受也。忘生如圆觉所谓忽忘我身。言调适之至也。

  ○(二寄喻破执二初喻阴相无生二初正示)阿难是诸幻触不从空来不从掌出。

  ○(二反破)如是阿难若空来者既能触掌何不触身不应虚空选择来触若从掌出应非待合又掌出故合则掌知离则触入臂腕骨髓应亦觉知入时踪迹必有觉心知出知入自有一物身中往来何待合知要名为触。

  ○(二结虚妄离计)是故当知受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解】温陵曰空体常遍不应有择。掌当自出不应有待。又若从掌出出必有入。然合而出时掌虽有知。离而入时臂且不觉。既无定实全一虚妄耳。

  【疏】天台曰如来藏性本无诸受。今有之者乃无故发生。如触之为法必托境生。徒有一身自不成触。今以二手于空相磨于一体中而妄生涩滑。岂有故哉。喻如来藏性遍周法界。情境皆如。待对斯绝。众生自无始来强觉忽生妄生人我根境斯分。于藏性中幻受损益。如来欲明不受而受受而不受以归正受。故今即喻而推离情以检。不从空来不属他生明矣。不从掌出不属自生明矣。离推既非合推不可。既非因缘亦非自然。三摩观照于焉得显。

  ○(三想阴二初立喻显法)阿难譬如有人谈说酢梅口中水出思踏悬崖足心酸涩想阴当知亦复如是。

  【解】温陵曰想无实相由心成相。说梅思崖无实相也口水足酸由心成相也。凡想如之。

  ○(二寄喻破执二初喻阴相无生二初正示)阿难如是酢说不从梅生非从口入。

  ○(三反破)如是阿难若梅生者梅合自谈何待人说若从口入自合口闻何须待耳若独耳闻此水何不耳中而出想踏悬崖与说相类。

  ○(二结虚妄离计)是故当知想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解】温陵曰人谈梅而口水梅不能谈则计梅出者妄也。耳闻梅而心想口不能闻则计口入者妄也。耳闻梅而耳无水则计说计闻皆妄也。补注曰谈梅口水者因闻他人说梅而吾口水出。思崖足酸者吾自思耳。真际曰与说相类者。应云如是思踏非悬崖来非足心入。若从崖来崖合自想何待人思。若从足入足合自思何待心想。若独心思何故足心觉有酸涩。

  【疏】天台曰夫五根六尘皆名色阴。根尘相触而有受生。落谢余尘斯生乎想。此所从来故矣。今谈说酢梅想其酸而水出。思踏悬崖想其危而足酸。想而后受岂其故哉。惟无故而为其想故其想此空。今以口入为自为因梅生为他为缘。展转推穷了不可得因缘尚无自然安在。双非二边真常独露。

  ○(四行阴二初立喻显法)阿难譬如瀑流波浪相续前际后际不相逾越行阴当知亦复如是。

  【解】温陵曰妙湛妄动随境转徙。念念迁谢新新不停。故名行阴而譬瀑流也。以念念生灭后不至前故曰不相逾越。

  ○(二寄喻破执二初喻阴相无生二初正示)阿难如是流性不因空生不因水有亦非水性非离空水。

  ○(二反破)如是阿难若因空生则诸十方无尽虚空成无尽流世界自然俱受沦溺若因水有则此瀑流性应非水有所有相今应现在若即水性则澄清时应非水体若离空水空非有外水外无流。

  ○(二结虚妄离计)是故当知行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解】温陵曰牒释。流性不因空水非即非离以明行阴无实体也。有所有相谓流应离水别有体相也。空非有外水流其间。水外无流流终依水。则非离空水矣。资中曰若因水有下谓若因其水别有流性。因果性别则瀑流性不应是水。能有是水。所有是流。二相若殊俱应现在。

  【疏】天台曰前之三阴皆即身而取象。其喻也亲。今行阴则取象乎空水。其喻似疏。曰非疏也。展转以广当机之怀尔。盖五根六尘其该甚博。尚周法界岂外空水。故后四阴皆遍乎色。如爪生发长筋转脉摇密密推移而曾无觉悟。果成华落树老藤枯运运迁谢而无可见知。即如瀑流亦无非行阴迁流之相。今以水及水性为自为因。以空为他为缘。二法合为共为缘生。以离空水为无因为自然。展转推穷以显藏性。且以波喻妄而以湿喻真。波水依空随空周遍而不住空。此其中固有即迁流而不迁流者在乎。

  ○(五识阴二初立喻显法)阿难譬如有人取频伽瓶塞其两孔满中擎空千里远行用饷他国识阴当知亦复如是。

  【解】槜李曰频伽好声鸟也。瓶形象之。孤山曰瓶喻妄业。空喻妄识。业牵识走如瓶擎空行。舍身受身喻以远行现阴如此国中阴生阴悉如他国。

  ○(二寄喻破执二初喻阴相无生二初正示)阿难如是虚空非彼方来非此方入。

  ○(二反破)如是阿难若彼方来则本瓶中既贮空去于本瓶地应少虚空若此方入开孔倒瓶应见空出。

  ○(二结虚妄离计)是故当知识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解】孤山曰虚空非从彼方来入此方。若瓶盛空从彼入此。何故彼方不见空少。此方不见空出。温陵曰性空真觉周遍法界。一迷为识故如瓶中之空耳。内外一空喻性识一体。其塞两孔喻妄分同异也。空无来往不可擎饷喻性无生灭亦无舍受。今言擎饷者比迷性为识妄随流转之状也。身心万法即如来藏妙真如性。道嫌拣择。理忘情谓。凡有言说皆为戏论。拟心动念尽涉迷倒。大觉将与觉之。故此卷之初权且明正倒辩缘影择见精示真量。一就其迷倒情计为之拂心眼之尘翳洗肺肠之垢浊。使心境洒落真妄两忘然后融会入如来藏。遂知根尘处界法法无非妙真如性。此第二及第三卷大旨也。

  【疏】天台曰十方虚空喻圆成实性。频伽瓶塞其两孔喻依他起性。满中擎空千里远行用饷他国喻遍计执性。夫性识真空性空真识清净本然周遍法界。自晦昧以为顽空。复结暗以为依色。妄想抟色聚以为身。性中相知。用中相背。何异取频伽瓶塞其两孔乎。而人者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何异满中擎空千里远行用饷他国乎。瓶有去来而空无出入喻身有舍受而识无生灭。可以了依他妄有遍计本空。惟是一识圆成实性。昔贤以麻喻圆成绳喻依他蛇喻遍计。此喻虽亲又不若空喻贴体。若约因明论明宗因喻者。则以识阴为前陈有法。以如来藏性为宗。以非因缘自然为因。以瓶空无往来出入为喻  四阴例有此义。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二


上一篇:《楞严圆通疏》卷一   下一篇:《楞严圆通疏》卷三
[收藏] [推荐] [评论(0条)] [返回顶部]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楞严会上佛菩萨 南无十方三世一切佛菩萨
  热点文章
·《楞严圆通疏》简介、原序
·《楞严经玄义》卷一
·《楞严经圆通疏》前茅
·《楞严圆通疏》卷一
·《楞严经玄义》卷二
·《楞严经玄义》卷四
·《楞严经玄义》卷第三
·《楞严圆通疏》卷六
·《楞严圆通疏》卷四
·《楞严圆通疏》卷三
·《楞严圆通疏》卷五
·《楞严圆通疏》卷七
  相关文章
·《楞严圆通疏》卷三
·《楞严圆通疏》卷一
·《楞严圆通疏》卷四
·《楞严圆通疏》简介、原序
·《楞严圆通疏》卷五
·《楞严经圆通疏》前茅
·《楞严圆通疏》卷六
·《楞严圆通疏》卷七
·《楞严圆通疏》卷八
·《楞严圆通疏》卷九
·《楞严圆通疏》卷十
·《楞严经玄义》卷四
SLYJ.org专题资料站 | 蜀ICP备08004340号 | 站长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