卍新纂续藏经 No. 271 楞严经笺   宋 惟悫科 可度笺   10卷   No. 271-A 笺首楞严经序     推诚保德功臣特进行刑部尚     守司事畿内河提劝农使及     国九江郡开国公食邑五千三百   夫善言佛者。□□□□□□□□□况之道乎。无方善□□之神乎。湛寂精常。圆满平等。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生生而不生。化化而不化。包褁万有。含吐十方。资始众缘。具足万行。光明密照而非色。虚通潜运而非空。世界迁变而不移。山岳旋偃而常静。现前而惑者不辩。日用而迷者不知。易曰。寂然不动。感而遂通。老氏曰。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其性之谓欤。无始劫来。一切众生。攀缘外境。忘失本心。分为四缠。叠为五浊。驰而为妄想。结而为昏翳。聚而为烦恼。流而为生死。累我真源。枉入诸趣。如来哀之。首楞严之所作也。众生苦于奔逸故。为之述三观。滞于色相故。为之指八还。误认根尘故。为之辩六入。妄计因缘故。为之谈七大。至于屈伸金臂。绾叠华巾。极善巧之喻。拂微细之惑。令瞻宝光者。知见精之不摇。听钟音者。悟闻性之常在。若乃本明旋复。静慧发生。御最上之宝乘。游无边之性海。顾色身若微尘。视太虚如云点。彼无姑轮转之根。亿劫颠倒之见。我人妄执。寿命浮想。若炽炭之燎鸿毛。烈日之晞朝露。不待思惟。已自消释。大哉菩提妙圆。本始清净。既无妄幻翳于真精。岂有身心受彼生死。水澄滓去。漏尽法除。万行不修而自圆。六通不求而自证。豫于此者非至神乎。然而是经。撮八藏之精要。穷万化之根源。译之者务简。润之者尚辞。或使覃研泥于句读故。有僧可度为之笺分。详略有叙。华梵兼该。岁阳再周。能事方毕。后之观者。应当反梦想之缘气。遗心目之习因。了识精之元。还独妙之本。云驶月运。既息于诸旋。木尽灰飞。亦亡于幻法。秋毫不立。真理自冥。彼求诸佛无漏胜解者。幸精进于斯焉。   时景祐四年二月朔日序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一(之上)     天竺沙门 般剌密帝 译     乌长国沙门 弥伽释迦 译语     菩萨戒弟子 房融 笔受     西京大兴福寺沙门 惟悫 科     皇宋首楞大师 可度 笺   大。   初释经题。大分六段。初法喻双彰对。   笺云。梵语摩诃。华言大。大者。谓所诠法也。体具含融。理极无方。非对小故。当体得名。故下文云。吾今为汝建大法幢是也。二诠之中。表诠所摄。   佛。   笺云。梵语没驮佛陀。华言觉者。今经但存佛不言余字。盖秦人好略。又顾此方有情乐欲意趣。使闻佛者念善而生胜解。故不翻之。   顶。   笺云。梵语乌瑟尼沙。华言顶。喻也。言此首楞严所诠理旨。十地菩萨之所莫测。喻于佛顶离可见相。世尊自不见。表离自相。无遍身菩萨不见。表离佗相。六十二喻中。是第一顶无能见喻也。   如来。   二就果明因对。   笺云。梵语耶佗。华言如来。金刚经云。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约法身。又诸师解云。乘如实道。还本觉源。约报身。如成实道。来成正觉。约化身。又悫师云。如来者。顺本之玄称。此约本始义解。   密。   笺云。梵语哇呬耶。华言密。坚密也。隐覆也。虽有尘劳。曾无漏失故。   因。   笺云。梵语醯都。华言因。因者性义。是众生之本性。如来之觉源。为在尘劳未得显现。假说为因。如来果号。密因因名。   修。   三明修显证对。   笺云。梵语乞叉佗。华言修。修谓进修。然诸菩萨。起如觉心。无作妙力为修。   证。   笺云。梵语娑缚母佗。华言证。谓果证则亲获圆明体。证用具足为证。故下文云。得元明觉。无生灭性。为因地心。然后圆成果地修证。   了义。   四诠旨双陈对。   笺云。梵语萨诃。华言了义。了谓显了。直指真源。表此一经决了谈真。名之为了。声名句文四法为体。下文云。吾今已说真修行法。义犹理也。言此首楞严所诠。至极之理。寻伺跨绝。言议道断。下文云。妙性圆明。离诸名相。   诸。   五能行所行对。   笺云。梵语萨啰缚。华言诸。不一为义。   菩萨。   笺云。梵语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菩萨略也。欲令闻者生善。不言觉有情。得称菩萨。此是能求能行首楞严三昧之人也。   万行。   笺云。梵语拶哩。华言万行。万者数义。行谓功行。然诸菩萨。因中皆行六度万行。令求证本。须约行论。下文云。首楞严王具足万行。先指能求之人。后明所行之行。   首楞严。   六理深教深对。   笺云。梵语戍楞严摩。今言首楞严略也。总指。翻就一切事毕竟。   经。   笺云。梵语素呾览。翻就经义。又翻线义。古梵语云欲底修多罗。亦云修妒露。此翻为契。谓契理契机故。今时经论。多就新梵云素呾览。不言修多罗修妒露。但言经不言线。谓顺此方五经九经。万代常行。百王不易。此经大体。以首楞严大定为宗。顿悟渐修为趣。   如是。   将释此经。大分三段。初后如是。下至承受圣旨。名为序分。次从佛告。至下第八名为邪观。为正宗分。后从尔时。至下作礼而去。为流通分。且初序分文分二。初通序。后别序。通序文六。初指所闻法。   笺云。如者。过去未来现在诸佛所证如如之理也。是者。是我佛世尊开金口动红莲华舌所谈。   我闻。   次叙能闻人。   笺云。耳根发耳识。缘世尊无漏之音。今废耳与意。去别就总而言我闻。又如是五密因三修证。正因正果。我庆喜尊者。亲从佛边闻得来缘。谓当时佛灭度后。阿难尊者。在七叶岩间。结集法藏时。身如诸佛具诸相好。下座之时。还复本形。当时众有三疑。一疑佛大悲。从涅槃界起。更说妙法。二疑复有佛。从佗方来此说法。三疑彼阿难转识成佛。为众说法阿难乃颂出如是我闻。大众三疑顿息。   一时。   三陈说教时。   笺云。非一日十二时六时。但是众生根缘成熟。冥契佛心。理事将终。假立一时之号。又佛说法无时。故云一时。   佛。   四标垂□主。   笺云。梵语佛陀。华言觉者。意存梵音。令生善故。二千年前。丈六教主释迦文是。   在室罗筏城。   五彰演法处。   笺云。梵语室罗筏悉底。旧云舍卫讹也。华一丰德城。一足财。二好欲境。三饶多闻。四丰解脱。具此四德。故曰丰德。则中印土国也。   只桓精舍。   笺云。亦云祇陀。是旧梵。新云浙多。华言战胜。则波斯匿王太子生时。邻国怨至。战而得胜。故曰战胜。树是太子所舍。精舍是须达所建。旧梵云须达。新云苏达多。华言善施。亦云给孤独。善施者。仁而且睿。积而能散。赈济贫乏。哀恤孤老。时人赞美其德。号给孤独长者。是钵犀那恃特王之臣。旧云波斯匿王。今君臣双举。故曰只桓精舍。只桓是君。精舍乃臣。问须达侧金功多。何故居后。只桓太子舍树功少。何以居前。答舍树功少。为君理合居先。布金功多。为臣义须处后。   与大比丘众。   六述同闻众。文三。初声闻。文四。初标类。   笺云。与者。兼并义。师资合举。大者。应化大权之称。六位之中。是慧俱解脱阿罗汉。梵云比丘。华言乞士。上求诸佛乞法以资神。下求檀信乞食以资命。五不翻中。含多义不翻。三人已上。尽得众名。   千二百五十人俱。   次举。   笺云。经家问其时有多少众。颂教出云云。律及因果经。说佛初成道。度憍陈如等五人。次度迦叶兄弟三人。并门徒一千人。次度舍利弗目连等。并门徒二百人。次度耶舍长者子五十人。总一千二百五十五人。疏云。准此会中憍陈复在。既非前数。剩五不疑。或经举全数。如十类尔。俱者。处不相离。   皆是无漏大阿罗汉。   一叹德。文二。初总。   笺云。问此千二百五十人。有何道德。颂出云云。皆者总也。咸也。是者指持义。漏则烦恼之异名。如人漏舍漏船等。深可厌离。欲漏。六十一法为体。有漏。九十二法为体。无明漏。十五法为体。如今无此三漏。故曰无漏。六者。六位之中。不动位也。一退法。二思法。三护法。四住法。五堪达法。六不动法。梵语阿罗汉。华言应。具三应义。应可断烦恼贼。应不受后有身。应可堪受人天应供。   佛子住持。   后别。   笺云。是佛之子。故称佛子。问菩萨之人乃称佛子。声闻何故亦名佛子。答佛有大悲。三乘皆子。住。谓住于无漏。持。谓住持不失。住持生空涅槃。令无散失。目定之一法。   善超诸有。   笺云。目解脱也。超。谓超越。诸有。则欲有。色有。无色有。欲有分别烦恼。无色有俱生烦恼。或二十五有。如颂云。四洲四恶趣。梵王六欲天。无想与净居。四空及四禅。   能于国土。成就威仪。   笺云。自缚既解。不惧轮回。能现身于十方国土。教化众生。成就。圆满义。有威可畏曰威。有仪可像曰仪。又在貌曰威。在身曰仪。目慧之一法。   从佛转轮。   笺云。如马胜比丘。从佛边受法。说与舍利弗。舍利弗得法。又说与目连。流转不绝。如轮能摧碾一切无明烦恼。复能转邪归正自辩。   妙堪遗嘱。   笺云。目智言智量。深密微妙。堪可将遗法。付嘱于佗。   严净毗尼。   笺云。梵语毗尼。华言调伏。调。谓调练三业。伏。谓制伏过非。言声闻之人。能严洁清净。世尊二百五十条戒。玉润冰清。即是律藏。诠于戒学。   弘范三界。   笺云。弘。大也。范。法也。言能弘大法。于三界内。利乐有情也。   应身无量。   笺云。声闻人欲化众生。先且入定观佗根机。然后随机设化。无有限量。此人无果位大乘应身。此则感应之身。向空中现十八变等事。目慈之一法。   度脱众生。   笺云。令一切众生。离烦恼缚。不于三界受生。   拔济未来。   笺云。在手曰拔。济谓济度。正法一千年。是佛扬化。像法一千年。四依菩萨。末法一万多声闻出。目悲。   越诸尘累。   笺云。越谓超越。诸者。不一义。尘。谓尘劳。累。谓业累。自越尘累。是根本智。越他尘累。是后得智。如今根本后得。悉皆超越。都叹目戒慧辩解脱慈悲智。   其名曰。   四列名。   笺云。问诸大阿罗汉。有何名称。答圣人无名。向无名体上。强立其名。   大智舍利弗。   笺云。梵语舍利弗呾罗。华言春莺。亦云鹙鹭。弗呾啰。华言子。是彼春莺之子。从母立名。今言舍利弗者略也。其母未怀子前。言辞不堪。每共弟摩诃俱絺罗论义。常不如弟。怀子已来。酬答聪俊。乃胜于弟。以母多辩。喻曰春莺。是彼所生。故乃称子。尝与目连为友。同事阇耶外道。十大弟子中。大智第一。标为上首。十方诸佛。皆以智为首也。   摩诃目犍连。   笺云。旧梵语讹也。新云摩诃没特伽罗。华言大采菽氏。摩诃。是大。没特伽罗。是采菽氏。菽者豆之总名。上古有仙。在山修道。但采豆苗而食。此尊者是彼之种。十大弟子中。神通第一。   摩诃拘絺罗。   笺云。大膝盖尊者。言其膝盖大故。舍利弗舅氏。   富楼那弥多罗尼子。   笺云。此讹梵也。正梵应云补剌拏梅呾罗。华言满慈子。满是其名。慈是母性。母未怀子前。性多恶戾。怀子之后。其性甚慈。是彼之子。或从满江神。乞得此子。名满慈子。或满与慈。皆是母号。曰满慈子。   须菩提。   笺云。复名须补底。华言善现。亦云空生。缘此尊者生下之时。其家中所有器皿。一时皆空。相师相曰。此子若也出家。当解诸法空相。   优婆尼沙陀等而为上首。   笺云。亦云乌波尼杀昙。华言近少分。乌波尼是近。杀昙是少分。然此尊者。初作观时。向身上取一茎毛。假想慧刀。竖析为四分。四分之中取一分。析为十六分。十六分中取一分。析为二十五分。二十五分中取一分。析为百分。百分之中取一分。析为千分。至不可析处。欲近于空。末后一分。名邻虚尘。谓邻近虚空。更不下刀。才下刀便归于空。留此一分。摄一聚心所令无散失。等谓等前五人。仍为最上头首。彼此尊者。作析色明空观。为第一。又五阴之中。析色为首。   复有无量。   二缘觉并初心。   笺云复。谓重复。有者不无义。无量。则数广难陈。   辟支无学。   笺云。梵语辟支迦。华言独觉。亦云麟角。此人断自成烦恼。证生空涅槃。作七十七智观。四十四智观。观无明即空。达诸行无作。有二种。一利根者。出增劫种无佛因。出无佛世作佛。灯后焰才见。佛出世来。故大慈光。烁陀睹光将谓劫减。便向盘陀石上。内化智火焚身。身与智。一时拨丧无余。同太虚空。二钝根者。种有佛因。出有佛世。是部行者。有部类而行。或五十。或一百。经举钝根。无学者。证无学位。简声闻居有学位。   并其初心。同来佛所。   笺云。或发大乘初心。是十信。或发缘觉初心。缘谓四十五年后。说此顶三昧法。二时奔骤。来到祇园。   属诸比丘。   后列菩萨。文三。初举时求法。   笺云。属。值也遇也。   休夏自恣。   笺云。休夏七月十六日也。西土众僧夏满。或有见闻疑罪。当众目不讳短。恣佗举愆。   十方菩萨。咨决心疑。   笺云。东西南北四维上下。大心有情。咨请世尊。为其决择。犹豫不决曰疑。若约菩萨之人无疑。疑唯分别。入到见道门中已断。然此人虽无分别。烦恼犹有。第七识一分法执未忘。假说名疑。或可下地不了上地。   钦奉慈严。   笺云。钦谓钦敬。奉谓奉重。佛有诲子之能。虽慈又且严厉。   将求密义。   笺云。将当也。求觅也。言当欲求觅世尊秘密甚深之理。向下说五密因三修证。   即时如来敷座宴安。   次酬请普沾。   笺云。即者不舍之义。众人所请将求密义之时。如则一如之理。起智来合理。故曰如来。是化身如来也。敷设法座。巍巍堂堂。宴寂安详。是首楞严三昧之宗。目法界大定。亦如法华经入无量义处三昧。或云。敷尼师坛。静然安坐。义通。   为诸会中。宣示深奥。   笺云。阿难尊者颂出。敷座宴安。言此是佛宣扬显示甚深秘奥之理。   法筵清众。得未曾有。   笺云。一会三十六类。文殊。普贤。诸阿罗汉。可量清净之众。尽获利殊胜。然四十五年后。说此佛顶三昧。不并余筵。   迦陵仙音。遍十方界。   笺云。梵语迦陵频伽。华言共命鸟。六十四音一妙音也。此鸟音声柔软。清亮哀雅。堪比佛音。   恒沙菩萨。来聚道场。   后列名上首。   笺云。梵语恒河。亦云殑伽河。华言天堂来河。言此河来处远。如天堂而来。周围四十里。其中沙细如面。与水混流。菩萨如河沙之多。菩谓菩提。此谓之觉。则上求佛果也。萨谓萨埵。此曰众生。则下度有情也。皆从十方而来聚集。在于祇园一会得道之场。或道则所证之道。场及寂灭之场。   文殊师利而为上首。   笺云。经家问未审谁为上首。颂出云云。梵语文殊师利。亦云曼殊室利。华言妙吉祥。此菩萨生时。有十种吉祥。从此为名。是北方梵德王太子也。通序已竟。   时波斯匿王。   从此时波斯匿王。下至承受圣旨。是别序。文十。初明波斯设供。奉请如来。   笺云。前通序。通诸教。共有六种成就义。后别序。唯此教别。别而谈故。时者。当前酬请之时也。梵语波斯匿。此语讹略也。具足应云钵罗斯那恃多。华言胜军。一象军。二车军。三马军。四步军。四军皆胜故。万方归往曰王。   为其父王讳日营斋。   笺云。为。与也。其者。属下之辞。父王。先皇也。言先皇正当七月十六日崩。今当忌讳之晨。所子营办斋羞也。忌讳者。忌举吉事。讳避其名也。   请佛宫掖。自迎如来。   笺云。屋内之屋曰室。室内之室曰宫。宫外两廓曰掖。十六日国王自出城。往祇陀迎佛。或三处迎。一往祇陀园。二中路。三出宫门。   广设珍羞无上妙味。   笺云。广大铺设珍妙羞馔。熟食曰羞。国王设斋。一切微妙饭食。无能过者。在口曰味。食有三德。一轻软。二净洁。三如法也。   兼复亲延诸大菩萨。   笺云。兼并也。复语辞也。问未审只请佛。为复别命诸大菩萨。经家答云云。   城中复有长者居士。   二明同请既多。敕徒分应。   笺云。复又也。城盛也。言盛贮一切人故。是长之者。年耆。室富。德重。推尊。居家。内治育道怡神之士。   同时饭僧。伫佛来应。   笺云。同向七月十六日解夏之时。家家饭僧。伫待我佛世尊来。为佗应赴也。   佛来文殊。分领菩萨及阿罗汉。应诸斋主。   笺云。世尊出语曰敕。佛既受国王所谓。不可违王悦庶。所以敕文殊。分头领诸大心有情。及三应上士。越城中长者居士家斋。与其长福田故。   唯有阿难。先受别请。远游未还。不遑僧次。   三阿难别请。无供独归。   笺云唯者。遮简为义。有者。不与之义。遑犹及也。梵语阿难陀。华言庆喜。世尊初成道日。外奏净饭王。悉达多太子。已得成道。内宫又奏。解饭王生下太子。以此相庆贺。故曰庆喜。七月十五日。先受别施主所请。远远游行。未得归还。既然未还。所以不及两头僧次也。   既无上座及阿阇梨。途中独归。其日无供。   笺云。坐居人上。谓之上座。梵语阿阇梨。华言轨范师。又云悦众。阿难途中独自归来。其日又无后供悬给于佗。   即时阿难。执持应器。于所游城。   四执器求餐。学行平等。   笺云。即当斋不遑僧次之时。执持世尊应量之钵器。应身量心量故。于。向也。阿难具能游之人。城是所游之境。   次第循乞。   笺云。循顺也。次第。一家至一家。顺教中去四邪命食。一仰口食。仰观星象。二下口。耕种等事。三方口。致使通传。四尖口。和合医药。唯以乞食为上。或可循环诸家遍乞食。   心中初求最后檀越。以为斋主。   笺云。第六识心中思惟。初求施与最后施。及满钵底檀越。俱是斋主。梵语檀波罗蜜。华言布施。既行布施。然后越生死此岸。到菩提彼岸名越。此则唐梵双举。   无问净秽刹利尊姓及旃陀罗。   笺云。西天有净行婆罗门。秽行婆罗门。梵语刹利帝。华言田主。是国王种。西土有四姓。此为上姓。梵语旃陀罗。华言严炽恶业。复云不律仪者。则畋猎渔捕屠儿等。阿难如今也。不问净之与秽。一向乞食。无取舍心。   方行等慈。不择微贱。发意圆成。   笺云。方比也。言方比世尊行平等之慈。或方便行。其平等之慈。不简择微下贫贱。发起心意。圆满成就。行其平等也。   一切众生。无量功德。   笺云。能求之人。心既无量。所施之者。福亦无量。   阿难已知如来世尊。呵须菩提及大迦叶。   五意超双意严服入城。   笺云。已既也。呵责也。如来。仿同先迹号。世尊。出世独尊号。梵语迦叶波。华言饮光。上古有仙。身有光明。蔽日月之光。迦叶是彼之种。须菩提从富乞。迦叶从贫乞。   为阿罗汉心不均平。   笺云。为是也。均等也。世尊曾呵责此二人。是三应上士。无平等心。皆是取舍也。   钦仰如来。开阐无遮。   笺云。钦敬仰效于佛。开辟阐扬。无其遮障。不简怨亲。无遮。偏益之义。   度诸疑谤。   笺云。度谓度脱。疑则一切凡夫疑心。生其讥嫌。谤则要免外道。生其毁谤。   经彼城隍。徐步郭门。   笺云。经谓经历。有水曰池。无水曰隍。人取土之处。徐庠其步。城郭之门。郭犹廓也。谓廓落在外故。   严整威仪。肃恭斋法。   笺云。庄严整顿其威仪。肃肃睦睦。恭谨其斋法实两经第八卷云。乞食六处不能往。一不应往恶狗处。二不应往新产犊处。三不应住恶种类处。四不应往男女起烦恼处。五不应往人所讥嫌处。六不应往外道处。   尔时阿难。因乞食次。经历淫室。遭大幻术。   六遭遇恶缘毁尸罗行。   笺云。遭遇也。当乞食之时。因执钵之次。经行历涉败风之染室。遇大幻惑法术。是先梵天咒也。   摩登伽女。以娑毗迦罗先梵天咒。摄入淫席。   笺云。华言本姓安。则女之别名。以用也。娑毗迦罗。华言黄头仙。亦云黄赤色仙。言其须发作黄赤色。诵咒作法。拖华涂坛。摄其阿难。入彼淫舍。   淫躬抚摩。将毁戒体。   笺云。将当也。在手曰抚摩。被女身手摩触也。当毁损彼阿难戒体。犯摩触戒。八万行中。只毁一戒。犯僧残罪。二十大僧中。忏彼罪。当得清净。可中犯根本罪则不能忏。如针鼻缺。不复再用。如断多罗树。不能还生。如断人头。不复再活。如析石。不复更合。问戒以何为体。答。或云。无表思为戒体。非也。只如无表思。争解毁得。今但以受戒之体。约五蕴身。下经云。持犯但束身。非身无所东。   如来。知彼淫术所加斋毕旋归。   七大觉知溺旋归给园。   笺云。加。交也。被也。毕。罢也。旋。还也。言佛以正遍知。知彼阿难被佗幻法所交。斋罢还归祗陀林中。   王及大臣。长者居士。俱来随佛。愿闻法要。   笺云。及。乘并之义。王即胜军王。大臣即朝廷百官。疏云。准前王宫却还。有长者居士等。指此文。   于时世尊顶放百宝无畏光明。   入化演真言敕提趋会。   笺云。于时。倏忽之端。顶衣无如过者。乌瑟尼沙之顶。百宝。金银琉璃等。无畏。自在义。   光中出生千叶宝莲。   笺云。向顶门上放光。光中出一朵宝莲华。有五千叶。表当来千佛下生。   有佛化身。结跏趺坐。宣说神咒。   笺云。又向宝莲之内。化一小化身佛。跏。交也。若是左脚按右。曰降魔坐。右脚按左。曰吉祥坐。如今不是此二种。是结跏趺坐。两脚相交。脚跟俱上。神咒。即白伞盖真言。四万二十六句。   来文殊师利。将咒往护。恶咒销灭。   笺云。真佛来将此咒往彼。救护阿难。令其恶咒销灭。明来暗谢。智起惑亡也。   提奖阿难及摩登伽。归来佛所。   笺云。提拔奖劝庆喜并本姓女。同归时来佛说法所。   阿难见佛。顶礼悲泣。   九责躬悲恳。求佛妙门。   笺云。阿难从摩登伽室内。归来祗园会上。观见世尊。以最高之顶。礼佛至卑之足。表其郑重。有声无泪曰悲。无声有泪曰泣。   恨无始来。一向多闻。未全道力。   笺云。恨其无始无初已来。盖空王佛时。同发大心。一向多闻为性。住持诸佛无漏言教。然且多闻。不能敌业干慧。未免苦轮。将闻持佛佛。何不自闻闻。又多间增智慧。是不知实相。未全首楞严大定之力。力者难尼伏义。既未全其力。便被邪法所摄。   殷勤启请十方如来。得成菩提。   笺云。殷勤。再三请法之辞。菩提。是有为果。其中含取无为果。   妙奢摩佗。三摩。禅那。最初方便。   笺云。梵语奢摩佗。华言止。如水止住不流。是静观。即体之智。智有了境之能。三摩钵提。华言等至。等谓齐等。离沉掉故。至谓至到。生胜定故。是幻观。乃同体大悲。悲有利佗之事。禅那。华言静虑。即虑而静。故无散动。即当定义。即静而虑。故非无记。即当慧义。定慧同等。故曰禅那。是寂灭之理。佛位定名。此三。虽有二名。而无三体。俱不出首楞严大定。言果位圣人。得成有为无为二转依果。因何便得。所以道。妙奢摩佗三摩禅那。皆因此三观大定之门。为果位最初方法巧便。亦为诸佛如来入道之因也。   于时。复有恒沙菩萨。及诸十方大阿罗汉。辟支佛等。   十处会欣闻同希佛演。   笺云。于。向也。向阿难请三观之时。恒沙。言其无数。   俱愿乐闻。退坐默然。承受圣旨。   笺云。俱总也。总愿爱乐。闻佛无漏言音。身心寂默。不缘外境。承览领受世尊微妙理旨。序分已竟。从此下是正宗分。   二解正宗分。   笺云。正者。简邪为义。宗者主义。当部所崇曰宗。宗之不谬曰正。又正显宝觉真心。正破有情妄执。宗法界妙定。故曰正宗。大科分二。初释密因。后明修证。两段且释密因中。又分五段。初简妄。二见相。三会相。四了妄。五决择。且初简妄明真指密因。分二。初破妄识处。后通指密因。初破妄识处。科分为十段。初先穷内执。次质外征。三潜根再诘。四就暗通搜。五究研随合。六内外兼袪。七后征无著。八黄河清浊。九夺有呵迷。十披砂简金。且初先穷内执。似服神汤。谓阿难被邪法所禁。文殊提奖归来。不问犯戒之由。且间辞荣之意。于是世尊便问。经云。佛告阿难。汝我同气。情均天伦。当初发心。于我法中见何胜相。顿舍世间深重恩爱。阿难遂陈入道之因。经云。阿难白佛言世尊。我见如来三十二相胜妙殊绝。乃至是以渴仰。从佛剃落。于是乎。世尊知道阿难爱相出家。正是无明病本。遂便未破之。且以软语。赞叹阿难言。善哉阿难。汝等当知。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有何所以之故。世尊便作如是赞叹阿叹。故疏云。法王大悲意。垂诠晓叹呼。今其欣悦。使辨真源。是故世尊便征云。我今问汝。当汝发心。缘于如来三十二相。将何所见。谁为爱乐。于是阿难。便乃显答心[日*(采-木+?)]云。如是爱乐用我心目。由目观见如来胜相。心生爱乐。故我发心愿舍生死。是故世尊便确征心目云。吾今问汝。唯心与目。今何所在。答。阿难白佛言。世尊。一切世间。十种异生。同将识心。居在身内。世尊乃泛举一人在堂不见如来云。亦有众生。在此堂中。不见如来。见堂外者。阿难便答云。在堂不见如来。能见林泉。无有是处。所以庆喜但积余迷宁知密员。世尊便破云。阿难汝亦如是。汝之心灵一切明了。若汝现前所明了心。实在身内。尔时先合了知内身。乃至心肝脾胃。爪生发长。筋转脉摇。诚合明了。若不知者。云何在内。上叙破内竟。   佛告阿难。汝我同气。情均天伦。当初发心。于我法中。见何胜相。顿舍世间深重恩爱。   初神汤内泻征。文五。初寄问密征。文六。初问辞荣意。   笺云。汝指阿难。我佛自称八自在我。同阴阳之一气。佛是净饭王子。阿难是斛饭王子。情性均平。天然伦流。著其次第。兄先弟后也。问。阿难汝当初发心出家之时。向我法中。见何殊胜相状。使乃斗顿中间。弃舍世间深恩无过父母。重爱无过媚妃[女*釆]女等。   阿难白佛。我见如来三十二相。   二陈入道因。   笺云。庆喜口陈辞句。咨白我佛世尊。阿难称世流布我。三十二大人相。出般若经三百八十一卷广明。   胜妙殊绝。形体映彻。犹如琉璃。   笺云。胜简劣。妙简粗。殊简寻常。绝称无对。形容身体。映净明彻。云宝之中。喻琉璃宝。光明炳焕。内外无瑕。   常自思惟。此相非是欲爱所生。   笺云。寻常自家。心思惟度。此之相状。不是父精母血情爱所生。世尊此相。乃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所生。   何以故。欲气粗浊。腥臊交遘。脓血杂乱。   笺云。自征。不能生理欲气则父想母想子想假合成身。粗浅重浊。鱼臭曰腥。胶臭曰臊。交者。猿猴等。相交遘集。父精母血和合而成。杂乱可知。   不能发生胜净妙明紫金光聚。   笺云。不能发生殊胜清净微妙光明。佛身如似五个紫金□聚缘于一处。   是以渴仰。从佛剃落。   笺云。从依也。是由所以之故。便乃渴切。如人渴求水。下望上曰仰。仰慕于佛。依佛世尊。剃除须发出家。剃音剔。除发之貌。   佛言善哉。   三双显二源。   笺云。阿难见佛三十二相。是爱相出家。便有能爱之心。所爱之境。净名云。无利无功德。是真出家。佛大慈故。未便责佗。且权叹令其欢悦。向后破之。   阿难。汝等当知一切众生。   笺云。普告会中须知。要知使令知其真妄二本。一切总包都象。责法界内。背觉合尘底众生也。   从无始来。生死相续。   笺云。从无始无初已来。生死相续连环。真乐本有。失而不知。妄苦本空。得而不觉。   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   笺云。由因也。梵语干剽驮。华言真实心。问此等还知真否。答皆因不知有恒常不动转故。本来真常之心。终日圆觉。未尝圆觉也。性是体性。性本来性。净谓清净。明谓圆明。体是真体。下文云。虽终日行。而不自觉。   用诸妄想。   笺云。问一切众生既不自知。日用如何。答用诸虚妄相想。   此想不真。故有轮转。   笺云。言此妄想不是真实。当体是妄苦也。用此虚妄之法。如车之轮。轮回三界。流浪四生。   汝今欲研无上菩提。   四勖端心体。   笺云。汝指阿难。今者不舍之义。欲谓希欲。研谓研究。五菩提中简余四。是无上菩提。若是三菩提。亦是无上菩提。五菩提者。一发心。(十信)二伏心。(资加)三明心。(初地)四出倒。(八地)五无上(佛位)。   真发明性。   笺云。真实发起明白之性。下文云。得圆明觉为因地心。然后圆成果地修证。   应当直心酬我所问。   笺云。当合端直其心。酬答我之所问。   十方如来。同一道故。出离生死。   笺云。道者出生义。游履义。同一真道。出离三界。   皆以直心。心言直故。   笺云。皆咸也。以用也。心既直。言亦直。   如是乃至终始地位中间。永无诸委曲相。   笺云。如是指法之辞。乃至起越中间。终是佛果位中。二身四智。悉皆圆满。始是从凡夫地。面上发起十信初心。地则十地。位则五位。于其中间。因既直。果亦直。因中以不直心。果中亦招迂曲之相状也。   阿难。我今问汝。当汝发心。缘于如来三十二相。将何所见。谁为爱乐。   五密征因本。   笺云。我今以事问汝。阿难初发心时。岂不是用第六识心。缘佛之相。问。第六识心。是有漏。佛三十二相是无漏。莫犯有漏缘真过否。莫成。心外取法。唯识义不成否。答。然阿难第六识心。虽是有漏。缘谓仗佛三十二相为本质。然后自变一重影像。假第六识心缘。不犯心外取法。乃唯识义成。佛意欲得陀阿难彰其妄本。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是爱乐。用我心目。   六显答心[日*(采-木+?)]。   笺云。心是第六识心。或八识心。目是浮根四尘也。   由目观见如来胜相。心生爱乐。故我发心。愿舍生死。   笺云。目既浮根四尘。故不能见。见唯是心。疏云。庆喜和明聊伸两用。目有一用。心有一用。若言目有见。死人有眼。因何不见。是知唯是心也。   佛告阿难。如汝所说。真所爱乐。因于心目。   二寄喻密审。文二。初审问。文三。初牒酬策智。   笺云。如汝前来所说。真实爱乐。因于心之与目。此牒前计。阿难是能爱乐之人。佛是所爱之境。   若不识知心目所在。则不能得降伏尘劳。   笺云。若不识知无明为能变。心目为所变。所在是根本无明所起之处。则不能降伏一切尘劳业累。因尘生劳。故曰尘劳。   譬如国王为贼所侵。发兵讨除。是兵要当知贼所在。   次举喻令观。   笺云。王喻法性身。居法性土。得其自在。贼侵喻被根本无明。根本无明名不觉。尘沙烦恼最初因。发兵喻始觉净智。须知根本无明所起之处。然后万能弃末归本。弃无明。趣前法性身。居法性土也。   使汝流转。心目为咎。吾今问汝。唯心与目。今何所在。   三确征心目。   笺云。使汝阿难流转三界。皆因心目。为其过咎。我今询问汝阿难。唯心之与目。今在何处。   阿难白佛言。世尊。一切世间。   后局答。   笺云。一切总包都象。世者迁流义。过去迁至现在。现在迁至未来。间者。一切众生。造业堕在其间也。   十种异生。同将识心居在身内。   笺云。十种此举全数。有十二类。一胎。二卵。三湿。四化。五有色。六无色。七有想。八无想。九若非有色。十若非无色。十一若非有想。十二若非无想。疏云。或经举全数。如十类耳。指此文。异则别异。生者起也。凡夫位。内由分别障故。见解各别。造业不同。后蕴起。亦各有异。名曰异生。   纵观如来青莲华眼。亦在佛面。   笺云。净名云。目净修广如青莲。亦秪在佛面。前是答心所在。此是答目所在也。   我今观此浮根四尘。秪在我面。如是识心。实居身内。   笺云。色香味触。地水火风。此浮根。皆是四尘假合而成。何故不举声。言声是虚不举。   佛告阿难。汝今现坐如来讲堂。观祇陀林。今何所在。   三寄事密破。文三。初问境所在。文三。初问。   笺云。讲堂是佛演妙义之舍。观祇陀太子园林。今在何处所。   世尊。此大重阁。清净讲堂。在给孤园。今祇陀林。实在堂外。   后答。   笺云。屋上之屋曰楼阁。离嚣尘曰清净。是佛开金口。纵四七智辩之处。在给孤独长者须达之园。   阿难。汝今堂中。光何所见。   次审见先后。文二。初审。   世尊。我在堂中。先见如来。次观大众。如是外望。方瞩林园。   后答。   阿难。汝瞩林园。因何有见。   后征见所因。文二。初征。   世尊。此大讲堂。户牖开豁。故我在堂。得远瞻见。   后答。   笺云。盘见因何高谈户牖。前来言眼见。如今却说户牖开豁。得远瞻见。与前相违。   尔时世尊。在大众中。舒金色臂。摩阿难顶。   四安慰显插文四。初舒慰扬权。   笺云。舒开也。展也。世尊身如紫金台。手作真金色。摩顶。表此是顶三昧之教。又令佗向下。悟此顶三昧之诠。   告示阿难及诸大众。有三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具足万行。   二告开真路。   笺云。告白指示庆喜并三十六类大众。   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   笺云。门者。出入义。三乘圣人。起智证理。从此门入。六趣凡夫。起惑造业。从此门出。又三乘圣人。起根本智。冥合真如时。从此门入。然后起后得智。入俗利生。从此门出。超谓超越。出犹到也。妙谓微妙。离能所故。庄谓庄校。严谓端严。路是三乘圣人游履之处。则首楞严大定也。   汝今谛听。   三来听微旨。   阿难顶礼。伏受慈旨。   四庆喜伸仪。   笺云。伏第六诚心。不缘诸境。领受世尊慈悲理旨也。   佛告阿难。如汝所言。身在讲堂。户牖开豁。远瞩林园。   五举喻显破文四。初举前返问文二。初牒前辞。   亦有众生。在此堂中。不见如来。见堂外者。   后泛指假征。   笺云。泛举一人。要定陀妄执。阿难若言有此人。便乃救得前来执心在内之义。   阿难答言。世尊。在堂不见如来。能见林泉。无有是处。   二顺答彰非。   笺云。阿难答意。在堂须见。疏云。但积余迷。宁知密负。   阿难。汝亦如是。汝之心灵。一切明了。若汝现前所明了心。实在身内。   三斥责不知。文六。初显过牒计。   尔时先合了知内身。   二惟理鉴内。   颇有众生。先见身中。后观外物。   三引世异生。谁先睹内。   笺云。颇者。还也。可也。   纵不能见心肝脾胃。   四纵不辨内。   笺云。更添肺成五藏。细相纵汝不见。   爪生发长。筋转脉摇。诚合明了。如何不知。   五责不知外。   笺云。爪生发长等粗相。因何不见。   必不内知。云何知外。   六内外俱破。   笺云。云何知外粗相。以内例外俱破。   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内。无有是处。   四举成虚执。   第二质外征搜如膏返胁。   笺云。然谓阿难前来执心在内。已被世尊破却。又向此中。执心在外。故疏主云。阿难被诘。执内理亡。巧引灯光。以成居外。何以得知。故经云。阿难稽首而白佛言。我闻如来如是法音。悟知我心实居身外。便说室外存灯喻云。譬如灯光然于室中。是灯必能光照室内。从其室门。后及庭际。一切众生。不见身中。独见身外。亦如灯光居在室外。不能照室。佛便举一食余充喻。破阿难执心在外云。佛告阿难。是诸比丘。适来从我室罗筏城。循乞抟食。归祗陀林。我已宿斋。汝观比丘一人食时。诸人饱否。阿难遂答异形乖理。以堕执外之心。答云。不也世尊。自征。有何所以之故。是诸比丘。虽阿罗汉。躯命不同。云何一人能令众饱。世尊又举手征心。问阿难云。我今示汝兜罗绵手。汝眼见时。心分别否。阿难便言分别。经云如是。世尊便破云。若相知者。云何在外。然后总破。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外。无有是处。上叙破外竟。   阿难稽首。而白佛言。我闻如来如是法音。悟知我心。实居身外。   二灵膏返胁征。文二。初立。文三。初迷因除旧执生现计心。   笺云。言我闻前来破心不在内之法音。悟解知我□此心。实居在此五蕴身外。下便说室外存灯喻。   所以者何。譬如灯光然于室中。是灯必能先照室内。从其室门。后及庭际。   次征立灯筌附成新理。   笺云。灯光在室。如心在身。便合见心肝脾胃等事。然后方见山河大地。似灯照室。然后从其室门。后及庭际。   一切众生。不见身中。独见身外。亦如灯光居在室外。不能照室。   笺云。心居身外。不见身内。亦如灯光居在室外。不能照室。   是义必明。将无所惑。同佛了义。得无妄耶。   后陈无惑抑类谦辞。   笺云。是此也。将当也。言此义必定分明。当无所疑惑。得无妄耶者。谏疑之辞也。   佛告阿难。是诸丘。适来从我室罗筏城。   后破文二。初寄事密破。文三。初问一食余充。   笺云。从往也。是诸。千二百阿罗汉等。通来。指说法前。游城乞食之时。   循乞抟食。   笺云。古本翻为抟食。盖西土施僧食。多以手抟施之。此则收法不尽。为水浆湿物等。抟之不得。后奘法师。翻为段食。食有一分一段故。然食以四法为体。色香味触也。   归祗陀林。   笺云。归祗桓精舍也。疏云。汝与比丘。归祇陀林。证此非异。指此文。   我已宿斋。   笺云。隔宿受请。佛为三界大师。植福者。咸请如来。   汝观比丘。一人食时。诸人饱否。   笺云。一人既食之时。诸余等人。还饱不饱。阿难若道饱。便救得前执心在外义成。   阿难答言。不也。世尊。   次答异形乖理。   何以故。是诸比丘。虽阿罗汉。躯命不同。云何一人能令众饱。   后因征违事。   笺云。阿难自交锋镝。便道云何一人能令众饱。此尸密员也。   佛告阿难。若汝觉了知见之心。实在身外。   后对征显破。文四。初试并兜罗文四。初牒计。   笺云。若汝能觉能了。知见第六识心。决定居身之外。   身心相(去声)外。自不相干。   二总述。   笺云。心在身外。身在心外。身之与心。不相干涉。如水与火了不相涉。且定佗计。   则心所知。身不能觉。   三互表相离。文二。初举心显身离。   觉在身际。心不能知。   后标形彰性外。   笺云。觉在身际之时。心亦不能知身。觉谓心在外。故向下破之。   我今示汝兜罗绵手。   四标境穷心。文二。初告佗显指。   笺云。佛将手为境。定佗阿难。   汝眼见时。心分别否。   后问瞩征心。   笺云。若言不分别。救得前执心在外义成。   阿难答言。如是世尊。   二正酬随别。   笺云。阿难不知。答云如是。   佛告阿难。若相知者。云何在外。   三责外心非。   笺云。宛然在内。是离质相知过。   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外。无有是处。   四结成难执。   第三潜根再诘况下金针。   笺云。阿难前来执心在外。已被世尊破之。此中又转计。执心在潜根之内。所以便说琉璃笼眼喻云。犹如有人取琉璃碗。合其两眼。虽有物合。而不留碍。乃至无障碍者。潜根内故。世尊便问诘阿难云。彼人当以琉璃笼眼。当见山河。见琉璃否。阿难言。我若言见。又有何过。若言不见。又有何过。所以且言见云。如是世尊。是人当以琉璃笼眼。实见琉璃。佛便破云。汝心若同琉璃合者。当见山河。何不见眼。此又是眼即同境过。若言不见。又有何过。佛云。若不能见。云何说言此了知心。潜在根内。如琉璃合。此又是见远迷近过。然后总破云。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至无有是处。疏云。庆喜引琉璃之喻。唯思不碍之边。法王破中。此眼不齐于物见。上破潜根竟。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言。不见内故。不居身内。身心相知。不相离故。不在身外。我今思惟。知在一处。   三针治内障征。文二。初立。文五。初含述心居。   笺云。知在一处者。阿难且庵含而执也。   佛言。处今何在。   二确征居理。   阿难言。此了知心。既不知内。而能见外。如我思忖。潜伏根里。   三爰陈审计。   笺云。此了知心。既不知内。牒前不见心肝等事而能见外。又分明见于外境。我今寻思忖度。潜伏藏在眼根之里。将举琉璃笼眼喻。   犹如有人取琉璃碗。合其两眼。虽有物合。而不留碍。彼根随见。随即分别。   四举喻彰成。   笺云。七宝之中。有琉璃之实。喻如人取琉璃碗。笼其两眼。虽有物合。而不羁留挂碍。而法见于外境。我心在根里。而能见外亦如是。令将琉璃喻如眼。将眼喻如心。彼眼随境即有见。随即分别。眼既见。心即分别。   然我觉了能知之心。不见内者。为在根故。分明瞩外。无障碍者。潜根内故。   五结陈潜理。   佛告阿难。如汝所言。潜根内者。犹如琉璃。彼人当以琉璃笼眼。当见山河。见琉璃不。   后破。文六。初双收只诘。   笺云。如汝所言。牒佗计也。彼人当用琉璃笼眼之时。当见山河。还见琉璃。不见琉璃。阿难若言见。即成见根同境过。若言不见。又成见远迷近过。   如是世尊。是人当以琉璃笼眼。实见琉璃。   二奉对俱瞻。   笺云。阿难不知言见又如何。佛下责云。   佛告阿难。汝心若同琉璃合者。当见山河。何不见眼。   三责不瞻根。   笺云。眼喻如心。琉璃喻如眼。眼既见琉璃。又见山河。心因何不见眼。若言见与不见。皆成过。俱救不得。   若见眼者。眼即同境。不得成随。   四破根重境。   笺云。理实不见。此语纵佗见眼。眼根即同前境。不得成随。汝身便成外物。既成外物。将何为汝眼。乃境无随见过。   若不能见。云何说言此了知心。潜在根内。如琉璃合。   五责理不齐。   笺云。若不能见。法喻乃不齐。前来说见琉璃。此中应见眼。   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潜伏根里。如琉璃合。无有是处。   六结成非理。   笺云。此则法喻俱破。   第四就暗通搜如加火[火*角]。   笺云。然谓阿难前来执心在潜根。已被世尊破却。又向此中。执心在腑藏之中。便云我今对佛。开眼见明。名为见外。闭眼见暗。名为见内。是义云何。要救前内外二过。所以世尊便问。汝当闭眼见暗之时。此暗境界。为与眼对。为不对眼。若与眼对。暗在眼前。云何成内。正破。若成内者。居暗室中。无日月灯。此暗室中。皆汝焦腑。纵外空破。若不对者。云何成见。正破。便有质外。不成居内破。自佗交乱破。二知两佛双心破等。然后总破云。是故应知。汝言见暗名见内者。无有是处。故疏主云。俄思窍藏之谋。对述昧明之理。一叙就暗文竟。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今又作如是思惟。是众生身。腑藏在中。核穴居外。有藏则暗。有窍则明。令我对佛。开眼见明。名为见外。闭眼见暗。名为见内。是义云何。   四火[火*角]返搜征文。二。初立。   笺云。腑是三焦六腑。藏是五藏。居在身中。身有九窍。眼二。目二。鼻二。是六。更口是七。前后二密处成九。心肝等五藏在内则暗。有窍在外则光明。阿难双计云。开眼见前明境。名为见外。此义若成。救得前来执心在外义。闭却一双眼。见暗之时。名为见内。此义若成。便救得前来执心在内。问佛此义又如何。表意不自专也。   佛告阿难。汝当闭眼见暗之时。此暗境界。为与眼对。为不对眼。   后破。文二。初顺文二。初双征对否。   笺云。此暗境界。为与眼相对。不与眼相对。是牒计双问阿难外来。若道对。又有何过。若言不对。又有何过。二俱有过。其过者何。   若与眼对。暗在眼前。云何成内。   后就别傍袪。文二。初对文二。初暗居身外破。   笺云。若言与眼对。佛便牒佗计。道若与眼对。如物在面前相对。此又是在外。何成在内。正破。   若成内者。居暗室中。无日月灯。此室暗中。皆汝焦腑。   后外空焦腑破。   笺云。若面前暗境成于内者。居在暗室之中。无日月灯三光之时。此暗室之中。莫一时成你三焦六腑。今但言不对。又有何过。下便牒。   若不对者。云何成见。   后不对。   笺云。若暗境不与眼对者。又云何成见。夫见者。须有物在眼前方说见。无物何见。则无对立见过。   若离外见。内对所成。   后返破。文六。初返顾不能瞻面破。文三。初纵。   笺云。若离却开眼见明名为见外。闭眼见暗名为见内。此是牒计。   合眼见暗。名为身中。开眼见明。何不见面。   次责。   笺云。合眼返见内暗之时。且许你见内。开却一双眼见明。何不见你自家面。   若不见面。内对不成。   后结。   笺云。开眼见明若见面。闭眸瞻暗内义成。开眼见明不见面。闭眸瞻暗内不成。   见面若成。   二质外不成居内破。文三。初许。   笺云。忽若见面。又如何理不合见。且纵佗见明。亦见自己面。   此了知心。及与眼根。乃在虚空。   次成。   笺云。此能了能知第六识心。及与眼根。须悬在空中始得。   何成在内。   后破。   笺云。既在外。何成内。是心眼居空过。   若在虚空。   三自佗交乱破。文二。初立。   笺云。理实不在空。且纵佗。   自非汝体。   后破文二。初引性成佗破。   笺云。言不是汝自家身体。乃别人体。是自成佗质过。   即应如来今见汝面。亦是汝身。   后引佗成己破。   笺云。即合佛今睹汝面。亦是你自家身。阿难前来道。我心在虚空。又见自己面。既也如此。汝身既成佗身。佗身亦成你身。即教主如来亦合是汝阿难。便成佗身同己过。   汝眼已知。   四身眼不合分知破。文二。初立。   笺云。又转破汝眼已知之时。   身合非觉。   后破。   笺云。汝眼既在虚空。已有觉知。汝此四大之身。合同枯木石头无情之物。如今又有觉知。   必汝执言身眼两觉。   五二知两佛双心破。文三。初定执。   笺云。必。定也。我。令但云身也有一觉。眼也有一觉。便牒云。定汝阿难。执言眼在虚空。有一觉知。身亦有一觉知。便成身眼分心过。是计或遮破。   应有二知。   次纵立。   笺云。应合也。合眼有一知。身有一知。   即汝一身。应成两佛。   后破。   笺云。即汝阿难。一身断障证理。须成两个佛。乖世宜。便是一身两性过。   是故应知。汝言见暗名见内者。无有是处。   六结破。   第五究研随合神咒鞭治。   笺云。然谓阿难前来执心在腑藏之内。已被世尊破了。又向此中执第七识云。随所合处心即随有。七识是恒审思量为体。疏主云。准理即六。随文或七。是破即六五八可知。经云。我今思惟。即思惟体。实我心性。世尊以亦有亦无句破之。世尊便问有体随合无体随合。此且双征。然后单破。阿难言。若有体无体有何过。今且言无体。佛便破云。若无有体而能合者。则十九界因七尘合。外人问。阿难计无合有。何将一无破之。答体非自有。即是计无。苦言是有。又有何过。世尊便破云。若有体者。如汝以手自挃其体。汝所知心。为复内出。为从外入。若复内出。还见身中。若从外来。先合见面。阿难便起难世尊云。见是其眼。心知非眼。为见非义。世尊将门比目。显死无观。以重袪救执。便问云。若眼能见。汝在室中。门能见否。又问。则诸已死。尚有眼存。应皆见物。疏主云。且将门比目。理则昭然。显死无观。了心为主。然后重破有边一体多体遍体不遍等。上叙破随合文竟。   阿难言。我常闻佛开示四众。由心生故。种种法生。   五神咒鞭治魍魉。文二。初立文三。初叙昔演。   笺云。开摄悟。示摄入。乃开示悟入。由。因也。指八识初迷真生二倒。即一念违如。觉劳相现。便有业转现三细识。此现识是第八识体。为一切法所依。然建立及受用。皆从八识生。八识为能生。法即根身器界等。   由法生故。种种心生。   笺云。因由法尘影像生故。便有第六识。依仗法尘生住异灭。而起第六识。如病人非杖不能行。故下文云。尘非常住。若变灭时。此心即同龟毛兔角。此识非尘境事动。即不能起。何不便举第七识。谓举第六识计第七识。或阿难留第七识为计。   我今思惟。即思惟体。实我心性。   次彰自审。   笺云。第七识以恒审思量为性。第八恒非审。七亦恒□审。六非审非恒。五非恒非审。思惟体即是第七识。恒以内审。不能外缘。即此第七识。实是我之心性也。   随所合处。心则随有。亦非内外中间三处。   后指随显。   笺云。识随境合。若言随合。即第六识。亦非内外。是前内外。问。中间未到。何故言之。答。阿难向下欲计中间。今向此中举也。   佛告阿难。汝今说言由法生故。种种心生。   后破文四。初双破有无。文二。初破无。文二。初牒计正破。文三。初牒引。   笺云。种种心生。此是六识。举第六引到第七计。   随所合处。心随有者。   次立。   笺云。是牒计。此亦是第六识。   是心无体。   后破文二。初定执。   笺云。为复有体说合。无体说合。阿难但言无体。又如何牒云。是心无体。   则无所合。   后破。   笺云。破云则无所合。夫物合须有二。方说合。今和会虽有三名。俱是一妄识。未审无合有境又如何。下牒。   若无有体而能合者。   后纵立穷非。文三。初立许。   则十九界。因七尘合。   次引例。   笺云。若将无合有既得。即须将无合无。无合无义且不成。无合有义然。彰坏世间。秪有十八界。六根。六尘。六识。三六一十八界。言十九。是一无表。心无。秪有六尘。色声香味触法。言七是一。无表境无。   是义不然。   后结破。   笺云。汝言合者。是义不如此。何处无体而合有境。犯将无合有过。   若有体者。   后遣有文四。初定执。   笺云。我今但道有体合又如何。下牒破。   如汝以手。自挃其体。   二引触彰体。   笺云。如汝阿难。用手自家挃触其体。   汝所知心。为复内出。为从外入。   三双征。   笺云。所知心。是第七识。恒内知。为从内出去。为从外入来。内出又如何。下文牒。   若复内出。还见身中。   四各破。   笺云。若复内出。还见汝自家身中心肝等三十六物。如前执内文。   若从外来。先合见面。   笺云。佛道□□□□□□□□□□□□而来。先须见汝自家头面。此内外俱迷过。   阿难言。见是其眼。心知非眼。为见非义。   二乘违再救。   笺云。阿难却救云。我前腑藏文。世尊破云。开眼见明。何不见面。今此随合文中。心知不是其眼。世尊因何抑令见面。将心知作眼。见非其义。然阿难乃大权之人。无此执。盖为凡夫执眼能见故。有此救文。愧得佛破之。   佛言。若眼能见。汝在室中。门能见不。   三先祛救执文三。初抑门能见。   笺云。定佗确执眼能见。破云。汝在屋室之中。门能见不。阿难若道能见。便救得眼能见。门既不能见。说眼能见义不成。缘眼如门。人如心。大意破佗眼不能见。见唯是心。   则诸已死。尚有眼存。应皆见物。   次死目邀观。   笺云。人死无心。有眼存在。合皆见物。因何不见。我今但道见物又如何。下破。   若见物者。云何名死。   后纵观非死。   笺云。死若见物。则不名死。   阿难。又汝觉了能知之心。若必有体。   四重破有边。文三。初总征。文二。初立。   笺云。若。如也。必。定也。言如定是有体。   为复一体。为有多体。今在汝身。为复遍体。为不遍体。   后征。   笺云。言一体又如何。下牒。   若一体者。则汝以手挃一肢时。四肢应觉。   次别破。文四。初破一。文三。初正破。   笺云。若言识是一体。即遍一身。则汝用左一手。触右边一手。四肢须一时觉。若言四肢总觉。便说得一体义成。若触一肢。四肢不觉。便犯余肢不觉过。四肢。即两手两足也。今但言咸觉又如何。下牒。   若咸觉者。挃应无在。   次转破。   笺云。若一时觉。何肢受挃。故挃无在。即犯同知失触过。今但道挃有处所又如何。下牒。   若挃有所。则汝一体。自不能成。   后结破。   笺云。若挃有处所。则有分剂。则汝前来一体义。又不成。若有处。则经手之时。足又不知。何名一体。便犯受挃称无过。但言多体又如何。下牒。   若多体者。则成多人。何体为汝。   二破多。   笺云。若言识有多体。即成多人。既成多人。其体乃别。定何身是汝阿难。即犯一质多心过。今但言遍体又如何。下牒。   若遍体者。同前所挃。   二破遍。   笺云。若识周遍其体。又同前执一体。但道不遍又如何。下牒。   若不遍者。当汝触头。亦触其足。头有所觉。足应无知。   四破不遍。   笺云。若言识体不遍一身。当汝将手挃触其头。又触其足。头须有觉。足合无知。因何头足俱知。此则犯头足俱知过。   今汝不然。   后结非。文二。初总责。   笺云。说一体多体。遍与不遍。俱非。   是故应知。随所合处。心则随有。无有是处。   后结非。   第六内外兼袪铦刀劈脑。   笺云。阿难前执心在随合中。已被世尊破了。又向此中。执心在中间。是第六识。阿难便执云。如我思惟。内无所见。外不相知。在内不成。身心相知。在外非义。今相知故。复内无见。当在中间。世尊以有句无句破之。便问阿难云。汝言中间。中必不迷。非无所在。今汝推中。中何为在。为复在处。为当在身。且两处征。然后破之。阿难言。我若言在身。又有何过。世尊破云。若在身者。在边非中。又转在中。破云。在中同内。身义不成。阿难言。若在处又如何。破云。若在处者。为有所表。为无所表。无表同无。表则无定。何以故。如人有表。表为中时。东看则西。南观成北。表体既混。心应杂乱。处义不成。阿难又救言。我所说中。非此二种。当在根尘之中。佛以兼二不兼二破之。上叙破中间竟。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第一上   经二千四百五十五。笺一万一千六百一十字。   香溪院住持沙门在蒙募众缘一十八人共开此经一卷。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一(之下)     天竺沙门 般剌密帝 译     乌长国沙门 弥伽释迦 译语     菩萨戒弟子 房融 笔受     西京大兴福寺沙门 惟悫 科     皇宋首楞大师 可度 笺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亦闻佛与文殊等诸法王子。谈实相时。世尊亦言。心不在内。亦不在外。   六金刀[蝷-虫+土]脑□。文四。初立文三。初叙昔闻。   笺云。言我曾四十五年前。大乘渐教中。亦曾闻佛为文殊等诸菩萨。是观音晋贤诸法王子。绍隆佛日。补处称尊。是佛之子。谈犹说也。说无相不相。是真实相之时。世尊亦言。心不在外。盖要显其真心。周遍法界。阿难前来。被佛破却内外。如今知道佛亦曾言之。   如我思惟。内无所见。外不相知。   次审前理。   笺云。如我自家心思惟度。内不见心肝等。外又不今相知。我今又且相知。   内无知故。在内不成。身心相知。在外非义。   笺云。义理也。便自牒云。说在内义也不成。举手征心。又有分别。在外又非理。   合相知故。   笺云。不合相知。今合相知。此牒不在外。有本。作今相知。亦得。   复内无见。   笺云。内便□有见。又且无见。牒不在内。   当在中间。   后陈止处。   笺云。含述心居。此计落中。未委计何为中。决定身兴处也。   佛言。汝言中间。中必不迷。非无所在。   次破文二。初总征。文二。初通征。   笺云。汝言中间。汝也必定不迷。亦须有个凭仗所在。下征。   今汝推中。中何为在。   复简问。   笺云。今汝阿难。推寻其中。中何所在。当在何处。   为复在处。为当在身。   笺云。为复在处为中。处即五尘处。色声香味触。为复在汝身为中。身即眼耳鼻舌身意。但道在身又如何。下文牒破。   若在身者。在边非中。   后别破。文二。初就身又二。初据边。   笺云。东人□西人。身各在一边。何□于中。则犯边上称中过。又转计在身里面为中。下□便破。   在中同内。   后转内。   笺云。若言身中。即同前执内之文。即犯执内为中过。但道在处又如何。下文牒。   若在处者。为有所表。为无所表。   后约处。文二。初双诘有无。   笺云。双征云。为复有所表。无所表。两处问处。则渺漠无边。夫立一处所为中。须□个标表。但道无表又如何。下文破。   无表同无。   后别破。文二。初无。   笺云。若言无表。又同无。立中义不成。夫立中。须有个标表。汝既无表。将何立中。犯无边不显过。但言有表又如何。下牒。   表则无定。   后有。文四。初彰不定。   何以故。   二征不定由。   如人以表表为中时。东看则西。南观成北。   三述不定相。   笺云。如室中心。将物标表。东人看之是西。南人观之成北。   表体既混。心应杂乱。   四举表。   笺云。此所表之处既相混。能表之心则杂乱。或在东在西。乃不定也。   阿难言。我所说中。非此二种。   三救文三。初斥张虚歒。   笺云。阿杂起来。争世尊云。我所说中。不是此二种。二种则身边处边也。   如世尊言。眼色为缘。生于眼识。   次确引明谈。   笺云。佛向法相门中编列。便道。眼是所依缘。色是牵心缘。眼与色为缘。是根尘相合。然后生得眼识。识是了别缘。既有根尘。便有识心。三种和合。方成见分。   眼有分别。色尘无知。识生其中。则为心在。   后指中心在。   笺云。眼有分别。是眼有情。色尘无知。是色无情。此识心生。在此根尘之中。乃为我心之所在。下再破根境文。   佛言。汝心若在根尘之中。此之心体。为复兼二。为不兼二。   四再破文二。初双征。   笺云。汝心若在根尘之中。此牒佗前来计。便征云。此之心体。为复兼根兼境。为复不兼根境。言兼二又如何。下牒。   若兼二者。物体杂乱。   后别破。文三。初破兼。   笺云。若兼二者定牒。破云。物体杂乱。物是根与尘。根在内。何故也称物。然根是无记亦同物。体是识。杂乱者。识与根尘相杂乱。便犯体同物杂过。   物非体知。   笺云。物是根尘则无知。体是识乃有知。便犯类物无知过。   成敌两立。云何为中。兼二不成。   笺云。敌对也。一半属根。一半属尘。故两立也。既半在根尘即成边。中义不成。兼二不得。犯一体双立过。   非知不知。   次破不兼。   笺云。此中文少一句。合云若不兼者。非知不知。识亦不兼根。亦不兼尘。既不兼根境。亦不知根境。故云非知则非知根。不知则不知境。   即无体性。中何为相。   笺云。言既不知根境。即无识之体性。既无识。目何为中。即犯非兼失体过。此文下亦少一句。应云不兼不成。   是故应知。当在中间。无有是处。   后结破。   笺云。言在根尘中间。无有是处。   第七后征无著若疗枯骸。   笺云。阿难前来执心在中间。被世尊破尽。又向此□一向执□□□□死人世尊破时。如扁鹊针得□人再活。执云。□□无著。名之为心。则我无著。名为心不。阿难执心无著。世尊破唯从境遣。便征云。汝言觉了分别心性。俱无在者。世间虚空冰陆飞行诸所物象。名为一切。汝不著者。为在为无。双征。阿难云。有不著者。不可名无。破有已尽。然后双破有无云。无相则无。非无则相。相有则在。云何无著。后总破则可知。故疏主云。前以和思破尽。想念无容。爰申无著之心。以显离缘之体。比文是中义残既破却。中是有必落无。故有此文。上叙破无著竟。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昔见佛与大目连。须菩提。富楼那。舍利弗。四大弟子。共转法轮。常言。觉知分别心性。既不在内。亦不在外。不在中间。俱无所在。一切无著。名之为心。   □针骸补助征文二。初立。   笺云。转则转邪归正。轮者不定义。摧碾义。常言能觉能。知第六识心。既不在内外中间。谓阿难前被佛破却内外中了。今却言不在内外中间。一切无著。佛说无著乃真无著之性。周遍法界。不著一切处。不离一切处也。   则我无著。名为心不。   笺云。阿难执我能缘心。不著前境。问佛为心不为心。   佛告阿难。汝言。觉知分别心性。俱无在者。   后破文三。初牒计双征。文三。初牒计。   笺云。此是牒计。下立境破之。   世间虚空。水陆。飞行。诸所物象。名为一切。   次显象。   笺云。虚空则所依。水通河海。陆括平居。飞乃飞禽。行唯步类。此是能依有情。物是水陆等。象则一切草木等。名为一切。是立境。然后便破。   汝不著者。为在为无。   后总征。   笺云。汝言不著前境者。为有心在。为无心在。意间问。有心言不著。无心言不著。   无则同于龟毛兔角。云何不著。   次有无彰核文三。初核无。   笺云。龟毛兔角。五无之中是毕竟无。无心将何不著。有心方说无著。下文彰有又破。   有不著者。不可名无。   次彰有。   笺云。分明有不著心。不可名无。犯隐有纳无过。   无相则无。   后双诘偏呵。   笺云。若是实相之相如空体无。   非无则相。   笺云。非始太虚之无。必有实相之相。   相有则在。   笺云。指实性不亡也。   云何无著。   笺云。显破无执。   是故应知。一切无著。名觉知心。无有是处。   后结破。   第八黄河清浊指。   笺云。阿难前来执心无著。已被世尊破尽无余。所以与诸大众。一时作礼。请云。我等皆由不知真际所诣。唯愿世尊。大慈哀慜。开示我等奢摩佗路。于是世尊既受阿难请。遂乃从其面门放光。表谈了义。经云。尔时世尊从其面门。放种种光。其光晃耀。如百千日。普佛世界。六种震动。乃至皆住本国。合掌承听。问放光动地意是于何。答故疏云。夫谈妙法。必纵神光。意显难思。并召远方之众。所以世尊便向此中。为阿难说二种根本。经云。阿难一者。无始生死根本。则汝今者与诸众生。用攀缘心为自性者。此妄也。二者。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则汝今者识情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此真也。乃至而不自觉。枉入诸趣。上叙黄河清浊指竟。   尔时阿难。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八黄河清浊指。文三。初申迷请指文三。初述恃迷源。   笺云。尔时即听法之时。有问则从座而起。右肩。右膝。但表顺义。外道袒左表逆。合掌。表师资合。理智合。身业恭敬而仍也。自。谓咨白。陈其辞句。口业恭敬。其中摄取意业。乃三业恭敬也。   我是如来。最小之弟。蒙佛慈爱。虽今出家。犹恃憍怜。   笺云。犹尚也。恃倚也。佛之堂弟。棠棣之花。有其伦次。蒙佛慈悲爱念。虽今为个僧相。圆顶方袍。尚自倚赖世尊憍怜。悯念于我。   所以多闻。未得无漏。   笺云。阿难住持三世诸佛言教。不遗半字。如水灌瓶不漏遗滴。未得无有漏等诸漏。是须陀洹人。虽明生空。但能断见道中。八十八使。分别烦恼故。有修道中俱生烦恼未忘。   不能折伏娑毗罗咒。为彼所转。溺于淫舍。   笺云。为被也。自家不能折挫制伏邪法。被彼幻术所转。自不能转于幻术。飘落败风之空。如人没溺于水。几亡性命。   当由不知真际所诣。   笺云。诣到也。是法界大定。真实理际所到之处。下文便请。   唯愿世尊。大慈哀愍。开示我等。奢摩佗路。   次请开真路。   笺云。唯愿希欲义。佛有无缘之慈。慈能与乐。哀怜悯念。开通指示于我阿难等之三十六类大众。路则□乘圣人游履之处也。   令诸阐提。隳弥戾车。   笺云。阐提。是一切阐底迦。无信根者。不信大乘。隳破也。梵语弥戾车。华言恶见。是无种性者。设尔勤如精进。但以人天有漏。无大乘种。是外道异名。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及诸大众。倾渴翘伫钦闻示诲。   后申仪待旨。   笺云。两手两足及顶轮。投于地上。表清净殷重故。及诸大众倾心渴切。翘勤伫待。钦奉耳聆。世尊指示教诲。   尔时世尊。从其面门。放种种光。   次合刹腾辉丈七。初则光流面户。   笺云。当阿难请演之时。从口放光表谈了义。光有多般非其一种。   其光晃耀。   次陈杂色分辉。   笺云。其者属下之辞。所放之光。炳焕晃耀也。   如百千日。   三比亿日齐明。   笺云。□先似百千个日头。百千亿之数乃十万也。   普佛世界。六种震动。   四述震摇群刹。   笺云。六种则东涌西没。西涌东没。南涌北没。北涌南没。中涌边没边涌中没。   如是十方微尘国土。一时开现。   五表微尘土现。   笺云。一切众生偏见。言此土丘凌坑坎不净诸佛世界便乃清净。有分剂之心。作如是执。所以世尊合十方国刹。为一个法性净土。表除分剂之心。一时开通显现表此教。开显而说。不同四十五年前。覆相等教。   佛之威神。令诸世界。合成一界。   六彰合界圆通。   笺云。表无分剂之心。令诸世界举其多数。如佛说净名经。五百长者。献五百宝盖。佛之威神。合成一盖。亦是表无分剂心也。   其世界中。所有一切诸大菩萨。皆住本国。合掌承听。   七明远圣端居遥听妙音。   笺云。皆咸也。指前世界之中。所有一切法界内大心有情总入地圣人。非地前诸小菩萨。咸住自家所居之土。合掌承受。听览我佛无漏之音。表无去来义。放光云。法无去来无动转故。   佛告阿难。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业种。自然如恶叉聚。   后双标本派文二。初总述迷源文四。初叹妄习俱生。   笺云。一切。总指法界内迷真背觉底有情。从无始无初一念违如。觉劳相现已来。种种者。言其不一故。颠倒者。顶堕义。恶业种子。自然而然。不由佗教。自家造恶业等。然后飘沈三涂。喻恶叉聚。西土树子名。此方无。五不翻中时体不翻。五个作一蒂生。无孤立者。将表心王心所及所缘法。同时起故。不相舍离。   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   次述修人谬证文四。初总戏佛果。   笺云。指一切修行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是有为果。其中含取涅槃。是无为果。则果位中。有为无为二转依果。涅槃是显德。似天上一轮月。皎洁分明。一乍被云笼不得□现。但云尽自然显得本来月体。法上一切众生涅槃之体。本来清净。被烦恼所知二障障之。不得显现。如今但无烦恼所知二障。自然显得本来涅槃之体也。   乃至别成声闻缘觉。   二述劣证二乘。   笺云。既不能成无上菩提又如何。乃至超越中间别成声闻缘觉。谓声闻人言。佛道长远。久受勤苦。乃可得成。我今但趣个生空涅槃。且止化城三百由旬。求少安乐。未到宝所。法华云。眇目矬陋。无威德者。是也。   及成外道。   三明九十五徒。   笺云。向三乘教外修行。心外取法。不以圣教无绳墨。不以明师作指南。   诸天魔王。及魔眷属。   四简诸天魔眷。   笺云。色界无色界等天。无色界以四蕴成身。无色蕴。空欲界。诸魔王。并魔民魔女等。梵云魔罗。华言杀者。杀修行行人慧命。何故而成此诸类耶。下答。   皆由不如二种根本。   三总指迷真。   笺云。不知不悟也。根本出生义。二种者。真根本妄根本也。若也起始觉净智。觉此妄根本无明。然后反本还源。背尘合觉。直至无上菩提。若也不能起智合理。背体外求。弃本逐末。流浪三界。此等但入轮回际。不能入佛海。妄根本。即痴之一法也。   错乱修习。   笺云。错将生死妄心。求佛菩提涅槃之果。乱者将妄混真。亦是饰妄为真。修是能修。习是所习。下说喻。   犹如煮砂欲成嘉馔。纵经尘劫。终不能得。   四举错喻难成。   笺云。砂非米。妄非真。煮砂为馔。纵经尘劫。秪名热砂。若以妄为真。纵经尘劫。但入轮回际。不能入佛海。故圆觉云。未出轮回。而辩圆觉。彼圆觉性。即同流转。下文云。得圆明觉。无生灭心。然后圆成果地修证。   云何二种。   后别陈双本文四。初总征双体。   笺云。前来云皆由不知二种。此中征起。云何名二种。   阿难。一者。无始生死根本。   次先叙迷源。   笺云。生死根本则根本无明。名不觉。尘沙烦恼。最初因此根本无明。是生死根本也。   则汝今者与诸众生。用攀缘心。为自性者。   笺云。汝□阿难八识俱有攀缘用。此攀缘虚妄之心。为自家本真之性。此标妄。   二者。无始菩提涅槃。   三克指真心。   笺云。菩提是有为果。转染得净。是生德四智。菩提种子所生。妙观察智等涅槃。是无为果。转迷成悟。   元清净体。   笺云。清净离垢义。离烦恼障名清。离所知障名净。   则汝今者识精元明。   笺云。则汝阿难。今者识精约第八识。此八识体。不离真故元明。   能生诸缘。   笺云。即所缘之境也。楞伽云。建立及受用。皆从八识生。八识为能生。建立及受用为所生。   缘所遗者。   笺云。言一切众生。但执能缘妄心。遗失却本来真性。   由诸众生。遗比本明。   四叹遗真抂溺。   笺云。因由法界内一切众生。遗失此本来圆明真性也。   虽终日行。而不自觉。   笺云。终尽也。言虽尽日往来。不自觉悟也。   抂入诸趣。   笺云。一切众生。本来一分真性。洞彻圆明。不能承绍理不合入。自家屈抂。而入六道受生。   第九夺有呵迷膏肓出鬼。   笺云。然谓阿难向此中。执能推者为心。是第八识。所以世尊不宜遮纵使夺。下云。咄阿难此非汝心于是乎。阿难矍然避座。合掌起立白佛。此非我心。当名何等。佛告阿难。此是前尘虚妄相想。惑汝真性。由汝无始至于今生。认贼为子。失汝元常。故受轮转。何故阿难便作如是执。佛作如是破。故疏主云。且迷夫固执。如育痈疮。诸佛除迷。如钐赘肉。上叙夺有呵迷文竟。   阿难。汝今欲知奢摩佗路。愿出生死。今复问汝。   九膏肓出鬼征。文二。初立文四。初许。   笺云。前来阿难请唯愿大慈开示我等奢摩佗路。未便说且云。我今有个事。问于汝意欲。下举手征心。是立境征心也。   即时如来。举金色臂。屈五轮指。   次立。   笺云。即许阿难奢摩佗路之时。佛身如紫金山抬起。手作纯金色。屈握五轮指。佛手五指头。各有轮纹相也。   语阿难言。汝今见不。   三问文六。初告视。   笺云。语告语也。汝今见不见。此立境问。   阿难言见。   次酬瞻。   佛言。汝何所见。   三再覆所观。   笺云。见甚物。   阿难言。我见如来。举臂屈指。为光明拳。耀我心目。   四重陈鉴相。   笺云。我见如来屈握光明之拳。照耀我心之与目。   佛言。汝将谁见。   五诘能观本。   笺云。佛又征之。   阿难言。我与大众。同将眼见。   六对述将眸。   笺云。我共三十六类。同将能缘。眼见眼。是浮根四尘。   佛告阿难。汝今答。我如来。屈指为光明拳。耀汝心目。   四征文二。初简目征心。   笺云。汝今对吾如来。屈握指端为光明拳。照汝心之与目。此是牒。   汝目可见。以何为心。当我拳耀。   笺云。便征以何者为汝心。当我拳耀。   阿难言。如来。现今征心所在。   后述能推理。   笺云。如来即今征穷我心之所在。   而我以心。推穷寻逐。即能推者。我将为心。   笺云。而我用心。推考穷究。寻讨推逐。即此每日昭昭灵灵。攀缘逐境者。便是。此则彰其妄本能推。目第八识。   佛言。咄。阿难此非汝心。   后夺文四。初呵呈妄本。   笺云。佛不宜遮纵便咄呵责之。此不是汝心。   阿难矍然。避座合掌。起立白佛。此非我心。当名何等。   二动失惊陈。   笺云。矍然惊惧貌。避座则侧身。或退后。此非我心也。即甘当当名何等。乞彰非目。   佛告阿难。此是前尘虚妄相想。惑汝真性。   三显惑真源。   笺云。此是前尘。通指所缘。虚妄相想。因相生想。则括其生本。前所后能。言此相想是第八识。迷惑汝之本来真如体性。犯执妄为真过。   由汝无始至于今生。认贼为子。失汝元常。故受轮转。   四伤留贼子。   笺云。因由汝之无始。至于今日。认贼作子。失却元来真常之心。故受轮转。法上若认真心为心。成佛有期。若执能推者为心。何殊认贼为子。所有法财功德。一时偷将。然后不免轮转生死。   第十披沙简余指。   笺云。此指来意。谓阿难前来执能推者为心。被世尊夺下犹执吝此心不舍。乃云。我心何独供养如来。乃至遍历恒沙国土。承事诸佛及善知识。发大勇猛。行诸一切难行法事。皆用此心。乃至若此发明。不是心者。我乃无心。同诸土木。是故世尊。便邀阿难。离却前尘。认取真分别性乃云。我非来汝执为非心。但汝于心。微细揣摩。若离前尘。有分别性。即真汝心。上叙披沙指。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佛宠弟心。爱佛故。令我出家。   十披沙简金指文二。初翘申恳请。文十。初恃佛辞荣。   笺云。言我是如来宠惜之弟。前来见佛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胜妙殊绝。便乃发心。使令我出家圆顶方袍也。   我心。何独供养如来。   二释迦亲侍。   笺云。独但也。供则四事。养则侍养。言我心不但是供养教主如来。   乃至遍历恒沙国土。承事诸佛。及善知识。   三遍随尘刹。   笺云。言周遍游历国土。如恒河沙多。承奉伏事诸果位圣人。善知识者。善顺如来教法。知因识果。知病识药也。   发大勇猛。行诸一切难行法事。皆用此心。   四效履难行。   笺云。发大勇健猛利之心。舍其头目髓脑。国城妻子等。皆用此个心。此标善。   纵令谤法永退善根。亦因此心。   五谤法阐提。   笺云。纵令我毁谤大乘方等教法。为一阐底迦信不具者。犯二根愆。退堕无上菩提。亦因我此心。此标不善。   若此发明。不是心者。   六总陈双业。   笺云。发明则每日攀缘逐境。起惑造业。第八识苟不是我心者。   我乃无心。同诸土木。离此觉知。更无所有。   七类同株块。   笺云。土谓土块。木谓草木。无情之物。言离此觉知之外。别更无有心。   云何如来。说此非心。   八如来虚夺。   笺云。谓佛前云此非汝心。   我实惊怖。兼此大众。无不疑惑。   九明己众同疑。   笺云。□实是惊惶恐怖。非但是我兼复大众。见佛夺我此心。一时犹豫不决。   惟垂大悲。开示未悟。   十请垂宣悟。   笺云。佛有同体大悲。悲能拔苦。开通指示。言我也秪是未悟。请佛开示于我。   尔时世尊。开示阿难及诸大众。欲令心入无生法忍。   后慰简双心文二。初述妄依源。文七。初明含悲密运。   笺云。开摄悟示摄入。前来云。兼此大众。无不疑惑。此中示告之无生。是二空真如理。无生亦无灭。法忍是二空真如智。法者执生物解义。忍者印认之义。谓起智印认前来二空真如理也。   于师子座。摩阿难顶。   二摩顶安心。   笺云。向师子座表无畏。摩阿难心顶。令其悟首楞严顶三□之法。而又安慰之。   而告之言。如来常说。诸法所生。唯心所现。   三指万法源。   笺云。诸法则总一切内身外器等法。唯心所现者。克简心外无法。唯识心现。真体无生。如珠现物类。而珠性无生。体常圆净。缘一切众生。自家造业果感而现。然一分真性。未尝变动。楞伽云。建立及受用皆从八识生。华严云。三界所有法。一切唯心造。唯识相上生。未是唯识性。若悟唯识。性相同体。则波水同湿也。   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   四显生因体。   笺云。因依也。言一切有情群类。善因生善道。恶因堕泥犁。此则内颠倒外颠倒。则器界四大等。如是内外。皆因一真之性。而有妄生。皆依真心上成其体。皆是唯识相上变起。而无一法出于心。   阿难。若诸世界。一切所有。其中乃至草叶缕结。诘其根元。咸有体性。   五就所生明性。   笺云。一草一叶。一花一果。穷结其根元。无非大种之源。此四大为依。方能长育。   纵令虚空。亦有名貌。   六指空相由彰。   笺云。言虚空是名貌。以无碍虚常为体也。   何况清净妙净明心。性一切心。而自无体。   七显本觉圆依。   笺云。何况本来清净微妙。寂静圆明之心性。则真性一切心。是妄。然妄依真立。如波依水有此。但举真不可道真心。而无其体。一切草木。尚有体性。   若汝执吝分别觉观。所了知性。必为心者。   后就尘料简。文四。初立。   笺云。必定也。为作也。执则守妄不移。吝乃夺之潜拒。分别则六。觉寻。观伺。所了知性通八。眼识了知色尘境。耳识了知声尘等。第六了知第七。第七了知第八。第八了知自分境根身器世等。此了知。唯约第八。经云。分别是第六。谓佗执吝此心不放。此且纵佗将此妄心。定作真心。向后破之。   此心。即应离诸一切。色香味触。诸尘事业。   二简文二。初总简。   笺云。即便也。应合也此心。指执吝之心。言此心便合离诸一切。色香等是五尘。诸尘是第六依第七而住。所营曰事。事成曰业。是其七八二识。或事是第七识。以恒审思量为事。业是第八识。刹那熏得善恶种子。落在其间。然后造得三界总别报业。   别有全性。   笺云。若离却前八识。分别外求一分性。不随前尘落谢。便许。是汝心全性。乃灵鉴独□不由境发。此是真故。下文□不由前尘。引起知见。若离前五尘。分别外无性。乃妄心。此总简。且教佗离尘认性。   如汝今者。承听我法。此则因声而有分别。   后别简文二。初约声。   笺云。且就声尘。承听则耳根发耳识。承受听览也。   纵灭一切见闻觉知。   后就法。   笺云。纵灭却一切见则眼。闻则耳。觉则身。知则舌与鼻。不与五同缘。   内守幽闲。   笺云。虽五根不缘五尘。第八识犹内缘法尘。幽则幽深。虽是闲。未得全闲。乃似闲缘。此声闻之人。伏第六识心。不与五同缘。虽不外缘。由内缘。如石压草。暂时不生长。逢春必发。盖未全闲也。   犹为法尘分别影事。   笺云。内心缘法。刹那不止。若不思览过去。便乃悬度未来。影事通七八。但有影事。此则未为真。   我非来汝执为非心。   三审文二。初不伤前执。   笺云。敕正也。谓前来夺下佗心。是严。此审文云。我非来汝。是慈。疏云。佛有诲子之慈。故借慈严之号。我非来汝等者。意谓不离妄外别有真心。盖水外无波。器外无金。   但汝于心。微细揣摩。   笺明细择双心。   笺云。返覆观照。更无别体。   若离前尘。有分别性。即真汝心。   笺云。教佗但离却八识缘尘妄心。眼识缘色尘。乃至第八缘根身器界等。此皆是前尘虚妄之法。但离却前尘。有一分灵鉴不熏之性。不随前境落谢。俨尔独存。即真汝心。下文云。似现前境。若离却前尘。无此灵鉴。不熏之性。此则妄心。非真心也。科云。细择双心者。离尘有性。是真心。离尘无性是妄心。   若分别性。离尘无体。   四非文三。初指随尘无体。文二。初明离尘无体。   笺云。若分别性离却前八识。即无体也。   斯则前尘分别影事。   后指现妄心。   笺云。便断云。此则前五尘。分别是第六识。强生分别。影是第七。执八见分。为我亲为影像。事是第八。成业果事。此妄心非真心也。   尘非常住。   次明尘谢随亡。文三。初标尘性无常。   笺云。言前尘之法。不得恒常久住。   若变灭时。   次明尘谢灭际。   笺云。前尘变灭之时。   此心则同龟毛兔角。   后喻同尘永灭。   笺云。龟毛兔角。五无之中。是毕竟无。汝若执此前尘分别之心为心。前尘变灭之时。此心一时落谢毕竟无。   则汝法身。同于断灭。   后无因克证无□初正因□□。   笺云。法身不说断灭。意破佗执此八识缘尘妄心。为真心。尘谢心亡之时。法身亦须成断灭。谓汝执妄心为真心。真心须断灭。真心既断灭。法身则可知。真心即是法身也。   其谁修证无生法忍。   后克证无依。   笺云。言法身既也断灭。又教阿难修行断障。证理。修是能修之智。法忍是所修之境。上叙破妄识虚已竟。   后通指密因。初手见相例指。   笺云。此指来意。谓前来披沙指中。指阿难真性云。若离前尘。有分别性。即真汝心。阿难等不识归真之路。所以默然自失。是故世尊便告云。一切世间诸修学人。现前虽成九次第定。不得漏尽成阿罗汉。皆由执此生死妄想。误为真实。阿难便起请云。自我从佛。发心出家。恃佛威神。常自思惟无劳我修。至开我道眼于□□□遂举□□□□□语阿难言。譬如我拳。若无我手不□□拳。若无汝眼。不成汝见。以汝眼根例我拳理。其义均不。阿难答言。唯然。世尊既无我眼。不成我见。例如来拳。事义相类。世尊便责云。汝言相类。是义不然。何以故。如无手人。拳毕竟灭。彼无眼者。非见全无。所以者何。汝试于途询问盲人。汝何所见。乃至以是义观。前尘自暗。见何亏损。故疏云。阿难顺许将契玄摸。宁侧圣怀。招令堕负。上叙手见相例指竟。   即时阿难。与诸大众。默然自失。   后通指密因文六。初手见相例指文六。初听徒失旨。   笺云。谓佛前来又夺云。此非汝心。此中又指云。我非来汝执为非心。苟认佛又夺之。苟若不认佛又指之。所以进退不便。但得缄口自失归真之路。疏云。韩卢引兽。此处如兽走入穴也。   佛告阿难。世间一切诸修学人。   二如来告误文五。初总举修徒。   笺云。总指一切修行学法之人。   现前虽成九次第定。   二明修阶极次。   笺云。编例有序。从下进上。有其伦次。谓之次第。九定者。初禅二禅三禅四禅此是色界。无色界空处。识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此是八。更添一个灭尽定。灭六兼尽七。亦云灭受想定。亦云无心定。   不得漏尽。成阿罗汉。   三指不升真果。   笺云。合云漏尽不得成阿罗汉。此文似倒。此简非身证。那舍秪得八定。未得灭尽定。若得此定。便漏尽成阿罗汉。身证即亲证也。为甚不得。下文云。   皆由执此生死妄想。误为真实。   四显误守迷元。   笺云。言总因执此生死妄想。是第八识缘尘之心。赚误为真实之性。下文便引进于佗。   是故汝今虽得多闻。不成圣果。   五策进阿难。   笺云。虽得多闻。任持三世诸佛言教。经云。将闻持佛。佛何不自闻。闻又云多闻增智慧。是不知实相。不得成四果阿罗汉也。   阿难闻已。重复悲泪。   三阿难恳请。文二。初恳文三。初他无慧己责文五。初述承箴感切。   笺云。阿难前来从摩登伽室中归。一回悲泣。此中又悲泪。故云重也。   五体投地。长跪合掌。   次五体申诚。   笺云。长跪表安危不易。合掌表师资道成。   而白佛言。自我从佛发心出家。恃佛威神。   三述恃佛威神。   笺云。前来爱相出家。便乃剔落须发。恃犹倚赖也。言我倚赖世尊威神之力加被于我。   常自思惟。无劳我修。将谓如来慧我三昧。   四希望赐定。   笺云。常自心思度量。谓更不劳我修行。世尊是我师兄。亦合得个三昧慧施于我。   不知身心。本不相代。   五述断证由躬。   笺云。佛是法身。不代我五蕴之身。佛是真实心。不代我八识缘尘妄心。   失我本心。   次述身不代心责文三。初述恨失如源。方知往错。   虽身出家。心不入道。   次责躬叨圣服不履真途。   笺云。有身出家。心不出家。有心出家身不出家。有身心俱出家。此乃身出家心不出家。不入道者。盖心不与道相应。是不悟首棱严大定。下说喻。   譬如穷子舍父逃逝。   后比穷子逃家离亲远逝。   笺云。弃却本来真性。法性身居法性土。如其穷子舍父。然后流浪三界。何殊逃逝佗国。   今日乃知。虽有多闻。若不修行。与不闻等。   后说不代修责文二。初述闻不代修。   笺云。若不断障证理。亦与不闻一般。下喻。   如人说食终不能饱。   后比谈餐不饱。   笺云。阿难任持三世诸佛言教。自家不悟。但似人之说食也。   世尊。我等今者。二障所缠。   后请文二。初述现缠双障。不了真常。   笺云。则烦恼所知二障。如人被物所缠缚也。烦谓烦冤。恼谓恼乱。一切有情。常处生死。百法云。所知不是障。是障障所知。   良由不知寂常心性。   笺云。良信也。由因也。言信因不悟真。寂圆常心。是本来心性。是体性。性下便请。   惟愿如来。哀愍穷露。   后请佛哀穷令开道眼。   笺云。哀谓哀怜。愍谓愍念。穷则贫穷。露乃孤露。父母俱丧谓之露。言我如今又无智度菩萨母。方便以为父。何异于贫穷孤露之人。   发妙明心。开我道眼。   笺云。显发微妙圆明之心。眼则起智照理。如眼见物不殊也。   即时如来从胸万字。涌出宝光。   四旋光许示文八。初心光欻涌。   笺云。佛胸前如卍字。表万行已圆。涌出其光。可贵可重。谓之宝光其光晃昱。有百千色。   次万色呈奇。   笺云。此光分明炳焕有百千般色。表真色受用。舍无常色。获得常色。   十方微尘普佛世界。一时周遍。   三遍刹腾耀。   笺云。光明无处不烛故也。   遍灌十方所有宝刹。诸如来顶。   四灌诸佛顶。   笺云。十方宝刹。所依。依报。诸如来顶。能依正报。放此光遍灌所依能依。表佛佛道同。生生体一。又表向此说顶三昧之教又表此经难思议。故佛佛同知。   旋至阿难。   五旋投庆喜。   笺云。旋转其光。又至阿难。然是当机之者。   及诸大众。   六大众但蒙。   笺云。三十六类。表此顶三昧教谁人无分也。   告阿难言。吾今为汝。建大法幢。   七告建法幢。   笺云。幢以高显为义。表此经是诸教之标表。若近而论之。则目此灯光显耀一指。破灯破眼指到于心。是建大法幢。远而论之。则总目一部五密因三修证。为建大法幢。大法如幢。故曰法幢。   亦令十方一切众生。   八同开佛眼。   笺云。目法界内一切迷真背觉底有情。   获妙微密性净明心。   笺云。获得也。妙者神用无方。微者四目不能睹。密者隐妄难知。性是体性。性。本来清净圆明之心也。   得清净眼。   笺云。目根本智。此智亲证真如之时。如眼照物不殊。   阿难。汝先答我见光明拳。   五覆征前理。文二。初征文三。初问光因。   笺云。佛覆问前黄河指。后佛竖臂征之。以何为心。阿难言。以能推者为心。佛便夺下。向此中再覆前问。意欲破佗执眼能有见。   此拳光明。因何所有。   笺云。一问此拳光明因。何便有此光明。   云何成拳。   二问拳相。   笺云。二问因个甚物。便成此拳相。   汝将谁见。   后问能见。   笺云。三问汝将谁见。已上是佛垂三问。向下阿难三答。   阿难言。由佛全体阎浮檀金赩。   许力切光也。   如宝山清净所生。故有光明。   后答文三。初答光因。   笺云。由因也。一答。答前第一问。阎浮树名。此树下出金最好。喻佛之身。佛身如妙金台。光如宝山。皮肉细滑。尘土水等。悉皆不住。   我实眼观。   次答能见。   笺云。二答前后问汝将谁见。言我实用浮尘眼。观佛光明拳。   五轮指端。屈握示人。故有拳相。   后答拳相。   笺云。三答。答前第二问云何成拳。佛手指各有五轮纹。因中舍钞珍异宝。所以获此轮纹。将此五指头。屈搏握为拳。故有此拳相。   佛告阿难。如来今日。实言告汝。诸有智者。要以譬喻而得开悟。   六举例指心文七。初告喻知。   笺云。四十五年后。世尊。观众生根缘。次第成熟。说此一教。故言今日。以诚实之言。告汝阿难。佛真语者。实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世尊向下欲破。且先告喻。令其生信。语有智慧之人。要以譬喻。譬即喻。而得开通悟解也。   阿难。譬如我拳。若无我手。不成我拳。   一举例问文三。初举手成拳。   笺云。无手不拳。此标拳也。   若无汝眼。不成汝见。   次举眼成见。   笺云。无眼不见。此标眼也。   以汝眼根。例我拳理。其义均不。   后合例标问。   笺云。用汝眼根。例我拳之道理。其义均平不均平。此是不均平。且试问佗手之与拳。表境无前境。似有忽无。仗因托缘。缘无自性。当体即空。眼之与见。表心不无。如人无眼见即在。   阿难言。唯然。世尊。   三答例成文三。初总许。   笺云。阿难却答言均平。   既无我眼。不成我见。   次先牒眼。   笺云。意谓须有眼方成见。   例如来拳。事义相类。   后举拳成例。   笺云。将眼例拳。其义一般。是阿难所见也。   佛言阿难。汝言相类。是义不然。   四责不均。   笺云。是义不如此。   何以故。   五征含指文二。初自征不例。   如无手人。拳毕竟灭。彼无眼者。非见全无。   后述无眼见存。   笺云。拳毕竟灭。表相分全无。非见全无。表见分不无。谓眼根虽暗。见性常存。   所以者何。   六邀就审文三。初叙盲有见。   笺云。有何所以之故。   汝试于途。询问盲人。汝何所见。   二邀问盲视。   笺云。无目曰盲。言汝试于途路之上。询问个无目之人。汝何所见。   彼诸盲人。必来答汝。我今眼前唯见黑暗。更无佗瞩。   后替盲答见。   笺云。更无佗瞩。独睹暗境而已。   以是义观。前尘自暗。见何亏损。   七结指心。   笺云。用前义观察。前尘自暗。是浮根与前尘像。自明自暗。此一分。见性则不曾亏损。此是世尊庵含指佗见也。   第二灯光显用指。   笺云。此指谓前来手见相例指中。佛邀阿难。汝试于途。询问盲人。汝何所见。彼诸盲人。必来答汝。唯见黑暗等事。是故世尊便指云。以是义观。前尘自暗。见何亏损所以阿难向此中疑云。诸盲眼前唯睹黑暗。云何成见。于是世尊恐阿难执盲眼不见。遂邀二人。就暗室通疑。上叙灯光指竟。   阿难言。诸盲眼前。唯睹黑暗。云何成见。   二灯光显用指。文三。初征前拒指。   佛告阿难。诸盲无眼。唯观黑暗。与有眼人。处于暗室。二黑有别。为无有别。   次暗室通疑文二。初引明瞽。同幽。令分二黑。   笺云。无眼之人。唯见前黑。与个有眼人。处暗室中。此二人见暗。为复有别。为复无别。令佗辩。   如是世尊此暗中人。与彼群盲。二黑校量。曾无有异。   后答群盲共观两暗无殊。   笺云。阿难答意即无别。□知无眼之人。亦有见不可言无见。   阿难。若无眼人。全见前黑。忽得眼光。还于前尘。见种种色。名眼见者。   后比心成见文三。初比灯同眼抑见成灯。文三。初举瞽人除膜。定眼能瞻。   笺云。佛又举此无眼人。忽有人将錍。为佗剔开眼睛。还见前尘等物。莫是眼能见。意谓眼不能见。且纵佗。   彼暗中人。全见前黑。忽获灯光。亦于前尘。见种种色。应名灯见。   后引有目蒙灯例灯成见。   若灯见者。灯能有见。自不名灯。   次□立灯鉴邀灯具识。文二。初纵灯能见且夺灯名。   笺云。自不名灯。灯义不成。须成有情无情若见无义不成。   又则灯观。何关汝事。   后重许灯心责遗躬性。   笺云。纵灯有心解见。又何关汝阿难之事。   是故当知。灯能显色。如是见者。是眼非灯。   后双彰显色指见成心文二。初标灯指眼。   笺云。灯秪能显前尘色相。不解见色。指到于眼。眼根发识。明利方具前境。   眼能显色。如是见性。是心非眼。   后去目甄心。   笺云。是知眼秪能显色。不能见色。见是于心。乃指心见。若言眼能见。死人有眼。云何不见。明不循根。寄根明发。   第三去留动寂指。   笺云。去喻烦恼。似客不久住故。留喻声闻人。暂伏第六识。如主人更无来往。动喻大乘细四相。生住异灭。微细难知。寂喻大乘真空。非生灭故。此指来意。然谓前来执能推者为心。被世尊夺下。又向灯光指中。破灯破眼。指到于心。所以阿难未知夺指之意。是以阿难与诸大众默然。故疏主出阿难意云。拒之乃仰惭慈诲。认之又与夺同源。是以默请分诠。冀明料简。上叙去留动寂指。   阿难。虽复得闻是言。与诸大众。口已默然。心未开悟。犹冀如来慈音宣示。合掌清心。伫佛悲诲。   三去留动寂指。之三。初迷徒默请。   笺云。犹尚也。冀仗也。与诸三十六类大众。见佛此言疑道前来又夺云。若变灭时。此心即同龟毛兔角。又言此心不是。此中又指道。灯能显色如是见者。是眼非灯。眼能显色。如是见性。是心非眼。进之佛前来又夺下此心。退之佛此中又指此心。但得缄口无言。身之与心。未能开通悟解。尚自仗佛世尊慈悲之音。宣说显未。于是合掌清洁其心。伫待我佛世尊慈悲诲喻。   尔时世尊。舒兜罗绵网相光手。开五轮指。诲敕阿难及诸大众。   次敕众谈因文二。初舒金普来。   笺云。兜罗绵亦云都罗绵。兜罗树上出绵。佛手柔软。如兜罗绵。佛手有网缦之相光明。开犹展舒也。佛五指端。各有轮纹相。诲喻告来庆喜并三十六类大众。   我初成道。   次告演初谈。   笺云。世尊从初于菩提树下。八相成道也。   于鹿园中。为阿若多五比丘等。   笺云。佛昔因中时。在此园中。为鹿二。今成道。又于此园为五俱轮。转十二行法轮。梵云阿若多。华言解义。佛初成道日。且先度五俱轮。梵云俱轮。华言亲。是佛之亲。为其说十二行法轮。说了问佗。五人云。阿若多。陈那起来云。阿若多。五者。三人家族。一阿湿波。华言马胜。二跋提。三摩诃男俱利。二人舅氏。一憍陈那。二十力迦叶。   及汝四众言。   笺云。则五俱轮中。自家四众。或是汝在会四众。指佛边四众也。   一切众生。不成菩提及阿罗汉。   笺云。菩提是佛果位。有为果。或无上菩提。   皆由客尘烦恼所误。   笺云。烦恼从外而来。污其自体。似客尘一般。言总因此客尘烦恼之所赚误。   汝等当时。因何开悟。今成圣果。   后令宣创悟。   笺云。汝指阿若多通。取四众。当鹿园中。佛设法之时。因何开通悟解。今成四界阿罗汉也。   时憍陈那。起立白佛。   后阿若承宣文四。初总述悟因。   笺云。当佛告演之时。陈姓也。那是男声。如尼是女声。从座起立。咨白教主。   我今长老。于大众中。   笺云。是长之老。德重推尊。耆年宿德。庄严经云。不必发白面皱。牙齿堕落。所贵修福灭罪。净修梵行。名曰长老。向法会之中。   独得解名。   笺云。解四谛理。成阿罗汉。   因悟客尘二字成果。   笺云。客影取主客是第六识心。攀缘遂境。念念不止。喻如客来来[彳*至]往。似猿猴得树。象马无钩。主喻声闻人。不与五同缘。伏第六识心。尘影取空。尘是大乘细四相。生住异灭。念念不止。空喻大乘真空。成果则成第四果阿罗汉。然后便说喻。   世尊。譬如行客。投寄旅亭。或宿或食。食宿事毕。俶装前途。不遑安住。   次先陈客义。文四。初述客匆游。   笺云。譬况也。俶述也。坐曰贾。行曰遍。投泊寄宿于旅店之中。或可一宿。或可一食。食与宿事一时了。又乃远装行途。更不驻止。法上一切众生。第六识心。嚣甚动掉。起惑造业。攀缘逐境。无有休歇。如客相似。   若实主人。自无攸往。   次叙主人安住。   笺云。攸所也。若是店主。何有所往。喻声闻人暂伏第六识。不与五同缘之时。   如是思惟。不住名客。住名主人。   三重双料简。   笺云。陈那又双叙。   以不住者。名为客义。   四偏结族门。   笺云。影取以所住者。名为主义。此叙客了。下文叙尘。   又如新霁。清旸升天。光入隙中。发明空中诸有尘相。尘质摇动。虚空寂然。   三显谈尘妄。文二。初叙空寂尘摇。   笺云。雨过曰霁。日头升霄之时。屋室有小孔隙。日影射入屋内。便见野马之尘。显现分明。然此尘形质。摇动不上。新霁清旸。喻法空无漏智现前。光入隙中。发明空中诸有尘相。喻第八识中。生住异灭细四相。此四相念念不停。如空中隙驹尘。若是空只寂然不动。喻大乘真空之理。无来无去。下双叙。   如是思惟。澄寂名空。   后审甄尘理。   笺云。是真。   摇动名尘。   笺云。是妄。   以摇动者。名为尘义。   笺云。影取以不动者。名为空义。   佛言如是。   四佛印证。   第四兜罗开合指。   笺云。此指来□□阿难前□去留动寂指中。与诸大众。口已默然。心未开悟。于是世尊向此中。开屈五轮之指。引试阿难方睹尘摇之妄习。即时如来于大众中。屈五轮指。屈已复开。开已又屈。谓阿难言。汝今何见。阿难言。我见如来百宝轮掌。众中开合。佛告阿难。汝见我手众中开合。为是我手有开有合。为复汝见有开有合。双征开合。阿难言。世尊宝手。众中开合。非我见性有开有合。答心无展合。显境自摇。佛言谁动谁静。阿难言。佛手不住。而我见性尚无有静。谁为无住。答双超动静。佛言如是。且泛印之。此表外四大生灭也。上叙兜罗开合指。   即时如来。于大众中。屈五轮指。屈已复开。开已又屈。谓阿难言。汝今何见。   四兜罗开合指。文五。初标相问酬。文二。初五轮开屈试睹尘摇。   笺云。开已又屈。意表外四大。山河大地。诸有为法。恒常生灭。无有停住。   阿难言。我见如来百宝轮掌。众中开合。   后酬百宝卷舒。述心能见。   佛告阿难。汝见我手。众中开合。   二征答动理。文二。初心境双标别征开合。   笺云。此牒佗前言。   为是我手有开有合。为复汝见有开有合。   笺云。意问佗为复外四大有生灭。为复是汝缘尘妄心有生有灭。阿难不了心境之文。下便云。   阿难言。世尊宝手。众中开合。我见如来手自开合。非我见性有开有合。   后答心无展合显境自摇。   笺云。阿难意□外四大。自生自灭。我此识心。不曾生灭。不知外四大是无记。何处有生灭。生灭唯心也。   佛言。谁动谁静。   三审文。   笺云。佛再审。为复是境动心动。为复是境静心静。   阿难言。佛手不住。而我见性尚无有静。谁为无住。   四认文。   笺云。尚无有静。超静相。谁为无住。超动相。双超动静。   佛言。如是。   五印文。   笺云。佛见阿难略认得一分性无动静。且泛印之。此叙外四大了。下文叙内四大。   第五轮光显耀指。   笺云。然谓前来兜罗指中。秪明得外四大相。未明内四大元由。所以世尊别纵权方。连祛内执。便乃左右飞光。要除迷习。经云。如来于是从轮掌中。飞一宝光。在阿难右。即时阿难回首右盼。又放一光。在阿难左。阿难又则回首左盼。世尊便问。阿难汝头今日何因摇动。阿难言。我见如来出妙宝光。来我左右。故左右观。头自动摇。世尊便征。阿难汝盼佛光。左右动头。为汝头动。为复见动。阿难言。世尊我头自动。而我见性尚无有止。谁为摇动。答双超动静二境。佛言如是。此表内四大相生灭。故疏主云。头是无记。由识故摇。何得印见难□□□□□□□□□□□□□轮光显耀指。   如来于是。从轮掌中。飞一宝光。在阿难右。   五轮光显耀指。文六。初飞光问首。文五。初轮光飞右。   即时阿难回首右盼。   三庆喜回瞻。   笺云。阿难回头右顾。斜视曰盼。   又放一光。在阿难左。   三飞左。   笺云。左右顾盼。表内四大地水火风。念念生灭。   阿难又则回首左盼。   四左顾。   佛告阿难。汝头今日何因摇动。   五问动。   笺云。因个甚物。头乃摇动。   阿难言。我见如来出妙宝光。来我左右。故左右观。   二答见随瞻。文二。初总述随观。   笺云。他身征妙出光。可贵可重。来在我左边右边。故我向左右观瞻。   头自摇动。   后自甄头动。   笺云。言我头自家摇动。   阿难。汝盼佛光。左右动头。   三审二双征。文二。初审。   笺云。牒佗答。下便双问。   为汝头动。为复见动。   后征。   笺云。佛问为复是内四大生灭。为复汝识心有生灭。阿难不悟心境一如。下便答。   世尊。我头自动。而我见性尚无有止。谁为摇动。   四见超双迹。   笺云。尚无有止。超静相。谁为摇动。超动相。阿难意云。内四大自生灭。我见性无生灭。疏云。不知关在戏人。但执木身能动。不知是识性生灭。四大身乃无记。何有生灭。   佛言。如是。   五佛印诠成。   笺云。佛见佗略认得一分性。识得一分真妄。且泛印如是。要向下都责。   于是如来。普告大众。若复众生。以摇动者。名之为尘。以不住者。名之为客。   六如来叙责。文二。初叙文三。初叙憍陈。   笺云。总叙迷真背觉等辈。用摇动者。名之为尘。是细四相。用不住者。名之为客。是第六□心。来来往往。似客一□□□牒前去留动寂指。   汝观阿难头自动摇。见无所动。   次飞光。   笺云。牒轮光显耀指文。   又汝观我手自开合。见无舒卷。   后开合。   笺云。牒兜罗开合指文。   云何汝今以动为身。   后责文二。初别。文二。初牒第三立责。   笺云。责阿难用身解动。身是无记。动唯是心。则轮光显耀指。   以动为境。   后牒第二立责。   笺云。境不解动。动唯是心。此责境动。是兜罗开合指。缘外四大是境。此中责之不伦次。盖是佛责时便责。不拘前后。或外四大。从内四大变。所以先责内。后方责外也。   从始洎终。念念生灭。   后总文五。初责不息妄。   笺云。从始一念违如。及至六道轮回。前念新新而起名生。后念念念落谢名灭。   遗失真性。   二责遗真体。   笺云。遗亦失也。又训落。既流浪生死。便失却本来真性。   颠倒行事。   三责心外见缘。   笺云。颠倒不正义。动是心。执身与境动。则颠倒行事。以不动言动。以动言不动。   性心失真。认物为己。   四责认妄为性。   笺云。性心是妄。失却真如之性。认生灭妄心为自己。问。何故言心为物。答为向真性上看来。妄心亦似物也。   轮回是中。自取流转。   五责迷中受转。   笺云。向生死中流浪。如旋火轮。无有停息。集谛名流。苦谛名转。由集谛招三界身。有漂溺之义。名流。苦果身。于三界受生。名转。   第六观河匪变指。   笺云。观是能缘见分。河是所缘相分。匪变者。不变也。此指然谓波斯匿王问佛云。我昔未承诸佛诲来。见迦旃延毗罗胝子。咸言此身死后断灭。名为涅槃。我虽值佛。今犹狐疑。云何发挥。证知此心不生灭地。于是世尊便且权时。就匿王现量身见分。指示真性。问云。大王汝年几时。见恒河水。答。我生三岁。慈母携我。谒耆婆天。经过此流。尔时即知是恒河水。佛征。大王如汝所说。二十之时。哀于十岁。乃至六十。日月岁时。念念迁变。则汝三岁见此河时。至年十三。其水云何。王□如三岁时。宛然无异。乃至于今。年六十二。亦无□异。世尊便就波斯匿王。显指心常不皱变云。大王汝面虽皱。而此见精性未曾皱。皱者为变。不皱非变。变者受灭。彼不变者。元无生灭。上叙观河指竟。上来有六。初手见相例指。二灯光显耀指。三去留动寂指。四兜罗开合指。五轮光显耀指。六观河匪变指。六段不同。总是通指密因竟。上来有二。初破妄识处。后通指密因。两段不同。总是第一简妄明真指密因竟。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第一下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二(之上)     天竺沙门 般剌密帝 译     乌长国沙门 弥伽释迦 译语     菩萨戒弟子 房融 笔受     西京大兴福寺沙门 惟悫 科     皇宋首楞大师 可度 笺   尔时阿难及诸大众。闻佛示诲。身心泰然。   六观河匪变指。文二。初申疑。文二。初阿难密□□释双源。文四。初承□息虑。   笺云。阿难乃举殿□人。及诸祇园会上三十六□人□大众。闻则耳根发耳识。同缘名义。示乃指示。佛前来指云。若离前尘。有分别性。即真故心。又云。灯能显色。如是见者。是眼非灯。眼能显色。如是见性是心非眼。诲乃诲责。责云。云何汝今。以动为身。以动为境。从始洎终。念念生灭。遗失真性等。身是五蕴妄身。心是八识妄心。身更不执我。心更不执法。虽未悟得首楞严性。亦得□水所贵故。康泰安然也。   念无始来失却本心。   二念昔遗真。   笺云。念者冥记之义。失却本来真心。失也不曾失。只是被烦恼所覆。暂时不得显现。又何异于失。若决有失。诸佛起智合理之时。须有个真从外而来。疏文云。头无得失之非。见有忽狂之咎。然诸佛菩萨起智合理。内假真如熏。外假师教熏。亦无一法从外而得。   妄认缘尘分别影事。   笺云。谓一切众生失云本心。日用中间虚妄印□缘尘妄识为心。八识各缘自分境。眼识缘色尘。耳识缘声尘。乃至第六识与五同缘。分别强盛。分别色香等。影乃七识执八见分为我。亲为影象相分。事则八识合业果事。   今日开悟。如失乳儿。忽遇慈母。   三喻悟逢亲。   笺云。言今日之下。是七月十六日。蒙世尊向楞严会上。开方便门。示真实相。令□开通悟入。阿难失却本心。流浪生死。如失乳□□。□今得遇世尊开悟。如儿遇母。性命复存。阿难悟则未悟。今日目因谈果。世尊四十五年后。向楞严会上。称性而谈。说顶三昧法。言我终须悟去。   合掌礼佛。愿闻如来显出身心。   四请分双性。   笺云。明显指出。五蕴妄身。八识妄心。   真妄虚实。   笺云。真则实。妄则虚。   现前生灭与不灭。   笺云。生灭是妄。不生灭是真。   二发明性。   笺云。愿佛为发起明白。真性妄性。条然各别。待我弃妄修真。阿难大意。见佛前来责之以动为身。以动为境。乃疑妄外有真。欲得世尊离妄指真。有此问表。   时波斯匿王。起立白佛。我昔未承诸佛诲来。见迦旃延毗罗胝子。咸言此身死后断灭。名为涅槃。   后波斯陈疑显问真理。文四。初叙昔闻邪教。   笺云。咸总也。我者亲义。西土泛皆称我。从今本古谓之昔。迦旃延。应云迦罗鸠驮迦旃延。迦旃延是姓。字迦罗鸠驮。六师之中是第五师。执一切亦有指。亦无相颠倒执著。则断见外道。毗罗胝子。应云删阇夜毗罗胝子。字删阇夜。母名毗罗胝。是彼之子。故云毗罗胝子。此苦行外道。陶糟饮汁。拔发灰身等。六师之中是第三师。执道本自然。何假修证。但尽此生。自然得道。举喻云。如高山转缕丸。缕尽丸止。王言我昔未承受诸佛诲喻告来之时。见此二外道。总言。此四大之身。死后一向断灭。不复续生。不续生处。得大安乐。名为涅槃。涅槃安乐义。纳得此种子。在第八识中。   我虽值佛。今犹狐疑。   二陈遇正犹疑。   笺云。言我如今虽然值遇世尊。犹尚狐疑。狐性多疑。疑则犹豫不决。不知此二外道。作此等说。还是不。   云何发挥证知此心不生灭地。   三请简示真途。   笺云。挥用也。地则实际理也。请佛为佗发用证悟。了知此心不生不灭。   今此大众。诸有漏者。咸皆愿闻。   四叙同机乐听。   笺云。简去无漏。前阿难问。佛未见答。因何王又请。有三义和会。一恐大文失落。此中经义不全。二王者自在义。得问便问。不管阿难前问。三王怀得此问已久。恰见阿难问。与自意同。便起来问。图得佛答之时。亦答阿难所问。   佛告大王。汝身现在。   后决示。文二。初简灭。文三。初灭文四。初问。   笺云。佛呼王言。汝身现在为中印土主。有经作存字。义通。   今复问汝。汝此肉身。   笺云。言汝此肉团之身。是父精母血。三十六日在母胎中。生藏上熟藏下。假合而成。   为同金刚常住不朽。为复变坏。   笺云。为同诸佛常身法身。不生不灭。为复迁变坏烂。佛意。问欲为佗说不生不灭。且光问生灭。促浅至深。   世尊我今此身终从变灭。   二答。   笺云。言我今精血假合。四大危脆之身。一朝无常杀鬼到来。终须改变坏灭。   佛言。大王汝未曾灭。云何知灭。   三征。   笺云。佛又问。汝今未会灭。此身犹自存在。云何知得变灭耶。   世尊。我此无常变坏之身。虽未会灭。我观现前。念念迁谢。新新不住。如火成灰。渐渐销殒。殒亡不息。决知此身当从灭尽。   四酬。   笺云。言我此无常。不得长久。变坏之身。即今也未曾灭。我观现前。前念后念。如此迁流落谢。不曾停驻。看前念新。后念又新于前念。皆被行阴所迁。似一堆火。渐渐成灰。既成灰已。被风所吹。即渐销散殒灭。更不停息。决定当知。此身须从变灭将尽。   佛言。如是大王。汝今生龄已从衰老。颜貌何如童子之时。   次异。文二。初举老比少问。   笺云。言汝如今生身年龄。已从衰残老耄。颜容形貌何如十岁为童子之时。   世尊。我昔孩[子*(舄-臼+(十/甲))]。肤腠润泽。   后生华耄朽答。   笺云。初生曰婴。二岁曰孩。三岁曰[子*(舄-臼+(十/甲))]。皮外曰肤。血脉相凑处曰凑。润滑光泽。   年至长成。血气充满。   笺云。次第年至长大成立。骨血气色。皆以充肥盈满。人年二十。柔弱方冠发。三十壮有室。   而今颓龄。迫于衰耄。   笺云。而今颓落年龄。似已颓山被寒暑通迫。行阴所迁。衰残老耄。八十曰衰。九十曰耄。   形色枯悴。精神昏昧。   笺云。形体颜色。枯槁憔悴。神昏识暗昧。   发白面皱。逮将不久。如何见比充盛之时。   笺云。鹤发鸡皮。逮犹及也。将死不久。意谓如今老矣。不可□于儿童之时。   佛言。大王汝之形容。应不顿朽。   后渐又二。初审。   笺云。言汝之形体颜容。合不□顿从□岁便老朽去。佛意欲王叙由渐而老。   王言世尊。变化密移。   后答文三。初总叙潜流。   笺云。密谓欲密。移谓改移。言发生爪长。行阴所迁。   我诚不觉。寒暑迁流。渐至于此。   笺云。日月运□一寒一暑。迁变流易。我此四大之身。渐渐童年迁至中年。中年迁至老年。次第而老。   何以故。我年二十。虽号年少。颜貌已老初十岁时。三十之年。又衰二十。于今六十。又过于二。观五十时。宛然强壮。   次别陈粗易。   笺云。我年二十。弱冠之岁。颜貌已老初十岁童子之时。次第加上。三十曰齿之年。又衰老于弱冠。子合六十耳顺。越却两倍。又过于二。乃六十有二。观五一时。则宛然□强壮健。   世尊。我见密移。虽此殂落。   后备述征迁。   笺云。尚书云。尧篇曰殂。今不取崩。但取老善。   其间流易。且限十年。   笺云。于行阴之中。迁流变易。极是微细。今粗而言之。且限十年。合十二年为一纪。今举全数。为一度老。   若复令我微细思惟。其变宁惟一纪二纪。   笺云。不但是十二年一度老。亦不是二纪二十四年。亦不但是二十四年一回老。   实为年变。岂惟年变。亦兼月化。   笺云。实是一年一度改变。又夺云。非但一年一度改变。亦兼一月一度改变。   何直月化。兼又日迁。   笺云。直但也。又夺云。不但一月一度改变。兼又一日一度迁移。   沉思谛观。刹那刹那。   笺云。沉细思惟。谛实观察。时中极促。不越刹那。壮士一弹指间。有六十刹那。九百生灭。   念念之间。不得停住。故知。我身终从变灭。   笺云。前念后念。不得停住。故知我此肉团之身。终须改变坏减。   佛告大王。汝见变化迁改不停。   后示常。文三。初问陈知否。文二。初牒前悟。减审自知真。   笺云。牒王前来道岂唯身变。亦兼□此□云子迁老年气销容变。   悟知汝灭。   笺云。悟解知汝决定是灭。牒前云故知我身。终变灭。   亦于灭时。汝知身中有不灭耶。   笺云。亦则也。则向四大变灭之时。汝还知此四大身中。乃有一分首楞严真性。不可殂坏。如□□□泥。涅而不缁。本自不生。今无灭否。   波斯匿王。合掌白佛。我实不知。   后稽颡虔咨。述迷真性。   笺云。王知则甚知。准萨遮尼乾子经云。波斯匿王过去是佛。为二师不并化。示□国□□□礼叙迷真。谦怀请益。图得佛向下为说。令一切众生知之尔。   佛言。我今示汝不生灭性。   次许对宜示。文四。初许示其心。   笺云。佛言。汝既不知。我今示汝。令汝亦知不知之性。不生不灭。   大王。汝年几时。见恒河水。   二举河征相。文四。初问观河早晚。   笺云。此河之水。从阿耨达池师子口流出。其河周围四十里。其中砂细如面。与水混流。亦云金砂河。谓此河有金砂。亦云福河。西天人生下子。皆向此河浴。言得福故。去城五里南门外。人眼所亲。佛说法。多将此河为喻。   王言。我生三岁。慈母携我。谒耆婆天。经过此流。尔时即知是恒河水。   二酬孺岁能知。   笺云。五母此二慈母也。我生三岁之时。慈母携抱于我。谒耆婆天。华言命天。即庙也。西土人生下子。皆来此庙。求福或求寿。言我当此三岁时经过。便知是恒河水。   佛言。大王。如汝所说。二十之时。衰于十岁。乃至六十。日月岁时。念念迁变。则汝三岁。见此河时。至年十三。其水云何。   三举质征河。   笺云。如汝前来所说。二十之年衰于十岁。日月岁时。岂唯年变。亦兼月化。何但月化。亦兼日迁。乃日与月。更与一岁。复与一时。则汝三岁见此恒河。且越过十年。至十三时。见水如何。   王言。如三岁时。宛然无异。乃至于今。年六十二。亦无有异。   四答水恒无易。   笺云。王言如三岁之时。与年十二时。也无别异。于今六十有二。此水亦无变易。此约相分无迁。后约见分。   佛言。汝今自伤发白面皱。其面必定。皱于童年。则汝今时。观此恒河。与昔童时观河之见。有童耄不。   三审见迁停。文二。初举形迁相审性同宜。   笺云。汝如今自家。悲伤头发已是白。面皮必定皱。则汝今年六十二时。与昔为童子之时。此眼识现量见分。还有老少不。意谓童年时。老年时。见性无别。   王言。不也世尊。   后答心常不同身易。   笺云。□答□无老。   佛言。大王。汝面虽皱。而此见精。性未曾皱。   四显心常寂又三。初比。文三。初皱。   笺云。汝面虽皱来。妄识生灭性未曾皱。指眼识现量心。同如来藏性。此眼识现量心。是八识亲相分。□境不分能所。唤□似现量。但指似现量。自然显得真现量。了似归真。都是一如来藏性。   皱者为变。不皱非变。   次变。   变者受灭。彼不变者元无生灭。   后灭。   云何于中。受汝生死。   次常。   笺云。如何问如来藏中。更有新新而起曰生。念念落谢曰死。   而犹引彼末伽梨等。都言此身死后全灭。   后责。   笺云。末伽梨拘赊梨子。其人字末伽梨。母名拘赊梨。仗母称子。六师之中。是第二师。执道本自然。何假修证。如偈云。谁芟荆棘画禽兽。谁凿江河堆高山。暴风忽起还自止。当知诸法皆自然。等取六师外道。   王闻是言。   后会旨同欣。   笺云。波斯匿王未值佛时。见此迦旃延。毗逻胝子。咸言此身死后。名为涅槃。如今闻佛指佗如来藏性云。汝面虽皱。而此见精性未曾皱。乃至云何于中受汝生死。王闻佛此言也。   信知身后舍生趣生。与诸大众。踊跃欢喜。得未曾有。   笺云。信谓信解。清心曰信。信如水精珠。能清浊水故。知谓觉知。觉知此异熟既尽。复生余异熟。善因生善道。恶业堕泥黎。舍此四大之身。趣三界九地之生。踊跃欢喜。则法味滋神。得未会有。则获利殊胜。   第二见相含克指密因。文十三段。初凡圣同如。二大海全潮。三旅亭观月。四寄遣八还。五性无缘相。六体无盈缩。七见非一异。八空花一月。九破自然。十破因缘。十一觉眚非见。十二破和合。十三破非和合。且初凡圣同如指者。此指来意。然谓阿难见世尊指波斯匿王见分不生灭。阿难便问云。若此见闻必不生灭。云何世尊。名我等辈遗失真性。颠倒行事。于是世尊便说垂手除名喻答阿难。令知正倒之身。经云。即时如来。垂金色臂。轮手下指。示阿难言。汝今见我母陀罗手。为正为倒。阿难言。世问众生以此为倒。而我不知谁正谁倒。佛告阿难。若世间人。以此为倒。即世间人。将何为正。阿难言。如来竖臂兜罗绵手。上指于空。则名为正。佛则竖臂问阿难言。若此颠倒首尾相换。诸世间人。一倍瞻视。于是世尊来令阿难。向第一义谛上。观凡圣二名。经云。随汝谛观汝身佛身。称颠倒者。名字何处。号为颠倒。上叙凡圣同如指竟。   阿难即从座起。礼佛合掌长跪白佛。世尊。   初凡圣同如指。文二。初难辞文四。初申咨仪。   笺云。阿难见世尊前来。就眼识现量心上。指波斯匿王如来藏性。有越前谈。所以便起来难云。   若此见闻。必不生灭。   二陈见理。   笺云。见闻是五现量识。见闻觉知之性。必犹定也。奈自不生。今亦无灭。谓世尊指波斯匿王云。汝面虽皱。而此见精性未曾皱。乃至元无生灭。   云何世尊。名我等辈遗失真性。颠倒行事。   三牒相违。   笺云。如何大觉世尊。前来名邈我等流辈。遗失却本来真如佛性。颠倒顶堕义。行事不正也。谓阿难前来向兜罗开合指中。道我见如来手自开合。非我见性有开有合。又向轮光显耀指中。道我头自动。而我见性尚无有止。谁为摇动。是以世尊绾前都责云。云何汝今以动为身。以动为境。从始洎终。念念生灭。遗失真性。颠倒行事。阿难既蒙世尊责之。向第二卷经初。请佛说生灭与不生灭二发明性。要革妄修真。佛未答之。波斯匿王便起来问佛。佛就眼识现量心上。指如来藏性。即妄指真。要佗无真可取。无妄何舍。宁知旨密言含。有乖前述。所以阿难小乘之人。不会世尊指法。便起来核难。   愿兴慈悲。洗我尘垢。   四请通决。   笺云。愿佛世尊。兴犹起也。慈能与乐。悲能拔苦。以法水。洗涤我妄心。坌污自体。名之曰尘。染污难去。名之曰垢。   即时如来。垂金色臂。轮手下指。示阿难言。汝今见我母陀罗手。为正为倒。   后通疑。文二。初垂金立相。文五。初垂手双问。   笺云。母陀罗手。亦云吉祥手。佛手结母陀罗印。即决定印也。手表相分。正是真。倒是妄。真即圣。妄即凡。   阿难言。世间众生。以此为倒。而我不知谁正谁倒。   二引世称名。   笺云。阿难前被佛责。不敢自定。乃云。世间迷真背觉之人。用此为倒。仍我不知那个是正。邪个是倒。阿难密彰了无正倒。   佛告阿难。若世间人。以此为倒。即世间人。将何为正。   三返问正宜。   笺云。世间之人见我垂手。便唤作倒。见我竖手。唤作正。如此虚妄分别。   阿难言。如来竖臂兜罗绵手。上指于空。则名为正。   四兜罗上指。   佛即竖臂。   五如来随举。   告阿难言。若此颠倒。首尾相换。   后来谛双名。文三。初牒前殊见。   笺云。若者如也。此者指知为义。一切迷品。知见不正。忽若竖臂之时。众生唤作正。正则是首。忽若下臂之时。众生唤作倒。倒则是尾。如此互相更换。   诸世间人。一倍瞻视。   笺云。迷却圆成实性。依佗起自性。是一重妄。又更向依佗相上。生遍计执。分正。分倒。分真。分妄。此则妄上加妄也。   则知汝身。与诸如来清净法身。比类发明。   次比凡圣异名。   笺云。则知汝身。即五蕴泡幻之身。是倒。清净法身乃常住之身。是正。比并类例。发起明白。   如来之身。名正遍知。   笺云。汝便道如来是正知。是遍知。正知。是根本知。遍知。是后得智。   汝等之身。号性颠倒。   笺云。便道我是凡夫之身。唯是性明。相则根本无明。   随汝谛观。汝身佛身。称颠倒者。名字何处。号为颠倒。   后劝来双观邀穷异相。   笺云。世尊便教阿难。向第一义谛上。起少分之智观察。汝身称颠倒。佛身是正遍知。汝身是妄。佛身是真。说真说妄。俱为颠倒。所谓真如凡圣。皆是梦言。佛及涅槃。并为增语。由是凡名圣名。凡相圣相。了不可得。   第二大海全潮指。   笺云。此指来意。谓阿难不知凡圣一如之理。所以与诸大众。瞪瞢瞻佛。目睛不瞬。不知身心颠倒所在。所以世尊兴慈悲心。发海潮音。告语阿难及诸大众云。诸善男子。我常说言色心诸缘。及心所使诸所缘法。唯心所现。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现物。责云。云何汝等遗失本妙圆妙明心。宝明妙性。又云。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说喻云。譬如澄清百千大海。弃之唯认一浮沤体。目为全潮。上叙大海全潮指。   于时。阿难与诸大众。瞪瞢瞻佛。目睛不瞬。不知身心颠倒所在。   二大海全潮指。文二。初听徒失旨。   笺云。于时。乃倏忽之间。阿难与诸三十六类大众。瞪目一向观佛。更不傍视。瞬者动也。谓前来凡圣同如指。世尊教佗向第。   义谛上观。凡名圣名。自何而得。阿难小乘之人。生空智狭。省不知归真之路。失其所旨。故不知五蕴之身。八识妄心。颠倒所在。是妄所起之处。若知妄所起之元。便乃逆流归本。返闻闻自性故也。   佛兴慈悲。哀愍阿难及诸大众。   后佛愍重宣。文三。初明妄从真现。文四。初广陈缘相。   笺云。兴起也。世尊既见阿难与诸大众。瞪瞢瞻佛。不知身心颠倒所在。慧心沉溺。不能发起请问。所以教主如来。兴起无缘之慈。佛以大悲为力。哀怜愍念阿难。并楞严会上四众。   发海潮音。遍告同会诸善男子。   笺云。六十四音中。是警告雄音。缘海潮欲来。且先发起雄音。待海岸之人。收其胃网等。然后潮水必到。法上而论。世尊将欲说法。先发无漏音声。佛音圆顿。警告在会大众。全发入道之心。侧耳目而奉聆音肃清尘而赏幽致。   我常说言。色心诸缘。   笺云。述所恒宣故。色。是五根色。五尘色。法处所摄色。心。是八识妄心。眼识耳识等。诸缘。乃等取四缘。一因缘。二所缘缘。三增上缘。四等无间缘。然眼识九缘生。耳识唯从八。色法二缘生。心法四缘生。   及心所使。   笺云。心所法有五十一。遍行五。别境五。善十一。根本烦恼六。随烦恼二十。不定四。使。是十使烦恼。五钝使。五利使。五十一法。当体便名使。一切众生。被心所有法之所使。如郎使奴故。   诸所缘法。   笺云。重结上缘。即是结前色心诸缘。及心所使。   唯心所现。   笺云。唯者遮简义。遮简真心外更无一法。现量心即是如来藏性。如来藏性为能现。诸所缘法为所现。如千波万波。水体所现。若是法相宗。唯从八识上现。八识为能现。诸所缘法为所现。今此首楞严经。是法性宗。则圆顿之教。至极周终之谈。唯从真心上现。华严云三界所有法。一切唯心现。起信云。心不见心。唯识云。三界唯心。万法唯识。   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   二绾旨双收。   笺云。前广今略。但举身心二法。摄一切法。前唯心所现之心。总是微妙圆明精妙心。是本来真心也。   中所现物。   笺云。妄是真中之妄。如水中之波。如器外无金。摄器归金。器从金现。因何唤作物。谓无真觉照。如物无异。此责一切众生。迷真背觉。离妄求真。不知妄即真故。二因之中。但是依因。非生因。   云何汝等。遗失本妙圆妙明心。宝明妙性。   三责弃真源。   笺云。如何汝等遗失本来微妙。圆而且妙。真明之心。此性可贵可重如实内外精明。意责失本真心故。   认悟中迷。   四责收迷识。   笺云。认者。执著为义。悟则是真。不能认得真中真。但认得真中妄。迷则是妄。此妄是阿赖耶第八识。无始时来。为内身外器。虚妄根本。今时众生。弃却宝明妙性。但认八识妄心也。   晦昧为空。   次明相起生由。文三。初述生迷相。   笺云。若不述相之由。仍怀异指。世尊今时。说色心诸缘。及心所使。生起之由。晦谓昏晦。是第八识体。谓一念违如。便有性明心起来。带业转二识为见分。现识为相分。此三细识和合。为第一能变阿赖耶。不称真明故晦也。昧谓暗昧。是第七识起。有八识。便有七识起来。内执八见分。为我痴我爱我见我慢四惑俱。外便带得一重寥寥地顽空。是一切众生。妄心上变起。   空晦暗中。   笺云。重牒上经。   结暗为色。   笺云。为厌空嫌昧。拟复本明。摇动风生。乃至终成相分。   色杂妄想。   笺云。义本无色。今有色。既有所缘色法。便杂无色之真。虚妄想相。想者取象义。内心起来。取著前尘色法。能所相参杂故。   想相为身。   笺云。想因相生。故曰想相。身假父想母想子想。纳此三想为胎。即是初七日羯逻蓝。中有若是男。向母身上起想。中有若是女。向父身上起想。   聚缘内摇。   次叙执拘形。   笺云。第六意识。内览五尘。常驰不静。六常内审法尘影象。生住异灭。   趣外奔逸。   笺云。六识与五同缘。起惑造业。昏嚣动掉。向前境奔驰荡逸。   昏扰扰相。   笺云。昏谓昏暗。终朝扰扰。竟夜昏昏。此第六识。向六根门头。起惑造业。轮回三界。不曾停住。   以为心性。   笺云。一切众生。本有真唯识性。如前文云。宝明妙性。此性不在处。不离处。但用第六识□□□心作□□真心体性。   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   笺云。一念违如。果感决定。不可改转。坚强封著。言心秪在五蕴色身之内。认此五蕴。便为法身常身。然此五蕴。亦且不离法身。如世尊向涅槃会上。告示大众。五今此身。即是常身法身。苟执妄为真。何殊认豕为祥。以鸡作瑞。   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   后责认一遗诸。   笺云。乃责云。不知五蕴色身。是内四大。外及山河是所变。山产也。灵气发通。产生万物。河谓江河。虚空是所依。以无碍虚常为体。大谓广大。地者能戴万物。   咸是妙明真心中物。   笺云。咸总也。言总是微妙圆明。本真之心中物。一切众生。但执此妄识。居在身内。不知所执身外诸法。唯是一心所现。无一法不从真之所生也。   譬如澄清百千大海。   后举喻全收。文三。初标。   笺云。澄谓澄湛。清谓清净。百千举其广数。言海阔百千由旬。喻法性身。居法性土。周遍法界。广阔无涯。   弃之唯认一浮沤体。目为全潮。穷尽瀛渤。   次责文二。初责认少遗多。   笺云。暴风鼓击浪沫。遂成浮沤。今时但认此为海。瀛洲。海中之山。十洲之一数。渤澥海之异名。言弃却大海。唯认浮沤体。为全潮。穷极要尽。然喻一切众生。弃却常身法身。认此五蕴虚妄之身。为诸佛身。似弃却大海。认一浮沤。为大海全潮也。   汝等即是迷中信人。   后责存双执。   笺云。迷中信人者。妄中更妄也。一切众生。弃却诸佛常身法身。认此四大五蕴之身。则依他是一重妄。入向此身上。起惑造业。执我执法。生遍计执。是两重妄。   如我垂手等无差别。   笺云。覆举前喻。似前凡圣同如指。垂手除名云。若此颠倒。首尾相换。诸世间人。一倍瞻观。   如来说为可怜愍者。   后伤。   笺云。佛以大悲为力。见此等人。深可哀怜愍念。   第三旅亭观月指。   笺云。谓前大海全潮指中。佛兴愍悲。发海潮音。遍告同会诸善男子。我常说言。色心诸缘。及心所使诸所缘法。唯心所现。所以阿难便执佛现说法音。以为真心云。我虽承佛如是妙音。悟妙明心。元所圆满。常住心地。而我悟佛现说法音。现以缘心。允所瞻仰。徒获此心。来敢认为本元心地。所以世尊问阿难云。汝等尚以缘心听法。此法亦缘。说喻云。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当应看月。若复观指以为月体。此人岂唯亡失月轮。亦亡其指。何以故。以所标指。为明月故。又云。譬如有客寄宿旅亭。暂止便去。终不常住。而掌亭人。都无所去。名为亭主。上叙旅亭观月指竟。   阿难承佛悲救深诲。垂泣叉手。而白佛言。   三旅亭观月指。文二。初请决缘心。文三。初悲陈悟旨。   笺云。蒙佛大悲救拔于他。深加诲责。如经云。汝等即是迷中倍人。又云。认悟中迷。此乃深诲也叉手则□重之义。   我虽承佛如是妙音。   笺云。前来指云。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现物。又云。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是此妙音也。   悟妙明心。元所圆满。常住心地。   笺云。言我也悟此微妙圆明真心。元来圆满。乃为常住心地。常住者。不动义。不随三世迁移。地则实际理地。   而我悟佛现说法音。   次祛认缘心。   笺云。仍我悟解。世尊现在祇园会上。说顶三昧法无漏音声。   现以缘心。允所瞻仰。   笺云。允信也。现以能缘之心。信佛言音。生其瞻仰。将此能缘之心。便为我心。   徒获此心。未敢认为本元心地。   笺云。徒空也。我虽空得此心。我也未敢重定此心是我本元心地。   愿佛哀愍。宣示圆音。   从□疑请决。   笺云。圆满法界。是无漏之音也。   拔我疑根。   笺云。在手曰拔。愿佛以无漏智力。拔我阿难疑心坚固。□有根株。根有生长义。   归无上道。   笺云。是能诠文。下所诠之理。言我但无能缘心。便获无上道。   佛告阿难。汝等尚以缘心听法。此法亦缘。   后酬宣举喻又二。初长空指月。文二。初责缘声教。   笺云。汝指阿难。等取大众。尚用此能缘妄心。听佛无漏教法。佛无漏言教。却成所缘境。因何如此。为将能缘妄心。缘佛无漏言教。令此无漏言教亦成缘。有能便有所。能所相生也。   非得法性。   笺云。此不得法性。但得法相。若是法性。其说法者。无说无示。其听法者。无闻无得。   如人以手指月示人。   后举喻彰迷。文三。初标陈指月。文二。初显标能指。   彼人因指。当应看月。   后所合随观。   笺云。一切众生。不悟真性。佛乃能诠文上。示其所诠之理。然而众生。须依文悟理。   若复观指以为月体。   次征双失二途。文二。初失文三。初缘指成月。   笺云。此人若也认手指头。便为明月之体。下便断。   此人岂唯亡失月轮。亦亡其指。   次指月俱亡。   笺云。此人不独不识所诠理。亦不识能诠文。   何以故。以所标指。为明月故。   后征述谬观。   笺云。以能诠文。为所诠理。   岂唯亡指。亦复不识明之与暗。   后迷文三。初彰愚不辩。   笺云。不但亡能诠文。亦不识明是月。喻所诠理。圆明皎洁。似一切众生。心光皎洁。无其瑕翳。暗喻能诠文。声名句文四法为体。名相昏暗。   何以故。即以指体。为明月性。   次征述迷端。   笺云。用能诠教文。为所诠理体。   明暗二性。无所了故。   后结迷双理。   笺云。既然如此理之与教。俱不了尔。   汝亦如是。   后合喻斥迷令知谬过。文三。初斥躬彰错。   笺云。汝阿难执教为心。亦如此。   若以分别我说法音。为汝心者。   次纵法成心。   笺云。若用第六能缘分别妄识。便为心者。是牒计。   此心。自应离分别音。有分别性。   后邀离言音。全标实性。   笺云。此心指此妄心。自合离却前尘。随尘分别。声尘有一分分别。灵鉴不熏之性。独存不由境发。便唤作真心。若乃离却声尘。外无此分别之性。此则妄非真也。前文云。尘非常住。若变灭时。此心即同龟毛兔角。   譬如有客寄宿旅亭。暂止便去。终不常住。   后主馆游宾文三。初标喻。   笺云。如似商人朝行暮止。寄泊止宿旅舍之亭。或宿或食。食宿事毕。俶装前途。不遑安住。法上此能缘妄心。听有声时。有心分别。无声之时。无心分别。有来有云。随尘落谢。倏有忽无。   而掌亭人。都无所去。名为亭主。   笺云。喻一切众生。真心听法。无来无去。灵鉴独存。前尘落谢之时。此一分真性。亦存不随前尘。   此亦如是。   次合理文二。初止陈虚认文三。初举心齐喻。   笺云。前是喻。此是法合。言汝阿难前来现以缘心。允所瞻仰。汝执此缘尘妄心。亦如行客尔。   若真汝心。即无所去。   次许实无移。   笺云。若是汝真心。则不随前尘变灭也。   云何离声。无分别性。   后责亡鉴性。   笺云。因何有尘之时。有分别。离却前尘。又无分别之性也。   斯则岂唯声分别心。   后举例彰非文二。初例色同声文三。杯牒前声性。   笺云。斯此也。言此则不但是有我说法之声。便有汝能缘分别之心。妄生起下文。   分别我容。离诸色相。无分别性。   次倒色同虚。   笺云。分别是能分别。第六识与眼识。同缘。我容是所分别。佛三十二相。阿难前来道。我见如来三十二相。而求出家。又此指中士。允所瞻仰。允所是听。世尊说法之声。瞻仰是见世尊三十二相。故云分别我容。此心乃有色相。便有分别。性。无色相则无分别性。是知识如嬴人。非杖不能行也。   如是乃至分别都无。   后显离相缘责当邪计。   笺云。八识俱有分别。眼识分别色尘境。耳识分别声尘。乃至第六分别第七。第七分别第八。第八分别根身器世等。如今八识一时不缘自分。眼离色。第八离眼。身器世分别之心。大都落谢。   非色非空。   笺云。非色。不见性色之源。但执心无相。非空。不见真空之理。但执随境能鉴性。色即是妙有。妙有是尽空之有。真空是尽有之空。乃真空妙有。妙有真空也。   拘舍离等。昧为冥谛。   笺云。问如今既不见妙有。亦不达真空。此人如何。答云。即同狗舍离。是常见外道。梵语末伽黎拘舍离□。末伽黎是字。拘舍离是母名。依母称子。六师之中。乃第二师。执冥性谛为宗。执道本自然。等取六师外道。冥谛即是数论师宗。师冥决不知。谛者实义。但执第八冥然。计此以为涅槃。不知八识生起之处。   离诸法缘。无分别性。   后离法尘随谢。   笺云。忽若有生住异灭法尘影象。便有第六识心。若无此法尘影象。又无第六识心。即意根离却法尘。无分别性。明知只是妄心逐境亡。意随尘谢。八识各有所缘之法。   则汝心性。各有所还。   后示错文二。初指妄同宾。   笺云。八还各还前境。眼识还色尘境。第六还法尘境。第七还第八。第八还根身器世等。此是妄。一时随所还了。   云何为主。   后责征真体。   笺云。如何为汝心。此是□佗真心。妄心既随尘。各有所还。因何为具心主宰。   第四寄遗八还指。   笺云。此指为前旅亭指中。云若汝心性。各有所还。云何为主。阿难所以向此中。便请云。若我心性各有所还。乃至云何无还。于是世尊遂说八般之相。各有可还。明还日轮。乃至当欲谁还。然后便指云。诸可还者。自然非汝不汝还者非汝。而□则知汝心本妙明净。上叙八还指竟。   阿难言。若我心性。各有所还。则如来说妙明元心。云何无还。唯垂哀愍。为我宣说。   四寄遗八还指文二。初请。   笺云。各有所还。乃八还也。云何无还者。前来云若真汝心。即无所去。此请无还。若是无还之真性。我未会。请世尊为我宣说。   佛告阿难。且汝见我。见精明元。   后示文四。初许宣敕听文五。初指妄。   笺云。且汝是阿难。见我是佛。见精明元。是眼识现量心。此眼识现量心。是八识亲变影象。对境。不分能所如鉴现像。   此见。虽非妙精明心。   次比真。   笺云。言此眼识现量心。八识亲变。此见虽非妙精明心者。似现量。非真现量也。缘谓居在因位未转识成智。念念受色尘境所熏。所以道非精明心。忽若到佛果位中。转五现量。成成所作智。便是真现量也。既非妙精明心。莫离却似现量外。别有真不。莫器外别有金不。下举喻答。   如第二月。   三举喻。   笺云。第二月。喻眼识现量心。此心是一切众生一念违如。便影带起来。如似小见捏目见。有第二月在。忽若转识成智。此似现量。归真现量。亦似捻却手后。但是一轮明月。   非是月影。   笺云。谓真不离妄。妄不离真。真妄一体。不是水中之月。影象相分不实之法也。   汝应谛听。   四敕听。   今当示汝无所还地。   五许示。   笺云。谓阿难请佛。此许示佗无还之地。无还。即真心。世尊且还却前尘八般之相。然后示佗无还。   阿难。此大讲堂。洞开东方。日轮升天。则有明曜。   二诸相可还文四。初总陈群相。   笺云。此大讲堂。指世尊演妙义之舍。洞达开豁。东方乃众方之首。表此首楞严经。为阿难□道之初。日轮从浮桑出。胜天云汉。便见空中光明显曜。此光明也。   中夜黑月。云雾晦瞑。则复昏暗。   笺云。月半后三更之明。便见黑月。云□雾集。晦亦瞑昧也。   户牖之隙。则复见通。   笺云。隙者孔隙也。   墙宇之间。则复观壅。   笺云。观貌壅塞之相也。   分别之处。则复见缘。   笺云。此是所分别。即瓶盂。车乘。象马。园林。前尘缘象。不是能分别也。   顽虚之中。遍是空性。郁[火*勃]之象。则纡昏尘。   笺云。无雨之时。尘□阴霾□有郁[火*勃]之尘□起。乃萦□也。   澄霁[僉*殳]氛。又观清净。   笺云。雨晴曰霁。敛则收敛。氛则氛氲之气。开却氛氲之气。便是晴空。清净之相。此是离却八相。   阿难。汝咸看此诸变化相。吾今各还本所因处。   二劝审诸还。   笺云。是此八般本所因□之处。下便征。   云何本因。   三征因所属。   阿难。此诸变化。明还日轮。何以故。无日不明。明因属日。是故还日。   四各叙还因文三。初还明。   笺云。明还日轮。无日即不见有明。明因属日。是故还日。   暗还黑月。通还户牖。壅还墙宇。缘还分别。顽虚还空。郁[火*勃]还尘。清明还霁。   次还余七。   笺云。暗还黑月。何以故。无其黑月即不有暗。暗因黑月。故还黑月。后六般作此行相。   则诸世间一切所有。不出斯类。   后总结。   笺云。则诸世间所有诸法。不出此八般相。一时收尽。   汝见八种。见精明性。当欲谁还。   三示性无还文三。初总彰离遣。   笺云。八种。是前来八种之相。见精明性。是眼识现量心。问佗当还何等法。意间比眼识现量心不还前境。   何以故。   次征述无还。文三。初纵征。   若还于明。则不明时。无复见暗。   次立理。   笺云。若言还明。暗相现时。应不见暗。曾知见性不还明也。   虽明暗等种种差别。见无差别。   后简示。   笺云。言前境则有老殊别异。此一分见性无别。   诸可还者。自然非汝。不汝还者。非汝而谁。   后指实真净文二。初除还指实。   笺云。谁何也。诸可还者。是妄。指前八般境。不汝还者。是真现量。不随前尘所还之者。不是汝阿难真心。复是何。此指佗无还之地也。   则知汝心。本妙明净。   后显性常明。   笺云。指此不还之心。本来微妙。圆明清净。   汝自迷闷。丧本受轮。于生死中。常被漂溺。   四伤迷水溺文二。初责迷。   笺云。迷则不悟。闷则不入。疏云。迷则随流不觉。闷则不了心常。丧天本心。虚受轮溺于生死满中。常被深落人天。没溺三涂。   是故如来。名可怜愍。   后伤欢。   第五性无缘相指。   笺云。谓阿难前来八还指中。世尊指现量见分为真。阿难便疑云。此身爱习承熏。仍居漏位。何得言真。便请云。我虽识此见性无还。云何得知是我真性。由是佛借威神。上观初梵。便对显科简心境云。极汝见元。从日月宫。是物非汝。至七金山。渐渐更观云腾鸟飞。风动尘起。树木山川草芥人畜。咸物非汝。则诸物颓。自有差殊。见性无殊。然后从达事见。引入达理见。乃云。若见是物。则汝亦可见。吾之见。此达事见也。吾不见时。何不见吾不见之处。此达理见也。又结云。若见不见。自然非彼不见之相等。上叙性无缘相指竟。   阿难言。我虽识此见性无还。云何得知是我真性。   五性无缘相指。文一。切述前征审。   笺云。佛指似现量。阿难是大权菩萨。恐一切众生。执此为真。更不修行。示相怀疑。有此问来。或阿难意云。我虽是识认得此眼识现量。不还前境。前来道。若还于明。即不明时无复见暗缘。谓此似现量。念念受色尘境所熏。又未能转成成所作智。居在因位。是有漏。云何是真现量。故云是我真性。   佛告阿难。吾今问汝。   后密简真源文二。初显料心境文五。初总明观量文五。初初果文三。初告知返问。   笺云。出语于佗曰问。   今汝未得无漏清净。   次彰庆喜漏存。   笺云。阿难须陀洹人。但尽见道八十八使。故有修道俱生烦恼未断。若是四果阿罗汉人。断得有漏。欲漏。无明漏。阿难居在初果。故有此漏在。   承佛神力。见于初禅得无障碍。   后明佛借神通得观初梵。   笺云。佛乃借其威神之力。见于色界初禅有三天。梵众。梵辅。大梵。   而阿那律。见阎浮提。如观掌中庵摩罗果。   二罗汉。   笺云。阎浮树名。此土因此彰名。是娑婆一佛化境。庵摩罗果。此果如奈子。即广州余柑也。言此尊者得半头天眼。此约阿罗汉人。唯见三千大千世界。   诸菩萨等。见百千界。   三菩萨。   笺云。初地菩萨见百佛世界。二地菩萨见千佛世界。三地菩萨见万佛世界。四地菩萨见亿佛世界。乃至十地见不可说不可说佛世界也。   十方如来。穷尽微尘清净国土。无所不瞩。   四佛。   笺云。诸佛世界。如空中尘多。是法性净土。香水海等。然诸佛无心外之法。见无不尽。   众生洞视。不过分寸。   五凡夫。   笺云。洞大也。言众生纵然大视。亦不过分寸。盖或障未亡。见有前尘。可为障碍。此一片经意。问虽是殊一分见性。无别缘。谓阿难前来既问云。我虽识此见性无还。云何得知是我真性。所以世尊今时就见分。校量阿罗汉人所见如此。菩萨所见如此。凡夫所见如此。诸佛所见如此。意明诸佛所见。穷尽微尘清净国土。无所不见。显佛真见无有限量。即此无限量。便是如来藏性。明其因果各别。令一切众生了似现量。归真现量。了妄即真也。   阿难。且吾与汝。观四天王所住宫殿。   次举相同瞻。   笺云。且之一字。未尽之辞。前来佛借佗神力。得见初禅。今简之且约近论。故从欲界问起。四天王者。东方治国。南方增长。西方广目。北方多闻。所住宫殿。皆七宝所成。   中间遍览水陆空行。虽有昏明。   笺云。于其中间。周偏观览。昏。是铁围山之内大铁围山。小铁围山。日月不到之处。地狱居在其中。明。即须弥山。七宝所成。皆有光明。明即日月所照之处也。   种种形象。无非前尘。分别留碍。   笺云。前尘诸形象等。是所缘分别。非能缘分别。谓前尘诸法。无不系留挂碍也。   汝应于此。分别自佗。   三来简自佗。   笺云。自。是能缘见分。佗。是所缘相分。   今吾将汝。择于见中。   笺云。是佛借佗威神也。此文太简。应云今吾将汝向于前尘。令汝简择见分相分。   谁是我体。谁为物象。   笺云。谁是我体见分。谁为物象相分。   阿难。极汝见源。从日月宫。是物非汝。   四。指尘非性文三。初量穷双曜。   笺云。穷极汝眼识现量之见源。从日月宫。日宫阔五十一由旬。月宫阔五十由旬。皆是前尘物。不是汝阿难见。   至七金山。   次圆鉴金山。   笺云。然后次第至七金山。是七宝所成。一持双迹山。二持轴山。三羯地洛迦山。四善见山。五马耳山。六象鼻山。七尼民达罗山。   周遍谛观。   笺云。周旋遍览。谛实而观。   虽种种光。亦物非汝。   笺云。须弥山。七金山。与日月等。皆有光明。曰种种光。   渐渐更观云腾鸟飞。风动尘起。树木山川。草芥人畜。咸物非汝。   后云畜通包统收前相。   笺云。渐渐更从下而观云又腾。鸟又飞。有水曰湖。无水曰川。一草一芥。人之与畜。总是物。非汝阿难见。   阿难。是诸近远诸有物性。虽复差殊。同汝见精清净所瞩。   五简心合认文二。初明相殊心一。   笺云。远是初禅。近乃四天王。言至七金山等。诸有物性。虽复差别殊异。同汝一个眼识现量也。   则诸物类。自有差别。见性无殊。   后指见令收。   笺云。物。是草芥树木等。类。是一切形类。人畜等。自有差殊。见性且无殊别。   此精妙明诚汝见性。   笺云。诚犹实也。又指此精妙明。是眼识现量。实是汝之见性也。   若见是物。   后密简如源文四。初通征现识。   笺云。纵佗见同物为许将妄识。同于所见。   则汝亦可见吾之见。   笺云。我亦同汝。见同于物。见汝亦合见吾现量达事之见。汝既见同物。我亦见亦同物。且纵许见同物。如物分明。疏云。若见是物。即纵许心同物相。汝心既视物。何不见吾之见。   若同见者。   二密引穷真文三。初纵前同相来照如源。   笺云。言汝之见。若同佛达事见者。引阿难同佛缘事。便得智达俗现量识。   名为见吾。   笺云。阿难见与佛见一。彼此是达事见。便引入达理见。   吾不见时。   笺云。是佛达理根本智中。不作能所之见。则根本智。冥合真如之时。理与智冥。心与神会。如函与盖。不分能所。如盐与水。了无分别。如日与空。不分彼此。唯真圣者内自证知。不通因位。   何不见吾不见之处。   笺云。言汝同何不见我达理见之处。是所证之地。此是佛邀佗。从达事见。引入达理见。问。佛智无漏。等觉犹迷。何以如来与阿难同见。答。佛纯无漏。岂合同观。然因位与果位难殊。而性无殊。所以如来密许。   若见不见。   次明智不能观重袪无相。   笺云。佛向阿难道。汝若见我根本智。缘理绝待之见。   自然非彼不见之相。   笺云。言若入我达理不见之处觅个不见相。亦不可得。此袪不见之相也。   若不见吾不见之地。   后即成真极使证佛心。   笺云。汝若也不见我不见之地。是入根本达理之后。超彼不见之相。地是实际理地。不受一尘。何处有不见之相。   自然非物。   笺云。若见此之境界无。前来若见。是物之见也。   云何非汝。   笺云。指本真性。不可非汝阿难见。此正是汝阿难之见性也。   又则汝今见物之时。汝既见物。物亦见汝。   三责心境混宜。   笺云。物亦有见。汝亦有见。有情成无情。无情成有情。   体性纷杂。   笺云。自体性。纷然与物相杂。   则汝与我。   笺云。则汝是阿难与我是佛。则能依。   并诸世间。   笺云。是所依。   不成安立。   笺云。物亦成人。人亦成物。将何安立。有所依世间。然后便有能依有情。方成安立义。如今有情成无情。无情成有情。将何安立。安立是受用之义。能为用是心。所受用。是象马园林。瓶衣车乘等。今既能所相杂。受用义则不成。此一片经。为前佛纵他见同物。恐他执道物亦有见。人亦有见。所以有此文来。   阿难。若汝见时。是汝非我。   四。责凭他断惑。   笺云。若汝见时。唯是汝见。非我见。汝见之外。觅我见不可得。为佛前借他威神。得见初禅。恐他执见是他别人。故有此文来。   见性周遍。非汝而谁。   笺云。言见性周遍法界。非汝阿难更是阿谁。   云何自疑汝之真性。性汝不真。取我求宝。   笺云。此性是汝性。云何道不真。却从我求真实。乃责阿难前来。道我虽识此见性无还。云何得知是我真性。   第六体无盈缩指。   笺云。然谓前来佛借阿难威神。上观初梵。今向此中。佛摄威神。阿难但观檐宇。便疑云。此见为复缩大为小。为当墙宇。夹令断绝。于是世尊。举挽难缩。引窦难夹而释之。又说众器分空喻云。譬如方器中见方空。吾复问汝。此方器中所见方空。为复定方。为不定方。若定方者。别安圆器。空应不圆。若不定者。在方器中。应无方空。上叙体无盈缩指竟。   阿难白佛言世尊。若此见性。必我非余。   六体无盈缩指。文二。初陈疑请决。文三。初观尘广狭。   笺云。若此是佛所指之性非汝而谁之性。咸物非汝之性。必定是我之见。非余别人。   我与如来。观四天王胜藏宝殿。居日月宫。   笺云。是佛前来借他神力。观欲界四天王宫。其中有殊胜宝藏宝殿。七宝所成。次第又见日天子月天子。所居之宫。   此见周圆。遍娑婆国。   笺云。言我在彼中见。乃周圆遍满此娑婆国土。梵语娑婆。华言堪忍。释迦佛忍耐。教化一切众生。   退归精舍。秖见伽蓝。清心户堂。但瞻檐庑。   笺云。然后退归到祇园精舍。祗见伽蓝。梵语僧伽蓝摩。华言道园。清洁其心。于户牖堂室之内。檐即屋之檐。两边飞廊。谓之庑。   世尊。此见如是。其体本来周遍一界。   次陈缩断疑。   笺云。前观欲界四天王宫等。此之见性周遍此一娑婆世界。   今在室中。唯满一室。   笺云。令在此堂中。唯观一室檐庑等事。   为复此见。缩大为小。   笺云。言为复此见。在日月宫。便大莫是缩却。前来大见。在此中为小见。   为当墙宇。夹令断绝。   笺云。为复此见。被墙壁屋宇夹断。一半在此边。一半在那边。   我今不知斯义所在。愿垂弘慈。为我敷演。   后伸疑请决。   佛告阿难。一切世间大小内外。   后释妨消迷。文五。初责迷尘相。   笺云。大则须弥。小则尘芥。内则寰宇。外则太虚。举类指明。   诸所事业。   笺云。所荣曰事。事成曰业。统述前尘。   各属前尘。   笺云。各属前尘物象。   不应说言见有舒缩。   笺云。前尘有舒有缩。见则无舒无缩。舒则开是大。缩则合是小。   譬如方器中。见方空。吾复问汝。此方器中。所见方空。为复定方。为不定方。   二举喻除疑。文四。初举喻立问。   笺云。器喻前尘。空喻见。此一片文。因阿难说见有大小。所以佛说众器分空喻。   若定方者。别安圆器。空应不圆。   二难相不成。   笺云。说定又有何过。便牒若泽定在方器中。成方空者。别安圆槃于方器上。空应不合圆。似将方盘其中。见有方空。如羊角中。名尖空。空曾知不定方。在方既不定方。在圆亦不定圆。如今又圆。法上见。若决定在上便大。归祇园。应不合小如今又小。曾知在上见亦不大。在下观檐庑。见亦不小。   若不定者。在方器中。应无方空。   笺云。如今又有方空。曾知又且是方。若如此在上见大。在下见小。有何相违。   汝言不知斯义所在。义性如是。云何为在。   三引疑彰实。   笺云。阿难前请云。不知斯义所在。佛今答之。义性如是分明。不可更问所在。   阿难。若复欲令入无方圆。但除器方。空体无方。不应说言更除虚空方相所在。   四比除前相。   笺云。但除前境大小。见相无其大小。不了境唯心现。法界一真。妄识观尘。遂成大小。欲除心相。达境元如。境相不生。心圆普寂。   若如汝问。入室之时。缩见令小。仰观日时。汝岂挽见。齐于日面。   三引难消妨。文三。初举挽难缩。   笺云。牒陀前疑。便举挽难缩。汝且仰面观日之时。汝若挽得见齐于日面。我便许汝缩见为小。挽见齐面既不得。说。缩大为小义不成。关云。出门若挽见。挽见齐日面。入室许缩见。缩见便成小。出门挽见不齐日。入空缩见不成小。   若筑墙宇。能夹见断。穿为小窦。宁无续迹。   次引窦例夹。   笺云。若筑墙宇。能夹见断。是牒前疑。便引窦例夹。难汝既言夹令见断。如今穿墙。为个窦穴。外见亦合来接内见。于窦不无相接之迹。今因何又无续迹。关云。穿为小窦时。小窦有窦迹。若筑墙宇时。详夹见令断。穿为小窦时。小窦无窦迹。若筑墙宇时。早晚夹令断。   是义不然。   后结责。   笺云。便责汝前来缩大为小。夹令见断。是义不如此。   一切众生。从无始来。迷己为物。失于本心。为物所转。   四伤迷执境。   笺云。为是也。被也。一切众生普陈□品迷己。是物所转。然妄识无智观照。如物无殊。或被前尘大相小相所转。乃遇境随流也。或善因生善道。恶业堕泥犁。就经取前义。   故于是中。观大观小。   笺云。迷心执境。见大相小相也。   若能转物。   立劝归圆证。   笺云。起根本□□色即是空。即转物也。   即同如来。   笺云。达色□之□也。   身心圆明。   笺云。身是法身。心是真实心。圆遍疑明。或本来圆。本来明。   不动道场。   笺云。放光云法□。去来无动转相。   于一毛端。遍能含受十方国土。   笺云。毛端是□□□□□相。含受国土是大了大无大相。则大□□□□□现大。大小融明。或一毛是小。小亦不离一真。十方国土是大。大亦不离一真。犹如大海了一满是咸。大海亦然。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第二上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二(之下)     天竺沙门 般剌密帝 译     乌长国沙门 弥伽释迦 译语     菩萨戒弟子 房融 笔受     西京大兴福寺沙门 惟悫 科     皇宋首楞大师 可度 笺   阿难白佛言。世尊若此见精。必我妙性。今此妙性。现在我前。   七见非一异指文二。初举违生难文六。初定其前执。   笺云。此指谓因前性无缘相□指云见性周遍。非汝而谁。今向此中。阿难便疑云。若此见精。必我妙性。今此妙性。现在我前。世尊便难云。若实汝前。汝实见者。即此见精。既有方所。非无指示。汝今于我师子座前。举手指陈。阴者是林。明者是日。碍者是壁。通者是空。乃至何者是见。若空是见。既以成见。何者是空。若物是见。既以是见。何者为物。又问。汝可微细披剥万象。扸出精明。精妙见元指陈示我。阿难又不能于万象中。指得是见。佛言如是如是。又问何者非见。所以阿难复不能指得非见。世尊又云如是如是。乃至若树非见。云何见树。若树即见。复云何树等。所以阿难不知所指。为当是见。是非见不是等事。上叙见非一异指竟。若此见精。则眼识现量。必我妙性。是牒前性无缘相指。云见性周遍。非汝面谁。又前云。此精妙明。诚汝见性。今此妙性。现在我前。如缘可对。阿难怀得影象之见。然阿难是大权菩萨。无此影象之见为见。资粮加行二位。作扸色明空观。义空观。名义自性观。名义差别观。出观来。便认心头凝然底空。为所证之理。此是影象之见未忘。所以化佛。说偈呵云。现前立少物。为是唯识性。以有所得故。非实住唯识。阿难今来举疑。欲得佛破之。所以如此执也。   是必我真。   次责弃能缘。   笺云。若有见性在我前。必定是我真性。   我今身心。复是何物。   笺云。既有一个见性。在于我前。我身与心。又成甚物。须成无情去。   而今身心。分别有实。   三述鉴有无。   笺云。言我今又有分别是实。   彼见无别。分别我身。   笺云。彼如缘可对之见。在我眼前。又无分辩。我身惟我分别。   若实我心。令我今见。   四述迷收弃。   笺云。言彼妙见。若实是我真心。令我今见。如缘可对。   见性实我。而身非我。   笺云。眼前见性。若实是我心。而我自家身。又不是我。须成别人。   何殊如来先所难言。物能见我。   五引前来问。   笺云。引前来性无缘相指。责心境混宜云。又则汝今见物之时。汝既见物。物亦见汝。   惟垂大慈。开发未悟。   六请决双心。   佛告阿难。令汝所言。见在汝前。是义非实。   后重诘强疑文四。初邀分性象文五。初责缘文二。初责缘虚影。   笺云。牒他阿难疑。言此义亦非是实。   若实汝前。汝实见者。则此见精。既有方所。非无指示。   后纵实邀呈。   笺云。若实汝前。汝实见者。是牒既言如缘可对。当在汝前。亦有个方道处所。便有所著。不无个指出显示向我。   且今与汝。坐祇陀林。偏观林渠。及与殿堂。上至日月。前对恒河。   二举相文二。初绾明前相。   笺云。且我即今共汝阿难。坐祇陀林。周遍观察林木渠流。并与殿堂上至日月。面前又对恒河。   汝今于我师子座前。举手指陈是种种相。阴者是林。明者是日。碍者是壁。通者是空。   后对指前缘文二。初粗。   笺云。师子座表无畏说。举起手。指出。陈说。是前尘等法。见阴森者。是林木。光明者是日头。阻碍者是墙壁。虚通者是虚空。   如是乃至草树。纤毫大小虽殊。但可有形无不指著。   后细。   笺云。或草或树。纤细毫末。大则须弥。小则芥子。是前尘诸物象等。各别但可有个形状。无不指著。   若必其见。现在汝前。汝应以手确实指陈。何者是见。   三征。   笺云。确田也。言的实指出陈说前尘物象。何者是汝见。   阿难当知。若空是见。既已成见。何者是空。   四诘文二。初空。   笺云。若所依太虚。是汝见性。既已成见。无情便成有情。何者是空。空义不成。   若物是见。既已是见。何者为物(后有)。汝可微细披剥万象。   五邀文三。初邀搜万象。   笺云。汝可微细。披开剥露万象之中。   扸出精明清妙见元。指陈示我。   二抑剖心灵。   笺云。向其中。剖扸指出精真凝明。清净微妙见元。是眼识现量。指陈示我。   同彼诸物。分明无惑。   三比象同瞻。   笺云。扸出示我。同彼面前物。分明无使惑乱。   阿难言。我今于此重阁讲堂。远洎恒河。上观日月。举手所指。纵目所观。指皆是物。   二述不能离文三。初述可缘成相文二。初明相理。   笺云。洎及也。只桓精舍有重门楼阁。屋上之屋日阁。讲堂是演妙义之舍。举起一手所指。纵眼目所观。指示皆是前尘物等。   无是见者。   后述无心。   笺云。无物是我之见。   世尊。如佛所说。   次引说难分文二。初谦劣学。   笺云。如佛所说教。我于万象之中。剖出精见。   况我有漏初学声闻。   笺云。分别烦恼虽无。俱生犹在。二空之中。秖得人。空。未得法空。二死之中。秖得分段。未得变易。故有三漏存在。又是初果之人。   乃至菩萨。亦不能于万物象前。剖出精见。离一切物。别有自性。   后引上乘。   笺云。十地菩萨见性。犹如隔罗縠看月。未得分明。菩萨之人。犹有一障二愚在。不能于前尘之中。剖出精见。离却一切物外。别有自性。   佛言。如是如是。   后如来印可。   笺云。佛见他阿难。不能指出密解双空。双空则见分相分。乃印之。   佛复告阿难。如汝所言。无有精见。离一切物。别有自性。   三就相征心。文四。初牒前非离。   笺云。无有精见。是眼识现量心。言我也不能于前尘万物之中。别剖出个精见。   则汝所指。是物之中。无是见者。   二指相非心。   笺云。则汝前来所指。是物之中。无是汝见者。重蹑前语。   今复告汝。汝与如来。坐祗陀林。更观林苑。乃至日月。种种象殊。必无见精受汝所指。   三重审非心。   笺云。是汝前来不能扸出精见。必定是无见精。受汝所指。且牒他著无见。   汝又发明。此诸物中。何者非见。   四诘心成相。   笺云。汝更向前尘之中。指出那个。不是汝见。   阿难言。我实遍见此祗陀林。不知是中何者非见。   四酬非一异。文四。初举相成心。   笺云。我也不知。是中何者是非见。非见亦不可得。   何以故。若树非见。云何见树。若树即见。复云何树。如是乃至。若空非见。云何见空。若空即见。复云何空。   二征陈一异。   笺云。自征有何以之故。若面前树不是见。云何又见树分明。若树即是我能缘见分。云何又唤作树。须夺却树名。空亦如是。   我又思惟。是万象中微细发明。无非见者。   三审相成心。   笺云。我又思惟是万象之中。觅个非见又无。   佛言。如是如是。   四如来即理。   于是。大众非无学者。闻佛此言。茫然不知是义终始。一时惶悚。失其所守。   八空华一月指。文四。初听徒亡指。   笺云。第八空花一月指。空花表妄。一月是真。此指因其大众茫然。不知是义终始。一时惶悚。失其所守。于是。文殊菩萨愍诸四众。不知是义终始。所以起来代问。经云。是时文殊师利法王子。愍诸四众。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世尊。此诸大众。不悟如来发明二种精见色空。是非是义。世尊。若此前缘色空等象。若是见者。应有所指。若非见者。应无所瞩。而今不知是义所归。故有惊怖。于是世尊说文殊一质喻。又说假月喻云。知第一月谁为是月。又谁非月。文殊。但一月真。中间自无是月非月。上叙空花一月指。非无学者。简去无学。乃有学也。阿难初果之人。闻佛前来令佗于万象中。指出何者是见。阿难折不得。佛又即云如是。又教佗向万象中。剖出非见。阿难又扸不得。佛又即云如是。又不知是见非见。非非见是是见。所以茫然失其所守。不了见相。为复始一终二。为堂本来元一。一时与大众。惶怖惊悚。失其归真之路。守者。止也。   如来知其魂虑变慑。心生怜愍。   二佛慰惊怀。文三。初兴慈。   笺云。精魂念虑。改变惊慑。心生怜念哀愍。   安慰阿难及诸大众。诸善男子。无上法王。   次告实。   笺云。佛呼前来失其所守大众。法华云。无上两足尊。法中自在曰王。   是真实语。   笺云。世尊欲说法。恐佗将谓戏论。向此中。先立誓云。是真实语。金刚经云。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不诳语者。   如所如说。   笺云。上是理如。下是智如。乃理智一如也。   不诳不妄。非末伽梨。   笺云。六师之中第二外道。此人执一切自然。如桃圆棘尖鹤白乌玄等。   四种不死矫乱论议。   笺云。四种如常。不死者。不知有为之福。福谢即坠。佗便计为常住。矫诳作乱论议。佛云。我是真实之语。非此四种。   汝谛思惟。无忝哀慕。   后劝审。   笺云。忝辱也。言无辱我前来指指之中。皆有哀怜。慕念于汝。   是时文殊师利法王子。愍诸四众。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三文殊代问。文四。初指迷双理。   笺云。绍隆佛日补处称尊。曰法王子。此菩萨过去是七佛祖师。名龙种上尊王如来。文殊大智人。深达法源底。听法即坐。伸问便起。   世尊。此诸大众。   二代叙疑怀。   笺云。指前失其所守之众。   不悟如来发明二种精见色空。是非是义。   笺云。二种则见相二种也。精见是见分。色空是相分。是与非二义。曰是非是义。不知是义是非义。非非义是是义非也。   世尊。若此前缘色空等象。若是见者。应有所指。   笺云。不无个指出示人。   若非见者。应无所瞩。   笺云。瞩见也。应不见前尘等法。言无有观瞩也。   而今不知是义所归。故有惊怖。   笺云。所以失其所止也。   非是畴昔善根轻鲜。   三举众根微。   笺云。文殊又出佗过言。非是畴昔善根轻鲜。此乃正是畴昔善根轻鲜也。   惟愿如来大慈发明。   四请宣全理。   此诸物象。与此见精。元是何物。   笺云。物象是相分。见精是见分。为当是甚物。   于其中间。无是非是。   笺云。于其中间。为说出见相二分是非。令佗悟无是无非。   佛告文殊及诸。大众。十方如来。   四如来正演。文四。初总明真妄。文三。初明上乘无学处定疑真。   笺云。如则如如之理。来则行人起智。来合一真如理。是如即来。名曰如来。是如不来。名曰众生。   及大菩萨。   笺云。八地通论。七地已下未得为大。然此菩萨。发大心。行大愿。而求大事。是分证首楞严大定之人。   于其自住三摩地中。   笺云。梵云三摩钵提。唐言等至。等谓齐等。离沉掉故。至犹到也。到胜定故。定之异名。是果位圣人所住之处。不出法界大定。若是果位诸佛。是全证首楞严大定之人。   见与见缘。   次陈二分双融花无四相。   笺云。见。是见分。见缘。是相分也。   并所想相。   笺云。八识俱有想相。因相生想。故曰想相也。   如虚空花。本无所有。   笺云。妄法不实。如似空花。水月。兔角。毛轮。有何体相。   此见及缘。   后明妄本真体。不立是非。   笺云。此见是见分。及缘是相分。   元是菩提妙净明体。   笺云。佛又恐众生执断。一向著无。又云。妄心无处即菩提。生死涅槃本平等。   云何于中。有是非是。   笺云。有是是见分。非是是相分。妄即真故。何有见分是。相分非。   文殊。吾今问汝。如汝文殊。更有文殊。是文殊者。为无文殊。   二举喻消疑。文二。初就身明一。文三。初法王垂问。   笺云。法上而论。一真法界。还有是法界。为无是法界。   如是世尊。我真文殊。无是文殊。   次妙德酬真。文三。初总明无是。   笺云。一真法界无是文殊。觅是法界。了不可得。   何以故。若有是者。则二文殊。   次征述二生。   笺云。若有是法界。即成二法界。   然我今日非无文殊。于中实无是非二相。   后圆成一体。   笺云。不无文殊之体。于一法界中。亦无是法界非法界。下佛又合云。   佛言。此见妙明。与诸空尘。亦复如是。   后如来合理。   笺云。此见妙明。是见分。与诸空尘。是相分。   本是妙明。无上菩提。净圆真心。   笺云。本是微妙凝明。无上菩提。清净圆妙真心。   妄为色空。及与闻见。   笺云。问既是真。因何有见相二分。经中答。妄为色空。是相分。及与闻见。是见分。相本一真法界。谓一切众生一念违如。觉劳相现。便有业转现三细识。为见相二分。所以元于一精明。分成六和合。   如第二月。   后假月呈全。文三。初举喻明妄。   笺云。天上秪有一月。因小儿捏目。而成二月。前如汝文殊下是显真无妄。此喻妄本无。   谁为是月。又谁非月。   次明二分本无。   笺云。第二月若是有。便说是月非月。第二月脱体是空。说甚是月非月。法上见相二分若是有。便说见分是相分非。见相二分脱体是空。无见分是相分非也。   文殊。但一月真。中间自无是月非月。   后显性一真本无双分。   笺云。但认天上一月是真。不说第二月是月非月。法上但了一真法界。无自无佗。亦无见分是相分是。   是以汝今。观见与尘。   三显溺是非。   笺云。观见是见分。与尘是相分。   种种发明。名为妄想。   笺云。种种发起明白。此是虚妄想相。   不能于中出是非是。   笺云。不能于中。出见相二分是非。若了见相二分脱体是空。便能出是非是。   由是精真妙觉明性。   四述真出妄。   笺云。则本真如性也。   故能令汝出指非指。   笺云。出指则无见分。非指则无相分。明来暗谢。智起惑亡。   阿难白佛言。世尊。诚如法王所说。觉缘遍十方界。湛然常住。性非生灭。   九破自然。文二。初引难。文五。初牒前理。   笺云。第九破自然。然谓前空花一月指中云。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及体无盈缩指云。见性周遍。非汝而谁。阿难示相执为自然。要破外道执自然计。阿难问云。诚如法王所说。觉缘遍十方界。湛然常住。性非生灭与。先梵志娑毗迦罗所谈冥谛。及投灰等诸外道种。说有真我。遍满十方。有何差别。所以世尊从四境破。经云。此见为复以明为自。晴通塞等。亦复如是。乃至云何成见。上来叙破自然。诚信也。此牒指意。   与先梵志。   二类邪宗。   笺云。志事梵大。名曰梵志。   娑毗迦罗。   笺云。是黄头仙。则数胜二论师教主也。   所谈冥谛。   笺云。此外道不知八识。生起因由。为是冥性谛。即冥然不知。从冥生觉。觉生我心。我心生五微。即色声香味触。五微生五大。即地水火风空。五大生十一根。五知根。即眼耳鼻舌身。五作业根。手足口声男女。心平等。都成二十四。更有神识处中。成二十五谛。   及投灰等。   笺云。若是苦行外道。在佗化自在天。灰身。五热炙身。淘糟饮汁等。是无利勤苦。   诸外道种。说有真我。遍满十方。有何差别。   笺云。是六师外道。言有真实之我周遍十方。此数胜二论师。执我遍满虚空。犹如微尘。佛今说云。身心圆明。不动道场。遍能含受之性。何异此外道执。   世尊亦曾于楞伽山。为大慧等。敷演斯义。   三引昔说。   笺云。梵语楞伽山。华言孤绝山。言其山孤绝。非神通者不能到此。山神三首八臂。请佛入彼山。故世尊在彼。为大慧菩萨说经。敷扬演畅此理。佛说从如来藏性。周遍法界。   彼外道等。常说自然。   笺云。彼外道等。常说自然周遍法界。   我说因缘。非彼境界。   笺云。我说因缘。是说如来藏性周遍。真我法界。非彼外道说自然神我之境界也。   我今观此。觉性自然。非生非灭。远离一切虚妄颠倒。   四述现理。   笺云。阿难执为自然。非生非灭。   似非因缘与彼自然。   笺云。执云此性也似因缘。看来又不是因缘。与彼外道自然一般。我看此性。必是自然。   云何开示。不入群邪。获真实心妙觉明性。   五请简邪。   佛告阿难。我今如是。开示方便。真实告汝。汝犹未悟。惑为自然。   后通疑。文四。初责迷强计。   笺云。我今如是第一指。第二指。乃至指指。俱是开通指示。方法巧便。真实告汝。汝犹未悟。却虚妄迷惑。执为自然。   阿难。若必自然。自须甄明。有自然体。   二纵立邀观。   笺云。若必定是自然。自须甄简辩明。有个自然之体。   汝且观此。妙明见中。以何为自。   笺云。汝且观此真性之中。以何法为自然。后就境破境。境既将亡。执心乃谢。   此见。为复以明为自。以暗为自。以空为自。以塞为自。   三征。   笺云。此见是自然之见。为复以明相为自。下向四境上征。   阿难。若明为自。应不见暗。若复以空为自体者。应不见塞。如是乃至诸暗等相。以为自者。则于明时。见性断灭。云何见明。   四难。   笺云。若明为自见性。须随明境落谢。应不见暗境。以空为自。到见塞之时。应不合更见塞。谓见性随空落谢。如今又见塞。曾知不与空为自。如是乃至超越中间。若以暗相为自。至暗根谢。明境现。自性便合随暗相落谢。第二明境现时。不合更见明。如今又分明见明。曾知不以暗为自。   阿难言。必此妙见。性非自然。我今发明是因缘生。心犹未明。咨询如来。是义云何合因缘性。   十破因缘执。文二。初陈。   笺云。第十破因缘。然谓阿难惯习无依。仍怀退倚。遂计为因缘执。所以世尊亦于四境。单破因缘。经云。此见为复因明有见。暗通塞等。所以阿难又引昔说四缘成见。来难世尊。所以世尊。遂乃前含后克而指之。含指云。汝今当知。见明之时。见非是明。暗通塞等。后克指云。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上叙破因缘性。是微妙见性非自然。我今发起明白。决定是从因缘生。因者亲义。缘者与力成办义。阿难虽执为因缘。自亦道。我未能明了。咨请询问如来。是义云何得契合因缘之性。或可为复合是因缘。合不是因缘。取前义。   佛言。汝言因缘。吾复问汝。汝今因见。见性现前。   后破文三。初破文二。初单破。文二。初立。   笺云。且纵许听从见性现前。如缘可对分明。然后便破。   此见。为复因明有见。因暗有见。因空有见。因塞有见。   后破文二。初因文二。初征。   笺云。此见为复是因明相有见。为复因暗相有见。向四境征。亦向四境上破。明来夺暗。暗来夺明。   阿难。若因明有。应不见暗。如因暗有。应不见明。如是乃至。因空。因塞。同于明暗。   后难。   笺云。因明因暗。摄取因空因塞。此破因也。破缘空塞。摄取明暗。   复次阿难。此见。又复缘明有见。缘暗有见。缘空有见。缘塞有见。   后缘文二。初征。   阿难。若缘空有。应不见塞。若缘塞有。应不见空。如是乃至。缘明。缘暗。同于空塞。   后难。   笺云。见。唯是个眼识现量心。不是明境暗境。通塞亦尔。   当知。如是精觉妙明。非因非缘。亦非自然。   后双破。文三。初绾双重拂。文二。初拂虚。文四。初双袪。   笺云。当知如是精真本觉。微妙疑明之性。外人问。本觉明性。莫是因缘否。经答。亦不是亲义。亦非与力成办义。又问。本觉明心。莫是自然否。答。亦非自然。   非不自然。   二重遣。   笺云。既不是因缘自然。本觉明性。莫是不因缘。不自然义否。经答。亦不是不自然。摄非不因缘。   无非不非。   三拂迹。   笺云。既不是不因缘不自然。本觉明性。莫是非不因缘非不自然否。经答。无非。是无非因缘。无非自然。无不非。是无不非因缘。无不非自然。此句拂上二句。   无是非是。   四俱融。   笺云。既无非不非。莫是离三非之是否。答。无是非是。亦无前离三非之是。既无离三非之是。莫非无是否。答。非是也。无离三非无是之非是。才有非便有是。今是与无是俱无也。   离一切相。即一切法。   后指实。   笺云。结前是非之法。虽离前是非之相。又不舍是非之相。既不取舍。方合本真之理。下文便责。   汝今云何于中措心。以诸世间戏论名相。而得分别。   次责妄缘名。   笺云。汝今云何。于其中间。措致其心。用是世间有为虚妄不实之法。犹如小儿戏论之言。便执自然与彼因缘。下说喻。   如人以手撮摩虚空。只益自劳。虚空云何随汝执捉。   后引喻明真。   笺云。如人用手掌。要摄虚空。向手中摩。只益自家劳倦。太虚如何随汝执捉。法上手喻能缘妄心。撮摩喻分别。虚空喻真性。将能缘妄心。分别真性。只益自家劳倦。若是真性。何处随汝妄心分别也。   阿难白佛言。世尊。必妙觉性。非因非缘。   次救文三。初举现旨。   世尊云何常与比丘。宣说见性。具四种缘。所谓因空。因明。因心。因眼。   次引昔谈。   笺云。四十五年前。阿含等教中。说具四种缘。向下列。所谓。语辞也。空是虚通缘。明是昭了缘。心是了□缘。眼是所依缘也。   是义云何。   后请会□。   笺云。请世尊和会。前为何说因缘。此为何说非因缘。   佛言。阿难。我说世间诸因缘相。非第一义。   后重破。文三。初显前权指。   笺云。四十五年前。法相宗中。说世间粗浅义。诸因缘相。如唯识颂云。眼识九缘生。耳识唯从八。鼻舌身三七。后三五三四。若脚下种子生。头上眼识现行。顺世间说因缘。化彼小根之者。非是此经第一义。缘谓四十五年后。说此佛顶首楞严经。是性宗会权归实。摄相归性。非同四十五年前。覆相等教。是第二义。非第一义也。   阿难。吾复问汝。诸世间人。说我能见。云何名见。云何不见。   次再破因疑。文二。初征酬世见。文三。初问。   笺云。佛欲顺佗。且就世间人问。诸世间人。说我能见。如何名为见。如何名为不见。双问下。阿难顺世人答。   阿难言。世人因于日月灯光。见种种相。名之为见。若复无此三种光明。则不能见。   后答。   笺云。如世间人。有日月灯三光方见。无此三种光时。言是无见。   阿难。若无明时。名不见者。   后指非因。文三。初破因存见。文二。初牒阙因无见。   应不见暗。   次责何得观幽。   笺云。汝如今因何又见暗。   若必见暗。此但无明。云何无见。   后简无因显观常在。   笺云。若必定见暗。此但无明境。不可无汝见性。□□虽谢。见性常存。此破佗见暗时不名见。   阿难。若在暗时。不见明故。名为不见。今在明时。不见暗相。还名不见。   次隐见权因。文二。初互举相权。   笺云。若在暗时不见明境。便言不见。将暗难明。今在明时不见暗相。还名不见。意谓既在暗名不见。在明时亦须不见。   如是二相。俱名不见。   后双标总失。   笺云。见明也不见。见暗时也不见。故云二俱不见。[門@老]云若在暗时不见明。不见明故名不见。今在明时不见暗。不见暗故名不见。见则总须见。不见总不见。二彼俱属相。何得一见一不见。   若复二相。自相凌夺。   后显见常存述因凌夺。文二。初举因凌夺显性真常。文二。初牒因。   笺云。明暗二种。相相凌夺也。   非汝见性于中暂无。   后指见。   笺云。不是汝之见性。于中暂无。   如是则知。二俱名见。   后绾对二因俱成见理。文二。初双成。   笺云。见明既尔。见暗亦然。   云何不见。   后总责。   笺云。云何汝前来云。明时见。暗时不见也。   是故阿难。汝今当知。见明之时。见非是明。见暗之时。见非是暗。见空之时。见非是空。见塞之时。见非是塞。   后重明真妄。文三。初含明。   笺云。见明之时。见不是明。见若是明。明境落谢之时。应不见暗。空塞亦然。   四义成就。   笺云。虽见不是明暗空塞等。又分明见明见暗见空见塞。四义则明暗空塞也。成就则圆满义。具足义。此约含指。后克指。   汝复应知。见见之时。见非是见。   次克简。文三。初真觉妄识。   笺云。应犹合也。上见是智。下见是理。起根本智。冥合一真如理之时。理与智冥。心与神会。然此真见之智。不是见闻妄见。   见犹离见。见不能及。   次真谢妄名。   笺云。真见既离妄见。妄见不及真见。谓真与妄殊也。疏云。妄不届真。迷不接悟。下便责。   云何复说因缘自然。及和合相。   后责谈名相。   笺云。责陀同内道计因缘。外道计自然。此未到和合文。世尊欲重向下破和合。   汝等声闻。狭劣无识。不能通达清净实相。   后来勤修证。文二。初彰劣慧不了真源。   笺云。佛责阿难与诸有漏者。法华云。眇目矬陋。无威德者。二空之中。秪得人空。未得法空。是观空狭劣。二死之中。秪得分段。未得变易。是出死狭劣。二障之中。秪断烦恼。未断所知。是断障狭劣。无识则无知也。无相不相。是真实相。是本真如理。   吾今诲汝。当善思惟。无得疲怠妙菩提路。   后告善思令端妙智。   笺云。佛诚诲于佗。汝当善自思惟。专注一心。是我前来指云。见明之时。见非是明。乃至四义成就。又云。见见之时。见非是见等。汝不得于中。生疲倦懈怠之心。妙菩提。是佛果位中。二转依果。菩提有四。此是无上菩提。路则真觉之路。乃三乘圣人游履之地。恐佗秪到化城而止。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佛世尊。为我等辈。宣说因缘。及与自然。诸和合相。与不和合。心犹未开。   十一觉眚非见指。文二。初述迷深旨。恳请重宣。文四。初诱浅尚疑。   笺云。十一觉眚非见指。此指来意。谓前来破因缘中。世尊克指云。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阿难向此中请云。而今更闻见见非见。重增迷闷。于是乎世尊便说。别眚殊观。同洲异睹。以此二事。进退合明。方知皆妄。如别眚殊观喻云。如世间人。目有赤眚。夜见灯光。别有圆影。五色重叠。于意云何。此若灯色。则非眚人。何不同见。而此圆影唯眚之观。是故当知。色实在灯。见病为影。影见俱眚。见眚非病。又说同洲异睹喻云。阿难若复此中有一小洲。秪有两国。唯一国人。同感恶缘。或见二日。或见两月。晕适佩玦。彗孛飞流。负耳虹霓。种种恶相。但此国见。彼国众生。本所不见。亦复不闻等。总指云。觉见即眚。本觉明心。觉缘非眚。觉非眚中。此实见见。上叙觉眚非见指竟。和合是欲色二界。非和合是无色界。无色蕴故。称不和合。   而今更闻见见非见。重增迷闷。   二闻深益昧。   笺云。迷而不悟。闷而不入。   伏愿弘慈。施大慧目。开示我等觉心明净。   三请垂悲演。   笺云。弘大也。示我真智。如眼照物不殊。开通指示阿难等诸有学觉心明净是理。   作是语已。悲泪顶礼。承受圣旨。   四雨泪翘承。   尔时世尊。怜愍阿难及诸大众。   后愍责多闻再扬幽旨。文二。初哀迷□责远备双标。文四。初意垂遐演。   将欲敷演大陀罗尼。   笺云。将当也。欲希欲也。敷即是演。亦云陀邻尼。具四义。法句咒忍。华言总持。总谓包摄在心。持谓冥记不忘。生起向下二力加持修证分。   诸三摩提妙修行路。   笺云。生起向下慧观圆通修证分。妙者。离能所故。离名绝相称妙。生起向下万行圆资修证分。向一念上。排布六十圣位。六十圣位不离一念。一位具足一切位。一切位不离一位。   告阿难言。汝虽强记。但益多闻。于奢摩佗微密观照。心犹未了。   二责少定多闻。   笺云。一心净住曰微。密照心源曰密。从妄观真曰观。从真了妄曰照。   汝今谛听。吾当为汝。分别开示。   三来听许宣。   亦令将来诸有漏者。获菩提果。   四远携迷品。   笺云。佛亦不但是为现在。意为当来。正是今时如父慰子。病者先忧。有漏简去无漏。菩提是有为果。影取涅盘是无为果。则佛果位中。二转依果也。   阿难。一切众生。轮回世间。   后同别分诠合明真妄。文二。初总标迷倒。文二。初统包轮转。   笺云。根本无明。是能轮回。三涂受苦。是所轮回。谓漂沦回转也。   由二颠倒分别见妄。   笺云。由因也。分别。是能分别之心。因第六识。见则见分。妄则虚妄之法。是相分。   当处发生。   笺云。当处则念起处也。若是善念发生。便生天人等道。若是恶念发生。便生地狱饿鬼等道。   当业轮转。   笺云。善因生善道。恶业随泥犁。轮流改转。向三界受生。   云何二见。   后征列双名。   一者。众生别业妄见。   笺云。别别造业。受别报身。别于诸佛也。   二者。众生同分妄见。   笺云。同造恶业。同感见相二分。分即分类。或分是同一界分之上。见有不同。   云何名为别业妄见。   后别兴征诠。文三。初别眚殊观。文六。初标。   笺云。且先说别业。   阿难。如世间人。目有赤眚。夜见灯光。别有圆影五色重叠。   二立。   笺云。世间人。喻一切凡夫。目。喻真性觉照之用。赤眚。眼中翳也。喻根本无明。妄见缘一切众生。起智外求。背体而现。便见有根本无明。夜。喻生死无明长夜。见。喻能缘见分。灯。喻诸佛如来法性净土。一切众生既无明为能变。便有见分起来。见诸佛如来法性净土上。有五尘色声等法。重重起来。此因所变。重叠者。因动有声。因声有色。因色有香。因香生味。因味有触。五大五蕴等义。亦可配之。   于意云何。   三审。   此夜灯明。所现圆光。为是灯色。为当见色。   四征。   笺云。言此五尘妄法。为当是本来真理上有。为当是从真智而生。   阿难。此若灯色。则非眚人。何不同见。   五诘。文二。初印。   笺云。若灯上有色。则眼目无翳之人。何不共见。法上五尘之法。若从真理而有。诸佛如来。唯观法界净土。因何又不见此五尘等相。   而此圆影。唯眚之观。   笺云。因何妄法唯约妄心所现。内心有根本无明。为能变。外有山河大地五尘之法。为所变。圣人又不见。   若是见色。见已成色。则彼眚人。见圆影者。名为何等。   笺云。若言能见之心。已成五尘等法。见圆影者。复是何物有情。须成无情去。   复次阿难。若此圆影。离灯别有。则合傍观屏帐几筵。有圆影出。   后离文二。初灯。   笺云。屏则屏风。帐则绛帐。几则几案。筵则筵席。法上五尘等妄法。亦不离真体而有。若此五尘等相。离真而有。真外有妄。水外有波。波离水有。□上合有波生。   离见别有。应非眼瞩。云何眚人。目见圆影。   后见。   笺云。若离能缘见分上。别有五尘。须将耳瞩。如何目有翳病。见五色重叠而生。法上若离能见上。有五尘色等法。应不合又见五尘等相。云何内有根本无明。为能变。变起五根五尘等法。为所变。此又不离于见。   是故当知。色实在灯。   六指又二。初总收前指。文二。初□双重指。   笺云。此单指真性常色。此真色亦不离真理。亦不舍无常色。获得常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见病为影。   笺云。问何故成妄。答见病为影。此单指妄见生色。为内有根本无明。为能变变起一切虚妄五尘。为所变。见是见分。影是相分。   影见俱眚。   笺云。此双收见相二分。同一妄源。见相二分。俱约无明而生。依无明为根本也。   见眚非病。   笺云。见者觉也。一切诸佛。起智觉此妄法。当体即空。便无无明虚妄之法。故非病也。   终不应言是灯是见。   后显妄无凭。   笺云。终不应言是本觉真理体上有妄法。真觉智上有妄法。   于是中有非灯非见。   笺云。妄且不离于真。   如第二月。   后重喻显彰。文二。初喻文四。初立。   笺云。本是一月喻真。第二月。捏所成故。喻见相二分。捏喻迷真强觉也。   非体非影。   笺云。非体。非真体也。非影。第二月当体是空。非水中月影。喻见相二分。全无体性。非从真现。   何以故。   二征。   第二之观。捏所成故。   三述。   笺云。因小儿捏下眼睛。便见有第二月。法上因一切众生一念违如。觉劳相现。便有根本无明。然后有见相二分。   诸有智者。不应说言此捏根元。是形非形。   四指。   笺云。诸有智者。喻诸佛如来。不应说言四字。贯下离见非见。是形。见相二分。又不是真体。非形。见相二分。又且不离真体。   离见非见。   笺云。离见。见相二分。又不离真智外别有。非见。见相二分。又且不是真智。   此亦如是。目眚所成。   后合文二。初总此。   笺云。合云此虚妄之法。亦复如是。从根本无明所成。当体不实。   今欲名谁是灯是见。   后指妄。   笺云。今欲名邈阿谁是灯。言真理上有妄。是见。为妄当体是空。说甚真智有妄。   何况分别非灯非见。   笺云。何况又说妄非真体上生。非真智上生。去却是。必落非。以非句遮之。是既忘非不立。金刚经云。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云何名为同分妄见。   次同洲异睹。文二。初征。   阿难。此阎浮提。除大海水。中间平陆。有三千洲。   后述文二。初总明洲国。文二。初总彰洲数。   笺云。阎浮提。从阎浮树已彰名。尔雅云。广平曰陆。沙聚曰洲。   正中大洲。东西括量。大国凡有二千三百。   后举国差殊。文二。初一洲多国。   笺云。包括论量也。   其余小洲。在诸海中。其间或有三两百国。或一或二。至于三十四十五十。   后增减不同。   笺云。三百国两百国也。   阿难。若复此中。有一小洲。秪有两国。   后别举彰同。文二。初明小洲双国。   唯一国人。同感恶缘。则彼小洲当土众生。睹诸一切不祥境界。   后只土偏灾。文三。初总彰同感。   或见二日。或见两月。其中乃至晕适佩玦。彗孛飞流。负耳虹霓。种种恶相。   次引相殊名。   笺云。日气直过曰冲。横过曰贯。四边蚀气曰晕。适者。才见此不祥事。或君适于臣等。日气向外曰佩。向内曰玦。彗乃彗星。亦云长星。亦云剑星。亦云搀枪星。孛是妖星。绝迹而去曰飞。光逸相连曰流。负耳者。气负日边如耳也。雄者曰虹。雌者曰霓。亦云螮蝀。种种恶相。含取恶云恶气等。喻一切众生。向法性净土上。见有五尘色等。同一界分也。   但此国见。彼国众生。本所不见。亦复不闻。   后异邦殊见。   笺云。但此一洲。见此境界。喻一切众生一念违如。见有根本无明为能变。然后有见分相分。彼一国人不见。喻如诸佛唯观法性净土。然有人同分。地狱同分。此人同分也。同一界分。见有不同。   阿难。吾今为汝。以此二事。进退合明。   后双明显理。文四。初许宣合指。   笺云。进合明。先说别业。后说同分。退合明。先说同分。后说别业。或退或进。俱是一个妄识。   阿难。如彼众生别业妄见。瞩灯光中所现圆影。   二进简双名。文三。初先明别业。文三。初举妄色。   笺云。为一切众生。内有根本无明。为能变。然后便向法性净土上。见有五尘色声等法。   虽似前境。终彼见者。目眚所成。   次明妄色源。   笺云。虽是五尘等法。从根本无明而现。即相似境无实。此境是妄。非同真乃无境。为此妄法。终归是彼患眼之者。有赤眚所成。彼见者。喻凡夫。目眚喻根本无明。谓此见相二分。从根本无明而有。   眚即见劳。   笺云。问。此眚从何而有。答云。云由患热眼睛劳倦。然后见有。眚即无明。见劳即强觉。   非色所造。   笺云。非从性色上有。为此性色。真体无妄故也。   然见眚者。终无见咎。   后简真心。   笺云。然犹如是之辞。见者觉也。为果位诸佛起智。觉此妄法当体即空。则无妄见之过咎。   例汝今日。以目观见山河国土。及诸众生。   二例简真心。文五。初例见妄境。   笺云。将别业类例汝今日。目是见分。山河国土。则所依相分。众生。则能依十二类生。   皆是无始见病所成。   二明妄境元。   笺云。此之所依器世等。与能依有情。皆是无始已来。无明虚妄见病之所成就。或业转为见分。是十二类生因。现识为相分。是山河大地因。   见与见缘。似现前境。   三明幻相。   笺云。见是见分。见缘是相分。似则无境。为此见相二分。当体即空。   元我觉明。   四指妄元。   笺云。元是如来真觉明心。然妄元是真。何故便成妄。   见所缘眚。   笺云。见是见分。所缘是相分。因有根本无明。便有见相二分。或见是强觉。强觉起来。见性明相。见便为能。性明相。便是所缘眚也。   觉见即眚。   五重简真。性文三。初指妄标真。文二。初指妄。   笺云。起强觉能缘见分。即似前眚。为此强觉。即是无明也。   本觉明心。觉缘非眚。   后标真。   笺云。则真心也。终日觉缘。未尝觉缘。   觉所觉眚。   次真能觉妄。文二。初真觉妄。   笺云。上觉是真。起真智来觉此。所觉是妄。即性觉为妄。本觉是真。   觉非眚中。此实见见。   后别显真。   笺云。此真智觉。非是妄。上见是真智。下见是真理。乃起根本智。宜合本真如理。下便责。   云何复名觉闻知见。   后显不同名。   笺云。如何更执此妄法。觉闻知见。是六识。影取六尘等法。   是故汝今。见我及汝。并诸世间十类众生。   后双彰二理。文三。初彰所见境。   笺云。见我是相分。及汝是见分。是能见。并诸世间是所依。十二类生是能依。十者举其全数也。   皆即见眚。非见眚者。   次指妄非真。   笺云。此见相二分。为复是真是妄。皆即是妄见。不是见妄之者。见妄者。目诸佛起智达妄是空也。   彼见真精。   后简真非妄。   笺云。见真性也。   性非眚者。   笺云。为此真性。不是妄故。   故不名见。   笺云。真不名妄。   阿难。如彼众生同分妄见。例彼妄见别业一人。   三退此二门。文二。初举同例别俱妄所生。文四。初引同类别。   笺云。此将同分是多。例彼别业一人是少。此单合明别业同分。   一病目人。同彼一国。   二返一例多。   笺云。一病目人。是别业一人。是少。同彼一国。是同分一国之人。总见八般等相。是多。二般相例。不出一个妄见。   彼见圆影。眚妄所生。   三双牒境。   笺云。是别业妄见。彼见则见分。圆影则相分。此见相二分。俱是无明所变。   此众同分所见不祥。   笺云。同分妄见。见八般等相。   同见业中。瘴恶所起。   笺云。见业则根本无明。瘴恶则病气流行。喻业转为见分。现识为相分。为此同分妄见。别业妄见。俱不离一念违如。觉劳相现。从业转现三细识中变起。   俱是无始见妄所生。   四束明全妄。   笺云。皆是无始无明。虚妄见相之所生也。   例阎浮提三千洲中。   后广类十方同萦妄疾。文二。初广类文四。初洲。   笺云。例类也。   兼四大海。   二海。   娑婆世界。   三界。   笺云。三千大千世界也。   并洎十方诸有漏国。   四十方。   笺云。有漏简去无漏。已上总目所依。   及诸众生。   笺云。能依有情。能依所依是真是妄。下答。   同是觉明。无漏妙心。   后想明。文三。初指真。   笺云。为妄即是真故。既然如此。何故有妄。下答。   见闻觉知。   次明妄。   笺云。是虚妄之识。目见分。   虚妄病缘。   笺云。目相分。皆因有见相二分。便有前尘等法生。   和合妄生。和合妄死。   后结成生死。   笺云。和合是色受想等五蕴成身。虚妄所生。便有能生之身。缘离即灭。便有生死二法。   若能远离诸和合缘。及不和合。   四劝归圆证。文二。初劝离妄。   笺云。诸和合缘。目欲色二界。色受想等五蕴成身。和合而生。及不和合。目无色界。受想行识四蕴成身。今劝离却和合。并不和合。是离三界。意欲生起向下和合非和合文。   则复灭除诸生死因。   笺云。根本无明。为其因也。   圆满菩提。   后显归常。   笺云。此有为果。   不生不灭。   笺云。是无为果。则佛果位中。二转依果也。   清净本心。   笺云。本来真心。   本觉常住。   笺云。恒常不变。故常住。   阿难。汝虽先悟本觉妙明性。非因缘。非自然性。   十二破和合执文三。初彰迷合理文四。初述明双计。   笺云。第十二破和合执。然谓前来见非一异指中。世尊将相作见。将见作相。阿难便执为和合。所以不请。世尊便责云。汝虽先悟本觉妙明性。非因缘。非自然性。而犹未明。如是觉。元非和合生及不和合。问。何故世尊自说。不待阿难所请。意是于阿。答。故疏主云。若不自宣。无由解问。所以世尊。便问和合义云。阿难吾今复以前尘问汝。亦于四境。单破和云。则汝今者。妙净见精。为与明和。为与暗和。为与通和。为与塞和。又破合云。又汝今者。妙净见精。为与明合。暗通塞等。亦复如是。结破云。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亦复如是。上叙破和合文竟。汝虽先悟者。悟则悟解。本觉妙明则真心性。非因缘非自然性。乃前真性。不执因缘等为被佛破。今已知非。   而犹未明如是觉元。   二陈未晓两和。   笺云。而仍也。犹尚也。言仍尚未知如是真觉本元。   非和合生及不和合。   笺云。此性是不从和合生。阿难执为和合。此性非是非和合生。阿难执为非和合。   阿难。吾今复以前尘问汝。   三许问对尘。   笺云。且就境。问佗和合之义。   汝今犹以一切世间妄想和合。诸因缘性。而自疑惑。   四责存余惑。   笺云。言汝今尚用一切世间粗浅虚妄想相。责佗疑因缘为和合。自然为非和合。仍自犹豫不决。   证菩提心和合起者。   次见相征和文四初立。   笺云。证是能证。菩提心是所证。言此菩提之心。从和合而起。此是牒计。   则汝今者。妙净见精。为与明和。为与暗和。为与通和。为与塞和。   二征。   笺云。言此眼识现量。为与明和等。向四境上。征阿难云。与明和又如何。下牒。   若明和者且汝观明。当明现前。何处杂见。   三破文三。初参罗不翳瑶台破。   笺云。若明和者。牒计。汝言与明境和。此明境现在汝前。何处杂汝见性。言和则汝见。须与相相亲。   见相可辩。杂何形象。   笺云。又有见分相分。堪可辩明。若言见相相杂。又作何形相。   若非见者。云何见明。   次摩尼能现万象破。   笺云。明境不与见和。云何又见明相。   若即见者。   笺云。若言即见是明。乃有情成无情。   云何见见。   笺云。若言即见是明。如何又有能缘。见是见分所缘。见是相分。   必见圆满。   后珠日交辉不杂破文三。初显不和。   笺云。乃单执见。若定是见分。圆满周遍。   何处和明。   笺云。何处有明境可和。则无明境也。   若明圆满。不合见和。   笺云。又单计明。若明境圆满不合。便有相与见和。   见必异明。   次明双失。   笺云。又转破。若见分。异于相分。   杂则失彼性明名字。   笺云。若见与明境相杂。杂则失却性名字。是见。明名字是相。则无见相二法。   杂失明性。   后□不杂称和。   笺云。既言杂。即失却明。是相。性是见。   和明非义。   笺云。既天见相二法。将何物和。言和则非理。   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亦复如是。   四结。   笺云。但破明相。暗通塞亦尔。   复次阿难。又汝今者。妙净见精。为与明合。为与暗合。为与通合。为与塞合。   后双迫破合文三。初。   笺云。明合等四境。   若明合者。   次破文三。初丁公背主。   笺云。但与明合又如何。是牒。   至于暗时。明相已灭。此见。即不与诸暗合。   笺云。何故如此。为见随明境落谢。应不合更见暗。为决定从明境合。   云何见暗。   笺云。又转破。   若见暗时。不与暗合。与明合者。   次赠金□异。   笺云。汝若言见暗之时。我此见性。又不与暗相今。但与明相合。又如何。是牒计。   应非见明。   笺云。破云。女既见暗。不与暗合。应不合见明。然谓明与暗。俱是前境。既不与暗合。亦须不与明合。云何言与明合。   既不见明。云何明合。   后鶣鶝观明破。   笺云。又转破。见明方与明合。既不见相是不与明合。明既不见。会知亦不见暗。明之与暗。俱不识。   了明非暗。   笺云。如今了明又三不是暗。暗且不是明。云可计明。□暗曾知明暗俱不识。   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亦复如是。   后结。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我思惟。此妙觉元。与诸缘尘。及心念虑。非和合耶。   十三波非和合又二。初克申举执。   笺云。第十三破非和合。然谓前来破因缘中。世尊含明乃云。见明之时。见非是明等。所以阿难执为和合。今既被世尊破和合之义。阿难方知有非和合。所以便请云。如我思惟。此妙觉元与诸缘尘。及心念虑。非和合耶。是以世尊便问。汝今又言觉非和合。吾复问女。□妙见精。为非明和。为非暗和。为非通和。为非塞□又破合云。此妙见精。为非明合。暗通塞等。结破云。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亦复如是。上来破非和合已竟。上来一十三段。十三破非和合。十二破和合。十一觉眚。指十破因缘。九破自然。八空华一月指。七见非一异指。六体无盈缩指。五性无缘相指。四寄遣八还指。三旅亭观月指。二大海全潮指。初凡圣同如指。一十三段不同。总是第二见相合克指。密相已竟。乃是世尊。亦顿亦渐之说故也。此妙觉元者。真觉本元也。与诸缘尘。是相分。八识俱有。缘尘自分境。如眼识缘色尘境。乃至第八缘根身器世。等心是缘尘。念则冥记。虑乃思虑。约六七八识。非和合那此是计。   佛言。汝今又言。觉非和合。   后乘问征穷文二。初破非和文三。初征标牒计。文四。初牒计。   笺云。觉是真觉。非和合。是牒计。   吾复问汝。   二许问。   此妙见精。非和合者。   三立。   笺云。此妙见精。是眼识现量心。非和合者。是牒计。   为非明和。为非暗和。为非通和。为非塞和。   四征。   笺云。向四境上征。   若非明和。则见与明。必有边畔。   次对诘征穷文三。初彰离畔。   笺云。非明和又如何。牒云。既言见不与明境和。须见与境。各有个边畔。如汝之疆界。不是佗之疆界。   汝且谛观。何处是明。何处是见。在见在明。自何为畔。   次来观边。   笺云。何处是见分。何处是相分。此见与明。自向何处为畔。   阿难。若明际中。必无见者。则不相及。自不知其明相所在。畔云何成。   后双离破计。   笺云。若明边际。决定无见者。标离则明与见。各不相逮入。既不相及。亦不知其明相处所相。及方□。今又不知说。畔义则不得。   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亦复如是。   后绾类同袪。   又妙见精。非和合者。   后破非合文三。初牒计标征文二。初牒。   □非明合。为非暗合。为非通合。为非塞合。   后征。   若非明合。则见与明。性相乖角。   二彰离显破文三。初彰违角。   笺云。但言非合又如何。是牒破。见与性是见分。明与相是相分。则见相二分。如□四角便合相对。今见既与明非合。则见相了不相干。乖角则不正也。   如耳与明。了不相触。   次引乖喻。   笺云。耳合听声。眼合观色。合见相既乖角不相涉。何异耳与明了又相触。   见且不知明相所在。云何甄明合非合理。   后责见无鉴。   笺云。又转破。既不知明相所在。云何又甄别明相。说和合与非和合之道理。或云何甄明言合。是非和合道理。   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亦复如是。   后举异同袪。   阿难。汝犹未明一切浮尘。诸幻化相。   第三会相归源指密因。文三。初总叹迷源文四。初彰迷指实文三。初总彰未悟。   笺云。第三会相归源指密因。分科三段。初总叹迷源。二广融群相。三圣徒体悟。且初总标真体。经云。阿难汝犹未明一切浮尘诸幻化相。当处出生。随处灭尽。乃至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上来总叹迷源。第二广融群相。又分五段。初会荫推迷。是破五蕴法门。然谓此五荫。无始时来。积集一切烦恼种子。令一切众生不得解脱。今者世尊。一时破尽。要归真如本源。故云。会荫推迷。二穷根显体。是破六入法门。谓穷尽六根。显现真体。三交融处执。是破十二处法门。然谓世尊为将六根六尘。牙相交破。融彼十二处之情执。四殄界通真。是破十八界文。世尊广向此中。殄灭十八界之执心。要通归真之体。五苞研识相。是破七大之文。世尊向此中。苞括研穷。地水火风空觉识。七大之相。阿难等已无法执。三圣徒申悟。阿难与大众。申迷悟解之辞。故经云。尔时阿难及诸大众。各各自知心遍十方。乃至舜若多性可销亡烁迦啰。心无动转。上叙会相归源指密因竟。汝犹未明者。明则明了一切浮虚之尘目。三科七大等法。诸幻化相。谓此浮尘。当体不实故。幻则幻妄。化则变化。然能变根本无明。既无实所变。三科七大。性亦无实。   当处出生。   次明生灭随流。   笺云。即念起处也。当念出生。随处起妄。结业成身。若起善念。向人天二道出生。若起恶念。向三涂出生。   随处灭尽。   笺云。果极因亡。二俱空寂。盖生灭无性。当体即空。   幻妄称相。其性。真为妙觉明体。   后指妄真源。   笺云。一切诸法皆是幻妄称相。无有实体。其性指妄性。此妄性。真为微妙本觉凝明之体。然妄即真如。器不离金。波不离水。   如是乃至。五荫六入。从十二处。至十八界。   二总举非真。   笺云。荫则荫覆真性。色受想行识也。   六入通生识道。受入爱憎。眼耳鼻舌身意也。处。则依缘义。六根六尘。二六十二。六根是识所依。六尘是识所缘。界者。种族义。流类义。六根六尘六识。三六十八。成十八界。   因缘和合。虚妄有生。   笺云。此三科法。皆是因缘。地水火风四大。假合而有。便有此等法生。   因缘别离。虚妄名灭。   笺云。缘离即灭。下责。   殊不能知生灭去来。本如来藏。   三叹众迷源。文二。初总叹迷源。   笺云。知即悟解也。去即是灭。来即是生。缘此二科等法。俱是如来藏。此乃摄相归本也。   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妙真如性。   后显彰圆妙。   笺云。无有去来。故曰常住。妙即微妙。明即圆明。不动道场。遍十方界。圆即遍也。性乃体性性也。   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   四真中绝妄。   笺云。死即是去。生即是来。生死迷悟俱无。曰无所得。实际理地。不受一尘。真中绝妄也。   阿难。云何五阴。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次广融群相文五。初会阴推迷文二。初总标真体。   笺云。居情似有。究理元无。   阿难。譬如有人。以清净目。观晴明空。唯一精虚。迥无所有。   后别破迷情文五。初色阴文二。初举喻显真生妄。文三。初喻觉体无生。   笺云。如人眼无病故。发识明利。曰清净目。空中无其云霞等相。曰晴明空。精是眼精。虚是晴明虚空。唯是清净目。与晴明空。余外无有。法上譬。如有人喻一切诸佛。以清净目。喻真智见。晴明空。喻真理。言诸佛起智合理之时。唯是理智一如。迥无纤有。   其人无故。不动目睛。瞪以发劳。则于虚空。别见狂华。复有一切狂乱非相。   次迷因劳相现。   笺云。瞪目观空。久生劳倦。于晴空中。见空华发。复见一切狂乱青黄赤白等相。其人无故。喻一切众生一念违如。不动目晴。喻有性明相。当情未分能所。瞪以发劳。喻然后便有强觉生。则于虚空。别见狂华。喻向真空体上。见色阴现。复有一切狂乱非相。后有受想等阴。从此而生。   色阴当知。亦复如是。   后举理合喻。   阿难。是诸狂华。非从空来。   次立相无生处文二。初空。   笺云。空喻真空体性。性本无生。不生于色。   非从目出。   后目。   笺云。目喻觉心照体。觉亦无生。亦不从真智上有。既不从空目而生。从何而有。谓妄无根本。意明无生。   如是阿难。若空来者。既从空来。还从空入。   后广破生执文二。初破文二。初空文二。初牒华出入。   笺云。若空来者。是牒。法上若色阴。既从真空体上来。亦须从空而入。   若有出入。则非虚。   次显破所依。   笺云。若有华从空中出入。又何名虚空。谓空无形状。法上若有色法。从真空体出入。何名直空。   空若非空。自不容其华相起灭。   后正破能生文二。初立理。   笺云。若不是空。即是有法。自不容佗华相出入。既空是有何处更容于有。又恐阿难不会□喻。   如阿难体。不容阿难。   后引喻。   笺云。既是于有便成质碍。不可质碍又容质碍。如阿难体是质碍。不可更容于阿难也。   若目出者。既从目出。还从目入。   后破目生执文二。初有见文二。初立见理。   笺云。若色法。从真智上生有。是牒。色法灭时。须见有色法。从智而灭。   即此华性。从目出故。当合有见。   笺云。摄所变同能变。如识依根。根既有见。识亦有见。   若有见者。去既华空。旋合见眼。   后破见执。   笺云。若有见者。是牒。从眼中去。既是华见从空中。旋归眼中。合见于眼。   若无见者。出既翳空。旋当翳眼。   后无见文三。初往来双翳破。   笺云。但言无见又如何。若无见者。是牒。无见便成质碍无情。破云从眼中出去。便合障翳于空。从空中归眼。便合翳眼。   又见华时。目应无翳。   次一翳双分破。   笺云。如今虽从眼中出。亦不翳眼又如何。破云。既言出也不翳空。旋也不翳眼。□见华之时。目须无翳。如今因何又有翳。见空中华宛然是翳。科中云。一翳双分破。合将此科向下十科安上。下科云。无翳观华破。言既无翳便不合见。空中华因何又有。眼中翳见空中华。此是转破。前是正破。   云何晴空。号清明眼。   后无翳观华破。   笺云。空既有翳不名晴明空。眼若有翳。不名清明眼。   是故当知。色阴虚妄。   后结文二初目阴全妄。   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后双非二执。   笺云。因缘既袪。自然何有。   阿难譬如有人。手是[宴-女+安]安。百骸调适。   二受阴文四。初举喻明阴。   笺云。四支两手两足。宴寂安然。百骸调畅适悦。譬如有人喻诸佛。唯用真性。无有动作。唯是理智一如。   忽如忘生性无违顺。   笺云。如似一人忽然思量前事。记忆不来。此时亦无违之与顺。法上一切众生一念违如。性明相。当情未分能所。   其人。无故以二手掌。于空。相摩于二手。中妄生涩滑冷热诸相。受阴当知。亦复如是。   笺云。其人无端既寻思前事不得。便乃以二手掌。于空相摩触。乃久于二手中。妄生涩滑等相。法上一切众生。无故便有见相二分当情。或能所当情。然后便有受阴诸冷热相。既有受阴。便有想阴行识等。一时当情。或二手。喻我法二执。合云受阴当知。亦复如是。   阿难。是诸幻触。不从空来。   二相无生处文二。初空。   笺云。冷滑诸相。无有实体。故云幻触。言受阴亦不从真空体上而来。   不从掌出。   后掌。   笺云。不从真智上有。   如是阿难。若空来者。既能触掌。何不触身。   三广破生执文二。初空。   笺云。受阴若从真空体来者。是牒。既空中来。因何秪触汝掌。何故不触汝身。为空性周遍随处皆触。   不应虚空选择来触。   笺云。□丁空。便有选择之心。来触汝手。谓真空体上。无受阴可得也。   若从掌出。应非待合。   后掌文三。初责掌能生触何待合知。   笺云。既自然从掌中出。又何假待二手相摩。方有冷滑。法上若受阴。从真智上来。真智自然有受阴。又何假见相二分。然后方有。   又掌出故。合则掌知。离则触入。臂腕骨髓。应亦觉和入时踪迹。   次纵合成知离应觉入。   笺云。且纵许汝从掌出。合之时。掌便知冷滑等相。不合之时。此冷滑等相。须从两臂两腕骨髓中入去。既合时从手中出。不合之时。须从手中入。既从手中入。亦合觉知从手中入之踪迹。   必有觉心。知出知入。自有一物。身中往来。何待合知。要名为触。   后纵受自立责待合因。   笺云。言必定有觉知之心。知此冷滑。从手中出入。既知出入。自是有一物。在身中往来。何须又待二手相摩。方知冷滑要名为触。   是故当知。受阴虚妄。   四结妄双非文二。初目阴全妄。   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后双非二执。   阿难。譬如有人。谈说酢梅。口中水出。思蹋悬崖。足心酸涩。想阴当知。亦复如是。   三想阴文四。初举喻明阴。   笺云。口中涎水出也。既思前境。足便酸。心便涩。合理云想阴当知。亦复如是义亦与前同。   阿难如是酢说。不从梅生。   二相无生处文二。初不从梅生。   笺云。此阴亦不从真空体上生。   非从口入。   后非从口入。   笺云。亦不从真智上有。   如是阿难。若梅生者。梅合自谈。何待人说。   三广破生执文三。初破梅生。   笺云。但从梅生又如何。为此水从人想心便有。汝言是梅生。梅合自谈说。道我酸始得。梅既解谈说。便是有情。既□□□何须又待人说醋梅。口中方有水出。法上此想阴。若从真空体上来。真空体。便合自然。而有何待前相。然后方起想心。取著前境。   若从口入。自合口闻。何须待耳。   次口入文二。初责口成因理何待闻生。   笺云。若此水从口中入。自合口。闻既从口入何须耳。闻人说醋梅。口中方有水出。法上此想。若从真智上有。便合真智自然。而有何须待前境牵心。然后方有想。   若独耳闻。此水。何不耳中而出。   后转破耳生邀流耳出。   笺云。但言耳闻又如何。若言独是耳闻。便合秪在耳中水出。何故口中。有涎水出。   想蹋悬崖。与说相类。   后举类同破。   笺云。想蹋悬崖与说酢梅可相类。□□□□是崖想不从崖生。非□足起若崖生者。崖□□□何待心想。若从足起。自合足酸。何须心想。若独心思此。酸涩相。因何不从心中而出。   是故当知。想阴虚妄。   四结妄双非文二初目阴全妄。   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后双非二执。   阿难。譬如暴流波浪相续。前际后际不相逾越。行阴当知。亦复如是。   四行阴文四。初举喻明阴。   笺云。暴流。急暴之流也。前波后波相续。前际水波际水。不相舍隔越。   阿难。如是流性不因空生。不因水有。亦非水性。非离空水。   二相无生处。   笺云。法上此行阴。亦不从真空体上生。不从真智上有。水性澄清。暴流重浊。故非水性。知妄性粗。不同真性。虽然如此。亦不离空外有暴流。亦不离水外有暴流。若离空有。空体又不拒万物。不可离空。若离水有。高山须有暴流。法上此行阴不离真空体外而有。不离真智外而有。   如是阿难。若因空生。则诸十方无尽虚空。成无尽流。世界自然俱受沦溺。   三广破生执文四。初水空同际。   笺云。摄能变空。同所变水。水既有流。能变空须同水有流。既成无尽流。能依世界。须一时没溺去。   若因水有。则此暴流。性应非水。有所有相。今应现在。   二二相俱存。   笺云。若言从水出。此暴流。须不□□□□□□是水如子与母。如树与一各别如何暴又是水有能有是水所有。是所有之相。是暴流。既能所各别。应须有能所二法。分明各在一处。如树与子。树子各别。现在分明。   若即水性。则澄清时。应非水体。   三简澄非水。   笺云。若此暴流即是水。则澄清时。应非水体须成暴流去。因何又成澄清之水。□上若妄即真。诸佛起智证真之□须一时成妄□□□□□□□□□□。   若离空水。空非有外。水外无流。   四责离□依。   笺云。若水外有流。高山上亦须有暴流。法上妄又且不离真。若言妄离真外须有妄妄在一边。真在一边。   是故当知。行阴虚妄。   四结妄双非文二。初目阴全妄。   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后双非二执。   阿难。譬如有人。取频伽瓶。塞其两孔。满中擎空。千里远行。用饷佗国。识阴当知。亦复如是。   五识阴文四。初举喻明阴。   笺云。频伽鸟名。华云共命鸟。有两头共一身。西土人以四澄泥作此瓶。其形似频伽鸟。曰频伽。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第二下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三(之上)     天竺沙门 般剌密谛 译     乌长国沙门 弥伽释迦 译语     菩萨戒弟子 房融 笔受     西京大兴福寺沙门 惟悫 科     皇宋首楞大师 可度 笺   复次阿难。云何六入。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二穷根显体。文二。初总标真性。   笺云。是破六入法门。谓穷尽六根。显现真体。六入者。通生识道。受入爱憎。为此六根。是识之道路。为识之所依。然受著顺境生爱。违境生嗔。如来藏。则四智菩提种子。四智者。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藏者。包含义。妙即微妙。真乃真实。如则一如。性是体性性。   阿难。即彼目睛。瞪发劳者。兼目与劳。同是菩提。   后别破浮根。文六。初眼入文三。初立文二。初会妄通真。   笺云。目喻真知照用。瞪发劳者。妄觉也。内有根本无明。为能变。变起六根六尘。为所变。兼目。此目是眼根。不同目睛喻智。与劳是根本无明是能变。同是菩提者。同收一果也。   瞪发劳相。因于明暗二种妄尘。发见居中。吸此尘象。名为见性。   后因尘显妄。   笺云。既是菩提。何故便有六根六尘。瞪发劳相。因根本无明。为能变。然后便有根尘。为所变。劳相是能变无明。明暗。是眼家所缘境。二种即明暗等。发得眼识。居在根尘之中。吸览也。览此尘象。即是明暗等境。一切众生。执此妄识为自性。   此见。离彼明暗二尘。毕竟无体。   次破文二。初总破文二。初影无实体。   笺云。识如羸人。非杖不起。曾无无境心。须假前尘明暗等相。若无明暗等相牵动能缘之心。此心即无其体。   如是阿难。当知是见。非明暗来。非于根出。不于空生。   后了相无因。   笺云。指此眼识不从明境暗境上来。不依眼根上出。不于空中而生。是破自然。   何以故。   后别破文三。初幽明[牙-(必-心)+?]破文三。初征。   若从明来。暗即随灭。应非见暗。   次明。   若从暗来。明即随灭。应无见明。   后暗。   若从根生。必无明暗。如是见精。本无自性。   次离相鉴六。   笺云。既从根生。是根自有生。又何假明暗二境牵心。然后方有识。即无有自性。曾无无境心。   若于空出。前瞩尘象。归当见根。   后空不生观文二。初邀归见根。   笺云。若言从空中生眼识。然后便依著眼根。此识向前对观前尘之时。然后却归眼根。应须见眼。为识从空来。   又空自观。何关汝入。   后纵许成佗。   笺云。设尔是空见何过破。若言从空生识。空须有见。既有见。是空自观。无情成有情。又何关汝阿难之事。   是故当知。眼入虚妄。   后结文二。初结破。   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后双非。   阿难。譬如有人。以两手指。急塞其耳。耳根劳故。头中作声。   二耳入文二。初立文三。初举彰劳喻。   笺云。用两手母指。急塞却两耳孔。既久耳根劳倦。头中□□作声。法上□来耳根发识喻真智。用两手指。喻背体外求。便有根本无明。然后有强觉起。来向真体上。执我执法。   兼耳与劳。同是菩提。   次会妄同真。   笺云。兼耳是所变。根与劳是能变无明。   瞪发劳相。因于动静二种妄尘。发闻居中。吸此尘象。名听闻性。   后因尘显□。   笺云。依前举色阴中。喻如人瞪目观空既久。然后发生劳倦。见种种相。此喻内有根本无明。为能□。便有五根五尘为所生。动静则耳家所缘境。有声是动。无声是静。闻则耳识。居在根尘之中。   此闻。离彼动静二尘。毕竟无体。   次破文二。初总破文二。初彰无实体。   笺云。向下四境上征。   如是阿难。当知是闻非动静来。非于根出。不于空生。   后了相无因。   何以故。   后别破文三。初尘文三。初征无因。   若从静来。动即随灭。应非闻动。   次静。   若从动来。静即随灭。应无觉静。   后动。   若从根生。必无动静。如是闻体。本无自性。   次根。   若于空出。有闻成性。即非虚空。   后空文二。初纵。   笺云。纵空为能生。生得耳识为所生。空若生识。空乃有闻。须成人去。故云成性。既也成性。乃夺空名。为空出识故。   又空自闻。何关汝入。   后空。   是故当知。耳入虚妄。   后结文二。初结破。   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后双非。   阿难。譬如有人。急畜其鼻。畜久成劳。则于鼻中。闻有冷触。因触分别通塞虚实。如是乃至。诸香臭气。   三鼻入文三。初立文三。初举彰劳喻。   笺云。既畜既久。觉有冷气从外而来。触其鼻端。因触分别。通即是虚。塞即是实。通即闻香臭等。塞乃不闻。   兼鼻与劳。同是菩提。   次会妄同真。   瞪发劳相。因于通塞二种妄尘。发闻居中。吸此尘象。名嗅闻性。   后因处显妄。   此闻。离彼通塞二尘。毕竟无体。   次破文二。初总破文二。初彰无实体。   当知是闻。非通塞来。非于根出。不于空生。   后了相无因。   何以故。   后别破文三。初尘文三。初征。   若从通来。塞则闻灭。云何知塞。   次通。   如因塞有。通则无闻。云何发明香臭等触。   后塞。   若从根生。必无通塞。如是闻机。本无自性。   文根。   若从空出。是闻自当回嗅汝鼻。   后空文二。初纵。   空自有闻。何关汝入。   后正。   是故当知。鼻入虚妄。   后结文二。初结破。   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后双非。   阿难。譬如有人。以舌舐吻。熟舐令劳。其人若病。则有苦味。无病之人。征有甜触。由甜与苦。显此舌根不动之时。澹性常在。   四舌入文三。初立文三。初举彰劳喻。   笺云。上曰唇。下曰吻。熟舐则频舐。使令劳倦。因由甜之与苦是味。乃舌家所缘境。便显得舌根不舐吻之时。唯是一味澹性。常存在。   兼舌与劳。同是菩提。   次会妄同真。   瞪发劳相。因甜苦澹二种妄尘。发知居中。吸此尘象。名知味性。   后因尘显妄。   笺云。甜苦是味。为一尘。澹是无味。为一尘。发知是舌识。居在根尘之中。   此知味性。离彼甜苦。及澹二尘。毕竟无体。   次破文二。初总破文二。初彰无实体。   如是阿难。当知如是尝苦澹知。非甜苦来。非因澹有。又非根出。不于空生。   后了相无因。   何以故。   后别破文三。初尘文三。初征。   若甜苦来。澹即知灭。云何知澹。   次甜苦。   笺云。知是识也。云何知澹。此是知有澹。与上知别。   若从澹出。甜即知亡。复云何知甜苦二相。   后因澹。   笺云。甜即知亡。知亦是识。复云何知甜苦二相。此知甜苦。亦与前知别。   若从舌生。必无甜澹。及与苦尘。斯知味根。本无自性。   次根。   若于空出。虚空自味。非汝口知。   后空文二。初纵。   又空自知。何关汝入。   后正。   是故当知。舌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后双非。   阿难。譬如有人。以一冷手。触于热手。若冷势多。热者从冷。   五身入文三。初立文三。初举彰劳喻。   笺云。摄少热。从多冷。   若热功胜。冷者成热。   笺云。摄少冷。从多热。   如是以此合觉之触。显于离知。   笺云。有冷有热。前尘触身。便有觉也。非觉触之时。无冷热二相触体。故离知也。或可。合时则有觉触冷热。显得离时之心知。于离时不知也。   涉势若成。   笺云。将热涉冷。冷者从热。将冷涉热。热者从冷。   因于劳触。   笺云。因无明为能变。方有根尘为所变。   兼身与劳。同是菩提。   次会妄同真。   瞪发劳相。因于离合二种妄尘。发觉居中。吸此尘象。名知觉性。   后因尘显妄。   此知觉体。离彼离合违顺二尘。毕竟无体。   次破文二。初总破文二。初彰无实体。   笺云。离合为一。违顺为一。成二。皆是身家所缘境。或离是违。须是合也。如夏天向火是违。临风乃顺。如寒自临风是违。向火乃顺。   如是阿难。当知是觉非离合来。非违顺有。不于根出。又非空生。   后了相无因。   何以故。   后别破文三。初尘文三。初征。   若合时来。离当已灭。云何觉离。   二合离。   违顺二相。亦复如是。   后违顺。   笺云。若违时来。顺则随灭。云何知顺。   若从根出。必无离合违顺四相。则汝身知。元无自性。   次根。   必于空出。空自知觉。何关汝入。   后空。   是故当知。身入虚妄。   后结文二。初结破。   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后双非。   阿难。譬如有人。劳倦则眠。睡熟便寤。   六意入文三。初立文三。初举喻彰劳。   笺云。睡熟是八识归种。便寤谓有等无间缘。乃能醒寤。苟无此缘。则不寤也。   览尘斯忆。   笺云。斯犹此也。言从此向识中思量。记忆前事。   失忆为忘。是其颠倒。   笺云。既失记忆。便作于忘。佛说此人实是神昏识昧。有此颠倒。若是诸佛如来。转识成智。无此颠倒也。   生住异灭。   笺云。生表此法先非有。住表此法暂有用。异表此法非凝然。灭表此法可破坏。   吸习中归。   笺云。吸则吸览。习乃串习。中归者。一切习气虚妄。皆归识中也。   不相逾越。称意知根。   笺云。念念生灭。无有间断。是意知根。   兼意与劳。同是菩提。   二会妄同真。   笺云。兼意是所变。与劳是能变无明。   瞪发劳相。因于生灭二种妄尘。集知居中。吸撮内尘。   后因尘显妄。   笺云。集知居中。是第六与五同缘。览外尘相。吸。则览摄前境。撮。则忆而不忘。内尘。则一向内缘也。   见闻逆流。流不及地。   笺云。见闻是前五识。逆流者。为顺前境。缘五尘则得。若逆前境。返缘第六则不得。则指第六意识。返缘不得之地。地者。依止为义。   名觉知性。   笺云。是第六识也。   此觉知性。离彼寤寐生灭二尘。毕竟无体。   次破文二。初总破文二。初彰无实体。   笺云。寤配生。寐配灭。   如是阿难。当知如是觉知之根。非寤寐来。非生灭有。不于根出。亦非空生。   后了相无因。   何以故。   后别破文三。初尘文四。初征。   若从寤来。寐即随灭。将何为寐。   二寤。   笺云。若寤时生识。寤为能生。识为所生。则寐时所依之寤既亡。所托将无。则识为能托。寤为所托。所托之寤既无。更谁取其寐时之境。寐中翻寤。更有一节文。应云若从寐来。寤即随灭。将何为寤。恐文含不述。或翻译与梵本失落。   必生时有。灭即同无。令谁受灭。   三生。   笺云。令谁受灭。密举意根。已破生灭。意谓令谁受灭。秪如生灭者谁。此意举第七。是第六意根。第六随前生灭。已破生灭二尘。   若从灭有。生即灭无。谁知生者。   四灭。   笺云。俱无则永灭。所变同能变。能变既亡。所变永灭。灭则无识。随生已灭。灭则识无。一谢无生。识随生谢。   若从根出。寤寐二相。随身开合。   次根。   笺云。寤则第六识。不内缘。是开。寐则第六内缘。为合。或开或合。皆是意家所缘。   离斯二体。此觉知者。同于空华。毕竟无性。   笺云。二体即寤寐二境也。意间若从根生。便不假寤寐二境牵心。既无二境。此识乃同空华。五无之中。是毕竟无。识如羸人。非杖不能起。   若从空生。自是空知。何关汝入。   后空。   是故当知。意入虚妄。   后结文二。初结破。   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后双非。   复次阿难。云何十二处。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三交融处执。文分二。初总征源体。   笺云。交融处执者则隐识句。但将根破境。将境破根。交互和融十二处。然谓世尊。将六根六尘。[牙-(必-心)+?]相交破。要融十二处之情执。六根是识所依。六尘是所缘。处者。依缘义。生长义。此六根六尘。是识之生长处所。   阿难。汝且观此祇陀树林。及诸泉池。   后别破浮迷文六。初眼等二处。文分四。初来观空象。   笺云。祇陀树林等是境。今且立境破根。泉池。是彼林中。泉水池水也。   于意云何。此等为是色生眼见。眼生色相。   次审已征生。   笺云。此等指根境也。为复色为能生。生得眼根为所生。为当眼为能生。生得色尘为所生。   阿难。若复眼根。生色相者。   三广破相生文二。初根生相文二。初色。   笺云。此是牒。   见空非色。色性应销。   笺云。汝既言根为能生。色为所生。当见空时。故非是色。所生色既无。能生根随谢。色性应销者。摄能变。同所变。   销则显发一切都无。   笺云。色性既无。将何显发。根为能显发。能生根又无。所生色又无。   色相既无。谁明空质。   笺云。阿谁又辨明空之质。曾知根亦不随色落谢也。   空亦如是。   后空。   笺云。故经指云。空亦如是。后色尘为能生。眼为所生。谁明空色。将空色合。言应更云。若复空尘生眼见者。观色非空。见则销亡。亡则都无。谁明色相。   若复色尘生眼见者。   后色生根。   笺云。是牒。此乃色尘为能生。生得眼根为所生。   观空非色。   笺云。见空之时又非色。   见即销亡。   笺云。色既为能生。见为所生。能生既灭。所生亦亡。摄所变。同能变。   亡则都无。谁明空色。   笺云。既亡则都无见。又谁辨明空之与色也。   是故当知。见与色空。但无处所。   四结袪双执文二。初总除二处。   即色与见二处虚妄。   后结妄双非文二。初总结妄。   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后双非。   阿难。汝更听此祇陀园中。食办击鼓。众集撞钟。钟鼓音声。前后相续。   二耳等二处。文分四。初来观尘象。   于意云何。此等为是声来耳边。耳往声处。   二审已征生。   阿难。若复此声。来于耳边。   三广破相生文三。初破声来文三。初许交声来。   笺云。阿难道。声来耳边又如何。若复此声来汝耳边。是牒。   如我乞食室罗筏城。在祇陀林。则无有我。   次比身游往。   笺云。喻鼓秪有一声。来阿难耳。其声既往。则别人耳不合更闻。如世尊秪有一身。入城乞食。祇陀林中则无世尊。   此声。必来阿难耳处。目连迦叶。应不俱闻。   后责众俱闻文二。初举少。   笺云。秪有一声。来阿难耳。佗处别人。不合总闻。   何况其中。一千二百五十沙门。一闻钟声。同来食处。   后明多。   笺云。如今一千二百余众。又且俱时闻钟。同来食处。曾知声亦不来阿难耳边。   若复汝耳往彼声边。   次破耳往文三。初许。   笺云。但言耳往声边又如何。阿难秪有一耳。往彼鼓声之边。   如我归住祇陀林中。在室罗城。则无有我。   次喻。   笺云。阿难秪有一耳。往鼓声边。似佛秪有一身。归祇陀林。别处则无身。   汝闻鼓声。其耳已往击鼓之处。钟声齐出。应不俱闻。   后破文二。初少。   笺云。阿难秪有一耳。在鼓声处。第二钟声。应合不闻。如今又闻。曾知耳亦不往鼓边。   何况其中象马牛羊。种种音响。   后多。   若无来往。亦复无闻。   后双破。   笺云。无来无去。密指真体无闻。或可耳也不往声边。声亦不来耳处。须见不闻。秪破双执。   是故当知。听与音声。俱无处所。   四结祛双执文二。初总除二处。   即听与声。二处虚妄。   后结妄双非文二。初结妄。   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后双非。   阿难。汝又嗅此炉中旃檀。此香若复然于一铢。室罗筏城四十里内。同时闻气。   二鼻等二处。文分四。初来观尘象。   笺云。梵云旃檀。唐云药。白者治风瘇。赤者治热病。六十四黍为一圭。四圭为一撮。十二撮为一分。十二分为一铢。二十四铢为一两。   于意云何。此香为复出旃檀木。生于汝鼻。为生于空。   二审已征生。   笺云。三处征。   阿难。若复此香生于汝鼻。称鼻所生。当从鼻出。   三广破相生文三。初根文三。初纵鼻生香。   笺云。但言生鼻又如何。若四此香生于汝鼻。是牒。鼻为能生。香为所生。须有香气。从鼻根出。   鼻非旃檀。云何鼻中。有旃檀气。   次难非香质。   笺云。若鼻是旃檀。便有香气。从鼻中出。汝鼻又非旃檀。因何有此香气也。   称汝闻香。当于鼻入。鼻中出香。说闻非义。   后责闻非出。   笺云。汝既称闻香。既从鼻出。不合闻香。若也返闻。说闻乖理。   若生于空。空性常恒。香应常在。何藉炉中爇此枯木。   次空。   笺云。变所变香。同能变空。香既常在。又何假炉中。烧此枯木。   若生于木。则此香质。因爇成烟。   后木文三。初叙木藉烧因。   笺云。阿难云香生于木头又如何。难云。若生于木。须不假烧。便有香从木而出。则此香质。又因爇后成烟方闻。   若鼻得闻。合蒙烟气。   次立蒙烟接嗅。   笺云。又转云。我言香生于烟气。便难云。若生于烟。便令把汝鼻根。蒙罩烟气。始可闻香。   其烟腾空。未及遥远。四十里内。云何已闻。   后责未及俱闻。   笺云。若言生烟。只如烧香之时。烟腾空中。方一二里。又无烟到四十里外。因何四十里内。一时闻香。室罗筏城周围阔四十里。   是故当知。香鼻与闻。俱无处所。   四结袪双执文二。初总除二处。   即嗅与香。二处虚妄。   后结妄双非又二。初结妄。   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后双非。   阿难。汝常二时。众中持钵。其间或遇酥酪醍醐。名为上味。   四舌等二处。文分四。初来观尘象。   笺云。西天辰时出求粥。日午求饭。是二时也。乳煎为生稣。生稣煮为熟稣。熟稣煮成酪。酪煮成醍醐。西土以为上味。   于意云何。此味为复生于空中。生于舌中。为生食中。   二审已征生。   笺云。三处征。   阿难。若复此味。生于汝舌。在汝口中。秪有一舌。其舌尔时已成稣味。遇黑石蜜。应不推移。   三广破相生文二。初根文二。初难一舌多知。   笺云。蜂窠黑石中取之。名黑石蜜。若复此味生于汝舌者牒。舌为能生。味为所生。在汝阿难口中。秪有一个舌。其舌尔时已成稣味。摄能变舌。同所变味。既成稣味。第二更过黑石蜜。不合知其蜜味。为舌已成稣去。   若不变移。不名知味。   次责不移知味。   笺云。夫知味者。众味皆知。独知一味。不名知也。   若变移者。舌非多体。云何多味。一舌之知。   后纵移乖一。   笺云。今但推移总知又如何。若变移者。是牒。秪有一舌。故非多体。不可一舌齐知众味。   若生于食。食非有识。云何自知。   次尘文二。初无识能知。   笺云。食为能生。知为所生。言知生于食。然后知味。食无情识。云何自知其味也。   又食自知。即同佗食。何预于汝。名味之知。   后有心非己。   笺云。预者关涉为义。纵食有知。即同佗食。食有一知。人有一知。须成佗人。又何关涉于汝阿难。名味之知。   若生于空。汝啖虚空。当作何味。   后空文三。初邀啖虚空。   必其虚空。若作咸味。既咸汝舌。亦咸汝面。则此界人。同于海鱼。   次纵同鱼类。   既常受咸了不知澹。若不识澹。亦不觉咸。必无所知。云何名味。   后双味不知。   笺云。必无所知是咸澹之味。云何知味有咸澹。方知味既无。将何知之。   是故当知。味舌与尝。俱无处所。   四结祛双执文二。初总除二处。   即尝与味。二俱虚妄。   后结妄双非文二。初结妄。   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后双非。   阿难。汝常晨朝。以手摩头。   五身等二处。文分四。初立。   笺云。晨朝□□用手摩触己头。   于意云何。此摩所知。谁为能触。能为在手。为复在头。   二审。   笺云。能触是识。意间将何为识。能为在手。表境。在头表根。言此识为当在根。为当在尘。   若在于手。头则无知。云何成触。   三破文三。初显一非成破文二。初手。   笺云。若言识实在尘。根须不知。既也文不知。云何名触。夫三和成触。则根和境和识和也。   若在于头。手则无用。云何名触。   后头。   笺云。若在于头。是根。手则无用。不假于境。无境云何名触。   若各各有。则汝阿难。应有二身。   次各有双身破。   笺云。若根亦有知。境亦有知。须成二身。   若头与手。一触所生。则手与头。当为一体。   后一触单双破文三。初纵双立一理。   笺云。头与手。根境秪是一知。乃根境能所不分。合成一体。   若一体者。触则无成。   次一体不成破。   笺云。三和成触。纵为一体。触则无成。   若二体者。触谁为在。在能非所。在所非能。不应虚空与汝成触。   后能所分居破。   笺云。但言二体又如何。即根境二体也。触谁为在者。言此知当在何处也。在能是根。非所乃境。在所又非能。意间在能之时。所须不知。在所之时。能又不知。能所[牙-(必-心)+?]亡。既无能所。将何成触。不可虚空便与汝阿难成触也。   是故当知。觉触与身。俱无处所。   四结袪双执文二。初总除二处。   即身与触。二俱虚妄。   后结妄双非文二。初结妄。   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后双非。   阿难。汝常意中所缘善恶无记三性。生成法则。   六意等二处。文分四。初标缘立法。   笺云。善者于善境上。顺善为性。恶者。于恶境上。返逆为性。无记。琴棋等。非善恶数。皆是意识所缘之境。有此善恶等生。成意识所缘法则。   此法。为复即心所生。   二征法生因文二。初即。   笺云。善恶三性等。是所缘境。言此境为复心为能生。生得所缘法尘为所生。   为当离心别有方所。   后离。   笺云。言此三性法。为复离却第六识心之外。别有方道处所。   阿难。若即心者。   三广破生迷文二。初即。   笺云。言若此三性所缘之法。即是第六识心者。   法即非尘。非心所缘。   笺云。此法便是第六识心。则不是法尘。亦不是心之所缘。   云何成处。   笺云。若是尘即心。所缘既不是。即不是心所缘。云何又成处。处者。须是心缘其法。方得为处也。   若离于心别有方所。   后离文三。初牒离双征文二。初上牒。   笺云。牒计云。若离心外。别有所缘法尘。   即法自性。为知非知。   后下征。   笺云。便征云。此离却第六识心。三性之法。别有方所。此三性法。各有自性。善恶无记。定是有知。定是无知。   知则名心。异汝非尘。同佗心量。   次破知文二。初许知佗量破。   笺云。言此三性既有知。不成法尘。便是心法。既是心则异于阿难。为有知故。便成佗人之心量。不成汝之心量。或异者离也。既有知。便离却汝阿难。非为第六法尘。即成别人。非汝阿难心量。   即汝即心。云何汝心更二于汝。   后许二双心破。   笺云。即汝是阿难也。有一心。即心是法尘。境亦有一心。云何汝阿难心法。便有两个心。根上一心。所缘境一心也。   若非知者。此尘。既非色声香味。离合冷暖。及虚空相。当于何在。   后破非知文二。初离五影无。   笺云。色是眼。声是耳。香是鼻。味是舌。离合冷暖是身。已上是前五识。及虚空相。是所依。意谓既离却前五。当于何在。为第六须假前五同缘。方能览五尘境。色影象相分。变一重相分亲缘。令既离前五相。当于何在。   今于色空。都无表示不应人间更有空外。心非所缘。处从谁立。   后责无表示。   笺云。色是五识。空是所依。若第六须假五同缘。今既离五。则无所缘。今色空都无个标表显示。不合人间有其空外。此空是顽空。空无尽不可有外。若是真识。则是空外。即空外便是真如。则□心缘不得。故云心非所缘。亦不立处所。   是故当知。法则与心。俱无处所。   四结袪双计文二。初总除二处。   则意与法。二俱虚妄。   后结妄双非文二。初结妄。   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后双非。   复次阿难。云何十八界。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四殄界通真。文分二。初总标真体。   笺云。殄者灭也。界者。因义。分义。因者根能照境。识生其中。名之曰因。依也。分者类义。若族类也。依根发识。览境滋根。故有眼根界。眼识界。色境界也。下五如上。若分类。则六尘为一类。六根为一类。六识为一类。然如来藏。凡圣通名。密严云。如来清净藏。世间阿赖耶。如金与指环。展转无差别。又胜鬘云。在缠名如来藏出躔号大法身。六根界。六尘界。六识界。三六一十八界也。然谓世尊。广向此□殄灭十八界之执心。要通归真如之体也。   阿难。如汝所明。眼色为缘。生于眼识。此识为复因眼所生。以眼为界。因色所生。以色为界。   后别破群疑。又分六。初眼等三界文三。初征因。   笺云。眼是所依缘。色是牵心缘。识是了别缘。此识指第六意识。为复因眼所生。眼为能生。识为所生。以眼为界。取能生处。为界分。   阿难。若因眼生。既无色空。无可分别。纵有汝识。欲将何用。   次破界文三。初根文二。初离尘无用破。   汝见又非青黄赤白。无所表示。从何立界。   后体无形表破。   笺云。既无法可标表显示。从何立界。   若因色生。空无色时。汝识应灭。云何识知是虚空性。   次尘文四。初责识知空破。   笺云。色为能生。生得汝识为所生。无色时。是见空之时。无色当情。汝妄识须从色境落谢。摄所变识。同能变色。   若色变时。汝亦识其色相迁变。汝识不迁。界从何立。   二达依不变破。   笺云。道我识因。色为能生。识为所生。若色谢时。我识不迁。便难云。若色变了。汝识须随变。可名眼识。今既不迁。因从何立。   从变则变。界相自无。   三顺赞全无破。   笺云。能变之色既谢。所变之识随亡。则无因也。或可。从变是识。则变是色。既无色与识亦无界。   不变则恒。既从色生。应不识知虚空所在。   四常不知空破。   笺云。不变则恒常。一向见色。不合更见空。若见空。须长时见空。   若兼二种。眼色共生。合则中离。离则两合。体性杂乱。云何成界。   后□。   笺云。二种则眼根与色尘。若根境合。则此识一半离向根。一半离向尘。若根境离时。一半随根。一半随境。根是无情。识是有情。尘是无情。此识体性。有情无情相乱。云何成界。   是故当知。眼色为缘。生眼识界。三处都无。   后结非文二。初总除三界。   则眼与色及色界三。   后结文二。初结妄。   笺云。眼是眼根界。与色尘界。及色界三。再牒色界。含取眼识界。   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后双非。   阿难。又汝所明。耳声为缘。生于耳识。此识。为复因耳所生。以耳为界。因声所生。以声为界。   二耳等三界文三。初征因。   阿难。若因耳生。动静二相。既不现前。根不成知。必无所知。知尚无成。识何形貌。   次破界文二。初根文二。初离尘无知破。   笺云。耳为能生。识为所生。动静二相。是耳家所缘境。境既不在前。此耳根则不成知。必定无知。知尚不成。此所生识。又作何形状相貌。此破胜义根。或可。耳既生识。须不假所缘境。有动静境之时。根便有知。既无动静二尘。则不成知。必无所知。是境所知。境尚无。何处有识。此破浮尘根。   若取耳闻。无动静故。闻无所成。云何耳形杂色触尘。名为识界。则耳识界。复从谁立。   后根尘杂一破。   笺云。若取浮尘耳根。为能生。生得所生识。又无动静之境。此便杂乱。色尘是眼家所缘。触尘是身家所缘。则非耳家所缘也。或可。若取耳闻是胜义根。若言根为能生。识为所生。耳既生识。须不假动静二尘。有境方说闻。无境说闻非义。既无动静二境。闻无所成。根既不闻。便须唤作耳形。耳成形。不成闻。既成形。便杂色境同眼根。又触尘同身根。耳识界又不成。故云复从谁立。此破根也。   若生于声。识因声有。则不关闻。   后尘文四。初转声成识破。文四。初立声除耳。   笺云。若能生是声尘。所生是识。此识便因声尘而有。是声有闻便□破云。则不关涉于闻根。   无闻。则亡声相所在。   二离目声亡。   笺云。若也无闻相。则无声相所在。为根能照境。今既无根则声亦无。根尘俱无也。   识从声生。许声因闻。而有声相。   二立境因根。   笺云。前不许识从声生。又不关闻。今纵许汝识从声生。又许声因闻。根闻得所缘声相。   闻应闻识。   四结声成识。   笺云。此闻根须返闻佗识。为识从声上生故。或可。既许根闻。能生之声。未著于声。且先闻识。何故为声为能生。识为所生。识在声前根既去。闻须先闻识。后方到声。   不闻非界。   二不闻无界破。   笺云。若也识从声生。不能返闻于识。又不得成界。或可。不闻于声。又非界也。为声为能生。以声为界。   间则同声。   三转识成声破文三。初立识成声。   笺云。若此识从声生。又能闻识。能闻之识。已同所闻之声。   识已被闻。   次定彰成境。   笺云。将根去闻也。   谁知闻识。   后责识成尘谁能闻识。   笺云。言识已被声闻。谁知其能闻之识。或可。谁知闻识。则无能知之识。为能知之识已同声也。此破闻。   若无知者。终如草木。   四无知草木破文三。初类无情。   笺云。根亦不知。声亦不知。又如何。破云。终如草木。既根境二俱无知。便同无情之物。   不应声闻杂成中界。   次责杂成。   笺云。既成无情去。不合说声是境。闻是根。根与境相杂。便成汝中闻识性。此则乖理。既同草木。根境各无知。将何物合为中间。   界无中位。则内外相。复从何成。   后举中双破。   笺云。又云。我不杂成中界。又如何。便难云。界无中位。是无识。既无识。则内根外尘二相。复从谁立。若无识根。境亦不立也。   是故当知。耳声为缘。生耳识界。三处都无。   后结非文二。初总除三界。   则耳与声。及声界三。   后结文二。初结妄。   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后双非。   阿难。又汝所明。鼻香为缘。生于鼻识。此识。为复因鼻所生。以鼻为界。因香所生。以香为界。   三鼻等三界文三。初征因。   阿难。若因鼻生。则汝心中。以何为鼻。   次破界文二。初根文二。初征文二。初总。   笺云。教佗思量定二种鼻也。   为取肉形双爪之相。为取嗅知动摇之性。   后别。   笺云。肉形双爪之相。是浮尘根。嗅知动摇之性者。是胜义根也。   若取肉形。肉质乃身。身知即触。名身非鼻。名触即尘。鼻尚无名。云何立界。   后破文二。初破质文□以总摄别。   笺云。若是肉形。此质是身。身即触境。名之曰身。不是于鼻。若也名触。触便是身家所缘之尘。即不闻。此鼻尚无名目。因何立得界。或鼻眼等根是别。身是总。摄别归总。既归总则成身。唯触尘。既是触尘。是身所缘境。鼻尚无名□何立界。   若取嗅知。又汝心中。以何为知。   后知文三。初肉知触同身破文二。初征。   笺云。若取嗅知。是胜义根。便征以何为知。此肉团不合有觉。或可是审佗。   以肉为知。则肉之知。元触非鼻。   后破。   笺云。若言是肉团之心为知。则是肉团心不离身。是摄别从总。   以空为知。空则自知内应非觉。   次空文三。初难肉非知。   笺云。既胜义根与浮尘根。俱破却。莫是空为能生。生得识为所生。空既能生识。空须自知。便成人去。空既自知。又何假汝肉团心觉察。   如是则应虚空是汝。   次虚空成质。   笺云。如是空。合是汝阿难。此破空。   汝身非知。今日阿难。应无所在。   后指身无在。   笺云。既是虚空能知。则阿难不能有知。今日阿难。对我则无所在。   以香为知。知自属香。何预于汝。   后香文二。初摄识从尘破。   笺云。若以香为识有所知。知便由香。则不关涉汝阿难也。   若香臭气。必生汝鼻。则彼香臭二种流气。不生伊兰。及旃檀木。   后摄尘从根破文三。初香臭不并破文三。初难非双木。   笺云。若香臭气。定生于汝鼻中。则香气之材名栴檀。臭气之木名伊兰。此二种流布气息。不生此二种。由汝鼻生。   二物不来。汝自嗅鼻。为香为臭。   次抑嗅自根。   笺云。若二种。不来汝鼻时。汝试自嗅鼻。作何气息。为是香为是臭。何以如此。为汝言香臭生鼻故。或可。二物不来。是伊兰等。鼻既自生香臭。此二物则不来。   臭则非香。香应非臭。   后香臭互破。   笺云。若臭则不成香。香则不成臭。二物相形互破。或可。臭则非香无香。香应非臭无臭。   若香臭二。俱能闻者。   次二气双闻破文三。初许立俱闻。   笺云。若香臭二俱时得闻者。牒也。或双许若香气臭一时闻。又如何。   则汝一人应有两鼻。   次难成双鼻。   笺云。不可一鼻生二种气。如旃檀不生伊兰。伊兰不生旃檀气也。   对我问道。有二阿难。谁为汝体。   后难分双质。   若鼻是一。香臭无二。   后二气同根一体破。文二。初立根成一难气同根。   笺云。若鼻是一。香气与臭气无体。   臭既为香。香复成臭。二性不有。界从谁立。   后难气互成双亡失界。   笺云。臭则成香。香则成臭。乃香臭不分。各无性界。从何立缘。谓鼻为能生。香为所生。如今既无所生香臭。何处有能生界分。   若因香生。识因香有。   后尘文二。初破识文二。初总文三。初立因。   笺云。且牒许香为能生。识为所生。既因香生。则不合闻香。香不可自闻。   如眼有见。不能观眼。   次比量。   笺云。喻如眼不自见其眼也。   因香有故。应不知香。   后结不知香。   笺云。言识因香有。不合更知香。   知则非生。   后别文二。初责违因。   笺云。若也知其香尘。则不是香尘。能生知香。说生义不成。   不知非识。   次责违体。   笺云。若不了知香尘。又非识。夫识者了知为性。既不了知。云何名识。   香非知有。香界不成。   后破界文三。初破香界。   笺云。若不知香。此香未有所因。香界不成。能变之香。不知所变之识。   识不如香。因界则非从香建立。   次破识界。   笺云。夫建立义者。须鼻根照香。识生其中。今识不知香。此因不从香建立。是能所互破。香不知识。识不知香也。   既无中间。不成内外。彼诸闻性。毕竟虚妄。   后举双破。   笺云。既无中间是识。亦无内外根境。则香臭等闻性。毕竟虚妄。无可安立。或可。前香非知有。是破香。识不知香。是破识。故云。既无中间是识。何成内外。内是根。外是尘。识既将亡。根尘何有。   是故当知。鼻香为缘。生鼻识界。三处都无。   后结非文三。初总除三界。   则鼻与香。及香界三。   后结文二。初结妄。   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后双非。   阿难。又汝所明。舌味为缘。生于舌识。此识。为复因舌所生。以舌为界。因味所生。以味为界。   四舌等三界文三。初征因。   笺云。舌为能生。识为所生。   阿难。若因舌生。则诸世间甘蔗乌梅。黄连石盐。细辛姜桂。都无有味。汝自尝舌。为甜为苦。   次破界文二。初总别文二。初根文二。初根尘立夺抑自尝根。   笺云。则诸世间甘蔗是甜。乌梅是酸。黄连是苦。石盐是咸。细辛姜桂是辣。都无有味。为根为自生。必合自尝。   若舌性苦。谁来尝舌。舌不自尝。孰为知觉。   次责根不自尝谁知舌苦。   笺云。举一例诸。举若余五味同。舌有味。舌不自尝。   舌性非苦。味自不生。云何立界。   后纵根非味尘谢界亡。   笺云。若识从舌生。其舌又无苦味。味既不生。因义不成。   若因味生。识自为味。   后尘文三。初比识同尘照知破。文三。初许立成因。   笺云。若此识。因味为能生。识自己便成味。味不可更能识味。摄所变识。同能变味。   同于舌根。应不自尝。   次比量同根。   笺云。若味为能生。识为所生。识已成味。味不可更了味。味同舌不自尝。   云何识知是味非味。   后责知诸味。   笺云。前既不自尝又云何知得是味非味。   又一切味。非一物生。   次抑识例尘多体文二。初举味多体。   笺云。若识从味生。夫味。须假咸澹等不一之未。   味既多生。识应多体。   后类识同多。   笺云。引所变识。同能变味。   识体若一。体必味生。   后味同识一体破文三。初立识一理。   笺云。言识体若是一。又从多种味生。下便难。   咸澹甘辛。和合俱生。诸变异相。   次抑味同心。   笺云。举四味。合有六味和合。已上诸味。从苗至实。皆苦及甘。为俱生。诸恋异相。或苗甘实成苦。或苗苦实成甘。   同为一味。应无分别。   笺云。味为能变。识为所变。识体又是一。必从味生。如上诸味。既有多般。同识为一。若也为一。诸般之味。合无分别。   分别既无。则不名识。   后结破。   笺云。识者了别义。今多味为一。则无分别。识义不成。   云何复名舌味识界。   后总破文三。初总责无三。   笺云。结不成根境识三。   不应虚空生汝心识。   次责无因生识。   笺云。既不从根境生。虚空则不合生心识。此心则缘虑解心。八识皆名心。   舌味和合。即于是中。元无自性。云何界生。   后牒破根尘。   笺云。舌根与味尘和合。于其中亦无识体。为根与境既不生。纵和合亦不能生。根与尘元来无自性。既无有体。界义不成。   是故当知。舌味为缘。生舌识界。三处都无。   后结非文二。初总除三界。   则舌与味。及舌界三。   后结文二。初结妄。   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后双非。   阿难。又汝所明。身触为缘。生于身识。此识。为复因身所生。以身为界。因触所生。以触为界。   五身等三界。文分三。初征因。   笺云。身生是根。触生是尘。触为能生。识为所生。或身为能生。识为所生。   阿难。若因身生。   次破界文二。初单文二。初根文二。初立。   笺云。若因身生。许身为能生。识为所生。   必无合离二觉观缘。身何所识。   后破。   笺云。若身为能生。便须不假合离。合则冷热等境。离亦是冷热等境分离。无此二觉观。瞩身则无识。   若因触生。   后尘文二。初立。   笺云。许触为能生。识为所生。   必无汝身。谁有非身。知合离者。   后破。   笺云。前从根生已破。今言从尘生。识既从尘生。即不假根。谁有无身能知合离。   阿难。物不触知。   后双文六。初显物无知彰身交触。   笺云。显境不能生触。   身知有触。   笺云。显知触是身。三和生触。   知身即触。   二根尘互立。   笺云。摄身根。从于触尘。   知触即身。   笺云。摄触成身。身是无记。物亦无记。   即触非身。即身非触。   三身境互亡。   笺云。若是尘即不是根。若是根即不是尘。或可。即触非身无身。即身非触无触。   身触二相。元无处所。   四双非二所。   笺云。根尘互破也。   合身即为身自体性。离身即是虚空等相。   五合体离空。   笺云。若将尘合。身即是根。离根即是空等相。或合身即为身自体性。谓若将物合成身。则为身自体性。为物是无记。身亦无记。此是合破也。离身即是虚空等相。物既离身。身亦离尘。根尘即是虚空等相。根尘二法俱无也。等取佗人。既无自根尘。便成佗人。   内外不成。中云何立。中不复立。内外性空。即汝识生从谁立界。   六边中总破。   笺云。内外不成。无根尘也。中云何立。无中间识也。内是根。本是尘。其性又空。是汝所生之识。从谁立界分也。   是故当知。身触为缘。生身识界。三处都无。   后结非文二。初总除三界。   则身与触。及身界三。   后结文二。初结妄。   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后双非。   阿难。又汝所明。意法为缘。生于意识。此识。为复因意所生。以意为界。因法所生。以法为界。   六意等三界文三。初征因。   笺云。意法是法尘。生于意识。是第六识。此识为复。此牒第六。因意所生以意为界。此指第六。因法所生以法为界。指法尘。或可。意法为缘。意是第七。识是所依。缘是第六识所依。法是法尘影象。是牵心缘。生于意识。是第六是了别缘。此识指此第六。为复。向二处征。   阿难。若因意生。   次破界文二。初根文二。初离尘无用破文三。初许立根因。   笺云。意生第二识也。   于汝意中。必有所思。发明汝意。   次叙生依法。   笺云。于汝第七意中。定有所思量之法。发起明白第六识。   若无前法。意无所生。   后离尘无用。   笺云。此第七所依根。若无前尘所缘之法。此第七识则无所生。或可。若无前五尘法。第六识须无所生。为无五尘。则无六识。曾无无境心也。   离缘无形。识将何用。   笺云。若离却七识所缘之法。此识则无形状。为无所了别。或可。是无尘之形。六识则无用。为六识从七识生。既从七生。七自生识。须不假前五尘牵心。既无五尘。亦无六识。   又汝识心。与诸思量。兼了别性。为同为异。   后就根同异破文三。初征。   笺云。又汝第八。与诸思量第七。兼了别性第六。为同为异。定其同异。虽此牒七八六。下破唯七。   同意即意。云何意生。   次破文二。初同。   笺云。牒则第八。破则第七。此第七与第六同。如水与水。故无分别。云何第七。能生第六。   异意不同。应无所识。   后异文二。初正。   笺云。若第七与第六异。如水与火。合无所识。   若无所识。云何意生。   后转文二。初无。   笺云。第六既无所识。云何知从第七生。识以了别为性。既言生于第七。又无了别。云何知生。处尚不知。云何名识。   若有所识。云何识意。   后有。   笺云。汝若生于第七。又异于第七。又有所识。便破云何识意。上识字。是第六识。下意字。是第七识。既生第七。便无前尘可缘。既无前五同缘。又有所识。须返缘第七。何故如此。若有五尘。便有可缘。今既生于第七。不假五尘。五尘既无。汝第六既有所识。须见缘于根本。若缘根本。则犯以心缘心过。下双破云。   唯同与异。二性无成。界云何立。   后结。   笺云。同第七不成。异第七不得。界亦不能立。或可。若言同。又难云。同意即意。云何意生。同破。若言异。又难云。异意不同。应无所识。异破。第七与第六。一无所成。故云二性无成。将何立界。界义不成。   若因法生。世间诸法。不离五尘。   后尘文五。初总分成别。   笺云。又执法尘为能生。识为所生。便云世间所有诸法。不出此五尘。一时收尽。   汝观色法。及诸声法。香法味法。及与触法。相状分明。以对五根。非意所摄。   二敕观别总。   笺云。意破云。汝既执法尘生第六。则不干前五尘。汝观色法等。是五尘以对五根言。不是第六意根摄。既单执从法尘上生。须不干着五尘。此五尘以对五根。第六唯纵法尘生故云。非意所摄。   汝识决定依于法生。汝今谛观。法法何状。   笺云。便定云。汝识决定依于法生。是法尘。便破云。汝今谛实而观。上法是五尘法。下法是第六变起一重影象法。意谓。汝言第六决定生法尘。不假五尘。便乃无五尘。既无五尘。何处得法尘影象来。有前五尘为本质。然后方有法尘影象。仗五尘为缘。今既单执从法尘生。便不干著五尘五尘既无。法尘何有。法尘既无。将何为识能生。既无所生。何得法法俱无形状。   若离色空。动静通塞。合离生灭。越此诸相。终无所得。   三明离五无六文二。初别牒五名。   笺云。色空。眼家所缘境。动静。耳家所缘境。通塞。鼻家所缘境。离合。身家所缘境。生灭。是识家所缘境。乃法尘。其中影取甜变是舌家所缘境离此六尘外。第六识终无所得。此斥文从前文云法法何状。既无五尘与法尘。汝识当于何生。   生。则色空诸法等生。灭。则色空诸法等灭。   后总叙生灭。   笺云。色空是眼境。等取下四境。生自是色空等。灭自是色空等。意识则不知色空生灭。何故如此。为执道唯从法尘生灭。既如此。须不干佗五尘。或可。生则色空等生。有五尘生。亦有法尘生。灭则色空等灭。有五尘灭。法尘亦须灭。为佗前来执。道六识决定生法尘。既决定生。佛破时。将根对尘云。非意所摄。既非意所摄。便不缘五尘。既无五。法尘亦无。故破云。法法何□。便结云。生则色空等生。意间云。既有五尘生。便□法尘影象生。法尘与五尘齐时有生。灭之时六尘俱灭。今既执六唯生法尘。不干前五尘。五尘既无。法尘目何而有。既也齐时灭。又齐时生。   所因既无。   四责无因有识。   笺云。法尘也。   因生有识。   笺云。六识也。   作何形相。   笺云。既无所因。何处有识。   相状不有。界云何生。   五结破界执。   是故当知。意法为缘。生意识界。三处都无。   后结破文二。相总除三界。   则意与法。及意界三。   后结文二。初结妄。   本非因缘。非自然生。   后双非。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第三上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三(之下)     天竺沙门 般剌密谛 译     乌长国沙门 弥伽释迦 译语     菩萨戒弟子 房融 笔受     西京大兴福寺沙门 惟悫 科     皇宋首楞大师 可度 笺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来常说。和合因缘。一切世间。种种变化。皆因四大和合发明。   五包研识□□□□请示文三。初叙昔谭四大。   笺云。包研识相者。包谓包括。研谓研究。识则五与第六。相则五大相。或识则第六八识。相则五大。是第八识亲相分。为前所执。四尘三科法。已被如来破尽。显如来藏性。我执已除。皆是如来大慈门开自说了。为前破中云。本非因缘。非自然性。所以引得阿难疑。便引昔设覆相教云。如来常说和合因缘。一切世间种种变化。皆因四大和合发明。云何如今尽破。所以招得世尊包括研究妄性。破除其执。显如来藏。或可。是破七大之相。然谓世尊向此中。包括研穷地水火风空觉识七大之相。阿难等已无法执。常说和合因缘等者。和合。是假合之义。因缘。乃仗因托缘而有。种种变化。是根尘识三等。一切诸法。如幻如化。无有定性。圆觉云。一切根尘。皆由幻化。皆由四大地水火风而生。此是佛四十五年前。说此因缘和合等法。阿难如今非是不会。意间。又七大性未破。所以举四十五年前。权教未了之义。欲得佛向此中。一时破却。显七大性本如来藏。故有此文。   云何如来。因缘自然。二俱排摈。我今不知斯义所属。   二引现破二边。   笺云。排遣。摈舍。属归也。破三科皆云。本非因缘。非自然性。言前既说因缘和合而有。此中何故又破之。   唯垂哀愍。开示众生中道了义无戏论法。   三请开中道了义。   笺云。中道了义。即非和合因缘也。辟二边而显中道无戏论法。为因缘自然。皆是戏论之法。   尔时世尊告阿难言。汝先厌离声闻缘觉。诸小乘法。发心勤求无上菩提。   吹许演文五。初牒已示。圆宗。   笺云。无上菩提简非四。初信心十信。二伏心资加。三明心登地。四出倒修道。五无上佛位。此片文来。为阿难前初从摩登伽室归。便请云。恨无始来。一向多闻。未全道力。殷勤启请十方如来。得成菩提妙奢摩佗。三摩禅那。此文便是厌小求大。   故我今时。为汝开示第一义谛。   笺云。是向第三因中。为佗破因缘不有自然。皆虚要显如来藏性。非因缘等。故第二经云。当知精觉妙明。非因非缘。亦非自然非不自然。无非不非。无是非是。离一切相。即一切法。便是第一义谛也。   如何复将世间戏论妄相因缘。而自缠绕。   二责叨缠了义。   笺云。复尔地责佗前请云。如来常说和合因缘。一切世间种种变化。皆因四大和合发明。牵缠。绕缚也。   汝虽多闻。如说药人。真药现前。不能分别。如来说为真可怜愍。   三伤患不鉴。   笺云。说药人。喻阿难多闻。真药现前不能分别。喻不了如来藏非因缘非自然。北一因中。破三科无自性。显如来藏。是真药现前。汝却不识。   汝今谛听。吾当为汝分别开示。   四来听许宣。文二。初现。   亦令当来修大乘者。通达实相。   后未。   笺云。为令向下通达法身之理。或可。实相之理。是向下。破七大性。通性水真空。性空真水。清净。本然。周遍法界。皆是如来藏。是实相也。   阿难默然。承佛圣旨。   五圣徒受旨。   阿难。如汝所言。四大和合。发明世间种种变化。   后酬宣文二。初总明文二。初总牒前疑。   阿难。若彼大性体非和合。则不能与诸大杂和。   后都明能离文二。初纯文二。初明真。   笺云。若是体性是真。其体且不和合。又不能与诸大杂和。或可。若彼大性。体非和合。此目四大性。杂和目四大相。相和合。性即无和合。举四大性不和。意间要佗趣向真性。只是如来藏。言和意。要弃因缘和合。虚妄之相。   犹如虚空不和诸色。   后此喻。   笺云。虚空喻性。不和诸色。不与妄相和也。   若和合者。同于变化。始络相成。生灭相续。生死死生。生生死死。   后杂文二。初明和生灭。   笺云。此是四大杂和。便同变化。是妄。初从觉劳相现。终至六道轮回之相成。便有生来死去。相续不断。今生生死。此界死生。佗界生死。佗界死生。生生死死。即是未来无量世。生来死去也。化者。尘界迁而复生尘界。坏而复灭。   如旋火轮。未有休息。   后喻显恒流。   笺云。生死便如夜旋火轮不住。   阿难。如水成冰。冰还成水。   后别释。文分七段。初地大文分四。初立文三。初显彰成坏。   笺云。极微成地。如水成冰。地还归邻。如冰成水。或真如水相如水。   汝观地性。粗为大地。   次来观色性文二。初粗。   细为微尘。   后细文三。初诸微。   至邻虚尘。扸彼极微色边际相。七分所成。   次极微。   笺云。尘即是极微也。扸此极微。分为七片。取其一片。为邻虚尘。邻者近也。虚者虚空。近于虚空也。又瑜伽师说。此极微色。以假想慧刀。扸至不可扸。方邻虚空。   更扸邻虚。即实空性。   后空性。   阿难。若此邻虚。扸成虚空。   后立空生色文二。初述扸色成空。   当知虚空出生色相。   后立空生色。   笺云。色既成空。空复成色。互破也。   汝今问言。由和合故出生世间诸变化相。   二破文二。初牒前和问。   笺云。牒阿难问云。如来常说和合因缘。一切世间种种变化。皆因四大。和合发明。   汝且观此一邻虚尘。用几虚空。和合而有。   次来观和理文二。初空和色文二。初正问空和。   笺云。为前云当知虚空出生色相。此中便微云用几虚空。合成邻虚。意既将邻虚。扸成虚空。亦须将空。合成邻虚。互破。   不应邻虚合成邻虚。   后遮尘合色。   笺云。破自然执。恐佗执道邻虚尘。自然成邻虚尘。故此遮破。   又邻虚尘。扸入空者。用几色相。合成虚空。   后色和空。   笺云。汝言邻虚扸成虚空。又用几个色相。合扸便成空。色相乃邻虚尘也。此文因执邻虚成空故。有此破之。   若色合时。合色非空。   后色空双破文二。初正破文二。初破空。   笺云。若是色合时。唯是色。摄空从色。又不是空。空破也。   若空合时。合空非色。   后破色。   笺云。若是空合。将唯是空合。摄色从空。又不是色。色破也。   色犹可扸。   后许遮文二。初许。   笺云。若是诸教说扸色明空。犹尚可扸。   空云何合。   后遮。   笺云。若是空虚通。故云何能合。   汝元不知如来藏中。   三指文四。初总责迷源。   性色真空。性空真色。   二指色空同体。   笺云。性色是妙有真空。性空是真空妙有。互举。   清净本然。周遍法界。   三显周圆净。   笺云。离幻色。故名清。离顽空。故名净。   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   四随妄发挥。   笺云。循顺也。心是第八识心。能知量。是第八识。所知量。是地大。   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四结。   笺云。识心。是第六识。计度者。则三分别中。计度分别也。经文似倒。三分别者。一自性指心。二随念过去。三计度三世。知犹识也。惑犹计也。世间无识之流。计为因缘及自然也。   阿难。火性无我。寄于诸缘。   二火大。文分六。初立文三。初标妄假缘。   笺云。寄伏也。火性无我。随缘即发。净名云。是身无我。犹如火。   汝观。城中未食之家。欲炊爨时。手执阳燧。日前求火。   次来观求用。   笺云。阳燧则火镜也崔豹古今主云。以铜为之形如镜。照物则倒影。面日则火生。以艾炷之。   阿难。名和合者。   后举和合喻文二。初牒计。   如我与汝一千二百五十比丘。今为一众。   后立喻文二。初明和合。   笺云。此中举一千二百五十众。意明和合之义。   众虽为一。诘其根本。各各有身。皆有所生氏族名字。如舍利弗婆罗门种。优卢频螺迦叶波种。乃至阿难瞿昙种姓。   后明别理。   笺云。诘其氏族。各各不同。当知又非和合。舍利弗。正云奢利弗呾罗。此云鹙鹭子。婆罗门。此云梵志。志事梵天。西土四姓中一也。优卢频螺。此云木爪。言其胸前有癃也。迦叶。此言饮光。阿难。此云庆喜。瞿昙。此云日炙。亦云甘蔗。   阿难。若此火性。因和合有。   二征文三。初牒和合因。   彼手执镜。于日求大。   次举缘求火。   此火。为从镜中而出。为从艾出。为于日来。   后征火所因。   阿难。若日来者。自能烧汝手中之艾。来处林木。皆应受焚。   三破文三。初日。   若镜中出。自能于镜出。然干艾。镜何不镕。纡汝手执。尚无热相。云何融泮。   次镜。   笺云。纡。萦缠在手也。又纡回也。   若生于艾。何藉日镜。光明相接。然后火生。   后艾。   汝又谛观。镜因手执。日从天来。艾本地生。火从何方。游历于此。   四审文二。初再劝观因。   日镜相远。非和非合。不应火光无从自有。   后述因遥火现。   笺云。日在天上。镜在手中。相远可知。或日相镜相。相去远矣。   汝犹不知如来藏中。   五指文四。初总责迷源。   性火真空。性空真火。   二指火同空体。   清净本然。周遍法界。   三显周圆净。   随众生心。应所知量。   四随妄发挥文二。初略明。   阿难当知。世人一处执镜。一处火生。遍法界执。满世间起。起遍世间。宁有方所。循业发现。   后随广。   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六结。   阿难。水性不定。流息无恒。   三水大。文分六。初立文三。初显性非常。   笺云。壅之则止。决之则流。   如室罗城迦毗罗仙。斫迦罗仙。及钵头摩诃萨多等。诸大幻师。求太阴精。用和幻药。   二明幻师求药。   笺云。室罗城。迦毗罗。俱见前注。研迦罗。此云轮。因手中轮得名。钵头摩是花。诃萨多是手。或莲华在手。或手执莲华。经中上花下手。乃花手仙也。或西土先所后能。故先举花。后举手。求太阴精。用和幻药者。用此月精。和合幻药。   是诸师等。于白月昼。手执方诸。承月中水。   三执珠承水。   笺云。方诸。水镜也。淮南子云。方诸见月。而津为水。高诱注云。方诸阴燧。海之大蛤也。白月月半前。黑月。月半后。   此水。为复从珠中出。空中自有。为从月来。   二征。   阿难。若从月来。尚能远方。令珠出水。所经林木。皆应吐流。流则何待方诸所出。不流明水非从月降。   三破文三。初月。   笺云。既言从月来。月所经之处。皆应有水吐流。既林木不吐流。当知水亦不从月中出。   若从珠出。则此珠中。常应流水。何待中宵。承白月昼。   次珠。   若从空生。空性无边。水当无际。从人洎天。皆同滔溺。云何复有水陆空行。   后空。   笺云。空性无边。水当无际。摄所变水。同能变空。从人欲界人也。及天欲界天也。   汝更谛观。   四审文二。初再劝观因。   月从天陟。珠因手持。承珠水盘。本人敷设。水从何方流注于此。月珠相远。非和非合。不应水精无从自有。   后述因。   笺云。涉行也。月在天上。珠在手中。相去极远。不应水精无从自有者。破外道执自然。   汝尚不知如来藏中。   五指文四。初总责迷源。   性水真空。性空真水。   二指水空同体。   清净本然。周遍法界。   三显周圆净。   随众生心。应所知量。   四随妄发挥文二。初略明。   笺云。心是能知量。水是所知量。   一处执珠。一处水出。遍法界执。满法界生。生满世间。宁有方所。循业发现。   后随广。   笺云。明性水周遍。   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六结。   阿难。风性无体。动静不常。   四风大。文分六。初立文二。初标体不恒。   笺云。风无形无体。或动或静。不得恒常。   汝常整衣。入于大众。僧伽梨角。动及傍人。则有微风。拂彼人面。   后寄缘彰现。   笺云。僧伽梨。此云和合衣。惠上菩萨经云。大衣名集众时衣。亦云杂碎衣。以条数多故。若从用。名入王宫聚落衣。南山钞云。作袈裟色。又云破坏色。乃不正色也。   此风。为复出袈裟角发于虚空。生彼人面。   二征。   阿难。此风。若复出袈裟角。汝乃披风。其衣飞摇。应离汝体。   三破文三。初破衣文三。初责披风不离。   笺云。衣为能变。风为所变。摄所变同能变。其衣合为如风远飞。   我今说法会中。垂衣。汝看我衣。风何所在。   次对衣邀审。   不应衣中有藏风地。   后结衣无□。   若生虚空。汝衣不动。何因无拂。   次破空文六。初衣静无摇破。   空性常住。风应常生。   二引空例常破。   笺云。摄所变同能变。   若无风时。虚空当灭。   三抑空同灭破。   笺云。若生于空风既有灭。空须成灭。亦摄能变空。同所变风。如树生叶。叶枯树死。下又转破。   灭风可见。灭空何状。   四二灭不齐破。   笺云。风不吹物不摇。是风之灭。灭空有何相状。空将何灭。问。向下因何云十方虚空皆悉销殒。答。彼是妄空。此约真空。   若有生灭。不名虚空。   五责灭违空破。   名为虚空。云何风出。   六出有非空破。   笺云。若有风出。不名虚空。何处有物。从□而出。   若风自生。被拂之面。   后破面文三。初立计。   从彼面生。当应拂汝。   次叙顺。   笺云。风从他生。合拂汝。不应自生自拂。   自汝整衣。云何倒拂。   后责倒。   笺云。既生彼人面。汝自整衣之时。此衣何不倒转来汝自家面。何故又拂佗人面也。   汝审谛观。整衣在汝。面属彼人。虚空寂然。不参流动。风自谁方鼓动来此。   四审文二。初再劝观因。   笺云。虚空不参杂风性流转。   风空性隔。非和非合。不应风性无从自有。   后述因风。   笺云。风之与空。体性相隔。不应风性者。前水云精。此风云性。秪是体性也。无从自有。破自然。   汝宛不知如来藏中。   五指文四。初总责迷源。   性风真空。性空真风。   三指风空同体。   清净本然。周遍法界。   三显周圆净。   随众生心应所知量。阿难。如汝一人。微动服衣。有微风出。   四随妄发挥文二。初略明。   遍法界拂。满国土生。周遍世间。宁有方所。循业发现。   后随广。   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六结。   阿难。空性无形。因色显发。   五空大文分六。初立文二。初空因色显。   笺云。此是顽空。从第七变起。当体无形。既无形。须因色显发。色是质碍。空乃虚通。因质碍方能显虚通之性。   如室罗城去河遥处。诸刹利种。及婆罗门。毗舍首陀。兼颇罗堕旃陀罗等。新立安居。凿井求水。出土一尺。于中则有一尺虚空。如是乃至出土一丈。中间还得一丈虚空。   后寄凿彰形。   笺云。去河。是去恒河。遥即远也。剌利。具足云刹帝利。唐言田主。即王种上姓。婆罗门第二姓。毗舍。亦云吠舍达罗。则工商等。首陀。则是士农。此第三姓。颇罗堕旃陀。亦云旃茶罗。唐言屠者。是不律仪也。又云严炽恶业。自严行特标炽摇铃持示。为因屠羊养鸡等。   虚空浅深。随出多少。   笺云。或出土一尺。得一尺空。出土二尺。得二尺空。乃至一丈。得一丈空。一尺是浅。一丈是深。   此空。为当因土所出。因凿所有。无因自生。   二微。   阿难。若复此空。无因自生。未凿土前。何不无碍。唯见大地。迥无通达。   三破文三。初破无因。   若因土出。则土出时。应见空入。   次破土文三。初责空不入。   笺云。此破从土出。若因土自然。便有空出。则土出之时。合见空从外而入。   若土先出。无空入者。云何虚空因土而出。   次有出无入。   笺云。又转破云。我但凿土出。无空入。难云。云何虚空。因凿土而出。   若无出入。则应空土元无异因。无异则同。则土出时。空何不出。   后邀同空出。   笺云。若无出入。双计云。土又不出。空又不入。则应空土元无异因。空又不入。土又不出。须见空土一般。既一般。出土之时。空也须随土而出。   若因凿出。则凿出空。应非出土。   后破凿文二。初出空非土破。   笺云。若因凿出。合见空出。云何土出。   不因凿出。凿自出土。云何见空。   后土出观空破。   笺云。若也言不因凿出。凿自合出土。云何又见有空。不因与无因。是执自然即同。凿与未凿即异。   汝更审谛。谛审谛观。凿从人手。随方运转。土因地移。如是虚空。因何所出。   四审文二。初观审观因。   笺云。教他向无因自生上审谛。若因土出上谛审。若因凿出上谛观。配此三执。或不配之。   凿空虚实。不相为用。非和非合。不应虚空无从自出。   后责非和相现。   笺云。凿乃实。空乃虚。不相为用。二相各别。无从自出。破自然。   若此虚空。性圆周遍。本不动摇。当知。现前地水火风。均名五大。性真圆融。皆如来藏。本无生灭。   五指文五。初通收五大本藏无因。   笺云。均匀也。则交互一大中合诸大。五现量。云何亦名大。既能造四大为大。今所造四尘。识生其中。亦名为大。为是第八亲相分也。   阿难。汝心昏迷。不悟四大元如来藏。当观虚空。为出为入。为非出入。   二总责迷源妄观生计。   汝全不知如来藏中。性觉真空。性空真觉。   三再彰迷本不了真空。   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   四显净周圆。   阿难。如一井空。空生一井。十方虚空。亦复如是。圆满十方。宁有方所。循业发现。   五随彰发现。   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六结。   阿难。见觉无知。因色空有。   六五识。文分六。初立文二。初性因尘显。   笺云。此举见是眼识。觉是身识。举前括后。摄取中间耳鼻舌。无知者。谓此五现量心。如镜现像。不分能所。是第八识亲变相八。色空。是眼家所缘境。但举眼。摄取余四。眼若破。余四但破。此中破五现量识。兼第六识。何不破第七举第八。谓五识是第八亲变相。今但破五识。八识自亡。文第六依第七。六破七亦亡也。   如汝今者。在祇陀林。朝明夕昏。设居中宵。白月则光。黑月便暗。则明暗等。因见分扸。   后对相明鉴。   此见。为复与明暗相。并太虚空。为同一体。为非一体。或同非同。或异非异。   二征。   笺云。此见与明暗虚空等。为同一体。为非一体。是不同一体。恐佗阿难。执道或同或非同。或异或非异。或者。不定义。   阿难。此见。若复与明与暗。及与虚空。元一体者。   三破文六。初破一文二。初明暗相形破。文三。初立计。   则明与暗。二体相亡。暗时无明。明时非暗。   次述二相相形。   笺云。暗时明谢。明时暗谢。云何得为一体。   若与暗一。明则见亡。必一于明。暗时当灭。灭则云何见明见暗。   后责互亡俱□。   笺云。又单计若暗时见。与暗为一体。破云。既与暗为一体。当明境现前。此见复随暗境落谢。必一于明境。又恐佗执与明境为一体。暗特当灭。义如前释。又转破。既见随明暗落谢。云何又见明见暗。   若暗明殊。见无生灭。一云何成。   后见一相殊破。   笺云。执云。明暗与见殊。明暗生灭。见无生灭。破云。一云何成。汝既见与明暗殊。云何又说云是一体。   若此见精。与暗与明。非一体者。   二破非一文二。初立计。   笺云。既非一体。离明暗外又无见。曾无无境心。有境方说见。无境见亦无。   汝离明暗。及与虚空。分扸见元。作何形相。   后离相无形破文二。初总述无形。   离明离暗。及离虚空。是见元同龟毛兔角。   后引无形喻。   笺云。经云尘非常住。若变灭时。此心即同龟毛兔角。   明暗虚空。三事俱异。从何立见。   三破或同文二。初一见随三异破。   笺云。执云明暗虚空三种俱各别。破云。三种既各别。汝定从谁立见。为当从暗立见。从空立见。从明立见。   明暗相背。云何或同。   后幽明相背破。   笺云。明来暗谢。暗来明谢。云何计为或同。此是不同。   离三元无。云何或异。   四破或异。   笺云。离却三法。外又无见。云何说或异。又乃不异是同也。   分空分见。本无边畔。云何非同。   五破非同。   笺云。有边畔。便待汝说非同。既见在一边。明暗等在一边。见与暗等。不分边畔。云何说非同。此正是同也。   见暗见明。性非迁改。云何非异。   六破非异。   笺云。此正是异。云何道非异。见明见暗之时。此见不随明暗选改。云何说非异。   汝更细审。微细审详。审谛审观。明从太阳。暗随黑月。通属虚空。壅归大地。如是见精。因何所出。   四审文二。初再劝观因。   笺云。细审。微细。审详。审谛。审观。将一体非一体。同异非同异四种配之。或教他向暗明通塞上审。或配四见觉空顽。   见觉空顽。非和非合。不应见精无从自出。   后审无因生。   笺云。见是觉知。空顽无觉知。无从自出。破自然法。   若见闻知。性圆周遍。本不动摇。当知无边不动虚空。名其动摇。地水火风。均名六大。性真圆融。皆如来藏。本无生灭。   五指文六。初通收藏本。   笺云。见眼。闻耳。觉身。知舌与鼻。   阿难。汝性沉沦。不悟汝之见闻觉知。本如来藏。   二总责迷源。   汝当观此见闻觉知。为生为灭。为同为异。为非生灭。为非同异。   三责生诸计。   笺云。是指五现量心。为生为灭下。明此现量心非生灭等。   汝曾不知如来藏中。性见觉明。觉精明见。   四再责迷源。   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   五显净周随。   如一见根。见周法界。听嗅尝触。觉触觉知。妙德莹然。遍周法界。圆满十虚。宁有方所。循业发现。   六叹随根遍。   笺云。意谓但眼根。周遍法界。余四根亦尔。觉触觉知。是第六识。或重牒五现量识。妙德莹净恒然也。十虚者。上皆云十方。此中避下方字。故云虚。   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六结。   阿难。识性无源。因于六种根尘妄出。   七六意识文六。初立识因尘显文三。初略标。   笺云。谓此第六识。无其头绪。根源。六根眼耳等。六尘色声等。谓曾无无境心有。境方能率动能缘心。   汝今遍观此会圣众。用目循历。其目周视。但如镜中无别分扸。   二述五现量。   笺云。先说五现量识。然后方说第六。但举眼识。其余四种亦尔。谓此五现量心。对境不分能所。是第八识亲相分。怛如镜中现像。无有分别。   汝识于中。次第标指。此是文殊。此富楼那。此目揵连。此须菩提。此舍利弗。   三指相分别。   笺云。第六识与五同缘。于中了别文殊等。见前。   此识了知。为生于见。为生于相。为生虚空。为无所因突然而出。   二征。   笺云。指此第六识能了知。为生于见是根。相是境。虚空是所依。为复自然而有。突然忽然也。   阿难。若汝识性。生于见中。   三破文四。初见文三。初立计。   笺云。若汝第六识性。生于眼识。牒计。   如无明暗。及与色空。四种必无。元无汝见。   二离尘无见。   笺云。既生于见。不假境牵。四种即明暗色空。既无境何有根也。   见性尚无。从何发识。   三约无眼识破。   笺云。能生根尚无。所生识何得。   若汝识性。生于相中。不从见生。   二相文三。初立计。   笺云。若此第六。生于境。境为能生。识为所生。执决定从相生。不从见生。   既不见明。亦不见暗。明暗不瞩。即无色空。   二离见无相。   笺云。既言不从见生。便须不见明暗等相。既无色空等。曾知相亦无。   彼相尚无。识从何发。   三约无前相破。   笺云。能生既无。所生从何起发。   若生于空。非相非见。   三空文三。初立计。   笺云。若空为能生。识为所生。则无有见相二分。   非见无辩。自不能知明暗色空。   二双离见。   笺云。既言无见。须无辨别色空等境。   非相灭缘。   笺云。既无相。即灭却所缘境。   见闻觉知。无处安立。   笺云。既无相。何处有根见闻觉知等。   处此二非。   三责无表缘破。   笺云。则无见与无相。   空非同无。   笺云。既无见与相。乃是真空。非同顽空之无。   有非同物。   笺云。妙有。非同质碍色相等物。   纵发汝识。欲何分别。   笺云。既空非同无。有又非同物。乃是真空妙有。纵发汝妄识。又何能分别。为有漏不能缘无漏。   若无所因。突然而出。何不日中别识明月。   四无因。   笺云。破一类外道执自然。汝执云。此识无因。突然而出。汝须日中。别见明月现在空中。我便许汝识突然而出。既日中不见明月。此正是因缘之法。何处是自然。乃执义不成。   汝更细详微细详审。见托汝睛。   四审文二。初再劝观因。   笺云。是见分也。   相推前境。   笺云。是相分也。   可状成有。   笺云。是色法。或可。若有相分。可状方有汝见。   不相成无。   笺云。是空。或既无相分。亦无见分。   如是识缘。因何所出。   笺云。既无见相。汝识性从何处而生。或可。教佗向见上。相上。色空等境上。穷此识性。自何而出。   识动见澄。非和非合。闻听觉知。亦复如是。   后审非和。   笺云。第六识念念生灭。如猿猴得树。起惑造业。是动。见澄。是五现量心。对境不分能所。澄即澄湛。如水澄清。非和非合等。但举一根。其余四根亦尔。   不应识缘无从自出。   笺云。破自然执。   若此识心。本无所从。当知了别见闻觉知。圆满湛然。性非从所。兼彼虚空地水火风。均名七大。性真圆融。皆如来藏。本无生灭。   五指文五。初通收七藏。   笺云。若此识性。不从见生。亦不从明暗色空等境生。当知了别是识。见闻觉知。乃真现量心。既是真现量性。湛寂凝然。不从所缘境上生。兼彼虚空地水火风下一大。具足一切大。   阿难。汝心粗浮。不悟见闻发明了知。本如来藏。   二总责迷源。   笺云。粗谓粗浅。浮谓浮虚。   汝。应观此六处识心。为同为异。为空为有。为非同异。为非空有。   三妄观生计。   笺云。意谓不是同异非同异等。   汝元不知如来藏中。性识明知。觉明真识。   四重责迷源。   笺云。性识是真识。明知是分别了知。本觉凝明。真现量识。   妙觉湛然。遍周法界。含吐十虚。宁有方所。循业发现。   五叹性含生。   笺云。含十方则无外。吐十方则无内。收归一尘是含。周流法界是吐。   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六结。   笺云。但有言说。执为因缘自然。以理推征。俱无实义。   尔时阿难及诸大众。蒙佛如来微妙开示。身心荡然。得无挂碍。   后圣徒伸悟文二。初广陈悟指文二。初总陈诠悟。   笺云。阿难与诸大众。伸述悟解也。前来道如一见根。遍周法界等。又云。性水真空。性空真水。性火真空。性空真火。文云。汝元不知如来藏中。性识明知。觉明真识。妙觉湛然。遍用法界。含吐十虚。宁有方所等。此皆是微妙开示。若是四十五年前覆相等。不得为微妙开示。如合四十五年后说。此经是微妙开示。或第三一因经。是顿中顿。说是微妙开示也。身荡然。不执五蕴妄身。心荡然。不执八识妄心。或身荡然无我执。心荡然无法执。我执是三科。法执是七大性。   是诸大众。各各自知心遍十方。   次广喻融真文二。初会观心广文四。初知心广大。   笺云。未悟之前。妄执此心。或在色身之内。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今既悟见相二分无自性。乃心遍十方也。   见十方空。如观掌中所持叶物。   二掌叶观空。   笺云。未悟之时。见此颂空广远。既悟真空周遍法界。睹此顽空。大似手掌之中执持树叶。一见见尽。   一切世间诸所有物。皆即菩提妙明元心。   三会相同真。   笺云。迷时菩提为烦恼。悟了烦恼为菩提。又菩提菩提断。俱名为菩提。说智及智处。俱名为般若。又青青翠竹。尽是真如。郁郁黄华。无非般若。   心精遍圆。含裹十方。   四性含周界。   反观父母所生之身。犹彼十方虚空之中。吹一微尘。若有若亡。   后返视身微文二。初尘摇空界。   笺云。既悟。然后却观世间。已前未悟时事。反观父精母血。假合成身。大似十方虚空之中。吹一微尘。十方虚空。喻法身。吹一微尘。喻五蕴身。若存者。非无。不舍一法。若亡者非有。不取一法。又不离妄身有法身。曰若存。不即妄身是法身。曰若亡。又似有则不有。当体是空。似无则不无。当体是有。   如湛巨海。流一浮沤。起灭无从。   后湛海[遷-(這-言)]沤。   笺云。悟了是法身净土。有何涯岸。观此妄身。大似海中流一浮沤。或起或灭。无有踪迹。意谓不离波外别有水。不离妄身外有法身。   了然自知。获本妙心常住不灭。   后伸仪欲赞文二。初了心常住。   笺云。知则觉知。又悟也。得其本来微妙真净心。乃坚实心。此之真心。本自不生。今亦无灭。   礼佛合掌。得未曾有。于如来前。说偈赞佛。   后作礼伸仪。   笺云。得未曾有。乃不并余。筵也。偈者。不正梵。梵语偈陀。又云伽陀。唐言重颂。或云偈者竭也。竭理而谈非也。   妙湛总持不动尊。   后赞请酬思文三。初赞文二。初一行赞佛德。   笺云。离言绝相。故称为妙。湛者湛寂。是体大目法身。总者总相。持者任持。总相任持九十种不共法。是相大目报身。不动尊。体相一如。体即相。相即体也。   首楞严王世希有。   笺云。首楞严。唐言一切事毕竟。或言健行定。约化身赞之。则是用大。有自在之义名王。希有二字。是叹也。又此化身。从定而起。非但世希有。亦乃出世希有。总叹三身。   销我亿劫颠倒想。   二一行灭惑证真。   笺云。十万为一亿。秖是尘沙大劫。且略而言之。但说亿劫。颠倒者。顶堕义。想即虚妄相想。根尘识三等法。   不历僧祇获法身。   笺云。历为经历。向一念之中。顿悟法身之理。不历三僧祇劫。五位修行。见道已去。修道已还。是一僧祇。初地已往八地已还。是二僧祇。八地已往到佛果位。是三僧祇。梵云僧祇。唐言无数。得法身之理也。   愿今得果成宝王。   次愿文二。初愿速成广度将报佛恩。   笺云。愿使令我得果成。自受用身佛。根根尘尘。周遍法界。此是自利。目根本智。   还度如是恒沙众。   笺云。还学诸佛。救度恒沙众生。此目后得智。   将此深心奉尘刹。   笺云。阿难发愿我将度恒沙众之心。奉报尘刹如来之恩。又将此悟理之后之心。供养勤奉尘刹如来。   是则名为报佛恩。   笺云。既能自利利佗。此乃方名报佛恩。又若不传教度迷情。是则无由报佛恩。   伏请世尊为证明。   后五浊披莲生穷取寂。   笺云。唯佛与佛乃知之。   五浊恶土誓先入。   笺云。五浊者。劫浊。烦恼浊。众生浊。见浊。命浊。誓愿入彼教化众生。此是悲。   如一众生未成佛。   笺云。如法界之内。有一众生。来成无上菩提。   终不于此取泥洹。   笺云。亦云泥圆。梵语讹略不同。是喻也。此自圆寂之理。终不取涅槃。愿入微尘刹土教化。然后便请下三修证。   大雄大力大慈悲。   后请文三。初再请宣微悬乘后演。   笺云。雄老雄猛之义。法华云。大雄猛世尊。力者。难屈伏义。慈能与乐。悲能拔苦。   希更审除微细惑。   笺云。阿难理虽顿悟。事未顿除。要假进修。用除微惑。此下修证文也。又希愿世尊。为我审实。除却此第八识中。细微烦恼。或可。俱生烦恼未断。此中悟。如升堂。向下证。如入室。下文云。我今虽蒙天王赐与华屋。至要因门入等。   今我早登无上觉。于十方界坐道场。   二速成圆果周运群方。   笺云。坐者。安住之义。道者。无上觉道。场者。寂灭之场。又向十方世界。坐得道之场。此目大乘渐教中。妙觉如来。三身四智。悉皆圆满。五眼六通。无不圆备。   舜若多性可销亡。   三妄性长销真心永寂。   笺云。舜若多是空神。只是顽□之性已销亡。如前长行云。十方虚空。如观堂中所持叶物。故可销亡。   烁迦啰心无动转。   笺云。束心准义。则摄八归一。则收束八识妄心。俱为一真心。未见唐言。今释迦因陀罗。音讹也。唐言主。或天主轮幢。则是真心。能为三界之主。轮则摧坏烦恼。幢则不可摧坏义。表此真心能摧烦恼。不被烦恼所摧。或云。舜若多性。还□销亡否。意谓不销亡。宁可道销亡。我此心亦无□□则□□□尽。我愿无尽。此义未可取之。谓此空。是第七识变底顽空。须是销亡。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第三下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四(之上)     天竺沙门 般剌密帝 译     乌长国沙门 弥伽释迦 译语     菩萨戒弟子 房融 笔受     西京大兴福寺沙门 惟悫 科     皇宋首楞大师 可度 笺   尔时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大威德世尊。善为众生。敷演如来第一义谛。   第四了妄初源指密因文二。初搜因决相文三。初谦陈昧旨文五。初伸仪赞演。   笺云。了者是能了之智。由世尊无漏智。或了是世尊显了之义。妄初源。是所了。即无明创起之由。指密因。就此指一切众生。隐密之性。此因从前因来。前因世尊知会三科七大性。周遍法界。皆如来藏故。阿难大众。悟法界理。说偈赞佛。由是富楼那云相怀疑。谓大性若周遍时。不能容水容空等。世尊遂以理事双融。答彼示相之疑。故有此因来。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唐言满慈子。偏袒右肩。右膝著地。皆是顺义。从左则逆也。或可。满慈尊者。是千佛之一数。既闻前来会相因□说三科七大性。总是清净本然。周遍法界。便疑云。既是清净。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次第迁流。终而复始。于是世尊便通两疑。初通真忽生妄疑。后通四大俱遍疑。今且初通真忽生妄疑。文二。初旧疑。后新疑。初旧疑是第三国残义。故云旧疑。是问清净本然。云何忽生等事。所以世尊说性觉是妄。□觉是真。以答疑情。又说根本妄。缘七。缘八。执六。□取尘。身行三惑等。答通富楼那旧疑。上来是旧疑了。后通新疑。经云。富楼那言。若此妙觉。本妙觉明。与如来心。不增不减。无状忽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乃至有为习漏。何当复生。于是世尊。便说人迷聚落。翳差华亡。纯金不杂。灰无□木等喻。答通新疑。上来新疑亡竟。总是真忽生妄疑已竟。后通四大俱遍疑。经云。富楼那问言。又如来说。地水火风。本往圆融。周遍法界。湛然常住。问世尊若地性遍云何容水。水性周遍。火则不生。复云何明水火二性。俱遍虚空。不相凌灭。于是世尊。说一水双乌为喻。答通四大相凌灭义。言水中若有双日。即许有四大相凌灭。水中若无双日。即无四大可相凌灭。上来一水双乌竟。又说空华结果喻云。犹邀空华结为空果。空本无华。其谁结果。若有四大。即许有相凌灭。四大本无。无相凌灭也。上来有二。初真忽生妄。后四大俱遍。总是第四了妄初源指密因。大威德世尊。将欲请法。且先赞叹。我佛世尊。有大威雄道德。世尊□四十五年后。善能与法界内一切迷真背觉底众生。敷扬演说第一义谛。是如来藏性也。   世尊常推说法人中。我为第一。   二谦类聋夫。   笺云。如法华云。尔时佛告诸比丘。汝等见是富楼那弥多罗尼子不。我常推于说法人中。最为第一。又云。于过去九十亿诸佛所。护持助宣佛之正法。于彼说法人中。亦最第一。又云。亦于七佛说法人中。而得第一。于贤劫中。当来诸佛说法人中。亦复第一。   今闻如来微妙法音。   笺云。是性水真空。性空真水。又云如一见根。遍周法界。又云。汝心昏迷。不悟汝之见闻觉知。本如来藏。此皆微妙法音。   犹如聋人逾百步外。耹于蚊蚋。   笺云。今闻佛微妙法音。大似聋人更逾越□百步之外。一跨曰步。百步六百尺。闻于蚊蚋之声。莫道是闻本所不见佗身。何况得闻其声。大曰蚊。小曰蚋。又秦人曰蚊。楚人曰蚋。法上而论。犹如聋人。况声闻之人。二空之中。只得人空。未得法空。一死之中。只得分段生死。未得变易生死。二障之中。只断烦恼障。未断所知障。   本所不见。何况声闻。   笺云。不见诸佛如来法身真理。不闻诸佛大乘之教。   佛虽宣明。令我除惑。今犹未详斯义究竟无疑惑地。   三闻教尚迷。   笺云。佛虽宣说显明。令我除其疑惑。前来破却三科性。令无我执。破却七大性。令无法执。故除惑也。我今尚身未能审详是此究竟到头之义。缘小乘之人。见佛说性水真空。性空真水。见闻觉知。本如来藏。信之未及。   世尊。如阿难辈。虽则开悟。习漏未除。   四难居漏位。   笺云。前虽悟法界理。习气有漏。犹未能除。方得初果须陀洹。断欲界八十八使。   我等会中。登无漏者。虽尽诸漏。   五普陈疑悔。   笺云。是第四果阿罗汉。梵行已圆。习气已无。所作已办。不受后有身。诸漏。即有漏。欲漏。无明漏也。   今闻如来所说法音。尚纡疑悔。   笺云。指此一经。是顶三昧教法。尚自荣纡。疑者。恶作义。追往曰悔。   世尊。若复世间一切根尘。阴处界等。   二正叙疑情文二。初怪性如生文三。初本无生忽生。   笺云。根是六根。眼耳等。尘是六尘。色声等。阴是五阴。色受想等。阴覆真体也。处是十二处。六根六尘。处者依缘义。界是十八界。三六一十八界。界者。种族义。流类义。等取七大性。   皆如来藏。清净本然。云何忽生。   笺云。皆如来藏。周遍法界。清净本然。本无生。如今为什么却生。   山河大地。诸有为相。   二本无相今有相。   笺云。本无相。而今为什么有相。   次第迁流。终而复始。   三本常今无常。   笺云。空界坏而复灭。是终。空界成而复生。是始。此皆是真忽生妄。   又如来说。地水火风。本性圆融。周遍法界。湛然常住。   后相疑凌遍文二。初叙三明二疑不凌俱文二。初牒前都演。   世尊。若地性遍。云何容水。水性周遍。火则不生。复云何明水火二性。俱遍虚空。不相凌灭。   后述不俱容。   笺云。世尊所说地性周遍之时。何能容得水。水性周遍。火则不生。乃歒体相违。云何下。正是相凌灭。云何道不相凌灭。   世尊。地性障碍。空性虚通。云何二俱周遍法界。   后色空相形智迷周现文二。初述遍疑。   而我不知是义攸往。   后申迷旨。   笺云。不知是义所归也。   唯愿如来。宣流大慈。开我迷云。及诸大众。作是语已。五体投地。钦渴如来无上慈诲。   后翅仪请决。   笺云。宣说流布其大慈。从根本智。流出后得智。从后得智。流出大悲心。从大悲心。说三乘十二分教。   尔时世尊。告富楼那及诸会中漏尽无学诸阿罗汉。   后许正通甄文二。初来听告许文二。初许诱三归一文四。初告。   如来今日。普为此会。宣胜义中真胜义性。   二许。   笺云。世俗胜义二谛。每谛有四。瑜伽四十七云。世俗四。一假名无实谛。(乐尘成瓶)二随事差别谛。(三科)三方便安立谛。(四[说])四依门显实谛。(二空门)又胜义有四。一体用显现谛。(三科)二因果差别谛。(四谛)三证得胜义谛。(二空门)四胜义胜义谛。(离言绝相)为犹与也。宣犹说也。胜为殊胜。此胜义。约对世俗谛立。虽是真。犹故对妄。真胜义性。乃是胜义谛。不对世俗谛立。是前胜义谛□胜义谛也。离名绝相故。疏云。非安立门。前一胜义是安立门。以真对妄。以胜义对世俗。此真胜义性。真妄双拂。非相对而立。   令汝会中定性声闻。   三诱异同真。   笺云。定性声闻者。则法华会中。回不定性者。若是法华会上。舍利弗与千二百比丘。皆当授记。回不定性也。疏许佛在世时。化定性声闻。若是五性宗。不许定性成佛。若定性成佛。则不名定性。今则不然。定性性若不成佛。法华经因何云。更无余乘而得灭度。设诸教言不成佛。但一期弹斥。令彼回心。免成沉滞。若直言凡夫俱成佛。则凡夫。妄将有漏。欲慕归真。若直言声闻成佛。声闻之人。沈空者众。所以褒扬不定。呵□有殊。今到四十九年。方回定性成佛。金口所说。凡情何疑。如法华云。余诸声闻众。亦当得如是。其不在此会。汝当为宣说。   及诸一切。   笺云。普谈凡圣。   未得二空。   笺云。声闻有学及凡夫等。   回向上乘阿罗汉等。   笺云。则大权声闻。入大乘者。等乃摄通缘觉。   皆获一乘寂灭场地。   笺云。则本觉性净真体也。故观音述证云。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间。此则证真寂灭体也。梵网经云。寂灭道场座。道是无上觉道。场是寂灭之场。座则诸法空为座。   真阿练若。   笺云。真简假故。如法华云。或有阿练若。衲衣在空闲。自谓行真道。轻贱人间者。又云。是人行恶心。常念世俗事。假名阿练若。好出我等过。真阿练若。亦云寂静处。有二。一远鸡犬之声。二远刀斧之声。今言真拣一分假者。若假者。衲衣在空闲等。   正修行处。   笺云。拣邪修行处。若编椽卧棘等。是邪也。   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四敕听微旨。   富楼那等。钦佛法音。默然承听。   后圣众同钦。   佛言富楼那。如汝所言。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   后正演通疑文二。初通真忽生妄疑文二。初通旧疑文四。初明根本妄缘成三识种文二。初试辨真妄文五。初标前疑。   笺云。是牒地前来问道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   汝常不闻如来宣说性觉妙明。   二问昔说。   笺云。汝乃寻常直不闻我说云云。心生曰性觉。则强生觉照。此是无明创起之由。妙明者。体不离真。是背体缘明。此是性之明也。   本觉明妙。   笺云。本觉。则是本体觉性。此性若起智照理故明。离能所故妙。外人问。既是觉劳相现。但言妄便体。因何立为性觉之名。答。妄从真起。妄得觉名。觉劳相生。责劳称妄。意谓此妄法。亦不别处生。如水生波。故得觉名。为他觉劳相现。故责彼劳乃称为妄。外人又问。性觉是妄。本觉是真。何故不以真先。而以妄先也。答。以□摄末。本合居先。显妄推源。故先标性。性者。发明之性也。   富楼那言。唯然。世尊。我常闻佛宣说斯义。   三闻旧旨。   笺云。唯然吔喏之辞。   佛言。汝称觉明。   四试简。   笺云。佛既见他答。道常闻此二觉之义。便令他简真觉凝明。   为复性明。称名为觉。为觉不明。称为明觉。   笺云。佛便问。为复将此性明妄觉名为真。为复起始觉智。觉此性明是妄。方称说为明觉。是真不明。则无性明。   富楼那言。若此不明。   五甄真。   笺云。富楼那是千佛之一数。便简得真。不明是无性明。   名为觉者。   笺云。既无性明。便是真也。   则无所明。   笺云。既此不明。是觉性明。便无所明。所明乃性明。自痴之一法。   佛言。若无所明。   后明妄识兴由文四。初两缘交破。   笺云。所明无明也。   则无明觉。   笺云。则无能缘强觉。   有所非觉。   笺云。若有所明无明。则不是真。   无所非明。   笺云。若无所明无明。则无能明强觉。   无明又非觉湛明性。   二双简二明文三。初简妄非真。   笺云。无明是性明相。又非是真觉湛寂圆明之性。   性觉必明。   二显真明湛。   笺云。性则体性。觉是真觉。必定圆明。   妄为明觉。   三责妄生明。   笺云。因一切众生妄心起。心外别求。便有性明相与强觉。   觉非所明。   三同异灭生文二。初迷真立异。   笺云。此真觉之性。是前性觉必明之觉。不是性明之相。   因明立所。   笺云。因有性明。便立性明为所。   所既妄立。   笺云。是性明相。   生汝妄能。   笺云。是强觉。此强觉因性相而生。   无同异中。   笺云。则性明相。未分能所之时。   炽然成异。   笺云。炽然火盛貌。性明之相无同异。因强觉起来。便有业转现三细识生。乃炽然成异也。因强觉起来。动作故名业。既有动作。然后便有转识。转背故名转。转背真体也。此为见分。是十二类生颠倒因。既转识生。然后便有现识。显现故名现。此是相分。是山河大地颠倒因。   异彼所异。   二返异潬源。   笺云。异是能异。则是三细识。彼所异则是无明。或可。异是性明相。彼所异是三细识。虽是同约背真。看来亦是异。今觉此三细识。是异彼前来性明相。故云云。   因异立同。   笺云。因能异妄。拟复无明之同。或可。既因此三细识是异。便立前性明相为同。   同异发明。   笺云。同是性明相。异是三细识。发起明白。   因此复立无同无异。   笺云。既厌三细识是异。立前性明为同。既复前来性明。同相不得。又立性明。为无同无异。或可。性明背真。是异。为对三细识。便立性明为同。既立为同。便夺却异名。异既无名。同将□偈。故立为无同无异。   如是扰乱。   四因劳发相文三。初彰劳起混。   笺云。内心动作。   相待生劳。   笺云。便有能所相对。生其劳倦。   劳久发尘。   笺云。既觉心劳倦久已。发起妄尘。污自真体。   自相浑浊。   笺云。自向性明相上。生其浑浊。此妄非从别处而生。唯约性明相上生。   由是引起尘劳烦恼。   二明空界异同。   笺云。因是便乃引起因尘生劳。故号尘劳。烦则烦怨。恼则恼乱。便有根本烦恼。随烦恼等。   起为世界。   笺云。内心动作。故有器世界生。   静成虚空。   笺云。内心无动。便有虚空相现。此皆约八识亲变。   虚空为同。   笺云。虚空是一。故说同。   世界为异。   笺云。有横世界。竖世界。有情世界。无情世界。有多种名。故为异。   彼无同异。真有为法。   三指相分生源。   笺云。外人问。无同异。是真是妄。经中牒云。彼无同异。真有为法。非无为法。   觉明空昧。   二七缘八执击相分生文二。初四轮腾布文四。初风。   笺云。觉明是第七识起来。执八见分为我。不是性明也。既执八见分为我。内心劳倦。外带得一分顽空当情。故云空昧。昧暗也。为此顽空暗昧故。   相待成摇。故有风轮。   笺云。既见有昏钝顽空当情。便厌此空昏昧。起心欲复前来性明同体。便乃摇动。外感风轮。   执持世界。   笺云。世界成时。亦是风轮。世界坏时。亦是风轮。然世界将坏。毗岚风击须弥山。碎之如粉。   因空生摇。   二金。   笺云。因顽空当情。便厌空。拟复□明。故生摇。   坚明立碍。   笺云。坚爱复前性明之性。便乃六碍。碍者。坚固为性。   彼金宝者。   笺云。须弥山七宝所成。七金山四宝所成。皆是地摄。   明觉立坚。   笺云。明妄觉之性。立坚爱。复前性明。   故有金轮。   笺云。便有地大现。   保持国土。   笺云。国土。地之所摄。   坚觉宝成。   三火。   笺云。牒前地大。   摇明风出。   笺云。内心摇动发明。便有风生。是牒前风大。   风金相磨。   笺云。风与金相研磨。   故有火光。   笺云。既□□摇动坚欲复前性明。圆体起心燥动。故有火大。依前一大而起。   为变化性。   笺云。变生成熟。又乃火假诸缘。故云变化。火是变化之性。   宝明生润。   四水。   笺云。内心坚执爱复恼明。故云生润。此牒地大。   火光上蒸。   笺云。蒸腾也。内心腾起燥动。感久大。此牒火大。   故有水轮。含十方界。   笺云。既坚欲复彼性明。起心燥动。便乃心下生爱。感水大现。   火腾水降。交发立坚。   后大种之□文三。初明交遍文二。初二轮腾降潬渤呈形。   笺云。火以炎上就燥。水以润□流湿。火表内求心。水表内爱心。   湿为巨海。干为洲潬。   笺云。海上坚执心劣益润。心强□风。水大益润。心劣□□□。心强内。感地大。尔□云。江中沙聚人所居。曰洲。   以是义故。彼大海中。火光常起。彼洲潬中。江河常注。   二引海火洲河澄通俱遍。   笺云。华严云。常有四大宝珠。珠中出火。烧涸□海。若无此珠。世人乃被漂没。会知水中有火。   水势劣火。结为高山。   二彰胜劣文二。初明火强水劣。岳峙于霄文二。初明结相。   笺云。水势若劣于火。被火干尽。然后便成土。次第相积。而成高山。法上水大中。亦有火大地大。   是故山石击则成焰。融则成水。   二引俱遍。   笺云。是故山石。物击则火迸。岚蒸则水流。法上地大之中。亦有火大水大。   土势劣水。抽为草木。   二举地弱水雄。草槃林耸文□□明结相。   笺云。水势将多。抽为草木。便益润焦枯之处。乃草木发生。法上坚执心既劣。爱心将多。乃烦恼竟生。   是故林薮。   二引俱遍。   笺云。有水曰泽。无水曰薮。   过烧成土。   笺云。如山林薮泽之处。被火既烧。将成灰土。法上爱心既劣。燥心将多。爱不遂心。嗔心断爱。乃生坚执。   因绞成水。   笺云。如绞草绞木。乃成于水。法上坚执心劣。爱心乃盛。境随爱心。润于坚执。草木。是地中摄。   交妄发生。   三结外分迁流文二。初结前交种。   笺云。四大初交而发生也。   递相为种。   笺云。但一大具足一切大。但地为种。亦有水大等大相生。如内心摇动。外感风大。内心燥急。外感火大。内心坚执。外感地大。内心益润。□感□□。   以是因缘。世界相续。   后结世界恒流。   笺云。便有世界相续。世界外四大内外。皆心所变。此约所依世界。   复次富楼那。明妄非佗。   三六识取尘重成类种文六。初标前指过。   笺云。明此虚妄之法。非是佗□。皆是自为也。   觉明为咎。   笺云。因强觉。觉佗性明。然后便有四大相生。故为过咎。   所妄既立。   笺云。立佗性明。为所缘境。   明理不逾。   笺云。能明强觉。与所立性明。不相逾越。意间能所二法。不能超越。能所相伏未忘。   以是因缘。听不出声。见不超色。色香味触。六妄成就。   笺云。是由所以之故。声尘所障。不能脱声。若是圣人。乃出于声。至色香味触六尘等也。   由是分开见觉闻知。   二明妄识分□。   笺云。见眼。觉身。闻鼻耳。知舌意。已上是识。而不言根。则合摄也。   同业相缠。合离成化。   三双因发业文三。初□举双因成生四类。   笺云。同业相缠。举爱而摄想。此二为因。合离成化。虽举化。摄于胎卵湿卵者。想多情少。胎则想少情多。湿则情想合。化则情想离。   见明色发。   二叙因生势简二单双。   笺云。相引于见。   明见想成。   笺云。色引于想。   异见成憎。   笺云。想则可意不可意俱行。   同想成爱。   笺云。爱则唯从可意境。同想。则父想。母想。中有想。父于母生爱。母于父生爱。中有是男。于母生爱。中有是女。于父生爱。   流爱为种。   三交发二因显分根种。   笺云。爱纳在中间为种。所谓情为润因。   纳想为胎。   笺云。想为生使。   交遘发生。   笺云。情想二法。相交遘集。故发生。   吸引同业。   笺云。吸览引起也。俱目情想二法。同业。即是情想。此目为因。   故有因缘。生羯逻蓝。遏蒲昙等。   四引果酬因。   笺云。羯逻蓝。唐言杂秽。(初七)疏云。翻取义。向下皆然。遏蒲昙。唐言凝结。(二七)蔽尸。唐言凝厚。(三七)健南。唐言胞。(四七)钵罗奢佉。唐言根。(五七)疏云。支分亦义取。故有因缘。是因。生羯逻蓝。是果。等取三位。   胎卵湿化。   五种类交熏文二。初简种。   笺云。胎卵湿化。但举四生之果。十二类一时影取也。   随其所应。   笺云。应犹现也。合也。   卵唯想生。   笺云。九分是相。一分是情。   胎因情有。   笺云。九分是情。一分是想。   湿以合感。   笺云。情想相合。五分情。五分想。   化以离应。   笺云。情想俱离。   情想合离。更相变易。   后简熏。   笺云。此中言合离。是举湿化。影取胎卵。变为改变。易为移易。舍生遍受。名之曰变。厌故从新。名之曰易。   所有受业。遂其飞沈。   六结成内外。   笺云。想多情少。为其飞禽。情多想少。为其步类。沈即步类也。或遂字为逐。义亦通。   以是因缘。   笺云。是因。   众生相续。   笺云。是果。   富楼那。想爱同结。   四身行三惑为苦果根。文三。初单明三惑文三。初淫。   笺云。父想。母想。中有想。中有若是男。向母身上起想。中有若是女。向父身上起想。父于母生爱。母于父生爱。同其结缚也。   爱不能离。   笺云。指此欲之一法。不能舍离。既不能舍离。   则诸世间父母子孙。相生不断。   笺云。子犹孳也。孳恤于下。凡子之子曰孙。孙之子曰曾孙。曾孙之子曰玄孙。玄孙之子曰来孙。来孙之子曰云孙。则六代也。子子孙孙。递代相生。无有断绝。   是等则以欲贪为本。   笺云。便指是等则以欲贪为本。   贪爱同滋。贪不能正。   二杀。   笺云。此牒前欲之一法。引下杀贪之文。乃同时滋益。心生形著。贪爱不能止息。   则诸世间卵化湿胎。随力强弱。递相吞食。是等则以杀贪为本。   笺云。强者贪于弱者。   以人食羊。羊死为人。人死为羊。如是乃至十生之类。   三盗。   笺云。十生之类。举其全数。是十二类。   死死生生。互来相啖。   笺云。此界死了又死。生了又生。佗界生了又生。死了又死。   恶业俱生。穷未来际。   笺云。恶业种子。俱时生起。   是等则以盗贪为本。   笺云。偷杀于佗。故云盗贪。此三惑皆言贪者。俱是欲之一法为本。合言内心有贪为因。欲是果。痴为因。盗为果。嗔为因。杀为果。若无贪淫。余二即无。故但举贪。   汝负我命。   二债恋相仍文三。初杀盗相债。   笺云。言汝前生杀我。今生乃负我命。此结杀文。   我还汝债。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生死。   笺云。言我前生欠汝债。今生还债于汝。此结盗文。   汝爱我心。我怜汝色。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缠缚。   后举染相仍。   笺云。结欲文。   唯杀盗淫三为根本。以是因缘。业果相续。   三总结三缘返推源妄文三。初结前三惑。   笺云。前乃顺小乘。以淫在前。此中结时。结归大乘。以杀在前。   富楼那。如是三种。颠倒相续。皆是觉明。   二推惑从源。   笺云。觉是强觉。明是性明。皆因能明强觉。觉佗性明为所。便有妄法。相伏而起。   明了知性。   笺云。是第八识。   因了发相。   笺云。因第八业转。为见分。发相是现识。为相分。   从妄见生。   笺云。言此三惑□法。皆从见分上生。缘为见分是十二类生颠倒因。相分是山河大地颠倒因。   山河大地。诸有为相。次第迁流。因此虚妄。终而复始。   三举外分迁流。   笺云。此中答佗前经初问真忽生妄云。皆从妄见而生。便有山河等迁流。终而复始。乃四相生灭也。   富楼那言。若此妙觉本妙觉明。   后通新疑文二。初乘因起难文三。初显凡圣一如。   笺云。若此妙觉。是真觉之性本来微妙真觉。疑也。此牒上文。是因中佛性。   与如来心。不增不减。   笺云。此一真之性。在诸佛分上不增。在凡夫分上不减。此果中佛性。   无状忽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   次叙凡因起妄。   笺云。则过去是真。现在忽生成妄。   如来令得妙空明觉。   后难证后生迷。   笺云。妙空是理。明觉是智。见佛现在证真。   山河大地。有为习漏。何当复生。   笺云。言佛未来。有为之法。还更生否。习漏者。乃根尘识三也。向三世类例问。意谓。既众生性。与佛无殊。众生过去是真。现在成妄。诸佛现在证真。未来莫也成妄。   佛告富楼那。譬如迷人。于一聚落。惑南为北。   后举喻通疑文三。初人迷聚落喻文二。初喻文二。初显暂迷文二。初如来立喻返问迷因文二。初标迷。   笺云。人所居曰聚落。迷人喻一切凡夫。向诸佛法性净土上。忽有妄生。   此迷。为复因迷而有。因悟所出。   后征因。   笺云。言此妄。为复生于妄上。生于真中。   富楼那言。如是迷人。亦不因迷。又不因悟。   后满慈正通述无因理文三。初举。   何以故。   次征。   迷本无根。云何因迷。悟非生迷。云何因悟。   后述。   佛言。彼之迷人。正在迷时。倏有悟人。指示令悟。   后明长悟文二。初问悟生迷。   笺云。此之众生。正在妄时。倏有悟人。喻诸佛示佗真性。令其晓了。   富楼那。于意云何。此人纵迷。于此聚落。更生迷不。   笺云。纵迷于此聚落。如今已是悟□。还更惑南为北否。法上众生悟了。还更成妄。   不也世尊。   后答□应生理。   富楼那。十方如来。亦复如是。   后合文二。初总合。   此迷无本。性毕竟空。   后别释文三。初叙迷无体。   昔本无迷。似有迷觉。   次许妄似生。   笺云。觉则强觉。□来无妄。似即不有。此唯答证后妄生。意明前来真息生妄。妄无根本。   觉迷迷灭。觉不生迷。   后觉不生□。   笺云。是佛现在起始觉智。觉妄当体是空。此觉决定不生迷。乃答佗第二问。证后妄生也。   亦如翳人。见空中花。翳病若除。花于空灭。   次翳差花二喻文三。初来审待花文三。初立花随翳。   笺云。法上如似众生。内有见分。外便有相分。但险见分。相分自无。   忽有愚人。于彼空花所灭空地。待花更生。   次泛立愚宾。   笺云。忽有众生。于证真地。更待妄生。   汝观是人。为愚为慧。   后假详愚慧。   笺云。汝看此人。为复是迷。为复是悟。   富楼那言。空元无花。妄见生灭。   次责狂非理文二。初责无花有见。   笺云。真体无妄。妄心见有。花生是妄。花灭非真。   见花灭空。已是颠倒。来令更出。斯实狂痴。云何更名如是狂人。为愚为慧。   后睹灭悭生。   笺云。见有妄灭。尚为颠倒。更待妄生。此乃不了理事。实是颠狂之人。   佛言。如汝所解。   后比责满慈文二。初顺比答辞。   云何问言。诸佛如来。妙觉明空。何当更出山河大地。   后乘违责问。   又如金矿杂于精金。   后矿金灰木喻文二。初喻文二。初纯金不杂喻文二。初言矿杂喻性居因。   笺云。喻果在因。   其金一纯。更不成杂。   后举纯金彰果纯净。   笺云。唯金无矿。喻果不杂因。   如木成灰。不重为木。   后灰无重木喻。   笺云。圣不重凡。此二喻。俱答证后妄生。   诸佛如来。菩提涅槃。亦复如是。   后合。   富楼那。又汝问言。地水火风。本性圆融。周遍法界。   后通四大俱遍疑文二。初酬前旧问文二。初破水火相凌文二。初总牒疑辞文二。初引前俱遍。   疑水火性不相凌灭。   后承遍生疑文二。初牒水火。   笺云。牒佗前来问。疑水火性相凌。不合言不指凌灭也。   又征虚空及诸大地。俱遍法界。不合相容。   后明色空。   笺云。又叙佗前疑。此不相容。不合道相容。   富楼那。譬如虚空体非群相。   后喻□坚执□文二。初喻消凌相文六。初操空□□□二。初显空无相。   笺云。如彼虚空。喻真空。体非群相。离四大相。   而不拒彼诸相发挥。   后不拒发挥。   笺云。挥用也。真空体二。虽无四大之相。而不碍彼诸相发用。所以虽违而藏性随违。体无违染。或真如无自由之德。能随缘而成办。金无自守之德。随二巧而成办。   所以者何。   二述相随周文二。初略征无拒。   富楼那。彼大虚空。日照则明。云屯则暗。风摇则动。霁澄则清。气凝则浊。土积成霾。水澄成映。   后广列周随。   笺云。日喻强觉。明喻大相。云屯喻觉昧。风喻求心。霁澄喻智。气凝喻烦恼。土积喻业果。水澄喻影□。叙彼不相发挥之义。   于意云何。   三征审相因文二。初审。   如是殊方诸有为相。为因彼生。为复空有。   后征。   笺云。方法也。指此七种。殊别外法。言此四大之相。为因根本无明生。为复从真空体上生。   若彼所生。   四结自佗无性。   笺云。牒从日生。法上从无明□。   富楼那。且日照时。既是日明。十方世界。同为日色。   笺云。摄能变日。同所变明。俱作赤色。更无于日。法上且四大相现时。一时为四大相。更无无明。   云何空中。更见圆日。   笺云。既同为日色。如何更见空中。有日头现。法上既俱为四大相。云何离四大相外。又有无明。   若是空明。空应自照。   笺云。此四大相。若是真空体上有。真空体上。须常有四大相现。摄所变。同能变。   云何中宵云雾之时。不生光耀。   笺云。有此性明。然后便有四大相。何故心劳觉昧之时。性明又隐。四大相又无。或可。若是空明不约四大。唯约性明从真现。若从真现。真合尝有性明。如何七识起时。性明相又隐。   当知是明。非日非空。   五指相非一异文二。初非。   笺云。此四大相。不依无明有。不依真体生。   不异空日。   二不异。   笺云。是无异也。若异日则无无明时。应有大相。今有无明。又无大相。大相假无明变起。又离真无妄。无性明时。亦无四大相。   观相元妄。无可指陈。   六结彼凌疑文三。初指相元无妄。   笺云。观此四大之相。元是虚妄不实。无可指注陈说。   犹邀空花结为空果。   二立妄相喻。   笺云。空花若有。便许结果。空花元无。何能结果。   云何诘其相凌灭义。   三责凌疑。   观性元真。   后喻俱现相容文三。初立相容理。   笺云。明四大性元是真如。彼体是真。彼相别妄。   唯妙觉明。   笺云。理也。   妙觉明心。   笺云。智也。   先非水火。   笺云。言此四大性。本无四大相。如水性本无波相。   云何复问不相容者。   笺云。便责云。有相便说不合相容。盖此四大。元无相也。   真妙觉明。亦复如是。   次明真体随生文三。初标真无相。   笺云。便将真合。意谓真体无妄。   汝以空明。则有空现。   次单发随生。   笺云。内心有昏钝相。外感顽空。此皆约妄心变。或可。是七识。执八见分为我。内心昏暗。外便带得一分顽空现。便厌空不称本情。即有四大。从空中现。   地水火风。各各发明。则各各现。   笺云。内心各各发起。摇动风生。执明金现等。   若俱发明。则有俱现。   后俱发俱现。   笺云。一念违如。变起见相二分。俱时现也。或可。八万四千尘劳。俱从一念违如。变起一现现前。   云何俱现。   后立喻比俱文四。初牒征俱现。   笺云。如天上日光。与水中日影。俱现见分相分也。   富楼那。如一水中现于日影。两人同观水中之日。   二立一影双观。   笺云。日影喻四大相。天上日是真。两人喻能所二法。既有能所相仗。便见有四大相。   东西各行。则各有日。随二人去。一东一西。   三明影逐人分。   笺云。东西喻能所。能所既有四大相。相随而有。不相舍离。   先无准的。   四责妄穷同异。   笺云。天上之日。喻四大性。水中日影。又无个凭准的实。法上此四大相。脱体是空。不可准的。   不应难言此日是一。云何各行。各日既双。云何现一。宛转虚妄无可凭据。   笺云。是二宛究又不是一。转究又非是双。虚妄之法。无可凭仗据验也。   富楼那。汝以色空。相倾相夺于如来藏。   后答色空俱遍疑文三。初明性随违顺文二。初明随违相现文三。初举色空俱遍。   笺云。执色胜倾却空。执空胜倾却色。如秤头重则倾轻。相倾则轻。相夺则重。乃是敌体。执空夺却色名。执色夺却空名。意间向真体土。说相倾夺。   而如来藏。随为色空。周遍法界。   笺云。然真空。不拒万有发挥。则法身流转于五道。名曰众生。如金随器现。   是故于中。风动空澄。日明云暗。   次明四相随周。   笺云。四相略举。皆约妄心所变。   众生迷闷。   后指违真相。   笺云。迷则不悟。闷则不入。   背觉合尘。故发尘劳。有世间相。   笺云。离水逐波。不知真随妄现。妄约真生。   我以妙明不灭不生。合如来藏。   后显顺证神通文三。初明顺证文二。初标顺合。   笺云。妙明不生灭。无分别智。合如来藏。是理。   而如来藏。唯妙觉明。圆照法界。   后显证圆。   笺云。而如来藏。是理。唯妙觉明。是智。   是故于中。一为无量。无量为一。   次述神通文六。初一多融会。   笺云。一数之少。无量数之多。一为无量了。一无一相。无量为一了。多无多相。   小中现大。大中现小。   二小大通包。   笺云。小中现大。小是芥子。无小相。大中现小。大是弥卢。无大相。或于一毫蚁子分上。皆有法性净土。乃是小中现大也。   不动道场。   三不动应周。   笺云。法无去来。无动转相。   遍十方界。   笺云。随缘赴感靡不周。   身含十方无尽虚空。   四质舍空大。   笺云。法身之中。能容真空之理。   于一毛端。现宝王刹。   五毛端现刹。   笺云。于一毛端。是小。现宝王刹是大。是诸佛法性净土。香刹乳海等。如大海水。但了一滴是咸。四大海水一时俱了。   坐微尘里。   六转法居微。   笺云。了一尘空故。   转大法轮。   笺云。向一念上。说八万四千法门。   灭尘合觉。故发真如妙觉明性。   后结顺真。   而如来藏。本妙圆心。   次明体离即非文二。初非文二。初述文三。初生。   笺云。梵云干栗。唐言心。即真实心。如树之心。盖真心也。   非心。   次无。   笺云。梵云质多。唐言心。即缘虑妄心也。   非空。   笺云。昏钝空也。   非地。非水。非风。非火。   后有文三。初世文四。初大。   非眼。非耳鼻舌身意。   二根。   非色。非声香味触法。   三尘。   非眼识界。如是乃至非意识界。   四识。   非明。   后出世文四。初缘觉。   笺云。缘觉之人。起四十四智观。七十七智观。为明。   无明。明无明尽。如是乃至非老非死。非老死尽。   二声闻。   笺云。性明即此教无明。问。无明者何。答则诸教无明。痴为体。尽是灭。如是乃至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非老死尽。   非苦。   笺云。世间果。   非集。   笺云。世间因。   非灭。   笺云。出世果。   非道。   笺云。出世因。   非智。   三菩萨。   笺云。菩萨无能证智。   非得。   笺云。无所证理。   非檀那。   唐言施。   非尸罗。   唐言戒。   非毗梨耶。   唐言忍辱。   非羼提。   唐言精进。   非禅那。   唐言静虑。   非般剌若。   笺云。正云般罗慎若那。唐言智慧。   非波罗蜜多。   笺云。唐言到彼岸。生死大河。名为此岸。菩提涅槃。名为彼岸。六度万行。称之为乘。以此波罗蜜多。贯上六。   如是乃至。   四佛。   笺云。其中五根五力七等觉支。三十七道品。十八佛不共法。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等。   非恒闼阿竭。   笺云。唐言如来。仿同先迹号。   非阿罗诃三耶三菩。   笺云。即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唐言无上正等正觉。理事遍知。名等觉。离妄照真。名正觉。或断智圆明。名无上觉。简异生智。名正觉。简二乘分智。名等觉。简菩萨缺智。名正觉。下一觉字。贯上也。   非大涅槃。   笺云。正云彼利匿嚩南。唐言圆寂。   非常。   笺云。不间断名常。   非乐。   笺云。离四相名乐。   非我。   笺云。得自在名我。   非净。   笺云。断二障种习名净。   以是俱非。   后结。   笺云。前四俱非。   世出世故。   笺云。出世后四也。   即如来藏。元明心妙。   后即文二。初述文三。初生。   即心即空。   次无。   即地。即水。即风。即火。   后有。文二。初世文四。初大。   即眼即耳鼻舌身意。   二根。   即色。即声香味触法。   三尘。   即眼识界。如是乃至即意识界。   四识。   即明无明明无明尽。如是乃至即老。即死。即老死尽。   后出世。文四。初缘觉。   即苦。即集。即灭。即道。   二声闻。   即智。即得。即檀那。即尸罗。即毗梨耶。即羼提。即禅那。即般剌若。即波罗蜜多。   三菩萨。   如是乃至即怛闼阿竭。即阿罗诃三耶三菩。即大涅槃。即常。即乐。即我。即净。   四佛。   以是即俱世出世故。   后结。   即如来藏。妙明心元。   后显性离言诠喻申劝责文三。初绾除双执文三。初标体。   笺云。即者就也。指如来藏性。如来是四智菩提种子藏。即包含尘沙万德。妙。乃微妙。明。则凝明。心。即真实心。元。是本元。   离即离非。   后双离。   笺云。离即离后。即离非。离前非。   是即非即。   后双收。   笺云。又恐一向著无。所以双收。是即。是前离即。非即。是前离非。   如何世间三有众生。及出世间声闻缘觉。以所知心。测度如来无上菩提。用世言语。入佛知见。   次责妄度真源。   笺云。世间是所依。三有者。欲有。色有。无色有也。众生能依有情。用了别之□。测量卜度。佛果位中。有为无为之果。   譬如琴瑟箜篌琵琶。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发。   后显喻同真申明劝责文四。初立琴瑟怀音音随妙指。   笺云。琴瑟箜篌琵琶。喻凡夫。虽有妙音。喻真性。若无妙指。喻智。琴者。或言神农氏。削桐为琴。绳丝为弦。以通神明。琴操曰。伏羲作琴。以除邪僻。防淫心。而返天真也。瑟伏羲作。二十五弦。箜篌者。风俗通云。一名坎篌。汉武祀太一后土。令人调依琴作坎篌。言坎坎应节。侯氏作故。名为箜篌。又云。后汉灵帝。好胡眼作之。琵琶者。风俗通云。琵琶。近代乐家。不知所作起。长三尺五寸。□天地人与五行。四弦象四时。释名文曰。琵琶者。本胡中马上所鼓。推手向前曰琵。引却向后曰琵。□□为名。妙音乃立音。宫商角徵羽。喻一切众生一灵真性。此之真性。虽本圆明。若无妙智。不能冥合一真如理。   汝与众生。亦复如是。宝觉真心。各各圆满。   二述圣凡心体一概圆明。   如我按指。海即发光。汝暂举心。尘劳先起。   三显运用不同。   笺云。为琴等故说按指。即起智也。海即性海。印即寂灭法印。或印秪是本真如理。若是诸佛如来。便乃起智合理。又能从理起用。故云发光。然发光是即体之用。此指前经云。我以妙明不灭不生。合如来藏。而如来藏。唯妙觉明。圆照法界。汝暂举心。尘劳先起。是指证后妄生疑云。如来今得妙空明觉。山河大地。有为习漏。何当复生。或可。众生迷闷。背觉合尘。故发尘劳。有世间相。   由不勤求无上觉道。爱念小乘。得少为足。   四责堕求欣小。   笺云。此皆因不求无上菩提觉道。爱念小乘。起自生空智。证一分生空涅槃。以此为足。秪到化城。将为宝所。   富楼那言。我与如来。宝觉圆明。   后现破新疑文二。初乘前旧起文二。初问文四。初述性源平等。   笺云。此之真性。可贵可重。喻宝。理也。   真妙净心。   笺云。智也。   无二圆满。   笺云。乃一体无别也。佛亦不增。我亦不灭。   而我昔遭无始妄想。久在轮回。今得圣乘。犹未究竟。   二陈劣证未圆。   笺云。无始无初。是一念违如。今得圣乘。是证第四果阿罗汉。起一分生空智。证一分生空涅槃。未到佛果究竟之地。究竟到头义。   世尊。诸妄一切圆灭。独妙真常。   三显佛果全真。   笺云。解脱道中。弃舍四事。烦恼已无。余习已尽。向色究竟天。成自受用身。根根尘尘。周遍法界。作佛去。圆灭。是断妄圆。证真圆。一切皆圆也。独得微妙真实圆常也。   敢问如来。一切众生。何因有妄。自蔽妙明。受此沦溺。   四问妄因何起。   笺云。此妄起有因疑。是前真忽生妄疑残。与前疑别。前真忽生妄。如水忽然波生。今问。波因何而有。蔽者。盖覆之义。   佛告富楼那。汝虽除疑。余惑未尽。吾以世间现前诸事。今复问汝。   后答文三。初标狂问答文二。初问文三。初责存余惑许喻返微。   笺云。真忽生妄。证后妄生。四大俱遍。此三疑已除。犹有妄起有因疑。是前真忽生妄疑残。   汝岂不闻。室罗城中。演若达多。   次述演若生狂观头自怖。   笺云。演若达多。亦云风狂女。喻一切众生。   忽于晨朝。以镜照面。   笺云。喻无明创起之[日*之]。或可。一念违如。觉劳相现。或晨朝喻性明初起之时。照面。喻强觉。初有无明当情。   爱镜中头。眉目可见。   笺云。爱镜中头。喻影像相分。眉目可见。喻妄心有可分别。或可。既有此无明相当情。便爱此无明强觉之体。有可作用。   嗔责己头。不见面目。   笺云。喻真体上无分别相。或可。违真失湛。却嫌此真性无照用。违真似嗔。   以为魑魅无状狂走。   笺云。山石之精为魑魅。土木之精为魍魉。己头不见。疑是何鬼怪。亦无有个因由相状。而便狂走。况妄无因。或无照用故名魑。惑我见心名魅。   于意云何。此人何因。无故狂走。   后问狂因理令审生因。   富楼那言。是人心狂。更无佗故。   后答。   笺云。唯说心狂更无因。依是自狂也。   佛言。妙觉明圆。   次正破因疑文三。初显妄无因文三。初显妄不名因文二。初明妄必无因。   笺云。真性也。   本圆明妙。既称为妄。云何有因。   笺云。牒前性此之真性。本来圆遍凝明微妙。汝既称说是妄。云何有因。   若有所因。云何名妄。   后述因成不妄。   笺云。若有所因缘。即不名妄。谓妄脱体是空。   自诸妄想。展转相因。   次叙转成因理文二。初纵立无明为展转因。   笺云。纵许有因。便乃展来转去。互相为因。如业识。以无明为因。转识。以业为因。现识。以转为因。   从迷积迷。以历尘劫。虽佛发明。犹不能返。   后伤历劫长迷值佛无能自悟。   笺云。既展转为因。然后便从迷积迷。经历尘劫。□向迷去。此人佛虽为佗发明。犹不能返。何故为妄有根本。既有根本。则不能返真。而长妄。   如是迷因。   后显妄无生灭纵指迷因文二。初纵立妄自为因。   笺云。妄以妄为因也。   因迷而有。   笺云。纵佗道依根本无明。而有迷。是根本无明。   识迷无因。   后释妄无生灭。   笺云。识者了别义。如今了别此根本无明。尚自无因。谓此无明脱体是空。   妄无所依。   笺云。能依无明。尚无所依。妄法何所依止。此则妄及无明。俱无因也。   尚无有生。欲何为灭。   笺云。言此妄去。尚无生起。何有治断。   得菩提者。如窹时人。说梦中事。   次悟观迷境文三。初说梦事。   笺云。外人问。既言无灭。诸佛因何又断妄证真。岂非有妄可断。答云云。意谓。诸佛证真。见虚妄法。亦尔。   心纵精明。欲何因缘取梦中物。   次取梦物。   笺云。真心也。梦中无物。欲何所取妄体都无。将何可灭。谓佛证真。不见有妄可灭。   况复无因。本无所有。   后结无因体。   如彼城中演若达多。岂有因缘。自怖头走。   后举喻合理文二。初牒喻文三。初举无因。   忽然狂歇。头非外得。   次彰悟非外证。   笺云。一切众生。纵遇诸佛示他真性。令其晓悟。此性。亦非从外而得。   纵未歇狂。亦何遗失。   后显现凡真在。   笺云。纵然轮回三界。此一分真性。亦未曾失。   富楼那。妄性如是。因何为在。   二合妄无因。   笺云。便牒责佗言此妄脱体无实。因在何处。何处有因。   汝但不随分别世间。业果。众生。三种相续。   后息妄归真文二。初劝息狂缘。   笺云。世间所依。业果所造。众生能依。三种也。   三缘断故。三因不生。   笺云。三缘杀盗淫。三因贪嗔痴。   则汝心中演若达多。狂性自歇。歇则菩提。胜净明心。本周法界。不从人得。   笺云。妄心无处即菩提。   何藉劬劳。肯繄修证。   笺云。既获胜净明心。本周法界。不从人得。又何假藉向三祇劫内。劝劬劳苦。微细修证。肯繄则微细义。出南华真经第二内篇。   譬如有人。于自衣中。系如意珠不自觉知。穷露佗方。乞食驰走。虽实贫穷。珠不曾失。   后喻迷贫悟富文二。初迷穷不失。珠喻群生佛性。人喻行者求心。衣喻妄识覆真。贫喻恒居下类。乞喻人天求果。走喻六趣循环。   忽有智者。指示其珠。所愿从心。致大饶富。方悟神珠非从外得。   后显妄知常。悟则豁证圆明。富则报身受用。迷则旷劫一念成真妄苦。缠萦法身常净。幸诸群哲。依此教门。息妄归真。长超二系。   笺云。致大饶富。喻自受用身。佛根根尘尘。廓周沙界。然后现身现土。教化众生。影取法化二身。此经不出此体大。相大。用大。   即时阿难。在大众中。顶礼佛足。起立白佛。世尊现说杀盗淫业。三缘断故。三因不生。心中达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不从人得。斯则因缘。皎然明白。   后对现搜疑文二。初牒现陈遑文三。初牒息妄成因。   笺云。此牒世尊劝息妄归真。文云。汝但不随分别世间业果众生三种相续。三缘断故三因不生。便疑道断妄是证真之因。可许云斯则因缘。皎然明白。   云何如来顿弃因缘。我从因缘。心得开悟。   次叙凭因可悟又二。初责弃因缘自陈开悟。   笺云。便责云。何如来顿弃因缘。是第三破三科□□大性。皆云本非因缘。非自然性。我因佛破三科性。已无我执。破七大性。已无法执。□此便开通悟解法身。   世尊。此义何独我等年少。有学声闻。令此会中大目揵连。及舍利弗。须菩提等。从老梵志。闻佛因缘。发心开悟。得成无漏。   后引诸无学悟并承因。   笺云。梵语奢利弗呾啰。奢利。唐言春莺。亦云鹙鹭。弗呾啰。唐言子。与没特伽罗子。唐言采菽氏为亲友采厌俗尘。未有所明。即共目连。于阇耶外道所修习焉。共相谓曰。斯非究竟之理。未能尽其苦际。各求明道。先尝甘露。必同其味。时马胜比丘。执持应器。入城乞食。舍利子。见其威仪闲雅而即间曰。汝师是谁。曰。释种太子。厌世出家。成于正觉。是我师也。舍利弗曰。所说何法。可得闻乎。曰。我受教方近。未达深义。舍利弗曰。愿说所闻。马胜乃随宜。为演诸法从缘生。苦集二谛也。诸法从缘灭。灭谛也。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舍利弗闻已。便证初果。遂与其徒众二百五十人。俱诣佛所。世尊遥见。指告众曰。彼所来者。我弟子中。智慧第一。佛告善来。苾刍闻是语已。戒品具足。佛为长老梵志。说教法。咸皆悟道。证阿罗汉果。初见马胜。后目连来。见舍利弗出家。与目连重述。前偈。闻已还证初果。与徒众二百五十人。俱来佛所。佛指尔众曰。此我弟子中。神通第一。佛言善来苾刍。净修梵行。得离苦际。闻是语已。须发自落。俗裳自变。戒品清净。威仪调顺。经一七日。缠结已尽。证阿罗汉果。梵语须菩提。正云须补底。唐言空生。亦云善现。福德经云。舍卫城中有一长者。一名拘留因。无子故。祀天求子。空中有声应言。汝福德多。无堪来者。天王命终。应生君家。后便诞身。其人初生。宅舍皆空。父母悭之。以问相师。相师云。现空。唯善表解空第一。故曰空生。后长大请父。延佛设会。即随佛还只桓精舍。作沙门。思念人物皆空。获阿罗汉果。得无诤三昧也。此迷梵志。未见缘起。今解。梵志者。即马胜是也。净修梵行。孤持志操。为众中长老号老梵志。   今说菩提不从因缘。则王舍城拘舍梨等所说。自然成第一义。   后责问邪计请决双疑文二。初责。   笺云。今说菩提不从因缘。指第三经乃因缘不有。自然不生。等之一字。等取六师外道。执自然为第一义。鹤白乌玄等。   惟垂大悲。开发迷闷。筏请。佛告阿难。即如城中演若达多。狂性因缘。   后再明往答文三。初双穷二执文二。初略明双计。   笺云。理实不是因缘。且许立佗狂为因缘。   若得灭除。则不狂性。自然而出。   笺云。亦且许为自然。   因缘自然。理穷于是。   笺云。是犹此也。言此因缘自然。道理穷究于此。且纵许佗计也。间意欲向下文破之。   阿难。演若达多头本自然。   后广破二疑文四。初标首自然破因缘执文三。初责首自然何因狂走。   笺云。再举前妄头本自然。此标计。法上真是自然真。   本自其然。   笺云。自是标体。然是即持。有自方有然。此自然。是本来自然。   无然非自。   笺云。若无即持。又无标体。   何因缘故。怖头狂走。   笺云。既本是自然。便不合狂走。既也狂走。自义不成。此乃将因破自。将狂拂然。法上若是本自然真。便不合成于妄。既成于妄。何名本真乎。   若自然头。因缘故狂。何不自然因缘故失。   次双立自因责无因失。   笺云。意牒若是自然头。因缘便成狂。何不自然头到因缘时故失。意谓。若头本是自然。因缘便成狂。此自然头。便合失却。自然头若失。便许汝计为因缘。自然头既不失。计为因缘义不成。法上一切众生。本来是真。因狂故成妄。既也成妄。须失本真。今乃真又不失。何曾成妄。   本头不失。狂怖妄出。曾无变易。何藉因缘。   后结破因执。   笺云。本头不失。以不失。自然头无变易。何藉因缘故狂。此一科有三意。前本头不失。显破因缘。第二狂怖妄出。显自然。第三曾无变易。何藉因缘。是结破因缘。   本狂自然。本有狂怖。未狂之际。狂何所潜。   二立狂为自破未潜理。   笺云。本来有狂怖。便破云。只如过去未狂之时。此狂又潜藏。须有个居止处所。现在正狂。须一向成狂。未来不合更有狂歇之时。法上若此妄。是本来妄。只如过去未妄之时。此妄法。须有潜藏处所。现在正在妄时。须一向成妄。未来又不合断妄证真。为妄本有故。   不狂自然头本无妄。何为狂走。   三立不狂自然破生狂理。   笺云。不狂为自然。便合无妄。一向自然。因何又狂走。既有狂走。何曾不狂。法上真是自然。便合常真。不合有妄。何故众生。迷时又起妄。然后流浪去。   若悟本头。识知狂走。因缘自然。俱为戏论。   四结破双执。   笺云。如小儿戏论之言。都无诠表。   是故我言。三缘断故。即菩提心。菩提心生。生灭心灭。此但生灭。   次就体明然文三。初乘修渐破文三。初牒前息妄显自由生。   笺云。此牒。前文云。汝但不随分别世间。业果。众生。三种相续。三缘断故。三因不生。即汝心中演若达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胜净明心。不从人得等。佛便断云。有一分菩提心可生。一分生灭心可灭。一生对一灭。俱是生灭。   灭生俱尽。无功用道。   二迷悟两消自真仍妄。   笺云。灭。是无前生灭可灭。生。是无前菩提心可生。无功用道。此约八地。是无功用道。证不生不灭真如。喻如下水舟。不假挥波动掉。自然流入萨婆若海。   若有自然。   笺云。此八地。若有自然之心。   如是则明自然心生。   笺云。此时又有八地自然心生。   生灭心灭。   笺云。对著七地有相有功用。一分生灭心可灭。   此亦生灭。   笺云。亦者同也。同前生减。为八地无功用道。是自然心生。对著七地有功用。是生灭心灭。此亦是一生对一灭。亦未为真自然。   无生灭者。名为自然。   后离前双迹方目真然。   笺云。无生灭者。是佛果寂灭之地。亦无生也。无八地无功用道。自然可生。亦无七地生灭心可灭。此无生灭者。方名真自然。   犹如世间诸相。杂和成一体者。名和合性。   次立喻明真。   笺云。喻重结前文。以三十辐共一毂。此是诸相杂和。名和合性。是结前第一菩提心生。生灭心灭。此乃一生一灭。和合为性。   非和合者。称本然性。   笺云。是无前菩提心生。生灭心灭。和合。或是前二种和合。或只是前一种。既非前和合者。称本然性。乃八地无功用自然。或佛果真自然也。   本然非然。   后显离名言双袪妄执。   笺云。本然是八地无功用自然。或将本然为佛果。自然非然是八地。非然。此非为真然。   和合非合。   笺云。此八地无功用也。又有一分自然心生。望著七地有功用。又有一分生灭心灭。此亦是和合。此和合非合。非是佛果无和合性。   合然俱离。   笺云。是离前菩提心生。生灭心灭。俱离此和合自然也。此又结八地无功用位。   离合俱非。   笺云。无七地生灭心可灭。亦无八地无功用自然心可合。或可。也无七地有功用。是和合。八地无功用。是离和合。   此句。方名无戏论法。   笺云。乃指此句方名无戏论法。是佛果真自然之性。非前戏论之法。   菩提涅槃。尚在遥远。   后责习多闻文五。初责广习迷诠。   笺云。前云菩提心生。生灭心灭。此中因何云尚在遥远。为将有漏心求乃远。   非汝历劫辛勤修证。   笺云。前执自然因缘。皆是有漏。修是能修。证是所证。非汝能修所证而得解也。   虽复忆持十方如来十二部经。清净妙理。   笺云。忆谓记忆。持谓任持。十二部经。契经。应颂。讽颂。授记。自说。本事。本生。缘起。譬喻。方广。希法。论议。是能诠之教。清净妙理。是所诠之理。   如恒河沙。秪益戏论。   笺云。河沙喻多。便断云。秪益戏论。未为非戏论。   汝虽谈说因缘自然。决定明了。人间称汝多闻第一。以此积劫多闻熏习。不能免离摩登伽难。何须待我佛顶神咒。摩登伽心。淫火顿歇。得阿那含。于我法中。成精进林。爱河干枯。令汝解脱。   二责不能排难。   笺云。汝又自称我从因缘心。得开悟道。决定明了。摩登伽。唐言倡女。宿为淫女过去是婆罗门莲华实女。名曰本性。阿难彼时。是帝胜伽旃陀罗儿。名曰师子耳。五百世曾为夫妇。阿那含。此云不来。又云不还。言一往色究竟天。不还欲界。精进林。言精进如林稠密也。爱阿干枯。乃摩登伽。令汝解脱。是得免登伽之难。或不历僧祗获法身。   是故阿难。汝虽历劫忆持如来秘密妙严。不如一日修无漏业。远离世间憎爱二苦。   三责多闻功少。   如摩登伽。宿为淫女。由神咒力。销其爱欲。法中今名性比丘尼。与罗睺母耶输陀罗。同悟宿因。知历世因。贪爱为苦。一念熏修无漏善故。或得出缠。或蒙授记。   四显修力超腾。   笺云。罗睺。此云障碍。亦云障月。耶输陀罗。正云耶戍达罗。此云持誉。形貌美丽。远近闻知。生育罗睺。天人咏赞。故云持誉。或得出缠。性比丘尼□三果也。或蒙授记。法华经第四持品云。佛告耶输陀罗。汝于来世百千万亿诸佛法中。修菩萨行。为大法师。渐具佛道。于善国中。当得作佛。一号具足。佛寿无量阿僧祇劫。   如何自欺尚留观听。   五责仍存安本。   笺云。观则我见如来三十二相□□□□□□□□□□尚以缠心听法□□□□□□□□。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第四上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四(之下)     天竺沙门 般剌密帝 译     乌长国沙门 弥伽释迦 译语     菩萨戒弟子 房融 笔受     西京大兴福寺沙门 惟悫 科     皇宋首楞大师 可度 笺   阿难及诸大众。闻佛示诲。疑惑销除。心悟实相。身意轻安。得未曾有。   第五决择双源指密因文二。初请文六。初听徒悟旨。   笺云。决择者。是能决克拣择。即世尊无漏后得智。双源者。若真源则顺后修证。若妄源则疏前密因。   后演文二。初正择双因。后重疑广释。且初正择双因。先决证菩提。后决断烦恼。初决证菩提。顺后修证。先顺表体圆满。所以世尊便问云。汝等决定发菩提心。于佛如来妙三摩地。不生疲倦。应当先明发觉初心。二决定义。云何初心二义决定。阿难第一义者。汝等若欲捐舍声闻。修菩萨乘。入佛知见。应当审观因地发心。与果地觉。为同为异。阿难若于因地。以生灭心。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灭。无有是处。阿难汝观世间可作之□谁为不坏。然终不闻烂坏虚空。何以故。空非可作。由是终始无坏灭故。又说五浊等义而答。故决证菩提之义足。上来是决证菩提顺后修证竟。后决断烦恼疏前密因。经云。阿难汝等。应当审详烦恼根本。此无始来。发业润生。谁作谁受。阿难汝修菩提。若不审观烦恼根本。则不能知虚妄根尘。何处颠倒。处尚不知。云何降伏。取如来位。又说二颠倒义。一众生颠倒。二世界颠倒。上来有二。初决证菩提。后决断烦恼。两段不同。总是正择双因已了。闻佛示诲者。指示也。前示云。离合俱非。此句方名无戏论法。诲责也。诲云。如何自欺尚留观听。疑惑销除者。不执自然因缘也。心悟实相者。无相不相是真实相也。身轻安不执我。意轻安者。不执法也。   重复悲泪。顶礼佛足。长跪合掌。而白佛言。   二庆喜悲赞。   笺云。缘第一。经云。阿难见佛顶礼悲泣。恨无始来。一向多闻。未全道力等。今复悲泪。   无上大悲清净宝王。   笺云。将欲请法。且先赞佛云。无有过上者佛。有同体大悲。乃以悲为力。清净。离垢义。离烦恼障名清。离所知障名净。宝。则可贵可重。王者。得自在义。   善开我心。能以如是种种因缘。方便提奖。引诸沉冥。出于苦海。   笺云。佛前第一因。第二因。乃至因因之中。皆是方法巧便。提拔奖劝于我。令我出三苦五苦。分段变易等苦。苦者。迫逼之义。海则生死之海。   世尊。我今虽承如是法音。知如来藏。妙觉明心。遍十方界。   三乘音悟体。   笺云。领解前顺证神通文云。我以妙明不灭不生。合如来藏。而如来藏。唯妙觉明。圆照法界。知此心遍十方界。或指第三经。节节皆有此文。   含育如来十方国土。   笺云。含谓包含。育□养育。如来。是能依正报果。自受用身。十方国土。是所依依报。依正二报。身土交参。因果两门。互相涉入。   清净宝严。妙觉王刹。   笺云。是法性净土。缘诸佛国土。皆以香水海喻。旋转七宝庄严也。   如来复责多闻无功。不逮修习。   四引责谦迷。   笺云。前文云。汝虽历劫忆持如来秘密妙严。不如一日修无漏业。无漏业。即大定也。逮犹及也。不及修习。   我今犹如旅泊之人。忽蒙天王赐与华屋。虽获大宅。要因门入。   笺云。请下三修证。犹如旅人止泊。在于洲渚之中五帝之后。皆称天王。喻佛。赐与个华丽屋宅。虽得此宅。不知从何处。为门而入。亲自受用。法上我今生死寄居。何殊逆旅。忽蒙天王赐与华屋。虽获大宅。喻佛赐与我不历僧祇。获法身。似得其大宅。不知从何门修行。然后作佛去。   惟愿如来。不舍大悲。示我在会诸蒙暗者。捐舍小乘。毕获如来无余涅槃。本发心路。   五请指修门。   笺云。小乘以北起生空智。证生空埋。犹有余残苦依身。名有余依涅槃。若化火焚身。同太虚空。名无余依。今大乘。先无余后有余。弃舍四事。烦恼已除。习气已尽。解脱道。名无余。舍无常色。获得常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名有余依。   令有学者。从何摄伏畴昔攀缘。   笺云。畴昔。则根本第八识。无始时来。为界一切法之所依。攀则第七。攀第八见分。缘则第六。与五同缘。   得陀罗尼。   笺云。陀罗尼不同有四。文义咒忍总持等。持文不失。则文总持。持义不忘。则义总持。由念故持恶不生。是咒。由智故持善不灭。是忍。   入佛知见。   笺云。出法华经方便品云。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故。出现于世。慈恩释云。佛知见者。如来能证。如实知彼义故。一开者。出生显证之义。出菩萨证涅槃故。二示者。同义。以三乘人。法身平等。无差别故。三悟者。不知义。以一切声闻缘觉。不知彼真实故。不知唯一佛乘故。四入者。为令证得不退转地。示现无量智业。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在会一心伫佛慈旨。   六虚仪待演。   尔时世尊。哀愍会中缘觉声闻。于菩提心。未自在者。   后演文二。初正择双因文二。初愍告双择文三。初愍众许宣文二。初备在会二乘。   笺云。向无上菩提。未得自在。虽断烦恼。未断所知。此约为现在也。   及为当来佛灭度后。末法众生。发菩提心。开无上乘妙修行路。   后为当来末品。   笺云。当来正是今时。五菩提中。是发心菩提。开显无上觉道。妙修行路。乃首楞严顶三昧教。或向下修证门也。   宣示阿难及诸大众。   次劝发标名。   笺云。宣为宣说。示为指示。   汝等决定发菩提心。   笺云。为佗前第一经。从摩登伽室中归。便请妙奢摩佗。三摩。禅那等三观门曾知是佗。决定发菩提心。   于佛如来妙三摩提。不生疲倦。   笺云。便嘱不得生疲劳懈倦。   应当先明发觉初心。二决定义。   笺云。是发始觉净智。决定义者。规则不移也。   云何初心二义决定。   后自征双因。   笺云。此是标向后说。   阿难。第一义者。   后开因别释文二。初显明修证文三。初类果甄真文三。初劝审修因。   笺云。二种之义。今当第一。且先约决证菩提顺后修证。   汝等若欲捐舍声闻。   笺云。捐亦舍也。缘为阿难。初从摩登伽室中归来。便请三观门。曾知是厌小欣大。   修菩萨乘。   笺云。发大乘心。   入佛知见。   笺云。知约后得。见目根本。   应当审观因地发心。   笺云。合当审实观察。从凡夫地面上。发大乘心。   与果地觉。   笺云。即佛果也。   为同为异。   笺云。此经。因与果。同向一念上。排六十圣位。六十圣位不离一念。一念之中。具六十圣位。   阿难。若于因地。以生灭心。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灭。无有是处。   次显非真不可。   笺云。若于因地。以八识妄心。为本来修行之因。而求佛乘不生不灭。无有是处。此中有一返显道。若于因地。以不生灭心。而求佛乘不生灭理。斯有是处。意谓。若将妄心。求无上菩提。大似方木合于圆孔。了无交涉。因觉云。未出轮回。而辩圆觉。彼圆觉性。即同流转。若免轮回。无有是处。   以是义故。汝当照明诸器世间。可作之法。皆从变灭。   后举相双明文三。初显作非真。   笺云。汝当照了明白。诸器世间。可作之法。是根尘识三等。谁为不坏。若见妄法。终从变灭。   阿难。汝观世间可作之法。谁为不坏。然终不闻烂坏虚空。   次明空不坏。   笺云。可作喻妄。虚空喻真。无变坏也。   何以故。空非可作。由是始终无坏灭故。   后征述常真。   则汝身中。坚相为地。润湿为水。暖触为火。动摇为风。由此四缠。   次科明妄浊文二。初明身四大分识长浑。   笺云。发毛爪齿大小□等。皆属地大。涕涶涎液。皆水大。有暖气是炎。皆火大。进退屈伸。皆风大。由此四种相。缠缚也。金光明经云。犹如四蛇同处一箧。盖喻四大也。   分汝湛圆妙觉明心。为视。为听。为觉。为察。   笺云。元于一精明。分成六和合。为视眼根。为听耳根。为觉身根。为察意根。影取舌与鼻。此中何不言六尘与六识。但举根摄取。   从始入终。五叠浑浊。   笺云。始从一念□如。终至六道轮回。便有见命等五种浊相状。重重叠叠而起。   云何为浊。   后喻土混清流此心同浊文三。初征。   阿难。譬如清水清洁本然。即彼尘土灰沙之伦。本质留碍。二体法尔性不相循。   次喻文二。初明未混。   笺云。循犹顺也。如似一盆清水。此水清净洁白。本然而然。即与彼寻常地上。尘土灰沙等伦流。本质留碍。水土二体。法尔时来。性不相顺。盖土为质碍。水则清洁。法上本来一真之性。本然而然。迥无瑕点。一切虚妄根尘识三等法各别。本不相顺。   有世间人。取彼土尘。投于净水。土失留碍。水亡清洁。容貌汩然。名之为浊。   后明浊相。   笺云。汩然水流貌。忽有一人。偶然将前沙土等。乃投清水之中。土本留碍。既被投于水中。失留碍之体。水本清洁。既被沙土所浑。无清洁之□。法上有世间人。喻一切众生。取彼土尘投于净水。喻将妄浑真。土失留碍。妄既浑真。即失妄性。水土。清洁。真性既被妄法相浑。乃失真性。尘与水相浑而流。名之为浊。   汝浊五重。亦复如是。   后比。   笺云。法合也。今说此五浊。意谓。此文是决证菩提。所以且说妄生起。然后令佗断妄修行。   阿难。汝见虚空。遍十方界。空见不分。   后广明五浊文五。初劫浊。   笺云。空是相分。见是见分。乃能所不分也。何故不分。为空与见俱是妄也。   有空无体。有见无觉。   笺云。有顽空。又无真体。有能见妄心。又无真觉。   相织妄成。是第一重。名为劫浊。   笺云。见与相。二法相织。空如经。见如纬。二法相织而□。如人织□。是第一重。名为劫浊。梵语劫腊波。唐言时分。或长时短时也。   □身见抟四大为体。   二见浊。   笺云。抟者抟聚也。一切众生。积聚地水火风成身。   见闻觉知。壅令留碍。   笺云。六识壅令留碍是身。   水火风土。旋令觉知。   笺云。旋乃旋转。令是使令。觉如是识。此识须假身为所依。然后方能发用。无身根则不能发识。空有身无识。又且不得。   相织妄成。是第二重。名为见浊。   笺云。识托身根而生。二法相织而成。名为见浊。见乃质碍根尘。失一真清净。故云见浊。   又汝心中。忆识诵习。   三烦恼浊。   笺云。忆是思忆过去。识是了别见在。□背文曰诵。习则惯□也。   性发知见。   笺云。此妄识。能知能见。   容现六尘。   笺云。容是含容。第六与五同缘。现是影现。此目法尘。仗前五尘为本质。然后第六。自变一重影象。缘前五尘。较亲。故云现。   离尘无相。   笺云。离五尘。又无第六之相。或可。离五。又无法尘之相。   离觉无性。   笺云。离妄识外。又无真性。缘一切众生。执此妄识。若离却妄识。不能认其真性也。   相织妄成。是第三重。名烦恼浊。   笺云。尘依识立。识复缘尘。二妄交依。故云相织。   又汝朝夕生灭不停。   四众生浊。   笺云。妄识。   知见。每欲留于世间。   笺云。此妄识。欲留妄身久在于世。   业运。每常迁于国土。   笺云。自随妄业。运转迁流。常于此方佗界。   相织妄成。是第四重。名众生浊。   笺云。心含其妄。住于妄业。复转妄身。名为众生浊。众缘而生。曰众生。   汝等见闻。   五命浊。   笺云。妄识也。   元无异性。   笺云。即真也。   众尘隔越。   笺云。众生迷故。被于众尘相隔越。六根不得互□。   无状异生。   笺云。无状是真异生。乃元于一精明。分成六和合。   性中相知。用中相背。   笺云。一切众生性。与诸佛无别。如波与水。性无别。用不同也。盖诸佛乃真。众生乃妄。前文云。如我按指。海即发光。汝暂举心。尘劳先起。   同异失准。   笺云。一切众生。不能六根同时互用。与诸佛别。此则同失准也。若言是异。又同一真性。此乃同异二法。无个凭准。   相织妄成。是第五重。名为命浊。   笺云。同异二法相织。名为命浊。命则第八识中。连持不断之义。   阿难。汝今欲令见闻觉知。   后劝息妄旋真文二。初劝择妄旋真妙融因果文二。初举果择因。   笺云。此六识是妄。   远契如来常乐我净。   笺云。不间断曰常。离四句曰乐。得自在曰我。断二障曰净。今从凡夫地面上。远远契合诸佛如来。涅槃四德。   应当先择生死根本。   笺云。择为简择。生死根本。目根本无明。   依不生灭。   后凭真克证。   笺云。此根本无明。依真体而有。是真也。   圆湛性成。以湛旋其虚妄灭生。伏还元觉。   笺云。摄波归水。摄末归本。伏是伏烦恼妄心。还其真心也。   得元明觉无生灭性。为因地心。   笺云。是不生灭心。因地。是从凡夫地面上。起始觉智。   然后圆成果地修证。   笺云。是本觉理。   如澄浊水。贮于静器。   后立喻简息使澄纯源文三。初澄浑比伏。   笺云。喻始觉净智。   静深不动。   笺云。喻第六识不入色香等境。安然静虑。   沙土自沈。清水现前。   笺云。喻伏惑显真。   名为初伏客尘烦恼。   笺云。此约资粮加行二位菩萨。但能伏惑未能断惑。此乃比伏也。与声闻人伏第六识。不与五同缘。又不同。声闻人。虽伏第六识。不与五同缘。但如不压草。逢春必生。虽不起现行。种子犹在。遇缘则起。资粮二位伏惑。种子更不起也。   去泥纯水。名为永断根本无明。   次去泥比断。   笺云。去泥去烦恼也。纯水是纯真之性也。此则名为永断根本无明。如大乘渐教中。成自受用身佛。   明相精纯。   后彰纯净。   笺云。明乃真明之相。精妙纯一无杂。如似真金去彼杂矿。   一切变现。   笺云。此是化身。现大化小化身等。或神通变现。现身现土。教化众生也。   不为烦恼。   笺云。运而常寂。应用全真。   皆合涅槃清净妙德。   笺云。是佛位无为果。清净微妙之道德也。   第二义者。   后克择迷源文四。初勖观惑本文四。初显去详因文二。初显志。   笺云。二种决定。此第二。是决断烦恼疏前密因。   汝等必欲发菩提心。   笺云。五菩提中。是发心菩提。简去发声闻缘觉。小乘之心。   于菩萨乘。生大勇猛。   笺云。向菩萨乘。是发大心也。生大勇猛。无退转故。   决定弃捐诸有为相。   笺云。弃即捐也。诸有为相者。五浊虚妄。皆是有为。非无为也。或可。根尘识等法。   应当审详烦恼根本。此无始来发业润生。   后详因。   笺云。烦恼根本。是根本无明。此根本无明。无始时来发业。业者。招感为义。是分别烦恼。无始时来。造得总别报业。润生。润益而生。是俱生烦恼。与身与心。俱时而生。低微难断也。   谁作谁受。   笺云。意明作受俱是第六识心。   阿难。汝修菩提。若不审观烦恼根本。则不能知虚妄根尘。   二迷因失果。   笺云。汝若也修菩提。须了烦恼起处。烦恼根本。即是无明之一法。   何处颠倒。   笺云。言此虚妄根尘。从何所起处。秪是无明颠倒。   处尚不知。云何降伏。取如来位。   笺云。言无明汝尚不知。云何降伏根尘识三。取佛果位。   阿难。汝观世间解结之人。不见所结。云何知解。   三举喻明妄。   笺云。此喻。显根本又生起。向下六解一亡疑。   不闻虚空被汝隳裂。   笺云。妄法。便有可解可结。若真空之体。即无解结。隳犹坏也。裂破裂也。言真体不可破坏。   何以故。空无相形。无结解故。   笺云。明其真体。   则汝现前眼耳鼻舌。及与身心。六为贼媒。   四显比结根。   笺云。身是六根。心是六识。六根在外。如同外贼。六识在内。如似媒人。然无识。根乃无用。   自劫家宝。   笺云。贼非外来。喻一切众生。虚妄恶业。皆从心起。所有一切法财功德。皆被劫尽。   由此无始众生世界。生缠缚故。于器世间。不能超越。   笺云。众生是能依。世界是所依。自相缠缚。不能舍离。   阿难。云何名为众生世界。   二明二倒变流文六。初总征双因。   笺云。前来道。由此无始众生世界。生缠缚故。于器世间。不能超越。此中便问起云云。   世为迁流。   二略释二殊。   笺云。且先明世界。过去迁至现在。现在迁至未来。   界为方位。   笺云。若是界。便有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有方所位次。   汝今当知。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为界。过去未来现在。为世。   三广述二边。   方位有十。   笺云。十方也。   流数有三。   笺云。三世也。世者。迁流为义。故云流数。   一切众生。织妄相成。   笺云。将方涉妄。于世涉方。相织而成。故云相成。   身中贸迁。世界相涉。   笺云。由妄将贸易迁改故。有世界相涉也。   而此界性。设虽十方。定位可明。世间秪目东西南北。   四克明实数。   笺云。施设则有十方也。   上下无位。   笺云。上方更有上。下方更有下。于上方看。又是下。故无位也。   中无定方。   笺云。若是中。随处立得中。东看即西。南观成北。   四数必明。与世相涉。   笺云。东西南北。此四数。必定分明。则世与界相涉。界与世相涉。   三四四三。宛转十二。   五举陈三变。   笺云。三是三世。四是四方。且将世涉方也有十二。过去一方各具三。三四也成十二。宛来转去。宛是将世涉方。转是将方涉世。   流变三叠。   笺云。流则迁易。变为变少成多。三叠。是三重。第一。是无明为能变。世界为所变。第二。世界为能变。根尘为所变。第三。根尘为能变。十二类生为所变。故三叠。是三重变也。   一十百千。   笺云。一十此是第一。无明为能变。世界为所变。将方涉世也有十二。将世涉方也有十二。合言十二。此中言十举其全数。舍取二。成十二。百是第二变。世界为能变。根尘为所变。此中六根。除却法尘与第六。此二隐不显。但取五根五尘是十。将此十。向前世界十二上配。一世一界。各具十。便成一百二十。合言二十。千是第三变。根尘为能变。十二类生为所变。今十二类中。隐却无色空散。销沈无想。土木金石。不实之法。但取十数。将此十类。向前百二十上配。一个具十。便成一千二百。经举全数含取二百也。   总括始终。六根之中。各各功德有千二百。   六略结根功。   笺云。总相包括始是第一变。终是第三变。此中言六根之中。各各功德。有千二百者。约熏种而论。此六根。皆约根本无明熏起。后言功德不同。约对境而论。便有胜劣。   阿难。汝复于中。克定优劣。   三显六根优劣文六。初眼根阙。   笺云。言汝复于此六根之中。决克定当。优是根有长。劣乃根有短。如耳舌意此三根。各具千二百功德是长。余三根。秪具八百是短。   如眼观见。   笺云。如眼且约面前而观。   后暗前明。前方全明。后方全暗。   笺云。前是面前。南方全明。具三百功德。后是背后。北方全暗。三百不见。   左右傍观三分之二。   笺云。面前三百全明。背后三百全暗。东边三百。更有东北一隅不见。是五十。西边三百。更有西北一隅不见。亦五十。成一百。贴背后三百。成四百。今言三分之二者。三四十二。是一千二百。今但有二分功德。是八百。阙却一分四百功德。背后与东北西北二隅也。   统论所作。   笺云。统摄论量所作。是六根对境不同。   功德不全。   笺云。眼根秪得八百功德。故不全也。   三分言功。   笺云。三分方得千二百。是有功。   一分无德。当知。眼唯八百功德。   笺云。得二分。一分则不得故。无德则无功。   如耳。周听十方无遗。   二耳根圆。   笺云。无遗则无遗失也。   动若迩遥。   笺云。若声动之时。近之与远皆闻。   静无边际。当知。耳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   笺云。若听静之时。更无边涯际畔也。   如鼻嗅闻。   三鼻根阙。   笺云。嗅闻。是鼻家所缘境。   通出入息。   笺云。通出息入息。气在鼻中曰息。   而阙中交。   笺云。于出息入息二中间。气不相交也。   验于鼻根。三分阙一。当知。鼻唯八百功德。   笺云。阙却中间一分四百。秪有入出二分。成八百功德。   如舌。宣扬尽诸世间出世间智。   四舌根圆。   笺云。如舌宣说显扬尽诸世间。是说世间法。出世间智。是出世间法。   言有方分。   笺云。梵语唐言不同。便有方道分段。如梵语乌瑟尼沙。唐之言无见顶。梵语摩诃。唐言大。   理无穷尽。当知舌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   笺云。言虽不同。其理是一。言别意同。   如身。觉触识于违顺。   五身根阙。   笺云。三和生触。根和。境和。识和。识是分别于违顺二境。是身家所缘。违境则鞭杖楚痛。顺境则细滑调适。或可。寒则寒则违也。暖是顺。热则热是违。冷是顺。   合时能觉。   笺云。有违顺二境之时。便有觉知。   离中不知。   笺云。右违顺二境离之时。故不知也。   离一合双。   笺云。离一之时。无违顺二境。唯是身根。合双。则违顺二境合时也。   验于身根。三分阙一。当知身唯八百功德。   笺云。三分阙一分。是离中不知。二分约合双也。   如意。默容十方三世。一切世间出世间法。   六意根圆。   笺云。如意根。寂默包容。寂默则思览十方三世。又能心中。包容一切世间。出世间菩提涅槃等法。   唯圣与凡。无不包容。尽其涯际。当知意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   笺云。此意根。唯圣是出世间法。与凡是世间法。无不包括含容。尽其诸法涯岸边际。   阿难。汝今欲逆生死欲流。返穷流根。   四劝返妄圆真文五。初劝总观根用。   笺云。一切众生。乃顺流。如人被水流从下去。如今要佗返本还元。逆生□返穷根本。到其流根。流根秪是无明。   至不生灭。   笺云。至犹到也。到诸佛如来不生灭地。本自不生。今亦无灭。但了无明无自性。当体是不生灭性。此即是如来藏性也。   当验此等六受用根。   笺云。眼根。受用色尘境。乃至意根。受用法尘境。   谁合谁离。谁深谁浅。谁为圆通。谁不圆满。   笺云。意谁身舌则合中知。眼耳鼻则离中知。意则幽深。耳则圆通。余五则不圆。   若能于此悟圆通根。逆彼无始织妄业流。得循圆通。   二明速证圆通。   笺云。意间令佗悟得一耳根圆通。逆彼无始时来。根本无明。相织妄业。此乃无明为能变。六根为所变。如人织绢。相织而成。然此无明。是妄之始。但能逆彼无明。知其根本。万乃了得一切妄法。便乃得顺圆遍通达之理也。   与不圆根。日劫相倍。   笺云。若向此圆通根。一日修行。胜彼不得圆通根者。一劫修行也。   我今备显六湛圆明。   三指显任详。   笺云。我今备具显此六湛圆明。若了得此六根圆通。便乃湛寂圆明。   本所功德。数量如是。   笺云。本所功能德业。此约染功德。法华约持经功德。耳意舌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眼鼻身三根。秪得八百功德。故云数量如是。   随汝详择其可入者。吾当发明令汝增进。   笺云。随汝审详简择。爱从何根而入。意令佗但择一根。我当为汝。显发明白。令汝阿难等。增修进趣。   十方如来。于十八界。一一修行。皆得圆满无上菩提。   四明佛无优劣。   笺云。三六一十八界。一一于中修行。皆得圆满无上菩提。是佛果位也。   于其中间。亦无优劣。   笺云。若是诸佛。诸根一时具足。无有长短。何故如此。得互用故。   但汝下劣。未能于中圆自在慧。   五矜迷劝一。   笺云。小乘之人。天能于六根之中。圆满自在之慧。自在慧。乃无漏智也。   故我宣扬。令汝但于一门深入。入一无妄。彼六知根一时清净。   笺云。故我宣示显扬。但于一门是耳根。教佗但悟一根圆通。其余五根。一时清净。一根既返元。六根成解脱。此约大乘人。   阿难白佛言。世尊。云何逆流。深入一门。能令六根一时清净。   后重疑广释文四。初释证一六圆疑文二。初先陈一六。   笺云。前文云。汝今欲逆生死欲流。返穷流根。又云。但于一门深入。入一无妄。彼六知根。一时清净。阿难如今。蹑被前文问。云何逆流。深入一门。能令六根一时清净。世尊欲破阿难六一之执。所以便问云。汝今且观现前六根。为一为六。阿难若言一者。耳何不见。目何不闻等事。若此六根。决定成六。如我今会。与汝宣扬微妙法门。汝之六根谁来领受。阿难言。我用耳闻。佛问。汝耳自闻。何关身口。口来问义。身起钦承。乃至终不汝根元一元六。又引阿那律。跋难陀。殑伽神女。矫梵钵提。舜若多。迦叶等六人。无根亦能了别。然阿难大权之人。非是不会。且顺同小乘。执异不通图得世尊向下破之。   佛告阿难。汝今已得须陀洹果。已灭三界众生世间。   后承咨广破文三。初破一六执文二。初责智粗修浅文四。初明庆喜断见。   笺云。须陀洹。唐言预流。预者亲也。亲入圣流。已灭欲界色界无色界。众生是能依。世间是所依。   见所断惑。   笺云。见道中八十八使。分别烦恼。已是断也。   然犹未知根中积生。无始虚习。   二彰根习未知。   笺云。然者如是之辞。犹尚也。言尚自未知第八识中。积集而生。无始无初已来。虚妄习气。   彼习。要因修所断得。   三明习要修除。   笺云。此八识中虚妄习气。是俱生烦恼。到修道门中。方能断。无始时来。与身与心。俱时而生。名曰俱生。到阿那含人方断。   何况此中生住异灭。分剂头数。   四显混迷四相。   笺云。生。表此法先非有。住。表此法暂有用。异。表此法非凝然。灭。表此法可破坏。此是大乘细四相。一分。一剂。一头。一数。此极微细也。或可。分剂等。是尘沙惑。   今汝且观现前六根。为一为六。   后除六一深疑文六。初双标两执。   笺云。阿难因世尊说。但于一门深入。彼六知根。一时清净故。所以生疑云。此六不同。云何得一根无妄。六根俱解脱。□是世尊。答彼云云。   阿难。若言一者。耳何不见。目何不闻。头奚不履。足奚无语。   二先难一疑。   若此六根。决定成六。如我今会。与汝宣扬微妙法门。   三立六征闻。   笺云。微妙法门。是此首楞严经也。   汝之六根。谁来领受。   笺云。若是各别。何根领受令佗定。   阿难言。我用耳闻。   四答唯耳领。   佛言。汝耳自闻。何关身口。口来问义。身起钦承。   五责运身口。   是故应知。非一终六。非六终一。终不汝根元一元六。   六结破双迷。   笺云。非始是一。终至六道轮回是六。非始是六。终至六道轮回是一。终不汝此六根。元来是一。元来是六。一则无明。六则六根。此约真体上破。   阿难。当知是根非一非六。   次门迷一六生文二。初破一执文三。初总叙双生。   笺云。当知此六知根。亦非是一。亦非是六。为真体上无一无六可得也。   由无始来。颠倒沦替。   笺云。因由汝之无始时来。是根本无明。沦。则沦没苦海。替。则换真成妄。   故于圆湛一六义生。   笺云。故于圆明湛寂是真。背真起妄。便有一个无明为能变。六根为所变。   汝须陀洹。虽得六销。犹未亡一。   次别彰存一。   笺云。初果须陀洹人。虽得六根门头。不入色香等境。是我执已无。根本无明未亡。法执犹在。   如太虚空。参合群器。   后立喻破一文二。初立喻显呈一六。   笺云。如似太虚空。参杂和合长短方圆等器。   由器形异。名之异空。   笺云。随其众器有别。遇方器曰方空。遇圆器曰圆空。法上。如太虚空。喻真体。参杂群器。六根分别。各各不同。如空随器。名有多般。六根随别。其性是同。众器随别。空体是同。   除器观空。说空为一。   笺云。若除众器后。便言空是一体。如六根亡后。说真是一。此正是无明法执也。   彼太虚空。云何为汝。成同不同。何况更名是一非一。   笺云。彼太虚空。何尝便随汝执。成同是执一。不同是执异。法上。真如体上。何处受汝执。为一为异。何况更名是一非一。是非相对也。   则汝了知。六受用根。亦复如是。   后比根同喻。   笺云。眼。受用色尘境。意。受用法尘境。故云受用。此六知根。亦不是一非一。是同不同也。为此六根无有实体。不可执有多般。   由明暗等二种相形。   后明六生文六。初眼智文六。初因尘发见。   笺云。明暗。是眼家所缘境。二种相形对。   于妙圆中。黏湛发见。   笺云。向妙圆真体之中。黏约爱。湛约性明相。或黏湛爱心。发得眼根眼识。   见精映色。结色成根。   二览色成根。   笺云。见精。则眼识现量心。映带色尘结犹结缚。被色尘结缚。成其眼根。   根元目为清净四大。   三目大相。   笺云。清净四大是真。则四大性。根元目为者。妄即真也。   因名眼体。   四立根名。   笺云。便有眼根。   如蒲萄朵。   五象同蒲朵。   笺云。其果。外作紫色。内唯似水。喻眼根无实。   浮根四尘。流逸奔色。   六顺流奔色。   笺云。假浮根四尘。色香味触。成其眼根。流为奔流。逸为荡逸。奔波于色尘境也。下四根。准此可知。   由动静等二种相击。于妙圆中。黏湛发听。   二耳根文六。初因尘发听。   笺云。相敲击也。   听精映声。卷声成根。   二览声成根。   笺云。卷犹览取也。   根元目为清净四大。   三目大相。   因名耳体。   四立根名。   如新卷叶。   五象同卷叶。   笺云。如新秋叶落一边而卷。   浮根四尘。流逸奔声。   六顺流奔声。   由通塞等二种相发。于妙圆中。黏湛发嗅。   三鼻根文六。初因尘发嗅。   笺云。相发者。则显发也。   嗅精映香。纳香成根。   二览香成根。   笺云。纳则领纳香尘也。   根元目为清净四大。   二目大相。   因名鼻体。   四立根名。   如双垂爪。   五象同双爪。   笺云。如双垂手爪。从下而来。亦云如悬针筒。   浮根四尘。流逸奔香。   六顺流奔香。   由恬变等二种相参。于妙圆中。黏湛发尝。   四舌根文六。初因尘发尝。   笺云。参犹参杂也。   尝精映味。绞味成根。   二览味成根。   笺云。绞谓绞历其味尘。   根元目为清净四大。   三目大相。   因名舌体。   四立根名。   如初偃月。   五象同偃月。   笺云。偃仰也。如初生月。仰在天之上。   浮根四尘。流逸奔味。   六顺流奔味。   由离合等二种相摩。于妙圆中。黏湛发觉。   五身根文六。初因尘发觉。   笺云。摩。相摩触也。发觉。是身之识。   觉精映触。抟触成根。   二览触成根。   根元目为清净四大。   三目大相。   因名身体。   四立根名。   如腰鼓颡。   五象同鼓颡。   笺云。如腰鼓颡。两头大。中间尖。如人腰小。又云。如立戟槊。锵槊也。中心小。两头开。   浮根四尘。流逸奔触。   六顺流奔触。   由生灭等二种相续。于妙圆中。黏湛发知。   六意根文六。初因尘发知。   笺云。生灭。是意家所缘境。法广也。谓六识。依法广。而住。无法尘亦无六识。二种相续。乃连环不断。念念生灭。发知则意识。   知精映法。览法成根。   二览法成根。   笺云。映法。是映带法尘境。览法。是领览法尘境。成其意根。   根元目为清净四大。   三目大相。   因名意思。   四立根名。   笺云。此中言意思。又以第七识。意是六识。思是七识。或可。说七识亦得。谓第六凭第七而住。七是六之根也。   如幽室见。   五象同幽室。   笺云。言识隐。如夜暗室所见。   浮根四尘。流逸奔法。   六顺流奔法。   阿难。如是六根。由彼觉明。有明明觉。失彼精了。黏妄发光。   后引证劝修文三。所观修文三。初指六迷因。   笺云。觉是强觉。明是性明。有明是性明。明觉是强觉。既有性明。便有能明强觉。既有强觉。起来强生觉照。便失却精明了别之性是真。黏妄。是爱心。发光。是背体照外。是智家功用。   是以汝今离暗离明。无有见体。离动离静。元无听质。无通无塞。嗅性不生。非变非恬。尝无所出。不离不合。觉触本无。无灭无生。了知安寄。   次明离相无见。   笺云。汝今。指阿难也。离却明暗是眼家所缘境。即无眼识现量心。盖识如羸人。非杖不起。向下五根亦尔。了知安寄者。了知是意识。若无法尘。亦无意识。谓凡夫须假境牵心。便有心。曾无无境心也。   汝但不循动静。合离。恬变。通塞。生灭。明暗。   后劝遗尘速证。   笺云。循顺也。劝佗不随顺根尘。即是真现量心。   如是十二。   笺云。六根六尘也。或一根各具二。六根便成十二。   诸有为相。   笺云。有为有造作。是前根尘等法。   随拔一根。   笺云。意间教佗但向耳根。悟得圆通。一根既返元。六根齐解脱。   脱黏内伏。   笺云。脱黏者。一切众生。不了六根无自性。被佗根尘所黏。如今悟圆通根。便乃脱黏。不被根尘所缚也。内伏。则转识成智也。   伏归元真。   笺云。转识成智。是牒前文。   发本明耀。   笺云。始觉净智。发现本来圆明光耀。   耀性发明。   笺云。蹑前文。   诸余五黏。应拔圆脱。   笺云。应时圆遍解脱。   不由前尘。引起知见。   笺云。真性不假前尘。灵灵不昧。了了常知。   明不循根。   笺云。真明之性。不顺根尘。灵源独耀。   寄根明发。   笺云。寄伏其根。显发此真性。此约胜义根。谓一切众生。执根能见。不知根不能见。见唯是心。   由是六根互相为用。   笺云。既不由前尘所起知见六根。便得互用。一根发识。遍缘诸境。   阿难。汝岂不知今此会中。阿那律陀。无目而见。   二引现证文二。初引现证人。   笺云。梵语阿泥律陀。唐言无灭。亦云如意。为过去曾供养独觉。招感福缘。至今不灭。如意者。如作如意也。又是佛□弟。白饭王之子。若言阿[少/兔]楼驮讹也。如意无目能见。修得半头天眼。观三千大千世界。如观掌中庵摩罗果。   跋难陀龙。无耳而听。   笺云。梵语跋难陀龙。唐言贤喜。于诸众生。发爱乐心。贤而且喜。贤喜无耳能听。   殑伽神女。非鼻闻香。   笺云。即恒河神女。为毕陵伽婆蹉所骂者。非鼻乃闻香气。   骄梵钵提。异舌知味。   笺云。憍梵。应言牛类。梵语笈房钵底。唐言牛相。憍梵钵底。讹也。过去因偷摘一茎禾果。报堕地狱。五百生中。作牛偿佗。今虽人身。尚作牛蹄牛呞之相。因号为牛相比丘。异舌是牛舌。又且知味。   舜若多神。无身有触。   笺云。□□多即空神也。此空神。无身能受触。   如来光中映令暂现。   笺云。经家问。既无身。将何受触尘。答云云。此现。是现定果身也。   既为风质。其体元无。   笺云。既为风质。即无形也。其体元无。牒无身文。   诸灭尽定得寂声闻。   笺云。亦云灭受想定。言灭六兼尽七染分。净分即不灭。得寂者。得空寂之理也。   如此会中。摩诃迦叶。久灭意根。   笺云。梵语迦叶。唐言饮光。是婆罗门姓。饮光。乃仙人之种。以姓标名。又云。自身光。饮日月光故。意根则第六识。   圆明了知。   笺云。是真性。   不因心念。   笺云。是第六识心念也。念者则冥记义。已上俱约无浮尘根。   阿难今汝诸根。   后劝融迷速证。   笺云。诸根则六根也。   若圆拔已。   笺云。一根既返元。六根齐解脱。   内莹发光。   笺云。始觉净智发起光明。   如是浮尘。   笺云。六根。   及器世间。   笺云。所依。   诸变化相。   笺云。是前根尘等皆无实。故云变化相也。   如汤销冰。应念化成无上知觉。   笺云。真智如汤。销佗妄执如冰。应念则少念。少念则无念。无念则无分别。智与理相应之时。当体便成无有过上真如灵知觉性。此性。是诸佛如来。本觉之理。   阿难。如彼世人。聚见于眼。   后会妄融真文二。初闭根旋异。   笺云。如世间人。聚种种之见。皆言在于眼。   若令急合。暗相现前。六根黯然。头足相类。   笺云。若使令佗。将总急掩两眼。不观前境。便观暗相当情。一根既如此。六根亦一时急合。黯黯然不与境对。大似头之与足一般。   彼人以手。循体外绕。彼虽不见。头足一辨。知觉是同。   笺云。彼急合之人。将一只手顺体。外从眼耳鼻等六根之上。来统一遍。彼眼虽然不见。诸根一时黯然。头足一一辨别。一灵知觉之性咸知。又何假诸根。为一切众生执眼决定能见。便成主宰。   缘见因明。暗成无见。   后发照圆明。   笺云。一切众生缘此见。须假明境方能见。既言须得明方说见。见暗之[日*之]。须不见始得。何故又见暗。   不明自发。则诸暗相。永不能昏。   笺云。言此真见性。不假明境。自然而发。即了了分明。不被烦恼所昏。   根尘既销。   笺云。六根六尘。一时销亡。   云何觉明。   笺云。始觉智。   不成圆妙。   笺云。本觉理。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佛说言。因地觉心。欲求常住。要与果位。名目相应。   六通现识断灭疑文二。初牒前建演起难文八。初牒前建。   笺云。为前劝中云。汝但不循动静通塞等法。随拔一根。脱黏内伏。伏归元真等。由是阿难便难云。若此见闻。离于明暗。犹如念心。离于前尘。本无所有。云何将此毕竟断灭。以为修因。于是世尊。说撞钟试倒重寐聆音。而答通现识未曾断灭。遂来罗睺罗击钟。问阿难言。汝今闻否。阿难大众俱言我闻。乃至汝尚颠倒。惑声为闻。何怪昏迷。以常为断。阿难白佛。如佛说言。乃至名目相应。此是蹑前文。此中难佛前文云。若于因地。以生灭心。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灭。无有是处。因中须得不生不灭心。方能合得不生不灭理。佗便蹑此语来难。云何佛说言。因地觉心。是始觉之智。欲求常住。是本觉之理。若要与果位。名目相应。须是不生灭心。合不生灭理。若将生灭心。合即不得。下便说果中七种名目。来难世尊。   世尊。如果位中。   二述果群名。   笺云。佛界。位中。三身四智。五眼六通。悉皆具足。   菩提涅槃。   笺云。梵语菩提。此翻为觉。或翻为道。五菩提中。是无上菩提。或菩提是有为果。转染得净。是生德。如今为什么不生二障。障不生。梵语波利匿缚喃。唐言圆寂。五中。唯大般涅槃。或涅槃是无为果。转迷成悟。是显德。此二。是佛果位中。二转依果。   真如佛性。   笺云。真如出十地经。初地遍行。二地最胜。三地胜流。四地无摄受。五地无差别。六地无染净。七地法无差别。八地无增减。九地智自在。十地业自在所依。此约佛果位真如。是无垢净真如也。佛性四句因理行果。今唯果佛性。除因也。或在有情名佛性。在无情名法性。   庵摩罗识。   笺云。此云无垢识。则第八识净分。   空如来藏。   笺云。亦唯果位。空则二空之理。如来则四智现行。藏则包灭世出世法。   大圆镜智。   笺云。是佛果位。转八识成大圆镜智。转名不转体也。   是七种名。称谓虽别。   笺云。此七种名。称说虽别。其体是一。   清净圆满。体性坚凝。如金刚王。常住不坏。   笺云。清净。离垢染义。圆为圆明。满为满足。体是真如。性是体性。性坚固凝明。如金刚宝不可沮坏。然此果位七种名目。常住不变坏故。   若此见听。离于明暗动静通塞。毕竟无体。   三克明妄体。   笺云。若此见听。唯是眼耳二根。摄取鼻舌身意也。明暗眼根。动静耳根。欠恬变舌。通塞鼻。离合身。生灭意。经意此见闻等。离却前境。心乃无体。   犹如念心离于前尘。本无所有。   四引六比五。   笺云。冥记曰念。言此第六念心。离于前尘第五。本无所有。为第六若离五。无所仗立。   云何将此毕竟断灭。以为修因。欲获如来七常住果。   五显因不称果。   笺云。如何将此离尘无体之心。为本修因。欲获如来下。是果。欲希欲也。   世尊。若离明暗。见毕竟空。如无前尘。念自性灭。进退循环。微细推求。本无我心及我心所。将谁立因。求无上觉。   六再审因虚。   笺云。进则前五无体。退则第六无依。我心。则八识心也。心所。五十一法。言若无法尘。六识亦无。   如来先说。湛精圆常。违越诚言。终成戏论。云何如来真实语者。   七责自违前说。   笺云。如来先说。乃前文云。若于因地。以生灭心。为本修因等。湛寂精明。圆满常住。此真心也。若求佛果。须用此不生灭心。世尊前来又违越却诚实之言。终成戏论。无所诠表。如来是真语者。   惟垂大慈。开我蒙吝。   八诸会双途。   笺云。蒙则蒙昧。法则吝惜。此心不舍。   佛告阿难。汝学多闻。未尽诸漏。心中徒知颠倒所因。真倒现前。实未能识。恐汝诚心。犹未信伏。吾今试将尘俗诸事。当除汝疑。   后对事消疑文二。初撞钟试倒文二。初正垂问答文三。初责多闻强惑许对除疑。   笺云。徒空也。空将颠倒之言□道。云何将此毕竟断灭。以为修因。欲获如来七常住果。真实颠倒现前。汝却不识。诚犹实也。信犹解也。伏能伏也。言恐汝实未能信解能伏此妄心。或未能信真心伏妄心。   即时如来。来罗睺罗。击钟一声。问阿难言。汝今闻不。   次来罗睺击钟问声无有文六。初问。   笺云。梵语罗睺。唐言执日。又云障蔽。非也。是佛之子。此问。密指五现量识。为亲闻。   阿难大众。俱言我闻。   次答。   钟歇无声。佛又问言。汝今闻不。   三问。   阿难大众。俱言不闻。   四答。   时罗睺罗。又击一声。佛又问言。汝今闻不。   五问。   阿难大众。又言俱闻。   六答。   笺云。问答三重。经意就闻性上问。   佛问阿难。汝云何闻。云何不闻。   后双征有无文二。初问。   阿难大众。俱白佛言。钟声若击。则我得闻。击久声销。音响双绝。则名无闻。   后答。   笺云。音乃钟音。响则应山谷作声响。   如来又来罗睺击钟。问阿难言。尔今声不。   后立惑彰迷文二。初随声问答文六。初问。   笺云。就尘上问。欲破妄执。且将尘惑性看。其还能简得性之与尘二法。   阿难大众。俱言有声。   次答。   少选声销。佛又问言。尔今声不。   三问。   笺云。选犹退也。   阿难大众。答言无声。   四答。   有顷罗睺更来撞钟。佛又问言。尔今声不。   五问。   笺云。顷克之问。也。   阿难大众。俱言有声。   六答。   佛问阿难。汝云何声。云何无声。   后牒诸有无文二。初问。   阿难大众。俱白佛言。钟声若击。则名有声。击久声销。音响双绝。则名无声。   后答。   佛语阿难及诸大众。汝今云何自语矫乱。   后显尘诸心常文三。初对简断常文二。初责随心惑文三。初标责。   笺云。矫诳作乱也。此责佗将声惑闻。不尘声尘□谢。闻声常存。   大众阿难。俱时问佛。我今云何名为矫乱。   次推过。   佛言。我问汝闻。汝则言闻。又问汝声。汝则言声。唯闻与声。报答无定。如是云何不名矫乱。   后显述。   笺云。报答无定。谓问性是常。声尘答谢。□闻□杂声尘。此乃自心不定。随尘有无。正是矫乱。云何言不矫乱。   阿难。声销无响。汝说无闻。若实无闻。闻性已灭。同于枯木。钟声更击。汝云何知。   后正简心常文六。同类灭同枯责闻重响。   笺云。声销无响。便说无闻。闻性已灭。喻同枯木无情之物。   知有知无。   二显尘生灭简性常在文三。初显性双知。   笺云。闻性。有声无声皆知。   自是声尘。或无或有。   次表尘生灭。   笺云。声尘或有或无故不足。   岂彼闻性。为汝有无。   后指体常如。   笺云。闻性不随有无。   闻实云无。谁知无者。   三再责知无。   笺云。汝若言闻性实是言无。知无者谁。   是故阿难。声于闻中。自有生灭。非为汝闻。声生声灭。令汝闻性。为有为无。   四显不随无有。   笺云。非是汝之闻性。随佗声尘生灭。今汝闻性。为有为无。闻声乃有乃无不定。闻性恒常□因何将□惑闻。说闻性与声尘一般。   汝尚颠倒。惑声为闻。何怪昏迷。以常为断。   五牒前迷响责昧心常。   笺云。是何鬼怪如此昏暗迷妄。以常性为断声。   终不应言离诸动静闭塞开通。说闻无性。   六重结心恒使袪尘惑。   笺云。闭塞。鼻家所缘境。开通。眼家所缘境。言终不应说离却前尘。便无性也。   如重睡人。眠熟床枕。其家有人。于彼睡时。捣练舂米。其人梦中。闻舂捣声。别作佗物。或为击鼓。或为撞钟。即于梦时。自怪其钟。为木石响。   次重明寂喻文三。初重□聆音。   笺云。寤时。是第六识。与五同缘。此一灵之性。了了分明。此是明了意识。重寐乃是第六识归种。此一分真性。亦乃不昏。木则舂米音。捣是捣练音。为梦中取境不正故。别作佗物。   于时忽寤。遄知杵音。自告家人。我正梦时。惑此舂音。将为鼓响。   次寤陈闻惑。   笺云。遄速也。惑疑惑也。舂米捣练皆杵。   阿难。是人梦中。岂忆静摇开闭通塞。其形虽寐。闻性不昏。纵汝形销。命光迁谢。此性云何为汝销灭。   后显性无迁。   笺云。开闭是眼。不但睡时。假饶此身灭时。纵汝形销死去。此一分真性也在。命光身命也。   以诸众生从无始来。循诸色声。逐念流转。曾不开悟性静妙常。不循所常。逐诸生灭。由是生生杂染流转。   后劝离尘圆证文二。初愍述心逐境。   笺云。顺色。是眼见色尘□□耳听声尘。此约梦中意识。苦谛名流。集谛名转。念是第六识。流为迁流。转为改转。汝曾无少许开通悟解。性是体性。性净是清净。妙即微妙。常乃真常。又不能顺此所常真理。妄识一向逐其前尘生灭。因由此界生佗界生。或可。生了又生。杂染。乃虚妄之法。逐妄迁流改转。   若弃生灭。守于真常。常光现前。尘根识心。应时销落。想相为尘。识情为垢。二俱远离。则汝法眼。应时清明。云何不成无上知觉。   后劝拂垢圆真。   笺云。守者得也。或守确观义。常光智也。智光显发。因相生想。名为想相。是三能变识也。见相二分一时弃舍。悟法如眼见物。或法眼观真。是根本智。应时清明。是后得智。无上知觉。是本觉理。问前文□佗此五□□心此□因何又教佗离却此妄识耶。答为前见佗执此现识断灭。所以佛且拨却尘□恒间性无灭。乃是就□量心。指此□令离。妄识是相。真现量心也。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第四下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五(之上)     天竺沙门 般剌密帝 译     乌长国沙门 弥伽释迦 译语     菩萨戒弟子 房融 笔受     西京大兴福寺沙门 惟悫 科     皇宋首楞大师 可度 笺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来虽说第二义门。今观世间解结之人。若不知其所结之元。我信是人终不能解。   三叙结解同体疑文二。初申迷请指文五。初牒前迷结。   笺云。如来虽说第二义门。是第四经。决择双源指密因文中。二决定义。第二决断烦恼文云。阿难。汝观世间解结之人。不见所结。云何知解。不闻虚空被汝隳裂。阿难今蹑前文。向此中问。意间。佛前来是垂此结解同体疑。阿难既见佛垂语。今向此中便请。   世尊。我及会中有学声闻。亦复如是。从无始际。与诸无明。俱灭俱生。   二况疟陈谦。   笺云。诸无明。即根本无明也。若是诸教言。是痴之一法。此中只是性明相。即俱生烦恼。盖无始时来。与身与心。俱时生起。   虽得如是多闻善根。名为出家。犹隔日疟。   笺云。多闻善根。住持诸佛如来无漏言教也。名为出家。爱相出家也。如隔日疟。法上声闻之人。虽断烦恼障。未断所知障。如人患疟。一日而住。一日而发。   惟垂大慈。哀愍沦溺。今日身心。云何是结从何名解。   三请指结舒。   亦令未来苦难众生。得免轮回。不落三有。   四利通来业。   作是语已。普及大众。五体投地。雨泪翘诚。伫佛如来无上开示。   五度悲待旨。   尔时世尊。怜愍阿难。   后广释除疑文二。初长行文二。初佗方共演文二。初明释迦摩顶尘佛舒光文二。初摩顶文四。初哀问首。   及诸会中。诸有学者。   二愍在会。   亦为未来一切众生。为出世因。作将来眼。   三备未来。   笺云。作将来眼。若是远指。俱约此五密因。三修证文。若近指。下根尘同源之文。正是今时。今一切众生。因行起智照理。如眼照物无惑。   以阎浮檀紫金光手。摩阿难顶。   四伸金手。   笺云。摩顶。表说此顶三昧之教。   即时十方普佛世界。六种震动。   后舒光文三。初普摇群刹。   笺云。长阿含。说六时动。一入胎。二出胎。三出家。四成道。五转法轮。六入涅槃。今约转法轮方动。六动者。大般若经说。动涌震击吼爆。摇动不安名动。嶙陇凹凸为涌。或六方为涌。隐隐为声曰震。有所扣打为击。碎磕发声曰吼。出声惊异曰爆。此各三。名十八相。谓动。等动。极动。乃至爆。等爆。极爆。倏尔小动曰动。诸处遍动。名等动。遍八倾动。名极动。准上。总名六动。十八变中。一震动。如此表说顶三昧教。警一切大众。   微尘如来住世界者。各有宝光。从其顶出。其光同时于彼世界。来祇陀林。灌如来顶。   次众佛舒光。   笺云。微尘如来。言佛之多。住世界者。各住本国也。各有宝光。从其顶出。表离自佗之见。灌如来顶。灌释迦佛之顶。表此顶三昧法。文表佛佛道同。生生体一。惟佛与佛。乃能知之。   是诸大众。得未曾有。   后此会获益。   于是阿难。及诸大众。俱闻十方微尘如来。异口同音告阿难言。善哉阿难。汝欲识知俱生无明。使汝轮转生死结根。惟汝六根。更无佗物。   后彰外演真音通闻此会文二。初陈结本。   笺云。声别故异口。语等故同音。问。十方佛告。意在于何。答。表此圆融法门也。俱生则俱生烦恼也。无明性明也。   汝复欲知无上菩提。令汝速证安乐解脱。寂静妙常。亦汝六根。更非佗物。   后述真源。   笺云。如唯议无学颂云。此则无漏界。不思议善常。安乐解脱身。大牟尼名法。安乐。寂灭之理。解脱。离烦恼所知二障。寂静妙常。俱约法身也。   阿礼虽闻如是法音。心犹未明。稽首白佛。云何令我生死轮回。安乐妙常。同是六根。更非佗物。   后此佛重宣文二。初迷□再请。   佛告阿难。根尘同源。缚脱无二。识性虚妄。犹如空华。   后愍惑重宣文四。初空华比识根境同源。   笺云。根乃六根。尘乃六尘。同一真源。即如来藏。缚乃生死结缚。脱乃真如解脱。无二者。真妄同体。波水同湿。识既并华。相非可得。   阿难。由尘发知。   二再喻交芦双明互发。   笺云。由所缘相分。引能缘见分。   因根有相。   笺云。因能依根。发所见相。   相见无性。同于交芦。   笺云。所缘相。与能缘见。如交芦相倚。或因前尘发起识。性是知根。六根也。相分与见分。无其体性。二俱无实。如芦二束相依而立皆虚。   是故汝今知见立知。即无明本。   三标双合一。   笺云。知本来真知。见本来真见。若向此上。立能知能见。此即无明本也。   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无漏真净。云何是中更容佗物。   笺云。苟能知能见上。不立见知。即是涅槃。此云圆寂。肇师云。夫涅槃之道。寂寥虚旷。不可以形名得。微妙无相。不可以有心知。超群有而幽升。量大虚而永久。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四叙演伽陀。   笺云。结前长行为偈。或为乐偈者。结为五字。或为后来者。重说。梵语偈陀。亦云伽陀。唐言重颂。重颂前长行故。   真性有为空。   后重颂文二。初弃疑双拂文三。初双破有无。   笺云。真如体性上。一切有为之法。皆悉空寂。无有实故。   缘生故如幻。   笺云。一切许法仗因托缘而生。缘无自性。当体即空。故如幻化。无有实体。经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   无为无起灭。   笺云。起犹生也。无为之理。本自无生。今亦无灭。   不实如空华。   笺云。有为之法不实。如空中华。本无所有。   言妄显诸真。   次两袪真妄。   笺云。外人问。妄法既不实。如今因何。又有一切妄法。经家答云。言妄显诸真。说个妄但是显真而说也。   妄真同二妄。   笺云。又问。如今舍妄趣真。又如何。答妄真同二妄。若有一妄可舍。一真可取。真亦是妄。故云二妄。   犹非真非真。   笺云。犹尚也。上非真是真。是对妄之真。而今尚自非。亦无对妄之真。下非真。是对真之妄。亦无对真之妄。非真是妄也。此句牒上同一妄句。或下一非真。亦非也。   云何见所见。   笺云。尚无真妄之法。云何更有能见所见。   中间无实性。   后劝证同源文三。初牒一明双显如无二。   笺云。中间指识。此识无有真实。脱体是妄。   是故若交芦。   笺云。根境互依。是牒前来见相二分。云相见无性。同于交芦。   结解同所因。   笺云。生死亦汝六根。解脱亦汝六根。牒前文云。根尘同源。缚脱无二。   圣凡无二路。   笺云。一切众生亦如也。众贤圣亦如也。   汝观交中性。   次迷悟同体重遣二边。   笺云。再劝观妄识。内是根。外是尘。识交在中。   空有二俱非。   笺云。若言是空。诸佛又转识成智。是识体不空。若言是有。识相又无。故云二非。   迷晦即无明。   笺云。迷妄晦昧。即是无明。一切众生。迷后无真觉之明。其体昏暗。即此便是无明。   发明便解脱。   笺云。悟妄即真。此牒释同源也。   解结因次第。   后劝择入流悬消一六。   笺云。若解此结。乃有次第随解。如人解结。解一结了。又解一结。   六解一亦亡。   笺云。六根既解。无明亦除。一即无明。已上二句。生六解一亡疑。   根选择圆通。入流成正觉。   笺云。此二句生下圆通分。随拣一根圆通入道。如观音以耳根入证。   陀那微细识。   后再指超门文三。初标陈昔演。   笺云。八之异名赖耶。唐言藏识。能含藏诸法种子故。若单言赖耶。即翻为藏识。此藏识名。宽通三藏义故。若言阿赖耶者。即翻为执藏。此名即局。于三藏中。唯得执藏义。今约宽者而说。故云藏识。从因至果。有三位。一者。我爱执藏位。即一切异生。并七地已前。并前三果人皆有。缘此等有情第七识。起其我见。执第八故。二者。善恶业果。即名异熟识。前世造善恶为因。今世感得无记第八是果。因通善恶。果唯无记。果异于因。名为异熟。异熟识名。通一切异生皆有。若约显处者。至舍阿赖耶识名时即显。此约法执位中说。佛位即无。三者。相续执持位。即名阿陀那识。此名亦通一切位。若约显处说。佛果方显。以能执持根身种子。不坏散故。名阿陀那。唐言执持。三藏者。能藏。所藏。执藏。且能藏者。即八识自证分现行。能持一切旧种。故名能藏。如库如藏。能含藏外财帛等。库藏名能藏。财帛名所藏。法中一切本有种子。从无始已来。不散失故。皆由第八自证分能含藏。言所藏者。以自证分是所熏处。故名所藏。即前七识所熏得诸法种子刹那。便落在第八识自证分。自证分中。是佗前七识新熏种子。所归趣所藏之处。受佗前七熏故。自证分所藏。即此二藏。唯自证分。言执藏者。即第八见分。即第六所执之处。名执。本来第八非执藏故。今缘被第七妄执为我。故名执藏。   习气成暴流。   笺云。习气都有三义。一种子名习气。气则气分。习谓熏习。由彼现行熏习得此气分故。种子名习气。二现行。亦名习气。谓即由种子。能生现行。现行是种子家之习气。三习气。名习气。如裹香纸而有气分。此中二习气。唯约种子说。深密经七字颂云。阿陀那识甚微细。一切种子成暴流。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言此习气炽盛。如溪头急暴流水。次第炽盛。流注而下。   真非真恐迷。我常不开演。   笺云。若言第八识是真。一切众生。又执妄为真。若言是非真。又将净分。一时拨同断灭。恐一切众生迷妄去。我乃寻常。不开通演畅。是四十五年前。不说此第八识。此一节。孤起之文。经意具简。第八识中。真妄染净。向下欲说六解一亡疑。恐佗将真。一时拨同断灭故。或且劝佗断妄归真云。非幻尚不生。幻法云何立。又说。非幻成幻法。约妄生时。令佗知真识妄。或向下欲破识阴。此中且先简。令佗知真知妄。此中破染分。不破净分也。   自心取自心。   次推迷显顿文四。初推妄生。   笺云。自之真心。今更起能觉之心。缘彼自心。则自心取自心也。   非幻成幻法。   二子妄体。   笺云。非幻之真。成幻之妄。   不取无非幻。   三指顿了。   笺云。但不起能取之心。亦无真名可得。故云无非幻。非幻。真法。法执亡也。   非幻尚不生。幻法云何立。   四显双除。   笺云。便牒真尚自不生。是法将亡。幻妄之法。云何更立。   是名妙莲华。   后目法彰超文四。初喻彰三胜。   笺云。既无真妄二法。如莲华。出凡夫淤泥。离声闻浊水。出菩萨清水。斗顿馨香。不染烦恼。   金刚王宝觉。   笺云。金刚无破坏义。王者自在义。宝则可贵可重。觉乃真觉之智。   如幻三摩提。   笺云。一切诸法如幻。便是三摩钵提。唐言等至。法界大定。   弹指超无学。   次一念悬超。   笺云。弹指。立速义。超犹到也。无学。举其证位。即佛果位也。   此阿毗达磨。   三妙慧堆诠。   笺云。梵语阿毗达磨。唐言对法。摄大乘论云。有四一对。此法对向无住涅槃。能说谛菩提分解脱门。名对。二数。于一一法数宣说。训释言词。自于共差别。名数。三伏。申此是足论处所等。能胜□佗论。名伏。四通。由此能释。通素呾览义名迁。又梵语阿毗达磨。唐言论藏。阿之言无。毗犹比也。达磨唐言法。是无比之法。   十方薄伽梵。   四十方同指。   笺云。佛地论颂云。自在炽盛与端严。名称言祥及尊贵。具足如是诸六义。应当总号薄伽梵。薄伽者。声梵谓具德。若有为薄伽声者。能破四魔。必具六德。一自在。永不系属诸烦恼故。二炽盛。炎猛智火所烧炼故。三端严。三十二相所庄严故。四名称。佛之胜名。无不知故。五吉祥。常起方便。利有情故。六尊贵。天上天下咸尊重故。若言世尊。则少前五义。此赞佛德。   一路涅槃门。   笺云。一路更无二路。路。乃三乘圣人游履之处。涅槃。乃寂灭之理。门者出入义。三世诸佛。起智合理。从此门入。或三世诸佛。从根本智。起后得智达俗。从此门出。一切众生。造轮回总别报业。从此门出。向三界受生。   于是阿难及诸大众。闻佛如来无上慈诲。   四释六解一亡疑文二。初乘标请决文五。初承诠悟益。   笺云。由前来颂云。六解一亦亡。所以阿难。便□此中请云。我今闻佛无遮大悲。乃至洗涤沈垢。既作如是请已。于是世尊。取劫波罗天所奉华巾。于大众前。绾成一结。乃至若欲除结。当于结心。表大乘之人万法皆修于心。无上慈诲者。则前是名妙莲华。至一路涅槃门。此则无上慈悲诲喻。   祇夜伽陀。   笺云。梵语祇夜。唐言讽颂。此不牒长行。孤然而起。陀那微细识。向下经是也。梵语伽陀。唐言重颂。重颂前长行。是前真性有为空。向下文是也。   杂糅精莹。   笺云。相杂间糅而说。或理或事。精纯而莹净。   妙理清彻。   笺云。赞前所颂。微妙道理。清明廓彻。   心目开明。叹未曾有。   笺云。心是理。目是智。起智照理。如眼照物分明。   阿难合掌。顶礼白佛。我今闻佛无遮大悲。性净妙常。真实法句。   次叹法陈疑。   笺云。无遮遍益义。世尊有同体大悲。是指前经云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门等文。或指前根尘同源缚脱无二文。或指结解同所因。圣凡无二路之文。性则体性性。净为清净。微妙圆常。是所诠理。真实乃无虚妄。法句指前颂文。是等流教法。即能诠文。   心犹未达六解一亡舒结伦次。   笺云。然后请释向下六解一亡疑。舒为舒开。即菩提涅槃。结为结缚。伦即伦流。次为次第。   惟垂大慈。再愍斯会及与将来。施以法音。洗涤沈垢。   后请宣除惑。   即时。如来于师子座。整涅槃僧。敛僧伽梨。揽七宝机。引手于机。取劫波罗天所奉华巾。于大众前。绾成一结。示阿难言。此名何等。   后绾叠通疑文二。初立结微研文三。初结问酬名文六。初盘中问目。   笺云。于向。整齐。敛收。揽按。引展也。师子。表无畏也。涅槃僧。唐言内衣。即今裙也。僧伽梨。即大衣。又云杂碎衣。以条数多故。从用立名。名入王宫聚落衣。亦云和合衣。有三品。从九条。增至二十五条。佛说法。入王宫降魔时。俱著此衣也。世尊前有七宝为机案。劫波罗树名。树上有缕。取之为巾。乃北方毗沙门太子。名曰那吒。所奉如来也。   阿难大众俱白佛言。此名为结。   二标答结名。   笺云。法合一切众生。无明为能变。六根为所变。便先有眼根。取色尘境。名第一结。   于是如来。绾叠华巾。又成一结。重问阿难。此名何等。   三重结重问。   笺云绾摄叠其华巾。问是甚物。   阿难大众。又白佛言。此亦名结。   四重答。   笺云。第二便有耳根。缘著声尘。   如是伦次绾叠华巾。总成六结。一一结成。皆取手中所成之结。持问阿难。此名何等。   五问。   笺云。如是伦流次第。三结四五六等。皆取执持问之。   阿难大众。亦复如是。次第酬佛。此名为结。   六合。   笺云。一一随结。皆答云。此名为结。   佛告阿难。我初绾巾。汝名为结。此叠华巾。先实一条。第二第三。云何汝曹。复名为结。   次征相不齐体文二。初问。   笺云。佛便责之。我初绾巾。汝名为结。是牒第一问。结此巾先实一条。意为性本一真。第二第三。云何汝辈。总名为结。但知前结。其余五结亦然。大乘人。若解结时。一根既返源。六根齐解脱。   阿难白佛言。世尊。此宝叠华。缉绩成巾。虽本一体。如我思惟。如来一绾得一绾名。若百绾成。终名百结。何况此巾秪有六结。终不至七。亦不停五。云何如来秪许初时。第二第三。不名为结。   后答。   笺云。缉麻谓之缉绩。虽本一体者。巾本一条。阿难顺同小乘。执异不通。   佛告阿难。此宝华巾。汝知此巾。元止一条。我六绾时。名有六结。汝审观察。巾体是同。因结有异。   后研消同异文四。初劝审同生异。   笺云。此巾可贵可重如宝。汝知此巾。元止一条。法上性本一真。我六绾时。名有六结。元于一精明。分成六和合。令佗审巾体是同如。性体是一。因结有异。因妄有六根。   于意云何。初绾结成。名为第一。如是乃至。第六结生。吾今欲将第六结名。成第一不。   二审试互成。   笺云。佛将第六。为第一结。意谓大乘之人。了六根无自性。一根受用。遍缘诸境。得其互用。   不也。世尊。六结若存。斯第六名。终非第一。纵我历生。尽其明辨。如何令是六结乱名。   三答执异不通。   笺云。尽其聪明智辨。不可将第六为第一。然小乘人。执眼不同意。   佛言如是。六结不同。循顾本因。一巾所造。   四比根同异。   笺云。六结不同。牒佗执异不通。令佗审因起之处。此六结。皆因一个手巾所作。法上此六知根。皆因一个无明为能变。六根为所变。   令其杂乱。终不得成。   笺云。牒佗不能互用一根。遍缘诸境。   则汝六根。亦复如是。毕竟同中。生毕竟异。   笺云。以法合之。毕竟同中。则性本一真。生毕竟异。则分成六妄。佛且顺佗小乘人。只了我执。未断法执。   佛告阿难。汝心嫌此六结不成。愿乐一成。复云何得。   后比明修解文三。初征消一异文三。初问去异留同。   笺云。汝必定是嫌此六根。要不成六。愿此六根返归一体。且遣异留一。顺佗小乘人。虽得我空。未忘法执。   阿难言。此结若存。是非锋起。于中自生此结非彼。彼结非此。如来今日。若总解除。结若不生。则无彼此。尚不名一。六云何成。   次答双销一六。   笺云。才有一。便有六。如两阵交锋而起。此结非彼。执一不是六。彼结非此。执六不是一。   佛言。六解一亡。亦复如是。   后如来合理文二。初乘销略合。   笺云。答当于理。故云如是。   由汝无始心性狂乱。知见妄发。发妄不息。劳见发尘。   后广叙劳因文三。初述二分生由。   笺云。因汝无始无初已来。妄心妄性。颠狂作乱。能知能见。业转为见分。现识为相分。发起妄识。不能止息。劳见是见分。发尘是相分也。   如劳目睛。则有狂华。于湛精明。无因乱起。   次比劳睛华现。   笺云。于湛精明。真也。无因乱起。妄也。此则本无因依。忽然而起。   一切世间。山河大地。生死涅槃。皆即狂劳。颠倒华相。   后显比劳相。   笺云。向第一义谛上观。俱卢不实。所谓真如凡圣。皆是梦言。生死涅槃并为增语。若对世俗谛观。便有生死涅槃。或染或净。   阿难言。此劳同结。云何解除。   次显解迷源文六。初引劳[言*谷]解。   如来以手将所结巾。偏掣其左。问阿难言。如是解不。   二掣叠征舒文四。初左掣问解。   笺云。左逆义。表外道。于根上修行。灰身卧棘。不能解脱。   不也。世尊。   二答左不成。   旋复以手。偏牵右边。又问阿难。如是解不。   三右牵征舒。   笺云。右顺义。表声闻。不依佛教。但于境上修行。厌境沈空。亦非解脱。   不也世尊。   四答右不解。   佛告阿难。吾今以手。左右各牵。竟不能解。汝设方便。云何解成。   三返问解方。   阿难白佛言。世尊。当于结心。解即分散。   四述除心即散。   笺云。大乘之人。凡所见法。皆是见心。心若不生。万法何状。但了一心无实。六结自亡。华严云。三界所有法。一切唯心造。   佛告阿难。如是如是。若欲除结。当于结心。   五将修比喻。   阿难。我说佛法从因缘生。非取世间和合粗相。   六劝随根入证文三。初述比谈因邃。   笺云。言佛法。影取世间法。从因缘生者。是当除结心。   如来发明世出世法。知其本因。随所缘出。   次彰镜智穷微文二。初总牒双因。   笺云。世出世法。皆从心变。伏心为缘变起。此心约八识。若是出世法。从净智上生。是真因缘。若是世间法。从根本无明生。是妄因缘。   如是乃至恒沙界外。一滴之雨。亦知头数。   后单陈世法文三。初述现相穷微。   笺云。三界唯心。心外无法。或诸佛净智。悉能了知。   现前种种。松直棘曲。   次了无情曲直。   笺云。一切众生。内心招感故也。   鹄白乌玄。皆了元由。   后知羽族相殊。   是故阿难。随汝心中。选择六根。根结若除。尘相自灭。诸妄销亡。不真何待。   后劝择圆根速证。   阿难。吾今问汝。此劫波罗巾。六结现前。同时解萦。得同除不。   后指根修证文三。初问六结同除。   笺云。萦结也。世尊意问。但一根既返源。六根齐解脱。   不也。世尊。是结本以次第绾生。今日当须次第而解。六结同体。结不同时。则结解时。云何同除。   次答如因渐解。   笺云。阿难答时。执异不通。   佛言。六根解除。亦复如是。   后合明修证文二。初显根同喻比不同除。   笺云。佛虽顺佗小乘人。道六根解除。亦复如是。意但解一根。其余五根。一时解脱。   此根初解。   后明渐证二空获无生地。   笺云。六根初解也。   先得人空。   笺云。我法将亡。   空性圆明。   笺云。结人空圆明。   成法解脱。   笺云。证法空真理。   解脱法已。   笺云。结法空。   俱空不生。   笺云。亦无法空。亦无人空。人法俱空也。   是名菩萨。从三摩地。得无生忍。   笺云。三摩地。唐言等至。无生亦无灭。是二空真如理。忍者。即认之义。是二空真如智。此约全证二空真理。位登极果。疏中。又更一义和会言。若论无生法忍。是七地菩萨得。今此中言人法俱空登极果。此约全证。七地乃分证也。或此约果谈因。人法二空是果。无生忍是因。或圆中渐说。   阿难及诸大众。蒙佛开示。慧觉圆通。得无疑惑。一时合掌。顶礼双足。而白佛言。我等今日身心皎然。快得无碍。   第二明修证分文三。初明慧观圆通修证分文二。初总陈通悟文三。初阿难请演文八。初承诠荡惑。   笺云。从此后。明修证。是显果体圆满。名出躔。号大法身。就此文。科分三段。初慧观圆通修证分。次二力加持修证分。三万行圆□修证分。且初慧观圆通修证分。谓二十五圣人。各说圆通观门。观音一人。犹称最上。初憍陈尊者。于音声下。悟明四谛。终至大势至菩萨。说念佛三昧。乃至观音菩萨云。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乃至生灭既灭。寂灭现前。获二殊胜。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二者。下合六□一切众生。同一悲如。乃至三十二应。十四无畏。四不思议等事。于是世尊。大慈平等。不生简择。遂来文殊菩萨。于二十四圣人中。简是何圣者。契此界众生之机宜。所以文殊菩萨。承受圣旨。从座起来。对佛说偈云。觉海性登圆。圆澄觉元妙。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乃至向下便简云。色想结成尘。精了不能彻。如何不明彻。于是获圆通。乃至二十四大势至菩萨云。诸行是无常。念性元生灭。因染令殊感。云何获圆通。既简云。二十四圣人。不契此界众生之机。遂乃独□观音一人圆通之理。深契此方众生。经云。我今白世尊。佛出娑婆界。一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欲取三摩提。实以闻□人。离苦得解脱。良哉观世音。上来叙慧观圆通修证竟。蒙佛开示慧觉圆通者。前文云。此根初解先得人空。空性圆明。成法解脱等。或可。是故汝今选择六根。至不真何待。或前五密因。皆是开通指示。慧是一百法。别境中慧之一法。此目智觉之理。圆满通达也。身皎然不执我。心皎然不执法。   虽复悟知一六亡义。然犹未达圆通本根。   二尚昧修根。   笺云。虽复悟知。解结因次第。六解一亦亡。然犹未达根选择圆通。□□成正觉。   世尊。我辈飘零。积劫孤露。   三伤久沉生。   笺云。飘则人天善道。零者落也。即落在三涂。积谓积委。劫者时分。无母谓之哀。无父谓之孤。父母俱无谓之露。言二乘无法空智。六度菩萨母。方便以为父。   何心何虑。预佛天伦。   四愧莲华□。   笺云。预厕也。言我是何妄心。是何念虑。厕佛世尊□先弟后。天然伦流次序。   如失乳儿。忽遇慈母。   五喜逢慈育。   笺云。言我声闻之人。根机狭劣。大似小儿生下。失于母乳。不存性命。今日得遇世尊。开示道眼。似彼婴孩。逢于母乳。   若复因此际会道成。   六会指如无。   笺云。言我忽于佛一一相际会得成道果。   所得密言。   笺云。则此根初解先得人空。秘密之言也。   还同本悟。   笺云。则起始觉智。合本觉理。本悟即是本也。   则与未闻。无有差别。   笺云。悟了还同未悟时。   惟垂大悲。惠我秘严。成就如来最后开示。   七请示秘门。   笺云。此经。是四十五年后说。则最后开示也。或三修证。是最后开示。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退藏密机。冀佛冥授。   八申仪冀授。   笺云。冀犹望也。藏为藏隐。密为秘密。机为心机。是第六不与五同缘。专注一心。望佛世尊冥然教授。   尔时世尊。普告众中诸大菩萨。及诸漏尽大阿罗汉。汝等菩萨。及阿罗汉。   二来众谈因文二。初告。   生我法中。得成无学。   笺云。法华云。从佛口生。从法化生。   吾今问汝。最初发心悟十八界。   后问。   笺云。最初发心。悟入六根界。六尘界。六识界。三六一十八界。   谁为圆通。从何方便。入三摩地。   笺云。从何根。得圆遍通达。从何方法巧便之门。入是能入三摩地。则法界大定。是所入。   憍陈那五比丘。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在鹿苑。及于鸡园。   后圣从依述文二。初众圣申因文九。初拂尘圆觉证文六。初因声悟谛文四。初述因声悟谛。   笺云。五比丘。五俱轮也。梵语俱轮。唐言亲。是佛之亲。陈那在五人数。鹿苑者。世尊因地。会在鹿野苑中。为鹿王。教化群鹿。鸡园者。佛灭度后。一百余年中。即摩伽陀国。号无忧王。王之子。因大五比丘起诤。王入寺和净。因圣众部。现大神通。王乃起信造伽蓝。名鸡园。此是新鸡园。佛在日。是旧鸡园。   观见如来最初成道。于佛音声。悟明四谛。   笺云。然世尊。十九逾城向雪山修行。六年苦行。五载修禅。此五人。在山伏事世尊。十一年断尽结使。向菩提树下。顺同小乘八相成道。先住鹿苑。执五人之恩。为佗说十二行法轮。说了。问此五人阿若多。其时陈那云。阿若多。唐言解义。解四谛理。成阿罗汉。谛者。实义。理如实理。事如实事。   佛问比丘。我初称解。如来印我。名阿若多。   二印解彰名。   妙音密圆。我于音声。得阿罗汉。   三克证因声。   笺云。微妙音声。秘密圆满也。则不顺声尘。起道谛智。证灭谛理。   佛问圆通。如我所证。音声为上。   四结标音户。   优婆尼沙陀。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亦观佛最初成道。观不净相。   二沙陀谛色文二。初因观色证。   笺云。或佛教之修不净观。或随佛见佛作不净观。不净观门者。则五停心之一也。一多贪众生。作不净观。二多思觉众生。作数息观。三著我众生。作戒分别观。四愚痴众生。作缘起观。五多嗔众生。作慈悲观。且如不净观有四。一显色贪。多缘赤白起。作青瘀想。二形色贪。多缘长短起。作坏烂想。三妙触贪。多缘细滑起。作虫蛆想。四供奉贪。多缘歌舞起。作死尸想。又不净有四。一种子。父母精血。二住处。生熟藏中。三自体。三十六物。四毕竟。归尸陀林。是观不净因。作不净观也。   生大厌离。悟诸色性。以从不净白骨微尘。归于虚空。空色二无。成无学道。   笺云。生极厌离。悟前尘色性。以从不净观。此身皮肉坏烂至白骨。然后白骨散坏成微尘。从微尘归顽空。顽空与质碍之色。悉皆无故。证真空理。   如来印我。名尼沙陀。尘色既尽。妙色密圆。我从色相。得阿罗汉。佛问圆通。如我所证。色因为上。   后印号标通。   笺云。妙色。是悟色性秘密圆通。乃舍无常色。获得常色。我从色相。悟色相也。   香严童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闻如来。教我谛观诸有为相。   三香严了嗅文六。初叙承先教。   笺云。因香悟道。故号香光庄严。言童子。不犯欲尘童真之子。诸有为相。乃内心外身。根身器世等。   我时辞佛。宴晦清斋。见诸比丘。烧沉水香。香气寂然。来入鼻中。   二宴晦闻香。   笺云。安心不动为宴。不逐前境名晦。绝诸烦恼喧挠为清。洗涤心虑名齐。香沈于水。曰沉水香。   我观此气。非木非空。非烟非火。去无所著。来无所从。由是意销。发明无漏。   三入观亡心。   笺云。非木。香且无相。非空。嗅且有香。非烟。无可熏蒙。非火。绝诸热焰。去无所著。无灭相。来无所从。无生相。由是意销。第六不与五同缘。   如来印我。得香严号。   四如来印号。   尘气倏灭。妙香密圆。我从香严。得阿罗汉。   五述证登果。   笺云。妙香密圆。悟香性周遍法界。   佛问圆通。如我所证。香严为上。   六标显通问。   笺云。六尘之中。此童子向香尘作观。   药王。药上。二法王子。并在会中五百梵天。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无始劫。为世良医。   四藏眼通尝文六。初述凡中习艺。   笺云。藏眼通尝者。如药王药上授记经云。成佛名净藏净眼如来。药王者。了诸药味。得大自在。药上者。医治众生。世称第一。法王子。则绍隆佛日。即应正觉。良者善也。医者意也。本草云。盖善以意量。得病之节。   口中尝此娑婆世界。草木金石。名数凡有十万八千。如是悉知苦酢咸淡甘辛等味。并诸和合。俱生。变异。是冷是热。有毒无毒。悉能遍知。   二明药性通闲。   笺云。凡药。宜用一君。二臣。五佐。或一君。三臣。九佐。养命之药。多君。养性之药。多臣。疗病之药。多佐。和合者。诸味杂和。俱生者。苗实一味。变异者。苗实不同。   承事如来。了知味性。   三达味心开。   非空非有。   笺云。非空。赖耶之性不空。非有。赖耶之相不有。   非即身心。   笺云。身心相不可得。   非离身心。   笺云。身心外。无有别性。或非即身心。不即妄识是真。非离身心。离妄外。别又无真。   分别味因。从是开悟。   笺云。知众味根元。从此开通悟解。   蒙佛如来。印我昆季。药王药上二菩萨名。   四号连昆季。   今于会中。为法王子。因味觉明。位登菩萨。   五位登菩萨。   笺云。因此味尘。觉察明了。   佛问圆通。如我所证。味因为上。   六显味通门。   笺云。此菩萨。六尘之中。向味尘作观。   跋陀婆罗。并其同伴十六开士。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等先于威音王佛。闻法出家。   五贤护浴尘文四。初出家逢佛。   笺云。跋陀婆罗。唐言贤护。慈恩云。具大贤德。护持佛法。故云贤护。思益经第十一云。十六贤士。一跋陀婆罗。二宝积。三星德。四谛天。五水天。六善力。七大意。八殊胜意。九增意。十善发。十一不见空。十二不休息。十三不少息。十四导师。十五法藏。十六持地。   于浴僧时。随例入室。忽悟水因。既不洗尘。亦不洗体。中间安然。得无所有。宿习无忘。乃至今时。从佛出家。今得无学。   二悟浴心开。   笺云。无记之身。不能分别。由第六识心。分别垢净。水是大性。无情。亦不能言我能洗尘。既不洗尘。又不洗体中间识心安然。宿习无忘。得宿住智通。   彼佛名我跋陀婆罗。妙触宣明。成佛子住。   三印号彰超。   笺云。触性开宣圆明。绍隆佛日。是佛真子。住佛座下。   佛问圆通。如我所证。触因为上。   四结标因指。   笺云。此六尘之中。向触尘作观。   摩诃迦叶及紫金光比丘尼等。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于往劫。于此界中。有佛出世。名日月灯。我得亲近。闻法修学。   六饮光观法文四。初昔佛修行。   笺云。于此界中者。是向此堪忍世界之中。今此经言日月灯明佛。彼付法藏传云。昔过去九十一劫。毗婆尸佛。入涅槃后。四部弟子。咸生悲恋。收取舍利。起七宝塔。时彼塔中有佛形像。佛面金色。少处缺坏。时有一贫女。游行乞食。得一金珠。见佛像。将欲修补。迦叶尔时作锻金师。女即持往。请令修造。是时金师。闻福欢喜。为治用补像面。因共立愿。愿我二人。常为夫妇。身真金色。恒受快乐。常修梵行。至得见佛。夫妇俱成圣果。   佛灭度后。供养舍利。然灯续明。以紫光金。涂佛形像。自尔已来。世世生生。身常圆满紫金光聚。   二果乘先福文二。初自述承修。   笺云。梵语设利罗。亦云舍利。唐言骸骨。续明者。相续照明也。   此紫金光比丘尼等。即我眷属。同时发心。   后妻因共果。   我观世间六尘变坏。   三观尘入证。   笺云。六尘是法尘影象。念念生灭。   唯以空寂。   笺云。谓生灭证不生灭。   修于灭尽。   笺云。谓灭尽定。灭六兼尽七。灭七染分。净分不灭色。   身心乃能度百千劫。犹如弹指。   笺云。度犹越也。言超越百千劫事。如顷刻之间。   我以空法。成阿罗汉。   笺云。言了法尘空寂。而证果也。   世尊说我头陀为最。   四显志标因。   笺云。头陀者。亦云杜多。唐言抖擞。亦云淘汰。如水淘汰尘土。以手抖擞尘土。其行有十二。一衲衣。二三衣。三乞食。四不作余食法。五一坐食。六抟食。七阿练若。八冢间。九树下。十露地。十一随坐。十二长坐。   妙法阐明。   笺云。谓悟法尘空了。法性现前。开通明了。   销灭漏漏。佛问圆通。如我所证。法因为上。   笺云。六尘之中。此向法尘作观。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第五上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五(之下)     天竺沙门 般剌密帝 译     乌长国沙门 弥伽释迦 译语     菩萨戒弟子 房融 笔受     西京大兴福寺沙门 惟悫 科     皇宋首楞大师 可度 笺   阿那律陀。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初出家。常乐睡眠。如来诃我。为畜生类。我闻佛诃。啼泣自责。七日不眠。失其双目。   次拂迹旋根证文五。初半头迥照文三。初述诃眠失目。   笺云。阿那律。佛之堂弟。白饭王之子。如来诃云。咄咄胡为寐。瓮螺蚌蛤类。一睡百千年。佛出无由值。睡眠则身心不自在。昏沉为性。障急不生。然睡是眼之食。既七日不眠。眼则枯。西图记云。阿那律被佛诃。则以竹抨眼七日。则失其双目。问。眼者何义。以照了为义也。   世尊。示我乐见照明金刚三昧。   次因□超明。   笺云。爱乐观见。照了明白。是智家功用。金刚是智。三昧是理。则起智合于理。   我不因眼。观见十方。精真洞然。如观掌果。   笺云。精真之智洞然。周遍法界。二□之人有三品。下品见小千界。中品见中千界。上品见大千界。即何那律也。   如来印我。成阿罗汉。佛问圆通。如我所证。旋见循元。斯为第一。   后印号标因。   笺云。旋见则眼根。顺其本元真见。也。六根向眼根作证。   周利槃特迦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阙诵持。无多闻性。   二一偈凝虚文五。初彰懵钝。   笺云。周利槃特迦者。华严入如来智德经。翻为继道。善现律。翻为路边生。有一长者。只有一女。与奴私通。遂逃佗国。久而有孕。垂生思妇。行至路边即生。因名焉。或云。兄名路边生。弟名继道。言相继道路而生也。我阙诵持者。言我无智慧之能也。背文曰诵。持谓任持。   最初值佛。闻法出家。忆持如来一句伽陀。于一百日。得前遗后。得后遗前。   二阙闻持。   笺云。然槃特钝根。如律广明。如世尊授彼扫帚二字。或得扫忘帚。得帚忘扫。由是思惟。扫帚者。即是除去粪秽之义。遂乃起智证果。   佛愍我愚。教我安居调出入息。   三授观修。   笺云。数息观行者。则五停心观中第二。多思觉众生。作数息观。须具六因。一数者。为数息风。从一至十。终而复始。其有三失。一数减失。二为一。二数增失。一为二。三杂乱失。于入为出。第二随者。谓所系心随缘出入。三止者。谓随所乐者。安止其心。不令分散。四观。谓观息风在身。如珠中缕。五转。谓移息风。乃至世第一法。六净。谓胜进入于见道。乃至无生。又要具四缘。一息所依地。二风道通。三毛孔开。四出入息地。粗心现前。   我时观息。微细穷尽生住异灭。诸行刹那。   四依成圣。   笺云。问。生住异灭。岂非大乘细四相。小乘之人。焉得知之。答。有二义。然第六识中。亦有粗生住异灭。或此尊者。目大权声闻。示现小乘故。知细四相也。   其心豁然。   笺云。了□息出入生灭。悟不生灭理。   得大无碍。乃至漏尽成阿罗汉。住佛座下。印成无学。   笺云。真空不碍。乃有发挥。能随缘而成辨。或无碍。□空智现前。无挂碍也。   佛问圆通。如我所证。返息循空。斯为第一。   五结悟因。   笺云。返回也。言回息。顺归真空之理。此向鼻根作证。   憍梵钵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有口业。于过去劫。轻弄沙门。世世生生。有牛呞病。   三憍梵旋尝文四。初果承先业。   笺云。憍梵钵提。或云□房钵底□言□□。今经。言轻弄沙门。因果经。云过去因偷。□□□□禾数颗坠地。五百生中作牛。赏佗。今虽得人身。常作牛蹄牛呞之相。   如来。示我一味清净心地法门。   次蒙示观门。   笺云。观诸味性。悉皆空寂。唯一味现前。更无余味。清净□离烦恼所知□障也。心。是真心。地。是实际理地。法者。轨生□解□。门者。出入自在义。此但约真理说。乃佛示佗实际理也。   我得灭心。入三摩地。   笺云。灭心者。灭尽定也。入是能入。三摩地是所入。此约亲证。此定前理。名别体同。   观味之知。非体非物。应念得超世间诸漏。   三定观超凡。   笺云。非体。和是妄识不是真。非物。为非舌非食。然食不自知。舌不自觉。唯第六妄心分别。   内脱身心。外遗世界。远离三有。如鸟出笼。离垢销尘。   笺云。脱身无依佗性。脱心无遍计性。此心则第六识。或云第八识。非也。然六识对六根。或可。内脱身心。无能依见分。外遗世界。无所依相分。言能依所依。见相二分。俱空也。   法眼清净。成阿罗汉。如来亲印登无学道。   笺云。法眼是智。清净是理。言起智照理也。   佛问圆通。如我所证。还味旋知。斯为第一。   四显标因悟。   笺云。六根向舌根作证。   毕陵伽婆蹉。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初发心。从佛入道。   四毕陵销觉文五。初频承佛教。   笺云。唐言解习。正云毕[車*閵]陀伐蹉。唐言余习。五百生为婆罗门。恶性粗言。今虽得果。余习尚在。如骂恒河神。为婢□是也。   数闻如来说诸世间不可乐事。   笺云。内身外器等法。一身之内。大肠小肠生藏熟藏。多少不净。   乞食城中。心思法门。不觉路中毒刺伤足。   一刺足因思。   笺云。以心思□此不净观行法门。   举身疼痛。我念有知。   三因痛观心。   笺云。此知痛之知。   知此深痛。   笺云。知此是痛之□。   虽觉觉痛。   笺云。虽觉是能觉。觉痛之觉觉是所觉。能痛之心。   觉清净心。   笺云。起智照理。   无痛痛觉。   笺云。无能痛之心。亦无觉痛之觉。   我又思惟。如是一身。宁有双觉。摄念未久。身心忽空。三七日中。诸漏虚尽。成阿罗汉。得亲印记发明无学。   四双融入证。   佛问圆通。如我所证。纯觉遗身。斯为第一。   五显标因理。   笺云。六根向身根作证。   须菩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旷劫来。心得无碍。自忆受生。如恒河沙。   五善现穷空文六初宿承通智。   笺云。得宿住□通也。   初在母胎。即知空寂。   二住腹知空。   笺云。便悟真空理。   如是乃至。十方成空。   三变界成无。   亦令众生证得空性。   四令佗获益。   蒙如来发性觉真空。   五妙悟通真。   笺云。性觉是智。真空是理。   空性圆明。   笺云。理智冥一。   得阿罗汉。顿入如来宝明空海。同佛知见。印成无学。解脱性空。我为无上。   笺云。宝明即智。空海即理。   佛问圆通。如我所证。   六标显悟因。   诸相入非。   笺云。非者无也。破诸有相。入于无相。   非所非尽。旋法归无。斯为第一。   笺云。上之一非。是能空之心。所非。是所空之境。二俱空寂。故云尽。或可。非所。无所缘境。非尽。无能缘心。能缘□心。因何言非尽。谓前起能缘心。非却所缘境。如今非所之心。亦尽也。此六根之中意根作证。   舍利弗。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旷劫来。心见清净。   三息□澄流证文三。初鹙子鉴通文五。初陈心久净。   笺云。心见清净。则眼识现量心缘虑以[仁-二+解]心。八识总名心或心见清净则不对前境也。   如是受生。如恒河沙。   二宿智遐鉴。   世出世间。   三妙慧双通。   笺云。言世间。则内身外器。三科七大等法。出世间。则声闻缘觉。真如涅槃。无为之法。   种种变化。   笺云。结世间法。影取出世间法。非变化也。   一见则通。获无障碍。   笺云。一具遍通无□见也。   我于路中。逢迦叶波兄弟相逐。   四逢因悟证。   笺云。诸经。说逢马胜。今言逢迦叶波兄弟相逐。则优楼频螺迦叶。伽耶迦叶。那提迦叶。   宣说因缘。悟心无际。从佛出家。   笺云。说偈云。诸法从缘生。缘离性即灭。我师大沙门。常作如是说。   见觉明圆。得大无畏。成阿罗汉。   笺云。见觉。是眼识变成。智光圆满也。   为佛长子。从佛口生。从法化生。   笺云。诸佛皆以智为首。舍利弗。有大智故。从佛金口宣说。从所说法教化。而生佛家。   佛问圆通。如我所证。   五显标知见。   心见发光。   笺云。目眼识现量心。发智慧光也。   光极知见。斯为第一。   笺云。智光穷极。法界成真知见。六识之中。向眼识入证。   普贤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已曾与恒沙如来。为法王子。   次普贤心听文六。初广助法王。   笺云。普贤古云遍吉。普者遍也。遍入尘毛国土。教化众生。有大贤善。又梵语曼哩啰。唐言普贤。普是法。贤是人。人法双举也。又一切即一曰普。一即一切曰贤。   十方如来。教其弟子菩萨根者。修普贤行。从我立名。   二佗名就已。   笺云。十方如来。皆以行为初心。   世尊。我用心闻。分别众生所有知见。   三心闻洞见。   笺云。心闻。即是耳识现量心发明。分别众生所有知见。   若于佗方恒沙界外。有一众生。心中发明普贤行者。我于尔时。乘六牙象。分身百千。皆至其处。   四远应群心。   笺云。六牙表六根。清洁白。表行门莹净。问。此菩萨行门。周普如是。因可简之不得圆通。答。此但约发普贤之行。是大心者。故简之。   纵彼障深。未得见我。我与其人。暗中摩顶。拥护安慰。令其成就。   五隐相慰凡。   笺云。外人问。忽有业障深重者如何。经答云云。   佛问圆通。我说本因。心闻发明。分别自在斯为第一。   六结因心见。   笺云。此向耳识作证。   孙陀罗难陀。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初出家。从佛入道。虽具戒律。于三摩提。心常散动。未获无漏。   后难陀化息文三。初心多散动。   笺云。难陀有三。一名喜。则牧牛人也。二孙达罗难陀。唐言艳喜。三阿难陀。是庆喜问。艳是妻名。喜是己号。令称己号。何著妻名。答。此简非二人。是佛亲弟。长一丈五尺二寸。是大胜主之子。化缘出宝积经二十六卷。净饭王有三妃。一瞿夷主。二大术主。亦云幻□主。生难陀。三摩耶夫人。生世尊。   世尊教我及俱絺罗。观鼻端白。我初谛观。经三七日。见鼻中气。出入如烟。   次观息超尘。   笺云。观鼻端头一点白。令摄一聚心所使。心不散乱故。   身心内明。圆洞世界。遍成虚净。犹如琉璃。   笺云。身心内明。遍成智光。是此智。虚明清净也。   烟相渐销。鼻息成白。   笺云。乃智体光明。或白者。众色之本。表智。   心开漏尽。诸出入息。化为光明。照十方界。成阿罗汉。   笺云。化为光明者。则智光照用也。   世尊记我当得菩提。   后获记标因。   笺云。法华云。五百罗汉。二千声闻。俱得授记。恐在其数。   佛问圆通。我以销息。   笺云。销停鼻中出入气也。   息久发明。   笺云。观行将圆。则化成智。发起光明。   明圆灭漏。斯为第一。   笺云。此向鼻识作证。   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旷劫来。辩才无碍。宣说苦空。   四纵辨摧邪证文三。初辨才无畏。   笺云。宣说无常苦空。乃等流教法。是能诠文。   深达实相。   笺云。是所诠理。   如是乃至恒沙如来秘密法门。我于众中。微妙开示。得无所畏。   笺云。秘密法门。则等流教法。二乘不知。谓之秘。凡莫能测。谓之密。如今富楼那。为何却知□然是大权声闻。内秘菩萨行也。   世尊知我有大辩才。以音声轮。教我发扬。我于佛前。助佛转轮。因师子吼。成阿罗汉。世尊印我。说法无上。   次助转超凡。   笺云。音声如轮。能摧碾一切邪魔外道。或一人传授多人。如轮能回转故。然佛是正转。富楼那是助转。法华云。佛告诸比丘。汝等见是富楼那弥多罗尼子不。我常称其于说法。人中最为第一。亦常叹其□种功德。精勤护持。助宣我法。能于四众。示教利喜具足。解释佛之正云。而大饶益。自舍如来。无能尽其言论之辩。   佛问圆通。我以法音。降伏魔怨。销灭诸漏。斯为第一。   后显标因辨。   笺云。六识之中。向舌识作证。   优波离。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   五辔勒钳神证文三。初执□超尘。   笺云。辔是鞍辔。勒为勒住。钳为钳捉。神为神识。言一切众生。妄身妄心。喧嚣动掉。犹如生马。若不以戒戒束之。终乃起惑造业。如马以钳勒勒住。不令散动。梵语优波离。亦云邬波离。唐言近执。佛为太子时。彼为亲近太子。执事之□也。   我亲随佛。逾城出家。   笺云。佛为太子。年登十九。夜至三更。空中有神报云。太子出家时至。佛乃向城西北角。四天王捧其马足。逾城而出。住雪山中。   亲观如来六年勤苦。   笺云。六年苦行。一麻一麦。要伏苦行外道。五载修禅。十一年断尽结使。向菩提树下。三□四心。成等正觉。   亲见如来降伏诸魔。制诸外道。解脱世间贪欲诸漏。   笺云。佛成道后。欲界顶有诸魔王。作□境顺境中庸境恼乱。世尊入慈心三昧。放月爱慈光烁之。诸魔王等。悉皆退散。   承佛教戒。如是乃至三千威仪。   笺云。沙门有二百五十戒。每戒具十二。共三千也。或就三根本。每根本具一千之根本。具三千。   八万微细。   笺云。将前三千威仪。向七支上。配身三杀盗染。口四妄言绮语两舌恶口。每支上。具三千。三七二十一。都成二万一千。更向贪嗔痴三根本上配。每根戒。具二万一千。四个二万一千。成八万四千。经言八万略也。   性业遮业。悉皆清净。身心寂灭。成阿罗汉。   笺云。性业是根本。不可忏。如断多罗树。不复再生。如断人头。不复再活。其余俱约遮业。防外道俗人讥嫌。然二百五十条戒。杀盗染大妄语等。是性。其余俱是遮戒。大乘戒亦唤作性戒。此四重亦名性戒。大乘戒是体性。性此四重。体性是恶。名为性戒也。怡山然禅师云。大乘戒作是持止是犯。如佛因地。曾为婆罗门。与五百人。同共一船。时有一贼。在彼船中。欲杀此五百人。世尊知彼贼心。即杀其贼。贵存众多之命也。   我是如来众中纲纪。亲印我心。持戒修身。众推无上。   次纪纲辟众。   笺云。大绳曰纲。戒如其细。但举其纲。众目皆张。如今但二百五十戒清净。其余八万四千法。皆悉清净。尊者则众中头。有持戒第一。   佛问圆通。我以执身。身得自在。   后标因王戒。   笺云。执身。持小乘戒。唯以执身。不令造恶。   次第执心。心得通达。   笺云。执心。持大乘戒。但隔壁闻叙铛镮钏。起心分别是男是女。便犯根本。唯持心戒。怡山然禅师云。大乘戒者。不必与境相交。失念受乐。始犯根本。但是举念才起行一步。渐重前念。二步三步渐重。直至与境交。   然后身心一切通利。斯为第一。   笺云。然后身心。是持二种戒。六识向身识作证也。   大目揵连。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初于路乞食。逢遇优楼频螺。伽耶。那提。三迦叶波。宣说如来因缘深义。我顿发心。得大通达。   六涌没凌虚证文四。初遇缘心悟。   笺云。诸经皆云。遇马胜比丘。此经二处皆云。遇此亲兄弟三人。宣说因缘。偈云诸法从缘生等。   如来惠我。袈裟著身。须发自落。我游十方。得无挂碍。神通发明。推为无上。成阿罗汉。   二善证神通。   笺云。智用自在曰神。往来无壅曰通。又阴阳不须曰神。通达发明是智。   宁唯世尊。十方如来。叹我神力。圆明清净。自在无畏。   三佗佛谈功。   笺云。密迹金刚力士经云。目连。欲试释迦佛音响。到光明幡佛世界。佛名光明王。其佛身。长四十里。菩萨身。长二十里。其诸菩萨。所食钵器。其高一里。目连行钵际上。时诸菩萨。白世尊曰。唯然。大圣此虫何来。披沙门服。行钵际上。于时彼佛言诸族姓子。慎勿发心轻慢此贤。所以者何。今此少年名大目连。是释迦文佛声闻弟子中。神足第一。时光明王佛。告大目连。吾土菩萨。及诸声闻。见卿身小。咸发轻慢。仁者当显神足之力。承释迦文威德。目连稽首足下。右绕七币。却在佛前白言。今欲跏趺此地。容不。佛言。如意所乐。时大目连。踊在虚空亿百千仞。在彼宝城。化作一床。跏趺而坐。从其床座。垂众宝珠。亿百千垓。一一珠瑛。出百千光。一一光明。各有莲华。一切莲华。现释迦文身坐莲华上。其所言说。如释迦文。音响清净。班宣经典等无有异。目连显神足已。复住佛前。时诸菩萨。叹未曾有。   佛问圆通。我以旋湛。心光发宣。如澄浊流久成清莹。斯为第一。   四标因显悟。   笺云。旋妄识。归湛寂真空之理。心光发宣者。智也。烦恼已尽。真性清净。如澄浊流久成清莹。向意识作证。   乌刍瑟摩。于如来前。合掌顶礼佛之双足。而白佛言。我常先忆久远劫前。性多贪欲。   □了相凝空证文五。初乌刍凝□文七。初陈躬染习。   笺云。梵语乌刍。唐言头。瑟摩。唐言火。应云火头。盖西天先所而后能。   有佛出世。名曰空王。说多淫人。成猛火聚。教我遍观百骸四支。诸冷暖气。   二遇佛教观。   笺云观冷暖大无自性转识成智。   神光内凝。化多淫心。成智慧火。   三灭习腾辉。   笺云。智光内发也。智火能烧烦恼之薪。   从是诸佛皆呼召我。名为火头。   四因□□□。   我以火光三昧力故。成阿罗汉。   五愿因超证。   笺云。火光三昧力。智力也。   心发大愿。诸佛成道。我为力士。亲伏魔怨。   六述愿降魔。   佛问圆通。我以谛观身心暖触。无碍流通。   七结标因证。   笺云。智火内发。无系留挂碍。流遍通达。   诸漏既销。生火宝焰。登无上觉。斯为第一。   笺云。宝焰智也。则转识成智。向火大作证。   持地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念往昔。普光如来。出现于世。我为比丘。常于一切要路津口。田地险隘。有不如法。妨损车马。我皆平填。或作桥梁。或负沙土。   二持地平田文三。初多生密行文五。初普光行行。   笺云。持平持也。地实际理地。因悟心地故。以为名。此约理说。或事说如经云云。普光者。五十三佛第一佛名。   如是勤苦。经无量佛出现于世。   二多佛乘因。   或有众生。于阛阓处。要人擎物。我先为擎。至其所诣。放物即行。不取其直。   三负物无佣。   笺云。崔豹古今注云。市垣为阛。市门为阓。   毗舍浮佛现在世时。世多饥荒。我为负人。无问远近。唯取一钱。   四逢灾取直。   笺云。毗舍浮正云毗□婆部。毗□婆。唐言遍一切。部者。自在。言一切皆自在。拘留孙拘那含牟尼迦叶释迦又经中第三毗舍浮。是过去劫佛。尔雅云。谷不熟曰饥。果不熟曰荒。我为负人。言我作负物之人也。   或有车牛被于泥溺。我有神力。为其推轮。拔其苦恼。   五推轮救畜。   时国大王。延佛设斋。我于尔时。平地待佛。   次遇佛超登文三。初治衢待圣。   毗舍如来。摩顶谓我。当平心地。则世界地。一切皆平。   次摩顶心开。   笺云。净名云。其心净则佛土净。欲求净土。当净其心。前平地是行。今当平心地。是解。须以行解相应。方为究竟。   我则心开。见身微尘。与造世界所有微尘。等无差别。   笺云。见身微尘。是内四大四尘八法。假合成身。与造世界。是能造世界。是外四大亦四尘八法。假合而成。既了内外四大。皆虚妄。便不执内外。乃无遍计性。是第六识心。周遍计度。   微尘自性。不相触摩。   笺云。了内外。皆是四尘所变。无有实体。   乃至刀兵。亦无所触。   笺云。身是微尘大性皆空。不执身为我。刀兵何可伤。此约悟法界理性。   我于法性。悟无生忍。成阿罗汉。   笺云。前平地。是法相。如今悟心。是法性。   回心今入菩萨位中。闻诸如来。宣妙莲华。   后回趣上乘。   笺云。法华云。尔时持地菩萨。即从座起。前白佛言。世尊。若有众生。闻是观世音菩萨品。当知是人功德不少。此则宣妙莲华也。   佛知见地。我先证明。而为上首。   笺云。本唯一实。假说三乘。是开。佛知见照唯三是名一。是示。亦一亦三双照。是悟。非一非二。是入。又云。色即是空。是开。空即是色。是示。亦空亦色。是悟。非空非色。是入。地者。实际理地。不受一尘。   佛问圆通。我以谛观身界二尘。等无差别。本如来藏。   后显标因理。   笺云。身。是能依有情。界者。所依器世界。俱是微尘故。或了身界二尘无自性。一时空寂。然后便悟法身是正报。悟法界是依报。此则依正二报身□交参也。此约圆成实性。   虚妄发尘。尘销智圆。成无上道。斯为第一。   笺云。虚妄发尘。是四尘法所造。此向地大作证。   月光童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为水天。教诸菩萨。修习水精入三摩地。   三月运清波文四。初□成观法。   笺云。月光童子。起智照理。如月光明莹净也。   观于身中水性无夺。初从涕唾。如是穷尽。津液精血。大小便利。   笺云。唯是水□周遍法界。诸大不相凌夺。水大外。更无诸大也。在鼻曰涕。在口曰唾。   身中旋复。水性一同。   笺云。内身水是秽。与诸佛香刹乳海水是净。□秽净一同。俱是水大摄。此时不分是净是秽。具在身旋复。   见水。身中与世界外浮幢王刹。诸香水海。等无差别。   笺云。浮浮流也。幢幢相也。幢者高显义。王者自在义。刹是诸佛国刹。是依报。此诸佛国刹。唯是香水乳海。喻此周旋宛转。然此遍计性。虽忘依佗性。犹在内身外器。俱是水火。等无差别。无遍□心。计度内身外器。   我于是时。初成此观。但见其水。未得无身。   二定过违缘文六。初见水□存。   当为比丘室中安禅。我有弟子。窥窗观室。唯见清水遍在室中。了无所见。童稚无知。取一瓦砾。投于水内。激水作声。顾眄而去。   二定中遭激。   笺云。问。化身成水。此身。是第八识亲变相分。如今入观成水。岂非第六识。莫犯返缘根本过否。答。此第六识。仗佗八识亲变相分。为本质。然后自变一重影象缘之故。故不犯。亦非心外取法。   我出定后。顿觉心痛。如舍利弗遭违害鬼。   三散心彰患。   笺云。舍利弗入定时。遭此鬼戏以一搭。尊者出定后。觉心微痛。缘此鬼若击须弥。碎如微尘。缘定力故。唯微痛也。问。舍利弗入定。定是无为。鬼是有为。有为何尝于于无为。答。或约小乘定。亦是有为也。或是鬼约大乘心。亦见佗大乘无为定。   我自思惟。今我已得阿罗汉道。久离病缘。云何今日忽生心痛。将无退失。尔时童子。捷来我前。说如上事。   四内省达缘。   笺云。问阿罗汉人。久离病缘。因何有病。答。声闻之人。但能伏惑。未能断惑。然身虽无病。遇缘病生。盖以根本未除。问。月光乃得佗心通。因何不知童子抛于瓦砾。答。知则甚知。意显观门成就。   我则告言。汝更见水。可即开门。入此水中。除去瓦砾。   五童子因告。   童子奉教。后入定时。还复见水。瓦砾宛然。开门除出。我后出定。身质如初。   六□除如旧。   笺云。外人问。夫作观者。唯可自见。何故童子亦见。答天观有二。若是独影境。唯局自见。若是性影境。则通佗见。此性通漏无漏。地前地上。故言未得无身。及童子见。   逢无量佛。   三述证标乘文三。初述逢多佛。   如是至于山海自在通王如来。方得亡身。   次山海融身。   笺云。山海自在佛。乃五十三佛中。第四十八佛。方得亡身。是无依佗性。然依佗起自性分别。缘所生四大假合成身故。此时方依佗性。合真空也。   与十方界诸香水海。性合真空。无二无别今于如来。得童真名。预菩萨会。   后释迦登位。   笺云。既亡其身。则内外性。皆合真空之理。无二无别。预犹□也。   佛问圆通。我以水性一味流通。得无生忍。圆满菩提。斯为第一。   四结修因法。   笺云。此童子。向水大作证。   琉璃光法王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经恒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声。开示菩萨本觉妙明。观此世界。及众生身。皆是妄缘风力所转。   四琉璃照动文三。初昔承观法。   笺云。起智照理。内心莹明。犹如琉璃。无量声者。经举不全。应云无量音声王佛。是五十三佛中之一数。本觉妙明。是理。第四经说。性觉是妄。本觉是真。观此世界。乃是风大所成。众生妄身。亦是风大任持。   我于尔时。观界安立。   次修克上乘文五。初等观三动。   笺云。言观此世界。初成之时。是速疾风成。坏之时。亦是此风。梵语毗岚。唐言速疾。   观世动时。   笺云。过去世。迁现在世。现在世。迁未来世。   观身动止。   笺云。或出或处。或默或语。   观心动念。   笺云。此心是六识妄心。念念攀缘逐境。起惑造业。   诸动无二。等无差别。   笺云。言观此皆风大所摄。   我时了觉此群动性。来无所从。去无所至。十方微尘颠倒众生。同一虚妄。   二了动知虚。   笺云。来无所从。无生相。去无所至。无灭相。同一虚妄。同一风大也。   如是乃至三千大千一世界内。所有众生。如一器中。贮百蚊蚋。啾啾乱鸣。于分寸中。鼓发狂丙。   三比喻群□。   笺云。□了□风是妄。自悟其心周遍法界。乃观见器世间。是一佛化境。三千大千国土。究极边际。犹如一分一寸。不得广大。其中众生。如一器中云云。鼓发狂丙者。为音声语言。俱为风大所摄。   逢佛未几。得无生忍。   四克无生忍。   笺云。逢佛未经几时也。   尔时心开。乃见东方不动佛国。为法王子。事十方佛。身心发光。洞彻无碍。   五心通助化。   笺云。东方四万之上。万物发明之初。日轮初升之处。皆表起始觉净智。入法界理。梵语阿閦。唐言不动。表法寂。寂无所转故。乃见东方不动佛国。此约根本智。为法王子。至洞彻无碍。约后得智。身心发光者。发起□□也。   佛问圆通。我以观察风力无依。悟菩提心。入三摩地。令十方佛。传一妙心。斯为第一。   后显标因证。   笺云。风无形。故无依也。传一妙心。法华云。十方世界中。唯有一乘法。乃一乘中道理。   虚空藏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与如来。定光佛所。得无边身。   五虚空妙用文四。初定光□证。   笺云。虚空者。取无碍周遍之义。藏者包含义。虚空中现藏。名虚空藏。定光佛。是释迦。与然灯同遇。此久远劫前佛。释迦见然灯。□曾与然灯遇也。   尔时手执四大宝珠。照明十方微尘佛刹。化成虚空。   二运化奇通文四。初持珠发耀照刹同虚。   笺云。手执是定力确观。四大可贵可重如珠一般。照察明了。是惠。从定发惠。然后观内身外界。俱是一真空。   又于自心。现大圆镜。   二心镜腾辉光流空际。   笺云。转八识□大圆镜智。   内放十种微妙宝光。   笺云。十表□圆之义。微而且妙。宝者可贵可重。光乃智光。   流灌十方。尽虚空际。   笺云。起智照理。虚空际则真空之理。   诸幢王刹。来入镜内。涉入我身。身同虚空。不相妨碍。   三躬含佛土。   笺云。诸幢王刹。则所依依报。来入镜内。则能依五报。依正二报。身上交参。因果两门。互相涉入。身同虚空。同空理也。不相妨碍。互相涉入。得其自在。   身能善入微尘国土。广行佛事。得大随顺。   四质入尘方。   笺云。身能善入微尘国土者。乃后得智也。前身土交参。则根本智。证真。此则后得智。达俗。广行佛事。作其四事。□化众□。   此大神力。由我谛观。   三述证无生。   四大无依。   笺云。依佗已亡。   妄想生灭。   笺云。遍计常存。   虚空无二。   笺云。了此二性。俱是一真空理。无二无别。或内身空。与外界空。无二无别。乃圆成实性。   佛国本同。   笺云。一切众生。同一真性。是起如觉智。合本觉理。   于同发明。   笺云。言于本同之理。发起后得智。即认前本同之理。   得无生忍。   笺云。无生亦无□□本同之理。忍者印认之□。   佛问圆通。我以观察虚空无边。入三摩地。妙力圆明。斯为第一。   四标因显悟。   笺云。向空大作证。   弥勒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   八一心唯识证文□。初心重浮名。   笺云。梵语弥勒。或云梅呾利曳那。此翻为慈氏。母□性不理。因怀儿后性乃慈。善相师。乃与立名慈氏。慈则性慈。氏则氏族。   我忆往昔。经微尘劫。有佛出世。名日月灯明。我从彼佛。而得出家。心重世名。好游族姓。   笺云。法华云。是妙光法师。时有一弟。二心常怀懈怠。贪著于名利。求名利无厌。多游族姓家。号之为求名。则弥勒因地也。   尔时世尊。教我修习唯心识定。入三摩地。历劫已来。以此三昧。事恒沙佛。   二定门游歇。   笺云。唯遮外境。识简心定。经云。心生故。种种法生。以灭故。种种法灭。此三昧。是唯识定也。   求世名心。歇灭无有。   笺云。则遍计心亡。此俱约识相。   至然灯佛出现于世。我乃得成无上妙圆。识心三昧。   三然灯克证。   笺云。则释迦所遇佛也。   乃至尽空。如来国土。净秽有无。皆是我心变化所现。   四化土粗微。   世尊。我了如是唯心识故。   五多佛心流。   笺云。此识心。目法身。能现报化二身。   识性流出无量如来。   笺云。唯心定。则根本智。流出无量。是生得智。或法身。是出生义。如母能出其子。   今得授记。次补佛处。   六陈今补记。   笺云。上生经云。世尊。往昔于毗尼中及诸经藏。说阿逸多次当作佛。   佛问圆通。我以谛观十方唯识。识心圆明。入圆成实。远离依佗及遍计执。得无生忍。斯为第一。   七述证标因。   笺云。识心圆明。则圆成实性。远离依佗。不执四大妄身。及遍计执。求世名心已亡。唯识论云。由彼遍计。遍计种种物。此遍计所执。自性无所有。依佗起。自性分别。缘所生。圆成。于彼常远离前性等。此约第八识。作唯心识证。   大势至法王子。   九妙刹□安证文三。初述因逢佛教。   笺云。大势至。应云得大势至。言所至之处。世界振动。□大威神众生遇者。自然苦息。获大胜乐。观音授记经云。次补观音后作佛。名善住功德宝三佛。   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   笺云。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者。恐是净名经初。五十二菩萨。始于等观。终至文殊。   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   笺云。十二如来。亦佛名经中。十二如来。不定也。   彼佛教我念佛三昧。   笺云。□至无念。无念□无分别智。无分别智。与理相□乃见诸佛常现在前。   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   次喻显教门文二。初母子相逢喻文二。初立文二。初彰忆忘不□相逢不定。   笺云。如张人忆王人。王人又□忘张人。此二人相逢。似不相逢。□不相逢相见□□相见。法上。如诸佛念其众生。众生不念诸佛。从生至生。逢佛如其不逢。见佛如其不见。   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   后显二人同念历劫相随。   笺云。如张人亦忆王人。王人亦忆张人。二人从生至生。不相舍离。法上诸佛又念众生。众生又念诸佛。当来必定见佛。   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   后合喻文初合文二。初显佛□心常众生忘背。   笺云。是合前第一。一人专忆。一人专忘。若子逃逝。虽忆何为。言若众生不念佛。佛虽忆众生又何为。   若子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   后比子同母忆现□蒙光。   笺云。法上。众生念佛。如佛念众生。佛与众生。历劫不相远。此合第二。二人齐忆。形影不乖。   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   后劝。   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   后染香熏证喻。   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   后述证标因。文三。初指因。   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   次现行同因。   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提。斯为第一。   后标因□净。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第五下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六(之上)     天竺沙门 般剌密帝 译     乌长国沙门 弥伽释迦 译语     菩萨戒弟子 房融 笔受     西京大兴福寺沙门 惟悫 科     皇宋首楞大师 可度 笺   尔时观世音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世尊。忆念我昔无数恒河沙劫。于时有佛。出现于世。名观世音。   第二观音述证文二。初依修克证文三。初叙本师名。   笺云。梵语阿嚩卢枳帝湿伐啰耶。唐言观自在。略云观世音。天台智者云。观。是能观之智。世。是所观之境。音。是所度之生。称名归命。应机往救。故云观世音。若云观自在者。大唐三藏云。观有不住于有。观空不著于空。闻名不惑于名。见相不没于相。当有不破于有。一切皆无。不坏于无。种种皆有。是以心不能动。境不能迁。动不乱真。实可谓无碍智慧也。又法华云。若有无量百千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又此菩萨大悲经云。过去名正法明如来。观音授记经云。未来补弥陀。名普光功德山王如来。又有佛出世。名观世音者。因从果号。资得师名。表师资互明因果交微。   我于彼佛。发菩提心。彼佛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   次发心承教。   笺云。发菩提心者。五菩提中发心菩提也。闻则侧聆正教。思则决择在心。修则如理修行。教是能诠文。义是所诠理。依能诠文下。悟所诠理。然后如理修行作佛去。   初于闻中。入流亡所。   后依修克证文二。初依修文二。初旋流灭六。   笺云。耳根发耳识。故曰闻。一切众生。顺流不能逆流。言入流。是不顺流也。则能缘心。不顺所缘境。亡所者。既无能缘心。亦无所缘境也。或入流者。入于圣流。亡者无也。无所闻声尘也。入圣之流。既不被时分所迁。五浊之中。超劫浊也。亡所。所闻声尘不起。声是十一种色法。既无声。五阴之中。超色阴。色者质碍。言亡所。则去质碍也。   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   笺云。此三句。返释上入流亡所也。所入者。所入尘境。入是能入之心。所入能入。声境观心。二俱寂静。则无动静可生。若有声尘。则有动静。已上是灭六也。   如是渐增。闻所闻尽。   后七八俱袪。   笺云。渐则由渐。增则加增。既灭六。犹有七八二识。今渐渐加增彼七八。闻则能闻。是第六识。所闻是声境。此二俱灭也。亦不住灭六之心。若住灭六。即有灭六之见。今不住灭六之见。五浊之中。超见浊。若有灭六之心。即有领纳之义。今既不住灭六之心。五阴之中。超受阴。   尽闻不住。   笺云。所闻能闻。二心俱灭。亦不作灭。能所之住。故云不住。不住能闻所闻已灭之解。若有住不住灭六之住。则有可取可住。则为烦恼。今既不住灭六之住。五浊之中。超烦恼浊。若有灭六之住。则成取像。今灭六之住亦不住。则无取像行相。五阴之中。出想阴。   觉所觉空。   笺云。上觉则第八识。下所觉则第七识。起八觉第七。第八为能。第七为所。此所觉七识乃空。虽亡第七。犹有能觉第八在。或觉则能觉。是第七识。所觉则第六已灭。若有七在。则执八见分。与四惑俱。则流落诸趣。便有众生。今所觉第六。不住灭六之心。第七能觉亦空。五浊之中。超众生浊。若第七在。带彼第八成染。有迁流造作之行相。今第七既灭。五阴之中。超行阴。   空觉极圆。   笺云。空则起能空之智。觉则第八。起智来。空此八识能觉之心。故至极圆□也。或能觉则第八。觉灭彼七。今七既灭。八为能觉。□为所空。二俱灭尽。故云极圆。若有第八在。则有□持不断之功能。执持有情。故今第八能觉既灭。则□连持之功能。五浊之中。超命浊。若有第八□。则三界总报住。识强智□。强生了别。今能觉既空。则智强识劣。五阴之中。超识阴。   空所空灭。   笺云。上空则能空之智。所空则第八识。□起智空其所空。此能空之智。亦无有也。为能空智。对著八识。八识亦为所。此则遣能三之智。或能空是智。所空则八识。今能空智。与所空识虽去。亦无能空所空之解。   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   后克证文二。初总标生灭。   笺云。生则三能变。灭则起智。今起智生灭彼灭了。此智亦灭。故云既灭。殊简平常。胜简于劣。   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   后别列文二。初上合佛心。   笺云。上合。则起始觉智。合本觉心。则本觉理也。谓自心与佛心无别。自智与佛智无殊。慈能与乐故。   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   后□通凡性。   笺云。谓如无二如。众生亦如也。佛有同体大悲故。   世尊。由我供养观音如来。蒙彼如来授我如幻闻熏闻修金刚三昧。   后妙应群心文二。初圆慈广应文三。初推师授证。   笺云。言蒙彼如来教授于我。如幻。似有不有。如空不空。闻熏。则耳根熏习。闻修是三慧。影取思。闻则闻外教。思则思内义。修则内外俱收。金刚则智。起智来断自成烦恼。三昧。唐言正受。不受诸受。故云正受也。   与佛如来。同慈力故。令我身成三十二应。入诸国土。   笺云。佛有同体大悲。三十二应者。乃无身中现身。无形中现形也。入则能入。诸国土。是所入。   世尊。若诸菩萨。入三摩地。进修无漏。胜解现圆。   次广列随求文二。初求出世文四。初佛身。   笺云。入则能入。三摩地是所入。进修者。增进修行胜解。则起始觉智。合本觉理。或胜解者。于决定境。印持为性。不可引转为业。现圆者。为此菩萨欲得胜解显现圆满。   我现佛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   笺云。若是资粮加行位菩萨。乃现小化身。以生空草为座。现丈六相。说生灭四谛。若是地前菩萨。现大化身。千尺相。若入地已去。初地现百由旬□。坐百华莲华。说百法名门。三地现万。四地现亿。至法身地。现不可说不可说由旬身。   若诸有学。寂静妙明。胜妙现圆。我于彼前。现独觉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   二独觉身。   笺云。寂静妙明。此是麟觉。喻独觉是利根者。无佛之世出生。作佛灯后焰。身唯善寂。意玩清虚。或寂静妙明。则生空智。胜妙现圆。则生空涅槃。   若诸有学。断十二缘。   三缘觉身。   笺云。断十二缘。过去二因。无明。行。现在五果。识。名色。六入。触。受。现在三因。爱。取。有。未来二果。生。老死。   缘断胜性。胜妙现圆。我于彼前。现缘觉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   笺云。缘断胜性。是生空智。胜妙现圆。是生空涅槃。此唯部类而行。出有佛世。是钝根者。所说十二因缘法。   若诸有学。得四谛空。修道入灭。胜性现圆。我于彼前。现声闻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   四声闻身。   笺云。修道谛智。证灭谛理。故云入灭。胜性现圆。是生空智。说四谛法。   若诸众生。欲心明悟。不犯欲尘。欲身清净。   后愿世间文三。初步天胜乐文七。初超尘业众。   笺云。欲心明悟者。言不与欲境相交。失念受乐。分明悟解也。影下欲界为苦。欣上界为净为乐。   我于彼前。现梵王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   笺云。梵净。王往也。色界诸天之所归往。初禅三天。二禅三天。三禅三天。四禅九天。二九一十八天。乃梵王所管。多说布施持戒等法。解脱者。出离欲界苦。求上色界乐。经中前三乘皆解脱。今梵王亦言解脱者。秪是离不欲尘。名解脱。非同三乘出苦解脱。向下即言成就。   若诸众生。欲为天主统领诸天。我于彼前。现帝释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次乐欲居尊。   笺云。欲为天主者。欲为欲界六天之主。帝释者。正梵云释迦提婆因达罗。广言能天帝。释迦是姓。提婆是天。因达罗是帝。言帝释。唐梵双举。文略□也。向下说法如前行相。   若诸众生。欲身自在游行十方。我于彼前。现自在天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三目佗随心。   笺云。自在天。今疏主意。指乐变化天。则欲界第五天。受欲乐于目境上变之。慈恩云。夜摩睹史二天。自在得异熟果。随意所念。胜下二天。上二天。如果依树而得。今随欲得。名自在天。自在者。离缚义。   若诸众生。欲身自在飞行虚空。我于彼前。现大自在天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四佗崇己玩。   笺云。疏主意云。是佗化自在天。于佗人浮尘。化赴受用也。慈恩云。乐变化天。佗化自在天。名大自在天。不乐异熟果。乐自乐佗。变为乐具。而受之。是名大自在天。   若诸众生。爱统鬼神救护国土。我于彼前。现天大将军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五营统思。   若诸众生。爱统世界保护众生。我于彼前。现四天王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六四埵棱威。   笺云。则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西方丑目。北方多闻。居妙高山半第四层级。   若诸众生。爱生天宫驱使鬼神。我于彼前。现四天王国太子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七驱骤百灵。   笺云。太子统领四天下鬼神。   若诸众生。乐为人主。我于彼前。现人王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次愿处人荣文八。初愿垂衣化物。   笺云。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上衣下裳。法诸天地。   若诸众生。爱主族姓世间推让。我于彼前。现长者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二求混俗怡神文二。初长者。   笺云。是长之者。名曰长者。氏族。姓字。   若诸众生。爱谈名言。清净自居。我于彼前。现居士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后居士。   笺云。好谈名雅之言。居家内治之士。虽处三界。不混欲尘。常修梵行。   若诸众生。爱治国土剖断邦邑。我于彼前。现宰官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三则制锦褰帷。   笺云。制锦者。孔子云。未能操刀。而使制锦。有美锦。何不使人学制焉。喻县令为政。褰举也。在傍曰帷。又自障也。后汉贾琮。冀州刺史。传车乘帷裳。升车襄帷。曰。刺史当远视广听。纠察善恶。何乃反垂帷裳。以自掩塞乎。百城闻之震栗。邦。则诸侯为邦。邑。则县令治色。剖犹剖判。断犹聆断。   若诸众生。爱诸数术摄卫自居。我于彼前现婆罗门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四乃玄通异术。   笺云。数术者。则名数法术也。摄卫者。则收摄术护其用也。梵□婆罗门。唐言净胤。西天第二姓也。年七岁。若学就四围陀。则为国师。四围陀者。一医方。二祭祀。三卜相。音乐。战法。四既术也。   若有男子。好学出家。持诸戒律。我于彼前。现比丘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三桑门毒律文二。初僧。   笺云。桑门或云沙门那。唐言勤息。勤求道业。息诸恶念。   若有女人。好学出家。持诸禁戒。我于彼前。现比丘尼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后尼。   笺云。禁戒五八也。五戒。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食肉。八戒者。添六不得带佩璎珞。香油涂身。熏香作服。七不得歌舞作唱及故观听。八不得上高大床。然尼。有三百四十八戒。   若有男子。乐持五戒。我于彼前。现优婆塞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六守礼居家文二。初优婆塞。   笺云。唐言近事净。   若有女子。五戒自居。我于彼前。现优婆夷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后优婆夷。   笺云。唐言近事女。五戒自居者。言但自居家。持其五戒。如前释。   若有女人。内政立身。以修家国。我于彼前。现女主身。及国夫人。命妇大家。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七雅训形门。   笺云。修家国者。言修家治国也。女主。女天子也。或云公主。国夫人。则王后也。命妇。则有命之妇。九嫔已下。大家。则守贤之女。如曹大家。年十九。制八篇。诫诸女子之事。   若有众生。不坏男根。我于彼前。现童男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八孤贞内室文二。初童男。   若有处女。爱乐处身。不求侵暴。我于彼前。现童女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后童女。   笺云。处在室间。曰处女。侵。则侵于欲境。暴。则卒暴之心。言欲□盛如今已无。   若有诸天。乐出天伦。我现天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后意脱邪伦文九。初志超情醉。   笺云。为诸天者。乐如醉酒人。问。前言梵天及自在等。何故此又言诸天。答。此言乐出天伦。是生厌。彼言乐为天主。是生忻也。   若有诸龙。乐出龙伦。我现龙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二厌处兴云。   若有药叉。乐度本伦。我于彼前。现药叉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三乐离飞精。   笺云。药叉唐言勇健或云暴恶。飞行空中。食啖亦摄地行。   若乾闼婆。乐脱其伦。我于彼前。现乾闼婆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四意除音伎。   笺云。新云健闼嚩。唐言寻香行。诸作乐神中。有斯等辈。由此西方。呼诸散乐。名乾闼缚。不作生业。秖寻香气。作乐求乞。   若阿修罗。乐脱其伦。我于彼前。现阿修罗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五憍尸罢战。   笺云。憍尸迦。唐言茧儿。则帝释异名。常与修罗战。旧云阿修罗。新云阿素洛。阿之言非。素洛言天。多行谄诳。无彼天行。故云非天。   若紧陀罗。乐脱其伦。我于彼前。现紧陀罗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六息和梁尘。   笺云。息和。则宋玉有歌者。郢中和者。不过数人。唱弥高。而和弥寡。阳春白雪之曲也。梁尘者。善歌有虞云。发声动梁尘。紧陀罗。或云紧那罗。新云紧捺洛。唐言歌神。初歌四谛。次歌十二因缘。次歌六度万行。后歌一乘。如世乐音。歌君之德。   若摩呼罗伽。乐脱其伦。我于彼前。现摩呼罗伽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七异术停操。   笺云。操。则操持。此类为前生。好操异术。故招此报。旧云摩睺罗。经云。摩呼罗。正云莫呼落迦。唐言大腹。则田中虾蟆蟒蛇之类也。   若诸众生。乐人修人。我现人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八寰中悦志。   若诸非人。有形无形。有想无想。乐度其伦。我于彼前。皆现其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九总袪形累。   笺云。非人则思也。有形。有形质者。无形。无色天。有想。则有想天。无想。则无想天。   是名妙净三十二应入国土身。皆以三昧闻熏闻修无作妙力。自在成就。   后彰呈妙力。   笺云。三昧则理。闻熏则慧。无作妙力。乃无为无造作。微妙之力。力者。难屈伏义。   世尊。我复以此闻熏闻修。金刚三昧无作妙力。与诸十方三世六道一切众生。同悲仰故。   后悲救群伤文二。初消迷济溺文三。初总彰无畏。   笺云。闻熏。耳根熏习也。闻修。则三慧。影取思。金刚则智。三昧则理。悲。乃伤己苦而拔彼苦。仰。则荷圣德而虔同仰。观音如来。是我之师。   令诸众生。于我身心。获十四种无畏功德。   笺云。一切众生。但于耳根门头。入流亡所。信自身与佛身无别。自心与佛心无殊。与观音一同故。得与我身心获十四种无畏功德。功为功能。德乃德业。或身。是现千首万首。千臂万臂之身。心。是大悲之心。   一者。由我不自观音。   次广护群灾文四。初彰救护文二。初观声总救。   笺云。一切众生。乃顺声尘而观音。不顺声尘。   以观观者。   笺云。上则能观之智。下则所观之理。乃返闻闻自性故。或以观则能观耳根。观者是所观。以能观。观所观。声尘无自性。此则自利。   令彼十方苦恼众生。观其音声。即得解脱。   笺云。则利佗。前约根本。后约后得。观其音声者。或闻观音名。或闻观音所说之法。即得解脱。则离其三苦五苦。恼乱一切众生。   二者。知见旋复。   后约别扶危文七。初炎飙不爇。   笺云。眼识现量。妄知妄见之心。旋还复归真源。   令诸众生。设入大火。火不能烧。   笺云。一切众生。向违情境上生嗔。顺情境上生贪。此则爱心。如今既尽。则无欲火所烧逼。然眼见色。眼识今既入流。自然不被色尘所牵。   三者。观听旋复。令诸众生。大水所漂。水不能溺。   二偃履洪波。   笺云。偃息也。则耳识旋复真闻。不被生死欲浪之所漂没。   四者。断灭妄想。   三鬼国无复。   笺云。则第六识虚妄想相。   心无杀害。令诸众生。入诸鬼国。鬼不能害。   笺云。为此妄心。伤残一切物命。鬼不能害者。鬼有害心。今其无矣。   五者。熏闻成闻。   四刀锋寸坏。   笺云。耳根成真闻性。   大根销复。   笺云。此六知根。悉皆销灭。旋复真闻之性。   同于声听。   笺云。一根发识。遍缘诸境。   能令众生。临当被害。刀段段坏。使其兵戈。犹如割水。亦如吹光。性无摇动。   笺云。性无摇动。则法身也。   六者。闻熏精明。   五叉刹不视。   笺云。闻熏则耳根。精明乃真性精明。   明遍法界。则诸幽暗性不能全。   笺云。言此真闻之性。圆明周遍法界。幽暗。则七识顽空之性。然真明之性现前。乃明来暗谢。智起惑亡。故明性全。暗性不全。   能令众生。药叉。罗刹。鸠槃茶鬼。及毗舍遮。富单那等。虽近其傍。目不能视。   笺云。鬼神之辈幽暗。虽近其傍。同不能视。邪不干正。   七者。音性圆销。观听返入。离诸尘妄。能令众生。禁系枷锁。所不能著。   六杻械离身。   笺云。一切音声之性。悉皆圆销。无其声尘。观听返入者。则返闻闻自性。既乃返闻真性。此之真性。无形无相。无枷锁等事。   八者。灭音圆闻。   七劫贼停伤。   笺云。灭音。则灭声尘也。圆闻。乃圆通真闻。   遍生慈力。能令众生。经过险路。贼不能劫。   笺云。言此圆闻之性。周遍法界。生其慈力故。慈能与乐。   九者。熏闻离尘。   二灭俱生文三。初染爱全除。   笺云。熏闻。则闻思修三慧。离尘。乃离诸色尘。   色所不劫。能令一切多淫众生。远离贪欲。   笺云。一切众生。不了色即是空。乃被色所侵夺。今既返闻闻自性。了色即空故。则诸色尘。不能劫夺其慧命。   十者。纯音无尘。   次嗔怨息种。   笺云。言纯是圆闻之音。无其声尘。   根境圆融。   笺云。根之与境。悉皆无相。   无对所对。能令一切忿恨众生。离诸嗔恚。   笺云。无能对心所对境也。   十一者。销尘旋明。   后皆昧潜销。   笺云。销诸妄尘。旋归真明之性。   法界身心。犹如琉璃朗彻无碍。   笺云。身是法界身。量等虚空。心是法界心。绝诸分别。琉璃。则分喻之。若是法身。不可为喻。   能令一切昏钝性障。   笺云。则第七识带起顽空。乃空神。影取无色界四蕴成身。   诸阿颠迦。   笺云。唐言无种性人。设使勤求。但向人天。求少安乐。不能通趣无上菩提。此人无大乘种。断灭善根。   永离痴暗。   笺云。为起智断妄。言痴暗。乃根本无明。不了理事。当体昏暗。   十二者。融形复闻。   三表愿随文二。初男文二。初上应佛心。   笺云。言融销其身形。复归其闻性也。   不动道场。   笺云。法无去来。无动转故。   涉入世间。   笺云。身土交参故。   不坏世界。   笺云。存器世也。   能遍十方。供养微尘诸佛如来。各各佛边。为法王子。   笺云。言现身现土。教化众生。   能令法界无子众生。欲求男者。诞生福德智慧之男。   后下随人愿。   十三者。六根圆通。   后女文二。初上应佛心。   笺云。言六根圆遍通达。   明照无二。   笺云。乃即体之智。圆明洞彻。无二。则一根遍缘诸境。各得互用也。   含十方界。   笺云。含一方□方无外。唯一真□体。   立大圆镜。   笺云。转八识。成大圆镜智。   空如来藏。   笺云。一空真如理目显德。乃涅槃也。   承顺十方微尘如来秘密法门。受领无失。   笺云。则不空如来藏。是菩提。则四智菩提种子。是生德。秘密法门。则等流教法也。   能令法界无子众生。钦求女者。诞生端正福德柔顺。众人爱敬有相之女。   后下随人愿。   十四者。此三千大千世界。百亿日月。现住世间诸法王子。有六十二恒河沙数。修法垂范。教化众生。随顺众生。方便智慧。各各不同。   四彰名福益文四。初彰群智劣。   笺云。三千大千百亿日月。则娑婆一佛化境。其中诸法王子。绍隆佛日者。有六十二殑伽沙。各各修其教法。垂彼仪范。化度众生。随顺其根机。以智慧方法巧便。固非一致。   由我所得圆通本根。发妙耳门。然后身心微妙含容。遍周法界。   二显己巧圆。   笺云。圆通本根。则耳根。发起真闻之性。微妙向其耳门之中。含裹包容。法界是依报。自身是正报。依正二报。身土交参。乃法身。   能令众生。持我名号。与彼共持六十二恒河沙诸法王子。二人福德。正等无异。   三校福齐诸。   笺云。六十二亿诸佛。俱不出此圆通法门。乃佛佛道同故。   世尊。我一号名。与彼众多名号无异。由我修习得真圆通。   四叹名圆敌。   是名十四施无畏力福备众生。   后通前总结。   笺云。此福备覆一切众生。   世尊。我又获是圆通修证无上道故。   后显德呈奇文三。初略标圆德。   笺云。修则能修。是智。证是所证。是理。言此耳根圆通门。更无过上。道即智也。   又能善获四不思议无作妙德。   笺云。此四种。不可心思口议。无为无造作。微妙功德。   一者。由我初获妙妙闻心。   次广演呈奇文四。初现形宣咒文二。初总陈观证文二。初述证。   笺云。初获者。则初于闻中。入流亡所。上妙。则离前声尘境。下妙。乃圆闻自性。心。则贞实真心。   心精遗闻。   笺云。此心精明。遗却声境。   见闻觉知。不能分隔。   笺云。则一根发识。遍缘诸境。   成一圆融清净宝觉。   笺云。真觉可贵可重。   故我能现众多妙容。   后述能。   笺云。离能应所应。无功用道现前。故曰妙容也。   能说无边秘密神咒。   笺云。补陀罗山。紫黑旃檀。沉水香刹。大陀罗尼等。具四义。   其中或现一首三首。五首。七首。九首。十一首。如是乃至一百八首。千首。万首。八万四千烁迦啰首。   后能现奇形文三。初现首。   笺云。一百八首。表一百八烦恼。八万四千。表八万四千尘劳业惑门。烁迦啰。唐言轮。然帝释有之。外国有不宾者。此轮掉空而去碾之。自然宾伏。喻法身能摧一切烦恼。此则轮奇也。后二表法亦然。   二臂。四臂。六臂。八臂。十臂。十二臂。十四。十六。十八。二十。至二十四。如是乃至一百八臂。千臂。万臂。八万四千母陀罗臂。   次现臂。   笺云。母陀罗。则印。则手中结此吉祥印。   二目。三目。四目。九目。如是乃至一百八目。千目。万目。八万四千清净宝目。或慈或威。或定或慧。救护众生。得大自在。   后现目。   笺云。清净宝目者。言法眼清净。   二者。由我闻思。   二像法遐闻。   笺云。则三慧。或云。是耳根发识。思则第六识。   脱出六尘。   笺云。无六尘境。   如声度垣。不能为碍。故我妙能现一一形。诵一一咒。其形其咒。能以无畏。施诸众生。是故十方微尘国土。皆名我为施无畏者。   笺云。如声度垣。喻真闻之性。无有所碍。   三者。由我修习本妙圆通清净本根。所游世界。皆令众生。舍身珍宝。求我哀愍。   三感施珍财。   笺云。舍身珍宝者。令离贪也。   四者。我得佛心。证于究竟。   四随求普献文三。初显标全证。   能以珍宝。种种供养十方如来。   次普供无遗。   笺云。表自离贪也。   傍及法界六道众生。求妻得妻。求子得子。求三昧得三昧。求长寿得长寿。如是乃至求大涅槃。得大涅槃。   后旋愿随求。   笺云。涅槃者。则佛□□□二转依果。含取菩提。   佛问圆通。我从耳门。圆照三昧。   后总伸圆证文三。初叙根圆证。   笺云。圆照智也。三昧理也。理智冥合。理则体。智则用。摄智用。归涅槃之体。   缘心自在。   笺云。因入流亡所。能缘之心乃自在。不被声尘所覆。   因入流相。得三摩提。成就菩提。斯为第一。   笺云。因入流相者。入流亡所。返闻闻自性也。   世尊。彼佛如来。叹我善得圆通法门。于大会中。授记我为观世音号。   次述记承师。   笺云。观音乃师。菩萨乃资。资连师号。表因果合辙。师资互显。   由我观听十方圆明。故观音名。遍十方界。   后显随名证。   尔时世尊。于师子座。   后别简圆修文四。初垂光密证文八。初释迦腾耀。   笺云。尔时者。当二十五圣。叙述圆通了毕之时。师子。表其无畏。是体。向北体上。有住著之义名座。是用。先体后用。师子即座。持业释。又师子。表佛。是人中师子。如王即胜。座。是无记木头。无畏。则无怛惧义。即劣。先胜后劣。依主释。   从其五体。同放宝光。远灌十方微尘如来。及法王子诸菩萨顶。   笺云。若灌十方佛顶。表此首楞严三昧。唯佛亲证。若灌诸菩萨及法王子。表此顶三昧。谁人无分。   彼诸如来。亦于五体。同放宝光。从微尘方。来灌佛顶。并灌会中诸大菩萨及阿罗汉。   二尘佛舒光。   笺云。八地称大菩萨。表佛佛道同。生生体一。   林木池沼。皆演法音。交光相罗。如宝丝网。   三化演交辉。   笺云。此表有情无情。齐成佛道。纯一法性净土。如华严经云。刹说众生说。三世一切说。大曰池。小曰沼。此乃唯识相。但了相归性。情与非情。同一体。无心外法也。彼佛此佛二光。相交罗笼。如帝释宫因陀罗网。罗笼同结。重重相涉。   是诸大众。得未曾有。一切普获金刚三昧。   四听徒同证。   笺云。金刚三昧。则首楞严三昧。名异体同。金刚则智。三昧则理也。   即时天雨百宝莲华。青黄赤白。间错纷糅。十方虚空。成七宝色。   五天华飏彩。   此娑婆界大地山河。俱时不现。   六河岳冥潜。   笺云。丘陵坑坎。皆当隐闭。   唯见十方微尘国土合成一界。   七界合尘沙。   笺云。一时化成法性净土。表除分剂之心。   梵呗咏歌。自然敷奉。   八妙音同奏。   笺云。梵呗之声。调咏歌颂。自然空中。敷扬演奏。   于是如来。告文殊师利法王子。汝今观此二十五无学诸大菩萨。及阿罗汉。各说最初成道方便。皆言修习得真圆通。   二来简圆通文三。初告审群因。   笺云。久应正觉。迹履因位。绍隆灌顶佛之太子。由此称法王子。鸯崛摩罗经云。文殊是此方常喜世界。欢喜藏摩尼宝积佛。又云。过去为龙种上尊王佛。又宝积经云。授记于南方。名普现色身如来。又佛名经云。为过去未来现在一切祖师。又华严经云。与诸眷属。住清凉山。文殊表智。智以决断。转染得净。故用简之。   彼等修行。实无优劣前后差别。   次覆彰平等。   笺云。此二十五人。各各得圆遍通达法门。实无长短。   我今欲令阿难开悟。二十五行。谁当其根。兼我灭后。此界众生。入菩萨乘。求无上道。何方便门。得易成就。   后来详当要。   笺云。意谓堪忍世界。以音声为佛事。此告时有二意。一我今欲令阿难。悟二十五行。问当阿难根机者。是何门。益现在。二兼我灭后。此界众生。入菩萨乘。何方便门。易得成就。是益未来。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第六上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六(之下)     天竺沙门 般剌密帝 译     乌长国沙门 弥伽释迦 译语     菩萨戒弟子 房融 笔受     西京大兴福寺沙门 惟悫 科     皇宋首楞大师 可度 笺   文殊师利法王子。奉佛慈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承佛威神。说偈对佛。   三奉旨料撰文二。初申仪受告。   觉海性澄圆。   后颂择群诠文二。初简余非当文二。初总明方便文三。初标真显妄。   笺云。觉则无漏真智。海则喻智无涯。缘此智与理冥时。不分能所。圆遍法界故。性则本来自性。澄则本来澄。圆则圆遍法界。   圆澄觉元妙。   笺云。此牒澄圆。可也。此圆满澄湛性上。无漏觉智。元来离能所。故称为妙。   元明照生所。   笺云。元则元来真性。明则湛寂真明。照则强生觉照之功用。生所者。则无明。为有强觉之智。照彼所照。无明便生。得所相当情。   所立照性亡。   笺云。既有所照之相。无明当情。便有能缘之心。能所既立。是前来能照之智亦隐。最初觉海性澄圆亦隐。亡者无也。   迷妄有虚空。   笺云。能迷是强觉。所迷是真性。既有能所。便有七识末那。带彼昏钝空相当情。便成众同分虚空。   依空立世界。   笺云。觉劳相现。翳本圆明。背本心昏。睹太虚相。乃至四大蔚兴。便成世界。空是所依。世界是所变。   想澄成国土。   笺云。想者取象义。澄结也。言想心凝结。便成国土器世间等。是想分。   知觉乃众生。   笺云。是能依有情。此见分也。   空生大觉中。   笺云。顽空从真生时如何。下句便喻。   如海一沤发。   笺云。真如性海。顽空如沤。为向真体上。强生觉照。起得此同分所依空来。如海上一沤发。然顽空亦不离真如。沤亦不离水。已上二句。是生起义。从沤灭空本无下。是治断义。   有漏微尘国。皆从空所生。   笺云。有漏。简去无漏。   沤灭空本无。况复诸三有。   笺云。则欲有。色有。无色有。   归元性无二。   次归证多徒。   笺云。二十五人。归元性即无别。皆悟圆通。   方便有多门。   笺云。随佗根机。便有多般门户。前句结答悟圆通。是二十五人。方便有多门。生起向下观音一门。当此方根机。   圣性无不通。   后显性通权。   笺云。二十五人。皆得圆遍通达法门。   顺逆皆方便。   笺云。若是顺。即观音门契□心。若是逆。则余二十四圣人。   初心入三昧。   笺云。入是能入。三昧是所入。唐言正受。定之异名。   迟速不同伦。   笺云。迟。则如药王药上云。我无始劫。为世良医。又如持地。于普先佛世持地。至毗舍浮佛。方悟圆通。又如月光童子。初遇水天佛教水观。未得亡身。经无量佛。乃至山海慧自在通王佛。方悟真空。速。则如观音。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   色想结成尘。   后别简非圆文九。初拂尘圆证文六。初厌色添尘过。   笺云。内心功结从大尘。析成邻虚。邻为邻近。虚为虚空。然二十五人。叙圆通时。陈那在前。乃众中上座。故宜先叙。简时沙□谛色在前。为五尘之□先是色也。   精了不能彻。   笺云。若是精真了别。则此观。不能明彻。为色即是空。不假析色归空。   如何不明彻。   笺云。问起如何。   于是获圆通。   笺云。是答。为于是不明彻处。于是获圆通。为佗析色要得圆通。乃不得圆通也。白骨微尘上。作观。   音声杂语言。   二声言不普过。   笺云。音则五音。宫商角徵羽。声则四声。一言为言。□字为语。此憍陈那尊者。   但伊名句味。   笺云。此等名句。但因名文身义味也。舌以文身为味。   一非含一切。   笺云。此尊者。悟明四谛。缘苦集是世间因果。与灭道出世间因果。别也。   云何获圆通。   笺云。若是圆通根□即一切。此乃不得圆通。   香以合中知。   三香无离觉过。   笺云。香严。因邻房烧沉水香入观。   离则元无有。不恒其所觉。云何获圆通。   笺云。若是圆通。无不觉照。未尝断灭。未有合时即觉。离即不知也。   味性非本然。   四味性非常过。   笺云。则药王药上二菩萨。向舌根。尝此娑婆草木金石。入圆通。   要以味时有。   笺云。要因味方有性。无味又无分别。   其觉不恒一。   笺云。味时有觉。无味又无分别。故不恒一。   云何获圆通。   笺云。圆通法门其性常一。   触以所触明。   五触尘无定过。   笺云。能触是身。所触是水。无所触不明能触。须有所方有能。此跋陀婆罗。   无所不明触。   笺云。三和方能成触。为根和境和识和。阙一不成故。   合离性非定。   笺云。合乃触时知。非触时又无分别。此性不定。   云何获圆通。   笺云。若是圆通。其性常一。   法称为内尘。   六法分能所过。   笺云。则饮光。及柴金光比丘尼。向法尘上作观云。我观世间六尘变坏。唯以空寂。此法尘影象。是内第六所缘之尘。   凭尘必有所。   笺云。凭五尘。必有法尘。此法尘。是第六识心所。   能所非遍涉。   笺云。为能缘心。所缘尘。各别故。   云何获圆通。   笺云。若圆通根。能所一如。根尘无二。   见性虽洞然。   二拂迹旋根证文五。初视境亏功过。   笺云。谓五圣向五根上作观。则如意尊者。向眼根上作观。世尊示我乐见照明金刚三昧。   明前不明后。   笺云。明犹见也。言但见前。不见后。   四维亏一半。   笺云。四维者。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四隅。两隅角不见。秪见二隅。此约功德所配。此论肉眼。前叙时乃天眼。   云何获圆通。   笺云。谓因果不相称。   鼻息出入通。   二现气无交过。   笺云。若是出息入息则通。此周利槃特迦尊者。   现前无交气。   笺云。若是出入相交。则阙中间无交。气有间断故。若是圆通。则无间断。   支离匪沙入。云何获圆通。   笺云。为出息不是入息。入息不是□息。支则分义。出入分各相离。不能相涉入故。   舌非入无端。   三纯味方生过。   笺云。为此舌根。非是入于无端倪之处可了别。唯须有味乃可了。此憍梵钵提尊者。   因味生觉了。味亡了无有。云何获圆通。   笺云。若是圆通。恒常无间。   身与所触同。   四质量偏涯过。   笺云。此则慢习尊者。向身根作观。因入城乞食。毒刺伤足入观。身为能触。毒刺为所触。此二俱是无记。故言同。   各非圆觉观。   笺云。能触所触。二俱无记。各无真觉觉观。若是圆通根。有真觉。起来观照也。   涯量不冥会。云何获圆通。   笺云。为身与刺。各当涯际剂量。不相冥合契会故。   知根杂乱思。   五杂想资□过。   笺云。则善现尊者。于意根作观云。我旷劫来。心得无碍。自忆受生。如恒河沙等。为第七所依知根。杂和第六。撩乱思量。   湛了终无见。   笺云。若是湛寂了别。真性则不能得。   想念不可脱。云何获圆通。   笺云。若是圆通。绝其乱思想念。   识见杂三和。   三息□澄流证文三。初体含三杂过。   笺云。则鹙子。于眼识现量心上作证。云。我旷劫来。心见清净。乃至种种变化。一见则通等。了别以解识。八识总名识。此眼识须仗眼根与色尘。三法和合。方能照见。   诘本称非相。   笺云。今能依之识无体。根境更有何相。   自体先无定。云何获圆通。   笺云。若是圆通。其体恒常不变。不同根尘识三。无根本也。   心闻洞十方。   次初心不及过。   笺云。普贤。于耳识现量心上作观。云。世尊我用心闻。分别众生所有知见。心者。缘虑以解心。八识通名心。言此心洞达览见十方。如前云。若于佗方恒沙界外。有一众生。心中发明普贤行者。我于尔时。乘六牙象。分身百千。皆至其处。   生于大因力。   笺云。普贤行门。是大因。有不可屈伏义名力。为对菩萨大乘。得大因力名。   初心不能入。云何获圆通。   笺云。此门庭格高。唯化上根。下根即不能入。若是圆通根。中下俱接。   鼻想本权机。   后滞权增住过。   笺云。[豊*盍]喜尊者。鼻识上作观云。世尊教我及俱絺罗。观鼻端白。至三七日。身心内明等。为佛见佗多贪欲。令摄心。秪是权宜之机。   秪令摄心住。住成心所住。云何获圆通。   笺云。若作能住是心。所住是鼻。亦未契圆通。若是圆通。则无能所。   说法弄音文。   四纵辩摧邪证文一。有漏□真过。   笺云。音则音声文则文□也。此富楼那尊者。   开悟先成者。   笺云。祗可开示晓悟。先未成就久修之者。   名句非无漏。云何获圆通。   笺云。名句文身。是不应行中。行所收。不得无漏。   持犯但束身。   五□勒钳神证文一。□形无遍过。   笺云。近执尊者。向身识□作观。经云。我是如来众中纲纪。乃至众推无上。为止则是持作则是犯。但束其身也。   非身无所束。   笺云。有身则可持。无所持者。无身也。如无色界人。无身何可束也。   元非遍一切。   笺云。秪是欲色二界。无色不遍故。   云何获圆通。   笺云。若是圆通。无不遍。   神通本宿因。   六涌没凌虚证文一。宿念□缘过。   笺云。则采菽氏。向意识上作观。为三迦叶波。宣说如来因缘深义。我顿发心。得大通达。故为神通。须是夙世修习也。   何关法分别。   笺云。则法性真分别。终日分别。未尝分别。   念缘非离物。云何获圆通。   笺云。为初习神通时。想此身如飞花柳絮。此能缘之心。不离所缘物象也。   若以地性观。   七了相疑空证文五。初阻碍乖通过。   笺云。□相则四大□也。凝空空大也。证者为五圣□曰五□相上作观。则持也菩萨。往遇普光佛。于一切要路□口。我皆平填。或作桥梁。乃遇毗舍浮佛。教云当平心地。方悟圆通。   坚碍非通达。有为非圣性。云何获圆通。   笺云。□□道路有为功用。非是圣性。因中是有。果中是无。因果不相称也。   若以水性观。   二作想招生过。   笺云。月光童子。于水大上作观。内身津液。与外浮幢王刹。等无差别。   想念非真实。如如非觉观。云何获圆通。   笺云。为理如智如。一如体上。离能觉观之心。觉寻观伺。是六识心所法。   若以火性观。   三起厌非真过。   笺云。是火头金刚。言有佛出世名曰空王。说多淫人。成猛火聚。因此神光内凝。化多淫心。成智慧火等。   厌有非真离。   笺云。厌欲有。若是真离。无忻厌。   非初心方便。云何获圆通。   笺云。言火大门庭高远。   若以风性观。   四动寂相形过。   笺云。则琉璃光法王子。风大上作观云。我过无量声如来。教我观此世界。及众生身。皆是妄缘风力所转。于是观世动时。乃至诸动无二等。   动寂非无对。   笺云。则动对寂故。   对非无上觉。云何获圆通。   笺云。有对待故。非真也。   若以空性观。   五凝空昏钝过。   笺云。则虚空藏菩萨。云我与如来。定光佛所。得无边身。诸幢王刹。涉入我身。身同虚空。不相妨碍。   昏钝先非觉。   笺云。为此空相。不是真空之性。   无觉异菩提。云何获圆通。   笺云。菩提觉义。今空体无觉。与菩提异。   若以识性观。   入一心唯识证文一。住识存虚过。   笺云。则慈氏菩萨。遇日月灯明佛。尔时世尊。教我修习唯心识定。入三摩地。至然灯佛出世。我乃得成无上妙圆识心三昧。   观识非常住。   笺云。为起能缘观心。观此入识。非是常住故。   存心乃虚妄。云何获圆通。   笺云。若存能缘观心。亦是虚妄也。   诸行是无常。   九妙刹求安证文一。因生不称过。   笺云。则大势至菩萨。言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等。行是造作迁流故。   念性元生灭。   笺云。为此念者。亦行蕴收。与第六识相应。生灭不暂停。   因果今殊感。云何获圆通。   笺云。因是生灭。果是净故。   我今白世尊。佛出娑婆界。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欲取三摩地。实以闻中入。   后择示真圆文三。初述观音独契文六。初娑婆教体。   离苦得解脱。   二广叹观音。   笺云。离三苦五苦。分段生死。变易生死。   良哉观世音。   笺云。良犹善也。叹辞。   于恒沙劫中。入微尘佛国。得大自在力。无畏施众生。   笺云。前来以十四种无畏。施众生也。   妙音观世音。   笺云。微妙之音。离能所故。不顺声尘。观是能劝之智。世是所观之境。音是所度生。   梵音海潮音。   笺云。梵者静也。则寂静之音。性离喧嚣。海潮音。乃警告雄音。则应化不失时也。   救世悉安宁。   笺云。求男得男。求女得女。   出世获常住。   笺云。求大涅槃。得大涅槃。   我今启如来。   三启述圆通。   如观音所说。   笺云。可观音说。   譬如人静居。十方俱击鼓。十处一时闻。   笺云。文殊设喻也。   此则圆真实。   笺云。则喻显圆通。   目非观障外。   四比余非正。   笺云。则眼不能见物外之事。   口鼻亦复然。   笺云。口鼻舌。以合中知。   身以合方知。   笺云。为合触尘方知。   心念纷无绪。   笺云。第六识心。念虑纷然。迥无头绪。   隔垣听音响。   笺云。垣墙也。音乃种种音。响则山谷应声。   遐迩俱可闻。   笺云。此约五根校量。乃就耳根。显圆通。   五根所不齐。   笺云。余五。不等耳根。   是则通真实。   笺云。通变之义。   音声性动静。   五显声彰圣。   笺云。若是音声性。则有动有静。如树因风则动。无风则静。或有声曰动。无声曰静。   闻中为有无。   笺云。此闻。是真闻性中。此声尘或有或无。或一切众生。执声则言有闻。无声则言无闻。   无声号无闻。   笺云。此但声尘。或有或无。   非实闻无性。   笺云。闻性不随声尘无。   声无既无灭。   笺云。声无。是无声尘。即当灭闻。性即无灭。   声有亦非生。   笺云。声有。是声尘之时。亦非生。言此闻性不曾生。   生灭二圆离。   笺云。生灭是声尘。二圆离。是无生灭也。   是则常真实。   笺云。此则性显圆通。前二约寤时。纵令下。约寐昧。后深也。   纵令在梦想。不为不思无。   六叙教当明。   笺云。约寐时。此性亦常。尚不作思无。岂作思有之解。   觉观出思惟。   笺云。起始觉净智来观达。出却前妄识思有思无之解。   身心不能及。   笺云。妄身妄心。不能及真。   今此娑婆国。声论得宣明。众生迷本闻。循声故流转。   笺云。本闻则真闻之性。循则顺也。顺声尘故。   阿难纵强记。不免落邪思。   次诲责群徒文四。初伤余劝责。   笺云。多闻不能涤业。干慧未免苦轮。   岂非随所沦。   笺云。岂不是阿难随前尘声境。遭佗沉沦。   旋流获无妄。   笺云。但返闻闻自性。自然得无妄。   阿难汝谛听。我承佛威力。宣说金刚王。   二别责阿难文二。初述承威演妙。   笺云。金刚则智。能摧坏一切虚妄之法。此慧观圆通。   如幻不思议。   笺云。似有不有。如生不生。   佛母真三昧。   笺云。母者出生义。喻法身能出生报化二身。约此圆通门。是法身真理。   汝闻微尘佛。   后责外习迷源。   一切秘密门。欲漏不先除。畜闻成过误。   笺云。积畜多闻。翻成过患赚误也。   将闻持佛佛。   笺云。将多闻之性。任持前佛后佛无漏言教。   何不自闻闻。   笺云。何不返自能闻之心。合真闻之性。   闻非自然生。   笺云。此能闻之心。不自然而生。须仗声尘方生。   因声有名字。   笺云。因声境。牛羊男女等声。   旋闻与声脱。   三指观令超文三。初旋闻普脱。   笺云。但旋妄识归真闻。声尘自然解脱。   能脱欲谁名。   笺云。尚无所缘声尘。何有能脱之名。   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脱。见闻如幻翳。   笺云。见闻是识。但如幻如翳。俱无有实。   三界若空花。   笺云。欲界色界无色界。如空中之花。   闻复翳根除。   笺云。翳根则见分。但返闻自性。乃无见分妄心。   尘销觉圆净。   笺云。尘销是无相分。真觉自然。圆明清净。   净极光通达。   次了喻超尘。   笺云。智也。   寂照含虚空。   笺云。即体之智。寂而常照。含真空之体。此根本智也。圆觉云。当知虚空。觉所显发。   却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   笺云。如睡梦觉。   摩登伽在梦。   笺云。先梵天咒。如梦如幻无实。   谁能留汝形。   笺云。谁能留汝阿难之形。秪为不了前境如梦。即被系缚。   如世巧幻师。幻作诸男女。   后比约圆销。文二。初喻。   笺云。此是真。若是众生是假。   虽见诸根动。   笺云。如一切众生。向六根门头动用。   要以一机抽。   笺云。皆由根本无明也。   息机归寂然。   笺云。但息根本无明。返闻闻自性。归寂然理体之上。   诸幻成无性。   笺云。六知根。无自性。   六根亦如是。   后合。   元依一精明。   笺云。则性明相。是根本无明。   分成六和合。   笺云。六根也无明为能变。六根六尘为所变。   一处成休复。六用皆不成。   笺云。一处乃根本无明。但无根本无明。六用皆不生。或一处约耳门。入圆通。其余六根无自性。   尘垢应念销。   笺云。应念则少念。少念则无念。   成圆明净妙。   笺云。法界之体也。   余尘尚诸学。   笺云。指前二十四人。   明极即如来。   笺云。明极则智也。言真智穷极。便是如来。   大众及阿难。   四劝旋归证。   旋汝倒闻机。   笺云。为背体缘声。是倒。今但返闻自性。是旋。汝颠倒闻机。是根本无明。   返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   笺云。返复能闻之心。闻佗真闻去。   圆通实如是。   笺云。方结答阿难请得成菩提。妙奢摩佗。已摩。禅那。最初方便。又结答。我今犹如旅泊之人。至要因门入。   此是微尘佛。一路涅槃门。   后显顿流通文三。初贯通三际显指真殊。   笺云。文殊。又恐阿难将为己证。便云。则是诸佛一路涅槃门。更无二路。唯此一门。路者。三乘圣人游履之处。涅槃。乃佛果位。有为无为二转依果。门者。出入义。三乘圣人。皆于此门入。   过去诸如来。斯门已成就。现在诸菩萨。今各入圆明。未来修学人。当依如是法。我亦从中证。非唯观世音。诚如佛世尊。询我诸方便。   笺云。此蹑佛前来。令简道谁当其根。亦令未法众生。修菩萨乘。绚问教。我简何方便门。易得成就。   以救诸末劫。   笺云。且答。亦令末代一切众生。求菩萨乘。   求出世间人。   笺云。求菩萨乘人。或求声闻二乘之人。   成就涅槃心。   笺云。乃无上菩提。   观世音为最。   笺云。便合云无过此一门。   自余诸方便。皆是佛威神。   二愍叹同源简余非正。   笺云。言二十四圣人观门。皆是承过去诸佛威神故。   即事舍尘劳。   笺云。为余习遭毒刺。贤护入俗。假世间事法。舍却尘劳烦恼。   非是长修学。浅深同说法。   笺云。言不是时长修学观门。不可。初心。求向阶前。毒刺伤足。要入道也。不如观音从闻思修。入三摩提。世出世间。获二殊胜。   顶礼如来藏。无漏不思议。   笺云。顶礼归投义。照见义。如来藏者。首楞严三昧也。   愿加被未来。   后显标圆径请被流通。   于此门无惑。方便易成就。堪以教阿难。   笺云。此结答前问谁当其根。   及末劫沉沦。但以此根修。圆通超余者。真实心如是。于是阿难及诸大众。身心了然。得大开示。   四闻经获利文三。初喻彰同悟文二。初述。   笺云。以五蕴身。成法性身。八识妄心。为般若真心。故了然也。   观佛菩提及大涅槃。犹如有人因事远游。未得归还。明了其家所归道路。   后喻。   笺云。言我今居有学地。未证法身。大似远游未还其家。今日因说圆通。分明知修行取证果体之道路。   普会大众。天龙八部。有学二乘。及诸一切新发心菩萨。其数凡有十恒河沙。   次获净超尘文二。初同超大位。   笺云。天是一。龙是二。摄六部夜叉乾闼婆等。   皆得本心。   笺云。得法界大定也。   远尘离垢。获法眼净。   笺云。离烦恼垢染也。起智照理。如眼见物不殊。   性比丘尼。闻说偈已。成阿罗汉。   后独证小阶。   笺云。过去名本性女也。   无量众生。皆发无等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后续发胜心。   笺云。初言无等者。诸佛比诸众生。无齐等故。下一等。谓此佛彼佛互相等故。阿之言无。耨多罗言上。三言正。藐言等。三言正。菩提言觉。乃无上正等正觉。   阿难整衣服。于大众中。合掌顶礼。   次二力加持修证。文分三。初翘咨远备文三。初悲欣述悟。   笺云。然谓二力加持。偏资末品。前来慧观圆通修证分。但接上根之者。阿难。恐末代一切众生。境劣心微。不能作证。所以便请云。欲摄其心入三摩提。云何安立道场。远诸魔事。于是世尊。遂说三七日。道场仪轨。第一七日。行道礼拜。第二七日。发菩提愿。第三七日。唯诵佛顶悉怛多般怛罗无上神咒。至三七日。十方诸佛出。镜交光处。摩顶安慰。行人与观音。同证法界理故。   心迹圆明。   笺云。心则真心。迹。乃十方同履之迹。   悲欣交集。欲益未来诸众生故。   笺云。悲则悲见末代邪师欣则欣遇如来正法交集者相交而集也。   稽首白佛。大悲世尊。我今已悟成佛法门。是中修行。得无疑惑。   笺云。前来道观佛菩提。及大涅槃。乃至明了其家所归道路。所以此中蹑前文也。   常闻如来说如是言。自未得度。先度人者。   次陈发大心。   笺云。发大心乃四弘誓愿。   菩萨发心。自觉己圆。   笺云。根本智也。   能觉他者。   笺云。后得智也。   如来应世。   笺云。问。自觉己圆。能觉他者。是何人如此。答云云。   我虽未度。愿度末劫一切众生。   笺云。阿难大权之人。非是未得度。但且谦称。   世尊。此诸众生。去佛渐远。邪师说法。如恒河沙。   后诸建真场遥津末劫。   笺云。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正是今时也。邪师自邪思惟。说邪教法。   欲摄其心。入三摩地。云何令其安立道场。远诸魔事。于菩提心。得无退屈。   笺云。道场。则得道寂灭之场。退屈者。退转抑屈也。   尔时世尊。于大众中。称赞阿难。善哉善哉。如汝所问。安立道场。救护众生末劫沉溺。   次赞来承诠文三。初赞发悲心。   笺云。称扬赞叹。   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次许宣标来。   阿难大众。唯然奉教。   后众翘真旨。   笺云唯然吔诺之辞。   佛告阿难。汝常闻我毗柰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   后遐宣助法文四。初勖净尸罗文二。初总彰三学。   笺云。毗柰耶。唐言调伏。乃律藏。多诠戒学。论藏。多诠慧学。经藏。多诠定学。调为调练三业。伏是制伏过非。调练通于止作。制伏唯明止恶。轨则不移。故云决定。   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   笺云。所谓戒是菩提本。应当具足持净戒。又云。戒如海无涯如宝求无厌然。大乘持心戒。小乘持身戒也。因戒生定。定能发慧。此三学。名为无漏。无漏简去有漏。   阿难。云何摄心。我名为戒。   后别演戒门文二。初总征垂戒。   若诸世界。   后别释初篇文四。初淫戒文二。初显彰升坠文七。初奉戒超生。   笺云。是所依。   六道众生。   笺云。是能依有情。   其心不淫。   笺云。大乘菩萨人持心淫。起心动念。皆犯也。小乘人持身戒。但不与境交。即持也。   则不随其生死相续。   笺云。前文云。父父子子。递代相生。此等皆以欲贪为本。如今若无淫。自然不随生死相续也。然大乘。先以杀戒为先。为大乘之人。以悲为力。若杀。乃失大悲种。大乘人以染戒为初。为递代相生。父父子子。皆由贪欲为本。为小乘之人。怕其生死。所以先断于染。此教是大乘。何故以染为初。答。阿难因前堕在淫室之内。此顺同小乘故。先举染。然虽如此。亦是大乘。为持心戒故。   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   二亏持滞缚。   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淫。必落魔道。   三必游邪径。   笺云。梵语魔罗。唐言杀者。谓能杀众生慧命也。缘魔王多行于欲。下文云。将诸猥媟以为传法。   上品魔王。   四随升三品。   笺云。诸魔归往曰魔。王则福胜者。   中品魔民。   笺云。则福中者。   下品魔女。   笺云。则福劣者。   彼等诸魔。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   五述邪为正。   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魔民。炽盛世间。广行贪淫。为善知识。令诸众生。落爱见坑。失菩提路。   六乱法伤人。   汝教世人。修三摩提。先断心淫。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一决定清净明诲。   七来留真教。   笺云。先佛世尊。则过去诸佛也。清净明诲者。不被染之一法所缚。明为分明。诲为教诲。   是故阿难。若不断淫。修禅定者。如蒸砂石。欲其成饭。经百千劫。秪名热砂。   后再勖遵修文二。初喻彰。□染□坠无升。   笺云。法上。将淫心求无上菩提。经百千劫。秪名淫根。   何以故。此非饭本。   笺云。法上。此淫。非无上菩提本。   砂石成故。   笺云。此是淫根所成故。   汝以淫身。求佛妙果。   笺云。妙果者。乃常身法身也。   纵得妙悟。皆是淫根。根本成淫。轮转三涂。必不能出。如来涅槃。何路修证。   笺云。前来云。菩提涅槃。犹如有人因事远游等。若是以淫心。即不能求无上涅槃。   必使淫机身心俱断。断性亦无。于佛菩提。斯可希冀。   后勖断除心定标邪正。   笺云。淫机乃心也。言若如此向求。佛菩提涅槃。此可希望也。   如我此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笺云。波旬。唐言恶者。魔也。   阿难。又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杀。则不随其生死相续。   二杀戒文二。初显彰升坠文九。初奉戒超生。   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杀心不除。尘不可出。   二亏持滞缚。   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杀。必落神道。   三必游邪径。   上品之人。为大力鬼。中品。则为飞行夜叉。诸鬼帅等。下品。当为地行罗刹。   四三品分形。   笺云。飞行夜叉。唐言勇健。地行罗刹。唐言可畏。帅则将帅。   彼诸鬼神。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   五迷邪为正。   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鬼神。炽盛世间。自言食肉得菩提路。   六当来乱教。   阿难。我令比丘。食五净肉。此肉皆我神力化生。本无命根。   七呵依渐化。   笺云。五净肉者。见闻疑自死鸟残也。   汝婆罗门。地多蒸湿。加以砂石。草菜不生。我以大悲神力所加。因大慈悲。假名为肉。   笺云。婆罗门。唐言净胤。言其地草尚不生。岂况于菜。   汝得其味。奈何如来灭度之后。食众生肉。名为释子。   笺云。楞伽云。是故修行者。慈心不食肉。食肉无慈悲。乖背正解脱。   汝等当知。是食肉人。纵得心开似三摩地。皆大罗刹。报尽必沉生死苦海。非佛弟子。   八不断沉生。   笺云。似三摩地者。似真即不真也。   如是之人。相杀相吞。相食未已。云何是人。得出三界。   笺云。已犹尽也。言相食相吞。如汲井轮互为高下。无有穷尽。   汝教世人。修三摩地。次断杀生。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二决定清净明诲。   九来流真诲。   是故阿难。若不断杀。修禅定者。譬如有人。自塞其耳。高声大叫。求人不闻。此等名为欲隐弥露。   后再勖遵修文六。初喻彰遗戒。   笺云。法上。将杀心求无上菩提。大似塞耳高叫。求人不闻。自家爱隐。转见露现也。   清净比丘。及诸菩萨。于岐路行。不蹋生草。况以手拔。云何大悲。取诸众生血肉充食。   二责犯彰持。   若诸比丘。不服东方丝绵绢帛。及是此土靴履裘毳。乳酪醍醐。如是比丘。于世真脱。酬还宿债。不游三界。   三勖断微缘。   笺云。言东方者。是此土也。及此土。乃西天也。靴履者。用皮为之。裘者。以毛为衣。毳裘是也。真脱。则不还债。   何以故。服其身分。皆为彼缘。   四喻存难越。   笺云。既食他身分。须酬他命根。为彼众生所缘境也。   如人食其地中百谷。足不离地。   笺云。言劫初时人。百谷不食。乃能空中飞行自在。乃至食其百谷烟火之食。乃足不离地。   必使身心于诸众生。若身身分。身心二途。不服不食。我说是人真解脱者。   五来遵真脱。   笺云。身心二途者。心不念食。身不爱著。法上。如人食众生身分。始终须还。终不舍离也。   如我此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六显定正邪。   阿难。又复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偷。则不随其生死相续。   三盗戒文二。初显彰升坠文九。初奉戒超生。   汝修三昧。本出尘劳。偷心不除。尘不可出。   二亏持滞缚。   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偷。必落邪道。   三心游邪径。   上品精灵。中品妖魅。下品邪人。诸魅所著。   四三品分形。   笺云。邪人则风邪之人。   彼等群邪。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   五迷邪为正。   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妖邪。炽盛世间。潜匿奸欺。称善知识。各谓自己得上人法。詃惑无识。恐令失心。所过之处。其家耗散。   六乱法伤人。   笺云。詃诱也。言潜藏隐匿奸诈欺诳于人也。恐令失心者。惊恐于人。令人失心也。然此经亦□□□言诳称善知识。偷盗取受施主供养。是人邪心。被鬼所著。   我教比丘。循方乞食。令其舍食成菩提道。诸比丘等。不自熟食。寄于残生。   七责犯彰持。   笺云。言不得长久在也。   旅泊三界。   笺云。言诸圣人于三界。但如旅泊之人。一宿一食。何可长乎。   示一往还。去已无返。云何贼人。假我衣服。裨贩如来。造种种业。皆言佛法。却非出家具戒比丘。为小乘道。由是疑误无量众生。堕无间狱。   笺云。声闻之人。示身为一往还。为舍此报后。更不受生也。去已无返者。去不更来也。   若我灭后。其有比丘。发心决定。修三摩提。能于如来形像之前。身然一灯。烧一指节。及于身上。爇一香炷。我说是人。无始宿债。一时酬毕。长揖世间。永脱诸漏。   八显超标志。   笺云。长揖则永辞也。   虽未即明无上觉路。是人于法。已决定心。   笺云。言此人虽未即明无上真觉之路。是人于教法。已有决定求无上之心。   若不为此舍身微因。   笺云。言若不为此无上菩提舍身求小微劣之事。或爱钦重。或求名利。   纵成无为。必还生人。酬其宿债。   笺云。若求如此小小之事。此人决定宛然又著。还彼食佗身分之人债也。除非求无上菩提故。   如我马麦。正等无异。   笺云。如佛往昔因中。毁僧言食马麦。后成佛。犹偿夙债。夏三月安居。犹食马麦。盖示因果故。出宝积经。   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后断偷盗。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三决定清净明诲。   九敕流真教。   是故阿难。若不断偷。修禅定者。譬如有人水灌漏卮。欲求其满。纵经尘劫。终无平复。   后再勖遵修文三。初喻彰亏戒。   若诸比丘。衣钵之余。分寸不畜。   次显教今修文八。初少欲知足。   笺云。三衣钵盂之外。   乞食余分。施饿众生。   二行惠施。   笺云。凡乞食作三分。分一分自食。一分施饿众生。一分施鸟雀等。   于大集会。合掌礼众。   三行不轻行。   有人捶詈。同于称赞。   四忍辱。   必使身心二俱捐舍。   五离心形二缚。   笺云。不食众生身。亦无贪心。   身肉骨血。与众生共。   六等观为己。   笺云。身与众生同。自既怖死。彼亦如然。   不将如来不了义说。回为己解。以误初学。   七指他真经。   笺云。若将如来不了义教。回为自己见解。疑误于人。似偷一般。今言不将不了义教。说似初学。是将了义乃真实也。   佛印是人。得真三昧。   八克证三昧。   如我此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后定标邪正。   阿难。如是世界六道众生。虽即身心无杀盗淫。三行已圆。若大妄语。即三摩提。不得清净。成爱见魔。失如来种。   四大妄语戒文二。初显彰升坠。文四。初举犯沉生文三。初彰愚犯失。   笺云。爱见者。才妄语。内心便生爱。失如来四智菩提种也。   所谓未得谓得。未证言证。或求世间尊胜第一。谓前人言。我今已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道。辟支佛乘。十地地前诸位菩萨。求彼礼忏。贪其供养。是一颠迦。销灭佛种。   次举法过人。   笺云。颠迦者。亦云颠底迦。唐言乐欲。   如人以刀断多罗木。佛记是人。永殒善根。无复知见。沈三苦海。不成三昧。   后喻显沉生。   笺云。多罗树似棕。有子赤色堪食。三苦海。则三涂也。   我灭度后。来诸菩萨。及阿罗汉。应身生彼末法之中。作种种形。度诸轮转。   次来传阴付文三。初来真居世。   或作沙门。白衣居士。人王宰官。童男童女。如是乃至淫女寡妇。奸偷屠贩。与其同事。称赞佛乘。令其身心。入三摩提。   二密化归真。   笺云。奸诈偷盗。屠儿贩卖之人。与其同事教化也。   终不自言我真菩萨。真阿罗汉。泄佛密因。轻言未学。唯除命终阴有遗付。   后隐迹潜遗。   笺云。阴者暗也。暗有遗付也。言临命终方说。   云何是人。惑乱众生。成大妄语。   三责惑凡称异。   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后复断除诸大妄语。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四决定清净明诲。   四告传真教。   是故阿难。若不断其大妄语者。如刻人粪。为旃檀形。欲求香气。无有是处。   后□勖真修文六。初喻彰亏戒。   笺云。旃檀。唐言与乐。白者治热病。赤者去风瘴。   我教比丘。直心道场。于四威仪一切行中。尚无虚假。云何自称得上人法。   二责犯标持。   笺云。四分戒云。若比丘实无所知。自称言我得上人法。言我已入圣智胜法。我知是。我见是。后放异时。若问若不问。欲自清净。作是说。我实不知见。言知言见。虚诳妄语。除增上慢。是比丘波罗夷不共住。   譬如穷人。妄号帝王。自取诛灭。况复法王。如何妄窃。因地不真。果招纡曲。   三喻妄窃□。   求佛菩提。如噬脐人。欲谁成就。   四喻临终脱梅。   笺云。噬脐者。喻不可及也。义□左传。   若诸比丘。心如直弦。一切真实。入三摩提。永无魔事。我印是人成就菩萨无上知觉。   五勖行诸行。   如我此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六标定邪正。   大佛顶首棱严经卷第六下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七(之上)(陈富刊)     天竺沙门 般剌密帝 译     乌长国沙门 弥伽释迦 译语     菩萨戒弟子 房融 笔受     西京大兴福寺沙门 惟悫 科     皇宋首楞大师 可度 笺   阿难。汝问摄心。我今先说入三摩地。   二叙道场仪轨文二。初略明持证文六。初标前奉戒文二。初明奉戒。   笺云。此是蹑请云何令其安立道场。远诸魔事。   修学妙门。   笺云。微妙之门庭也。   求菩萨道。要先持此四种律仪。   笺云。律是法律。仪是仪则。四种。乃杀盗染大妄语也。   皎如冰霜。自不能生一切枝叶。心三口四。生必无因。   笺云。皎如冰霜清洁。玉润无瑕。四根本戒为本。其余戒是枝叶也。心三。则贪嗔痴。口四。妄言绮语等。和前身三。是十。要除大妄语也。   阿难。如是四事。若不失遗。心尚不缘色香味触。一切魔事。云何发生。   后显无魔。   若有宿习。不能灭除。   次劝诵真言文二。初彰宿习。   汝教是人。一心诵我佛顶光明摩诃萨怛多般怛啰。   后劝诵持。   笺云。摩诃大也。萨怛多白也。般怛啰盖也。表此法法性含融。非对于小。体唯洁白。能覆一切有情故。   无上神咒。   笺云。言此佛顶真言。无有过上。   斯是如来无见顶相。   笺云。自不见。表离自相。佗不见。表离佗相。   无为心佛。从顶发辉。   笺云。从此顶上化佛。是无为佛。对著木树下草座是有为佛。无为当体是佛。   坐宝莲华。所说心咒。   笺云。如人一身。心为主为要。喻此咒。为众咒之主。为众陀罗尼之要。   且汝宿世。与摩登伽。历劫因缘。恩爱习气。非是一生及与一劫。我一宣扬。爱心永脱。成阿罗汉。   三举冥资速证。   笺云。摩登伽。应云阿死多摩登祗。摩登只。女之总名。阿死多。女之别名。此女由卑贱故。常以扫市为业。用供衣食。恩爱习气者。乃染之一法。惯习气分也。   彼尚淫女。无心修行。神力冥资。速证无学。   四例决销愆文二。初引无心克果。   笺云。彼尚无心下。是冥然承真力。资益于佗。得无上觉。   云何汝等在会声闻。求最上乘。决定成佛。   次彰决慕上乘。   笺云。此有心求。决定成佛也。   譬如以尘扬于顺风。有何艰险。   后立喻销迷。   笺云。承此咒力。一切烦恼爱习。犹如顺风扬尘。无有不尽。   若有末世欲坐道场。先持比丘清净禁戒。   五劝择戒师文三。初劝奉戒。   要当选择戒清净者。第一沙门。以为其师。   次简净师。   若其不遇真清净僧。汝戒律仪。必不成就。   后明师秽不成。   笺云。持戒谨洁无犯者。   戒成已后。著新净衣。然香闲居。诵此心佛所说神咒。一百八遍。然后结界。建立道场。求于十方现住国土。无上如来。放大悲光。来灌其顶。   六依持佛现文二。初略明持现。   笺云。或得戒成就后。须著新净未触之衣。诵咒一百八遍。表断一百八烦恼也。   阿难。如是末世清净比丘。及比丘尼。白衣檀越。心灭贪淫。持佛净戒。于道场中。发菩萨愿。   后重叙加持。   笺云。梵语檀越。华言布施。檀则檀波罗蜜。是布施运载。布施须以三轮体空。七般殊胜。又以法布施运载。令佗越生死此岸。到菩提彼岸。言檀越。则唐梵双举也。   出入澡浴。六时行道。   笺云。出时洗净。入时洗秽。六时。则寅辰午申戌子。六时也。   如是不寐。经三七日。我自现身。至其人前。摩顶安慰。令其开悟。   笺云。释迦佛自现身也。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蒙如来无上悲诲。心已开悟。   次广演坛仪文三。初承宣再请。   笺云。前文云。要先持此四种律仪。皎如冰霜。自不能生一切枝叶。皆是慈悲诲喻也。   自知修证无学道成。   笺云。则自知无上菩提决定成就也。   末法修行。建立道场。云何结界。合佛世尊清净轨则。   笺云。阿难便请。云何结界云云。有自然界。方隅界。日出为界。手指为界。前文佛说。其中文含。阿难恐末代众生不知。欲得世尊细说轨仪法则。   佛告阿难。若末世人。愿立道场。先取雪山大力白牛。食其山中肥腻香草。此牛。唯饮雪山清水。其粪微细。可取其粪。和合旃檀。以泥其地。   二广叙坛仪文二。初布施坛仪文四。初涂坛净法文四。初唯取雪山。   若非雪山。其牛臭秽。不堪涂地。   决非牛不可。   笺云。问不是雪山。其牛还得不。经答云云。   别于平原。穿去地皮。五尺已下。取其黄土。和上旃檀。沉水。苏合。熏陆。郁金。白胶。青木。零陵。甘松。及鸡舌香。以此十种。细罗为粉。合土成泥。以涂场地。   三和香饰地。   笺云。问。或若边方。无此雪山之牛。若何为坛。经答云云。广平□原。言穿去地皮五尺。是不净土。取下净者。香于水波曰□水香。白胶。则乳香。鸡舌。则母丁香也。   方圆丈六。为八角坛。   四定坛方相。   笺云。一角阔二尺。二八一十六也。   坛心。置一金银铜木所造莲华。   二安布香花文七。初坛心莲华。   笺云。或金作莲华。或银铜并木等。   华中安钵。   失华中安钵。   钵中先盛八月露水。   三先盛露水。   笺云。天地气清。白露之节。方有露水。   水中。随安所有华叶。   四随安化叶。   笺云。所有花叶。如西方适意花。东方牡丹花等。   取八圆镜。各安其方。围绕华钵。   五围镜绕花。   笺云。取八镜绕钵。如坛八角。镜向外也。   镜外建立十六莲华。   六莲花镜外。   笺云。十六莲花。每一镜前。安其二。   十六香炉。间花铺设。   七香炉间设。   笺云。十六香炉。与花相间。置十六器食。间于香炉。一莲花。二钵。三露水。四花叶。五镜。六镜外莲花。七香炉。   庄严香炉。纯烧沉水。无令见火。取白牛乳。置十六器。乳为煎饼。并诸砂糖。油饼乳糜。苏合蜜姜。纯苏。纯蜜。于莲华外。各各十六。围绕华外。以奉诸佛及大菩萨。   三献佛珍羞文二。初周施总献。   笺云。乳糜者。将乳煮粥也。苏合蜜姜者。用苏和合蜜之与姜。   每以食时。若在中夜。取蜜半升。用苏三合。坛前别安一小火炉。以兜楼婆香。煎取香水。沐浴其炭。然令猛炽。投是苏蜜。于炎炉内。烧令烟尽。享佛菩萨。   后列供标时。   笺云。每以食时。中夜三更也。取蜜半斤。用苏三合者。意谓令安器中。向炉上煎。令烟气尽。后将器盛。供养佛。或可。温向火中。令烟尽。献佛。兜楼婆香。即白苑也。   令其四外。遍悬幡花。   四周悬供像文三。初幡。   于坛室中四壁。敷设十方如来。及诸菩萨所有形像。   次像。   应于当阳。   笺云。室中心也。   张卢舍那。   笺云。华言光明遍照。报佛也。   释迦。   笺云。华言能仁。化佛也。   弥勒。   笺云。华言慈氏。补处佛。   阿閦。   笺云。华言动。东方佛。   弥陀。   笺云。应云阿弥陀。华言无量寿。西方佛。   诸大变化。观音形像。   笺云。言观音。或作白衣。或作自在天。或千手千眼等。   兼金刚藏。安其左右。   笺云。则二金刚。   帝释。   笺云。欲天王。   梵王。   笺云。色天王。   乌刍瑟摩。   笺云。华言火头。   并蓝地迦。   笺云。是青面神。   诸军茶利。   笺云。五目八臂金刚。   与毗俱胝。   笺云。五目四臂金刚。   四天王等。   笺云。东方治国。南方增长。西方丑目。北方多闻。等取下记落鬼。   频那。   笺云。是猪头夜叉。   夜迦。   笺云。是象鼻夜叉。   张于门侧。左右安置。   笺云。问。何不安法身佛。但举报化二身。答。法身当体佛也。此中具多像。承法门无尽。重重互相涉入。   又取八镜。覆悬虚空。与坛场中所安之镜。方面相对。使其形影。重重相涉。   后镜。   笺云。为坛上八镜则仰。此八则覆。贵得影现重之。表一多无碍彼此不妨。如因陀罗网。一室千灯等。   于初七中。至诚顶礼十方如来诸大菩萨阿罗汉号。恒于六时。诵咒围坛。至心行道。一时常行。一百八遍。   后专持克证文四。初三七专持文三。初六时持礼。   第二七中。一向专心。发菩萨愿。心无间断。我毗奈耶。先有愿教。   次愿力冥资。   笺云。我毗柰耶先有愿教。则律藏曾说四弘誓愿。烦恼断。法门学。佛道成。众生度。   第三七中。于十二时。一向持佛般怛啰咒。   后运心无间。   至第七日。十方如来。一时出现镜交光处。承佛摩顶。即于道场。修三摩地。能令如是末世修学。身心明净。犹如琉璃。   二佛摩加证。   笺云。至第七日。是三七日第七日也。镜交光处。则镜相对光乃相交也。承佛摩顶。此行人。但于道场之中。便修三摩地。即首楞严大定。是大乘心也。   阿难。若此比丘。本受戒师。及同会中十比丘等。其中有一不清净者。如是道场多不成就。   三由师不克。   笺云。十比丘。则三师七证也。   从三七后。端坐安居。经一百日。有利根者。不起于座。得须陀洹。   四自力随升文二。初利根成果。   笺云。问。前修三摩地。是大乘心。此中因何言得须陀洹。答。此约初地菩萨。初地亦为须陀洹。华言预流。为初地菩萨。顶入圣流也。   纵其身心。圣果未成。决定自知成佛不谬。   后定信菩提。   笺云。为真言力冥资故也。   汝问道场建立如是。   后通前总结。   笺云。便都答云。汝问道场。其事如是。为前请云。云何结界。合佛世尊清净轨则。此中结答也。   阿难顶礼佛足。而白佛言。自我出家。恃佛憍爱。   三演真言密句文三。初谦迷再请文三。初叙前冥救未领真言。   笺云。恃赖于佛憍怜爱念于我。   求多闻故。   笺云。虽有多闻任持三世诸佛言教。   未证无为。遭彼梵天邪术所禁。   笺云。叙未悟已前。遭佗幻术所摄时之事也。   心虽明了。力不自由。赖遇文殊。令我解脱。虽蒙如来佛顶神咒。冥获其力。尚未亲闻。   笺云。言文殊。当时去摩登伽宝。乃是默念。暗得其咒力也。   唯愿大慈重为宣说。悲救此会诸修行辈。末及当来在轮回者。承佛密音。身意解脱。   次请佛垂悲重宣秘旨。   于时会中一切大众。普皆作礼。伫闻如来秘密章句。   后同伸请礼伫听真音。   尔时世尊。从肉髻中。涌百宝光。   次顶示威灵文八。初肉髻腾辉。   笺云。肉中自然涌起如髻。曰肉髻。   光中涌出千叶宝莲。   二华敷百宝。   笺云。千叶宝莲。表当来千佛下生。   有化如来。坐宝花中。   三花承化佛。   顶放十道百宝光明。   四顶放千光。   笺云。为十道光。每光有百宝色。十百为千。光明是化佛光也。   一一光明。皆遍示现十恒河沙金刚密迹。   五焰起金刚。   笺云。金刚王菩萨。示现金刚之身也。密则秘密。迹乃示现其身迹也。   擎山持杵。遍虚空界。   六擎山降杵。   大众仰观。畏爱兼抱。求佛哀祐。   七听徒求怙。畏则怖其威力。爱则遭此嘉筵。   笺云。畏与爱二心。相兼在怀抱之中。哀祐者。乃哀念恃祐。或恃附祐赖也。无父则无可倚附。无母则无可倚赖。今佛为父母。故求佛恃祐也。   一心听佛无见顶相放光如来。宣说神咒。   八敛听真言。   笺云。放光如来者。是光中化佛。所说神咒。咒具四义。   南无萨怛佗苏伽多耶。阿啰诃帝。三藐三菩陀写   后化宣真句。   笺云。五不翻中。此秘密不翻也。若造五逆十重之愆。诵此咒已。悉皆销灭。纵其自身不作福业。诸佛功德。悉与此人。于此父母所生之身。不得心通。十方如来便为妄语。然而顶上小化佛说此咒。下面坐草座真佛。便赞此咒功德。   萨怛佗佛陀俱知瑟尼钐(二)南无萨婆勃陀勃地萨跢[鞥-合+(白-日+田)]獘(三)(毗迦反)南无萨多南三藐三菩陀俱知南(四)娑舍啰婆迦僧伽喃(五)南无卢鸡阿啰汉跢喃(六)南无苏卢多波那喃(七)南无娑羯唎陀伽弥喃(八)南无卢鸡三藐伽跢喃(九)三藐伽波啰底波多那喃(十)南无提婆离瑟赧(十一)南无悉陀耶毗地耶陀啰离瑟赧(十二)舍波奴揭啰诃娑诃娑啰摩佗喃(十三)南无跋啰诃摩泥(十四)南无因陀啰耶(十五)南无婆伽婆帝(十六)嚧陀啰耶(十七)乌摩般帝(十八)娑醯夜耶(十九)南无婆伽婆帝(二十)那啰野拏耶(二十一)槃遮摩诃三慕陀啰(二十二)南无悉羯唎多耶(二十三)南无婆伽婆帝(二十四)摩诃迦罗耶(二十五)地唎般剌那伽啰(二十六)毗陀啰波拏迦啰耶(二十七)阿地目帝(二十八)尸摩舍那泥婆悉泥(二十九)摩怛唎伽拏(三十)南无悉羯唎多耶(三十一)南无婆伽婆帝(三十二)多佗伽跢俱啰耶(三十三)南无般头摩俱啰耶(三十四)南无跋阇啰俱啰耶(三十五)南无摩尼俱啰耶(三十六)南无伽阇俱啰耶(三十七)南无婆伽婆帝(三十八)帝唎茶输啰西那(三十九)波啰诃啰拏啰阇耶(四十)跢佗伽多耶(四十一)南无婆伽婆帝(四十二)南无阿弥多婆耶(四十三)跢佗伽多耶(四十四)阿啰诃帝(四十五)三藐三菩陀耶(四十六)南无婆伽婆帝(四十七)阿刍[鞥-合+(白-日+田)]耶(四十八)跢佗伽多耶(四十九)阿啰诃帝(五十)三藐三菩陀耶(五十一)南无婆伽婆帝(五十二)[鞥-合+(白-日+田)]沙阇耶俱嚧吠柱唎耶(五十三)般啰婆啰阇耶(五十四)跢佗伽多耶(五十五)南无婆伽婆帝(五十六)三补师毖多(五十七)萨怜捺啰剌阇耶(五十八)跢佗伽多耶(五十九)阿啰诃帝(六十)三藐三菩陀耶(六十一)南无婆伽婆帝(六十二)舍鸡野母那曳(六十三)跢佗伽多耶(六十四)阿啰诃帝(六十五)三藐三菩陀耶(六十六)南无婆伽婆帝(六十七)剌怛那鸡都啰阇耶(六十八)跢佗伽多耶(六十九)阿啰诃帝(七十)三藐三菩陀耶(七十一)帝瓢南无萨羯唎多(七十二)翳昙婆伽多(七十三)萨怛佗伽都瑟尼钐(七十四)萨怛多般怛嚂(七十五)南无阿婆啰视耽(七十六)般啰帝扬岐啰(七十七)萨啰婆部多揭啰诃(七十八)尼羯啰诃揭迦啰诃尼(七十九)跋啰毖地耶叱佗你(八十)阿迦啰密唎柱(八十一)般唎怛啰耶儜揭唎(八十二)萨啰婆盘陀那目叉尼(八十三)萨啰婆突毖吒(八十四)突悉乏般那你伐啰尼(八十五)赭都啰失帝南(八十六)羯啰诃婆诃萨啰若阇(八十七)毗多崩婆那羯唎(八十八)阿瑟吒冰舍帝南(八十九)那久刹怛啰若阇(九十)波啰萨陀那羯唎(九十一)阿瑟吒南(九十二)摩诃揭啰诃若阇(九十三)毗多崩萨那羯唎(九十四)萨婆舍都嚧你婆啰若阇(九十五)呼蓝突悉乏难遮那舍尼(九十六)瑟沙舍悉怛啰(九十七)阿吉尼乌陀迦啰若阇(九十八)阿般啰视多具啰(九十九)摩诃般啰战持(一百)摩诃叠多(一百一)摩诃帝阇(二)摩诃税多阇婆啰(三)摩诃跋啰槃陀啰婆悉你(四)阿唎耶多啰(五)毗唎俱知(六)誓婆毗阇耶(七)跋阇啰摩礼底(八)毗舍卢多(九)勃腾冈迦(十)跋阇啰制喝那阿遮(一百一十一)摩啰制婆般啰质多(十一)跋阇啰擅持(十二)毗舍(十三)啰遮(十四)扇多舍[鞥-合+(白-日+田)]提婆补视多(十五)苏摩嚧波(十六)摩诃税多(十七)阿唎耶多啰(十八)摩诃婆啰阿般啰(十九)跋阇啰商羯啰制婆(二十)跋阇啰俱摩唎(一百二十一)俱蓝陀唎(二十二)跋阇啰喝萨多遮(二十三)毗地耶干遮那摩唎迦(二十四)啒苏母婆羯啰跢那(二十五)[鞥-合+(白-日+田)]嚧遮那俱唎耶(二十六)夜啰菟瑟尼钐(二十七)毗折嚂婆摩尼遮(二十八)跋阇啰迦那迦波啰婆(二十九)嚧阇那跋阇啰顿稚遮(三十)税多遮迦摩啰(一百三十一)刹奢尸波啰婆(三十二)翳帝夷帝(三十三)母陀啰羯拏(三十四)娑[鞥-合+(白-日+田)]啰忏(三十五)掘梵都(三十六)印免那么么写(三十七)(诵咒者。至此句。称弟子某甲受持)乌[(舍-干+土)*牛](三十八)唎瑟揭拏(三十九)般剌舍悉多(四十)萨怛佗伽都瑟尼钐(一百四十一)虎[合*牛](四十二)都嚧雍(四十三)瞻婆那(四十四)虎[合*牛](四十五)都嚧雍(四十六)悉耽婆那(四十七)虎[合*牛](四十八)都嚧雍(四十九)波罗瑟地耶三般叉拏羯啰(五十)虎[合*牛](一百五十一)都嚧雍(五十二)萨婆药叉喝啰刹娑(五十三)揭罗诃若阇(五十四)毗腾崩萨那羯啰(五十五)虎[合*牛](五十六)都嚧雍(五十七)者都啰尸底南(五十八)揭啰诃娑诃萨啰南(五十九)毗腾崩萨那啰(六十)虎[合*牛](一百六十一)都嚧雍(六十二)啰又(六十三)婆伽梵(六十四)萨怛佗伽都瑟尼钐(六十五)波啰点阇吉唎(六十六)摩诃娑诃萨啰(六十七)勃树娑诃萨啰室唎沙(六十八)俱知娑诃萨泥帝[口*(肄-聿+余)](六十九)阿弊提视婆唎多(七十)吒吒罂迦(一百七十一)摩诃跋阇嚧陀啰(七十二)帝唎菩婆那(七十三)[曼-又+万]茶啰(七十四)乌[合*牛](七十五)莎悉帝薄婆都(七十六)么么(七十七)印免那么么写(七十八)(至此句。准前称名。若俗人。称弟子某甲)啰阇婆夜(七十九)王啰跋夜(八十)阿只尼婆夜(一百八十一)乌陀迦婆夜(八十二)毗沙婆夜(八十三)舍萨多啰婆夜(八十四)婆啰斫羯啰婆夜(八十五)突毖叉婆夜(八十六)阿舍你婆夜(八十七)阿迦啰密唎柱婆夜(八十八)陀啰尼部弥剑波伽波陀婆夜(八十九)乌啰迦婆多婆夜(九十)剌阇坛茶婆夜(一百九十一)那迦婆夜(九十二)毗条怛婆夜(九十三)苏波啰拏婆夜(九十四)药叉揭啰诃(九十五)啰叉私揭啰诃(九十六)毕唎多揭啰诃(九十七)毗舍遮揭啰诃(九十八)部多揭啰诃(九十九)鸠槃茶揭啰诃(二百)补丹那揭啰诃(二百一)迦吒补丹那揭啰诃(二)悉干度揭啰诃(三)阿播悉摩啰揭啰诃(四)乌檀摩陀揭啰诃(五)车夜揭啰诃(六)醯唎婆帝揭啰诃(七)社多诃唎南(八)揭婆诃唎南(九)嚧地啰诃唎南(十)忙娑诃唎南(二百一十一)谜陀诃唎南(十二)摩阇诃唎南(十三)阇多诃唎女(十四)视比多诃唎南(十五)毗多诃唎南(十六)婆多诃唎南(十七)阿输遮诃唎女(十八)质多诃利女(十九)帝钐萨[鞥-合+(白-日+田)]钐(二十)萨婆揭啰诃南(二百二十一)毗陀耶阇嗔陀夜弥(二十二)鸡啰夜弥(二十三)波唎跋啰者迦讫唎檐(二十四)毗陀夜阇嗔陀夜弥(二十五)鸡啰夜弥(二十六)茶演尼讫唎檐(二十七)毗陀夜阇嗔陀夜弥(二十八)鸡啰夜弥(二十九)摩诃般输般怛夜(三十)嚧陀啰讫唎檐(二百三十一)毗陀夜阇嗔陀夜弥(三十二)鸡啰夜弥(三十三)那啰夜拏讫檐唎(三十四)毗陀夜阇嗔陀夜弥(三十五)鸡啰夜弥(三十六)怛埵伽嚧茶西讫唎檐(三十七)毗陀夜阇嗔陀夜弥(三十八)鸡啰夜弥(三十九)摩诃迦啰摩怛唎伽拏讫唎檐(四十)毗陀夜阇嗔陀夜弥(二百四十一)鸡啰夜弥(四十二)迦波唎迦讫唎檐(四十三)毗陀夜阇嗔陀夜弥(四十四)鸡啰夜弥(四十五)阇耶羯啰摩度羯啰(四十六)萨婆啰佗娑达那讫唎担(四十七)毗陀夜阇嗔陀夜弥(四十八)鸡啰夜弥(四十九)赭咄啰娑耆你讫唎檐(五十)毗陀夜阇嗔陀夜弥(二百五十一)鸡啰夜弥(五十二)毗唎羊讫唎知(五十三)难陀鸡沙啰伽拏般帝(五十四)索醯夜讫唎檐(五十五)毗陀夜阇嗔陀夜弥(五十六)鸡啰夜弥(五十七)那揭那舍啰婆拏讫唎檐(五十八)毗陀夜阇嗔陀夜弥(五十九)鸡啰夜弥(六十)陀啰汉讫唎檐毗陀夜阇嗔陀夜弥(二百六十一)鸡啰夜弥(六十二)毗多啰伽讫唎檐(六十三)毗陀夜阇嗔陀夜弥(六十四)鸡啰夜弥跋阇啰波你(六十五)具醯夜具醯夜(六十六)迦地般帝讫唎檐(六十七)毗陀夜阇嗔陀夜弥(六十八)鸡啰夜弥(六十九)啰叉冈(七十)婆伽梵(二百七十一)印兔那么么写(七十二至此。依前称弟子名)婆伽梵(七十三)萨怛多般怛啰(七十四)南无粹都帝(七十五)阿悉多那啰剌迦(七十六)波啰婆悉普吒(七十七)毗迦萨怛多钵帝唎(七十八)什佛啰什佛啰(七十九)陀啰陀啰(八十)频陀啰频陀啰嗔陀嗔陀(二百八十一)虎[合*牛](八十二)虎[合*牛](八十三)泮吒(八十四)泮吒泮吒泮吒泮吒(八十五)婆诃(八十六)醯醯泮(八十七)阿牟迦耶泮(八十八)阿波啰提诃多泮(八十九)婆啰波啰陀泮(九十)阿素啰毗陀啰波迦泮(二百九十一)萨婆提[鞥-合+(白-日+田)]弊泮(九十二)萨婆那伽弊泮(九十三)萨婆药叉弊泮(九十四)萨婆乾闼婆弊泮(九十五)萨婆补丹那弊泮(九十六)迦吒补丹那弊泮(九十七)萨婆突狼枳帝弊泮(九十八)萨婆突涩比唎讫瑟帝弊泮(九十九)萨婆什婆唎弊泮(三百)萨婆阿播悉摩唎弊泮(三百一)萨婆舍啰婆拏弊泮(二)萨婆地帝鸡弊泮(三)萨婆怛摩陀继弊泮(四)萨婆毗陀耶啰誓遮唎弊泮(五)阇夜羯啰摩度羯啰(六)萨婆罗佗娑陀鸡弊泮(七)毗地夜遮唎弊泮(八)者都啰缚耆你弊泮(九)跋阇啰俱摩唎(十)毗陀夜罗誓弊泮(三百一十一)摩诃波啰丁羊叉耆唎弊泮(十二)跋阇啰商羯啰夜(十三)波啰丈耆啰阇耶泮(十四)摩诃迦啰夜(十五)摩诃末怛唎迦拏(十六)南无娑羯唎多夜泮(十七)毖瑟拏婢曳泮(十八)勃啰诃牟尼曳泮(十九)阿耆尼曳泮(二十)摩诃羯唎曳泮(三百二十一)羯啰檀迟曳泮(二十二)蔑怛唎曳泮(二十三)唠怛唎曳泮(二十四)遮文茶曳泮(二十五)羯逻啰怛唎曳泮(二十六)迦般唎曳泮(二十七)阿地目质多迦尸摩舍那(二十八)婆私你曳泮(二十九)演吉质(三十)萨埵婆写(三百三十一)么么印免那么么写(三十二)(至此句依前称弟子某)突瑟吒质多(三十三)阿末怛唎质多(三十四)乌阇诃啰(三十五)伽婆诃啰(三十六)嚧地啰诃啰(三十七)婆娑诃啰(三十八)摩阇诃啰(三十九)阇多诃啰(四十)视毖多诃罗(三百四十一)跋略夜诃啰(四十二)乾陀诃啰(四十三)布史波诃啰(四十四)颇啰诃啰(四十五)婆写诃啰(四十六)般波质多(四十七)突瑟吒质多(四十八)唠陀啰质多(四十九)药叉揭啰诃(五十)啰刹娑揭啰诃(三百五十一)闭[口*(肄-聿+余)]多揭啰诃(五十二)毗舍遮揭啰诃(五十三)部多揭啰诃(五十四)鸠槃茶揭啰诃(五十五)悉干度揭啰诃(五十六)乌怛摩陀揭啰诃(五十七)车夜揭啰诃(五十八)阿播萨摩啰揭啰诃(五十九)宅袪革茶耆尼揭啰诃(六十)唎佛帝掘啰诃(三百六十一)阇弥迦揭啰诃(六十二)舍俱尼揭啰诃(六十三)姥陀啰难地迦揭啰诃(六十四)阿蓝婆揭啰诃(六十五)干度波尼揭啰诃(六十六)什伐啰堙迦醯迦(六十七)坠帝药迦(六十八)怛[(上/示)*(又/米)]帝药迦(六十九)者突托迦(七十)胒提什伐啰毖钐摩什伐啰(三百七十一)薄底迦(七十二)鼻底迦(七十三)室[(上/示)*(又/米)]瑟密迦(七十四)娑你般帝迦(七十五)萨婆什伐啰(七十六)室嚧吉帝(七十七)末陀[鞥-合+(白-日+田)]达嚧制剑(七十八)阿绮嚧钳(七十九)目佉嚧钳(八十)羯唎突嚧钳(三百八十一)揭啰诃揭蓝(八十二)羯拏输蓝(八十三)惮多输蓝(八十四)迄唎夜输蓝(八十五)末么输蓝(八十六)跋唎室婆输蓝(八十七)毖栗瑟吒输蓝(八十八)乌陀啰输蓝(八十九)羯知输蓝(九十)跋悉帝输蓝(三百九十一)邬嚧输(九十二)常伽输蓝(九十三)喝悉多输蓝(九十四)跋陀输蓝(九十五)娑房盎伽般啰丈伽输蓝(九十六)部多毖跢茶(九十七)茶耆尼什婆啰(九十八)陀突嚧迦建咄嚧吉知婆路多毗(九十九)萨般嚧诃凌伽(四百)输沙怛啰婆那羯啰(四百一)毗沙喻迦(二)阿耆尼乌陀迦(三)末啰[鞥-合+(白-日+田)]啰建跢啰(四)阿迦啰密唎咄怛敛部迦(五)地栗剌吒(六)毖唎瑟质迦(七)萨婆那俱罗(八)肆引伽弊揭啰唎药叉怛啰刍(九)末啰视吠帝钐娑[鞥-合+(白-日+田)]钐(十)悉怛多钵怛啰(四百一十一)摩诃跋阇嚧瑟尼钐(十二)摩诃般赖丈耆蓝(十三)夜波突陀舍喻阇那(十四)辫怛[(上/示)*(又/米)]拏(十五)毗陀那槃昙迦嚧弥(十六)帝殊槃昙迦嚧弥(十七)般啰毗陀槃昙迦嚧弥(十八)跢侄佗(十九)唵(二十)阿那[(上/矢)*(入/米)](四百二十一)毗舍提(二十二)[鞥-合+(白-日+田)]啰跋阇啰陀唎(二十三)槃陀槃陀你(二十四)跋阇啰谤尼泮(二十五)虎[合*牛]都嚧瓮泮(二十六)莎婆诃(二十七)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第七上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七(之下)     天竺沙门 般剌密帝 译     乌长国沙门 弥伽释迦 译语     菩萨戒弟子 房融 笔受     西京大兴福寺沙门 惟悫 科     皇宋首楞大师 可度 笺   阿难。是佛顶光聚悉怛多般怛啰。   四叹咒神功文四。初克证连悲文三。初明克证文六。初总叹能生。   笺云。悉怛多是□也。白为众色之本。表此咒是陀罗尼之尊也。般阻罗是盖。盖有阴覆之义。表此咒□□覆一切有情故。   秘密伽陀。微妙章句。   笺云。伽陀。华言重颂。   出生十方一切诸佛。   笺云。言此咒。诠法身之理。法身能生报化二身。又此咒目智。经云。智为诸佛母。亦为菩萨母。如金刚经。亦诠于智。乃云一切诸佛。皆从此经出。   十方如来。因此咒心。得成无上正遍知觉。   二乘因克果。   笺云。正知是根本。遍知是后得。具正遍二知。名无上觉。   十方如来。执此咒心。降伏诸魔。制诸外道。   三摧魔制异。   笺云。执是定力确观也。梵语魔罗。华言杀者。言杀一切修行行人慧命故。外道者。向三乘教外。修行五热炙。身无利勤苦。   十方如来。乘此咒心。坐宝莲华。应微尘国。   四□应尘方。   笺云。乘运也。咒是法。心是喻。坐宝莲华者。梵网云。我今卢舍那。方坐莲华台。此是自受用报身佛。应微尘国。是化身佛。   十方如来。含此咒心。于微尘国。转大法轮。   正转大法轮。   十方如来。持此咒心。能于十方。摩顶授记。自果未成。亦于十方。蒙佛授记。   六自佗蒙记。   笺云。摩顶授记者。是授佗所化弟子记也。或自未证。乃承别佛授记自也。   十方如来。依此咒心。能于十方。拔济群苦。   次述运悲文□初悲除苦难。   所谓地狱。   笺云。地下有狱。名曰地狱。   饿鬼畜生。   笺云。腹大咽小者。人家畜美而生。名畜生。   盲聋喑哑。   笺云。无根之者。   怨憎会苦。   笺云。为杀我父母。或兄弟朋友。既今相会。其苦可知。   爱别离苦。   笺云。正好相欢。又且别离。   求不得苦。   笺云。或求财。或求色。不得皆苦。   五阴炽盛。   笺云。色受想行识。此五阴炽盛更苦。是名八苦。   大小诸横。同时解脱。   笺云。大横乃至死亡。小横落于公途。   贼难兵难。王难狱难。风火水难。饥渴贫穷。应念销散。   笺云。应念则当念也。   十方如来。随此咒心。能于十方。事善知识。四威仪中。供养如意。   二历事随心。   笺云。四威仪者。饮食。衣服。卧具。医药也。供乃四事。养乃侍养。为佛侍者。故曰如意。   恒沙如来会中。推为大法王子。   三助化恒沙。   笺云。推此持咒行人也。   十方如来。行此咒心。能于十方。摄受亲因。   四摄持观眷。   笺云。摄受则度脱义。如佛度阿难。如阿难度脱登伽。同时见佛。   令诸小乘。闻秘密藏。不生惊怖。   五□小容大。   笺云。秘密是大乘教法。谓小乘人。闻大乘警怕。令持此咒。于大乘法。亦不警怕。   十方如来。诵此咒心。成无上觉。   六诵证菩提。   坐菩提树。入大涅槃。   七证寂俱能。   笺云。自受用身佛。向菩提树。作佛去。化缘将毕。归圆寂体。皆因诵此咒心也。   十方如来。传此咒心。于灭度后。付佛法事。究竟住持。严净戒律。悉得清净。   八付持遗化。   笺云。传受也。于灭度后。付佛弟子传此咒心。究竟到头义。住为行住。持为住持。严洁清净是法。戒者。防非止恶。又云。严净曰戒。   若我说是佛顶光聚悉怛多般怛啰咒。从旦至暮。音声相联。字句中间亦不重叠。经恒沙劫。终不能尽。   后结劝持文三。初叹宣无尽。   笺云。佛又赞此咒功能。意表法身之理。谈而不尽。   亦说此咒。名如来顶。   次目咒真名。   汝等有学。未尽轮回。发心至诚。取阿罗汉。不持此咒。而坐道场。令其身心远诸魔事。无有是处。   后劝持令证。   笺云。未尽轮回者。俱生烦恼未除。轮回三界也。返关云。汝等有学。未尽轮回。发心至诚。取阿罗汉。若持此咒。而坐道场。令其身心。远诸魔事。斯有是处。言阿罗汉者。约大乘。目八地菩萨。若论小乘。则不称也。   阿难。若诸世界。随所国土。所有众生。随国所生。桦皮贝叶。纸素白叠。书写此咒。贮于香囊。   三灭愆除毒文四。初善除诸毒文六。初带除诸毒。   笺云。桦皮。则桦树皮也。贝叶。西土贝多叶。向上横书者。纸。蔡伦所造。素绢也。叠。则白叠布也。   是人心昏。未能诵忆。或带身上。或书宅中。当知是人。尽其生年。一切诸毒。所不能害。   笺云。心昏者。昏昧无记忆性也。背文曰诵。尽其生年。则或八十九十年也。   阿难。我今为汝。更说此咒。救护世间。得大无畏。成就众生出世间智。   二诵况诸灾。   笺云。出世间智。菩提涅槃等。   若我灭后。末世众生。有能自诵。若教佗诵。当知如是诵持众生。火不能烧。水不能溺。大毒小毒。所不能害。   笺云。火则色火。水则爱水。大者蛊毒。小者草木之毒。   如是乃至。龙天鬼神精祇魔魅。所有恶咒。皆不能著。   三耶法不如。   笺云。魔魄所归曰鬼。阴阳不测曰神。天神曰只。人神曰鬼。精祇魔魅者。乃精灵神祗。邪魔魑魅也。恶咒者。天□黑□等咒。   心得正受。   四心游正定。   笺云。梵语三昧。华言正受。定之异名。   一切咒诅。厌蛊毒药。金毒银毒。草木虫蛇。万物毒气。入此人口。成甘露味。   五化成甘露。   笺云。咒诅则厌□也。金银亦皆有毒也。或毒作金银之色。谓金银毒。   一切恶星。并诸鬼神[磣-(彰-章)+(恭-共)]心毒人。于如是人。不能起恶。   六潜伏恶心。   笺云。恶星者。□勃妖等。尔雅云。饭中砂。谓之[磣-(彰-章)+(恭-共)]。言人心有毒。如饭中有[磣-(彰-章)+(恭-共)]也。   毗那夜迦。诸恶鬼王。并其眷属。皆领深恩。常加守护。   后密迹潜加文四。初都陈眷族。   笺云。皆领佛之深恩或领真言深恩。常加守护于行人也。   阿难当知。是咒常有八万四千那由佗恒河沙俱胝。金刚藏王菩萨种族。一一皆有诸金刚众。而为眷属。昼夜随侍。   笺云。那由佗是经之数。俱胝。是亿之数。十万为亿。   设有众生。于散乱心。非三摩地。心忆口持。是金刚王。常随从彼诸善男子。   二散意蒙加。   笺云。无定力故。心散乱。非三摩地者。未得定力也。   何况决定菩提心者。此诸金刚菩萨藏王。精心阴速。发彼神识。   三决志心通。   笺云。言阴隐疾速。发彼行人神识也。   是人应时。心能记忆八万四千恒河沙劫。周遍了知。得无疑惑。   笺云。得宿住智通也。   从第一劫。乃至后身。   四常离恶报。   笺云。则过去劫中第一劫也言后身者则最后边身成佛则文殊普贤观音是也。   生生不生。   笺云。从生至生也。   药叉。   笺云。华言勇建。   罗刹。   笺云。华言可长。   及富单那。   笺云。华言臭。   迦吒富单那。   笺云。华言奇臭。则奇异之臭也。   鸠槃茶。   笺云。华言卵形。   毗舍遮等。   笺云。是啖人精气。   并诸饿鬼。   笺云。无饮食者。   有形无形。有想无想。   笺云。有形。是有形鬼。无形。是无形鬼。有想有想天也。无想无想天也。   如是恶处。是善男子。若读若诵。若书若写。若带若藏。诸色供养。劫劫不生贫穷下贱。不可乐处。   三福善随成文三。初永超贫贱。   笺云。如是恶处。皆不受生。因持此咒故也。   此诸众生。纵其自身不作福业。十方如来所有功德。悉与此人。由是。得于恒河沙阿僧祇不可说不可说劫。常与诸佛。同生一处。无量功德。如恶叉聚。同处薰修。永无分散。   二借福同生。   笺云。如恶叉聚。同蒂而生。不相离。将喻持咒之人。第一经云。业种自然。如恶叉聚。疏云。此但指妾不指真。   是故能令破戒之人。戒根清净。未得戒者。令其得戒。未精进者。令其精进。无智慧者。令得智慧。不清净者。速得清净。不持斋戒。自成斋戒。   后善业随成。   阿难。是善男子。持此咒时。设犯禁戒于未受时。持咒之后。众破戒罪。无问轻重。一时销灭。   四尽除愆业文五。初圆销众罪。   笺云。于未受时。未受真言时也。众破戒罪。则多种罪也。轻则遮罪。重则四根本罪也。   纵经饮酒。食啖五辛。种种不净。一切诸佛。菩萨。金刚。天仙。鬼神。不将为过。   二恕过冥随。   笺云。种种不净。则种种不净之行也。   设著不净破弊衣服。一行一住。悉同清净。   三净秽同功。   笺云。前云著新净衣。如今持咒。设使著不净之衣。还同清净也。   纵不作坛。不入道场。亦不行道。诵持此咒。还同入坛行道功德。无有异也。   笺云。前云作八角坥等。   若造五逆无间重罪。及诸比丘。比丘尼。四弃八弃。诵此咒已。如是重业。犹如猛风吹散沙聚。悉皆灭除。更无毫发。   四能除重罪。   笺云。五逆杀母。破和合僧等。八弃者。四分律云。梵语波罗夷。华言弃。若犯此罪。摈出众外。譬如大海不宿死臭。僧四。杀盗染妄。尼八。一不与染心男子身相摩触。二比丘尼。知染污心男子。不得共行共坐语等。三知比丘尼犯波罗夷。不白大众。与覆藏重罪。四知比丘僧为作举出三谏不舍犯随故举。   阿难。若有众生。从无量无数劫来。所有一切轻重罪障。从前世来。未及忏悔。若能读诵书写此咒。身上带持。若安住处庄宅园馆。如是积业。犹汤销雪。不久皆得悟无生忍。   五遐销远业。   笺云。忏悔者。华梵双举也。忏是梵语。应云忏摩。则洗净义。□是华言。则退悔段悔也。   复次阿难。若有女人。未生男女。欲求孕者。若能志心忆念斯咒。或能身上带此悉怛多般怛啰者。便生福德智慧男女。   三护世随求文三。初随求获报文一。初随求现报。   笺云。生男有智慧。生女有福德也。   求长命者。即得长命。欲求果报速圆满者。速得圆满。身命色力。亦复如是。   笺云。或求现生报。或求当来报土自然成就。世间果报。则国王宰官等。出世间乃佛也。色为颜色。力为气力。   命终之后。随愿往生十方国土。必定不生边地下贱。何况杂形。   后妙土随生。   笺云。杂形则黄门二根。或异类也。   阿难。若诸国土。州县聚落。饥荒疫疠。或复刀兵。贼难。斗争。兼余一切厄难之地。写此神咒。安城四门。并诸支提。或脱阇上。令其国土所有众生。奉迎斯咒。礼拜恭敬。一心供养。令其人民。各各身佩。或各各安所居宅地。一切灾厄。悉皆销灭。   次置供除灾文四。初三灾永殊。   笺云。广雅云。人所居曰聚。众所居曰落。疫疠则灾疠也。支提者。塔也。脱阇(音都)尔雅谓之台。今即塔也。   阿难。在在处处。国土众生。随有此咒。天龙欢喜。风雨顺时。五谷丰殷。兆庶安乐。   二五谷丰殷。   笺云。风雨顺时。则十风五雨也。五谷。则果麦稻黍菽也。谷者续也。言称子相续不断故。□敦。庶众也。   亦复能镇一切恶星。随方变怪。灾障不起。人无横夭。杻械枷锁。不著其身。昼夜安眠。常无恶梦。   三灾横不生。   笺云。恶星则彗妖惑等。横则抂落公途。夭则少年死丧。在手曰杻。在足曰械。在项曰枷。在身曰锁。常无恶梦。法华云。常有是好梦等。   阿难。是娑婆界。有八万四千灾变恶星。二十八大恶星。而为上首。复有八大恶星。以为其主。   四恶星离界。   笺云。八大恶星者。日月及荧惑辰岁。并太白镇及罗[目*(危-(夗-夕)+夫)]。此皆名执曜。合日月为一也。   作种种形。出现世时。   笺云。或作沙门。或作童子妇女等形。   能生众生种种灾异。   笺云。种种灾祥怪异。   有此咒地。悉皆销灭。十二由旬成结界地。诸恶灾祥。永不能入。   笺云。一由旬十六里。有一百九十二里。为一界分。   是故如来。宣示此咒。于未来世。保护初学诸修行者入三摩地。身心泰然。得大安稳。   后结劝修持文二。初保安修定。   笺云。身不被灾疫所侵。心不被邪魔所挠。故泰然也。   更无一切诸魔鬼神。及无始来。冤横宿殃。   笺云。冤家灾横。宿昔之殃。   旧业陈债。来相恼害。   笺云。前世之业。冤家陈觅其债。今更不来。   汝及众中诸有学人。及未来世诸修行者。依我坛场。如法持戒。所受戒主。逢清净僧。于此咒心。不生疑悔。是善男子。于此父母所生之身。不得心通。十方如来便为妄语。   后志劝依持。   说是语已。会中无量百千金刚。一时佛前合掌顶礼。而白佛言。如佛所说。我当诫心。保护如是修菩提者。   四众灵潜卫文六。初力士陈随。   笺云。问。金刚因何先起白佛。答。然金刚护法。常在佛边。乃先起也。   尔时梵王。并天帝释。四天大王。亦于佛前。同时顶礼。而白佛言。审有如是修学善人。我当尽心至诚保护。令其一生所作如愿。   次天王保愿。   笺云。审诚也。   复有无量药叉大将。诸罗刹王。富单那王。鸠槃茶王。毗舍遮王。频那夜迦。诸大鬼王。及诸鬼帅。亦于佛前。合掌顶礼。我亦誓愿护持是人。令菩提心。速得圆满。   三叉刹竟卫。   复有无量日月天子。风师雨师。云师雷师。并电伯等。年岁巡官。诸星眷属。亦于会中。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亦保护是修行人。安立道场。得无所畏。   四曜宿潜依。   笺云。年岁。则兰岁。巡官。乃岁镇曰巡也。   复有无量山神海神。一切土地。水陆空行。万物精祇。并风神王。无色界天。于如来前。同时稽首。而白佛言。我亦保护是修行人。得成菩提。永无魔事。   五神精捧持。   笺云。并风神王。前有风师。此言风神。应是空神。前文云。既为风质。其体元无。无色界天。四蕴成身。言无色阴。唯现定果色身。无业果色身也。   尔时八万四千那由佗恒河沙俱胝。金刚藏王菩萨。在大会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世尊。如我等辈。所修功业。久成菩提。不取涅槃。常随此咒。救护末世修三摩提正修行者。   六大威□护文四。初因陈□愿。   笺云。不取涅槃者。从涅槃乡起。救护众生也。   世尊。如是修心求正定人。若在道场。及余经行。乃至散心游戏聚落。我等徒众。常当随从。侍卫此人。   二散定恒随。   纵令魔王。大自在天。求其方便。终不可得。诸小鬼神。去此善人。十由旬外。   三远辟魔神。   笺云。魔王□在欲界顶上。佗化自在天。求其行人方法巧便。终不能得也。   除彼发心乐修禅者。   笺云。外人问。有乐修禅者。还许佗否。答。除非乐修禅者。方得近此行人。   世尊。如是恶魔。若魔眷属。欲来侵扰是善人者。我以宝杵。殒碎其首。犹如微尘。恒令此人所作如愿。   四除怨赐愿。   笺云。问。菩萨具大悲心。言以宝杵。殒碎其首如何。答。破魔显正。是大悲也。   阿难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辈愚钝。好为多闻。于诸漏心。未求出离。蒙佛慈诲。得正熏修。身心快然。获大饶益。   后万行圆资修证分。文三。初标□列请文三。初谦愚荷法。   笺云。世尊说法不逾二门。一顿门。二渐门。此顿中明渐。谓世尊。向一念□排布六十圣位。六十圣位。不离一念。要悟顿者。不昧于渐门。履渐者。便明于顿理。此是三周之中。顿渐和融一体周。若是六十圣位。是行布法门。一念顿证。是圆融法门。世尊要此圆融不离于行布。乃融通隐隐。行布不离于圆融。故涉入重重。上来是万行圆资。上来有三。初慧观圆通修证分。次一力加持修证分。三万行圆资修证分。三段不同。总是修证显果体周圆。上来有二。初释密因。后明修证。二段不同。总是叙正宗分。已竟。   世尊。如是修证。   次列品咨阶。   笺云。修为能修。证为果证。   佛三摩提。   笺云。则法界大定。   未到涅槃。   笺云。乃佛果位中。有为无为。二转依果。   云何名为干慧之地。   笺云。此干慧是三渐次。前一干慧言起智来。干枯烦恼也。   四十四心。   笺云。则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   至何渐次。得修行目。   笺云。渐为由渐。次为次第。目则名目。   诣何方所。名入地中。   笺云。诣犹到也。言到何方道处所。名入地中。则初地至法云地也。   云何名为等觉菩萨。   笺云。等谓齐等。言理事齐等也。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大众一心。伫佛慈音。瞪瞢瞻仰。   后佛仪待旨。   笺云。瞪瞢。则目睛不瞬瞻佛。盖请此万行圆资修证一分经也。   尔时世尊。赞阿难言。善哉善哉。汝等乃能普为大众。及诸末世一切众生。修三摩提。   次许演酬咨文三。初叹能悬门。   求大乘者。从于凡夫。终大涅槃。悬示无上正修行路。   笺云。从凡夫地面上。起始觉智。终大涅槃。合本觉理。悬远而示□为今时一切众生。正修行路。是此万行一分。乃顿中渐。识一念二安排六十圣位。六十圣位。不离一念。如画空为像。举一门而众门俱□。谈一品而众品齐耀。如因陀罗网交相涉入。若是诸小乘□论其□□次第。乃未为正修。此中一位。具足一切位。乃正也。又正修简去耶修。外道五燕炙身等。   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次敕听酬咨。   阿难大众。合掌刳心。默然受教。   后皮仪伫旨。   笺云。刳开也。   佛言。阿难当知。妙性圆明。   后广宣修次文二。初□搜妄本一二。初总明修证文。二初了妄证真文三。初性源无相。   笺云。妙者。体离能所。性是体性。圆性遍凝明。则圆成实性也。   离诸名相。   笺云。名。乃遍计。是第六识。遍生计度。相。是依佗。则地水火风四大相。   本来无有世界众生。   笺云。世界。是所依国土。众生。是能依有情。   因妄有生。   次述妄生因。   笺云。外人问。本来既无众生世界。如今因何却有。答。因妄有生。妄是性明相。乃根本无明。因有无明。便有世界众生生起。   因生有灭。   笺云。才有生。便有灭。则妄识生灭也。   生灭名槃。灭妄名真。是称如来无上菩提。及大涅槃。二转依号。   后了因圆证。   笺云。菩提转染。涅槃转迷。   阿难。汝今欲修真三摩地。直诣如来大涅槃者。先当识此众生世界。二颠倒因。   后劝除双倒。   笺云。诣犹到也。业转二识。是十二类生颠倒因。现识。则器世界颠倒因。颠倒因则无明也。   颠倒不生。斯则如来真三摩地。   笺云。妄心无处。即菩提。   阿难。云何名为众生颠倒。   后释双因文二。初述众生妄本文二。初征。   阿难。由性明心。   后释文二。初述妄生源文三。初指妄无因。   笺云。心生曰性。明乃带相明。背体外求。是智家功用。   性明圆故。   笺云。牒前性明。圆则未分能所。带相圆也。   因明发性。   笺云。因性明。便发业识。性动作故。名业。   性妄见生。   笺云。是转识。转背故名转。   从毕竟无。   笺云。此无明毕竟无体也。   成毕竟有。   笺云。迷生实业。便有无明生故。   此有所有。   次了迷无体。   笺云。此有。是无明。所有。是业果烦恼。   非因所因。   笺云。因者依也。无明无依。即无因。无明无体。即无所因。   住所住相。   笺云。无明无依。则无住。无明无体。即无所住。   了无根本。   笺云。言无明无其根本也。   本此无住。建立世界及诸众生。   后依述建法。   笺云。无明为无住本。建立一切法。所谓建立及受用。皆从八识生。   迷本圆明。   后迷一切发文六。初述妄无依。   笺云。迷一真圆明也。   是生虚妄。   笺云。则无明也。   妄性无体。   笺云。言此无明无自性。当体即空。   非有所依。   笺云。无体则何依。   将欲复真。欲真已非。   次迷生弃向。   笺云。起能复之心。复被真体。欲真已非。何也。盖有真可取。有妄可舍。乃非真心。   真真如性。非真求复。   三真无复理。   笺云。上真则真智。下真则真理。乃一真如性故。非真求复也。   宛成非相。非生非住。   四因后生非。   笺云。若起能复之心。欲复所复之真。见妄有相。乃执真非相。见妄有生。乃执真非生。见妄有住。乃执真非住。   非心非法。   笺云。见妄有八识妄心。执真无心。见妄有轨生物解。执真非轨生物解。   展转发生。   五展转熏生。   笺云。展来转去发生也。   生力发明。   笺云。妄识缘尘。   熏以成业。   笺云。见相二分相熏。便成三界九地。总别报业。   同业相感。因有感业。   笺云。此是情。影取想。乃情想二法。则卵唯想生。胎因情有。湿以合感。化以离应。   相灭相生。   笺云。因有淫。则有爱。便有相生。因有杀。便有恶。则相灭。盗居二境之中。   由是故有众生颠倒。   六结成生例。   笺云。虽举四生。影取十二类生。   阿难。云何名为世界颠倒。   后明世界生因文二。初总明三变。文二。初征。   笺云。第一。无明为能变。世界为所变。第二。世界为能变。根尘为所变。第三。根尘为能变。十二类生为所变。世界颠倒。则现识也。   是有所有。分段妄生。   后释文二。初从迷假立。   笺云。言有一分一段。四大之相生起。   因此界立。非因所因。无住所住。迁流不住。因此世成。   笺云。世者迁流义。过去迁至现在。现在迁至未来。   三世四方。和合相涉。   后变次相乘文二。初举方明类。   笺云。则第一变。能变是无明。所变是世界。如第四经云。世为迁流。界为方位。乃至一十百千。今此将方涉世。亦成十二。将世涉方。亦成十二。其中含摄第二变。世界为能变。根尘为所变。六根六尘。成十二。今除意根。隐而不知。法尘。细而难睹。唯取五根五尘为过去。东方亦有五根五尘。南西北方亦如是。未来现在亦尔。三四十二。成一千二百。   变化众生。成十二类。   笺云。则第三变。根尘为能变。十二类生为所变。胎卵湿化等。十二中。除无色。则空散销沈。无想。则土木金石。唯取其十。过去世界方五根五尘十类生。每一根尘上。成十类。都成一百。未来东方亦一百。现在东方亦一百。南西北方亦如是。三四十二。都成一千二百也。三世四方。和合相涉。是第一变。变化众生成十二类。是第三变。举第一与第三。摄取中间第二变也。   是故世界。因动有声。因声有色。因色有香。因香有触。因触有味。因味知法。   后别释根尘。   笺云。内心摇动。便有风大光起。故有声。乃至因味知法。是六根尘也。   六乱妄想成业性故。   笺云。则六识也。业者。招感为义。既有六识取尘。便乃成三界九地。总别报业。   十二区分。由此轮转。   笺云。由因也。六根六识。为十二区分。识尘各别。因此六识随尘轮转也。   是故世间声香味触。穷十二变。为一旋复。   笺云。世间是所依。则都举六根六尘。言此六根六尘。皆是一度变起。此是世界为能变。六根六尘为所变。约第二变。引第三变。   乘此轮转颠倒相故。是有世界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有色。无色。有想。无想。若非有色。若非无色。若非有想。若非无想。   后重明生类。   疏曰。澄神静志。气寂心凝。一念违如。诚为妄动。   笺云。则气分鼓发之用也。本来寂静。心凝。是真心也。   疏曰。动劳神昧。色相乘主。   笺云。言动转背体。劳生觉照。神识昏昧。便有色相当情。周覆圆明。乘此而生。便有卵生。卵唯想生也。   疏曰。及对诸尘。次兴情欲。   笺云。为有尘可对当情。便有情欲兴起。胎因情有也。   疏曰。情生爱盛。遇合便俱。   笺云。若此情之一法生起。爱心烦盛。遇合便俱者。盖湿以情想合。如湿地治尘便著也。   疏曰。欣必厌随。方开化类。   笺云。为有情想可欣。欣久生厌。厌便随欣。情想离者。化以离应也。   疏曰。对尘鉴了。显发心灵。   笺云。有色尘可对。生鉴了。引起爱。便成有色也。   疏曰。色谢迷空。转兴阴隐。   笺云。谓虽有能爱之心。而无当情色境。唯是暗生乱想。便有无色类也。   疏曰。意缘虚影。思可潜怀。   笺云。谓虽色相当情。而有想心。缘于虚影。潜怀在心。故有有想类也。   疏曰。所对将无。理成枯槁。   笺云。无想。如荒夫栾木等也。   疏曰。境虽期会。表籍因依。   笺云。为前尘境像有。则有也为难期。须仗因依缘境。方乃称情。便乃染成。非有色。是不有色类。如水母等也。   疏曰。事有不随。故生呼召。   笺云。为前境可意。不可得遂心。乃假咒诅呼召为缘。故有非无色类。非者不也。不无色尘也。   疏曰。正因难偶。互托相资。   笺云。为当因依。则难相对偶。须假展转回互相成。遂偶其心。便有非有想类生。非有想者。不有想也。   疏曰。欺罔少生。致招冤害。   笺云。为前色境求之不遂。翻成怨害。便有非无相类。是不无其想也。   疏曰。因虽十二。   笺云。则十二类也。   疏曰。究本唯双。   笺云。则是想为生使。情为润因也。   疏曰。就二研之。起由于想。   笺云。言就此情想二因。而言起。皆有想。此想遍于可意。不可意境也。   疏曰。想为生本。三四通标。   笺云。然想为种。后时趣生。亦假其想。是生本也。然十二类生。通有想也。   疏曰。情为润因。局该欣理。   笺云。爱唯从可意境也。   疏曰。若双分并摄。折中而言。   笺云。情多想少。摄想从情。若情少想多。摄情从想。是双分并摄。折中则情多想少。想多情少也。   疏曰。合体互成。实难搜析。   笺云。则情想合为湿生。离为化生。故云互成。为此情想。十二类生。虽熏如是。而该罗一切。诚难搜析也。   疏曰。初二标种。   笺云。卵唯想生。胎因情有也。   疏曰。次二合明。   笺云。湿以合感。化以离应也。   疏曰。余或间起岐枝。   笺云。为后八类。是前四三余。间杂而起。如路之岐。如树之枝。则是有色有想。非有色非有想。无色无想。非无色非无想也。   疏曰。或重分叠卵。   笺云。则是有色无色。非有色非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等也。   疏曰。后通举违文。且五位虽胎。何因遍列。   笺云。问意言。此五位。初七羯逻蓝等。此是宝积胎藏会说。唯是在胎。何故此下经。十二类生遍有也。   疏曰。局言归一。遍约种论。   笺云。答谓。宝积唯局在胎位。今此经十二类生。皆遍列者。为约熏种而论。唯约一念违如而变。大都此经意。谓阿难遭摩登伽染法所逼。因示溺淫舍。说此一经。所说熏种。多因染法熏成也。   疏曰。类数虽加。何以收不尽。   笺云。又问。如金刚经言十类。胎生。卵生。湿生。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若非无想。何以此经。便加二也。   疏曰。彼论修级。此约迷尘。详意不同。岂劳和会。   笺云。是答。指金刚及别教言。修趣安布而说。此经。依约迷尘生起义说。故不同。故云岂劳和会。此答当了下。又进退答。   疏曰。或有色精曜。上可通收。   笺云。如下经。八万四千精曜乱想。休咎精明。为星辰等。亦通收欲界也。   疏曰。无色销沉。通该四定。   笺云。如下经。八万四千阴隐乱想。流转国土。空散销沉。亦可通收空处。识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也。   疏曰。然此经初译。文实未全。待后广文。自有分判。   笺云。又答。如藏内。有重译单译。今此是单译。来文未足。后文必有。然此因六根六尘。便有十二类生生起也。   阿难。由因世界虚妄轮回动颠倒故。和合气成八万四千飞沉乱想。   后释类生文二。初卵文二。初因。   笺云。应云由因世界无明能变。世界所变。六根能变。六尘所变。六根六尘而为能变。十二类生而为所变。今经但举第二变。摄取第一第三也。动则风生。当体是颠倒也。气则气分也。   疏曰。且器界初立。风大为先。缘相系心感成于气。   笺云。缘彼性明。相系于心。想彼明相。故有想生也。   疏曰。想为生使。运气含心。   笺云。想乃先引趣生也。运气含心。即想也。   疏曰。想立因成。创形于卵。   笺云。想著彼明相。便周覆圆明之休。或于卵也。   疏曰。八万之言。约三毒增数。   笺云。经中云八万四千飞沉乱想。苦八万四千烦恼门者。依华严经。五蕴五尘成十。每一蕴尘。皆有十使。钝使五。贪嗔痴慢疑。利使五。身见边见邪见见取戒禁取。此十法。每一为头。十十相广成千。更向七识。每一识上具千。过去有千。现在有千。未来有千。七识每一识有三千。三七二十一。成二万一千。更句贪上。二万一千。及嗔痴等分。皆有二万一千。四个二万一千。成八万四千也。   如是故有卵羯逻蓝。流转国土。鱼鸟龟蛇。其类充塞。   后果。   笺云。如是乃举因。故有感果也。   由因世界杂染轮回欲颠倒故。   二胎文二。初因。   笺云。欲情也。则情想二法和合。能缘心所缘境也。   和合滋成八万四千横竖乱想。   笺云。滋益而成。如水能滋润于萌芽。前能滋润能缘心。竖直也。人仙乃直想。其身则直。龙等横想。其身乃横。   如是故有胎遏蒲昙。流转国土。人畜龙仙。其类充塞。   后果。   笺云。遏部昙。此云凝结。是二七日也。   由因世界执著轮回趣颠倒故。   三湿类文二。初因。   笺云。执著。谓执前境不舍也。湿生。如湿地沾尘便著。故云趣颠倒。   和合暖成八万四千翻覆乱想。   笺云。爱感水生。燥感火生。水火相和。故云暖也。翻则弃好取丑。覆。则舍丑求妍。   如是故有湿相蔽尸。流转国土。含蠢蠕动。其类充塞。   后果。   笺云。蔽尸。此云凝厚。三七日也。含蠢动也蠕虫名。动者。大都而言。总有足无足蜈蚣蚰蜒等。则情想合也。   由因世界变易轮回假颠倒故。   四化类文二。初因。   笺云。变则前心异后。易则舍故从新也。假则假想缘心也。   和合触成八万四千新故乱想。   笺云。或舍故从新。或舍新从故。   如是故有化相羯南。流转国土。   后果。   笺云。羯南。此云胞。四七日也。   转蜕飞行。其类充塞。   笺云。转则舍故成新。蜕则虫蜕旧壳。飞则蝉。行则蛴螬。疏云螬蝉复蛴者。螬蛴虫也。此虫化为蝉。复蛴者。论衡云。蝉未化者。为因中熏种。弃旧取新。果亦招舍旧蜕而受新质。则情想离也。   由因世界留碍轮回障颠倒故。   五有色文二。初因。   笺云。谓性不通。有所障。乘此障颠倒故。   和合著成八万四千精曜乱想。   笺云。为于前境。生爱著故。因能缘心。向前境上。精明炷耀耽著故。   如是故有色相羯南。流转国土。   后果。   笺云。谓有前尘色相可当情故。   休咎精明。其类充塞。   笺云。言因中既有境生。其精明炫耀。果招休咎。休者美也。如老人星景星德星。咎则恶星。如飞流彗孛等星也。疏言准此余类生通上界者。为前问。类数虽加。何以收生不尽。此答云。准此有色星辰。亦可通上色界。此只通收。未为正理。缘星辰只收欲界。故但言生起。熏种即得。   由因世界销散轮回。   六无色文二。初因。   笺云。为于前境称心。而前境灭无。心便追想。故曰销散。   惑颠倒故。   笺云。内心惑乱。一向颠倒。   和合暗成八万四千阴隐乱想。   笺云。内心和合暗。生追想。无前境。空追想故。阴隐乃识也。   如是故有无色羯南。流转国土。空散销沈。其类充塞。   后果。   笺云。由因生销散。果招空散销沈。无有色相。如舜若多神。则情销识散。然此空散。通收无色界。   由因世界罔象轮回。   七有想文二。初因。   笺云。罔者无也。象则想象也。   影颠倒故。和合忆成八万四千潜结乱想。   笺云。为罔象无形。似有似无。但起有想之心。缘彼影象。便生思忆。故云和合忆成也。潜结乱想。为前境或有或无。虽缘影象。便潜隐结构。成于乱想。当体轮回。   如是故有想相羯南。流转国土。神鬼精灵。其类充塞。   后果。   笺云。为因中缘于罔象。果招神鬼精灵。或有或无。罔象之间也。在天曰神。在地曰只。在人曰鬼。土木山石曰精灵。   由因世界愚钝轮回痴颠倒故。   八无想文二。初因。   笺云。为于前境不了。无黠慧之能。不了色无常。但加执著追想。故云痴颠倒。   和合顽成八万四千枯槁乱想。   笺云。为前境谢。但怀喧嚣追。想便成枯槁。即情枯念槁也。   如是故有无想羯南。流转国土。精神化为土木金石。其类充塞。   后果。   笺云。为追想前境想久。精神变为土木金石也。昔黄帝之女。化为荒夫之草。人行触之。则夫贞志。山海经云。昔有妇。望夫不见。化为栾木树也。亦如武昌山北。有望夫石。云昔有妇。其夫从役赴国难。妇携弱子。饯送此山。立望夫而死。化为立石也。疏主云。外典虽明。内教未见。无由引证。或通收相分言。虽说化为土木金石。但通收相分。或许类□生言。或许有情化无情。如外道成石。□那立义期吼也。疏主又云。待后有全本。不可言定。   由因世界相待轮回伪颠倒故。和合染成八万四千因依乱想。   九非有色文二。初因。   笺云。谓前境难会。因依互相仔待。皆成虚伪不正。或得相偶。便生爱染故云和合染成也。   如是故有非有色相成色羯南。流转国土。诸水母等。以虾为目。其类充塞。   后果。   笺云。谓无端的色相。是无色。假仗因依。然后便有色境当情。既有色当情。乃生染著。或有色。难为期会。乃是无色果□。水母。亦名蛇。(敕嫁反)似盘以虾为目。海水咸。因雨滴水。风击结成也。   由因世界相引轮回性颠倒故。和合咒成八万四千呼召乱想。   十非无色文二。初因。   笺云。为前境相牵引也。性颠倒故者。引起能缘心性也。咒成呼召者。咒呾呼召也。   由是故有非无色相无色羯南。流转国土。咒咀厌生。其类充塞。   后果。   笺云。非无色者。不无色也。厌生。则是厌祷生人也。或书他人名字。向山林石壁之上。星辰日月之下。咒咀厌祷也。   由因世界合妄轮回罔颠倒故。和合异成八万四千回互乱想。   十一非有想文二。初因。   笺云。言彼此皆妄相合也。罔无也。言彼前物无心。被他颠倒咒成。却成他子也。   如是故有非有想相成想羯南。流转国土。彼蒲卢等。异质相成。其类充塞。   后果。   笺云。非有想者。不有想也。为前境不有想也。蒲卢者。尔雅释虫云。果裸蒲卢。注云。即细腰蜂。俗呼之为蠮螉。或采菜虫蜘蛛为子。疏云。彼冀回他者。为能缘心。欲回他故。果招咒青虫为儿也。此怀私托者。为因中无心合会。只伏私托。界亦招私托为儿也。子无想成想。乃母有想。将舌关扇。道似我似我。则别异之质成形。如青虫之质。却成细腰蜂也。   由因世界怨害轮回杀颠倒故。   十二非无想文二。初因。   笺云。或财或色。互相杀害。结成怨对。有此杀颠倒故。   和合怪成八万四千食父母想。   笺云。因有怨害。便成怪异。为亲。以子杀父。是怪故。非无想者。谓父母不无想也。   如是故有非无想相无想羯南。流转国土。如土枭等。附块为儿。及破镜鸟。以毒树果。抱为其子。子成父母皆遭其食。其类充塞。   后果。   笺云。无想羯南。谓土块树子。则无想。疏云。破销害严。贤王绝类者。出山海经。云轩辕帝时。□破镜兽出林。帝见之问。是何物。臣谓是破镜兽。缘眼似破镜。害父方出林。帝便害之。兽□鸟二名。疏主言。未审也。   是名众生十二种类。   后□。   笺云。问。阿难前来既请六十圣位。何故言十二类生。答。意谓因有十二类。生起虚妄。□举生起。合位□妄。然后□□修行也。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第七下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八(之上)     天竺沙门 般剌密帝 译     乌长国沙门 弥伽释迦 译语     菩萨戒弟子 房融 笔受     西京大兴福寺沙门 惟悫 科     皇宋首楞大师 可度 笺   阿难。如是众生。一一类中。亦各各具十二颠倒。   后约断申阶文二。初从微制渐文二。初乘□总立文四。初生含异□文三。初述。   笺云。此十二类中。但向一类上。便能熏得十二种类。谓第七经。得十二类生生起之义。后立三渐次。约治断义。除其妄今。然后向一念上。具足六十圣位。六十圣位。不离一念。十二颠倒者。卵。是动颠倒。乃至非无想。是杀颠倒也。   犹如捏目乱花发生。   次喻。   笺云。清净目。是真如智。捏目。则强生觉照。乱花。则十二类生。   颠倒妙圆真净明心。具足如斯虚妄乱想。   后合。   笺云。众生迷时。菩提为烦恼。便成颠倒妙圆也。为此妄。全真如海上沤。沤即是海。   汝今修证佛三摩提。   二立渐除因文二。初迷。   于是本因。元所乱想。立三渐次。方得除灭。   笺云。于无明本因。为能乱想。十二类生。为所乱想。于此能所想。须起三渐次。除之。   如净器中。除去毒蜜。以诸汤水。并杂灰香。洗涤其器。后贮甘露。   后喻。   笺云。净器。喻一切众生真体。本来清净。为向人天。求少有漏善业。如毒蜜贮于净器。然有漏善业。虽为善矣。其奈能坏无漏。今除之。   云何名为三种渐次。   三征渐名。   笺云。渐为由渐。次为次序。   一者。修习除其助因。   四列渐号。   笺云。贪嗔痴为因。杀盗淫为果。此因食其五辛乃助之转生染著。今除之。是真修习。或此五辛。能助贪嗔痴。为发淫之因。   二者。真修刳其正性。   笺云。刳开也。二者。真正修行。开其正性。则持佛净戒。谨洁无犯。   三者。增进违其现业。   笺云。三者。增进无上菩提。违背其现业。现业是第六与五同缘。今当违背之。   云何助因。   后释渐方文三。初劝断五辛文三。初征。   笺云。如前文云。于是本因。元所乱想。立三渐次。此征云何助因。   阿难。如是世界十二类生。不能自全。依四食住。   次释文三。初明助因文四。初生依食住。   所谓段食。   二广列食名。   笺云。旧云抟食。有可抟聚故。香味触三为体。变坏为相。香味触三。初入腹时。未有变。不能资益诸根四大。而无食义。若入腹销化变坏已。有资益义。得名食。段者是一分一段。三尘为体。向此体上。有资益诸根义。用摄食义。归段体。上来持业释。于三界中。但唯欲界四生之中。悉皆具有。问。上界亦有触尘。何无段食。答。色香二种。望于自根。是离中知。疏远故。不能现资益。故非食体。问。香味等。对自根。及对他根。若为名于食体。答。于变坏时。先资益自根。然后亦能资益诸根。令发识明利能为食体。问。定果色中三尘。得为食否。答。亦食义。如饥馑劫中。定果鱼米故。上界既有定果色中香味触。中应有段食否。答。虽有香味触三。而无入腹变坏。资益诸根义故。   触食。   笺云。即心中触数为体。即触境为于有漏触。触对可意境时。能生喜乐二受。及顺益舍受。皆有资益义。能为食事。此通三界故。触者。心中触为体。向此体上。对前境资益诸根之义。用摄食用归触体。上来持业。问。喜乐二受。能资益身心。何不名食义。答。取境疏远故。由前可意触。先取根本境。等生喜乐食故。问。取何识中触。而为食义。答。此触虽与诸识相应。前五识者。食义偏胜。触粗显境。能生喜乐。及顺益舍受。资益胜。胜故。七八二识相触数。取境微细。不能生喜乐二受。不为食体故。   思食。   笺云。即遍行五内。思之一法为体。故以希望为相。谓有漏与欲俱。希望可爱境时。有资益义。能为食事。亦通三界。及三性。思之一法。是遍行中思。是体。向此体上。有希望可意境。便有资益之用为食。如悬沙指梅。根食用。归思体。上来持业释。问。是何识思。答。是意识思。谓意识有分别。可意境希望胜故。问。何不取无漏思为食体。答。无漏不能资益有漏故。   识食。   笺云。即八识为体。以执持为相。谓有漏识。由前三食。势力益故。识食方能增长。偏能执持诸根大种。为资益义。说名为食。识之一字。是第八识。是体。向此体上。有连持资益之用为食。食是用。摄食用归识体。上来持业释。问。何不取余识。答。前六有间断故。第七不执受故。若第八识。有三义故。真识食。一者。一类无记。二。常不间断。三。遍通三界。故论云。由此是知。异于转议。有异□识。一类常遍。执持身命。令不断坏。世尊于此作是说。一切众生。皆依食住。言喜乐二受。取境疏远者。有顺益。方有喜乐。故疏远。今但取顺益。未入腹未有资益义。云何唤作食。答。从因呼果。   是故。佛说一切众生皆依食住。   三述常宣。   阿难。一切众生。食甘故生。   四分甘毒。   笺云。食甘。如食稻梁等。或如断其五辛。   食毒故死。   笺云。食毒。如食蛊妄野葛等。或如食其五辛。   是诸众生。求三摩提。当断世间五种辛菜。   次简辛令断。   笺云。五种者。革葱。兰葱。慈葱。大蒜。兴渠。音义云。兴渠阿魏是。又云□菜也。   是五种辛。熟食发淫。生啖增恚。   后述餐生过文二。初说法文三。初明发生嗔欲。   如是世界食辛之人。纵能宣说十二部经。十方天仙。嫌其臭秽。咸皆远离。   次天仙远弃。   诸饿鬼等。因彼食次。舐其唇吻。常与鬼住。福德日销。长无利益。   后与鬼同居。   笺云。饿鬼。则无饮食者。造上品贪嗔痴。上曰唇。下曰吻。长无利益者。言不长有利益也。   是食辛人。修三摩提。菩萨天仙。十方善神。不来守护。   后修定文四。初贤圣□护。   大力魔王。得其方便。现作佛身。来为说法。   二魔王惑说。   笺云。他化自在天魔。得其行人方法巧便。   非致禁戒。赞淫怒痴。   笺云。言持戒比丘。为小乘道。菩萨之人。有何持犯。将诸邪法。以为传化。   命终自为魔王眷属。   三死为邪众。   笺云。眷属。则魔民魔女。   受魔福尽。堕无间狱。   四福□堕狱。又显可知。   阿难。修菩提者。永断五辛。是则名为第一增进修行渐次。   后结劝如□。   云何正性。   次勖除三业文三。初征。   阿难。如是众生。入三摩地。要先严持清净戒律。   次述。又六。初劝除迷业。   笺云。入是能入。三摩钵提是所入。严洁不犯。戒者。防非□恶义。   永断淫心。不餐酒肉。以火净食。无啖生气。   笺云。律云。刀净相。火净种。言以刀指破。是净其相。火上薰过。是净其种。又云。凡持戒人。不得生食。   阿难。是修行人。若不断淫及与杀生。出三界者。无有是处。   二彰不断洗生。   笺云。若乃断淫及与杀生。出三界者。斯有是处。   当观淫欲。犹如毒蛇。如见怨贼。   三劝厌欲对治。   笺云。永嘉云。如捉花茎。不悟毒蛇。唯贪女色不知死苦。毒蛇杀人。一死一生。女色系人。千生万劫。   先持声闻四弃八弃。   四劝双持二律。   笺云。四则杀盗染大妄语并前四与触入覆随成八也。   执身不动。后行菩萨清净律仪。执心不起。禁戒成就。   笺云。执身。不与境交。执心。隔壁才闻钗钏之声。分别是男是女。即犯根本罪。禁戒。则大小二戒圆满。   则诸世间。永无相生相杀之业。   五永无轮业。   笺云。相生。父父子子。此等即以贪欲为本。相杀。汝说欠我命。我还汝债。此等即以盗贪为本。   偷劫不行。无相负累。   笺云。无杀故。无负命。无染故。无业累。   亦于世间。不还宿债。   笺云。不盗故不还债。   是清净人。修三摩地。父母肉身。不须天眼。自然观见十方世界。睹佛闻法。亲奉圣旨。得大神通。游十方界。宿命清净。得无艰险。   六现证神通。   笺云。游十方界者。得宿住智通也。   是则名为第二增进修行渐次。   后结。   云何现业。   后息缘族净文三。初征。   阿难。如是清净持禁戒人。   次迷文二。初息缘金净文三。初奉戒心澄。   笺云。牒前刳正性之人。   心无贪淫。于外六尘不多流逸。   笺云。第六识心。不与五同缘。向六尘境上。不驰流□□。   因不流逸。   次根无偶境。   笺云。蹑上文入流亡所也。   旋元自归。   笺云。旋还妄识。归真如本元。   尘既不缘。根无所偶。   笺云。偶对也。言六根无境可对。   返流全一。   后心□清承。   笺云。逆流归本。全是一真之性。   六用不行。   笺云。眼受用色尘境等。合六根门头。更不作用。是妄识不起。转识□智也。   十方国土。皎然清净。   笺云。六用不行。是正报。十方国土。是依报。依正二报。身土交参。内身外器。悉皆清净。   譬如琉璃内悬明月。   后现证无生文五。初举喻双明。   笺云。真如之体。元明无瑕。如□琉璃内悬宝月。则起始觉智。□本觉真理。根本后得。□悉无相故。   身心快然。   二比尘安□。   笺云。身是法身。心是坚实心。快乐安然。   妙圆平等。获大安隐。   笺云。言行人。悟此微妙圆明。真心平等无二。是证法身真理。   一切如来密圆净妙。皆现其中。   三佛身含现。   笺云。一切如来法身。皆于行人心中显现。行人心如镜。诸佛身如像。诸佛法身。入我性。我性还与如来合。   是人即获无生法忍。   四克证修阶。   从是渐修。   五渐升修位。渐位如文。   随所发行。   笺云。发得十信十住乃至十地等行。   安立圣位。   笺云。安立六十圣位。或随所发行。是起始觉智。安立圣位。是合本觉理。通此三渐次。便得无生忍。然此经。向一念法界理上。安立六十圣位。但向此渐次心。便明无生法忍。到七地方得无生忍。此约渐论。   是则名为第三增进修行渐次。   后结。   阿难。是善男子。欲爱干枯。   后圆设修阶文六。初开基显理文二。初明干慧文三。初言纯慧简尽余心。   笺云。牒前三渐次。违其现业。心不贪淫。是识不起也。   根境不偶。   笺云。偶期也。言识既不起。根何所期。   现前残质不复续生。   笺云。即此父母所生之身。余残之质。后念更不生起。   执心虚明。纯是智慧。   笺云。此妄执亡。自然虚通明白。当体转识成智。   慧性圆明。莹十方界。干有其慧。名干慧地。   次欲习将干。爱情亡竭。   欲习初干。   后陈未接显未通真。   笺云。释干慧也。   未与如来法流水接。   笺云。缘未入十信初心。入流亡所故。向下五十位者。为此经。唯向一念心上入圣。安布五十位。非离一念。心不离法界体。如画空为五十画也。不得作时分前后而言。故华严疏云。故得十身历然而相作。六位不乱而更收。广大出入于无间。尘毛包纳而无外。炳然齐现。犹彼芥瓶具足同时方之海滴。又云。启明东庙。智满不异于初心。寄位南求。因圆不逾于毛孔。是经之意也。如此。   即以此心。   后明十信。文十。初明信心表用干慧。   中中流入。   上中。即干慧。下中。入中道真理。心了一真。离其中相。无中相。内了证圆中。念念流入真如理故。   圆妙开敷。   悟如莲启。   从真妙圆。   笺云。真。本来真妙。本来妙。即法界理体也。   重发真妙。   智显如深。   笺云。重重显发真精微妙无漏智也。   妙信常住。   笺云。心自信心。不起缘念。住信心也。   一切妄想。灭尽无余。   笺云。妄尽也。   中道纯真。   笺云。明中道之理。绝二边故。   名信心住。   笺云。依信而住。名信心住。   真信明了。   二念心。   笺云。蹑前信心。   一切圆通。   笺云。得圆遍通达之理。   阴处界三。   笺云。明根尘识三。   不能为碍。   笺云。了蕴处界等空。   如是乃至。过去未来。无数却中。舍身受身。一切习气。皆现在前。   笺云。既得圆通之性。现前。了知无始惯习气分。显现分明。   是善男子。皆能忆念。得无遗忘。名念心住。   笺云。念者。冥记为性。依念而住。名念心住。   妙圆纯真。   三精进心。   笺云。真体现前。   真精发化。   笺云。从体起智。   无始习气。通一精明。   笺云。了习气无实。智性通达。   唯以精明。进趣真净。名精进心。   笺云。无名无分别心。是理。进趣真净。是功用。然此心进趣无上菩提。   心精现前。   四慧心。   笺云。蹑前实相体也。   纯以智慧。名慧心住。   笺云。无漏智也。依慧而住。名慧心住。   执持智明。   五定心。   笺云。确观真智。   周遍寂湛。   笺云。一如理体。   寂妙常凝。名定心住。   笺云。定性现前。名定心住。   定光发明。   六不退。   笺云。寂而常用。   明性深入。   笺云。其智转深。   唯进无退。名不退心。   笺云。进趣无上菩提。更无退转。   心进安然。   七护法心。   笺云。进趣无上菩提之心。安然不动。   保持不失。   笺云。常守其照。不令散失。   十方如来气分交接。名护法心。   因通果体。   笺云。前佛后佛理智无别。   觉明保持。   八回向心。守照真位。   能以妙力。   不动照心。   回佛慈光。   密引源性。   向佛安住。   恒就本如。   犹如双镜光明相对。   本始通照。   其中妙影。重重相入。   本体之妙理。现始心。始觉照真。智通真体。体中含智。智住真源。理现始心。理生于始。始生之理。返显本真。本真之智。智含生理。理为本。返显于本。智为始。回现始心。   名回向心。   笺云。回心趣向无上菩提。回功就理。   心光密回。   九戒心。   笺云。真照之性。   获佛常凝。   笺云。始觉智。引起本觉理。   无上妙净。   笺云。始觉智。   安住无漏。   笺云。本觉理。   得无遗失。   笺云。既获此理。乃无遗忘散失。   名戒心住。   笺云。向此理体上。有防非止恶之义。约性戒。   住戒自在。   十愿心。性戒自然。   能游十方。   法界无碍。   所去随愿。   表遂其心。   笺云。为诸有情。若闻此十信。不悟全性。世尊。更宜说下十住。经文已上。十信皆顿入法界。如疏云。俯十地于初心。促三祇于一念。   名愿心住。   阿难。是善男子。以真方便。发此十心。   二镕炼求其文十。初发心住。   笺云。牒前十信是真方法巧便。经云。发心毕竟二不别。是故稽首先心难。乃十信心也。镕炼求真者。言此十住。如将金矿。向炉冶之。中镕炼。矿尽金现。喻此十住。妄尽真现。   心精发辉。十用涉入。   笺云。心精则理。发辉则慧。下引十住。但一住具足一切住。   圆成一心。名发心住。   笺云。发十住初心。   心中发明。如净琉璃。   二治地住显融圆净。   内现精金。   转证精明。   以前妙心。履以成地。   履前圆净之心。总为观照之地。   名治地住。   笺云。平治心地。曰治地住。   心地涉知。   三修行住。   笺云。心则前妙心。是智。地则实际理地。是理。言涉知则理智冥合。无二无别也。   俱得明了。   笺云。皆得圆明显了。   游履十方。得无留碍。   笺云。理智既一。十方世界。悉皆一如。故无系挂碍。   名修行住。   笺云。修是能修。行是所行。住于能住所行之处。曰修行住。   行与佛同。受佛气分。   四生贵住。   笺云。言行人所行之行。与佛齐等。行人乃因。诸佛乃果。因果同体也。   如中阴身自求父母。   笺云。二有之中。名曰中蕴。则此身已谢。未受佗质。在生死二有中间。伺候父母缘会。入识趣生。   阴信冥通。   嘿会玄旨。   入如来种。   体智相应。   名生贵住。   笺云。生尊贵家为人子。喻行人趣道之心。要假理智冥合。然后方入诸佛法身。气分生如来家。为佛种子。   既游道胎。   五方便具足住。表契真体。   亲奉觉胤。   佛子义生。   如胎已成。   记本功立。   人相不缺。名方便具足住。   分证如圆。   笺云。分证。言此六十二位。是渐证有分剂。虽渐亦不离圆。故曰如圆。   容貌如佛。   六正心住。寂静相同。   心相亦同。   理齐于一。   名正心住。   笺云。彼此法身。[牙-(必-心)+?]相齐等。   身心合成。   七不退住。   笺云。言身合成容貌。如佛心合成心相体同。   日益增长。   任运进修。   名不退住。   笺云。为学日益。更不退转。名不退住。   十身灵相。一时具足。名童真住。   八童真住。   笺云。十身有二。一如前。又胜天王般若云。平等清净无尽。善修法性。离寻伺不思议寂静。虚空妙智。约十地说。   形成出胎。亲为佛子。名法王子住。   九法王子住。   形成出胎显其用自在。亲为佛子。绍继义。   表以成人。   十灌顶住。   堪行佛事。   如国大王。以诸国事。分委太子。彼刹利王世子长成。陈列灌顶。名灌顶住。   况委任也。且如刹利王子。将绍王时。正殿端居。先陈灌顶。取白牛角。盛诸种子。以大名象。取四海水。先敷吉祥草。次置牛角。然以海水。溉灌角中。润种流身。朝臣拜贺。且菩萨为法王子。况亦如然。十方如来。以悲智行愿四大海水。激发行人。清净本觉。一切种智。一时发生。吉祥草者。表净行也。朝臣贺拜。则人天二乘。莫不钦叹。然行人功立。理宜顺佛慈悲。所证所谈。亦合标其妙行。   笺云。刹刹。唐言田主。则西土上姓。是国王种向者众色之上。表国太子为人之尊。百谷种。表王为百谷之主。以大名象。表王有大力量。四海水。表四海来朝。灌顶。表王最为高上。灌顶乃法天行令能润生一切。言世子者。一世之子也。   阿难。是善男子。成佛子已。   三妙行圆资文十。初欢喜行举位将成。   具足无量如来妙德。   显德成就。   笺云。尘沙妙德。悉皆圆满。   十方随顺。   佛许化缘。   名欢喜行。   笺云。所往十方世界。随顺化一切众生。问。夫行门不一。何以立欢喜。为初行。答。然创开迷众理。宜善逗人机。欲诱归真。且合先行欢喜。喜生则恭敬也。   善能利益一切众生。名饶益行。   二饶益行。善能利益者。夫开人化物。必宜善行。前心就习利益。无施不可。则菩萨四摄。该括异生。随其所须。故曰善能饶益。   笺云。四摄者。布施爱语。利行。同事。   自觉觉佗。得无违拒。名无嗔恨行。   三无嗔恨行。   笺云。自觉则根本。觉佗则后得智。无嗔行者。自既不嗔。令佗亦无嫌恨。   种类出生。   四无尽行。述生因果。   穷未来际。   比现知来。   三世平等。   验因知果。   十方通达。   举一类余。   名无尽行。   问。何以言无尽行。答。然众生无尽。一一心差。菩萨利人。随心岂尽。故云无尽行。   一切合同种种法门。得无差误。   五离痴乱行则为善不同同归干理。   名离痴乱行。   笺云。痴则执异不通。既了种种法门。皆一理故。即无痴乱也。   则于同中。   六善现行。   笺云。是理。   显现群异。   笺云。是事。   一一异相。各各现同。名善现行。   笺云。从现起行。摄行归本。与华严经。同中现异。意别。   如是乃至。十方虚空。满足微尘。一一尘中。现十方界。   七无著行。小中现大。   笺云。小无小相。大无大相。   现尘现界。不相留碍。名无著行。   笺云。此则证理。大小宛然。则事事无碍法界也。   种种现前。   八尊重行。行门差别。   咸是第一波罗密多。名尊重行。   智慧为宗。同一佛心。名尊重行。   如是圆融。能成十方诸佛轨则。名善法行。   九善法行。般若妙用。善应佛心。建立施为。皆成圣轨。   一一皆是清净无漏。一真无为。性本然故。名真实行。   十真实行。一真圆慧妙用凝然。行合真源。名真实行。向来十行大理通三。初三对物顺行。次三开权恣妙。后三彰其体用。唯七。显证神通行门。虽已克充。理合回功就体。   笺云。向来下重料简也。初三对物顺行。一欢喜行。二饶益行。三无嗔恨行。次三开权恣妙。四无尽行。五离痴乱行。六善现行。后三彰其体用。八尊重行。九善法行。卜真实行。唯七无著行。是神通。   阿难。是善男子。满足神通。   四回功就体文十。初离众生相。结前通行。   成佛事已。   举度生功。   纯洁精真。   自居真理。   远诸留患。   不立自佗。   当度众生。灭除度相。   拂子能所。   笺云。为终日度生。不见生之可度。如金刚三昧经云。欲化于生无生于化不化于化。其化大焉。   回无为心。   回无作心。   笺云。有作之功。功归无常。无作之功。功不虚弃。   向涅槃路。   亡功证理。   名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坏其可坏。   二坏其可坏。   笺云。坏是能坏智。可坏是所坏烦恼。   远离诸离。名不坏回向。   笺云。远离则能远离。是智诸离是所离。诸烦恼。   本觉湛然。   三本觉湛然。   笺云。即本觉理。   觉齐佛觉。名等一切佛回向。   笺云。觉即性也。言众生性。与佛性无别。表因与果同。   精真发明。   四精真发明。   笺云。是智。   地如佛地。   笺云。是理。则行人证理。   名至一切处回向。   笺云。至。是周遍义。言周遍一切处。不见一切处。   世界如来。   五世界如来[牙-(必-心)+?]相涉入。   笺云。世界是依报。如来是正报。   [牙-(必-心)+?]相涉入。   无碍体通。   笺云。依正二报。身土交参。   得无挂碍。   显齐虚妙。   名无尽功德藏回向。   一珠含众镜。众镜德无边。众镜各现珠。现珠功无尽。无量通无量。不离一中。含一体。示无边。故云无尽功德藏。且一心。含法界尘沙诸佛。一心中一一诸佛体无边。一心遍入尘沙土诸佛。分我无边体。我还遍裹诸佛身。自佗交遍。德无边。故云无尽功德藏。   于同佛地。   六于同佛地。显前同体。   地中。各各生清净因。   则性遍诸佛。佛佛为因。   依因发挥。   显平等理。   笺云。挥犹用也。依理为因。然后发其智用。   取涅槃道。   证平等体。   笺云。则寂灭之理也。   名随顺平等善根回向。   笺云。理与智随顺。平等无二无别。   真根既成。   七真根既成。   笺云。真实善根已成就也。   十方众生。皆我本性。性圆成就。   笺云。众生性。与佛性。圆满无二。   不失众生。   笺云。乃不舍众生界。即凡心见佛心。   名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   笺云。即生佛一如。平等而观世。前文云。我与如来。宝觉真心。无二圆满。   即一切法。   八即一切法。总举法界。   笺云。无可舍。   离一切相。   显性元如。   笺云。亦无可取。   唯即与离。二无所著。   性相归一。   名真如相回向。真得所如。   九真得所如。   笺云。真实而得所如理也。   十方无碍。   一体虚融。   名无缚解脱回向。性得圆成。   十性得圆成。已彰前理。   笺云。是体性。性功德已圆成也。   法界量灭。   相形迹亡。   笺云。不作法界量之见解。   名法界无量回向。   笺云。已上是资粮位。如相宗唯识论云。乃至未起识求住唯识□□□□□□□性于二取随眠犹未能伏或□□□□□□□。   阿难。是善男子。尽是清净。   五消双泯一文二。初标。   笺云。不同相宗有分限。劫数伏断令此。唯是一念上安布。皆离相故。故言清净。清净即无垢染也。   四十一心。   笺云。前干慧。并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   次成四种妙圆加行。   笺云。妙圆亦是择法。谓非相宗未妙未圆在垢染分限。故今言妙圆。妙者。体离能所。圆者。遍周法性。然四加行位菩萨。出观来。便认心头凝然之空。为所证之理。故化佛说偈呵云。现前立少物。谓是唯识性。以有所得故。非实住唯识。   即以佛觉。用为己心。   后释文四。初暖地览前如体。   笺云。即以佛觉。是本觉理。用为己□以始觉智。   若出未出。   笺云。若出已消能觉智。未出未亡所觉理。   犹如钻火。   举喻况求。   笺云。钻。喻加功。火。喻真性。   欲然其木。名为暖地。   笺云。木。喻能觉智用。暖地者。从喻彰名。如人近火之相。名之为暖。无漏智。如火能烧惑薪。此位见道。火之前相。曰暖。   又以己心。   二顶地。   笺云。始觉智。   成佛所履。   笺云。本觉理。   若依非依。   笺云。若依。犹存所觉理。非依。似存所觉相。   如登高山。身入虚空。下有微碍。   笺云。如身登山四面总空。犹有空相当情。故有微碍。如唯识论云。现前立少物云云。又宝性论云。空乱意菩萨。犹有三疑。一疑空异色。取色外空。二疑空灭色。取断灭空。三疑空是物。取有为空。今是第三空色觉了之心。则智也。   名为顶地。   笺云。顶者。如人之顶。是至极处。此位菩萨。与思我法名头。皆空到极处名顶。   心佛二同。   三忍地。合二为一。   善得中道。   合二存中。   如忍事人。   况消于二。   笺云。含忍在心。不言好恶。   非怀非出。   妙泯双踪。   名为忍地。   笺云。忍者。即认为义。前能空。顺后所空。又忍者。印可顶。印可加行智。并能取心。所取境。悉是空。   数量销灭。   四世第一地。一亦将除。   笺云。一数亦亡。   迷觉中道。二无所目。   真妄不立。   笺云。迷中道亦无名目。觉中道亦无名目。   名世第一地。   笺云。但世间菩萨。至此位中。于诸世间。最第一故。论云。异生位中。此最胜故。   阿难。是善男子。于大菩提。   六离迹融阶文二。初文十三。初欢喜地。   笺云。即无上菩提。   善得通达。   笺云。善得开通达会。   觉通如来。尽佛境界。   笺云。觉乃起始觉智。通如来。尽佛境界。乃本觉理。   名欢喜地。   笺云。论云欢喜地。初获胜性。具证二空。能益自佗。生大欢喜。又云。断异生性障。证位行真如。   异性入同。   二离垢地。   笺云。异性。是断异生性执。入同。是入真如理海。   同性亦灭。   笺云。亦忘真如之相。   名离垢地。   笺云。若有同有异。则是垢。今离同异。是离垢地。仁王云。远离于染汗等种种垢。具戒德清净。名为离垢地。此菩萨。离误犯三业破戒故。言三业者。于能诠教法。分粗道文字。是口业。分别是男是女。是意业。行道路。误伤毫羊蚁子。是身业。论中。断除邪行障。证最胜真如。   净极明生。   三发光地。   笺云。净极。则清净之理穷极。明生。则智发。   名发光地。   笺云。谓发生如来三慧光。故。论云。成就胜定。大法总持。能发无边妙慧光。故论中断闇钝障。证胜流真如。   明极觉满。   四焰慧地。   笺云。智起圆满也。   名焰慧地。   笺云。焰。谓火焰。慧。断烦恼。如焰烧薪。论云。安住最胜菩提分法。烧烦恼二见柴薪。慧焰增故。论中。断微细烦恼现行障。证无摄真如。   一切同异。   五难胜地。   笺云。同即真谛。异即俗谛。   所不能至。   笺云。此地菩萨。已无真俗二谛。   名难胜地。   笺云。然真俗二起。前地不如。论云。真俗二智。行相互违。合令相应。极难胜故。论中。断下乘般涅槃障。证无染净真如。   无为真如。   六现前地。   笺云。是理。   性净明露。名现前地。   笺云。达得此性。清净分明。披露显现在前。又最胜智慧。现在前故。论云。任缘起智。作十二因缘观。引无分别智三空智。最胜般若。令现前故。论中。断粗相现行障。证无染净真如。   尽真如际。   七远行地。   笺云。言此地菩萨。穷尽真如理际。   名远行地。   笺云。如人行路已远。欲到其家。然此菩萨。取无上觉道将近。盖多劫修行。过凡夫二乘道故。论中。断细相现行障。证无差别真如。   一真如心。   八不动地。   笺云。是理。   名不动地。   笺云。以无漏烦恼不能动故。论云。无分别智。任运相续。烦恼不能动故。无分别智者。生空法空俱空三智。皆有根本后得而常起。不由加行。故云任运。此地已得无相故。有相不能动。已得无功用故。有功用不能动。以常无漏故。烦恼不能动。论中。断无相中作加行障。证不增减真如。   发真如用。   九善慧地。   笺云。真如是理。从理起用是智。   名善慧地。   笺云。得三慧故。闻思修也。谓此菩萨。得四无碍解。能遍十方。善得法故。论中。断利佗门不欲勤行障。证智自在真如。   阿难。是诸菩萨。   十法云地。   笺云。牒前诸地菩萨。   从此已往。   笺云。则从下往上。   修习毕功。   笺云。言前地地皆断障证理。修行学习。已是毕功。   功德圆满。   笺云。尘沙万德皆悉圆备。   亦目此地。名修习位。   笺云。则修行学习。俱目前诸地。名修习也。   慈阴妙云。覆涅槃海。名法云地。   笺云。说法如云名法云。法是智。云是喻。法喻双举。论云。大法智云。含众德水。蔽塞如云。粗重充满法界。论中。断于诸法未得自在障。证自在所依之真如也。   如来逆流。   十一等觉地。   笺云。诸佛证理。后起后得智。却来度生。名逆流。   如是菩萨。顺行而至。   笺云。是统前十地菩萨。顺理而行。   觉际入交。名为等觉。   笺云。如来逆流。菩萨顺流。是入交也。出入齐等。名等觉。若相宗。功行与佛齐等。名等觉。   阿难。从干慧心。至等觉已。是觉始获金刚心中。初干慧地。   十二干慧地。言从干慧至等觉。举前资位。始获初干慧地。束前修位。证此金干。此干与地前。名同义异。一则润生将竭。二乃未证妙觉法流。   笺云。从干慧心。是地前心。金刚心中初干慧地。是金刚心。举前资位。有二解。一举三渐次。二唯取资粮位。始获初干地。前也。束前修位。二解。一。唯取初地。至等觉为修位。二。通十信至等觉也。问。此二干慧。有何差别。答。一。则润生将竭。地前干慧也。已除烦恼。不更润生。二。乃未证妙觉法流。是此金干。未入如来妙庄严海。始获初干。是地前干慧。始起干慧。干枯烦恼。束前修位。证此金干。是初地。二地已来皆证。此等觉后金刚干慧。此干慧与地前名同。皆云干慧。义异。前唯约干枯烦恼。未与如来法流水接。干有其慧。名为干慧。后干慧。前念起干慧。后念便入妙觉。作佛去。一。则润生将竭。下牒前干慧地已无烦恼。二。乃未证妙觉法流。牒后干慧地。前念虽起干慧。未便入如来法流水。后念方入。   如是重重。单复十二。方尽妙觉。成无上道。   十三妙觉地。明妙觉地者。以干慧心观前及用。一一同具金刚。当地之位。不失名单。十二具有金刚。名复。方尽妙觉。对立将融。成无上道。建乎真道。准前标单复。后列喻名。则游履观门。经文势广。才消玄旨。略赞金文义。既将含理合悬留后译。   笺云。如是重重。是指前地地也。单是守此干慧心。复是诸地及等觉妙觉。各各皆有此金刚干慧也。方尽妙觉之位。言妙者。断障妙。证理妙。一切圆妙也。夹衣曰复。重重衣相夹也。疏云观前及用者。观前十地皆用金刚干慧心。此则一多不失是单。十地皆有是复。对立将融者。为有可齐等。今融等觉。入妙觉也。准前。下疏主更疑此经文局。恐梵本广言。此是诸佛游履观门。才消玄旨者。疏三云。未有入造疏。我今才方消释玄妙之理也。   是种种地。皆以金刚。   后结文三。初通明一喻。   笺云。为前地地。皆有金刚无间解脱道。   观察如幻。   笺云。如幻。是真似有不有。如生不生。   十种深喻。   笺云。幻。阳焰。梦。影。干城。响。水中月。无空花。旋火。   奢摩佗中。   笺云。是定。   用诸如来毗婆舍那。   笺云。是慧。   清净修证。   笺云。修是能修。证是所证。   渐次深入。   笺云。虽是行布地地。皆与法界体齐。   阿难。如是皆以三增进故。   又摄渐资阶。   笺云。三精进。则除助□。刳正性□现业。   善能成就五十五位。真菩提路。   笺云。则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十地。等觉。成五十五。此结同别教合具六十位也。   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后定标邪正劝依今演。然修阶备演。顿渐双收。则法理将圆。孤标了义。奢摩辨境。标举未谈。演势将□亦合自宣微诀。圣徒亲禀。言下趋真。意化当生。亦合广彰流布。   笺云。疏言顿渐双收者。言此六十圣位。乃顿中渐说。欲使□顿者。不昧修阶履渐者。渐中明顿。孤标了义者。孤然标此经是了义之教。奢摩辨境者。则除魔一分。标举未谈者。前虽标此中未说也。约此一分。合在正宗。万行圆资后。说意谓。既说六十圣位。便合有行人依之修行。既尔修行。必有魔事缘。为文殊菩萨起来。请经题目。乃隔在流通文中。疏云。贯理前收。随文后摄。圣徒亲禀言□趋真。乃牒前结位也。意化当生下。是生起向□流通分。   尔时。文殊师利法王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当何名是经。我及众生。云何奉持。   后流通分。文分四段。初请号流通。次防邪护正。三除魔保定。四运教弥兴。且妙法无名。人无仰趣。邪迷不识。正化将沈。魔不□除。学流虚倦。教无兴运。法乃潜流。故先建真宗。法幢高指。次宣迷业。邪见心摧。妄习既停然。遵妙定。搜魔辨境。觉路清夷。异感不生。顺归如海。证心功毕。方运能诠。则慈桌飞流。舟安运速。二彰人立两约。经言人正法昌。流通义足。此初文二。初文殊请目。   笺云。流为流传。通为通达。意表如来谈真不扃。殷勤付嘱。显教功深。意为迷生。流传末代。简斯了义。亲证佛心。流传妙理。展转无穷。人授多人。流通莫尽。且初请号流通者。是故。文殊从法坐起来。请经题目。于是世尊。广答十一般之名。云佛告文殊是经名大佛顶悉呾多钵呾啰无上宝印乃至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等汝当奉持。疏云。且妙法无名。人无仰趣者。言微妙教法。无其名目。末代学法之人。无依之修行。仰慕趣向。故说十一般名了。便知趣向。首楞严妙定也。邪迷不诫正化将沈者。邪见迷妄。拨无因果。作用实事。堕恶趣者。若不诫约。真正教法。将沈故。说十习因六交报。果令众生。知忆忘如。一未出色阴。有多般魔事。令其不被魔之扰乱也。教无兴运。法乃潜流者。谓教法无兴起运动法乃潜隐流行也。世尊。向下将一人作罪。一人作福。二人校量。广赞传经功能。流传末代。一人授与多人。灯灯莫尽。先建真宗。法幢高指者。言教法兴显。如幢高然标指也。次宣迷业。邪见心摧者。十习因六交报。迷妄之业。邪师。邪见。邪教。自邪思惟。拨无因果等。邪见之心摧下也。虚妄习气既停然。可遵乎妙定。搜寻五十重魔事。辨定门境界。或是六十二异计。十六异计。悉皆归真如法性之海也。证心功毕下。证自真心功能毕备。传教化人。自利利佗。慈悲如桌如飞。等流教法。如舟。运载众生。迅速自然。流入萨婆若海。   佛告文殊师利。是经。名大佛顶。   后佛叙群名文二。初广明经号文五。初就佛彰名文四。初紫金圆顶。   悉呾多般呾啰。   二白伞流奇。   笺云。白是众色之本。表体清净。伞。则盖覆有情。   无上宝印。   三宝印呈奇。   笺云。无上则更无加过。宝。则宝觉真心。印则即认无缺。又一切诸佛。皆依此经。悟所证理。如印印泥。更无前后。   十方如来清净海眼。   四青莲显照。   笺云。清净。则离烦恼所知二障。海是理。言真理如海周遍无涯。眼。是智。智如眼照物不殊。此乃理智冥合也。   亦名救护亲因度脱阿难。   四陈宗约救。文二。初救庆喜沉迷。   及此会中性比丘尼得菩提心入遍知海。   后引登伽密证。   亦名如来密因修证了义。   三双标了义。   亦名大方广妙莲华王。   四显净能生文二。初上比香莲。   笺云。大者。旷兼无际。方。以正法自持。广。以毫厘相融。妙。则体离能所。莲华。则开敷芬馥。况果极因圆。王。则自在彰名。   十方佛母陀罗尼咒。   后下彰佛母。   笺云。佛母者。出生报化也。   亦名灌顶章句。   五总持三昧文二。初彰咒法。   笺云。灌顶。则如甘露亦类轮王也。   诸菩萨万行首楞严。   后摄菩萨证门。言标五喻。三比佛身。二况无情。三该众圣。二明真句。一约佛心。文含十句。理括群因。文炳易知。不劳繁配。   笺云。疏云。言标五喻。则佛顶宝印海眼莲华。三比佛身。则佛母。佛顶。佛眼。二况无情则。宝印莲华。三该众圣。则度脱阿难。性比丘尼。诸菩萨万行。二明真句。则悉怛多。灌顶章句。一约佛心。则如来密因。文含十句者。除佛心一。余有十也。   汝当奉持。   后来捧灵诠。然药能除病。迷方者返益其痾。法虽运人。迷法者返招其堕。况时当浊劫。佛日韬光。垢习尤强。道心微劣。不能亡心会旨。拂翳清神。徒以漏智窥真。迷中逞悟。或拨无因果。邪见偏增。导引俱然。转遭漂堕。大权灵照。远备津梁。睹比遥伤。宁无显请。   笺云。依能诠文。悟所诠理。双断二障。双证二空。然后利乐一切有情。令其依教修行。悟无上菩提。此答奉持之意。疏云。药能治病者。指前文皆药。治众生心病。迷方者。返益其痾。迷其方法。乃认指为月。转增益其痾。病甚曰痾。已上是喻况。下法合。拨无因果者。言今生既无异熟因。来世何处得果。拨道无因无果也。邪见偏增者。六十二异计等。导引俱然者。导乃师引乃资。言师资俱迷。大权生起下文。   说是语已。即时阿难及诸大众。得蒙如来开示密印般怛啰义。兼闻此经了义名目。顿悟禅那。修进圣位。增上妙理。心虑虚凝。   次防邪护正文三。初假陈迷业文三。初叙伸仪文二。初述悟。   笺云。然邪迷不诚。正化将沈。是故阿难便请云。犹如宝莲香比丘尼等。于是世尊。广说一切世间六趣众生。以十习为因。受六交报等事。而答之。   断除三界修心六品微细烦恼。   六品烦恼者。初果已断。于三现力。进除余六。此如常述。余文可知。   笺云。六品烦恼者。谓初果未入果。在加行位。既伏三界九地分别烦恼。进伏欲界九品中。俱生前三品烦恼。出观来断。今欲进断欲界六品俱生。便取第三果。已超第二。若上二界八地。每地九品。随利钝断。疏云。初果已断于三现力进除余六者。三界九地。十使俱生烦恼。分为九品。上上品云云。断前三品。证初果。断后六品。证第三果。此约三界九地。八十八使。分别烦恼。向见道前断。更修三品俱生烦恼出观。便证初果须陀洹。依前入观。断第二三品。出观来。得现闻经力加被。智慧猛利。又进后三品。所以超第二。取第三陀那含。约超果。   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大威德世尊。   后伸仪。   笺云。将欲请法。先叹于佛。   慈音无遮。   笺云。无遮遍益义。   善开众生微细沈惑。   笺云。善能开通众生微细是俱生烦恼。或是根本无明。言我前已断了。   令我今日身心快然。得大饶益。   笺云。身是法身。心乃贞实心。   世尊。若此妙明。真净妙心。本来遍圆。   次申述业理文二。初述疑文二。初就真。   笺云。牒前本来周遍圆满。是本觉理。   如是乃至大地草木。   笺云。是所依依报。   蠕动含灵。   笺云。能缘正报。   本元真如。即是如来成佛真体。   笺云。言此大地草木蠕动等。既是本元真如。在有情名佛性。在无情名法性。如前文云。我与如来。宝觉真心。无二圆满。   佛体真实。云何复有地狱。饿鬼。畜生。修罗。人天等道。   笺云。问。既是本来。云何更有虚妄轮回。六道四生。诸教明六道。此经添仙成七。   世尊。此道为复本来自有。   后约妄。文二意。初问法尔施为。   为是众生妄习生起。   后问生因习起。   世尊。如宝莲香比丘尼。持菩萨戒。私行淫欲。妄言行淫非杀非偷。无有业报。发是语已。先于女根。生大猛火。后于节节。猛火烧然。堕无间狱。   后引事文三。初引宝莲现受。   笺云。节节乃身分也。   琉璃大王。善星比丘。琉璃为诛瞿昙族姓。   次明王庶生沈。   笺云。琉璃大王。为诛瞿昙族。七万三千人。是佛种也。后乘船恒河。被火焚烧。然后生身陷无间狱。   善星。妄说一切法空。生身陷入阿鼻地狱。   笺云。佛住王舍城。城中有一尼干。名苦得。常说烦恼无因无缘。解脱无因无缘。善星白佛。苦得。是真阿罗汉。佛言。痴人。彼非阿罗汉。尔时善星。于苦得所。乃说上事。嘱令作诸方便。当令瞿昙堕妄语中。尔时苦得断食。至第七日。食黑蜜后饮冷水。腹痛而终。终已同学舁尸。置寒林中。受食吐饿鬼形。善星至寒林。见苦得受食吐鬼。拳脊蹲地。即还告佛。苦得尼干。死后生三十三天。佛言痴人。阿罗汉无有生处。今受食吐饿鬼身。佛言。我常为说真实法。善星绝无信。□因近恶女。起大邪见。说无佛无法无有涅槃。佛言。大众汝若不信。善星近在尼连河。可共往问。佛与迦叶同往。遥见佛来。即生邪恶之心。以恶心故。堕阿鼻狱。譬如有人没圊厕中。有善知识。以手挠之。若得首发。便欲拔出。久求不得。尔乃息意。我亦如是。求觅善星。微少善根。便欲拔济。终日求之不得。如毛发许。是故不得拔其地狱。此二与前宝莲香比丘尼。是自作业。后堕地狱。私招中。又有同分。   此诸地狱。为有定处。   后结问文二。初明定处。   笺云。是问同分地狱。同分者。有天同分。人同分。地狱同分。此地狱同分。同造无明业。同感地狱苦。   为复自然。   后问自然。   彼彼发业。各各私受。   笺云。是问私招。   惟垂大慈。发开童蒙。令诸一切持戒众生。闻决定义。欢喜顶戴。谨洁无犯。   后请垂真决。   笺云。发开童蒙者。如童子蒙昧无知。欲闻决定义。请佛决定为说。为复是私招。为复是同分。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第八上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八(之下)     天竺沙门 般剌密帝 译     乌长国沙门 弥伽释迦 译语     菩萨戒弟子 房融 笔受     西京大兴福寺沙门 惟悫 科     皇宋首楞大师 可度 笺   佛告阿难。快哉此问。   次来叹许宣。   笺云。利乐有情问。为宾请益问。   令诸众生不入邪见。   笺云。则拨无因果。堕恶趣空。   汝今谛听。当为汝说。阿难。一切众生。实本真净。因彼妄见。有妄习生。因此分开内分外分。   后广明因果文二。初双因略演文二。初总标。   笺云。内分则情。外分则想。   阿难。内分即是众生分内。   后别释文二。初单释二因文二。初内畜情因文三。初标。   因诸爱染。   次述文二。初述爱生流。   笺云。则染之一法。   发起妄情。   笺云。发起虚妄之情。   情积不休。   忆云。今日明日情爱无有休息。   能生爱水。   笺云。爱人心下。故感水流。   是故众生。心忆珍羞。口中水出。   后广明闻润文四。初心忆珍羞。   笺云。皆是爱心也。   心忆前人。或怜或恨。目中泪盈。   二心忆前人。   笺云。所忆前人。或怜惜。或嫌恨。俱泪流也。   贪求财宝。心发爱涎。举体光润。   三贪求财宝。   心著行淫。男女二根。自然流液。   四心著行淫。   阿难。诸爱虽别。   后结。   笺云。则心忆珍羞。贪求财宝等。   流结是同。   笺云。俱从根本无明变起。或可情之一法。   润湿不升。自然从坠。此名内分。   笺云。然情之一法。重浊不能将升。故沈于下。   阿难。外分即是众生分外。   后外凌虚想文三。初标。   因诸渴仰。   次述文二。初述想生由。   笺云。取著前境。如思醋梅。口中水出。如人渴思水。身心仰变。   发明虚想。   笺云。然想轻于情。故虚通光明。   想积不休。   笺云。今日想。明日想。无有休息。   能生胜气。   笺云。能生殊胜气分。则想也。   是故众生。心持禁戒。举身轻清。   后广述同升文五。初心持禁戒。   心持咒印。顾眄雄毅。   二心持咒印。   笺云。咒则天蓬黑杀等咒。印则结印存想。或正顾。或邪视。雄则威雄。毅则刚毅。   心欲生天。梦想飞举。   三心欲生天。   心存佛国。圣境冥现。   四心存佛国。   事善知识。自轻身命。   五事善知识。   阿难。诸想虽别。   后结。   笺云。前来一一不同。   轻举是同。   笺云。皆是想之一法。   飞动不沈。自然超越。   笺云。则轻举也。   此名外分。   笺云。想则取象故外。情内可知。   阿难。一切世间。   后双明十果文三。初总明交现。   笺云。是所依。   生死相续。   笺云。蕴起名生。蕴灭名死。是能依有情。   生从顺习。   则生为顺果乘业。广为三业恒行顺生身意。   死从变流。   则乘生所习。业果冥成。果熟酬因。心随业转。变无形之念。成有相之资。乘业迁形。故曰流变。   临命终时。   笺云。生有谢。死有至。   未舍暖触。   笺云。五六七识一时先去。唯有心暖。则执受八识犹在。   一生善恶。俱时顿现。   笺云。向此时间。生平苟造善业。即见楼台殿阁。诸佛境界。苟造恶业。即见蒺梨叉棒。牛头狱卒等事。   死逆生顺。   次别释文七。初天文二。初纯想生天。   笺云。所受异报。逆其在生所造顺身意之业也。   二习相交。   笺云。则生有灭。死有现。   纯想即飞。必生天上。   笺云。此约纯是想。即生为天人。天以光洁自在为义。   若飞心中。兼福兼慧及与净愿。自然心开见十方佛。一切净土。随愿往生。   后兼因净土。   情少想多。轻举非远。即为飞仙。   次仙文二。初单文四。初仙。   笺云。九分想。一分情也。   大力鬼王。   次鬼王。   笺云。八分想。二分情。   飞行夜叉。   三叉。   笺云。七分想。三分情。   地行罗刹。   四刹。   笺云。六分想。四分情。   游于四天。所去无碍。其中若有善愿善心。护持我法。或护禁戒。随持戒人。或护神咒。随持咒者。或护禅定。保绥法忍。是等亲住如来座下。   后助善愿。恒思广益。善心慈念无伤。护法。菩萨大心。护戒。七支清净。随戒。则不违佗志。或咨受依从。护咒。则依法诵持。随咒。则禀依佗教。护禅。自护乃恒居净所。护佗则令不惊狂。净业克充。莲台暗就。据因明果。义有两重。举一而言。意可通悉。   笺云。疏言暗就。则亲近佛也。据因明果者。据此因中。曾在人间。或发善心。乃至护禅定故。果感在仙。在罗刹等。亦有此心。义有两重。举一而言者。义两重。人中至仙趣等。举一。则且言仙等。   情想均等。不飞不坠。生于人间。   三人道文二。初均生人道。   笺云。五分情。五分想也。   想明斯聪。情幽斯钝。   后明根聪钝。   情多想少。流入横生。   四畜文二。初本。   笺云。前是情少想多。此中明情多想少。六分情。四分想。为畜生类。   重为毛群。   后兼。   笺云。业重者。猪羊马等。   轻为羽族。   笺云。业轻者。空中飞禽羽族也。   七情三想。沉下水轮。生于火际。受气猛火。身为饿鬼。   五鬼文二。初本。   笺云。沉下水轮。水在火上也。生于火际。在水之下火之上。火边际也。受气猛火。气分猛焰。一时俱火。   常被焚烧。水能害己。无食无饮。经百千劫。   后兼。   笺云。饿鬼饮水。化为脓血。故害于己。   九情一想。下洞火轮。身入风火二交过地。轻生有间。   六无间文二。初轻。   笺云。在火轮之下风轮之上。上火下风。风火相交过。地狱居其中。   重生无间。二种地狱。   后重。   纯情即沉入阿鼻狱。   七阿鼻文二。初本。   笺云。梵语阿鼻。唐言无间。此举梵语。是罪重者。前无间又轻。   若沉心中。有谤大乘。毁佛禁戒。诳妄说法。虚贪信施。滥膺恭敬。五逆十重。更生十方阿鼻地狱。   后兼。   笺云。言十方阿鼻地狱。又重于前。   循造恶业。虽则自招。   后结同分文二。初述私招。   笺云。此答私招。   众同分中。兼有元地。   后明同受。兼有元地者。器界立。同分有定处也。然想为兴运。发业功强。爱念滋烦。能成润种。此则总名都目。绾叙双因。别业千差。形分万类。若不尽搜迷习。对果酬因。何以知佛智穷微。凡愚勖进。   笺云。此答亦有同分也。   阿难。此等皆是彼诸众生。自业所感。   后垢净遐明文二。初明垢因招坠文二。初现习垢因文二。初双标二目文二。初则指前招果。   造十习因。   后明所习元因文三。初举因。   受六交报。   次显果。   云何十因。   后征因。   阿难。一者。淫习交接。发于相摩。研摩不休。如是故有大猛火光。于中发动。   后别释因差文十。初淫文五。初乘因发相。   笺云。习惯习也。二根相交接。能所相研摩。从劫至劫不休也。   如人以手自相摩触。暖相现前。   次立喻双明。   笺云。言如人以两手相摩。既久暖现。今既以染为因。地狱之中。即见大火光现。   二习相然。故有铁床铜柱诸事。   三感苦彰因。   笺云。二习相烧然。故有如是感果铁床铜柱皆是于火。   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行淫。同名欲火。   四佛名因相。   笺云。色目称谓也。同名欲爱之火。   菩萨见欲。如避火坑。   五行人观厌。   二者。贪习交计。   二贪文五。初乘因发相。   笺云。则相交计度也。   发于相吸。吸揽不止。   笺云。吸内息也。揽手取也。   如是故有积寒坚冰。于中冻冽。   笺云。贪人。心下感水。有益润果。中招积寒等。   如人以口吸缩风气。有冷触生。   次立喻双明。   二习相凌。故有吒吒波波啰啰。   三感苦彰因。   笺云。波波下摄取嘘嘘。此四从声立名。受冻之声也。   青赤白莲。寒冰等事。   笺云。摄取一红莲。此四取色为名。冻身作此色也。   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多求。同名贪水。   四佛名因相。   菩萨见贪。如避瘴海。   五行人观厌。   笺云。大海之中。有瘴疠气。   三者。慢习交凌。   三慢文五。初乘因发相。   笺云。交相凌灭。   发于相恃。   笺云。倚恃自家能解。   驰流不息。   笺云。驰骋流逸。不曾止息。   如是故有腾逸奔波。积波为水。   笺云。如是指因。故有感果。腾身流逸奔波。在业海之中。被水淹浸。   如人口舌自相绵味。因而水发。   次立喻双明。   二习相鼓。故有血河。灰河。热砂。毒海。融铜。灌吞。诸事。   三感苦彰因。   笺云。毒海者。言受罪之人。落此海中。多毒龙毒兽毒鱼等。   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我慢。名饮痴水。   四佛名因相。   笺云。慢有多种。皆不出我慢。为总执我能知能解。轻慢于人。此乃举总摄别。   菩萨见慢。如避巨溺。   五行人观厌。   四者。嗔习交冲。   四嗔文五。初乘因发相文二。初略。   笺云。大曰嗔。小曰恚。能所恶气交冲而起。   发于相忤。忤结不息。   笺云。相抵忤也。   心热发火。铸气为金。   笺云。为金则坚言执是。嗔心坚强也。   如是故有刀山铁橛。剑树剑轮。斧钺枪锯。   后广。   如人[銜-金+缶]冤杀气飞动。   次立喻双明。   二习相击。故有宫割。   笺云。宫割。则古者五刑。墨。刻额也。劓。截鼻也。剕。刖足也。宫。淫刑也。大辟。死也。   斩斫。剉刺。槌击诸事。   笺云。槌则槌阴。击则击胁。   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嗔恚。名利刀剑。   四佛名因相。   菩萨见嗔。如避诛戮。   五行人观厌。   笺云。诛自己。戮六亲也。   五者。诈习交诱。   五诈文五。初乘因发相。   笺云。诈者。谓罔冒他。故矫设异仪。谄曲为性也。诱则诱引于他。   发于相调。   笺云。调弄于佗。   引起不住。   笺云。延引也。   如是故有绳木绞校。   笺云。以绳为绞。以木为校。周易云。荷校灭耳。   如水浸田。草木生长。   次立喻双明。   二习相延。故有杻械。枷锁。鞭杖。檛棒诸事。   三感苦彰因。   笺云。在手曰杻。在足曰械。在项曰枷。   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奸伪。同名谗贼。   四佛名因相。   菩萨见诈。如畏豺狼。   五行人观厌。   笺云。豺亦狼属。说文云。似犬锐颈而白颊。   六者。诳习交欺。   六诳文五。初乘因发相。   笺云。诳者。谓获利誉。矫现有德。诡诈为性。或欺慢于人。   发于相罔。诬罔不止。   笺云。罔则欺罔。   飞心造奸。   笺云。飞心起心也。   如是故有尘土屎尿。秽污不净。   笺云。故有尘土。是诳生罔冒故招。如晴明空忽生尘土。如正真心妄志诡谲也。   如尘随风。各无所见。   二立喻双明。   二习相加。故有没溺腾掷。飞坠。漂沦诸事。   三感苦彰因。   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欺诳。同名劫杀。   四佛名因相。   菩萨见诳。如践蛇虺。   五行人观厌。   笺云。虺者。南中蛇也。尔雅释鱼篇云。蝮虺博三寸。首大如臂。注云。身长三寸。首如臂指。此白种蛇。为蝮虺也。   七者。怨习交嫌。发于衔恨。   七怨文五。初乘因发相。   笺云。怨者。含恨不休为性。   如是故有飞石投礰。   笺云。礰释名小石也。   匣贮车槛。瓮盛囊幞。   笺云。车槛。未见余经所述。王法或有之。昔有王作车。八十八辐。无辋。相如柜。有四面。四面各窜其钉。置罪人向中。以牛驾走。   如阴毒人。怀抱畜恶。   二立喻双明。   笺云。阴隐也。隐毒在心。畜恶可知。   二习相吞。故有投掷。擒捉。击射。抛撮诸事。   三感苦彰因。   笺云。吞犹含恨也。   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怨家。名违害鬼。   四佛名因相。   笺云。违害鬼。则损舍利弗之鬼也。   菩萨见怨。如饮鸩酒。   五行人观厌。   笺云。广志云。其鸟大如鹗。紫绿色有毒。头长七八寸。食蛇蝮。以其毛历饮食则杀人。   八者。见习交明。   八见文五。初乘因发相。   笺云。妄见交相明白也。   如萨迦耶。   笺云。则身见。是总为妄执身为我解也。   见。禁戒。取。   笺云。见。则边见。但见一边。如见断一向断。见常一向常。禁戒。则戒禁作鸡狗二戒也。取。是见取。见。是能见。取。则所取之境。   邪悟诸业。   笺云。则邪见也。   发于违拒。   笺云。于诸佛正见。相违拒也。   出生相返。   笺云。邪见出生一切恶法。正见出生一切善法。故相返也。   如是故有王使主吏。证执文籍。   笺云。王则阎罗王。使则使者。主狱主。吏典吏。   如行路人来往相见。   次立喻双明。   二习相交。故有勘问。权诈。考讯。推鞠。察访。披究照明。善恶童子。手执文簿。词辩诸事。   三感苦彰因。   笺云。权。用权道诱引。诈。乃诈问于佗。考。则穷考。讯。则问讯。   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恶见。同名见坑。   四佛名因相。   菩萨见诸虚妄遍执。如入毒壑。   五行人观厌。   笺云。壑中有毒蛇毒龙等。谓之毒壑。   九者。抂习交加。发于诬谤。   九抂文五。初乘因发相。   笺云。抂者。抑压良善。加诸非过为性。   如是故有合山。合石。碾硙。耕磨。   笺云。硙小磨也。   如谗贼人。逼抂良善。   次立喻双明。   二习相排。故有压捺。捶按。蹙漉。衡度诸事。   二感苦彰因。   笺云。相排则排比也。压将物压之。捺以木捺住之。衡度则钉人之具。以□□木为衡似门木。随人身手为度。   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怨谤。同名谗虎。   四佛名因相。   笺云。谗虎。未见余文。昔魏国君使于庞恭入赵。恭惧有谗人。临行谓魏君曰。今有一人。言市中有虎。君信之乎。答言。不信。恭曰。二人言之。君信之乎。答言疑之。恭曰。三人言之。君信之乎。答曰信。恭曰。夫市无虎明矣。三人言诚有虎。赵魏相去。远于市矣。而谗臣者。非止三人。愿君察之。于是辞行。未及还。而乃谗言先至。果不得见于魏君矣。   菩萨见抂。如遭霹雳。   五行人观厌。   十者。讼习交諠。发于藏覆。如是故有鉴见照烛。   十讼文五。初乘因发相。   笺云。讼辞讼于人也。发于藏覆者。发佗人阴私之事也。   如于日中不能藏影。   次立喻双明。   故有恶友。业镜。火珠。披露宿业。对验诸事。   三感苦彰因。   笺云。恶友则证于人。业镜火珠。则照于人。   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覆藏。同名阴贼。   四佛名因相。   笺云。阴贼。则心下阴隐如贼。   菩萨观覆。如戴高山。履于巨海。   五行人观厌。然群生造业。业乃恒沙。举簳收枝。总言于十三为根本。慢亦俱生怨抂讼嗔上。傍生诳诈二。贪边附起五利使。迷真妄度。痴族同收。淫亦贪。收慢为痴摄。贪因痴起。嗔约贪生。推本穷源。无明殖始。迷一真为二分。失一寂为四生。分一妄八万四千尘劳。纵一迷弥轮六趣。略陈因义。果相标名。勖进迷徒。宜令广辩。   云何六报。   后当乘业果文二。初明异熟文三。初总标文三。初征招果。   笺云。六交报。有二说。或眼根交耳鼻等根。六根各相交也。或因与果交。   阿难。一切众生。六识造业。   次识造根流。   笺云。眼识乃至意识。各各造业不同。因中为能造。地狱中为所造。然前五识造业。地狱中果相现前受别报。六识是总报。何不言第七与第八。唯言六识。谓第六识。对境强盛分别。第七唯内缘不对境。第八白净无记。   所招恶报。从六根出。   笺云。因地狱中果相现。   云何恶报从六根出。   后征根尘报。然增上果。则异熟等流皆有。思之可解。或一具三。此陈偏胜。   笺云。夫言三果。异熟等流皆有。思之可解者。如地狱中种种苦具增上。此是异熟增上。如地狱受苦与生时。六根所造。等齐而有增上苦具。亦等流增上。或一具三者。或地狱中果。异时而熟。是异熟。或与生时。等齐流类。故言等流。或有种种苦具。增上殊胜故。故言增上。   一者。见报招引恶果。   次别释文六。初眼根文五。初标因引果。   笺云。因中眼缘前境。果感招引恶果。因中为能招引。果中为所招引。   此见业交。则临终时。先见猛火满十方界。   次业相先呈。   笺云。则临终时。招报之时也。   亡者神识。飞坠乘烟。入无间狱。   三中阴乘生。   笺云。神识。中阴身识也。地狱居下。则亡者飞上。然后倒头从下入地狱。此顺诸教所论。   发明二相。   四睹前幽显文三。初标。   一者明见。则能遍见种种恶物。生无量畏。   次明。   笺云。毒龙蛇等。种种恶物。然五识有对境。有不对境之时。   二者暗见。寂然不见。生无量恐。   后暗。   笺云。暗见则无见。此是不对境时。   如是见火。   五业流交报文五。初烧听。   笺云。此句下少一句经。应云烧见能为热砂热灰。在眼合有此句。恐文失落。   烧听。能为镬汤洋铜。   笺云。为耳为坎。坎属水。水遭火烧。故成镬汤。   烧息。能为黑烟紫焰。   次烧息。   烧味。能为焦丸铁糜。   三烧味。   笺云。焦丸。热铁为丸也。糜粥也。以铁粥灌罪人口。   烧触。能为热灰炉炭。   四烧触。   烧心。能生星火迸洒。煽鼓空界。   五烧心。   笺云。谓轻安一种。欲界全无。一切众生第六识心。攀缘逐境。喧嚣动掉。果中。招感星火迸洒空界。   二者。闻报招引恶果。   二耳根文五。初标因引果。   此闻业交。则临终时。先见波涛没溺天地。   次业相先呈。   亡者神识。降注乘流。入无间狱。   三中阴乘生。   笺云。降注从水中下。乘流头车入无间狱。   发明二相。   四睹前幽显文三。初标。   一者开听。听种种闹。精神愗乱。   次开。   笺云。愗闷也。开听。则闻于前境。   二者闭听。寂无所闻。幽魄沉没。   后闭。   笺云。闭听不闻前境。沉没者。深沉没溺也。   如是闻波。注闻。则能为责为诘。   五业流交报文六。初注闻。   笺云。注闻乃耳根也责则勘责。诘则诘问。   注见。则能为雷为吼。为恶毒气。   次注见。   笺云。毒龙毒蛇等气。   注息。则能为雨为雾。洒诸毒虫。周遍身体。   三注息。   注味。则能为脓为血。种种杂秽。   四注味。   注触。则能为畜为鬼。为粪为尿。   五注触。   笺云。为畜为畜形。为鬼为鬼形。   注意。则能为电为雹。摧碎心魄。   六注意。   笺云。为雹。为天上降下之雹。   三者。嗅报招引恶果。   三鼻根文五。初标因引果。   此嗅业交。则临终时。先见毒气充塞远近。   次业相先呈。   笺云。为因中闻香贪好之气。果中业感。先闻恶毒之气。   亡者神识。从地踊出。入无间狱。   三中阴乘生。   笺云。地狱。或地中踊出。或空而现。俱约随业而感。   发明二相。   四睹前幽显文三。初标。   一者通闻。被诸恶气。熏极心扰。   次通。   笺云。言恶毒之气。熏人极多。令心扰乱。   二者塞闻。气掩不通。闷绝于地。   后塞。   如是嗅气。冲息。则能为质为履。   五业流交报文六。初冲息。为质。感受地狱异熟质。为履。则所趣之处。凡根本□业。则果感处所及能受异熟身。余为所受。余并如文。   冲见。则能为火为炬。   次冲见。   冲听。则能为没为溺。为洋为沸。   三冲听。   笺云。为洋铜。灌罪人口。为沸汤煮罪人身。   冲味。则能为馁为爽。   四冲味。   笺云。馁者饿也。爽者差也。道德经云。五味令人口爽。   冲触。则能为绽为烂。为大肉山。有百千眼。无量咂食。   五冲触。   笺云。为绽。为泡绽也。为烂。为坏烂也。为大肉山。身作大肉山。肉山有百千眼。无量虫于中咂食。   冲思。则能为灰为瘴。为飞砂礰。击碎身体。   六冲思。   笺云。为灰。灰土也。为瘴。山岚瘴气也。   四者。味报招引恶果。   四舌根文五。初标因引果。   此味业交。则临终时。先见铁网猛焰炽烈。周覆世界。   次业相先呈。   亡者神识。下透铁网。倒悬其头。入无间狱。   三中阴乘生。   发明二相。   四睹前幽显文三。初标。   一者吸气。结成寒冰。冻冽身肉。   次吸。   二者吐气。飞为猛火。燋烂骨髓。   后吐。   笺云。饿鬼吐气成火。燋犹烧也。   如是尝味。历尝。则能为承为忍。   五业流交报文五。初历尝。   笺云。承忍者。皆罪身承受忍耐也。   历见。则能为然金石。   二历见。   笺云。为然金石。击于罪人。   历听。则能为利兵刃。   三历听。   历息。则能为大铁笼。弥覆国土。   四历息。   历触。则能为弓为箭。为弩为射。   五历触。   历思。则能为飞热铁。从空而下。   六历思。   五者。触报招引恶果。   五身根文五。初标因引果。   此触业交。则临终时。先见大山四面来合。无复出路。   次业相先呈。   笺云。生时。贪触细滑等境。死时。乃见来山四面合罪人身。   亡者神识。见大铁城。火蛇火狗。虎狼师子。牛头狱卒。马头罗刹。手执枪槊。驱入城门。向无间狱。   三中阴乘生。   笺云。槊木作。或即戟槊。   发明二相。   四睹前幽显文三。初标。   一者合触。合山逼体。骨肉血溃。   次合。   笺云。溃散也。   二者离触。刀剑触身。心肝屠裂。   后离。   笺云。屠裂者。如屠物命分裂也。   如是合触。历触。则能为道为观。为厅为案。   五业流交报文六。初历触。   笺云。为道。则为所游之路。为观。则诳现花林异相。厅案。则冥司推鞠之所也。   历见。则能为烧为爇。   次历见。   历听。则能为撞为击。为剚为射。   三历听。   笺云。剚则刀入肉声。   历息。则能为括为袋。为考为缚。   四历息。   笺云。括结也。言为袋结之。为考推考也。   历尝。则能为耕为钳。为斩为截。   五历尝。   笺云。钳取罪人舌。以牛耕之。   历思。则能为坠为飞。为煎为炙。   六历思。   笺云。以汤煎之。以火炙之。   六者。思报招引恶果。   六意根文五。初标因引果。   此思业交。则临终时。先见恶风吹坏国土。   次业相先呈。   笺云。第六识。因中喧嚣动掉。果中先感风轮。似识不定。   亡者神识。被吹上空。旋落乘风。堕无间狱。   三中阴乘生。   笺云。旋落者。回旋堕落也。   发明二相。   四睹前幽显文三。初标。   一者不觉。迷极则荒。奔走不息。   次不觉。   笺云。于生。六识有不与五同缘。于死。亦所不觉。荒忙奔走。或东或西。   二者不迷。觉知则苦。无量煎烧。痛深难忍。   后觉。   如是邪思。结思。则能为方为所。   五业流交报文六。初结思。   笺云。为方道处行。   结见。则能为鉴为证。   次结见。   笺云。善恶二童之所鉴证。   结听。则能为大合石。为冰为霜。为土为霿。   三结听。   笺云。霿。尔雅释名亡。天气下地不应曰雺也。与霿同。   结息。则能为大火车。火船。火槛。   四结息。   笺云。车以乘之。船以载之。槛以槛之。此中三物。炎炎皆火。焚烧罪人。   结尝。则能为大叫唤。为悔为泣。   五结尝。   笺云。悔。悔恨也。   结触。则能为大为小。为一日中万生万死。为偃为仰。   六结触。然依根造业。果则虽齐或业等差。宁同一揆。理宜疏简。识本通论。使报不虚。彰勖除因妄。   笺云。为大。大身也。为小。小身也。万生万死者。此则闷绝。假死假生。非实死实生也。偃覆也。覆仰皆受业之身。疏云。依根造业者。依六根造六交报也。果则虽齐者。一因酬一果齐地。业有等差者。或有六根总造业。或有但向眼根作业。余根不造。有其平等差别轻重也。揆犹度也。言不可将一度量等之。就佗根本作业根通论。使一因酬一果。戒勖众生修行也。   阿难。是名地狱十因六果。皆是众生迷妄所造。   后通结文三。初指迷通结。   笺云。因中为能造。地狱中则为所造。   若诸众生。恶业同造。   次述报分差文五。初阿鼻。   笺云。则十恶同造。   入阿鼻狱。受无量苦。经无量劫。   笺云。言地狱受苦无边。劫数长远。   六根各造。   次无间。   笺云。是能造。   及彼所作。   笺云。是能造。   兼境兼根。是人则入八无间狱。   笺云。境上作罪。根上亦作罪。是兼境兼根。八狱者。八寒八热也。   身口意三。作杀盗淫。是人则入十八地狱。   三。十八。   笺云。身口意三。都是十恶。身三意三口四。今但造身三。口意不造。则入十八地狱。   三业不兼。中间或为一杀一盗。是人则入三十六地狱。   四。三十六。   笺云。三业不兼者。不兼三业也。但行杀不盗。或但行盗不行杀。前之十八。二分分开。为三十六。是越一倍也。   见见一根。   五。一百八。   笺云。是能见所见也。能见是根。所见是境。   单犯一业。   笺云。或眼根但犯色尘。耳根但分别声尘。此则但犯一根。诸根不造。   是人则入一百八地狱。   笺云。前之三十六狱三分分开。为一百八狱。譬夫一担分之为十。于其轻重。罪亦明矣。   由是众生别作别造。于世界中。入同分地。妄想发生。非本来有。   后总明无实。然浮生寄寿。石火流飙。不悟空花。恒思五欲。斯须造业。未及欢娱。业浪吞舟。四山冥合。刀轮粉骨。炽焰焚肌。铁网笼围。金丸射腹。一沉纯苦。拂石殃形。正罪治终。仍生鬼畜。   笺云。由是众生别作别造者。结答阿难前问。为当彼彼发业各各私受。则私招地狱。言善星作业。而善星受。于世界中入同分地者。则同分地狱。结答前问为有定处为复自然。意谓私招之中。亦有同分。二种地狱也。妄想发生非本来有者。则根本无明。结答前问为复本来自有。为复众生妄习生起。   复次阿难。是诸众生。非破律仪。犯菩萨戒。   后述等流文二。初鬼畜酬因文二。初乘因受鬼文二。初明罪毕乘生。   笺云。非叱也。此则大小二乘戒俱犯也。科云述等流者。因等果流。故曰等流。言因中造成诸业。果中受罪。便乃齐等故。   毁佛涅槃。   笺云。谤方等也。   诸余杂业。   笺云。则十恶五逆等。   历劫烧然。后还罪毕。受诸鬼形。   笺云。言地狱之中。历劫被火焚烧也。   若于本因。贪物为罪。是人罪毕。遇物成形。名为怪鬼。   次酬因列报文十。初怪鬼。   笺云。本因贪物。托物成形。乘因称果。   贪色为罪。是人罪毕。遇风成形。名为魃鬼。   二魃鬼。贪色遇风。则或睹屈伸言笑动止音声。发起迷情。致生贪欲。当来受果。托动成形。想乱人心。报成魃鬼。   贪惑为罪。是人罪毕。遇畜成形。名为魅鬼。   三魅鬼。贪惑。则好生疑虑。又惑乱他心。遇畜疑生。果成于魅。   笺云。遇畜疑生。则遇畜生因中疑惑。便生其类。   贪恨为罪。是人罪毕。遇虫成形。名蛊毒鬼。   四蛊毒鬼。贪恨则怨恨。虫乃毒虫。果毒因嗔。如文可解。   贪忆为罪。是人罪毕。遇衰成形。名为疠鬼。   五疠鬼。忆则系想。伤形遇衰。或遇其衰祸。果招疠鬼。或疠鬼伤人。或云癞鬼。未见文说。   贪慠为罪。是人罪毕。遇气成形。名为饿鬼。   六饿鬼。贪慠。则常生憍慢。负气凌佗。托气乘因。摧憍处饿。如文可解。   笺云。气则风云气候也。   贪罔为罪。是人罪毕。遇幽为形。名为魇鬼。   七魇鬼。贪罔。则罔冒佗人。遇幽。则酬因暗计。魇鬼。魇人。乘因可解。   贪明为罪。是人罪毕。遇精为形。名魍魉鬼。   八魍魉鬼。贪明。或仰观天宿。或乐显色为缘。遇精还明。魍魉精类。   笺云。或乐显色为缘。则烟云尘雾也。   贪成为罪。是人罪毕。遇则为形。名[仁-二+(儿/又)]使鬼。   九[仁-二+(儿/又)]使鬼。贪成。则媒牙结媾。或乐成就世间诸事。遇明心显。平直无私。役使之流。酬因可当。   笺云。[仁-二+(儿/又)]使者。被大力鬼王之所[仁-二+(儿/又)]使。   贪党为罪。是人罪毕。遇人为形。名传送鬼。   十传送鬼。贪党。则好附明党。遇人。乃托附乘因。传送附人。如文可解。   阿难。是人皆以纯情坠落。业火烧干。上出为鬼。   后指因令悟文三。初指鬼乘因。   笺云。人之魂魄所归曰鬼也。   此等皆是自妄想业之所招引。   次指元妄。   笺云。前问佛体真实。云何复有地狱饿鬼六道等。佛。令结答此等皆是自妄想业之所招引。妄想。则根本无明。或第六识。   若悟菩提。则妙圆明。本无所有。   后指真令悟。如文可解。鬼形乘业。果尽因穷。残报相仍。更居傍类。   复次阿难。鬼业既尽。则情与想。二俱成空。   后畜报傥私文三。初业穷傥债文二。初明因果俱穷。   笺云。二俱成空。则情想二因造业。向鬼业则尽。畜生犹存。   方于世间。与元负人。怨对相值。身为畜生。酬其宿债。   后对怨偿债。   物怪之鬼。物销报尽。生于世间。多为枭类。   次列果酬因文十。初枭类。   笺云。此文皆约三重因果。如为鬼则遇物成形。后向畜生之中。又为土枭类。附块。为儿及得人身。情性顽钝。于物无异。   风魃之鬼。风销报尽。生于世间。多为咎征一切异类。   二咎征类。   笺云。咎征者。咎则过咎。征则征兆。或咎征。则虎狼之类。   畜魅之鬼。畜死报尽。生于世间。多为狐类。   三狐类。   虫蛊之鬼。虫灭报尽。生于世间。多为毒类。   四毒类。毒则蚖蝮等。   衰疠之鬼。衰穷报尽。生于世间。多为蛔类。   五蛔类。蛔则身中诸虫也。   受气之鬼。气销报尽。生于世间。多为食类。   六食类。食类。则鸡猪羊鹿等。此偿杀食债。   绵幽之鬼。幽销报尽。生于世间。多为服类。   七服类。服类则蚕虫等。亦酬宿债。准此合明驴马牛等。偿债不言通悉。   和精之鬼。和销报尽。生于世间。多为应类。   八应类。应类。则平常所应。如水恶。商羊。石燕等。   笺云。水恶。则江豚白鱀等。商羊。家语云。童谣曰。天将大雨。商羊鼓舞。   明灵之鬼。明灭报尽。生于世间。多为休征一切诸类。   九休征类。休征。则麟凤龟鹤等。   依人之鬼。人亡报尽。生于世间。多为循类。   十循类。循类则猫犬等。傍生虽众。举类通收。一一□言。恐烦耳目。   阿难。是等皆以业火干枯。酬其宿债。傍为畜生。此等亦皆自虚妄业之所招引。若悟菩提。则此妄缘。本无所有。   后指因令悟文二。初指因令悟。   如汝所言宝莲香等。及琉琉王。善星比丘。如是恶业。本自发明。非从天降。亦非地出。亦非人与。自妄所招。还自来受菩提心中。皆为净虚。妄想凝结。   后牒问明虚。然一念为非。治愆历劫。三涂苦毕。合复人流。   笺云。如汝所言下一科经。方结答阿难问云世尊。若此妙明真净妙心。本来遍圆。如是乃至。大地草木。蠕动含露。本元真如。即是如来。成佛真体。佛体真实。云何复有地狱等。如宝莲香。琉璃大王。善星比丘。云何堕地狱等。   复次阿难。从是畜生。酬偿先债。若彼酬者。分越所酬。此等众生。还复为人。返征其剩。   后复形人路文三。初剩债相仍文四。初返征过分。   笺云。如其驴马等。唯酬彼人分足。其人分外力[仁-二+(儿/又)]。则招佗却为人。还征分外之力也。   如彼有力。兼有福德。则于人中。不舍人身。酬还彼力。   次随业施酬文二。初约福人还。   笺云。若有力。则是斋戒力。及福德力。则向人身便还也。   若无福者。还为畜生。偿彼余直。   后无饮畜偿。   阿难当知。若用钱物。或[仁-二+(儿/又)]其力。偿足自停。   三杀食怨深文三。初明财力易停。   如其中间。杀彼身命。或食其肉。如是乃至经微尘劫。相食相诛。犹如转轮。互为高下。无有休息。   后述命怨难解。   除奢摩佗。及佛出世。不可停寝。   四胜缘方息。   汝今应知。彼枭伦者。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合顽类。   次归人复类文十。初顽类。顽则触途懵钝。   彼咎征者。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合愚类。   二愚类。愚乃不达玄门。   彼狐伦者。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于佷类。   三佷类。佷则[怡-台+龍]悷违人。   彼毒伦者。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合庸类。   四庸类。庸乃心亏妙智。   彼蛔伦者。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合微类。   五微类。微则人非齿录。   彼食伦者。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合柔类。   六柔类。柔乃怯弱无刚。   彼服伦者。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合劳类。   七劳类。劳则[仁-二+(儿/又)]力艰驱。   彼应伦者。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于文类。   八文类。文乃华词丽藻。   彼休征者。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合明类。   九明类。明则博通时务。   彼诸循伦。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于达类。   十达类。达乃洞晓玄猷。中果酬因。如经可悉。   阿难。是等皆以宿债酬毕。复形人道。   后叹苦伤迷文二。初明复本归人。   皆无始来。业计颠倒。相生相杀。不遇如来。不闻正法。于尘劳中。法尔轮转。此辈名为可怜愍者。   后叹苦伤迷。然我等沉生旷劫。屡受群殃。佛出世。飘落三途。遇人身。哀逢像末。虽翘诚圣旨。不那境劣心迷。若不恳志坚求。倏忽还漂巨海。喜逢圆教。誓化群生。点大夜之明灯。辟昏途之觉户。递相咨劝。速运三摩。永谢尘劳。同升妙觉。向论因果。举罪循酬。净业修资。由宜别演。   阿难。复有从人。不依正觉修三摩地。别修妄念。存想固形。游于山林人不及处。有十仙种。   后演净业高升文四。初人中谬习文三。初总标仙错。   笺云。言存想者。存想一聚心心所也。   阿难。彼诸众生。坚固服饵。而不休息。食道圆成。名地行仙。   次别释殊修文十。初地行仙。   笺云。服饵。则大还丹。雄黄朱砂。云母等。食者。资益义。道乃仙道。   坚固草木。而不休息。药道圆成。名飞行仙。   二飞行仙。   笺云。草木。则赤松。黄菁。曹蒲等。坚固。是能坚固。草木。是所坚固。   坚固金石。而不休息。化道圆成。名游行仙。   三游行仙。   笺云。坚固金石者。点铁为金。点石为玉。金鼎之术。白石之方。化道。则变化则道也。   坚固动止。而不休息。气精圆成。名空行仙。   四空行仙。   笺云。气精者。则仙家一百二十般。案磨之法。言气精纯也。   坚固精液。而不休息。润德圆成。名天行仙。   五天行仙。   笺云。坚固精液。则是扣齿为天鼓。咽津为醴泉。润德者。润益道德也。   坚固精色。而不休息。吸粹圆成。名通行仙。   六通行仙。   笺云。精色。则是不行染法。吸粹者。见日出日入。望吸太阳之气。三口也。此则通达之仙。   坚固咒禁。而不休息。术法圆成。名道行仙。   七道行仙。   笺云。咒禁如天蓬。黑杀等咒。道道法也。   坚固思念。而不休息。思忆圆成。名照行仙。   八照行仙。   笺云。思念。则仙家调气□息之术。思念前境也。照行者。言是仙。身有光。照而行也。   坚固交遘。而不休息。感应圆成。名精行仙。   九精行仙。   笺云。交遘。则房中之术。交接之方。以象阴阳交接也。精行仙。则独行也。   坚固变化。而不休息。觉悟圆成。名绝行仙。   十绝行仙。   笺云。变化。则栾巴噀酒等。觉悟。则存想也。如长房缩地。存远为近。绝行。乃绝迹而行。   阿难。是等皆于人中炼心。不修正觉。别得生理。寿千万岁。休止深山或大海岛绝于人境。斯亦轮回。妄想流转。不修三昧。报尽还来。散入诸趣。   后结常轮转。夫诸佛出世。历劫难逢。小智居人。宁窥妙证。既迷真理。岂悟无生。还欲固想存形。志超烦累。或餐霞吸日。意取延龄。玉液琼浆。持颜永驻。维山驾鹤。暂别千年。九转金丹。云中犬吠。蓬鳌宴寂。几变桑田。樵父瞻棋。俄然烂斧。因穷果极。宛入轮回。不了真源。而成妄计。   阿难。诸世间人。不求常住。未能舍诸妻妾恩爱。   二天界修超文三。初欲界文二。初明六天浮厌文六。初四天王天。   笺云。妻者齐也。与夫齐体故。妾者接也。与妻相接。   于邪淫中。心不流逸。澄蓥生明。   笺云。此人。不向外驰流荡逸。身心乃澄湛精蓥。生其清明。   命终之后。邻于日月。如是一类。名四天王天。   笺云。此天居一昼夜。当人间五十年。寿五百岁。身长半里。修十善法。得生其中。   于己妻房。淫爱微薄。   二忉利天。   笺云。虽不与境交。亦非一向无心。但微薄故。   于静居时。不得全味。   笺云。于安精闲居之时。   命终之后。超日月明。居人间顶。如是一类。名忉利天。   笺云。超过前四天王天。居须弥山之顶。然帝释所居。宫殿[惏-木]榻。皆七宝所成。此天欲事与人间同。以化生为异。但以母膝上云生。儿即乘云生。一日一夜。当人间一百年。寿命一千岁。身长一里。亦修十善胜故。得生其中。   逢欲暂交。去无思忆。于人间事。动少静多。   三须焰摩天。   笺云。动少。与境相交。静多。不与境相交也。   命终之后。于虚空中。朗然安住。日月光明。上照不及。是诸人等。自有光明。如是一类。名须焰摩天。   笺云。此空居。亦七宝为宫殿。一日一夜。当人间二百年。寿命二千岁。身长一里半。   一切时静。有应触来。未能违戾。   四兜率陀天。   笺云。未能违拒越戾也。   命终之后。上升精微。   笺云。精微者乃空也。   不接下界诸人天境。   笺云。不接须弥焰摩等天。   乃至劫坏。三灾不及。如是一类。名兜率陀天。   笺云。问。下三上二。菩萨。何不居之。答。下二放逸。上二闇钝。菩萨不居。问。色无色界。菩萨何不居中。答。有色著深。禅味不利生故。无色无形。不得说法故。此天一昼夜。当人间四百年。寿四千岁。身长二里。执手以为欲事。修六事二因。礼佛发愿行慈。得生其中。   我无欲心。应汝行事。于横陈时。味如嚼蜡。   五乐变化天。   笺云。有外横陈设之时。使佗行非。虽行但如嚼蜡。言无味。或横陈。则同被也。   命终之后。生越化地。如是一类。名乐变化天。   笺云。越过前来。兜率天。则弥勒菩萨后得智上。化起内外宫殿也。约天王说。此天于自己神通。变起五尘受用。一昼夜当人间八百年。寿八千岁。身长二里半。   无世间心。同世行事。   六佗化自在天。   笺云。同世人行事也。   于行事交。了然超越。   笺云。了然超越。则不与境交也。   命终之后。遍能出超化无化境。如是一类。名佗化自在天。   笺云。化。则乐变化天。无化。则兜率陀天。超此二天也。然此佗化自在天。乐于佗人化起五尘境。天王于中受用。一昼夜当人间一千六百年。寿一万六千岁。身长三里。   阿难。如是六天。形虽出动。心迹尚交。自此已还。名为欲界。   后总结欲流。   笺云。形虽出动。不与境交也。心迹尚交。终有心在也。此约欲事渐轻而论也。界有欲。故曰欲界。然此六天。前二地居。欲事同于人间。后四。空云等居。欲事。或笑。或视。或执手等。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第八下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九(之上)     天竺沙门 般剌密帝 译     乌长国沙门 弥伽释迦 译语     菩萨戒弟子 房融 笔受     西京大兴福寺沙门 惟悫 科     皇宋首楞大师 可度 笺   阿难。世间一切所修心人。   次色界文四。初初禅文二。初述文三。初梵众天。   笺云。则所依器世。能依修心之者。   不假禅那。无有智慧。   笺云。梵云禅那。唐言静虑。即静而虑。即当定义。即虑而静。即当慧义。定慧等学。明见佛性。今也既无定慧。故曰无有智慧。   但能执身。不行淫欲。   笺云。则离于欲染。   若行若坐。想念俱无。爱染不生。无留欲界。   笺云。想者取象。念者冥记。而令取象冥记。一切俱亡。   是人。应念身为梵侣。如是一类。名梵众天。   笺云。是人。应前无想无念之念。梵者净也。侣则明侣。梵众天者。俱舍颂云。色天瑜善那。十六里也。初四增半半。梵众八里。梵辅十六里。梵王二十四里。少光天三十六里。此上倍倍增。唯无云减三。梵众。寿量半劫。身长半由旬八里。修下品三禅。得生其中。   欲习既除。离欲心现。   次梵辅天。   笺云。言有一分离欲之心现前。   于诸律仪。   笺云。乃修六事法。厌上界。为苦。为粗。为障。欣上界。为净。为妙。为利。   爱乐随顺。   笺云。得此六事法现前。生其爱乐。心下随顺。爱乐。则能爱乐之心。   是人应时。能行梵德。如是一类。名梵辅天。   笺云。德乃道德。辅则佐辅。此天。寿量一劫。身长一由旬。修中品禅。得生其中。   身心妙圆。威仪不缺。   后大梵天。   笺云。则不行染也。   清净禁戒。加以明悟。   笺云。作六事观行。功加前梵辅天。明悟。则是增胜不是□理之悟。   是人应时。能统梵众。为大梵王。如是一类。名大梵天。   笺云。初禅三天。二禅三天。三禅三天。四禅九天。二九十八。则色界一十八天。皆归往此天也。此大梵天。寿量一劫半。身长一由旬半。修上品中品禅。得生其中。   阿难。此三胜流。   后结。   笺云。指此三禅。乃殊胜之流类。   一切苦恼。所不能逼。   笺云。为作六事观行。离下界苦。故初禅离苦也。   虽非正修真三摩地。清净心中。诸漏不动。名为初禅。   笺云。诸漏不动。则无欲爱之心也。   阿难。其次梵天。   次二禅文二。初述文三。初少光天。   笺云。则向下诸天也。   统摄梵人。   笺云。向下梵人。皆梵王之统摄也。   圆满梵行。   笺云。圆净行也。   澄心不动。寂湛生光。   笺云。则修六事法。久而光明也。   如是一类。名少光天。   笺云。旧云光音天。言此天。新生天子。见下界火灾光明生怖。发其音色。[牙-(必-心)+?]相告报。故曰光音。若言少光。光明少欲。   光光相然。照耀无尽。   次无量光天。   笺云。或自身佗身光。或能依光。与所依宫殿光也。   映十方界。遍成琉璃。   笺云。映彼色界十方。   如是一类。名无量光天。   笺云。言光明渐胜。无有量故。   吸持圆光。   三光音天。   笺云。吸为吸览。持为住持。圆光则彼天之观行。   成就教体。   笺云。亦以光明为教体。作此观生吐天。如前云。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教体则生解善。   发化清净。应用无尽。如是一类。名光音天。   笺云。发化清净者。发起教化清净也。   阿难。此三胜流。一切忧悬。所不能逼。   后结。   笺云。谓此二禅天。离忧纯喜。更无下界忧愁悬念也。   虽非正修真三摩地。清净心中。粗漏已伏。名为二禅。   笺云。粗漏已伏者。下界欲已是伏也。   阿难。如是天人。圆光成音。   三三禅文二。初述文三。初少净天。   笺云。言圆满光明。成就教中昔声之体。   披音露妙。   笺云。披见教音。便露此天妙行。   发成精行。   笺云。言教成精纯之行。   通寂灭乐。   笺云。约自佗定。或通彻意地。得乐其定故。   如是一类。名少净天。   笺云。谓意识。离忧而纯乐受。彻意地乐。名之为净。于自佗中。此净最少。故名少净。   净空现前。   次无量净天。   笺云。即定也。   引发无际。身心轻安。   笺云。离下界忧苦故。   成寂灭乐。如是一类。名无量净天。   笺云。成寂灭乐。彻意地乐也。   世界身心。一切圆净。净德成就。   三遍净天。   笺云。世界。所依天界。身心。能依有情。   胜托现前。归寂灭乐。   笺云。则此天。观行修六事法。殊胜托皈寂灭乐也。   如是一类。名遍净天。   笺云。周遍适悦故也。   阿难。此三胜流。具大随顺。   后结。   笺云。无苦忧二境。   身心安隐。得无量乐。   笺云。言此天人。纯乐无喜。   虽非正得真三摩地。安隐心中。欢喜毕具。名为三禅。   笺云。佛乃断道虽非正得真三摩地云云。为有忧可舍。则有喜生。毕犹穷。具犹尽也。   阿难。次复天人。不逼身心。   四四禅文二。初述四流又二。初述又四。初福生天。   笺云。无苦乐逼迫也。   苦因已尽。   笺云。出欲界苦。   乐非常住。   笺云。无三禅乐。   久必坏生。苦乐二心。   笺云。坏犹灭也。言灭生苦乐二心。   俱时顿舍。   笺云。顿舍苦乐。   粗重相灭。   笺云。欲界烦恼灭。   净福性生。   笺云。谓修六事法。厌下界。为苦为粗等。   如是一类。名福生天。   笺云。福生天者。此结约净福生故。苦诸教则无云天。言有极殊胜之云。无下界粗云但有定果云。无业界云也。   舍心圆融。   二福受天。   笺云。舍苦乐二道之心。圆德融明。   胜解清净。   笺云。威被天定也。   福无遮中。   笺云。无遮。遍益义。言得福无边也。   得妙随顺。   笺云。得福随顺。   穷未来际。   笺云。言受其福乐长故。   如是一类。名福爱天。   笺云。此经。说有净福可受。故名福受。若诸教。则福生天。言有胜福力。故生彼天。   阿难。从是天中。   三广果天。   笺云。则福生天中也。   有二歧路。   笺云。路分曰歧。   若于先心。   笺云。则前舍道之心。   无量净光。   笺云。言修彼天行。转深无其边量。   福德圆明。   笺云。转益圆满光明。   修证而住。   笺云。修彼天定。   如是一类。名广果天。   笺云。言此天。于色界中。果报最广大故。   若于先心。   四无想天。   笺云。则舍道之心。   双厌苦乐。精研舍心。   笺云。亦舍道之心。   相续不断。圆穷舍道。身心俱灭。   笺云。得彼天定。   心虑灰凝。经五百劫。   笺云。心。舍道之心。虑。念虑也。   是人既以生灭为因。不能发明不生灭性。   笺云。佛乃断道。此人用生灭心。灭前苦乐。有所得心。得生彼天。不得不生灭性。   初半劫灭。后半劫生。   若准余文。则第二念。一向无相。临终想起。今言半生半灭。若取理言之。则寿虽五百。总一生灭。处中而论。半。则属生。半。唯属灭。只见无心五百。宁知五百元生。生必灭随。故知分半。更有多释。理不如初。恐繁不述。   笺云。疏中有三解。若准余文。则第二念下者。为无想。在因中修无想定。死后无想中。有迎之。生彼天时。见彼天人。或坐或立。皆无言语。寻作是念。此是何处。便忆曾修无想定。今证此涅槃处。作此第二念。便无想者。若报尽则有想便坠。若据经。须言初半劫生。则第二念无想也。便将灭字。向下云劫灭。是五百大劫。灭念想之时也。后半劫生者。欲尽时也。却生是欲坠时。心念生也。今言下者。第二解。约首楞理上。此徒亦是半生半灭。不了生灭也。只见下第三解也。为伏现行不生。而种子有生也。   如是一类。名无想天。阿难。此四胜流。一切世间诸苦乐境。所不能动。   后结。   笺云。苦约下地。此四禅离乐故。   虽非无为真不动地。有所得心。功用纯熟。名为四禅。   笺云。虽非无为是真。真不动地。约此四禅天人。离下界苦乐二心。名真不动也。或二句。皆言真也。   阿难。此中复有五不还天。于下界中。九品习气。俱时灭尽。苦乐双亡。   后明五净文三。初标。   笺云。复重也。言是此四禅天中。重有五不还天。言不还欲界也。   下无卜居。   笺云。言向下欲界等天。更无卜居。   故于舍心。   笺云。舍道之心。   众同分中。   笺云。同分有三。然有天同分。人同分。地狱同分。此则天同分也。   安立居处。   笺云。得阿那含人。在彼中。安立居止处所。   阿难。苦乐两灭。斗心不交。   次述文五。初无烦天。   笺云。则无苦乐二心相形。   如是一类。名无烦天。   笺云。无烦天。已离四谛下。烦恼两灭。   机括独行。   次无热天。   笺云。心机该括。一时清净。故云独行。   研交无地。   笺云。无有研磨交互对治事故。   如是一类。名无热天。   笺云。无热。已离四谛下。烦恼热故。或无苦乐二法研究相交之所。   十方世界。妙见圆澄。更无尘象一切沈垢。   三善见天。   笺云。妙见圆澄者。则善见天之定也。   如是一类。名善见天。   笺云。善见者。色身殊胜。众所乐见也。   精见现前。   四善现天。   笺云。天之观行。   陶铸无碍。   笺云。谓陶择镕铸苦乐二法。更无相碍。   如是一类。名善现天。   笺云。善现者。色身殊胜善能现故。诸教先说善现天。后说善见天。此经。先说善见天。   究竟群几。穷色性性。入无边际。   五色究竟天。   笺云。几者。动之始。又几微也。谓此究竟天。是色穷微之处。穷尽色法。上性。即彼天之性。下性。是入无边之性。此是那含之人。悟生空涅槃之性。言此性无有边际。   如是一类。名色究竟天。   笺云。色究竟者。彼天是有色位最极究竟之处。   阿难。此不还天。彼诸四禅。四位天王。独有钦闻。不能知见。   后结文三。初明同居不亲。   笺云。佛乃断道。此五不还天人。彼诸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天王。独独钦闻此那含居此天。虽闻则不见。   如今世间旷野深山。圣道场地。皆阿罗汉所住持故。世间粗人。所不能见。   次比不能观。   笺云。说喻云。旷野深山圣道场地。如汉土南岳天台等山。   阿难。是十八天。   后结色界。   笺云。十八天。和前初禅三天。二禅三天。三禅三天。四禅九天。二九一十八。   独行无交。   笺云。更无苦乐二境相交也。   未尽形累。   笺云。故有身在。累亦形也。   自此已还。名为色界。   笺云。界中有色。名曰色界。   复次阿难。从是有顶。   后无色界文二。初述文四。初空处天文二。初标异路。   笺云。色界顶也。   色边际中。其间复有二种歧路。   笺云。下是色边际。□是空边际。   若于舍心。   后释升沉文二。初明发慧起尘。   笺云。即舍道之心。   发明智慧。   笺云。发起明白。生空智慧。   慧光圆通。便出尘界。   笺云。出三界也。   成阿罗汉。入菩萨乘。如是一类。名为回心大阿罗汉。   笺云。明阿罗汉人。不居此天。已出离也。此则一歧路。   若在舍心。   后沈空迂昧。   笺云。则舍道之心。   舍厌成就。   笺云。舍厌之心成就。   觉身为碍。销碍入空。如是一类。名为空处。   笺云。乃觉此身质碍。销灭质碍入空。此方名无色界也。   诸碍既销。   二识处天。   笺云。牒前销碍。   无碍无灭。   笺云。无碍是识。识则不灭。   其中唯留阿赖耶识。   笺云。即八识也。   全于末那半分微细。   笺云。乃留第八净分。染分已无。   如是一类。名为识处。   笺云。但有我无身也。   空色既亡。   三无所有处天。   笺云。牒前文。   识心都灭。   笺云。则灭前半分微细。是灭第八识染分。净分即不灭。   十方寂然。迥无攸往。   笺云。成彼天观行。   如是一类。名无所有处。   笺云。则无色界与识也。   识性不动。   四非非想处天。   笺云。七八二识不动。   以灭穷研。   笺云。灭第六识。言推穷研究皆六识也。或是双舍喜乐。   于无尽中。   笺云。细识无尽。   发宣尽性。   笺云。灭八识染分。净分不灭。   如存不存。   笺云。如存。则存七八。不存。则不存第六。   若尽非尽。   笺云。若尽。尽第六。非尽。不尽七八。   如是一类。名为非想非非想处。   笺云。非想无下界粗想。非非想。不无上界细想。   此等。穷空不尽空理。   后结文六。初述四空超钝。   笺云。便断云。此等但穷尽质碍。归于顽空。不尽真空之理。指四空处人。   从不还天。圣道穷者。   笺云。又断云。是前色界四禅五不还天。圣人道路将穷。或圣道将穷者。言究圣人道路之者。一向穷生空涅槃。不回心入大。此则精简。故无□劣。   如是一类。名不回心钝阿罗汉。   笺云。定此是不回心入大阿罗汉。则未出三界。唯在不还。   若从无想诸外道天。   次明无想归轮。   笺云。言色界四禅无想天。则外道所居。   穷空不归。   笺云。言穷顽空。不归真空。   迷漏无闻。便入轮转。   笺云。乃断道。此是迷有漏天。作无为解。如无闻比丘。便入轮回。始终生灭。   阿难。是诸天上。   三明天众尽凡。   笺云。广果已下天。   各各天人。则是凡夫业果酬答。答尽入轮。   笺云。料简前诸天人。皆是凡夫因中所修。果中招感酬答。于佗报答将尽。宛入轮回。   彼之天王。即是菩萨。游三摩提。渐次增进。回向圣伦。所修行路。   四述天王处圣。   笺云。指此四禅已下诸天王。向彼天中。是游履进趣修行之路。故于彼天为王。然十信菩萨。作金轮王。至十地菩萨。作四天王。   阿难。是四空天。身心灭尽。定性现前。无业果色。   五彰无业色。   笺云。定性现前。现定果色身。无业果色身。   从此逮终。名无色界。   六结界通收。   笺云。界中无色。名无色界。   此皆不了妙觉明心。   笺云。此中。又结答阿难前来道佛体真实。云何复有地狱修罗等事。   积妄发生。妄有三界。中间妄随七趣沉溺。   笺云。言积其虚妄。发生此七趣也。   补特伽罗。   笺云。唐言数取趣。为数取人天等趣业故。   各从其类。   笺云。言随其善恶业所招。或生天上。或在诸趣。   复次阿难。是三界中。复有四种阿修罗类。   三返释修罗文二。初标。   笺云。返释修罗者。理贯三涂。后释此修罗有四种。卵唯想生。胎因情有。湿以合感。化以离应。四趣所摄。故于此释。不顺故言返也。梵语阿修罗。亦云阿素洛。唐言非天。言虽有天报。而心多谄曲。故云非天。   若于鬼道。以护法力。成通入空。   后释文四。初鬼。   笺云。虽为鬼趣。又有慈心。护佛教法。成其神通之道。出入在于空中。   此阿修罗。从卵而生。鬼趣所摄。   笺云。卵生。则九分想。一分情。   若于天中降德贬坠。   次人。   笺云。言降下其德。贬诤坠落此修罗中。   其所卜居。邻于日月。   笺云。言其所居止。与天王相近。   此阿修罗。从胎而出。人趣所摄。   笺云。胎出。则五分情。一分想。   有修罗王。执持世界。力洞无畏。能与梵王。及天帝释四天争权。   笺云。此则毗摩质多阿修罗王。   此阿修罗。因变化有。天趣所摄。   此变化生。化应离有。情想离也。   阿难。别有一分下劣修罗。生大海心。沉水冗口。旦游虚空。暮归水宿。此阿修罗。因湿气有。畜生趣摄。   四畜。前明鬼类。势合连谕。何以天络。返谈修类。然余形一趣。依决而言。此约四生。理宜居后。上承天道。下接二途。中贯人伦。散明收□。统三界之沈举。论七趣之迷源。因果义终。宜垂结劝。   笺云。冗散也。水半散之貌。水散于口也。湿生。情想合也。诸教言六趣。此经。约生起义。故添仙为七。   阿难。如是地狱。饿鬼。畜生。   四劝除迷习文八。初统收群妄。   人。及神仙。   笺云。人者。□思觉义。阴阳不测。谓之神。仙迁也。迁向山中故。   天。洎修罗。   笺云。天。以光洁为义。   精研七趣。皆是昏沉。诸有为相。妄想受生。妄想随业。于妙圆明无作本心。皆如空花。元无所有。但一虚妄。更无根绪。   笺云。于妙圆明等者。言向真体上看。如空中花无实果。无根元头绪。   阿难。此等众生。不识本心。受此轮回。经无量劫。不得真净。皆由随顺杀盗淫故。   次指业迷迷真。   返此三种。   三断起轮回。   笺云。为闻说杀盗淫是业故。便拟舍此三业。   又则出生无杀盗淫。   笺云。不了首楞严性上。无一法可舍。无一法可取。   有名鬼伦。无名天趣。   笺云。若有此身三则为鬼。若无此身三则为天。天。以神用自在为义也。   有无相倾。起轮回性。   笺云。若有身三。则倾天趣向鬼趣。若无身三。则倾鬼向天。如重倾轻。此等相倾。皆是轮回。科云断起轮回。则断三业生天。起三业堕狱。皆轮回也。   若得妙发三摩提者。则妙常寂。有无二无。   四劝随源寂。   笺云。有此身三生鬼。无此身三生天。此二。于本觉理上皆无。   无二亦灭。   笺云。能遣之心。是无二亦灭。   尚无不杀不偷不淫。云何更随杀盗淫事。   笺云。意谓不作无杀偷染之执。云何更随杀盗淫事。   阿难。不断三业。各各有私。   五除迷勖断。   笺云。是有私招地狱。   因各各私。众私同分。   笺云。言私招中。亦有同分。   非无定处。   笺云。言有定处也。   自妄发生。生妄无因。无可寻究。汝勖修行。欲得菩提。要除三惑。   笺云。前问云。佛体真实。云何复有地狱等。此中又结答云。自妄发生。   不尽三业。纵得神通。皆是世间有为功用。习气不灭。落于魔道。虽欲除妄。倍加虚伪。如来说为可哀怜者。   六愍学存虚。   笺云。虽欲除妄。倍加虚伪者。以生灭心。除生灭法。虚伪可知。   汝妄自造。非菩提咎。   七指法自招。   作是说者。名为正说。若佗说者。即魔王说。   八显标双路。回谈玄旨。理事搜源。修学灵标。卓然高刊。虽修门迥阐。三路遐开。而止观融真。二魔难辨。心灵万变。定境二差。识暗随邪。一飘难止。法王圆照。了义悬开。许胃三摩。应褰昧网。   笺云。作是说者。言作如是无杀盗淫等说。是正说。若作有杀盗染佗说。即邪说也。疏云向谈玄旨。则玄妙理旨也。理事搜源。理搜源。则五密因。事搜源。则三修证。修学灵标。则修学者。灵智之标表也。卓然高刊。卓然分明之貌。高然刊定也。三路。三修证也。二魔。则内魔攻起。是心魔。外魔附著。则天魔。   即时如来。将罢法座。于师子床。揽七宝机。回紫金山。再来凭倚。普告大众及阿难言。   三除魔保定文二。初略除心境文二。初许宣来听文二。初略陈标来文四。初述已彰修范。   笺云。第三除魔保定流通。然谓魔不显除。学流虚倦。是故世尊无问自说此一分经文。何故世尊而自说。显下位诸菩萨。皆不能知有五十种魔事。况乎二乘。及凡夫辈。唯佛一人。能知能说。一阴之中。各有十种魔事。五阴共成五十。初从贪巧怪鬼魔。终至变易遮文魔已来。是除魔保定流通之旨。将当也。罢散也。   汝等有学缘觉声闻。   笺云。言有学。简去无学。   今日回心。趣大菩提无上妙觉。   笺云。首楞严会上。会三归一。诱二归真。   吾今已说真修行法。   笺云。前五密因。三修证。佛说已了。真修行。简外道假修行。   汝犹未识修奢摩佗毗婆舍那。   次陈未识诸魔。   笺云。言五十重魔。佛未说之。修谓能修。奢摩佗等。是所修也。   微细魔事。魔境现前。汝不能识。   笺云。此五十重魔事。最微细故。   洗心非正。落于邪见。   笺云。言洗其身心。归于魔道。非正道也。   或汝阴魔。或复天魔。或著鬼神。或遭魑魅。   笺云。未出色阴。有十般阴魔。未出受阴。有十般天魔。未出想阴。有十般天魔。未出行阴。有六十二异计。   心中不明。认贼为子。   笺云。认妄作真也。   又复于中。得少为足。如第四禅无闻比丘。妄言证圣。天报已毕。衰相现前。谤阿罗汉。身遭后有。堕阿鼻狱。   三说谬证招愆。   笺云。据无闻比丘。在生。曾修得有漏四禅定现前。妄言自证第四果。寻后死相来迎。便言我阿罗汉。不受后有。今既有中有。则谤阿罗汉受后有。又谤佛说阿罗汉。不受后有亦虚。由此发得地狱业。此比丘。承第四禅天果已熟。且生广果天。天报尽。寻入地狱。若言天界生谤。招下界业。且上界不发下界业。此是中有发业也。   汝今谛听。吾今为汝。子细分别。   四来听明旨。   阿难起立。并其会中同有学者。欢喜顶礼。伏听慈诲。   后顶伫微诠。   佛告阿难及诸大众。汝等当知。有漏世界。   后辨定惊魔文九。初显标圆体。   笺云。世界是所依。   十二类生。   笺云。是能依有情。   本觉妙明。   笺云。本来真觉。微妙圆明。此是标。   觉圆心体。   笺云。释上句也。   与十方佛。无二无别。   笺云。自智与佛智无殊。自心与佛心无别。前文云。我与如来宝觉真心。无二圆满。既也如是。何故又有众生。故下文云。   由汝妄想。迷理为咎。痴爱发生。   次指相迷生。   笺云。痴则根本无明。爱了情爱。   生发遍迷。故有空性。   笺云。既有根本无明。有情爱发生。周遍迷妄。便有第七识起来。执八见分为我。带得一分顽空当情。   化迷不息。有世界生。   笺云。既有顽空。乃依空立世界。   则此十方微尘国土。非无漏者。   笺云。简去无漏。   皆是迷顽妄想安立。   笺云。皆是迷妄顽嚚。虚妄想相。目根本无明。   当知。虚空生汝心内。犹如片云点太清里。况诸世界。在虚空耶。   三举喻双彰。   笺云。片云。喻顽空。太清。喻觉性。如圆通颂云。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此生起义。   汝等一人。发真归元。   四显归销妄。   笺云。起始觉智。合本觉理。   此十方空。皆悉销殒。云何空中所有国土。而不振裂。   笺云。前文云沤灭空本无。况复诸三有。此治断义。   汝辈修禅饰三摩地。十方菩萨。及诸无漏大阿罗汉。心精通淴。   五述证人同湛。   笺云。饰修饰也。意谓既能饰三摩地。即与十方菩萨等。身心精明通达。泯灭妄心一般。   当处湛然。   笺云。在定中也。   一切魔王。及与鬼神。诸凡夫天。   六彰魔鬼惊摇。   笺云。欲界诸天。   见其宫殿无故崩裂。   笺云。谓行人在定有功故。   大地振坼。水陆飞腾。无不惊慑。   笺云。飞即腾也。   凡夫昏暗。不觉迁讹。   七凡昏不觉。   笺云。问。凡夫还知否。答。凡夫昏暗。不觉迁改更讹。   彼等咸得五种神通。唯除漏尽。   笺云。问。诸魔等。以何知见宫殿振裂。云。彼等咸得五种神通。唯是未得漏尽通。若得漏尽。即名为佛。   恋此尘劳。如何令汝摧裂其处。   八明恋处尘居。   笺云。因尘生劳。故曰尘劳。言诸凡夫恋此。不能摧裂魔王宫殿。   是故神鬼及诸天魔。魍魉妖精。于三昧时。佥来恼汝。然彼诸魔。虽有大怒彼尘劳内。汝妙觉中。如风吹光。如刀断水。了不相触。   九佥仪恼定文三。初喻风刀断。   笺云。佥咸也。魔王以怒为力。还能恼得行人否。云。彼魔在尘劳内。汝等行人。在妙觉中。来恼于行人。似风吹日月之光。风喻魔力。光喻行人心。刀喻魔力。水喻行人心。   汝如沸汤。彼如坚冰。暖气渐邻。不日销殒。   次喻冰□潜销。   笺云。言不日之间销殒。   徒恃神力。但为其客。成就破乱。由汝心中五阴主人。   后相成坏由心又二。初总标成坏。   笺云。若成菩提亦汝心。破乱菩提亦汝心。或此诸魔□于行人。但成就得破乱也。   主人若迷。客得其便。   后别陈迷悟文二。初迷文二。初显迷输便。   当处禅那。觉悟无惑。则彼魔事。无奈汝何。阴销入明。   后表悟无留。   笺云。入真明。   则彼群邪。咸受幽气。   笺云。指魔鬼等。是幽暗之气分。   明能破暗。近自销殒。如何敢留。扰乱禅定。   笺云。言魔王近其人。自然销亡殒灭。   若不明悟。被阴所迷。   后悟文二。初显阿难遭溺。   笺云。则被魔所扰。   则汝阿难。必为魔子。成就魔人。如摩登伽。殊为眇劣。彼唯咒汝。破佛律仪。   笺云。则摩登伽。坏汝律仪。   八万行中。秪毁一戒。   笺云。犯魔触戒。   心清净故。尚未沦溺。   笺云。不犯根本罪。   此乃隳汝宝觉全身。如宰臣家。忽逢籍没。宛转零落。无可哀救。   后喻显飘零。   笺云。籍没灭没也。   阿难当知。汝坐道场。销落诸念。   后广辨群魔文五。则色受想行识。大意有二。初明外魔惑堕。彰异计归邪。前文二意。初表心攻致现。后明妄爱招魔。就理分条。义门随异。且依阴相。初决长科色阴文三。初总标文三。初指趣定门文三。初劝拂迷心。   笺云。道则无上道。场则寂灭之场。念者冥记为性。言在定更无诸妄念。疏云。初明外魔惑堕。是料简前三十重魔事。皆是魔鬼故。后彰异计归邪。是后二十重。唯是异计因非因。声闻缘觉等。前文二。初表心攻致现者。为内心攻起为心魔。后明妄爱招魔者。既有内心攻起。必有外魔附著。间。诸教中说四魔。天魔。阴魔。烦恼魔。死魔。何以此经。说有五十重魔事。答。就理分条。义门随异。言就其道理。八其条件也。问。既理义异。今五十重。为当以五位配之。则资粮。加行。见道。修道。无学。为当以五尘配之。答。且依阴相。诸教说五种。不出此经二种魔。一时摄尽。   其念若尽。   次指真明现。   笺云。则诸念尽也。   则诸离念一切精明。   笺云。一念离之时也。   动静不移。忆忘如一。   笺云。动则诸念。静则离念。忆则思忆。忘则识泯。   当住此处入三摩提。   后引人定门。结文可解。   笺云。动静不移。忆忘如一。当住此处入三摩提。便起得下五十重魔。经贯下去。至五十彻。   如明目人。   次明阴相现存。   笺云。是悟法界理。或正在定中。内心清净。如明目也。   处大幽暗。   笺云。未出色阴也。   精性妙净。   笺云。已悟法界理。   心未发光。此则名为色阴区宇。   笺云。犹在色阴。未发智光。   若目明朗。十方洞开。无复幽黯。名色阴尽。   后尽超迷本文三。初显性光舒。   笺云。明出色阴。无有幽暗黯郁。   是人则能超越劫浊。   次暗销起浊。   笺云。若有色阴。便有质碍。时分迁流。今色阴销。则超劫浊。   观其所由。坚固妄想。以为其本。   后指阴迷源。然玄网妙指。义可探许。而密境参邪。非佛日无由显照。若不慧灯高炳。觉路难寻。十力洪悲。应悬广指。   笺云。观其所由。是出色阴后。返观在色阴中也。疏云十力者。一处非处力。二业力。三定力。四根力。五欲力。六性力。七至处道力。八宿命力。九天眼力。十漏尽力。   阿难。当在此中。   次别释文十。初身能出碍境文四。初研心离织。   笺云。在定中也。   精研妙明。   笺云。则加行智。   四大不织。   笺云。不交织。   少选之间。   次□碍时销。   笺云。少许选退之间。   身能出碍。   笺云。透墙越壁也。   此名精明流溢前境。   三目暂相应。   笺云。是观心也。或精绝明白。用加行智。流溢前境者。将此观心洞著所缘境。流。驰法也。溢者。内心润泽。如水流溢。   斯但功用。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四显分邪正。   阿难。复以此心。精研妙明。其身内彻。   次拾出蛲[虫*區]境文四。初研心内彻。   笺云。前向境上流溢。此向身上内彻。乃内心明彻也。   是人忽然于其身内。拾出蛲蛔。身相宛然。亦无伤毁。   二拾出身虫。   笺云。蛲[虫*區]。身中小虫也。   此名精明流溢形体。斯但精行。暂得如是。非为圣证。   三目暂相应。   笺云。精纯凝明。溢注形体。向身上也。   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四显分邪正。   又以此心。内外精研。   三闻空说法境文四。初研心互涉。   笺云。前向境上。向身上。此中亦境亦身。内则身。外则境也。   其时魂魄意志精神。   笺云。天气曰魂。地气曰魄。乃第六识。心念曰意。是第七识。在心为志。明正曰精。阴阳不测曰神。   除执受身。   笺云。即第八识。   余皆涉入。[牙-(必-心)+?]为宾主。   笺云。其余魂魄。笺云相涉。用一为主。其余为宾。   忽于空中。闻说法声。或闻十方同敷密义。   二显听空声。   此名精魄递相离合。成就善种。暂得如是。非为圣证。   三目暂相应。   笺云。递相离合。[牙-(必-心)+?]为宾主。   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四显分邪正。   又以此心澄露皎彻。   四心魂现刹境文五。初澄心内皎。   笺云。澄湛披露。皎皓明彻。   内光发明。   笺云。智光也。   十方遍作阎浮檀色。一切种类。化为如来。   次色变绝真。   于时。忽见毗卢遮那。踞天光台。十佛围绕。百亿国土。及与莲华。俱时出现。   三佛控莲台。   笺云。毗卢遮那。唐言遍寂。禾入定前。或闻梵网经说。我今卢舍那。方坐莲华台。百亿千华上。复现千释迦。□纳得此种子在心。到入定时。乃发起现行。台上有光。曰天光台。   此名心魂灵悟所染。心光研明。照诸世界。暂得如是。非为圣证。   四目暂相应。   笺云。此名心中魂魄。灵明悟解。染此种子在心。入定。发起现行。   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五显分邪正。   又以此心。精研妙明。观察不住。抑按降伏。制止超越。   五空呈宝色境文四。初研心抑按。   笺云。抑勒按磨。降伏制止。其心超过越分。   于时。忽然十方虚空。成七宝色。或百宝色。同时遍满。不相留碍。青黄赤白。各各纯现。   次宝色交呈。   笺云。青中现黄。黄中现青。不相妨碍也。各各精纯显现。或纯现是不相妨碍。诸色各别也。   此名抑按功力逾分。暂得如是。非为圣证。   三目暂相应。   笺云。逾越也。   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四显分邪正。   又以此心。研究澄彻。精光不乱。   六暗中瞻象境文四。初究心澄注。   笺云。研穷寻究。澄湛映彻。精光智光也。   忽于夜合。在暗室内。见种种物。不殊白昼。而暗室物。亦不除灭。   次见物如晨。   笺云。夜合则夜半。物不除灭。并然在前分明。   此名心细密澄其见所视洞幽。暂得如是。非为圣证。   三日暂相应。   笺云。内心微细秘密。澄湛其见也。洞幽者。洞达其幽暗也。   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四显分邪正。   又以此心。圆入虚融。   七并尘无患境文四。初心融纯□。   笺云。圆遍悟入。虚通融明。理也。   四肢忽然。同于草木。火烧刀斫。曾无所觉。又则火光不能烧爇。纵割其肉。犹如削木。   次明刀火无伤。   此名尘并排四大性。一向入纯。暂得如是。非为圣证。   三目暂相应。   笺云。并除排遣四大姓。入纯顽也。   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四显分邪正。   又以此心。成就清净。   八清净□呈境文五。初净心功极。   笺云。现也。   净心功极。   笺云。则加行智。   忽见大地十方山河。皆成佛国。具足七宝。光明遍满。   次变土庄严。   笺云。未入定前。闻说诸佛国土七宝庄严。生其净想。纳种在心。入定发起现行。   又见恒沙诸佛如来。遍满空界。楼殿华丽。下见地狱上观天宫。得无障碍。   三垢净遐观。   笺云。又闻所说天宫快乐。地狱最苦。又生厌离。纳种在心。入定已来。发起现行。   此名欣厌凝想日深想久化成。非为圣证。   四目暂相应。   笺云。欣天宫决乐。厌地狱最苦。凝结想心。有此之故。   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五显分邪正。   又以此心。研究深远。   九见闻通障境文四。初研心究远。   忽于中夜。遥见远方市井街巷。亲族眷属。或闻其语。   次隔外见闻。   笺云。中夜三更也。九夫曰市。因市说井。直曰街。曲曰巷。尔雅说文云。大曰街。小曰巷。   此名迫心逼极飞出故多隔见。非为圣证。   三目暂相应。   笺云。言行人在定。逼迫其心。逼迫穷极。心乃飞出。   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四显分邪正。   又以此心。研究精极。   十无端说法境文五。初研心用极。   笺云。无端说法境。是内心攻起双途。内心攻起。外魔附著。   见善知识。   次望见师迁。   笺云。知因识果。识法知非。曰善知识。   形体变移。少选无端。种种迁改。   笺云。或为童男。或为童女。多般形状。   此名邪心含受魑魅。   三目受群邪。   笺云。心触客邪也。   或遭天魔入其心腹。无端说法。通达妙义。非为圣证。   四大魔借辨。   笺云。天魔则欲界顶上诸天魔也。   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五显教邪正。向谈玄境。密用穷微。既总叙双途。应垂结劝。   阿难。如是十种禅那现境。皆是色阴。用心交互。故现斯事。   后结劝文三。初总明交现。   笺云。言现境者。在定中现如斯之境也。色者。质碍义。阴者。阴覆真体。   众生顽迷。不自忖量。逢此因缘。迷不自识。谓言登圣。大妄语成。堕无间狱。   次错认沈伤。   笺云。谓言登圣者。未得谓得。未证言证。   汝等当依如来灭后。于末法中。宣示斯义。无令天魔得其方便。保持覆护。成无上道。   后劝流真勖。向陈□境。且约趣申明。处定生狂。由须广示。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第九上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九(之下)     天竺沙门 般剌密谛 译     乌长国沙门 弥伽释迦 译语     菩萨戒弟子 房融 笔受     西京大兴福寺沙门 惟悫 科     皇宋首楞大师 可度 笺   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提奢摩他中。色阴尽者。   二受阴文三。初总标文三。初明色阴尽相。   笺云。奢摩他。唐言止。言心注一境。似水止而不流。者。则五蕴假者。   见诸佛心。如明镜中显现其像。   次明受阴存相文三。初明用未自在。   笺云。言行人心如镜。诸佛心如像。镜明则像。像炳然智显则心心交映。此约出色阴悟理也。   若有所得。   笺云。出色阴也。   而未能用。   笺云。犹在受阴。   犹如魇人。   次喻魇客邪。   笺云。未出受阴。   手足宛然。见闻不惑。   笺云。在受阴中。一分真性分明。   心触客邪。而不能动。   笺云。未出受阴。不能作用。   此则名为受阴区宇。   后目成受相。   若魇咎歇。其心离身。返观其面。去住自由。   后明阴尽超源文四。初心游离系。   笺云。既无领纳。心即离身。此约真。   无复留碍。名受阴尽。   次指阴消除。   是人则能超越见浊。   三显彰超越。   笺云。为领纳在心则有见浊。既无领纳。便超见浊者。见质碍根尘。失一真清净。   观其所由。虚明妄想。以为其本。   四指阴迷源。   笺云。出阴来。返观受阴。以虚疑明了领纳故。虚以纳境。明以显知。   阿难。彼善男子。当在此中。得大光耀。   次别释文十。初悲魔文四。初定光全耀。   笺云。在定也。   其心发明。   次越用兴悲。   笺云。内心发起光明。   内抑过分。忽于其处。发无穷悲。如是乃至观见蚊虻。犹如赤子。心生怜愍。不觉流泪。   笺云。内心抑勒太过分。忽于其处者。在定中也。发无穷悲也。   此名功用抑摧过越。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觉了不迷。久自销歇。   三显错令销。   笺云。抑勒摧折。太过越分也。   若作圣解。则有悲魔。入其心腑。见人则悲。啼泣无限。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四认招魔坠。   笺云。诸佛有同体大悲。则悲智双行。智能任持。如今但悲无智故。天魔所附。则邪也。   阿难。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胜相现前。感激过分。忽于其中。生无限勇。其心猛利。志齐诸佛。谓三僧祇一念能越。   二狂魔文三。初越分狂超。   笺云。梵语僧祇。唐言无数。资粮加行一僧祇。从渐入类。此三僧祇。是大乘渐教。此便言向一念而能超越也。   此名功用凌率过越。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觉了不迷。久自销歇。   次令销用率。   笺云。功用。加行智也。   若作圣解。则有狂魔。入其心腑。见人则夸。我慢无比。   后认招魔坠。   笺云。我者主宰义。慢乃恃己。于他高举为性。   其心乃至上不见佛。   笺云。谤无佛想。   下不见人。   笺云。谤无众生想。   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笺云。既言无佛与众生。是不明果因。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   三忆魔文三。初忧无克证。   笺云。受阴分明洁白也。   前无新证。   笺云。未出受阴。   归失故居。   笺云。已出色阴。   智力衰微。   笺云。为在定智力微劣衰薄。   入中隳地。迥无所见。   笺云。隳坏也。未出受阴。已出色阴。入此二中。无依止处。故云隳地。   心中忽然生大枯渴。   笺云。生大枯稿渴仰也。   于一切时。沈忆不散。   笺云。深沉追忆也。   将此以为勤精进相。   笺云。将此一日十二时深沉追忆之心。以为勤精进相。   此名修心无慧自失。悟则无咎。非为圣证。   次指错令悛。   若作圣解。则有忆魔。入其心腑。旦夕撮心。悬在一处。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后认招魔坠。   笺云。忆魔。则追忆之魔也。如人将心撮聚。悬挂在一处所。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慧力过定。   四劣魔文三。初心疑已证。   笺云。慧力太多。则过定。   失于猛利。   笺云。因猛利故失。猛利则智也。   以诸胜性。怀于心中。   笺云。用诸殊胜之性。是慧。   自心已疑是卢舍那。   笺云。卢舍那。唐言光明遍照。疑己智慧是真佛。   得少为足。   笺云。得少许智慧。言满足也。   此名用心亡失恒审溺于知见。悟则无咎。非为圣证。   次指错令悛。   笺云。言亡失因其恒审。溺于知见之中。是慧。则没溺在于慧也。   若作圣解。则有下劣易知足魔。入其心腑。见人自言。我得无上第一义谛。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后认招魔坠。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新证未获。   五忧魔文三。初迷忧害质。   笺云。未出受阴。   故心已亡。   笺云。已出受阴。   历览二际。自生艰险。   笺云。涉历取览。色相二际。历览不及故。自生艰难险阻。   于心忽然生无尽忧。如坐紩床。如饮毒药。心不欲活。常求于人令害其命。早取解脱。   笺云。心便生忧。如坐火床。如饮恶毒之药。   此名修行失于方便。悟则无咎。非为圣证。   次指错令悛。   笺云。在定之中。无慧力任持。失于方法巧便。   若作圣解。则有一分常忧愁魔。入其心腑。手执刀剑。自割其肉。欣其舍寿。或常忧愁。走入山林。不耐见人。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后认招魔坠。   笺云。耐忍。又训欲也。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处清净中。心安隐后。忽然自有无限喜生。心中欢悦。不能自止。   六喜魔文三。初迷轻妄悦。   笺云。处清净中。乃是中也。定中调畅适悦。安隐可知。   此名轻安无慧自禁。悟则无咎。非为圣证。   次指错令悛。   笺云。定中轻清安乐。无慧力禁约。定过多故。   若作圣解。则有一分好喜乐魔。入其心腑。见人则笑。于衢路傍。自歌自舞。自谓已得无碍解脱。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后认招魔坠。   笺云。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自歌自舞。魔所附也。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自谓已足。忽有无端大我慢起。如是乃至。慢与过慢。及慢过慢。或增上慢。或卑劣慢。一时俱发。心中尚轻十方如来。何况下位声闻缘觉。   七慢魔文三。初迷生大慢。   笺云。一时俱发。摄取邪慢。   此名见胜无慧自救。悟则无咎。非为圣证。   次指错令悛。   笺云。谓见一分殊胜。无慧力任持。   若作圣解。则有一分大我慢魔。入其心腑。   后认遭魔坠。   笺云。外人问。诸教说七慢九慢。何以此唯说六慢。少于邪慢。答。慢少于邪。义有通摄。初慢于中下二处起。谓于己劣计己胜。于己等计己等。问。对劣言胜。于齐言等。是其称理而谈。然由称量起故。故是慢。次于中品上品起于过慢。于己等计己胜。于己胜。计己等。此慢过前慢。故云过慢。次上品起慢。过慢于己胜。计己胜。此慢过前慢。名慢过慢。又于上品起第四果慢。谓于上品人。多分胜己。少分不及。于己。慢己少胜起慢。为卑慢。第五。于我蕴上起我慢。但计身为我高举。六于德上。起增上慢。德谓何德。乃增胜。殊常之德。通有为无为。于此起慢。名增上慢。又于德上。起第七邪慢。谓于德上。计起邪见。云我已得而生胜。问。邪慢之于德上起。与增上慢何别。答。若增上。少得谓多得。若邪慢。全未得。言已得。又增上慢。通凡圣。若邪慢。唯凡夫外道。今经大我慢。乃至或卑劣慢。唯少邪慢。缘经言一时俱起。通收在中。若显圣教论说。皆色处能生于七九种慢。若九慢者。则我胜。我等。我劣。有胜。有等。有劣。无胜。无等。无劣。   不礼塔庙。摧毁经像。谓檀越言。此是金铜。或是土木。经是树叶。或是叠花。肉身真常。不自恭敬。却崇土木。实为颠倒。其深信者。从其毁碎。埋弃地中。疑误众生。入无间狱。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笺云。经是树叶。贝多叶也。或是叠花。白叠布也。其深信者。乃无知之者。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于精明中。   八轻清魔文三。初迷悟轻安。   笺云。于精明中。则定中也。   圆悟精理。得大随顺。其心忽生无量轻安。已言成圣得大自在。   笺云。轻安。则远离粗重。调畅身心。堪任为性。   此名因慧获诸轻清。悟则无咎。非为圣证。   二悬标示错。   笺云。若前未有慧。今此有慧。慧以拣择为性。则轻清安乐也。   若作圣解。则有一分好轻清魔。入其心腑。自谓满足。更不求进。此等多作无闻比丘。疑谤后生。堕阿鼻狱。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后认遭魔坠。   笺云。无闻比丘。因中不闻大乘教法。未得谓得者。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于明悟中。   九空魔文三。初乘虚悟灭。   笺云。于定中也。   得虚明性。   笺云。得虚通凝明理性。   其中。忽然归向永灭。   笺云。于其中间。忽然归向断灭。堕恶趣空。   拨无因果。   笺云。言今生。既无异熟因来生。何处有异熟果。   一向入空。   笺云。不知此是顽空。执为真空。   空心现前。乃至心生长断灭解。   笺云。言无佛无祖。无因无果。   悟则无咎。非为圣证。   次指错令蠲。   若作圣解。则有空魔。入其心腑。乃谤持戒。名为小乘。菩萨悟空。有何持犯。   后认招双坠。   笺云。言何有止持作犯。   其人。常于信心檀越。饮酒啖肉。广行淫秽。因魔力故。摄其前人。不生疑谤。鬼心久入。或食屎尿。与酒肉等。一种俱空。破佛律仪。误人入罪。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笺云。前人则是柦越。或食屎尿。是秽。手酒肉等。是净。忽有人问。因何食此不净等。乃云。一切皆空。有何净秽。赚误信心之人。入罪。令其招愆。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味其虚明。   十欲魔文三。初乘虚发爱。   笺云。则味其虚明理也。   深入心骨。   笺云。言深味其理。太过分也。   其心。忽有无限爱生。爱极发狂。便为贪欲。   笺云。既有爱心。便为贪欲。   此名定境安顺入心。   次显错令悛。   笺云。安乐随顺入其心也。   无慧自持。误入诸欲。悟则无咎。非为圣证。   笺云。无慧任持。误赚入诸欲境。   若作圣解。则有欲魔。入其心腑。一向说欲。为菩提道。化诸白衣平等行欲。其行淫者。名持法子。   后认招双坠文五。初化人行欲。   神鬼力故。于末世中。摄其凡愚。其数至百。如是乃至一百二百。或五六百。多满千万。   次魔助摄入。   魔心生厌。离其身体。威德既无。陷于王难。   三身陷王刑。   笺云。魔既生厌。其人乃无威德。则罹其王法。   疑误众生。入无间狱。   四误生沦狱。   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五长漂失定。   阿难。如是十种禅那现境。皆是受阴。用心交互。故现斯事。   后结劝文三。初结前交惑。   笺云。用心交互者。为能缘心。于所缘境。互相执著。   众生顽迷。不自忖量。逢此因缘。迷不自识。谓言登圣。大妄语成。堕无间狱。   次显坠彰迷。   笺云。众生顽迷。不了理事。大妄语成。未得谓得。未证言证。   汝等亦当将如来语。于我灭后。传示末法。遍令众生开悟斯义。无令天魔得其方便。保持覆护。成无上道。   后劝流标指。然色受圆销。已超形系。三摩泯浪。想念仍摇。忽隙妄生求。暗遭邪转。如来圆慧逆照。迷情。恐覆禅舟。必垂飞桌。   笺云。疏言已超形系。形则色阴。系则受阴。三摩泯浪者。无色受二阴也。忽隙妄生求者。内心才有孔隙。便被魔影射入。如屋壁之隙。日影射入。逆照迷情。则须知也。   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提。受阴尽者。虽未漏尽。   三想阴文三。初总标文三。初明前受灭文三。初标漏在。   笺云。若初地。转六七二识。其五八二识。犹是有漏。故有想行识三阴未出。   心离其形。如鸟出笼。   次述超形。   笺云。既出受阴。无领纳。则心离其形质。如鸟出笼。言其自在。   已能成就。从是凡身。上历菩萨六十圣位。   后证意生。   笺云。即凡入圣也。六十圣位三渐。次干慧心。四加行。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金干。等觉。   得意生身。随往无碍。   笺云。有三种意生身。如楞伽第三初云。佛告大慧。云何为三。所谓三昧乐正受意生身。觉法自性。性意生身。种类俱生无作行意生身。修行者了知初地上增进相。得三种身。   譬如有人。熟寐寱言。是人虽则无别所知。其言已成音韵伦次。   次彰想阴仍存文三。初立喻显理。   笺云。其言已成音韵伦次者。诗声赋声乃音乃韵。法上。譬如有人。熟寐寱言。在想阴中。是人虽则无别所知。已出受阴。更无别所知。其言已成音韵伦次。正在想阴取象。   令不寐者。咸悟其语。   笺云。喻诸佛知其在想阴中取象。   此则名为想阴区宇。   后目阴区宇。   若动念尽。   后想灭超源文三。初目尽。   笺云。无想阴取象。   浮想销除。于觉明心。如去尘垢。   笺云。真觉疑明之心。已出想阴。   一伦生死。首尾圆照。名想阴尽。   笺云。伦。为伦次也。蕴起名生。蕴灭名死。首乃生。尾乃死。将生摄死。以无生相。将死□生。以无死相。既无生死当体。则圆照之慧也。   是人。则能超烦恼浊。   次彰超。   笺云。为想以取象为行相。有象可取。则有烦恼浊。今既无象可取。即超烦恼浊。   观其所由。融通妄想。以为其本。   后标呈阴本。   笺云。融则万象含心。通乃傍随众境。   阿难。彼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   次别释文十。初贪巧怪鬼魔文三。初标求文二。初心贪善巧。   笺云。出色受二阴也。   三摩地中。   笺云。在想阴定门之中。   心爱圆明。   笺云。心爱圆遍凝明之理。   锐其精思。   笺云。锐利其精纯之思。则加行智也。   贪求善巧。   笺云。谓行人未入定前。心中爱诸佛如来四七智辨才。纳得种子在心。定中乃发起现行。   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   后魔伺飞精。   笺云。天中之魔。曰天魔。飞精附人。乃借通逸智。换行人心。在定则真魔附成妄。   其人。不觉是其魔著。自言谓得无上涅槃。   次受惑文五。初妄认成功。   笺云。未得言得。未证言证。   来彼求巧善男子处。敷座说法。   次为他宣化。   笺云。是此定门行人。于求巧弟子处。   其形斯须或作比丘。令彼人见。或为帝释。或为妇女。或比丘尼。或寝暗室。身有光明。   三形迁众相。   笺云。其本师身。变作比丘等相。或为欲界主。或为妇女等。   是人愚迷。惑为菩萨。信其教化。摇荡其心。破佛律仪。潜行贪欲。   四愚惑随摇。   笺云。摇动荡逸其心。破佛法律威仪。暗行染之一法。   口中好言灾祥变异。或言如来某处出世。或言劫火。或说刀兵。恐怖于人。令其家资。无故耗散。   五好说祥灾。   笺云。口中好说灾怪祥瑞之事。家资。则家舍资财也。   此名怪鬼年老成魔恼乱是人。厌足心生。去彼人体。   后结堕文三。初显彰魔力。   笺云。前来遇物成形。怪异之鬼。世久成魔。   弟子与师。俱陷王难。   次身陷王诛。   笺云。所化弟子。与能化之师也。   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后惑沈纯苦。   笺云。叮嘱阿难也。无间狱者。言苦苦相连。无有间歇。   阿难。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   二经历[(魅-ㄙ)-未+(人/大)]鬼魔文三。初标求文二。初心贪涉历。   笺云。虚通微妙。   圆定发明。   笺云。圆则圆满。定。乃所入之定。   三摩地中。   笺云。在想阴之中。   心爱游荡。   笺云。则经游荡逸其心也。   飞其精思。   笺云。起其精纯之思。   贪求经历。   笺云。或爱游历诸佛国土。此人未入定前。纳种在心。定中乃发起现行。   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   后魔伺飞精。   其人亦不觉知魔著。亦言自得无上涅槃。   次受惑文六。初妄认成功。   来彼求游善男子处。敷座说法。   次为他自宣。   自形无变。其听法者。忽自见身。坐宝莲华。全体化成紫金光聚。一众听人。各各如是。得未曾有。   三听徒欣相。   笺云。师不变。弟子形乃变也。   是人愚迷。惑为菩萨。淫逸其心。破佛律仪。潜行贪欲。   四惑破净仪。   笺云。味前境。淫荡流逸能缘之心。   口中好言诸佛应世。某处某人。当是某佛。化身来此。某人即是某菩萨等。来化人间。   五好说过人。   其人见故。心生倾渴。邪见密兴。种智销灭。   六销他正见。   笺云。入定是真魔著成邪。种智者。一切智。一切种智。道种智三。一时销灭。   此名[(魅-ㄙ)-未+(人/大)]鬼年老成魔恼乱是人。厌足心生。去彼人体。   后结坠文三。初彰魔惑乱。   笺云。[(魅-ㄙ)-未+(人/大)]魅之鬼也。   弟子与师。俱陷王难。   次显陷王刑。   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后惑沈纯苦。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绵淴。澄其精思。贪求契合。   三契合魅鬼魔文三。初标求文二。初心贪泯契。   笺云。心爱绵密淴灭之境也。   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   后魔伺飞精。   其人实不觉知魔著。亦言自得无上涅槃。   次受惑文六。初妄认成功。   来彼求合善男子处。敷座说法。   次为宣说。   其形。及彼听法之人。外无迁变。令其听者。未闻法前。心自开悟。念念移易。或得宿命。或有他心。或见地狱。或知人间好恶诸事。或口说偈。或自诵经。各各欢娱。得未曾有。   三听徒悬悟。   笺云。说偈诵经。皆彼邪教。   是人愚迷。惑为菩萨。绵受其心。破佛律仪。潜行贪欲。   四惑破尸罗。   口中好言。佛有大小。某佛先佛。某佛后佛。其中亦有真佛假佛。男佛女佛。菩萨亦然。   五好述非言。   笺云。言菩萨亦有先后真假。   其人见故。洗涤本心。易入邪悟。   六引他邪见。   此名魅鬼年老成魔恼乱是人。厌足心生。去彼人体。   后结坠文三。初彰魔乱学。   弟子与师。俱陷王难。   次赚溺王刑。   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后惑沈纯苦。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根本。   四辨扸鬼魔文三。初标求文二。初心贪智辨。   笺云。心爱根本。则爱诸法根本也。   穷览物化性之终始。   笺云。为此行人。欲得穷尽历览。万物变化。性之初终。   精爽其心。   笺云。既贪前境。便精明爽利其心。   贪求辨扸。   笺云。贪求辨说剖扸等事。   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   后魔伺飞精。   其人先不觉知魔著。亦言自得无上涅槃。   次受惑文六。初妄认成功。   来彼求元善男子处。敷座说法。   次为他宣说。   身有威神。摧伏求者。令其座下虽未闻法。自然心伏。   三听徒悬伏。   是诸人等。将佛涅槃菩提法身。即是现前我肉身上。父父子子。递代相生。即是法身常住不绝。都指现在。即为佛国。无别净居及金色相。其人信受。亡失先心。身命归依。得未曾有。   四非真说妄。   笺云。言即此父父子子相生之身。便是法身。却非其真。说妄为真。   是等愚迷。惑为菩萨。推究其心。破佛律仪。潜行贪欲。   五惑破尸罗。   口中好言。眼耳鼻舌。皆为净土。男女二根。即是菩提涅槃真处。彼无智者。信是秽言。   六演秽化人。   此名蛊毒魇胜恶鬼。年老成魔。恼乱是人。厌足心生。去彼人体。   后结坠文三。初彰魔惑赚。   弟子与师。俱陷王难。   次赚遭王难。   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后惑沈纯苦。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悬应。周流精研。贪求冥感。   五冥感疠鬼魔文三。初标求文二。初心贪密应。   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   后魔伺飞精。   其人元不觉知魔著。亦言自得无上涅槃。   次受惑文五。初妄认成功。   来彼求应善男子处。敷座说法。   四为他宣化。   能令听众。暂见其身。如百千岁。心生爱染。不能舍离。身为奴仆。四事供养。不觉疲劳。各各令其座下人心。知是先师本善知识。别生法爱。黏如胶漆。得未曾有。   三听徒遭摄。   笺云。四事。饮食。衣服。卧具。医药。   是人愚迷。惑为菩萨。亲近其心。破佛律仪。潜行贪欲。   四惑毁尸罗。   口中好言。我于前世。于某生中。先度某人。当时是我妻妾兄弟。今来相度。与汝相随。归某世界。供养某佛。或言。别有大光明天。佛于中住。一切如来所休居地。彼无知者。信是虚诳。遗失本心。   五诱化无知。   此名疠鬼年老成魔。恼乱是人。厌足心生。去彼人体。   后结坠文三。初显彰魔惑。   弟子与师。俱陷王难。   次□□王难。   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后死溺纯殃。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深入。   六静谧大力鬼魔。文二。初标求文二。初心贪静谧。   笺云。要起始觉智。入本觉理。   克己辛勤。   笺云。决克自己。辛苦勤劳。   乐处阴寂。   笺云。乐处阴隐寂静之理。   贪求静谧。   笺云。贪求寂静宁谧之处。   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   后魔伺飞精。   其人本不觉知魔著。亦言自得无上涅槃。   次受惑文八。初妄认成功。   来彼求阴善男子处。敷座说法。   次为他宣说。   令其听人。各知本业。   三今他悟业。   笺云。令其弟子。各各知其前世。或有善业恶业。   或于其处。语一人言。汝今未死。已作畜生。   四逆记傍生。   来使一人于后蹋尾。顿令其人。起不能得。   五蹋尾摧人。   笺云。为邪法。令人蹋其衫后。弟子见之是尾。   于是一众倾心钦伏。   笺云。一众之人。倾下其心。钦敬归伏。   有人起心。已知其兆。   笺云。若有人疑误。不信蹋尾之事。此行人已知其脱兆。   佛律仪外。重加精苦。   六精勤越分。   笺云。诸佛法律威仪之外。无利勤苦伺诸外道。   诽谤比丘。骂詈徒众。讦露人事。不避讥嫌。   七谈人覆过。   笺云。讦。谓发人之私过也。   口中好言未然祸福。及至其时。毫发无失。   八遥述灾祥。   此大力鬼。年老成魔。恼乱是人。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多陷王难。   后结坠文二。初彰鬼陷人。   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后惑沈纯苦。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知见。   七宿命川无魔文三。初标求文二。初心贪宿命。   笺云。爱诸佛本后二知见也。知。是后得。见。则根本。惑知见则智也。   勤苦研寻。贪求宿命。   笺云。要诸宿命。宿。乃宿住智。命。乃微细。则要知宿昔微细之事也。   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   后魔伺飞精。   其人殊不觉知魔著。亦言自得无上涅槃。   次受惑文六。初妄认成功。   来彼求知善男子处。敷座说法。   次为他宣说。   是人无端。于说法处。得大宝珠。其魔。或时化为畜生。口衘其珠。   三藏珠献宝。   笺云。其魔。则天魔。畜生。则麒麟师子等。   及杂珠宝。简策符牍。诸奇异物。   笺云。及杂殊异之宝。竹曰简书。方曰策书。契曰符书。版曰牍书。   先授彼人。   笺云。是彼听法之人。   后著其体。   笺云。后著自己之体。   或诱听人。藏于地下。有明月珠。照耀其处。是诸听者。得未曾有。   笺云。有明月珠。即地下灯也。   多食药草。不餐嘉膳。或时日餐一麻一麦。   四越分精勤。   笺云。欲如佛修行得道也。   其形肥充。魔力持故。   笺云。其形体。肥满充盛。问。何故如此。答。魔力任持故。   诽谤比丘。骂詈徒众。不避讥嫌。   五暴语伤人。   口中好言他方宝藏。十方圣贤潜匿之处。   六好谈灵隐。   笺云。则潜隐藏匿之处。   随其后者。往往见有奇异之人。   笺云。所有人不信。往往有见奇异人物。   此名山林土地城隍川岳鬼神。年老成魔。或有宣淫。破佛戒律。与承事者。潜行五欲。或有精进。纯食草木。无定行事。恼乱是人。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俱陷王难。   后结坠文二。初显魔四陷。   笺云。五欲包声香等。或有精进者。有一种魔。纯食草木也。无定行事者。或食不食也。   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后或堕泥犁。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神通种种变化。研究化元。贪取神力。   八神通山□□文二。初标求文二。初心募神通。   笺云阴阳不测曰神。往来无碍曰神通。谓爱诸佛如来神通作用也。研究化元。是智。智是变化之元。   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   后魔精附便。   其人。诚不觉知魔著。亦言自得无上涅槃。   次受惑文十一。初迷功妄认。   来彼求通善男子处。敷座说法。   次转化群生。   是人。或复手执火光。手撮其光。分于所听四众头上。是诸听人顶上火光。皆长数尺。亦无热性。曾不焚烧。   三撮火分光。   笺云。皆长数尺。或三或五。有热性否。曾无热性。皆魔力所化也。   或上水行。如履平地。或于空中。安坐不动。   四游空履水。   或入瓶内。或处囊中。越牖透垣。曾无障碍。   五藏瓶透壁。   唯于刀兵。不得自在。   六怯悍刀锋。   笺云。或刀或兵。国之令也。法乎天行。邪不丁止。怯悍可知。   自言是佛。身著白衣。受比丘礼。   七白屋摧缁。   笺云。西土僧衣黑。俗衣白。   诽谤禅律。骂詈徒众。讦露人事。不避讥嫌。   八暴音谈过。   笺云。诽谤坐禅。持律之人。   口中常说神通自在。   九常谈神变。   或复令人旁见佛土。鬼力惑人。非有真实。   十傍指净土。   赞叹行淫。不毁粗行。将诸猥媒。以为传法。   十一赞欲传真。   笺云。鄙猥媒慢。是行染法。   此名天地大力山精。海精风精。河精土精。一切草木积劫精魅。或复龙魅。或寿终仙。再活为魅。或仙期终。计年应死。其形不化。他怪所附。年老成魔。恼乱是人。厌足心生。去彼人体。   后结文三。初显标精号。   笺云。或仙寿命将终。再活为魅也。或仙期到。百年千载。计其年月合死。其形不坏。   弟子与师。俱陷王难。   次赚遭王难。   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后惑堕泥犁。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入灭。研究化性。贪求深空。   九求空麟凤魔文三。初标求文二。初乐灭归空。   笺云。心爱入其寂灭。则求其真空之理。化性。则智也。   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   后魔精伺附。   其人终不觉知魔著。亦言自得无上涅槃。   次受惑文六。初迷功妄认。   来彼求空善男子处。敷座说法。   次转化迷徒。   于大众内。其形忽空。众无所见。还从虚空。突然而出。存没自在。   三存没虚空。   笺云。其形忽空。类须菩提。   或现其身。洞如琉璃。或垂手足。作旃檀气。或大小便。如厚石蜜。   四现身奇相。   笺云。厚石。言其石坚厚。或云。黑石。其石色黑。蜂在其中成蜜。   诽毁戒律。轻贱出家。口中常说无因无果。一死永灭。无复后身。及诸凡圣。   五拨无因果。   笺云。无因无果者。言今生无异熟因。来生无异熟果。   虽得空寂。   笺云。是恶趣空。   潜行贪欲。受其欲者。亦得空心。拨无因果。   笺云。所受欲人。亦得此空。殊不知此异熟既尽。复生余异熟。   此名日月博蚀精气。   六潜法伤人。   笺云。日月之蚀。如虫之食。言精气者。日太阳精。月太阴精。又日月博蚀之精气也。   金玉芝草。麟凤龟鹤。经千万年。不死为灵。出生国土。年老成魔。恼乱是人。厌足心生。去彼人体。   笺云。金玉乃金玉之精。芝草。草之精。麟凤等四瑞。皆为精。   弟子与师。俱陷王难。   后结坠文二。初显赚遭刑。   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后惑沈无间。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长寿。辛苦研几。贪求永岁。   一变易遮文魔文三。初标求文二。初心贪变易。   笺云。行人。见诸佛。向色究竟天。自受用身。常受广大法乐。身得长寿。便乃爱。辛苦研究其心几也。   弃分段生。   笺云。爱舍一分一段生死之身。   顿希变易。细相常住。   笺云。斗顿望其变粗身。为细质。易短命。作长年。   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   后魔伺飞精。   其人竟不觉知魔著。亦言自得无上涅槃。   次受惑文六。初妄认成功。   来彼求生善男子处。敷座说法。   次为他扬化。   好言他方往还无滞。或经万里。瞬息再来。皆于彼方。取得其物。   三俄游万里。   笺云。眼瞬鼻息之间。言来往急速也。   或于一处。在一宅中数步之间。令其从东诣至西壁。是人急行。累年不到。   四促步经年。   因此心信。疑佛现前。   五众发疑心。   口中常说。十方众生。皆是吾子。我生诸佛。我出世界。我是元佛。出世自然。不因修得。   六指称元佛。   此名住世自在天魔。   后结坠文三。初目遮文吸食。   笺云。即他化自在天天魔也。   使其眷属。   笺云。言此天魔自在不来。使其眷属。附著其人故。   如遮文茶。及四天王。毗舍童子。未发心者。利其虚明。食彼精气。   笺云。喻如遮文茶。此方怒神。是罗刹女也。毗舍童子。是啖人精气鬼。已卜。皆佛边护法之人。此等未发大乘心之时。被其魔鬼发。利其虚明之心。然后食彼精气。便同于魔。如今发心。则不如此也。或可。只是遮文茶等。起其锐利虚明之智。欲发菩提心。内心攻起。外魔附著。便乃食其精气。   或不因师。其修行人。亲自观见。称执金刚。与汝长命。   次亲招欲害。   笺云。或不因魔师说法。其弟子自见其魔师。称道我是执金刚神。与汝长命。   现美女身。盛行贪欲。未逾年岁。肝脑枯竭。   笺云。为行染法。肝脑自然枯竭。   口兼独言。听若妖魅。前人未详。多陷王难。未及遇刑。先以干死。恼乱彼人。以至殂殒。   笺云。魔师寻常口独言说。其弟子闻之。疑似妖魅。虽如是疑。独未审详。弟子与师。俱陷王法。未遇诛戮。干枯先死。   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墯无间狱。   后惑堕泥犁。   阿难。当知是十种魔。于末世时。在我法中。出家修道。   后结劝文二。初述魔叨像未劝来流经文二。初述魔叨化文六。初魔叨法服。   笺云。初贪巧怪鬼魔。终至变易遮文魔。出末世时。世尊在世。诸魔隐伏。及像法中。四依治世。亦不能动。   或附人体。或自现形。   次潜附伤人。   皆言已成正遍知觉。   三自号天师。   笺云。正知根本。遍知得后得智。更有等觉。方成三知觉也。   赞叹淫欲。破佛律仪。先恶魔师。与魔弟子。淫淫相传。   四赞淫传化。   笺云。魔师。魔祖师也。   如是邪精。魅其心腑近则九生。多逾百世。令真修行。总为魔眷。   五多生摄化。   笺云。生亦世也。近传得九人在世。多传百人在世。   命终之后。必为魔民。失正遍知。堕无间狱。   六尽堕泥犁。   汝今未须先取寂灭。纵得无学。留愿入彼末法之中。   后劝敕流延文三。初劝常居世。   笺云。留众生无边誓愿度之愿。如阿难前云。如一界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世尊。今蹑他前请付嘱。   起大慈悲。救度正心深信众生。令不著魔。得正知见。   次劝起沐悲。   我今度汝。已出生死。汝遵佛语。名报佛恩。   后令遵佛来。   笺云。阿难□来悟法身真理。故出生死。遵。犹敩也。   阿难。如是十种禅那现境。皆是想阴。用心交互。故现斯事。   后结□境交呈劝。□真教文三。初彰前互。   笺云。心与境。相交互用。或本是真心。□相交□之成妄。   众生顽迷。不自忖量。逢此因缘。迷不自识。谓言登圣。大妄语成。堕无间狱。   次错认沈殃。   汝等。必须将如来语。于我灭后。传示末法。遍令众生开悟斯义。无令天魔得其方便。保持覆护。成无上道。   后劝示真樽。然法王以心融妙镜。三际悬鉴。遥记诸魔。潜移正法。或昆叨释服迹混□□密诱群生。令抱幻纲。近则九生在世。多乃百代居人。该化愚童。尽沉生叱。所以殷勤告示。令庆喜不入泥洹。恒居像末之比。传兹正教。余。恨生逢像末。不觌金颜睹此灵。又想同瞻佛。是以竭诚庸志。誓阐深深经。学者亲披。同欣捧。惟愿牟尼大觉圣力冥加。使我速达真诠。水扬微旨。向陈三阴魔惑。搜穷异计邪途。次宜遐辨。   笺云。疏言心融妙镜。则妙观察智。大圆镜智也。问。色受二阴。但一结文。此中何故。□结耶。答。为此想阴诸魔。其力大故。所以大觉重结嘱也。冥加者。世尊在世则显加被。令入灭后乃冥加被也。梵语牟尼。唐言寂灭。谓证寂灭之理也。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第九下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十(之上)     天竺沙门 般剌密帝 译     乌长国沙门 弥伽释迦 译语     菩萨戒弟子 房融 笔受     西京大兴福寺沙门 惟悫 科     皇宋首楞大师 可度 笺   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提。   四行阴文三。初总标文三。初明想尽文二。初明念寂恒明。   笺云□是能修。三摩提□□修。   想阴尽者。   笺云。想者。取□义。过去已出想阴。想□秉想。怨想。中庸想。中庸。则怨亲平等也。   是人平常梦想销灭。   笺云。平常寻常也。梦是人之神游。想是明了意识。七入俱有自分想。此方俱是第六识。销灭者。已出想阴。   寤寐恒一。觉明虚静。   笺云。寤则明了意识。寐则梦中意识。言既出想阴。无取象。寤寐乃恒常是一。真觉凝明。虚通寂静。想阴尽后。悟理也。   犹如晴空。无复粗重前尘影事。   后喻晴空皎静。   笺云。晴空则晴明之空。无复粗重烟云等。法上。晴空。如出想阴无取象。悟其凝明一理。粗重。则无想阴重浊前尘影事。   观诸世间大地山河。   次叙行存文三。初镜无尘迹。   笺云。在行阴中。观其想阴。世间是所□。□地山河是所变。   如镜鉴明。   笺云。既无取象。但如镜鉴照分明。无有分别。   来无所黏。   笺云。来亦无所从。无生相。黏犹著也。   过无踪迹。   笺云。无灭相。谓觉生灭二相。俱不可得。   虚受照应。   次了行生基。   笺云。虚是虚无。受则领受。照应。乃加行智。   了冈陈习。   笺云。谓在行阴中。以加行智。了无想阴之中。陈列其习气。   唯一精真。   笺云。唯是一精明真实。   生灭根元。   笺云。是行阴。   从此披露。   笺云。从此披露行阴。   见诸十方。   笺云。东西南北等。所依国土。   十二类生。   笺云。胎卵湿化等。能依有情。   毕殚其类。   笺云。毕备。殚尽也。言备尽其类。知其十二类生生灭因由。   虽未通其咎命由绪。见同生基。   笺云。咎。过咎也。命。则识阴之中。连持不断之功。言虽未通其识阴过咎连持之功。因由头绪。乃见此十二类生。同一行阴基此。   犹如野马熠熠清扰。   后指标迷字。   笺云。野马。则原垄头阳焰。非是隙尘。熠熠炽盛貌。如火之熠熠炽盛。清简想浊扰动。是行阴。   为浮根尘究竟枢穴。此则名为行阴区宇。   笺云。此行阴为浮根四尘。或五根五尘。枢机窟穴。如狐之穴也。   若此清扰熠熠元性。性入元澄。一澄元习。   后彰行尽文三。初澄澜目尽。   笺云。是识阴。无行阴根元习来也。   如波澜灭。   笺云。是灭行阴。   化为澄水。名行阴尽。   笺云。是识阴。今出行阴。在识阴。如澄。   是人。则能超众生浊。   次显用彰超。   笺云。为有造作迁流。则是众生之解。若出行阴。则超众生浊。   观其所由。幽隐妄想。以为其本。   后结标生本。   笺云。为行阴沉细。幽。则潜细难知。隐。乃陀那藏伏。   阿难当知。是得正知奢摩佗中。诸善男子。   次别释文十。初四二无因文三。初双标。   笺云。过去已出想阴。阴既出。无邪心取象。   凝明正心。   笺云。凝湛圆明真正之心。出想阴悟理。   十类天魔。不得其便。方得精研穷生类本。于本类中。生元露者。   笺云。方得精巧研寻。穷究十二类生之根本。此行阴。是十二类之根本。   观彼幽清常扰动元。   笺云。清简想浊扰动元。是行阴迁流造作。此行阴。摄法极宽。五十三法。五十二法迁流。思之一法造作。   于圆元中。   笺云。于圆遍扰动之元中。   起计度者。是人坠入二无因论。   笺云。过去无因。未来无因。无因。乃是计自然外道论义。   一者。是人见本无因。   次别释文二。初计本无因文四。初单标妄计。   笺云。本。是过去想阴。已是无因。   何以故。是人既得生机全破。   次□□观穷。   笺云。出□□阴生灭之机。已是全破。或生机即行阴。机者。动之微。如今见尽此行阴根元。故云全破。   乘于眼根八百功德。   笺云。便计道。乘于眼根八百功德。前方全明。后方全暗。左右傍观。三分之二。   见八万劫。   笺云。向一百上计一万。八百为八万劫。   所有众生业流湾还。   笺云。业者。招感为义。若造善业。流于人天二道。若造恶业。流落三涂。   死此生彼。   笺云。此方死。又生彼方。   祗见众生轮回其处。八万劫外。冥无所观。   笺云。只见众生轮回。在八万劫内。离却八万劫外。冥然又不见众生生死。   便作是解。此等世间十方众生。八万劫来。无因自有。   三界计心兴。   笺云。计此八万劫内众生。是无因自然而有。为观之不及。便道无因。   由此计度。亡正遍知。堕落外道。惑菩提性。   四显趋邪迳。   笺云。正知是根本。遍知是后得。惑乱四智菩提种子。   二者。是人见未无因。   后未来迷实文四。初单标未计。   笺云。计未来无因也。有本云末。末亦未也。   何以故。是人于生。既见其根。   次征述因形。   笺云。是人。于十二类生。见其根元。计此十二根元。是行阴。   知人生人。悟鸟生鸟。   笺云。执道。人决定生人。更不鸟畜。鸟决定生鸟。更□为人。不知因中若造善业。生人天道。若造恶业。流落三涂。为畜生类。外道不知。计为自然。   乌从来黑。鹄从来白。   笺云。由所习故。因果分明。正是因缘。非自然也。   人天本竖。畜生本横。白非洗成。黑非染造。从八万劫。无复改移。   笺云。计人天身本竖。畜生身本横。不知一切众生。直想身则竖。若遍想身则横。从八万劫。无复改移。言白决定白。黑决定黑也。   今尽此形。亦复如是。   笺云。今尽此人身。来生又生人身。亦尔。   而我本来。不见菩提。云何更有成菩提事。当知今日一切物象。皆本无因。   三异计心兴。   笺云。拨无因果。外道所执。皆是自然。   由此计度。亡正遍知。堕落外道。惑菩提性。   四显趋邪径。   是则名为第一外道立无因论。   后总结可了。且观成宿智。何得举眼穷微。乌鹄双仪。言穷不了。又六根功德。何位圆阶。此且异生。若为通会。非金文。不可引证。指论决。惑障犹存。冀在后贤。善依经理。   笺云。且观成宿智。疏主疑云。言观八万劫事。此乃是宿住智通。何得举眼穷微。眼根秪得八百功德。然此外道。向行阴中。秪得世俗智通。妄生计度也。乌鹄双仪下。然前经中说。是不了义。此中何故。说是外道执为自然。与前别也。又疑云。六根功德。何位圆阶。言此是何位人。圆满阶降。便得如此功德。疏主又云。此文未能定言。若不是经。亦不可引来证此义。指论决惑障犹存。言若指论来证。论是菩萨造。十地菩萨。见性犹如隔罗縠看月。一障二愚未尽。惑障尚存。余习未尽。证亦不得。然此计。只计过去未来俱无因。皆是自然。何不计现在。为现在是行阴中兴起。向行阴中。计两头也。   阿难。是三摩中诸善男子。凝明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圆常中。   次四遍常文三。初总标。   笺云。于圆满恒常扰动之中。是行动也。   起计度者。   笺云。起妄计卜度。者。则五蕴假者。乃兴计度之人。   是人。坠入四遍常论。   笺云。是人坠入四种。周遍计度。执为恒常。   一者。是人穷心境性。二处无因。   次别释文四。初观心境。   笺云。计心亦无因。境亦无因。   修习能知二万劫中。   笺云。便向此心境上修习兴计。能知二万劫。向心上计一万。境上计一万。   十方众生。   笺云。是能依有情。   所有生灭。   笺云。蕴起名生。蕴灭名死。   咸皆循环。   笺云。如蚁之循环。生了又灭。灭了又生。   不曾散失。计以为常。   笺云。便计为常住。此正是生灭。他为不生灭。   二者。是人穷四大元。   次观四大。   笺云。是人向四大相上。穷其根元。根元则行阴也。   四性常住。   笺云。计此四性常住。   修习能知四万劫中。   笺云。向一大上一万。四大计四万。   十方众生所有生灭。咸皆体恒。不曾散失。计以为常。   笺云。咸皆体恒。便计为不生灭。   三者。是人穷尽六根。   三观八识。   笺云。是含六识。   末那执受。   笺云。末那是第七。执受是第八。   心意识中。   笺云。是牒。心。是第八识。意。是第七识。   本元由处。   笺云。计此行阴第八元由之处。为根本。   性常恒故。修习能知八万劫中。一切众生。循环不失。本来常住。穷不失性。计以为常。   笺云。修习能知八万劫中。向八识上。一识计一万。八识成八万。   四者。是人既尽想元。   四计想心。   笺云。出想阴。   生理更无流止运转。   笺云。想阴中生灭。如今已无。流则动。止则住。或运或转。此是想阴取象。   生灭想心。今已永灭。   笺云。想阴取象。有生有灭。如今已无。   理中自然成不生灭。因心所度。计以为常。   笺云。此是行阴。见此行阴沉细。他计道。不生不灭。不知此行。刹那生灭。念念不停。行人心粗。计为不生不灭。   由此计度。亡正遍知。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二外道立圆常论。   后双结。   笺云。执圆遍恒常。外道之人。作此论议。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   三四一分常文三。初总标。   笺云。坚固凝明正心也。   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   笺云。观则能观。彼幽清。则所观。   于自他中。起计度者。是人坠入四颠倒见。一分无常一分常论。   笺云。自是常。他是无常。或自则行阴。他则一切众生。四颠倒见。则四种不正见。   一者。是人观妙明心。遍十方界。   次别释文四。初计心凝遍寂。   笺云。在行阴中。入定观此妙明之理。然此行阴微细。执为微妙凝明。   湛然以为究竟神我。   笺云。将此妙明。执为神我。我者。主宰之义。   从是则计我遍十方。凝明不动。   笺云。从是则计此我性周遍。   一切众生。于我心中。自生自死。则我心性。名之为常。彼生灭者。真无常性。   笺云。彼一切众生。在我心中。自生自死。真个是无常。无常则断见。   二者。是人不观其心。遍观十方恒沙国土。见劫坏处。名为究竟无常种性。   次观劫坏及成。   笺云。不观其心。向器世间上。观水灾至初禅。火灾至二禅。风灾至三禅。是劫坏处。名为无常。是断。   劫不坏处。名究竟常。   笺云。舍念清净地。此是四禅无想天。外道计为涅槃不死。盖三灾不到之处。计为常。   三者。是人别观我心。精细微密。犹如微尘。   三计身易心恒。   笺云。即行阴。精纯微细。微而复密。   流转十方。性无移改。   笺云。计此性虽流转十方。性无移改。则行阴常身。   能令此身即生即灭。   笺云。此目四大身。依行阴生灭。他外道。执为无常。   其不坏性。名我性常。   笺云。则行阴也。   一切死生。从我流出。名无常性。   笺云。是四大身。从我行中流出。   四者。是人知想阴尽。见行阴流。行阴常流。计为常性。   四四存三尽。   笺云。计行阴念念生灭。连环不断。计为常。科云三尽。是色受想。四存。是行。   色受想等。今已灭尽。名为无常。   笺云。色受想等。过去已是出了。计为无常。   由此计度一分无常一分常故。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三外道一分常论。   后双结。   笺云。一分常论。影取一分无常。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分位中。生计度者。   四四有边文三。初总标。   笺云。即行阴分位之中。   是人坠入四有边论。   笺云。四有边。影取四无边。坠亦坠也。有边即常见。无边即断见。   一者。是人心计生死。   次别释文四。初计三处有无。   笺云。□□行阴。生灭根元。   流用不息。   笺云。迁流动用不停。   计过未者。名为有边。   笺云。计过去已出想阴等。未来未入识阴。将此为有边。是常见。有边则有边际。计过去未来是边。   计相续心。名为无边。   笺云。见此行阴。念念相续。生了又灭。灭了又生。微细难知。计为无返。无边则无边际也。   二者。是人观八万劫。则见众生。   二计闻无闻异。   笺云。则见八万劫内众生。   八万劫前。寂无闻见。无闻见处。名为无边。有众生处。名为有边。   笺云。八万劫外。又无闻见。执此无闻见处。名冥性谛。冥则冥然不知。无闻见处。名无边。有众生处。名有边。   三者。是人计我遍知得无边性。   三计自无他有。   笺云。计此神我之性周遍。神我则行阴。而知得无边性。   彼一切人。现我知中。   笺云。则行阴之中。   我曾不知彼之知性。   笺云。言我未入行阴已前。不知彼众生之知性。与我性同。   名彼不得无边之心。但有边性。   笺云。言一切众生。不得此无边之心。但是有边。我今在行阴中。方得彼知性。与我性同。   四者。是人穷行阴空。   四计一性双分。   笺云。以能缘心。穷究行阴要空。   以其所见。   笺云。以能缘心。见行阴境界。   心路筹度。   笺云。则能缘心。向所缘境上。筹量卜度。   一切众生。一身之中。计其咸皆半生半灭。明其世界一切所有。一半有边。一半无边。   笺云。计行阴空。爱成一体。然后计一半属生。一半属灭。   由此计度有边无边。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四外道立有边论。   后双结。   笺云。外道。三乘教外。别别修行。有边影无边。则断常二见。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知见中。生计度者。   五四颠倒文三。初总标。   笺云。于知见中。行阴中也。   是人坠入四种颠倒。   笺云。则四不正见。   不死矫乱。遍计虚论。   笺云。此外道。计无想天为不死。世尊断之。此乃是矫诳作乱。第六识心。周遍计度。虚妄之论议也。   一者。是人观变化元。见迁流处。名之为变。   次别释文四。初总由都计文三。初总陈都计。   笺云。变化元。则行阴。变则改变。生灭不同也。   见相续处。名之为恒。   笺云。行阴。连环不间。念念生起之处。计之为恒常。   见所见处。名之为生。   笺云。见则能见。所见则行阴生处计生。   不见见处。名之为灭。   笺云。不见则能见。见处则行阴灭处计灭。   相续之因。性不断处。名之为增。   笺云。见此行阴前念后念相续之处。计为增。   正相续中。中所离处。名之为灭。   笺云。行阴生灭正相续中。前念生。不攘后念灭。中所离处。计此为减。   各各生处。名之为有。   笺云。此单计行阴。各各生时□有。各各者。盖前念后念不同。   互互亡处。名之为无。   笺云。亦单计互互灭处。计为无。   以理都观。用心别见。   次就总偏正。   笺云。总牒于前皆是用心别别计度妄见也。   有求法人。来问其义。答言。我今亦生亦灭。亦有亦无。亦增亦减。   三惑前咨禀。   笺云。有人来问。所宗何法。答言。我今亦生亦灭等。   于一切时。皆乱其语。令彼前人。遗失章句。   笺云。于一日十二时。言语不定。   二者。是人谛观其心。   次计无文二。初计。   笺云。则行阴也。   互互无处。因无得证。   笺云。则念念灭处也。   有人来问。唯答一字。但言其无。除无之余。无所言说。   后答。   笺云。言有人来问。所宗何法。但言一切皆无。除无之余。更无言说。   三者。是人谛观其心。   三计有文二。初计。   笺云。亦行阴也。   各各有处。因有得证。   笺云。则行阴念念生处也。   有人来问。唯答一字。但言其是。除是之余。无所言说。   后答。   笺云。有人来问。皆言是。是亦有。   四者。是人有无俱见。   四双计有无文二。初计。   笺云。有则是生。无则是灭。则总见行阴中。生灭二法。   其境枝故。其心亦乱。   笺云。行阴生灭。如树枝条。今向行阴上。便有生灭。此约全计。   有人来问。答言。亦有即是亦无。亦无之中。不是亦有。一切矫乱。无容穷诘。   后答。   笺云。亦无之中。不是亦有。不知此念灭后。念更向何处生起。是不得他心通也。   由此计度矫乱虚无。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五外道。四颠倒性。不死矫乱。遍计虚论。   后双结。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   六十六有相文三。初总标。   笺云。则坚固凝明其正心。   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   笺云。观是能观。彼幽清。是所观。   于无穷流。生计度者。   笺云。行阴迁流无尽。名无尽流。便向此上。生其计度也。   是人坠入死后有想发心颠倒。   笺云。是人坠入死后决定有此身。发心则安乐。向此取其安乐。此则俱是颠倒妄见。   或自固身云色是我。   次别释文三。初举色明相。   笺云。或自坚固其身。执道。五根色五尘色。法处所摄色。俱是我。如我璎珞常随于我。   或见我圆含遍国土。云我有色。   笺云。或见我圆满含融周遍国土。计云。我能有五根色五尘色。法处所摄色。如我妻子是我有之。   或彼前缘。随我回复。云色属我。   笺云。或计彼前缘只是色。随我往来。云色属我。如我奴仆。   或复我依行中相续。云我在色。   笺云。或复见我性。依著行阴之中。相续生了又灭。云我常在色中。色是我之室宅。   皆计度言。死后有想。   笺云。皆计度言。死后决定。有此身相。   如是循环。有十六想。   次例三同上。   笺云。如是循环来往。有十六想。一阴具四。四四十六。如受阴中云。受是我。我有受。受属我。我在受。其余想阴亦尔。   从此惑计毕竟烦恼。毕竟菩提。   后双计真妄。   笺云。执妄与真各别。烦恼是烦恼。菩提是菩提。   两性并驱。各不相触。   笺云。两性并遗。各各不相涉。   由此计度死后有故。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六外道立五阴中死后有想心颠倒论。   后双结。   笺云。五阴之中。计四阴也。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先除灭色受想中。   □□无相文三。初总标。   笺云。过去已出三阴。   生计度者。是人坠入死后无想发心颠倒。   笺云。便向此上。生其计度发心安乐。   见其色灭形无所因。   次则释文三。初单明。   笺云。见五根色五尘色。法处所摄色已上灭。此之形质。更无所因依。   观其想灭。心无所系。   笺云。过去已出想阴无取象。若有取象故。有所形系。此想文。合在受阴后。恐□也。   知其受灭。无后连缀。   笺云。已出受阴无领纳。故无连缀。   阴性销散。   笺云。言行阴如今次第销散。   纵有生理。而无受想。与草木同。   笺云。纵然有生灭之理。与草木何殊。如过去已无色受想三阴。此行阴俱无。与草木同。乃无领纳取象。何异草木无情。此向行阴□计也。   此质现前。犹不可得。死后云何更有诸相。   笺云。现前尚无此形质。死后何有。   因之勘校。死后相无。   笺云。因此穷勘校诘。死后决定无身。   如是循环。有八无想。   次覆结。   笺云。循环则往来义。八无想者。行阴过去是无。现在未来是有。未来又无想。过去是有。现在未来是无。色受二阴亦尔。皆计过去有现在未来无。一阴有二无。四阴成八无相。此单计无。   从此惑计涅槃因果。一切皆空。徒有名字。究竟断灭。   后别计。言涅槃则真。因果则妄。了心不见实相。则真妄都无。佛体犹无。业何言有。   笺云。从此惑计涅槃等者。谓拨同断灭。堕恶趣空。疏言了心不见实相。此盖了心不见无相不相。是真实相故。拨同断灭。佛体犹无。业何言有。言此妄执。佛体尚拨同无。妄何所有。   由此计度死后无故。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七外道立五阴中死后无想心颠倒论。   后双结。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行存中。   八八俱非文三。初总标。   笺云。于行存中。是死已在行阴之中。   兼受想灭。   笺云。过去已是出想阴受阴。   双计有无。   笺云。计行阴现在是有。过去是无。色受想等。过去是有。或见是无。计现在行阴是有。受想等是无。   自体相破。   笺云。若言其有。有又破无。若言其无。无又破有。   是人坠入死后俱非起颠倒论。   笺云。死后俱非。有无双破。   色受想中。见有非有。   次别释文三。初总明。   笺云。此三阴者。过去在此三阴则是有。今已出彼三阴。现在与未来则无。   行迁流内。观无不无。   笺云。为今在行门中。观过去则无。故言观无。现在未来。念念生起。故言不无。   如是循环。穷尽阴界。   决单计。   笺云。则五阴十八界。   八俱非想。   笺云。色受想。过去有。现在无。行。过去是无。现在是有。过去既无。现在岂有。色受想。过去是有。现在是无。现在既无。过去岂有。一阴具二非。四阴乃成八俱非。此计与前别。前八无相。但计过去未来无。现在有。色受想。亦过去有现未无。此中一时俱非。   随得一缘。   笺云。但举一阴俱非。余亦尔。   皆言死后有想无想。   笺云。双计有无。双破则俱非。   又计诸行。   后别释。   笺云。则单计行阴。前则都四阴。   性迁讹故。   笺云。迁改更讹。   心发通悟。   笺云。向此行阴中悟解。   有无俱非。   笺云。虽则单计行涂。亦有无俱非。如行阴过去是无。现在是有。则有无双破。   虚实失措。   笺云。虚则无。实则有。如今俱非。故失其措致也。   由此计度死后俱非。   后双结文二。初结前虚计。   笺云。皆言死后俱非。更无后身。   后际昏瞢。   笺云。后际后念也。又不能起智达理。昏暗瞢昧。   无可道故。堕落外道。惑菩提性。   笺云。无菩提可为依止。或通。亦理。言于理际。无可依止。定执空非无是妙有。不知妙有真空。真空妙有。   是则名为第八外道立五阴中死后俱非心颠倒论。   后显落邪宗。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后后无。生计度者。   九七断灭文三。初总标。   笺云。言于此身死后后。去更无身。   是人坠入七断灭论。   笺云。计此七种断灭上。为涅槃。取其安乐。则拨无因果。堕恶趣空。   或计身灭。   次别释文二。初约次单明。   笺云。计此五蕴身断灭后。不复更生。   或欲尽灭。   笺云。是欲界。更不向欲界受身。此下。欠或忧尽灭。是初禅。诸教说初禅离忧。   或苦尽灭。   笺云。是二禅。出二禅苦。   或极乐灭。   笺云。三禅。离苦纯乐。   或极舍灭。   笺云。四禅是舍念清净地。无苦乐二受。此下。欠无色灭。问经中唯说五。何以加其二。疏答。准理搜寻。理无乖错。   如是循环。穷尽七际。现前销灭。灭已无复。   笺云。言此身灭后。不复更生。   由此计度死后断灭。堕落外道。惑菩提性。   后通收总数。   是则名为第九外道立五阴中死后断灭心颠倒论。   后双结。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后后有。生计度者。   十五涅槃文三。初总标。   笺云。于此身后。更有身。   是人坠入五涅槃论。   笺云。妄计五处。为安乐。涅槃寂灭之义。   或以欲界。为正转依。   次别释文二。初欲色单明。   笺云。谓转舍此身后。又向欲界受生。依于欲界。   观见圆明。生爱慕故。   笺云。或以性明。或计神我。圆明取下义。   或以初禅性无忧故。   笺云。初禅无忧。   或以二禅心无苦故。   笺云。二禅无苦。   或以三禅极悦随故。   笺云。悦乐也。谓三禅纯乐。或极悦则无喜悦也。   或以四禅苦乐二亡。   笺云。谓四禅是舍念清净地。亡初禅苦二禅乐。   不受轮回。   笺云。计此五处所依。为不轮回。   生灭性故。   笺云。佛地观之。皆生灭之性也。   迷有漏天。作无为解。   笺云。此皆迷有漏之天。作无为之见解。   五处安隐。为胜净依。   笺云。为殊胜清净之所依。   如是循环。五处究竟。   后通收总数。   笺云。将此五处。为究竟所依。   由此计度五现涅槃。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十外道立五阴中五现涅槃心颠倒论。   后结。意如前总搜群见。括蒂穷萌。觉路真标。应垂劝学。   笺云。疏言总搜群见。结前生后。括蒂穷萌。该括始终妄见也。   阿难。如是十种禅那狂解。   后结劝文二。初结文二。初括前狂解。   笺云。狂解。则狂乱见解。   皆是行阴。用心交互。   笺云。用心交相互换。言被他魔力。将其魔心。换行人之心。   故现斯悟。   笺云。现此虚妄解悟。   众生顽迷。不自忖量。逢此现前。以迷为解。自言登圣。大妄语成。堕无间狱。   后妄证招沈。   汝等必须将如来心。于我灭后。传示末法。遍令众生。觉了斯义。   后劝文二。初遐宣像末。总了真诠。   笺云。前皆言将如来语。此中何故言如来心。谓从根本智。流出后得智。从后得智。流出大悲心。从大悲心。流出三乘十二分教。故云心。   无令心魔。自起净孽。   后辨错归元成真演妙。   笺云。为行阴。沉隐妄计。皆是妖孽。   保持覆护。销息邪见。教其身心。开觉真义。于无上道。不遭枝岐。   笺云。树分曰枝。路分曰岐。喻此妄执邪魔境界。   勿令心祈。得少为足。   笺云。祈求也。   作大觉王清净标指。   笺云。如此说。是作大觉王标□指的也。   阿难。彼善男子。   五识阴文二。初明十异迷源文三。初总标文三。初包前行尽文二。初标穷业性。   笺云。是前动静不移。忆忘如一。当依其中之人。   修三摩提。行阴尽者。   笺云。过去已出行阴。者。则五蕴假者。   诸世间性。   笺云。则行阴迁流造作。乃世间之性。   幽清扰动。同分生机。   笺云。则十二类生。依此行阴生灭之机微。同其分位。   发然隳裂。   笺云。隳亦裂也。如衣之破裂。已出行阴。   沉细纲纽。   笺云。则行阴深沉微细。纲则网中大绳。细是持诸烦恼。此则总目行阴。折其烦恼。   补特伽罗。   笺云。唐言数取趣。则行阴数数取。数数受生也。   酬业深脉。   笺云。乃十二类生。酬因答果立脉。喻如人脉在则身存。脉亡则身灭。脉如行阴。   感应悬绝。   笺云。言行阴如今已绝。行阴。则能感应。十二类生。则所感应。   于涅槃天。   笺云。天。喻光洁自在。涅槃则理。   将大明悟。   笺云。明亦悟。是智。况行尽悟理。起始觉智。合本觉理。   如候鸡鸣。瞻顾东方。已有精色。   后喻睹真明。   笺云。如候鸡鸣。比行人。既出行阴到识阴。若识体即真。识相即妄。东方众方之上。   六根虚静。   次叙识仍存文三。初彰明静。   笺云。六根。虚通寂静。六根。皆八识所变。   无复驰逸。   笺云。无复驰流荡逸。正在识阴。   内外湛明。   笺云。内是识。外是器世等。   入无所入。   笺云。入是能入。无所入识也。然建立及受用。皆从八识生。如今摄末归本。摄相归性。故入无所入也。   深达十方十二种类。受命元由。   次显通真则了行为由。   笺云。言行阴。为十二类生元由。   观由执元。   了生住寂。   笺云。是行阴。疏言了生住寂。则了生行阴其寂。   诸类不召。   生种不集。   笺云。更无十二类生元由可召。疏言生种不集。则无行阴十二类生之种性。   于十方界。已获其同。   表相同体。   笺云。则同归识体。   精色不沈。   心灵显静。   笺云。则识阴无行阴。   发现幽秘。   见生元本显法身自相。   笺云。则十二类生之元。是行□□归本藏是识阴。谓八识是如来藏性。法身自相。然此八识。白净无垢。或但了唯识性。即是法身。   此则名为识阴区宇。   后结标。   笺云。前三科中。后结标识相。   若于群召。已获同中。   后显销阴尽文三。初明尽相。   笺云。若于行阴。出其行阴。同其识阴之体。   销磨六门。合开成就。   笺云。更无六根门□之所关闭也。眼被色尘关。耳被声尘关。如今既出识阴。得其互六根一时合开。一根发识。遍缘诸境。   见闻通邻。   笺云。见则眼。闻则耳。一特通近。   互用清净。   笺云。得其互用。则清净。若不互用。则浑浊。   十方世界。   笺云。是所依器世。   及与身心。   笺云。身能依。   如净琉璃。   笺云。□□体净。   内外明彻。名识阴尽。   笺云。内外明彻。是身。   是人则能超越命浊。   次述超凡。   笺云。命。是八识连持不断功能。今既出。则无命浊。   观其所由。罔象虚元颠倒妄想。以为其本。   后彰□本。   笺云。为出□后。却返观识阴。罔无也。象形也。迷本无形。达真似妄。推元本妄。故曰虚元。则虚妄之本元也。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第十上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十(之下)     天竺沙门 般剌密帝 译     乌长国沙门 弥伽释迦 译语     菩萨戒弟子 房融 笔受     西京大兴福寺沙门 惟悫 科     皇宋首楞大师 可度 笺   阿难当知。是善男子。穷诸行空。于识还元。   笺云。现在识阴中。   已灭生灭。   笺云。已灭前行阴生灭。   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笺云。未至唯识性。   能令己身根隔合开。   后彰通互。   笺云。隔绝六尘合开。六根不被六尘关门。得其互用。   亦与十方诸类通觉。   笺云。十二类生通同觉照。   觉知通淴能入圆元。   笺云。此觉知识。通同淴灭。能入识体。   若于所归。   次述于元立计文三。初标立计。   笺云。是识。   立真常因。   笺云。立此识。为真常体之因依也。   生胜解者。   笺云。生其殊胜之解。于决定境。印持为性。不可引转为业。   是人则堕因所因执。   次显堕邪。因所因者。因则生死诸法。所因则识为生因。不了性本无生。不与生为生因。见生起自心源。遂起所因元执。   笺云。外人问。此外道。因何作此计耶。答。见生起自心源。   娑毗迦罗。   后举同类。   笺云。唐言黄赤色仙。是数胜论主。   所归冥谛。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笺云。冥谛。则计从冥□谛。生觉性谛。觉性生我心。我心生五微尘。五微尘生五大。五大生五知根。五知根生五作业根。后方生心平等根。神我处中。不烂不坏。   是名第一立所得心。成所归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外道种。   后结归邪径。且心源湛寂。是本归宁。不执常而本性元常。强立常因。因立常勿妄起。迷心再发。妄习还生。不了真诠。落斯邪径。   阿难。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二能非能执文三。初明顺寂未圆。   笺云。虽悟识相。未悟识性。   若于所归。   次述于元立计文三。初标立计。   笺云。则识也。   览为自体。   笺云。览取也。言取此识。为自家本体。   尽虚空界。   笺云。所依虚空。   十二类内。   笺云。能依有情。   所有众生。皆我身中一类流出。   笺云。皆从我身之中。一类流出神我之性。则第八识也。   生胜解者。   笺云。然后于此上。生其胜解。则于决定境。印持为性。   是人则堕能非能执。   次显堕邪。   笺云。计我为能生。十二类生。是我身中流出。而彼不能生。   摩醯首罗。   后举同类。   笺云。梵语莫醯湿伐罗。唐言大自在。此梵讹略。   现无边身。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笺云。言此天。执神我为性。周遍国土十二类生。从我身中流出。为其明伴道侣。   是名第二立能为心。   后结归邪径。   笺云。识也。   成能事果。   笺云。执此识。为能成业所证之果。   遣远圆通。背涅槃城。   笺云。遣远圆通之智。背诸佛如来涅槃之城。则理。   生大慢天。   笺云。则大自在天。此天人。高举为性。故云大慢。   我遍圆种。   笺云。言神我之性。周遍圆满。是此之种类。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三常非常文三。初明顺寂未圆。   若于所归。有所归依。   次述于元立计文三。初标立计。   笺云。行阴之中。无归依。今到此识。便执此识阴。为所依之处。   自疑身心从彼流出。   笺云。自家疑此身心。从彼识阴中流出。   十方虚空。咸其生起。   笺云。所依虚空。总皆于此识阴之中生起。   则于都起所宣流地。   笺云。言识阴为内身外器都起之处。宣布流出之地。地则所依之地也。   作真常身无生灭解。   笺云。真常则法身。言执此生灭之心。作不生灭之解。   在生灭中。早计常住。   笺云。世尊断云。在生灭之中。旱计此识。为常住之性。   既惑不生。   笺云。惑生灭。为不生灭之理。   亦迷生灭。   笺云。既也迷真。亦不识妄。   安住沉迷。生胜解者。   笺云。则识沉隐迷妄也。   是人则堕常非常执。   次显堕邪。   笺云。计识为常。十方虚空。从我流出。则无常。   计自在天。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后举同类。   是名第三立因依心。成妄计果。遣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倒圆种。   后结归邪径。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四知无知文三。初明顺寂未圆。   若于所知。   次述于元立计文三。初标立计。   笺云。则识也。   知遍圆故。   笺云。言此所知之识性。周遍圆明。   因知立解。   笺云。因知是识。便立为能解。   十方草木。皆称有情。与人无异。草木为人。人死还成十方草树。   笺云。为此行人。见情与非情。皆因第八识变。便作如是计。将有情为无情。无情为有情。此则才辨因果。有此计。   无择遍知。生胜解者。   笺云。更无选择情与非情。计一知觉。   是人则堕知无知执。   次显堕邪。   婆吒霰尼。   后举同类。   笺云。唐言遍觉外道。   执一切觉。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笺云。执有情无情。俱有知觉。   是名第四计圆知心。   后结归邪径。   笺云。计圆遍知觉之心。   成虚谬果。   笺云。虚妄错谬。执有情为无情。   遣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倒知种。   笺云。颠倒知解之种性也。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五生无生文三。初明顺寂未圆。   笺云。未了识体。但了识相也。   若于圆融。   次述于元立计文三。初标立计。   笺云。是达识阴。   根互用中。已得随顺。   笺云。为在识阴。达识唯一。根虽殊而识不殊。故互用也。   便于圆化一切发生。   笺云。计识阴圆遍。能化生一切法界。为一切法所依。   求火光明。乐水清净。爱风周流。观尘成就。各各崇事。以此群尘。发作本因。立常住解。   笺云。群尘。则四大前尘也。   是人则堕生无生执。   次举堕邪。   诸迦叶波。   后举同类。   笺云。是事火龙。优楼频螺。伽耶。那提。三迦叶波。   并婆罗门。勤心役身。事火崇水。求出生死。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笺云。婆罗门。唐言净胤。或事水等。   是名第五计著崇事。   后结归邪径。   笺云。言妄生计著。崇重水大等事。   迷心从物立妄求因。   笺云。立此虚妄。为所求之本因。   求妄冀果。   笺云。求此虚妄。冀仗为果。   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颠化种。   笺云。生颠倒变化之种类。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六归无归文三。初明顺寂未圆。   若于圆明。计明中虚。   次述于示立计文三。初标立计。   笺云。计其识体圆明。其中虚无。   非灭群化。   笺云。则非却此识。然识为群化所依也。   以永灭依。   笺云。将此识。为永依断灭。拨丧无余。则恶趣空也。   为所归依。生胜解者。   笺云。将此永灭。为所归依之处。   是人则堕归无归执。   次显堕邪。   笺云。计识阴为所归。而著空。是无归。   无想天中。   后举同类。此天。五百劫在定。想心不行。此中影取空处二万劫。识处四万劫。无所有处六万劫。非非想处八万劫。   诸舜若多。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笺云。舜若多是空神。无身则伏第六现行不起。如友覆火。   是名第六圆虚无心。   后结归邪径。   笺云。圆虚则识。无心则识空。   成空亡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断灭种。   笺云。拨同断灭。成空亡之果。一向著空。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七贪非贪文三。初明顺寂未圆。   若于圆常。   次述于元立计文三。初标立计。   笺云。则识。   固身常住。   笺云。坚固此危幻之身。以为常。   同于精圆。长不倾逝。生胜解者。   笺云。精纯圆常。则法身。将妄同真。欲其长生。入真常境。   是人则堕贪非贪执。   次显堕邪。   笺云。贪。谓起贪心。贪固□□以为坚固非贪。言此身不可贪也。   诸阿斯陀。   后举同类。   笺云。唐言无胜。   求长命者。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笺云。此外道。求长生久视之道。或闻诸佛有真身常身。向色究竟天。成自受用身。根根尘尘。廓周沙界。尽未来际。常受广大法乐。乃作此执。   是名第七执著命元。立固妄因。趣长劳果。遣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妄延种。   后结归邪径。   笺云。唯是趣向长时劳苦之果。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八真无真文三。初明顺寂未圆。   观命互通。   次述于元立计文三。初标立计。   笺云。观此命元。是识阴。互通。则六门合开也。   却留尘劳。恐其销尽。   笺云。为既到识阴若尽。此识则成智。今既欲尽。便生是念。却留此尘劳。恐其销尽无所依止。   便于此际。坐莲华宫。   笺云。于此际。化宝莲华。华中现宫殿等。   广化七珍。多增宝媱。纵恣其心。生胜解者。   笺云。宝媱。则妙宝庄严之美女。纵恣其心。行其染法。   是人则堕真无真执。   次显堕邪。   笺云。言此外道。执识阴是真。不知本是生灭之因。是非真。   吒枳迦罗。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后举同类。吒枳迦罗。木见唐言。取类。或波旬异号。未敢详定。   是名第八发邪思因。   后结归邪径。   笺云。发邪见思想之因。   立炽尘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   笺云。立其炽盛尘劳之果。则染之一法。   生天魔种。   笺云。同前想阴。天魔种类。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后述劣乘文二。初声闻文三。初明顺寂未圆。   于命明中。   次述于元立计文三。初证灭滞权。   笺云。命是八识连持不断。明则圆明识体。   分别精粗。   笺云。精则识体。粗则识相。   疏决真伪。   笺云。疏通决择。真是识体。伪乃识相。则八识上。变根身器世等。   因果相酬。   笺云。举一二类生。业果酬感之处则识。   唯求感应。   笺云。十二类。是能感应。识是所感应。   背清净道。   笺云。是诸佛如来佛果位中。三身四智。悉皆圆满清净之理。三乘圣人游履之处。曰道。   所谓见苦断集。   笺云。若是世□果。集是世间之因。乃见苦之果。断集之因也。   证灭修道。   笺云。灭理。是出世间果。道智。是出世间因。举出世间果。令攸出世间因而趣入。   居灭已休。   笺云。居其生空涅槃。以为休止之处。   更不前进。生胜解者。   笺云。更不前进趣向无上菩提。   是人则堕定性声闻。   次显归定性。   笺云。定性者。则不回心入大。   诸无闻僧。   后举增慢同类。   笺云。明不闻大乘教者。   增上慢者。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笺云。增上慢。则法华会上。五千退坐者。向德上起慢。   是名第九圆精应心。   后结归邪径。   笺云。圆满精纯。是生空智。   成趣寂果。   笺云。趣向生空涅槃为果。是所证之处。   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缠空种。   笺云。   其生空理。谓一向著空。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后缘觉文三。初明顺寂未圆。   若于圆融。   次述于元立计文三。初证灭滞权。   笺云。诸行具足。曰圆。体业俱亡。曰融也。   清净觉明。   笺云。则生空理。   发研深妙。   笺云。则加行生空智。   即立涅槃。而不前进。生胜解者。   笺云。则生空涅槃。   是人则堕定性辟支。   次显归定性。   诸缘独伦不回心者。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后举增慢同类。   笺云。诸缘则部行。独伦则麟角喻。   是名第十圆觉淴心。   后结归邪径。   笺云。圆满觉照。淴灭其心。是生空智。   成湛明果。   笺云。证生空理。   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觉圆明不化圆种。   笺云。为此独觉不欣化于众生。   阿难。如是十种禅那中途成狂。   后结劝文三。初遍明结劝文二。初结文三。初标前立计。   笺云。出前四阴。则识阴中。既未出此识。如人行至中途。若出此识。便成佛去。如今正在此中生其妄计。是中途成其狂乱也。   因依迷惑。   笺云。因。亲依止也。言亲近依止此迷妄之惑。   于未足中。生满足证。   笺云。如声闻二乘。只到生空涅槃。为满足也。   皆是识阴。用心交互。故生斯位。   笺云。位。则六十二异计之位。   众生顽迷。不自忖量。逢此现前。各以所爱先习迷心。   次彰迷息停功。   笺云。如声闻二乘。趣生空理。此皆是所爱先习也。   而自休息。   笺云。将此为休止停息之处。   将为毕竟所归宁地。   笺云。便将此生空涅槃。为所归宁之地。只到三百由旬名为化城。未到宝所。直至向色究竟天。成自受用身佛。常受广大法乐。此方为所归宁地。   自言满足无上菩提。大妄语成。外道邪魔。所感业终。堕无间狱。   后显妄招沉滞。   笺云。若是外道等。大妄语成。受此所感。恶业之报终。后乃沉地狱。   声闻缘觉不成精进。   笺云。若是声闻等。自是满足。不成精进无上菩提。不入地狱也。   汝等存心。秉如来道。将此法门。于我灭后。传示末世。普令众生。觉了斯义。无令见魔自作沉孽。保绥哀救消息邪缘。令其身心。入佛知见。从始成就。不遭岐路。   后劝。   笺云。绥安也。汝等存注其心。无令他行人见此等魔。保安哀救。   如是法门。先过去世。恒沙劫中。微尘如来。乘此心开。得无上道。   次总叙超伦文三。初引过佛同乘。   笺云。外人问。法门为是令佛作如是说。为三世佛。作如是说。经答。如是法门。指五十种魔事。先过去世。有多少恒沙劫。劫中有多少微尘如来。此如来。何得成无上道。乘此心开。得无上道。已上。亦结答阿难从摩登伽处归。请世尊。云恨无始来。一向多闻。未全道力。至最初方便。   识阴若尽。则汝现前。诸根互用。   次显现依超证。   笺云。言六根各得互换作用。一根发识。遍缘诸境。   从互用中。能入菩萨金刚干慧。   笺云。金刚是喻。此喻慧如金刚手中之杵。   圆明积心。   笺云。圆满凝明精微之心。是理。   于中发化。   笺云。即体之智。发起变化。   如净琉璃内含宝月如是乃超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心。   笺云。此是地前四十四心菩萨。   菩萨所行金刚十地。   笺云。是十地初欢喜至法云。此十地菩萨。地地皆是此金刚干慧。   等觉圆明。   笺云。十地后等觉位。理智齐等。故曰等觉。一念一刹那中。假立故。圆满融明。   入于如来妙庄严海。   笺云。是妙觉位。微妙庄校严净。居法性土。如海之广大。包含性功德故。   圆满菩提。归无所得。   笺云。无所得而得。   此是。过去先佛世尊。奢摩佗中。毗婆舍那觉明分扸。微细魔事。   后明依行必证文三。初引过明同。   笺云。佛又恐将为已证。乃云。此是过去先佛世尊。真觉凝明之。智。分明剖扸。   魔境现前。汝能谙识。心垢洗除。不落邪见。   以劝除邪惑。   笺云。前言汝犹未识。如今已出五阴。超五浊。乃言汝能谙会辨识。此之境界。   阴魔销灭。天魔摧碎。   笺云。阴魔心魔也。内心攻起。天魔附著。   大力鬼神。褫魄逃逝。魑魅魍魉。无复出生。   笺云。褫魄者。言褫落其魂魄也。   直至菩提。无诸少乏。下劣增进。于大涅槃。心不迷闷。   后明直进菩提。   笺云。不迷。则不被魔乱。不闷。则心不妄计。或迷而不悟。闷则不入。   若诸末世愚钝众生。   后结持真句文三。初悬标末品。   笺云。则愚痴暗钝。   未识禅那。   笺云。禅那妙定。   不知说法。   笺云。言无智慧或不知魔。说谓是佛说。   乐修三昧。   笺云。爱乐修习三昧正受也。定之异名。   汝恐同邪。一心劝令持我佛顶陀罗尼咒。   笺云。嘱阿难。专注一心。劝诸众生。持鸟瑟尼沙咒。   若未能诵。写于禅堂。或带身上。   次劝诵写除魔。   笺云。禅堂则坐禅之堂。   一切诸魔。   笺云。则欲界顶上诸魔王。   所不能动。   笺云。真言力故。不能恼诸行人。汝如沸汤。彼如坚冰。暖气渐凌。不日消殒。   汝当恭钦十方如来究竟修进最后垂范。   后来钦流教。   笺云。范犹法也。世尊四十五年后。说此经了。即说涅槃。是最后垂法。或此五十重魔事。在后说之。故曰最后。   阿难即从座起。闻佛示诲。顶礼钦奉。忆持无失。   后重疏五想文二。初陈疑请决文五。初闻持妙旨。   笺云。重疏五想。为阿难。见佛说五阴皆有妄想。色坚固。受虚明。想融通。行幽隐。识罔象。此五。皆有妄想。所以便疑云。如五根色五尘色。是无情。因何亦有妄想。由此佛所以重与疏。通此五想。经中有三问。一问色为妄想。我当时未闻佛说。二问。五阴为顿除。为渐除。三问。五阴至何为界分。示诲。教诲也。如前文云。此是□□先佛世尊等。又云魔境现前。□□□识。又云。汝当恭钦十方如来究竟修进也。   于大众中。重复白佛。如佛所言。五阴相中。五种虚妄为本想心。   次牒举前文。   我等平常。未蒙如来微细开示。   三未奉微宣。   笺云。一问色为妄想。我等寻常。未见佛微妙子细开通指示。问意。只如受想行识。四阴心所法。从是妄想。只如色阴。五根色。五尘色。法处所摄色。是无情。何故亦言妄想。   又此五阴为并销除。为次第尽。   四述界边顿渐。   笺云。意问。为第一阴既无。余五一时销尽。为复次第□尽至第五。   如是五重。诣何为界。   笺云。界具四义。因义。性义。流类义。种族义。   惟愿如来。发宣大慈。   五请哀来现。   笺云。然阿难。便请开示宣发。   为此大众。清明心目。   笺云。心则真心也谓理。目则智也。   以为末世一切众生。作将来眼。   笺云。指此教。为后世照道入理之眼目。   佛告阿难。精真妙明。本觉圆净。   后广释前疑文二。初释想名文二。初总陈元相文三。初总明真妄文三。初明真离垢。   笺云。此已上是真如之理。   非留生死。及诸尘垢。   笺云。真中无妄。如澄湛水。更无五阴等。法尘业垢。   乃至虚空。皆因妄想之所生起。   次因想生空。   笺云。此空。是第七执第八见分为我。变起此一重。昏钝顽空。   斯元本觉。妙明真精。妄以发生诸器世间。   后究妄从真。   笺云。言此之虚妄根元。本来是真。既也如是。因何有妄。以发生。因一切众生。一念违如。觉劳相现。便有色受想等虚妄。如澄湛水。因风鼓动。便成波起。水体无波。如真体无妄。便有所依器世间等。   如演若多。迷头认影。   次喻消双执文三。初立妄喻。   笺云。头喻真镜中。喻妄迷失本头。认影为头。如一切众生。失本真性。认妄为真。   妄元无因。   次述妄计文四。初述妄立因缘。   笺云。言虚妄之法。无有因依。   于妄想中。立因缘性。   笺云。向虚妄相想□□□□□□□则内道二乘之人所执。   迷因缘者。称为自然。   次述迷立目。   笺云。迷因缘之性执为自然。此则外道。   彼虚空性。犹实幻生。   三举空由幻。   因缘自然。皆是众生妄心计度。   四双责二途。   阿难。知妄所起。说妄因缘。若妄元无。说妄因缘。元无所有。何况不知推自然者。   后责妄说。   笺云。言汝若知妄所起。我便许汝说为因缘。若妄元不成。何况不知因缘。却执妄为自然。   是故如来。与汝发明五阴本因。同是妄想。   后显阴同因。   汝体先因父母想生。汝心非想。则不能来想中传命。   后别释五名文五。初坚固文三。初述形因三想。   笺云。则释五名。则重疏五想也。为他前来疑道。只如受想行识四阴。是心所法。且从是妄想。此五根色五尘色是无情。何故亦说是妄想。于是世尊。向此中。□□□□□□□□□□□□□□□□□有若是男。向母身上□想。中有□□□□□身上取想。言此身是色法。则不能来想中传命。谓初七羯逻蓝。向母身中受胎。则第八识托胎时也。命。是八识上。连持不断之功能。   如我先言。心想酢味。口中涎生。心想登高。足心酸起。悬崖不有。酢物未来。   次引双喻通伦。   笺云。指第二经破五阴中想阴文。云如人谈说酢梅。口中水出。思踏悬崖。足心酸涩。此口与足。皆是色法。因何受此想心。而生酸涩等。   汝体必非虚妄通伦。   笺云。言汝体。若必言不是虚妄想相。通同伦流。便反显云。汝体正是。虚妄通伦。   口水如何。因谈酢出。   笺云。曾知是虚妄伦流。   是故当知。汝现色身。名为坚固第一妄想。   后结成初目。   即此所说临高想心。   次虚明文二。初形随酸涩。   笺云。佛为能说。临高想心。是所说。   能令汝形。真受酸涩。   笺云。为受以领纳为义。既能领纳酸涩。是受。   由因受生。能动色体。   笺云。由因领纳酸涩。能令色身。口酸足涩。或即此所说。是指前文。蹑下妄想也。   汝今现前。顺益违损。二现驱驰。名为虚明第二妄想。   后结受虚名。   笺云。顺则益。违则损。此是身家所缘境。受此违顺二境。二现驱使驰流。   由汝念虑。使汝色身。   三融通文二。初形随想运。   笺云。由心使身。   身非念伦。汝身何因。随念所使。   笺云。言若身不是念之伦流。何因随其妄念所使。   种种取象。心生形取。与念相应。寤则想心。寐为诸梦。   笺云。种种不一也。心念前境。身形前取。曾知是念之伦流。   则汝想念。摇动妄情。名为融通第三妄想。   后结号融通。   笺云。融则万象含心。通则旁随众境。   化理不住。   四幽隐文三。初述行阴冥迁。   笺云。谓变化。生灭无而忽有之道。理则行阴。念念生灭。改变不停住也。   运运密移。   笺云。运运则动。密移为行阴。隐密迁移。念念不停。   甲长发生。气销容皱。日夜相代。曾无觉悟。   笺云。相代。则想之代谢。念念生灭。   阿难。此若非汝。云何体迁。   次纵陈双诘。   笺云。言此行阴。若非汝妄。心生灭。云何有气销容皱等事。   如必是真。汝何无觉。   笺云。若言此行阴是真。何故发生爪长。不觉迁流。□觉则真。今又不觉。曾知是妄。   则汝诸行。念念不亭。名为幽隐第四妄想。   后结想幽名。   笺云。幽则潜细难知。隐乃陀那藏伏。   又汝精明。   五罔象文五。初标责受文三。初纵立体常。   笺云。是牒彼识阴为五八二识。现量对境。不分能所。故曰精明。   湛不摇处。   笺云。则第八识生灭微细。看之不见。似不摇动。   名恒常者。   笺云。八识惟恒无审。者牒辞□。   于身不出见闻觉知。   次举识分剂。   笺云。见。是眼识。闻。是耳与鼻识。觉是身识。知。是舌与意识。谓此现量识。是八识亲变相分。是举第八分剂。   若实精真。不容习妄。   后显不容妄习。   笺云。若实个是真。不合有□气□法习惯习也。   何因汝等曾于昔年。睹一奇物。经历年岁。忆忘俱无。于后忽然覆睹前物。记忆宛然。曾不遗失。   三引事含熏文二初责含遥习。   笺云。覆再也。为前纳得种子。落在八识之中。再遇境时。种子乃生起现行。   则此精了湛不摇中。念念受熏。有何筹算。   后指识宜熏。   笺云。为此第八识。虽是现量。而非能熏。但为所熏。念念受前七识。所熏种子。落在其中。不可以筹量算数。   阿难当知。此湛非真。   三比水潜流文三。初举识非真。   如流急水。望如恬静。流急不见。非是无流。   次比流潜急。   笺云。非无生灭。生灭难见。   若非想元。宁受想习。   后指习非真。   笺云。若此八识。不是妄想根元。不合受一切习气。如今既受习气。曾知是妄。   非汝六根互用合开。   四指穷真妄谢文二。初举互用全真。   此之妄想。无时得灭。   后显迷销尽。   笺云。经□问此之识阴几时得□。答□汝六根互用合开。此之妄想。无时得尽。言若非汝六根门显。不被六尘关闭。是汝六根。无时销灭。须得六根互用。到佛果位。方转八识。成大圆镜智。此识转时。转名不转体。   故汝现前见闻觉知中串习几。则湛了内罔象虚元。第五颠倒。细微精想。   后结。精想名罔象虚元。罔无也。迷本无形。违真似有。推源本妄。故曰虚元。颠倒则初起相缘。微细乃明业转。精则一真冥合。想乃忽慕圆明。生死槃根。此为[漯-ㄠ]枑。   笺云。颠倒则初起相缘者。则初起性明相时。微细则业转。二识不言现。现是八识体。精则一真冥合。则第八中一分净分。则第九识故冥合。想乃忽慕圆明。则忽□□□□□性明。明圆明之体。是初有想。起此想□生死根本。最微细。已上。结答五阴皆有妄想。   阿难。是五受阴。五妄想成。   后通边际文二。初述五阴边际文二初牒五同因。   笺云。言此五阴。皆有领纳之义。故云受阴。五妄想成。第一质碍妄想。乃至第五罔象妄想。   汝今欲知因界浅深。   后遐分十际文五。初色空二妄。   笺云。五阴。皆有因界。浅则是因。深则是界。此标贯下。   唯色与空。是色边际。   笺云。为此色是实色。空是顽空。此色质碍。与空虚处相反。故色以空为边际。或云。因果。因是受想行识。果是色。果深因浅也。   唯触及离。是受边际。   次触离不言通意。   笺云。为受以领纳为义。若有触著。则有领纳。若有离触。则无领纳。唯触及离是受边际。   唯记与忘。是想边际。   三记忘。忘亦识昏同为妄摄。   笺云。想以取象。为行相。若有记忆。则有取象。既无记忆。是忘。则是想之边际。外人问。记也且从念。念缘持。是妄。只如忘是无心。合与真体相冥。因何亦妄。答妄亦识昏。同为忘摄。   唯灭与生。是行边际。   四灭生。生可见灭有二。一永。二相。此灭□流动相乘。唯成于妄。   笺云。为行□迁□流为行相。既若有生则有行。若灭则无行。所□是行边际。外人问此相灭与永灭。为同为异。答此灭流动相乘。唯成于妄。   湛入合湛。归识边际。   五湛入合湛。上即六识。合乃八元。上妄可知。下通真妄。此言生灭集起边论。故立阴名。显彰迷习。   笺云。上湛入。则第六不与五同缘。合湛。则归第八识染分上来。即若有第六。便与五同缘。是识阴。今归八体上来。是识之边际。已上结答如是五重。诣何为界。疏言上即六识。是第六识不与五同缘。唯目安山。合乃八元者。为第八是前识根元。上妄可知者。第六念念生灭可知。下通真妄者。第八识染分则带相。若净分是智品。外人问。识通于真妄。此湛入。是真是妄。答。此言生灭集起边论。集则积集。起则生起。第八无始时。积集生起。一切漏无漏种子在中生起故。云集起边论。   此五阴元。重叠生起。   后示除彰劝文二。初除文三。初□灭二门。   笺云。五阴根元。则八识。   生因识有。   笺云。为最初受生。托母胎中。为羯逻蓝。秽触不净而受胎。   灭从色除。   笺云。若灭无时。先从五根色。皆归种也。   理则顿悟。乘悟并销。   次双通顿渐。   笺云。若是悟理。但悟一阴。其余四阴。一时并除。   事非顿除。因次第尽。   笺云。此答第二问。须次第出其色阴。乃至识阴方尽。   我已示汝劫波巾结。何所不明。再此询问。   后责迷再请。   笺云。指第五经。结解同体疑。云。阿难吾今问汝。此劫波罗巾。乃至佛言六根解除。亦复如是。亦是此义。责之。汝何再问。□上是结答。为并销除。为次第尽。   汝应将此妄想根元。心得开通。   后劝文三。初彰自了心开。   传示将来末法之中。诸修行者。令识虚妄。   后叙流通教意。   笺云。令识五阴虚妄。   深厌自生。知有涅槃。不恋三界。   笺云。深厌自生。则生灭法不出此五阴。   阿难。若复有人。遍满十方所有虚空。盈满七宝。持以奉上微尘诸佛。承事供养。心无虚度。   四运教弥。兴文四。初明供佛福广文三。初廓明珠珍施。   笺云。第四运教弥兴流通。然教无兴运法□□流。是故世尊。广说校量传持□果。经云。阿难□后有人。遍满十方。乃至得福多否阿难。以少类多答言。虚空无尽。乃至有何边际。又云。若复有人。身具四事。乃至靡不经历。比量前福。能以一念。将此法门。于末劫中。乃至譬喻所不能及。虚空。所依太虚空也。七宝。金银琉璃等。持。赍持也。供以四事饮食衣服等。又向佛边侍养。心无虚度。度犹过也。   于意云何。是人以此施佛因缘。得福多否。   次审福缘多。   笺云。言虚空无尽。珍宝无边。承事供养。心无虚度之因缘。审其得福多少。   阿获答言。虚空无尽。珍宝无边。昔有众生。施佛七钱。舍身犹获转轮王位。况复现前虚空既穷。佛土充满。皆施珍宝。穷劫思议尚不能及。是福云何更有边际。   后答少感轮王况无边际。   笺云。施佛七钱。则七枚金钱。舍身。则舍此一报身。后得转轮王。出增劫人。寿八万四千岁。七宝随身。千子围绕。四洲一化。此以少类多答。   佛告阿难。诸佛如来。语无虚妄。   次□积罪□深文三。初告言真实。   笺云。世尊。将欲举一人造十恶四重。然后传经功能。又变地狱苦因。成安乐国。恐他不信。旦先誓言向他。语无虚妄。佛皆真语。实语。不诳语。不异语。   若复有人。身具四重。   次引犯二根愆。   笺云。四重。则小乘四分戒。淫杀盗妄语。   十波罗夷。   笺云。此云堕。言若犯此罪。当来堕不如意处。又云弃。言弃向二部清净僧外。则菩萨戒经。一若自杀。教人杀等。二若自盗。教人盗等。三若自邪淫。教人邪淫等。四若自妄语。教人妄语等。五若自酤酒。教人酤酒。六若自说在家出家。菩萨罪过。比丘比丘尼过。若教人说过。七若自赞毁他。教人赞毁他。八若自悭。教人悭九若自嗔。教人嗔。十若自谤三宝。教人谤三宝。   瞬息则经此方他方阿鼻地狱。乃至穷尽十方无间。靡不经历。   后明受苦迅速。   笺云。瞬息。则瞬视喘息间。阿鼻唐言无间。言苦苦相连。无有间歇。靡不经历者。言地狱无不经过遍历也。   能以一念。将此法门。于末劫中。开示未学。   三显流功文六。初叹一念流功。   笺云。一念即少念。少念即无念。无念是无分别智。与理相应。将此法门。是此首楞严经也。于末法中。正是今时。开示未学。传持此教。   是人罪障。应念销灭。   次欢顿融长苦。   笺云。是前来所造。四重十波罗夷罪。应念。即应前之一念心。一念。即是无分别智。   变其所受地狱苦因。成安乐国。   三难□因成果。   笺云。变苦成乐。   得福超越前之施人。百倍千倍。千万亿倍。   四叹福倍无穷。   笺云。前之施人。则前来虚空无尽。佛土充满之人。百倍莫止百倍又过。千倍莫止千倍。千万亿倍。十万为亿。   如是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笺云。乃至算师弟子。将以筹算。又以譬喻。其人功德。俱不□也。   阿难。若有众生。能诵此经。能持此明。如我广说。穷劫不尽。   五叹持□难思。   依我教言。如教行道。直成菩提。无复魔业。   六叹依修克证。   佛说此经已。比丘。比丘尼。   四法□将散文十。初标内众。   优波塞。   次列居家。   笺云。唐言近事男。三归五戒。持得一分半分。堪亲近比丘僧。学佛事。   优婆夷。   笺云。唐言近事女。亦可亲近比丘尼。学佛事。此二。是在家众。   一切世间。   三总绾通居。   笺云。一切总包□象□□迁流□间百。一切众生堕在其间。   天人阿修罗。   □□□□□□□□天者。光□义。自在义。人者。多思觉义。五常为人。修罗如前释。   及诸他方菩萨。   五列他方大士。   笺云。及兼并义。诸者。不一义。他方卜方也。梵语菩提萨埵。唐言觉有情。   二乘。   六标此界二乘。   笺云。声闻缘觉。   圣仙。   七显神仙。   圣。正也。仙迁也。言迁在山中。   童子。   八彰童子。   笺云。童真之子。不犯欲尘。   并初发心大力鬼神。   九陈神鬼。   笺云。则发大乘之心。人之魂魄所归。曰鬼。阴阳不测。曰神。有大力故。曰大力鬼神。   皆大欢喜。作礼而去。   十结俱辞。   笺云。佛说此经已。乃至作礼而去已□是□□□□也。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第十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