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分类问答 -- 修持篇

分类问答 -- 修持篇

修   持   篇



问:听《无量寿经》觉得很相应,很能契入,但是听《华严经》就觉得很茫然。请问是不是境界不够?

答:人有过去、今生,学佛同修决不是这一生才开始学佛,每个人的善根都很深厚。过去你所修学的法门,这一生遇到了,就会觉得很投缘,很欢喜;从前没有学过,这一生遇到了,就感觉很生疏,很茫然。你这种情形,大概过去生中修过淨土,《无量寿经》念得很多,所以一遇到就生欢喜心;可能《华严经》从前没有学过,所以接触之后就比较生疏,原因在此地。21-90-03

问:深圳是一个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有许多密宗的活佛、法王来此地化缘。许多淨宗同修去灌顶,请问这样做对吗?

答:这是各人的因缘不同,无可厚非。但是要了解灌顶真正的意义,不是形式上的。形式上,用一点水洒在头上就开悟了,那我们何必学经教,学得这麽辛苦!释迦牟尼佛又何必讲经说法四十九年,每天拿着水洒就好了。要明白道理。

  你去接受灌顶,他将水洒在你的头上,你是不是真开悟?果然开悟,有效!黄念祖老居士是密宗的上师,他在《无量寿经》注解裡讲得很清楚,「灌」是慈悲加持,「顶」是佛法裡最殊胜的第一法门;灌顶就是将佛法裡的精华传授给你。不是拿水洒头。

  懂得这个道理,我们每天将《无量寿经》或《阿弥陀经》从头到尾念一遍,就是阿弥陀佛给我们灌顶一次,念两遍就灌顶两次。那不是密宗的仁波切活佛给你灌顶,而是阿弥陀佛给你灌顶,十方诸佛如来给你灌顶。所以,一定要懂得佛法的道理,知道怎样修学才是对的。

  你明白就好,遇到这些亲朋好友,也应该将这些道理说清楚。至于他去不去,各有因缘,不必障碍,这样就好。21-90-07

问:深圳经常有法师来结缘,并且讲法,多数淨宗同修也去听。请问这样是否不专一?

答:佛法的修学,最重要的是「一门深入,长时薰修」,最好是跟一个老师学。何时才能离开老师?古人的标准是要开悟,就是明心见性、大彻大悟,你就毕业了。古时候叫出师,可以离开老师了。假如你还没有明心见性,不能离开老师;离开老师,你一定会走错路。

  修学淨土宗,条件没有那麽高,只要达到功夫成片,自己有把握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什麽人讲经你都可以听,什麽地方你都可以去,因为没有妨碍。如果自己对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没有把握,还是专修比较好,也就是说不要离开老师。谁是我们的老师?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在哪裡?就是《无量寿经》,因此天天要读诵,天天要思惟,要懂得经上所讲的道理与方法,依教奉行。佛教我们做的,一定认真努力去做;教我们不可以做的,决定不能做。只要两、三年的时间,你就有把握往生。

  淨土法门成就快,我们看《淨土圣贤录》和《往生传》,念佛三年五载往生的人很多。曾经有同修问我,是不是他们修了淨土宗,寿命只有三年、五年,刚好往生?我说不见得,哪有那麽巧的事!何以他们念佛三年五载就往生?他具足了往生的条件,什麽妄想都没有,对于这个世间一切人事物毫无留恋,所以寿命不要,提早走了。因为两个世界相比,一个是极乐,一个是极苦,既然极乐世界去得了,何必还在极苦世界受苦?但是有个例外,能去还不去,就是这个世间还有很多有缘的人需要帮助,所以迟一点走。如果在这个世间没有缘,就先走了。明白这个道理,修行不能不专一,不专一很难有成就。21-90-07

问:朝阳寺有一位居士,止语修行两年多。后来我发现他的心地并不清淨,言谈中现烦恼相。我认为这种修行即断了与众生的法缘,这种苦行是很悲悯的事。请问这种修行方法对吗?

答:你的想法很正确。止语目的是在专心,远离外缘的干扰。口虽不说话,还常用笔写东西传递给人,这个多麻烦!不如讲话方便。他的这种止语是形式上的,念头上并没有止住。祖师大德教导我们修行要从根本修,根本是心地,要求的是心地清淨,心地不染,心地离缘。形式上,遇到有缘的众生也要帮助,止语也可以帮助人。帮助哪些人?废话太多的人。看到人家不说话,多话不如少话,少话不如不说话。但是要契机,你所示现的如果不契机,这个示现是白费,没有人能懂,没有人能受感化。

  总而言之,我们心之所思、行之所为,一定要利益众生,对众生有好处;不能利益众生的,我们不做。我们的时间、精力有限,应当多做有利于社会大众的事,感化社会大众的事。21-90-08

问:实施观心法门后,杂念妄想不多,能保持空念和无念的状态。古德有云:「起心动念是天魔,不起心动念是阴魔,到起不起时是烦恼魔。」有念与无念似乎相违背,请问究竟如何才好?又何谓天魔、阴魔、烦恼魔?

答:「魔」的名称、含义,《愣严经》讲得很清楚。《愣严经》上说,无论什麽境界现前,决不可执着,这样就好;而且《金刚经》也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离妄想、执着实在不容易,淨土宗教我们执持名号,专执着阿弥陀佛的名号,其他的都不要执着,这是一个好办法。用一句「阿弥陀佛」把其他的执着换掉,这个容易,所以念佛法门叫「易行道」。佛教我们要执持,一直到临命终,还执着阿弥陀佛来接引,到了极乐世界再离一切执着。我们可以用这个方法取得西方淨土,这是稳当、可靠而且快速,往生极乐世界成功的果位是想像不到的,超越了其他法门的成就。正因为如此,十方世界诸佛如来都讚歎阿弥陀佛。21-90-15

问:小乘的四念处、大乘的禅及密教的大手印,与观心法门,请问有何不同?可否截长补短,相辅相成?

答:各个宗派用的名词术语、方法不相同,但是其目标、精神、义趣是相同的。四念处属于禅。何谓禅?六祖在《坛经》裡说:「外不着相是禅,内不动心是定。」《金刚经》云:「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不取于相就是「禅」,如如不动就是「定」。不被外境诱huo,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无论是顺境逆境决不受动摇、干扰,这是「禅」;永远保持清淨心,不生妄想、分别、执着,这是「定」。

  这些法门可以相辅相成,但是修行一定要「一门深入」。其实一门就具足一切门,决不能三门一起修。所以,修学一定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法门,适合自己现前的工作、程度,这样容易成就。21-90-15

问:看很多佛书,请问对自己修行是否有障碍?

答:这个完全看自己。如果你看的东西很多,接触的面很广,心地依然清淨,没有分别、执着,就没有障碍;如果心地不清淨,还是要捨离。21-90-23

问:佛家说「相随心转」,法师说我们可以依自己的相貌来对照修行功夫。请问是否相貌较差的修行人,修行功夫也比较差?

答:不一定,因为人的相貌与前生所修的福报有关。四十岁之前,相貌好坏是前生注定的,这是过去生中的福报;四十岁以后,相貌好坏自己要负责任。这句话是何道理?从出生后,这四十年,心行的善恶决定影响你的相貌。所以,年轻时相貌很好,晚年之后相貌未必就好。相貌会变,变好还是变坏,与自己的心行(起心动念、生活行为)有决定的因果关係。

  佛说菩萨修行作佛,特别用一百劫的时间专门修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善因得的善果。佛为何用这麽长的时间来修相好?这是一种示现,表演给我们看的。众生都希望自己相貌好、身体好,佛就做这些示现,什麽样的相貌是由什麽样的业因修成的;你能修这个因,就一定得好果报。21-90-40

问:相貌较差的修行人,请问应如何克服自卑的心理?

答:要想把自卑的烦恼消除,只有一心念佛,不要想相貌的好坏。我们念佛修因证果,果报是究竟圆满。现在相貌丑陋一点没有关係,到极乐世界就是最殊胜的相好。十八罗汉、五百罗汉的造像,相貌各个不相同,有很多稀奇古怪的相貌,但是他有慈悲智慧,所以并不难看。明白这个道理,不要在相貌上生分别、执着,只要一心念佛,不知不觉我们的身体、相貌都会转变。

  《无量寿经》讲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相貌就相同。为什麽要相貌相同?因为他方世界相貌好的人傲慢,相貌不好的人自卑。阿弥陀佛大慈大悲,在极乐世界把这桩事情消除了。所以,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每个人的相好都与阿弥陀佛相同,决定没有差别。大家相貌都一样,是否会溷淆?到极乐世界每个人都有智慧,具足六种神通,所以绝对不会溷淆。21-90-40

问:在对禅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当时为解脱麻烦而参加打七。老师打板的当时,我也进入了无量无边的境界。当我入佛门选择了淨土法门之后,才知道此事之大,怕妄语不该说,身边又无明人,为此远道来求法师开示。

答:在禅堂裡面参究,目的是要把妄想、分别、执着放下。他的手段很特殊,他不给你讲经,也不给你说法,只教你规规矩矩坐在那裡一念不生。你若生了妄想、分别、执着的念头,禅师就用香板供养你,这是真打,是要把你的妄想、分别、执着打掉。你不打妄想了,老老实实什麽也不想了,还是要打,为什麽?无明。不是打你的妄想,就是打你的无明;总而言之,你非挨打不可。

  不过真正禅堂的堂主是不打人的,为什麽?这香板打下去,你会开悟,他就打你;打死都不开悟,他不打你。今天这样的堂主已经找不到了,这些都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的人,他能观机,知道你的缘是否成熟。哪一天缘熟了,一敲你就觉悟了,这个板子打下去是无量功德;若打下去,你不开悟,这个板子打下去有罪过。所以,一定要有真正的道眼,看到这个人缘快成熟了,这一下帮助他,马上就成功了。

  倓虚老法师是天台宗的传人,但他是修淨土念佛往生的,他曾经跟大众说:「他一生当中亲眼看到念佛往生预知时至,站着走、坐着走的,有二十多人,听到的都还不算数。而禅宗修禅得定的,他见过也听过,但是开悟的,他一生当中没有见过,也没有听过。」你就晓得禅之难!

  诸位要知道,参禅不开悟就不能了生死,将来到哪裡去?到四禅天、四空天;如果禅定不够水平,就生欲界上面的四层天。欲界的四王天跟忉利天是靠福德往生的,修上品十善业道能生忉利天。而夜摩天不能全凭福德,还要加上定功,这个定功称作「未到定」。换言之,这个定功还在欲界,不能生初禅天。参禅一定要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才能了生死,所以参禅不如淨土宗,淨土宗只要小小的定功,甚至没有定功都能带业往生,可见这个法门之殊胜不可思议。你能回过头来念佛,这是过去生中的善根、福德、因缘成熟。21-90-62

问:感谢老法师苦口婆心讲解《无量寿经》,使我学会做人。我坚定信心,走成佛之道,请问应如何提高修学?

答:修学在总原则上是讲「相应」,也就是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与经典讲的道理、方法一定要相应。譬如不杀生,我们对于一切众生,如果还有伤害的念头,我们就造杀业。菩萨戒跟比丘戒不同,比丘戒是论事不论心,我想杀牠但是没有杀,这不犯戒。菩萨戒是论心不论事,你想杀牠而没有杀,你已经破戒了。又如偷盗,如果还有佔别人便宜的念头,这是盗心。所以,我们要在日常生活中,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去用功夫,这才是真正会用功。

  我们每天念《无量寿经》,为什麽要把经典念熟?因为念念当中都能想到经典中佛的教导,在日常生活当中就有标准。遇到顺境、善缘,我们要存好心、做好事、做好人;遇到逆境、恶缘,别人想杀害我们,我们还是对人真诚,这是真功夫。

  经典上记载,释迦牟尼佛被歌利王割截身体,歌利王是个恶王,将释迦牟尼佛凌迟处死,用刀一片一片将他割死。释迦牟尼佛心地非常清淨,没有一点瞋恨心,而且非常感激歌利王成就自己的忍辱波罗蜜。何以歌利王要这麽做?无知,不了解事实真相。他要是了解事实真相,他会非常恭敬,不会有如此粗鲁的行为。

  所以,真正功夫要在逆缘当中修,在顺境决定没有贪爱、留恋,在恶境决定没有丝毫瞋恚,永远保持平常心。平常心是道,心地平静绝不起波浪,称作「平常心」。我们总结佛的教诲:「真诚、清淨、平等、正觉、慈悲」,不管在任何环境,不管面对任何人,这个心永远不变,你的修行境界一定会显着的提高,月月境界不同,而且法喜充满。21-90-68

问:请问静坐和禅坐有何不同?如果要修鍊禅坐该如何入手?

答:你要修禅坐,你去请教禅宗的大德,我不答覆你。21-90-70

问:当发心行善时,结果众生所获的利益并非美满,自觉在其中必定有漏,请问如何做才能无漏?

答:这种事情总在「缘」字,缘的关键是众生的善根、福德。众生有善根、有福德,菩萨、有心人来提倡善法,提倡正法,自己依教奉行为大众做榜样,对他一定有启发性。如果众生没有善根、福德,我们做再好的榜样,他看了也无动于衷,麻木不仁。这种状况,古人已经做出榜样给我们看,所谓是「进则利益天下,退则独善其身」。这是告诉我们,如果有缘,我们应当捨己为人,纯粹做利益众生的工作。如果没有缘分,应当隐居,佛家讲「住山」,就是隐居不下山,或者是闭关,完全做独善其身的工作,把自己的德行与学问向上提升,等待机缘成熟。

  如果你「厚积薄发」,你积得愈厚,你发的力量就愈强。印光大师给我们做了好榜样,他老人家七十岁之前,没有人知道,这是独善其身;七十岁之后才被人发现,但八十岁就往生了,他利益众生的时间只有末后这十年,所谓是兼善天下,那个力量太大太大了。虽然时间短,但因为积得深厚,所以发的力量强,影响力就大了。

  鸠摩罗什大师也是如此,他到中国很长的一段时间都无法发挥,一直到姚兴作皇帝,才把他请出来。他在中国弘法利生的事业只有七年,但七年的影响太大了。所以,要影响面大,影响的时间长,积德、积学一定要深厚。21-90-73

问:修心时要做到忍、让、退,必能成大果,请问这是否为修心的一部分?

答:若错会「忍、让、退」的意思,则是一无所成,不要说证大果,连小果都得不到。所以,不能曲解经典的意义,解要正解,千万不能错解,这非常重要。21-90-76

问:盲目受了菩萨戒后却不能受持,学蕅益大师在佛前退戒,先持五戒,等以后境界提升时再重受菩萨戒,请问这样做是否如法?

答:如法。古来祖师大德有例子,先学五戒十善,这就好。21-90-86

问:听讲经带子或看讲经书籍的时间多于念佛,请问是否能帮助自己提高修行?

答:可以的。大势至菩萨云:「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你多看书、多看录相带,加深自己的印象,这是属于忆佛。再加上念佛,就是古人讲的「解行并重」。21-90-88

问:请问坐禅时如何安住其心?

答:你先要懂得什麽叫禅,你必须读《六祖坛经》,依照《坛经》的方法修学。而念这句「阿弥陀佛」也是修禅,《大集经》讲:「念佛法门是无上深妙禅」。禅的定义,就是《金刚经》说的「不取于相,如如不动」。我们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不着相,用现在话说,决定不会受外面境界影响,这是禅。「坐」,不是真的叫你坐在那裡,坐是比喻不动。人坐在那个地方是很安稳的、不动的,这是讲你的心在五欲六尘裡面不动了,这是「坐禅」。你读了《坛经》,读了禅宗语录就会明瞭,念佛人二六时中,心安住在阿弥陀佛佛号上,就是无上深妙禅。21-90-88

问:请问修苦行对成佛有帮助吗?

答:修苦行对成佛有帮助,特别是在初学。释迦牟尼佛示现的就是苦行,佛教导我们「以苦为师,以戒为师」,一个学佛的人不能严持戒律,不能吃苦,就肯定不能成就。在佛法修学上,只是结个缘,种个远因。

  我们过去生中,生生世世,就是以这种心态学佛,所以学了无量劫,还是这个样子。虽然善根、福德深厚,还是不能成就,也免不了六道轮迴。如果你能觉悟,在这一生当中,真正相信并听从佛的教诲去真干,这一生肯定有成就。你过去生有深厚的善根,这一生中一发心,就得诸佛护念,三宝威神加持,那个力量很大。所以,苦一定要吃!

  要记住,贪图眼前的一点享受,将来要受无量的苦难;如果肯受眼前这一点苦难,将来得大乐,果报不可思议!因此,学佛的人要有智慧,要有远大的眼光,眼前这几十年算得了什麽!释迦牟尼佛为我们做出榜样,他捨弃富裕的生活去出家,他的父亲是国王可以护法,但他还是「日中一食,树下一宿」,天天托钵,这是做给我们看的。这样才能成得了佛,这个用意很深!21-90-90

问:有些修行人在跑香或般舟行中,其身体上升在半空中,倒下于地面却不停的转动,请问这与四大有关係吗?

答:这与四大有关係。四大是「地、水、火、风」,这是基本的物质,我们以前讲原子、电子,现在讲「夸克」,世界是由这些物质组成的。基本粒子组合成为电子,电子组合成为原子,原子组合成为分子,方程式的排列方式不相同,构成了整个宇宙,动物、植物也都是这个基本物质组成的。所以,佛家讲万法归一,在物质上确实是万法归一。「地大」是代表物体;「火大」是阳电;「水大」是湿度,就是阴电;「风大」,它是动的,不是静止的;这是基本物质的四个现象。所以,这个情况与四大决定是有关係的。

  我们修行到底是修什麽,目的何在?佛法有无量无边的法门,你喜欢动,佛就教你用动的方法修;从动当中,你能修到不动就成功了。你喜欢静,佛就教你用静的方法修。因此,佛教化众生是随顺众生的根性,佛教人无有定法。无论哪一法都能归元,归元到最后是动静不二,你就回头了。你动不是静,静不是动,你回不了头。何时你用动的方法归到静,静的方法归到动,证明动静不二,这就成就了。所以,随你自己喜欢用哪一种方法,但是一定要有老师指导;没有老师指导,如果发愤用功用错了,就会着魔。若没有人指导,最安全的一个方法就是念佛,这个自己也能修。21-90-90

问:经中说修行般舟三昧是得禅定最快捷径的方法,请问是否如是?

答:这个方法确实是好,是得禅定的捷径,但你求得禅定的心切,这就是魔障。中国古谚语常说:「欲速则不达。」若在三个月当中,禅定没有成就,着魔障了,就大错特错了。佛法的修学一切都要顺其自然,有心想成就,这个心是妄想,这个妄想跟魔相应,魔就来了。只要你有欲望:我想成佛、我想得定,魔就来了。所以,佛菩萨没有念头,任何境界裡,就是广度众生,他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所以魔对他一点办法也没有。能到这个境界就是完全用真性,就是法身菩萨。
我们业障深重,会起心动念,晚上睡觉会作梦,这就是凡夫。会起心动念,要用什麽方法对治?用念佛的方法。《大集经》讲:「念这一句阿弥陀佛是无上深妙禅」,你们相信吗?般舟三昧是勇勐精进,一句佛号九十天当中不间断。念佛的原则是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你要九十天当中守住「不间断」。而且如果你还有个「不夹杂」的这个妄念在其中,就不能成就。

  一般佛堂裡有善知识在旁边辅导,就是要把你的妄念打掉。禅堂参禅也是一样,一看这个人起心动念了,香板就打下去,把你的妄念打掉,不许可你怀疑、夹杂、间断,功夫才能成就,那是真正上根利智的人,不是普通人。

  「般舟三昧」难!般舟三昧一期是九十天,九十天不能睡觉,不能坐下来,躺下来当然更不许可,只可以站着走动,这不是普通人能修的。现代人最好採取谛闲老和尚教诲的方法,就是「一心专念」,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接着再念,这个方法好!谛闲老和尚有一位锅漏匠的学生,修了三年多修成功了,预知时至往生,站着走的,走了之后还站了三天,等他的师父替他办后事。谛老非常讚歎:「天下丛林的方丈住持比不上你,讲经DA法师也比不上你!」他就是一心专念,没有妄想,三年成功了,这个例子太多了。

  所以,我们要发这个心,真干!真放得下,这个世间的一切都不要去管,我要到极乐世界去,成就之后再回来帮助大家。我到极乐世界是去求学,成就自己的智慧德能,回来再帮助这些苦难众生,这就是菩提心。决不是说「这裡的业障太重了,我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享福」,这是避难的心态,这个念头是错误了,决定不能往生。

  念佛根性也有上、中、下三等,对于普通人就是普通的方法,谛闲老和尚的方法是对普通人,这对一般人非常有效。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就到念佛堂再接着念;换言之,无论世法、佛法都不可以有压力,只要精神、身体有压力就不能成就,都会着魔障。这都是魔障的缘,这个缘要断除、离开。身心一切放鬆,没有一丝毫压力,心地清淨快乐,法喜充满,功夫才能得力。

  倘若在五欲六尘当中与大众相处,一丝毫都不沾染,念头都不起,你就成功了,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有把握,想什麽时候去就什麽时候去。凭什麽?心淨则佛土淨。

  而我们要开自己的智慧,不需要听别人的,不需要记别人的,连释迦牟尼佛的东西都不要记。要开自己的智慧,自己的智慧开了,与佛的智慧无二无别,佛经一展开,经文是什麽意思,自己统统都知道了,哪裡还要去想!所以,一个人能纯淨纯善就成功了。我们在生活处事待人接物中,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在当中练纯淨纯善,练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功夫在此,这是真功夫。所以,快捷的方法才是最稳当的。般舟三昧是一种方法、助缘,但是理、事都要清楚才行。21-90-90

问:修般舟三昧见到十方佛站在前面,请问是否花开见佛之意?

答:见佛,有真的见到佛,也有魔变现的佛。从什麽地方辨别?从你自己心裡辨别。心裡辨别也有程度上的差别,自己心真正到清淨,一切不染着,会见到真佛。见到真佛也不必生欢喜心,一生欢喜心,那个佛就是魔,他把你的清淨心破坏了。我们念佛人的目标是「一心不乱」,他来就把你的一心破坏了,因为你的心乱了。你一欢喜就告诉人:「我今天见到佛,佛如何…」,所以你是见到魔,不是见到佛。《愣严经》讲:「见到佛的境界也不要理会,就是好境界;如果一着相,一生欢喜,这个境界就是魔境界。」因此,是佛、是魔不在外面,而是自己的心,自己见到了,心还是跟没有见到一样,依旧是清淨平等觉,没有受外境干扰,这是佛境界。纵然见到魔,见到妖魔鬼怪、青面獠牙,你心裡还是如如不动,若无其事,那个青面獠牙也是佛。所以,只要让你起欢喜心或者起怨恨心,你的烦恼被他勾起来了,这就是魔境界。反之,你不生烦恼,心地清淨平等,什麽境界都是佛境界。

  懂得此原则,你睁开眼睛看到许多人,你看到会讨厌,魔境界就现前了;你看到就欢喜,魔境界也现前了。看到所有境界,心不动,就是决定没有妄想、分别、执着,决定不执着「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更深一步,是连这个念头都没有,那就是「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都没有,你的功夫成就了。

  因此,真正修行在哪裡?就在境界上历事鍊心,离开境界到何处去修?修行人到市场去观摩,观摩是修行,那个产品日新月异,样样看清楚,样样都懂,这是智慧。看了怎麽样?如如不动,决定没有「这个东西很好,我想得到一个」的这种念头。「定」就是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这是甚深禅定;「慧」是样样清楚、样样明白。定慧等学都在生活当中,穿衣吃饭点点滴滴都是戒定慧三学。

  所以,见到佛,应当要保持见如不见,不必跟人家说。从前淨土宗初祖慧远大师三次见到西方极乐世界,从未跟人提过一个字。他到往生的时候,西方极乐世界现象又现前了,这时才告诉大家:「西方极乐世界以前见过三次,现在又现前了,我要去了。」人家问他见到的境界相,他说:「跟《无量寿经》讲的完全一样。」慧远大师那个时代,经典翻译得很少,只有《无量寿经》翻译出来,《阿弥陀经》跟《观无量寿佛经》都还没有翻成中文,所以最初他们依靠的就是《无量寿经》。因此,不是到自己临走,就不需要跟人讲。

  以后祖师大德们告诉我们,如果我们有境界可以跟自己的老师讲,请老师印证,但不能随便跟别人讲。为什麽?你有想跟别人讲的这个念头,心裡就已经被污染了。能看到一切境界就像没有看到一样,事情都知道,心裡不落印象,这个功夫高!十二因缘讲「爱、取、有」,「有」断了,就是不落印象,这是最高的功夫。21-90-90

当你发现自己被贪欲诱惑的时候,一定要降伏自己。
要做心的主人,不要做心的奴隶!
要知道一个人的心,可以使人成佛,也可以使人成为畜生。心悟成佛。
心迷成魔。 所以必须要降伏自己的心, 不要使它离开正轨而入歧途。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