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广施善行得大福报无穷,荫及子孙高官富贵

广施善行得大福报无穷,荫及子孙高官富贵

广施善行得大福报无穷,荫及子孙高官富贵



    康峻,字重山,为人慷慨,就是在极贫困的情况下,也不忘济人利物之心。有一天,他去维扬,船行到高邮湖,天晚了。有一老人来到船上,告诉康峻「你心地善良,已经感动了上帝,明天你就会遇到好运,我有钱一两送给你作本钱,你会得到二十盒的钱。」康峻推辞不接受,老人坚持把钱留下。康峻虽不明白二十盒钱的用意,但他知道老人的话大有来头。

  第二天,康峻把老人给的钱交给船夫买湖中莲藕,到维扬果然卖得银子二两。从此贩卖都得加倍利,几年间成了大富翁,这才领悟到老人所说的二十盒是二十次对盒利息。于是烧香谢天,大出货财,广行阴德。

  第一:收买粮食,减价一半卖给穷人,听任别人自己过秤。

  第二,到了荒年就舍饭施粥给难民,老人、妇女和病人发给票证,每天可用票领到一升米。

  第三:开设义学,积存书籍万卷,招请出名的学者任教,招收四方英俊少年免费上学,供应食宿。

  第四:设立普济堂,远近有贫民或病人来,每人给一间房,一张床,一领席子,招聘名医一个一个给诊视医病,用上等药材,供给饮食和营养品,病人好了给他盘缠回家。

  第五:代贫穷户交纳官收钱粮税。

  第六:亲威邻居家有男子三十岁娶不上媳妇,女二十岁嫁不出去,送给钱财帮助婚配。

  第七:施舍棺材,掩埋荒野尸体。

  第八:立育英堂,雇乳母收养被遗弃的婴儿。

  第九:每月的初一和十五日到监狱探望犯人,每个犯人给米三升,钱三十文,四个馍。

  第十:从厚施给贫穷无子的寡妇,收养无依靠的残疾老人。所有一切善事他都积极实行。

  后来,他途中又遇到那位给他一两钱的老人,把老人请到家中拜谢。老人笑着说「你贫穷时有救济穷人,爱惜万物的善心,因为这个原因我才赠给你本钱,可喜的是你发财以后积德行善。上帝喜悦,善报无穷,希望你继续努力。」

  康峻活了一百零四岁,无病而逝。七个儿子十几个孙子都当了大官,世世富贵。


  ----摘自:《太上感应篇白话解》(孝篇)故事节选



[原文注解]


  这一节是说明上篇自召的原意,善恶感应,不差分毫,如同人做一件善事,起初没有想到会有善报,但善报自然会来,做了一件恶事,起初也没想到恶报到来,但恶报自然会来。如同形与影,影子一步也不离形。世间的人不善于观察,却说那个人行善却遇了祸,那个人作恶却得了福,因此心生疑义,怀疑善恶报应。这是因为他们不知道,有的报应在本身所作,有的报应在子孙后代。比喻形与影是说报应是必然的,并不是说所有报应都是迅速的。一般说来,早报较轻,迟报从重。或者是恶孽多的先受恶报,善事多的先受善报。或者是先善后恶的先得善报,后再是祸报;或者先作恶后改为行善,就先得恶报,后得善报,是因祸得福。人如果能把报应二字反复思考,择善而从,自然就会避免恶报,得到善报。

    人生做任何事情,或办任何事业,都必须有道德底线。

  人活着,都必须让人敬重。佛陀在大乘经典中,很多提到持念某咒某佛名号,会得到人见恭敬,说明佛陀以此教导我们做人做事,要博得大家的敬重,那就是道德体现了。

  古语曰:敬有钱,惜少年。然而挣到钱不肯施分文就不会被敬重,反而被人骂为吝啬鬼。得到地位,不肯帮人,也不会博得敬重。

  因而为人一定要有布施心,肯布施贫病者,乐于助人,资源共享,大家发自内心感激万分。

  也只有我们有广大的心,才会有灵感之应。此应就是我们福临门了,只因我们早前以广大心帮助弱小也。

  故此以一颗道德心去帮助人,自然有广大灵感的感应福报,为人所敬重随之附加而来。

  自守本分拥有道德底线,不危害人,这是操守。若为几个钱,伤天害理,被人背后指指划划,乃至躲躲藏藏,此种生活法,有何意义,有何尊严。

  还是依佛菩萨教导,读好经,修好自我,布施众人,为人钦敬才真好。


  《处世必读嘉言集》之道德底线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