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带你读懂楞严经(仅供参考)

带你读懂楞严经(仅供参考)

2018修订版

  我到底是什么呢?是这个肉体,是思维和感受,还是别有所在?

  生命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天地万物,周而复始,生生不息,是谁在支配这一切?

  虚空中,佛陀默默地注视着这个世界。慈悲的双眼中,蕴藏着无尽的智慧。

  下面,我们就循着佛陀的足迹,以《楞严经》为线索,开始我们探寻智慧的奇幻之旅吧!

  二零一三年四月第一版

  前言

  楞严经是最绚丽的佛法瑰宝。洋洋八万言,道尽了宇宙人生的真谛。所以古人有“自从一读楞严后,不看人间糟粕书”的感叹。

  末学历时两年多,学习楞严经,依据宣化上人、圆瑛法师的注解,参阅了王治平居士、南怀瑾居士、紫虚居士和净界法师、元音老人等大德的著述。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发现,佛陀把楞严经的道理讲得是非常非常明白的,明白得几乎不能再明白了,只是因为语言文字方面的限制,才使人感觉楞严经晦涩难懂的。所以,我写下了这本笔记,力图以最浅显的语言,用人人都能看懂的方式,生动活泼地把楞严经的义理展现出来。为了更有说服力,还结合了当今的科学知识和历史公案例加以说明。这样,一方面能加深自己的理解——因为只有当你能讲出来的时候,你才是真正理解透了;另一方面,能让今后学习楞严经的人,多一个参考。

  这个笔记只是末学尽自己所能,描述的楞严经的大概意思,所以有志于实证的同修,在指导自己的修行时,还请以楞严经原文为准。

  最后,希望所有看到这本书的人,都能够对宇宙有一个新的认识,对自己的人生也能有更加深刻的感悟,则不妄我辛苦一场了!

  鸾

  **-10-30

  目录

  第一章 阿难遇难

  第二章七处征心

  心在身内

  心在身外

  心在眼中

  内外同在

  在思维处

  心在中间

  心为无著

  科学的解释

  真心在哪里

  第三章十番显见

  能见的,是心不是眼

  摇动的,是尘不是心

  变灭的,是身不是心

  颠倒的,是迷不是心

  见非外物,而是真心

  见性无碍,犹如虚空

  万事万物,无不是见

  真如本自明,是非皆虚妄

  见非因缘 性非自然

  见非眼见

  第四章妄见与合和

  两种妄见

  真心不合

  第五章五阴虚妄

  色阴虚妄

  受阴虚妄

  想阴虚妄

  行阴虚妄

  识阴虚妄

  第六章入处界虚妄

  六入虚妄

  十二处虚妄

  十八界虚妄

  第七章七大假合

  地大妄现

  空大妄现

  见大妄现

  识大妄现

  第八章 世界的产生

  世界相续

  霍金的宇宙

  众生相续

  业果相续

  第九章如来藏

  觉后无迷

  色尘如影

  科学的巅峰

  如来藏

  第十章无戏论法

  妄想的来源

  因缘和自然

  第一章二决定义

  发心根本

  烦恼根本

  六根同源

  闻性不灭

  结在六根

  六解一亡

  第二章二十五圣各述圆通

  六尘圆通

  五根圆通

  六识圆通

  七大圆通

  耳根圆通

  文殊总结

  第三章四种清静明诲

  不淫

  不杀

  人类的诞生

  不盗

  不妄

  第四章楞严神咒

  楞严道场

  楞严神咒

  神咒利益

  第五章 修行的渐次

  众生颠倒

  世界颠倒

  十二类众生

  三种渐次

  五十五位真菩提路

  第六章七趣升沉

  十习因

  六交报

  鬼趣

  畜生趣

  人趣

  仙趣

  佛陀的世界

  天趣之六欲天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趣之初禅天

  天趣之二禅天

  天趣之三禅天

  天趣之四禅天

  天趣之五不还天

  天趣之四空天

  修罗趣

  文昌帝君的七趣升沉

  第七章五十阴魔

  色阴魔境

  受阴魔相

  想阴魔相

  行阴魔相

  识阴魔相

  五阴的本质

  引子

  二千五百年前,在印度的恒河流域,有个迦毗罗卫国。国主净饭王在王后摩耶夫人四十岁那年喜得太子,取名为“乔达摩·悉达多”。太子天资聪颖,十二岁就通达了当时的一切学问。但他发现,这些学问并没有解决生老病死这些最根本的问题。一切都是无常的,终将变灭。于是,太子常常郁郁寡欢,一个人坐在那里静静地思考。

  净饭王为了让太子高兴起来,早早地给他娶妻生子。然而,荣华富贵,娇妻幼子并没有拴住太子的心。终于,在一个深夜,太子偷偷地潜出王宫,开始四处寻师访道。遍访了当时流行的种种教派,又经历了6年的苦行,太子始终没有找到解决苦恼的办法。在苦行的折磨下,太子筋疲力尽。当他拖着虚弱的身体,趴在尼连禅河边饮水的时候,几乎连站起来的力气都没有了。这时,在河边放羊的牧女给太子捧来了羊奶。

  太子喝完羊奶,恢复了精神后,坐到在菩提树下,立下誓言:“我若不能了脱生死,到达正觉的彼岸,宁碎此身,我终不起于座!”经过七日七夜的参悟,终于在第七天的夜晚,太子夜睹明星,豁然开朗,一时证得无上正等正觉。

  这位太子,就是我们伟大的导师——释迦牟尼佛。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佛陀周游列国,教化众生。我们所要说的故事,就发生在这期间。

  上部寻找真我

  所思所想的并不是你

  能思能想的那个才是真正的你!

  第一章 阿难遇难

  阿难在化缘途中,遭到了**的幻术,险些毁掉戒体。幸亏文殊菩萨及时赶到,用“楞严咒”救出了阿难。阿难非常惭愧,出家修行了这么久,到头来连一个普普通通的女子都能轻易毁掉自己。深刻地反省之下,阿难认识到,这都是因为自己平时只重多闻,不务实修。于是,阿难请问世尊,十方诸佛当初到底是怎样修行,而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由此一问,而引出了这一部《楞严经》。

  话说侨萨罗国的国王波斯匿王,有个大臣名叫须达多。他非常富有,而且经常周济鳏寡孤独的人,所以大家都叫他“给孤独长者”。一次,长者到南方的王舍城访问,在那里听到了释迦牟尼佛的讲法,顿时对佛陀崇拜得五体投地,于是发心迎请佛陀来自己的国家弘法。佛陀欣然应允,并派舍利弗尊者随须达多回国,协助他营建道场。

  回国后,长者立即四处寻找场地。找来找去,他就相中了祇陀太子的花园。这里院落宽敞,环境清幽,交通便利。于是,长者找到太子,说要买他的花园给佛陀建道场。太子早就听说须达多长者富**国,于是跟他打趣道:“听说你很有钱,这样吧,你用黄金把这个园子铺满,我就把园子卖给你。”长者听了,二话没说,马上命人用象车把他的黄金统统拉出来,往花园里铺。八十顷的园地,转眼间就铺得只剩下一小片空地,这时,长者的黄金却用光了。太子看着长者,调侃道:“要是嫌贵,现在后悔还来得及哦!”长者忙说:“不贵不贵!”说着,就跟仆人商量,要把家中的金器做成金砖,也拿来铺地。太子见状,心想:“这佛陀得有多大的道德啊,能让我的大臣这样倾心。”想到这里,仰慕之情油然而生,于是拉住长者说:“算了算了,不要再搬了。这园子就算咱们两人一起供养佛陀的吧!”花了这么多黄金,到头来还得算跟太子一起供养的,这也太憋屈了,长者说什么也不答应。太子望着满地灿灿的黄金,觉得树上光秃秃的,突然灵机一动,对长者说:“我让你把园子铺满黄金,现在地面你虽然铺了,树上还没铺呢,所以,地是你供养的,树是我供养的!”长者一时语塞,转念一想,有了太子的支持,以后的事情就好办了,于是便答应下来。

  接着,就由舍利弗尊者设计和监工,把园子改建成了精舍,并命名为“祇树给孤独园”。意思是祇陀太子的树,给孤独长者的园。祇树给孤独园规模宏大,中央是一座大殿,周围有一百二十处房间,能供一千二百人同时居住。精舍落成之日,须达多长者上奏国王,请国王派遣使者前去迎请佛陀。波斯匿王欣然应允。

  于是,释迦牟尼佛便率领弟子,来到了北方的祇树给孤独园弘法。

  这一天是波斯匿王父亲的忌日。波斯匿王迎请佛陀和诸大菩萨到王宫来应供,城中的百姓也借此机会一起斋僧。佛陀让文殊菩萨安排僧众到各个斋主家里去应供。阿难由于外出办事,回来晚了,没能赶上文殊菩萨的分派,所以只好自己一个人在城中托钵乞食。

  佛陀因为乞食的事,曾经批评过须菩提和大迦叶两位尊者。须菩提认为,富人这辈子享福太多,福报享尽,来世就会堕落,所以想让富人种福田,就专门选择去富人家乞食;大迦叶认为,穷人因为过去生中不知道修福,所以今生受贫穷的果报,于是专门去穷人家乞食。佛陀就批评他们,心不平等。阿难想到此事,在乞食的时候不敢有分别,所以不论贫富贵贱,只挨家挨户地依次行乞。

  在宿缘的牵引下,不知不觉中,阿难来到了钵吉蹄家的门口。

  阿难轻叩门扉。“谁啊?”钵吉蹄一边问,一边走来开门。“我是释迦牟尼佛的弟子阿难,来施主家乞食。”“哦!来了!”钵吉蹄说着打开了大门,不经意间抬头一看,顿时就被阿难的美貌吸引住了。只见阿难面如满月,目若秋水,唇似涂朱,肤犹凝脂,清秀的外表在随风飘舞的僧袍衬托下,显得俊逸而洒脱。她从没见过如此美丽的男人,一时间竟看得痴了。阿难收心摄意,双目垂帘,并没有看到钵吉蹄的神情,但是见对方半天没有动静,不得不又重复了一遍刚才的话。钵吉蹄这时才回过神来,连忙满口答应着:“好好好,我马上给你盛去!”说着,接过阿难的钵,扭头跑回屋里,一颗心还在“噗噗噗!”地跳个不停。

  钵吉蹄一边盛饭,一边想:“他拿到饭就该走了吧?他这一走,我就再也见不到他了吧?”一想到再也见不到阿难了,她就觉得,自己整个人就好像失去灵魂了一样,简直都没法再活下去了。“不行,我不能就这样让他走了,我一定得把她留住!但是怎么才能留住他呢?”情急之下,她突然想起来,母亲摩登伽是修行黄法外道的,会用娑毗迦罗先梵天咒迷惑人。于是,钵吉蹄马上跑到母亲那里,央求母亲给阿难下咒。“傻孩子!沙门是远离爱欲的,怎么可能跟你在一起呢!”“不行,妈!我这辈子非阿难不嫁!你就让他跟我在一起吧!”“那怎么行,尽胡闹!他可是佛陀的弟子啊!”钵吉蹄一再恳求,又是赌咒,又是发誓,又是撒娇,又是耍赖的。母亲终于抵不住女儿的软磨硬泡,于是便让女儿把阿难的饭拿来。她用带有先梵天咒咒力的方巾罩住饭,然后让钵吉蹄拿给阿难。钵吉蹄接过饭,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她快步走到阿难面前,含情脉脉地把饭交给他,仿佛那不是一碗饭,而是自己一颗少女的芳心。可怜的阿难对这一切浑然不知,只是规规矩矩地伸手接钵,没想到手刚一碰到钵,立刻就被咒力所著,恍恍惚惚地被钵吉蹄牵进了房间。

  佛陀拥有究畅无及的智慧和圆满无碍的神通,这时对阿难的遭遇早已知晓,于是应供完毕后,便马上率领弟子返回精舍。波斯匿王听说有事情发生,也率领着文武大臣,跟随佛陀来到了祈桓精舍。

  释迦牟尼佛安坐在法座上,从头顶放出百宝无畏光,光中化出千叶宝莲,宝莲上有化佛,口中宣说楞严神咒。然后,佛陀命文殊菩萨持此神咒,马上去解救阿难。

  文殊菩萨施展神通,一瞬间就来到了钵吉蹄家。可怜的阿难,这时已经被钵吉蹄抱在怀里。钵吉蹄深情地抚摸着阿难的脸庞,伸手就要去脱阿难的外衣,突然见文殊菩萨出现在面前,大吃一惊。文殊菩萨催动楞严神咒,阿难立刻就恢复了清醒。见自己如此狼狈,阿难一时间羞怒交加,忙一把推开妓女,连滚带爬地跑到了文殊菩萨的身后躲了起来。

  文殊菩萨在诸大菩萨中,被誉为智慧第一。他知道钵吉蹄得度的机缘已经成熟,也知道马上将要发生的一切,于是带着阿难和钵吉蹄一起回到祈桓精舍。

  此时,只见慈祥的大菩萨,庄严的大阿罗汉,清净的大沙门,以及王公大臣,长者居士,都云集在佛陀的周围。大家席地而坐,静静地等候着佛陀讲法。天空中,梵王帝释,天龙八部等天众,也一层层地肃立在祥之云中,恭候着佛陀的法音。

  阿难和钵吉蹄在文殊菩萨的带领下,徐徐穿过四众弟子,来到了佛陀的面前。佛陀善知一切众生的善根因缘。此时,佛以法眼观照,见钵吉蹄过去五百世与阿难都是夫妻,情缘深重,所以今生一见阿难就想嫁给他。又见钵吉蹄宿世的善根,而今已经成熟,于是引导钵吉蹄道:“阿难是出家的沙门,你为什么还要玷污他呢?”

  钵吉蹄面对佛陀和国王大臣这么多尊贵的人,虽然有点害羞,但是为了捍卫自己的爱情,依然鼓起勇气,理直气壮地回答道:“我爱阿难!”

  “哦!”佛陀继续平静地问:“那么,你告诉我,你到底爱他哪里呢?”

  钵吉蹄这时仔细地端详跪在地下的阿难,认真地回答说:“我爱他的眼睛,爱他的耳朵,爱他的鼻子,爱他的嘴,我爱他的整个身体。”

  佛陀接道:“他眼睛里有眼眵,耳朵里有耳垢,鼻子里有鼻涕,口中有浓痰,身体内有屎尿脓血,哪里值得你爱呢?”

  佛陀的法音,如同清泉一般,字字句句都洗涤着钵吉蹄那被爱欲染污了的心灵。听到这里,钵吉蹄心头一震。奇怪!清秀俊美的阿难,突然间竟变得污秽不堪,心中的欲火顿时熄灭。

  接着,佛陀以海潮一般洪大而澎湃的声音说道:“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

  钵吉蹄那狭隘的心灵,犹如滔天巨浪中的一座孤岛,瞬间就被淹没在了般若法海之中,一时间,进入了无人无我的境界,顿时证得了初果。

  钵吉蹄欢喜踊跃,立刻跪倒在佛前,请求佛陀为她剃度。佛陀欣然应允,赐她法号为“性”。于是,**钵吉蹄就变成了性比丘尼。在场的大众,无不为她欢喜。

  接下来,佛陀转向了阿难。面对佛陀慈祥的目光,阿难委屈得像个孩子,失声痛哭道:“世尊,我是佛陀的亲弟弟。我仗着佛陀的宠爱,自出家以来,只顾多闻,不务实修,没想到现在遇到一点困难就禁不起考验。世尊,请您慈悲开示我,十方诸佛最初到底是怎样修行而成就道业的呢?”

  第二章七处征心

  既然要修心,就得知道心在哪里。就像发兵讨贼,先得知道贼的所在。那么心到底在哪里呢?是在内还是在外,在中间还是在两边,在眼中还是内外同在,还是说不执著的就是心?这些说法,如来都一一加以驳斥。最后,佛告诉阿难,我们平时用来分别感知的那个,并不是我们的真心,那只是虚妄的尘相迷惑了我们的真心。离开这些尘相,还有分别能力的,那才是我们的“真心”。

  佛说:“阿难。我问你,当初是什么使你舍弃了世间的恩爱,而随我出家的呢?”

  阿难回答说:“我见如来相貌美好,身体如同琉璃一样明澈,心生欢喜。我就想,这种相貌,应该不是爱欲所生。为什么呢?因为欲气粗重污浊,腥臊臭秽,不能产生这么清净的相貌。我是为了得到这样的相貌,而跟佛出家修行的。”

  佛说:“既然这样,阿难。你要知道,一切众生,从无始劫来生死相续,都是因为不知道常住真心,只会用种种妄想。妄想是不真实的,所以才会流转。你现在要明了真心,就应当用至‘直心’来回答我的问题。十方如来都是因为用‘直心’,才出离生死,成就佛道的,这中间不能有一点委曲。阿难,既然你当初发心是因为如来的相貌,那么,我问你,是什么使你看到如来的相貌,是什么产生了欢喜呢?”

  阿难马上回答说:“是我的眼睛和我的心。我的眼睛看到了如来的相貌,我的心产生了欢喜。”

  “好,就像你说的那样,是因为眼睛和心。那么,如果不知道眼睛和心的所在,就不能降服尘劳。譬如国王,被贼所侵,发兵讨贼,这些兵要知道贼的所在。同样道理,使你流转的正是眼睛和心。要停止流转,就要找到眼睛和心的所在。现在我问你,眼睛和心,到底在哪里呢?”

  1、心在身内

  阿难回答说:“世尊。一切众生的心,都在身体里面。就是如来那青莲花一样美好的眼睛,也是长在脸上的。所以,我的眼睛是在我的脸上,我的心是在我的体内。”

  “你现在坐在讲堂中,向外看祗陀林,首先看到的是什么?”

  “世尊。我在讲堂中,先看到如来,然后看到大众。再往外看,才看到园林。”

  “为什么你坐在讲堂里,还能看见外面的园林呢?”

  “世尊,因为讲堂的门窗都是开着的,所以我能看见外面。”

  “阿难。就像你说的,身在讲堂,透过敞开的门窗,而看见外面的园林。那么,会有众生,身在讲堂里,看不见如来却能看见外面吗?”

  阿难回答道:“这是不可能的,世尊。”

  佛告诉阿难:“你也是这样,阿难。你用心来明了一切的。如果的心真是在身体内部的话,你就应该先看见身内。那么,有先看见身内,后看见身外的人吗?即使看不到心肝脾胃,也应该能看见筋转脉摇,为什么你却看不见呢?看不见身内,怎么能看见身外呢!所以,要知道,你说这个能知的心在身内,是不对的。”

  2、心在身外

  阿难这时恍然大悟,于是至诚顶礼,说道:“我听了如来的话,这才明白,原来我这个能知的心,是在身体外面啊!为什么呢?比如灯在室内点亮,必然会先照亮室内。透过门窗,才能照到庭院。一切众生,看不到身体内部,只能看见外面,就如同灯光在室外,不能照到室内一样。很明显,一定是这样的。我说的没错吧,世尊?”

  佛说:“这些比丘,刚才跟我在室罗筏城乞食。你看他们一个人吃饭,其他人会饱吗?”

  阿难回答说:“不会的,世尊。为什么呢?这些比丘虽然已经证得了阿罗汉果,但是毕竟各有各的身体。一个人吃饭,怎么能令其他人都饱满呢!”

  “同样道理,阿难。如果这个能知的心在身外,身心相离,自然互不相干。那么,心所知道的,身体就感受不到;身体感受到的,心也不会知道。就像一个人吃饭,其他人不会饱一样。”

  因为之前假设心在身外,所以,这里如来就把心比做吃饭的人,身比做其他人。

  如来继续道:“现在,你看我的手。阿难。你的眼睛看到我的手,心能知道吗?”

  阿难回答说:“能知道,世尊。”

  “既然能知道,怎么还能说心在身外呢!”

  3、心在眼中

  阿难又对佛说:“世尊。如您所说,看不到里面,所以不在身内;身心相知,所以不在身外。所以我想,身心应该在一处。”

  佛追问道:“那么,这‘一处’是哪里呢?”

  阿难回答说:“这个能知的心,看不到身内,而能看见外面,所以我想,它应该潜伏在眼根里。就像把玻璃杯扣在眼睛上,虽然有东西蒙着,却不会挡住视线一样。心也是这样潜伏在眼根里,所以眼睛一看到,心马上就能知道。而这个心看不见身体内部,因为它在眼根里;能看见外面,因为它是跟眼睛在一起的。”

  佛说:“如果像你说的那样,心潜伏在眼根里,好像眼睛罩着玻璃一样。那么,当这个玻璃罩在眼睛上的时候,眼睛在看到山河大地的同时,能看见玻璃吗?”

  “应该能看见,世尊。”

  “那么,心如果罩上眼睛的话,在看见山河大地的同时,为什么看不见眼睛呢?如果能看见眼睛,心就是在眼睛外面了,还怎么能说是潜伏在眼根里呢!如果看不见眼睛,又怎么能说心在眼根里,就像把眼睛罩上玻璃一样呢!所以,你说潜伏在眼根里,也是不对的。”

  4、内外同在

  阿难又道:“世尊。我又想到,众生的身体,腑藏在内,窍穴在外,所以,脏腑在暗处,窍穴在明处。我现在于佛前,睁开眼睛,只见一片光明,这就是看见外面了;闭上眼睛,见到一片黑暗,这就是看见体内了。是这样的吗?”

  如来道:“当你闭眼见到黑暗的时候,这个黑暗跟你的眼睛,是相对呢,还是不相对?

  如果相对,黑暗就在你眼前,怎么能说是体内呢!

  如果真的成了体内,那么你在暗室之中,没有光亮的时候,这个暗室就成你的脏腑了吗。

  如果不相对,那么,你又是怎么看到黑暗的呢!

  如果说,眼睛是反观的。这个黑暗是闭目时,眼睛反观所看到的体内,那么睁开眼睛的时候,你怎么不能反观到自己的脸呢!看不见自己的脸,就说明眼睛不是反观的;如果能看见脸,那么眼睛和这个能知的心,就是在虚空中了,又怎么能说在体内呢!

  如果在虚空,那就不是你了。如来现在就看见你的脸了,难道说如来也是你?

  如果你一定说,眼睛已经看到了,只是身体不知道罢了,那么身体和眼睛就是两个觉知了。难道你一个人能成两个佛?

  所以说,见到黑暗就是见到体内,也是不对的。”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5、在思维处

  阿难又说:“我常听佛说,由心生故,种种法生;由法生故,种种心生。那我想,这个思维就是我的心。我想到哪里,心就在哪里产生。所以不在内外,也不在中间。”

  “你说心随着思维而有。那么,这个心有没有个体相呢?如果没有体相,怎么能说它存在呢;如果有体相,那么,你用手捏一下身体,身体就能感觉到疼痛,这个能知的心,是在体内呢,还是在体外?如果在体内,就应该先看到脏腑;如果在体外,就应该先见到脸面。”

  阿难突然道:“不对啊,世尊。看是用眼睛看的,知道的才是心,不是用心看的啊!”

  如来继续道:“如果你说眼睛能看。那么,你在室内,通过门窗看外面,这些门窗能看吗?而且,如果说眼睛能看,死人也有眼睛,死人能看吗?如果能看,怎么能叫死人呢;如果不能看,又怎么能说看是因为眼睛呢!

  阿难。如果这个能知的心有个体相,那么,它是一体的,还是多体的呢?是遍体的,还是不遍体的呢?

  如果是一体的,你用手去摸胳膊,全身就都应该有感觉。如果全身都有感觉,你就不能知道触摸的是哪里了;如果你能知道触摸的地方,手和触摸之处就都有感觉,心就不是一体的了。

  如果心是多体的,那就成多个人了,哪一个才是你呢?

  如果是遍体的,用手触摸身体的时候,跟一体一样解释不通;如果不是遍体的,那么触摸头有知觉,再触摸脚就应该没有知觉了。而你并不是这样。

  所以,你说‘想到哪里,心就在哪里产生’也是不对的。”

  6、心在中间

  “世尊,我听佛与文殊师利法王子谈实相的时候,世尊说,心不在内,也不在外。所以我想,心应该在中间。”

  佛说:“你说在中间,这个中间到底是哪里呢?是身外还是身上呢?

  如果是身上,在体表就不能算中间,在身中就跟在体内是一个意思。

  如果在身外,那么是有个处所,还是没有处所呢?如果没有处所,这个中间就不存在;如果有个处所,这个处所就没法确定。为什么呢?因为你一旦确定一个位置为‘中’,从东边看来,这里就是西;从南边看来,这里就是北。根本没法找到一个‘中’,心又能安置在哪里呢?”

  阿难道:“我所说的中,不是这两种。世尊曾说过:‘眼睛之所以能看到种种色相,是因为有眼识。’眼睛有分别性,色尘是无知的,识就生在其中。我说的中,是这个‘其中’的中。”

  佛继续说:“如果说心在根与尘之中。那么,这个心是同时兼具根与尘呢,还是只有其中之一?如果同时具备根与尘,那么心到底是根和尘的哪一种?物是无知的,眼根却有知,二者根本不同,心又怎么可能同时兼具二者呢?

  如果不能同时兼具根与尘,那就或者是根,或者是尘,这个‘中’又怎么能成立呢?所以你说心在中间,也是说不通的。”

  7、心为无著

  阿难继续对佛说:“世尊。我曾见佛与大目犍连、须菩提、富楼那、舍利弗讲法的时候,佛常说:‘觉知分别的心性,既不在内,也不在外,不在中间,都无所在,一切无著,这才叫心。’那么我无著,这是不是心呢?”

  佛回答说:“你说觉知分别的心无所在。那么,世间的虚空,水陆飞行,你所不著的这些东西,到底是有还是没有呢?没有就如同龟毛兔角,根本就是不存在的,还怎么能说不著呢?既然说不著了,那就不能是没有。不存在才叫没有;不是没有,那就是存在。既然存在,又怎么能是‘无著’呢!所以说心是一切无著,也是不对的。”

  科学的解释

  看到这里,大家可能会想,现在科学早已经解释了视觉的原理。我们看到东西,那是因为光照到物体上,反射到眼睛里,在眼底呈像,这个像刺激视觉神经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传递到大脑,这样我们就“看”到了。

  从这个过程来看,看是通过眼睛,知道是因为大脑。

  那么,死人也有眼睛,也有大脑。死人也能看,能知吗?如果能,怎么能叫死人呢?如果不能,怎么说看是因为眼睛和大脑呢!

  如果说死人不能产生神经冲动,那么神经冲动就是“知道”的来源了。而同样的神经冲动发生在身体所有的神经上,那全身就都能“知道”了,又怎么能说知道是因为大脑呢?

  所以,“看是因为眼睛,知道是因为大脑”的说法也是不成立的。

  现在还流传灵魂的说法,认为灵魂才是真正的我。如果说灵魂就是心的所在,既然有个所在,就应该能指出来。这个灵魂是在身内,还是在身外,在中间,还是在两边?不论在哪里,世尊在前面都已经驳斥过了。根本找不到它的所在,又怎么能说它存在呢!

  真心在哪里

  这时,阿难从座位上站起来,恭恭敬敬地对佛合掌,说:“我是如来最小的弟弟,佛最疼爱我,所以我虽然出家,却任性地只顾多闻,并没去求证无漏的圣果,因为不能抵御娑毗罗咒,而堕在淫舍。世尊,这都是因为我不知道‘真心’的所在。求世尊怜悯我和在座的大众,开示我们真心到底在哪里?”

  世尊此时从面门放出千百万毫光,明亮得如同千百个太阳。大地震动,无数佛土一时同现。在如来的威力下,所有的佛土都合成一个世界。诸大菩萨都安住在本国之中,合掌敬听如来的法音。

  接着,佛一字一顿,郑重地告诉阿难:“一切众生,从无始劫来,沉溺在颠倒妄想中,这都是因为不知道两种根本。一种是‘生死根本’,就是你和一切众生,把攀缘心当作自己。另一种是‘菩提涅槃’,就是清净的本体,它能出生万物,而又游离于万物之外。一切众生都遗失了这个本体,终日忙碌而不自觉。阿难,你现在要找回‘真我’,出离苦海,那么,我问你……”

  说着,如来举起金色的手臂,曲指握拳,然后问阿难:“你看见了吗?”

  阿难说:“看见了。”

  “看见什么了?”

  “我看见如来举臂屈指,握成拳头。”

  佛问:“你是怎么看见的?”

  阿难回答说:“我与大众都是用眼睛看见的。”

  佛问阿难:“你说,如来的拳头你是用眼睛看见的,那么,知道你看见的这个‘心’在哪里呢?”

  阿难说:“如来问我心的所在,而我用心来寻找这个所在。这个寻找的,我就把它当作心。”

  佛呵斥道:“咄!阿难。这不是你的心!”

  阿难大惊失色,连忙站起来问:“这不是我的心,那是什么?”

  佛告诉阿难:“这是虚妄的前尘迷惑了你的真心。你无始劫来直到今天,认贼为子,迷失了真心,所以才会轮转。”

  “世尊。我是佛最宠爱的弟弟,因为心中爱慕如来而发心出家。不只是供养如来,就是遍历恒沙国土,承事诸佛及善知识,发大勇猛心,行一切难行的法事,所用的都是这个心。即使是毁谤佛法,永退善根,也是因为这个心。如果这不是我的心,那我就没有心了,就如同土木一样了。离开了这种觉知,我就再也没有别的了,如来怎么说这不是我的心呢!我实再惊慌失措,我看大家也都是这样。请如来给我和在场的大众详细地解释一下吧!”

  于是,世尊在狮子座上,轻抚阿难的头顶,亲切地说:“如来常说,一切缘法,惟心所现。一切因果,乃至世界微尘,因心成体。阿难。世间的万事万物,乃至草叶缕结,究其根元,都有体性。即使虚空也有名貌。何况我们的真心。

  如果你一定认为分别感知就是你的心,那么,这个心就应该离开色香味触这些尘事,别有体性。而你现在听我说法,却是因为我的声音你才有感知的。

  即使熄灭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闲,这也还是前尘影事。

  我并不是非要你承认,这不是你的心。只是你自己细细揣摩,离开前尘,还能分别感知的,这才是你的真心。

  如果离开前尘就没有分别的能力了,那么,这个分别感知的能力,也就成前尘影事了。而尘相都不是常住的,一旦变灭,这个能知的心也就随之消失了,你阿难也就不复存在了,那么,谁来求证无生法忍呢!”

  这时,阿难和大众都默然自失。

  第三章 十番显见

  由于长劫以来,阿难已经习惯于以攀缘心为自性了,一时还明白不过来,所以,世尊接下来又从十个不同的角度,给阿难解释真心的所在。世尊先从眼睛入手。如果说是眼睛看到东西的,那么盲人没有眼睛,是什么使他看到一片黑暗的呢?所以真正使你明见万物的见性,是心不是眼。接下来,世尊就以见性来代表心,通过对见性的解释,使阿难明了真心的所在。

  佛接着又道:“世间的一切修行人,虽然能得到种种禅定,却不能证得无漏圣果,这都是因为把生死妄想当做了真实。所以你现在虽然多闻,但仍不能证得圣果。”

  阿难听后,哭着说道:“自从我发心出家以来,一直以为,佛有那么大的神力,不用我自己修行,自然会赐予我一切的。我不知道个人的身心,他人没法替代。今天我才明白,虽然多闻,但如果不实修,跟不闻是一样的。如同听人说食,终不能饱。世尊,我和大众现在都被缠缚在“烦恼”和“所知”这两种障碍中,不知道真心的所在。惟愿如来怜悯我们,为我们显发妙明的真心。”

  1、能见的,是心不是眼

  这时,如来从胸前的万字中放出千百色豪光,刹那间周遍所有世界,灌入这些世界中一切如来的佛顶,最后回到阿难和大众身上。

  然后,佛对阿难说:“阿难,我现在给你树立如来的正法,让你和十方一切众生都明心见性,获得清净法眼。现在你回答我,你看到我的光明拳,拳的光明因何而有,拳是怎么产生的,你是怎么看到的?”

  阿难回答说:“世尊的全身光焰巍巍,犹如宝山,因为清净,所以有光明。我是用眼睛看到的。世尊五指弯曲,握拳示人,所以有拳。”

  佛告诉阿难:“有智慧的人,都要以譬喻而得开悟。所以,阿难,譬如我的拳,如果没有我的手,就不能成拳。而你没有眼睛,就不会看见。那么,眼和见之间的关系,与手和拳之间的关系,是一样的吗?”

  阿难说:“是的,世尊。没有眼,就没有见;没有手,就不成拳。二者的关系,应该是一样的。”

  “你说一样,其实不然。为什么呢?没有手的人,就肯定不会有拳;而没有眼的人,并不是什么都看不见。如果你问盲人,他能看见些什么。盲人一定会回答你:‘我只看见一片黑暗。’所以,虽然看的东西单一,但看的能力并不是没有。”

  阿难道:“盲人的眼前只有黑暗,怎么还说他们能看见呢?”

  佛道:“盲人因为没有眼睛,而看到的黑暗,这与有眼睛的人在暗室看到的黑暗,有什么不同呢?”

  “世尊。这两种黑暗,好像没有什么不同。”

  “阿难。譬如盲人,因为眼睛有病而看不见东西,只看到一片黑暗。当他的眼病恢复,能看见东西了,你因此就认为是眼睛看到的。那么,譬如再有人,在暗室中只见一片黑暗,他打开灯就能看见东西了,按你的逻辑,这就应该是灯看见的了?

  灯怎么能看呢!灯只是帮助我们照明的。看到的,是眼睛而不是灯。同样道理,用在前面那个眼病恢复的盲人身上,可见,眼睛也只是帮助我们显现事物的,能看的,是心不是眼。”

  阿难和在场的大众,听到如来的这翻讲解后,嘴上虽然已经说不出什么了,但是心里还没有完全明白。只是默默地合掌望着如来,希望如来再继续解释。

  2、摇动的,是尘不是心

  这时,世尊问骄陈那:“我在鹿园刚成佛的时候,就为你们五人说法,当时我说:‘一切众生不能明了自性,都是被客尘烦恼所误。’你们当时是因为什么而开悟的呢?”

  骄陈那站起身来,回答佛说:“世尊,我是因为‘客尘’这两个字而开悟的。譬如旅店,有客人投宿。客人吃住完毕后,就要离开旅店,继续赶路。但是主人却不会离开。我就这样想:不住的是客,住的是主。所以客尘中的‘客’就是不住的意思。又比如雨过天晴,新日当空。阳光透过云隙,照亮空中的浮尘。浮尘摇动,虚空寂然。我就想,澄寂的是空,摇动的是尘。所以尘就是摇动的意思。”

  佛说:“是这样的,骄陈那。”然后,如来在大众中,伸出手臂,握上拳,又松开,又握上拳,然后问阿难:“你看到什么了?”。

  阿难说:“我看见如来的手在大众中开合。”

  佛问阿难:“你看我的手开合,到底是我的手有开有合,还是你的见有开有合呢?”

  阿难回答说:“世尊的手在众中开合,我见到如来的手开合,不是我的见性有开有合。”

  佛问:“谁动谁静?”

  阿难回答:“佛的手在动。而我的见性连静都谈不上,更不会有动。”

  “是这样的。”

  接着,如来又从手中,往阿难的左边飞出一道光。阿难循光向左看去。然后,如来又飞一道光到阿难的右边。阿难又扭头向右看去。

  佛问阿难:“你的头为什么摇动?”

  “我见如来向我的左右飞出光,我向左右看,所以头就会摇动。”

  “阿难,你因为看佛飞光而左右摇动,是你的头在动,还是你的见在动?”

  “世尊。是我的头在动。而我的见性,连静都谈不上,又怎么会动呢!”

  佛说:“是这样的,阿难。”

  接着,如来对大众宣示道:“众生把摇动的叫做‘尘’,把不住的叫做‘客’。你们也看到了,阿难的头在摇动,见性却并无静动;我的手在开合,见性却并无舒卷。那么,为什么你们却要把动的当作自己,把动的当做真实呢!从始至终,念念生灭,遗失了真性,颠倒行事,不见真心,认物为己,在轮回中自取流转。”

  3、变灭的,是身不是心

  阿难和大众听到佛的开示后,身心泰然。回想自己无始劫来,丢失了真如本心,只能在尘缘中分别这些幻影。而今终于开悟,犹如失去乳哺的婴儿,忽然遇到了慈母。于是大众一起合掌礼佛,希望如来继续讲解身心的真妄虚实,和生灭与不生灭的道理。

  这时,波斯匿王从座位上站起来,向佛问道:“世尊,我在没遇到佛之前,曾经听迦旃延和毗罗胝子说,人死后就什么都没有了,这就叫涅磐。现在我虽然遇到佛陀,聆听了佛陀的教法,但是心中仍有疑惑。世尊,怎样能证明这个心是长住不灭的呢?”

  佛对波斯匿王说:“大王,你现在这个身体,是象金刚一样不朽呢,还是会慢慢变灭呢?”

  “世尊。我这个身体,终究是要变灭的。”

  “大王,你的身体还健在,你怎么就知道它将来要变灭呢?”

  “世尊。我这个身体虽然还没有消失,但是它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就象薪尽火灭一样,我的身体最终也会逐渐消亡。”

  佛说:“是这样的,大王。那您感觉,您的身体跟孩童时候比,发生了那些变化呢?”

  “世尊。在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皮肤润泽;长大以后,气血充沛;而今衰老了,身体枯瘦,精神昏聩,头发花白,面皮褶皱。我恐怕活不了多久了,怎么能跟孩童的时候比呢!”

  佛说:“大王,按照您的说法,您好象不是一下子衰老的。”

  “世尊。变化是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的。我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逐渐变成这样的。二十岁的时候,我虽然年少,但是容貌跟十岁的时候比,已经不同了;三十岁比二十岁的时候,又老了许多。而今我六十有二,回过头来看我五十岁的时候,比现在又强壮了许多。世尊,何止是十年一变,如果我仔细观察,简直是一年一个变化;何止是一年一变,简直一个月一变。甚至每天都在发生变化。静下心来想一想,刹那之间,念念都没有停留。所以我知道这个身体,最终一定会消亡。”

  佛说:“大王,你因为看到变化没有片刻停止,所以知道你的身体终将泯灭。但是,你知道吗,变灭的同时,在你的身体中,也有不灭的。”

  波斯匿王合掌向佛,说:“我真的不知道。”

  佛说:“我告诉你这个不灭的所在。大王,你是多大的时候见到的恒河水的?”

  “我三岁生日那天,慈母带我礼拜耆婆天的时候,经过这条河。那时,我就知道这是恒河水。”

  “大王。就像你说的那样,二十岁的时候就比十岁的时候衰老,这样一直到六十,念念都在变迁。那么,你三岁时看到的恒河,和你十三岁时比怎么样呢?”

  “跟我三岁时,宛然无异。世尊。如今我六十二岁了,看这河水,仍然没什么两样。”

  佛说:“你现在感叹自己发白面皱,那么你的脸一定比童年的时候褶皱了许多。但是,你现在看恒河,和你童年时看恒河,这个看的能力有变化吗?”

  “没有变化,世尊。”

  “大王,你虽然脸上有皱纹,而见性却没有任何褶皱。皱了就是有变化,不皱就是没有变化。变化的才会消灭,不变的就没有生灭。没有生灭,又怎么会随着你的身体而妄受生死呢!”

  波斯匿王听后,这才相信,死后只是舍弃了旧的身体,而趋向新生。在场的大众听了无不欢喜。

  4、颠倒的,是迷不是心

  阿难这时又有了疑问,于是起立,长跪合掌,问道:“世尊。如果见性没有生灭,为什么世尊说我们遗失了真性,颠倒行事呢?”

  如来没有直接回答他,而是垂下手臂,手向下指,问阿难:“你现在看我的手,是正还是倒?”

  阿难屡屡被世尊驳斥,所以这次不敢贸然回答,只是说:“世间的众生都说这是倒。我不知道这到底是正还是倒。”

  佛继续问:“如果世间人以此为倒,那么以何为正呢?”

  阿难说:“如来竖起手臂,手向上指,这样叫正。”

  佛于是竖起手臂,对阿难说:“这个颠倒首尾相换,世人就重新审视。你们与如来的清净法身相比,也是同样的道理。所以,如来叫‘正遍知’,你们叫‘性颠倒’。那么,你们仔细审查一下,跟佛相比,你们到底颠倒在哪里呢?”

  这时,阿难和在场的大众都睁大眼睛,呆呆地望着佛,不知道自己身心颠倒的所在。

  佛陀于是用海潮一样的音声,遍告所有的人说:“你们听好,我常常说,一切色相,一切心念,一切感受,一切缘法,都是心所变现的。你的身心,都是妙明真心中所呈现出来的。你们为什么要遗失这个本妙圆明的真心,在灵明的妙悟中,自取迷寐呢!

  迷寐之中,唯一能感受到的,就是晦暗的虚空。为了填补这份空虚,于是,晦暗中就结出色相。色相既然产生,妄想由此而起。妄想对色相产生了执着,色身因此形成。身体产生后,则种种感知在内乱搅,种种思绪向外奔驰,从此再无片刻安宁。整日浑浑扰扰的,以为这就是自己的心了。

  一旦把这当成了自己的心,就会认为心在身体之内。殊不知,山河大地,乃至虚空,无不在妙明真心之中。好比广博澄清的大海,你遗弃不要,却把漂浮在海面上的一个水泡当做大海。你们真是迷了又迷,就如同我刚才垂手那样。如来说,真是可怜悯者!”

  5可还的,是尘不是心

  阿难听佛为他指明了真心的所在,感激涕零,又向佛问道:“我听到如来宣说如此妙法,虽然明白了真心的所在,但是,我还是在以攀缘心听法。这个以攀缘心听来的所在,我不敢确定那就是我的真心。”

  佛说:“你们以攀缘心听法,这样,听来的法也是攀缘的,并不是真实的。如同用手指把月亮指给人看,那人应该循着手指去看月亮。如果去看手指,以为手指就是月亮,这样不仅找不到月亮,也错认了手指。何止是错认了手指,也是不识明与暗。月亮为明,手指为暗。把手指当作月亮,就是混淆了明与暗。

  阿难,你也是这样。如果你认为听我说法的声音,就是你的心,这个心自然应该离开音声,还能分别。好比旅客寄宿在旅亭,短暂地停留一下就走了,终究不会长住于此的。而掌亭人却不会走,所以叫他亭主。

  同样道理,如果真是你的心,就不会离去。怎么会离开声音,就不能分别了呢!岂止是声音,分别我的容貌,乃至连分别都没有,只独守空冥,如果认为这就是你的心,那么离开外缘,没有分别的时候,谁还是你?”

  阿难问:“如果我的攀援心是外尘所产生的,各有所还,那如来说的妙明真心,为什么就无所还呢?”

  佛说:“阿难,你现在用来看我的这个看的能力,虽然不是妙明真心,但是,它就像捏目望月一般,虽然有重影,见到的却是真正的月亮,并不是水中的月影。阿难,你听好,我现在就告诉你无所还的原因。

  日轮升天,则有明耀;中夜月黑,则有昏暗。门窗敞开,则见通达;墙宇之间,则是壅塞。分别之处,见种种缘;顽虚之中,遍是空性。风沙四起,就会昏暗;雨过天晴,又见清明。阿难,你看这些变化,我一一告诉你可还之处。明还日轮。为什么呢?没有太阳就没有光明。光明属于太阳,所以明归日轮。暗还黑夜,通还门窗,拥还墙壁,顽虚还空,昏暗还尘,清明还晴。世间的一切,都是如此。而你见到这一切的这个见性,还给谁呢?如果还明,则不明时,就见不到暗。明暗通塞,种种差别,而这个能看的见性,却没有差别。这些可还的自然不会是你,而不可还的见性,不是你还能是谁呢?可见,你的真心本来就具备见的能力,是你自己迷失,遗失了本妙真心,而漂流在生死苦海中。所以如来说,真是可怜悯者。”

  6、见非外物,而是真心

  阿难又道:“我虽然知道这个见性是不可还的,但是怎么知道它就是我的真心呢?”

  佛说:“阿难,你现在虽然没有证得无漏圣果,但是承佛的神力,看初禅天还是不成问题的。天眼第一的阿那律,看阎浮提世界犹如掌上观文;诸大菩萨能看到千百个世界;十方如来则一切国土,无不尽见。相比之下,众生所看到的,不过一分一寸而已。

  阿难。现在你我一起向四天王的宫殿看去,这中间所看到的水陆空行,种种形象,虽然明暗不同,无非都是前尘的分别留碍。你现在就在其中仔细分别,哪个是物,哪个是你。

  阿难,从最远处的日月宫——是物不是你;到七金山——虽然光艳巍巍,也是物不是你;渐渐看到云腾鸟飞,风动尘起,树木山川,草芥人畜,都是物不是你。阿难,你所看到的这或远或近的事物,虽然种类有别,见性却并无不同。这个微妙的见性,就是你的真心。

  如果见是外物,那么,你也应该可以看到我的见。

  如果你认为,看到了我所看的事物,就是看到了我的见。那么,我看不见的时候,你怎么看不到我的‘不见’之处呢?如果‘不见’能被看到,那自然就不是‘不见’了;如果你看不到我的‘不见’之地,见自然就不是外物了。既然不是外物,不是你自己还能是什么呢?

  而且,如果见是物,那么,你看物的时候,物也能看你。人物不分,你我和世界,就无法安立了。

  阿难。你见的时候,是你不是我。见性周遍,不是你还能是谁呢!为什么怀疑你的真心不是真的,还要向我来求证呢!

  7、见性无碍,犹如虚空

  阿难又问佛:“世尊,如果这个见性一定是我,那么刚才我跟如来看四天王的日月宫时,这个见周遍整个国土;退回到精舍的时候,就只看见园林厅堂,檐宇廊回。世尊,这个见本来周遍世界,现在却变得只能盈满一室了。是见缩小了呢,还是墙壁令它断绝了呢?”

  佛给阿难解释说:“世间的一切,或大或小,或内或外,都是前尘物事,不能因此而说见有伸缩。比如一个方形的器皿,中间有个方形的空间。那么我问你,这个空间的形状是固定的,还是不固定的呢?如果固定的就是方形的,那么在其中再放一个圆形的器皿,空间的形状就不该变成圆形;如果不是固定的,那么,在这个方形的器皿中间,就不会有这个方形的空间。阿难,你说不明白见性大小的道理,其实就跟这空间一样。

  阿难。如果想要器皿里的空间没有方圆之相,你只要把器皿拿走就可以了,因为虚空本来就没有方圆之相。你不能说把虚空改变个形状吧!

  如果象你说的,在室内的时候,见就缩小了,当你抬头看太阳的时候,难道还得把自己的见抻到太阳那儿去吗?

  如果说墙壁能夹断见性,那么,在墙上凿个小孔,见上是不是也要留下一个凿痕呢?这不是无稽之谈吗!

  一切众生,从无始劫来,以物为己,迷失了真心,被物所转,在其中或内或外,或大或小。若能转物,则同如来。身心圆明,不动道场,于一毛端,遍含十方国土。”

  8、万事万物,无不是见

  阿难已经习惯于沉迷外物,一时间还转变不过来,所以继续又问:“世尊,如果这个见性就是我的心,现在就在我的面前,见性是我,我的身心又是什么呢?我的身心,确实是能分别的;见却没有分别的能力,它都不能分辨我的身体。如果见确实是我的心,令我见到一切,见性是我,身不是我,这不就成如来刚才说的‘物能见我’了吗!我实在不懂。”

  佛解释说:“你说见性在你面前,其实不然。如果见性在你眼前,你能看到它。既然有个所在,就一定能够指出来。

  现在,我和你坐在祇陀林中,看着周围的树林池塘,亭台楼阁,上有日月,前有恒河。你在我的面前,可以用手一一指出这些事物来。阴暗的是树林,光明的是日月,拥塞的是墙壁,通达的是虚空。乃至花草树木,毛发沙尘,虽然大小迥异,但只要有个形象,就都可以指出它的所在。如果见性在你眼前,你应该也能用手指出它的所在来。阿难,如果虚空是见性,既然已经是见性了,又怎么能是虚空呢;如果物体是见性,既然已经是见性了,又怎么会另成他物呢!你仔细地把这个微妙的见性,从世间万象中剥离出来,就像前面那些事物一样,明明白白地指给我看!”

  阿难回答说:“我在这个讲堂中,远眺恒河,上观日月,纵目所望,举手所指,都是外物,没有见性。世尊,别说我一个初学,就是那些大菩萨们,也不能在万事万物之中,剥离出一个见性来,使它离开外物,独立存在。”

  佛说:“是这样的,阿难。没有一个见性,能离开万物而独立存在。我再问你,你仔细分辨一下,从眼前的林苑到空中的日月,这万事万物,哪一个不是见呢?”

  阿难仔细思维了一翻,然后回答道:“我真不知道哪一个不是见。为什么呢?如果树不是见,那我怎么会见到树呢;如果树是见,那又怎么会是树呢?如果虚空不是见,我怎么能看到虚空呢;如果虚空是见,它又怎么会是虚空呢?。所以我想,这万事万物,如果仔细推究,又无不是见。”

  佛说:“的确是这样的。”

  这时,在场的大众,还没有证到无学果位的人,听到佛的这翻话,心中一片茫然,以往的知见都被彻底颠覆了,一个个惶恐不安。如来知道众人惊慌失措,心生怜悯,安慰阿难和大众说:“诸位善男子,如来是真语者,绝无虚妄。如来所说的义理,都是亲身证得的。不象那些外道论师,只会诡辩。你们要仔细思维如来的话,不要白白仰慕 如来一场,也别辜负了如来对你们的一片苦心。”

  8、真如本自明,是非皆虚妄

  这时,文殊师利菩萨怜悯在场的大众,从座位上站起来,走到佛前,恭敬地礼拜合掌,对佛说:“世尊,在场的大众都不明白如来所说的既是见性,又非见性的道理。世尊,如果这些前缘,色空等相是‘见’,就应该能指出见的所在;如果不是‘见’,就应该根本看不到。在场的大众,都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所以惶恐不安。希望世尊慈悲,再给大家解释一下,前尘物事和见性,到底是什么,它们之间的关系到底是怎样的!”

  佛对文殊菩萨和大众说:“十方如来和诸大菩萨,安住在三摩地中,对见和所见的诸缘,及所思所想,都如水月镜花一般,本无所有。这一切本来都是妙明真心,为什么一定要分出个是非来呢!

  文殊,我现在问你,你是文殊,那么,还另外有一个叫‘是文殊’的人吗?还是根本就没有文殊?”

  “世尊,我确实是文殊,没有另外一个‘是文殊’。为什么呢?如果还有个‘是’的话,就成两个文殊了。文殊也确实有,不是没有,只是没有是和非而已。”

  佛说:“是这样的,文殊。你就是你,本来清净湛然,明明了了,没必要另加分别。这个微妙的见性和色空诸缘也是这样,本来都是真如本心。是虚妄产生了色空、见闻等事。就如同眼花的时候,看到了两个月影,你说哪个是月,哪个非月呢!

  文殊,真实的月亮只有一个,这中间并没有什么是月非月。同样的,你对见性和色尘所做的种种分别,也都是幻妄中的痴想,根本不可能得出一个合理的结论。

  其实,这都是真如本心的作用——它使你在迷失以后,还能有所指。虽然有所指,但却没法得出一个合理的解释。”

  9、既非因缘 又非自然

  阿难问佛:“世尊,就像佛说的那样,见性遍满十方法界,湛然常住,没有生灭。这与黄发外道所谈的冥谛,及投灰外道所说的真我遍满十方,有什么差别呢?世尊也曾在楞伽山,为大慧说:‘那些外道常说‘自然’,我说的‘因缘’并不是那个。’我现在看这个觉性自然,不生不灭,远离一切虚妄和颠倒,似乎不是因缘和自然。请世尊开示,使我不入群邪,获得真实的妙觉明心。

  佛告诉阿难:“我又设方便,又谈真实地给你讲,你仍然不能明白,还迷惑为自然。阿难!如果是自然,就要有个自然体。你且看这妙明的见性中,以谁为体呢?以明还是以暗,以空还是以塞?以明为体,就看不见暗;以空为体,就看不见塞。反过来也是如此。”

  阿难道:“哦,原来这微妙的见性,不能归于自然。世尊,那见性是因缘所生吗?”

  “阿难,如果见性是因缘所生,那么,如果产生见性的因不在了,见性就不存在了。比如,如果是因明而生,那么在暗处,明不存在了,见性也就随之消失,你怎么能见到暗的呢!同样道理,如果是因暗而生,那又怎么能见到明呢!所以,如果见性是因缘所生,就不可能遍见一切。

  要知道,这个微妙的见性,非因非缘,亦非自然,非不自然。无是无非。离一切相,总一切法。你为什么还要用世间的戏论名相去分别计度呢!这就像是用手去抓虚空一样,徒劳无益。”

  10、见非眼见

  阿难又问:“世尊,如果这个微妙的见性,非因非缘,世尊为什么常说见要有四个条件,空、明、眼、心呢?”

  如来回答道:“阿难。那些只是世间的因缘,不是第一义。阿难,我再问你,世人说我能看见,怎么样是看见,怎么样是看不见呢?”

  “世尊,世人因为日月灯光的照明,而能见种种相,这叫看见;没有这三种光,就不能看见。”

  “阿难,如果没有光明,就不能看见,那黑暗应该是看不见的。如果说能看见黑暗,这只是没有光亮而已,怎么能说是看不见呢!阿难。如果在黑暗中看不到光明,就叫‘看不见’。那么在光明中看不到黑暗,这也应该叫‘看不见’。明中不见暗,暗中不见明,但是不论明与暗怎么争夺,你的见性却没有片刻消失。由此可知,这两者都应该是‘见’,怎么能说看不见呢!

  所以,阿难,要知道,见到光明的时候,见性不是光明;见到黑暗的时候,见性不是黑暗;见到空的时候,见性不是空;见到塞的时候,见性不是塞。所以,你的见性,并不是你所看到的东西。真正的见性是游离于你的所见之物以外,根本触及不到的,又怎么能用因缘、自然与合和来解释呢!

  你们这些声闻,狭劣无知,不能通达清净实相。我今天的教诲,你要好好思维,不要在菩提路上心生懈怠。”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第四章 妄见与合和

  所见的一切都是虚幻的,能见的那个才是真心。好比用手捏目,看月亮就会有重影。众生的妄见,就好比是这个月影。它本来就是不存在的,明智的人不该去研究一个不存在的东西到底是什么。如果说见性是能合和的,那么它一旦与某个东西合而为一了,就没法再看其他事物,你又是怎么看到其他事物的呢;如果说见性是不能合和的,你又是怎么看到世间万物的呢?所以见性根本就谈不上合和与不合和。一切都不过是虚妄地幻化而已。

  1、两种妄见

  阿难说:“世尊,我虽蒙佛为我解释因缘、自然、合和与不合和,但我还是没能明白。听世尊说,见性并不是眼见,我就更糊涂了。”

  于是,世尊又耐心地解释道:“你虽然博闻强记,但是对于微密的观照,心中仍然没有明了。你现在听好,我再细细地给你解释。阿难。一切众生,在生死中轮回,都是因为两种错误的妄见所致。一种是‘个别的妄见’,一种是‘共同的妄见’。

  个别的妄见是怎么回事呢?阿难。比如人有眼病,夜里看灯光,就会有个色泽斑斓的光影。你说这个光影,是灯呢,还是见呢?如果是灯,那么,没有眼病的人为什么看不到?如果是见,见成了光影,这个人又是用什么看见这个光影的呢?

  再者,阿难,如果这个光影离开‘灯’而能独立存在,那么你看其他物体,桌椅板凳之类的,也应该能看到这个光影;如果离开‘见’而能独立存在,那就不应该是眼睛看到的光影。为什么这个人却是用眼睛看到的呢!

  所以,要知道,真正有形有色的,是灯。光影是因病所生。因此,这个光影不能说它是灯,也不能说它是见,也不能说它非灯非见。

  就好比用手挤眼睛,然后看月亮,这时,眼中就会出现两个月亮。这第二个月亮,既不是月亮本身,也不是月影。为什么呢?因为它是捏出来的,明智的人不应该去研究这个捏出来的月亮,因为它本来就是虚妄的。

  病目所见的光影也是这样,它本来就是不存在的。你能去研究一个不存在的东西,说它是灯是见,还是非灯非见吗?

  阿难,我们再来说‘共同的妄见’。这个阎浮提世界上,有或大或小的很多国家。如果有相邻的两个小国。其中一个国家,因为国人的业报成熟,灾相并起。或者看见双日双月,彗星飞流,或者看见月晕七重,霓虹贯日。但是这些恶相只是这个国家的人能看见,另一个国家的人却看不见。

  阿难,我现在为你详细地分析这两件事。前面那个病眼所看到的光影,虽然好像是真的,但是仔细辨别就会发现,其实是眼病造成的,并不是灯产生的,也不是见的问题。而你现在用眼睛看到的山河大地和一切众生,也是无始劫来的见病所生,跟病目所见的光影是一样的。看这个动作和所看到的一切,好像是真实的,其实都是真如本心中所现的眼病而已。不但你所看到的一切是病,就是‘看’这个动作本身也是病。而能觉察到这一切的真如本心,却不是病,因为它能觉察到病,所以不在病中。

  既然觉察到了见,怎么还能把它归为见闻知觉呢!所以你现在看到的我和你,以及世间的一切众生,这都是见性之病,不是见性本身。见性的本身,是你的真如本性。它不是病,所以不能叫见。

  阿难。众生共同的妄见和个别的妄见,道理是一样的。一个人所见的光影是眼病所生;一国人所见的灾相,是那一国人无始劫来的妄见所生。

  这个世界所有的国家和四大海水,乃至整个娑婆世界,十方国土,一切众生,本来都是妙明真心。因为见、闻、觉、知这些虚妄的病缘牵引,合和在妄相上,所以才会随着妄相生生死死。若能远离这些妄缘,不取不舍,就灭除了生死的根本,圆满了不生不灭的菩提自性。”

  2、真心不合

  “阿难,你虽然知道了这个妙明真心,不是因缘而生,不是自然而有,但是仍然不明白,这个真如本心,并不是合和而来的,也不是不合和的。

  阿难,我再以前尘影事问你。你这个真如本心,是与明合,是与暗合;是与通合,是与塞合?你看明的时候,明在眼前,这个见在哪里呢?如果见是可以辨别出来的,那它到底是什么形象?如果没有见,你又是怎么看见明的呢?如果看到明,就说明是见,又是什么使你看到明的呢?如果见是圆满周遍的,那明在什么地方呢?如果明是圆满周遍的,又哪有地方留给见呢?见和明,本来是两种东西,如果溶合在一起,那它又叫什么呢?它又是什么呢!暗、通、塞等相,也是一样的道理。

  而且,如果见与明合,遇到暗时,明就消灭了。见已经与明合了,就不能再与暗相合,你又是怎么看见暗的呢?如果你看见暗的时候,不叫‘见与暗相合’,那么看到明的时候,又怎么能叫‘见与明相合’呢?暗、通、塞也是这样。”

  阿难这时对佛说:“世尊。我想,这个真如本心,与那些尘相和心念是不能合在一起的。”

  “阿难。你说这个微妙的见性是不能相合的,是不能与明合,不能与暗合,是不能与通合,还是不能与塞合?如果是不能与明合,那么,见与明一定有个边缘。如果他们的边缘不相交,我们自然见不到明。根本就见不到明,又怎么谈得上见与明的边缘呢?这又自相矛盾了。暗,通,塞也是同样道理。

  而且,既然这个见性是不能合和的,那么见与明就是互相抵触的了。好比耳朵和光明一样,毫不相干。这样,见都不知道明的所在,就更谈不上合与不合了。暗、通、塞等也是一样。

  阿难,你还没明白,一切浮尘,都是幻化。随处出生,随处消灭。虽说幻化,但本体却都是妙明真心。乃至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都是因缘和合就虚妄地发生,因缘离散就幻化地消灭。殊不知这生灭去来,都是如来藏妙真如性。在常住真心之中寻求来去、迷悟生死,自然了不可得。

  第五章五阴虚妄

  五阴是指身心世界的五种基本形态。其中,色阴指的是有形的物质。受阴是心理世界对外界物质的感知。想阴是心理世界的思维活动。行阴指的是身心世界的存在状态。识阴则是最深层的,指的是对有形世界和心理世界的认知。世尊对五阴一一加以分析,最后证明,这五阴都是虚妄的。不过如病目所现的灯影一般,根本没有一个独立的体性,本体都是如来藏。

  一、色阴虚妄

  “阿难。为什么说五阴是真如本心呢?”

  “比如有人抬头看天空,只看到一片清净的虚空,再没有其他东西。后来,这人无缘无故地瞪着眼睛一直看,时间久了,眼睛由于疲劳而发花,于是看到了许多花点。色阴就是这样的。

  阿难。这些空中狂花,不是从虚空中来,也不是从眼睛里出现的。

  如果是来自虚空,那么当你的眼睛不再疲劳,看不到这些花点的时候,花点去了哪里呢?它不能钻到你的眼睛里去,因为它来自虚空,所以只能回到虚空中去。虚空如果能出能入,虚空就成实体了。如果虚空 是实体,怎么还能容纳这些花点在其中生灭呢!这就如同你阿难不能再容纳一个阿难一样。

  阿难。如果是眼睛里出现的,那么它消失的时候,也应该回到眼睛里。如果花点有见性,它回到眼睛里的时候,你就应该能看到自己的眼睛。如果花点没有见性,而眼睛有见性,那么它回到眼睛里的时候,你就应该还能看到它,又怎么会消失呢!

  而且,如果花点是实体,那么看到它的眼睛,就应该是清静的,又怎么能叫‘眼睛花了’呢!

  所以,色阴本来虚妄,不是因缘,也不是自然。”

  这是世尊按着当时的人的知识水平,从逻辑的角度来解释的。世尊以花点儿为例,说明我们所见的一切色相,都像空中狂花一样虚妄。你找不到它的来源,也找不到它的去处。就是它存在的时候,你也找不到它的存在的实体。

  那么,现代科学对物质结构的认识是怎样的呢?

  十九世纪末,原子论逐渐盛行。根据原子论的看法,物质都是由微小的粒子——原子构成。比如原本被认为是流体的电,由约瑟夫·汤姆孙的阴极射线实验证明,是由一种叫做电子的粒子组成。而与此同时,波被认为是物质的另一种存在方式。波动论已经被相当深入地研究,包括干涉和衍射等现象。

  由于光在托马斯·杨的双缝实验中所展现的特性,明显地说明它是一种波动。公元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了光电效应的光量子解释,人们开始意识到光同时具有波和粒子的双重性质。

  公元1924年,德布罗意提出“物质波”假说,认为一切物质和光一样都具有波粒二象性。根据这一假说,够成一切物质的电子也会具有干涉和衍射等波动现象。这被后来的戴维森·革末实验所证实。德布罗意于1929年因为这个假设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汤姆逊和戴维森则因为他们的实验作共享了193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之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观察不到物体的波动性,是因为他们质量太大,导致其波长比可观察的限度要小很多,因此可能发生波动的尺度是在日常生活的范围之外的。这也是为什么经典力学能够令人满意地解释自然现象。对于基本粒子来说,它们的质量和尺度决定了它们的行为主要是由量子力学所描述的。量子力学用一个微分方程,如薛定谔方程来描述粒子的状态。这个方程的解即为波函数。波函数具有叠加性,就是说,它们能够像波一样互相干涉和衍射。同时,波函数也被解释为粒子出现在特定位置的机率幅。这样,粒子性和波动性就统一在同一个解释中。

  那么,波又是什么呢?波被定义为,某一物理量的振动在空间逐点传递时形成的运动。

  英国埃塞克斯大学物理学教授,皇家学会会员里德雷在他的著作《时间空间和万物》中分析道:“波是物,但是它的存在依赖于运动是什么。为了说明运动是什么,我们必须先谈时间是什么,空间是什么。在量子水平,麻烦更大。……离开了能量,动量是什么,我们无从谈起基本粒子的存在。更糟糕的是,基本粒子如果不与其他粒子相互作用,就不可能表现为物的存在。”

  所以可见,一切物质,也就是佛说的色阴,在科学的角度,最终也找不出一个独立的本性来。

  其实,用数学来解释这个事情更加直观。我们都知道,把一个东西平均分成几份,在数学上用除法。除法也可以表达成分式。如果把要分解的个体用1来表示,把分解的次数用x来表示,那么分解的这个动作,就可以表示为1/x。我们要把这个个体无限地分解下去,x的取值,就是无穷大。那么,把一个个体无限地分解,看看它最后到底是什么,这个过程,用数学语言来描述,就表达为:对1/x,当x趋于无穷大的时候,求它的极限。这是一个最基本的极限问题,大家都知道,答案是0。

  0就是什么都没有。所以数学给我们答案,就是:“把一个物体进行无限地分解,最后得到的,是什么都没有的。”所以,数学更直观地证实了我们的结论:一切色相,本来就没有实体,终究是虚妄的。

  二、受阴虚妄

  “譬如有人,手足安适,身体调和,几乎感觉不到自己的存在。忽然无缘无故地举起两手,互相摩擦,于是有了冷热滑涩等感觉。受阴就是这样的。

  阿难。这个虚幻的触觉,不是从虚空而来,不是从手掌中产生。

  如果是从虚空而来,既然它能触到手掌,也应该能触到身体。虚空不可能有选择地来触啊!

  若是手掌产生的,不应该等到合掌的时候才有。而且,如果确实有‘受阴’这个东西在合掌的时候产生,当手掌分开的时候,它就应该还在。既然存在,身体就应该能感觉到它的出入。它在体内的往来,身体也应该一直能感觉到。又怎么可能只在接触的时候,才发现它的呢!

  所以,触觉也是虚妄的。不是因缘而生,也不是自然而有。”

  受阴,通俗来讲就是“感觉”。现代科学虽然已经可以测量宇宙,排出元素周期表,解读DNA,控制原子,但是对我们自身的“感觉”是怎么回事,又知道多少呢?

  大物理学家薛定谔曾在他的书中详细探讨了这个问题。

  薛定谔是量子力学奠基人之一。由他所建立的薛定谔方程是量子力学中描述微观粒子运动状态的基本定律,其在量子力学中的地位相当于牛顿定律在经典力学中的地位。因发展了原子理论,薛定谔荣获1933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所以,由他来代表科学界的声音实在是名至实归。

  他在《生命是什么》中说:“物理学家对光波的描述无法解释对色彩的感觉,假如生物学家对视网膜内的变化过程,及该变化对视神经丛和大脑内引发的神经变化有更充分的了解,我们是否就能做出解释呢?我不这样认为……我们至多可以客观地掌握……感觉到黄 se时,大脑中的变化过程,哪些神经纤维被以多大的比特率激发……即便如此,也不能告诉我们色彩的感觉。……对于味觉,甜或者其他的感觉也是一样的。

  ……科学理论便利了我们的观察和描述……令人奇怪的是,当一个逻辑缜密的理论建立后,建立者并不描述他们发现的基本事实……由于观察包含了感知的成分,于是理论很容易被认为可以解释感知,而事实上它永远无法做到这点。”

  所以,科学对于“感觉”也是一无所知的。也许永远都会一无所知,因为感觉本来就是虚妄的。

  三、想阴虚妄

  “阿难,譬如有人,谈酸梅的时候,口中就会产生口水。想着踏在悬崖边,脚底就会酸涩。想阴就是这样的。

  阿难,产生口水的这个‘酸’的念头,是从哪里来的呢?它不是酸梅产生的,也不是从嘴里进去的。

  如果酸梅有‘酸’的念头,酸梅就应该自己说,用不着等别人来说。

  如果是嘴产生的,就应该是嘴听到有人谈论酸梅,又怎么需要耳朵呢!

  如果是耳朵听到后,产生了酸的念头,为什么耳朵不流口水呢!踏悬崖的反应,也是一样的道理。

  所以想阴是虚妄的,不是因缘和自然性。”

  现在,众所周知,思维是大脑中的神经活动。神经活动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神经元由胞体和突起两部分构成。

  胞体的中央有细胞核,核的周围为细胞质。

  突起根据形状和机能又分为树突和轴突。树突比较短但分支很多,它负责接受神经冲动,并将冲动传至细胞体。每个神经元只发出一条轴突,它负责发出的神经冲动。

  所谓神经冲动就是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细胞的电位变化。当神经冲动到达轴突末梢时,有些突触小泡突然破裂,将存储的化学物质释放出来。这种特殊的化学物质被称为“神经递质”。神经递质通过突触间的间隙后,迅速地作用于另一个神经元的突触后膜,激发其打开或关闭膜内的某些离子通道,从而引起该神经元的电位变化,实现神经兴奋的传递。

  由此可见,神经活动无非是一些分子间的电子转移而已。如果说,思维就神经活动的结果,那么,思维也就成了依赖于电子而存在的物质现象了。前面我们讨论过,物质本身就是虚妄的,所以思维又怎么真实得了呢!

  行阴虚妄

  “阿难。譬如瀑布的流水,波浪相续,前扑后继。行阴也是这样的。阿难,这种流动性,不是虚空所生,不是因水而有,不是水本身的属性,又离不开虚空和流水。

  阿难。如果这个流动性是虚空所生,那么十方无尽的虚空,就都成为波浪,整个世界就被淹没了。如果是因水而有,水不再是水,而成了流动,那构成瀑布的又是什么呢?如果是水本身的属性,那么静止时的水又是什么呢?如果离开了虚空和水而能独立存在,那么虚空无处不在,流动又怎么可能跑到虚空之外呢!如果没有水,又是谁在流动呢?

  所以行阴也是虚妄的,不是因缘和自然性。”

  世尊以瀑布的流动为例,来解释行阴的虚妄。瀑布的流动,找来找去,也找不到这个流动到底在哪里。行阴也是这样,根本找不到一个行阴的所在。

  行阴,通俗来讲,就是运动。运动是物理学最基本的问题。从亚里士多德到牛顿,从麦克斯韦到爱因斯坦,各个时代的物理学家穷经皓首,所研究的不外乎物质和运动这两个基本问题。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物理学教授,弦论的领军人物布莱恩·格林不但是物理学家,同时也是著名的科普作家。他在著作《宇宙的结构》中,深入浅出地讲述了历代物理学对运动的探索。

  他在书中说:“关于现代科学从何时开始,历史学家们众说纷纭,尚无定论。毫无疑问的是,从伽利略、笛卡尔、牛顿等人开始创造他们的学说时起,现代科学已经走上了正轨。……许多著名学者和无名英雄都为早期科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最后只有牛顿成了舞台上的明星。通过对数学方程的应用,牛顿将地球和天空中的各种已知运动现象综合了起来,就这样,今日所谓的经典物理学诞生了。

  ……但在总结他的运动定律时,牛顿遇到了一个棘手的问题……每个人都知道物体可以运动,但是这些运动发生在哪里呢?空间,也许大家都会回答。但是,牛顿却会问,空间又是什么呢?是一个真正的实体还是抽象的概念?牛顿意识到,这个关键的问题必须解决,否则他的公式将变得毫无意义。

  ……因此,他在《数学原理》一书中,用简明的语言,阐释了时间和空间的概念。他认为空间和时间是绝对的、不可改变的实体。这就为宇宙提供了一个固定的、不可改变的舞台。

  ……即使在当时,也并不是每个人都同意牛顿的说法。有些学者就指出,把理论建立在看不见摸不着,你无法影响到的事物上是没有意义的。但是牛顿方程惊人的预言能力,使这样的观点销声匿迹。在之后的200年里,牛顿关于空间和时间绝对性的观点成为铁律。

  ……20世纪的头20年,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做出了两项重大发现。每一项发现都使人类对于空间和时间的认识发生了重大变化。爱因斯坦拆除了牛顿建立的严格的、绝对的结构,然后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将时间和空间综合起来……时间和空间就成了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

  ……为爱因斯坦那不可思议的洞察力搭建舞台的,正是麦克斯韦。早在19世纪中叶,麦克斯韦第一次发现通过4个强大的方程,人们可以在一个严格的理论框架下很好地理解电、磁及其之间的密切联系。……麦克斯韦进一步分析他的方程后发现,变化的磁场以波的形式传播,速度为每小时6.7亿英里。这正是光的传播速度,麦克斯韦意识到,光也属于电磁场。它可以作用于我们的视网膜上,使我们产生光感。

  ……当我们说光速是每小时6.7亿英里,经验告诉我们,如果没有参照物的化,这种说法毫无意义。包括麦克斯韦在内的许多物理学家试图用下面的方式来解释方程中的速度。我们熟悉的波,比如海洋的波和声波是在介质中传播的。这些波的速度都是相对于介质而言。于是很自然的,那时的物理学家推测,光波也是在某种特殊的介质中传播的,虽然这种介质从未被探测到,但它肯定是存在的。这种看不见的传播光的物质被命名为光以太。……

  1905年6月,爱因斯坦发表了一篇题为《运动物体的电动力学》的论文,彻底结束了光以太的历史。……爱因斯坦认为……以太根本就不存在……光不像我们曾经遇到过的任何一种波,它不需要介质就可以传播……但是,如果没有以太为基准的话,这个速度从何而来?……又一次,爱因斯坦颠覆了传统,用简单性回答了这个问题。如果麦克斯韦的理论没有使用任何静止的参照物,那最直接的解释就是,我们根本不需要任何参照物。爱因斯坦解释道:“光速相对于任何物体而言,速度都是每小时6.7亿英里。”

  这个问题看起来有点疯狂,如果你追着一束光跑,常识告诉我们,以你为参照物的话,光速比每小时6.7亿英里要慢;反之,如果你朝着一束光跑,常识告诉我们,光速比每小时6.7亿英里要快。在其一生中,爱因斯坦总要挑战常识,这次也不例外。他有力地辩解道,不管你跑多快,不管你背着光跑还是朝着光跑,你测量到的光速将总是每小时6.7亿英里——不会比这多,也不会比这少。……我们不禁要问,光为什么会有这么奇怪的现象呢?

  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来想象一下巴特,他有一个核动力溜冰板,他决定做终极挑战——追着光跑。……溜冰板的极限速度是每小时5亿英里。莉莎站在准备好的激光前,从11开始倒数,等数到0的时候,巴特和激光飞奔出去。莉莎看到了什么呢?在过去的一小时里,莉莎看到光移动了6.7亿英里,而巴特走了5亿英里,光比巴特多走了1.7亿英里。……但是回来后,巴特完全不能同意这种看法了,……他看见光的速度总是每小时670000000英里,一点也不少。如果你不相信巴特,可以看看过去100年间数以千计设计精妙的实验,这些实验都是利用移动光源和接受者来测量光速,所有的结果都支持巴特。

  为什么会这样呢?

  爱因斯坦指出,这个答案符合逻辑。……巴特对距离和时间的测量一定不同于莉莎。想象一下,因为速度无非是距离除以时间。……因此,爱因斯坦得出结论,牛顿关于绝对空间和时间的观点是错误的。

  ……空间和时间是针对旁观者而言,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自己的时钟。……但若我们相对于其他人运动的话,这些时钟就会不一致,……用它们来测量两个给定事件之间的时间,不同的时钟测量的结果就会不一样。对于距离也是一样的。……不同的准绳测得的量是不一样的……空间和时间以精确的方式互相补偿,从而使人们测量光速的时候总是得到相同的结果。

  ……我们习惯地认为物体可以穿越空间,事实上另一种运动也非常重要,物体也可以穿越时间。……当你注视某物,比如一辆静止的汽车时,以你为参照物的话它是静止的。也就是说,没有穿越空间。这辆车的所有运动仅是穿越时间。……一秒接着一秒,在时钟的滴答声中流逝。但如果车开走了,它的一部分穿越时间的运动将转化成穿越空间的运动。……因此,相对于静止的你而言,运动中的汽车和司机所感受到的时间流逝要慢一些。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简而言之,这就是狭义相对论。”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如今已经是现代物理学的基础,是毋庸置疑的事实。读到这里,我们不禁会想,就运动而言,我们每个人,相对于其他人,都是处在运动中的,不同人的运动状态都是不一样的。而每个人看外界的运动,都是以自己为参照物的,那么,根据狭义相对论,参照物不同,衡量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尺度就不同,那么,每个人眼中的运动就都是不一样的了。

  如果一人一个样,没有一个绝对统一的标准,我们又怎么能说运动是真实的呢!如果时间和空间只是个人的感受,而感受本身就是虚妄的,建立在感受基础上的运动又怎么真实得了呢!

  识阴虚妄

  “阿难。譬如有人,用塞子塞住瓶的两个口,然后带着一个空瓶子,远行千里,到他国去叛卖瓶内的虚空。这瓶子里的虚空,既不是从别处带来的,也不是从本地装进去的。如果是从别处带来的,那么,既然把虚空装走了,在原来的地方,就应该少了一块虚空;如果是从本地装进去的,那么打开瓶塞,就应该有虚空流出来。虚空怎么可以移动呢!所以,阿难。识阴也是虚妄的,不是因缘和自然性。”

  世尊在这个例子中,以虚空比喻真如本性。以瓶子中的虚空,比喻迷失的个体。

  真如自性本来明了。而我们却背离了本有的明了,一定要寻求一个内容作为明了的寄托。这个依内容而存在的明了,我们就叫做“无明”。明了对内容坚固的寄托,我们就称为“执着”。“我执”就是执着于我相。“法执”就是执着于法相。

  一切的一切,无不是真如本性。就像虚空一样,浑然一体。而我们却由于无明,被“我执”和“法执”这两个执着,把自己塞在了色身当中。就如同用两个塞子把虚空塞在瓶中一样。

  我们被塞在色身中,以为这就是我了,整日东游西逛,洋洋自得。今天吃点,明天送点;今天挣点钱,明天花点钱。以为自己真的得到了什么了,失去了什么。这就好比把虚空塞在瓶子里,游走叛卖,以为到了另一个地方,就以为是另一个虚空了。

  殊不知不论哪里的虚空,都是一个虚空。盆里的也好,碗里的也好,屋里的也好,院里的也好,其实都是一个整体,根本无法分割。万事万法也是这样,其实都是一个真如本性。无论形状怎样千姿百态,无论性质怎样千差万别,无不是同一个“如来藏妙真如性”。

  所以,在湛然清静,周遍圆满的妙真如性中,硬是去分别是非的识阴,也是虚妄的。

  第六章身心虚妄

  这一章,如来从身心世界交互的角度,来说明我们的一切感知都是虚妄的。感知的内容,来自于六种渠道——眼、耳、鼻、舌、身、意。这六种渠道称为“六根”。六根是用来反映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尘的,这个反应就称为“六入”。所以,六根和六尘合称“十二处”。六根通过六入,对六尘产生了六识。因为六识总括了六根、六入、六尘,所以称为十八界。世尊分析了入、处、界的成因,然后寻找它们的根源。找来找去,却发现根本也找不到一个来源,所以,六入,十二处和十八界都是虚妄的。犹如空中狂花,都是病目中的幻化而已。其本体都是如来藏。

  六入虚妄

  “阿难。譬如长时间地瞪着眼睛看,时间久了,眼睛因为疲劳就会看到花点。眼睛和花点都是妙觉心中类似于‘瞪久发花’的现象。因为明暗这两种妄尘引发了见,见再进一步吸收这两种尘相,就产生了见性。所以见一旦离开明暗,就根本不会存在。

  所以,阿难。要知道,这个见不是从明暗而来,不是从眼根所生,也不是凭空而有。为什么呢?

  如果是从明来,遇到暗见就会消失,又怎么会看见暗呢;同样的,如果是从暗来,遇到明见就会消失,又怎么能看见明呢!

  若从眼根所生,眼根没有明暗,没有明暗,也就不会有见。

  如果是凭空而有,既然是空中生出来的,那就应该能看见自己的眼根。而且如果是空中生出来的,那就是空在看了,跟你又有什么关系呢!

  所以,要知道,眼入是虚妄的。”

  眼入的过程,现代医学是怎么解释的呢?

  光射到物体上后反射到眼睛里,透过角膜、穿过瞳孔,再经过眼睛里的晶状体、玻璃体和房水的折射后,在眼底的视网膜上成像。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能将光刺激转化成神经冲动,再由视神经传入至大脑而产生视觉。

  可见,眼入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光呈像后产生神经冲动的过程。那么,这个过程到具体是怎样的呢?

  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合称为光感受器。他们以镶嵌的形式,不均匀地分布在视网膜上。视锥细胞在光线较暗时活动,有较高的光敏度;视杆细胞在较明亮的时候活动,它能提供精确的视觉和色觉。

  在没有光线刺激的时候,光感受器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是开放的,钠离子流持续地从细胞外流入细胞内,使细胞膜内外的电位差减小。

  而光照则会导致离子通道关闭,使膜内外的电位差增大,细胞产生兴奋。具体来说,是视色素分子被光漂白,激活三磷酸腺苷结合蛋白,进而又激活磷酸二酯酶,后者把环鸟苷酸水解为鸟苷酸,这样就降低了环鸟苷酸的浓度。而正是环鸟苷酸使细胞膜离子通道保持开放的,所以,它的浓度变化会决定离子通道的开合。

  光感受器通过水平细胞和无长突细胞相互连接,将细胞膜内外电位变化所产生的“电信号”进行加工。再由双极细胞将信号整合,然后传递给神经节细胞,最后传递到大脑。

  所以,眼入最终其实就是视网膜细胞内外的电位差。

  那么,电位差就是视觉吗?

  如果是,那么一切导体都可以产生电位差,水啊、金属啊,那么这些物体就也有视觉了。

  如果不是,那就只剩下细胞本身了。如果是视网膜细胞产生的视觉,那么死人也有同样的细胞,死人也有视觉吗?如果有,那怎么能说他死了呢;如果没有,又怎么能说是细胞本身产生了视觉呢?

  不是细胞,不是电位差,视觉还能在哪里呢?根本找不到一个视觉的所在,所以,从科学的角度分析,眼入也是虚妄的。

  眼入、鼻入、舌入、身入、意入也是同样的道理。

  十二处虚妄

  “阿难,你看这园中的树林和泉池,这些都是色相产生的眼见,还是眼见产生的色相呢?

  如果是眼见产生了色相,那么,虚空中没有色相,那虚空就应该没有眼见了。没有眼见,你又是怎么看见虚空的呢?

  如果是色相产生了眼见,那么当你看到虚空的时候,虚空没有色相,眼见也就消失了,消失了你又是怎么看见虚空的呢?

  所以要知道,见和色都没有个处所,都是虚妄的,不是因缘和自然性。”

  视觉信号最终是被送入大脑的,那么,是大脑产生了视觉吗?

  大脑跟视觉有关的区域称为视皮层。视皮层主要包括纹状皮层和纹外皮层。视皮层根据神经元的种类与连接方式等,通常分为6层。有些层的细胞接收皮层下或者其他皮层的输入,有些层的细胞则负责向皮层下或者其他皮层输出信息。

  20世纪50年代末,大卫·休布尔和托斯顿·韦瑟尔首次开展了对视皮层细胞的研究。他们的探索开创了视皮层结构和功能研究的新纪元。他们在视皮层发现了多种神经元,分别叫做简单细胞、复杂细胞以及超复杂细胞。另一项重要发现则是在视皮层中证实了皮层功能柱的结构。他们共同获得了1981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他们的发现可以简单描述为:许多具有相同特性的细胞,在视皮层内按照一定的规则排列起来,这种按功能排列的皮层结构呈现柱状分布,例如方向柱、方位柱、眼优势柱、空间频率柱以及颜色柱等。这一结构的形成对于皮层内感觉信息的处理具有重要的影响。

  虽然细胞的形态不同,细胞间结合的方式不同,但工作方式依然是神经冲动,传递信息的方式依然是电位差。这与视网膜上的神经并无差异。所以,同样的,也并不能说大脑产生了视觉。

  那么,是外界的物体产生了视觉吗? 当然也不是,在整个视觉过程中,物体只是把反射光投射到眼睛上。而同样的反射光,也投射到它周围的其他的事物上,围墙,花草,桌椅板凳上都会有。如果说反射光就是视觉,那么,这些东西就都有视觉了,这显然是荒谬的。

  所以,从科学的角度来说,色相和眼见也是虚妄的。

  十八界虚妄

  “阿难。你知道,眼根和色相产生了视觉。那么,视觉到底是眼根所生,以眼为界,还是色相所生,以色为界呢?

  阿难,如果是眼根所生,没有色与空,就没有可看的东西,纵使有识,又有什么用呢!你的见又不是青黄赤白,没有长短方圆。任何表示都没有,视觉世界要从哪里安立呢?

  如果是色尘所生,那么,你面对虚空时,虚空中没有色尘,这时你应该没有视觉,你又是怎么见到虚空的呢!

  色尘如果发生改变时,你也能够知道发生了变化。你的视觉如果不随着色尘的改变而改变,你又怎么能知道色尘发生了改变呢?如果视觉随着色尘的改变而改变,又怎么能形成一个特定的知觉呢!

  如果是眼根和色尘共同所生。眼根和色尘是不同质的,眼根有识,色尘无识,由他们产生的视觉也必定不同质。二者相合,中间就必定会有缝隙;二者相离,彼此产生的视觉就各回本源。体性杂乱,怎么能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觉呢!

  所以,要知道,眼根、色尘、以及视觉世界,三处都是虚妄的,不是因缘所生,不是自然而有。”

  十八界,就是眼根、色尘和视觉世界,耳根、声尘和听觉世界,鼻根、香尘和嗅觉世界,舌根、味尘和味觉世界,身根、触尘和触觉世界,意根、法尘和思维世界。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时代,所以,所谓的视觉世界、听觉世界等,在现在看来,都是对视觉信号,听觉信号所做的信息处理。那么,是不是这个信息世界就是视觉呢?

  我们还是看看科学巨擘的观点吧!

  与史蒂·芬霍金一起创立了现代宇宙论的数学结构,全世界公认的最博学和最有创见的科学家、思想家、哲学家——罗杰·彭罗斯博士在他的著作《皇帝新脑》中详细剖析了这个问题。

  他在书中说:“有一种被称作强人工智能的观点……认为精神活动不过是进行某种定义得非常好的,被称为算法的运算。”

  “被称为算法的运算”就是我们所说的“信息处理”。

  “……所有的精神品质,譬如思维、感情、智慧、理解、意识都仅仅被认为是这一复杂功能的不同侧面。”

  “强人工智能的观点认为,精神通过一个足够复杂的算法找到了自身的存在。而这个算法通过物理世界的物体来执行。这些物体究竟是什么没有关系,可以是神经信号、沿着导线的电流、齿轮、水管都可以,算法本身才是所有问题的关键之处。

  ……但是,强人工智能很难否认这样的事实,即‘数学观念只存在于精神中’。因为这会导致逻辑循环——为了算法的存在,预先需要精神;为了精神的存在,又预先需要算法。

  这时,他们就需要一个解释,就是必须对这些种形态‘解码’。这就要依赖于写这些算法的语言。为了理解这些语言,头脑又是必须的。这样,我们就又回到了出发点。”

  可见,用算法来解释精神,最终会陷入死循环。所以,依赖于算法而存在的信息世界,即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和思维世界也是无所依存的,所以,从信息的角度,也证实了如来所说的十八界虚妄。

  第七章 世界虚妄

  解释完了身心世界的交互,在这一章里,世尊又揭示了构成身心世界的七种元素——地、水、火、风、空、见、识的虚妄。其实,它们的本体,都是如来藏妙真如性。

  阿难这时又问佛:“世尊,如来常说,世间的一切万物,种种变化,都是四大在因缘和合的情况下生成的。而现在,如来把因缘和自然全都否定了。我不明白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求如来怜悯众生的愚迷,开示这其中最真实的道理吧!”

  如来回答阿难说:“阿难。你想求证无上菩提,所以,我为你开示了第一义谛。但你现在还是用世间的戏论和妄想来缠绕自己。你虽然多闻,但是,就如同只会说药的人,当真药现前时却不认识。如来说,真是可怜愍者。你现在听好,我再为你解说。”

  阿难默然地承受佛圣旨。

  “阿难。就像你说的,四大和合形成了世间的种种变化。阿难。如果这四大不能和合,就不能构成万物,就像虚空不能与色相和合一样;如果说四大能够和合,那么,这四大就也要随着变化而生灭不停了。这样有生有灭,又怎么能作构成万物的本元呢?

  阿难。水能结成冰,冰还能化成水。这个过程,无所谓合和与不合和。四大也是这样。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地大妄现

  你看地性:粗的是大地,细的是微尘,再细微的是邻虚尘,再分下去就是虚空了。阿难。如果把邻虚尘析成虚空,就说明是虚空出生了色相。你刚才说因为‘和合’而出生了世间的种种变化。你且看这邻虚尘,是用几个虚空和合而成的呢?总不能由邻虚尘合成邻虚尘吧!而且,邻虚尘既然可以析入虚空,那么是用几个邻虚尘合成的虚空呢?

  把色相和合,得到的还是色相,不是虚空;把虚空和合,得到的还是虚空而不是色相。色尘还可以解析,虚空怎么能合和呢!

  你不知道,如来藏中本来就具有色性。它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随着众生心量和业缘的不同,而做显现。世间无知的人,以为是因缘和自然产生的。其实,这都是识心所做的分别计度。只要有所言说,就都没什么实义。”

  这里,我们再详细地解释一下:如来藏妙真如性中,本来就具足地大。只因为一念无明,产生了种种心念和种种业缘,而扭曲了真如本心,这样才结出地大。这个过程,就像水中结出一块冰一样。如来藏就好比是水,地大就好比是冰。冰本来就是水,只是因为外界的温度变化,才使水的形态发生变化,结出一块。同样的,地大本来就是如来藏,只是因为心灵的迷失,才使如来藏结出了地大。

  水大、火大、风大也是同样的道理。

  空大妄现

  “阿难。虚空没有形体,因为色相才能显现出来。比如室罗筏城的居民,在离河很远的地方安立新居时,都要挖井。这时,挖出一尺的土,就会出现一尺的虚空。挖出一丈的土,就有一丈的虚空,随挖随有。这个虚空,是因为泥土被挖出来而产生的,还是因为穿凿而产生的,还是无因自生的呢?

  阿难。如果是无因自生的,那么未凿土之前,怎么没有?只见坚实的大地,全无通达的虚空。

  如果是因为泥土被挖而产生的,那么泥土被挖出来时,应该见到虚空钻进去。如果只见泥土出来,没有虚空进去,怎么能说虚空是因为泥土被挖而产生的呢。如果说没有土出和空入这个过程,那么虚空和泥土就是一体的了。如果是一体的,泥土出来的时候,虚空怎么不跟着一起出来呢。

  如果是挖出来的,那么挖井时,一锹一锹挖出来的,就应该是虚空,而不是泥土;如果不是挖出来的,那么挖出泥土之后,怎么就见到虚空了呢!

  你再仔细观察,仔细思考。挖是随着人手而上下翻飞,土是从地而出,二者根本不在一起,虚空怎么能随着挖掘而产生呢!挖和空,一实一虚,不能和合。虚空总不能是自己产生自己的吧!

  所以,要知道,虚空的本性是圆融周遍,没有动摇的。跟地、水、火、风同在如来藏中,本无生灭。阿难。你心智昏迷,不知道四大原本就是如来藏。你现在观察虚空,是出是入,还是非出非入?你不知道,如来藏中就是真正的虚空,虚空的本体就是如来藏,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随着众生心量的不同,而做显现。

  阿难。有一口空井,就有一井虚空。十方虚空,无不如此,遍满法界,哪有方所,不过是随着业缘而做显现。世间无知的人,惑为因缘和自然性。这都是识心的分别计度。只要有所言说,都无实义。”

  见大妄现

  “阿难。见本来没有自体,因为“明”“暗”才产生了见。比如你在祇陀林中,朝晖夕阴。夜晚的时候,有月则明,无月则暗。明与暗是因为见才得以分辨的。那么,这个见与明暗,是同体呢,还是异体呢?还是非同非异呢?

  阿难。如果见与明暗同为一体。明与暗本来对立。暗时无明,明时非暗。见与暗一体,就看不到明;与明一体,就看不到暗。而没有见,如何能知道明暗呢?明暗交替,此生彼灭,而见无生灭。无生灭的见,又怎么能与有生灭的明暗构成一体呢?

  如果见与明暗不是一体,那么离开明暗,这个见到底是什么形象呢?见离开明暗,就如同龟毛兔角一样,根本没个着落。明暗本来对立,见怎么能与明暗同时成为一体呢;而离开二者又没有见,又怎么能说见与明暗不是一体呢!

  划分虚空和见,却发现根本找不到二者衔接的边缘,所以怎么能说空与见不是一体的呢!无论明暗如何交替,见总能如实照见,这样又怎么能说见与明暗相异呢!

  你再观察,仔细地辨析。明是太阳所生,暗是因为黑夜无月。通属虚空,塞归大地。这个见性,应该归于谁呢?见和虚空,一个有知,一个无知,二者性质不同,根本谈不上合和与不合和。这个见总不能是自己迸出来的吧!

  见闻觉知的本性是圆满周遍,没有摇动的,它与无边的虚空,再加上摇动的地、水、火、风,合在一起称为“六大”。它们本性圆融,都是同一个如来藏,本无生灭。

  阿难。你的心性沉沦在无明之中,不明白见闻觉知本就是如来藏。你再好好想想,这个见闻觉知,是生是灭,是同是异,还是非生非灭,非同非异。你还不知道,如来藏就是见的本体,见就是如来藏所本具之见,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随众生心性的不同而做显现。

  ‘见’能遍见法界。听嗅尝触也同样周遍,圆满十方,哪有方所!不过是随着业缘而做显现罢了。世间无知的人,惑为因缘和自然性,这都是识心的分别计度。只要有所言说,就都没有实际意义。”

  识大妄现

  “阿难。识性无源,只是在六根面对六尘时才显现出来。你现在遍观在场的大众,依次循历,就如同镜子一样,只有观照,不加分别。这时,你所用的就是识性。你的眼识会依次地辨认出,这是文殊,那是富楼那,这是目犍连,那是须菩提,这是舍利弗。这个能分别的识性,是生于见,还是生于色相?是生于虚空,还是没有因由,突然迸出来的呢?

  阿难。如果你的识性是生于见中,那么,没有明暗和色空,就没有见。见尚且没有,从哪里来的识呢!

  如果识性是生于色相,不是生于见中。色相没有见性,所以识性就见不到明暗。不见明暗,就没有色空。没有色空就不会有色相。既然没有色相,识性又怎么能从色相中产生呢!

  如果识性生于虚空,不是由色而生,也不是由见而生。不是见生,识性就无法辨别色相。不能辨别色相就不知道明暗色空。不是色生,识性就没有尘缘。没有尘缘,见闻觉知就无处安立。这样一来,虚空也就跟没有一样了。有也如同无物,即使产生了识性,又能用它来分别谁呢?

  如果识性是没有因由,突然迸出来的!那为什么不能在太阳地里,迸出来能看见月亮的眼识呢!

  你再仔细推敲,见发自你的眼睛,色是所对之境。有形的就能辨别出它的相貌,无形的也能知道它的存在,这个能辨别的识性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呢?识性摇动,见性澄静,体性不同,谈不上和合与不和合。听闻觉知,也是如此。总不能这个识性是自己产生自己的吧!

  这个识心,根本无所从来。识心和见闻觉知,圆满湛然,无需借助外缘而生。识心、见闻觉知,连同虚空,以及地、水、火、风,同称七大,真性圆融,都是如来藏妙真如心。

  阿难。你心性粗浮,不明白见闻觉知和识心,就是如来藏。你看眼耳鼻舌身意这六处识心,为同为异,为空为有?还是非同非异,非空非有?

  你不知道,如来藏就是识性觉知的真体。识性本来就是如来藏,妙觉湛然,遍周法界,含吐十方,哪有方所!不过是随着业缘而做显现罢了。世间无知的人,惑为因缘和自然性。这都是识心的分别计度。凡有言说,都无实义。”

  古印度把构成万物的本源归结为“七大”。如来一一加以分析,最后证明,这七大都不过是真如本心在迷失的心灵中所的显现而已。就好比水在外界环境不同时,可以结成冰,化为雨,蒸成雾,漂为云,降为霜,凝成雪,或者冻成雹。虽然形态各异,但本质上却都是水。

  万事万物也是一样。真如本心在妄想和业缘的扭曲下,如同水结成冰霜雨露一样,幻化出了七大,进而产生万事万物。这一切虽然千差万别,绚丽多姿,却一刻也没有离开我们的真心。

  无论自身的感知,还是外在的世界;无论是眼耳鼻舌,心念意识,还是山河大地,鸟语花香;无论是悲欢离合,生死沉浮,还是三界六道,虚空法界,说到底,都是如来藏妙真如性通过扭曲的心灵,而做出的“折射”而已。

  这就好比雨后的阳光,在天空中会折射出七色的彩虹一样。如来藏妙真如性,在扭曲的心灵中,就折射出了我、感知、意识,乃至万事万物。彩虹本就是阳光,只是阳光在虚空的折射下,所做的另一种显现而已;同样道理,万事万法其实就是如来藏,只是如来藏在无明的扭曲下,所做的种种显现而已。所以,因缘合和,只是折射出万物的条件,而不是产生万物的本源。

  这时,阿难和在场的大众,蒙如来开示,心开意解。他们感觉身体荡然无存,心无挂碍。各自都明白了此心遍满十方。见十方虚空,犹如掌上观文。一切世间所有的事物,都是菩提妙心。心精遍圆,含裹十方。反过来再看这个父母所生之身,犹如虚空中的一抹微尘,若存若亡;又如大海中的一抹水泡,若有若无。自己的本心,湛然常住。此时心中,欢喜无量,于是一同在佛前发愿:

  “微妙湛然,不动总持的真如本性,世间稀有。

  长久以来的颠倒梦想,而今一并消除。

  不再需要长劫的求索,而今终于获知了清净法身的所在。

  愿我们都能证得这个真如本心,然后普度恒河沙数的众生。

  把我们的身心,奉献给微尘般众多的刹土,以此来报达佛恩!

  请世尊为我们做证,五浊恶世,发誓先入。

  有一个众生没有成佛,我终不入涅槃。

  勇猛雄壮、大慈大悲的世尊啊!请您再宣妙法,除去我们心中最微细的隐惑。

  令我们早日证得无上正觉,在十方佛土中安立道场,教化众生。

  虚空可以消亡,我的誓愿终无改变!”

  第八章 世界的产生

  如果说一切都是如来藏妙真如性,那么世界又是怎么产生的呢?对此,如来解释道,世界产生的原因或者说动力,是因为背离了自性的‘明了’,也就是我们称之为‘无明’的,对‘明了的内容’的追求。在无尽的追求中,幻化出了虚空大地,草木金石,胎卵湿化,生死轮回。而自性本身却并无增减。

  这时,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听完佛的讲解后,心中产生了疑问,于是从座位上站起来,右膝着地,恭敬地合掌问佛:“大威德世尊。您善为众生演说第一义谛。您常说,在所有弟子之中,我说法第一。但是,我今天听如来的讲法,就像耳聋的人听百步之外蚊蚋的叫声一样,本来就听不见,更何况是这么微妙的声音。世尊,阿难虽然开悟,但是习漏未除。就是我们这些已经证得无漏圣果的阿罗汉,听了如来的说法,心中也仍有疑惑。”

  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就说了:“世尊。如果世间的六根、六尘、所有的阴、处、界都是如来藏,清净本然,那么,为什么会突然生出山河大地这些有形有相的东西,次第迁流,周而复始呢?

  世尊又说,地水火风,本性圆融,周遍法界。世尊。如果地性周遍,怎么会容水在其中;水性周遍,火就无隙可乘,又怎么会有水性和火性,同时都遍满虚空,而又互不干涉呢?世尊。地性障碍,空性通虚,二者又怎么可能同时周遍法界呢?我实在不明白这其中的道理,希望如来宣流慈音,拨我迷云。”说罢,五体投地。

  如来答道:“如来现在就为你们这些停留在罗汉境界中的人,宣说佛法最真实的道理,令你们都发起向上进求无上正觉之心。富楼那。你问清净本然,怎么会忽然生出山河大地。你常听如来说‘性觉妙明,本觉明妙’。对吧?”

  富楼那回答道:“是的,世尊。我常听如来宣说这样的义理。”

  “这里的觉和明,你说是自性本来明了,把这个自性本有的明了叫觉呢?还是觉知万物的这个明了,叫觉呢?”。

  富楼那说:“如果自性本来就是明了的,万物又无不是自性,这样一来,明了与万物同为一体,那么就没有明了的内容了。”

  佛说:“如果说,没有内容就没有明了。而有个内容,这个内容却又是虚妄的。”

  为什么说:“有个内容,这个内容就是虚妄的呢?”这是因为,明了的一切内容,无论是对自身还是对外界,不外乎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和七大。而如来在前面,对它们已经逐个辨析过,最终证明这些内容都是虚妄的。所以如来在这里说:“有个内容,这个内容就是虚妄的。”

  佛陀继续解释道:“如果说,没有明了的内容,就没有明了。那么,如来藏妙真如性就不能明了,不能明了又怎么能做我们的心呢!”

  世界相续

  “自性本来明了。依赖于内容而存在的明了,终究是虚妄的。自性本有的明觉,并不是你所明了的内容。

  明了一旦有个内容作为它的寄托后,就产生了虚妄的功能。这样,在本来的无同无异中,就炽然出现了差异。有相异就有相同。相同和相异进而又产生了无同无异。

  这样继续扰乱下去,便在相互的对待中发生疲劳。疲劳引发了尘相。尘相一旦产生,就像一滩浑水一样,自己就搅合起来,尘劳烦恼由此而生。动起来形成世界,静下来化作虚空。虚空就是相同,世界就是相异。而那无同无异的,才是真正的有为法。

  顽空和明了相对,产生摇动。所以有风轮执持世界。”

  迷失了真如自性后,最初只能见到晦昧的顽空。这个过程,世尊在讲“七处征心”的时候也提到过。自性本来就是明了的,不需要有个内容作为明了的对境。而背离自性的明了,我们称之为“无明”的,却一定要把明了寄托在内容上。于是,清净的自性中,便幻化出了顽空作为它明了的内容。接着,无明就开始在顽空中搜寻它赖以寄托的内容。这一搜寻,就产生了摇动。这个摇动,就是风的属性。

  “在摇动中,对明了的坚持,形成了滞碍。而这其中的金,则是对明了的坚持达到了‘坚定’的程度。所以有金轮,保持国土。

  坚固的金和摇动的风,相磨而生出火光。火光有变化性,金有润泽性,所以在火光的蒸腾下,金形成水轮,遍含十方。

  火性蒸腾,水性倾降。两者相交,形成了坚固的色相。湿的成为巨海,干的成为洲滩。所以大海中常有火光,洲滩中常有江河。水势劣于火势,就结为高山。所以山石敲击就能出火,熔化就能成水。土势劣于水势,就抽为草木。所以林木焚烧则能成土,搅拌就能出水。

  就这样,妄性相交,相递为种,由此形成了世界相续。”

  霍金的宇宙

  以上是佛陀在2500年前,按当时的认识水平,对宇宙起源所做的描述。

  而今天,人们所依赖的科学,自她诞生的那天起,就开始执着地不断探索宇宙的本源。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把这个探索带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量子力学的诞生,又弥补了广义相对论的不足。英国大物理学家,被誉为爱因斯坦之后世界上最伟大的科学思想家的斯蒂芬·霍金,把量子力学和广义相对论结合在一起,发展出了“宇宙自发创生的图景”。下面,我们就以霍金来代表科学的声音,看看科学对宇宙起源的解释。

  这是霍金2006年访问中国时,于6月19日,在人民大会堂做的题为《宇宙的起源》的演讲摘录:

  “詹姆·哈特尔和我发展宇宙自发创生的图景有一点像泡泡在沸腾的水中的形成。

  其思想是,宇宙最可能的历史像是泡泡的表面。许多小泡泡出现,然后再消失。这些泡泡对应于微小的宇宙。它们膨胀,但在仍然处于微观尺度时坍缩。它们是另外可能的宇宙,由于不能维持足够长的时间,来不及发展星系和恒星,更不用说智慧生命了,所以我们对它们没有多大兴趣。

  然而,这些小泡泡中的一些,会膨胀到一定的尺度,到那时,它们可以安全地逃过坍缩。它们会继续以不断增大的速度膨胀,形成我们看到的泡泡。它们对应的就是以不断增加的速度进行膨胀的宇宙,这就是所谓的暴胀。

  正如每年的价格上涨一样,通货膨胀的世界纪录应归于一战以后的德国,在18个月期间,价格增大了一千万倍。但是,它和早期宇宙中的暴胀相比实在微不足道。宇宙在比一秒还微小得多的时间里,膨胀了十的30次方倍。和通货膨胀不同,早期宇宙的暴胀是非常好的事情。它产生了一个非常巨大的,均匀的宇宙,正如我们观察到的。然而,它却不是完全均匀的。”

  “早期宇宙中的无规性,意味着在有些区域的密度,比其它地方的稍高。由于这些额外密度所产生的引力的吸引,使这个区域的膨胀减缓。而且最终能够使这些区域坍缩,形成星系和恒星。我们是极早期宇宙的量子起伏的产物,上帝的确在掷骰子。”

  如果把霍金所描述的图景和佛陀所说的相比较,不难发现:

  霍金说的“小泡泡”,就类似于如来说的“顽空”。这些“小泡泡”是怎么产生的?霍金的研究,目前还没有涉及。如来告诉我们,这是因为无明背离了自性,而去寻求一个内容。所以,自性中幻化出了“顽空”。

  霍金说的“有些区域的密度,比其它地方的稍高”,就好像佛说的“对明了的坚持,而形成的滞碍”。为什么这些区域的密度会比其他地方高呢?霍金在他的名著《时间简史》中,谈到这里的时候,也画了一个问号。在佛陀的讲解中,我们可以得到答案:这是因为无明对明了的“坚持”,才使顽空中收缩出了“滞碍”。于是表现为“有些区域的密度,比其它地方的稍高。”

  “这些区域坍缩,形成星系和恒星”,可以对应于“火性蒸腾,水性倾降。两者相交,形成了坚固的形色”。

  霍金的宇宙是从小泡泡开始的。那么,我们不妨追问,这些小泡泡出现之前,宇宙是怎样的呢?霍金在《时间简史》中提出了一个假设:

  “人们从无边界假定得知,宇宙沿着大多数历史的机会是可以忽略不计的。但是有一族特别的历史比其他的历史有更多机会。这些历史可以描绘得像是地球的表面。在那儿与北极的距离,代表虚的时间。离北极等距离的圆周长,代表宇宙的空间尺度。宇宙是从作为单独一点的北极开始的。当你一直往南走去,离北极等距离的纬度圈变大。这跟宇宙随着虚时间的膨胀相对应。宇宙在赤道处达到最大的尺度。并且随着虚时间的继续增加而收缩,最后在南极收缩成一点。尽管宇宙在北南二极的尺度为零,但这些点并不是奇点,并不比地球上的北南二极更奇异。科学定律在这儿有效,正如同它仍在地球上的北南二极有效一样。”

  上面的论述似乎比较难懂,我们简单解释一下:

  在虚时间的概念中,可以把宇宙演化的过程,用地球表面的经度和纬度来模拟。经度表示宇宙演化的时间,纬度对应的圆周表示宇宙膨胀的尺寸。

  也就是说,宇宙由一个点开始膨胀,这个点在模型中对应为北极点。然后宇宙的尺寸迅速增大,在模型中对应为沿着经度下行,纬度的圆周逐渐增大。宇宙膨胀到一定程度又慢慢收缩,对应在模型中,表现为沿着经度而行,跃过赤道后,纬度圈周长开始收缩。直到收缩成一个点,然后,宇宙又开始膨胀。对应于模型,就是沿着经度到达南极点以后,跃过南极点,又随着另一边经度半圆开始重新循环。因为经度是圆圈,所以这个循环无始无终。

  但是,这个时间指的却是“虚时间”。霍金继续说:“上述这些也许暗示,所谓的虚时间才是真正的实时间。而我们叫做实时间的东西,恰恰是子虚乌有的空想的产物。在实时间中,宇宙的开端和终结都是奇点。这奇点构成了科学定律在那儿不成立的空间时间边界。但是,在虚时间里不存在奇点或边界。所以,很可能我们称之为虚时间的,才真正是更基本的观念。而我们称作实时间的,反而是我们臆造的。”

  那么,在这个模型中,如果要问宇宙诞生以前是什么样,就好比是在问“北极点以北是什么”一样没有意义了。恰巧,佛陀所说的“无明”也是如此。你找不到无明从哪里来。就像霍金的模型中,找不到北极点以北一样。

  正如经度是圆圈,宇宙在虚时间中的循环也是无限的,这又与如来所说的轮回相吻合。只要参不破这个无明,轮回就将永远继续下去,无始无终。只是如来所说的循环是在多个时空中完成的。光天道就有二十八层天,何况还有其他五道。而现在,对完成物理学家的梦想——“大一统理论”呼声最高的“弦理论”,就直接触及到了多维时空的问题。

  可见,科学的发展,越来越多地证实了佛法。一代一代的物理学家,从伽利略到牛顿,从爱因斯坦到今天的霍金,他们穷经皓首,孜孜不倦地所要明白的问题,其实2500年前,佛陀就已经在寻找了。不但寻找,而且找到了。不但找到了,而且已经亲身证实了。不但证实了,还在证实以后,周游各国,勤勤恳恳地宣讲了四十九年。

  只不过两者探索世界的方式不同。科学是通过对物质世界的观察和数学公式的推导来认识宇宙的,而佛法是通过亲身证实来认识宇宙,所以导致二者在描述世界时,角度也有所不同。

  然而,宇宙不但产生了物质世界,也产生了我们生命本身。所以,当然的,我们既可以通过对物质世界的探索来认识宇宙,也可以通过对生命自身的探索来认识宇宙。

  那么,哪个途径更快捷呢?结果显而易见。如果科学能正视佛法,相信“大一统理论”的实现,将会少走许多弯路。

  众生相续

  下面,我们继续回到佛陀的法会上。如来继续说:“富楼那。无明之所以是虚妄的,不在于别的,只是因为它依赖于内容而存在。明了一旦被限制在内容之中,则见不外乎色相,听不外乎声音。连同香、味、触、法,六种妄尘一旦成就,见闻觉知,从此分开。有共同业缘的众生,彼此缠缚而生;有独立业缘的众生,则以离合的形式化生。

  胎生的众生,最初一点灵明,在黑暗之中见到光亮,并对产生光亮的色相生出欲想。与自己的喜好不符,就产生厌憎;与自己的喜好相符,则产生喜爱。一旦流露出爱欲,就种下了投生的种子。而情爱的想法,则被纳成胞胎。所以父母的交媾一旦发生,有相应业缘的众生就会被吸入,形成胎儿。

  胎卵湿化这四类众生,各有成因。卵生是因为乱想,胎生是因为情欲,湿生是因为合和,化生是因为离旧应新。情想合离,化育出芸芸众生。他们彼此牵缠,互相变易,随着各自的业缘,而生死沉浮。众生因此得以相续。”

  业果相续

  “富楼那。情想一旦和爱欲结合在一起,爱欲就不能舍离。所以会有世间的父母子孙,相生不断。这都是以欲望和贪婪为本。

  贪婪再与爱欲互相滋润,贪婪便不能舍离。由此,世间的胎卵湿化四类众生,弱肉强食。这都是以杀戮和贪婪为本。

  人以羊为食。羊死为人,人死为羊。这样,十二类众生,死死生生,互相食啖,恶业牵缠,无穷无尽。这都是以偷盗和贪婪为本。

  你欠我的命,我还你的债。以此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生死。你爱我的心,我怜你的色。以此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缠缚。

  杀、盗、淫,这三者为一切业缘的根本。以此因缘,业果得以相续。”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说到业果相续,志公禅师曾做过一首偈子,生动地描述了业果相续的情景。

  志公禅师是南北朝时期的得道高僧。齐武帝时期,志公禅师就屡现神异,江东一带的官员和百姓都非常崇信他。齐武帝以妖言惑众,将志公禅师下狱。但人们依然见他云游于市。狱卒去牢房检查,却见禅师仍在牢中。

  梁武帝即位后,立刻下诏:“大士宝志,迹拘尘垢,游甚冥寂,水火不能燋濡,蛇虎不能侵惧。语其佛理,则声闻之上;谈其隐伦,则遁仙高者,岂可以俗法常情空相疑忌?自今中外,任使宣化。”于是,志公禅师得以出狱。此后,梁武帝常邀志公禅师到宫中请教佛法。至今还有《梁武帝问志公禅师因果文》流行于世。

  因为梁武帝崇信佛法,所以当时佛教非常兴盛。百姓家有婚嫁丧娶的,都喜欢找僧人去念念经。一次,有个大户人家办喜事,邀请志公禅师前往。禅师到了以后,四下里一看,吟出一首偈来:

  “古古怪!怪怪古!孙子娶祖母。

  女食母之肉,子打父皮骨。

  猪羊席上坐,六亲锅里煮。

  众人来贺喜,我看真是苦。”

  原来,这个新郎娶的新娘,是他祖母的转世。他的祖母最疼爱孙子,命终以后,还怕自己死了剩下孙子没人照顾。于是,她见到阎罗王,就求阎罗王让她去照顾孙子。阎罗王慈悲为怀,判她来世给孙子当媳妇,以了却她的夙愿。所以志公禅师说:“孙子娶祖母。”

  来贺喜的宾客中,有个小女孩正在大口大口地嚼着羊肉。这个羊就是她母亲去世后投生的,所以说:“女食母之肉。”

  在乐棚中,鼓手正“咚!咚!咚!”地敲着鼓。鼓手的父亲去世后,投生为驴,这个鼓就是用那头驴的皮做的。所以说:“子打父皮骨。”

  厨房的锅里,正在熬着肉汤。这些肉都是这家人前世的六亲眷属,如今投胎做了畜生,被人宰了熬汤。他们前世吃的猪羊而今做了人,成为座上宾,又来吃他们。前世你吃我,今生我吃你。所以说:“猪羊席上坐,六亲锅里煮。”

  正如佛说的,众生由于贪爱和杀戮,在业缘的牵引下,“经百千劫,常在缠缚。”志公禅师最后说:“众人来贺喜,我看真是苦。”

  这就是轮回的真相。

  接下来,如来总结道:“富楼那。这三种颠倒相续,都是因为在自性的本明之外,非要另寻一个明了的内容,因而产生了妄相。从妄见中,生出了山河大地这些有为相,次第迁流,幻中生幻,终而复始。

  第九章 如来藏

  这一章里,如来讲述了如来藏妙真如性与种种幻妄,圆融无碍的境界。首先,如来藏中并无幻妄,所以一旦觉悟以后,就不会再度迷失。这就好比一个迷路的人经人指点,找到方向后就不会再迷路一样。同时,如来藏又不会拒绝任何幻妄。“明了”本来就是如来藏的性质。背离了如来藏的妄明,它之所以能“明”,因为它用的就是如来藏的明。所以,妄明的本质就是如来藏。妄明中所幻化的一切,不是如来藏还能是什么呢!所以如来藏并非一切幻妄,又就是一切幻妄。如来藏中没有“是”与“非”,凡夫怎么能用是非之心,去测度如来藏妙觉性海呢!

  觉后无迷

  富楼那继续问佛:“如果这个妙觉真心,本来明了,不增不减,无端地忽然产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如来今日已经证得妙空明觉,山河大地这些有为的习漏,什么时候会再次产生呢?”

  佛告诉富楼那:“譬如一个迷路的人,在一个聚落中,把南当成了北。这个迷,是因迷而有,还是因悟所出呢?”

  富楼那说:“既不是因为迷,也不是因为悟。为什么呢?迷本来也没有根。所以,这个迷怎么能从迷中出生呢。悟就是不迷。既然是不迷,自然就不会产生迷。”

  如来继续道:“这个迷人,正在迷惑的时候,忽然遇到明白人点醒了他,令他觉悟。富楼那。你说这个人,在这个聚落中,还会再迷路吗?”

  “不会的。世尊。”

  “富楼那。十方如来也是这样。迷没有本体,本性就是空的。本来没有迷。好像有个迷的感觉,但是,一旦明白过来,迷也就消失了。明白以后,也就不会再迷了。

  又比如眼睛有翳病的人,见空中有花。翳病一旦好了,空中的花就消失了。忽然有个人,在空花消失的地方,等着新花再次出现。你说这个人是愚蠢呢,还是智慧呢?”

  富楼那回答说:“空中原本就没有花。花是幻妄所生。见到花消失在空中,就已经是颠倒了,还要让它再出来,这实在是痴狂。这样的狂人,根本谈不上是愚蠢还是智慧。”

  佛说:“既然这样,你为什么还要问,诸佛如来的妙觉明空中,何时会再次生出山河大地呢!

  又比如金矿提炼成真金,就不会再是矿。木头烧成灰,就不会再成木头。诸佛如来的菩提涅槃,也是这样。”

  色尘如影

  “富楼那。你还问道,地水火风,本性圆融,周遍法界,水火为什么不相陵灭。又问虚空和大地都周遍法界,彼此本不该相容。富楼那。虚空自己没有色相,却不拒绝色相的发挥。为什么呢?虚空中,日照则明,云积则暗,风吹则摇,霁澄则清,气凝则浊,土积成霾,水澄成映。这千差万别的种种形象是另有所生,还是虚空所有?

  富楼那。如果是另有所生,那么,日照之时,光明如果是源自太阳,十方世界就应该跟太阳同为一个颜色。如果同为一个颜色,你为什么还能在空中见到太阳呢?若是虚空自明,虚空应该自行照耀,为什么夜黑云重的时候,就没有光亮呢?

  要知道,光明既不是太阳,也不是虚空,又不异于太阳和虚空。色相本来就是虚妄的,无可指陈。犹如空中狂花,只能结出空果。为什么还要追究谁侵凌了谁呢?

  真如觉明,也是这样。你若想去‘明了’虚空,就有虚空出现。地水火风,各个明了,就各个出现。若都想明了,就都出现。

  怎么会全部出现呢?富楼那。譬如一汪清水中有一个日影。有两个人同时观看水中的日影。这两个人一东一西,反向而行,就会各有一个日影随着二人而走。一东一西,并没有一个确切的地方。你不应该因此强问,一个日影怎么会跟着两个人走呢。如果两个人一人一个太阳,为什么大家看到的又是同一个日影呢?这样翻来覆去地推究这些幻相,根本拿不出什么真凭实据。

  你用色相和虚空倾夺如来藏,如来藏就随着色空,周遍法界。因此,在其中会有风动空澄,日明云暗。众生迷闷,背觉合尘。所以会有这些尘劳妄相。”

  科学的巅峰

  对于如来前面说的,色尘就好比如来藏随着心念所显现的幻影,科学界最近提出的“全像式模型理论”,正好与此不谋而合。下面,我们就结合迈克尔·泰伯的论文,来了解一下全像式模型理论。

  一个惊人的实验

  一九八二年,巴黎大学的物理学家阿兰·艾思拜克特所领导的一个研究组织,进行了一项也许会成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实验。他们发现,在特定的情况下,次原子的粒子们,例如电子,同时向相反方向发射后,在运动时能够彼此互通信息。不管彼此之间的距离多么遥远,十公尺或是十万万里,它们似乎总是知道对方的运动方式。在一方被影响而改变方向时,双方会同时改变方向。

  这个现象的问题是,它违反了爱因斯坦的理论:没有任何通讯能够超过光速。由于超过了光速就等于能突破时间的界线。这个骇人的可能性使一些物理学家试图用复杂的方式来解释,但是它也激发了一些更有革命性的解释。

  例如,伦敦大学的物理学家大卫·波姆相信,艾斯拜克特的发现意味着客观现实并不存在。尽管宇宙看起来具体而坚实,其实宇宙只是一个幻象,一个巨大而细节丰富的全像摄影相片。

  波姆的全像式理论

  波姆相信,次原子的粒子能够彼此保持联系,不是因为它们之间来回发射着某种神秘的信号,而是因为它们的分离是一种幻象。在现实的某种深层次中,粒子不是分离的个体,而是同一来源的延伸。

  为了使人们更容易理解他的假设,波姆打了一个比方:想象一个水箱里面有一条鱼。也想象你无法直接看到这个水箱。你对它的了解来自于两台摄影机。一台位于水箱的正前方,另一台位于侧面。当你看着两台电视监视器时,你可能会认为在两个萤光幕上的鱼是两个单独的个体。但是,当你继续注视这两条鱼时,你会发现两者之间似乎有着某种联系。当一条鱼转身时,另一条也会转身;当一条面对前方时,另一条总是面对侧方。这时,你可能会做出结论,认为这两条鱼一定是来回发射着某种联系信号。但这并非事实。这正是在Aspect的实验中,次原子粒子的实际情况。

  波姆认为,次原子粒子之间的超光速联系现象其实是在告诉我们,现实有更多更深的层次是我们没有觉察到的,就像那水族箱。而且,我们会把次原子粒子看成分离的个体,是因为我们只看到它们部份的现实。这些粒子不是分离的“部份”,而是一种更深沉与更基本的整体的片面。这种整体具有全像摄影的结构,无法分割。

  那么,全相摄影结构什么样呢?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全像摄影技术。全像摄影用镭射光作为光源,并将光源发出的光分为两束。一束直接射向感光片,另一束经被摄物的反射后再射向感光片。两束光叠加后产生干涉,形成底片。人眼直接去看这种感光底片,只能看到像指纹一样的条纹。但是,如果用激光去照射它,人眼透过底片就能看到跟被拍摄物体完全相同的三维立体影像。而且,如果全像相片的底片被割成两半,然后再用雷射光照射,会发现每一半都会呈现整个影像。事实上,把这一半再分为两半,然后再分下去,每一小块底片中都会包含一个较小的,但是完整的影像。不像平常的相片,全像相片的每一小部份都包含着整体的资料。

  所以,波姆说,现实中的一切都是由类似于全像摄影底片一样的幻影粒子所组成,于是整个宇宙实际上是一个巨大的投影,一个全像式的幻象。这就表示,在现实的更深层次,宇宙中的一切都是相互包含、密切关连的。每个事物都沟通贯穿着一切事物,一切事物都交互贯穿于一个事物。一切的终极本质,是一个全无破绽的巨网。

  在一个全像式的宇宙中,甚至连时间与空间都不再是基本不变的。因为在一个没有分离性的宇宙中,位置的观念会瓦解。时间与三度空间就像电视监视器中的鱼,只是一种更深层秩序的投影。过去、现在、未来都共同存在于当下的一念。

  这种超级全像式的宇宙还包含了什么,永远是一个开放而无解答的问题。为了方便讨论,假设这种超级全像式的结构是宇宙一切事物的根源,至少它包括了过去和未来所有存在的次原子粒子——一切事物和能量的所有可能组合——从雪花到夸粒子,从蓝鲸到伽玛射线,它可以被视为一种宇宙性的储藏库,包括了所有存在过的一切。

  普瑞布拉姆的全像式脑部模型

  在脑部研究的领域中,史坦福大学的脑神经学家卡尔· 普瑞布拉姆也完全相信现实的全像式本质。

  近几十年来,许多研究显示,记忆的储存不是单独地限于特定区域,而是分散于整个脑部。在一九二零年代的一连串历史性实验中,脑部科学家卡尔·莱斯利发现,不管老鼠脑部的什么部位被割除,都不会影响它的记忆,它仍旧能表现手术前所学到的复杂技能。唯一的问题是,当时没有人能提出一套理论来解释这种奇怪的“整体存在于每一部份”的记忆储存模式。

  到了一九六零年代,普瑞布拉姆接触到全像摄影的观念,才发现了脑神经科学家一直在寻找的解释。普瑞布拉姆相信,记忆不是记录在脑神经细胞中,而是以神经脉冲的图案横跨整个脑部,就像雷射光照射的图案遍布整个全像摄影的底片上。换句话说,普瑞布拉姆相信头脑本身就是一个全像摄影机。

  普瑞布拉姆的理论也同时解释了人脑如何能在那么小的空间中储藏那么多的记忆。曾经有人估计过,人类的头脑在一生中能够记忆约一百亿位(bits)的资料,大约是五套大英百科全书。相似的,全像摄影也具有惊人的资料储存容量。只要改变两道雷射光照射底片的角度,就可以在同一张底片上记录许多不同的影像。有人示范过,在一公分立方的方块底片上,可以储存一百亿位的资料。

  如果脑部是根据全像摄影的原理来操作,我们就比较容易了解我们那能“迅速从庞大的记忆仓库中取出所需的任何资料”的特殊的能力。如果一个朋友要你告诉他,当他说“斑马”这个词时,你会想到什么。你不需要笨拙地搜字母档案,相反地,一些联想,如“条纹”、“马”、和“非洲野生动物”等会立刻跳入你的脑中。的确,人类思考过程的一项最惊人的特征是:每一件数据都似乎与其它所有资料相互连接。这也是全像摄影的另一项基本特性。因为全像摄影的每一部份都与其它部份交互关连着。这也许是大自然的交互关连系统最终极的例子。

  在普瑞布拉姆的全像式脑部模型的启发下,另一项谜题——脑部如何翻译它从感官所得到的大量波动,如光波、声波等,使之成为我们知觉的具体世界——也随之解开。记录与解读波动正是全像摄影最擅长的,它能把无意义的波动图案转变为连贯的影像。普瑞布拉姆相信,脑部也有一个镜头,在用全像式原理来数据式地把感官收到的波动转变为我们内在的知觉世界。我们的脑部根据外在波动的输入,以数学方式建立出“坚固”的现实。

  事实上,普瑞布拉姆 的理论得到了越来越多脑神经学家的支持。有大量的证据显示,脑部正是使用全像式原理来操作的。

  全像式模型理论

  当普瑞布拉姆的全像式脑部模型与波姆的理论放在一起时,才显现出最令人匪夷所思的地方:如果这个世界的坚固只是一种次要的现实,而真正“存在”的是一团全像摄影式的波动。头脑也具有全像式结构,它只从这团波动中取出部份波动,数学式地转换成感官知觉,那么,客观现实是什么呢?

  简单地说,客观现实就停止了存在。正如东方宗教的教义,物质世界是一种maya,一种幻象。虽然我们以为我们是实质的生物,活在一个实质的世界中,这也是一个幻象。我们其实是漂浮在充满波动的大海中的一个“接收者”。

  这种对于现实惊人的新观点,波姆与普瑞布拉姆的合成理论,被称为“全像式模型理论”。

  在应用中发展着的理论

  斯塔尼亚拉夫·格洛夫是马里兰心理研究中心的主任及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心理学系的助理教授。

  在一九六零年代,格洛夫研究使用LSD(一种迷幻药)做为心理治疗工具的利弊。他有一名女性病人,在迷幻状态中回溯,她曾经是一条史前时代的雌性爬虫。她不仅描述了被困在这种爬虫身体里的感觉,同时还说明,在雄性爬虫身上最具有吸引力的部位,是头两侧的一块彩色鳞片区域。使格洛夫惊讶的是,尽管这位女患者事前没有对这种爬虫的任何知识,但是在这之后,他从一位动物学家处证实,爬虫头部的彩色部位在性的挑逗上,的确扮演着重要角色。

  那位女人的经验并不独特。在格洛夫的研究过程中,他遇到的病人们几乎回溯了进化史上的所有生物。这些经验常常会含有隐晦的动物学细节,而后来都被证实是正确的。也有没接受过多少教育的人,突然能详细地描述波斯祅教和印度教的仪式,或者能给予令人信服的灵魂出体报告,或者预见未来,或者倒退回前世的回忆。格洛夫称此现象为“超个人经验”(transpersonalexperiences)。在六十年代晚期,他创立了心理学的一支,称为“超个人心理学”(transpersonal psychology)。

  但是这几十年来,格洛夫和他的同僚都无法提供一个理论体系,来解释他们所看到的奇异的心理现象。但是全像式模型理论的出现改变了这个情况。如格洛夫最近所言,如果心灵的确是一个整体的一部份,这个整体像一个巨大的迷宫,它不仅连接一切心灵,包括过去、现在、未来,同时也连接一切原子,一切生物,以及时间与空间本身的无限,那么,心灵偶尔会涉足于这个迷宫,产生超个人的经验,似乎就不足为奇了。

  波姆与普瑞布拉姆也指出,许多宗教或神秘经验,如与宇宙合一的超越体验,或许也是因为进入了全像式领域之中。如他们所言,也许过去许多伟大的神秘体验者所谈论的“宇宙一体”的感觉,只是因为他们知道如何进入他们心灵中,真正与宇宙合一的那部份。

  全像式模型理论也可以应用到基础科学,如生物学和医学。维琴尼亚州因特芒特大学的心理学家铠斯·弗洛伊德指出,如果现实世界只是一个全像式的幻象,那就不能再说脑部产生意识,而是意识创造了脑部和身体,以及环绕我们四周的一切。被我们当成实有的世界,都是意识所创造的。

  如此对世界和生物结构的观点逆转,使研究者发现,医学及我们对于医疗程序的了解,也可以被全像式模型理论所改变。如果身体的实质结构只不过是意识的全像式投射,那么,我们每个人对于自身健康的责任就要大大超过目前医学知识所容许的。现在我们视之为奇迹般的疾病康复,就可以得到解释:由于意识的改变,而影响了全像式身体的改变。同样的,一些令人争议的新医疗技术,如意念的想象,之所以会如此有效,是因为在全像式领域中,意念的影响是与“现实”一样真实而有效。

  甚至在“非寻常现实”(non-ordinary reality)中的异象与经验,也可以在全像式模型理论中得到解释。生物学家莱尔·沃森在他的《未知事物的礼物》(Gift ofUnknown Thing)一书中描述了他与一位印度尼西亚女巫士的接触。

  她借着表演一种仪式舞蹈,能够使一整排树瞬间消失在空气中,又能使树重新出现,然后再消失。虽然目前的科学无法解释此类事件,但是如果“坚硬”的现实只是全像式的投影,那么这种神通经验就有理可循。也许我们公认的“存在”或“不存在”,只是我们共识下的现实,是架构于人类的潜意识中,一切心灵都相互连接的领域。如果这是真实的,这将是全像式模型理论中最重要的意义所在,因为这表示,沃森的经验之所以是不寻常的,只是因为我们没有智慧,使我们的心灵来相信如此经验是真实的。

  在全像式的宇宙中,我们改变现实结构的可能性是无止境的。目前我们所觉知的“现实”只是一幅画布,等待我们着手画任何我们想要的图画。任何事情都有可能,从用意念的力量来弯曲汤匙,到人类学家卡斯塔尼达与亚基印地安巫士唐·胡安的奇幻经验。因为神通是一切生命的本能。魔术是我们的天生权利。这并不比我们在梦中创造现实的作法更为神奇!”

  迈克尔·泰伯的论文就到此为止了,但是科学对于全像式模型理论的探索还在继续。

  不难看出,全像式模型理论所说的原理,与如来所说的如出一辙。波姆所说的“更深沉与更基本的整体”,“一切的终极本质”正是佛说的“如来藏”。而“全像式幻象”,正是如来所说的“空中狂花”。“‘存在’或‘不存在’只是我们共识下的现实,是架构于人类的潜意识中,一切心灵都相互连接的领域”正是如来所说的“众生共同的妄业”等等。

  全像式模型理论仿佛就是在用科学的语言来解释佛法。科学发展的到这里,终于实现了与佛法的殊途同归。

  所不同的,只是科学对于全像式模型理论所揭示的真理,还处在探索阶段,而如来却早已亲身证得,并且和盘托出。接下来,我们就看看如来是怎样解释这个所谓的“更深沉与更基本的整体”的。

  如来藏

  如来继续说道:“我以不灭不生的妙明与如来藏相合。如来藏的全体就是妙明,圆照法界。所以,在如来藏中,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不动道场,遍十方界。身含十方无尽虚空。于一毛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fa 轮。只因为灭尘合觉,所以显发真如妙觉明性。

  而如来藏本妙圆心,不是心也不是空,不是地也不是水,不是风也不是火,也非眼耳鼻舌身意,非色声香味触法,非眼识界,乃至非意识界,非明亦非无明,非无明尽,乃至非老非死,非老死尽,非苦非集,非灭非道,非智非得,非大涅槃,所以,不是一切世间法和出世间法。

  如来藏元明心妙,即是心即是空,即是地即是水,即是风即是火,即是眼即耳鼻舌身意,即是色声香味触法,即是眼识界,乃至即是意识界,即是明即是无明,即是无明尽,乃至即是老即是死,即是老死尽,即是苦集灭道,即是智即是得,即檀那,即是精进、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即是波罗蜜多,乃至即是大涅槃,常乐我净,所以,就是一切世间法和出世间法。

  如来藏妙明心元,离即离非,是即非即。世间的六道众生和出世间的声闻缘觉,怎么可以用自己的所知之心,来测度如来的无上菩提呢!用世间的语言,入佛知见,就如同琴瑟箜篌,虽有妙音,如果没有妙指,终究发不出声来。你与众生,也是这样。本觉的真心,人人圆满。我一按指,则性海流光;你一举心,则尘劳并起。这都是因为你不勤求无上觉道,爱念小乘,得少为足。

  第九章 无戏论法

  这一章里,世尊最后揭示了妄想和因缘的本质,终于使阿难和富楼那豁然开朗。妄想既然是妄,怎么会有因呢!所谓的因,只能是妄想自己,以妄因妄,以迷因迷,画地为牢,作茧自缚而已。一旦醒悟过来,妄想就荡然无存。菩提也不是因缘所生,因为有生就会有灭。有生有灭的是生灭法,无生无灭才是菩提。所以,所谓的因缘、自然、和合等,明白的再多,也只是妄想中的戏论而已。何必逗留在视听的妄尘中,自己欺骗自己呢!不如远离贪爱,勤修无漏法,求证无上菩提之道。

  妄想的来源

  富楼那又问:“我与如来的宝觉圆明,真妙净心,本来无异。而我因为妄想,长久以来,被困在轮回之中。今日虽然得证圣果,却仍然没有究竟。敢问如来,一切众生,为什么会有妄想,而自蔽了妙明,受此沦溺呢?”

  佛告诉富楼那说:“我拿一个世间的事情问你。室罗城有个人叫演若达多。一天早上他照镜子,见镜子中的头,面貌清晰,眉目可见,越看越是喜爱。突然他想到,自己的头为什么看不到自己的脸呢,于是就以为自己是鬼魅,吓得号哭狂奔。富楼那。你说,这个人为什么会发狂?”

  富楼那说:“只是因为此人的心发狂了,没有别的原因。”

  佛说:“自性本有的妙觉,明圆遍照,本来明了,不假外求。既然称为妄,怎么会有因呢!如果有所因由,怎么还能叫妄呢!妄想自己辗转相因,从迷到迷,迷上加迷,历经尘劫。虽然经佛发明,仍然不能返还。这样的迷因,只能是因迷而有。认识到迷本无因,妄想就无所依存了。生尚且没有,更谈不上灭。

  觉悟的人,就好像清醒的人说梦中的事,即使心里明白,又怎么可能把梦中的事拿出来呢!何况妄想没有原因,本无所有。就像城中的演若达多,没来由地就以为自己没有头,发狂而走。当狂心歇下来的时候,头不会再得到一个;即使狂心未歇,他又能失去什么呢?

  富楼那。妄想就是这样的,它能因何而在呢!你只要不随着世界、业果、众生去相续,这三种因缘断了,心中演若达多那样的狂想自然就会歇息。歇即菩提。

  胜净明心,本来周遍法界,不是从别人那里获得的,所以,哪里需要辛辛苦苦地去修证呢!譬如有人,衣服中就揣着如意宝珠,自己却毫无所知,到处乞食。虽然他确实贫穷,宝珠却不曾丢失。忽然遇到智者,告诉他如意宝珠能随你的心愿,想要什么,就能变出来什么。乞丐因此得到了巨富。这时他才明白,宝珠不从外得。”

  因缘和自然

  这时,阿难又在大众中站出来,顶礼佛足,然后站起来问道:“世尊刚才说‘杀、盗、淫这三个业缘断了,三因不生,心中的狂性自然歇息。歇即菩提,不从他处获得’,这不就是因缘吗!明明白白的!为什么如来还摒弃因缘呢?我是从因缘而开悟的。世尊。不光是我们年轻的声闻,在场的大目犍连及舍利弗、须菩提等老梵志,也是听了佛说的因缘法而开悟的。世尊今天却说,菩提不从因缘而得,这样,王舍城中拘舍黎之流说的自然法不就成了第一义了吗!请世尊大发慈悲,解开我的迷闷。”

  佛告诉阿难:“就如城中的演若达多,狂性的因缘如果消灭,不狂的本性自然会流出来。因缘自然之理,最多不过如此。

  阿难。如果说,演若达多的头是自然的。那么本自其然才叫自然。既然本来就是这样的,又怎么会发狂呢?

  如果说自然本有的头会由于因缘而发狂,那么,为什么自然本有的头,不会由于因缘而真的失去呢?头本来也没有失去。狂性是虚妄的。本来没有发生任何变化,何须借助因缘来解释呢!

  如果狂性是自然的,本来就存在。那么没有发狂的时候,它又在哪里呢?

  如果不狂是自然的,头又不会产生狂念,是什么原因使他发狂的呢?

  如果知道了头一直都在,意识到自己不该发狂,则因缘和自然就都成戏论了。

  所以我说,三种相续断了就是菩提心。如果因此就认为是菩提心产生了,生灭心消灭了,这还是属于生灭法。灭生俱尽,才是真如。所以修行也得会‘无功用道’。

  如果还有一个自然,这样就是自然心生,生灭心灭,这还是生灭法。无生灭的,才叫自然。比如世间的各种相杂和在一起,这叫和合性。不是和合而来的,称作本然。本然也不然,和合也不合,和合与本然全都离开,连离合都没有,这才是‘无戏论法’。

  菩提涅槃,还很遥远。除非经过历劫的辛勤修证,否则,虽然你能记忆如来恒河沙数的清净妙理,终究也只是戏论而已。虽然你对因缘、自然通达明了,人间称你‘多闻第一’,但是仍然不能摆脱摩登伽女之难。否则,何必等我用楞严神咒,使摩登伽女的欲火熄灭,证得阿那含果,干枯了她的爱河,在我的佛法中精进修行,你才能得到解脱呢!

  所以,阿难,你虽然长久以来,记忆如来的妙法,不如一日修无漏之法,远离世间的憎爱。就像摩登伽女那样,她本来是个妓女,由于楞严咒的神力,销除了她的爱欲,于我座下出家,法名性比丘尼。她与罗睺罗的母亲耶输陀罗比丘尼,都通晓了夙世因缘,知道自己多生多劫都是因为贪爱而受苦,因此一念之间修无漏善法,而出离生死的缠缚,蒙佛授记的。为什么你还要自己欺骗自己,逗留在视听的妄尘中呢!”

  下部修证真我

  反闻闻自性,

  性成无上道!

  第一章 二决定义

  道理明白了以后,接下来,世尊开始教阿难具体的修行方法。修行首先是“发心”。用虚妄的生灭心去求证如来的无生灭之果是不行的。必须要用自性本具的明——就是游离于一切视听之外的,那个能视能听的——伏住一切生灭,将其旋归本明,以这个无生无灭的觉心,作为因地的发心。其次,因为是六根把众生缠缚在有形世界中,所以,要修行就要打开六根。而六根功能各异,这就需要在六根中选择最为圆通的一根入手。只要一根归元,显发本明,其余五根,随即脱落。六根一旦解除,则一切幻妄顿时消灭,真如本性自然显发。

  阿难和在场的大众,听了如来的教诲后,消除了心中的疑惑,明白了真如实相,身心得到从未有过的轻安。

  阿难感动得热泪盈眶,于是再次顶礼,长跪合掌,对佛说:“无上大悲的佛陀啊!您打开了我迷闷的心。您能用种种因缘,引导沉沦的众生出离苦海。世尊。我虽然知道了如来藏妙觉明心遍十方界,含育如来十方国土。如来又责备我多闻无功,不如实修。我就如同漂泊的旅人,忽然遇到天主赐给我鲜花做成的房子。但是,虽然有了房子,却要有门才能进去。所以,惟愿如来指示我和大众,获得无余涅槃的方法。还没有证得圣果的行者,怎样才能摄伏计度攀缘之心,得到总持,入佛知见呢?”说罢,五体投地。在场的大众,也都一心恭候如来的慈旨。

  这时,世尊怜悯在会的缘觉声闻,还不能自在地趋入自性,也为了能让将来的众生明白修行之路,于是对阿难和大众宣示道:“你们发起坚定的菩提心,勤求如来圣境,不知疲倦,首先应该明白最初发起觉悟之心的二决定义。什么是初发心的二决定义呢?”

  发心根本

  如来解释道:“首先,你们应该审查一下因地的发心,与果地的觉悟是不是相同的。阿难。如果在因地,以生灭心来求如来不生不灭的果地,那是不可能的。你应该明白,有形世间的一切都是会变灭的。阿难。你看世间的一切,谁能永远不坏呢?但是,却绝不会有烂坏的虚空。为什么呢?因为虚空是不会改变的,所以始终不会消灭。

  你的身体中,坚硬的属地,湿润的属水,温暖的属火,摇动的属风。因为四大的缠绕,把你湛圆的妙觉明心,分散成视、听、觉、察。从始至终,五重浑浊。

  什么是浊呢?阿难。譬如水是澄清的,土是滞碍的,二者本不相容。有人把尘土投入净水之中,从此,土不再滞碍,水也不再澄清。这时的样子,就叫做‘浊’。你的五浊,也是这样。

  阿难。你见虚空遍十方界。空和见是不能分开的。如果有空无见,空就会因为无处显发而没有体相;有见无空,见就会因为缺乏内容而变得没有觉知。空与见交织在一起,虚妄因此形成,这是第一重浑浊,名为劫浊。

  你的身体由四大构成。见闻觉知被有形的身体困在里面。地水火风与见闻觉知交织在一起,构成虚妄,这是第二重浑浊,名为见浊。

  你心中的所忆所想,引发了种种知见,并通过六尘表达出来。离开六尘,知见就无所体现;离开知见,六尘就无所表达。知见和六尘交织在一起,构成虚妄,这是第三重浑浊,名为烦恼浊。

  你朝夕之间,都生灭不停。知见使你总想留在世间,业力却牵引着你轮转于他方国土。知见和业力交织在一起,构成虚妄,这是第四重浑浊,名众生浊。

  见闻觉知本来是一体的。因为被尘相限制,而彼此隔开。本性虽然相同,功用却已经各异。一同一异交织在一起,构成虚妄,这是第五重浑浊,名为命浊。

  阿难。你现在要通过见闻觉知,契入如来常乐我净的涅槃妙德,这就要先找到死生的根本。依据不生灭的自性,以自性的湛明,把虚妄的生灭伏住,使其旋归元觉,得到那原本无生无灭的明觉,以此作为因地的发心,然后才能圆成果地上的修证。”

  那么,这个“无生灭的自性”到底是什么样的呢?大愿法师讲的非常生动:

  “六祖大师在黄梅东山寺得到祖师的衣钵后,按照五祖弘忍禅师的托付:“逢怀则止,遇会则藏。”携衣钵南来。当时很多师兄弟都不服气,因为慧能大师去东山寺只去了八个月。所以知道他得法南来以后,都南下追他。

  有一位惠明禅师,出家以前是四品将军。他跑得最快,一路追到湖南与广东的交界大庾岭,就追上慧能禅师了。慧能禅师就把衣钵放在石头上,自己在旁边打坐。惠明禅师就去石头上拿衣钵,但是拿不动。慧能禅师就问他:“你是为法来,还是为衣来?”惠明禅师回答说:“我为法来,不为衣钵来。”

  慧能禅师就让他打坐,然后教他一个方法。“不思善,不思恶。”在我们一念不生的时候,恶的念头也没有,善的念头也没有,也不是无记的状态,这样子一种灵明不昧的大光明境界,这种状态就是不生不灭的真心显露。

  在这个灵明不昧的真心显露的时候,慧能禅师进一步启发惠明:“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的本来面目。”正在这个时候,那个就是你明上座的本来面目。惠明言下大悟。

  所以事实上,明心见性,不要高推圣境,不要认为那是很难的事情。我们要见性是很容易的,前念已灭,后念未生,这个中间灵明觉了的就是我的真心、本性。关键是我们要能够保任,敢于担当。要有大善根,大智慧,大福报,才能够真正深信,认可这点,并以此而修行。”

  接下来,大愿法师又进一步解释了以此来发心的道理:“大德开示说:‘大鹏金翅鸟,一飞千万里,全凭脚下一点力。’大鹏金翅鸟能够一飞冲天,就因为它的脚落在实地上。脚向地上一撑,借这个力就飞起来了。如果脚落不到实地,它是飞不起来的。

  所以山区人抓鹰,怎么抓呢?挖一条沟,很窄的一条沟,但是很深。然后把刚孵出来的小鸡放在沟里。老鹰在天上盘旋,它的眼睛很厉害,一下子就能看到地上那有个小鸡。就来抓,冲下来之后呢,因为这个沟很窄,所以它就飞不下去,卡在沟里了。两个翅膀就在那“啪啪!”地拍,但是它飞不起来。为什么呢?因为爪子不能落地,没法借力。所以人走过来,就把老鹰捉住了。

  这个事情给我们什么启发?我们修行人,如果不知道用真心去修,无论你怎么修,都会像这个老鹰一样,卡在六道轮回的沟里。你今天学这个法门,明天学那个法门,就好像老鹰的翅膀在沟里“啪啪!”地拍,但就是飞不起来。所以,希望我们一定要猛然觉悟,能够勇猛回头,不要用生灭的妄心去修。”

  这就是佛说的“以原本无生无灭的明觉,作为因地的发心,才能圆成果地上修证”的道理。以无生灭的真心作为落脚点,才能一飞冲天,超越轮回,圆成我们的无上道。

  如来继续道:“这就好比要澄清一杯浑水,只要把它静静地放在那里,时间久了,沙土自然会沉淀下去,露出清水。这叫做初步伏住客尘烦恼。如果把泥土全部除去,只剩纯水,那就永远断除了根本无明。这时,明相精纯,什么都可以变现,永远不会再有烦恼,一切都符合涅槃的清净妙德。”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