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我们唯一要担心的就是我的心是否清净

我们唯一要担心的就是我的心是否清净

 
只要我们还是人,我们就不可避免地会犯错。在我们学会完全掌控难以驾驭的情绪之前,我们依然会伤害彼此,也会伤害自己。因此,找到建设性的方法来回应自己的人际关系中出现的那些令人遗憾的状况,这是很重要的。

  当别人犯错时,安忍让我们能够有建设性地去面对你这些过错。除了安忍之外,原谅过去的错误,对健康的人际关系来说也是不可或缺的。“原谅”给了另一个人空间,让他们得以成长,而且能够从所犯的错误中走出来,继续前进。

  同时,很明显的,过错从来不会只来自关系中的一方。基于这个原因,如果认真地想要创造出行得通的关系,我们也必须认出自己错误的态度,并且处理这些问题。只有在我们承诺要认出自己的问题并且转化自心时,才可能有健康的人际关系。

  我注意到,有些人会对自己非常严苛。当人们没有什么自信心,或是有严厉评判自己的倾向时,要他们去面对自己的过错,可能最后只会让不健康的自我定位,有更加强的危险。虚构出来的负面身份和特质,可能会因此而更加真实坚固,这会使得人们更难以去转化。

  特别是对这些人来说(普遍性地对我们许多人也是如此),以全面的谅解精神来面对自己的过错,会比较明智。在人际关系中以及在自己的生命中,我们需要成长的空间,也需要从自己的错误中学习。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原谅自己也原谅他人”是改变的有力工具。

  对于通过养成我们姑且不那么严谨地称为“忏悔”的个人修持,来学习原谅自己,我想要提供一些建议。有一些ji 督教和佛教的传统,把正式的忏悔列入心灵的修持。

  在藏文中,我们用来表达“忏悔”的词条,也有“分开”或“分离”的意思。在藏文的理解上,“忏悔”是让自己与伤害性的负面恶行分离。我认为关于“忏悔”的这个较为宽广的想法,也同样适用于无宗教信仰的人。

  例如,如果我们说谎了,忏悔就可能包括公开揭露我们所做的事,并且承认我们已经知道那是错的。在传统的忏悔中,这样的坦白承认,会在有威望的宗教人士面前进行,但是,我想我们可以依照自己个人的状况来做调整。

  我们可以直接在被我们伤害的那个人面前,或是在我们信任的朋友或第三者面前,承认自己的错误。我甚至还想,我们可以一个人到自然环境去,对着树木、吹过的风,或是天空作忏悔。

  无论用何种方式来做口头的宣告,重点是我们不会认为只是靠着言语就结束了这件事,我们反而应该升起这样的感觉:“这是错的。这样的行为会造成伤害,我不想再重蹈覆辙。我永远都不再做同样的事情。让我尽己所能地远离这些行为。现在,我将是个全新的人。”

  如此,我们让自己和有害的行为保持距离,或是让自己与它们“分开”。这帮助我们去创造一个新的开始,我们变成像是全新的人,和先前那个制造伤害的人已经分道扬镳。我们知道,行为无法界定我们是什么样的人,我们自己就能够领会到:我们可以把它抛在脑后,成为一个不同的人。

  重点是要制造出能与自己的过错真正分开的环境和条件。但是,如果我们只把忏悔当做某种制式化或公式化的事情来做的话,就不可能和我们的过错断绝关系。如果我们去寺院或是教堂说出了一些话,但是回家时却仍然带着同样的沉重负担,这就没有达到忏悔的目的。

  一旦已经衷心而诚挚地决定要丢掉那样的行为,就不需要再自责了。你不需要再去回顾和重访记忆中过去的你所做的那些错事。你已经与它断绝关系了。

  怀抱着罪恶感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不好的。“我真是糟,我充满了问题,我这个人真是糟透了。”如果我们执着这些对自己的看法,并且用我们的过错来界定自己,那么,在佛陀或任何人面前忏悔就没有什么意义。

  抱持着虚构出的负面身份特质或自我评价,回忆自己过去的错误,在罪恶感和悔恨中越陷越深,只会让我们更困在负面的思考和行为当中。

  这样的话,就错失了忏悔在个人修持上可以带给我们的利益。忏悔包含了转化 —— 你决心要改变。这是你必须自己去做的事情,没有任何人可以替你去做。忏悔是过去和未来的分离。你忏悔,然后放手,如此,你就可以继续前进,不再重复同样的错误。

 《维摩经》上面所说的,“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这其实也很符合因果规律,你现在的心清净,现在是清净心,现在的清净心就是因,你将来生到清净的佛土,这就是果。

  你现在心不清净,妄想心,颠倒梦想,念阿弥陀佛,你将来能够生到清净的极乐世界吗?不太可能吧!你没有因怎么会有果呢?你现在的心不清净,怎么会有一个清净的土,怎么会有一个清净的净土给你去生呢?所以我们不要担心,“我念阿弥陀佛能不能往生极乐世界啊?”你担心什么?我们唯一要担心的就是我的心是否清净。这个才是最重要的。

  讲了这么多,这《四料简》归根结蒂就是要知道这一点。

  你不要担心我能不能够往生极乐世界,不要担心我现在学佛我能不能够成就,担心那么多干什么!不要担心我明天生活会怎么样,那更加是等而下之了。我们唯一需要担心的就是我的心清净没有?我的烦恼妄想能够转化没有?能够转变为智慧没有?

  我们当下的每一个念头都很重要,都要承当,都要令它清净。我们身边的每一件事情都要非常专心地去做好它。你现在身边的事情都不肯做,心态都不清净,只顾自己,跟家人也好,跟周围的人也好,总是处理不好;只是顾自己念阿弥陀佛,“你不要打扰我,不要占用我念阿弥陀佛的时间,你那么讨厌,搞得我做功课的时间都没有!”你这个心不清净。口里面说得很大:“我要难行能行,难忍能忍!我要修六度万行,我要做菩萨!”你现在现前的身边的事情没有做好,心都没有清净,你做什么菩萨?做口头菩萨。

  所以我为什么一直强调当下承担,修行落实于当下,就在这里。我们要尽心尽力地把我们现前要做的每一件事情,专心致志地做好它!要尽心尽力地为我的家人、为我的朋友、为我的同事、为我所遇到的一切人和一切众生,给他们予以帮助——布施、爱语、利行、同事!而且做了以后马上就放下,不执著,做了就了了。不要说,“哎呀,我对你这么好,你对我怎么不好了?”不要求回报。能够这样就能够心无罣碍,当下你的脚下就是净土,当下你的脚下就是西方极乐世界。

 学佛法,我们要根据经论上面的教授,不能自己随便理解一通。随便理解一通,你只会自己耽误自己,最后你讲出来也耽误别人。

  “若不观察,随心爱乐,唯乱于言。若非尔者,内返其意,详细观察,极为谛实。”“若不观察”,如果我们对三宝的功德不是这样来观察修的话,“随心爱乐”,随着我们自己心的爱好,随我们自己心的兴趣,随我们自己心的习气。“唯乱于言”,那对所有的佛法,他都是会乱套的,你学得越多,你心是越乱的。

  “若非尔者”,如果不是这样子的话,如果不是不观察修,那么就是观察修。“若非尔者”,前面是“若不观察”,那么现在“若非尔者”,若非不观察,那么就是观察,就是观察修,忆念、思惟。

  “内返其意,详细观察”,反观自心,详细观察三宝功德。“极为谛实”,真真实实的,他是真理,他是真实功德,那你内心就会非常有力量。

  “故当数数思佛功德,励力引发至心定解。”这个是非常不容易的。对佛的功德体会、忆念、思惟,这是很难的,因为很难,所以我们就应数数去思惟,需要励力引发,产生定解,“至心定解”。

  我们要对佛功德产生定解,不容易的事情,非常难非常难,如果我们定解,很多事情都好办。我们不能产生定解,就是因为我们有业障,有罪障,我们资粮不具足,所以无法“定解”。

  “此若生者”,如果产生定解以后,“则于佛所从生之法及修法众,亦能发起如是定解”。我们对佛产生定解,自然而然对佛所说的法产生定解,对法有定解,自然而然对僧产生定解。

  “是则皈依至于扼要”,这个就是皈依的扼要。对佛产生定解,然后再对法跟僧产生定解。那么,不能定解怎么办?“励力引发至心定解”,我们要励力,要勇猛精进。

  “此若无者,则能转变心意皈依,且无生处,况诸余道。”如果我们没有定解,皈依心培养不起来,那就很不好办。这种皈依心,这种定解都没有培养起来,那我们转变心意的能力,这种皈依,“且无生处”,他都没有产生、出生、存在的机会条件,不存在。

  “况余诸道”何况其他的佛法,其他的法,更不可能。就是,佛的功德生不起来,那么法的功德更不可能。

  所以我们认为说,“我有法的功德就可以,不需要这种佛的功德。”很多东西都是很荒谬。“我们不需要这种僧的功德”都是对佛法的分分理解,不是一个完整理解,那个内心力量是非常不足的。

  所以我们学道次第,学佛法,我们要根据经论上面的教授,不能自己随便理解一通。随便理解一通,你只会自己耽误自己,最后你讲出来也耽误别人,你不仅没有功德,弄不好还有罪过,以后会成业障,都是有可能的事情。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佛言祖语:佛以一音声,对机种种说。众生妄分别,不能测佛智。——《无异禅师广录卷第二十六》

  学诚法师:服用佛法的药也不能自己随便去抓,调伏烦恼就是要对症下药,法不对机就会白白耽误甚至出问题。

  人由精神、物质两个部分组成。

  物质部分的滋养需要呼吸、饮食,呼吸把氧气吸进来,把二氧化碳呼出去;吃东西是把食物吃下去,通过肠胃消化,吸收营养,排泄废物。

  我们的精神世界也是如此,任何境界我们都要把它消化。

  对于种种不如意的境界,用我们内心智慧的力量、觉悟的力量、观照的力量把它转化,然后随顺善法。这样,我们的功夫就长进了,精神世界就越来越光明,内心也会越来越有力量。

  关键的问题是:我们的精神世界从哪里寻找呢?世间人往往通过读书去寻找,但不是随便哪一本书都可以读的。

  《弟子规》说:“非圣书,摒勿视,蔽聪明,坏心智。”

  按照中国古代的传统,不是圣人之书不能读,因为它会蒙蔽我们的心智。

  宋代的大学者苏东坡讲:“自从一见《楞严》后,不读人间糠秕书。”

  苏东坡饱读诗书,世上没有多少人能与他相比。学了佛法后,他明白了世间上的书虽多,却解决不了生死的问题,解决不了烦恼的问题。而佛法正是为了解决烦恼与生死问题的。

  佛法从哪里来呢?是从佛、法、僧三宝里面来的。

  佛,就是释迦牟尼佛;法,就是释迦牟尼佛的言教; 僧,是依法修行的出家人,三宝是一体的。

  佛已经涅槃,现在有佛像代表佛。法是佛说的,正法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是末法时期,留下来的是藏经,仅仅是文字,现在还有录音、录像等,这些都是法的载体,而不是法的本质。

  法的本质就是精神食粮,就是我们内心需要的东西。佛法大海有无尽宝藏,我们内心需要的一切,在这里都能够找到。

  法是能够对治我们烦恼的良药,它很清楚地告诉我们烦恼有什么特点,它是如何生起来的,如果不对治它会产生的种种过患,对治烦恼的种种殊胜的利益;并且告诉我们如何对治烦恼,以及如何进一步去发心。

  这样,我们去接受、学习,内心就会和佛法相应,烦恼就得到净化,内心就会越来越光明,越来越有力量。

  我们如何去学习佛法呢?这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自己随便拿一本经来读,可不可以?如果只是看一看、了解一下,也未尝不可。

  但佛法是心灵的药,如何服用一定要有正确的方法。

  治病的药有两种,一种是补药,身体需要补充营养;另一种是消毒、杀菌药,把身体里面的病毒、细菌杀掉。

  佛法也是一样,戒定慧的种种功德是调整人心的补品,是心灵的营养;而对治烦恼的方法—八万四千法门对治八万四千烦恼、修行用功的方法等等,都是给心灵世界消毒、排毒的。

  我们读一部经或一部论,怎样找到相应的对治法类呢?

  这就需要先把自己的病因找到。身体有病时,医生会询问你的状况,检查病症,分析、诊断病情,然后开药,之后才能服药治疗。

  医生绝不可能随便抓一把药给你吃,更不可能自己到药房随便抓一副药回去吃。如果这样,身体不但不会好,反而会出更大的麻烦,甚至会出人命,因为药不对症,等同毒药。

  同样,服用佛法的药也不能自己随便去抓,调伏烦恼就是要对症下药,法不对机就会白白耽误甚至出问题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