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大安法师:学佛人需有威德,为利众生不能怕得罪人

大安法师:学佛人需有威德,为利众生不能怕得罪人


  《佛说无量寿经》中法藏比丘赞叹世自在王佛“光颜巍巍”,即他的光明显赫,容颜非常地庄严。“巍巍”有高山仰止这样内涵的一种形容。那这个佛的身相光明透显出一种威德,是无有限极。威神、威德、神通、功德,无有限极。

  这个容貌显出这种威德——“威容”,说明了佛不仅仅是慈悲,还有威德。这个威和慈一定要相互而用,光有慈没有威——只有摄受没有折服,还是度不了众生。所以一定要用威德来折服众生,用慈悲来摄受众生,这两者才能够产生度化众生的作用。

  这里仍然把这个“威”显发出来了。你看《无量寿经》常常会把这个佛相“威”的特点显发出来。于是这次在造阿弥陀佛像的时候,我也在注意这个问题,就是我们的阿弥陀佛像一定要具有一种“威”的特点——不仅仅是慈悲。所以加了一个要素——“威”!慈、悲、威三者整合。

  “威”要在哪里表达?从他方脸的角度、从他的鼻梁这个地方来显发他的“威”。

  但现在我们很多众生可能对这个“威”很隔膜。因为随着时代往后,众生越来越陋劣,他那种自性的原则性很难起来,所以普遍的怕得罪人。他为什么怕得罪人呢?也怕自己有些东西抓到别人手上。“你跟人家过不去,到时候人家跟我过不去。”于是大家都不要过不去,大家都好好好。现在具有威德的人、具有原则的人越来越少。所以有些人怕承担,说:“唉呀!我不想干,怕得罪人。”

  如果有威德的话,他为了更大的一种原则,为了更大地利益众生,他不怕得罪人。得罪人,实际上是对他的慈悲——是对当事者的慈悲,更是对广大的其他人的慈悲!

  所以佛要有一种威德,折服那些刚强难化的众生,甚至那些大菩萨示现大国王,要用酷刑来折服。当然酷刑的这些对象——是他变化出的一个众生来受苦,但是他必须要用严刑拷打。佛的威神,实际上是慈悲的另外一种表达形式。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来到这个世间,我们不是来追求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的,而是要追求究竟圆满的智慧、永久的解脱,也就是禅宗讲的要明心见性,彻底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这是有智慧的人。

  我们跟佛菩萨的区别在哪里?佛菩萨的心是清净的、是一尘不染的;我们染尘,尘就是物欲(「物」是一切的物相,「欲」是欲望,是贪嗔痴、是烦恼)。我们念念都是被尘境所染,所以我们就叫迷惑了。人家叫觉悟,我们叫迷惑!

  烦恼从哪来的呢?我们一执着五欲六尘,心里面就产生欲望,就不清净了,心地就为其染污,所以我们要恢复清净心。如何恢复?就是要不染六尘境界。老师总给我们讲,不起心不动念。我们对于这句话就是搞不清楚,说怎么能不起心不动念呢?我们每时每刻都得起心动念啊?不让我们起心动念,我们不就成木头了吗?所以要搞清楚,不起什么心不动什么念——不起执着分别妄想心、不动六尘境界的念头,就是六尘境界现前了,你不动念,对六尘境界不生不起贪嗔痴的心,叫不起心不动念。那么佛菩萨起不起心、动不动念?佛菩萨起心动念,起心动念——念念为一切众生怎样能觉悟成佛、离苦得乐!人家起这样的心、动这样的念头,然后,说而无说、作而无作。我们起心动念呢?制造烦恼,自己制造障碍给自己。清净心里面没有五欲六尘、人我是非;有了叫烦恼心,就染污了。所以说不念人事物、不念六尘、不念五欲,因为那是烦恼,就这么简单!为什么我们做不到呢?「从疏至亲之决定次序也」。我们念五欲六尘、名闻利养、人事物,已经习惯了、很亲切了,起心动念就是念这些;念阿弥陀佛很生疏,那么就要跟他亲近。跟阿弥陀佛亲近,跟五欲六尘、名闻利养脱离关系,叫断缘,也就是熟处转生、生处转熟,这就恢复清净心了。

  我们现前多数人,“高推圣境,自处凡愚,不肯奋发勉励,遵循从事”,对于这些人有什么方法来劝他回头呢?若要以佛法的理论来跟他讲,办不到!为什么呢!他以为那是佛菩萨的事情,“我”不敢当,这才不得已用另外一个办法——讲善恶祸福、因果报应,令其生畏惧心,断恶修善,进而引导其从善回归纯净纯善,念阿弥陀佛就是纯净纯善。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