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达真堪布:菩萨的境界怎么样?

达真堪布:菩萨的境界怎么样?


一、菩提心有“一”到“六”的分类。

  “一”分;只有一个,即空性大悲藏。一个证悟了空性的智者绝对会对没有证悟空性的众生生起大悲心,这叫智悲双运。有智就有悲,有大智就有大悲。自己证悟空性了,一看众生没有证悟空性,在那儿愚痴、颠倒,有时候像个疯子,有时候像个小孩,这个悲心自然就会产生,自然就有!为什么叫“智悲双运”呢?大智大悲原为一体,大智不离大悲,大悲不离大智,所以叫双运。大智大悲双运无二,这是佛的究竟智慧,也是佛的境界。这就是“一”分,其实“一”也没有,因为诸法的实相是超越的,哪有“一”和“多”、“一”和“二”的分别啊?但现在用语言表达,只好这样讲。

  “二”分:主要指世俗菩提心的分类,即分成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

  “三”分:依照三学,分三种菩提心。所谓“三学”,即能清净之戒学,能安住之定学,能解脱之慧学。戒、定、慧都是不离菩提心的,离开了菩提心就不叫戒学、定学、慧学。

  能清净之戒学:戒是净,如果受戒了,相续没有变清净,就跟没有受戒一样。若相续清净的话,虽然行为上没有那么严格,但是也是戒学功德圆满,因为相续清净啊!净才是戒,有戒才有净,这就是能清净之戒学。

  能安住之定学:所谓安住,就是是否有禅定的功夫,是否有定学。现在很多人一点儿都不稳重,不要说学佛,连做人都不稳重,一点定学的功德都没有。

  能解脱之慧学:我们要解脱什么?解脱烦恼,没有烦恼叫解脱。慧学应该是智慧,它是对治烦恼,遣除烦恼,降伏烦恼的。即使知识再渊博,理论再精通,若是你内心的烦恼没有减少,还是没有智慧,只能说有知识,不能说有智慧。智慧与知识要分清楚,但是很多时候分不清楚也是很正常的。当时“佛”字为什么不敢直接翻译成“智慧“呢?怕产生误会,所以佛没有翻译。这是我们汉地的大德们讲的,法师们讲的。“佛”翻译过来是智慧、觉悟的意思,为什么当时没有直接翻译成“智慧”、“觉悟”呢?因为这个觉悟是超越的,这个智慧是超越的。这个智慧能和普通的“智慧”能一样吗?世间人经常说这个人有“智慧”,那个人有“智慧”,二者能一样吗?所以怕在这里产生误会,怕世人混淆,所以留置而没有翻译。

  三学的功德不应该在外在上,应该在相续里。外在上存在的佛法应该是三藏,通过三藏才能产生三学的功德,三藏的存在是为了三学功德的产生。其实教法不是真正的佛教,不是真正的佛法,真正的佛法应该是三学,真正的佛教应该是三学。有三学才有佛法,有三学才有功德,有三学的功德才有佛教。真正的佛法应该在众生的相续当中。

  “四”分:即胜解信发心、清净意乐发心、异熟发心、断证发心。胜解信发心就是资粮道、加行道的发心;清净意乐发心是一地到七地菩萨的发心;异熟在这里指三净地,异熟发心是三净地,即八地、九地、十地菩萨的发心;断证发心是佛的发心。

  “五”分:以五道划分五种菩提心。五道是指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无修道,应该都是不离菩提心的。

  “六”分:以六度划分六种菩提心。六度指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也是不离菩提心的。

  七菩提分也叫七觉支是同一含义。所谓“觉”,是“菩提”的意思,既可以指究竟涅槃——究竟的佛果,也可以理解为到达涅槃的方法。若将菩提理解为究竟的涅槃,在佛的果位上,这些功德也是以究竟圆满、本具的方式存在,所以叫菩提支分;若将菩提理解为能到达彼岸的方法,见道和修道也可以称为菩提,它的支分就是一些分类而已。

  第一,念觉知。即不忘失所缘的正念。在见道(登地菩萨)的时候,修练的已经很成熟了,自然时时不忘失所缘。虽然不能说一直在处于入定的状态,但出定的时候也是如此,比如说,将诸法视为如幻如梦,以这种觉知去面对,会保持这种觉悟的状态。而凡夫地时有时候很有正见,很精进,但是遇到一些对境或事情的时候,就开始忘失正念,开始懈怠了。

  第二,择法觉知。即智慧,麦彭仁波切讲:辨别诸法的能力即是智慧。无论是从本体上还是显现上,都有分辨的能力,都不会迷惑。已经现量证悟了大空性——人无我和法无我,这个空性周遍于一切法当中。

  第三,精进觉支。麦彭仁波切讲:精进取舍的正勤。精进是指希求正法的心特别强烈,可以说法喜充满。凡夫的法喜是偶尔的,时而有时而无,时而特别精进、特别有信心,时而特别懈怠。但登地菩萨不会有这种现象,自然就会法喜充满,世间的任何一种喜悦都无法与之相比,这种法喜是一种极大的享受,欲罢不能,所以自然会持之以恒地精进,不会有变化。

  我们现在感受不到那种真正的法喜,所以有时候精进,有时候不精进;有时候状态好,有时候状态差,这也是正常的。但是我们一定要坚持到底,这样修练就能到达这种境界。那时水到渠成,就不退转了,自然就精进了。

  第四,喜觉支。是舒心悦意的真喜,不是普通的喜悦。

  第五,轻安觉支。身心堪能、自在,随时都可以轻松入定与出定。我们坐的时间长了就会不舒服,坐姿不对也无法进入状态。所以对凡夫初学者来说,环境、姿态等助缘都很重要,比如毗卢七座,若没有这种窍诀,身体没有调整适度,就无法进入状态,无法入定。但登地菩萨(一地菩萨)身心已经自在了,就不会有不舒服或无法进入状态的情况,也不需要身体的调整。登地菩萨虽然也有入定和出定两种不同的状态,不同的阶段,但是与凡夫不一样,他能随时入定、安住,该出定时出定,所以叫轻安。

  第六,定觉支。指心一缘安住之等持(禅定)。禅定指心不散乱、不动摇,心专注于一境(一个缘)。

  第七,舍觉支。指远离沉掉之等持,也可以理解为内心寂静、平等。登地时不会有爱恨、自他的分别念,是完全平等的。

  七菩提支是获得涅槃的真正的善资。从见道——一地到十地开始,是获得究竟菩提果直接的因。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