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佛法为什么难信?

佛法为什么难信?


《华严经》云:“信为道源功德母,常养一切诸善根”,“佛法浩瀚如海,唯能以信为入”,此信非迷信,并非不了义信,而是智信之了义的信。此信可谓之信心、恒心、乃至成佛的决心……,现今信佛者也不减当年,口说末法时期但佛教至理无上妙法仍广泛弘扬,佛教文化至今长久不衰,这无疑是乐观的。当然凡事都有两面性,这只是表面看来,如细分析实则不然,现代信佛居多而学佛贤人甚少,依教奉行更是稀有之宝。

  现今社会繁荣发展,现代化科技日新月异,人际交往更是频繁复杂。这与古代封建社会的风气天壤之别。故我们生活在这琳琅满目的环境下,促使现代人的唯物观念增强,追求客观欲望增长。所谓信佛,大多数看来就是拜拜佛祖有所之求、念念佛号有所依着、做些善事好让自己落个善报。这当然都是对自己良心的发现,也是佛法的一部分。但佛法真实义,如“缘起”“性空”“无为”“因果”等等的形而上学却是让人难以置信的。甚至连信佛学佛之人仍是将信将疑或是当做知识来学习、传播。

  今天的大德高僧则依现在人的根器弘扬净土念佛法门且颇见功效。简单一句佛号念念相继入心,则与西方阿弥陀佛相契往生极乐世界也真实不虚。看似方便易懂,简单易行,却不容易深信,多数半途而废,往生西方更是廖廖无几,并非众生根器顿劣,原因念佛者不明真心,找不到明确的方法,不知佛法真实义理,无法去正确对待念佛法门,并且有依止弥陀之嫌。心外取法,求枝寻末,不观自心,便是“口念弥陀心散乱,喊破喉咙也枉然”。如欲学佛理,又是古文难懂,或是深奥难悟,更加懈怠误事。复次,学习佛法之人多半落入知解陷阱而不能自拔,有点成就的常以我慢自居,不能把学到知识转为入佛智慧,依文解义而做为一种学术研究或是炫耀工具,更是可怜。

  孰不知佛法是一门需身体力行的教义体系,是需要亲证方能得到的真理。佛学教义尽管浩瀚无尽,圆融的处理天上地下有形无形的各种问题,但是归根结底佛法就是要人学佛,佛也是人,只是在觉悟的程度不同罢了。在当信仰上已接受佛陀的教理为最高殊胜之至理真言之后(这是第一步的“信”),接下来既是要身体力行一番,然而从实践之时,却也又是一次再一次的重新建构与修正自己对佛法的理解,从而完善一个佛化的人格。太虚大师便说此言:“仰止在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即名真现实”。

  佛教与世界其它宗教不同,它的立意超越人间的道德、是非。因此,它从根本上不承认任何外在的道理。它提倡的旨在了悟生命内在真实的修证实践,在对自性的澄明中,去体悟宇宙生命的本源。因此,即使是佛陀的话语如不经修悟实践证明,也是无效的。佛祖不是教主更不是能主宰一切的神,而是觉悟了人生的榜样。他也不是一个物体不是一个有形象的东西,而是我们的灵知觉性,一种悟境,这种悟境是一种“直觉”。直觉的特点就在于没有任何思维活动的中介。犹如一个高超的工匠在熟练地操作时,他的心中是没有套路概念的,准确的说,他已经与套路融合为一。固经云:真心是道场;直心是菩萨净土……

  所以说佛法并不深奥,人人都可接受,它不赞成崇神论,而是你用自己的智慧借助一种特殊的方法来与你所观察事物相契时所得境界的一种表达。此智慧称之为佛性、如来智慧——佛陀开悟后第一句话就说:“众生皆具如来智慧之德相,只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所以说智慧是“能用”而不是“所证”的。就如我们本是一个100度的灯泡,只因年久被灰尘蒙蔽了本来,并不是我们已经不是100度了,而是发挥不出100度的光而已,通过这种特殊的方法来把灰尘擦掉,才能发挥出100度的灯泡作用。所以说最关键的就在于这种方法,为什么说是特殊的呢?只因方法不是固定的,是无常的,是根据每个人的习气与根基而成立的。《金刚经》云:“法不孤起,因境方生”;“因缘所生法,缘灭法还灭”。法也就对机而用,随缘度化了。

  佛陀讲的法不是让我们去深信不疑地去咬文嚼字。如果我们不自己亲证佛所说的话,那么也是无用的。佛陀讲法是让我们见法从而去证法——可以比做“渡海之舟”“见月之指”,然后到岸、得月之后都要舍掉。如果执著于工具的话就不会永远见到实相了。当我们见到事情的实相、事物的本然后,就会明白我们所接触的感觉、欲望皆由实相延法出来的。也就自然的不计较了,生活便会快乐起来,随缘也就可以真正的做到。其实我们日常生活之中时时可以让我们见到实相。俗话说:“吃得苦中苦,方得人上人”。觉悟也是从烦恼中来,比如有一个人当街辱骂你,你当然会觉得很不自在,当你知道那个人是个疯子的时候你的心就马上会舒服许多,也不会去与他计较的(因为你不会与一个不正常的人论是非),烦恼也随之烟消云散。快乐就是这么简单,一切都是在你了解实相之后开始。

  当然,佛法不仅是让我们找到快乐,它是让我们了解宇宙万物的实相。佛教也便是教我们去了解这种实相的教育。这种教育是以“戒、定、慧”这三大纲领为基础的。就是用坚定不移的信心通过持戒等等的行为控制自己的欲望,来让自己进入一种禅定,一种定的延续。用如止水的心去印证所做行动的道理,从而生出一种“无定难懂”的智慧。这就是所谓的实相,如果恒久安住在实相中的人,即称做佛。这种所谓的禅定简单的概括就是“外不着相,内不动心”——犹如一面镜子虽能照破万物却不留丝毫痕迹在镜子上,不被万物所改变自己的状态。

  显然“以戒生定,以定生慧”其中的“定”是很重要的。佛陀自身即是天上地下古往今来最高的觉悟者,觉知宇宙真相而找到有情众生的最真实归宿的人。但现今受着各种欲望干扰的我们对佛陀所开示的世界观是难以建立起理解的真实度的,尤其是大乘经典中的佛化世界与形而上的哲学。所以想对佛说产生这种信赖,不是用一般方式求得,而必须摒除一切人事外缘及自己的知见障碍,在殚思竭虑的以至“言语道断,心行路灭”之后才领悟。而透过这种禅定的修持与智慧的观解下才能直接悟入佛所言白的境界中。就像佛陀说某一种经典教义之前,都会先进入相应该种教义义理世界的精神状态里头(禅定),才能把真正无染着的实相告诉给众生,例如:讲法华经前进入法华三昧;讲楞严经入楞严大定;讲华严经进入华严毗卢性海……其实“大定无出入”,佛陀只是随不同根器的众生来表达不同的境界,只要你与佛的某一种境界相契,就真正能明白其经中的要髓了,这就是古德说的“一经通,经经通”的涵义所在。再经过对自己知见的不断修证,方能构建起勇猛精进不懈的信心,成佛之日就在目前了。

  所以禅定的修持成为追求佛法的根本路线,也是三大纲领的核心所在。就连念佛法门也是在念念不断,相继摄心后抵达“一心不乱,念佛三昧”的境界中;禅法的“不立文字,直指见心,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也是依照这种禅定而实现的。因此佛法是让我们明白宇宙人生的真相的方法。在这众多法门中,归结一路则是“以戒生定,以定生慧,入佛知见,证佛知见,与佛不二”之路!而所谓的悟道也就是经过禅定的实践如实的感受佛法境界以便更从容理智的面对宇宙间人生中所发生的一切!

  愿众生皆入佛道 礼三宝得佛加被

  善念增恶念悉除 业障破智慧现前

今天许多佛子,好像是在学佛,其实并不是真正在学佛。这里介绍几种不是真正学佛的学佛现象。

  1 热衷于跑道场:有的佛子,对跑道场很感兴趣,乐此不疲。这本来是一件好事,能够遍访善知识、亲近善知识,对学佛大有助益。但这些人并不是这样,他们每每自夸跑了多少著名道场,拜了多少佛菩萨像,并把这些作为自己的佛学资本,丝毫不在心的法门上用工夫。慧律法师等大德高僧对此多有劝说。但愿学佛人能把跑道场落于实处,能带着修行上的问题跑道场,而不是去旅游,更不能把这当做是在学佛,当做向新佛子炫耀的资本。

  2 热衷于交佛友:红尘中的人们非常重视交朋友,把这当做谋生的手段和乐趣。有的佛子把这些世俗中的习性带入佛学中,好像佛友越多说明学的越好。其实他和佛友交谈的多是世间烦恼事,并不是在学佛,而是把学佛作为交友的机会,希望当自己在红尘中有难时,佛友能出手相助,使自己能够红尘滚滚。古大德告诉我们,真正的佛友不需要很多,只要有三五个就可以了,大家在佛学上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以共成道业。

  3 终日在忏悔:这些人在中老年学佛人中尤其多见。因为害怕因果,整天忙着忏悔,好像忏悔就能消灭因果,不知道回归自性后,因果当体即空。忏悔的目的是为了培养我们的柔软心,大悲心,使我们能快速向道,间接起到减轻业障的作用。这一点我们在论因果一文中有详细介绍。

  4 求福报:这些人事实上没有出离心,学佛的目的是为了在世俗生活上过得更好,使轮回能够载歌载舞,繁荣兴旺。

  5 搞派系斗争:许多学佛人一见面就像特务对暗号一样报山头,问对方是学哪一派的,若是同派则皆大欢喜,若不是一派恐怕连饭都不会管。佛陀时期从来没有这种情况,这也是末法时期的一个特点吧。大家不是为了追求真理而走到一起,而是因为是同一个山头而相聚丛林,俨然把丛林当做了绿林。

  6 把学佛当成了佛学:要知道佛教的生命就在于实证。有的人自以为读了很多经书,学佛学了很多年,就沾沾自喜,满口佛语,一身佛气,就像王明一样,满口马列教条,实则毫无用处,解决不了根本大事。

  7 把做善事当做学佛的根本和全部:外道把做善事作为根本,因为那样可以升入天道。佛教则把做善事作为培养大悲心的手段,根本目的是证入无相无念的如来藏。因此,一个真正的佛子,一方面要大做善事,一方面要勤苦求证,早成正果。后者是正业,前者是助缘,现在许多学佛人做的恰恰相反,整天在搞人天善法。

  8 过分自责,自我贬低,没有大丈夫气概:有的佛子总在那里检讨自己的缺点错误,打击自己的信心和勇气,学佛学成了娘娘气,没有一点大丈夫豪气冲天的气概,怎么学佛?看看佛陀是这样吗?佛陀那遁入山林,与狼虫虎豹为伴,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精神,是一般军人精神能比的吗?过分自责能消灭掉你的锐气,要知道一切错误都是妄心作用,妄心本空,因此一切错误本空,不要再愚蠢的终日惶惶,整天自责。若真学佛人,就横下一条心,为了求证,即使遭遇再大的艰难困苦,宁可战死也绝不向困难投降,要知道学佛是大丈夫方可为的事。

一切众生与佛本来是平等无二,实说是一体的。这正是释迦佛所说“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现前终不是佛。因为凡夫被无量劫来无量的分相所缠,

  终日迷昏颠倒,从而不断造业,受业力的牵动,最终依然受报。但是最主要的障并不是这些业和报,而是没有将一切放下,没有立此生出世了结之大志,不信佛语,不信自己,不信因果,不明事理。只有下大决心发大愿心,行大圆满才对。为什么道心初发,刚刚坐下来想出世了脱究心上道而魔即现前了(魔有心魔、天魔之分,详见《楞严》五十种心魔相),这是做事不平等,有目的造成的。做一切善事如有目的,皆不是真善,或恶或半或曲善也,用心不正更是大恶。行善求报者多,不求报者稀少无几。这样求的人、事互相影响,互相学习,遍地都有。而能将财产、念头都舍掉,一心了脱无碍之人,实属少见,从而使佛以三大阿僧祗劫不惜牺牲自己生命而所证,教众生出世成道之无为法命(慧命),竟因这样邪知、邪见、邪说、邪行而成障碍。正是这些障碍使其初发大心而退,等到自己的身体将终之时,因其求不得而生其苦,又因著相行而生其嗔,实在是可悲可怜。既然今日皈依佛了,做佛之弟子就应发愿离苦,不应没有雄心大志,不应不放下自我失去真性。每而看到群生因没有智慧迷失方向,造成心外求法,其心痛如刀绞一样。今天依佛经立十种修行大碍之说,十种不求的内容,起名叫十不求**。

  一、念佛就是念佛,念佛不与健康相挂,不求无病长寿。为什么?因为身体健康,贪恋身体而不成,欲想长寿而不成,苦相即生,使初发生西之念而舍之。其贪恋健康之人便会用一切手段爱护它(包括营养、滋味、治病等),为达到其目的,必会造种种杀业使其破戒,或为逃命免于伤亡,必伤害众生而退其道心,即然知道这个身体是个和合的因缘,有因缘必有果报,从而乐受,病苦之生成才觉因果之厉害,从而加强信行,弃恶从善。觉后才知病苦是你觉的助缘,感恩不尽,病苦即是良药。

  二、人生一世,处事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人也不应该去求事事如意。如果在这个世界上,事事如意,样样顺心,必然有慢高贡大之心生起。财钱上也是同样,财产多自然不注意节约,从而奢侈浪费。因地位、财产的无难,骄傲、奢侈的增大,从而不但听不进勤俭之言,节约之语,反而会看不起贫穷下贱之人,吃不下粗茶淡饭之食,甚至会对人欺压污辱,这样的人怎能证道。因为他的慧命受到损害,悲心早已丢掉。如能在患难艰苦的条件下,知这苦的根由,从而生离苦心,生悲心,发愿心,知难而离难,甘愿接收,放下便自在

  三、做好人好事还不容易,何况修心见道更是困难重重。如果究心见性一帆风顺,无有障碍,就准是你走错了路,不然就是你在欺骗大家。走错了路肯定是得不到自己的本来面目的。要想见性,只有在障碍现前之时,信不退,不向外去求什么,同时也不要去排除这个所谓的障碍,只管去问心。这个障碍既然是个缘,缘生缘灭,你与他无缘了,障碍便自灭,绝不是灭这个障,而是慧命在继续生成,这个障就是解脱之缘,烦恼即菩提,你说对否?

  四、既然你已经走到这时,知已难,行亦更难。难,害怕不顺,这就是着魔之相。不怕行时没有烦恼,因为你是人,还没有到究心之道,色空分别是有的,这也是应该存在的,要是无烦恼,一帆风顺,肯定会不能吃苦,放逸,松散,愿心自退,行肯定不坚。遇难自退,这样达到彼岸、证得真如绝对是不可能的。只有排除自我的成分,找到烦恼的根源何在,找到烦恼解决的方法,无我时,烦恼自灭。所以,这是以烦恼为智,以烦恼为修行方法,从而不离生活,认识人生,用正分别而去分别,以达到烦恼不恼,本无烦恼,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之根本上道。

  五、想办什么事情不要去求简单顺利。过于顺利,心里容易产生骄傲自大,这样的后果肯定是目中无人。要知道办成什么事情,都是你的缘助,都是你的因生,绝对不只是你的能力。要不然你肯定会失去人心丧失福德,如福德不够,是办事不成的主要条件。从此要接收困难、干扰,广修福德而生快乐。

  六、交朋友首先不要考虑对自己有什么利益。如果这样,朋友是交不上的,交朋友要眼光长远,要不然必被小利迷性而吃亏,怕吃亏必吃亏,吃亏后必然要找人家的错误,作为自己发泄不满的理由,甚至造谣污蔑。这时需要冷静下来,仔细看一下这个事的来龙去脉,是否与你心不正有关。这个因就不必说了,这个缘即当下一念,这个果是吃亏没错。知道这个就应该吸取教训,心正自利利他,以利他而获自利。交朋友要交心,不要交情,亲而不近,疏而不远,避免人我是非。

  七、做事不求顺利,做人也同样不求平安、舒适,真的平安你是求不到的,人生百年短暂一世,如一遇小适便失去心性,骄功自傲,目中无人,这样的后果同样也是可怕至极——我知我见狂增,慧命受损。所以要知道人在这个世界上即便出了好心,做了好事,首先应该感谢那个得到了的人,是人家成就了你好的因缘,如果没有人家的存在,你恐怕也没有好人可做。好人不好做,好事更难行。如果遇到逆境,听到别人的难闻之语,看见别人难看之面,从而应该增长你对他的可怜心,增长你继续做好人好事的信心。

  八、帮助别人不要希望得到别人的回报,否则就只能是好事而不能修德性。德十分重要,同样一件事情,修德是根本智,否则显得可怜千万倍。有智慧的人绝对去修德性。如果又想修德性,又想回报,结论肯定是用心不正,方法不对。因为有回报的念头即已有自我的目的,无非是非名即利,怎叫德呢?所以《地藏经》里佛说:“起心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所以只有把福德也放下不思(但不等于它不存在,只是不思),久而久之达以见性,禅宗“三轮体空”。

  九、见到有利的事情先不要考虑是否也有我的一份,只考虑是否有自己的一份,容易做出一些十分愚蠢的事。不择手段去争、抢、骗、杀之人,之事,历历在目,古今中外实不少见。在做愚蠢之举时先去思,后去想,再去做,最后阴谋暴露,身败名裂,从而臭名昭著。为了避免这愚心动,首先要知道世间一切都是不生不死的,好处与坏处都是同时存在的,你得到的同时(不知你知不知道)你也在失掉,哪个重要?德胜于名利。因为没有德,财也会离你而去。即然这样,以周济别人为享受才是高尚的道德。

  十、受到委曲,被错误地理解了怎么办?首先是不向对方做什么解释,让对方理解自己。人家怎么能理解你,解释会造成新的误会,使误解增大。再者,解释起码也是不信因果的表现。信因果需要智慧,没有智慧也绝对不信。不信因果就不能乐受果报,反而会使嗔恨之心顿起,无明增长,继而又造新业。所以学会忍辱,忍辱为谦逊之美德。前行为德,后退也可是善。认识自己,正确对待自己的位置,对自己的现在和将来又会有什么不好?以忍辱为上,以认头为高,这就是修行之**。

  这十不求法,可破除一切障碍。一定要明了有求之法,只有求到十分方有利益,就是求到九分也难免是障碍(佛说求不得苦)。再者求到十分便是无求,如无求,不求一分得利一分,不求三分得利三分,所以佛又说一切有相,皆为虚妄,所以使用有求之法是大智上根人的事(佛又说有求必应,即求到十分),而中根下愚之士决不敢去试行。如果真能用这十不求法,经常对照自己,检查心身,从而保持下去,在修行中虽也难免会有着魔的境界,但决不会为魔伤害。在日常生活中难免也会遇到种种迷惑的干扰,但决不会因此而搞乱身心。甚至连憎爱名利、人我是非也难免使你沾边掺杂,但心里能时时、事事瞬间提起这十不求法,必能安然走出,迷障顿时消失,从而心又能自如,决不会使你迷惑退道。

  净土宗祖师明朝藕益大师,也曾给念佛十大障碍写过跋(在一篇文章写完出版时会请一些名人写一篇歌颂、赞叹的文章,或介绍此文出版因缘的文章,对作者歌颂、赞叹称为序,经过流通,又会有人自称是学生,或受其文章启发而有收获,再写称为跋,也有称重序、再序或三序。但跋往往在文后,序在文前),在跋中说:佛祖圣贤没有一个不是在逆境中锻炼自己的,即不着魔不成佛。佛说四圣谛时,苦谛位占第一,为众谛基础。同时又称八苦为修行上道八位良师益友,若稍有喜欢顺利、平安之想,不愿意接收困难,干扰之意,别说修道了,就连你那颗心也会像夏天的草一样很快就腐烂了。所以要你去学松柏,能在冰天雪地时婷婷玉立,傲雪更显松柏之本色。世界上最美丽的玉石也需要修理打磨后,才能成为传世稀宝。百分之百的纯金,不打煅也不能成精美的饰品,钟不敲不响,刀不磨不快(你虽本性是佛,今已被迷,不改过修善,平等众生,清净自己,本性怎能现前)。哪有一位是不经多劫修行才证等觉的弥勒菩萨,更没有不经究心觉道而成就圆满的释迦牟尼佛。要想做一位圣贤佛祖,离苦证道之人,不但要经得起别人的讥笑、辱骂,还必须愉快的承认这是老师,是老师对我的恩典,把得到的这些当宝贝一样的重视收藏,从而对老师感恩不尽,生大欢喜心。而这些正是世人难以理解的,更是难以接收和效仿的。可是只有这样,才能离开这五浊恶世,生成清净平等之心,才能像莲花一样出污泥而不染,一登圣境永不退转(这就是圣人的境界,凡夫永远不能理解。因为圣人认为是对的,凡夫不做,凡夫认为是对的,圣人认为是错的,颠倒于此。夏莲居老居士提出念佛不求境界也为此因)。

  假如不懂得这些道理而单单去念佛,想生西方净土,一旦遇到困难,心稍不顺便会退道,失去信心。这样恐怕三昧与你无缘,往生没有把握(夏莲居老居士所讲全事即理,全妄即真之妙)。

  所以立下这十大障碍,我们用这十不求法经常对照检查自己,一旦苦果成熟,身遇病时,行遇难时,乃至受到委屈误解错判时,这些障碍正是增加你念佛离苦的信心,真正明白了苦空即常乐之事,烦恼即菩提之理,到时也决不会怨天尤人,即然受到了智慧法语的滋润,三昧宝王你全证到了。

  以上是注解,现附原文:

  下十段每段第一句标起。第二句反明病根。第三句详列病症。第四句出正义。第五句显力用。

  一、念身不求无病。身无病则贪欲乃生。贪欲生必破戒退道。知病性空病不能恼。以病苦为良药。

  二、处世不求无难。世无难则骄奢必起。骄奢起必欺压一切。体难本妄难亦奚伤。以患难为解脱。

  三、究心不求无障。心无障则所学踖等。学踖等必未得谓得。解障无根障既自寂。以障碍为逍遥。

  四、立行不求无魔。行无魔则誓愿不坚。愿不坚必未证谓证。究魔无根魔何能娆。以群魔为法侣。

  五、谋事不求易成。事易成则志存轻慢。志轻慢必称我有能。成事随业事不由能。以事难为安乐。

  六、交情不求益我。情益我则亏失道义。亏道义必见人之非。察情有因情乃依缘。以弊交为资粮。

  七、于人不求顺适。人顺适则内必自矜。内自矜必执我之是。悟人处世人但酬报。以逆人为园林。

  八、施德不求望报。德望报则意有所图。意有图必华名欲扬。明德无性德亦非实。以市德为弃屣。

  九、见利不求沾分。利沾分则痴心必动。痴心动必恶利毁己。世利本空利莫妄求。以疏利为富贵。

  十、被抑不求申明。抑申明则人我未忘。存人我心怨恨滋生。忍抑为谦抑我何伤。以受抑为行门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