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心地功夫


    佛陀说

  一切法从心想生

  外在境界

  是中立的 是幻化的

  没有好坏 没有善恶

  会随著我们心的变化

  而起变化

  我们用什么样的心

  就见到什么样的境界

  用错了心 顺境就变成阻力

  用对了心 逆境也成为助力

  在日常生活中

  时时保护自己的清净心

  用心念去转境界

  顺境逆境 都是好境

  善人恶人 都是好人

  阿弥陀经要解大意  (第九集)  1986  台湾华藏大专讲座  档名:01-006-0009

  所以什么叫做魔?什么叫做佛?你以智慧心看外面境界,魔都成了佛;以分别执著妄想心看外面,佛也变成魔,所以外面的境界无佛也无魔,佛与魔都是你自心如何对外面境界的交感。你以智慧为外面境界交感,外面境境统统是佛;你以愚痴对外面交感,外面境界统统是魔,诸位一定要明了这个道理,要晓得这个事实,你往后修行,一帆风顺。遇到冤家对头来骂你、侮辱你,这个时候正是考验自己的忍辱波罗蜜,考验自己一心不乱,这个境界,大风大浪现前,心地果然清凉自在,如如不动,知道我成功了。那个人是什么人?老师,来考试的,我一考,及格了。假如一看到那个现象,瞋恚心生起来,一考,不及格,失败了。成就的人是怎么成就的?禁得起考验,天天在考,从早到晚,处处考,时时考,每碰到一个人都来考你一下,看看你行不行?来考你的当然都是老师,不是老师谁要考你?所以善财遇到的全是善知识,善知识就是老师,统统是老师。顺境来考我,逆境来考我,奇奇怪怪的境界来考我,我自己怎么样?一定要对外头境界了了分明,就增长智慧;如如不动,就增长一心不乱,增长你的菩提心。所以无论待什么样的人,待人接物一定要用真诚之心。

  无量寿经玄义  (第四集)  1989/11  新加坡  档名:02-004-0004

  什么叫发菩提心?蕅益大师给我们讲得很好,他老人家说,发真诚之心。我们用真诚的心,发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个心就是无上菩提心。由此可知发菩提心不难,我们每个人都做得到,要发一个真心,对於这个世界不要留恋。这个世界上的事情随缘,即使弘法利生也要随缘,不要攀缘。有缘,我们要尽心尽力的去做,功德就圆满;没有缘,不要去强求。强求怎么样?我们心不清净;强求心不清净,随缘心是清净的。

  由此可知,在这个世间,第一要紧的事情是要保护自己的清净心,决定不让任何的境缘(境是物质环境,缘是人事环境),决定不能让外缘干扰了清净心,这条重要;你只要保持清净心就决定往生,这是非常的重要。所以古人常教给我们,「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无事」,无事心才清净!这个决定不是消极,这是教我们不要攀缘,随缘。随缘才是真正的自利利他,攀缘纵然利他,对自己伤害很大。而且利益众生,自己要有把握往生,再办利益众生的事业,这才是对的。自己往生没有把握,天天去修福,修到来生,来生到这个世间做总统、做国王,福报大!可是总统、国王死了之后,还是要入三途,还是要轮回,这个事情就麻烦了。

  大乘无量寿经指归  (第二十集)  1996/4  美国圣荷西  档名:02-031-0020

  境随心转,外面境界是假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境界没有好丑、没有善恶。蕅益大师在《灵峰宗论》里讲的很多,说明事实真相,外面境界确实没有善恶、没有真妄、没有好丑,这些差别都是自己分别执著变现出来的。所以,我们懂得这个道理之后,你起心动念自然就谨慎,晓得外境都是中立的。我们面对,我们觉得好,是我们的善心所起现行,就是起作用与外境相感;觉得外面不好,是我们自己的恶心所起现行、起作用。外面境界哪有什么好不好?同样一个境界,甲看到好,乙看到不好,你就了解,境界里头没有好恶,看的人有好恶。人好恶从哪里来的?阿赖耶里含藏的种子,无量劫来习气种子起作用,自己做不了主宰。做的了主宰是自己有定功,不会随外面境界转,自己能做的了主宰。凡是自己做不了主宰,就是没有功夫,还会被外头境界转。能够从这里提高警觉,这是觉悟,我们佛门讲开悟了,他常常警觉到自己。能把毛病、习气转过来,那就是修行的功夫,功夫是不随外境转,这是功夫。这两句是清凉大师所讲的,入了境界之后,所现的就是这样的现象。『触目』,你六根所接触的皆是道,道就是真性,就是诸法实相。

  大乘无量寿经指归  (第三十一集)  1996/4  美国圣荷西  档名:02-031-0031

  「恒顺」这一愿,跟我们中国古人所讲的「孝」字是有密切的关系,孝就是讲顺,孝顺。由此可知,顺就是孝的实践,就是孝道表现在日常生活当中,表现在一切人事当中,要知道顺从,不要有自己的意思,你就成就了。要加一点自己意思在里面,就不是顺从,那是叫别人要顺从我,而不是我顺从别人。别人顺从我有什么好处?诸位要知道,增长我执。要不超越世间,这好像是好事,但是你要想了生死出三界,这是大障碍。一切众生修行,为什么不能超越六道轮回?就是有我执,破我执才能超越六道。但是一切众生对於我执是非常坚固的执著,很不容易打破。佛法里面教导真的是高尚的智慧,极其善巧方便帮助我们破我执。破我执,首先就要把成见放下,这是世间常讲的,某人成见很深,成见就是执著,坚固的执著,这个东西妨碍道业,不但妨碍证果,而且妨碍开智慧,我们常常讲开悟。人为什么不开悟?也就是有这个执著。甚至於连往生都被它障碍,这是在一切法门里面讲的易行道,易行道都不能成就,可见得我执是我们修行人的致命伤,不可以不知道。「恒顺众生」,你的心就清净了,你的心也平等了,於世出世间一切法都不执著。

  说实在的,讲真实话,世间一切众生都是被命运所转,所谓「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你有什么能力能改变因果?连诸佛菩萨都不能改变,诸佛菩萨随顺。我们起心动念想改变因果,无非是造业而已,实在讲不可能改变的。所以你明白其中的道理,了解事实真相,你就会随顺,你就不会再想我要怎样怎样做,不会;一切随顺、一切听其自然,我自己不加丝毫意思在里面,这就是佛菩萨。众生跟佛菩萨不一样的,就是样样要把自己意思放在里头,执著我见、我相,这是凡夫、这是烦恼。所以要懂得顺,随顺就没有障碍,不顺,障碍重重,你障碍别人,别人障碍你,因缘果报丝毫不爽。

  所以菩萨修行,菩萨,连阿罗汉都知道,他遇到逆境、遇到恶人他能随顺,恶人污辱他、伤害他,他也能忍受,为什么能忍受?因为他知道前因后果。那个恶人为什么要伤害我,他不伤害别人,这里头有因果的。总是我过去伤害他,今天他伤害我,一报还一报,所以心甘情愿的接受,这笔帐就到此地就结了、没了,不再有丝毫的怨恨心。起丝毫的怨恨心,你没有接受,将来你又再报复,冤冤相报没完没了,那才叫真正可怜。而且果报一次比一次严重,一次比一次残酷。所以,觉悟的人不再干这个事情,受再大的委屈也若无其事,也一笔勾消了。这是你真正在佛法里头觉悟了,了解事实真相。学佛的人纵然是遇到冤家债主,心里再怎么样怨恨,听了佛的教诲也一笔勾消,不再去算旧帐,这样才能得清净心。所以佛法的修学,《无量寿经》的标准非常之好,清净平等觉,我们修的就是清净心、平等心,觉而不迷。但是,若不能随顺众生,你就决定做不到,晓得随喜、恒顺的重要。

  对於佛菩萨我们要随学,对小果声闻我们也随学,对一切众生也随学,你才真正能有成就,能够快速的成就。所以一个会学的人,这个世间没有恶人,世间没有恶事,世间无限的美好。世间,同样是一个境界,为什么人家生活在这样圆满的环境当中,我们生活在苦恼的世界当中?世界一样的,都没有变,为什么他感受无限的美好?他没有分别执著,这个世界就是美好的。我们为什么生活在这么烦恼苦难的世界?因为你有分别、有执著。这正是蕅益大师所说的境缘,境是物质环境,缘是人事环境,境缘里头没有好丑、没有善恶,好丑、善恶从哪里来的?是从自己分别执著里来的,离开一切分别执著,世界境跟缘,人事环境跟物质环境是平等的。所以要晓得毛病发生在哪里?发生在自己的妄想分别执著,与外境实在没关系。

  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四七集)  **/3/2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247

  「如《像法决疑经》云:今日坐中无央数众」。像法,世尊灭度之后第二个一千年,禅定成就。这个时候佛教传到中国来,佛教传到中国是像法,不是正法。今日坐中无央数众,这是像法时候,坐中的大众听佛讲经说法。「或见此处山林、地土、砂砾」,这是见到什么?普通的我们肉眼所见的。「或见七宝」,这不是肉眼所见的,天眼所见的、法眼所见的。「或见是诸佛行处」,这是慧眼所见的。「或见即是不思议诸佛境界」,这是佛眼所见的。你看,「皆随机异见也」,与会大众根机不相同,大家同在一会、同在一处,每个人所见的境界不一样。这说出一桩什么事情?境随心转,你是什么样的心,你见的是什么境界。我们是凡夫的心,凡夫里头境界也不同。凡夫境界,烦恼、习气很深的人,他看到什么都会生烦恼,境随心转!他要是个很达观的人、很快乐的人,一切能大而化之,他看到目前这个境界很快乐,他生欢喜心。不一样!所以境界是幻化的,不是真常的。我们在《还源观》上读到,「出生无尽」,为什么会出生无尽?众生的众生心是无尽的,真正是随心应量。佛在《楞严》上说的,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境缘无一不是「随众生心,应所知量」,没有一样是真的。真的,那要到实报土,实报土是真的。为什么?你用真心,你的妄想分别执著全放下了。心里头没有妄想分别执著,那叫真心,有这些东西都叫妄心。妄心见不到真相,真心就见到真相,所以实报庄严土也叫做一真法界,真心所见。上面所说的皆随机异见。两个人同在一起游览,看到山山水水,有人心情非常愉快,有人感到很悲哀。面对著环境是一个环境,为什么感触不一样?用心不一样。心地清净的人、心地善良的人觉得山河大地多美,心情烦躁的人、心情怨恨的人,看到什么他都埋怨。我们在这个地方细心去观察、细心去体会,确实境随心转。

  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六五集)  **/4/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265

  修.蓝博士来访问的时候我们也谈到这个共识,他完全承认。无论是善的境界、不善的境界,於别人不相干,於外在不相干,全是自心变现。如果是不善的境界,只要把自己回过头来,自己的意念调整了,外面境界自然就会转变。我们的善心现前,我们自己境界转了,但是实际外面境界没办法转,那是什么?共业所感。虽是共业,我这个共业转过来了,我的共业转过来,就是我就不受这共业之报,这叫自度。帮助别人转,还是别人自己转,他自己不转,我们帮助他是有限的,帮助他个人是有限的。你看修.蓝他这个做法就是个很明显的例子,他帮助一个人从病态的身体转过来,要一个月的时间。每天帮助他,清理自己,我看他的报告,半小时,这个半小时的时间当中一定要一念专注,没有妄想、没有杂念;换句话说,完全在禅定境界里头。自他是一,观想这个病患跟自己是一体,他这些病况就是我的病。我用这半个小时把这个状况清理,就是这些不善的念头统统清理出去,要连续三十天。我这里病好了、没有了,他的也好了。

  经上说「三界无别法」,三界是六道轮回,欲界、色界、无色界,「唯是一心作」,这句话重要!三界是一心。这个心在哪里?「即众生日用现前」,就是我们现在面对著的起心动念。我们六根接触外面境界,这一触境界产生了苦乐忧喜舍,产生了七情五欲。顺自己意思的起贪心、贪恋,不顺自己意思的起瞋恚,总是起这个心,这全是妄心。真心?真心没有念头,见色闻声不起心不动念,那真心。真跟妄合在一起。我们明白这个道理之后,要炼,在哪里炼?就在日常生活当中,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去炼功夫。炼什么?炼用真心,不用妄心。真心就是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多自在,没烦恼,不造业。用妄心?起心动念有贪瞋痴慢疑、有怨恨恼怒烦,这个东西麻烦透了,搞得我们身心不自在。所以,修行没有别的,就是叫我们练习用真心,修行总的原则、总的基础。会用了,这一观就成就,不必后头九观。这一观观不成功,用后面的方法来帮助我们,

  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七二集)  **/4/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272

  「复须忍耐内外荣辱,策励其心,故名安忍」,你看这多重要!内,让自己不生烦恼,清净平等心不受外头境界影响,无论是别人赞叹。荣,不起贪心、不生傲慢;辱,不生烦恼、不起怨恨,要用平等心来看待。策励其心,那就是好事情,顺境、逆境都帮助你长成、都帮助你成就。不是帮你成就,就是帮你堕落,境界就是这样的。所以境界是个中立的,没有善恶,善恶都在自己用什么样的心去对待;用得正,提升了。忍辱仙人遇到歌利王,提升了;如果他怨恨,他就堕落了,他就又回到六道轮回,搞冤冤相报。所以我们要记住,外面境界永远没有善恶。蕅益大师说得很好,他讲「境缘无好丑,好丑起於心」。我们用好的心看外面的境缘,境是物质境界,缘是人事境界,你用好的心看,都是好;你用不善的心看,全都是不善。境缘无好丑,好丑在於心,看我们用的是什么心。这不就是说境随心转!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一六集)  **/4/30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316

  大乘经教里佛常说,境随心转;说到我们自己身上,也讲到相随心转,相是我们个人,是自己的业力。外面环境是共业,虽然是共业,自己的业力主导,带动其他的业力,这一点我们要清楚。共业不好,我们要好,希望我们能转它,不要被它转。如果我们的力量很薄弱,随著外头境界转,这个事情就麻烦了,心随境转没有不堕落的,前途可悲,那三恶道去了。如果我们的能量强,我们能转境界,转境界第一步是不被它所转,能够在境界里如如不动;更进一步,我们就能影响它,它不影响我们,我们可以影响它,这是好事。用什么方法、什么样的手段?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不但告诉我们,他老人家做出榜样给我们看。他的一生不受环境转,他能在任何境界里头,顺境逆境、善缘恶缘,都能保持清净平等,觉而不迷,不为外境所动摇。然后用自己的行持,用自己的教学,用这个方法帮助别人转,他起到作用了。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七三集)  **/6/1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373

  这个愈来愈清楚好!有利於我们放下。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日子就好过了,知道烦恼全是从迷惑颠倒里头错用了心。因为错,才有zai 难,才有这么多苦果;悟了之后,真的离苦得乐,zai 难化解了。在这个世间,我们的zai 难化解了,众生zai 难没化解;这就是说别业没有问题了,共业。共业,我们要学阿弥陀佛,发大慈悲心,帮助他们,尽心尽力。真正有效的帮助就是教学,把这些事实真相讲清楚、讲明白。而且我们已经做给他看,我们做的什么?放下。做给他看,他相信了。大家都能把恶念放下,恶的行为放下,zai 难真的没有了。真的要相信境随心转,环境,物质环境,物质是心变的,念头变的,念头能够控制心,念头能够让物质生什么样的变化,这是本能。因为物质是从念头生的,好念头生好物质,恶念头生恶物质,恶物质就是贪瞋痴慢,好的物质就是不贪、不瞋、不痴、不慢、不疑,这好的物质,这是最健康的。

  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0二集)  **/6/29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402

  因缘聚合产生识,因缘果,果就是六识。要知道这个东西不可得,诸法因缘生,缘聚,这个相就现前,缘散,相就不见了。如果能够在缘聚的时候就能看破,这叫功夫。不是等缘散才知道空,缘聚的时候就知道这是空的,这不可得,这就得大受用。这受用是什么?不贪著,不生烦恼,烦恼是贪瞋痴慢疑,你不会生起。你知道这一切法当体即空,不等它分散,现前就知道。我们住的这间房子,不是等到将来房子消失、倒塌掉了,才知道它空。看到这座房子,相有性空,它没有自体。这个相是从哪里来的?现在讲的钢筋、水泥、砖瓦这些材料,再加上工人依照图样把它组合起来,房子成了。把它拆开,一堆一堆的,那是建筑材料。看到这个房子,就晓得那是一堆建筑材料,暂时摆起来的,它是无常的,它不是永恒的,所以你可以使用它,你不能占有它。使用它是对的,你要占有它、控制它是错误的,你没有办法占有它,它刹那刹那在变,你怎么能占有?

  身体也是如此,知道身体四大五蕴组合,缘生的;四大五蕴一分解,身体没有了。四大五蕴,色是物质这部分,地水火风;精神方面,这个思想是受想行识,精神这一方面也不是真的。身是一合相,精神也是一合相。物质现象容易懂,看得见、听得到、摸得著,精神现象比较难懂,自己知道,别人不容易知道。但是放下的人都知道,放下的人没有障碍了,由此可知,障碍就是妄念。受想行识没放下,变成了妄想分别执著,妄想分别执著不是色法,色里头没有,心法里头有。但是物质受心法控制,随著念头起变化,念头善,物质现象好,美好;念头不善,物质现象就丑陋,所以境随心转。一定要知道,身是最贴近的一个境界,起心动念会影响身体健康。善心善念,自然身心健康,如果忧虑、悲伤,这个对於健康有极大的妨害,中医都有报告、都有说明,情绪、妄想伤身体。

  资料恭摘:心地功夫系列短片  (第十六集)  2014/12/11 华藏净宗弘化网  档名:67-004-0016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黑暗与光明

  是一体的两面

  明来 暗就不见

  暗来 明就不显

  烦恼与菩提

  也是一体的两面

  迷了 菩提变成烦恼

  觉了 烦恼化作菩提

  迷与觉

  烦恼与菩提

  都在一念之间

  在自己心念的转换

  不在外面境界的改变

  日常生活中

  要学习转念

  常常提醒自己

  烦恼是假的

  随它来 随它去

  不执著 不迷惑

  自性本具的

  菩提智慧就能现前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一七二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03-0172

  这就是大乘经上常讲的「烦恼即菩提」。菩提是性德,烦恼还是性德。烦恼多,不要怕,问题在哪里?一转过来就变成菩提,菩提是智慧。烦恼要不要断?不要断。烦恼要是断了,菩提不就没有了?烦恼怎么可以断?实在讲,烦恼断了是烦恼转变,把烦恼变成菩提,那以后就不叫做烦恼。怎么变?从迷变成觉悟,觉了就叫菩提,迷了就叫烦恼。迷的时候烦恼重重,觉的时候智慧无量,把烦恼变成智慧了。可见得是迷悟之间,佛法教给我们破迷开悟。无论你是在悟、在迷,乃至於细说每个妄念的发展,都有一定的层次、程序,都不会乱的。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二七九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03-0279

  『烦恼』是迷,『菩提』是觉,换句话说,不觉就迷,不迷就觉,一体的两面而已。所以说迷悟不二,烦恼即菩提,是这么个意思。体是一,可是用就不一样,作用不相同。觉的用是正常的,迷的用是错误的,觉的作用就是诸佛菩萨在九界里面普度众生,迷的作用就是三途六道受这些生死轮回的果报。这一句也说明凡圣的不同,觉悟是圣人,不觉是凡夫,所以有烦恼是凡夫。转烦恼为菩提,那叫转凡成圣,就是我们常讲破迷开悟。

  阿弥陀经要解  (第五十七集)  1984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04-0057

  这个地方说,「於顺情境上,起诸贪爱,不能看破,不了一切有为法,如梦亦如幻」,这个就是《金刚经》上所讲的。对於一切法里头没有贪爱,这个心多自在,一切法自在受用,像诸佛菩萨游戏神通,好自在。只有自在的受用,没有苦恼,不生烦恼,不但不生烦恼,常生智慧,他在一切享受境界当中就生智慧,念念生智慧。你贪心一起来的时候,把智慧就变成烦恼;不起贪心的时候,烦恼就变成智慧,所谓烦恼即菩提,是一不是二。起了贪心,你本来的菩提变成烦恼;不起贪心,烦恼就化为菩提,就看你自己怎么个转变。这种转变是属於自己,不是别人,别人不能代你变。别人要能代你变,诸佛菩萨大慈大悲,统统都把我们变过来,要自己变,所谓自作自受,这个一点都不假。诸佛菩萨把这些事实真相、原理原则告诉我们,我们自己会变、会享受,我们自己成佛了,是自悟、自修、自证,与佛菩萨不相干,他对我们来讲只是一个增上缘而已。因为我们过去迷惑不晓得,他一下把我们点醒了。路是自己走的,转变是自己的智慧德能,所以要相信自己。

  「瞋心,於违情境上」,就是自己种种不如意,不适合自己的心理,不是自己的愿望,在这些境界里面起了瞋恚,忍不住了,「不能含忍,不了一念瞋心起,八万障门开」。瞋心可怕!瞋恚一起来之后,谁受害?自己受害。别人有没有受害?别人决定不受害。你要觉悟,你发脾气受害的是自己,与别人不相干。你就是发个狠心把对方杀掉,他受害没有?他没有受害。他明明死了,怎么没受害?他死了马上去投胎,还到善道不到恶道,为什么?他被人杀了,他没有罪,杀人的人有罪,被人杀的有什么罪?他没有罪。被人杀,消了业障,当然往上升。只有杀人,这个生气的人,他才到地狱,他将来才堕落,要晓得这个道理。你把事情看清楚了,老天爷真公平,不会不公平的。

  所以在逆境里头千万不能生气,要把这个事实真相看清楚,利害得失看明白,你要生气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反而成全了别人,自己跟自己过不去,这才是愚痴,所以这个事情决定干不得。佛门里常说,「火烧功德林」,那个功德不容易修,积功累德,一发脾气就烧光,就没有了。所以你要问问,你有多少功德?你要想一想,我什么时候发了脾气?发脾气之后到现在没发,所修的就那么一点功德,因为前面所修的都烧光了。只有忍辱的人,才能保持他的功德。所以要晓得,魔厉害,魔看到你积功累德,他就不高兴,他就嫉妒了。他总希望你,因为他不能破坏,只有希望你自己去烧,他在旁边劝你,劝你发脾气,用种种方法来诱惑你,使你发脾气,那就是劝你,把你自己的功德赶快烧掉。你也很听话,一看到这个境界马上发脾气,就把自己的功德烧掉了。魔就哈哈大笑,这个人,你看很听话,叫他烧,他就烧掉了。所以,不能上当。那个逆境现前的时候,自己要觉悟,是魔境现前要把我功德破坏,你要是一下发觉了,我偏不上当,那你成就了,你功德保全了。

  那个逆境是什么?是逆增上缘,那是佛菩萨。所以佛与魔也是假的,也不是真的。能够破坏你功德的就叫魔,成就你功德的就叫佛。他故意惹你生气,你不生气,那是佛,为什么?你的功德更增上,更增长。魔、佛就是一念觉迷变现的境界,你一念觉,外面统统是佛;一念迷,外头统统是魔。说穿了,真正外境无佛亦无魔,佛与魔就是你自己一心在那里转变。所以不管在什么情形之下,别动肝火,决不生气。也有人说,如果不生气,人家来欺负我,得寸进尺呢?这个情形有的,可以装著生气,假生气别真生气。一生气事情就办好,办成了,那叫善巧方便,那是智慧的运用,不是真生气,真生气那就是火烧功德林。演演戏,表演一下,那无伤大雅,那个没关系。这是我们一定要善於运用,善於运用都是智慧。

  大乘无量寿经  (第九十六集)  2000/8/12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2-034-0096

  我们今天为什么不能成功?没有智慧。智慧到哪里去了?智慧变成了烦恼,这个道理我们学佛的同学不能不懂。智慧跟烦恼是一桩事情,所以佛在经上常讲「烦恼即菩提」,菩提就是智慧、真实慧。迷了,智慧就变成烦恼;觉悟了,烦恼就变成菩提。菩提跟烦恼就像光明跟黑暗一样,它是一体,明来暗就去,暗来明就不显了。我们每天二十四小时都有昼,都有夜,我们经历每一天的昼夜,有没有警觉?昼,白天是智慧,晚上是烦恼;白天是觉悟,晚上是迷惑,这一种转变如果我们能够体会,哪一法不是佛法?

  大乘无量寿经  (第一四四集)  2003/7/13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2-034-0144

  大乘经上佛也常说「烦恼即菩提」。体是一,心动了,起心动念,心动了就生烦恼,心不动就生菩提,菩提是智慧,这个道理我们学佛的人要懂!见色闻声,六根对六境,念头才起,自己立刻就觉察到,宗门大德常说的「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念起就是起心动念,这是一个自然现象。

  如果境界现前,你不起心、不动念,那你是佛再来的,你不是凡人!凡夫起心动念这正常现象,要紧的是要立刻觉悟,你常常能够记住《止观》上所说的这个话:境界现前,我起心动念,烦恼现前了,迷而不觉了;我不起心动念,智慧现前了。怎么样转烦恼为菩提,就在一念之间,一念觉而不迷,烦恼就变成菩提,生死就变成涅盘,一转一切转,要转得快。

  我们虽然初学,要懂,要认真努力去学,在哪里学?日常生活当中学,这真正叫练功,工作里面去学,处事待人接物。我说得很简单,大家都好懂,学什么?学不跟一切人对立,不跟一切事对立,不跟一切物对立。实际上就是普贤菩萨跟我们讲的「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你去学这个。对立就错了,对立麻烦就大了,法性里面没有对立的,永远找不到对立。你看法性里面没有大小、没有凡圣、没有生死涅盘、没有烦恼菩提,它都是对立的。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0二集)  2011/12/2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02

  大乘凡圣的标准是以用心,用真心、用自性那就是圣,用阿赖耶就是凡。六道统统是用阿赖耶。阿赖耶最明显的就是记忆,昨天我做的事情,过去我做的事情,一想就想出来,这是阿赖耶。阿赖耶,资料库一样,我一想,那个昨天的、前天的资料就调出来,阿赖耶是管这个。第七?第七是染污,就是我,执著我,是第七意识,我就带著贪瞋痴。所以第七意识是四个东西组成的,我见,见是见解,就是认为有个我;我爱,我爱是贪;我痴是愚痴;我慢,傲慢是瞋恨。所以贪瞋痴三毒烦恼跟我见同时起来,这构成了末那识。末那识,四大烦恼常相随。什么时候有的?一念不觉那个时候就有。第六意识比较单纯,它分别,当然也有执著,执著很轻,分别很重;末那,执著特别重,分别比较轻。所以转识成智要从这两个识下手。转末那识,就是转烦恼,转烦恼为菩提;转第六意识,那就是转所知,破所知障。第七是烦恼障的根源,第六是所知障的根源,这两样东西都障道,障碍我们明心见性,巩固阿赖耶,我们转不动它,原因在此地。所以看破就重要,看破就是了解事实真相,然后知道这个东西是可以放下的,它不是真的,我坚决要放下,就真的把它放下了。所以《合赞》里面讲「济凡秘术」,救济凡夫秘密的方法,就是念佛求生净土。今天佛要给我们讲这桩事情。

  如来果德是一切众生统统有,一点都不稀奇。那为什么称为奇特?我们迷了自己的果德,果德上的大圆满我们现在一点都没有了。我们得要问,它在哪里?它在,变质了,自性果德里头的般若智慧变成现在的烦恼。大乘经上常说「烦恼即菩提」,菩提就是正觉,迷了的时候叫烦恼,悟了的时候叫正觉,它是一不是二,这个事情总要知道。诸佛如来在果地,无量智慧;我们现在当凡夫,无量烦恼。迷的念头一转过来觉悟了,烦恼立刻就变成智慧。烦恼多不怕,说明就是智慧多、智慧大。怎么能够把烦恼转成菩提?转迷为悟,把迷放下就行了,就觉悟了。什么是迷?起心动念、分别执著,这个东西一放下就觉悟了。我们得真干,放下帮助觉悟,觉悟帮助放下,觉悟就是章嘉大师讲的看破,觉悟,看破。看破帮助放下,放下帮助看破,相辅相成,从初发心到如来地,没有别的办法。你了解得愈多,你放下就愈多。为什么放不下?不了解,所以放不下。真明了、真清楚了,哪有不放下的道理!

  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0三集)  **/6/30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403

  释迦牟尼佛在《华严经》上告诉我们,「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这是平等的,没有人专利的,一切众生各各都有。为什么我们现在这个智慧没有了?我们的智慧不是没有,完全存在,只是现前有障碍,这个障碍就是妄想、分别、执著,这三大类的障碍障住了。障住了,智慧就扭曲了,我们讲变质了,变成什么?变成烦恼。大经上常说,烦恼即菩提,菩提是智慧,说明烦恼跟智慧是一体,一桩事情,觉悟了就叫智慧,迷了就叫烦恼,它是一个东西。所以烦恼不能断,烦恼断了,智慧就断掉了。应该怎么说?转烦恼为菩提。我们今天是转智慧成了烦恼,我们不会转,转错了;佛菩萨会转,转得很正确,把烦恼全部转变成菩提,就这么回事情。学佛就是学得要会转,像佛菩萨这样转过来。这个智慧是自性本有的,一切众生平等,绝不是佛的专利。所以佛告诉我们事实真相。第一个,「大圆镜智」。大圆镜是比喻,镜能照见,能照见外头的万事万物,这个智慧像一面镜子一样。这个智慧对於万事万物无所不知,没有一样不明了,过去现在、此界他方统统明了通达,比喻作大圆镜。现在迷了,迷了就叫它做阿赖耶识,大圆镜智迷失了的现象就变成这个东西。「在於因位,含藏染净之种子」。阿赖耶识就像个仓库,像个资料室,我们自己以及一切众生,无始劫来起心动念,不管是善不善、净不净,这个种子全在这里头。我们不叫种子,种子大家不好懂,我们叫资料,现在说资料大家就有概念。你所造的业,善的、不善的,清净的、不清净的,这些资料全在这个档案室里头,在这个仓库里头。我们也记不起来了,大概这一生干的能记得到,前世记不得了。如果有这个缘分,你能知道过去世,也能知道未来世。未来世怎么知道?未来世,你今天所做所为的这些资料,这是因,有这个因将来会结果。所以今天看到将来的果,要记住,是今天的果,非常准确。明天,明天可能有变化,因跟果刹那刹那在变化。今天我恶念,看到的果报是什么?是地狱。现在我又一个善心出来,我想救度苦难众生,这个念头一转的时候,那个恶念没有了,看将来什么?将来是天堂。所以因跟果都是刹那刹那之间在转变的,不能说他看错了,不能说它没有。

  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一四集)  **/7/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414

  佛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佛把一切法分作三大类,智慧是一类,德能是一类,相好是一类,用这三大类把一切法全部包括。这一切法都不离开智慧,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这个地方讲金刚般若,自己本有的,不是从外来的。可是我们今天迷了,迷了自性,那我们的智慧德相在不在?在,变质了,智慧变成烦恼。大乘经不是常说,「烦恼即菩提」,菩提就是智慧。烦恼跟智慧是一个体,觉悟了它就是智慧,迷了它就叫烦恼。所以烦恼不能断,烦恼断,智慧就没有了。怎么叫断烦恼?转烦恼为菩提,这就对了。转烦恼,烦恼不见了,菩提现前了。转生死为涅盘,生死跟涅盘是一不是二,涅盘是不生不灭。你看,生死是个生灭,生灭就是不生灭,怎么样转生灭成为不生不灭,这就成佛了,证得大般涅盘。

  所以怎么个转法,那首先要晓得我们怎么迷的?什么是迷?大乘经上佛告诉我们,执著是迷,分别是迷,起心动念是迷。执著,在一般经论里面叫见思烦恼,《华严经》上叫执著,执著就是见思烦恼。一般大乘里面叫尘沙烦恼,那是分别,《华严经》讲的分别。一般经教里头讲的无明烦恼,《华严经》上叫妄想,妄想是什么?起心动念。起心动念就错了。一乘佛法,所谓「开口便错,动念即乖」,这叫不可思议,不但不能说,想都不能想。不思议的境界是法身菩萨的境界,那是什么?那真正见到了,跟惠能大师一样,见到自性,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所以我们晓得,我们的迷就是起心动念、分别执著,就这个东西,这样我们自性本有的智慧德能相好全都变质了。

  那学佛,学佛学什么?没有别的,就是把这些错误放下,把我们自性里面的智慧德相恢复,这叫学佛。这种成就就是大智慧、大福德。我们皈依的时候,念「皈依佛,二足尊」,二是什么?二就是福、慧。福慧都圆满了,这叫成佛。智慧圆满、福德圆满,能吗?能。为什么?你本来圆满,你本来没有欠缺,是你迷了之后你不知道,它还是起作用。起作用,变质了,让你受苦,让你受难;觉悟就回头了,苦就没有了。所以佛法的教学只是一个悟而已,教我们怎么觉悟。具体的方法是放下就是,让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知道一切法的真相。真相是什么?真相是假的,不是真的,佛说得很多,可是我们不容易体会,总认为这个境界是真的。《金刚经》上虽然说得很好,「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是佛教我们有个正确的看法,别看错了。有为法,什么叫有为?有为是有作为的,也就是有生灭的。你看,哪一法没有生灭?所有的动物都有生老病死,植物有生住异灭,矿物,连山河大地,有成住坏空。那就是说明,整个宇宙里头,你找不到一法是不生不灭的,所有一切法全是生灭法。

  佛说生灭法是假的,不生不灭是真的。那不生不灭是什么?不生不灭就是你的灵性。灵性在哪里?灵性就在现前,但是你不认识它,你不知道它在现前。《楞严经》上告诉我们,你能看的那个能是你的本性,你能听这个能是你的本性,你看得清楚、听得清楚,这是你灵性起作用。可是我们很麻烦,在迷,我们眼睛看,第一念是见性,见色性,那是佛知佛见,但是第二念就迷了,第二念怎么?有分别、有执著了。六根对六尘起作用,第一念没有分别、没有执著,那叫佛知佛见,就不能保持,到第二念就变了,这是张三、那是李四,这不行,他分别了,那就用分别心了。你看立刻就把我们的见性变成了眼识,就转变成眼识,那么快马上就变成识,识就迷了。所以真正功夫就保持第一念不要变,那就成佛了。保持怎么样?不要起分别、不要起执著,你才能看到真相。一有分别,一有执著,你看的是假相。我们迷是这么迷的,要不是佛给我们说,我们自己怎么会知道!

  资料恭摘:心地功夫系列短片  (第十七集)  2015/1/6 华藏净宗弘化网  档名:67-004-0017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佛说

  一切法 无所有

  毕竟空 不可得

  我们所见所闻

  所接触的境界

  是无数生灭相

  聚集产生的妄相

  不能当真 不能占有

  不能控制 不能执著

  然而我们总是

  把眼看到的

  耳听到的

  放在心上

  心就乱了

  见不到事实真相

  佛教我们

  对人对事

  要用心如镜

  来不著相 去不留恋

  好的丑的 都不分别

  顺境逆境 毫不动心

  心不染著

  智慧就能现前

  生活就得自在

  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一四集)  **/7/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414

  佛说生灭法是假的,不生不灭是真的。那不生不灭是什么?不生不灭就是你的灵性。灵性在哪里?灵性就在现前,但是你不认识它,你不知道它在现前。《楞严经》上告诉我们,你能看的那个能是你的本性,你能听这个能是你的本性,你看得清楚、听得清楚,这是你灵性起作用。可是我们很麻烦,在迷,我们眼睛看,第一念是见性,见色性,那是佛知佛见,但是第二念就迷了,第二念怎么?有分别、有执著了。六根对六尘起作用,第一念没有分别、没有执著,那叫佛知佛见,就不能保持,到第二念就变了,这是张三、那是李四,这不行,他分别了,那就用分别心了。你看立刻就把我们的见性变成了眼识,就转变成眼识,那么快马上就变成识,识就迷了。所以真正功夫就保持第一念不要变,那就成佛了。保持怎么样?不要起分别、不要起执著,你才能看到真相。一有分别,一有执著,你看的是假相。我们迷是这么迷的,要不是佛给我们说,我们自己怎么会知道!

  诸佛菩萨厉害,他不落到阿赖耶里头,他永远保持住,那就叫成佛。能保持什么?如如不动,六根在六尘境界如如不动,就像镜子照外面,照得清清楚楚,镜子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没有妄想。所以古人常常勉励我们,学佛用心如镜,不染污。用心要像镜子一样,正在照的时候也不染污,这叫功夫,不染污,不落印象。我们凡夫怎么办?染污,落印象。落印象,这个印象就是阿赖耶里头的种子。阿赖耶好像是个资料库,我们六根起的这些作用统统储藏在这个资料库里头,所以我们有记忆,昨天的事情,我们都想得起来,前天也想得起来。这个东西资料在哪?资料在阿赖耶里头。我们一想,资料调出来了,印象就清楚了,昨天干些什么,前天干些什么,去年干些什么,前年干些什么,资料在里头。不落印象,资料库里头什么东西都没有,干干净净。干干净净是什么都不知道?不是的,干干净净,你一照,它就清楚,不照它没有,一照它现前,真的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照见,不是情见。情就是带著妄想分别执著的见,这叫情见,情见是凡夫,照见是佛菩萨。我们学佛就学这个本事,能真正把这个世间看破。看破,就是弥勒菩萨这一句话能帮助我们看破,这说明一个什么事实真相?事实真相,这些万事万物都是假的,都不是真的,也就是说,它们统统是在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里头产生的波动现象。

  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0四集)  **/9/9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504

  所以经上讲,「当相即道,即事而真」,真平等、真清净。清净就是没有污染,在染中而不染,为什么不染?假的,不是真的。所以染是什么回事情?你的念头在里头,只要你有念头你就染污。念头是假的,自性本定。能大师说,「何期自性,本无动摇」,我们才动、才摇就坏了,就堕落了。不动、不摇那是自性本定,《楞严经》上所说的首楞严大定,净土经典里面所说的常寂光净土,常就是不动,不生不灭。动是妄心,不是真心,动是阿赖耶,一念不觉就动了,觉就不动。那惠能大师开悟是怎么回事情?就是从动回归到不动,这就叫明心见性。六根在六尘境界上看得清清楚楚、了了分明,没起心、没动念,没有分别、没有执著,这叫性见,见性见色性,叫明心见性。见性是性,色性也是性,性与性之间没有妨碍,《华严》说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你得契入境界才行。於是我们就晓得什么叫罪、什么叫业?起心动念是业,分别执著是罪。为什么?因为这法是假的,它存在的时间,弥勒菩萨告诉我们,真正存在的时间是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也就是一秒钟它生灭已经一千六百兆次,这里头的一次你能捕捉到吗?所以佛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你不能执著、不能分别,来不及。

  我们所见所闻、所接触的境界,是无量无边无数生灭幻相聚集在一起产生的妄相,相似相续相。我们用电影的屏幕比较容易体会,现在用数码式的不太容易体会到,过去的电影是幻灯片做成的,幻灯片一张一张,我们就很容易体会。我这是电影的底片,这个影片,一张一张的幻灯片,张张独立,张张不一样,没有两张完全相同。在放映机里面,它的速度是一秒钟二十四张,所以我们看到银幕上的相是假的,是这些幻灯片的影像,不是真的。而且是重叠在一起的影像,不是一个单独的,单独的你见不到,它速度太快了,你感觉到的时候已经过去了,已经不存在了。这叫业相,这种波动频率叫业相,我们误会了,把这东西当真,当作真有,所以在里头起心动念、分别执著,还在计较,起了贪心,占有的念头、控制的念头、支配的念头,起了这些,统统是假的,这叫罪业。

  你要问诸佛菩萨,诸佛菩萨跟我们在一起,他看、听,他没有起心动念,他没有分别执著。为什么?他知道全是空的,能见所见了不可得。虽然了不可得,一点妨碍都没有,这些妄相不妨碍真性,真性也不妨碍幻相,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才叫真相!所以修行人在这个现相里头,他心是定的。明心见性了,他的心如如不动,外面清清楚楚,像镜子照外头的景象,照得清清楚楚,他没有分别,他没有执著,用心如镜,这佛菩萨。凡夫跟著外面境界转,生什么?生喜怒哀乐,七情五欲生起来了。七情五欲也是假的,也是了不可得,一定要晓得都是跟著波动频率在产生变化,这个频率是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这样的速度在波动。没有一样是真的,你把它当真,错了。这里面有没有生死?没有生死;有没有苦乐?没有苦乐;有没有祸福?没有祸福。什么都没有,完全是常寂光。所以说「当相即道」,道就是寂光,所有现相全是寂光,「即事而真」,所有一切事相都是真如、都是自性。自性有没有变?没有。所以有本事从现相上见到自性,从一切现相里面看到真性,这个人是菩萨、是佛。菩萨里头是大菩萨,小菩萨见不到,大菩萨见到了。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四三七集)  2011/6/5  日本冈山净宗学会  档名:02-039-0437

  「了胜义空,是名智慧」,这是对於事实真相完全通达明了。「能知诸法,是名神通」,诸法是从事相上说的,这些现象你全部通达明了,这是神通,神通起作用叫善巧方便,帮助众生觉悟。「了俗如幻」,俗是世俗,六道轮回梦幻泡影,这是「智慧」。「如上之殊胜神通智慧,悉皆究竟通达,故曰究达神通慧。」这是第一首的第三句,说明自性本具的智慧,诸佛如来证得,我们都有,只是我们现在有妄想分别执著而不能证得,换句话说,我们能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立刻就证得。妄想是什么?是起心动念。不起心不动念,妄想就没有了。从妄想生分别,从分别生执著,所以,不起心、不动念,全都断了。你要是断执著,还有妄想分别在;断分别,分别断了,执著就没有了,但是还有妄想在,所以妄想一断是全都断了。六根在六尘境界里头不要起心、不要动念。所以古人有个比喻,教我们用心如镜,像镜子一样,心像镜子,照到外面清清楚楚,里头没有起心动念。诸佛如来是用心如镜,我们现在用心是什么?用心像照相机底片一样,照一下录个影子、照一下录个影子,所以心就脏了,就被染污,就这么个意思。我们今天这个照相机、录影机就是凡夫,六道凡夫,那一面镜子那是如来,它照得很清楚,它不著痕迹。每天早晚我们洗脸去照照镜子,那就是照照自性,我们心像不像镜子?不像,心真的像照相机、像录像机,那就坏了。有许多地方供佛像,佛像后面一个圆光,用一面镜子代表圆光,很有意思,代表大圆镜智,这表法的。我们供佛,供佛里头最重要的是供一杯水,其他的什么都可以不要,一杯水不能不要,这是最简的、最重要的供具。水代表什么?代表清净心,没有染污,没有波浪,表这个意思。看到水就想到我的心要像水一样,不动,干净。就是我们经题上「清净平等觉」,清净它没有染污,平等它没有动摇,觉它能照,觉是照的意思。所以这一杯水的作用不得了!不是供给佛喝的,错了,佛不要喝水,它是表法的。

  二零一二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一一集)  2013/8/2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40-0411

  我们的经题后半段有「清净平等觉」,这就是告诉我们,我们修学净土的人,标准是什么?标准是清净心。得清净心,生凡圣同居土;得平等心,生方便有余土;后面是觉,觉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生实报庄严土,往生净土的三个条件。净土无比殊胜,是可以带业往生。这是八万四千法门里面没有的,没有带业的,一定要消业,业障统统消掉你才会有成就。净宗法门不需要,业障在没有关系,只要你把念头集中,所谓「念不一不生净土」,一是什么?就是阿弥陀佛。我心里没有杂念,只想阿弥陀佛,只念阿弥陀佛,就行了,除阿弥陀佛之外,心里没有第二桩东西,这个人决定生净土。生到净土之后,决证极果。这些道理、事实真相一定得搞清楚。我们这一生当中,这是我们主要要办的一桩大事,其他是附带的。附带的,可以做,可以不做,不失慈悲心。我现在不做,专心念佛,行不行?行。为什么不做?没有缘。佛教我们随缘而不攀缘,我们去找,那就错了。这个缘现成摆在面前,缘成熟了,也就是他来找我,我会帮助他;他不找我,我不找他。别找事,找事就是找烦恼,随缘没有烦恼。要掌握这个原则,我们这一生极乐世界才去得成。好事很多,天天去找这些好事,忙得不亦乐乎,将来往生到哪里?人天福报。为什么?你一生所修的,与清净平等觉不相干。往生极乐世界要清净平等觉,起码的,要有清净心才真能往生。攀缘,清净心没有,修来生的人天福报而已。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个凡所有相包括佛法。佛法是真的、是假的?佛法是因缘而生的。佛是觉,觉怎么生的?因为众生不觉,所以跟众生对面有个觉。众生不觉是假的,佛这个觉也不是真的。不要认为觉悟就欢喜了,错了。什么是正常的享受,佛的享受?如如不动。这是正常的,什么念头都没有。这是自己的真心,清净平等,如同大海一样。它起的作用,遍照法界,遍法界虚空界它照得清清楚楚、明明了了,他自己如如不动。像一面镜子一样,用心如镜,照得很清楚,一丝毫都不染著。镜子,妙极了,清净不染著。染就错了,染是什么?动念就错了,动念就染了,清净心里头没有一个念头,有念就错。有阿弥陀佛呢?有阿弥陀佛可以到极乐世界,不能证无上菩提。怎么办?到极乐世界去,再把阿弥陀佛放下,一尘不染,就证无上菩提。在我们这个世界,你没有本事证无上菩提,到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威神加持你,你必须一尘不染,就证得极果。

  理要清楚、要明了,对於一切法就没有贪爱,叫贪染。在日常生活中一切随缘,随缘就是没有贪染,饮食没有贪染,穿著没有贪染,随缘,什么都好,没有一样不好,才真正快乐,真正自在!一定要讲究什么,那个不行,你著相了。世间人要著相,为什么?不著相,他乱了。统治世间这些帝王、领导人,他们要立法,让大家遵守,法也是相。佛不要这个东西;但是佛教学生,没有成就的,也要立法。你看,他有戒律,他有教学的理论、方法,这些理论与方法全都叫方便法。到时候呢?到时候全部要舍掉。《金刚经》上有明文:「法尚应舍,何况非法。」那个法是佛法,八万四千法门,净土也在内。净土是到极乐世界之后,见到阿弥陀佛再放下。我们现在把一切法统统放下,世出世间法都要放下,只留一个阿弥陀佛,保证我们到极乐世界,到极乐世界连这个也放下,你就证得极果。

  二零一二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一九集)  2013/8/3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40-0419

  「不可思议功德」,我们参考资料里头有,参考资料第二页,不可思议功德。「《净土大经科注》(第六二三页):据《梵语名义大集》及《宗镜录》四十八,有五种力」。第一种「定力」,定是三昧,梵语称三昧。他有禅定,有定功,不会受外面境界影响,这是定力。我们在修学当中,这个是非常重要。修定,诸位不要误会盘腿面壁那叫修定,那是禅宗初学。真正修定在哪里?眼见色,在见上修定;耳闻声,在闻上修定。也就是说,你看得很清楚,听得很清楚,怎么样?如如不动,决定不把它放在心上,这叫定。你看到、听到都放在心上,你的心就乱了,你受它干扰了。看到、听到不放在心上,见如同不见,听如同没听,这叫定。实际上,清清楚楚明明了了,那叫慧;如如不动,这就是定。我要受它干扰,看到喜欢的想占有,这就坏了。不但你受它干扰,而且你生烦恼了,这个占有是烦恼。所以要学菩萨,菩萨六根接触外面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如如不动,叫定慧等修,定慧同时修。

  《华严经》上那些菩萨修定,在哪里修?用现在的话来说,超级市场、百货公司,到那里面去散步,在那个里头修定。你看琳琅满目,样样清楚,什么新的花样出来你都知道,这是什么?这慧。慧是清楚明了,里面如如不动,绝不动个念头,我想拥有它,那就错了,这是真正修定。你要禁不起诱惑,定也没有,慧也没有,那就是凡夫了。你就晓得菩萨修定,跟我们逛百货公司没有两样,但是我们在那里逛的时候生烦恼,他逛的时候生智慧,又得定,定慧统统得到。

  於是你就明白了,早晨起来穿衣吃饭都是修定修慧,随缘。我想吃什么,想吃那个,你就被外面诱惑了,你就定没有了,慧也没有了。从早晨起来到晚上睡觉,这一天所接触的境界里,统统如如不动,清清楚楚,叫定慧等修。修到不起心不动念,恭喜你,你成佛了;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著,你是菩萨。不是不接触,不接触怎么修法?一定要接触。宗门有句话说得很好,比喻说,「百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百花是比喻花花世界,你在这个里头走,身上干干净净,一片叶子都没沾到。菩萨哪里都去,什么地方都去,去修行,去考验,如如不动,清清楚楚,这叫修定,修慧。定慧等学,这叫禅。

  现在很多人搞错了,以为禅是盘腿面壁那是禅,那不是的,那是修定不是修禅。等到他大彻大悟,那叫禅;没有大彻大悟,它是定,它不是禅。禅是定中有慧,慧中有定,定慧均等,定慧一如,这是真的定、真的慧。定就是不动心,慧就是照得清清楚楚,心起作用像一面镜子一样,照得清清楚楚,里面痕迹都不著。凡夫的心像照相机,落印象,一照就落下去了;菩萨的心像镜子,不落印象,照得清楚,印象不落。我们每天早晚照镜子,就要想到用心如镜,从早到晚接触一切人事物,心像一面镜子,这一天痕迹也没著到,干干净净,这叫佛。处理一切事情你用清净心,那是智慧处理,一丝毫没有错误。你要想怎么处理、怎么处理,那是用的知识,知识处理问题有局限性,而且有后遗症。

  二零一二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五二集)  2013/12/2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40-0552

  「都摄六根」,摄受,就是把六根收回来。六根是往外跑的,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身体的觉触,第六意识、第七意识的分别执著,都是往外跑。佛教给我们把六根收回来,都摄六根是收回来,不要缘外面,缘里面,里面是自性。自性是有,自性不是形相,所以自性是无一物。无一物能生万法,虽生万法,万法是虚幻,不是真的。都摄六根,就是六根要守住自己的本位,看得清楚、听得清楚是它的本能,绝不放在心上,绝不为外面境界所干扰,这就对了。所以要常常想到,古德有一句话说得很好,「用心如镜」。我们用心就是用六根,要像镜子一样,镜子照外面境界照得清清楚楚,有没有染污?没有。不是不照的时候没有染污,正在照的时候它也没有染污。诸佛与法身菩萨,他们用心就像镜子一样,眼看得清清楚楚是智慧,耳听得清楚也是智慧,决定不染污,决定不受干扰,那就是不放在心上。见色,不把色放在心上,能见所见都不放在心上,能闻所闻也不放在心上,六根对六尘境界决定不会把六根六尘放在心上,这就叫法身菩萨,这就是诸佛如来,这就是三业敬奉。

  二零一二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六四集)  2014/1/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40-0564

  世出世间一切法,这个认知非常重要,你真正知道、真正认识,自自然然就放下妄想分别执著,自然放下。能放下的人就是圣人,就不是凡夫。於一切法不执著,你的心多清净;执著是染污,心不清净。什么都不计较、不执著,清净心出现,清净心是真心。再提升一级是菩萨境界,菩萨不但没有分别执著,起心动念都没有,真正做到六根对六尘境界,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六根对著境界不起心不动念,这就成佛,平等心现前。起心动念就不平等,像水一样它起了波浪;不起心不动念,它水平,它是平等的,所以平等心是法身菩萨证得的。《华严经》说实报土,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是这个境界,他们真正是大乘经上佛教导我们的叫「用心如镜」。这佛常说,大小乘经里都说,用心像镜子一样,照外面照得清清楚楚,没有染污,没有分别,没有动摇,像镜子一样。决定不能放在心上,放在心上染污了。我们照相,照相机照染污了,镜子不染污。每天我们早晚都照照镜子,镜子是菩萨,很多人不知道。照镜子的时候就要提醒自己,我今天一天用心就是用我这面镜子,我照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里头不染著、不分别,那是什么?生智慧。只要有染著,它就生烦恼,生什么?生贪瞋痴慢,生名闻利养,它生这个东西,那就叫造业。这个业是轮回业,我们想超越轮回,但是天天不断造轮回业,他怎么能够超越?往生是超越,换句话说,它决定障碍我们往生。

  金刚经讲义节要  (第三十二集)  1995/2  美国圣荷西  档名:09-021-0032

  清净心在什么地方显现?在日用平常生活中,工作里面,处事待人接物里面,在这个里面看看你是不是生清净心。清净心不是找一个山洞里头打坐面壁生清净心,那个不管用,那个佛不许的。清净心应该在广大社会人群里面,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心地清净,一尘不染,那叫真清净,这就符合《金刚经》讲的无住生心,这是佛心,这是菩萨行。「生者,任运而生。」任运就是自自然然,没有一丝毫勉强,有一丝毫勉强,就是攀缘,就是执著,自自然然的。「无住,无妨随缘而住,虽住而实无所住。」这个境界很深、很难懂,我们可以举个比喻来说,来看无住的样子。譬如我们在外面旅行,旅行每天都要找个旅馆来住宿,这就是随缘而住。虽住而无所住,旅馆是别人的,不是我的,明天就走了,这就对了。我们要办事,办事心里头要不要放这个事?要,就像住旅馆一样的。事情办完了,心里头干干净净的,一点牵挂都没有,要把它放得干干净净。事情来的时候要办事,事情去的时候就很干净。古人在这里还有个比喻教给我们,教我们像照镜子,我们的心,用心就要像镜子一样。镜子有用吗?我们照它的时候,里面就现相;我们离开,里头就没有了,它就不住。其实我们正照它的时候,它住不住?不住,诸位体会这个意思。我在生活当中不住相,工作上不住相,处事待人接物统统都不住相,像照镜子一样。一切事情做得圆圆满满,心地清净没有染著,所以是用的清净心。凡夫不会用清净心,遇到事情的时候他就执著,他有分别、有执著,於是心里面起贪瞋痴慢,这个他喜欢的,那个他讨厌的,他起这个东西。如果是清净心,面对这个绝对没有这些七情五欲,六根接触六尘不会生七情五欲,不会生妄想分别执著,不会。这就是你用心如镜,像一面镜子一样,这个就对了。

  成圣之道《了凡四训印光大师序文》学习心得  钟茂森博士主讲  (第一集)  2007/6/19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52-214-0001

  这都是印祖教导我们用功的方法,这是对利根人讲的,在心上去用功,让我们的真心、让我们的心地『虚明洞彻』,这个心要虚,虚,不能有一物,明是明白,不能有迷惑。什么东西会让我们迷惑?只要我们内心里还有执著、还有分别,这虚明就难以做到了,所以这是让我们心地要空,不存一物。为什么要不存一物?那个物本身是虚妄的,《楞严经》里面给我们讲,凡是这些事相统统是虚妄的,只有我们自性是真实的。虚妄的东西你为什么还要执著?把这些虚妄的东西执著起来,障碍了自己的本性,这个就是愚痴,所以要把它放下。要放下,首先不要执著,先放下执著,对一切人、一切事不要勉强,要懂得随缘,随顺众生就放下执著了;然后再放下分别,对一切善恶、美丑、是非我们不要放在心上,这是放下我们的分别,让我们的心能够做到虚明洞彻。

  这里印祖举的比喻,像镜子一样,这个镜子它能『随境映现』,人来了,它就把人照得清清楚楚,人走了之后,它绝不留任何的痕迹。而且『但照前境,不随境转』,镜前的这些事情、这些人事物,镜子照得清清楚楚,但又不随著外境所转,它不会因为照镜子的人高兴镜子就高兴,或者是照镜的人哭镜子也跟著哭,绝对不会。你笑它给你照出笑的样子,它还是不动,你哭它能够把你的哭照出来,但是它自己如如不动。所谓『妍媸自彼,於我何干』,这是照镜子那些人的表情千种万种,但是任由他怎么照,於我何干?所以镜子本身能够做到如如不动。

  而且它是什么?『来不豫计,去不留恋』,镜子绝对不会起心动念,说我还要去照那个某某某,去分别、去执著,它绝对不会起这些念头,没有那种豫计,没有攀缘;照的人走了,镜子也绝对不会留恋,镜子里干干净净,还是一尘不染。这是用镜子的比喻来教导我们对人、对事、对物如何用心,要学镜子,来者不拒,去者不留,绝对不会被外境牵著走。假如我们遇到顺心的境界就高兴,贪染了;遇到那些瞋恚、令人生气的境界,他来骂我、他来冒犯我,我就发脾气,瞋恚了,那就被牵著鼻子走了。所以,顺境、逆境都不动心,好的、丑的都不分别。妍媸这两个字,妍就是美好,媸是丑陋,妍媸自彼,这是任他怎么样子美丑跟我没有关系,不分别。这是讲到不执著、不分别,甚至连妄想都没有,不攀缘。

  资料恭摘:心地功夫系列短片  (第十八集)  2015/1/6 华藏净宗弘化网  档名:67-004-0018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这个世间

  苦多乐少 苦长乐短

  世间人以为有乐

  拚命追求

  於是造业 受报

  流转於六道之中

  无法出离

  佛告诉我们

  三界统苦 没有真乐

  乐是假的

  是短暂的 是无常的

  纵使享有人天福报

  享尽之后

  依然随业退堕

  苦不堪言

  明了事实真相

  晓得

  没有一样东西可得

  没有一样东西可有

  一切随缘 无争无求

  就能常保喜乐

  无烦无忧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疏  (第二十八集)  1992/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3-005-0028

  疏【合喻者。言东岸者。即喻此娑婆之火宅也。】

  『火』是代表烦恼,代表著苦。佛在《法华经》上告诉我们「三界火宅」,这个三界就是六道,三界都不安。譬如这个房子烧起来了,虽然还没有烧到你,已经很快了,是这个意思。欲界三种苦具足,苦苦、坏苦、行苦,这三种苦具足;色界天虽然没有苦苦,他有坏苦、有行苦;到无色界天,这是我们凡夫最高级的,这个高级凡夫连身体都不要了,我们世俗人讲的灵界。这个灵界没有身体的,只有神识存在,我们俗话叫灵魂,神识存在的。他当然没有身体就没有坏苦,可是免不了行苦,这个东西麻烦。所谓行苦就是他这个境界不能永远保持,他还是会失掉的,这就是他的定功长短的问题。最高的非想非非想天寿命八万大劫。这八万大劫实际上就是他的定功,他的定功入定能够支持八万大劫这么长的时间,但是定功失掉了,他就又要随业流转,这就很可怕了。

  天生到顶点,一流转当然就往下堕落。诸位要读《楞严经》,你就明白这个事实,堕落得很可怕。为什么?我们俗话常讲「爬得高摔得重」。他这一堕落就是堕落到地狱,从最高的地方落到底谷。为什么会堕落得这么深?其实这种修行人产生了严重的误会,他误会四空天就是大涅盘的境界,他自己认为他成佛了,这在佛门里面叫「增上慢」,倒不是真正有一种骄慢之心,是他错认了,把这个境界当作如来涅盘的境界,误会以为自己成佛了。成佛,不生不灭了,到定功失掉了又要堕落了,於是乎他就怀疑一切诸佛所讲的话是假话,「我已经入大涅盘了,佛说不生不灭,我现在还有生灭」,这个念头一起,谤佛、谤法、谤僧,毁谤三宝,罪业在阿鼻地狱,是这样子堕落下来的。所以三界都苦,三界之中决定没有乐。世间人以为有乐,其实是那个苦暂时停止一下就以为乐了,其实这个乐的时间非常短暂,真的苦多乐少,苦长乐短,这是事实的真相。我们必须要认识清楚,这是我们现前生活的环境。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五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03-0005

  什么叫「业」?大师在此地给我们解释,业是在『苦之先』,苦是讲的果报,三界之果报。诸位要晓得,三界统苦,不要以为有乐。如果你以为三界里头有乐,那是你看错了;三界里面没有乐,只有苦。在欲界里面,有三苦、有八苦;在色界天里面,有行苦、有坏苦。纵然生到无色界天,身形都没有了,我们今天所谓灵界,灵界连这个色相都没有了,他还有行苦。所以说三界统苦,这是事实的真相。如果认为三界有乐,那是迷惑。三界的果报叫苦报,这个苦是指三界六道的果报。业在果报之先,造业才会有果报。经里面一再告诉我们,造作善业,有三善道的果报,造恶业,有三恶道的果报,不管是善是恶都是苦。三善道也苦,我们现在人道,人苦不苦?我们今天作人,尝到人的滋味,人苦!诸天,佛经里面讲,欲界天有五衰之苦,色界、无色界天有死堕之苦,死了之后要堕落。

  这是讲它在果报的苦报之先,而在烦恼之后。没有烦恼就不造业了,烦恼是迷惑。惑、业、苦,业在当中,说了一个业,前面这个惑、后面的苦都包括在其中。佛法并不是单单只讲一个业,说业就是说的惑业苦,这是我们必须明了的。烦恼有很多种类,有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这三类烦恼,特别是见思烦恼,是我们六道轮回造业受报的因缘,我们要特别留意。见思烦恼要是断了,就能够超越轮回。《要解》讲到「五浊恶世」,特别将见浊、烦恼浊这两条深入的来讨论,就是这个道理,这就是见思烦恼。

  为什么造业?十界众生所迷的不相同。所迷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种是迷於事,一种是迷於理;一种是理事都迷,一种是理事都不迷。佛理事都不迷,我们凡夫理事都迷。所造之业,把它归纳成纲领原则来说:地狱道是以瞋恚心所造的业,感受地狱的苦报;饿鬼道是以悭贪心所造之业,招来饿鬼道的不自在;畜生道是以愚痴的心所造的罪业。三恶道的业因,不外贪瞋痴。什么叫愚痴?简单的说,对於一切事理的真相不明白就是愚痴。所谓真妄、邪正、是非、善恶,你辨别不清楚,把它搞颠倒,把善当作恶,把恶当作善,是非颠倒,真妄莫辨,这就是愚痴。愚痴的人自己晓不晓得?不晓得。如果愚痴的人自己晓得他愚痴,他就不愚痴,他就开悟了。所以他自己决定不知道,往往有坚固的执著,这是畜生道的业因。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三十七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03-0037

  我们要晓得,在娑婆世界苦!不管你是什么样的地位,你有多大的财富,穷人有穷人的苦处,富人有富人的苦处;做了国王他也不自在,他还有他的苦处;到天上做了天王,还有阿修罗找他麻烦,要跟他打战,天王都不自在。佛告诉我们,三界统苦。只要在三界里面,找不到一个乐土,这是我们应当要觉悟的。所以莲池大师苦口婆心,在此地是劝勉我们、教诫我们,说明念佛的功德利益。而不念佛这个损失太大太大,无比的损失。这话对谁说的?是对修学其他法门人说的;佛法八万四千法门,他不念佛去学其他的法门。其他法门,说个老实话,不能成就,学不成的。末法时期要想成就,只有这个法门。这是莲池大师要注解这部经,作这个《疏钞》,他的用意就是如此,提倡念佛法门,推崇也就是提倡的意思。

  阿弥陀经要解研习报告  (第四集)  1991  新加坡  档名:01-008-0004

  我们这个世间苦难太多了,佛在教学的时候,把一切苦归纳为三大类,叫三苦,三大类,就是「苦苦、坏苦、行苦」这个三类。苦苦里面又分为八类,我们通常称八苦。这个八苦、三苦,实在讲三苦的范围比八苦大,八苦是三苦里面的一条。所以,不要被这个数目字搞迷惑了,认为八苦多,三苦少,那就错了,三大类第一类里面分为八个小类。这些苦可以说是六道众生没有一个人能够避免的,人人都得要受。

  苦苦里面第一个有「生苦」。这个生苦,我在此地都不能细说,细说两个钟点这八个字讲不完的,你们诸位要好好去读经。佛在经典里面给我们分析的,你看了之后,是不能不佩服。从哪里讲起?从你投胎讲起,你一投胎,住在哪里?住在母亲肚子里面,所以佛把这一段期间(这十个月)形容为地狱。在母亲肚子里面,就等於在地狱里,母亲喝一杯热水,就好像在八热地狱,难过、痛苦;喝一杯冰水,就像在八寒地狱,苦不堪言。出生的时候那是更苦了,出生刚刚接触到外界,皮肤嫩肉接触到外面这个外界,受到空气,佛形容有如利刀割我们的皮肤一样,所谓风刀解体,那样的痛苦。所以小孩一生下来就苦!苦!就苦一辈子,你们哪里看到一个小孩生下来笑咪咪的,是很快乐的?没有。我们每个人都经过,经过怎么样?忘掉了,这个痛苦忘掉了。真苦,你想想真苦,想想这个状况真苦。所以,不能再来,再来不得了,真是不得了,想通了真可怕,真是不能再来了。

  第二个「老苦」,老人多半被人嫌弃,人家都讨厌老人。在从前中国社会里面还好,由於古来儒家的教育,敬老尊贤,所以人老了在社会上还会被大家尊重,还能得到精神上的安慰;现在世风变了,固有的道德文化全被推FAN了。老人,从前是西洋人的老人是坟墓,人生的坟墓,现在中国的老人也是坟墓,很可怜。儿女不孝养父母,社会不尊重老人,嫌弃老人,这是非常可悲的现象。如果你不想老苦,那只有短命,要想长命的话,那你非受老苦不可。你看看这个人生多难过!你要长命,就要忍受老苦、病苦。

  第三,「病苦」。特别是现在这个时代,奇奇怪怪的病比从前多了很多倍。原因在哪里?说老实话,是受了染污的关系。染污不但物质的染污,更严重的是心理染污、精神染污、情绪染污、生理的染污,这能不生病吗?所以奇奇怪怪的病就多了。病苦,我相信每个同修都生过病的,知道病的滋味,要想远离一切病苦,要从根本上治疗,根本上去讲求。根本是什么?心清净,心清净身就清净,身清净境界清净,清净身心决定减少一切病苦。饮食要注意,饮食要简单,不要吃得很复杂,够营养就好,千万不要吃那些补的东西。你本来身体很好,这一补就补坏了,那实在讲不是补,那是染污。你看很多名贵的那些补药,实在讲,统统是染污,不是好东西。

  底下是「死苦」,死是真苦,可是我们现在没有死过,不晓得死是什么滋味。佛在经上形容死之苦,讲我们的神识(俗话讲灵魂)离开这个身体,那个痛苦就像生龟脱壳。乌龟,活的乌龟把它的壳剥下来,佛是用这个来形容,那个痛苦就像这样。所以临命终时,那一口气不好咽,不容易断,非常非常痛苦。但是,念佛往生的人不死,他是活著看到阿弥陀佛来了,欢欢喜喜跟阿弥陀佛去了,身体不要了,跟阿弥陀佛去了。所以那不是死,那没有死,活著去的,清清楚楚去的。生老病死是内苦,本身的,统统不能避免,古人常说,上自帝王,下至乞丐,人人都逃不了的,生老病死。

  另外几种是身外的,身外第一个,「求不得苦」。众生都有欲望,都有希求,求怎么样?求不得,求不得就感觉到很痛苦,求不得苦。求得了怎么样?求得了还是苦,苦什么?怕丢掉;患得患失,没有不苦的。实实在在你真把这个事情搞明白了,你有没有得失?没有得失。为什么?实在讲,讲老实话,一样也得不到,既然得不到,哪里会有失掉!没有失。所以,我们要能够把得失心舍掉,你人生的烦恼至少去掉百分之七十,绝大多数的烦恼是患得患失来的。得失是个妄念,绝对不是事实,没有事实,愚痴、颠倒,佛说可怜悯者。没有一样东西是自己的,没有一样东西是你能得到的,一切摆在面前,看看就可以了,何必一定据为己有?据为己有是不是真的有?还是没有。

  下面一条是「爱别离苦」,就是你所喜欢的,无论是你喜欢的人、你喜欢的物,要常常告别,不能常常聚会,这个很痛苦。这都是人之常情,愈是亲爱的愈要别离。「怨憎会苦」,愈是讨厌的,不喜欢见到的人,天天看到;不喜欢的环境,想离也离不开,怨憎会苦。所以想想佛所给我们讲的,仔细想想,真的,没有一条是假的。这个七种是苦果。底下「五阴炽盛」这是苦的因。五阴炽盛是什么?是你里面的烦恼,你的妄想、你的烦恼、你的忧虑、你的牵挂,在里面就像火烧一样。人生是什么?人生真正的面目无非如此而已,有什么意义?有什么价值?这个总要认识清楚,认识自己。

  第二种,「坏苦,乐是坏苦,不久住故」,我们人生实在讲苦多乐少,有时候偶尔那个苦中断了一段时期,就觉得很乐。其实那不是乐,是苦暂停,你就感觉到乐,这是迷惑颠倒,事实真相没有搞清楚。譬如说怎么说乐是苦?佛法里面通常讲真妄,它的标准,真是永远不变,这是真的,凡是会变的是假的。譬如讲苦,我一天不吃饭很苦,两天不吃饭更苦,三天不吃饭还苦,绝对不会说四天不吃饭会快乐起来,没有这个事情,对不对?所以这是真的,不会变的。乐,譬如饮食,喜欢吃的东西,吃一碗好吃,吃得很快乐,再吃一碗还可以,叫你连续吃个十碗、二十碗,苦了。它会变苦的,乐会变苦,乐就不是真的,是假的。你们跳舞很乐,叫你连著跳七天七夜,那苦不堪言,苦死了,它会变成苦。乐会变成苦,苦不会变成乐,所以哪个是真的,哪个是假的,要搞清楚。乐是坏苦,所以乐是暂时的,是片刻的,苦就在后面,乐极就生悲,苦在后面。不久住故,不会长久的,这个总得要觉悟。

  第三类叫「行苦」。「行苦是非苦非乐」,这个境界很好,如果能够常远保持,这就叫定,不能常远保持就是行苦。常远保持这是定,心地清净,没有苦乐,这个境界非常的好。为什么叫行苦?因为不能永远保持,道理在此地。「性迁流故」,迁流是什么?刹那刹那在变化。譬如我们在人生里面来说,我们的青春不能永驻,这是行苦。一天一天生理都在起变化,虽起变化我们不能够觉察,这一类就是叫做行苦。行就是不住,不能够停止在那个地方,我十八岁不能永远停止十八岁,永远停止十八岁,好,很好。停不住,它毕竟是一年一年要去衰老,所以这叫做行苦。

  欲界众生,这三类的苦统统要受,像我们一个人苦苦、坏苦、行苦这三大类统统具足,谁都不能够避免。色界天人,色界天这是四禅,真正从禅里面得到禅定,真正得到禅定生到四禅天,超越了欲界。欲是什么?欲是有男女、饮食之欲,就是有财色名食睡五欲,你还有欲望。人心在定中,没有欲望,所以他生到色界。色界天人前面八种苦没有,苦苦没有,但是他有坏苦、他有行苦,他还要受这两类的苦。所以,色界天人比我们快乐多了。境界更高的是无色界天,无色界天连身体都不要了,我们今天称之谓灵界,精神的世界。因为他没有身体,他就没有坏苦,但是他有行苦;换句话说,他不能永远保持这个境界。无色界天最高的,非想非非想处天,寿命八万大劫,八万大劫到了他会往下退堕;换句话说,他不是永恒的,他不能超越六道轮回。这就是佛在经典里面常讲,「三界统苦」,三界六道里面统统都是苦,只有苦没有乐,所有一切乐是坏苦,这是把真相给我们说清楚了。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七十七集)  2011/12/1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077

  所有一切苦难从哪里来的?这个一定要知道。现在一般人都觉得是从外头来的,错误了,外面没有,外面是真没有。所有一切苦难是从自己错误观念当中产生的,外面真没有。如果外头真有苦难,诸位想想颜回,贫困到极处,居陋巷,住的是非常简陋的小棚,不叫房子。吃饭没有饭碗,用竹子编个篓子,「箪食」,喝水用葫芦瓢,「瓢饮」。孔夫子非常感叹,一般人过他那个生活受不了,谁能忍受那样清苦的生活?可是颜回没觉得苦,颜回很快乐,孔子弟子当中这是最快乐的一个人,法喜充满。他乐从哪来?这就说明苦乐跟外头境界不相干,完全是从念头产生,不善的念头带给你痛苦,善好的念头带给你快乐。这个事情佛知道,所以佛有本事帮助人离苦得乐,你开悟就乐了,你迷惑的时候苦!迷的人心外求法,那真苦;悟的人晓得,真法、正法不在外头,在哪里?在自性里头。佛在《华严》上告诉我们,「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我们就明白了,我们求智慧、求德能、求相好,应该从自性里头求,不在外头,外头求不到。

  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一九集)  **/2/29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219

  【不计众苦。少欲知足。专求白法。惠利群生。志愿无倦。忍力成就。】

  我们要认真学习,什么样的苦能够忍受,不要计较,自己在生活方面要『少欲知足』,这才能成就。我们看注解。「计者,计较执著也」,善於计较执著,这种人修行很困难,为什么?他放不下。「苦者」,《佛地经》第五卷曰:「逼恼身心名苦。」这个逼就是我们现在人讲的压力,精神的压力,工作的压力,在这个社会上人情世故的压力,压力多了,身心两方面都有。恼是烦恼,让你身心都不自在,这叫苦。「众苦者」,苦很多,「如二苦」,二苦是「内苦、外苦」。

  我们这里有一份参考资料,这是从《佛学大辞典》来的。「内苦,此有二种:四百四病为身苦,忧愁嫉妒等为心苦,合此二者,谓之内苦」。我们中国人讲的七情五欲,这是烦恼。佛法通常讲四种,身有苦乐,心有忧喜,这讲四种。这个地方给我们讲的,忧、愁、嫉妒这是心苦。有这种心的人,心不自在,心有障碍,听闻佛法不会解佛的真实义。为什么?这是障碍。我们讲听经,听多年听不懂,为什么不懂?心里头有这四个字,你听不懂,你看经看不懂。这个烦恼习气每天都起现行,看到比我好的,心里就很难过,他为什么比我好?我为什么不如他?不服气!第二,「外苦」。外苦也有两种,第一个是「恶贼虎狼」,这会伤害你,第二「风雨寒热」这些zai 难,「合此二者,谓之外苦」。底下告诉我们,《智度论》第十九卷有详细解释。你看你内有忧愁、嫉妒,又有一些病痛,病痛都是从不善念头上生的,贪瞋痴慢疑应对我们的五脏六腑,容易感染疾病。

  底下讲「三苦,苦苦、坏苦、行苦」,这是大乘教里头常讲的。苦苦,实际上底下说的八苦,八苦就是属於苦苦,从苦苦里头开出来的。这三个苦,下面这个苦字是名词,上面苦是个动词,是个形容词,所以称之为苦苦。这一条,人没有办法离开生老病死,这四种苦,这是属於我们的身,身心有生老病死;之外,有求不得苦,有爱别离苦,有怨憎会苦,还有五阴炽盛苦,叫八苦交煎。这三苦。我们看底下这个参考资料,《涅盘经》上讲的八苦,因为这就是苦苦的细说。第一个是「生苦,生苦有五种」。第一个是「受胎。谓识托母胎之时」,在母亲腹中,居处不干净,住在母亲的子宫里面,这是讲投胎,神识去投胎。第二个,「种子」。种子是「识」,识是神识,我们一般讲灵魂,灵魂你看「托父母遗体」,所谓父精母血,这是他身体的来由,这个肉身。他的神识、种子,「随母气息出入,不得自在」。第三「增长」。他在母亲子宫里面,要经历十个月,这十个月在母亲子宫里面,佛在经典上有形容,受的苦难跟地狱差不多。所以叫胎狱,这十个月就等於在地狱里头,说明他痛苦。「内热煎煮,身形渐成,住在生脏」,生脏就是小肠,「之下,熟脏(大肠)之上」,子宫就在这个地方,「间夹如狱」,就像在地狱里头一样。母亲喝一杯凉水,他在里面感受就像在寒冰地狱;母亲喝一口热汤,就像在八热地狱;母亲的情绪要不稳定,他的苦难就多了。

  第四「出胎」。出胎是讲初生下来,离开母体,「有冷风、热风」,这就是讲温度,冬天出生的有冷风,夏天出生的有热风。然后还有衣服等,这些东西触到他身体,「肌肤柔嫩,如被物刺」。这些东西他穿到身上为什么会哭?是他刚刚接触,从来没接触过,第一次接触,就好像刺一样,刺在身体,他感到痛苦。「五者,种类。谓人品有贵富贫贱,相貌有残缺妍丑,是名生苦。」这个时候他自己还不知道,长大之后慢慢就有比较了,统统是属於业报。所以小孩出生,佛经上有比喻,譬喻过夹山地狱,两座山密密的,你从里头钻过去,你说多辛苦。所以他出生,苦到极处他就哭,你们有没有看那个小孩出生,生下来嘻嘻哈哈笑起来,有没有?没有一个。为什么会哭?太痛苦了。听他的哭声,痛苦,要苦一辈子,很不容易觉悟。真正过去生中有福德因缘,这一生当中遇到佛法,有觉悟的可能。这个生苦我们都忘掉了,到这个世间来的时候受这个大苦。如果神识他要知道这么苦,他不敢投胎了,这个关不好过,他也是迷惑颠倒投胎的。

  第二是「老苦,老苦有两种:一者增长。谓从少至壮,从壮至衰,气力羸少,动止不宁」。这我们都看到,年岁大了,体力衰了,行动不方便。有福报的有人照顾,这还好一点,没有福报的很可怜,到什么地方去都不方便。出门去散散步,都拄个拐杖,要不小心就有跌倒的可能,这一跌倒,能不能爬起来都是问题。人必定要经过,要不想老,那就短命,不愿意短命就得受老苦,不能避免的事情。「二者,灭坏。谓盛去衰来,精神耗减,其命日促,渐至朽坏」,老朽,老苦。老苦我们最容易感受到,为什么?就在面前,你都能看到。

  「病苦」也有两种,一种是身病,这个四大不调。特别是现在这个时代,中国古人常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饮食起居不小心,得病。现在这个时代,饮食不是享受,现在是一种威胁,饮食里头多半都有化学品在里头,到哪里去找干净的食物!这些生化、化学、农药、肥料、种子,全都有问题。种子经过基因改变,所以吃这些东西,得一些奇奇怪怪的病症,人要到医院,麻烦就大了。农产品不敢吃,为什么?农耕都使用大量的农药、化肥。我们到农村去访问过,种的这些稻米,他自己吃的是另外一块,没有农药化肥的,他自己吃的;出去卖的,都用农药化肥,长得漂亮,米又白又干净。蔬菜亦如是。那个卖的东西他们敢不敢吃?不敢吃。这是什么行为?明摆著在面前的,叫谋财害命。他卖给你,赚你的钱,东西给你,要你的命,你看多恐怖。

  第二「心病」。现在人心病多,普遍的,贪瞋痴慢疑,怨恨恼怒烦;不好的心情,不好的情绪,当然就做不善的业,不善的业,杀盗淫妄。哪个人不做?哪一天不做?有意无意伤害这些小动物,蜎飞蠕动、蚊虫蚂蚁。家里面像苍蝇、蟑螂、老鼠,我们想想有没有杀害。盗,占便宜的念头就是盗心,贪一点小便宜,错了,不应该。淫,淫欲是其中的一条,第二个意思,凡是过分都叫淫。我们日常生活,饮食起居有没有过分?分,是本分。中国古人,是什么样的身分就保持什么样的生活,没有贪心。富贵过富贵人的生活,贫贱守住贫贱人的生活,安贫乐道。所以对於物质生活懂得节俭,一点都不浪费。勤俭持家,这个家庭会慢慢的兴旺;如果奢侈浪费,这个家庭容易衰败。古圣先贤给我们讲得很多。

  第四「死苦」。「死苦有二种:一者,病死,谓因疾病,寿尽而死。二者,外缘,谓或遇恶缘,或遭水火等难而死」,这都是死苦。死了以后,如果这一生心行不善,那就更苦了,他堕到恶道。所以我们知道死苦后面还有问题。要是真正了解,我们存心要善良,宁愿吃亏,不占人便宜。一定要懂得行善积德,我们来生比这一生更好,这就是聪明人,这叫有智慧的人。来生最好是到极乐世界去学佛,实际上,到极乐世界决定成佛,那是好到究竟圆满了。

  第五种,「爱别离苦」,谓所爱的人,亲爱的人,「乖违离散」,不能常常住在一起,这是爱别离苦。你所喜爱的物,譬如说你爱你的居住的环境,非常喜欢,偏偏你要到外地去工作,你不能在这个地方长住,这都叫爱别离。你所喜欢的工作,你所喜欢的物品,都不能常常伴随著你,你都得常常跟它们别离。第六个是「怨憎会苦」。冤家对头、不喜欢的人偏偏常常要见面,常常要在一起,怨憎会。不喜欢的东西,你常常会遇到,你没有办法把它舍弃,这都是人间的苦事。第七个是「求不得苦」。人的欲望没有止境,古时候读圣贤书,欲望还有个标准,不能太离谱、不能太过分。现在标准没有了,圣贤书不念了,佛法也不要了,标准完全没有了。变成什么?变成欲望没有止境,这就太苦了。天天望著别人,跟别人去相比,总想比别人高一点,比别人更好一点,大家都比赛。住在高楼上,一百层以上的高楼,很风光;如果zai 难来了,电没有了,那就苦不堪言,天天要爬山。电没有,水没有,你怎么生活?这些都是非常可能的事情,时时刻刻给我们身体、精神带来的威胁,都是我们现在人的处境。

  后面还有一个,最后「五阴盛苦」,五阴炽盛。「五阴者,色受想行识」,这个阴是盖覆的意思,它能够「盖覆真性」,真性就是真心,「不令显发」,我们的真心生不起来。这个五阴是妄心,色是我们物质的身体,受想行识就是我们的心理现象。受是感受,想是妄念,行是相续相,前念灭后念就生。我们读过弥勒菩萨跟世尊的对话,就很清楚、很明白,那个念头不断就是行。识,识就是阿赖耶,我们世间人叫它做灵魂,在佛法里叫它做神识。「来先去后作主公」,到这个世间来,它第一个来,它来投胎;走的时候它最后走,阿赖耶识最后走。五根是最先走,眼看不见了,耳听不见了,鼻也不能嗅了,五根先失去作用,阿赖耶最后。

  除了苦苦之外,还有坏苦。什么叫坏?身体有变坏的时候,死亡身体变坏了;我们居住的环境会变,房子会变坏,环境会变,古人所谓是盛极必衰。一般人讲,人一生这个运气五年一转运,一生当中一定有最好的五年,也有最不好的五年。最好的五年你很得意的时候,你很自在。可是好运走完了,年岁大了,地位失掉了,坏苦就现前。富有的人,现在富有的人很多一生保不住,到晚年的时候破产了,坏苦马上就看见了。做官的人,在位,他感到很荣耀,可是一退休,一切都没有了。所以我们这个人间,三种苦都具足。行苦就是你不能永远保持不变,人一天比一天衰老,这就是行苦,青春不能常保,这叫行苦。

  欲界,这三种苦统统要受,到色界天就不一样了。色界天人是化生,不是胎生,化生。化生是什么?没有生老病死的苦,生老病死他没有,他是变化而生。他有生有灭,当中没苦,没有老死苦,没有老病苦,生也不苦,化生。求不得、怨憎会,他都没有。所以他没有苦苦,他有坏苦。他的寿命很长,到寿命终了的前七天他才感到苦。感到什么?不对劲了,衰了,但是七天他就要走了。色界天人,他有行苦,他有坏苦,没有苦苦。到无色界天人,他连身体都不要了,我们称它作灵界。因为他没有身体,所以他没有坏苦。他也不要居住的环境,他只有行苦,这样很自在。他不能永远保持,他还是有寿命的,寿命到了他还要堕落,所以叫爬得高摔得重。这是哪些人?四禅天的、四空天的。这个四禅是第四禅,第四禅跟四空天,这都寿命很长。

  真正永远脱离三苦,我们常讲三苦、八苦,实际上三苦的范围比八苦大,八苦只是三苦里面的苦苦,就是一种。三界统统要受,佛在大乘经上告诉我们三界统苦,欲界三种全有;色界没有苦苦,有坏苦、有行苦;无色界有行苦,苦苦、坏苦都没有。总而言之,三界全是苦,哪里有乐?乐是假的,苦是真的。你要真的得乐,那就到极乐世界,极乐世界是真乐,这三种苦都没有。

资料恭摘:心地功夫系列短片  (第十九集)  2015/3/2 华藏净宗弘化网  档名:67-004-0019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