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 楞严八十分义》

《 楞严八十分义》

《 楞严八十分义》


常济·乘一法师 述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大佛顶首楞严经分义目录


略释经题(分义卷一) ------------------------------------------ 1

序分

法会因由分第一 ----------------------------------------------------- 8

正宗分

一、见分

(一)请示妙定

请菩提道分第二 ---------------------------------- 14

(二)七征明心

心目何在分第三 -------------------------------------- 16

执心身内分第四 ---------------------------------------- 18

执心身外分第五 ---------------------------------------- 19

潜伏根里分第六 ---------------------------------------- 20

内外两在分第七 --------------------------------------- 21

随所合处分第八 ---------------------------------------22

执心中间分第九 --------------------------------------- 24

一切无著分第十 --------------------------------------- 25

乞奢摩路分第十一 ----------------------------------- 26

二种根本分第十二 ----------------------------------- 27

明心本空分第十三 ------------------------------------30

(三)十显见性

显见缘起分第十四 ---------------------------------  33

见性是心分第十五 ---------------------------------  34

见性不动分第十六 ---------------------------------  36

见性不灭分第十七(分义卷二)------------------- 39

见性不失分第十八 ----------------------------------- 42

见性无还分第十九 ----------------------------------- 44

见性不杂分第二十 ----------------------------------- 47

见性无碍分第二十一 -------------------------------- 50

见性不分分第二十二 ------------------------------- 51

见性超情分第二十三 ------------------------------- 56

真性离见分第二十四 ------------------------------- 58

开释余疑分第二十五 -------------------------------- 60

(四)真空如来藏性

妙真如性分第二十六-------------------------------68

五阴分第二十七 ---------------------------------------- 69

六入分第二十八(分义卷三)--------------------- 74

十二处分第二十九 ----------------------------------- 82

十八界分第三十 --------------------------------------- 89

七大性分第三十一 --------------------------------- 99

妙悟偈赞分第三十二 ------------------------------ 113

(五)不空如来藏性(分义卷四)

审除细惑分第三十三 ---------------------------- 118

宣说胜义分第三十四 -----------------------------120

三种相续分第三十五 ------------------------------ 125

本无生灭分第三十六 ------------------------------ 131

性相不二分第三十七 ------------------------------ 132

(六)空不空如来藏性

遮照圆妙分第三十八 ---------------------------- 136

顿悟顿证分第三十九 ---------------------------- 139

真妄双绝分第四十 ---------------------------------141

劝修发行分第四十一 ----------------------------- 143

二、定分

(一)发觉初心二义

当机请行分第四十二 ---------------------------- 145

发菩提心分第四十三 ---------------------------- 146

修断虚习分第四十四 -----------------------------154

根性真常分第四十五 -----------------------------162

结解同根分第四十六(分义卷五)----------------------- 166

解结之方分第四十七 ----------------------------- 175

(二)广引圆通修证

圆通方便分第四十八 ---------------------------- 179

耳根圆通分第四十九(分义卷六)------------------------------- 204

文殊选音闻分第五十 ----------------------------- 232

(三)辩离魔业修证

三无漏学分第五十一 ------------------------------ 243

摄心轨则分第五十二 --------------------------- 245

建立道场分第五十三(分义卷七)------------------------------ 256

妙密修证分第五十四 ----------------------------- 261

神咒利益分第五十五 ------------------------------ 270

三、行分

(一)迷真起妄生死因

二转依号分第五十六 ---------------------------  283

十二类生分第五十七 ---------------------------  287

(二)返妄归真涅槃因 (分义卷八)

三种渐次分第五十八------------------------------- 296

真菩提路分第五十九 ----------------------------- 300



四、果分

圆成妙果分第六十 --------------------------------- 324

结成经名分第六十一 ------------------------------ 326

阿难悟证分第六十二 ------------------------------ 327

五、助道分

        (一)精研七趣

情想升沉分第六十三 ---------------------------- 329

地狱因相分第六十四 ----------------------------- 335

鬼趣因相分第六十五 ----------------------------- 345

畜趣因相分第六十六 ----------------------------- 349

人道因相分第六十七 ----------------------------- 353

仙道因相分第六十八 ---------------------------- 357

天道因相分第六十九(分义卷九)-------------------361

阿修罗道分第七十 -------------------------------- 384

七趣总结分第七十一 ----------------------------- 386

(二)五阴魔障

魔事因缘分第七十二  ---------------------------- 388

色阴因相分第七十三 ----------------------------- 393

受阴因相分第七十四 ----------------------------- 401

想阴因相分第七十五  --------------------------- 411

行阴因相分第七十六(分义卷十)--------------------------- 426

识阴因相分第七十七 ----------------------------- 440

魔销总结分第七十八 ----------------------------- 452

五阴妄想分第七十九 ----------------------------- 455

流通分

弘持功德分第八十 --------------------------------- 464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楞严八十分义》序



《首楞严经》是修证的宝藏,成道的要典,以戒定慧三学贯彻全经的始终,以戒慧助大定,成就首楞严王三昧。克实言之,彻法底源之如来藏性,非由造作,究竟坚固之楞严三昧,本自圆成。但众生迷执难化,故法王法施多种。昔年天台智者大师,闻印度有此经,曾至诚礼拜,祈求此经传来中国,利乐有情。

《首楞严经》始自阿难示堕,从而启请大法,要求开示奢摩他路。世尊先令大开圆解,彻悟如来藏性,其中七处破识、二种根本、十番显见、二种妄见,以及后来论说七趣,示情想的升沉,广谈魔障,免行者于堕落。全经自始至终,界线清楚,层次分明,历来大德各出手眼,广为注疏,的确不是偶然的。

乘一法师披剃以来,参学闭关,动静兼修;以障难为磨练,以弘法为家业;事修融于理观,弘宗亦复演教。所著《楞严八十分义》,以见分、定分、行分、果分、助道分五分科判全经,条线分明,白话敷演,深入浅出,便于阅读,十分难得!闻将印行,略序数语,以明缘起。敬祈诸方大德,惠予指正为幸。



                                徐 恒 志   

                            二○○三年二月六日


[ 本帖最后由 普见 于 2014-11-3 18:07 编辑 ]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楞严八十分义--序分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

万行首楞严经分义卷一



唐中天竺沙门般剌密帝 译

乌苌国沙门弥伽释迦 译语

菩萨戒弟子清河房融 笔受

沙门 常济-乘一   述



略释经题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是这部经的全题。是经中佛自说五种题目中,善巧取其十九字,赅尽全经要义。今分六段以便讲解。一大佛顶,二如来密因,三修证了义,四诸菩萨万行,五首楞严,六经。

第一大佛顶者,是虚通称喻之词。虚即非实法,通故遍称此经诸法。大者,具洪阔、包含、周遍、众多、深奥、原始、恒常、超胜八义。尊贵、玄妙二义赞喻佛顶。由上十义称喻如来密因为大因,修证了义为大定,诸菩萨万行为大行,首楞严为大果,此经为大经。从而,依大因修大定,起大行证大果。所谓从性起修,因同果海。古德言法华乃佛之全身。此经以至尊无上至妙无见之佛顶作赞喻,实显此经尽法华精义,为顿圆极旨。

第二如来密因者,如来是佛的十号之一。如为本觉,来为始觉,始本究竟,名号如来,即是果人。密因是指什么呢?既诸众生本具真性。六根门头圆湛不生灭妙明真心。四科(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七大根本实性。具足三如来藏妙真如性。全体大用本来是佛。这个密因于众生迷时不减一毫,于圆满佛果时不增一分。所谓人人本具,天真现成。从初发心,即成正觉。经中佛言:我以不灭不生合如来藏,而如来藏性惟妙觉明,圆照法界。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由诸众生遗此本明,虽终日行而不自觉,枉入诸趣。又言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乃至别成声闻缘觉,诸天外道魔王,皆为不达此体,错乱修习。我等众生,虽本具密因,灵明空寂,与佛无殊。只因无明不觉,颠倒妄执,造业受报,才由众生共业感现山河大地诸器世界,复由别业招来十二类生。由是周而复始,生死轮回不息。今欲回复真常,出离生死,息灭苦轮。首须顿悟了达密因,本自具足之如来藏性即是自性本定。从而以性为境,微密观照,觉破无明,断除虚习,方能完全显露真常法身。释迦文佛大慈大悲,惟此一大事因缘应现于世间,随顺众生时节机宜,说大说小,说偏说圆,说顿说渐。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都是为了揭示生死涅槃二种根本,开示众生悟入人人本具的如来密因。经文首从阿难请示妙定至四卷前半,如何自欺,尚留观听。即是阿难所请三名中之妙奢摩他。即此如来密因部分。分义划为见道分。

第三者修证了义者,经中佛言:理者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凡夫迷时,妄执四大为自身,妄想为自心。不知自性是真法身,自己灵知是真佛。常于心外觅佛法。若能一念回光,见自本性,识自本心。悟此心性,原无烦恼生灭,自性本具天真现成,与佛无殊无别。即名顿悟。然而密因妙理虽可顿悟,但我等劣根众生,已经多生历劫轮回生死,事上习染障重,执著坚固,卒难顿除。故须依所悟密因妙理修证,渐除虚习,直至妄尽,方臻理事一致,事事无碍,绝学无为。由是世尊开决定义门,示解结次第。依不生灭圆通真常根性为因地心而圆成果地修证。解除动静根觉空灭六结,超越人法俱空,是为了义之修。获二殊胜而发三用(三十二应,十四无畏,四不思义),是为了义之证。依圆通真常根性起修,因赅果海故。依圆通真常根性无修证果海中,不妨幻修幻证。是故修而无修,非是有相之染修;证而无证,非新成之实证。了义者,悟证究竟彻底了达宇宙人生根本问题的最精义理。从而依了义之修,证了义之果。故名修证了义。经中佛言:“有三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即是大定。经文自四卷后半请入华屋直至七卷前半“恒令此人,所作如愿”,即是阿难所请三名中之妙三摩提。分义划为定分。

第四诸菩萨万行者,诸字是指很多很多的意思。菩萨是梵文菩提萨埵的省称。菩提的含义是觉。一切迷惑于生死苦海中的有情众生,是名萨埵。菩萨既是觉有情。众生欲能觉破自己和他人的情感,超出生死苦海,既名真实菩萨。然而,菩萨所谓的觉,与佛陀的觉是有差异的。佛陀是觉己觉他觉行已彻底圆满,是觉的最高境界。菩萨随着自己修证行为的深浅,又分为各种不同位次。包括有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十地,等觉五十五个级位。每一个级位又包括了千千万万无数菩萨,所以叫诸菩萨。万行者,万字明多,非局定数。所谓八万四千行门。即诸位中历修之行。菩萨若不修菩萨行,既非真实菩萨。菩萨为圆成佛果故,必须广修六度万行。如正脉言:十信中全根力而植佛种。十住中生佛家而成佛子。十行中修六度而行佛事。十回向回佛事而向佛心。四加行泯心佛而灭数量。十地契真如而覆涅槃。等觉齐佛际而破生相。其行应有无量。当知万行蹑前密因了义而更进深精微神妙之修证。所谓修进圣位,定慧圆融,中中流入之行(以中道如如妙智,观中道如如妙理之修行)。经文自七卷后半阿难请位至八卷前半觉际入交名为等觉。即是阿难所请三名中之妙禅那。分义划为行分。

第五首楞严者,《涅槃经》佛自释首楞严云:一切事究竟坚固。一切事究竟者,就是悟证宇宙人生万事万物究竟本体。此本体永恒不变,不生不灭,不动不坏,是为坚固。此本体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而能生万法是为妙真如性。圆证此妙果者,即名为佛。所谓性定本具,妙果圆成。总括全经正说:首须悟证宇宙人生万事万物究竟本体而入如来密因之佛知见,是为见道位。尔后依佛知见修证了义之大定,在人事上磨练,断除习气,证得理事一致,事事无碍,是为证道位。再起菩萨六度万行之大行,自觉觉他,普利众生,是为行道位。始本究竟,觉行圆满,圆成佛果,是为果位。经中佛言:如是重重,单复十二,方尽妙觉,成无上道。经文自八卷后半至阿难悟证,身心快然,得大饶益。分义划为果分。经文自此以下,阿难请问七趣,佛示五阴魔障。分义划为助道分。弘持功德,至全经终。分义划为流通分。

第六经者,含有三重意义:一是永恒不变义;二是方法;三是道路。总而言之:经是一条走向永恒不变的道路和方法。

唐中天竺沙门般刺密谛译  相传隋朝时,天台山智者大师,得知印度有《楞严经》没有传到中国来,就每天向着西方礼拜,祈求这部经早日传到中国,一共礼拜了十八年而未得见。后来到唐朝中宗神龙元年,中印度僧人名般刺密谛,秘密把这部经,经过跋山航海偷运来中国。据传说印度因为很珍视这部经,禁止把这部经传出国外。般刺密谛偷运此经来到广州时,正当遇着武则天时的宰相房融被降职到广州。房融是佛教弟子。请于广州制止寺,译成中文。

乌苌国沙门弥伽释迦译语  乌苌国在北印度,弥伽释迦是乌苌国僧人。他精通印度和中国的文字语言。译经时先依照印度文的音,用中文记录下来。而后弥伽释迦再根据此音的含义译为中文。

菩萨戒弟子前正义大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房融笔授

菩萨戒弟子就是受过菩萨戒的佛教徒。正义大夫是唐朝内阁的一个高级官名。唐朝内阁分中书省和门下省两部分。平章事就是秉公处理国家的政务。一般称宰相为平章。房融是清河县人,和他的儿子房琯都是唐朝有名的宰相。此经译时,房融在旁作词藻的润色,因此文辞非常雅淳,为中国文字最美的一部佛经。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序 分



法会因由分第一



通   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室罗筏城祇桓精舍。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无漏大阿罗汉。佛子住持,善超诸有。能于国土,成就威仪。从佛转轮,妙堪遗嘱。严净毗尼,弘范三界。应身无量度脱众生。拔济未来,越诸尘累。其名曰:大智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拘絺罗,富楼那弥多罗尼子,须菩提,优波尼沙陀等,而为上首。复有无量辟支无学,并其初心。同来佛所。

【分义】佛每讲经,必须具备六个因素。古德称为六成就。第一信成就,要具有如是信心,请佛宣讲。第二闻成就,讲经时必然有人听闻。第三时成就,必须有一定的时间宣讲。第四主成就,必有主讲者。第五处成就,必须有地点。第六众成就,必然有会众多人参加。这是世尊说法常仪,诸经通列,故为通序。

【如是我闻】谓如此经中所演之法,是我亲从佛口所闻得。此集经人,因佛立言。一切佛经,通依此冠之。

【佛】梵语佛陀耶,此云觉者。此指释迦牟尼佛,即中天竺(印度)迦毗罗国净饭王太子,十九岁出家,三十岁成道,译曰能仁寂默。为娑婆世界教主。

【室罗筏城】此云丰德,即舍卫国之王城。

【祇桓精舍】桓即树林,乃祇陀太子所施之树林。精舍即给孤独长者为佛所建之讲堂。

【比丘】此云乞士,乃受具足戒之男僧通称。

【阿罗汉】此云无生,乃诸欲净尽,烦恼不生,为小乘之极果。

【大智舍利弗】以下六人,皆佛之常随弟子。



别    序



属诸比丘,休夏自恣。十方菩萨,咨决心疑。钦奉慈严。将求密义。即时如来敷座宴安,为诸会中宣示深奥。法筵清众,得未曾有。迦陵仙音,遍十方界。恒沙菩萨,来聚道场。文殊师利而为上首,时波斯匿王,为其父王讳日营斋,请佛宫掖,自迎如来。广设珍馐,无上妙味。兼复亲延诸大菩萨。城中复有长者居士,同时饭僧,伫佛来应。佛敕文殊,分领菩萨及阿罗汉,应诸斋主。唯有阿难,先受别请,远游未还,不遑僧次。既无上座,及阿阇黎,途中独归。其日无供,即时阿难,执持应器,于所游城,次第循乞。心中初求最后檀越,以为斋主。无问净秽,刹利尊姓,及旃陀罗。方行等慈不择微贱。发意圆成一切众生无量功德。阿难已知如来世尊,诃须菩提,及大迦叶。为阿罗汉心不均平。钦仰如来,开阐无遮,度诸疑谤。经彼城隍,徐步郭门。严整威仪,肃恭斋法。尔时阿难,因乞食次,经历淫室,遭大幻术,摩登伽女以娑毗迦罗先梵天咒,摄入淫席。淫躬抚摩,将毁戒体。如来知彼淫术所加。斋毕旋归。王及大臣,长者居士,俱来随佛,愿闻法要。于时世尊,顶放百宝无畏光明,光中出生千叶宝莲,有佛化身结跏趺坐,宣说神咒。敕文殊师利,将咒往护。恶咒销灭。提奘阿难,及摩登伽,归来佛所。

【分义】别序者,此经别于他经发起之因由。休夏自恣是佛教的制度,即每年夏天结夏安居九十天禁足修行。期满解制,集会总结安居修行的进益或过失,自检或任人检举过犯,佛为作法忏悔。此经以休夏自恣为开端,以多闻第一的阿难尊者示堕淫室为起发,可见如来说法必有深意。经言佛以一大事因缘故,应现于世。所谓一大事,就是开示众生悟入一真法界如来藏清净真心。此心诸佛众生同具无殊。然众生迷故,不识此心,贪著爱欲,轮回生死,永劫不得出离。今欲返妄归真,必须先拔除此生死根本。是故此经律仪以断淫为首,因此欲习之患最极幽深,非大定大觉不足以破除。由是阿难归来见佛,顶礼悲泣,恨无始来,一向多闻,未全道力。殷勤启请十方如来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禅那。经中佛言:想爱同结,爱不能离。则诸世间父母子孙相生不断。经百千劫长在缠缚。唯淫杀盗三为根本。称汝多闻,何不能免摩登伽难。待神咒力,淫火顿灭,爱河干枯令汝解脱。汝虽历劫忆持如来秘密妙严,不如一日修无漏业,远离世间憎爱二苦。摩登伽耶输同悟宿因,贪爱为苦。“辩离魔业修证分”佛言:安立道场,救护众生末劫沉溺。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淫,必落魔道。若不断淫,修禅定者,如蒸砂成饭,百劫难成。淫身修行,纵得妙悟,皆是淫根,根本成淫,轮转三途,必不能出。必使淫机,身心俱断,断性亦无,于佛菩提斯可希翼。“证果分”佛言:渐次修习,除其助因,刳其正性,违其现业。当观淫欲犹如毒蛇。永断淫心,先则执身不行,次则执心不起。心无贪淫,于外六尘不多流逸,尘既不缘,根无所偶。身心快然,是人即得无生忍等。由上可知,世出世间,生与无生,尽在淫欲心断与未断。淫欲心不断,生死牢关不可破;淫欲心不断,六道轮回不可出;淫欲心不断,纵有禅定妙悟必是魔业;淫欲心不断,无上菩提不可希翼。由是因缘,阿难示堕淫室,世尊宣说此经。

【迦陵仙音】迦陵频伽,西方之仙禽,其声和雅,喻佛法音。

【波斯匿】舍卫国王名,此云胜军,又曰月光,和悦。

【阿难】此云庆喜,佛之堂弟,斛饭王之子,于佛成道日降生。在佛弟子中,多闻第一。佛灭度后,结集群经,受法为西天二祖,乃此经之当机人。

【刹利】此云尊姓,即印度五族之一。

【旃陀罗】此云屠者,即贱族。

【摩登伽】此云小家种,亦曰下贱种,是其母名。女名钵吉帝,此云本性。虽堕**,本性不失。今云摩登伽女者,依母彰名。

【文殊】译曰妙德,又云吉祥。其德微妙,曾为七佛之师。降生之时,有十种吉祥瑞相。

【娑毗迦罗】此云黄发外道。先梵天咒,幻咒妖术。谓出于古之梵天。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正宗分



一、楞严八十分义见分



(一)请示妙定



请菩提道分第二



阿难见佛,顶礼悲泣,恨无始来,一向多闻,未全道力。殷勤启请,十方如来,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禅那,最初方便。于时复有恒沙菩萨及诸十方大阿罗汉辟支佛等,俱愿乐闻,退坐默然,承受圣旨。尔时世尊,在大众中,舒金色臂,摩阿难顶,告示阿难及诸大众:有三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具足万行,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汝今谛听。阿难顶礼,伏受慈旨。

【分义】阿难见佛,顶礼悲泣,恨自己从极久远以来,偏习多闻,但缺乏实际修行的功夫,所以定力不够,一遇到摩登伽的邪术就迷惑了。又阿难久远前因地里与释迦文佛同时发菩提心修行,佛陀精进修行,今已圆成佛果,而阿难偏持多闻,至今仍未开悟。是故深感惭愧内疚而悲伤哭泣。请佛开示十方如来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禅那最初方便。只此一请,是为全经纲要。圆觉经说:欲证圆觉,




须修三法,一者寂静奢摩他,二者如幻三摩提,三者寂灭禅那。奢摩他以寂静为行,三摩钵提以观如幻为行,禅那以寂灭为行。此三种法门,即一法门。一法门者,即是楞严大定。十方如来皆因修楞严大定,得证菩提;十方菩萨种种方便,一切同异之行,皆依此法,圆成佛道。此法殊胜无有伦比,故名为妙。而修学楞严大定,必以开悟常住真心(即明心见性)而为先导。因为开悟常住真心,是修学楞严大定的方便;而楞严大定,又是成佛的方便。是故经中说为最初方便。由是可知,开悟常住真心,明心见性,是修学楞严大定圆证菩提的最为首要的最初方便。常住真心即是三世诸佛平等法身,悟此心而证未圆满者,名为法身菩萨,彻证此心者,即名成佛。若不见此心,纵得禅定,皆成魔外,或成二乘,不得成佛。若误将生死根本,当做常住真心,依之修学,就叫做认贼为子,自劫家宝。若因谬解,毁谤正法,且将堕三途,求出无期。故知学佛,切须慎重,慧命所系,不可草草。经中自此而下七征明心,十显见性,表为破妄,实为显真。即开显诸佛众生本具无殊的常住真心。

【菩提】此云觉道

【三摩提】此云正心行处,即此经中所示之究竟坚固大定法门。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二)七征明心



心目何在分第三



佛告阿难,汝我同气,情均天伦。当初发心,于我法中,见何胜相,顿舍世间深重恩爱?阿难白佛,我见如来三十二相,胜妙殊绝,形体映彻,犹如琉璃。常自思惟,此相非是欲爱所生,何以故?欲气粗浊,腥臊交遘,脓血杂乱,不能发生胜净妙明,紫金光聚。是以渴仰,从佛剃落。佛言善哉阿难,汝等当知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汝今欲研,无上菩提,真发明性,应当直心酬我所问。十方如来,同一道故,出离生死,皆以直心。心言直故,如是乃至终始地位,中间永无,诸委曲相。阿难:我今问汝,当汝发心,缘于如来三十二相,将何所见,谁为爱乐?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是爱乐,用我心目。由目观见如来胜相,心生爱乐,故我发心,愿舍生死。佛告阿难,如汝所说,真所爱乐,因于心目,若不识知心目所在,则不能得降伏尘劳。譬如国王,为贼所侵,发兵讨除,是兵要当知贼所在。使汝流转,心目为咎。吾今问汝,唯心与目,今何所在?

【分义】佛告阿难:使汝流转,心目为咎。吾今问汝,唯心与目。今何所在?此处佛特为明示心目是生死根本。此处所说之心,是指觉了能知之心,目是能见之眼,乍观似是两物,其实眼非能见,眼以心故,方能有见,是故心眼为一。觉了能知之心,正指阿赖耶识见分,是生死根本无明。第七转识心,第六意识及心所法,全为生灭妄心,是枝末无明。一切众生皆由不达常住真心,心即妄动,而有无明。所谓性觉必明,妄为明觉。由无明故,即转常住真心而成生灭妄心。一切众生,皆执此心,以为自我,以是因缘,流转生死。是故佛开示阿难: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古德云:在胎名神,处世为人,在眼观照,在耳听闻,在鼻嗅香,在口谈论,在手执提,在足运奔,遍现俱赅法界,收摄在一微尘,知之者谓是佛性,不识者唤作精魂。依此道理,见闻觉知,都是佛性妙用。为何此经说觉了能知之心是生死根本呢?经中佛言:常住真心性净明体。识此心体,则觉了能知之心,便为真心妙用,这叫做全妄即真。若不识此体,执觉了能知之心,以为自我,这就变为全真成妄了。所以说:知之者,谓是佛性,不识者唤作精魂。欲修楞严大定,必须识此心体。那么,又何为性净明体呢?金刚上师元音老人开示说:大地平沉,虚空粉碎而了了分明的,即是性净明体。诸仁者,会吗?!

【三十二相】佛身从顶至足,有三十二种殊胜妙相,乃福慧两种功德之征。

【轮转】即生死轮回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