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弟子规》影响下的5个青年修正范本

《弟子规》影响下的5个青年修正范本

  

 【引言】

  寻求引导青年的有效路径、方法和载体是团中央分类引导青年工作的重点,作为传统媒体,《山西青年报》理应担负这样的使命,这也是本报六十年来不变的工作重点。
  我们欣喜地发现,自从2008年本报开设《弟子规》版面以来,越来越多的青年人与我们走到了一起,学生、白领、务工人员等各行各业的人,通过学习《弟子规》,原本一度模糊的人生观发生了巨大改变,重新驶入正确的航向。两年来,我们收到了数以千计的读者来信,为我们讲述了生活中学习《弟子规》的点点滴滴。
  改变,从心开始。每一个故事的背后,都有一份沁人肺腑的感动。


  【一个80后的来信——对父母,我永怀歉意】
  来源 山西青年报  发布时间 10/03/25
  我有着时代所赋予的最流行的称号“80后”,性情潇洒,随心所欲,嘴里时常叼着一句话:“穿自己的鞋,走自己的路”。不会在意别人怎么看我,更不会听取父母的劝阻。老一辈的思想已是过去,新生代的我们才是未来。直到今天,翻起《弟子规》,我才发现自己在不断追求时新的同时,忽视了很多,沦落了很多。
  “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简单的几句话,看几遍就能说下来,可我又做到了几点?
  我不曾理解父母为儿女付出的辛酸,埋怨父亲不是达官显贵,不能给我们更好的生活;嫌弃母亲不是高级白领,不能给我们足够的面子。父亲严厉的教诲,母亲慈爱的唠叨,对我来说都属于似有似无,存在不存在的耳边风。任性而为,肆意拒绝,已成为我在父母面前的一贯作风。我曾冷酷无情地扔给母亲一句话“经济基础决定一切,你又不挣钱,别想管我!”母亲只能满眼含泪,夺门而出……
  我不是个称职的孩子,自私的同时,亵渎了父母最真诚的爱。我不知道这样的我还有没有满怀歉意的权利,只能默默地读着《入则孝》篇章中的几句话,悄悄地思念着远方的父母。此时的我求的并不是片刻的忏悔,而是心灵上永远的愧疚。
  乌黑的染发剂遮不住父亲两鬓的斑白,上等的化妆品抹不平母亲眼角的皱纹。爱在岁月间穿梭,却在父母的脸上留下不可褪去的痕迹。不论何时何地,尽孝道,这种传统的中华美德,永远是为人儿女铭刻在心的记忆,不容推卸的责任。而此时的我,在白纸黑字间,只想低头对父母说声“对不起”。


  【生活变得阳光起来】
  来源 山西青年报 发布时间 10/03/25
  ■本报记者 袁媛
  山西省河津市第三中学的王瑞莉告诉记者,是《弟子规》让她真正体会到了心平气静的愉悦,知识与技能的积累曾经给过她事业有成的乐趣,学习《弟子规》却让自己看到心灵深处没有真实面对过的一些方面。
  王瑞莉说:“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如果自身没有一个坚定不移的做人观念,那还怎么来教育学生呢?我教的是艺术选修课,艺术,它的最高、最本质的境界就是追求真、善、美,但生活中的真善美难道都是那些外表光鲜、时髦亮丽的事物?可以说,没有《弟子规》的指导,我是无法找到这样的原则的。”

  个性张扬 无法和人融洽相处
  王瑞莉从小是个争强好胜的人,这让她一直是学业上的佼佼者,同时也令自己个性中的恃才傲物与唯我独尊变本加厉。王瑞莉记得当时班上的同学几乎都不怎么和自己来往,但自己并没感觉有什么不对的,心里想的却是他们比不上自己的才华,所以才无法和自己交流。
  2005年,王瑞莉的小家庭走向了分裂。“从心底里来说,无论谁也不愿意看到这样,可是谁也受不下去了。我们都想和好。当我们合到了一起,因一件小事,在百般考虑后告诉他我的感受时,他坚持自己的意见。无法容忍的我逼他立刻离开。像这样分了合、合了分的生活,现在想起来真是不堪回首。在那段日子里,我不断地想这些问题:究竟是怎么回事?我哪里错了?可我找不到自己错在哪里,道理似乎都是我对。倔强而迷茫的我一直在思考。”王瑞莉回忆说。

  改变自己 生活开始变得阳光
  一个偶然的下午,王瑞莉在一间商店的荧屏上看到了有位年轻的老师讲解《弟子规》,“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这几句话惊醒了王瑞莉。所有的疑问从这一句里都找到了答案。王瑞莉开始反思:“我懂做人吗?我求学的经历最后让我学到了什么?知识与技能之外,伴随我的浮华与狂妄竟浑然不觉,而这样的习性带给周围人的是什么呢?必然不是温馨的感受。”
  王瑞莉开始系统地学习这本书———《弟子规》,愈发深入地看到了自己要改变的一切,作为女儿,媳妇,在家应孝敬父母、公婆,但自己曾经是那样的懒惰任性傲慢,自以为是。但老人从来没怪过自己。
  反省与改变,从学习《弟子规》开始。早起高高兴兴地做家务,遇到家庭中有事情意见不协调时,学习从先生的角度去考虑,即便认为自己对,也不急躁了,能够静下心来。生活中充满了阳光。偶尔有什么不顺心的事,立即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不愉快也就烟消云散。


  【路越走越宽 工作更加顺心】
  山西青年报 发布时间 10/03/25
  ■本报记者 郑可 实习生 郭雅娇
  已过而立之年的刘学峰是ZF机关正科级干部,爱人是青梅竹马的大学同学,孩子活泼可爱,父母健康快乐,可谓家庭事业双丰收。最让人称道的是,刘学峰虽然身为国家干部,但待人接物非常谦和有礼,一点都让人感觉不到距离和压力。 然而,一年多前的刘学峰还处在事业瓶颈、家庭破裂的边缘,整日愁眉不展。不到两年时间,他的工作和生活发生了质的变化,刘学峰将功劳都记在了《弟子规》上。

  曾经:
  妻儿躲着他
  “我很要强,凡事都想出头拔尖。”刘雪峰的工作顺风顺水,一路升到了副科级。与职位一同成长的,还有刘学峰的傲慢态度和急剧膨胀的内心。
  刘学峰自言那时的自己就像个魔鬼:在家里,对一直陪伴在他身边的妻子冷言冷语,对孩子不仅不够关心,有时候还嫌他不听话而严厉训斥他。“单位的事情太烦心,有时候我没有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就把它带回了家,怨气一股脑的撒到老婆孩子身上。当时也许是释放了不少,但留下的伤痛也是连锁的。”
  那段时间,妻子也不敢跟他吵,时时小心翼翼地看着他的脸色,孩子更是吓得躲在自己的房里叫都叫不出来。

  爆发:
  与上司大打出手
  刘雪峰的父母已经退休在家,平时说起自己的优秀儿子都是很自豪的,但老两口已经很长时间没有见到儿子了。“我工作忙,平时也不怎么回家。每次回去,我都是拉一后备箱的东西给他们送去。吃的、穿的、用的什么都有,我自觉很孝顺。当时我就觉得,我比父亲还要有本事。”
  一次,在市级单位工作职称的评选大会上,当着众多与会同事的面,刘学峰和自己的顶头上司发生了冲突,甚至还大打出手。恶性循环随之开始,工作上越发的不如意,发泄在家人身上,事业和家庭,都成了刘学峰心头的大石,压得他喘不过气来。

  自省:
  常回家看看
  “直到学习了《弟子规》,我发现自己真的是有所改变。”一年前,刘学峰的单位领导倡导全体都学习《弟子规》,开始刘学峰还不屑一顾,觉得这种东西不用学习自己就能够做到。但由于上级的要求,他也开始跟着坚持每天早晨的五分钟《弟子规》晨读学习。从最初的嗤之以鼻,到后来自己抽空就认真研读,渐渐地,刘学峰的身上发生了潜移默化的变化。
  “学习《弟子规》后,我才知道孝的真正含义。我只是回报了父母物质上的满足,却忽视了他们内心迫切的需要。现在我会经常给家里打电话,每周末再忙也会抽空回家看看,跟爸爸聊聊工作,帮妈妈炒菜做饭。看到老两口脸上有了笑容,我比评职称都高兴!”刘学峰说。
  至于工作上,刘雪峰跟领导做了检讨,及时自省,工作也更顺心了。“感谢《弟子规》教会我的一切。”


  【幸福就是与家人在一起】
  来源 山西青年报 发布时间 10/03/25
  ■本报记者 王丽娟
  “最初我很自私,只顾自己追求理想,向往大城市的生活,但学习了《弟子规》后,才发现自己的想法是很自私的,真正的幸福是与家人在一起,那种充实的成功与无限的孝,让自己每天都生活在快乐当中。”今年36岁的任文伟是英语周报的一名美编,在接触了《弟子规》后,他一度濒临决裂的婚姻也重新变得美满起来。现在的生活,让他很满足。

  选择离京   心中三年的痛
  2002年,任文伟到北京学习并开始从事美术工作,繁华都市中多姿多彩的生活,让他向往着有一天能带着家人一起生活,做真正的都市白领。然而,正当他在外努力奋斗的时候,家人却催着他回来。这种情况使他一直处于矛盾之中,为了家庭,最终他放弃了北京的工作,回到了太原。
  “回来后我一直很郁闷,总觉得自己为了家庭而牺牲了自己。直到有一天,一个同学给我介绍《弟子规》,才渐渐地改变了我的想法。”深有感触的任文伟说着自己的改变。
  “人生最根本的,不是首先考虑自己,而是首先孝顺父母。其实人生的幸福就是与家人在一起。”

TOP

学会宽容  不再和妻子争吵
  “2005年,我正式学习《弟子规》。也就是从那时起,我生活的点点滴滴都发生了改变。没有学习之前,我做不到包容,各种摩擦随时都会爆发,还差点因为自己长期与妻子两地分居而导致离婚,而通过学习《弟子规》,才知daoren生的幸福就是对家人的感恩。”随着学习的深入,任文伟变得越来越有风度,每当和妻子生气时,他总是尽量忍,实在忍不住了,就跑出家门,找个空旷的地方吼两声,以发泄心中的不快。
  一次,他又忍不住跑出了家门。没想到,这次妻子竟追了出来。北方农村的冬天,妻子穿着没有后跟的棉拖鞋,在后面追着。他回头一看,立刻停下来:“你先停下来,待会儿再追。”妻子问:“怎么啦?”“来,咱俩换一下鞋,然后你再继续追!”
  仅仅是一个细心的关怀,让刚刚的争吵变得烟消云散,小俩口一前一后跑着出来,却手挽着手儿走着回去了。

  感恩的心  幸福其实很简单
  “像这样的事很多,《弟子规》不仅仅给我们一种个性的改变,而使生活的一点一滴都发生了改变。看着父亲的笑容,自己的奔忙得到了安慰。这种传统文化的熏陶,不仅让我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幸福,还让我享受到无限的喜悦。我终于找到了人生的方向,这种改变让我解决了很多自己的问题,单位同事之间,领导之间,夫妻之间,一个小小的帮助,都让我有感恩的心。”
  现在任文伟生活得很快乐,心情也特别的好。虽然他没有生活在大都市,但现在的生活,让他很知足。他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幸福,在别人为你付出后,使成功的你会有更多的麻烦,若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也会更痛苦,所以我们要追求实实在在可以得到的东西,这样我们不会累,幸福就是报本反始,知恩报恩。”


  【一个服刑人员的自我救赎】
  来源 山西青年报 发布时间 10/03/25
  本报记者 温芳
  3月22日上午,漫天黄沙,太原室外能见度不足百米。在太原第一监狱九分监区,已近不惑之年的刘绪明正伏在桌子上写日记:“还有104天,我就可以出狱啦!高墙近10年,终于可以重返自由”。在他左手边,摆放着一摞不同版本的《弟子规》读本,里面标满了他19个月的学习感悟。
  刘绪明最近这10年大体上可划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入狱后的8年时间里,他仍然和从前一样脾气暴躁,和狱友打架也是家常便饭;二是于2008年6月5日接触《弟子规》之后,即入狱8年后他首次主动要求打扫卫生,让狱警直呼不可思议,从此他开始悔悟人生,进行自我救赎,影响了越来越多的人学习《弟子规》,成为狱中的“弟子规明星”。
  “出狱后,我会努力生活、报答年迈的哥嫂;即使以后做的是擦桌子扫地的工作,我也一定会全心全意做到最好。”

  入狱后性情暴躁
  2001年3月21日,时年29岁的刘绪明接到了法院判决书,因犯绑架罪,他被判15年有期徒刑。听到这一消息,76岁的老父亲几乎晕厥,颤抖着说不出一句话来。刘绪明则低下头,再也不敢直视父亲的眼睛。坐在警车上,刘绪明咬得嘴唇都出了血,他想起了5年前去世的母亲。“这一低头,就是10年。”
  入狱后的刘绪明情绪一度极不稳定,脾气也暴躁了很多,和狱友吵嘴打架也成了家常便饭。这些行为不仅引起了狱友的不满,也给狱警的工作带来不少麻烦。
  “我的气量变得极度狭小,不能明辨是非却又整日怨天尤人,甚至对周围的一切产生了一种仇恨心理。”由于某些原因,刘绪明的部分亲属很少来看望他,这更让他低迷、敏感。父亲,只有老父亲,每半年就来看他一次。从古交到太原需要一个多小时,年近八旬的老父亲硬是撑下来,几乎忘记了路途的颠簸。
  那时的刘绪明,还不明白父亲的苦心,每次父亲离去后,擦干眼泪的他性情还是一如既往地暴躁,他更不知道,每年除夕夜,老父亲都在桌子上为他备一副碗筷,盼着他积极改造、早日回家。

  8年 首次主动打扫卫生
  2008年6月5日,在一次日常劳动中,刘绪明无意中看到《山西青年报》的《弟子规》版面,让他没想到的是,这不经意的一瞥改变了他今后的生活。“那是重读《弟子规》,也就是二读,我记得很清楚,是‘入则孝’里的第一句: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看到下面的解释,我心里积压的酸楚和悔意一下子就涌上来了,八十多岁的老父亲一个人在家过得是什么日子啊……”
  刘绪明变了,所有人都说他变了。他开始收集《山西青年报》往日所有关于《弟子规》的内容,并一字一句地摘录在日记本上。渐渐地大家发现,他开始收敛自己的锋芒,与舍友的争执也逐渐减少。更让狱警感到欣喜的是,刘绪明竟然主动要求打扫活动室卫生,“简直太不可思议了!入狱8年,头一次见他这么积极!”
  在刘绪明的日记本上,狱警们第一次看到他柔弱的内心:“今天是母亲去世13周年纪念日,作为儿子不能去坟上祭拜,真是不孝。希望能尽早出狱,尽全力照顾父亲,以弥补自己以往的过失。”
  让人欣喜的是,刘绪明的“柔弱”越来越多:“2009年4月4日,星期六。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又到了,我的心中积满了愧疚和自责,也愈发思念亲人。虽然你们很少来看我,但我一点也不埋怨你们,你们工作忙,还要帮我照顾年迈的父亲,我唯有积极改造,争取早日出狱报答你们!”

  狱中“弟子规明星”
  随着刘绪明的改变,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学习《弟子规》的队伍,并推举刘绪明为学习小组组长。每天定时定点学习传统文化,并互相交流学习心得。“我不再觉得自己百无一用了,发现自己还是有可取之处的,对于这个shehui,我也不再憎恨。相反,我感谢每一个人,从兄弟姐妹到监狱警官,没有你们的帮助和鼓励,我不会有现在的状态。”
  “贵报的《弟子规》,从一读到目前的十四读,我一个字也没有落下。”刘绪明轻轻地吹了吹日记本上的灰尘,顺势用袖子擦了擦,一副很宝贝的样子。但当学习小组的组员来借看时,他却毫不犹豫地递给对方,“我希望每一个人都能从中得到启迪。”
  这位被狱友们推举为组长的人,现在已经是监狱的明星人物。“大家说我是服刑人员中转变最大的一个人,在贵报‘学《弟子规》,走完美路’征文活动中,我投稿有八九篇,让我意外的是,年终我居然获得了一等奖。”刘绪明告诉记者,在减刑这个“浩大战役”中,《弟子规》是第一功臣,“它不仅给我的德育教育增分不少,还让我建立了一种感恩的价值观,我觉得我获得了新生。”

  乐观迎接新生活
  
握着印有自己作品的报纸,刘绪明心情很复杂,因为这些荣誉,父亲再也没有机会看到了。“2009年12月23日,老父亲走了,我好恨我自己,如果早点积极改造,早一年出狱,还能和父亲一起过个年,吃顿团圆饭……”
  
采访接近尾声时,刘绪明的情绪渐渐平稳,他告诉记者,虽然父母不在了,但2010年7月3日出狱后,他仍然会努力生活、报答年迈的哥嫂;即使以后做的是擦桌子扫地的工作,他也一定会全心全意做到最好。
  
站在会议室的大玻璃窗前,刘绪明掩饰不住脸上的憧憬。他指着高墙说:“我一定不会再辜负外面精彩的世界,虽然这几天黄沙漫漫,但天空总会变蓝的,不是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