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往生论偈颂【五】

往生论偈颂【五】

往 生 论 偈 颂


【五


往生论


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


(第五集)


1987/7   美国达拉斯


繫念就是挂念。挂念什麽?挂念西方极乐世界,挂念阿弥陀佛。也就是说把我们心裡所有的牵挂都放下,换成阿弥陀佛,换成西方极乐世界,这就行了,这是人人都可以做得到的。换句话说,从今以后咱们什麽都不想,专想阿弥陀佛,专想西方极乐世界,就这麽回事情,这样就能往生。所以这个法门摄机才广。

说到「性」,性是根本的意思,是原因的意思。这个意思说明弥陀淨土它是随顺法性,不违背一切诸法的根本,这个根本就是现在所谓的本体,不违背本体。这个事很难懂,也非常的奇妙。佛除了在本经给我们说出之外,《华严经》上有说过,跟《华严经.宝王如来性起》意思相通,所以我们从大经上能够得到证据。法藏菩萨就是阿弥陀佛在因地的称号,于世自在王法会当中,他是世自在王佛的弟子,那个时候他就悟入无生法忍,他就悟入了。这个也叫做在经论里常讲的「圣种性」,这个时候他就是圣种性的菩萨,从自性当中发出的四十八愿。不像我们凡夫,我们凡夫发愿是从意识心裡面发的,所发的愿它会变,会随着自己情绪变,会随着外面环境变,这就不真实了,这个愿不是真实的愿。不像我们在《无量寿经》裡面读到的,法藏比丘他发的愿,不管在什麽样困苦艰难之下,他永远不退转,他不改变,他那个愿是从自性裡面发出来的。从这一点来看,法藏在因地的时候就不是凡夫,凡夫做不到的。所以有人说,法藏比丘在那个时候他已经证了十地菩萨,这个说法能说得通。

凭四十八愿建立西方淨土,这叫极乐世界。所以极乐世界是清淨因,是与法性完全相应的因缘所得的,也就是我们常讲「果中说因」,这个因就是性。又说性是必然的意思,是不改的意思,极乐世界所有一切诸佛刹土去往生的人,没有一个不是清淨色身、清淨心,所以他所得到的是清淨平等无为法身。《无量寿经》也给我们说,也讲得很清楚,「清淨法身,无极之体」,经上并没有说这是上品才能得到,或者是中品有差异,没说。没有说,换句话说,下下品往生也是得的是清淨法身,无极之体,这我们在《无量寿经》裡面读到的,所以那个世界是平等的世界。

四土三辈九品是有,我们只可以说理上有,事上没有分别。事上就是四土三辈九品找不到界限,不像他方世界,他方世界四土三辈九品的界限是清清楚楚的,它有界限的;西方极乐世界四土三辈九品是有的,虽然是有,界限找不到。你每天所看到的,凡圣同居土下下品的这些人,天天跟等觉菩萨在一起。等觉菩萨是实报庄严土,上上品生的,凡圣同居土是下下品生的,天天在一块儿,生活完全一样,所以界限分不清楚。因此在事相上看,西方极乐世界是平等世界,这我们在四十八愿愿文裡面读到,释迦牟尼佛在《无量寿经》跟我们讲得很清楚。

还有一种说法,「性」也可以讲「积习成性」,这个意思好懂。这个性就是讲习性,不是本性。习性是讲法藏菩萨集结无量的功德,这就是我们平常讲的修行,他有修功。他修行的功德与自性相应,所以习性跟本性相应,这个很难得,我们一般凡夫习性跟本性不相应。你看孔老夫子讲性多半是讲本性,《论语》裡面两次讲到,讲到「性相近」,讲到性,孔老夫子认为没有多大的差别,很接近。但是孟子跟荀子讲性是讲习性,所以孟子讲性善,荀子讲性恶,善恶是习性,不是本性,本性裡面没有善恶。六祖讲「本来无一物」,那是本性,有了一物,这是习性,不是本性。我们从这一点去看,法藏比丘在因地的习性如同本性,他的习性跟本性相应,这在禅家讲就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所以,讚歎西方极乐世界正道,它不是邪道。心正、行正、语正,「正道大慈悲」,这大慈悲第一是建立极乐世界,第二个是接引一切众生往生彼国,这个因缘是出世善根所生的。

正道也就是平等大道。所以我们学佛,诸位要是想真正用功,真正想学佛,学什麽?学平等心。《维摩经》上给我们说得很好,平等心是道,清淨心是道,因为一切法本来平等,一切万法本来平等。今天我们看到一切法为什麽不平等?不是一切法不平等,是我们的心不平等。心不平等,看一切法就不平等,这个叫迷,是我们把一切诸法的实相看错了,我们看错了。诸佛与那些大菩萨们,诸位读《愣严》就明瞭,他们的看法跟我们的看法不一样。他们用平等心,看到一切法无有一法不平等,所以平等是诸法的体相。淨土由大慈悲心生,大慈悲心就是弥陀佛道的正因。所以修行,如果我们把整个纲领提示出来,实在讲只有三句话六个字,「清淨、平等、慈悲」。慈悲是德用,不用学的,自然流露出来,只要你得到真正的平等、清淨,大慈悲心自然流露。所以我们真正要想学的,实在讲就是平等、清淨,学这个,在一切法裡面学平等、学清淨。

慈悲,佛在经论上通常给我们讲有四种,有四种慈悲。从最底下一层讲,第一个叫「爱缘慈」。这是一切凡夫都有的,顺着自己意思,我喜欢他,对他很爱护,这叫爱缘慈,一切众生统统都有的。第二种叫「众生缘慈」,这在佛法叫小慈悲,前头的爱缘在佛法裡头算不上慈悲,那是自私自利的。众生缘慈是小慈悲心,众生缘慈在我们凡夫看就很不容易了,能够推己及人,儒家所讲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众生缘的慈悲,想自己也会想到别人,这个叫小慈悲。

第三种叫「法缘」,这是中慈悲,法缘是菩萨有的。菩萨通达一切诸法,通达诸法,平等了,但是他自己还没有修到平等。他知道平等,从平等这个理生出来的慈悲,他这个境界没达到,他理上达到了,也就是他解悟,而没有能够证悟。佛法裡讲开悟,悟有解悟、有证悟,解悟是大开圆解,自己的境界没达到,但是理上明瞭了,从理上生的慈悲。虽然不是真正平等,但是接近平等,相似的平等,这是中悲。第四种是如来的,叫「无缘慈悲」,无缘就是没有条件的。菩萨讲慈悲还有个条件,什麽条件?一切众生平等,还有这个理论作依据的,有这麽个条件。到了如来果地上,条件没有了,没有条件,真正到达心境一如,生佛不二,万法一体,《华严经》上讲「一即是多,多即是一」,入了这个境界,这个叫大慈大悲。完全从清淨心、平等性裡面自然流露出来的,所以这叫做正道大慈悲。大慈悲就是出世善根,所以说『出世善根生』。

后面这两句『淨光明满足,如镜日月轮』。这两句是第四个意思,就第四种,「庄严形相功德成就」,也就是说西方极乐世界种种形色相状。在《无量寿经》第十二章,夏老标了一个标题,标题叫「光明遍照」。这裡面有几句经文说,「佛告阿难,阿弥陀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这是释迦牟尼佛给我们说的。实在讲成了佛,佛佛道同,佛佛平等,哪裡还有第一、第二!诸位要晓得,这个第一、第二是从形相上说的,形相上确实不一样,阿弥陀佛极乐世界跟十方一切诸佛世界不相同。也与阿弥陀佛最初的本愿相应,我们在经上看到,他当初见世自在王佛发心要出家的时候,他发愿作佛,不但发愿作佛,而且希望将来自己的国土依正都要胜过诸佛。所以在成就,果地上,果然是满了愿,经上对他的讚歎「光中极尊,佛中之王」。我们通常在一般晚课,八十八佛裡头也念到「法界藏身阿弥陀佛」,这不是容易事情。对一切诸佛没有用「法界藏身」这四个字来讚歎,阿弥陀佛是法界藏身,这也就是大经裡所讲的「光中极尊,佛中之王」。

这是十方诸佛所不能及,弥陀光明遍照十方恆沙刹土,佛光普照之处就是摄受一切众生,一切众生接触到佛光,没有不得度的。这个不仅在《无量寿经》是这麽说,大乘经论佛给我们讲得太多了。佛光既然是遍照恆沙国土,为什麽我们见不到?诸位要知道,绝对不是佛光不照我们,是我们自己障碍了佛光,见不到佛光。什麽障碍?经上常讲的二障,烦恼障、所知障,这是两种大障碍。所知障是迷惑,烦恼障是造业,业障!换句话说,有烦恼心就不清淨,有所知心就不平等。这个事情是很严重的问题。所以古德的教学法跟我们现在不相同,我在这一年当中深深的体验到。现在有许多地方请我讲经,我不去了,不像从前那样热心到处东跑西跑,其实那不是热心,那是胡闹,无知,迷惑颠倒!于自于他都没有好处,现在才真正觉悟,非常的惭愧。到六十多岁才觉悟,才回头,实在是很晚了。

古德的教学实在讲就是一门深入。几十年前,我读唐大圆的书,他讲的话我记得,但是没有把他当作金玉之言来看待。这一次再想想,他老人家的话,他在民国初年说的,对于中国的教育,他认真的做了一番批评。他说我们中国古时候的教育,着重在根本智,根本智就是着重在读诵,求根本智。西洋风气侵入到中国之后,中国人迷失了自己,学习西洋的方法,他说西洋的方法所得的是知识,不是智慧。他讲得很正确,是知识,西洋人没有智慧。中国从小开始读书就是叫你背书,背诵,而且背诵只背诵一种。背诵的目的是训练根本智,并不是叫你理解这个经的经义,这跟佛法到中国来,佛门的教学法观念完全相同。佛门一入门,五年学戒,那是什麽戒?不是戒律,五年学戒说戒律,那就错了。五年守老师的教诫,对于老师百分之百的依从,老师叫你念一本书,你这个五年乖乖的就念下去,不求解义,没有讲解,就是叫你读。实在讲,他的用意就是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一入佛门,先用五年的时间奠定戒定慧三学的基础,然后才开始学习,这样学法的。

所以我这一次来了之后,以后到美国来的时间,纵然来,时间会缩短,会很少。我在新加坡告诉大家,那时候演培法师请我到他那裡去讲演,演培是当代了不起的大德,我称他作老师,我跟他学过。我勉励新加坡的年轻人专心跟他学,用什麽态度学?如我过去跟李老师,拜李老师作老师的时候,李老师提出三个条件。第一个条件,就是只可以听他一个人讲经,任何法师、大德讲经不准听,只听他一个人的。第二个条件,我要想看书,不管看什麽书,佛经、世间书,都要经过他同意,要向他报告,他要答应,他如果不同意,不准看。第三个条件,更苛刻了,他说我从前所学的他不承认,一律作废,从今天起,入我门来,从头学起。这三个条件。如果三个条件不能接受,那就算了,不勉强。讲经,随便来听,来者不拒,去者不留,那可以。做学生不行,做学生要遵守这三个条件。我想想还是答应了。所以我告诉大众,希望大众认真去亲近演公法师。

我讲完之后下台,演公拉着我的手,到他的客厅裡说,我小时候做沙弥在观宗寺,也是这三个条件,那个时候我们心裡不服,好像太ZHUAN制了,以后是真正得到利益,才知道这个教学法的好处。现在诸位想想,用这三个条件能够招学生吗?一个都招不到,学生还要毁谤你,你有什麽了不起!法师多得很,你ZHUAN制,我到别的地方听去。这叫做师承,所以我学佛还沾到一点师承的边缘,相当不容易!

所以学,换句话说,就是要专。在这个时代找不到老师,这是真的,李老师曾经给我们说过,没有老师,找不到老师,怎麽办?私淑古人,依古人做老师。譬如说我们依印光法师做老师,我们下定五年的决心,一般时间都是五年,李老师那时候要求我也是五年。我五年真正得到他的利益,我报他老人家的恩,我守他的戒条守十年,时间加一倍,我跟他十年才离开他。如果我们跟印光法师,依印光法师做师父,《印光法师文钞》在,我这五年或者是到十年,我就念《文钞》。除他老人家之外,我统统不看,统统不听,你就是印光法师的学生,这个了不起!

实在讲这样子五年下来,人心定了,心清淨了,只要你心定下来,心清淨下来,你的眼睛就放光,弥陀光明你就会见到,光明遍照见到了。否则的话,我们这个心乱,乱修、杂修。今天跑这个道场,明天去看那个法师,搞得一塌煳涂。你们看看《文钞》,看看《永思集》裡头,有不少印光法师的学生,归依的徒弟,偶尔到庙裡去看看师父。印光法师来,见到他一定把他大骂一场,问他,你来干什麽?他说我来看师父。「师父已经见过了,还有什麽好看的。」骂回去。浪费时间、浪费精神、浪费钱财,不回家好好的念佛,到处乱跑。这是一个好老师,这是真正的善知识。这样的善知识,今天我们佛门提到印光法师,没有人不尊重的。有没有人讚歎他的?没有。为什麽?印光法师那个作风,信徒都跑光了,一个都没有了。现在大家要信徒。印光法师不要信徒,印光法师要自己身心清淨,叫一切众生各个身心清淨。清淨心裡面自然具足了戒定慧,三学增上!由此可知,我们自性清淨了,与佛光就相应。佛的光明,自性光明,这裡面也没有界限,才真正证实了生佛平等,自他不二,圆满自性遍照法界,才能入这个境界。

第五首裡面也有两桩功德庄严:

【备诸珍宝性。具足妙庄严。无垢光燄炽。明淨曜世间。】

前面两句是「庄严种种事功德成就」。这个意思是说,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报环境,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谓物质环境,物质环境的丰富、至胜。《无量寿经》第十九章,讲「受用具足」,给我们讲得很清楚,极乐众生,「受用种种,一切丰足」。丰是丰富,足是满愿,想什麽就得到什麽,不像这个世界非常之艰苦,生活不容易。西方极乐世界是思衣得衣,思食得食,经上讲,宫殿、服饰,香花、饮食,一切需求,应念现前,无不具足。我们读了的确非常的羡慕,跟我们眼前生活简直不能相比,我们这儿太苦了,他们那裡太自在了。这裡面的关键就是要自己真正能够相信,释迦牟尼佛决定没有妄语,阿弥陀佛的愿是真实的,不是假的,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容易,不难。

我们台北图书馆最近有一位陈居士往生,悟本也认识他。悟本晓得这个人,平常没人瞧得起他,看起来不怎麽样,他真往生了,预知时至。他有什麽本事?也就是最近两年,听我讲《无量寿经》,他听得很欢喜,他来问我怎麽修法,我就告诉他,你每天一定要念一部《无量寿经》,念一万声佛号。他年岁大了,七十多岁,退休了,时间有的是,他每天念一部经,念三万声佛号,走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们图书馆有十几个同修,临终的时候给他助念,他是预先知道时候,不但晓得哪一天,什麽时候都知道,有很好的瑞相,两、三年的功夫。所以,我们看《淨土圣贤录》,看《往生传》,真正一切放下的,往往在很短的期间他真有成就。

这陈老居士在台北,他只听我一个人讲经,我并没要求他,他其他道场都不去。而且是只听图书馆,我在台北两个道场,他只到景美去听,杭州南路他一次都没去过。我那边也有十来个人是两面跑的听的,我们也不好讲他。因为我在图书馆是专门讲淨土,讲《无量寿经》、《阿弥陀经》,一个星期有四次,两次是《无量寿经》,两次是《弥陀经疏钞》。杭州南路是专讲《普贤菩萨行愿品》,他《行愿品》不听,他只听《无量寿经》跟《弥陀经》。他专,专念阿弥陀佛,所以不专,不能成就。善导大师说得很好,他说杂修的人,真正讲往生,一万个人当中难得有三、五个;专修的人一个都不漏,一百个人修,一百个往生,一千个人修,一千个人往生,要专修!

我们今天真正明白这个道理,真正希望见阿弥陀佛往生淨土,再要是杂了,那自己害了自己,所以决定不能干。我今天在每个地方人家请我讲经,我的经就是五经一论,就是六样,其他什麽经请我讲我都不讲了,为什麽?我也要专。我劝的那些人都往生了,到最后我自己去不了,这是怎麽也说不过去。所以我也要专。道场要是请我去讲经,我得要看看,它如果是专修的道场,哪怕是一个人,我都去,他请我我一定去。如果它是杂修的道场,今天请这个法师,明天请那个大德,我不去。我去了没有意思,去也是扰乱他们,何苦!没有去的必要。他要专修,那我们一定要尽心尽力帮他忙,成就他。没有专修这个愿望,那实在是用不着,现在讲经的法师、大德太多了,有的是,不是请不到人,很容易请到人。

这就是看到西方极乐世界这麽好,决定能去得成,不管什麽样的人,连五逆十恶的人都能往生,这个法门真广大。所以古德,莲池、蕅益大师讲,这是如来彻底悲心,真是大慈悲到了究竟圆满处,造五逆十恶,只要你一回头,你还是一定往生。我们在《观经》裡面看到下下品,造五逆十恶的,才真正明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两种因缘。第一种因缘是积功累德,就是我们现在所修的。用什麽方法积功累德?信、愿、行,真信切愿,一心念佛,这就是积功累德。

我这一次离开新加坡,从香港经过,到香港大屿山看看能慈老法师,这个老法师今年八十多岁了,现在在大屿山住茅蓬,专念阿弥陀佛。我有三年没有见过他了,今年去看他。离开的时候,他送我到门口,告诉我一句话,咱们两个西方极乐世界再见。特别告诉我,你在外面弘扬淨土,一定要劝人每天至少要念一万声佛号。话说得非常之恳切。而且跟我讲这一万声佛号不必记数,记时就行了,大概念满两个小时就可以念到一万声。真正慈悲!

所以一生当中,一定要把求生淨土当作我们第一桩大事,其他的都是鸡毛蒜皮,不足称道的小事,何必去计较?何必去认真?应当放下,专心念佛。大经裡面告诉我们「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发菩提心就是发求愿往生的心,蕅益大师在《要解》裡说得很好。所以,经不可一日不念,念经的时候不要求解义,就一直念下去。念经就是修定,念经也是念佛,《愣严》上说得很清楚,「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经讲的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我们念经就是念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这个经念久了,会开悟。久了,心清淨,经文记得很熟,就能够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念头一起,马上就想到经文裡面的教训,与经上的教训相应不相应,立刻知道。真正念上三年、五年,我们的思想、言行就跟经上讲的一样,完全相应了。这样的人哪有不往生的道理?这叫积功累德,决定往生。

第二类是忏罪往生。临终的时候才觉悟、才后悔,真正发心忏悔,忏罪往生。像唐朝的张善和,宋朝的莹珂法师,一生造罪业,最后才后悔,忏罪。忏罪往生的人,就是讲临命终时一念、十念往生的,在以前根本就不相信这个法门,一生也许没有机会听过这个法门,临命终的时候,遇到善知识教他念佛,他一听就相信,就接受,就悔改,就念佛求生,这样往生的。那他品位如何?很难说。就看他忏悔的力量,三辈九品看他忏悔的力量来决定。所以,我们对于一生造罪业的人也不能够轻视,为什麽?也许他临终一下忏悔往生,品位还超过我们。

我们在《观无量寿经》看到阿闍世王,阿闍世王造的罪业是五逆罪造全了,他杀父亲,害母亲,把他的母亲软禁;破佛身血,跟提婆达多两个人联合起来,想害死释迦牟尼佛;破和合僧,五逆十恶干全了,他的罪业是在阿鼻地狱。《大藏经》裡面有《阿闍世王经》,阿闍世王到临命终之前才后悔,才晓得一生真正做错了,念佛求生淨土。他往生了,什麽品位?上品中生,我们看了几乎吓了一跳,他不是下品下生,上品中生。这真是我们中国古人所说的「浪子回头金不换」,他真回头。他回头,是好人裡头的好人,一般好人比不上他,他是彻底回头,真正回头,所以他品位一下就生那麽高。

所以我们自己纵然造作罪业,不要怕,不要常常挂在心上,要把阿弥陀佛挂在心上。忏罪它的定义是后不再造,我晓得这是罪过,我从今以后再不会有这个罪过,这叫真正的忏悔。常常想到过去过失,在那儿懊悔,这个没用处的,这个不好。佛在经上教给我们,为什麽?你每回忆一次,阿赖耶识裡增加一次印象,就等于又再造一次,这个很难得解脱的。与其去想过去那些罪业,为什麽不多想阿弥陀佛?为什麽不去想一想《淨土三经》?这个很重要。这个说来就是人人都有资格往生,就看你懂不懂道理,知不知道方法,如理如法的修学,个个成就。

到西方极乐世界,一切所需应念现前,这是阿弥陀佛大悲大愿,所以他的国土裡头珍宝具足,庄严、富丽、自然。古人讲,纵然是毘首羯磨天,毘首羯磨是印度人讲天上手艺最巧的天神,只要他做的东西都做得尽善尽美。毘首羯磨天也比不上西方极乐世界那种庄严之精细,比不上,绝妙精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