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蔡礼旭老师: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

蔡礼旭老师: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

“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所以这句很重要,读经书的时候必须要很专注,要能专心才能有所收获。所以我们第一节课跟孩子上课就会很慎重,先要求他们读经以前一定要坐有坐相,书一定要摆正。当他是用恭恭敬敬的心去读,一开始是这个态度,养成以后终身不改。假如第一次上课就坐的歪七扭八,边坐的时候眼睛还飘东飘西,那就很难得到真实受益。

  我们会跟小孩子讲,告诉他们这一本《弟子规》怎么来的,就告诉他:这个是依据孔老夫子的教诲编出来,而且还是清朝的李毓秀李夫子用了很大的心,从生活面把它整理出来,所以这一本书成就得来不易。

  坐都坐好了,对书本恭敬。接下来告诉他们:学问一定要靠平常不断的积累。有一句成语叫“滴水穿石”,石头硬还是水硬?石头。那为什么石头这么硬,居然水可以把它穿过去?为什么?因为它的不断一滴接着一滴,可能到十万滴、百万滴,甚至于更多的时候就能够把它穿过去,以柔克刚。所以这个“滴水穿石”就好比我们求学问,一字一句都要认认真真把它学好、把它读好,到时候你的学问就可以有穿石的力道。所以就告诉小朋友,我们这一只手叫滴水穿石手,每滴一滴,石头快要被我滴破了,我的学问就在这一只手不断专注着指着我念的字当中,每一个字我都把它记起来了,我都把它领会了。所以在读经当中我们都是教孩子,眼睛看书,手指着书,嘴巴跟着念,心也要在,心眼口还有手统统都要专注用上。 

《弟子规》对读书这件事有更加严格的要求,甚至对读书的环境,字的写法、笔墨的摆放等都给我们提出了要求。

  《弟子规》要求我们,“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这也是事关读书习惯的要求,换句话说,这一本书还没读完,你不要惦记着另外一本。这本没有彻底读完,那本就不要开头了。

  过去有很多学者,基本上是所有的学者,都非常反对这种读书方法。章太炎先生的大弟子,后来和章太炎先生齐名的,黄侃,黄纪纲先生,就非常强调这一点。他把那种一本书没读完就开始读另外一本书的读书方法,非常形象地叫做什么大家知道吗?杀书头。是不是?你这本书刚开个头,你就不读了,好比是把这本书的头给杀掉了。

  我的理解是,杀书头这种读书方法,会对孩子产生很不好的影响,使孩子从小在不知不觉之中养成浅尝辄止的坏习惯,不利于孩子养成持之以恒的毅力。有的人也许会有疑问,不是我们经常讲,读书应该分为泛读和精读吗?杀书头这3个字虽然不怎么好听,难道这不也是泛读吗?这是一种误解。且不说泛读绝对不是杀书头,泛读也是要整个一本书有一种快速的浏览,而且这种能力是后面要培养的能力。不是孩子刚开始读书的时候应该要培养的能力。我们可以看到,古人更看重精读,非常强调精读。

  明朝的时候,在江西这个地方,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学者叫胡居仁。他从小就非常聪明,当时大家就把他叫神童,他的读书法、读书精神对后代的影响很大。这是一个叫扎硬寨打死仗的读书方法,就是一旦我要读一本书,就像扎下一个寨子一样盯着这本书,打硬仗,就不管这本书里面有多少困难,我都要把它搞通,这是一种一心钻研的精神。他特别强调读书要持之以恒,他有一副对联非常有名,叫“苟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你有恒心,何必起早贪黑啊?最无益,最没有好处的就是什么?“一日曝,十日寒。”就是一天有太阳,十天冷得不得了。我们现在可以看到很多孩子考试前埋头苦干,用一种“大跃进”的精神,几乎要拼命了,考完试,该干吗干吗,扭头到9点钟、10点钟不起床,这个是很不好的。

TOP

我们要“悲智双运”。而这个“悲”字当中,其实对孩子,父母很自然的都有一种亲情的爱,但缺乏一种理智。这个时候,爱他,不遵循理智、不遵循道理,很可能变成害他。这个亲情之间没有用智慧,不只害了孩子,有可能还害了身边这些亲人。比方说夫妻恩爱,要表现在成就彼此的德行上。你不能夫妻恩爱变成她很挂心、很贪着这种情感,最后越来越执着,执着到一刻都不能离开你。请问这是不是很好地去爱对方?不是啊。让对方越来越执着了,这不是爱了。要让对方越来越有德行,越来越有智慧,这个才是爱。

    比方说当父母的人,我们不知道我们的生命会不会无常到来,所以我们要尽心尽力让孩子早一天不用依赖我们,他可以独立思考、独立生活。这样的心境去教自己孩子,很小就懂事,就有担当啦。可是很多妈妈很喜欢听一句话,比方说,出去三五天没有回来,一进门,这些孩子:妈,没有你我都活不了了。妈妈听了高不高兴?哇,真高兴,赶快再去做好吃的。那妈妈这个爱不就形成孩子的依赖了吗?所以真的看得远,那个爱是考虑到:没有我的时候他也能过得很好,这个时候我应该怎么样去爱他,怎么样去跟他互动。要这么去思考。不然像刚刚那对夫妻,先生对她的那种情爱,造成了她往后自杀的根源。为什么?以前的乐变成什么?变成苦了。求不得就变苦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