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首楞严王三昧的六字真言

诸位要知道,遇到障碍不是马上提佛号


                     净界法师


    安住的意思,告诉我们一个很重要的观念:禅净双修─当我们遇到事情的时候,心中有障碍的时候,诸位要知道,遇到障碍不是马上提佛号,记住不能提佛号,这样很辛苦;你要先把心带回家,你要观想─我们本来没有这个东西。


    比方:你看到你儿子很生气,我对你这么好,你竟然跟我讲这种话。你说,我用佛号来对治我的烦恼,你会很辛苦!你要观想:你本来没有这个儿子,对啊,你本来没有这个儿子啊!你本来没有,怎么有呢?因缘和合,虚妄有生。你观想你本来没有这个东西,你一定要把心先拉出来,你不是住在妄想跟它抗拒,你不是它的对手。

    蕅益大师说:日劫相倍─你修一劫啊,比不上人家修一天,这要理观的。你观想我本来没有这个儿子…没有这个儿子,那是今生的因缘和合虚妄有生,我还是要面对;但是面对当中,你本来没有,那从因缘的假相来面对,这个时候你再来提佛号,是先把心带回家再提佛号。

    修《楞严经》的人,第一个要注意─反应不能太快!真的!你反应快,那你就马上真心堕于妄境,那就完了,心随境转!

    你看我们很多事情后悔,那就是反应太快,这一句话不该讲、讲了。修《楞严经》的人让你动作会变慢,因为你要先调整心态啊,先把心带回家再来处理啊。所以你遇到事情之前,不是马上提佛号…不是马上对治,先把心带回家─

    你观想:哎呦,我本来没有这个东西,这个时候你心态先跟它分离一段,然后再提佛号,效果特别好。

    你平常这样训练,你临命终就是告诉你自己,我本来就没有这个身体,我本来就应该归还的,你不会执着你的身体啊,你本来就没有。所以《楞严经》是站在:本来就没有的角度来看人生,这个就是正念真如;站在真如的角度来观察生命,这个就是你要学的思考模式。

    所以修行你要先有理观─先破障,然后再事修,你要念佛也好、持咒也好,但是:你遇到任何事情,第一件事情,不是马上处理,而是把心带回家,养成这个习惯!

TOP

你这个打妄想的心,就是你成佛的心!


                    净界法师


    我们怎么去改造未来?因为你现在的身心是要创造未来,所以你怎么去经营你今生的生命?就是讲调伏的问题。那么五阴的重点有两部分:


    第一个是你的感受,另一个是你的想像。

    第一、首先我们会观察到:我们的生命世界有很多的感受,我们的心跟外境接触的时候,有快乐的感受、有痛苦的感受;这个感受是看到你过去生命的业力,就是你从什么地方来?如果你今生的感受,大部分都是快乐的,表示你从善业中来,你前生造了很多的善业;如果你今生的感受,大部分都是痛苦的,那你是从罪业中来。所以我们从我们今生的身心世界,我们可以看到,我们过去做了什么事情,这个感受叫做认命。佛教对于过去的东西,就是认命,佛教不试图改变过去,因为不能改变;所以你看凡夫,就是在果报上一直改变,结果弄到自己痛苦当中、更增加痛苦。

    第二、我们所要观察的是我们心中的想像,这个是关键,因为从你的想像,就看到你的未来,你面对生命的快乐、你面对生命的痛苦,你是用什么样的心态来面对,这看得到你未来的相貌。

    有些人,他有一块苹果,他就有一种冲动,想要切一块跟别人分享,这个人来生是大福报的境界;有些人,他有苹果,他是把它藏在口袋里面,那你来生就是贫穷。同样一个苹果,就看到我们每一个人不同的思考模式,也就看到他未来的生命相貌的雏型,已经看出来了。一个人到了四十岁,你的思考模式,大概就是你来生的一个图形;当然,在你死亡之前,你都可以改变,但是等你死亡以后,你又变成另外一个认命了,你这个业又变成另外一个果报,那你又得认命了,你这个机会就丧失掉。

    所以,我们对五阴身心,跟前面的破妄显真不同:破妄显真对于这个虚妄的攀缘心,是完全消灭;但是五阴身心当然它也是虚妄相,但是它是不能消灭,因为:你的菩提性、你来生的安乐道、解脱道,都在你一念的想像力!

    菩萨对于五阴身心是转变,你得借假修真,你这个打妄想的心,就是你成佛的心!所以佛陀在讲安住以后,菩萨以不生灭心为住;下一个开始要面对生命、开始去改变你的生命。当然你要改变它,你得先了解它,所以我们这一科开始讲到发明三观─菩萨以空假中三观来调整自己的心态、来创造安乐解脱的未来,这个是一个菩萨安住以后,下一个要做的工作,就是调伏:

TOP

你不想要痛苦,你就不应该造罪业!


                    净界法师


    这个觉的意思,我们再作一个说明。


    我们在没有学佛之前,我们的内心状态是跟着感觉走,你的心跟环境接触的时候,你想做什么,你就做什么,完全是活在直觉当中的,就是心随妄转。

    你今天遇到什么人事、你突然间有什么想法,这个想法就带着你去做什么事,你是没有办法作主的,你心随妄转,由妄想来作主。我们学佛以后,开始明白道理,这个佛法道理的观照有三层:

    第一个是因果的道理。

    就是每一个人生命当中,他的果报体是有差别的:你看这个人他看起来很有福报、财富很多,但是他多 病;这个人身体很健康,但是贫穷:就是说每一个人的果报是各式各样。这个差别,不是自然产生的、也不是上帝创造的,以佛法来说是有它的因缘──诸法因缘生。

    什么是因缘呢?简单的讲就是业力,所以我们讲:万般都是业,半点不由人。

    这个因果道理的意思就是说,它是一个隔世的招感,不是今生的。你今生的果报,是前生造作的业所创造的;那你得到这个果报,你又造一个业,这个业又创造你来生的果报。所以,前生的你创造了今生的你,今生的你又创造来生的你,这个就是佛法说的三世因果。那这个三世因果,就构成一个无量生命的水流,也就是说,生命的相续,来自于因果的相续。

    所以我们刚开始观照生命的真相,第一个就是看到因果的道理,这因果的道理告诉我们应该要避免造恶,因为你不想要痛苦,你就不应该造罪业;而且你喜欢有安乐、希望有安乐的资具出现,你就应该修善。所以对因果道理的了解,强迫我们去反省自己、去断恶修善,而这断恶修善的动力,来自于对真理的理解,所以我们刚开始的觉悟是觉悟因果。

    第二个是觉悟空性。

    如果我们的了解只是在因果的有相分别,我们会感到心是非常躁动不安的,因为你都是在善恶的对立、得失当中打转;所以我们了解因果以后,开始修习我空观,观察生命的本质是无常生灭的,在生灭当中没有一个真实不变的自我,所谓的生灭变异,虚伪无主。

    比如说:你前生是一只蚂蚁,今生变成一个人。你前生做蚂蚁的时候,你前生有蚂蚁的色身外表、有蚂蚁的心态;由于这个业力的熏习,你今生变成一个人的色身、人的心态 :这二个果报体,我们看不出有什么东西是不变的,完全改变了,因为前生的你跟今生的你是完全不同的。

    你前生做蚂蚁的时候,是很卑贱的,整天就是工作;你今生做人的时候,有不同的想法:所以,我们不应该在生命的流动当中,有一个恒常住、不变异的自我──这是我们心中的妄想,是错误的。所以我们透过无常、无我智慧的观察,知道生命的本质是刹那刹那生灭的,在整个生灭变化当中 ,没有一个不变化的东西,没有。这个时候,我们观察到我空真理的时候,我们内心开始产生一种寂静的力量,这个时候就慢慢趋向于涅槃的境界。这是我们应该了解的第二层真理,就是空性的真理。

    因果的道理是有相的,空性的道理是无相的,在大乘佛法来说都是偏一边的,所以我们第三个要了解的是真如的道理──中道的实相。

    我们开始了解到,其实整个法界的缘起,是我们一念心所创造的 ,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我们内心的本性是空性 的,但是它一动就是十法界的因缘,这个时候我们观察到整个生命,在我们内心当中,是观察现前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你看到整个生命的流动,每一个点都是即空、即假、即中,这个时候,你就同时观照到有相的因果跟无相的空性,这样子我们就开始趋向于真空妙有、妙有真空的菩萨道。

    这个就是在整个佛法当中,我们必须觉悟的三层道理:业果的道理、空性的道理、真如的道理,这个就是佛法不共外道的地方。外道也做慈善事业、佛弟子也做慈善事业,外道做慈善事业只是仰仗一分的信心,我们在信心当中,还多一层智慧,这个就是觉。

TOP

我们的色身是没头没尾的



                    净界法师



    佛陀引导我们怎么观察色身呢?


    首先你告诉你自己:我们本来没有这个色身,后来在前生的某一生,突然间一念妄动,去造了某一种业,可能你造的是一个善业,你到三宝的地方,突然间看到三宝的庄严,产生强大的布施持戒,诶!你今生的色身特别的庄严美妙,你所受用的这些物质世界是如此的安乐美好,就是那一念的妄动;那么你在某一生也可能是一念的妄动,是往邪恶的地方动,你今生的色身短命多病,受用的果报也特别的卑贱。所以说,我们的色身是在过去生的某一生,遇到某一个环境,结果仁者心动,心动以后就创造一个业力,那么今生把它表现出来。就好像:虚空本来没有一个华,结果突然间我们眼睛一瞪,诶!华出来了,等到结束的时候,这个华又消失掉,这个就是我们对色身的观察。

    所谓的如实空义─这个空观所观察的是心性的本体,是离一切相的;但是假观所观察的是心性的作用,叫做循业发现,个人循业发现的。

    我个人有一个小小的经验,跟大家报告一下──我在讲《楞严经》的时候,有一天…我要回我的房间,结果我开门的时候,不小心,这个门撞到我的头,产生一个包。那我就想:我这个头的包从什么地方来呢?你说,门给我这个包,不对!这个门是个物质,它怎么可能把我头上的包创造出来呢?你说,我头上自己产生的,我头上也不可能有这个包啊!那是从什么地方来?

    从《楞严经》的角度来说:我本来就没有这个包,但是门跟头碰撞的时候,我过去的某一个业力成熟了,就把这个包创造出来了,那么我在承受业力的时候,这个业力慢慢慢慢就像放电一样,放消失了,诶!这个包也不见了。所以我们的色身是没头没尾的,生命是没头没尾的!来无所从,去无所至,它只就是在过程当中,因缘合和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当业力在释放的过程当中,它的确有它的假名、假相、假用,但是你问它从什么地方来?你问它将往哪里而去?如果你一定要问的话─那它是从清净本然的空性而来,它也回到了清净本然的空性,所以说人生就是一个过程如此而已!

    你说你现在的色身:比方说我释净界,几十年后,我往生了,那我这个色身跑哪里去了呢?就跑到本来无一物的地方去了。它从本来无一物而来,它也回到了本来无一物而去了,等待下一个业力的成熟,又创造一个因缘的假相,这就是我们对色身的观察,就是所谓的即空、即假、即中。即空就是说它本来没有;即假就是循业发现,它本来没有,但它就是因为因缘就有了。这个就是我们对色身的这样子观察─我们不执着,但是也不排斥,因为我们要假藉这个色身。

   《楞严经》讲到五阴─我们对五阴的态度,跟前面对妄想的态度是不同的;我们前面对攀缘心是绝不留情,完全的破妄显真;对五阴的话叫借假修真,你一定要跟你今生的生命沟通的,一个菩萨不能够对今生的身心世界,全面的拒绝,那你就是在修出离之法,不是修菩提法。所以说,色身是暂时有,但是你好好的利用,它可以把你带回家的。

    佛法的思想是这样:我们从本来无一物,一念妄动离家出走了,你现在回家,你要循着你的老路回去。你当初是怎么离家出走的,你现在还是根据这个路线回家,没有其它的路线,这叫就路还家!所以我们不管你对今生的身心满不满意,你还得要利用它去创造净土的功德、创造你菩提的功德,这个就是调伏。

TOP

凡夫的五阴身心,它的本质就是如来藏妙真如性


                     净界法师


    佛陀拢总的征问:


   【阿难!云何五阴,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佛陀就问阿难尊者说:要怎样才知道,我们凡夫的五阴身心,它的本质就是如来藏妙真如性?这个如来藏妙真如性就是我们众生本具的现前一念心性。
我们解释五阴是分二部分:

    一、它的相状:是假借因缘所生,当然这因缘主要是业力,它的色受想行识都有它的相状跟作用。

    二、但是它的本质:是如来藏妙真如性。

    心性跟五阴的关系是怎么样呢?

    这整体生命跟个别生命之间,我们拿一个黄金,黄金是没有形状的,但是你可以把黄金塑造成一个佛像,你也可以把黄金塑造成一只蚂蚁、一个转轮圣王,这就有相状了;不同的相状,它就扮演不同的功能角色;但是这个相状是暂时的!诶…我们觉得这相状时间到了,又把它重新又熔成黄金,又创造另外一个相状出来;那么每一个各别的相状,这个就是五阴的相状,但是它们的本质统统是黄金,这个本质是不能改变的,没有黄金,就没有这些相状。

    这个地方所要诠释的,就是《楞严经》一段很有名的话,所谓─观相元妄,观性元真。我们对于五阴身心─观察它的相状是暂时的、虚妄的,但是这个虚妄跟妄想是不一样,妄想是完全破坏,这个虚妄是要保留的,你要借假修真,是改变它的;所以观相元妄,那么观它的体性却是真实的!所以大乘佛法对于生命是保持着:你不能执着,但是你可也不能放弃─不即不离的一个态度,这就是所谓的云何五阴,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五阴的相状─是暂时的虚妄的,但是它的本质─却是真实的。

TOP

你直接去念佛就能够信愿具足,我实在不相信!


                     净界法师


    信愿为慧行,持名为行行,信愿是来自于智慧的观照,所以蕅益大师说真正的信愿,来自于闻经达理,断疑生信! 是要你对经典透彻的了解以后,断除你心中的疑根,也就是说你这个人对净土法门完全都不了解,你就直接去念佛,就能够信愿具足,我实在不相信!


    你对于所皈依的境完全不了解,你能够信愿具足是不可能的!

    所以我们修净土它不是一个盲目的冲动,它是一个很真实的把整个生命真相掏开来,净土法门所扮演的特色是什么?很清楚的!你开始发起信心愿力,所以信愿是一种智慧的观照力!

    持名为行行,持名就是一种禅定力、专注力,对佛号专注的力量。

    一个是观照力,一个是专注力,这两股力量在整个净土法门的功能是不同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