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首楞严王三昧的六字真言

大乘佛法最高的指导原则,就是中道:远离两边,顺入中道!

                  净界法师


    丁三、结示消除次第(分三:戊一、诣何为界。戊二、并销次第。戊三、结劝传示。)


    当菩萨掌握了一个修行的真因,慢慢的走上菩提的真性,消灭五阴虚妄的执取,到底它的消除的次第是什么呢?

    戊一、诣何为界

    首先,我们看五阴到底是以什么当界限呢?

    一个菩萨要修到什么程度,才知道他真的已经远离五阴的执取,真实的不住在五阴呢?

    【汝今欲知因界浅深,唯色与空,是色边际;唯触及离,是受边际;唯记与忘,是想边际;唯灭与生,是行边际;湛入合湛,归识边际。】

    佛陀告诉我们:要远离五阴假相的执取。

    什么叫远离五阴呢?它的标准在哪里呢?

    佛陀说:你现在想要知道因界。这个因就是五阴。五阴是一切法之因,一切的根、尘、识都是由五阴所变现出来的;浅深就是边际。

    一、什么是色阴的边际呢?

    唯色与空。色就是有相,空是无相,从有相到无相都是色阴的边际。

    我们前面讲耳根圆通有提到,耳根所面对的是声尘,声尘它的一个色阴有两个相状,第一个动相:就是有声音,第二个:没有声音,没有声音也是一个声尘;动、静二相了然不生,远离动相的执取、远离静相的执取,这时候才超越了色阴,色跟空都是属于色阴。

    二、唯触及离,是受边际:

    我们想要脱离感受的系缚,不再跟感觉走了,那么什么样的标准,是远离感受呢?

    唯触及离。触就是心中的爱着,离就是心中的厌恶。当你很讨厌一个人时,你还是活在一种感受状态中;喜欢一个东西跟讨厌一个东西,心态是一样的,都是生灭心、都是轮回心。

    所以真实的、远离感受的人,他心中是无喜亦无忧,他没有所谓的讨厌,他也没有什么喜欢这件事情,所以远离感受是要远离触跟离。

    三、唯记与忘,是想边际:

    怎样知道我已经脱离妄想的执取呢?“

    记是有念,忘是无念。

    所以你经常什么都不想,无想也是一种妄想,远离想、远离无想,保持中道,这就是想的边际。

    四、唯灭与生,是行边际:

    灭是心中的寂静相,生是心中的活动,心中有很多的分别、活动叫做生;远离生跟灭两种相状,才能够超越行阴的边际。

    五、湛入合湛,归识边际:

    识阴的边际是湛,湛是有为的生灭之法,合湛是无为的寂灭之法。

    所以阿罗汉他在识阴当中,他住在这个无为寂灭之法,从大乘佛法来看阿罗汉圣者,他还是活在生灭法中,因为他住在空性,他不能产生随缘的作用。

    这一段文,提出大乘佛法一个修学的目标──当我们开始走上路的时候,你要知道你的目标在哪里,你才能调整自己。

    大乘佛法最高的指导原则,就是中道:远离两边,顺入中道。

    我们看大乘经典,佛陀开示菩萨,他很少讲偏执一方的话,除非他要一时的对治你,那是对治悉檀;佛陀所发明的真实义,从第一义谛悉檀来说,佛陀所讲的都是中道之义;佛陀说犹如莲华不着水一定说亦如日月不住空。

    所以佛陀引导大乘菩萨,他的思想永远是一种平衡式的思考。

TOP

菩萨云何应住?都没有安住,你怎么修行呢?不可能修行的!
                         净界法师


    戊二、并销次第

    前面是它的一个目标,这里讲过程─它的消除是一个什么样的修学次第呢?

    【此五阴元,重叠生起,生因识有,灭从色除。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我已示汝劫波巾结,何所不明,再此询问?】

    这五阴的根元,它是重叠生起的,它是一个生起,再生一个;一个生起,再生一个;好像洋葱一样,它是一层一层的。那么它生起的次第呢?

    是生因识有,它由细而粗,先有识阴,(识阴是最微细的…第八识),然后才有行阴、想阴、受阴、色阴,生起是由细相到粗相。但是我们要消除这五阴的执取,刚好相反,灭从色除,是从最外层最粗的─从色阴消除乃至于→受→想→行→识,是这样一个次第;生起是由细到粗,灭除是由粗到细。

    理则顿悟,乘悟并销,我们观一切法空,一空一切空;理观是放诸四海皆准的,既然观一切法…能够真实了解一个法是本来无一物,每一个法都是这个道理;但是事相就不一样了,事相的消除,它是一个一个按次第,先灭除色阴─先远离外境的执取、再远离自己的感受、再远离自己的妄想,慢慢再对治行阴、识阴,它是有次第的。

    佛陀又说:在前面的经文,已经把‘劫波罗巾’的六个结,这六结的道理,我们前面讲过了‘动静根觉空灭’刚好配五阴,现在如果还有不清楚的,再来询问。

    这段经文的重点:佛陀讲一个观念:本经它有理观、有事修;理观它是一个总相,观一切法的总相,事修它是别相的对治。

    不过从本经来看,理观是特别重要!理观影响到你的种性,你一生修学的格局到什么程度?就看你心中─经常用什么道理来思惟。

    天台宗很强调种性,忏公师父常说:你这个人性格怎么样?

    你学佛以后到现在,你遇到所有的事情,你就考虑到你个人的因果…这样做对我自己未来有什么样的安乐、痛苦,你就扣着你自己的因果在思考,你今生大概就是成就人天的安乐果报,因为你的思考模式,影响到你整个种性了,你完全用人天的因果来思考,成就人天种性。

    一个葡萄的种子,它长不出苹果来的。

    你整天的思考都是无常、无我,对所有事情完全一概的厌离—声闻种性。

    你能够保持大乘的安住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你这个是成就无上菩提的种性!

    所以你今天依止什么道理来思考事情,影响到你的根本种性,至于你做多、做少…那只是影响你成就的快慢。

    理观比较重要!因为你理观建立起来,种性成就了,那你的修行上路了,上了高速公路,你开得比较慢,开得比较快…到达目标是迟早的问题。

    印光大师常说:一个人,真实发了菩提心,那是一个什么境界?王子坠地,功超群臣。你生长在王族之家,你要继承王位的!你今天用人天的思考,用无常、无我的思考,你顶多做到宰相,宰相也不能继承王位,因为你不是那个种性!

    菩萨应该先建立理观,然后依止理观来带动你六波罗蜜的事修,这才是正确的!先成就你正确的思考模式,你才有资格来谈对治、谈修行;你的中心思想都没有建立起来,菩萨云何应住?都没有安住,你怎么修行呢?不可能修行的。

    所以理观是第一要务─大开圆解,明白第一义谛,建立正确的思考模式是根本,然后从这个思考模式,去发动你的断恶、修善、度众生,这才是一个正确的修行方式─以理观带动事修。

TOP

我们一般讲业力有三个标准

                          净界法师


    乙五、功德篇 (分二:丙一、明灭恶力用。丙二、明生善力用)


    假设我们透过前面正确的理观——即空、即假、即中的中道思想,然后带动了事修,这事修有两个:一个是持咒,一个是持戒;这样的理观跟事修,会带动什么功德呢?对我们有什么样的力用呢?

    丙一、明灭恶力用

    先明白它能够灭除我们的烦恼障、业障、报障,这种灭恶的力用:

    多功较量

    问:

    【阿难!若复有人,遍满十方所有虚空,盈满七宝,持以奉上微尘诸佛,承事供养,心无虚度,于意云何?是人以此施佛因缘,得福多不?】

    答 :

    【阿难答言:虚空无尽,珍宝无边。昔有众生,施佛七钱,舍身犹获转轮王位,况复现前虚空既穷,佛土充满,皆施珍宝,穷劫思议,尚不能及,是福云何更有边际?】

    佛陀在讲功德之前,佛陀先用对比的方式来说明,因为凡夫习惯活在二分法,直接讲功德是什么,我们很难去体会,所以佛陀举出一个情况,再加以对比,有助于我们了解。

    佛陀说:阿难!假设有一个人,(这个是假设),这个人他用遍满十方虚空的珍宝,这个珍宝很多…有十方虚空这么多的珍宝,然后把它供养十方的微尘诸佛,(不是供养一尊佛,而是十方微尘诸佛),而且他的心态是承事供养,心无虚度。

    承事就是他是亲自到佛陀的面前、至诚的供养。是怎么样的心态呢?

    念念相续,无有间断。他去之前,充满了期待;供养时,至诚恳切;供养之后又念念的随喜;他的供养心完全没有中断,心力特别强。

    佛陀就问阿难尊者说:你的意思怎么样?这个人以布施佛陀的整个因缘,他所成就的福德是不是很多呢?阿难回答说:佛陀啊!虚空是如此的无边无际,虚空里面的珍宝,当然也是无边无际!

    阿难尊者也讲出一个例子来作比况,他说:过去曾经有一个众生,是谁呢?阿那律尊者!他拿七钱去供养一尊佛;你看他能供养的财物,只有七钱,所供养的只有一尊佛,舍报之后,尚且获得七生七世转轮王位的福报,更何况是现前的情况呢!用十方的虚空,充满无量的珍宝,去供养十方微尘数诸佛,而且每一尊佛都是至诚恳切的去供养。阿难尊者说:以我的内心世界,我用多生多劫的时间,去思考这个福德,我也没办法把它算出来,他的福德怎么有边际、有穷尽的一天呢?

    我们一般讲业力有三个标准:

    第一个心——心力很强:你看承事供养,心无虚度,用这么多的珍宝、亲自去供养,而且中间又不敢打妄想,这心力很强。

    第二个境——上品境:父母、师长、三宝;中品境是人;畜生、饿鬼是下品境;他供养的福田,是一个最殊胜的田─心强境胜。

    第三个相续——他念念相续,无有间断:当然这个福报是非常的大!

    有为诸法当中,我们能够遇到佛陀,又很虔诚的去供养十方诸佛珍宝,当然是有为福报里面,最为殊胜、最为广大!

TOP

受持弘扬真如三昧,那么这个人有什么功德呢?

                         净界法师


    我们透过《楞严经》的理观跟事修,所谓的——回光返照,正念真如,而带动了整个波罗蜜的事修,对我们有什么样的一个功德?


    首先我们看灭恶的功德。

    前文佛陀讲到:有一个人他用十方虚空的珍宝,来供养微尘数佛,成就一个很大、很大的福德。这以下佛陀正式说明受持本经、弘传本经的功德:

    显经功超

    极恶因果:

    【佛告阿难:诸佛如来语无虚妄。若复有人,身具四重十波罗夷,瞬息即经此方他方阿鼻地狱,乃至穷尽十方无间,靡不经历。】

    暂时弘经:

    【能以一念将此法门,于末劫中开示未学。】

    罪灭往生:

    【是人罪障应念销灭,变其所受地狱苦因,成安乐国,得福超越前之施人百倍、千倍、万倍、千万亿倍,如是乃至算术譬喻所不能及。】

    佛告阿难说:诸佛如来,语无虚妄。佛陀为了加强我们的信心,先讲出一个观念说:身为佛陀,他的身口意都是真实而不虚妄的。当佛陀对于一件事情还没有确定时,佛陀通常的态度,是保持默然,他一旦讲出来的话,这件事情就确定了。

    你要是遇到佛陀说:佛陀啊!你看我会不会往生?

    佛陀一定保持默然,因为这有很多变数,怎么知道你会往生呢?所以这件事情还没有确定时,佛陀保持默然;但是佛陀的预言——像琉璃王七日之内必定死亡、堕入无间地狱,佛陀一旦讲出来,这件事情大概就是定业了;所以佛陀讲的话,是真实不虚的,只要出于佛陀的口中,那这句话就是真实的。

    佛陀先加强我们的信心说:假设有一个人,这个人在学《楞严经》之前,身具四重、十波罗夷——这个人他破了声闻的杀盗淫妄四种戒法,同时也破了菩萨的十波罗夷重罪,大小乘的戒都破了。他生命能够利用的时间很短,瞬息就要经历此方的阿鼻地狱;此方地狱结束以后,再到他方的阿鼻地狱,去受这无量无边的痛苦;他必须穷尽十方无间地狱,因为他造的罪,太重了!

    这样带有满身罪障的一个凡夫,他能以一念将此法门,于末劫中开示未学。他能够一念的相应,(这一念指的是很短暂的时间),以一念相应的智慧来受持真如三昧、来正念真如,乃至于把这样的一个思想,在末法当中,开示于未学之人。

    末法的众生喜欢颠颠倒倒、向外攀缘,他能够引导众生,慢慢的回光返照,把心带回家。那么这个人有什么功德呢?

    是人罪障应念销灭,变其所受地狱苦因,成安乐国。

    正念真如的人,他所造的四重十波罗夷的重罪,应念销灭,当下就销灭了;不但销灭,而且他还能够转变他应该要受的地狱苦因,转成往生安乐的国土,转苦因成安乐果,这是他的灭恶。

    其次,他的福德呢?他所成就的福报,超越前面这个布施之人,百倍、千倍、万倍,千万亿倍,乃至于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TOP

整个十法界它的根本,它的本来面目就是一念心性!
                        净界法师

    蕅益大师发明这段经文,从以下二点来解释:

    一、从智慧门:

    为什么这个人以一念相应的智慧,就能够把地狱的苦因转成安乐果呢?蕅益大师说:这个是因果法尔如是。因为十法界的升沉,唯此一念而已。

    为什么我们会到三恶道去呢?因为一念的迷惑颠倒。

    整个十法界它的根本,它的本来面目就是一念心性!

    我们过去用迷惑颠倒的心,来熏习一念心性,所以把这一念心性当中,本具的三德转成三障;你用迷惑颠倒的心、用贪嗔痴烦恼的心,来熏习一念心性,就把法身、般若、解脱三德,转成烦恼障、业障、报障。

    过去是这么回事,那现在一念的回光返照,以觉悟的心来面对一念心性,就能够转这个三障成三德,自然能够转地狱的苦因成安乐果,因果法尔如是!

    我们本来就活在一念心性──不管你承不承当、接不接受、知不知道它存在。

    总而言之,我们没有一个人,离开过你的一念心性,只不过是佛陀用觉悟的心,来面对他的本来面目,所以佛陀出现万德庄严;我们用向外攀缘颠倒的心,来面对我们的本来面目,所以我们出现六道的轮回;因果法本来就是这样,没有谁在主导的。

    所以你能够一念的觉悟生起,真实的了解到达妄本空,知真本有,这第一个消除我们的罪障。

    二、从福德门:

    为什么能够成就这么大的福报呢?蕅益大师又说:从福德门来说,一个弘经的人,他能够把这样的一念心性——把心带回家的道理,告诉末法众生,这表示什么呢?

    他能够转末劫的障碍,成正法的菩提。

    这个时代是末法时代,大家已经搞不清楚方向,也不知道该怎么修行,盲修瞎练!这个时候有人把经典:什么是你的本来面目找到了!这样子的话,就是把末法时代转成正法时代,因为正法时代,佛陀也是如是的宣说。他能够转末劫的障碍而成正法,所以他自然能够成就稀有、殊胜的功德。

    所以:从智慧门来说,你自己自受用,能够消你的罪障,成就你往生的安乐果;你能够将此经典乃至于四句偈、乃至于把这个观念告诉某一个人,那你等于是把这个人,带到正法。你了解道理,你跟正法差不多;你要不明白道理,就算你生长在佛世也没有用。

    我们说《楞严经》是大乘经典第一部消失的经典。

    什么叫:《楞严经》消失?诸位知道吗?

    当这部经还在,但没人知道里面讲什么道理,这一部经就等于消失了!我们的心念,已经不能跟这一部经相应了、不能产生一念的相应,虽然文字讲得很清楚…没有人懂得它的道理、没有人知道该怎么修行了,这部经在人世间,就等于消失!

    不是说经本还在就是经典。因为你要能转——心悟转《法华》,你要觉悟了,你就能够把《楞严经》在心中转;你要不明白道理,你整天读诵,那你是被文字所转——心迷《法华》转。

    所以从智慧门我们可以灭除自己的罪障,因为你的心开始改变了。其次,你今天能够把这个观念,告诉那些颠倒的众生,等于是把他心中的光明点亮来,给他一个生命的方向、给他一个希望、给他一个善根,那你等于是把他带回到正法时代,这当然功德就很大了!

TOP

心念的改变,正是启动你生命根本的改变!

                         净界法师


    关于一念的相应,我们讲一个小故事来说明:


    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个国王叫波斯匿王,就是舍卫国的波斯匿王,他很护持三宝。邻近国家的国王,送给他五百只的白雁来讨好他,因为波斯匿王军事强大。波斯匿王就把这五百只白雁安置在佛陀精舍隔壁的树林里,找了一片的林子,就把五百只白雁养在那个地方,白雁晚上在树林睡觉,白天就飞出来,在空中飞翔。佛陀到了早上,带着弟子们去托钵,回来吃完饭之后,佛陀按照常规要开示。佛陀开示的时候,那些白雁就飞到树林下,静静的聆听佛陀的开示;等到佛陀开示结束后,它们欢喜的又飞到虚空中飞翔,到了晚上又树林睡觉…如是的过了几个月;之后这些白雁,有一天要飞出来的时候,不小心,误触到猎人的网子,这五百只就被网住,全部死了。死掉之后,因为它们在临终之前,一念的智慧生起——闻法欢喜,皈依三宝,它们的神识就生到忉利天去了。当然他刚投生天人的时候,他会忆念我为什么往生到天界?感念佛陀的说法,五百个天人就以天人的身份,下到人间,绕佛三匝,用天女散花来供养佛陀;佛陀为说四谛法门,这五百个天人即当下证得初果。

    那我们看,这五百只白雁,它的心,本来是一个畜生的心,暗钝愚痴,它用暗钝愚痴的心来面对一念心性,当然出现的是畜生的果报。一念心性它很公平,你用什么样的因缘来熏习它,它就出现什么果报给你。但是当这五百只白雁每天听法之后,慢慢的…心生者则种种法生,它的智慧心生起了,它的暗钝心消失了,心灭者则种种法灭,它畜生的心消失了,三个月后业报尽了,自然的它天人的果报现前,转成一种智慧的心、皈依三宝的心,乃至于佛陀为他讲《四圣谛》,他跟我空的真理产生相应,而证得初果。

    所以:心念的改变,正是启动你生命根本的改变!

    你今天修了很多善法,你的生命不一定会改变;因为你修善,那是一种善业力,但是你听闻佛法,产生那种觉悟的心,这样的改变,不得了。

    我要提醒大家:善业力跟觉悟是两回事,你从根本上的觉悟,佛教叫脱胎换骨啊!

    在佛教里,外表的改变,那都没什么大不了的,但是你发自内心的觉悟那就不同!那真的是一念的相应慧生起,那真的是古人说啊:打破虚空笑满腮,整个身心世界都破坏掉了。

    一般来说,在家居士生命一个很大的觉悟、改变是受菩萨戒的时候,这时候的改变是很大的,菩提心发出来的力量是很大的。出家众,是你刚出家的时候,这是一个很大的改变;其次,你登坛受大戒的时候,也是一个很大的改变。

    从因缘法来看,受五戒改变不大,但是受菩萨戒的改变就很大了,你是以佛心为己心,那还得了啊!

    所以有些人受菩萨戒业障现前,这正常的,他一定要把业障逼出来,以前是烦恼做主,现在是菩提心做主,这个家主人换别人做了,那完全不同!

    所以:佛教徒的生命真实改变,从你的觉悟开始下手。

    诸位!你会觉得佛的功德法——佛者觉也,佛有无量的功德,三身、四智、五眼、六通,无量百千陀罗尼门,但是我们伟大的佛陀,用觉悟这个字来总持所有功德。为什么?为什么佛用觉悟?

    因为:佛陀所有功德,以这个当根本。只有觉悟才有一切所有的功德。

    这个人迷惑颠倒就算造善业,也只是个有漏的善业,还是属于轮回性。

    所以你不要小看你受菩萨戒,那一念的相应,那是你整个生命的脱胎换骨,当然你要真实的发心才可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