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首楞严王三昧的六字真言

你不要以为有一个东西,然后它清净本然!

                    净界法师


    师答学生问题:


    这个清净本然的意思,你不要以为说有一个东西的存在。

    你不要急着抄,好不好?先听一听,你这一天到晚抄,内心当中都没有消化,你不知道什么时候才开悟,你的手是不会开悟的,你的心专心听这个语言文字。

    我们讲清净本然,我不知道你内心是怎么想,你不要以为有一个东西,然后它清净本然,你是不是这样想?我不是讲「具足」,或是修来,这个我们先不提。

    这个清净本然的内涵,是不是有一个自性,它存在,然后它清净本然?是不是应该这样子?是喔?就是说,清净本然是一个名词,你假设认为说,我这一念心是清净本然,有一个大我存在,它清净本然,那这个是能所。清净本然是没有能所的,无我无我所。

    外道他也能讲出这个清净本然,他那一念心明静不动,但是他是自性执,这个世间上有一个大我,这个「我」是清净本然,他也讲清净本然,这是个能所,有一个「我」,一个我受用的「我」,这个其实还是自性执,这哪是清净本然!

    清净本然就是说,无我无我所,没有一个我存在,没有一个自性的执着。

    这个地方要注意,有些人说,清净本然周遍法界,这一切法都不存在的, 就是「我」存在, 这个就是四禅定- 「舍念清净地」 ,那个禅定就是这种境界,尤其四禅还不明,到四空定非常明显。到「空无边处地」的时候,那个观一切法空的时候,他那个空不是真实空,他把这个色法给息灭。因为四禅还有色法,四禅有微妙的色法。当然我们不觉得色法有什么样的感觉,那个禅定的人心细,他观察这个色法,对我们心是一种系缚,如鸟在笼,那个鸟被笼子给罩住,色法把我们的心给罩住。他观无边的虚空,就把色法给息灭了,就从色界进入到无色界,空无边处。空无边处的时候,他那个色法都不存在,他那一念心明静不动、清净本然。但是为什么他还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还是十二因缘?因为他认为清净本然就是有一个东西,「清净本然」存在,有一个法的自性执,你们都不存在,「我」存在,这个自性执就是无明,我执法执。

    所以清净本然是没有能所,没有我跟你的对待,没有一切法对待,其实还是我空。

TOP

人家修一日,超过我们修一劫,为什么?

                    净界法师


    戊三、结成


    【阿难!是五受阴,五妄想成。】

    这是作总结─前面五阴的果报,是由五种不同的妄想创造出来的。

    总而言之,你现在的色、受、想、行、识,都是妄想创造出来的。

    这里主要是讲达妄本空,知真本有,妄想本来是毕竟空的。

   《楞严经》讲了很多思想,其实就是一个主题:称性起修——

    你要站在一个本来没有烦恼的角度,来断烦恼;你要站在一个本来没有生死的角度,来了生死。这两句话诸位听得懂吗?

    你这两句话懂了,你学习《楞严经》基本上及格了;如果你这两句话还听不懂,那这一堂课对你来说,只是结缘——结来世的因缘,也很好。

    我再重覆一次:修行人不能站在妄想的角度,来思考事情;你要站在真如的角度,来思考事情,你的修行才会突破得快。

    你的思考模式,会影响你进步的快慢哦!

    为什么古人说日劫相倍?人家修一日,超过我们修一劫,因为他的智慧深。

    你不能老是活在过去的颠倒想,说:烦恼是真实的,我佛号也是真实的…我跟你拼了。那就糟了,那你要修到什么时候呢?你要想想看,妄想是无量劫打来的妄想,你现在少少的佛号,你想跟它拼了,你这不是不知量力吗?

    但是你有般若的智慧就不同了,你告诉自己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我站在一个本来没有烦恼的角度,来断烦恼;站在一个本来没有生死的角度,来了生死;从现在开始,你要从真如的角度来思考事情,从胜义谛的角度来思考事情,你进步就很快了。

    从本来无一物建立你的菩萨道,从本来无一物提起你的佛号,这就是本经首楞严王三昧的思想;先找到你的家,然后从你的家里重新出发!

    前面就是在讲这个观念——色、受、想、行、识,五阴是本来没有的,是后来的妄想捏造出来的;既然它是妄想捏造出来的,它自然可以还灭,是这个意思。

TOP

真跟妄最大的差别在哪里?

                   净界法师


    古德说:开悟的楞严,成佛的法华。


    本经在整个大乘佛法的定位,就是使令我们能够真实的开示悟入佛的知见,它的特点,就是处理我们修行人的一个根本问题。

    什么根本问题呢?

    就是─内心的问题,因为我们一切的思想、行为,都是从内心发动出来的。

    本经引导我们了解我们内心的世界,主要是把它分成——真、妄两个部分来发挥,真实的心性跟虚妄的想像这两部分。

    真跟妄最大的差别在哪里?

    当我们内心当中是有所住,住在一个因缘所生法;比方说色、受、想、行、识,那么这个五阴的身心,本来是我们过去的业力所创造出来的──你是善业力变现出来的,你今生的五阴身心是安乐、是庄严的;你过去是用罪恶的因缘,所变现的五阴身心,是丑陋的、是痛苦的。

    这种五阴身心,当我们心有所住的时候,我们的心就变成虚妄相;因为真实的心,它是无住的,就是我们常说的本来面目;五阴不是本来面目,它是假借很多业力的因缘,虚妄的显现一个假相出来,就像魔术师:本来只是一条手帕,这条手帕是本来面目,但是魔术师他有很多幻术(幻术比喻我们的业力。)他拿这条手帕一变…诶!变一只兔子,这只兔子就不是本来面目了,它是假借魔术师的幻术变现出来的,所以当我们的心,住在这只兔子的时候,我们的心也变成虚妄了。

    因此真、妄最大的差别——妄心是住在一个相状上,当然一般人,都住在一个外在的色阴,好一点的,是住在自己的感受、自己的想像,跟着感觉走、跟着妄想走,使令我们内心变成一种虚妄相。

TOP

一个修行上路的人他的心应该是平稳的!

                     净界法师


    本经发明真、妄——分成两部分来发挥;在前面的理论篇,佛陀用一种对比的方式,把真心跟妄心的功德跟过失,把它很明确的对比出来。


    我们从这个地方,得到两个结论:

    第一、安稳跟不安稳的差别:

    当我们的心,住在五阴的时候,我们的心是不安稳的;因为你五阴的相状,它是业力所变现的,这个业力——我们过去生所造的业,它不是固定的;我们有时候造善、有时候造恶,所以在释放业力的时候,它是有时候今天很顺利,有时候明天就不顺利。

    所以你看到一个修行人,如果他的心是起起伏伏的;诶!你看他昨天、今天很安稳,明天又闷闷不乐,这个人肯定还活在妄想中——有所住!

    一个修行上路的人他的心应该是平稳的,因为你慢慢知道这个相状是不能执着的,生命是让你历练的,不能让你执着的!

    所以说:一个人,如果是住在五阴身心的话,他的心肯定是起伏很大——不安稳性,心中没有家的感觉,在外面到处流浪啊!今天打了一个好妄想,明天就起了一个不好的妄想,他就有一种不安全感、不安稳性。

    真、妄的第一个差别:安稳跟不安稳的差别,这一点佛陀在前面的三卷半讲得很多─主人跟客人,你不要老是跟着客人走,他是暂时来挂单的,不要以为你今天拜佛拜得很法喜,你有所住!要知道因缘所生法是没有错的,你生起一个法喜的感受没有错,但是你有所住的时候,你糟糕了!因为你的安稳性是假借这个法喜的感受生起的,它走的时候,它把你的喜悦也带走,你假借外在因缘而有的,你还得要还给外在的因缘。

    所以一个修行人突然间很高兴、突然间很悲伤…这都不是好事情,这个人还没真实的找到家,你还是被妄想、感觉牵着走。所以我们一定要先安稳下来,把心带回家这是第一点。

    第二、障碍跟非障碍的差别:

    我们一个人习惯有所住,住在自己的感觉、住在自己的妄想,你很容易产生对立-——能、所的对立;一旦有对立,你就有爱憎取舍的情绪,就会去追求、去讨厌某一个特别的东西,那就产生烦恼了!

    所以你看一个打妄想打多的人,他烦恼特别重,因为烦恼是你自己捏造出来的。

    所以:从前面佛陀讲理论篇的三卷半经文中,我们可以知道真、妄是不同的;真心─是安稳的、功德性的;妄想─是不安稳的、是障碍性的。

    佛陀前面三卷半就是讲这两个道理,让我们一个修行人──弃生灭、守真常,远离妄想,安住真如,以不生灭心为住,这是理论篇的重点。

TOP

学过《楞严经》之后,差别在哪里?

                   净界法师


    但是佛陀讲到后文的三卷半,(从第三卷半到第七卷)的修行篇,佛陀口气就不同了!

    前面三卷半是以对比的方式,分析真妄是不同的,有真就不准有妄,有妄就不能有真;但是佛陀讲到二十五圆通的时候,佛陀就把真、妄的思想,以一种圆融的方式来开显——真妄不二。

    五阴的妄相并没有错,当你安住真如的时候,你必须从空出假,重新面对你生命的假名、假相、假用。

    所以:大乘佛法观一切法空,但不坏因缘的假名、假相、假用。为什么呢?

    因为菩萨要积功累德,你不把握当下的因缘,那你去哪里修呢?你不可能回到过去的五阴,你也不可能到未来的五阴,你当然是把握当下的身心世界嘛!所以当我们真实安住以后,以不生灭心又重新面对你五阴的假相,还是要借假修真。

    佛陀告诉我们:真实的功德,你还得从五阴中求,菩萨就是要从五阴中布施、从五阴中持戒、从五阴中修忍辱,乃至于禅定、智慧。

    所以到了修行篇,佛陀叫我们安住不生灭心之后,以真实的心,又重新面对五阴,当然这时候心态不同─青山虽然依旧在,但是今天的夕阳,可不是昨天的夕阳,心态不同!我们开始以一种历练的心情,假借外在的假相,来修学内心的功德。

    我们常说:如是一心中,方便勤庄严,在一念心性当中发起菩提心,假借外在的五阴假相,来断恶、修善、度众生积功累德,成就福德、智慧两种庄严。

    所以我们研读《楞严经》,你会发觉:佛陀前面讲的,是用对比的方式来呈现,让我们产生安住;到了修行篇,佛陀就把真、妄结合一起,开始调伏,以真实心来面对五阴。

    当你面对你的五阴身心世界,《楞严经》的心态是什么心态?学过《楞严经》之后,差别在哪里?

    你还是面对你的家人、你还是面对你的子女,但是你是站在一念心性的角度,站在你本来没有这个儿子,那是因缘而有的;所以是站在一种本来无一物的角度,来面对生命──我本没有烦恼,但是我还是面对我的烦恼假相;我本来没有生命,但是我还是珍惜我当下的因缘。

    大乘佛法观一切因缘法,它是即空、即假、即中,先修空观,破除我们的执取,从本来无一物当中,建立你的人生观。

    所以《楞严经》的特点就是称性起修!

    你站在五阴的角度来面对五阴,那你就糟糕了;你认为生命是真实有的,那你就被它牵着走,你的人生变成非常被动,你完全被过去的业力牵着走。

    所以:我们不能住在五阴来面对五阴,要站在一念心性的角度来面对五阴。

TOP

《楞严经》的重点,只有一句话!

                   净界法师


    我要提醒大家:修行人,你的心住在什么地方,对你会有很大的影响;


    你住在五阴再来调伏五阴,你就不是它的对手了,你就很难修行了。

    你看有些人修行了几十年,没什么进步,方法错误!

    所谓诸法因缘生,你掌握一个解脱的因缘,它当然是往解脱道走。

    所以这个根本问题,你一旦错了,正如《楞严经》说的:你住在一个五阴的假相来修行,你是虚妄性的;就好像你用沙去煮,它一辈子不可能煮成饭。

    五阴身心是生灭性的、是轮回性的;轮回性的东西,你能够修出菩提性出来吗?不可能嘛!

    你要产生菩提的果,你必须找到菩提的真因;所以你如果找不到你的真实心性,那你不可能产生菩提性出来,因为你的因都没有找到,你怎么会有结果出来呢?

   《楞严经》的重点,只有一句话,就是──让你把心带回家。

    外面不是不能去、五阴不是不能面对,但是你要先把心安定了,安住在一念心性,你才有资格谈到面对五阴,你没有找到家之前,你没有资格谈五阴的对治跟调伏。

    《楞严经》它是先求安住再求调伏,菩萨一定是先找到你真实的本来面目,安住在不生灭心,观察你自己的生命,你本来没有这些东西的,那是假借因缘和合虚妄有生,站在本来无一物的角度来面对生命,这时候你就掌握了整个《楞严经》的修学了,这个就是首楞严王三昧——改变你的心态!

    你过去喜欢布施,你还去布施;你过去喜欢放生,你还去放生;统统没有关系,但是你站在一个一念心性的角度来修布施、一念心性的角度来持戒,所有的功德,变成菩提性而不是轮回性,比较大的差别在这个地方。

    所以《楞严经》整个修学,其实就是改变一个菩萨的心态──你的心态改变了,你整个生命因缘,就完全改变;你心态不改变,你就很难修行。因为你本质错了,你本质是虚妄性的,你不可能成就真实的功德,不可能!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