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用《弟子规》播种习惯

用《弟子规》播种习惯

用《弟子规》播种习惯

文/张店区和平小区小学 向冬梅



说起《弟子规》我并不陌生,早在几年前我就带学生背过,但仅仅是背诵而已,并没有真正领悟到其中的真谛,更没有系统地去实践,对《弟子规》的认识仅仅局限在“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上,其他的内容虽然结合德育故事给孩子讲了很多,但反映在孩子行动上的却很少。今年暑假,教育局推荐给我们读《细讲<弟子规>》,让我重新认识了这本国学经典,对《弟子规》中的内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感悟。从蔡礼旭老师讲课的字里行间就能感受到他的人格魅力,他就是一个彬彬有礼的人,一个极有耐心、极细心的人。

  读《弟子规》,觉得它的作用对教育学生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规范。

  美国作家萨克雷说:“播种行为,可以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可以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可以收获命运。”我一直想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但每一级学生都有让我遗憾的地方,有的孩子很聪明,但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坐不端,立不正,有的动作磨蹭,一点作业写半天,边写边玩,有的字写得很不规范,这些小毛病让我很困惑,我在时时思考教育的方法,却常常不得其法。《弟子规》让我找到了教育学生的钥匙。二年级开学整整两个月,班上状况百出,我疲于应付,有时会慨叹怎么会有这样的学生,说多少遍也说不进他的耳朵里。这时,《弟子规》帮了我大忙,我带着孩子背诵《弟子规》,从中找出适合孩子的和他们一起阅读,给他们讲解其中的意思,并让他们努力去做。我们从最基本的“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屡、俱紧切”做起,让孩子首先有一个良好的精神状态,结合学校的要求:戴干净整洁的红领巾,行标准的队礼,让孩子有学习的目标,我时时不忘提醒孩子衣着整洁,孩子们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在学习方面,我用“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去要求学生,希望能以此来规范孩子的学习行为。

  二、教育学生学会做人。

  《弟子规》将学会做人放在了第一位,主张有余力再去学习其他的学问。我从最基础的行为规范养成入手,将学会做人规则化。《弟子规》规范了学生的思想,行为,对学生价值观念的形成、人格的确立起着关键的作用。

  1、事虽小,勿擅为

  我在指导学生背诵《弟子规》时强调,一个人可以不成材,但是必须学会做人。具体教育过程中,我不放弃每一位学生,对学生施以爱心,经常鼓励学生乐观向上,向学生讲好学生的标准首先就是有高尚的品质。另外积极表扬学生中关爱他人,乐于助人,拾金不昧的好品德。班内有一位特殊的学生,学习跟不上,但我不希望他在品德形成方面也有缺陷,我教育他和同学和睦相处,教育别的孩子不欺负他,这样的孩子怕被别的孩子欺负,有暴力倾向,每当他和别人起冲突的时候,我一碗水端平,不是一味指责他,而是问明情况,公平解决问题,在课堂上我要求他和其他孩子一样安静听讲,不破坏课堂纪律。渐渐的,他也能安静地坐着,不再去扰乱别人了,班中积极向上的好风气逐渐形成。

  我们班有个叫小刚的孩子见到别的同学的橡皮很有趣,也想要,但他不是让家长买,而是让自己的好朋友带钱给自己买,事情虽然小,却在班内造成了不良影响。我用这件事教育孩子们,不正确的事不能做,哪怕是件小事,《弟子规》中讲:“事虽小,勿擅为,苟善为,子道亏。”

  2、父母教,须静听

  蔡礼旭老师讲过很多孝的故事,《弟子规》中也特别强调做人首先要“孝”,一个对父母都不孝顺的人,如果说他能够干成大事业,那也许是一种巧合;一个不懂得礼节的人,在人生的道路上跌跌撞撞行走,最后付出的代价也是很大的。特别是现在的社会,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外界的诱惑越来越多,孩子们个个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对父母颐指气使,丢失了传统的仁义、礼孝,变得以自我为中心,目无尊长,缺乏感恩之心,若父母稍有不从,便大发脾气,指责父母,好想父母成了他们的奴仆,父母应该为他们干这干那,就连作业忘带也是说,父母忘了给他装书包里了,面对这样一群孩子,或者说一代人,需要我们引导,从点点滴滴的生活小事中引导学生发现父母得不容易,慢慢让学生知恩、感恩、报恩。在每周一次的雏鹰争章活动中,除了根据孩子在学校表现的章外,我还请家长参与评选“礼仪章”和“自理章”,孩子在家的表现也能在争章活动中体现出来。

  3、见人善,即思齐

  短短的半个学期,我们班已经出现了两起找别人代替写作业的现象,一次是小美为了得到同位的橡皮,主动帮不愿写字的同位写作业;还有一次是一个相当不错的孩子嫌写作业太累,要求好朋友帮他写,当然,这两次都被我识破了,孩子们写的字是有差距的,如果有心是一定能看出来的。可我不知道在此之前或者之后有没有这种情况再出现,《弟子规》中提到:“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告诉我们诚信是一种美德,这几个孩子的行为当然首先是不讲诚信,弄虚作假;《弟子规》还说:“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意思是好友之间相互规劝,力尽善行,不光是找别人替写作业的行为不讲诚信,那个替别人写作业的同学也不能算作是好朋友,看到好朋友犯错误了不加以制止,还帮他的忙,更是错上加错了。几个孩子都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决心不再犯同样的错误,但我觉得孩子品德的形成需要老师和家长付出很多心血。为了避免类似的问题出现,我给孩子们讲了《手捧空花盆的孩子》的故事,让孩子们明白唯有诚实,才能获得一生的成功。

  看到孩子取得了一点成绩就沾沾自喜,我告诫他们:“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则警。惟德学,惟才艺,不如人,当自励。”孩子们虽不完全明白其中的意思,但知道一定学习别人的优点,向品德良好的人去学,这样才能不断进步。

  小小的一本《弟子规》,让我感觉距离孩子形成良好的习惯,形成良好的品德越来越近了,我希望通过学习和力行《弟子规》,让每个孩子能健康快乐成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继而有良好的品行,《弟子规》也让我对这本国学经典越来越喜欢,让它成为学生的行为规范将是我努力的方向。

TOP

我们今天希望孩子的成绩好,是养成他良好的学习动机,就是他的责任,他的孝心;养成良好的习惯,就是每天固定读书,不放逸;再来,有很好的学习方法。好的学习方法,《弟子规》就有,「方读此,勿慕彼」,学习要专注;「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所以教导孩子学习,就要落实在自己的生活处事待人接物,这才是学习,才是学问。可是我们现在学的东西都考试用而已,那反而学习的东西跟生活脱节,甚至于学得愈多,都不做了,都觉得自己懂得很多,就傲慢了,反而瞧不起父母,瞧不起长者,这就麻烦了。所以知识还要伴随着德行成长才好。不然你说,小学二、三年级,学了牛顿定理,跑回去问他妈:「妈,妳知不知道牛顿第二定律?」他妈说:「不知道」,孩子说:「妈,妳怎么连这个都不知道,真笨!」,那就长浮华。所以《弟子规》对于学习的正确心态,引导得非常好,这都是学习的心境。

包含「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只要上课不明白,遇到的事不明白,赶紧记下来去请教老师,请教有智慧、有经验的人。那孩子这个习惯养成,他都是主动学习,一听不懂,赶紧去问他的老师。其实老师最欢喜的就是学生好学,我们的孩子养成今日事今日毕,没听懂的赶紧问,就得到老师最好的关怀跟照顾,孺子可教也。所以这就是主动学习的方法。包含《弟子规》还说「宽为限,紧用功」,读书要有计划,每天应该读哪些东西,立定目标。「工夫到,滞塞通」,不是每天混日子。「明日复明日」,明天再说,明天再说,「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我这一生都等着明天,「万事成蹉跎」,很多事情就都耽误过去了。所以人只能把握当下,不能寄望明天。

一个人的孝心开了,八德都开,百善皆开。我们看孝,「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悌;「亲所好,力为具」,忠;「父母命,行勿懒」,信。「父母呼,应勿缓」,礼;「事诸父,如事父」,你看那个情义,连父母不在了都有;礼、义、廉,「物虽小,勿私藏」,廉;耻,「德有伤,贻亲羞」,耻出来了。仁爱和平,仁,「冬则温,夏则凊」,孝当中,仁爱心就出来了;爱,「亲有疾,药先尝」,爱心出来了,体恤备至;和,「怡吾色,柔吾声」,对父母;平,「号泣随,挞无怨」。所有的善都从这个孝流露出来。所以孝心开了,真的百善皆开;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一彰显,所有的家庭社会问题全部都解决了。所以只要我们抓到根本,抓到孝,抓到伦理、道德、因果教育,我们相信社会的安定、家庭的和谐是指日可待的。 

TOP

3月8日下午,全国政协委员、叶剑英之女凌孜做客新华网,与网友交流父亲叶帅与读书。

在回答“一个普通人想学儒学应该从何下手呢?”这个问题时,凌孜推荐了《弟子规》。凌孜说我们做什么事情都要把基础做好,比如说你要想种树就必须要把根扎下去,所以我们学习任何一个学科来说打基础都很要紧,要不那些小学生学那么多的算术干什么,这就是打基础。比如说我们学开车或者上街过马路,要知道怎么过马路。小朋友们上街的时候,家长一定告诉他“红灯停、绿灯行”,这个规则不能改变。我们儒家教育的根本要求就是从落地开始,家里就要告诉孩子做人的道理。这个教育的最好的一本书就是清代的李毓秀先生写的《弟子规》,他把感悟和总结都写出来了,这就是做人的交通规则。

凌孜认为做人就要先学会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你的社会关系,家庭关系的定位应该怎么来认识。比如说,在家是爸爸就是爸爸,爷爷就是爷爷,孙子就是孙子,在我们不了解这样的层次和规律的情况下,现在我们看到很多家庭里面爷爷就是孙子,大家一般开玩笑的时候就会说:“祝贺你当孙子了”,爷爷就当孙子的孙子。我们的《弟子规》就是告诉你们,爷爷、父母、孩子应该是长幼有序的,否则孩子就不能成为一个报效国家的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