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凡夫学道法,唯可心自知。造次向他道,他即反生诽。谛观少言说,人重德能成。远众近静处,端坐正思惟。但自观身行,口勿说他短。结舌少论量,默然心柔软。无知若聋盲,内智怀实宝。头陀乐闲静,对修离懈惰。(道宣律师)
凡夫学道法,自己获了什么成绩,只要自己明白,不是同道的,不用与他理论,谈多了,他不相信就要毁谤。毁谤就造罪,其罪是很重,其因果也很可怕,凡夫人不知道。除了自己不毁谤别人,也不使别人有毁谤的因缘。经上说善护他意,其意思是不给别人造犯罪的原因。不开口,即教别人无机可趁。宣公上人生前常教弟子,眼要瞎、耳要聋,只管自己、不管他人。真正少言说的人,是受到别人尊重的。古人说:“沉默寡言,道貌俨然。”古代中国大诗人陶渊明云:“闲静少言,不慕名利。”不仅佛教如是,儒家及君子人也是以少言为处世上策。
远众静处坐。佛尝说:“独处闲居,静处之人,帝释诸天所共敬重。是故当舍己众他众,空闲独处,思灭苦本。”所以远众静处是修行的关键。端坐正思惟是入佛之阶梯。登上阶梯才能升堂入室。昔南岳示道一云:“汝为学坐禅?为学做佛?若学坐禅,禅非坐卧;若学做佛,佛无定相。于无住法,不应取舍。汝若做佛,即是杀佛。若执坐相,非达其理。”以前六祖批评神秀禅师的住心观净、长坐不卧。曰:“住心观净,是病非禅;长坐拘身,于理何益?”既然许多大德曾批评坐禅,为什么道宣公又提倡端坐正思惟呢?道公所谓端坐,是藉端坐来正思惟的,其实端坐也不只坐,也通行住坐卧四威仪,即是行住坐卧中观察思惟,来鞭策,使纳入修行之轨道。思惟正,身业语业也就能正,三业清净,也就能正精进。正业、正定、正命,更进一步达到正念、正见。这都是经过观察及正思惟才能得到的。
经云:“自觉圣智究竟者,一切法相无所计著,得如幻三昧。”《涅槃经》云:“澄汀清净,即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明矣。”修行不是言下就可悟入的,要经过长期的磨炼。理可顿悟,事须渐修。宣化上人告诉修行人,要把舌头藏起来,少批评别人长短,常回观返照自己。昔日虚公赐信曰:“随缘消磨”,四字意义无穷。随是指能随缘、随众、随事、随处安息。果能如此,心与道日渐合一了。缘是说应酬众缘,和光同尘。消是把一切尘劳杂念消除干净,磨是把习气毛病,磨得光洁。若达到此境界,便是上文说的:默然心柔软,无知若聋盲,内实怀珍宝。假如还有一点习气未除,嗔恚之火未灭,能够内怀珍宝吗?
偈曰:
内怀珍宝心常悲 万念如灰入道悍
形异众非宣养晦 谦谦君子自牧卑
(十)处众外独,宜韬宜晦。若哑若聋,如痴如醉。埋光埋名,养智养慧。随动随静,忘内忘外。(翠严禅师)
祖师说和光接物,亦名和光同尘,光者即是本性也,一大光明藏也。和光者即是性与心合的境界,养道要如龙养珠,也像妇女怀胎,需善保养。处众处独,随缘自在,如切如蹉,如琢如磨。昔四祖大师经年在闹市中养道,六祖十五年在猎人队中养道。以前福建省一座大寺的大寮里,有一位烧火僧,一天有个行脚僧教他参话头,不久开悟了,便到附近的山洞中潜修。过了十多年,时机成熟,便出山洞,在大路边烧开水给来往过客喝。这时刚死的京城太后娘娘托梦给皇帝,请福建高僧超荐。帝不知是谁,只好命请福建所有僧人进京。这位烧水僧看到许多僧人挑行李上路,便问他们到何处去。曰:“到北京去为皇上超荐太后。”他说:“我能一起去吗?”从答:“你这老人去有何用?”他说:“我不会超荐,替大家挑行李总可以吧?”众僧答:“那倒可以。”皇帝为了分别谁是真正的高僧,事先在在宫门口埋了一部《金刚经》。到了京城,其他僧人不知地下有经,都大步跨过去,惟有他在门口一跪。守门的问他为何不进来,他答:“地下有《金刚经》,不能跨过去。”皇帝知道这位就是太后要请的高僧,于是说你翻筋斗进来吧。便倒头翻进去了。皇帝问他超荐需用何物,僧答只要搭一台子,一张桌子,一个小幡就够。皇帝照办。他上台一举幡说:“我本不来,你偏要爱,一念不生,超出三界。”说罢,把幡一放就下台。皇帝觉得太简单,这时太后现身拜曰:“已经超脱,望皇上礼谢法师。”于是,皇帝亲自陪他吃饭,饭后游御花园。皇帝问他要什么礼物,僧注视皇帝身上穿的裤子。皇帝便把裤子脱下来给他,封他为“龙裤国师”。
所以学道人不管是和大众相处,或独自一人时,都要心境一如,二六时中,如痴如醉,做一个老实人,对一切法相无所计著,知道心虚幻无实,常使虚明朗彻,离生住异灭,即是法忍现前也。
(十一)虚公说:“念佛要细水长流,念念不断,念到一心乱,心境一如,深潜不露,是名持戒。若浮于外,未久必败。有口若哑,有耳若聋,绝群离俗,其道乃崇。”(《西方确指》)
五九年,我与虚云老和尚通信,蒙公回函四封,犹如久旱甘霖,茫茫大海中的灯塔,奠定我出家之决心,由此而能坚持信念,不为顺逆两种风所改弦易辙,直到依愿出家。但当时我并不知道虚公的处境,后来才得知原来虚公时在一批狂徒的疯狂虐待毒打之下,仍置生死于度外,回我四封信,不啻字字血泪,句句金光,像慈母抚慰乳儿般,频频叮嘱,虚公真不愧人天师表也。
回忆当时,现在的出家生活犹如天堂。但有不少人却抱怨,早知佛法像今天这样腐朽,我也不出家了。是的,末世出家人,讲修持、谈戒律的少,追逐名利、执权仗势的多,但佛陀的修行正范、三藏教仪仍丝毫不差,修行人有觉末法而发菩提心,有畏三界而助精进,人生无常,何不自念生死而助于道,反心恶别人懈怠。生死茫茫,盼各位痛切念道!
偈曰:
茫茫大海虚公灯 指我迷津出尘纷
已舍尘劳超三界 深潜不露如妙明
(十二)当屏人独处,自办道业,以设像为师,经论为侣。(袁宏道)
古来大德悟后,都要经过一番修练,并且以经作鉴,时时对照熏修。二祖悟后,初祖传下《楞伽经》以为印证。六祖会道后,五祖传《金刚经》以为鉴照。一番大修实证之后,才可出山,开场接众,大阐心灯,全心在法,无名利之心。
偈曰:
古来大德立规范 代代相承道径孤
黄严梅花惊绝世 谁怜枯木用心苦
五、忍辱精进一心向道
(一)应代一切众生受加毁辱,恶事向自己,好事与他人。(《梵网经》)
我出家不久,写了一篇小诗,题曰“五台山安单之誓”,登在《万佛城月刊》二三零期。宣化上人根据此偈,发出邀请函,因此得以去美国七年参学。此偈是初发心人的心境。莲池大师说:“僧人要心愈大而胆愈小。心大故并包十界,荷负万灵而化度无量;胆小故三千威仪八万细行,持之不敢怠慢。”这个就是初发心人的心境。虚公云:“宜本无我利他的精神,多做社会服务。”又大乘经云:“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此菩萨境界也。普贤十大愿王,如来八千返娑婆,又观音大士倒驾慈航,皆诸佛之境界也。
偈曰:
初心菩萨在发心 中等菩萨心与行
无我利他十大愿 诸佛圆融妙难论
附五台山安单誓如下:
遁念出家者 著意在修持 转换法王家 俗心无由辞
因此来五台 顶礼诸佛师 知客安单毕 万缘随念息
起倒二六时 坐卧水清澈 凉风飘柏子 寒鸦坠黄叶
境界本来空 成败何欣戚 但愿春与秋 旌旗振关隘
塞外有消息 湫池映鸿雁 未证菩提果 先发菩提誓
不透祖师关 誓不出户限 学佛十多年 故我未曾昧
不进亦不退得体诗无言
(二)纵宿业深厚,不能顿断,当方便抑制,自劝自心。(妙禅师)
理可顿悟,事须渐修,古来大德都是这样,就如六祖大师,开悟后尚隐居猎人队中十五年潜修。开悟之后想要作大通家,开堂接众,那是不可能。古语说一盲引众盲,相续入火坑。修行人一定要韬光晦迹,仔细熏修,一番大修,方有一番大悟。方便抵制,自劝自心,即是自己估计自己,不要冒失,自以为了不起,古人说初生之犊不畏虎,则自伤也。
偈曰:
虚怀君子德 恬淡岁寒心
耻作俗付庸 喜看波水平
(三)善友罕逢,恶缘偏盛,非咬钉嚼铁,刻骨铭心,何以自拔耶?(藕益大师)
回忆我一生所遇的善友,父母、亲戚、师长,对于我的爱护,我对他们的真诚,当然非一般泛泛之交可比。所谓爱有世、出世之分,俗家的亲友们所爱的,无非是婚姻眷属。出世则化爱为慈悲,以了脱生死的DA法,为最尊最上。世上友直、友谅、友多闻,又如凤毛麟角般难值遇,大多数都是恶缘之友,势利之交,谈不上什么道义。行出世道,想了生死,幽然授业师直下针砭、痛彻骨髓地教化,如不能承受,反生恶心。像这样不肯用心谦下学习,是得不到真正受益的。今生有幸修道,若堪受善友的教诲,能刻骨铭心,昼夜思量玩味,如咬钉嚼铁般坚定,则无边法益大喜也哉!
所以路是人走出来的,若自己不去仔细琢磨,而想要有一条光明大道,是难啊!
偈曰:
回忆善友与恶缘 唯有修行须誓坚
蒲团坐穿非难事 顶门一针几人圆
(四)当主敬存诚,于二六时中,不使有一念虚浮怠忽之相,及与世人酬酢,唯以忠恕为怀,则一切时、一切处,恶念自无以而起。(印光大师)
这是古人的用心处,也是今人之学处,二六时即日夜不辍。主敬是指对佛(不对佛时对心)毕恭毕敬,不杂一丝一毫虚浮狂妄的心念。虚云老和尚能日夜用功,但有四时放松,即使放松不在功夫上,也没有虚浮杂念,二六时中不杂用心。不怕念起,但怕觉迟,如念起即觉,觉之即无,这样观照用功,早也如此,晚也如此,久之功夫纯熟,自然打成一片,方不负有心人矣。
与人交往也该开诚布公,推心置腹,不应怀有一丝欺诈。学佛就得学菩萨心肠,若不改自私自利的坏习气,只知有自己不知有别人,这样要学什么佛呢?
学佛即是学自己,自己的心要时时明白,没有一点隐私,无一点不可告人的,那就对了。能如此,则一切时、一切处,恶念无从而起,有此用心的功夫,往生西方必矣。但还要至诚恳切地用功,否则中途怠慢,依然宝山空回,请各自珍重。
偈曰:
二六时中勤用功 功夫不负有心人
若果中途生懈慢 宝山未至功也空
(五)伊庵权禅师用功甚锐,至晚,必流涕曰:“今日又只恁么空过,未知来日功夫如何?”师在众,不与人交一言。(莲池大师)
这位禅师用功甚锐,可见日日、时时、刻刻,都在用功,并且不与人交往,可见其用功之程度,到了每天晚上,必痛哭流涕曰:“今日又这么空过,不知来日如何?”由此可见,他勉励自己的功夫,律己甚严,如此用功,进步必速。今天有几人能这样时时督促自己呢?所以真精进者自然进功速,不真正用功而盼望成就,岂非空想,说食数宝而已!
偈曰:
各人吃饭各人饱 各人生死各人了
黄泉路上无老少 阎王面前无情讨
(六)闻教便行,奚待更劝?(妙什禅师)
听到净土法门,即便修行,这是上等人,如良马见鞭影便行,中等马鞭抽上身才行,劣马就是抽打亦不行。净土行人应该要如良马般,撩起便行,阿谁无分?相信西方是我们的家乡,大家高高兴兴、欢欢喜喜的日夜祈祷回家。
偈曰:
净土法门闻即行 娑婆何堪生依情
待到临终归去日 莲花胎里性即真
(七)惟名闻利养,甜爱软贼,及嗔心嗔火,虽有佛力,不能救焉,行者当深加精进,以攘却之。(妙什禅师)
这里指的名闻利养,恩爱牵缠,及嗔火时燃之人,即使佛力也不能相救,所以应及早反省,明了自己的习气毛病,天天忏悔消除,做一个真实的修行人。
偈曰:
名闻利养恩爱牵 嗔火猛烈洗心田
若不自忏早剔除 莲池恐被染缘遮
(八)世之最可珍重者,莫过精神。世之最可爱惜者,莫过光明。一念净即佛界缘起,一念染即九界生因。凡动一念即十界种子,可不慎重乎!是日已过,命亦随减,一寸时光即一寸命光,可不爱惜乎!苟知精神之可珍重,则不浪用,则念念执持佛名。光阴不虚度,则日日熏修净业。(彻悟禅师)
世间最值得爱惜的,就是活在当下的精神,我们好好想想,每天把这宝贵的精神,用到什么地方去了?若任光阴虚度,等于把生命当儿戏,白白浪费了一样。就如把黄金做的弹子,拿去打麻雀般可惜。每晚要思惟反省,今天又过去了,自己一点也没用功,不知来日功夫如何。如能这样天天策励自己,勤求不息,则可说是光阴不虚度也。
偈曰:
言必忠良听必聪 出入行藏礼仪恭
心下了然俱洞彻 光明如日正当空
(九)莲花种子,荣悴由人,时不相待,珍重!珍重!(彭二林)
西方莲池的莲花,实在是生长在我们的心水中,依个人心中之善恶,而转变荣枯。我们心向善,时时培植功德,西方池里的莲花,就欣欣向荣。如果我们心中都想罪恶损德之事,西方池里的莲花,也就枯萎无光,所以说荣悴由人。轮回路险,无常迅速,时光是不等人的,赶紧努力,莫教虚度后悔。
偈曰:
胜年不常来 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 岁月不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