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解》

续 54

    「净心之实相,本是空有同时,谓之一真法界,诸法一如。」我们在现前生活当中,事事物物去看这个、去体会这个,体会不二、体会一如、体会同时,你从这里面去体会,用这样的功夫。这一句佛号决定不能间断,我们心里只有佛号,没有别的。但是我们看一切法,我们用这个角度来观察,好处在哪里?帮助你看破、放下,念佛往生毫无障碍,好处在此地。所以我们讲《金刚经》的用意,就是看大家念佛不得力。所以把《金刚经》拿来讲一遍,帮助大家看破,帮助大家放下,把念佛往生的障碍排除掉,使我们净宗法门一帆风顺,我们目的在此地。

   观察,如《楞严经》上讲的「微密观照」,小注前面的「精密观照」,精密跟《楞严经》上的微密,意思是相同的。方法就是不用心意识,不要有意的去打妄想,有意就变成妄想。自自然然去观察、去体会,要久久体会,功夫就成就了。你真的能看破,真的能放下,你的心永远是清净的,决定不会被外缘所干扰,这个样子功夫怎么会不得力?你的生活怎么会不自在?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想什么时候去见,就什么时候去见,这个多自在!真正是《般若心经》上所说的「度一切苦厄」。但是修般若,得「照见五蕴皆空」才能「度一切苦厄」。我们没照见五蕴皆空,也度一切苦厄,这是我们人人可以做得到的,只要自己肯努力一点,就能成功。
上面讲到「一真法界」,讲到「诸法一如」,这是大乘经的精华,也是最要紧的教义;我们修学要想知道的就是这桩事情,所谓菩萨证果,也是证得这桩事情。因此我们在前面说完之后,后面再用比喻来说明,使我们对这个事情能够更深入明了一些。


   在这里面为我们说出「同体」,谁跟谁同体?一切诸法都是同体的。尽虚空、遍法界,我们佛门里面的术语常讲「依正庄严」,依报就是我们生活的环境。环境范围太大了,从最微细的地方来说?我们穿在贴身的汗衫,这是我们生活环境,身外之物都是生活环境,我们居住的环境,我们活动的环境。现代由于科技的发达,交通便捷,我们的活动空间,已经不像从前一个小的城市地区,现在的活动空间已经遍及全世界,几乎每位同修都到世界其它地区去渡假、观光旅游,所以活动的空间大了。不过现在这个大,只大到这一个地球,只有少数人他们到过月球,不是多数人,少数人到过月球。还有没有人的宇宙飞船,曾经登陆火星、水星,没有出太阳系。在我们想象,将来科技再进步,大概在太阳系的旅行是不成问题的。


   可是这一个太阳系范围非常的小,如果在整个无穷浩瀚的太空当中,这个太阳系的范围很小。科学家告诉我们,太阳系是我们银河系里面的一个小星系,而银河系的范围就非常广大。从银河这一边到那一边的边端,用光的速度来量的话,差不多都要二十万光年,就知道这银河系的范围多大。这一个范围在我们佛经上讲,才是一尊佛的教化区,我们佛经里面讲的佛刹,一个佛刹、一佛土,一个佛的国土,实在讲就是一尊佛教化活动的范围,这是一个银河系。这是我们过去一般人,对于经典上讲的,都是这样去体会。


   可是我们看看近代,黄念祖老居士在《无量寿经》批注后面,他附一篇文章,这一篇文章也是他从北京交给我的,我们复印在这个经的后面,这他的看法,看法也不无道理,看法有道理的。他是一个学科学的人,他在天津大学教无线电学,他是一个科技人才。据他的看法,这一个银河系实在讲就是我们佛经讲的一个单位世界,这个就了不起,这个范围就太大。我们知道一个小千世界是一千个单位世界;换句话说,要一千个银河系,才是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才是一个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才是一个大千世界,一个大千世界是一尊佛活动的范围,如果以这个一千乘一千,再乘一千,十亿个银河系才是一佛土,一尊佛的教化区,一尊佛的活动范围,这实在是太大太大了,我们简直不敢想象。


   现代科学虽然很进步,还没有发现十亿个银河系,还没有看出来,你才晓得佛的佛国土是多大!一尊佛国土就是一个三千大千世界,就是一个六道轮回。诸位要晓得,单位世界的天顶是初禅,小千是二禅,中千是三禅,大千世界的天顶是四禅。所以一个大千世界,只有一个四禅天,它有一千个三禅天,有十亿个初禅天,这么大的数字。黄老居士的说法,他是讲银河系的中心,就是佛经上讲的须弥山。这个中心我们现在科学家叫它做黑洞,银河系的中心,这个地方的引力非常之强,任何物质到里面都被吸收了,连光到那个地方都被吸收掉了,他觉得那个是我们佛经上讲的须弥山。所以须弥山不在地球上,他说的这个也有他的道理在。像这样的大千世界,在这个太虚空当中是无量无边,一切诸佛如来都说不上它的数字,你说这个范围多大!


   这么大范围里面一切依正庄严,依报就是物质的环境,正报就是身体,有情众生都同体,我们与佛同体,我们与一切众生同体,这是我们必须要认识的。在这个地方用一个比喻来说明,这是古德常讲的,用「金」跟「器」来做比喻。拿金比作体,用器比作相,十法界依正庄严的现相就好比是器。金是「能现之体」,「唯一」;器是「所现之相」,「无量」。体是一个,就是黄金;但是它所现的相,那真是无量无边,你喜欢要个什么东西,就可以用黄金造一个什么东西,造得再多,几千种、几万种,体还是金,体没有变,用这个比喻比较好懂。器是无量。经上常说,像《华严经》上讲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为无量,无量为一」,一是从体上讲的,无量从相上讲的。凡是讲一,从体上讲的;讲多、讲无量,都是从相上讲的。体跟相是一不是二,正如同金跟器是一不是二。离了体,离了金,没有器,离了器也没有金。因此,体相是一不是二,或者是体用都一样,体用是一不是二。所以同体;不但同体,「同时」,底下讲「一为无量,无量即一」,同时。


   我们一般人对于同体,这个意思还能够接受,说清楚能够接受,对于同时就感觉得很迷惑。其实如果真正明了是同体,同时就并不难懂。这才真正契入不二法门,不二就是一,体相不二、体用不二、性相不二、理事不二、事事也不二。《华严经》上讲的不思议解脱境界就是这个意思,就是「同体」、「同时」所现的这个现相。不思议解脱现相,这个现相在般若经上就叫做「实相」。实相就是一真法界,就是诸法一如;般若经上讲「诸法一如」,《华严经》上讲「一真法界」。从这个表上看,更醒目一些、更清楚一些。这一个观念非常重要,这是决定正确的观念;我们对宇宙、对人生、对一切万法,能够晓得是「同体」、是「同时」,这就是入佛知见,你的看法想法跟诸佛如来一样。

    「20、须知一切法皆由心现。一切实者,一切法俨然在望。此语是破执无。一切非实者,一切法当体即空。此语乃破执有。若知空有同时,可见空有俱不可说。何所用其分别哉。」


   「须知一切法皆由心现」,这个心是真心,都是由心现。「一切实者,一切法俨然在望。」这是讲他不讲空,讲一个实相。我们六根能够觉察出来这一切现相存在,俨然存在,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就叫俨然。「此语是破执无」,佛这个说法也是事实,佛没说错,是破那些执着无的、执着空无;也就是说执着体,而不承认有相的存在。哪些人?世间里面四空天的天人,四禅天的无想定人,这些人都是执着空,这是没出三界的。三界之外的小乘,阿罗汉跟辟支佛执着空,所以他们证得的涅槃叫偏真涅槃,证的是真,没错,偏在一边,偏到空里面去,所以虽然证得涅槃,不起作用,有体无用,这个错了,世尊常常在大乘经上责备他们,说他们这些人堕无为坑,不能够明心见性。所以这个说法是破执无的。

   「一切非实者,一切法当体即空。」一切法,相虽然是有,体没有,体是空寂,清净寂灭。我们现在佛经读得多,观念确实慢慢自自然然变过来,晓得这一切现相,是刹那九百生灭的相续相,所以我们对这些相就能放得下,能够看破、放下,不再执着,不再是「这个是我有的,那个是我要的」,这个念头虽然是还没有断,但是非常的淡薄。无论什么事情,有也好,没有也好,所以这个心确实清净很多,妄想少了,知道这个世间一切法里面没有得,当然也没有失,有得失这个执着那很辛苦,没有得失就自在了,真正体会到随缘度日的那个味道。平常我们佛经里祖师大德常讲随缘度日,这个话你会讲,那里面真正的味道你体会不到,因为你没有去做,你没有入那个境界,那个体会不到的。为什么不肯做?没看破。以为是实在有的,这个真的叫自找苦吃,没有这回事情。所以我们晓得一切法当体即空,连我们自己的身体都是如此,这个身相也是「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也许你要问,这个观念有什么好处?好处很多,最起码的好处是你不生病。当体即空,病在哪里?没有了!没有病。你执着这个身体是我就会生病,病总得有个东西去生,身体不是我,当体即空,那病在哪里?你找都找不到,这个好处就有了。再有一个好处是年轻,不会老,纵然功夫不够,不容易衰老。所以说忧、悲、老、病、死,都是因为有「我」,这个错误观念,认为外面东西都是实在的,才惹这个麻烦。如果你把这个事情看破了,看清楚了,真能放下,忧悲老病死都没有了,它真有好处。不要说生活在此地,生活在尽虚空、遍法界都得自在,没有不自在的。为什么会自在?因为「同体」,因为「同时」,这是道理,这是事实真相。这个说法是破执着有的。


    「若知空有同时,可见空有俱不可说。何所用其分别哉。」这种分别、妄想、执着,自然就没有了,空有是同时的,性相是同时的。因此佛教给我们两边都不执着,那就对了,与事实真相完全相应,你怎么会不自在!

    「21、若约究竟义彻底说之。言遣则一切遣。言不遣则一切不遣。须知凡言遣者,因执故遣。若无所执,则无所遣。故空有同时亦不可执,执亦应遣。」


   「若约究竟义彻底说之」,这就是更深一层去观察、去体会。「言遣则一切遣」,遣是离开、放下、舍弃,不是说我这一边放下,那一边还留着,那个不行,一舍要一切都舍。世间法舍掉了,佛法也要舍,佛法也不能执着。为什么?佛法还是因缘生法,佛法与世间法还是「同体」、「同时」,万万不能够执着,执着就错了,执着是大病。执着佛法也没有办法超越六道轮回,所以佛法也不能执着,这是一舍一切舍。

   「言不遣则一切不遣。」不遣是什么?从相上讲的,世法、佛法一切万相它有,它不是没有相,体一定现相。当没有妄念、没有妄想的时候,所现的相叫做「一真法界」。如果里面有妄想、分别、执着掺杂在其中,所现出来的相就叫十法界,就叫六道轮回。所以六道、十法界,是分别、执着里面变现出来的。所以说有体决定会现相,相不能灭的,相会转变。因此,诸佛菩萨教给我们要断恶修善,你能够断恶,恶的相不会现前;你能够修善,善的相就能够现前。所以说是十法界依正庄严是什么原因?业因果报变现的相续相而已。无论是善境界、逆境界,都是刹那生灭了不可得。因此,诸佛菩萨在三恶道度众生,他没有苦受;在西方极乐世界度众生,他也没有乐受,苦乐两边都舍,空有两边舍了,苦乐两边也舍了,他才能得自在,智慧才真正能现前。只要有一丝毫放不下,那就是无明,那就是烦恼,那就是生死的根源,所以一定要彻底放下。


   「须知凡言遣者,因执故遣」,这个遣对什么说的?对执着来说的。遣就是放下。在古时候,在中国南宋,浙江奉化出现了一位布袋和尚,我们现在大家都称他弥勒佛、弥勒菩萨。现在弥勒菩萨都塑造的是布袋和尚像。布袋和尚也是不修边幅的,一天到晚背一个大布袋,到处去化缘,人家给他东西,他也不管什么东西都往布袋里一放,背着就走了。曾经有人请教他老人家,「你怎么修行?」向他请教修行的方法。他站在那个地方,把布袋放下。那个人也不错,懂得他意思。修行,怎么修行?放下。「放下之后怎么办?」他把布袋再背上来就走了。放下跟背起来是同时。《金刚经》上,「应无所住」是放下,「而生其心」是背着就走,他用这个方法表示。一部《金刚经》所讲的,他一个动作一表演,全都演出来了。我们费这么多事情来讲,他一表演就出来了,他真的是在行道。放下之后要懂得提起,提起的时候要懂得放下,放下跟提起是一不是二。你要认为是两桩事情,那你就错了。它是同时的,同体同时,这才显示出诸法一如,空有同时。


   「故空有同时亦不可执,执亦应遣。」空不能够执着,有也不能够执着,空有同时还是不能执着,「不能执着」也不能执着,你要有个不能执着,你还是执着,你的心还是不清净。这个话只能说到此地,再往下没得说了,「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我们要在这个地方去体会,这才是真正清净。

    「22、情见若空,说空有同时也可。即说四句又何尝不可。若其未空,说四句固不可,即说空有同时,亦未见其可也。佛氏门中,一法不立,亦一法不舍也。」


   「情见若空」,情是情执,见就是你有见解,也就是你有你的看法,有你的想法,那就完了。你要问佛菩萨,佛菩萨你对这个事情有什么看法?他没有看法。你问他什么想法?他没有想法,他比你高明。今天我们最大的麻烦,很难突破的,「我想怎样,我看怎样」,这种起心动念,这个言语态度,四相具足,我执、法执具足,读佛经他怎么能解如来真实义?如来真实义是什么都没有,那是如来真实义。如果你什么都不执着,什么都没有,你看这个经,一看意思都明白了、都开悟了;你有一点点意思在里面,佛来给你讲,你都不会开悟。不要说是人讲,罗汉讲、菩萨讲,佛来讲都没有用。什么原因?因为你有障碍,这就是业障,深重的业障。

我们在这个会上,常常用惠能法师做比喻,惠能法师听经为什么一听就开悟?他没有执着,没有分别。他在五祖忍和尚那里所说的那个偈子,「本来无一物」,他心里面什么都没有,所以他才开悟。而神秀跟五祖那么多年,他没有办法开悟就是他有一物,他还要「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他有我执、有法执,所以就不行。经教他都懂,他也会讲经说法,也得到一切信徒的拥护。诸位要晓得,他所讲的都是别人的,不是自己的,都是听说的、看得的。听来的、看来的,这种学问叫记问之学。你记得很多,你读得很多,听得很多,你记得很多,连孔老夫子都说,不要讲佛,「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不是你自己的东西。在中国古代世出世法都要求的是开悟,你自己觉悟了,那是你自己真实的东西。所以悟过来之后,讲《金刚经》,他是讲他自性的《金刚经》。这个经本是释迦牟尼佛从自性里流出来的,开悟的人讲经,是拿到这个经本引发他自性的《金刚经》,那个味道不一样。


   这些原理原则,佛不吝法,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就叫你放下;那你放下,再放下,放下还要放下。「有」放下了,什么都没有了,「没有」也要放下;最后「放下」还要放下,那就行了,你就心开意解。这个时候就能渐渐恢复到本性,本性尽虚空、遍法界。你把你的想放下,心里面拉拉杂杂那些相、妄想放下,把执着放下,执着是烦恼。贪嗔痴,中国的文字都在心字部,贪里面有心,嗔恚也有心,愚痴也有心,那是执着。分别就是思,心里面划上界限,要不得!打妄想,心里面就现相,统统要不得!把这个东西统统放下之后,都没有了,最后剩下一个真心;叫你放这个东西。所以情跟见,绝对不是好东西。


   情见若空,就是空有两边不着,执着也不执着了,到这个时候,说「空有同时」也可以。为什么?你说不会执着,只有言说并无实义,那怎么说都可以,说空也行,说有也行,说执也行,说不执也行,怎么说都对。「即说四句又何尝不可」,这四句是空、有、非空非有、亦空亦有,它都对,都没有错,入了境界就没错。没入境界,「若其未空,说四句固不可」,那不是你的境界。「即说空有同时,亦未见其可也。」你只是学着别人说话,不是你自己的见地,别人说得没错,你说就错了,不是你的见地。所以学人家的东西,有的东西可以学,有的东西不能学,学不到的。事相的东西可以学,体性的东西决定学不到。「佛氏门中,一法不立,亦一法不舍也。」为什么一法不立?因为一切法「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为什么一法不舍?因为有体决定现相,相不可灭,相只会转不会灭。所以我们在六道里面轮回,轮回是转变,不会灭。


   这一段的意思很深,是说明什么叫做实相。这个深义,我们从这些批注多少能够体会到一些,纵然不能够悟入,也能得到一点消息。能得到一点消息,对我们的修学就有很大的帮助。自今而后我们在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自然会看淡一些,不会那么计较。能看淡一分,就有一分的智慧;能放下一分,就有一分的受用。受用就是经上常讲的福德。看破是智慧,放下是福德。你就有一分福德的受用,你能够开一分智慧,得一分福德,这是真实不是假的,立刻就能得到受用。



七六、约当来劝 庆今劝后 自庆



   【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


    「1、『信解受持』一语,明其不但能信能解,且能解行并进而不退也。」

   「信解受持」,其实这四个字对我们来讲是大非易事。须菩提尊者不难,我们的确不容易。他为什么不难?前面讲人家深解义趣,他当然不难。「明其不但能信能解,且能解行并进而不退也。」学佛最可贵的就是这一点。如果能够解行并进不退,成佛不需要三大阿僧祇劫。果然能保持这个样子,甚至于说西方极乐世界都可以不必去了。为什么许许多多菩萨都想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就是西方极乐世界保证你不退转。凭什么保证?没有退转的条件,佛法里面讲缘,没有退缘,现代的话来讲,没有退转的条件。而十方诸佛刹土,退转的条件太多太多了,这是我们很容易体会到的。为什么退转?我们里面有烦恼,烦恼是什么?贪、嗔、愚痴、懈怠懒惰,这都是本身具有的;外面五欲六尘在那里诱huo,里外一接触,哪有不退转?佛法讲精进谈何容易,精进有精进的条件,你没有精进的条件,你懈怠懒惰、退转必然的,我们也可以讲那很正常。它的条件在哪里?你要晓得精进在六度里面是排在第四位,前面三位就是它的条件。第一个布施,他真能放得下,布施是放得下;持戒,真正守法;第三,能守法的人他才能够忍耐,他才有耐心;能忍而后才能够精进。世出世间一切法,成就都在精进;所以精进,一门深入,精是纯而不杂、纯一。没有前面三条,他放不下,他不守法,没有耐心。譬如我们学东西,就学得很多、学得很杂,这前面三个都没有。我要广学多闻,广学多闻不是给你讲的,广学多闻是给谁讲的?是给法身大士讲的。普贤十愿里面有,普贤十愿是给谁说的?《华严经》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最低程度是圆教初住菩萨,人家已经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才修普贤十愿。普贤十愿的基础是六度、六波罗蜜,没有六度的基础,谈什么普贤十愿!这个必须要晓得,他的基础在哪里。所以我们学佛,从哪里学起?要从看破、放下学起。《金刚般若》实实在在讲,真的是帮了很大的忙,帮我们看破,帮助我们放下,这个经上说得太好了!

   「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法是佛法,佛法要舍。不但世间法要舍,佛法要舍。你要问为什么佛法要舍?不舍,你四相具足。具足四相就具足我执、法执,那有什么用处?有四相、有二执,就决定不能见性,所以经上讲「则非菩萨」。「则非菩萨」,这个菩萨的标准,不是普通菩萨,是见性的菩萨。「则非菩萨」,就是说明你不是见性的菩萨。《金刚经》的标准跟《大乘起信论》的标准是相同的,都是法身大士的标准。解行不退,我们的确要从六度上扎根,从六度做起,然后才能够提升到普贤行。普贤行是成佛的,六度成菩萨,普贤成佛。

    「2、长老身值佛世,闻法证果,能解空义。此所以自庆『不足为难』。正显末世之十分为难。」


   「长老身值佛世」,须菩提尊者出生跟佛同一个时代,同一个地区,有缘亲近佛陀。「闻法证果,能解空义。」佛讲的第一义空,也就是讲的真如本性、实相理体,他懂。佛说的他也证入,他亲证,所以他懂,他这个不是听了懂的,他是自己真正入这个境界。怎么会入?前面说得很好,只要一切法是一不是二就入,关键在此地。如果一切法还是二,你没有入。入的人决定是万法一如,那是入的样子。还有我、还有人、还有众生、还有佛、还有世法、还有佛法,这个人决定没入。他可以成为一个现代人讲的佛学家,佛学家是什么?是世间凡夫,佛法懂得很多,很有研究,但是他还在二里面不是一,二没有归到一,这个人是凡夫,绝对不是圣人。

   「此所以自庆不足为难,正显末世之十分为难。」这是实实在在的话,我们是真难,我们心何尝清净?从什么地方看,从平等看,如果心真的清净了,一定平等;真正清净了,一定万法一如。我们与一切大众相处,还是有憎爱,这个我喜欢他,那个我讨厌他,这哪里平等?有这个念头在,心就不清净,就不平等。我们讲修行,修什么?每天念多少卷经,念多少声佛号,磕多少个大头,没用!那叫装模作样。如果你们看寒山、拾得的传记,寒山、拾得当年在国清寺,厨房里面做苦工的;一个是在厨房烧火的,寒山烧火的,一个是担泔水的,吃剩的东西,丢掉的时候,他收了捡捡挑出去的。丰干是舂米的,这跟六祖在黄梅干相同的事情,丰干是阿弥陀佛再来的。他们看到初一、十五大殿上诵戒,他们两个在门口嘻嘻哈哈的笑,说一些风凉话:「装模作样」。这是说明了佛法重实质不重形式。形式是做什么用的?形式是表演的,这个诸位要晓得,就跟演戏一样,表演的。初一、十五,大家在一起诵戒,也守住仪规,规规矩矩、整整齐齐,表演的。给谁看?给外面初学佛的人看、不学佛的人看,让他们看到这个场面肃然起敬,诱导他入佛门,是这个意思,这个一定要知道。我们做所有一切法会,它用意在此地,接引广大的群众,这是演一台戏给他们看,目的是接引他们来。真正修行是在心地功夫,这个要晓得。所以往往真修行人,他不注重这些表面工作,但是并不是说这个表面工作是不对的,晓得表面工作用意在哪里?它有无量的功德,这就是十大愿王里面的称赞如来。

   确确实实《金刚经》里面所讲的理论是真好、真高、真妙,方法也好,简单,但是做起来真的不容易。可是并不是说不能做,问题就是你肯不肯做,不是不能做。譬如说,布施叫你放下,你肯不肯放下?放下,布施实在讲,你把钱都捐出来,捐出来多麻烦,费那么多事情,连捐的这个念头都没有,这叫真放下。捐,我还想到哪里去,这个罗嗦,你还是放不下,放下连这个念头都没有,有也好没有也好,脑子里面、心里面,这念头都没有,那财你真的舍掉了。五欲六尘、名闻利养,要统统放下,世出世间法一切放下。「那我还学什么佛?」统统放下你就成佛,你不要学了,你成佛了,你还学什么?佛跟凡夫不一样,凡夫放不下,佛统统放下。那个佛,不学就成佛了,多自在!所以一定要从这里下功夫。开始要练习,因为妄想、分别、执着是我们无始劫来的习气,这说得容易做得难,哪有说放下马上就放下,没那么容易的事情,一定要认真努力去学习,去锻炼。

    「3、末世众生,既不遇佛,甚难得闻、甚难信解受持者,而竟得闻、竟能信解受持。彼真难能可贵。其根性必远胜我,其鼓舞后学之心,拳拳极矣。」


   这个意思已经牵涉到底下一段。末法时期我们去佛很远,没听到佛说法,没有听到菩萨、真正善知识说法。那个说的人都讲不清楚了,我们听的人还听开悟了,哪有这个道理!没这个道理。除非听的人心真清净了,确确实实一尘不染,真的世出世间法统统放下了,那个行,那个听人家胡说八道也会开悟。这就是常说的「会说不如会听的」,那个行。可是到哪里找那样的人?没有!人人都有妄想、分别、执着,那就要遇真正善知识开导。没悟的人、没相应的人,那就非常困难,就是他自己认识不清楚,了解不清楚,纵然依照古大德注疏去说,因为他没有透彻,他没有明了意思。由此可知,要不从真正修行实证,要想把经讲好,没那么容易。我们今天开始学,开始学要踏着古人的痕迹,决定遵守古人的批注,我们踏在他的肩膀上,踏上去要出人头地才行。如何出人头地?下面就是要认真,《金刚经》上讲的受持、读诵、为人演说,那就出人头地了。一定要受持,受持前面讲了好一大段,受持简单讲是依教奉行;你要不能依教奉行,那就不是受持。《金刚经》教给你是什么?离名字相、离言说相、离境界相。境界相给我们说了三个:微尘、世界、身相;境界里面小相、大相,小是微尘,大是世界;离身相,佛举的三十二相;合起来身心世界统统放下,这叫做受持《金刚经》,这经文里面说得清清楚楚。不是叫你每天《金刚经》念几遍、或者拜一部,那叫受,那个不是的,那毫不相干!
《金刚经》的受持,是叫你身心世界一切放下,这叫受持。你有没有去做?你放下多少?如果在末法时期真有这样的人,须菩提尊者佩服,当然佩服,理当佩服。因为他生在佛陀那个时候,他开解受持那不难,距离佛已经二千五百多年以后,还有人没有遇到佛,遇到《金刚经》,也能够明了,也真能够这样做,这个人善根福德一定超过须菩提,这我们承认的。所以今天说老实话,你的修持,你不成就那就不谈了,如果要成就,决定超过过去的祖师大德。什么原因?莲池大师在《竹窗随笔》里面就有一段公案,佛门叫公案,我们一般人讲故事,真实的故事。在他那个同时代,有一个很有名气的修行人,四众同修对他都非常尊敬、非常景仰的。他住山,在山上住小茅蓬,修得非常好,戒律精严,身心清净。可是他有个缘,人家请他到都市里面来弘法,在都市里住了没多久,他名利心生起来了,贪嗔痴慢都起来了,堕落了。这就是说明一个人如果禁得起诱huo,那成功了。绝大多数的人禁不起诱huo,外头环境一诱huo,里面烦恼又勾起来了。他在深山与这个社会不接触,他身心清净,到都市来就完了,这非常值得人感叹的事情。莲池大师那个时候什么时代?我们今天这个什么时代?今天这个时代花花世界,就是莲池大师这样的人,要是处在今天这个都市里面,也很难熬过去!所以今天我们在这个花花世界里面,能够不受诱huo,你这个定功就超过他们,你的智慧也超过他们,一定的道理。所以你们这些年轻出家人,要度底下一个世纪的众生,你们的定功智慧要超过我们这一辈。为什么?下一个世纪的诱huo比我们现在又不知道多多少倍,强多少倍?这是魔境。外头都是妖魔鬼怪,都在那里想尽花样诱huo你,在那里欺骗你,你能在这个境界里面如如不动,这是高段的功夫。古大德这些菩萨佩服不是没有道理,很有道理。他这个话讲得不是谦虚的话,不是客气的话,句句都是实话。

TOP

续 55

七七、广劝



    【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

这是须菩提的赞叹,意思就是超过我太多太多,我不希奇,那才叫真希奇。

    「1、『后五百岁』,则指佛入寂后,第五个五百年,即末法之初。今则三0二二,已在第七个五百岁初。经中凡言后五百岁,亦不定在第五。总明其是在末法时代而已。」

   「『后五百岁』,则指佛入寂后,第五个五百年,即末法之初。」就是末法的初期。「今则三0二二」,佛灭度到今年是三0二二年,这个说法是我们中国的说法,跟外国人的讲法不一样,外国人他们说法是二五00多年,跟我们中国说法相差六00年。到底哪个是真?哪个是假?这个事情你要不问释迦牟尼佛,谁也不能确定。所以佛灭后几年,到现在是有很多种说法。在中国习惯,虚云老和尚用这个讲法,印光老法师也用这个讲法,印老给人家写的字后面用的佛法几年,都用这个讲法。这个讲法,在我们中国课诵本里面,那个说法跟这个年代就相应。佛出生在周昭王甲寅年,佛灭在周穆王壬寅年,所以用这个说法,跟这个年代就一样。我们在赞颂里面,还是有这些字样,这个无关紧要。就是外国人这个算法二五00年,也是第五个五00年,都符合了。

   「末法之初」,佛的法运,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末法一万年,算外国的算法,也过了五百多年,现在是第六个五百年;如果照中国这个算法,现在是第七个五百年,去佛远了。「已在第七个五百岁初」,这是算中国的讲法,去佛远了。「经中凡言后五百岁,亦不定在第五。总明其是在末法时代而已。」这是一个原则,我们晓得就行了。总而言之,他这个话是讲在末法时期,不是正法,不是像法,总在末法时期。

    「2、《楞严经》云,此时众生,斗诤坚固,入道甚难。斗诤起于执着,执着起于分别,分别起于我见。而佛法则是专治此病。」

   这个确确实实没错,像《金刚经》就是一付良药。可惜现在人《金刚经》喜欢念,很尊重它,不照做,那有什么用处?还是「我见」,我见就是刚才讲的,我的看法、我的想法,还是搞这一套。每个人都说我的看法、我的想法,哪能不打架?所以和合僧团在今天没有了。我在早年,说这个话应该也有二十年。二十年前台湾有一位老居士,也是很有身份有地位的人。有一天,他请我吃斋,请我吃饭。在台北有个功德林,二十年前的台北市,跟现在完全不一样。他只请我一个人,吃饭的时候,他的样子就很难过。他说:「法师,现在很多人造罪业。」我说:「造什么罪业?」「要堕阿鼻地狱」。我听到这么严重,「什么人造罪业堕阿鼻地狱?是造什么业?」他说:「破和合僧。」我一听,「吃饭!吃饭!别想这个。」他说:「为什么?」我说:「你在哪里见到和合僧?」我这一问,他想想笑起来了。不要外面的人去破和合,住在寺院里面,他们自己就打架、就吵了,哪里和合?如果真有和合僧的话,破和合僧是堕地狱;我说我没见过和合僧。一个小庙,两个人住,两个人都常常吵嘴、都吵架,他怎么和合?所以我老实告诉他,我说我没见过和合的僧团,你在哪里见过?他也没有见过,那说他干什么?没事,没有人破和合僧。

   和合僧团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上?见和同解。所以世尊真令人佩服,我们不能不五体投地。他老人家这个和合、见和同解的基础在哪里?不是说我的见解正确,你们都是错误的,都要依我,佛从来没有说这个话;我们大家都把一切想法、看法都丢掉,这不就和合了吗?高明,叫人没话好说。你有知见就是错误,就是迷惑、就是颠倒,就是分别、执着;所有的人心都清净,都没有知见,这就和合,这个很能叫人佩服。所以说我们依哪一个人,人家并不服,我为什么依你?你为什么不依我?所以佛这一招很高明,佛也没有说你依我,我是佛,佛没有这么说法;佛说:我们大家统统把知见舍弃,不就一样了吗?不就和合了吗?所以我们读佛经,看到世尊这一套方法,佩服得五体投地,真正能教人心悦诚服。像《金刚经》上讲的离名字相、离言说相、离境界相,身心世界一切放下,那就和合了,这个见就同了,见同解是这个同法。所以佛法确确实实是专治这个毛病,我们见和同解,还有什么争的?一切争执都没有了。争执没有了,绝对不会有斗争,所以这个世界永远是和睦的,永远是太平;基础建立在这里,这是完全真实,一丝毫虚妄都没有。

    「3、可知今日欲补人心,挽回世运,唯有弘扬佛法。以其正是对症良方故也。」

   现在这个世间人,每个人都自以为是,谁都不服谁,这就是「斗诤坚固」。僧团里面也如是,如果僧团里面要不是这样的,那佛所讲「斗诤坚固」就讲不通了。无论世法、佛法的团体,乃至于其它的宗教,没有一个不是斗诤坚固。斗诤坚固的原因,这个地方讲得很好:起于执着,执着、分别、我见,这就是斗诤坚固的根源。治这个病,确确实实除了大乘佛法之外,再也找不到能够治病的良药,找不到了。我们今天要挽救世运,从哪里做起?一定要从改正一般人错误的观念,要从这里下手。纠正一般人错误观念唯有大乘佛法,但是大乘佛法不在口说,要在实行,你自己必须要做到,然后说出来,别人才相信。你会说做不到,人家在旁边讽刺你,不相信,不但不相信,还要送一顶帽子给你戴上-骗子。骗取名闻利养,说得好听,他自己做的是另外一套,这就是今天大乘佛法这么好的东西,为什么不能弘扬?为什么不能帮助世人?由此可知,我们没有尽到责任,这个责任是四众弟子的责任。出家人要依教奉行,在家佛弟子也要依教奉行,我们大家在这个社会,做一个好的榜样给人看,社会大众相信了,这样才能够救自己,救社会大众。如果我们不能真正去做到,经典说得很好听,不能救自己,就是不能自度也不能度人。

   善导大师在《观无量寿佛经》批注里面讲,佛法的弘扬,「一切从真实心中作」。我们果真都能从真实心中作,就能够自度度他。离开一切真实,是假的;不但不能帮助别人,也没有办法帮助自己。自己起心动念、所作所为依旧是恶业,恶业必定堕恶道。必须要晓得一桩事实,人在这个世间,这个身体很脆弱,不要认为我还很年轻,我还能活多少年,你跟阎王老爷定了条约吗?你看看每天报纸上那个讣文,送丧的多少年轻人?你能保得住你活个八十、九十年?靠不住!所以断恶修善要趁早,要赶快!我们一定要知道,这真正觉悟,一寸光阴就是一寸寿命、命光,真正能把握住,认真努力的依照经典教训去做,我们才能够得度,才能够真正往生。往生实在讲不难,很容易。往生的利益,十方一切诸佛如来都说不尽,我们哪里能说。永脱生死轮回,永远不再受苦,即使倒驾慈航到这个世间来示现度众生,也没有苦受。那个示现,示一点苦是给别人看的,心里面确确实实没有。为什么没有?「我」没有了,谁受?他没有苦受,他是来表演的,舞台上表演的,笑也是假笑,哭也是假哭,不是真的,他是唱戏。我们现在是在真受苦;倒驾慈航的人没有苦受,永远离苦得乐,永远不再搞生死轮回。我们今天要想出离六道轮回,只有这一条:念佛求生净土。

    「4、斗诤坚固之人,其障深业重,内因不具可知。加以去圣时遥,善知识少,因缘两缺。于此深经,不但受持难、信解难。即得闻亦已甚难。倘无此三难者,非久植善根,定为佛遣可知。故曰『则为第一希有』。」

   「斗诤坚固之人,其障深业重」,这是非常明显,确实障深业重。「内因不具可知」,这是讲他的因。如果我们常常读诵大乘,不难想象,说这些人的业因。「加以去圣时遥,善知识少,因缘两缺。」无始劫来的烦恼习气太深,这是因;这一生当中遇不到善知识是缘,内因外缘都不好。「于此深经,不但受持难、信解难。即得闻亦已甚难。」这是给我们说出三种难。受持真难,受持要去做,身心世界一切放下,那是受持。不但受持难,能够把《金刚经》的意思搞清楚、搞明白,都很难。《金刚经》要不是这个讲法,这个意思讲不出来的。我们这个不算是细讲,如果要细讲,我们预定这一部经是讲四个月。要细讲的话,别的人我不敢说,我自己这个能力,这一部《金刚经》让我来讲,每天两个小时,我有能力讲四年。别人比我高的境界那我不敢说,我这个能力可以讲四年,不容易!时间再缩短,讲是能讲,听的人不得受用,这是真的。没有把它搞透彻,你怎么会得受用?不但受持难,解都难;真正解了,信心才能够生得起来。「即得闻亦已甚难」,这是真的。我们一生当中有机缘听讲《金刚经》,听得这么详细,很难!不是一个容易事情。所以机缘要珍惜,开经偈上讲「百千万劫难遭遇」,这一句也是实话。相当不容易,把这一部经能够讲得很透彻是很困难。

   「倘无此三难者」,如果这三种难都能突破,因缘好,遇到善友能够为我们详细讲解;讲了之后,我又能听得懂、能体会,又能认真努力去照做。从看破放下,这个解就是看破,受持就是放下,真能看破放下,这三难都突破。「非久植善根,定为佛遣可知。」这样的人是无量劫中所种的善根今天成熟,这也是《金刚经》上说的,《无量寿经》上也是这么说的;过去生中曾经供养无量无边诸佛如来,这样深厚的善根,你今天才有缘份遇到之后听懂,真正发心干了。今天听了听不懂,听懂了不肯去做,什么原因?过去生中这个善根还不够。所以你纵然听明白了,也不肯去做,也不肯真正去放下,这是我们善根福德不够。如果善根福德真正够的话,他一定是这个样子的,这是一种人。另外一种人,就是我们讲的再来人,是佛菩萨派他来度众生的,他本来就不是凡人,「定为佛遣可知」。这就像什么?我们历代祖师大德里面,很多佛菩萨再来的,像我们刚才讲寒山、拾得、丰干,他们是再来人,文殊、普贤再来的,他们能够放得干干净净。近代当中像虚云老和尚、印光大师,他们这些人也是再来人。虚云老和尚是什么人,我们不晓得,印光法师我们知道,大势至菩萨再来的,所以他能看破、能放下,能做得那么彻底究竟。

    「故曰则为第一希有」,第一希有说实在话,还不是说佛派来的这些人,这些诸佛菩萨应化在世间,不指这个,是指善根深厚的人。《弥陀经》上讲,「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是讲的那一种人,那一种人是真正第一希有。

    「5、居末世而得闻深经,必具胜因,方能得遇胜缘。闻便能生信开解,持戒修福。持戒是断绝染缘,此自利之基。修福是发展性德,亦利他之功也。自他两利,必蒙诸佛摄受。自于此经能生信心,以此为实,解真实义也。」

   「居末世而得闻深经,必具胜因,方能得遇胜缘。」我们在末法时期,众生业障深重,造恶几乎时时处处都能明显的见到。恶报是劫难、大劫难,是一切众生的共业,如何能避免?在一个地区,要是有人能够弘扬大乘深经,这个地方众生的缘一定是很深,绝非偶然,才能够遇到胜缘。

   「闻便能生信开解,持戒修福。」这两句就是照应前面的「必具胜因」。他要没有殊胜的因,他遇不到佛法,遇到佛法他也不能开解,他也不能受持;必具胜因。就像经上讲的,无量劫供养诸佛如来,这个因深厚。也许诸位要问,既然是无量劫中供养诸佛如来,为什么我们没有证果,还落得今天这个样子?其实你要问这个问题,答案就在你自己那一边,你不必问我,自己想想就明白了。我的看法、我的想法没丢掉,就这个原因,没有别的。生生世世学佛,跟着佛、跟着菩萨学,学的功夫很不错了,就是这一点没放下,还有自己的看法,还有自己的想法,所以无量劫到今天都在搞六道轮回。现在这一生又遇到了,如果还有我的看法、还有我的想法,这一生还是不能出三界,慢慢吧!来生再干。如果你真的觉悟了,过去生中生生世世吃了这个亏,现在我真的要放下了,那就恭喜你,你这一生功德圆满了,你到西方世界作佛去了。要觉悟,要彻底放下!不要家里财产我要交给哪个儿子,怎么办?那你还是放不下。一切放下,不管了,儿孙自有儿孙福。还在想前想后,你还是没放下。我们过去生生世世就是因为这个事情耽误掉了,这一生再要干傻事,你又错过了。生生世世就这么错过,你说多可怕,多冤枉!希望这一生要早早觉悟,不再干这个傻事。就是我有钱,想要怎么样做功德,也是傻事。

   古时候庞居士做了样子给我们看,庞居士做的那一套,就是为了交代我们一句话而干的。他家里相当富有,他把家财装上一条船,划到长江当中,船炸一个洞,整个沉下去,变成一无所有。生活靠编草鞋,一天卖几双草鞋,卖几文钱,买一点米菜回家过日子。人家说:「你那么多钱怎么不要了?拿来做一点好事。」他就是为了这一句话:「好事不如无事」;做好事也很操心、也很麻烦,不如无事,无事就解脱了,就自在了。做好事还是有事,有事出不了轮回,无事才能出轮回,这个要知道。所以你们发心讲经的同修们,讲经是个好事,要怎么讲法?「说而无说,无说而说」,就不碍事了。如果着了讲经的相,还继续搞六道轮回,还是出不去的,这个要知道,西方世界没你的份,六道轮回有份的。一定要「说而无说,无说而说」,就自在了。不要着讲经的相,不要着讲经的功德,说了若无其事跟没讲一样,这才行!能开解,持戒修福,持戒修福是真做。

   「持戒是断绝染缘,此自利之基。」持戒就是修定、修清净心,必须让心中一尘不染,持戒是为这个。「修福是发展性德,亦利他之功也。」实在讲持戒里面也有利他,不过是以自利为主,决定利他。为什么说决定利他?戒律清净的人就是一切众生的好榜样,别人看到你生欢喜心、生尊敬心,效法你,向你学习,那不就利他了?但是他的重点在这里,自利决定利他。修福是自他两利。修福要不着相,《金刚经》上讲得很清楚;着相修福就不是自利,当然更不能够利他。着相修福,果报还是在六道轮回。如果持戒着相修福,他的福报可能在人天;如果破戒修福,果报一定在三途,福报是有,到畜生道去享福,到饿鬼道去享福,他去享这个福,还是大错特错!所以一定要遵守《金刚经》的原则,「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无所住」是身心世界一切放下;生什么心?生持戒修福之心,这就对了。「应无所住」,是不着有,心地清净一尘不染,不着有;持戒修福不着空;这叫空有两边不住。这是菩萨行,没有堕在一边。由此我们可以明白,如果心里有执着,有妄想、分别、执着,持戒修福你堕在有边,不能出三界;如果心里无住,干干净净什么都没有,不持戒、不修福,堕在空边,果报在哪里?在四空天,还是不能出三界。两边堕在任何一边都不行,必须两边不住,菩萨行中道。什么叫中道?两边不住就是中道,《金刚经》教给我们行中道。

   「自他两利,必蒙诸佛摄受。自于此经能生信心,以此为实,解真实义。」这一个修行人,真正是两边不住,真正做到佛在这部经上一而再、再而三、三而四,苦口婆心的劝导我们「应无所住」,不住色声香味触法,不住;「而行布施」,持戒修福就是布施,而行布施。这样的人一定得到诸佛摄受,我们常讲诸佛护念、龙天善神保佑,一定得到。这样的人,有具足这样根性的人,接触到这一部经典一定能生信心,一定会以为佛这个教诲是真实的,决定不是虚妄的,他能够接受,他能够奉行。真实教诲,我们一定要依教奉行。善根、福德、因缘三个条件,在这一生当中同时具足,才能成为第一希有之人。阿罗汉、辟支佛、菩萨,焉能不佩服?这当然是要佩服的。我们想想我们自己是不是这样的人?如果觉得差一点,不能说没有,没有你怎么会遇到这个缘?你怎么能参加《金刚经》这一会?你能够到这个讲堂那就有缘,但是也能听得懂,也能够解,暂且还做不到,那就是你的善根福德因缘不是没有,差那么一点儿。差这一点,这一用功一努力,就马上可以补足,因为相差不多;所以大家努力一点就行了。




七八、释显其故正显不着有


        
    【何以故?此人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1、上言是人便是第一希有。何以便得如此,此下三节,正释明其所以然也。」

    这一段经文是说明,为什么前面说这个人是第一希有?佛法当中无论是如何的称赞,一定要把称赞的理由说明,才能让我们大家真正能够相信。由此可知,诸佛菩萨句句话都不是随便说的,不是偶然即兴而说,都有事实的依据。底下有三段经文,就是解释其所以然之理。

    「2、末世众生,必宿具般若根性,我法等执较薄。方能于浊恶世中,得闻此法,超出常流,信解受持也。」

   信解受持的确是不容易,这个地方就说得很清楚了。他的远因是过去生中,大经上佛告诉我们无量劫来,过去生中不是一世、两世、三世、五世所种的善根,那实在讲是太薄了,决定没有这个缘份。我们在《无量寿经》当中,看到阿阇王子那些人,过去生中曾经供养四百亿佛。那个亿,我们就算最少的数字,印度最小的数字十万称亿;最大的是万万为亿,最小的算它十万为亿。过去生中也曾经供养四百亿佛,这个四百个十万,四万万尊佛,一尊佛出世是三大阿僧祇劫,四万万尊佛出世那是多少劫?这个数字在我们看起来太大太大了,而有缘听佛讲《无量寿经》,还不能发心求生净土。由此可知,我们今天听到佛讲经不愿意求生净土,这是很正常的事,这一点不奇怪,过去生中善根福德没有那么厚。如果听到这个法门,就肯发心求生净土,他这个善根福德因缘,决定不只供养四百亿佛。像这个经上讲的,过去生中曾经供养无量无边诸佛如来,他才有这样深厚的善根。所以闻法信解受持不是普通人,这是佛在经上都很明白的与我们说明白了。因为他的我执、法执比常人要来得薄,虽有,他容易放下。我们看最近一些往生的人,我们看到的,我们听到的,都是些事实,他们的瑞相都非常好。无论是念佛久暂,久是念多年的佛;暂,或者是念几天,或者是临命终时才遇到善友,劝他念佛求生净土。他这一听,他就能放下,他就能接受,在我们看起来念佛不难,往生很容易,为什么佛在经上常说这个法门叫难信之法?实在说是真难信。你所看到这是少数几个例子,这是无量劫来的善根、福德、因缘,在这个时候成熟,你看到了。他一听劝告,他真能放下,这一放下就走了,这才能在浊恶世中闻得此法。现在是五浊恶世,执着妄想非常严重,习气很深,不是说放下就能放下。

   我们看到这一些真正能够信解、能够奉行的人,「超出常流」,常流是普通人、一般人。他超出,所以他能信、能解、能照做。《般若经》上的受持就是身心世界一切放下,这就是受持《金刚般若》,这个意思同修们一定要记住,一定要明了。绝对不是说每天早晚把《金刚经》念一遍就是受持,不是那个,那个不是受持,你只要有一丝一毫放不下,般若的气氛你没有。世缘要放下,佛法也要放下。对于佛法起了执着,法执。我执跟法执是一个执着,执着的对象不一样而已,只要有执着,你就是造生死轮回业。执着就是做在佛法上,弘扬佛法也好,流通佛法也好,都是造六道轮回业。我相信你们这些同学们,都听说梁武帝的故事,你们今天在佛法里面做一点善事,你能跟梁武帝比吗?梁武帝造四百八十座寺庙,你们造几个寺庙?梁武帝护持几十万出家众,你护持几个人?你怎么能跟梁武帝比。梁武帝遇到达摩祖师,请教他,「我这个功德大不大?」达摩祖师摇摇头,「并无功德!」你们今天做的是功德吗?没有功德,这个诸位要知道。

   什么叫做功德?清净心上一丝不挂叫功德。你还在着相!着相修行,着相修福,你搞的是轮回业,这是我跟诸位同修讲真话。这些事情要不要做?要做,可以做,不能有心去做。佛法一切讲随缘,没有叫你攀缘。今天你建个道场,你立个会,到处拉信徒,到处劝人来供养修福,这就是造轮回业。果报在哪里?你仔细去看佛教的经论,果报在三途,不在人天。你才晓得佛门当中修福不是容易事情。没有智慧、没有福德,修福都修不到,种福田种到石头上去了,哪里能开花结果?到最后连种子都烂掉了。不认识什么叫做福田,不认识!往往自以为是修了很大的福报,而不晓得将来果报在三途。这什么原因?没有般若、没有智慧,愚痴!干的这个事情。真正修福的人,他真做,他名也不要。譬如印经,他拿了很多钱来印经,「后面印个名字」?不要名字,没有人知道,这个福报是真的。他出钱建道场,那个数量也很可观,要不要名?不要,没有人知道,这是真正懂得修福的。大乘经自己读诵,或者来听经他体会到,他明白觉悟了,所以他能修真实的福报。唐朝庞居士告诉我们,「好事不如无事」,无事是第一德。

   近代虚云老和尚到处建庙,古老的庙破坏了,他去修复,有一些地方去兴建,建好了找一个有修行的人来,马上就交给他,他就走了,以后再也不来了,再也不问。这是我们的榜样,是我们的模范,所谓是「作而无作」。老法师是参禅的,中国禅宗是以《金刚经》为最主要的依据,而《金刚经》上告诉他,「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到处建庙,生心;建完了就交给人,再不过问,无住,他真做到「无住生心」。在新加坡也有一位很了不起的法师,很多人不知道,我也不能讲,讲了他要骂我。这个人心地清净,护持佛法不要名,平常这个法师很穷,没人供养,可是他拿出来的那些功德,那多吓人,真正不可思议!这是一代当中的奇人,希有难得!可是看他其貌不扬,看他没有什么了不起,好象不值得人尊敬。那是诸佛菩萨大人所尊敬的,不是凡夫,凡夫瞧不起的,佛菩萨尊敬。凡夫尊敬的,佛菩萨那里没有名,这是我们必须要知道的。一定要记住,守住经典的教训,认真努力去修学。这一段是说,为什么他是第一希有?他已经离相,法相、非法相都离了。这一段是讲不着有,不着法相,下面一段经文是讲不着非法相,不着空。



七九、转显不着空



   【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

    《金刚经》上,凡是讲「即非」,都是从体上说的;讲「是名」,都是从现相上讲的。
    「1、我本缘生幻有,当其现幻相时,即是非有,故曰『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理亦如是。」


   「我本缘生幻有,当其现幻相时,即是非有,故曰我相即是非相。」我们只要把这一句明白了,后面三句自然就明了。这是说的实话。说实话往往与我们的常识、观念完全相反,于是乎就很难接受,但是它是真实的。「我」,我们现在都把这个身体当作我,说到我就知道这个身体了。我从哪里来的?你要说我是父母所生的,这个话讲得就不通。父母能生吗?父母如果真的能生,喜欢生多少都可以生多少,那才叫能生。为什么有的人结婚一辈子,他就不生小孩?为什么有些人他不要小孩,偏偏生一大堆?你仔细去想,你就明白这当中道理。父母不能生,父母是缘,他有个因,因遇到缘就结果。父母只是缘,因是什么?因是过去生中造的业。过去生中是善业,这一生就命好,所以就是富贵人家,不愁衣食;过去生中要造的是恶业,这一生生活就相当辛苦艰难,业力在做主宰。寿命的长短,身体的健康,容貌的好丑,全是业力在支配着。业是因,父母是缘,因缘和合才现这个身相。所以这个我、我身,本来是缘生幻有,这因缘生法。这个有不是真有,是幻有,这个我们在前面都曾经屡次的报告过。

   我们今天看到自己的身相,外面所有的境界相,都是刹那生灭的连续相,不是真的。这个话讲了很多次,可是我们有没有听进去?好象是听进去了,又好象没听进去。这是怎么回事情?听是听了,决定不起作用。如果你听进去,起作用了,可以说你对于这个世间得失的念头没有了,贪嗔痴的念头也没有了。为什么?晓得一切法缘生幻有,不是真的,你还会去造业吗?不可能!你要去造业,这个业造得太冤枉了。我在这个世间想得名、想得利,想成就这个、成就那个,结果都是一场空。不是讲将来一场空,你现在在造,现在就是一场空。你以为你现在能得到?那叫愚痴,那叫自己骗自己,决定得不到,那何苦去造业?这就说明「缘生幻有」。

   现相正在现前的时候,「当体即空,了不可得」,「即是非有」,这是说明事实真相。相虽然是幻有,是不住的,不住就是它绝对不会停在这里。就像我们看电影,那个银幕上的画面,它不是停住的。这个我们现在都知道,是后面那个影片在放映,它的速度很快,一张一张在那里换,一秒钟镜头开合二十四次,不停的在开合,就像是不停的在生灭,是这个相,一张都留不住。我们眼前连自己的身,不但这个身,自己的念头,《金刚经》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那个有为法里面,你们看看《百法明门》就知道了。心法、心所法、不相应行法、色法,统统是有为法。有为法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身心世界,这全是有为法。有为法都是缘生幻有,刹那不住,这是真相。体决定现相,现相这个相是不住的。因为他会现相,相又会变,所以佛才教我们要生心。生心的道理就是因为这个相它会变,你生善心现的就是好相,你生的恶心,现的就是三恶道相,是因为这个缘故,佛才叫你而生其心。诸佛菩萨生的是清净心,普度一切众生,教化一切众生,造的叫清净业。他这个业是善,他不是恶,是善心。有没有念头?没有。你做事情用善心去做,你造的是善业;恶心去做,你造的是恶业;善恶两边都离开了,你造的是净业。诸佛菩萨所造的叫净业,善恶两边都没有,完全符合《金刚经》上的教诲,「无住生心」,所以那叫佛,那叫菩萨。这个不再轮回,不但是不再轮回,也不在十法界,他们住一真法界。这些道理事实真相,我们都要清楚、都要明了。

   「人身难得、佛法难闻」,我们有幸得人身,有幸闻佛法,得人身、闻佛法,没有能把佛法真正的意思体会到,还搞轮回业,你说这个冤枉不冤枉?如果拿着佛法来造罪业,那就太可怜,果报在阿鼻地狱。你不做还好,不做没有这么重的罪,不会受这么样的苦。这是我们要明了、要觉悟的。所以真正了解真相,身心清净。「我相即是非相」,「我」既然都不可得,还有哪一样东西你能够得?彻底觉悟的人,他怎样过日子?随缘、随喜,那个日子过得很快乐,「随缘消旧业,不再造新殃」,他不再造业,他随缘消业。消业而不造业,这个高明,这叫真正学佛。人相也是缘生幻有,众生相、寿者相都是缘生幻有,一个道理;所以「即是非相」,理亦如是。

    「2、一切法相,皆是幻相,本非真实。正明其有即是空也。所以可离。譬如翳眼见空花,花处即是空处。何必灭花而别取空。翳净则花自无。此亦如是。」

   「一切法相,皆是幻相,本非真实。」我们要问:一真法界是不是刹那生灭的相续相?给诸位说,是的,还是刹那生灭的相续相。为什么叫它一真,我们这个叫虚妄?它那种相续,永远就相续那个样子,它不会变,就是不会另外改变一个样子。佛法讲真妄,定义很简单,凡是会变的就是假的,就是虚妄;凡是不会变的,就是真实的。西方世界现的相,那个相续相是一样的相,它不会变。我们这边的相续相,是每一个相都不一样,它会变。也许你们大家说不见得,我看这个,昨天看是这个样子,今天还是这个样子,没变。你不承认它在改变,好!昨天跟今天时间太短,你没看出来,如果你隔一年来看,不一样了,去年新今年旧;隔十年再看,那完全不一样,改变太大了。它这个变,是不是一年一年变?是不是十年十年变?不是。天天在变,不仅是天天在变,真正讲刹那刹那在变。因为它变的幅度很小,我们看不出来,隔一段很长的时间,这个差别大了,我们就看出来了,是这么回事情。

   像花,有些鲜花到第二天就谢掉,那就太明显,昨天跟今天完全不一样。有些花开的时间比较久,它能够开一个星期、两个星期,时间比较长一点,你要一、两个星期,才看得出它的变化,实际上刹那变化。因为它有变化,所以佛教给我们断恶修善,希望我们的境界相,这个变化相,愈变愈好,不要愈变愈坏,这才教给我们这样生心。如果你生的是清净心,那就太好了,就跟诸佛菩萨一样,所现的境界是一真法界,西方极乐世界、华藏世界现前了。这是佛为什么教给我们应无所住以后,又教要而生其心。教给我们离色声香味触法,这就是无住,无住就是不住色声香味触法;而行布施,而行布施就是生心。布施的意思前面说得很多,是广义的,包括我们全部的生活,就用布施这两个字做代表。这是说清楚为什么要生心,为什么要行布施。

「一切法相,皆是幻相,本非真实。正明其有即是空也。所以可离。」一切法,世间法、出世间法,出世间法包括一真法界,不仅是四圣法界,声闻、缘觉、菩萨、佛,包括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我们现在一般经上举例,毗卢遮那佛的华藏世界、西方极乐世界,这都是一真法界,都是幻相,本非真实。所以菩萨生到西方世界,西方世界一切的受用,他着不着相?他不会着的,他如果是着相,不能往生。听说西方极乐世界房子都是七宝造的,马路都是黄金铺的,这个地方太好了,我到那边去可要享福了。这种心态不能往生,念得再好都不能往生,一天念十万声佛号、念二十万声佛号都不能往生。为什么不能往生?往生不是说念佛号多少,不在乎这个。藕益大师在《弥陀经要解》里面告诉我们:能不能往生,「在信愿之有无」,你真正相信、真正发愿,这是往生的条件;「品位高下,在持名功夫的浅深」,没有说持名数目多少,没有这么说法,功夫的浅深。功夫是什么?清净心。

   净土三经都明白告诉我们,念佛的功夫大分为三等。最低的是「功夫成片」,所谓功夫成片是心里一天到晚只有一句阿弥陀佛,除了阿弥陀佛之外,什么也不想,什么念头都没有,这功夫打成一片。念到这样的功夫就保证往生,你真的就有把握,决定往生,生凡圣同居土。功夫高一层的,见思烦恼断了,念到「事一心不乱」,当然往生自在,没有话说。功夫成片有九品,上三品到西方极乐世界去,想去就去,就很自在,何况事一心。功夫更高的是「理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是见思、尘沙都断了,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那种人生西方是实报庄严土。这是讲念佛功夫的浅深,功夫是在清净心。所谓功夫成片,事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说老实话,都是清净心的纯度不一样。功夫愈高,清净心愈纯,是这么回事情。心净则土净,这才能往生。心里是贪嗔痴,念佛怎么能往生?虽然讲带业,古德给我们讲得很清楚,带旧业不是带新业,带往昔所造的罪业,不是我现在一面念佛,一面还在造业,这个不能往生。也许问:我念佛怎么会造业?你念佛用贪心去念佛。我要念佛,我要生净土,净土那个地方都是七宝,都是黄金,我在这个地方穷得不得了,日子好难过,到那里去,我就富贵了,用这种心态念佛,一面念佛,一面还起贪心,这哪里能往生?这不能往生。所以念佛要清净心,要把贪嗔痴统统放下,这个才相应,知道有即是空。所以这个幻相是可以离的。因为可以离,我们才能够离娑婆世界,才能够往生净土。

   「譬如翳眼见空花,花处即是空处。何必灭花而别取空。翳净则花自无。此亦如是。」这个理说得好,也是事实真相。可见得取净土就在自心,不在外面;外面没有净土,心净则土净,这个比喻好。翳眼是我们眼睛害了病,害了眼病,看到外面空中就有这个现相出现,害过眼病的人都有这个经验。看灯,灯上有个圆圈,有个光轮,害过眼病的人统统有这个经验。这些相不是真的,是假的,经上讲「了不可得,当体即空」。用这个比喻,只要害过眼病,有这个经验的人,一说他能够体会得很深刻。花处确实就是空处,因为它确实没有花,所以不必把那个花去掉才显出空,没有必要。此地这个空是讲性,花是代表相,十法界依正庄严之相,当体就是自性,当体就是真空。空有是一不是二。空有是一不二,很难懂!如果用这个比喻好懂,花处跟空处是一不是二,这个好懂。而实际上,十法界依正庄严的现相,跟病眼看空中的花,几乎是完全一样,一样的道理,一样的事情,从这个小的当中我们就能体会到大的。

   十法界依正庄严虽然是有,我们可以欣赏,我们可以受用,决不能执着。为什么不能执着?它是假的,它「当体即空,了不可得」。正如同我们看电影一样,电影的画面,你可以欣赏,可以受用,你能不能得到它?得不到。为什么得不到?你晓得「当体即空,了不可得」。它那个相是刹那刹那生灭相,刹那不住。如果我们能够把现实的这个世界,看成是电影上的银幕,后面那个比喻好,「梦幻泡影」,那什么事都没有了,你跟佛菩萨没两样了。你要是把这些假的当真的,那你可就冤枉了。什么冤枉?在六道轮回假相里面去讨生活,或者每天晚上在恶梦当中讨生活,那个梦是假的,可是在梦中不知道是假的,以为是真的,在那个恶梦里面吃尽了苦头,那个难过!诸佛菩萨他的本事,就是知道这个现实是梦幻泡影,所以顺境他也不喜欢,他也不要;逆境他也不烦恼,他也不受苦,他知道假的不是真的。不必把这些境界相去掉再去见性,不需要,相就是性,性就是相;相会变,相是随着业力在变,是这么一回事。

    「3、约性,一真法界,本无差别,本来常恒。那有我人众寿诸相。」

   这是就性上说,就体上说,就佛与大菩萨他们现量境界上说的。为什么诸佛菩萨那么自在,有那么大的智慧,有那么大的神通?在十法界游戏世间。他这些智慧能力从哪里来的?佛告诉我们,佛与大菩萨的智慧能力,我们统统都有,不是说只有他有我们没有。「是他修来的,我们没修」;佛说你这个观念错误,不是修来的,是你自性本来具足的,不是修来的,修来的都是假的,不修就没有了,修才有,这不是真的。佛给我们讲是自性的本能,本能我们现在为什么没有了?是因为本能我们现在有障碍,障碍住了,它不起作用,不是说它没有。所以你自己要有信心。佛法里面讲信,跟外教讲的信不一样。外教讲信,他不相信自己有能力,不相信自己有智慧。

   我在美国时,有一次有四位ji 督教的牧师来看我。听说我们是念佛修净土的,他非常高兴,他说我们ji 督教第一个是信心,你们念佛也是信摆在第一,这个我们都相同的。我说:「不同。」他说:「为什么不同?」我说我们相信自己是佛,你能相信你自己是上帝吗?这他不敢讲了。我说:你们相信,是相信上帝不相信自己,我们相信自己是佛,相信自己的智慧德能跟佛无有两样。我们第一个是相信自己,第二相信佛;他们是第一个相信上帝,不能相信自己。怎么会一样?当然不一样。如果学佛的人不相信自己是佛,不相信自己智慧德能跟佛完全一样,你就成不了佛。藕益大师在《弥陀要解》里面讲信,他讲了六个,第一个是信自己,这是基本的条件,要相信自己,哪有不能的!你们学讲经,不相信自己会讲经,那完了,你一辈子不会讲。你相信自己会讲,你一定讲得比谁都好,你跟诸佛菩萨一样,没有两样,哪里会讲不好?是自己对自己没有信心。为什么没有信心,迷失了自性,这就是迷惑。

   从自性里面讲,一切万法完全是平等的,有没有我人众生这些事?有。刚才讲事是现相,体一定现相,无论现什么相都是平等的。所以从性体上说,没有名字相、没有言说相、更没有境界相。世尊为我们介绍西方极乐世界,你们读经听经,我不晓得你们听清楚了没有?有没有搞明白?西方世界的人很多,太多太多,数量之多没有法子计算,你看《无量寿经》就知道。西方极乐世界所有的人都没有姓名,没有姓名找人不就难了?也没有编号,你找人怎么找法?每个人都有神通,对于每个人都认识,决定不会搞错。实在讲在我们讲真不可思议,为什么?西方极乐世界人个子一样高,面孔都一样。我们遇到双胞胎的兄弟,长得一样,我们都辨别不出来,老是把人家搞错。西方极乐世界那么多人,相貌完全相同,一点差别都没有。双胞胎还有一点差别,还有个记号,西方极乐世界没有记号,那个相貌跟阿弥陀佛完全一样,身体也一样。居住的地方也没有说哪一条街、门牌多少号,没有!统统没有。为什么没有?就是此地所说的,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没有妄想,可是对于每个人那个心里自然清楚、自然明白,不必去想一想,他是从哪儿来的?不必,那就作意,不必。一对境界,自自然然统统明了,一个人都不会搞错。那个世界叫平等世界、不思议解脱境界。《华严经》不思议解脱境界,就是西方极乐世界。

   佛跟我们讲,是因为我们有分别、有执着,佛是随顺我们分别执着来说。阿弥陀佛在西方极乐世界讲经说法,还用不用言语?不用了。还用不用这些佛学名词?也不用了。佛一放光,一个动作,那法都讲完了,这一切菩萨见闻就完全通达,绝对不会错解意思。言语说法是很笨的方法,是很辛苦的方法。在我们娑婆世界,高级的凡夫不用言语,我想你们也都听说过。四禅天里面有光音天,光音天的人,人跟人往来不讲话,放光,光一放对方人都知道。你们觉得很奇妙,其实你们每次过十字马路,不都是有光吗?那就是在说法,绿的光一放,你们可以通过,红的光一放,就不可以通过,都在放光!光音天人往来表达意思不用言语,放光!所以他就比我们高明。

    「4、约相,五蕴本空,我、人、众生,莫非五蕴假合,本来皆空。所谓寿者相,是念念迁流,刹那生灭之相续,亦即是非相。」

   「约相」,这是从相上讲,相是假相,性是真性。「五蕴本空,我、人、众生,莫非五蕴假合,本来皆空。」「我」是指自己这个身,包括思惟想象的八识心;「人」是指一切有情众生;「众生」,包括了所有无情的众生,以及一切自然现象,统统包括在其中。所有一切现象,像《金刚经》上讲的凡所有相,都是五蕴假合的。五蕴是从大的类别上来说的,每一蕴里面要细分是无量无边。佛在《华严》上给我们讲,小而微尘,大而世界,无量因缘所成。无量因缘归纳,把它归纳五大类叫五蕴,所以五蕴是五大类,色受想行识这五大类。「本来皆空」,这五大类也不可得。为什么?这五大类它也是缘生之法,也不是真的。

   「所谓寿者相,是念念迁流」,就是相续相,「刹那生灭之相续」,也不是真的,也是假的,我们现前讲是时间上的相续。其实要是说真话,时间并不存在,时间不是真的,这个境界的确不好懂。如果我们用电影来观察,能体会到一点意思。电影在放映的时候,有先后、有相续,那就是时间;如果看那一卷一大盘的底片胶卷,没有时间,没有先后,时间就没有了。由此可知,时间是摆在机器上放映时候的一种错觉,其实没有时间,全是假的,没有一样是真的。执着就错了,不执着就对了。所以一切诸佛菩萨不执着,不执着就是觉,就是智慧,执着就是迷,就是不觉。

TOP

续 56

    「5、《楞严》云:纵灭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其病在一守字。有所守,即是所执。何故如是,见未彻底故。」

  《楞严经》上这一段经文,是世尊批评小乘阿罗汉。小乘证到最高的果位是阿罗汉果,是什么境界?佛把它说出来了。这些人纵然灭一切见闻觉知,就是把见思烦恼断掉了,三界八十八品见惑,八十一品思惑,统统断尽了,证入偏真涅槃,偏真涅槃是什么东西?佛讲,「内守幽闲」,这是偏真涅槃;底下一句话就把真相说出来了,还是「法尘分别影事」。这一句话的意思很显然的,他依旧是迷惑颠倒,并没有真正觉悟,这是把阿罗汉证的那个境界说出来了。我们一般认为阿罗汉很了不起,不知道他是这么个境界。他问题出在哪里?出在一个「守」,守就是执着。他执着在他那个幽闲的境界里面,那个境界是一切色法都没有,「空」,他着空。四空天人执着空,因为他烦恼没断,所以他不能出三界,只能够生到无色界天;如果他烦恼断了,他就超越无色界天,他就证阿罗汉果。阿罗汉跟无色界天人差别就在此地。无色界天人那个定也了不起,四禅八定,他是修到三界之内最高级的禅定;阿罗汉的禅定比他更深一层,突破三界了。

   阿罗汉「灭一切见闻觉知」;四空天人不是灭,是伏住,见闻觉知他伏住,伏烦恼,他不是断烦恼。阿罗汉是断烦恼。这些人是伏烦恼,用定功把烦恼习气伏住,不起现行,所以他能够到第八定,到这就到头了,不能再超越了。四禅八定的人比不上须陀洹,到不了这个功夫。为什么须陀洹称圣人,第八定功夫的不能称圣人?须陀洹已经灭三界八十八品见惑;第八定的这些天人,他是伏,没有灭,所以他那个功夫比不上须陀洹。须陀洹天法师间七次往来证阿罗汉,决定不堕三恶道;但是往生到无色界天的人,寿命到了之后,寿命到就是定功失掉了,一定堕阿鼻地狱,他堕三途。这个佛在《楞严经》上说得很清楚,他为什么会堕三途?谤法。他不晓得自己境界,以为那个功夫就是经上讲的大涅槃的境界,他不知道他在四空天,以为自己证大涅槃,永远不生不灭了。最高的第八定,那个功夫只能够支持八万大劫,八万大劫到了他要堕落,堕落时候于是就谤佛了:「一切诸佛所讲的经是假的,我已经证得大涅槃,怎么还会退转、还会退堕?」因为这一念,这一念叫谤法,毁谤三宝,谤三宝的罪业堕阿鼻地狱,是这么个原因。

   我们对三宝要敬,决定不要去谤。普贤菩萨教给我们礼敬诸佛,我们有没有做到?我们看这个人顺眼很欢喜,看那个人不高兴,这与普贤菩萨的教诲是背道而驰,这不是修学大乘。我们要修行,修行这两个字怎么讲,是把我们错误的观念、错误的想法、错误的看法、错误的作法、错误的说法修正过来,叫做修行。修行不是教你一天到晚在佛像面前磕头,教你在念经、在念佛,不是这个意思,是教你修正错误的行为。错误的行为如果不修正,你天天拜佛、念佛,还是要堕三途,这个诸位要知道。佛法是心法,要在心地上用功夫,不在形式。要修一个真正能够敬人,能够尊敬别人,能够爱护大众,要从这个地方修。修礼敬要从哪里修起?从那个冤家对头修起,我最讨厌的人,最可恨的人,我先要尊敬他,那对他都能尊敬了,那其它一切没话说了。过去一个同修问过我,「法师!那要怎么作法?」我说你家有没有供有佛堂?他说我家有佛堂。你每天有没有做早晚课?每天也做早晚课。我说:「你在佛堂佛像旁边供上你那个冤家对头,供一个长生牌位,供在佛旁边。每天拜佛也拜他,念佛也念他。」他也很难得,也照做。做了一段时期跟我讲,「法师,还是不行,我看到他还是会生气,那怎么办?」我就告诉他,你功夫不够。我讲真话,功夫不够,继续努力。到哪一天把这个冤家债主,看得跟佛一样尊敬,你的礼敬诸佛才修到少分。普贤行谈何容易,不容易!

   普贤菩萨是一切恭敬,没有一个人不尊敬,这不认真修就不能成就。修普贤行那是高段的,不是普通的,这是大菩萨修的。修普贤行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决定上品上生。所以你要懂得什么叫普贤行,要了解意思,要知道怎样去作法,不是口里说说那就行的,要真正去做。面对着这一切顺逆境界,是不是能够生平等心?是不是能够生清净心?是不是能够生慈悲心?那才叫真正普贤行。

   阿罗汉、辟支佛、权教菩萨他的毛病,就在一个「守」。守是什么?微细的执着。粗的执着他没有了,他断掉了,见思烦恼断掉了,他有微细的执着。守即是所执,有所执当然有能执。这种微细的执着,等觉菩萨都有,等觉菩萨如果没有,那最后一品生相无明就破了,他就圆满成佛;最后一品生相无明为什么没破?他还是守,那是很微细的守。阿罗汉要跟菩萨们比,守的相就太粗了,当然比我们来说,我们简直看不出来,跟佛一比那就非常明显。

   「何故如是,见未彻底故。」见是见解,对于宇宙人生的真相没有彻底明了。佛跟我们讲,所有一切现相都是刹那生灭的相续相,这个阿罗汉没见到,他要是见到了,他一定就放下了,不会再守。这是非常微细的念头,一般大乘经上讲八地菩萨才见到,这是阿赖耶识里面的微细念。八地菩萨见到了,转阿赖耶为大圆镜智。七地以前都还没有转阿赖耶为大圆镜智,八地才转阿赖耶为大圆镜智。八地为什么会转?八地菩萨见到这个真相,见到这个刹那生灭的相续相,他见到了,见不到你从哪里转起?我们明白这个道理,也就晓得我们自己必须要见到自己的过失,才能把过失改掉。你自己过失见不到,你从哪里改起?诸位要晓得,改过就是修行,就是把你的毛病、过失修正过来。你自己不晓得你有什么毛病,你还修什么?一切大众里面,两种人没过失,佛没有过失,佛修行圆满,没有地方再改了,没有得再修了,佛没有过失;第二个是凡夫没有过失,凡夫一生的过失,不知道过失在哪里?所以也不懂得改。哪些人知道过失?从小乘须陀洹到等觉菩萨,他们天天发现自己过失,天天在修正自己的行为,一直修行到成佛。佛法当中常讲开悟,也有不少同修问我,「法师,什么叫开悟?开悟的境界是什么样子,你能不能告诉我?」大家都觉得这个名词很神秘、很玄,其实非常简单。什么叫开悟?你知道自己毛病就开悟了,你就觉悟了。你每天能够发现自己一个毛病,你就天天觉悟,能把这个毛病改过来,那叫修行。你是在真修行,真用功夫。

   古德有寒山、拾得的故事,很多人都知道。寒山、拾得在国清寺,看到寺院里面法师在诵经、诵戒、布萨,他们就在门外笑,说一些风凉话,说得都很难听。为什么?装模作样,与修行一点关系都没有,修行是修正错误的行为,没有,没有修行,假的。天天念经白念了,天天诵经白诵了,没有做到。经典里面的教训,哪一句做到了?念《金刚经》的人很多,哪一个人能够离名字相、离言说相、离境界相?谁?你到哪里看到有离相的?离相是受持《金刚经》。《金刚经》一再讲「受持、读诵、为人演说」,《金刚经》怎么受持?离名字相、离言说相、离境界相。境界相说了三个:小而微尘,大而世界,身相(三十二相);这三段经文合起来讲,意思就是叫我们不可以执着身心世界,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再不挂在心上,这个人才叫受持《金刚经》。可见得受持《金刚经》不是天天读诵,多少人误以为每天读诵叫做受持《金刚经》,这个大错特错!受持是要把它做到,那才叫受持。

   这个见没有透彻,理没有透彻,事实真相没有透彻,他才有守,才有执着。如果真的透彻了,当然放下。我跟你们讲过了,立刻放下,绝对没有忧虑了。为什么?知道统统是假的。你有财产,你有房子,想想哪个儿子对我不错,要怎么样交给他?这都是放不下。交给人家还没有放下,真放下了,一切随他去了,根本不相干,那叫放下。还要这个交给这个,那个交给那个,没放下。麻烦了!交给他之后,来生还要向他讨债,前生我交给你这么多,你还得还给我。这一切众生、家亲眷属四种缘,报恩、报怨、讨债、还债,就是这样的,就是这个关系。真正觉悟了,给哪个、给哪个念头都没有了,干干净净,再不去想这些,那才叫放下;那个人就是真正受持《金刚般若波罗蜜》,他真的受持了。

    「6、今此人既彻见我人等相即是非相,是能洞明一切相有即非有也。故能见如不见。虽万象纷纭,而胸次泰然。慧彻三空,真是大根器者。故曰『第一希有』。」

   这个人当然是第一希有,这第一希有赞叹他,当之不愧。这就是须菩提在本经里面,设想的这么一个人。如果在末法时期出现这么一个人,这个人真是第一希有,超过他太多太多了,也就是听到《金刚经》能彻底放下的。他真正明了「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知道一切相「当体即空,了不可得」,所以他在万相之中,也就是说在日常生活之中,见跟不见合一。见跟不见是一,闻与不闻是一,六根跟外面六尘境界圆融成一体,这一段经是这个意思。万法皆如,万法不二,他入这个境界。所以这个世间,我们凡夫看起来今天这个世界大乱之世,真正入金刚般若境界的人,天下太平,没事!我们为什么看到世界上事这么多?我们的妄想多、分别多、执着多,所以看到外面境界非常复杂。而这个人,他妄想没有了,分别没有了,执着没有了,他看世界是一相,是清净平等相。由此可证,佛在经上讲的「依报随着正报转」,果然没错。正报是心,心净,外面环境就清净;心要是污染,外面环境就污染。我们要想住一个好的环境,修清净心、修善心,心地清净、善良,环境哪有不善的?

   「胸次泰然」,这个心里面平安,平等就安了。平安两个字,平是因,安是果报,不平怎么会安?我们自己的心不平,心就不安。社会大众心不平,社会决定不安定。社会如何能得到平?要公,公平。一切都公开,大家心就平了。小,一个家庭、一个公司行号、团体,能够做到一切公开,人事公开、财务公开,心平了,大家平了。平了就得安,安了就得乐。中国的文字,上一个是因,底下一个字是果,非常有味道。前面一个字没有,后头决定没有。我们讲修行,就要从这些地方去修。我们对人、对事大公无私,一切公开,毫无隐瞒。现在一般人都在讲求隐私权,好可怜!隐私权不能让别人知道,别人不知道,鬼神知道,不但鬼神知道,妖魔鬼怪有小神通他也知道。你对鬼神、对妖魔鬼怪都不能隐瞒,何必对人隐瞒?这毫无意义。有这个念头,你的心怎么会安?你心不会平,你不会安,你不会得到乐。你这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生活过得很辛苦,辛苦从哪里来?从隐私权来的。学佛的人有智慧,头脑清楚,仔细想想就很有趣味。我们决定不要这个东西,心胸才坦然。坦然才自在,才快乐,这样的人真有智慧。

   「慧彻三空」,人空、法空、空空,这叫三空,他统统都放下了,二边不着,不着也不着,这就是三空的意思。这个人才是「真正大根器者」。大根器就是有资格修学DA法。什么是DA法?普贤行愿是DA法,普贤行愿是法身大士所修的,要这个条件才能够修普贤法。「故曰第一希有」,这是真正第一希有。所以须菩提尊者不能不佩服。



八十、结显名诸佛



  【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1、若能『离一切诸相』,便证法身。故曰『则名诸佛』。」

像前面所说的,到慧彻三空的时候,「有」放下了,「空」放下了,「放下」也放下了,这就是法身大士。这个境界就是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看你功夫的浅深,最浅的破一品无明,如果功夫深的,可以破好几品无明。这就是说「诸佛」。

    「2、诸佛有二说,一为十方三世诸佛。一为初住以上,极果以前,名分证觉,亦名分证佛。共有四十二位,故名诸佛。」

   「诸佛有二说」,有二个意思,二种说法。「一为十方三世诸佛」,这是一个意思,普通大家只知道这个意思。《金刚经》上说的诸佛不是这个意思,是下面这个意思:「一为初住以上,极果以前,名分证觉。」天台大师所讲的六即佛,分证即佛,就是诸佛。从圆教初住一直到等觉,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就证得分证佛位,分证佛位是真佛不是假佛,这是真的。要离相才能证,才能成佛。把这一切相抓得紧紧的,不肯放手,那不能成佛,放下就成了,放不下不能成佛,这个诸位要知道。放不下的人搞六道轮回,放下的人出了三界。阿罗汉,三界「有」他放下了,他执着「空」,空不肯放下,所以堕到偏真涅槃,「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菩萨聪明,「空」也放下了,「空空」也放下了,所以他入了佛位,分证佛位。「共有四十二位」,连最后的圆满究竟佛果,合起来是四十二个位次,这四十二个都叫诸佛。所以这个地方的诸佛,是指这四十二位。

    「3、此人能离一切诸相,是已证得法身。亦即是信心清净则生实相,成就第一希有功德。」


   这是真的,这是真正的好事。诸佛菩萨、祖师大德苦口婆心,不晓得说多少遍,劝我们都是劝不醒。听了,笑笑也点头,不错!出了讲堂门照样执着,一样也放不下。从这个地方我们就能看得出来,凡夫无量劫来的习气多深多重。成佛本来不难,放下就成了,偏偏放不下,难就难在放不下。

   我最初闻佛法是二十六岁,我的老师方东美先生,把佛法介绍给我,我才晓得佛法好。原本对佛法产生很重的误会,总认为佛教迷信。我们有这种误会实在讲也不能怪我们,没有人给我们说清楚。看到佛教外表上所做的,天天给死人念经超渡,我们总觉得这是迷信,连ji 督教都不如。所以在形式上看,给我们起了很大的反感,不晓得佛法里面有这么宝贵的东西,不知道!方老师给我解释清楚了,说明白了,这对于佛法才掉过头来五体投地,佩服不已。我的缘很殊胜,方老师跟我说明之后一个月,我有缘认识了章嘉大师。我去见他老人家,我第一句话就向他老人家请教,我知道佛法好,非常之好,我很佩服、很喜欢,我请问大师:有没有方法叫我一下就可以入进去?希望快快成佛。我问得这个问题不简单,直截了当。可是章嘉大师没有立刻答复,他看着我,那个眼睛很厉害,看了半个小时不讲话,一句话不说。这半个小时,他看我,我也看他,咱们两个一直对看。半个小时心定下来了,他这个教学法真的是高明,我们从来没见过,他叫你整个心情稳定下来再告诉你,心浮气躁没用。像我们现在讲经讲得这么快,你们说我速度慢,太快了。章嘉大师半个小时才说一句话,你要没有耐心的话,那没有办法。我在这个地方半个小时说一句话,你们都跑光了,这就说你们没有我的定功,我有耐心等。等了半个钟点,说了一个字:「有」。以后又不说了,又叫我等,这个等的时间比较短一点,大概有十分钟的样子。给我说两句话,说得很慢,「看得破、放得下」。「看得破、放得下」,跟这个经上讲的完全一样。我们定功不如他。这两句话我懂,明白他的意思,我紧接着向他请教从哪里下手?我提出这个问题,这一次时间短一点,大概十五分钟,十五分钟之后,给我说两个字:「布施」。

   我第一次跟他见面,时间大概是一个半小时到两个小时,就说这几句话。我佩服他的教学法,因为他这种教导,他给你讲的每一个字,你一生都不会忘记。我在这个地方跟大家所讲的,出了门之后,问你讲什么?都不知道了。所以不如章嘉大师那个方法,字字句句叫你永远不忘,这个厉害。我向他辞行,他老人家非常慈悲,送我出门,送到大门口,拍着我的肩膀告诉我:「我今天教你六个字,你好好的去做六年」。我就很奇怪,果然听话了,就真的做六年。到第六年,布施得干干净净,除了晚上睡觉盖的铺盖,两套换洗衣服之外,全都没有了,都舍光了。他叫我布施,布施光了,我真做,真照做。可是那个时候就有感应,就有很多事情,还没发生之前,大概一个月之前、两个月之前,我就能晓得。什么原因?心清净,没有别的,一点都不奇怪。你真能放得下,放得下不愁!你不要认为我财都放下了,我明天吃饭怎么办?明天饭自然有人送给你,太自在了!不要自己去烧。你有钱还得自己去烧,没有钱人家送来,你说这个多自在,太自在了!你出去旅行,你有钱你还要去买飞机票,还要去排队。没有钱,人家机票送到你面前来,什么事都不要干了,多么自在!但是最难的是什么?最难的是你不肯相信,你不敢做,这是最难的。我那个时候也真的是莫名奇妙,为什么他老人家教的我就相信,就肯照做,叫我做六年,六年果然有感应。所以我这一生当中,得他的指导非常之多。他给我讲的那些话,句句话都灵验、都兑现,这个老人家真正是大善知识。

   可见得离相、舍,是真修行、真功夫。特别要舍念,把贪嗔痴的念头舍掉,把人我是非的念头舍掉,把得失的念头舍掉,你的烦恼就去掉一大半。烦恼去掉了,心就清净,智慧就生,所以说「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实相是智慧,般若智慧,这是我们讲的根本智。得根本智之后,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就通达、就明了,后得智自然就现前,一接触就明了。为什么不真干?佛菩萨没有欺骗我们,句句话都是真实话,对我们关怀爱护至极,可惜我们这些人都是逆子,不听话,没有法子;虽不听话他还是爱护,他还没有放弃我们。

    「4、所谓实相、诸佛,皆是假名,即皆不可执。故应一切非、一切离,信心方得清净。」

   「所谓实相、诸佛,皆是假名,即皆不可执。」所以对于这些名相,名相也是缘生之法,是佛为了教导我们方便而假设的,它有用处,不能执着,执着就错了。「故应一切非、一切离,信心方得清净。」有丝毫的执着,对佛法的执着,心都不清净,非常非常可惜!刚才讲了,纵然在佛门里面做事,都是造轮回业。这是我们特别要谨慎、要觉悟的,否则的话,听这个《般若》那真叫白听。

TOP

续 57

八一、如来印阐印可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

   这一段是世尊对须菩提尊者的印可,就是同意尊者所说的。一开端说了两个「如是」,正如你所说的。后面这一句又特别的强调,不仅是「受持、读诵、为人演说」,这个人是第一希有,就是听到这部经,能够做到不惊、不怖、不畏,这比受持标准要降低很多了。前面所说的我们未必能做到,而此地世尊所说的标准,可能我们每一位在座统统都具足,这是佛赞叹我们甚为希有。

    「1、《天亲论》曰:惊,谓惧此经典非正道行故。怖,谓不能断疑故。畏,谓由于惊怖,不肯修学故。《智者疏》曰:初闻经不惊。次思义不怖。后修行不畏。合《论》《疏》观之,则『不惊』即是信。『不怖』即是解。『不畏』即是受持。」


   「《天亲论》曰。」天亲菩萨有《金刚经论》,就是《金刚经》的批注,批注里面这样说的。「惊,谓惧此经典非正道行故。」有些人听到这部经,感觉得惊慌,为什么?这部经教给我们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不但是世间法要放下,连佛法也要放下。有些人他得到佛法,如获至宝,所以佛法叫三宝,这得了宝,这是无量的欢喜,要依教奉行,这统统都放下了、都不要了,这还得了吗?这《金刚经》是不是佛说的?是不是魔讲的?所以有这个疑惑,他就惊讶了。说怖,怖是恐怖,没有前面的疑惑,听了佛说的要离名字相、离言说相、离境界相,这怎么能做到?换句话说,这完全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得到的。「畏,谓由于惊怖,不肯修学故。」对这个法门畏惧,而不敢依教修学。我想我们在座的这么多同修,听了《金刚经》这三个字都没有,我们的确是不惊、不怖、不畏,纵然是做不到,听了也很欢喜,也相信这真是佛说的,这个不是假的。所以世尊这一句话,对于我们是莫大的安慰,也是很大的启示与鼓励,希望我们能把境界再向上提升一层,那就好了。

   「《智者疏》曰」,隋末唐初,天台家的智者大师,也有《金刚经》的批注,他在注里面这么个说法:「初闻经不惊」,听到《金刚经》不惊;「次思义不怖」,明了佛在这个经上说的义理,不怖了;「后修行不畏」。「合《论》《疏》观之」,把天亲菩萨跟智者大师所讲的话,会合起来看,我们得到一个结论:「不惊」就是信,深信不疑;「不怖」就是解,能够理解,经上讲的意思我们懂了、明白了;「不畏」就是受持,我们敢做,也就是说身心世界我们敢放下。为什么敢放下?理明白了、清楚了,知道放下是正确的,放下才是对的,一切诸佛菩萨,乃至于小乘初果都放下了;换句话说,若不放下,决定不能证果。这是讲通途法门。即使在净宗来说,净宗是许可我们带业往生,但是你还是要放下,你才能走得了。你要不肯放下,你的佛号念得再好,也不能往生。什么时候放下?等我往生的时候再放下,现在阿弥陀佛还没来接我,等他来接我,看到阿弥陀佛我再放下,真的有不少人存着这一个错误的观念。这个观念很危险、很可怕,因为这一个念头,就是坚固的执着不肯放下,说老实话,障碍了阿弥陀佛来接引,天天盼望着阿弥陀佛来接引,到最后阿弥陀佛没来。为什么没来?因为你有坚固的执着。所以放下愈早愈好,愈早你就是愈早得大自在。你要想着少烦少恼,要想着开大智慧,要想着得大解脱,这个东西从哪里来?放下就得到了,几时放下了,几时就得到。因此放下是愈快愈好,放下就是受持《金刚般若》,那就是须菩提尊者赞叹的第一希有。

    「2、闻者当知,法本无定,佛不欺人。何必惊怖疑畏,庶几得有信解受持之望耳。」

   「闻者当知,法本无定,佛不欺人。」佛说法前面我们读过,佛无有定法可说,不但无有定法,实在说佛无有法可说。佛菩萨绝对不会欺骗世人,欺骗世人是烦恼起现行。连小乘须陀洹,八十八品见惑都断尽了,不会欺骗人,何况是如来。所以对佛所说的话,能够深信不疑,这个人就有福报,这个人就有福了。佛在经上跟我们说的,句句都是真实话,句句都是最要紧的话,比其它一切大乘经典所讲的还要重要。因为《金刚经》是所有一切大乘经的总纲领,里面没有委曲婉转,句句都是直截了当,我们听了,「何必惊怖疑畏,庶几得有信解受持之望耳。」望是希望,真正能够不惊、不怖、不畏,我们就能够有机会,逐渐的去明了经义。经义怎样明了?当然最方便的是听讲。《华严》说:「佛法无人说,虽智莫能解。」听讲是帮助我们解最好的一个方法。但是真正要理解,听讲的解,听别人说的,这个解是皮毛的,不够深刻,透辟的理解是要有修行的功夫去印证,佛在经上讲的这些道理,讲的这些境界,我们自己要亲自证得,那个解才叫透彻,才没有问题。所以这个信、解、行、证,证什么?证明你所信的、所解的真实不虚。如何证明?行。行就是受持,真正依教奉行,这样解得才透彻。

   要想信、解、受持,不惊不怖不畏是先决的条件。我们这道场,同修们善根都非常之厚,所以听这个经,惊、怖、畏确实没有。会不会有人听这个经怀疑、惊怖?有。我就见到很多,是哪些人?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这些大学教授看到《金刚经》,这个怎么回事,这都摇头,恐怖!我们听了反而不惊、不怖、不畏,我们的善根、福德、因缘比他深厚,确实证明了佛所讲的「佛法无人说,虽智莫能解」,世间聪明智慧无法理解的。世间人就怕放下,你叫他放下,他吓死了,那还得了,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他就会恐怖。


八二、阐义 阐明观行离相义 约般若明



   【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

    这里面讲如来说,底下有「非」,有「是名」。科题:「阐明观行离相义」,这是说明离相的道理,为什么要离相。第一段是就般若来说明,般若是名字,前面教给我们受持,第一个是离名字相。

    「1、『第一波罗蜜』,指般若言。『如来说』,表是约性而说。性体空寂离相,故曰『非』也。性体虽无相,而一切相皆缘性起,此第一波罗蜜亦是缘性而起。故曰『是名』。明其相不离性,仍应会归于性也。」


   「第一波罗蜜,指般若言。」波罗蜜一共有六种: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六种哪一个是第一?般若波罗蜜第一。般若是什么?是智慧。什么是智慧?离相就是智慧,着相就迷惑了。《金刚经》讲到这个地方,这个意思我们应当能体会到一些,着相就迷,着相你就有分别、就有妄想、就有执着,这就迷了。「清净心中,一法不立。」六祖惠能大师说得好,「本来无一物」,你要时时刻刻保持着心里面干干净净,本来无一物,那你就成佛,你就入《金刚经》的境界。这个境界实在讲就是《华严经》上不思议解脱境界,你就入了,离相就入,着相就不入。般若的意思是这个。「波罗蜜」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是「到家」的意思,功夫做到最圆满,我们中国人讲到家。布施做到圆满,就叫布施波罗蜜;持戒持到圆满,就是持戒波罗蜜。怎样才叫做圆满?才叫做到家?你做这个事情,心里面干干净净、一尘不染,这就到家了。我修布施,心里想着我今天做了多少好事,帮助多少人,你这个不叫波罗蜜,里面没有波罗蜜。为什么?着相修福。

   波罗蜜这三个字就是离相,离一切相就是波罗蜜。离一切相持戒,就是持戒波罗蜜;离一切相忍辱,就是忍辱波罗蜜。如果里面还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波罗蜜就没有了。你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乃至于般若,都没有波罗蜜。修布施就是布施,修持戒就是持戒,这是修福,果报还是在六道轮回里面,在六道轮回里面享福报而已。人间、天上乃至畜生、鬼神,有福报的不少。他那个福报从哪来的?就是修这五样东西着相,乃至于修般若也是如此,着相就变成福报;如果离一切相,那叫波罗蜜,那才是究竟圆满。

   布施一块钱,布施一分钱,如果心里不着相,他这个福德是究竟圆满的。那个福报有多大?尽虚空、遍法界,一切诸佛讲都讲不出来。为什么那么小的东西会得那么大的福?他跟性融了,跟真如本性相融,真如本性没有边际。你着相布施,你布施得再多,你今天布施一百万、一千万,那个福报很小很小,就一点点。为什么?他不称性,他有界限,他有分别、有执着。有分别、有执着,就划了界限,他所修的福没有办法突破他的界限,执着愈坚固,他的界限圈子就愈小;不管修多少福,他所得的就很小,小得很可怜,这个我们同学要知道。连两个人在一起都不能相融,你就知道他有多大的福,他那个福就一点点,不管他怎么修,也就那么一点点。由此可知,无论修学什么法,我们就是以这个六度来说,你修布施也好,持戒也好,忍辱、精进也好,禅定也好,你所得的福报的大小,与你的心量完全成正比例。你有多大的心量,你得多大的福报。佛在本经上教给我们「离一切相」,离一切相那个心量就大了。你真心本性里面没有界限了,没有分别了,没有执着了,这个心,佛在《楞严经》上讲的「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你修的那个福多大?也是福包太虚,福等沙界,他得这么大的福报。由此可知,佛在大乘经上教导我们的,没有别的,拓开心量而已。有念心量就小,无念心量就大。

   「如来说,表约性而说。」所以经文上没有说佛说,他讲的是如来说。如果说佛说,那是就事相上说的。说如来说,是从心性里面说的。「性体空寂离相,故曰非也。」真如本性里面一法不立,哪里来的第一波罗蜜?哪里来的般若波罗蜜?由此可知,说般若、说第一波罗蜜,这是假名,佛为了为我们说法方便起见,假设这么多的名相。名相是我们交换意见的工具,它不是真实的,你要执着就错了。所以我们可以用它,万万不能执着它,一执着就错了,一分别就错了,一动念头就错了。

   「性体虽无相,而一切相皆缘性起。」宇宙万相,佛经里面常讲的十法界依正庄严,现代人讲宇宙森罗万象,这些现象从哪里来的?现在有许许多多的科学家、哲学家,还有宗教家,他们天天在研究、在探索宇宙的起源,生命的起源从哪里来的,他们能搞清楚吗?已经搞了几百年,到现在还没搞清楚。再往下去搞个几千年、几万年,还是搞不清楚。他为什么搞不清楚?他的方法搞错了。什么方法搞错?他用心意识去研究,你就永远找不到真相。要怎样才能找到真相?离心意识,真相大白,就显露了。这就是为什么世间第一等聪明智慧的人,没有办法解佛所说义,佛所讲的是从心性里面流露出来的。世间一等聪明智慧的人没见性,没见性如何能解如来真实义。开经偈,这武则天也作得好,「愿解如来真实义」,她没有说愿解诸佛真实义,她没有这个说法,那个佛跟如来意思不一样,武则天知道。她如果说是愿解诸佛真实义,她这一首偈子这两个字可以把它改掉。她说愿解如来真实义,这首偈子作到天衣无缝,一个字都不能改动,她作得好!称性而谈的。一切万象都是因缘所生的,因缘所生法里面,第一个依靠的就是真如本性。如果诸位学过唯识,唯识研究得很仔细,唯识里面讲九缘生法,这是粗说。《华严经》讲的是无量因缘,法相宗把无量的因缘归纳,归纳成九大类,叫九缘生法。九缘的第一个就是本性,离开本性什么都没有,本性能现相,识能够叫现相变化,所以「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为什么会有十法界?十法界是唯识所变。如果识没有了,只有心,心现出来的法界,就叫一真法界,它里头不会变了。十法界是会变的,刹那刹那在那里变化的。所以一切相皆缘性起,起是生起,都是依真如本性而现起的。「此第一波罗蜜亦是缘性而起」,佛所讲的一切法相名词,都是缘生之法,都是依性而起。「故曰是名」,是名第一波罗蜜,是名是说的这个意思。

   「明其相不离性」,相不但不离性,「仍应会归于性也」。我们今天对这个相不离性,不知道,不晓得这桩事情,这是迷。不知道将一切相会归自性,就是不得受用。这个受用是诸佛如来的受用,我们得不到;他的受用就是经上常讲的,「法身、般若、解脱」。法身、般若、解脱,我们得不到,为什么得不到?不知道将一切法相会归自性。什么时候你能够将法相会归自性,你就得受用。怎么归性?如果你要向我提出这个问题,那我得要反问你一句。我们在这个讲堂,讲了不少天的经,每年都来讲个一、两次,你都白听了。你要真听懂了,你怎么不会会归自性?你一定会,就是《金刚经》自始至终佛也教导我们。你要还是不会,还是不懂,我念一首偈看看你明不明了,《金刚经》末后有一首偈,「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我相信你也会念,那就是会归自性。一切法展现在面前,马上想到这是假的,梦幻泡影。花摆在这里,我可以看、可以欣赏,我绝不执着它,绝不要得到它。为什么?「当体即空,了不可得」,那就是自性。自性是什么?自性是空性。

   一一法你都能会归自性,你的烦恼没有了。烦恼从哪里来的?不知道会归自性,所以就生烦恼。妄想从哪里来的?不知道一切现象是自性变现出来的,你就打妄想了。晓得一切法是自己心性变现出来的,还有什么妄想!什么妄想都没有了,心就清净了。知道一切法「当体即空,了不可得」,烦恼没有了,再也不执着了。什么东西你得到不会欢喜,丢掉也不会心痛。为什么?当体即空,有什么好欢喜的,心就清净。这是得受用,受用就太大太大了,尽虚空、遍法界,就像《普门品》里面,观世音菩萨一样,哪个地方众生有感,哪里就现身,多自在,这真正解脱,真正自在!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有不少人常常心里面怀疑,观音菩萨是男的、还是女的?观音菩萨是什么时候人?他是做什么的?他会起这些疑问,这么多的分别,就是不晓得相不离性。观音菩萨哪有相,没有相才能现一切相。我们众生为什么不能现两个相?执着这个相就是我,所以就不会变第二个相。如果不执着这个相是我,就会变很多相。所有一切的病根,都在分别执着,所以分别执着是大病。凡夫为什么会有六道轮回?就是因为你有坚固的分别执着,所以你没有办法超越轮回。

    「2、此节经义,深极要极。第一波罗蜜三句,正是说明不惊乃至希有之故。」

   「此节经义,深极要极。」深到极处,重要到极处。「第一波罗蜜三句,正是说明不惊乃至希有之故。」他为什么不惊、不怖、不畏?为什么称为第一希有?就是他明了相是性显现的,性相一如,性相一体。原来相就是性,他这个惊、怖、畏当然不生了,绝对不会有这个现象发生,自自然然成为第一希有;因为凡夫做不到,二乘做不到,权教菩萨做不到。
「3、般若称第一波罗蜜者,因其为诸度之母故。诸度因有般若在内,皆称波罗蜜。是诸度不能离般若,般若亦不能离诸度而别有存在。虽不别有,非无第一之名,故曰是名。皆明不可执着耳。」


   「般若称第一波罗蜜者,因其为诸度之母故。」母也是比喻,比喻能生的意思。「诸度因有般若在内,皆称波罗蜜。」诸度是讲前五度。布施因为有般若,所以布施就是波罗蜜了。般若是什么?诸位要记住,离相。前面佛给我们讲的,有个总纲领要记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无所住就是般若;而生其心,生什么心?布施。应无所住,而行布施,布施就是波罗蜜,因为它前面有无住;应无所住,而持戒律,那个持戒就是波罗蜜,如果持戒还有住,不叫波罗蜜。持戒只是世间的善行,果报在三善道,不是波罗蜜。如果是波罗蜜的话,要离相、要无住,持戒才是波罗蜜。应无所住,而修忍辱,那个忍辱就是波罗蜜。由此可知,应无所住就是般若波罗蜜,就是第一波罗蜜。

   「是诸度不能离般若」,诸度,这五度是纲领,展开来就是无量法门。菩萨无量无边的法门,归纳起来六大类,叫六度。由此可知,一切法都不可以着相。所谓一切法是什么?就是我们一个人一生当中全部的生活。我这个讲法大家好懂,而实际是包括我们生生世世,过去无始,未来无终,所有一切的活动,一切生活的全部。在菩萨讲,叫菩萨万行,万行归纳六度,明白这个意思,才知道在日常生活当中怎样去修。修要抓到纲领,什么是总纲领?般若波罗蜜是总纲领。日常生活当中点点滴滴,要学无住、要学不着相,那就对了。稍稍有一点分别执着就错了,那不是学佛,那是在世法里面修一点善法。这一点善法是真善是假善?是圆满的善,还是偏邪的善?是满善还是半善?你仔细去观察才知道。世间有许许多多人把假善当作真善,修假善果报还是在三途,唯有修真善,来生才能得人天福报。所以单单讲一个善,善有真假、有虚实、有大小,不相同!这里面学问很大,不是含糊笼统的。世法尚且如此,何况佛法!佛法,没有真实的智慧你怎么能得到!真实的智慧,一定从清净心当中生的。《金刚经》上讲得很好,「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实相般若。你心不清净,你怎么会有智慧!心要怎样清净?离一切相就清净。一丝毫还没有离开,你那个心就不清净;不清净你就会造业,你就会堕落。这是世尊为什么在这部经上,自始至终这样的强调离相的重要性。

   「是诸度不能离般若,般若亦不能离诸度而别有存在。」这是说明两者的关系,因为般若是理,前面五度是事,事跟理分不开的。从事里面显示出理,理一定要事表显出来,我们才能够体会得到,所以事理是不可以分的。「虽不别有,非无第一之名,故曰是名。皆明不可执着耳。」总而言之,它的重要的意义,全不能执着。事不能执着,理不能执着,假名也不能执着。学道之人,一定要叫自己这个心,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境缘之中,这个境讲物质环境,缘是讲人事环境,无论在人事环境、在物质环境里面,都要保持清净,这个人叫真用功,这个人就是真正学佛,可以不拘形式。在中国大家晓得,完全把形式摆脱掉了,古时候有个济公huofo,人家这叫真修行。但是一丝毫的迹象你也看不出来,看到这个人疯疯颠颠;他的心真清净,一切境缘当中他都不染着。济公确有其人,《高僧传》里面有他,但是跟市面上卖的小说不一样,小说是不负责任的,胡说八道的。我们一般人都被小说欺骗了,所以真正要了解济公,要看《高僧传》里面的济公传,那就没有错了。

   「4、佛所说法,无有一法能离般若。则菩萨道、菩萨行、五德、三福、六和、三学、六度、十愿。日用寻常处世待人接物,一一无非般若也。由是可知,法法不离般若,法法皆圆,皆可名第一。则般若之称第一,乃是假名也。当由悟得说非,说是名。无非空其着相之病,并非坏其相也。」

   「佛所说法,无有一法能离般若。」这一句是世尊四十九年说法的总纲领、总原则,正是所谓「说而无说,无说而说」,这就是没有离开般若。四十九年给我们说得太多太多了,世尊没有一个字执着,没有一句话他有分别,他不是从分别心说出来的,不是从执着生出来的;换句话说,不是从有意思说出来的。我们天天还在研究,这一句经、这一句是什么意思?佛没意思,你去研究什么?你所研究的意思都是你的意思,不是佛的意思,佛没意思,这是佛经难懂的地方。正因为它没有意思,所以佛说出来,字字句句都含无量义。你要有意思说就一个意思,不会变成第二个意思。世间人写的文章,它就是一个意思,不能做第二个解释,那个话叫死话,说死了。佛没有意思,所以佛的一切经,古来大德做批注的,一百个人注就一百个讲法。为什么有那么多不同讲法?因为它有无量义。就是我们自己读经,我们的智慧没有开,功夫不到家,因此我们读诵进展很慢。但是累积这个时间,一年一年做个比较,你一定会发现,同样读这一部《金刚经》,去年念的跟今年念的不一样。一年比一年进步,从哪里发现?看到这个意思不相同了,一年比一年看得深,一年比一年看得广,可见得它是无量义,它要是一个意思,你怎么会有这种境界出现?所以这一部经,一个学佛的人如果专门学《金刚经》的,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念上三大阿僧祇劫,遍遍都有新意思,遍遍都有悟处,所以他读得开心,读得快乐。如果只是一个意思,念了会疲厌,人会疲倦会厌烦,没意思念这个东西;就是因为它有无量义,所以你念到不疲不厌,永远都不会厌,你真的入进去之后法喜充满。

   你在工作的时候,感觉到疲倦累了,你《金刚经》念一遍精神就恢复了,体力就恢复了,这是真的不是假的。为什么精神体力会恢复?因为他不着相了。你为什么会累?着相,着了我这个身体,着了我的工作的相,我这一天已经做了八个钟点,应该累了,所以他就累了。念无我相、无人相,我也没有,人没有,工作也没有,这一天做到晚他怎么会累,不累!机器二十四小时叫它工作,天天叫它不休止的工作,它没有叫疲倦,它没有叫厌倦。为什么?它没有念头,没有妄念。人也是一个机器,为什么你比不上一般的机器?因为他有妄念在,他要没有妄念,他比那个机器还能干。那些人造出来的机器,比不上身体这个机器。所以这身体机器反而不如人造出来的机器,就是因为有妄念,有妄念就没有般若。

   「则菩萨道、菩萨行。」这个经上讲道,多半是指的存心。菩萨道就是菩萨心,菩萨行就是菩萨的行为。「五德、三福、六和、三学、六度、十愿。」这是我们净宗学会成立的时候,我们提倡修行的要领,五个项目,以后又把五德加上去,这就变成六个科目。「五德」是孔夫子的修养,在《论语》里面,我们看到夫子的学生在闲谈的时候,大家互相评一评我们老师有哪些德行?结果同学们公认老师有五种好的德行:温、良、恭、俭、让。老师很温和、温厚;恭敬,无论对人、对事、对物恭敬;节俭,在日常生活当中一点都不浪费,夫子的生活很节俭的;善良,心地非常善良;忍让,对一切人都能够忍让。温、良、恭、俭、让,夫子有五德。世间圣人都具足这五种德行,我们学佛,佛是高高在上,超出世圣太多太多了,假如连这五条德行都没有,那还学什么佛?所以我们拿这五条做基础,从这个五德里面建立佛法。

   佛法的建立第一个是「三福」,《观无量寿佛经》上所说的,第一条:「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第二条,「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第三条,「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叫净业三福。世尊在这三条末后,说了一句非常重要的话,他说这三条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三世是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一切诸佛他怎么修行成佛的?这三条是他的正因。由此可知,三世诸佛绝对不是修一个法门成佛的。这些诸佛在因地当中所修的,个人修个人的,是无量无边的法门,无量无边的法门都建立在三福的基础上,可见得这是共同的基础。无论你学哪一宗,无论你修学哪一个法门,都在这上面奠定基础。如果没有三福,无论修学哪个法门,你决定不能成就;如果你要是有成就,那释迦牟尼佛这一句话,不就变成妄语?由此可知,三福重要。我们学佛的人要不能把这三条十一句做到,你学的什么佛!念佛能往生?不见得!念佛的人不能往生的太多太多了,他为什么不能往生?这一个基础没有打好,没有从基础上修。好象盖房子一样,这是打地基,他没有打地基,所以他房子盖不成,盖不到一半就倒了。这就是为什么许许多多念佛人,念了一辈子不能往生,因此这个三福要细细的来讲求。我过去用专题讲过,好象有录音带,题目就是「净业三福」,非常重要。学佛从哪里开始?从这里开始。

   「六和」是六和敬,这是佛告诉我们的。人生活在世间,不能离开团体独立去生活,也就是人不能离开社会,不能离开大众,我们生活一切所需都要靠大众,我们穿的、吃的、用的一切,都要靠许许多多人来供养。不能离开大众,要跟大众在一块相处,要怎么相处法?佛教给我们这六条,这六条是与大众相处基本的戒条,决定要遵守,不遵守不是佛弟子。学佛有很多假佛弟子,不是真的。哪些是假的?三福、六和没做到就是假的,就不是真佛弟子,真佛弟子一定会把它做到,真正去依教奉行。第一条就是「见和同解」。我们现代人常讲的建立共识,也就是说我们大家对事、对人,看法、想法要接近,愈接近愈好,因为接近就没有争执,我们意见就相同,人与人相处这是最重要的一条。所有一切纠纷,乃至于发展到战争,你要问什么原因?见解不相同,意见不相同。见解、思想不相同,勉强凑合在一起,那个不能长久,那里面有问题,戒律再怎么严只是控制一个外表,一旦控制不住就爆炸,问题就发生。所以这一条非常重要。

   世尊叫我们怎样建立见和同解?佛说你们的看法、想法都错了,我是正确的,你要放下那个,要跟我学,行吗?一定会有人说释迦牟尼佛,你没有什么了不起,你那个看法错误的,我是正确的,你要跟我学,没有不打架的!佛法高明,高明到什么?教我们把名字相、言说相、境界相统统都放下,每一个人心里面都干干净净、一尘不染,这就见和同解了,这个高明。佛没有说你要学我,我要学你,咱们大家都不要学,只要把所有一切看法、想法统统放下,没事了,天下太平,高明到极处,不能叫人不佩服!所以佛不牵着人鼻子走,不叫人学他,没有这个道理。所以佛法里面一入门就要皈依三宝,皈依三宝不是皈依释迦牟尼佛,皈依自性三宝,高明!没有说皈依释迦牟尼佛,皈依哪一个人,没有!

   佛是自性觉,这个皈依,皈是回头,依是依靠。从哪里回头?以前都迷惑颠倒,从迷惑颠倒里面回过头来,从今而后依觉悟,不迷了,这叫皈依佛,是你自性觉,不是叫你皈依释迦牟尼佛。所以他讲得叫你没话说,真的我们心服口服,我们佩服得五体投地。皈依法,法也不是经典,佛没有说「我说的法都是正确的,你们想的都是错误的」,佛没这个说法。佛叫你皈依自性正,正知正见是一切众生本性里本来具足的,不是外来的。佛的正知正见透出来了,为什么透出来?因为他一切障碍放下了。众生的正知正见为什么透不出来?因为你们有烦恼、忧虑、牵挂,你放不下,这些东西把你自性里面的觉正净障碍住,没人障碍你,你把它放下来之后,你就觉、就正、就净了。佛是教我们皈依这个。皈依僧,僧是清净的意思。我们常讲出家人六根清净、一尘不染,取这个意思。取我们自己的清净心,在一切顺逆境里面都是一尘不染,就是从一切染污里面回过头来依清净心,这叫皈依僧。皈依僧不是皈依某一个人。多少人皈依:「我拜某个法师,那是我的皈依师。」我听了一句话都说不出来,可怜!他本来够迷惑颠倒了,又加了一层迷惑颠倒,糟糕不糟糕!本来污染已经太多了,又被一个出家人污染了,又被佛法僧污染了,你说糟糕不糟糕!所以诸佛看到这个样子都摇头叹气,你们把我的法全错解了,这个开经偈要改了,误解如来真实义,曲解如来真实义,这叫佛都喊冤枉了。所以大家一定要明了事实真相,我们才得佛法真实的受用,佛法里面所教给我们的「破迷开悟,离苦得乐」,丝毫都不假,你在这上面下一分功夫,你就得一分的受用,你下两分功夫就得两分受用,非常现实。这是说明见和同解,佛法里面讲得非常高明。

   六和第二个是「戒和同修」。六和讲的戒跟六度讲的戒,都是广义的,不是狭义的。我们五戒、十戒,像比丘戒、比丘尼戒,这都是狭义的,它有戒条的。六度讲的跟六和讲的戒是广义,广义的意思就是守法。不但佛给我们讲的戒条,我们要知道遵守,佛在一切经论里面的教训,那都是戒、教诫,我们都要遵守。除了佛教导的之外,刚才讲了我们不能脱离社会,不能脱离人群,社会有组织,组织里面有国家,国家有宪法、有法律,我们也要遵守,那都是持戒,在持戒的范围。每一个地方,有它单行的法规,像美国这个地方,除了国家有宪法之外,每一州有州的宪法,每一个州都不一样,每一个都市有每一个都市的法律,这个都市的城市法律跟那个就不一样。我们到哪一个地方,哪一个地方的法令规章一定要遵守,这是守法。这是有条文的,还有没有条文的风俗习惯、道德观念,也要遵守。一个守法的人,一定得到当地人的欢迎。这样我们才能跟他共住,我们才能把佛法传授给他,教导给他。所以不管哪一个地方,人总是喜欢守规矩的人、守法的人,持戒就是守法、守规矩。这是佛教给我们跟社会大众相处,一定要做到。

   然后「身同住、口无诤、意同悦」。「身同住」,这也是广义的,必须要随潮流,这样才同住。不能随潮流,人家看到奇怪,奇奇怪怪的,于是乎他就很难接受,这个社会大众不能够接纳你。佛教到我们中国,那些弘法的大德们懂得。身同住就是普贤行愿的「随喜功德」,他能够随缘。印度人穿的服装跟我们的服装不一样,到了中国,他把印度服装脱掉,换成中国的服装,我们中国人一看到很喜欢,他跟我们一样,他能够融通。一直到建筑、建道场,印度道场那个样子跟中国不一样,他没有建造印度的式样,他建中国宫殿的式样,使我们中国人一看特别亲切,所以佛法到中国来传教,丝毫障碍都没有,朝野普遍的欢迎。为什么?他做到「身同住」。我跟你们的风俗习惯完全一样,我随顺你,绝对不叫你随顺我,我随顺你就行了,就成功了。

   ji 督教就不懂这个道理。我在没有学佛之前,我在ji 督教教堂还混过两年,有一个牧师对我非常好,是美国人,是一位老太太,对我非常好。有一次她很感慨的对我们说,大概我们有五、六个人,在一起聊天,很感慨的说,她说ji 督教传到中国一百年了,这一百多年的历史,中国有十亿人,他说ji 督教徒才多少?还不到一百万。一百年十亿人里面,信仰ji 督教的人还不到一百万,所以她说起来很感慨,好象很难过的样子。那个时候我没有学佛,不晓得什么原因,到以后学佛才知道,他不能够随和,不懂得身同住,不懂得随喜功德。建的教堂一定要建的外国样子,我们中国人一看,洋鬼子地方,可别进去。他就不懂得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佛教一到个地方,恒顺众生、随喜功德,界限完全没有了。

   同样我们今天到美国也很感慨,佛教传到美国大概也有一百年的历史,最早是日本人传进去的,一直到今天,佛教在美国还是日本主流,大概百分之九十的道场是日本人的。可是度了几个美国人?不多。可能还不如ji 督教在中国。什么原因?建的道场都是中国宫殿式的,日本人也建的是他们神社式的,叫人一看,外国文化。所以那些外国人看到,外国人看我们也是变成洋鬼子,他也不跟我们往来,也不进我们的道场,这个错了。我到美国去之后,我就劝请许多法师,我劝他他不肯听,我说你们有能力建道场,应该建什么样子?建美国白宫那个样子。叫美国人一看他就欢喜,他自然就进来了,你不请他他也会进来;那个佛像面孔一定要塑成美国人,他一看,美国人成佛了,才行!这都包括在「身同住」里面,你才晓得佛经含义是多么的深广。我们到一个国家去,要跟他这个国家的国民同住,要跟他们的历史文化同住,佛法才能生根,才能发扬光大,才能够利益一方众生。我们讲的这些东西,都把圈子讲得太窄小,所以都不起作用。

   「口无诤」,这个好懂,没有是非,没有争论。「意同悦」,大家在一起共修欢欢喜喜,即使不是共修,跟整个社会大众相处一团和睦,才能够影响这些地方,才能够潜移默化、移风易俗,这是佛法教化的功德。「利同均」,也就是我们今天讲的,财富拉得愈近愈好,平均分配。但是财富决定是不平均的,什么原因?每个人过去生中造的业因不相同,所以他的果报不相同。佛的教化让你明白这个道理,了解这个事实,劝导富有的人,帮助贫穷的人。利同均是这个讲法,不是勉强,是要叫富贵人明白道理,你过去修的善因;要叫贫穷人了解事实真相,我们过去世没有修,使这些贫穷的人,也不怨天不尤人,这个社会就安定了。贫穷的人积极的修善因,我今世贫穷,来世我就富贵,如果这个善因造得积极,我现在贫穷,过个五年、十年之后我就富贵。善因必定结善果,要懂这个道理,这才是解决问题之道;要不把道理说清楚说明白,事实真相解释清楚,凡是勉强都产生后遗症,后面都带了许许多多复杂的事情,无法解决的。尤其是我们看到现代这个社会,整个世界每一个地区,复杂的问题,严重的问题,是愈来愈多、愈来愈不容易解决,以世间聪明智慧没有办法解决的。为什么没办法?他不知道问题的根源,他不晓得这个道理。他只有看到眼前果报,他不知道果报前面什么原因造成的。了解根源,那个结才能解得开,根源不了解,勉强是做不到的。由此可知,我们能肯定唯有佛法能够解决问题,对于全世界任何国家、任何民族,任何复杂的问题,佛法能解决,能够彻底解决,叫人心服口服。这样好的教育,可惜没有人重视,没有人把它发扬光大,这是真正可惜,佛法确实能救世间,确实能够挽救劫运。所以我常常勉励年轻的同修们一定要发心,认真受持、读诵、为人演说。

   三福、六和是基本的戒条,必修的科目。无论你学哪一宗,无论学哪一个法门,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这是必修科目,一定要在这个地方扎根基。然后「戒、定、慧」三学;六度,《般若经》上所说的;十愿,《华严经》上所说的,才能落实,这是我们修行的纲领。科目并不多,很容易记,每一条都要好好的记住,天天要反省我们做到了多少,要认真努力去做。

   「日用寻常处世待人接物,一一无非般若也。」这些都讲的事,用清净心来修这些事,全都变成波罗蜜。「由是可知,法法不离般若,法法皆圆,皆可名第一。」世尊在本经前面表现的着衣持钵,这是日常生活当中点点滴滴,皆是第一波罗蜜。释迦牟尼佛穿衣是第一波罗蜜,吃饭也是第一波罗蜜。我们每天穿衣吃饭是什么?学了《金刚经》就应该学会,我们穿衣吃饭、处世待人接物,点点滴滴统统都是第一波罗蜜,你的《金刚经》没有白学了,你在《金刚经》会上是真正得受用。「则般若之称第一,乃是假名也。」这些言说,缘生的,名相也是因缘生法,「当体即空,了不可得」,统统不要执着。

   「当由悟得说『非』,说『是名』。无非空其着相之病,并非坏其相也。」没有破坏一切现相。佛教我们离相,不是离事相;佛教我们离一切名相,也不是把这些名词术语都不要了;佛教给我们离言说相,不是叫我们一天到晚不说话,不是的。离的什么?心里面的执着相,离这个东西;这些事相摆在面前不碍事。《华严经》讲得很清楚,「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不妨碍。性不碍相,相也不碍性,这是理事无碍;不但性相无碍,相与相也没有碍,叫事事无碍。障碍在哪里?障碍在你心里面的分别、执着、妄想,从这个地方产生障碍。由此可知,离掉心里面的妄想、分别、执着,就天下太平,什么事也没有了。诸佛菩萨示现在我们人间,跟我们的生活融成一片,跟我们的生活习惯也打成一片,我们处处有碍,他处处无碍,在生活上完全没有两样,但是在心里上完全不一样。人家的心是清净的,一个妄念都没有。我们的心不清净,随着外面境界打妄想,分别、执着、贪嗔痴慢,患得患失,搞这些东西,忧虑牵挂,自找苦吃。本来你没苦,都是自己找来的,本来你没有病,病也是自己找来的,这冤枉!佛教给我们,我们只要把着相的病去掉,外面境界自然就事事无碍;所以不必破坏外面的境界相,用不着。

    「5、若于般若义趣未明,虽读其它圆融经论,既未在根本义上用功,其见地何能彻底。见未彻底,又何能圆融。」

   这是说实实在在话。大乘经,像我们中国人特别爱好的《华严经》、《法华》、《楞严》,都是圆融的经论,这些圆融了义的大经,如果没有般若的基础,你看不懂、你也听不懂,当然你更不能做到了。喜欢,只是向往而已,实在那个喜欢不是真的喜欢,假的。怎么说是假的?如果有人告诉你,今天晚上那边可以赚到一百万,有一大堆钞票等着你,什么《华严》、《法华》,丢到脑袋去了,就到那儿去了,这马上就证明那是假的不是真的,禁不起考验的。什么原因?没有般若,不能透彻的了解,纵然读诵这些大经,大经的义趣你不能明了。听人家说这个经好,你也说好,这迷信,没有搞清楚就相信,那个信就叫迷信;真正搞清楚了相信,那有理论的依据,我不是随便相信的,我是有条件的。没有条件、没有理论依据的,那就是迷信,人云亦云,这个信心非常薄弱。这些话就是教给我们要在《金刚般若》这个地方打基础,然后这些大乘圆融的经论就不难了。《金刚经》的好处是经文短,只有五千八百个字,容易读诵。无论是理,无论是事,经文虽然短,讲得很透彻,一点都不罗嗦,简单明了,容易受持。我们中国古来这些大德,不管是哪一个宗派的祖师大德们,可以说多半都是在《金刚经》得受用。所以到以后他选择的法门,他不难体会,修行能够有成就,能够弘扬佛法、利益众生,根基都是在《金刚般若》上奠定的,这个几乎是不可否认的。《金刚经》教给我们什么?看破、放下而已。

    「6、佛所说法,本来法法皆圆。学者必当时时以此圆义,于自心上,于一切法上,微密观照,精进用功,以去其偏执之凡情。然后自己之圆解,庶几可开。」


   「佛所说法,本来法法皆圆。」无有一法不圆。佛门当中也常说,「圆人说法,无法不圆」。不要说讲这些大乘圆顿的经论,我们拿外教的经典,ji 督教的《新旧约》,我去讲比他们牧师讲得好,他讲不过我。他讲不圆的地方,我讲得圆融,我有办法把它讲圆了,他没有办法。天主教的经典,乃至于yi si  lan教的《古兰经》,我都能把它讲得很圆融。明白道理就行了,理不能不明白,理是一个理,不要以为佛经这一切经论是一个理,其它的还是这一个理,不是给你说明白了吗?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自性变现出来的。理是什么?理就是真如本性,就是一个。如果你能够会归自性,哪一法不圆融?法法都圆;你会不过来,是样样都不圆,说老实话《大方广佛华严经》也不圆。由此可知,看破、放下是真重要,不能不放下。看破之后才肯放下,真肯放下,那真的看破了,这两者相辅相成,互为助缘。

   「学者必当时时以此圆义,于自心上,于一切法上,微密观照,精进用功,以去其偏执之凡情。然后自己之圆解,庶几可开。」教下所讲的「大开圆解」,这个境界就是禅宗讲的「明心见性」,名词不一样,是一个境界、一桩事情,我们念佛人讲「理一心不乱」。可不可以做到?可以做到。如果做不到,佛决定不在这个世间说这个法;佛说出这个法,世间人做不到,你想想看,那佛就是拿我们开玩笑,来吊我们胃口,佛就太残忍了,佛怎么可以做这种事情!凡是在我们世间讲的,都是我们世间人可以做到的。怎么做?《金刚经》上告诉你,放下就做到。你为什么做不到?你不肯放下。在经教上讲,你要求大开圆解,所谓是「一经通,一切经通」,怎么样才通?放下就通了。你今天研教,为什么研得这么辛苦?因为你有知见,你有烦恼,经上讲的你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你有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那就不相应,你的心不清净。就像一面镜子一样,上面很多灰尘,骯脏得不得了,照东西怎么会照得清楚?《金刚经》教的什么?把那骯脏的统统去掉,都不要它。这一不要的时候,那个镜子就放光明,就样样都照清楚了。你要晓得,所有一切的知见,我的想法、我的看法,全是垃圾,全是污染,把自己本有的光明全部障碍遮住。诸位要了解这个事实,决定不要再爱惜你那些污染。众生为什么不肯放下?就是对于这些污染成了习惯,非常爱惜!佛劝你把它擦掉,而你却舍不得,舍不得去掉,所以才落得今天这么多的麻烦。看经看不懂,听经也听不懂,明明经里面许许多多的意思好得不得了,就是看不出来,就是体会不到。看都看不出来,体会不到,你怎么能应用到生活上去?你怎么会在生活上得自在?

   末后这一句话好,非常之好!「去其偏执」,偏是偏见,你的见解不圆满;执是执着,错误的这些执着。「凡情」是妄想、是烦恼,贪嗔痴慢,这是凡情。这个东西去掉之后,大开圆解就很有可能;换句话说,以清净心读经,以清净心听经,会开悟。我常常勉励同修们,我们要用真诚心、恭敬心、清净心、慈悲心,只要用这四种心,学佛法、学世法、处事待人接物,没有不成功的。这也是善导大师所说的,「一切法从真实心中作」,不能用妄心。什么是妄心?偏执、凡情就是妄心,就是障碍。我们必须要认识它,它是障碍,是虚妄的,害得我们很惨,生生世世都被它害了,这一生把它认识清楚了,决定把它去掉。怎么个去法,前面讲过很多遍,后面还会讲到。这是世尊在这部经上的慈悲,不断的给我们说;也就是不断的提醒。知道我们习气太深,一遍、两遍不管用,多次的熏习,长时期的熏习,然后我们才会觉悟,才会记住,才会认真去改。

    「7、学佛当审时机。机是根机,机缘也。所谓时者,如南北朝时,北魏南梁,无不大弘佛法,讲席极盛,然不无取着文字相。故达摩东来,乃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正对时病。」

   这一段很要紧,这就是讲弘法一定要懂得观机。一般说到观机,总不外乎三桩事情:第一个是人,为哪些人讲;第二个是处所,在什么地方讲;第三个是时间,什么时候讲;这是三番审机。如果是对了机,就是我们佛法讲的契机,契机、契理,这才是佛说。所以佛的经叫做契经,上契诸佛所证之理,下契众生可度之机。为什么要观机?观机的作用在哪里?这一段说得很清楚。根机是讲人,就是对哪一类的根机人,应当要说什么法。佛陀灭度之后,留下来这么多的经论,法师讲经就好象替众生治病一样;当然法师没有佛的本领,佛观机说法那是决定不会错误,法师总得要小心谨慎,观察众生的根机,为众生选择一个法门,这样子能令一切众生得利益。这里面还有一个缘,众生根机要了解,缘也很重要,缘不成熟也没有办法,因缘成熟。像我们这边有这么一个道场,这是缘,又有这么多热心于佛法的同修们,他们发心礼请,他们发心邀约大众共同来参学,这都是缘份。大的环境,这个地区安和乐利,就是社会安定、人民富足,是一个大乘佛法弘扬很理想的大环境。

   其次是「时」,这个时节因缘也非常重要;时是讲时间。这里举出一个例子,像中国古代南北朝时代,南朝梁大家都晓得梁武帝,梁的都城在南京,南京是六朝古都,宋、齐、梁、陈都在南京建都。北方有魏,拓跋珪建立的,我们叫胡人,当时那个时候叫外国人,在北方建立的一个王朝。这两位国王都是虔诚的佛教徒,礼请大德法师弘法利生,讲经道场很多,讲的人也很多,佛法非常兴盛,讲席极盛。可是这里面有一个遗憾,就是讲经的大德很多都着相,「然不无取着文字相」,他着相;着相讲的是文字,于心性不相干。诸位必须要知道,大乘佛法的精华是在明心见性。明心见性决不是只有禅宗才讲,所有大乘佛法都是以明心见性为中心。在教下虽然不用这个名词,它用另外一个名词叫「大开圆解」,「大开圆解」就是明心见性;像净土宗又换一个名词,叫「理一心不乱」。这个境界完全相同,只是每一个宗派说的名相不一样而已,都是以见性为中心,若不见性,那就不是大乘。讲席里面都着相,着相就变成什么?修福。

   南朝梁武帝,这是大家都很熟悉的,在佛教史他有很高的知名度,大概与《梁皇宝忏》有关系,大家都拜《梁皇宝忏》,拜《梁皇宝忏》一定会提到梁武帝。梁武帝如何?着相修福。他是这么一个个性,我们可以连带想得到,当时弘法的那些法师,多数也是着相修福,跟梁武帝交情才套得拢。达摩祖师一来,他要搞明心见性,这两个人谈得不投机,不欢而散,梁武帝就不护他的法。所以达摩到中国来,看到中国大乘佛法的弘扬,都是着相修福,这个不如法;这种修学得的结果,人天福报而已,不能够了生死、出三界,不算是成就。所以他老人家来,针对这个毛病,提倡禅宗;禅宗是不立文字,你们都着文字相,完全把文字舍掉,用参究。他来的时候,禅宗参禅参究的方法用观心,参话头是以后,达摩来是传的观心,完全舍弃掉文字,这个作法是针对那个时候,弘法修学人的着相毛病而施设。

   我们今天看看,现前社会佛法的弘扬,毛病在哪里?这个不能不知道,如果不知道毛病,你怎么能够对治毛病?一定要懂得。梁武帝那个时候是真的修福报;我们现在着相,在造业,没修到福报。人家着相是真修福,我们着相,福也没修到,造了业。这个时候的病,比南北朝那个时候的病深得太多,也复杂太多。现在一般学佛的人,为什么我说他修不到福报?他是乱修、杂修。他也很精进,不能讲精进,精他没有;进,乱进、杂进,他搞这个。因此连福报都修不到,这叫真正可惜。他还在拼命干,到处去学,一个人拜师父都要拜十几、二十个,哪个道场都要跑,什么法会都参加,所以修乱了、修杂了,连福都修不到。

   因此我们在这个时代,一定要提倡「专」,印光大师给我们做了好样子;这个法子不是我有见地,我见不到,没有这个能力。我们看印光大师所做,提倡专修专弘,这是对症、对治我们这一个时代所犯的病痛。印老当年在世,我们现在看他的《文钞》,看他的《永思录》,《永思录》是后人纪念他的文字,都收在《印光大师全集》之中,我们看到很多感人的故事。譬如:他的学生、他的信徒,我们现在一般人讲印光大师的皈依徒弟,其实你要这个说法,印光大师并不承认;他在讲三皈依说得很清楚,这个文字留下来我们看到。他说你们发心来皈依,我只是代表僧团传授三皈给你,你们是皈依三宝,不是皈依我一个人,他都交代得很清楚、很明白。接受他老人家传授三皈依的这些弟子们,几乎统统都有成就,这是对老法师有恭敬心,听老法师的教诲。有时候到山上,老法师晚年住在苏州灵岩山,到山上去看看老法师。老法师看到这个人来了,把他叫在面前骂他一顿,「你来干什么,为什么不在家里好好的念佛?」他说:「我来看看师父。」「师父你过去看过了,还有什么好看的!」骂回去。浪费精神,跑这么远的路,到寺庙又要供养,浪费钱财,钱不是好赚的,骂回去。这种道风,针对现前佛法的流弊。

   他老人家赞叹《西方确指》,而且给它写了一篇序文,《西方确指》是扶鸾扶出来。老法师说扶鸾扶出来的,只有这一篇东西是真的,其它的不可靠。《西方确指》确确实实纯粹劝人念佛,教导大家道场要重实质不重形式,要求真正成就。觉明妙行菩萨的道场总共只有十二个人,何必要很多人,人多了就复杂。道场看起来很兴旺、很热闹,将来一个都不能成就,统统搞六道轮回,这不是佛菩萨建立道场的意思。反过来看觉明妙行菩萨那十二个人,十二个人统统往生,这叫大圆满,这是真实道场。所以何必要人多?人多了,供养多、收入多、道场财富多,钱一多了就作怪,争名夺利。道场没有钱,常常饭都没得吃,人心都在道上,都知道修行;道场收入一多,心都变了,道心没有,那个道变成偷盗的盗,变成那个盗心,那个麻烦大了。

   所以道场最好不要要求收入,至少不去动脑筋去找钱、找人来,这个人才有道,这个道场才有道。人家自动供养来的这个可以,绝对不去想尽方法去拉人、劝人,不干这个事情。纵然今天我们有不少同修在做好事,流通录音带、录像带、经书,需要钱,有钱就做,没钱不做,这个才自在。我在台北两个道场,图书馆韩馆长负责,管理这个道场;佛陀教育基金会总干事简丰文居士,负责那个道场。我教他们,我们只摆个功德箱,其它的什么都没有;这个月钱多,多做;少,少做;没,不做,最好!我们自己多悠闲、多自在。不可以去找事,找事是攀缘,你的心已经不清净了,你做的那一点好事,就跟南北朝这个时代,你是修福,错了!怎么可以去拉信徒,怎么可以想办法去找钱?万万不可以。要知道修这么一点福,把这一生你清净心失掉,往生西方的机会丢掉,那才叫真可惜。这个法门彭际清居士所讲的无量劫来希有难逢,好不容易遇到,遇到之后,用盗心;偷盗的心,不是正道,用这种心去修福,你将来得的是什么果报?真正叫迷惑颠倒,大好因缘当面错过。所以我们看真正祖师大德、善知识的教诲,他们作法给我们很大的启示,宁愿不做,不可以贪图福报;贪图福报,你怎么能离开六道轮回?福报尚且不贪图,你的心自然就清净了。

   弘法利生的事情,诸位要晓得,我们只做一个增上缘而已。众生有福,那个财富自然会来;来了,我们操心,要如何给它用出去,用得真正有功德,我们有这个责任。用得不妥当,我们就有罪过,这是要背因果的,知道因果责任这么大,谁愿意去求,不会干这个事情。有些同修钱送来了,那没有法子,只好替他办事;我不想他送来,他不送来,好!不送来,我没事。自古以来祖师大德、善知识,不但这样教我们,他们本身一生所做的,你仔细去观察,就是这样。所以针对时病,这个佛法才能够利益众生。

   「8、今则大都不明佛理,正当广劝读经,药其空疏。不立文字,今犹非宜也。故不如发起大悲大愿,修福持戒,一心念佛,亲近释迦、弥陀两位大善知识。一面以此经义理,观照自心,遣其凡情。一面恳切持名,求与众生同生净土,满菩提愿。现世修行,无逾此法。」(此是江味农一生持修的心得。)

   「今则大都不明佛理,正当广劝读经,药其空疏。不立文字,今犹非宜也。」达摩祖师要是生在这个时代,他一定都劝大家读经。为什么在那个时代他要搞不立文字?因为那个时候,大家读经都着相,所以用那付药治那个时候人的病。现在人的病是什么?对于佛法教理完全无知,非常热心学佛,到处拜佛,到处参加法会,佛法是什么,不知道。那怎么行?所以在今天这个时代,我们应当劝人读经,这个药就是治他。他对于佛法一无所知,这是「空疏」,要用读经这一付药,来治他的病,就是要劝他读经。所以禅宗不立文字,不适合于现代社会。

   「故不如发起大悲大愿,修福持戒,一心念佛,亲近释迦、弥陀两位大善知识。」我们现在这个地球上的大环境不好,怎么不好?大多数的众生不明因果,不相信因果报应;换句话说,不知道断恶修善。世间有不少人,比例很大,我看至少恐怕有一半,这个数量太可怕,误以为修善的人是傻瓜,造恶的人是英雄好汉,产生这么一个错误的观念。善不修,恶拼命在造,这个世间感得什么样的果报,我们学佛的人心里面明白。世间所有一切法不是别的,业果感招的,看你造什么业,就感什么样的果报;恶业必定感恶果,这个恶果就是世间许许多多的zai 难,天灾人祸,感这些东西。这里面的道理、事实真相,唯有佛菩萨知道,唯有佛菩萨说法能够挽救。挽救就是对治众生这个毛病,把他的观念改过来,让他相信因果报应,让他知道断恶修善。不但改善自己的生活环境,也要改善社会的生活环境,这就是自行化他。所以江居士在此地教给我们,不如发起大悲大愿,我们要这样作法。修福持戒,修福就是断恶修善,利益众生;持戒就是依教奉行,认真的修学。而在行门里面,一定要选择净宗,一心念佛;一心念佛就是亲近释迦牟尼佛、亲近阿弥陀佛这两位大善知识。释迦教导我们念佛,劝我们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我们肯念佛,发愿求生,这是世尊对我们的期望,我们才不辜负他;阿弥陀佛在西方接引我们,一个是保送,一个那边欢迎,这不是决定去了吗?

   「一面以此经义理,观照自心」,读经重要。所以我们劝人直接读净土三经,如果有能力我们劝他念净土五经一论,专门读净宗的经典,《金刚经》是附带的。我们这次再讲《金刚经》,意思前面都说明过了,是因为我们念佛功夫不得力,为什么不得力?没有看破、没有放下。重新把《金刚经》拿来温习一遍,《金刚经》里世尊教我们看破、放下,然后你就会老实念佛了。所以我们用这一部经来助修,来帮助我们。经不必读太多,有这几部,我们这一生就够用,足够了;多了,反而搞杂、反而搞乱。所以这部经是「观照自心,遣其凡情」,遣就是舍弃,把我们的凡情、执着、妄想、分别,统统舍掉。

   「一面恳切持名,求与众生同生净土,满菩提愿。」不但我们自己要求往生,往生的心要恳切;至诚恳切,执持名号就有感应。而且感应非常的快速,感应不必问别人,自己很明显的可以体会得到。往生西方不难,真的想去就去,什么时候想去都去得成,这一点都不假。还有寿命可以不要,现前就可以走,都是事实。我们在《往生传》里面,最早看到的,寿命不要了,马上就走,宋朝莹珂法师,《净土圣贤录》里面有他的传。这个人虽然是出了家,但是不守清规,是个破戒的出家人,他自己晓得,因为他相信因果;相信因果为什么还要破戒作恶?习气很重,我们现在讲是禁不起诱huo,一看到外面境界,他就乱了,禁不起诱huo。还好他相信因果,想想自己所作所为,将来一定会堕阿鼻地狱,想到堕地狱就害怕、恐怖;就问他的同学、同参道友们,有没有方法救我,我知道我将来会堕落,会下地狱。同学们就劝他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世界,送给他一本《往生传》;他看了《往生传》,每看一篇他都非常感动,看到别人念佛都到极乐世界,都去见佛,愈看自己愈感觉到惭愧。《往生传》念完之后,他发了一个狠心,把自己寮房门关起来,一心念佛,求阿弥陀佛;他也不睡觉、也不吃饭、也不喝水,就这一句阿弥陀佛念下去,念了三天三夜,真的真诚所感,把阿弥陀佛念来了。阿弥陀佛告诉他:「你的阳寿还有十年,你好好的修行,十年以后,你临命终时,我来接引你。」莹珂法师给阿弥陀佛说:「不行!我的劣根性太重,再有十年,我禁不起诱huo,不晓得造多少罪业,我那十年寿命不要了,我现在就要跟你走。」阿弥陀佛也很欢喜,就答应他,他说:「好吧!三天以后,我来接你好不好?」他说:「行!三天。」三天以后他往生了,念佛往生,他也没害病,在佛堂里念佛走的。念佛求大众,他告诉大众:「我三天以后要往生了。」没有一个人相信:这坏和尚不干好事的,关起门念三天佛,门一打开说三天以后他要往生,没有一个人相信。不过时间很短,大家看,看你三天以后,你往生不往生?大家看他。到了第三天,他洗了澡换了衣服,在课诵的时候要求大众念佛送他。大家说:「好!我们看你走不走」。结果念没有多久,他就告诉大家:「阿弥陀佛来了,来接引我了。」向大家告假,就走了。说明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我们纵然长寿可以不要,随时可以走得了;问题就是你肯不肯去,你对于这个世间还有没有留恋,「这个世间还不错!」不肯去那就没办法。所以要肯去随时都去得了,这是古代我们看到这样一个榜样。

   最近在新加坡也有这个例子,苏居士星期天会讲给你们听,就在眼前。可见得真的一切放下,寿命也不要了,也放下了,阿弥陀佛就来了。你今天念佛,阿弥陀佛为什么不来?来了也没有用,来了,「阿弥陀佛我不想去,我还留恋这个地方!」那他何必要来?所以阿弥陀佛不来,是你没有诚心,你嘴巴里想往生极乐世界,心里面留恋这个世间,不想去,阿弥陀佛很清楚,他不来。恳切,不但自己求生,还要带所有一切苦难的众生,同生极乐国。我们每天回向偈,末后一句「同生极乐国」,那个愿要真实,不管我们做得到、做不到,心真实、愿真实,我们跟所有的众生结了法缘。

TOP

续 58

   「现世修行,无逾此法。」现代在这个世间修行,没有任何一个法门,能够超过念佛求生净土的法门。这一段文我在括号里面特别记下来:「此是江味农居士一生修持的心得。」在这个地方,他用这个来供养我们大家,这几句话要牢牢的记住,唯有一门深入,老实念佛,我们才有救,决定不贪图世间的福报。

   唐朝庞蕴居士表演给我们看,「好事不如无事」。他把家里面的金银财宝,统统丢到水里;别人问他,「你既然不要,为什么不拿这个来做好事?来救济社会、做慈善事业。」他就留这一句话给世间,「好事不如无事」,这一句话是真理、是名言。大家都能相信、都能信守,给诸位说,天下太平。今天社会为什么这么乱?好人太多了,每一个人都想做好事。甲做的好事乙不服气,乙做的好事丙不服气,不服气怎么样?打了,所以好事就变成乱事。从前李老师跟我们上课,那个时候台湾表扬好人好事,地方上推选好人表扬。李老师在黑板上写了四个大字:「好人好事」,然后又回过身去,把那第二个好字,角角上划一个圈,划一个圈就是念多音字,念「ㄏㄠˋ」,「好人好事」;好事就是多事,反而把社会搞乱掉了,所以说不如无事。

   真正做好事是什么?缘成熟了,送到你面前,这个不能不做,这是我们应当做的,没有这个缘份,决定不要去找,这个诸位一定要知道。永远保持自己的身心清净,这是真正幸福、真正享受,你这一生自在、安乐。别人都修福,我没有修福,我不是没福报了吗?你的福报超过他。怎么超过他?我不是不修福,是没有缘,修福的那个心是圆满的,那就是圆满功德。佛在楞严会上所讲的,「发意圆成,圆满功德」,那个心一发,功德就圆满了,哪里要做事!事情来了,事做了才圆满;事情不来,心一发就圆满。利益一切众生之心,但是没有缘,可见得他福报是圆满的。这些大乘深经里面所讲的甚深之理,我们要明了、要清楚,然后自己在菩提道上才一帆风顺。决定不能造恶,不要以为在佛门里做些好事,未必真的是好事,未必是圆满的好事,未必是清净的好事。你必须要面面观察,而且还要防范,现在是好事,将来会变质,一变就不是好事了。变质之后,你要不要背因果责任?这不能不知道。经论之中,古圣先贤的教诲,义理很深很广,我们要细心去体会,自然就得受用。

    「9、般若非离余五度而别有,五度皆是行门。可见般若虽明空义,而空义不能离实行。则般若之绝非偏空明矣。」

   般若是理,前面五样是事。事离不开理,理离不开事,理跟事是一不是二,这是佛法,把理事分成两边那就错了。不明白这个道理的人,不是没有,这些人修行就是所谓的盲修瞎炼,盲修瞎炼如何能成就!这一段就说得很清楚、很明白。布施里面要有智慧,没有高度的智慧,不但得不到福,反而造了罪业。持戒里面有智慧,如果没有智慧,单单持戒,自己一生冤枉受了好多苦。持戒很清苦,佛教给我们以苦为师,里面有高度的智慧;高度的智慧,虽然苦,戒律很严,里面有乐,真的乐在里面。没有智慧,硬要这样作法,强迫自己这样作法,那个很苦,那个里面没有乐,一定要有高度的智慧。像忍辱,忍辱有智慧,忍化解成为智慧。如果没有智慧,只是勉强压在那个地方,那样的忍受,一般人讲「忍受是有限度的」,超过限度会爆炸。有智慧在里面,忍就化解,那才真正得受用。精进、禅定都要有智慧在其中,离开智慧不行。所以佛法的生活,就是智慧的生活。学佛就是要把我们轮回心,把它转变成佛心;烦恼、痛苦的生活,把它转变成高度智慧、幸福的生活。这才叫破迷开悟、离苦得乐,真的乐,不是假的。所以这样我们的佛就没有白学,学得有意义、有价值。由此可知,般若虽然讲空,不是空无;偏空就是什么都没有,不是这个意思。

    「10、五度离般若,不为波罗蜜,即不能到彼岸。」


   这一句也非常清楚明白,但是它的意思很深很广。五度实在讲,展开来就是我们全部的生活行为,诸位要懂这个意思;不懂这个意思,你不了解佛经的意思。我们全部的生活行为,归纳成这五条、五大类,所以这五条就是我们全部的生活行为。我们一天从早起到晚上睡觉,一年从正月初一到腊月三十,一生从我们出生那一天到我们报终的那个时辰,全部的生活行为,归纳起来不外乎这五大类,你这么看就正确。不能离开智慧,离开智慧就不叫波罗蜜。波罗蜜什么意思?圆满。离开了智慧,你的生活不圆满,不圆满也就是不美满,这是讲我们现实的,你不美满。第二是「不能到彼岸」,不能到彼岸就是不能够了生死、脱轮回。必须要知道,要想了生死、出三界,要靠智慧。智慧从哪里表现?智慧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我们生活里面,点点滴滴都是高度智慧,那你就超越三界了。五度的广义前面说过,这个地方不再重复。

   再看下面这一段经文。前面是讲第一波罗蜜,是给我们说明般若,讲的是理。下面要给我们讲事,事若不明,我们不晓得怎么作法?事,佛略说没有广说。五度里面只举一个做例子,这一个例子明了,其它的就可以类推,这是世尊说法的方便。五度是我们整个生活的纲领,世尊特别选择忍辱来给我们说。为什么?这是最难修的,最难的你都能做到,容易的就不必说了。




八三、约余度明 正明 



   【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

   《金刚经》读到这个地方,大概现在我念这个经文,里面的意思诸位都能够尝到一点味道,有那么一点法味,有那么一点法喜。

    「1、余度,指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等。此为万法之总纲,即一切法无不含摄也。法法皆离相,则法法不离般若。法法即是般若。」


   「余度」是科题里面的「约余度明」,余是其余,除了般若波罗蜜以外,其它的五条。「指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等」,说这五类。「此为万法之总纲」,万法,包括我们全部的生活在里面,不要以为万法大概是佛法,你就只解一半的意思,另外一半你不懂。万法包含世间法,世出世间法统统包括在里面;换句话说,就是指我们一生全部的生活行为,你才真正明了佛法里讲的意思。由此可知,经里面字字句句跟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经里说的就是说我们自己事情,就是帮助、解决我们生活上许许多多的困难。这个佛经学了马上就有用,只要肯用,立刻就见效。「万法之总纲,即一切法无不含摄也。」世出世间一切法,像经上开端所举的例子,穿衣、吃饭,都包括在其中,都必须要有真实的智慧。真实的智慧是什么?离相、不着相,不着就是智慧。

   「法法皆离相,则法法不离般若。法法即是般若。」为什么释迦牟尼佛到舍卫大城去托钵,着衣、持钵,须菩提尊者赞叹他,「希有,世尊」。他为什么赞叹他?就是因为穿衣是般若,托钵也是般若,释迦牟尼佛从祇树给孤独园往舍卫大城去,经上记载,祇树给孤独园到大城是三里路,有这么远的距离。释迦牟尼佛一步一步走到那个地方,步步都是般若波罗蜜。须菩提尊者看到,这个真希有,这才真正叫不可思议!这就说明了,整个的生活就是般若波罗蜜。我们凡夫整个的生活是妄想、分别、执着、烦恼,在造业,我们干的是这个。佛菩萨所干的点点滴滴都是圆满的般若波罗蜜,我们学佛学什么?学这个。不在这上面用功夫,不在这上学习,你不是学佛;学佛不是叫人到这里来学念经,不是!你要会念,每一个字都不着相,这经文打开,字字都是般若波罗蜜。为什么?前面讲不着文字相、不着言说相。不着言说相,你每天给人说话说得再多,全是般若波罗蜜;你如果着相,都是些是非口舌,都在那里造口业。一不着相,全部都变成般若波罗蜜,要在这个地方学。

    「2、今独举『忍辱』言,以忍辱最难离相,故特举此,以概其它。佛说此,意在令众生举一反三也。」

    「今独举忍辱言」,其它的都不谈,世尊单单举例举忍辱,以忍辱最难离相,其它的叫你不着相、离相比较容易,忍辱离相很难。「故特举此,以概其它。佛说此,意在令众生举一反三也。」佛讲经的意思,你明了这一条,其它的统统以此类推,都可以明了。

    「3、般若即在余五度之内,不能独存。若行忍辱法,不学般若,便不知离忍辱法相。不离法相,则生嗔恨。忍辱之功行破矣。可见般若是与余度共行之法,非别行之法也。」


   「般若即在余五度之内,不能独存。」所谓是理在事中,离开事哪来的理?那个理也是空洞的,是个不切实际的理;理必定不能离开事,理就在事上显示出来。「若行忍辱法,不学般若,便不知离忍辱法相。不离法相,则生嗔恨。忍辱之功行破矣。可见般若是与余度共行之法,非别行之法也。」这是举这个例子讲。我们学佛、学忍辱,世尊在本经里面,六度当中讲布施、讲忍辱,讲得特别多,其余的就很少讲,省略掉。布施是修福,忍辱是能够保福,忍辱能保持,你单单修,你不能忍,修得再多保不住,最后都落空,忍辱是能保持。本经末后佛说「一切法得成于忍」,一切法的成就,第一个因素就是忍,你能忍你就能成就,无论是佛法世法,一定能够成就。你不学般若,你就不知道修忍辱要离忍辱的法相。不离忍辱的法相,刚才讲那个人是勉强的忍耐,表面上的忍耐,心里面不平;表面上的忍耐,正所谓忍耐是有限度。如果里面有般若波罗蜜,把忍辱的相离开、化解了,他那个忍辱是无限度的,就不是有限度的,是变成无限度的。忍辱里面生智慧、生法喜、生福德,般若进去之后,得这样殊胜的效果,真正不可思议。如果说不离法相,着相,着相修忍辱,表面上忍,心里面还是嗔恨,从嗔恨就生报复,有报复就造无量的罪业,忍辱的功行破掉了;没有般若波罗蜜,忍辱不能成就。可见般若波罗蜜,跟其它一切法,余度就是前面讲的一切法,共存共行;不是离开一切法,别有一个般若波罗蜜,没有这回事情。所以我们佛教的教旗,怎么设计的?就是六度。前面每一条长条代表事|五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这五条;后面一条,是那五种颜色杂在里面的,一共是六条,那一条杂色的就是般若波罗蜜。般若不能离开前面五度,佛教教旗是这样设计的,你们看到这个教旗,就想到这是菩萨的六波罗蜜。说明理跟事关系非常密切,理离不开事,事离不开理。

    「4、般若空也,余度有也。空有本来同时,不可离也。所以当两边不着,会归中道。」


   「般若空也」,般若讲空、空理,与性体相应。「余度有也」,与现相相应,它有体它就现相,体能够现相。所以前五度与「相」相应,般若与体相应,这是从体、相、用上来说。「空有本来同时,不可离也。」性相是一不是二,体相从来不离。由此可知,佛教给我们这个方法,与自性完全相应。心里面一丝毫不执着,与体相应;在生活当中,样样事情我们都做得很圆满,与相用相应,这叫顺性,顺性就是随顺法性。随顺自性是诸佛与大菩萨们他们的生活;我们今天这样学,是过佛菩萨的生活。凡夫迷失了自性,迷失了自性,他的生活行为与自性相反,他不顺性。不顺性就是着相修福、着相造业,于是乎自性现相,现什么相?现六道轮回之相。这相怎么现出来的?是众生业力把它转变出来的。如果一切随顺法性,他所现的相,佛经上讲是一真法界。西方极乐世界,你们在经上读的依正庄严,那就是离相现出来的,自性现出来的。《华严经》一开端,从第一卷到第十二卷的上半卷,总共有十一卷半的经文,说明毗卢遮那佛依正庄严,那就是介绍华藏世界。所以古人讲「不读华严,不晓得佛家的富贵」。人间天上的富贵,要跟《华严经》上说的那个比,那差太远了,不能比,成佛的富贵。但是诸位要晓得,世间的富贵包括天上,天上福报最大的大梵天王。大梵天王的福报从哪里来的?修来的。三界、六道、一切众生的福报都是修来的,断恶行善修来的。华藏世界、极乐世界,诸佛菩萨的富贵不是修来的,这一点诸位要晓得,从哪里来的?自性变现出来的。六祖惠能大师说得很好,「何期自性,本来具足;何期自性,能生万法」,是自性自自然然变现出来的。

   我们一切众生都有自性,一切众生都有一真法界,很可惜是你打妄想、起执着;因为妄想执着,把你的一真法界变成十法界。一真法界为什么变成十法界?是你自己变的,不是别人变来给你受的。这个问题最后的解决,你自己变的还要你自己解决,别人不能代替你解决,解铃还须系铃人,就是这么回事情,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帮你忙,能够代你解决,一定要靠自己。现在这个道理我们搞清楚了,理是什么?本来是一真法界,把它变成十法界、变成六道、变成三恶道,都是自己才会变;用什么变?妄想、分别、执着、贪嗔痴慢,这个东西在变。佛把这个道理给我们说清楚,只要我们把这些能变的统统放下、统统舍掉,它就又变回来,又变成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就现前了。一真法界是本有,十法界是虚妄的、假的;你因为有妄想、分别、执着,它才有;离开妄想、分别、执着,十法界就没有。永嘉大师讲得很好,「觉后空空无大千」。什么叫觉?一切放下就觉了,有一丝毫放不下,不觉,那就是迷。般若是觉,般若怎么觉?离一切相。所以跟你讲,好事不如无事;无事你觉了,好事你迷了,这个诸位一定要清楚。

   中国古时候,寺院里面的丛林执事,住持当家是什么人?都是佛菩萨再来的。他要应酬、他要做事;他虽然做事情,他心里干干净净,他不执着,再来人!我们凡夫到寺院去当清众,佛菩萨来照顾我们,来帮助调理我们,哪有不成就的,所以执事不是凡夫。由此可知,要想做好事的也不是凡夫,做好事的是什么人?诸佛菩萨。也许你们要问,「法师!你说这个话有证据吗?」「有!」《华严经》五十三参就是证据。五十三参是五十三位法身大士,那不是普通人,示现在这个社会各行各业,每天勤苦在为一切大众做好事,那就真的做好事了。他自己怎么样?心地干干净净、一尘不染,那叫菩萨事业。由此可知,菩萨事业不是单单出家人在寺院丛林担任执事才有份,在家人从事任何一个行业也有份,只要你觉悟,只要你去做,一切都不执着,那就是菩萨事业。如果你做这些工作,心里面不清净,你有分别、有妄想、有执着,那就错了!你就是做得最好,刚才讲是修一点人天福报,三界有漏的福报。如果做错、做偏差了,那你就是造罪业,感果一定是在三途。这一桩事情,我们决定不能够小看,一定要非常谨慎、非常慎重去生活、去过日子,希望我们在这一生当中,成就道业。

   「空有本来同时,不可离也。所以当两边不着,会归中道。」中道这个名词,我们体会它的意思就行了,不能执着。如果你执着有个中道,完了,中道跟空有又变成对立,你还是堕落在一边。所以古人有一句话就说得好,「两边不立,中道不存」,这才干净,有中道就错了。菩萨里面,佛经上常讲权教菩萨,什么叫权教菩萨?权教菩萨执着中道,没有把中道空掉,所以他不能见性;虽然修六度万行,空有两边不执着了,他着了一个中道,也坏了!坏在哪里?障碍他见性,他不能见性。所以经上教我们,不要执着名字相;中道就是名字,不要执着名字相,体会佛所说的真正义趣,他的义理趣向,我们体会这些。

    「5、菩萨行以般若为主,即以空为主也。所以虽不应坏有,仍不应着有也。虽会归中道,中亦不着。此佛菩萨所以以大空三昧为究竟。以无智无得为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菩萨行以般若为主,即以空为主也。」般若是讲空,空不当作「无」讲;如果说空是什么都没有了叫空,你就错解般若的意思。它这个空是有,不是无,这是我们一定要把它认识清楚,了解透彻,然后才能够修菩萨行。菩萨行以般若为主,就是决定不能离开般若,离开般若就不是菩萨。所以世尊在本经里面说得很清楚,「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有,它没空。什么是菩萨?必须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都空掉、都离了、都没有了,这叫菩萨。我们要问,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在不在?在。不是这个相真的没有,事相在。在,怎么空?空你心里面执着的那个事相,不是把这个身体空掉,放一把火把身体烧掉,烧掉也没用,烧掉你也不能成佛,你也不能成菩萨。所以诸位要晓得,是空你心里面执着的事相,不是空这些外面的事相,外面这个事相没有关系;只要里面的执着空掉了,外面的相理事无碍。理事无碍,性相一如;性离不开相,相离不开性,这是理事一如,理事不二。不但理事不二,事事不二,事事无碍,《华严》里面给我们讲「大能入小」,芥菜子里面可以把三千大千世界装进去,芥菜子没有放大,三千大千世界没有缩小,它就装得进去,这说明事事无碍。为什么会无碍?因为每一桩事都是法性,性是融通无障碍的,性所现出来的相,怎么会有障碍?所以相没有障碍。没有障碍,我们今天为什么这么多障碍?处处都是障碍,处处成障,这个障碍的发生,都在妄想、分别、执着,都从这里生出来。离开一切妄想执着,你的境界就是无障碍的境界,就是《华严经》上所讲的不思议解脱境界,不思议解脱就是完全没有障碍。

   般若是智慧,智慧是心里面不着相,因为体上没有相;体上虽没有相,体会现相。体是理,相是事。我们心里面没有牵挂、没有妄想、没有分别、没有执着,与体相应,就是见性,与性相应。事上也不必去离开它,也不必去破坏它。「所以虽不应坏有」,有是自性变现出来的,相就是性,性就是相,用不着破坏。诸佛菩萨,像《普门品》所说的「千处祈求千处应」,千不是数字,你要把它看成数目字看待,观音菩萨太渺小。那一千处之外,观音菩萨就没有感应?我们念观音菩萨求感应就很难了,不只一千个人求他,我们在一千个人以外,不就没有感应了吗?千代表圆满,千是十的扩大,十个十就一百,十个一百就是一千;十是表圆满,把这个圆满扩大,所以代表大圆满。大圆满尽虚空、遍法界,哪个地方有众生念观音菩萨,观音菩萨就起感应,是这么个意思。观音菩萨应化在十法界,应化在六道,没有破坏六道的相,不但不破坏六道的相,他自己还会现相。「应以佛身而得度者,即现佛身」,他就现佛身为众生说法;应以声闻身得度者,他就现声闻身而为说法,感应道交不可思议!所以没有坏相,没有坏。「仍不应着有也」,般若的空就在这一句,不应该执着,决定不执着就对了。

   「虽会归中道,中亦不着。」中道不存,中道也不能执着。心里面有一个中道,就执着中道,就错了。心里面想我现在两边都不执着,你说你有没有执着?着了,着了「两边都不执着」,那就是中道的意思,你早就着了。由此可知,一起心、一动念就着了;「我不起心、不动念」,你已经着了不起心、不动念。六祖讲「本来无一物」,你想想他有没有一物?他有,有一个本来无一物,还是着。六祖虽然说这一句,他确确实实没有执着;我们没有办法,我们达不到他的境界。他说本来无一物,他真的无一物;我们说本来无一物,已经着了这一物,这就是我们不如他的地方,这就是我们达不到他境界的地方。他是真的一切皆空,我们一切皆空,还着了一个一切皆空,麻烦就在此地。大乘佛法无论怎么学总是着相,学「有」着有相;学「空」着空相,非着不可,这就是生生世世搞成这个样子。连一个初果须陀洹都没有证得,我们读《金刚经》才恍然大悟。在过去总认为小乘人着相,大乘菩萨不着相。读了《金刚经》才晓得,连小乘须陀洹,他都不着须陀洹的相,所以他才能够证得须陀洹果。

   佛在这个经上,确实为我们大家都授记了,我们有善根,这是佛在经上承认的,而且善根非常深厚。何以见得?我们听这个经不惊、不怖、不畏。我们无量劫来,曾经供养无量无边诸佛如来,累积的善根福德不可思议,为什么没能证果?小乘初果都没证到。原因在哪里?心不干净,总是有执着,没有真的能放下。在这样状况之下,除了念佛往生之外,没有第二条路;还有这微细的执着没放下,这就叫做带业往生。由此可知,过去生中我们虽然遇到净土法门,为什么没去得了?可以带业往生,为什么没去得了?对这个世界有贪恋,放不下。你的地产放不下,你的金银财宝放不下,你的家亲眷属放不下,那好了,阿弥陀佛也没办法,也不能强迫你去。这就是说明,这些粗重的贪嗔痴慢能放下,决定往生。其它的法门没指望,刚才江味农居士讲过,江味农居士自己也做不到。他学《金刚经》学了四十年,写出《金刚经讲义》,可以说是历代《金刚经》批注的权威,没有人能超过他,他自己还是老实念佛,求生净土。把般若全部都搞通了,还是做不到,这个就晓得真难;净土法门之外,真难!禅也好、教也好、密也好,没有一样不难。如果你要是修三界有漏的福报,行!所有大、小乘经典,都能够帮助你得福;你想了生死、出三界没份,实在是没法子。

   「此佛菩萨所以以大空三昧为究竟。以无智无得为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个话真的说到究竟处。在佛法当中这是上上乘法,所谓大乘之大乘,了义之了义,真的是究竟法。「以大空三昧」,什么叫大空?人空、法空、空也空,这叫大空三昧。三昧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是「正受」;正受,正常的享受,正受也就是大乘经上常讲的正知正见。一空到底,诸位要记住,一空到底是在你心上一空到底,而不是事上,事上空掉那叫大错特错!在事上,佛教给我们修三福、修六和,都是事上。三福第一句,那是基础的基础,这在事上修的,「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没有空!空在哪里?心里面不能执着。要不要孝养父母?要,尽心尽力孝养父母,心地清净,不能着这个相,着这个相就错了。心里不着相,有些人问,「那怎么个孝顺法?」那不是假的吗?哪里是真的?心里面没有父母,表面上有父母,那不是假的吗?你这是在打妄想。你心里面有父母,形相上也有父母,那才真的是假的。为什么?妄心。心里面干干净净,真心。真心离念,真心里面没有妄念。你那个孝养父母是真心在孝养,你那个奉事师长是真心奉事,真心是永恒不变。妄心孝养父母,时间久了还嫌弃、还讨厌;真心里面没有,真心没有妄念,佛菩萨用的是真心。从这个地方你就晓得,事跟理是一不是二,有事必有理,有理必有事,这才叫菩萨道、菩萨行。「大三空三昧」,这是究竟、究竟圆满。

   学佛人所求的就是一个究竟圆满的智慧,究竟圆满的智慧,在佛门里面的术语叫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一句话实在讲是可以翻成中文的,他没有翻是为了尊重。从前译场有个规矩,叫五不翻。五种不翻,这是五种里面的一种,叫尊重不翻。我们对它很尊重,不翻,保留它的音,加以解释,它的意思是「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等正觉,怕大家听了意思不明了,我就用一个简单的话来说,大家一听就懂,是「究竟圆满的智慧」,这个大家好懂,无上正等正觉就是究竟圆满的智慧。究竟圆满的智慧是什么?无智无得。《心经》到末后总结论是「无智亦无得」,那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果你有智有得,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距离远之远矣。我们今天学经,你们同学学讲经,为什么那么困难?你知道你困难在哪里?因为你有智又有得,就麻烦。你如果真的是无智亦无得,佛法、佛经摆在你面前,喜欢怎么讲就怎么讲,长讲、短讲、深讲、浅讲,就得大自在;如果你有智有得,那就麻烦大,关键就在此地。

   说个实在话,我们学佛,做佛的弟子,是最不听话的弟子,我们自以为是佛的弟子,佛究竟有没有承认我们还不晓得。佛在这部经上的教训,我们要真的听话、真的去照做。怎么做?放下。这一放下就看破;一看破,更容易放下,看破、放下相辅相成,得大自在,得无量智慧、无量的福德。无量智慧福德,是从看破、放下里面得来的,何必斤斤去求福、去修福,所修来的三界有漏的福报,没有意思。这个理很深、甚深甚深,诸位如果听错了,那我就害了大家,从今以后就不修福。你自性里面真正的福报不能现前,因为你没有般若智慧,又不肯修福,你的日子就过得很苦。到那个时候你不能怪我,我没有说错,你听错了。要从这里面细心去体会。

    「6、必能如此,然后可以随形六道,现百千亿化身。虽一切法炽然而生,而一心湛然,本无所生。此之谓得大自在,得大受用。能度一切苦厄者,端赖乎此。此是般若究竟义。非学此不能入门,不能究竟。」

   「必能如此,然后可以随形六道,现百千亿化身。」必能如此,就是如此经中所教的。必能这两个字是完全肯定,里面一丝毫疑惑都没有,必定要这样作法。两边不着,中道也没有,要离得干干净净,法相、非法相都不取。法相是有,非法相是空,空有两边不住。而生其心,生什么心?就是随形六道。六道可以随顺,十法界更不必说了,像观音菩萨一样,像诸佛如来一样,「现百千亿化身」。百千亿也不是数字,代表大圆满、究竟圆满。尽虚空、遍法界无处不现身,就有这个能力。这个能力是自性的本能,人人都有自性,人人都有这个本能,可惜我们的本能被妄想执着障碍住,世尊常讲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我们的智慧、德相跑哪里去?妄想执着这个东西害苦了。般若教给我们什么?把妄想执着放下,把它空掉。空妄想执着;离相是离妄想执着的相,是离这个。

   「虽一切法炽然而生,而一心湛然,本无所生。此之谓得大自在,得大受用。」实在说,心放下一分就得一分自在,就得一分受用,放下两分就得两分自在,得两分受用,非常现实。你能够把钱财放下,你在钱财里面得解脱、得自在、得受用。受用是什么?你一生在钱财上不会缺乏,得这个受用。你根本不要去想它,你需要用的话,它自然现前,不操一点心。大自在是身心自在、无忧无虑。舍什么,什么样东西就圆满。为什么?因为舍掉之后,性德现前。在一切事相当中,确确实实现代人所讲的心想事成。这是真实的,我们要相信佛,相信性德的受用。

「能度一切苦厄者,端赖乎此。」《般若心经》上讲「度一切苦厄」,凭什么度一切苦厄?凭般若波罗蜜,凭空有两边不着。「此是般若究竟义。非学此不能入门,不能究竟。」这个入门是入大乘之门,没有般若波罗蜜不能入大乘之门。《金刚经》是大乘之门,马鸣菩萨的《起信论》也是大乘之门。何以知道它是大乘之门?因为经上说得很清楚,「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可见得离相才是菩萨,那就是门;着相就不能入菩萨门,离相就入了菩萨门。所以《金刚经》是大门。

    「7、般若,理也,智也。观门也。诸度,事也,境也。行门也。理事从来不离,观行要当并进,智境尤须双冥也。」

   这一小段说得很好,每一句是一个意思,合起来看面面俱到,尤其是难得。前面世尊为我们说明了般若波罗蜜,般若明了之后,如何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这就讲的事,也就是六度里面的前五度;而在前五度里面,世尊为我们举一个例子,他老人家举的是忍辱波罗蜜。为什么要举这个例子?因为在事相上修行,忍辱是最难离相的,般若叫我们离相,忍辱是最难,就特别举这个例子。这个例子明白了,其余的四度都可以以此类推,都能够明了。今天这一小段说,般若是理,道理;是智,智照,智慧;是观。观门跟行门是相对的。观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观念,在近代哲学里面常说的人生观、宇宙观。人生观就是对人生的看法,宇宙观是对环境、对宇宙的看法,观门就是这个意思。「诸度」是指般若以外,前面的五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这都是属于事。境是外面的境界,也就是所观的对象,这些是属于行门,我们讲到行门就是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这些点点滴滴琐碎的事项。

   后面三句说得好!「理事从来不离」,有理一定有事,有事一定有它的道理,绝对不是说某一种事没有道理,不可能的。小而微尘,大而世界,都有它道理的存在,没有道理决定事生不起来。这是说明理事的关系非常密切。因此「观行要当并进」。我们为什么要修行?为什么要跟佛陀来学习?理由就在这一句。正确的观念,一定要有正确的行持,我们才能够在生活上得到幸福美满。观是理,行是行的事,也就是说我们日常生活的行为,要同时并进,两边不能够偏重,偏重就错误了。错在什么地方,错误的结果又是如何,前面都曾经报告过。下面这一句说得更好,「理境尤须双冥也」,冥是离相。观是空,行是有。佛在前面般若这一段里面告诉我们,般若智慧是空有两边不着,这就是双冥的意思。智是空,境是有,空有两边都不能着。佛在这个经上告诉我们一个大的原则,「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所住是不着,不着相,空有两边都不着。空有两边起不起作用?起作用。起作用就是生心,生心无住,无住生心,这就是金刚般若波罗蜜。这一节完全讲的是纲领,非常重要的纲领,菩萨修学决定不能够违背,违背就迷了,遵照这个原则去做就是觉悟。下面为我们解释忍辱。

    「8、梵语羼提,义为安忍,又名忍辱。安忍是总名,忍辱是别名。总为安忍顺受也。」

   「梵语羼提,义为安忍,又名忍辱」。「羼提」是梵文的音译,意思是安忍。古来翻经的大德,把它翻成忍辱。安忍两个字满好的,为什么要一定把它翻作忍辱?在这个世界上,每一个国家地区,人民的习性不一样,不仅仅是生活环境,文化背景不相同。中国的古人,把「辱」看得非常重,我们在古书里面读到「士可杀,不可辱」,士要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知识分子。我们中国古代对于知识分子非常尊重,在一般群众当中读书人的地位很高。古时候叫四民,人民,士、农、工、商,读书人排在第一位,种田的农人第二位,工人在第三位,商人在最后。商人虽然很会赚钱,但是他在社会上的地位,反而是在最末后,特别是在大的集会、宴会当中,你想排席次,上首一定是读书人。现在是时代颠倒了,现在是商摆在第一位,有钱摆在第一位,读书人现在已经摆到旁边去,没人理了,从前读书人是放在第一位。所以它社会能够得到长久的安定,有它的道理。尊重读书人就是尊重道理,尊重理,人人都能守理,人人都能守法,这个社会当然是和睦的,是安定的。古人不重利,重德行,把利看得很轻。读书人认为杀头没有关系,不能侮辱,把侮辱看得太重,「士可杀,不可辱」。从印度来的这些高僧大德,看到中国人这么固执,把侮辱看得这么重,太严重了,比生命看得还严重。六波罗蜜的忍,忍辱,辱都能忍,还有什么不能忍?没有一样不能忍。所以忍辱是中国特别的翻译。它原本的意思安忍,翻经的这些大师们把它翻成忍辱,是针对中国人,中国人把辱看得很重,所以叫忍辱。「安忍是总名」,它原本的意思是安忍。「忍辱是别名。总为安忍顺受也。」羼提真正的含义是安忍顺受。

    「9、学道人在在处处、时时刻刻,皆应安心不动。无论行何事、遇何境、修何法,皆应一心正受。即名为忍。」


   这一段对于安忍两个字的解释,可以说是既简单又清楚,解得非常之好。学佛的人,学道就是学佛的人,无论在什么场所,无论在什么时候,一定要保持心里面的平静,安就是平静的意思;心要平,心要静。所以我们供佛,供具里面一定要供水,水就是代表这个意思。我们在佛菩萨面前供一杯水,水平没有起波浪,水很干净没有污染,这就是一切时、一切处,保持这个心平静,这是安的意思。忍是什么意思?忍是一心正受;我们现在所谓一门深入,跟一门深入是一个意思。要一心,一心是专心。我们今天学佛所犯的大毛病,也就是我们无论修学哪一个法门,不能成就;不但不能成就,常言说得好,功夫不得力。原因在哪里?我们从来没有用一心正受去学东西;也就是说我们学东西从来不专心。如果是专心来修,一心正受,这个净宗法门的成就,《弥陀经》上讲得很好,若一日,若二日到若七日就圆满,就成就了。我们学了这么多年,这一句阿弥陀佛天天在念,一点消息都没有,一点感应没有,是不是佛号有问题?不是的!佛号没有问题,我们念佛的方法、态度有了问题。我们念得不如法,态度就是前面讲的观,方法是行,我们在观行上发生错误。我们的修学是杂修、乱修,杂修、乱修修一辈子都不能成就。佛法世法没有两样,都讲求专精。一心就是专心;正受就是把它接受过来。我修念佛法门,我就专心念佛,绝不夹杂,这才能成功;我持咒就专心持咒,也不夹杂。有些人念《大悲咒》念得很灵,他念的大悲咒水能治病,什么病都能治。道理在哪里?没有别的,他念咒专心,专一;专就是真诚,诚就灵。念《大悲咒》灵,念阿弥陀佛名号也灵,念观世音菩萨名号也灵,哪有不灵的?不灵就是证明你从来没有专心念过,你是用的杂心念、乱心念,一面念佛是一面打妄想,这种心念就不灵。学教也是如此,专一;学得太多,学得太杂,不灵,学教的不灵就是不开智慧、不开悟。一心正受这四字要好好的记住,这四个字就是忍,六波罗蜜里面讲的忍辱就是这个意思。心地平等清净,修学法门一心正受,一门深入。

    「10、如修诸法本不生观,而得妄念不起。其心已正受此法而安住不动矣。故名无生法忍。亦名证无生、悟无生。」


   「如修诸法本不生观」,这是禅宗里面用的方法,所谓参话头。参什么话头?诸法本不生,参这句话头。「而得妄念不起。其心已正受此法而安住不动矣。」这个用功不一定,大家不要看到这一句你也去参去了。禅宗老师教学生的方法不一定,他可能有十个学生,他用十种方法,一个学生是一种,也许十个学生统统用一种,所以他这个方法活用的,活活泼泼。一般老师教学一定是观察众生的根机,哪一种方法适合他,他就教他用那种方法,所以学生虽然多,修学的方法可能不一样。老师要是高明,有智慧,有经验,他教导的一定会有很好的效果,我们今天讲成绩,学生一定都有很好的成绩,这是举一个例子。教给我们要一心正受,一心正受自然就没有妄念。妄念是什么?妄念是夹杂。净宗大势至菩萨教给我们用功的方法,八个字:「都摄六根,净念相继。」都摄六根就是此地讲的安心不动;净念相继就是此地讲的一心正受。净是清净,有怀疑不清净,有夹杂也不清净,所以念要净念;相继是不间断,不间断就有功夫,间断功夫就失掉了,决定不能间断,不能夹杂。我们用现代话讲,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这个大家好懂。这三句九个字能做到,就是此地所讲的妄念不起,妄念不起就得定,在禅宗里面叫禅定。我们念佛人念这一句阿弥陀佛,念得妄念都没有了,这个功夫叫做念佛三昧;「故名无生法忍」。

   他是参这个话头,「诸法本不生」,一切法本不生,到妄念不起,他的心安住在不生不灭。心还有什么生灭?我们《金刚经》读了不少,虽然没读完,读到这个地方,大家也都明了,心没有生灭,生灭的是念头。念头有生灭,生灭的念头没有了,真心显露,不生不灭的真心显现出来了。真心现的外面境界就是一真法界,那个境界也是不生不灭,这就叫做无生法忍。这个忍是一心正受的意思,一心正受在这个地方就是证得,他证得了,证得一切法不生不灭,证得一切法永远常住。忍也当作同意讲,佛说一切法不生不灭,这个菩萨证得了,对于佛所讲的话同意,没有反对的意见;也有认可的意思,认可跟同意意思是很接近的,佛所讲的他同意,他都认可。我们今天听佛讲一切法不生不灭,我们都摇头,我们不同意,我们不承认。为什么?我们看一切法有生有灭。为什么看这一切法有生有灭?我们是用生灭心看一切法,一切法也就有生有灭。佛菩萨为什么看一切法不生不灭?他用不生不灭的真心看一切法,一切法确实不生不灭。这个很难懂,不是我们的境界,我们还是从比喻里面去体会,用放电影做比喻,大家容易了解。我们凡夫是坐在台下,看电影的银幕上,看那个有生有灭,刹那在生灭。佛菩萨是看到放电影机,看那些底片,底片没动,不生不灭,一盘一盘的底片没动,没有生灭,就像这个样子。换句话说,我们所看的是妄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诸佛菩萨看的是真相。也就好比说,我们看的是银幕上的动相,佛菩萨看的是底片一卷一卷,没动;人家看的是真相,我们看的是妄相。比喻总是没办法比喻得完全一样,只能比个大概,比个彷佛,诸位从这个里面去体会。所以这个境界,「亦名证无生、悟无生」,都是这个境界。名词虽然不一样,意思完全相同。实在说含义还是很深,如果不能够确切明了,我们得不到受用,不得受用,这个经就白听了,这佛法白学了,学了没用处。下面这一节,落实在生活琐碎事情之中,希望我们在这个地方来学习。

    「11、约世间法言,如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此即古人所谓坚忍。」

   「约世间法言」,这就世间法来说,举几个例子。「如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此即古人所谓坚忍。」这是世间法,世间的事人能忍;能忍富贵,能忍威武,能忍贫贱,这就是心地清净,不会被外面境界所动摇。你想用富贵来诱huo我,诱huo不动。如果说非义之事,不合情理之事,你拿富贵来诱huo人,要利用这个人,这个人如果真正有学问、有德行,他明理,他不会干这些事情。你用势力去压迫他,威武就是压迫他,要他屈从来听你的,真正明理之人,他也不在乎,你杀他,他也不会屈从于你,这就是威武不屈。这是坚忍,世间人所说的。

    「12、由是可知,安忍统括一切之名。要知举忍辱为言,意在以偏概全,以别明总。何以故,世间最难忍者,莫过无端受辱。此尚须忍,其它可知。」


   羼提含的意思,把世出世间一切法都包括在其中。通常一般讲六波罗蜜,讲到忍辱波罗蜜,把忍辱也分为三大类。第一类就是环境,我们今天所讲自然的环境;冬天寒冷要能忍受,夏天炎热,环境的变化非常复杂,要能够忍受,不能忍受这个日子就不能过了,对于环境要忍,物质环境这是第一类。第二类,对于人为的加害要能忍,我们讲人事的环境,冤亲债主,无故的侮辱你,甚至于陷害你,要能忍。唯有真正明理的人,他会忍。为什么要忍、为什么不报复?不能忍,有报复的念头,那是世间错误的观念,因为一般人看事只看眼前,只看现实,不晓得过去,不知道未来。佛的慧眼可以看到过去,可以看到未来。这一个人常常要欺负你,他为什么不欺负别人,单单欺负你?你好欺负,好欺负人太多,他为什么不欺负那个好欺负的,偏偏欺负你?佛给我们讲人与人的关系四种缘,当然关系很复杂,再多总不出这四大类:报恩、报怨、讨债、还债。如果没有这个关系,碰到面天天在一起,不打招呼也相安无事。这个人在路上给你笑一笑,前世有缘,他为什么不对别人笑?他看到你瞪你一眼睛,也是前世的缘,没有偶然的事情,要懂这个道理。佛知道。

   忍辱就是消业障,就是消灾。特别是辱,辱当然是逆境、逆缘,要能够忍受,这个帐一笔一笔都消掉了,消掉就自在了。别人要骂我随他骂,骂累了他就不骂了,不必去还口;还口是什么?不接受,不能忍,这个怨仇愈结愈深。人家打我不还手,随他打,打了几下,自自然然他就不会打;如果你对打,愈打愈起劲,打不完的。要是一个人打人,一个人不还手,打几下他就没办法了,到底是打好还是不打好?要打,不还手;如果说不打,自己面子上过不去,那才叫真难过,那个台阶不好下。看出忍辱的功夫。这是举这个小例子,都是与过去生中有业缘的。举这个例子「以偏概全」,偏是一个,五度里面取一条。「以别明总」,别是辱,总是一切统统要忍。物质环境要忍,人事环境要忍;第三,修法要忍。佛教给我们这个方法,你要是没有耐心,你学不成功,你想把它学好,要有很大的耐心,所以修学佛法要有忍辱的功夫。这是一般讲的三种忍,三大类。

   佛法的修学,也是随着个人根性不相同,根性利的,修学比较容易;根性要是钝的,修学起来要困难。难,格外要用忍辱的功夫才能够突破。我们在《弥陀经》,看到序分十六位尊者,有不少是利根的,但是也有几位是钝根的,像周利盘陀伽、阿菟楼驮,都成功了。阿菟楼驮听经常打瞌睡,精神提不起来,被释迦牟尼佛骂了一顿,他惭愧心生起来了,发愤用功,七天七夜没有睡觉,把眼睛搞瞎了;真精进,真用功,拚命。释迦牟尼佛教他一个法门,修学以后开了天眼,他观察的能力,比他一般同学阿罗汉要高明很多,在同学当中天眼第一,那是发愤修忍辱得来的。佛特别举这个例子。这个地方也说了,「世间最难忍者,莫过无端受辱」,无缘无故受人家欺负,受人家侮辱,甚至于你以好心待别人,别人以恶心来相报,这是最难忍受的,要知道一定要忍。我们以善意待他,他以恶意回报,这一生当中我们找不到理由,理由一定在前生,不可能没有原因的,不可能没有道理的。所以一定要安心顺受,这样才能把这个结解开。

TOP

续 59

八四、引证 引本劫事



    佛把这些理事说明了,再给我们举一桩事实,给我们做一个样子,我们从这些榜样里面应当要能够学习。


          【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


    这是释迦牟尼佛举他过去生中行菩萨道,修忍辱波罗蜜,这桩事情来教我们。这桩事情详细记载在《大涅槃经》上,这一段故事就说得很详细。

   「1、歌利王事,即在本劫,即贤劫也。世尊出现在住劫中之第九减劫。时人寿普通为百岁至七、八十岁。屈指至今,又三0二二年矣。故今时寿命,七十为最高,四十、五十最普通,此报纸所常见者,足征佛语非虚。间有过百岁者,稀少已极,此必有特别善因,方能致此,乃是例外。」


   「歌利」是梵语音译的。王是我们汉语,就是国王,王就是国王。歌利王,那个王的名字并不叫歌利,歌利翻成中国的意思就是很残忍的、很粗暴的,我们中国人讲暴君。「歌利王」的意思就是暴君,无端侮辱人、杀害人,是这么一个国王,非常凶残的一个人。这个事情在「本劫」,本劫是「贤劫」。贤劫,佛告诉我们会有一千尊佛出世,释迦牟尼佛是这一劫千佛当中的第四尊佛,将来底下这一尊是弥勒菩萨成佛,是第五尊佛,这是这一劫里面的事情。「世尊出现在住劫中之第九减劫」,释迦牟尼佛出现的这个时代,是第九减劫;第九减是小劫,一个中劫有二十个小劫,二十个小劫这第九个小劫,释迦牟尼佛出世的。

  「时人寿普通为百岁至七、八十岁。」佛给我们讲减劫,每一百年减一岁,佛告诉我们,我们娑婆世界众生人的寿命,最长是八万四千岁,人的寿命有这么长;最短十岁。减劫是从八万四千岁,每一百年减一岁,一直减到十岁;然后从十岁,再每一百年加一岁,又加到八万四千岁,这个样子一增一减,叫一个小劫。一个小劫的数量是这么算来的,这叫一个小劫,叫增减劫。释迦牟尼佛出现这个时代,我们现在都是在减劫里面,那个时候寿命,一般的寿命是一百岁,这是正常的。一百岁的寿命,七、八十岁过世的人也很多。从这个减劫我们来算,释迦牟尼佛去我们现在「又三0二二年矣」,这是讲的今年。按照我们中国的算法三千年,三千年人的寿命减掉三十岁,所以中国古人常讲人生七十古来稀,现在人的寿命是七十岁;七十岁,这一百岁,七、八十岁过世的正常;七十岁,四、五十岁过世也算是正常。我们现在每天看到报纸上那些讣文,四、五十岁过世的很多,诸位一定要晓得这个道理与事实。换句话说,在现在这个时代,我们能够过五十岁就算是长寿;五十岁以后,聪明人要为来生着想,这一生的事情要看淡,要断恶修善,积功累德,念佛往生,前途就一片光明。如果五十岁之后,还是把这些名闻利养看得那么重,那就危险,你还能活几年?不要看到,听到世间人也有八十、九十的,那是过去生中有特别的原因,不是偶然的,毕竟是少数又少数。「故今时寿命,七十为最高,四十、五十最普通,此报纸所常见者,足征佛语非虚。」佛讲的话绝对是正确的,没有错误的。「间有过百岁者,稀少已极。」我们也曾经听说,见到有八十、九十、有一百岁的,报纸有登到的很少。「此必有特别善因,方能致此,乃是例外。」这个不能当常例来讲,那是例外的。

    「2、生当此际,惟有劝导大众,同归佛法,持戒修福,能种善因,必得善果。」


   我们生在这个时代,这个时代是古今中外历史上所没有的一个动乱的时代,无论在中国历史、外国历史,没有见过这样的,这个时代是大动乱的时代,灾害特别之多,天灾人祸特别频繁。为什么会有这些事情?佛经里面讲,这是大家共业所感。环境,千万不要以为环境是没有灵性的死东西,你就看错了。花草树木不是死的,你对它好,照顾它周到,开的花特别美,特别香;你照顾它不好,它花也开不好,也没有香气,它有灵性。我想喜欢养花的人知道,你真正爱护它,它就长得很茂盛;你对它不太关心,它逐渐就枯掉,它怎么会没有灵性?草木有灵性,或许有;石头也有,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石头也点头,它怎么没有灵性!它没有灵性它怎么会点头?都有灵性。《华严经》说得透彻,为什么有灵性?因为它有法性。佛给我们讲,有情众生的性叫佛性,无情众生植物、矿物叫法性;法性跟佛性是一个性,所以「情与无情,同圆种智」。山河大地,我们要不好好对待它,不爱护它,随意去糟蹋它,它也忍受不了,它没有忍辱波罗蜜,所以地要动一动。你不好意对待它,它也不愿意好意对待你,它也报复你,就是这么个道理。这些道理实实在在讲,唯有佛法讲得透彻。

   我们今天对不起这个地球,对不起山河大地,随便的倒这些废弃物,倒这些垃圾,搞得整个地球一片污秽,连天空臭氧层都破一块大洞。怎么搞破的?排出这些废气太多了,森林砍伐太多,不能靠森林树叶吐出来的氧气,将这些废气溶解变成干净的空气,造成地球上的温室效应,气候反常。这就是我们对不起住地球,随便糟蹋它,不知道爱护,它对我们的报复也很厉害。它不是死东西,它是活的。学佛的人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知道这个事实,我们的慈悲不仅仅是对有情众生,无情众生也要慈悲。普贤菩萨礼敬诸佛,诸佛就包括情与无情,统统包括,那个作法是绝对正确的。

   我们生在这个时代,唯有劝导大众「同归佛法」,这是讲共业当中我们修别业。自求多福,怎么个求法?持戒修福。《金刚经》佛教给我们,持戒就是守法。这个意思是广义的,不是那几条戒条,我们这样看法就错了,就错会了佛的意思。守法、守规矩,佛在大小乘一切经教里面,教导我们这些教训,我们都要明了、都要遵守。像我们修净土的,净土五经教给我们这些教训,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都要把它做到。所以修学净宗的同修,我们的晚课采取《无量寿经》第三十二品到三十七品。我们念这一段经文,目的何在?就是持戒修福。「能种善因,必得善果」,这是错不了的;善因一定得善果,恶因一定有恶报。

    「3、佛言一切唯心造。又言一切法莫非幻相。故寿命、世事,虽有定数,实则定而不定,事在人为而已。更当普遍发大悲心,一心念佛,求生净土,得一个究竟。则世出世间,皆有一个办法矣。报佛恩在此,救一切苦在此,满菩提愿亦在此。」

   「佛言一切唯心造。又言一切法莫非幻相。」这两句话大乘经常说,《华严经》告诉我们,世出世间一切法,「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这个地方造的意思,把变跟现都包括在其中。一真法界是唯心所现,十法界、六道轮回是唯识所变。在一切现相里面,特别是十法界、六道,「一切法莫非幻相」,就像佛在这部经上说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这些全是事实。我们明了这个事实,就叫做看破;于一切法不执着了,就叫做放下。能看破,能放下,你就得大自在,就跟诸佛菩萨处世生活的态度没有两样。为什么佛菩萨在世间游戏神通、自在安乐?没有别的,就是人家看得破、放得下。佛说法四十九年,四十九年当中说般若就占了二十二年,几乎是他说法的一半时间;由此可知,般若重要,般若在整个佛法当中是重点,所以用这么长的时间来说。般若的总纲领是什么?就是看破、放下。因为众生就是看不破、放不下,所以才劳累释迦牟尼佛费口舌讲了二十二年,二十二年我们还是看不破,还是放不下,那就没有法子了,实在是对不起释迦牟尼佛。《金刚经》是六百卷般若的纲要。所以要认识这些事实的真相,认识就是看破;真正明了,真正认识,自然就不执着。我们无论是修世法佛法,都会一帆风顺。为什么?不执着,智慧就开了。有智慧好办事。

   「故寿命、世事,虽有定数,实则定而不定,事在人为而已。」这一句都是真理。世间一切众生都有命运,真正遇到算命算得好的,确实你一生的吉凶祸福,都是命中定的,世俗间常讲:「一生都是命,半点不由人。」命运真有。个人有命,一个家庭也有命,我们讲家运,那个家也有命,国也有国运,整个世界也有世运,古时候确实有人在那里推算过。我们中国宋朝邵康节就很了不起,用现代话来说,那是个大数学家,大哲学家,他推世运,他有一本书叫《皇极经世书》。这本书收在《四库全书》里面,那是讲国运,我们中国每一个朝代的更替;讲世运,整个世界的变化,这是非常著名的一部书。我年轻很喜欢这个,找到了拿来看,看不懂,不知道它说的是些什么。以后学了佛,就不搞这些,学了佛才知道,定数里面还有变量。这个地方讲的是真理,「实则定而不定,事在人为而已。」袁了凡先生就是很好的榜样。孔先生给他算的命,定数;他的流年真的像孔先生所讲的,一丝毫都不能够转动。去考试,哪一年考第几名,结果放榜没错,跟命里注定的一样。遇到云谷禅师之后,云谷禅师教他断恶修善,改造命运;他依照云谷禅师教给他那套方法去做,以后它就不准了,跟流年就不一样了,就转变了。这就是定而不定,所以命运是自己造的,命运自己可以改,你要懂得改造你的命运。我们世间人讲英雄好汉,英雄的定义是什么?别人做不到的,他能做到。这个世间事情,什么事情最难?造命最难,你能够改造你的命运,就是真正的英雄好汉。佛法是最能帮助我们改造命运的,可见得这个事情真的事在人为。

   过去我讲《了凡四训》讲过不少遍,今年年初有一些同修,从一套录音带整理出来,现在已经印成书了,很值得给诸位做参考。学佛如果连命运都不能改,我们的佛叫白学。没有富贵能得富贵,没有寿命能得寿命,这是我们学佛现世的利益。现在这个利益得不到,说学佛来生会得好处,这个说法很渺茫,谁能相信?佛法里面讲果报有两种:有花报、有果报;花报是这一生,果报是来生。花开得好,我们能够推想到果会结得好;花开不好,果怎么会结得好?我们学佛绝对不迷信,佛法教给我们破迷开悟,我们在佛法当中,一定要得到真实的利益。一定要深信不疑,一定要求解,解得愈清楚愈明白,我们的疑惑才能断根,然后才会认真,努力的去依教奉行。

   我在年轻,我觉悟还算是不太晚,我知道自己没有福报,知道自己短命,这是我的觉悟。以后读到《了凡四训》,袁了凡年轻犯的毛病,我统统都有;袁了凡年轻的好处,我都没有。我的果报比他更惨,他那个命还可以活到五十三岁,我过去一般人给我看相算命,活不了四十五岁,我相信,我承认。今年已到七十岁,古稀之年,我没有求寿命,佛法里面得来的,最难求的是寿命。说到富贵,我觉得我今天比世界上任何一个人都有福报,哪一个人的福报都没有我大,我的福报在哪里?我没有忧虑,没有烦恼,没有牵挂,这大福报。你们哪一个人心里面没有牵挂?我过去还有那一点点,有个老母亲;我母亲五月初一往生了,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了,我从此以后什么事都没有了,这个多自在!真正的福报是身心清净、无忧无虑、无有牵挂,这个才叫自在,才真正叫享福。不是有钱就有福报,有了钱麻烦大了,心里面不安,患得患失;又怕钱贬值,又怕钱丢掉,一天到晚就操那种叫妄想冤枉心,那是魔障。财色名食睡都是魔,我身边没有魔障,身边都是佛菩萨,这个不是得大自在吗?世间人一天到晚围绕的是妖魔鬼怪,他的日子怎么好过!金银财宝都是妖魔鬼怪。

   「更当普遍发大悲心,一心念佛,求生净土,得一个究竟。则世出世间,皆有一个办法矣。」我们生活在世间要懂得享福,要知道什么叫做福。世间人不知道,以为有了财富,有了名闻利养,有了权力,认为这个东西是福报;这就是他没看破,他迷了。这些东西事实是什么?我讲的话没错,佛说的,都是妖魔鬼怪。佛在经上说的,「财色名食睡,地狱五条根」,那有什么好处?这地狱五条根,有一条就把你拖下地狱,五条还得了,非下去不可,什么人都救不了你。所以财色名食睡是五大魔王,世间人不认识它,以为它是好人,跟它交个好朋友,难分难舍,到最后全都上当了,都堕落到三途。学佛觉悟了,认清楚了这些大魔王,我们可以跟它断绝往来,决不去招惹这些东西,招惹这些东西,祸害没完没了,所以对它们要保持远远的距离。钱来了怎么办?来了马上送出去,那是魔来了,赶紧把它打发出去,留不得,留了就是祸害,要把它赶紧打发出去。这讲世法,你得身心清净、自在安乐。至于我们的生活,生活实在讲非常简单,愈是简单的生活,愈健康愈长寿,这个要知道,饮食简单日子很好过,吃东西吃得愈少愈好,愈干净愈好,愈简单愈好。我是很多年没有自己做过饭,我自己吃东西,一个小锅带了把子的,锅碗就一个,洗起来方便,洗一个就行了。饭菜都煮在一起,一锅就熟了,简单!人家说:「法师,你这个没有营养!」我的身体不错,七十岁没有害过病,没有进过医院,医院没有我的病历。哪里没有营养?天天讲求这个营养,那个营养,一身的毛病;病从哪里来的?病从口入。要晓得这个真正的道理,简单、单一的东西最营养。牛天天吃青草,就吃一样东西,吃得又肥又壮;人天天讲求百味饮食,身体比牛差远了。仔细观察自然,你就会开智慧。住房子愈小愈好,好收拾,几分钟就搞得干干净净,大房子我一看就摇头。我们在美国很多居士家里盖得很大的房子,有的时候我到那边去讲经,到他们家住几天,我都很叹息!房子太大,院子太大,工作做不完。我一看,他们家房子是主人,家里所有人都是奴才,伺候房子,你说那何苦来!住得真辛苦,没有小房子住得自在。这是讲世法,你知道怎样过日子,过得非常自在、非常快乐、非常幸福、非常美满。

   在佛法里面,「一心念佛,求生净土」,将来福报更大,将来的果报更圆满。「报佛恩在此,救一切苦在此,满菩提愿亦在此。」我们能够明理,能够了解事实真相,这是佛菩萨教导的。我们知道怎样生活,知道怎样修行,知道怎样脱离六道轮回,都是佛菩萨教导的恩德。果真这样去做了,这才叫报佛恩。我们自己认真努力去做,证明佛教导的纯正,没有错误,我们才放心把这个方法介绍给别人,供养给大众,希望大家都来修学,大家都得幸福,这是救一切苦。满菩提愿,菩提愿就是四弘誓愿,我们要叫四弘誓愿,愿愿都兑现也在此。

    「4、歌利王事,见《讲义》卷三第一一0页。此王即憍陈如尊者之前身也。」

   「歌利王事」,这是一段故事,在江味农居士《金刚经讲义》卷三第一一0页。它的本事,讲得最详细的在《大涅槃经》里面。这一个暴君,这个恶王,就是憍陈如尊者的前世。这个地方略说一说,详细的诸位自己去看。释迦牟尼佛在那个时候是菩萨,还没有成佛,修忍辱,就遇到这么一桩事情。国王带着他的随从去打猎。菩萨修行都是在山上山洞里面。打猎的时候,人走散掉了,国王有几个宫女就见到菩萨在那里打坐,在那里入定,就见到这个菩萨。菩萨看到他们来了也很欢喜,叫他们大家坐在旁边,为这些宫女说法;国王到处找,找不到,结果找到发现这几个宫女在这边,看到有个出家修行人给她们说法,他心里就很不高兴,就问他,「你修的什么?」菩萨说,「我修忍辱。」好,你忍辱,我来试试看,看你忍不忍,能不能忍。就用刀把他肉一片一片割下来,问你能不能忍?这是肢解,割截身体。菩萨确确实实没有一句怨言,随他割,这么一段故事。到最后,菩萨发了一个愿,我将来成佛,我不但不恨你,我成佛了,我第一个度你。所以在这个时代,释迦牟尼佛成佛,第一个得度的憍陈如尊者,就是歌利王的后身,佛的愿兑现了。这是无故加害,这种残酷的手段,菩萨没有动一点点嗔恨心。我们一点点小事都忍耐不住,念到这一段经文,你有什么感想?念了没感想,麻木不仁,没有法子。念了无动于衷,这怎么得了?所以想想我们学佛为什么不能成就?经文读起来无动于衷,那怎么行?至少要生惭愧心,要认真来学习,真正能忍,一切法得成于忍。

   由此可知,佛法僧团里面,师徒大众过去生中也都是有缘份的,也都是报恩、报怨、讨债、还债;像六群比丘,提婆达多,那就是恶缘,来捣蛋的。可是虽然是恶缘,佛有能力把恶缘变成善缘,所以你要用冷静的眼光去观察,提婆达多那些也都是菩萨化身,没有一个不善。你观察这些事,你冷静深入的观察,原来这些事不坏;初看好象不是好事,细看,往里面看是好事一桩,往深处看,往远处看。我年轻的时候,好象还没有接触到佛法,我喜欢读历史。在历史上,大家都晓得秦桧、岳飞。岳飞了不起,忠臣;秦桧是个大奸臣,大家都对秦桧批评得不好。我的看法不一样,我说秦桧好人,太好了;我们那些人听了都很奇怪,你怎么跟别人看法不一样。岳飞那个好是教我们尽忠,教导我们要尽忠报国;秦桧你看看,那个铜像跪在岳飞坟墓上面,他也教我们,教我们不要做坏事,做坏事就像他的下场,那不是好老师吗?我说秦桧在哪里?秦桧应该在天堂享福,他教化多少人,那不是好事吗?所以你往深远上一看,他不坏。由此可知,是非善恶没有标准,看你从哪个角度上去看。两个都是民族的老师,都是世间的大善知识,一个教你要尽忠报国,一个教你千万不要做坏事,都是好老师,现身说法。

   「5、因无我、人等相,方能不着忍辱相,境缘现前,安心不动,任其割截,忍此奇辱。当知忍此奇辱,他人见之云然耳。菩萨尔时若无事然。无所谓辱不辱,无所谓忍不忍。此乃是忍辱非忍辱。正是般若正智。故内无能忍,无我相。外不见所辱,无人相。并割截之事亦不见,是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因无我、人等相」,就是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菩萨才能忍辱,所以菩萨对歌利王来割截身体,当然不会嗔恚;不但不嗔恚,而且非常感激,没有他加害,怎么能够证明自己忍辱的功夫?功夫要经过考试,歌利王是老师来考他的,一考就得一百分,满分,及格了。菩萨怎么可以有嗔恨?我们如果在这个地方得一点消息,人家无缘无故加害于我们,看看我自己忍辱功夫如何,他是老师、善知识,不是恶人。如果心里面还有一点难过,不行,我这个功夫还不够,忍辱波罗蜜还不够,十分、二十分,不及格。一切无缘无故来侮辱你、加害你的,统统是善知识,统统是老师,自己才得真实利益,跟他过去世的冤结化解掉了,这样我们六波罗蜜才能圆满。否则的话,忍辱这一关通不过,精进就没有了,禅定更没指望,般若就不必谈了。你所有的不过就是布施、持戒,布施、持戒修得再好,来生得六道轮回有漏的福报而已。六度愈是后面比前面要深,后后深于前前,有前面的可能没有后面,有后面一定有前面。实在讲,你明白这个道理,就很容易了。某个人有禅定,定功很深,他自己也说,别人也赞叹他,可是说几句不好听的话,他就发脾气,就不能忍辱,那禅定是假的,不是真的。因为有禅定的人一定有忍辱,能忍辱的人不一定有禅定。好象我们盖楼房一样,盖五楼一定有底下四楼,这一定道理;有四楼未必有五楼,有五楼一定有四楼。禅定在第五,忍辱在第三,哪里说有五楼没有第三楼,哪有这种道理,没这个道理。所以几句不好听的话,他就表现在外面不高兴,那个定是假的,那个慧也是假的,都不是真的。所以骗人,骗外行的人容易,骗内行的人很不容易。

   因为四相离了,「方能不着忍辱相」,修忍辱而不着忍辱相,忍辱波罗蜜圆满了。歌利王割截身体,是菩萨修忍辱波罗蜜圆满之相。由此可知,没有歌利王割截身体,忍辱波罗蜜圆满就修不成,就不能圆满,不能证明他圆满。所以,证明他的忍辱波罗蜜修到圆满。「境缘现前,安心不动,任其割截」,境缘是指歌利王下命令割截身体的时候,境界现前,菩萨安心不动,四相皆空。所以不管怎么割截,他没有痛苦。我们为什么人家伤害你,你就感觉痛苦?有我相。他伤害了我,有我相当然就有痛苦;他没有我,没有我随便你怎么割截,他没有苦受。所以只有着相,他才有苦受;离相,五种受都没有了,苦乐忧喜舍都没有了。所以这五种受不是真的,也是因缘生法,「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佛法里面讲正受,那是真的。正受是离开这五种受,苦乐忧喜舍统统没有,那叫正受。

   「忍此奇辱。当知忍此奇辱,他人见之云然耳。」别人看到他忍辱,他真能忍。「菩萨尔时若无事然」,菩萨那个时候还说我能忍,那就完了,那他的忍辱波罗蜜不到家。菩萨根本连我的念头都没有,哪里有忍?忍与不忍也没有。割截身体就像割外面的树枝一样,好象与他完全不相干,是这个境界,所以「菩萨尔时若无事然」。

   「无所谓辱不辱,无所谓忍不忍。此乃是忍辱非忍辱。」这《金刚经》上的话,「忍辱非忍辱,是名忍辱」。这个心多清净,一丝毫分别执着都没有。「正是般若正智」,他显示般若的智慧,般若智慧就是自性的德用。「故内无能忍」,有个能忍已经就着相,有一个能辱,歌利王能侮辱我也着相,着人相;我相、人相都没有。「故内无能忍」,是无我相。「外不见所辱,是无人相。并割截之事亦不见,是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寿者就是时间的相续,四相都离了。

    「6、般若正智现前,则通达一真法界。一真法界中,那有人、我、生、佛、生、死等一切对待之相。四相皆无,万念俱寂。何所谓辱,何所谓忍。知此,则知一切行门,非仗般若不能成就矣。」

   「般若正智现前,则通达一真法界。一真法界中,那有人、我、生、佛、生、死等一切对待之相。」这在一真法界里面找不到,决定没有;十法界里面有,一真法界里面没有。释迦牟尼佛为我们讲经说法,讲一乘了义的大经,像《华严》、《法华》、《净土三经》都是一真法界。佛给我们所说的,皆是方便说。事实真相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开不得口的,开口就错了。所以这是佛的方便说,为我们介绍,我们入到那个境界,才知道原来比释迦牟尼佛讲的不晓得好多少倍,释迦牟尼佛给我们说的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把华藏世界、西方极乐世界,给我们介绍得太少太少了,微不足道。然后才能意会到那个境界之美、境界之善,不是人能说得出来的,佛也说不出。但是如果细心的人,从世尊这些大经里面能够得一点消息。像《无量寿经》上讲得很明白的,西方世界,往生到那边的人,身体皆是紫磨真金色身,跟阿弥陀佛一样,相貌也一样。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相貌不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佛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无量的相好,统统一样。西方世界的生活环境没有名字,西方极乐世界,你姓什么,叫什么名字,没有,大家都没有名字。为什么?有名字就不平等,你姓张,他姓李,你们两个不一样;没有名字就平等,平等法界不可思议。你们住的地区,像新加坡有好的区,房价很贵,偏僻一点就便宜多了,在世界其它国家地区也是这样的。西方世界根本就没有街道的名称,没有门牌号码,大家统统一样。这就给你透出了消息,没有人我、生佛这些对待之相,没有!那个世界奇妙,奇妙得不得了。那我们找个人会不会找错?绝对不会错。你到那个人家里面去也不会错,为什么?不要走路。我们现在到那家去拜访还要开车去,那个地方不要,动一个念头人就到了,就现在他家门前了。不需要走路,不需要找门牌哪个号;想见什么人,那个人就在面前。我们现在讲心电感应,比那个心电感应的速度还快,那个境界叫不可思议的境界。《华严经.普贤行愿品》的品题,就是「入不思议解脱境界」,西方极乐世界就是不思议解脱境界。我们今天能入,就凭一句佛号。你们念《华严经》,「我们修普贤行愿才能够去,不修普贤行愿怎么能去?」你不晓得,那一句阿弥陀佛是普贤行愿的总纲领。一句阿弥陀佛,普贤行愿全部都包括;不念阿弥陀佛,一条一条的修好麻烦,不容易去。一句阿弥陀佛就统统都修了,好多人不晓得这个秘密,他不念阿弥陀佛,他要去搞一些大经大论,一条一条的去搞,那个才叫愚痴,才叫可怜悯者。

   「四相皆无,万念俱寂。何所谓辱,何所谓忍。知此,则知一切行门,非仗般若不能成就矣。」六度每一度里面,不能没有般若,没有般若就不能成就。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也是如此,每一愿里面,点点滴滴都要具足般若波罗蜜,没有般若波罗蜜,不能成就。我们念这一句阿弥陀佛里面,有没有般若波罗蜜?给诸位说,有,圆圆满满。念佛的三个要素: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不怀疑、不夹杂就是般若波罗蜜。怎么是般若波罗蜜?般若波罗蜜是离相。怀疑有相,夹杂也着相,离一切相了,那有什么怀疑、夹杂的?没有了。所以叫老实念,老实人就是具足般若波罗蜜的人。老实不容易,我们这些人念佛都不老实,如果老实,不早就往生了;就是因为不老实,所以念佛功夫不得力。为什么不老实?有妄想、有杂念、有分别、有执着,就是不老实,这就是没有智慧,没有般若在里面。由此可知,念佛法门具足般若波罗蜜。所以古德说:「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相应有很多说法,在这个地方的相应,就是具足般若波罗蜜;也就是说净念相继就相应,净念相继就是般若波罗蜜。佛法如此,世法也如此,世法无论做什么事情,如果里面有般若智慧,那一定做得很圆满,一定很成功。

    「7、一切修行人,非仗般若不能无罣碍,不能得自在,不能到彼岸矣。」

   这一段是说明,也是特别强调世出世法智慧第一,唯有真实的智慧,才能够真正达到无有障碍的境界,无论是世间法或是出世间法,都要能够做到心无掛碍,这就能够得自在了。后面这一句这是讲究竟圆满法。「彼岸」是成佛,成佛一定要有究竟圆满的智慧。佛法里面所谓「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个名词就是无上正等正觉;而无上正等正觉,就是我们常讲的究竟圆满的智慧。

    「8、世间之人,纵令未能人人如此成就。但能人我分别之见少少轻减,则斗争亦必减少。世界当下太平,安居乐业矣。所以般若是佛陀教育的真精神,无上法宝,不可须臾离者也。」


   这一段话,实实在在是挽救世间劫运的重要开示,而确实能够收到很好的效果。可惜佛法没有能够普及世间,纵然学佛的人很多;这特别在中国人,这些学佛人当中,如果要不能够深明佛理,这个问题还是不能够解决。特别是要深明般若之理,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这才能放下,所谓是看破、放下;一切意见争执自然就会减少,意见争执减少,当然斗争也会减少,所以它的结果是天下太平,人民都能够安居乐业。由此可知,我们要想在一生当中,真正能够得到安居,身心安稳,事业顺利成就,不能没有般若智慧。般若智慧不是单单叫我们修行、成佛才需要;我们要过一个幸福快乐的日子,离不了它;要想在世间,从事于任何一个行业,事业顺利成功也少不了它。般若不能不讲,不能不细讲,不能不认真的去修学,这些话江味农居士在《金刚经讲义》里面说得很多,也说得很透彻。「所以般若是佛陀教育的真精神」,说佛陀教育就包含了世出世间一切法。「无上法宝,不可须臾离者也。」一时一刻不能离。为什么?离开般若智慧,我们就迷惑了,我们就糊涂了;迷惑、糊涂怎么能得到幸福?怎么能得到成就?这是反显般若智慧修学的重要性。

    「9、必须离人我等分别之相,使其心一念不生,安住不动。然后乃得恩怨平等,成就大慈悲定。然后乃得虽遇极大之逆境恶缘,不生嗔恨。嗔恨毫无,然后乃得普度众生,满菩提愿。」


   「必须离人我等分别之相,使其心一念不生,安住不动。」这是般若最要紧的纲领,无非是教我们离相,离相前面讲得很多,往后还要讲。为什么在经典自始至终讲这么多遍?实在说,讲再多遍都不算多。为什么?我们没做到。贪嗔痴不需要讲,不讲天天在做,无时无刻不在做。为什么?习气太深,可以说不起心动念则已,起心动念总离不开贪嗔痴,这就是烦恼习气,我们无始劫以来已经养成习惯。而般若智慧对我们来讲非常的生疏,所以佛不断的讲,讲二十二年,希望把我们贪嗔痴烦恼习气转换过来,目的在此地。佛菩萨教化众生的用心也在此地,让我们不断的来熏习。离相是离心中执着、分别、牵挂的相,这个相如果不离,我们的般若智慧就不能够现行,不能够起用。也许有人要问,如果叫我对一切法都不分别、都不执着,那我还能办事吗?我如果要想把事情办好,当然这个事情要常常挂在心上,那个事才能办好。这个说法,我想大家听到之后都点头,不错,他讲得很对;佛菩萨听了之后就摇头,他讲得不对。他的确一天到晚,把他的这个事情挂在心上,他的事情办好了没有?没办好。一天到晚挂在心上,没办好;还不晓得怎么办?挂在心上成天打妄想,想怎么办?妄想怎么能把事情办好?我们听了佛的话,好象佛讲的话不合逻辑,佛讲的话不合人情,于是对于佛讲的话不敢相信、不敢接受、不敢奉行,那佛对他也无可奈何。我们一定要深信佛法,佛教给我们一切放下,让我们的清净心现前,前面经文上说过,「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实相般若。心地清净,你就有真实的智慧,真实智慧好办事。无论什么事情,再困难的事情,再繁杂的事情,他一接触统统明了,处置得井然有序,恰到好处,这个事情就办成功了。

   可见得真正办大事情的人,没有别的,心要清净,那是真正办大事情的人。世出世间最大的事情,是了生死、超三界,这是大事,世间还有什么大事比这个事情更大,没有了。这个事情要用清净心来办,因为清净心生真实智慧。这样大事都能办,何况世间这些小事。我们世间人看到的一些很困难、很难办的事,佛菩萨看起来,那简直是鸡毛蒜皮,算不得什么难事,就是要智慧。智慧绝对不是从分别妄想里面生的,由此可知,分别、妄想、忧虑、牵挂,不能解决问题,不能办事。学经教的要注意到,妄想、分别、执着不能入门,不能解佛真实义。怎样解佛真实义?心地清净、一丝不挂、一尘不染,行了!这才能解如来真实义。所以般若智慧,一时一刻不能离。这一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如何才能做到「不可须臾离者」?如果我们心里面,起了一念妄想,有了一念分别执着,你就离开般若智慧了,般若智慧就没有了;如果心里面一念不生、清清净净,你也离开般若智慧了。诸位听到这话就难办了,我心里面有念,没有般若智慧,无念也没有般若智慧,那怎么办?有念是妄想,不是般若智慧;无念是无明,也不是般若智慧。修般若智慧还真难。佛在前面屡次教导我们,「应生无所住心,不住色声香味触法,而行布施」,这就是般若,这样就不离般若了。这个事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还真难!所有一切法门里面,唯独念佛法门方便。怎么方便法?心里面什么念头都没有,只有这一句阿弥陀佛,那就行了,与般若就相应。不住妄想,不住无明,心里面一个杂念都没有,不怀疑、不夹杂,这是一个杂念没有,这是无住;念念有这一句阿弥陀佛,这是生心。生心,不住无明;无有杂念,不住妄想;妄想、无明两边都不住,这叫做般若智慧。要念念相继,那就不离般若。这个方法就清楚明了了,人人都可以修,人人都能修。

   「必须离人我等分别之相,使其心一念不生,安住不动。然后乃得恩怨平等,成就大慈悲定。」这后面一句是讲功夫,也就是我们今天讲成绩、效果。你修般若波罗蜜,中国的禅宗是修般若波罗蜜。《六祖坛经》一开头,开宗明义,六祖大师就说了一句话:「总净心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可见得中国禅宗是修般若波罗蜜多的,不是修禅定。我们用的是:念这一句阿弥陀佛,修般若波罗蜜多;由此可知,你念念都是阿弥陀佛,这就是总念般若波罗蜜多,跟六祖大师讲的话没有两样。只是我们修般若波罗蜜多的方法、手段,跟禅宗不相同,目的是相同的,成就是相同的。在成就上来说,不但相同,比那个还要殊胜。

   初步的成绩在哪里看?「恩怨平等」,要从这个地方看。从前我看不顺眼的人,看不顺眼的事,现在慢慢能看得顺眼了,不太认真去计较了,这就是你功夫得力,你有成绩表现。诸位总需要明了,念佛人念这一句阿弥陀佛,求生西方净土,功夫在哪里看?我们常说某人念佛的功夫不错,什么是功夫?通常一般是误以为念佛念得多,这个人一天念一万声,那个人一天念三万声,这个功夫不错!一天念十万声,古人还说「喊破喉咙也枉然」!由此可知,功夫不是念的多少声佛,功夫就是《无量寿经》上讲的「清净、平等、觉」。如果这个念佛人,心一年比一年清净,一年比一年平等,那叫功夫。所以此地讲「恩怨平等」,这是「清净平等觉」,这是成绩、这是功夫,这就是般若现前。

   「成就大慈悲定」,大慈悲是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所谓「同体大悲,无缘大慈」。慈悲要是谈条件的,就不能加上大,加上一个大,是无条件的慈悲。慈悲要用我们现代的话来讲,就是爱心、关怀,真正对一切众生有爱心,真正对一切大众关怀,里面没有任何条件,这叫大慈悲。「定」是什么?心安住在大慈悲当中。

   「然后乃得虽遇极大之逆境恶缘,不生嗔恨。」就如同忍辱仙人,被歌利王节节肢解,那是遇到极大的逆缘、恶境界。他不生嗔恨心,不但不生嗔恨,反而生大慈悲心,发愿将来成佛,第一个度他。那个歌利王就是世尊座下的憍陈如尊者,鹿野苑度五比丘,第一个得度的,果然就是他。由此可知,佛的愿决定是兑现的,没有虚假,愿愿都是真实,愿愿他都兑现。「嗔恨毫无,然后乃得普度众生,满菩提愿。」不可以这个众生我讨厌他,我不度他,这怎么行?这就不能满菩提愿。你每天发愿,在佛菩萨面前念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那里面还要括个括号,哪些众生我不度他,还有这话吗?所以要普度众生,要高度的智慧,才能够把烦恼、妄想、分别、执着打掉。

    「10、忍辱非易,非久久修学般若,得大空三昧。正恐忽遇极大逆境恶缘,嗔心少动,尽弃前功。」

   「忍辱非易」,忍辱就是耐心,无论是对人、对事、对一切境界,一定要能够忍耐。佛在本经上告诉我们,「一切法得成于忍」,一切法能够成功、能够成就,秘诀就在忍。忍辱非易,真的不容易。为什么世间人不能忍?不能忍往往事情就坏了。小事要小忍,大事要大忍;不忍,事情决定失败,不能成就。「非久久修学般若,得大空三昧。」这就说明为什么诸佛菩萨,能够有究竟圆满的忍辱波罗蜜,这个道理就是他这个修学始终没有离开般若。他得到的是大三空三昧,大三空三昧是:人空、法空、空空。这三空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得大三空三昧,就是彻底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知道世出世间一切法,都不外是业因果报的刹那相续相而已,实实在在是「当体即空,了不可得」。所以他在极大的逆境、恶缘当中,也如如不动;他了解事实真相,他不会在这个境界里面起心动念。凡夫不明事实真相,于是境界现前起心动念;起心动念错了,不但不能成就事功,事业功夫不能成就,反而败坏。

   「正恐忽遇极大逆境恶缘,嗔心少动,尽弃前功。」前功尽弃了。特别是我们学佛,这个道理、这个原则适用于世间法。世间法里面所有一切的大大小小的事情,居家过日子,做生意、做买卖,乃至于从政为社会大众服务,点点滴滴都要高度的智慧、都要真实的耐心才能成功。在佛法修学上更要紧,如果没有智慧、没有耐心,你在佛法的修学是决定不能成就。

   我过去,这是在九0年(五年前),我曾经说过,希望将来有机缘办一个小小的佛学班,我们不敢讲佛学院,佛学院的规模太大了,我想办个小小的佛学班,来培养弘法人才。这个班的条件是什么?条件是要在一年当中,把《无量寿经》念三千遍,把《无量寿经》念熟,念到能背,能够默写出来,我要找这个学生。要经过考试,怎么考试法?要默写《无量寿经》,把《无量寿经》从头到尾写出来,错一个字扣一分,要错四十个字还行,六十分可以及格;错四十一个字,就不要了,不及格了。我用这个方法来考。今年五年了,还没有一个人向我报名,这个事情就是要有智慧、要有耐心,没有耐心怎么能成功?我提出这个条件,这个条件就是培养你清净心、培养你根本智、培养你的定力。我说过了,一个人也教,两个人也教,三个人也教,我们开小班,来训练弘法的人才。不这样严格的训练,不能成功。这不是我要找学生订上这么苛刻的条件,诸位要知道,自古以来历代祖师选择学生都是这个条件。所以这个条件不是我专利的,也不是我发明的,不过是遵守古人的办法而已。现在人最怕背书,认为背书是个苦事情,其实背书不苦,背书是个乐事情,他为什么怕?因为他没有背过,没有用过这个方法,从来没有尝试过,感到这个方法很苦,原因在此地。古时候,无论是世法佛法,修学没有一个不是从背书学起,都是从这个学出来的,哪有困难!愈背愈欢喜,你要问那个欢喜从哪来的?欢喜从清净心来的。愈是背得多,心愈清净;清净心里面生智慧,清净心里面少烦恼;烦恼没有了,智慧增长,他怎么不欢喜!法喜充满。我们现在日子过得苦,我们每天不生法喜,生烦恼;你学佛,为什么你还生烦恼?没有依教奉行,没照做,真正照做没有一个不是法喜充满。
「11、菩萨发愿平复,便得平复如故,则有三义:(一)佛加被故。(二)大慈悲故。(三)心清净故。观照功行深醇,一心清净。心清净故,法界清净。此时悲愿之力伟大无比。有愿即成。谓之诸佛加被也可,谓之唯心所现也可。」

   「菩萨发愿平复,便得平复如故」,这一段有个小故事。忍辱仙人被歌利王割截身体,身体被他分解;他发了一个愿:如果我确确实实没有嗔恚心,我这个身体应该可以恢复。当时就恢复了,证明他确实没有一丝毫嗔恨心。我们今天被人家砍断一条腿、砍断一条手,找医生未必能接得好,没有办法自自然然恢复,什么原因?有嗔恨心;如果真的没有嗔恨心,马上可以恢复。忍辱功德效果,真正不可思议,他能够立刻平复。这里面说了三个意思,为什么他被人肢解,能够立刻恢复?「一、佛加被故。」人心清净,清净心里面没有界限,清净心是平等的,所以他跟十方一切诸佛如来感应的力量非常强。这种事情现代科学也证明了,它不叫感应,现在科学叫磁场。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磁场,磁场的功能、力量的大小不一样。心愈清净的人,愈有修持的人,他磁场的能量非常强;如果是妄念多、杂念多、烦恼多的人,他的磁场就很弱,不强。居住的环境也一样。中国有一个新的名词,叫特异功能,我们佛门叫神通。有特异功能的人,他们能看得出来,看到人有光、有气,光跟气的色彩不一样、大小不一样;实在讲就是科学里面所讲的磁场的能量。居住的环境也不一样,譬如说这个道场是正法道场;如果有个特异功能的人,到新加坡来看一看,每一个道场去看看,他一定认为居士林的气很旺很强。什么原因?住持正法,就是这个道理。这是真的,不是假的。这个地方的气旺,这个地方的磁场力量非常强,人到这个地方来,他的心情就不一样。为什么?跟这个磁场的感应不相同。有些地方我们去,感觉得心情很舒适;有些地方你一走进去,就感觉到阴森森很恐怖,那是什么原因?就是那个场所的磁场不一样。跟我们自己的磁场相应,那就很舒适;如果不相应,那就很不舒适,就是这么个道理。我们中国人看风水,原理就在此地,实在讲都是有科学做根据的,只是中国人没有用科学来解释这桩事情。这是因为心地清净,跟十方一切诸佛如来的磁场相结合,这个功能太大了,这是第一个原因。「二、大慈悲故。」他有慈悲心、爱心,对于一切众生他都爱护,对于冤家债主,恶意伤害我们的人,他能够特别爱护他,没有一点嗔恨心,这个力量大。「三、心清净故。」这三个里面这一句是根本,这一句是因,真因,前面两句是缘;他因缘具足,所以他的身体能够恢复。

   「观照功行深醇,一心清净。心清净故,法界清净。此时悲愿之力伟大无比。有愿即成。」所以诸位明白这个道理,你想想我们一个人在一生当中,要叫他不生病,有没有可能?有可能。我们现在的身体很衰弱,一身都是病,能不能叫它完全恢复,不必找医生、不必吃药,可不可能?可能。你明白这个道理就行就能。有理论在,有这个道理,当然就有这个事实。你为什么会生病?为什么把身体搞得那个样子,还叫学佛;佛菩萨看到都摇头,你学什么佛?你学佛怎么学成这个样子?哪一尊佛菩萨是瘦巴巴的,哪一尊佛菩萨是带着害病的样子,没有!这不可能的事情。所以我常常讲,我这个讲不是夸大,真正学佛不老、不病、不死,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决定不是假的。你般若道理稍稍懂得一点,你就会相信我这个话是真的。凡是你不能与这个相应,你不是在理论上错误,就是在方法上错误;如果在理论、在方法上没有错误的话,你一定是年轻、健康、长寿,这是应当得到的效果。真正原理,这个地方几句话说得是太好了,言语文字不多,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就是心清净。

   心怎么清净?观照功行深醇。观是观念,我们现在人所讲的,建立人生观、宇宙观,一定要建立一个真实、没有一丝毫错误的人生、宇宙观;照是对于宇宙人生的真相彻底明了。功行是落实在日常生活之中,不但深而且醇,醇是不杂,这样得的一心清净,是真正的清净。「心清净故」,法界里面许许多多的障碍都消失了,都没有了。所有一切的障碍从哪里来的?从分别来的。一有分别,就把无障碍的法界划了许多界限。我们中国的文字高明,分别是什么?思,思想。思,心上面划了许多格子,心上一个田,田是划格子、划界限;一划界限,心就变了,本来是一个心,变成一个思。如果在里面一有执着,那就变成想,一有执着,心里面就变出了相分。佛教给我们,教你离一切相、离一切念,就是把思想那个田拿掉,相拿掉,你的真心不就恢复了!叫你离相离什么?就是离田、离相,恢复清净心;心里面也不要去划格子,也不要去打妄想,这就成功了。中国的文字充满了智慧。这法界就清净,法界里面没有分别执着了。

   「此时悲愿之力伟大无比」,他的慈悲、他的愿力是达到尽虚空、遍法界。诸佛如来发愿普度众生,他愿力跟诸佛如来确确实实没有差别,跟诸佛如来的愿力相等,所以得佛威神的加持,感应的力量那么样强。「有愿即成」,他这个愿要恢复,马上就恢复,真的是心想事成。这两小段的文,把这个道理,把这些事实真相确实讲得非常透彻明了。

   「谓之诸佛加被也可,谓之唯心所现也可。」这都讲得通。你要说忍辱仙人身体恢复,这是诸佛威神的加持,讲得通,不是讲不通;你要说这是他自己唯心所现,也讲得通。为什么?唯心所现跟诸佛加持是一桩事情,不是两桩事情;《金刚经》上教给我们「诸法一如」、「诸法如义」,它是一不是二,所以都讲得通。

    「12、『嗔恨』为修行人之大忌。无论在何时、遇何境、修何法,皆断断不可生嗔恚心。」

   「嗔恨为修行人之大忌」,这是一定要记住。我们修行修什么?第一个就是要把嗔恨心消除。嗔恨不要学的,无始以来俱生烦恼。婴儿几个月大的,你仔细观察,他都有嗔恨心;两个小孩抢糖果,他在争,他嗔恨心就显露出来的,谁教他的?没人教,不要教的,俱生烦恼。因为有了这个东西,我们过去生中,生生世世都没成就。没有成就,被什么障碍?被嗔恨心障碍了。当然障碍的原因非常多,但是嗔恨心的力量最大,它总是带头的一个。因此我们像治病对治,先对付它。用什么方法对付它?修慈悲心、修忍辱。慈悲、忍辱要能够真正得力,那就一定要有智慧,没有智慧的慈悲,没有智慧的忍辱,对付不了嗔恚,那是勉强在那里忍。那个忍就是世间人常讲的「忍耐是有限度的」。他忍耐为什么有限度?没有般若波罗蜜,他就有限度。如果有般若波罗蜜,那个问题就解决,那个忍化解了;把嗔恚化成慈悲,化解了。所以我们晓得,这是我们生生世世修行不能成功的最大障碍,我们要对着它下手。

   「无论在何时、遇何境、修何法,皆断断不可生嗔恚心。」这是要记住的。我们被人骗、被人欺负、被人陷害,怎么办?最好念阿弥陀佛,把这个事情放下就没事了。如果有一念不平之心,有一念报复之心,你就又被嗔恚障碍住。有些人讲:这不行,不能忍受。《金刚经》上告诉我们「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有什么不能忍受的;一切法「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你不能忍受什么?有般若波罗蜜,没有一样不能忍受;没有般若波罗蜜,真的忍耐是有限度的。忍耐有限度,佛看到就说可怜悯者。其实人家来坑你、来陷害你、来侮辱你,你要果然若无其事,那就恭喜你,什么地方恭喜?灾消了,消业障,你的业障就真的消掉了;你有一念不平要报复,你业障不但不消掉,又增加了。所以聪明的人、有智慧的人,受到人家欺负,他对欺负的人很感激,替我消灾,我业障被他消掉。不但不嗔恨他,还对他特别恭敬,还多送点礼物去供养他。为什么?报恩。有智慧的人跟没有智慧的人作法不一样,怎么会相同?所以千万要记住,这个句句都是真实语。无论在世法、在佛法,刚才讲我们这一生过得很快乐、过得很幸福,我们的事业很顺利、很成功,我们的修道,道业真的能够得力,将来决定能够往生不退成佛,这几句话就非常非常重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