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上梦下参老和尚:大乘起信论

地上的菩萨从初地到十地菩萨,他在自利,自己修行的方面都是同等的;但是他在利生的方面,利他的行方便的方便,那就不一样了。发心则等,所证的果位也等,没有谁超过谁的。每一位菩萨在他修行过程的当中,一直到成佛,都要经过三阿僧祇劫,时间也是同等的。为什么?所证的法空理、所证的真如都是一样的,没有什么彼此的分别,经过时间的长短;就是他所修的时间、所修行的法门没有什么差别,就是没有不同的。



【但随众生世界不同,所见所闻,根欲性异,故示所行,亦有差别。】

那么有不同的是在什么因缘上呢?但随众生的世界不同,所见所闻的不同,根欲性异,故示所行,亦有差别。在他利生应众生的机,利生的时候应利众生的机。众生的根机不一样,所欲所求不同,这些大菩萨利益众生的时候,他所示现的方便法门也不同,有顿有渐,这是有差别的。这个差别因为一切众生他的善根有浅有深,他在现世当中,他的希望、他的欲求不一样。因此在菩萨利益他的时候,随众生机利益的时候,有因果的差异,进度快慢的差异,教育众生的方式、方法的差异,这是不同的。这个不同是因为但随众生的世界不同,就是他的依报不同,世界是他的依报。正报呢?有的善根深厚的,有的善根浅薄的,根性需求的不一样,所以那些大菩萨利益众生的事业也就不同了。



【又是菩萨发心相者,有三种心微细之相。云何为三:一者真心,无分别故。二者方便心,自然遍行利益众生故。三者业识心,微细起灭故。】

这是说十地菩萨他的发心相不同。哪些个不同呢?三种心有微细之相。哪三种?云何为三是征起的意思,来解释这三种。一者真心,就是根本无分别智。信成就了所发的直心正念真如,就是这个真心所发的直心,以后转深了成了无分别的智慧,转深了就成了无分别智了。这个跟十住、十行、十回向的菩萨有所差别,地上的菩萨都见了法性,有深度浅度不同,贤位的菩萨他是相似,他还没有亲证法身。又者在众生说,时时念念的都有分别,很不容易对治众生的分别心,这要发道心。道心就是菩提心,菩提道的心。因为众生他是随时时时的分别,很难对治,要对治他得发道心来对治。

能不能对治呢?能。若不能对治,还有人成佛吗?这是用方便善巧的方法。方便善巧就是后得智,不是原来的根本智,叫后得智。这是前头那个大悲心,所得到的利益众生的智慧。但是这个智慧是从真而起的,称前头那个真如心,能够普利,能够平等,没有分别,这叫无分别。方便心不同了,方便是修成的。发了大悲心利益众生时候,这个叫后得智。但是利益众生他自然的流露,不要怎么勉强的。为什么?随顺真心而起的,也是不分别优劣的。

这是两种的智慧,一个真心的智慧,一个方便心的智慧,自然而然的遍利一切众生。第三种,就是微细的业识心。发这个业识心,这个心是原有的,不是新发出来的,是旧有的。在前九地菩萨都没有破除,这叫微细的生灭,这就是无明了。这种有时说种子的现行生灭的最深处,但有善根种子的现行,十地菩萨到他要成佛的时候,他才能够把这个业识转变成了清净的、无染污的,叫白净识。这个是明菩萨发心利益众生的相。前面所说的是菩萨他的实行,他的修行当中利他的方便。



【又是菩萨功德成满,于色究竟处,示一切世间最高大身。】

这是大乘的菩萨成佛所示现的身。自利利他就功成了,自利利他的他的所有修行满了,那就是功德成满了,这叫慧成足,利他的满了叫德成足。这叫智行的智慧,利他的福德,这叫福足慧足;成佛叫两足尊,福足慧足;这样才能成佛果。这是大乘菩萨。

大乘是指着始教说的。他不像化身佛,释迦牟尼佛在人间示现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丈六金身。这个菩萨他所成就的,他在色究竟天,这个是大乘始教的菩萨成就佛果了。小乘的,像释迦牟尼佛是在南赡部洲菩提树下成佛的,这叫化佛成佛的处所。始教到实教,就是终教。始教的成佛处所是在色究竟天,再往上面就是四空天了,就是色界的顶天。那里示现色相有多高呢?示现三万二千由旬,是那个天王。色界天的天王三万二千由旬,成佛的佛身比他还高一倍。一由旬是好多呢?从我们华里计算,一由旬是四十华里、六十华里、八十华里。三万二千由旬好高好大!形相意思。

这都不是真实的,有形相的不是真实的,只是化那一类众生。梵天有十八梵天,示现的身也高大,所说的法也不同。到了实教,权实那个实,实教示现的报身没有形相的,不以形相来计算。因为称真如心,它是达到无相了,无相而能随着众生示现一切相。这都是讲成佛的。自利利他圆满的时候,看你在权教、在实教。在究竟,究竟就是法身了,无相,随一切众生机而现的。



【谓以一念相应慧,无明顿尽,名一切种智;自然而有不思议业,能现十方,利益众生。】

以一念相应慧,断那一分的无明,这个所成就的佛智叫一切种智。一切种智所产生的不思议业,能现十方利益众生。一切种智就是自利的功德、智慧,身口意三业都现的是不可思议的,观众生机,应以何相得度者,就现何相给他说法,不假作意的,能在十方世界利益众生。这不是前头那个方便心,是利他的。



【问曰:虚空无边故,世界无边;世界无边故,众生无边;众生无边故,心行差别,亦复无边。如是境界,不可分齐,难知难解。若无明断,无有心想,云何能了,名一切种智?】

上来所说这三种,在问答当中就是对这个说法有疑惑,有疑惑才有问答。每逢在论上所说问答的意思,就是对治恐怕有一类众生这样的怀疑。虚空无边故,世界才无边;世界无边故,众生才无边;众生无边故,众生的心所做的事都有差别的,亦复无边。如是境界,不可分齐,分它一个界限是不可得的。难知难解,不容易明白,不容易理解。若把无明断了,若无明断,没有心想,心想都没有了。无明一断,连心想都没有了,这叫一切种智。他对一切种智产生怀疑。虚空无边,世界无边;世界无边,众生也无边;众生无边,众生的心心里所想的、所起的作用,那就差别太多了,亦复无边。像这种境界,如是的境界没法分辨它的分齐,难知难解。如果把无明断了,心想也没有了,怎么能够了知一切众生无边的心行?那这个一切种智怎么产生的?说这个叫一切种智,这是对一切种智有怀疑。若有无明心想,那可以有分别可知了。无明心想也没有了,那什么来了呢?把无明断尽了,没有心想了,那还怎么能知道呢?若不知道,为什么又叫一切种智呢?看答吧!



【答曰:一切境界,本来一心,离于想念。】

解答这个问题的时候,一切种智,一切境界就是本来一心。一切境界本来一心,心跟外面的一切境界相是一个,不是两个,境即是心,心即是境。因为境无自性,心是境界相的性,所以这个时候就性相不二,没有能所,没有对待,没有能知,也没有所知。想念都没有了,还有什么知呢!这叫什么智慧?这叫大圆镜智。所有的依报就是世界,咱们经常说极乐世界、华藏世界、琉璃世界,这是佛所居处。在这个时候依报即是正报,正报即是依报,尽虚空遍法界的依正二报,就是一个大圆镜智。相即是体,体即是相。大圆镜智为体,体和相就是一个镜子,这是大圆镜智要形容比喻的话;约法来说,就是一心。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以众生妄见境界,故心有分齐;以妄起想念,不称法性,故不能决了。】

我们从理解上是知,知就是解。凡夫他能解齐佛等,依佛经论的教导,他的理解力能解的跟佛相齐。行,业报,就不行了,他不是修为的,他是只能理解。理解的还不是真实。一切境界相本来就是一心,没有想念。但有分别,都无实义。实义是没分别的。以众生妄见境界,虚妄现的境界,境界是没有的。因为妄心有境界,故心有分齐,所以才有妄起的想念,这个不称法性,不能决了。分齐的妄境就是迷了,迷了就妄起想念,这个是不称真空法性,跟真空法性不相合,迷了真谛的道理。理迷了,事也迷了。见有分别的妄境,是迷了世俗的谛理,是迷俗谛。妄起想念,妙有的境界不是真空的法性,是迷真谛。约事也迷了,约理也迷了,所以不能决了。迷了还能决了吗?迷了就决了不了了。



【诸佛如来,离于见相,无所不遍;心真实故,即是诸法之性。自体显照一切妄法,有大智用,无量方便,随诸众生所应得解,皆能开示种种法义,是故得名一切种智。】

诸佛如来,离于见相,无所不遍,这是诸法之性。自体显照一切妄法,有大智用,无量方便,随诸众生所应得解,皆能开示种种法义,是故得名一切种智。对一切种智产生怀疑的给他解答,一切种智是什么样子呢?没有见相,离了见相。因为离了见相,没有能见所见,他所见的是遍,是称真性而起的。称真如而生起的,所以心真实故。这个真实的心,就是一切诸法之体。从诸法之体的体性来照一切妄法,这个照就是智慧。照!不是分别。凡是加个照,就不是分别心。大家都会背心经吧?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的时候,照见五蕴皆空。他用照,照里头不含着分别。像灯光来照,破除黑暗。它有分别吗?没分别。它也没有厚彼薄此,哪个照得多一点,哪个照得少一点,这些都没有。所以这叫大智用。从大智慧用的里头,用是化度众生。化度众生,众生的心种种的妄心,执着种种的妄境。利益众生的大菩萨,他以大智用随顺众生的心理,能得度者,他就用无量的方便来度众生,他一定让众生能够理解。菩萨他利益众生的时候,他说的法,他知道众生的根机,让他能理解,心解意开,他能够依教奉行。如果众生不能理解的,你说了有什么用?你说了利益不了他。所以必须得说他能够了解的、能够明白的,你才给他开示种种的法义,就是法的道理、法的义理。说法,它含着有个道理,让他明白那个道理。所以这样才叫一切种智,是故得名一切种智。这就叫不可思议的业相。



【又问曰:若诸佛有自然业,能现一切处,利益众生。一切众生,若见其身,若睹神变,若闻其说,无不得利。云何世间多不能见。】

诸佛菩萨他有自然业,不假造作自然而现的。业是用,他那个用大用无边,能在一切处示现,能在一切处利益众生。一切众生见佛身,看见佛的神变,或者听他说的法,都能得到利益。这是无疑了。所疑的,为什么众生不能得见?云何世间多不能见,这是他疑问的。既然佛有那么大的自然业用,换句话说,我怎么不能见到佛呀?我怎么不能闻到法呀?我怎么不能得度?对佛的自然业用不是产生怀疑了,这是问号。



【答曰:诸佛如来,法身平等,遍一切处,无有作意故,而说自然;但依众生心现。众生心者,犹如于镜;镜若有垢,色像不现。如是众生心若有垢,法身不现故。】

答呢?诸佛如来,法身平等,遍一切处,没有作意。这是不错的,千真万确的,因为这是自然的显现。但是众生的心不是这样子了,无缘怎么现呢?含义就在这。诸佛的妙法妙力是无边际的,无缘者难度,不能度,没有因缘。诸佛如来的法身是平等的、遍一切处的,没有作意的,这个不错了,因此才说自然。说诸佛有自然义,但是得有水从现。月亮是无私的,哪地方有水,哪地方就现。没水的,它怎么现呢?无缘的现不了。众生的心像一面大镜子,那镜子本身它有了垢染,灰尘很重,它不能照形相了,色像不能现了。众生心有了垢,法身就不现了。我们说他无缘吧!现在我们在干什么呢?我们在磨垢呢!我们这个镜子上有垢,我们现在在磨呢!你拜忏也好、礼佛也好、念经也好、闻法也好,都是磨这个尘垢。

诸佛是以法为身,这个法身也现报身、化身,说法身就是报化都具足在内了,所以他平等现在一切处,这是自然的,也没有作意。佛是证得了无为无念而说的自然,但是他得随众生心而现。众生心清净了,那就现了。众生心污染了,不得见故。感应道交,你得感。你不感,你怎么会应呢?是你感的不诚,你感的有夹杂,你的妄想心跟诸佛的清净心不能相合的,所以见不到佛。假使你现在假修戒定慧,心里念佛念法念僧,感应道交,可以见佛。以一切众生心为因,诸佛现身就叫缘,等因缘和合那就现了。镜子若有垢,你照相就照不见了。镜子若无有垢,众生心若有垢,佛身不现。众生心若无垢,见佛闻法,了脱生死。



【已说解释分,次说修行信心分。】

但是依着这样子说,众生怎么样修行,前头解释这种道理,还得你自己去做。以下就说修行信心。



【是中依未入正定众生,故说修行信心。】

就人来说,没有正定的众生。没入正定的众生,是指着你十信还没修满。十信没修满,就得还修行信心。



【何等信心?云何修行?】

什么叫信心?怎么样去修行?何等信心,云何修行。



【略说信心有四种:云何为四?】

解释这个信心,略说,不是广泛的说,略说这个信心有四种。这指说能信的,只说四。咱们上回讲的是十个,信心有十。略说,说四种。说四种,就赅括十种了。



【一者信根本,所谓乐念真如法故。二者信佛,有无量功德,常念亲近,供养恭敬,发起善根,愿求一切智故。三者信法,有大利益,常念修行诸波罗蜜故。四者信僧能正修行,自利利他,常乐亲近诸菩萨众,求学如实行故。】

第一个要信,信根本,文字上这样说。离开文字说,问:你有信心没有?在我们四众弟子,无论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都说有信心。问:你信得及自己的根本是佛,你信不信?恐怕这个答号,很多人答我不是。他若问到我:你是不是佛?我也会答他:我不是佛。肯定咱们都这样答覆了。但是你信不信你是佛?问题在这。说信心,信心是佛,信我的心是佛,我也能够成佛,这叫信根本。乐念真如法故,很喜欢,很乐欲,信根本,根本信我自性是我真如的心,信我的本体。以下是信佛法僧三宝。

二信是信佛,佛是修成的。谁相信自己是佛?但是无量劫来垢染太多了,不是佛了。已成就的佛,他有无量的功德,自己常思念,信事三宝,承奉三宝,常念亲近的。亲近什么?亲近佛,亲近法,亲近僧。因为佛修成了,他有无量的修的功德,所以亲近供养,从这发起的善根。要求的目的是求什么呢?求一切智。

三者信法,法有大利益,常念修行诸波罗蜜。法能出生我们的信心。我们依着法就是方法,就是方便善巧,我们能把我们的垢染除掉,从这个生死苦海,能到不生死的涅槃。诸波罗蜜,波罗蜜就叫到彼岸,从生死苦海能到不生死处。

四者信僧。这叫四信。三宝加一个信,真心正念真如。僧是正修行者,能够自利利他。这是指着菩萨僧说的。常乐亲近诸菩萨,向诸菩萨学。学到了如实修行,如你那个所信的根本去修行。略说是这样。

我们这里所说信三宝是指着世间相的三宝,事的三宝,佛法僧各别的都不同,佛是佛,法是法,僧是僧,所以叫事三宝。佛是觉悟的觉,已自觉,又能觉他,觉行圆满了,这样的来信。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这叫一体三宝。知道真如本有的,觉悟到无始的三障是没有的,是妄。觉真本有,觉妄本空。觉自,自己觉悟了,又利益一切众生觉悟,自觉觉他,叫二利,自利利他,这才圆满成佛了,成了佛才有无量的功德。

引证华严经上一句话,入法界品,“刹尘心念可数知”,我们那念头像微尘数佛刹,微尘数佛刹里头有微尘数那么多微尘,我能把它知道数字;“大海中水可饮尽”,大海水不论它好多,我都能把它喝完;“虚空可量”,量量虚空是好多;咱们知道咱们这个屋子里头,法堂里头空间是好多尺。外头虚空你能量吗?假使可量的话,就是这么个意思。“风可系”,我能把风拴住。拿什么把风系住?拿这三种,“刹尘心念可数知,大海中水可饮尽,虚空可量风可系,无能尽说佛功德”,想说诸佛的功德,比四不尽的还无尽,不能说完。就像我们不能把风系住,也不能把海水饮尽,拿这个形容着你想说佛功德,不可能!这么个意思。你能说出佛的功德多少吗?就这个含义。

所以常念亲近诸佛,恭敬供养诸佛,忏悔自己的业障,随喜十方一切诸佛的利生的功德。这随喜功德不可思议,我们这道功夫、这道修行做得不够。随时你意念,随时想,随喜十方世界一切众生誓要度他们,随喜十方一切诸佛利益众生的功德。随喜就是我也有一分,我赞叹你的功德,分给我一点,这是这样的意思,这叫随喜功德。这是说信佛。

信法呢?三藏十二部那叫教。教里头必含着有理,教是言诠,言诠诠于所诠的道理,叫教理。教的话,他讲些什么?告诉我们些个什么方法?这叫理。完了就要行,行就是照着方法去修行。完了就证得果。就拿三藏十二部吧!这三藏大藏经那里头无穷无尽的方法,看哪一方法对你适合。

四者,信僧。僧是和合义,六和众僧。大众僧的众僧,它有六种共处。咱们一住有几千人几万人,乃至十几万人,都是僧人。这个它不分哪个寺庙,反正僧人,二众僧。僧是和合义,“身、口、意、戒、见、利”六种和合。这个你们天天戒律,不详细去讲它了。要这样常时亲近这些大众僧,我们同一气息,同一相求,同一断妄,同一显真,这样的来学习。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修行有五门,能成此信。】

这个信根本、信三宝,怎么样成就呢?怎么样能把这个信心修成就呢?有五门能入,能成就你这个信心。



【云何为五?一者施门,二者戒门,三者忍门,四者进门,五者止观门。】

哪五门呢?就是六度。把禅定跟般若的智慧合为一,叫止观。从这个门就能入,一者施门,二者戒门,三者忍门,四者进门,五者止观门。这不是按顿教说的,按渐教的次第。渐教的次第是这样子,依着这个次第。



【云何修行施门?若见一切来求索者,所有财物,随力施与,以自舍悭贪,令彼欢喜。】

先解释施门。若见一切众生来求索者,所有财物,随力施与,以自舍悭贪,令彼欢喜。这叫财施。碰见来化缘的,或是求帮的,你不分善恶冤亲,平等。在地藏经上,地藏菩萨请示释迦牟尼佛说:怎么样来布施?为什么有的人布施了,他享受一生就完了,布施功德就没有了。有的布施的物质并不多,他享千生万生,长时享。什么道理?在心地上分别。佛跟地藏王菩萨说,如果以大悲心、平等心、恭敬心,若是自己的地位很高,是国王,布施一个很穷叫花子,他能亲手施与,而且跟他柔声的。柔声就是声音很柔和,不是轻心、慢心,是用恭敬心。完了供养他钱,修供养,这个功德非常大,一千生,一万生,一生一生的享受不尽。如果以轻心、慢心这样供养,只受一生。所以当我们想要供养别人,先要有个恭敬心,把一切众生看成是佛,这样施。但是施有几种,有财施、有法施、有无畏施。众生苦难的时候,无依无靠,畏惧,你能布施给他。布施给他,不怖,让他心无挂碍,无挂碍就无有恐怖了。

有三种施,财施、法施、无畏施。如果舍心很大的,舍得!舍得!感觉很穷,感觉财力不够,看着有那些富长者,就是那些有钱的,比如那些大资本家,为什么我做小生意都做不起呢?因为你没舍,你得不到。舍得!舍得!舍才能得。若不布施,你不会富有的,要布施才有富有。看见人家富有,人家前生是种了善根的。但是你必须得有个菩萨心布施,以法布施。魔王,福报最大了,威力也很大,但是他布施的时候,没有平等心,没有恭敬心,得那个福报变成魔业了,不是善业了。所以对于一切求索者,随你力量有好大,舍给他好多。自己也舍悭贪,令他也欢喜。



【若见厄难恐怖危逼,随己堪作,施与无畏。】

若遇到恐怖的,受危逼的,你要布施给他无畏。遇着困苦厄难的人,恐怖逼迫的人,随你自己能力能承当得了的就救济他,施给他无畏。你没力量是办不到的,你得有力量。没力量,让你去救度,你怎么救度得了呢?你得有力量。如果你有力量而不肯舍,不肯帮助他,不肯让他离开恐怖,这叫失掉布施度了。这只是财。



【若有众生,来求法者,随己能解,方便为说;不应贪求名利恭敬,唯念自利利他,回向菩提故。】

若是有众生求法的,随你的力量,你理解到好多,就给他说好多,不要贪求名闻利养。这个地方不给钱,我不在这个地方说法。那个地方钱多,我就到那个地方说法。这是不行的,这是犯罪的,这是贪求名闻利养,唯念利自,不念利他。如果是你说法的平等心,不求名闻利养的说法,随自己能理解的能力,感觉他能接受的,方便给他说法。如果你自己不知道的,解释不清楚的,你不要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如果你不知道,强说,或是说的也不对机,或是错说,那就不好了,那要受果报的。如果你能说,不说,为什么?因为他不供养,或者他很贫苦,没有钱供养,他来求法,你就不给他说。有钱的,供养很多的,就长时给他说。这是错误的。

说法也很难,慈老法师在这引证一个百丈禅师的前辈子老百丈了,错下一个字,说法错了一个字,堕了五百世的狐狸,野狐。因为有人问他说:善知识落因果否?善知识还受因果不要。他答覆:善知识不落因果。答错了

一个字,哪个字呢?落,不落因果。这样子他就堕了狐狸,堕了五百世。后百丈,也是百丈禅师。老百丈说:请问和尚,我过去因为错说了一句话,一直堕到狐狸。这是在后百丈有一天升座说法的时候,大众都散去了,有一个老者在这徘徊不走。后百丈就问他:你有何事不明?你徘徊必定有解不了的问题。他就答覆后百丈,他说:我前五百世也是在这,我说法说错了,堕了野狐。但是我不知道我错在何处,请和尚给我下一个转语。转语的意思,就是一点就明了。后百丈就答覆他,允许他说可以,你问吧!他就问了,他说:善知识落因果否?后百丈答覆他,说:善知识不昧因果。他以前答覆的是不落因果。就是个“落”字跟“昧”字。善知识明白因果。明白因果,决定不能够犯。明白因果,不做因果事了。他说不落因果,有个落字,跟个昧字,不昧因果。这个化人,这个野狐是化现一个老者,他马上就开悟明白了。这是说法者很难。

以前我跟大家说过,“依文解义,三世佛冤”,佛就冤家对头。依文,依着经文来说它的道理,就是佛的冤家。“离经一字”,如果你解释经典的时候,离开经了,离开一个字,这就错误了;“即同魔说”,离开一个字,不是佛说的,是魔说的。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诸位道友现在学了佛法了,明白佛法了。或者人家见到你,说:师父,请你给我开示开示吧!或是有个问题,请你给他解答解答吧!那你就方便的,不拘轨则,也不要升座,穿袍搭衣,都没必要。说法者不一定做这个形式。

若如法如仪的升座,依着法律;我们法律是戒律;依着戒律来说,按制度来做,这也有的。有师徒两个人,徒弟已经成道开了悟了,师父还没有。老师在窗户底下读经,很多蜜蜂就触那个窗户纸,要出出不去。徒弟在这边就说:这么大的光明,你往外边跑嘛!你尽往纸上攒什么?他说他老师,光明遍照,你光读经,在纸里头攒什么呢?拿这个蜜蜂作比。他师父就明白了,是徒弟来呵斥师父来了。这算一件事。又有一次徒弟给他师父洗澡沐浴时候,徒弟给他师父搓背的时候,说:一尊好佛像,缺少如来藏。这佛像很好,可是没装藏,缺少如来藏。他师父被他这么一点就明白了,就请他说法。徒弟说:说法要有仪式。当然你是老师,说法还有个礼,问法不可以轻心。老师就给他敷个座,请他徒弟坐上,完了如法来行法。顶礼,膜拜,完了请他说法。

若他根本不懂得佛教,不一定按着佛教的仪式。我就很怪,我也不愿意人家给我作礼干啥的,你要说就说,就直截了当,减少时间,这叫方便说。还有我不求你什么,只是你求我,你要问,你就说吧!说完了。说完了,就完了。千万不要这个有钱,我给他说好一点;那个没钱,不理他。这就错了,这就落因果了。

财施是一种。刚才讲的是法施,以法布施的。礼拜、恭敬、供养,这是请法的义务,必须得做,你必须得按这个仪轨做。各尽其道,两者无患,你尽你求法的道。那个说法者,以法布施者,你观念常时观照,照着诸佛菩萨所教导的自利利他,使他能够解悟,开他的慧解,既利了自己,也利了他人。遇到人家请你说法,绝对要说。因为我们现在没有大智慧,不能观机,你给他讲苦空无常,这个谁都懂得。他也懂。懂,他不做。你给他洗刷一下,帮助他一下,给他说:不要贪恋,贪恋你要受苦的。你现在受苦怎么来的?因为你贪恋。这给他说布施度。



【云何修行戒门?所谓不杀不盗不淫,不两舌不恶口不妄言不绮语,远离贪嫉欺诈谄曲瞋恚邪见。】

施、戒、忍,再讲戒。云何修行戒门呢?不杀、不盗、不淫、不两舌、不恶口、不妄言、不绮语,离开贪瞋痴,远离贪嫉、欺诈、谄曲、瞋恚、邪见。简单说,就是十样烦恼。身三:杀、盗、淫,口四:妄言、绮语、两舌、恶口,意念:贪、瞋、痴。这是三业发之于七支,就是十业了。戒,防非止恶,修成道果。什么叫戒呢?戒就是不许,不许做的。咱们这光讲止持,没讲作持。止你不许做的,不要造思业。这可能大家天天都讲,咱们这就不再详细讲它。



【若出家者,为折伏烦恼故,亦应远离愦闹,常处寂静,修习少欲知足头陀等行。乃至小罪,心生怖畏,惭愧改悔,不得轻于如来所制禁戒。】

我们出家的人要折伏烦恼,远离愦闹,常处寂静,修习少欲知足头陀等行。现在我们算都住在山里,不是愦闹的,除了常住供养点饮食,供点衣物,供养点保暖的设备,必须修习少欲知足。至于犯了小罪,过去所犯的小罪小错,都要把它连系到因果,恐怕堕地狱,心里生恐怖,要惭愧改悔,把如来制的禁戒好好遵守。知道犯了,犯了就要忏悔。不忏悔,那你就受报。不忏悔一定要受报的。

这只是止,还有作呢?佛还有作持,止持、作持。止持是指诸恶莫作。作持,那要众善奉行,那叫摄善法界,把上头那十恶业变过来了,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言、不绮语、不两舌、不恶口,不贪、不瞋、不痴。这不论是在家出家四众弟子都要共同修的,用戒律来折伏你的烦恼。出家人不要在社会上去,不要往热闹地方钻,常乐住在寂静处,五欲(财、色、名、食、睡)这五种境界渐渐就减少了。

这里特别“头陀”两个字,头陀是印度话,咱们华言翻抖擞,抖擞就是抖擞抖擞精神。你打坐时候感觉很疲劳,你可以抖擞抖擞。打坐的时候要动一动,把身体要活动一下。大家看过那la ma念经没有?la ma念经不是像咱们这样老老实实坐着。他不,他动着念,他满身都在摇。我最初看见,我说这是看什么?他这个就是气脉,la ma讲气脉,气脉冲动,这样不疲劳,也不容易乖瞌睡。这是抖擞的意思,这叫头陀,把尘劳都抖擞干净,使你精神振奋,修行道业。



寂静处,就是阿兰若处。阿兰若处非常清净,是非很少,你身口意外境很清净。你住普寿寺里,你看见什么?至于自己住山,或者共同住山,你从这个你体会到凡是大寺院都在山林里头,是修行处所。做佛事,赶经忏,你在山里头自然就麻烦了,所以它就在市里头,好多寺庙里头这样子。现在建寺庙建到市里头,那里做佛事方便,赶缘法。住山里没吃的,这就看你有修行、没修行了。因为在城市当中,修行很困难,而且我们出家人一举一动,所以像百众学,多分防范你一举一动的,四威仪!又者,护众生不要犯错误。众生看见和尚,或者看见尼姑,你的一举一动,他说:和尚,出家人,怎么出家男女还做这?他认为你不该做。他自己可以,你要做了,他看得很清楚,他说你不该做。有监督意思。自然的形容着,你可以这样感觉,他就把你看得很高。他们做没关系,你出家人不能做,懂得这个含义了。



【当护讥嫌,不令众生妄起过罪故。】

护讥嫌。他要谤毁出家人,谤三宝,那就是罪过了。你护讥嫌,就是度众生了。不是有个饶益有情戒吗?饶益一切众生。我们出家的僧人持戒,让众生看着生欢喜心,不讥不嫌,不令众生妄起讥嫌。这个很难。看来是很容易,好像小事一段,其实非常的重要。佛制戒时候,也就因为人家讥嫌谤毁,佛才制戒。因为僧众犯,佛才制,人家讥嫌。如果人家不讥嫌,那佛也不制戒了。懂得这个原因,知道戒律的来源。我们僧人持戒,让众生不讥不谤毁,不令他起讥嫌的罪过,这就是饶益他。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护持众生不起这个罪过。这是戒律,戒波罗蜜,六度的戒度。



【云何修行忍门?所谓应忍他人之恼,心不怀报,亦当忍于利衰毁誉称讥苦乐等法故。】

云何修行忍门?所谓应忍他人之恼,心不怀报,亦当忍于利、衰、毁、誉、称、讥、苦、乐这八种境界风。忍,不是光说忍他人的辱,忍讥;忍寒,现在我们山上很冷,你得忍受;修道者要耐冤害苦。我们和尚受冤枉,没关系,要忍耐,这叫耐冤害苦。有人在你心口插把刀子,也忍受了,不怀报,不报复。所以忍字就是这样含义。所以念金刚经,金刚经上说,释迦牟尼佛在因地被歌利大王在割截身体的时候,不但能忍,还反过来发愿要度他。成佛之后,佛最初度的弟子是憍陈如。大家都知道的,因为憍陈如才说歌利大王割截佛的事。憍陈如就是那个歌利王,所以佛发愿,我成佛先度你。

慈老法师讲他的同学有个叫定如法师,大家的本子上可能都有。他是山东的,他回到山东去讲经去了,正在那土匪把那城攻陷了,把他就抓住了。那土匪头子是谁呢?是他的堂弟。堂弟,就是他叔叔的或是他伯伯的儿子。他堂弟就问他:三哥,你怕死不怕死?管他叫三哥,他在大排行可能是老三吧?他说:我们学佛法的人有极乐可归,不怕死,死了就回极乐去了;也不怨你们,但是我成佛之后必先度你们。这就叫忍。慈老法师举这么个例子,在这个本子上有。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凡谈到法忍、无生忍可不同了,你观察谛察法忍。就像称、讥、苦、乐、利、衰、毁、誉这八风,八种境界风一时都吹来了,你稳得住、稳不住?“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大家知道这个故事吧?苏东坡跟佛印禅师两人,苏东坡在他书桌上写个“八风吹不动”,表显我自己功力很够了,称、讥、苦、乐、利、衰、毁、誉一起来都没关系。佛印禅师到那看见,在他那“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旁写两个字“放屁”。他回来一看,他就火了,谁敢在我这写这?他底下的衙役就跟他说是佛印禅师写的。因为他在杭州留守司的府,佛印禅师住在净慈寺,得过那个杭州西湖,他气得不得了,他坐着小船就过去了,就找佛印禅师去了。他说:我写“八风吹不动”,你为什么给我写“放屁”?佛印禅师说:你八风都吹不动,放屁就把你吹过来了?八风吹不动,一屁送你过江来。我只打个屁,就把你吹过江来。这要大家参的,什么味道?

什么味道?那是说的,不是做的,这得历事。在理上你都能明白了,谁都知道忍辱好,忍辱达到波罗蜜了,等骂你两句就受不了了。像我这样在给大家讲,突然来个疯子,他把我拉下去了,不但我忍不了,你也忍不了,大家都不忍了。如果拉下去,我们哈哈大笑,还说:来了,请你坐,你是菩萨。能做得到吗?不可能。说时候容易,做起来可就难了。一切法都如是。



【云何修行进门?所谓于诸善事,心不懈退,立志坚强,远离怯弱。当念过去久远已来,虚受一切身心大苦,无有利益。是故应勤修诸功德,自利利他,速离众苦。】

云何修行进门?所谓于诸善事,心不懈退,立志坚强,远离怯弱。当念过去久远已来,虚受了一切的身心大苦,没有什么利益。是故应勤修诸功德,自利利他,速离众苦。精进,不要懈怠。如果你懈怠了,你想“我这个身心的大苦那么多,我还在这睡大觉、还在这懒惰”,一念就去拜佛去了。但是拜几拜也不行,常时精进。勤修诸功德,“功德”两字我是做另一种解释的,不是我做好事的功德。说你行道有德于心,行道的时候就是修行,修行就是功。你修功的时候,心里头非常的愉快,你心里得到它好处了,这才能离苦难。



【复次若人虽修行信心;以从先世来,多有重罪恶业障故。为邪魔诸鬼之所恼乱,或为世间事务种种牵缠,或为病苦所恼,有如是等众多障碍。】

复次若人虽修行信心,以从先世来多有重罪恶业这些给你障,为邪魔诸鬼之所恼乱,或为世间事务种种牵缠,或为病苦所恼,有如是等众多的障碍。咱们凡夫修道业上没障碍是办不到的,从我们多生以来,先世的所造的那些恶业重罪,跟你身体一起来了。你的正念生起来很困难,邪念很容易,障碍你的信心,使你善根生不起来;或者生起来善根,又增长不了,这是内障。还有报障,还有外障,有很多的邪见外道引诱你,你的心不返观自心,就是心游道外。魔呢?大家知道烦恼、睡觉、死亡、自然灾害,或者天魔。魔王天,魔王福德很大,但是他着五欲,他的福报都是在五欲境界,他喜欢生死,他认为三界众生都是他的属下。如果你发菩提心,想了生死,他就对你不起了,给你做障碍。我们常说道高一尺,魔就高一丈。所以你把世间一些事看成是防碍道业的,尽量的把它抛弃舍弃。乃至于衣、食、住,这也是世间的闲事。把这些都注意起来,把世间事物牵缠的,还有个病苦,你想法克服。佛说病苦是助道因缘,比丘不求无病,无病则贪欲易生。没有病,你什么妄想都来了。有了病,顾不得了,身心不健康了。



【是故应当勇猛精勤,昼夜六时,礼拜诸佛,诚心忏悔,劝请随喜,回向菩提,常不休废。得免诸障,善根增长故。】

所以应当勇猛精进,昼夜六时,礼拜诸佛,诚心忏悔,劝请随喜,回向菩提。精进,不要休废,自己常时这样警惕,使你善根增长,障道因缘减少。



【云何修行止观门?所言止者,谓止一切境界相,随顺奢摩他观义故。】

本来是禅定波罗蜜、般若波罗蜜,两个合起来叫止观双运。如果光修定,止就是定,你心容易沉,沉就容易乖瞌睡。若光修观,心多散乱。两个兼修。先说止,止就是定。知道止,定才能生起;定了之后,才能静;静了之后,你心里才安;安,你才能考虑一切问题。考虑就是后得智。虑,把我们那个思虑,睡不着觉,想发财,或是男女两性关性谈恋爱,那也是虑,跟那个虑就不同了,走到另一条道上去。这都属于六尘境界,阻止你的妄心,随顺止观。止就是止一切境界不生起,随顺奢摩他的观,就是止观双运的意思。



【所言观者,谓分别因缘生灭相,随顺毗钵舍那观义故。】

观是能观。观又分别因缘生灭相,随顺毗钵舍那的观义。奢摩他是止,毗钵舍那是观。观就是分别。这个分别不是妄想分别,是正见的分别,分别这一切因缘生灭的相。前头我们讲过真如为因,无明为缘,不觉心妄动,这是生起染法。修止观的,就把这个对治它。



【云何随顺?以此二义渐渐修习,不相舍离,双现前故。】

前头说随顺,随顺奢摩他,什么叫随顺?渐渐的修习。定和慧,止和观,不相舍离,使定慧均等,止和观常时现前,观照不失。观是常时照着它不要失掉,把它定住。



【若修止者,住于静处,端坐正意。】

要修止的时候,在僻静处,就是现在咱们这个地方就很好修止。



【不依气息,不依形色,不依于空,不依地水火风,乃至不依见闻觉知。】

这个止,不是像我们依着气息,道家、密宗也讲这个修气息。不依形色,不要想着什么中脉,不要去讲这些,这是依着老道修行。不依于空,不依地水火风,乃至不依见闻觉知。这个是离开一切境界,讲离境的。



【一切诸想,随念皆除;亦遣除想。以一切法,本来无相,念念不生,念念不灭,亦不得随心外念境界,后以心除心。心若驰散,即当摄来,住于正念。是正念者,当知唯心,无外境界;即复此心,亦无自相,念念不可得。】

光离境还不行,还得把你心也除掉,就是一切妄想。一切诸想,随念皆除,用你观照的力把这妄想除掉。因为你相信真如了。前头讲过了,一切法本来无相的,本来是不生的,因为不生故也不灭,就是无生灭,不得随你心外头那些个境界相。你心若滞散了,就是打妄想的时候,胡思乱想,把它摄回来,让它住于正念。正念是什么呢?念心,当知唯心。外边境界相一切都是假的,恢复你本来面目,了解你自相的体性,晓得念是不可得的,念念都是不可得的。



【若从坐起,去来进止,有所施作。于一切时,常念方便,随顺观察。】

观照!不论去来,不论进止,凡是有所动的、有所思惟的,在一切时不要妄动,一切时不要乱打妄想,胡思乱想,随顺观察不舍。



【久习淳熟,其心得住。以心住故,渐渐猛利,随顺得入真如三昧。深伏烦恼。信心增长,速成不退。】

初时感觉困难,久习就自然淳熟了,心就得住了。心住,又无住相。你先由住着安定了,而后达到应无所住,住即无住,不住色、声、香、味、触、法,得住得这样住。心住故渐渐猛利,就是定力增强,这才能随顺得入真如三昧,才能深伏烦恼,信心增长,速成不退,很快就成就了。因戒生定,把你烦恼、妄想都止住了。因定就发了智慧,这叫始觉智猛利了,就能除掉疑惑了。



【唯除疑惑,不信,诽谤,重罪业障,我慢,懈怠,如是等人所不能入。】

能除掉什么疑惑?不信,诽谤三宝,诽谤正念。乃至于过去造的重罪,所有的障碍,我慢贡高,懈怠,如是等人所不能入。这六种都是障缘,不信、谤、业障、我慢、懈怠全是障碍。障你什么?你不能得入真如,不能了生脱死。



【复次依此三昧故,则知法界一相。谓一切诸佛法身与众生身平等无二,即名一行三昧。】

复次依此三昧故,则知法界一相。谓一切诸佛法身与众生的身,平等无二,这叫一行三昧。另外再讲方便,就是念佛,念阿弥陀佛。怎么样打般舟三昧?就这样打。有位道友问我,要行般舟三昧怎么修行?这就告诉你了,这就是般舟三昧。法界一相,就是直心正念真如。常知实相的理,谓一切诸佛的法身跟众生的身平等无二,这就叫一行三昧。



【当知真如是三昧根本;若人修行,渐渐能生无量三昧。】

当知真如是三昧的根本;若人修行,从一行三昧能生无量三昧。



【或有众生无善根力,则为诸魔外道鬼神之所惑乱;若于坐中现形恐怖。或现端正男女等相。】

或有众生没有善根力,则为诸魔外道鬼神的惑乱,在你打坐修行当中,或者现端正的,你若是女生,他就现男相;你若是男生,他就现女相,扰乱你的心不得安。这是魔扰。想修止观一定有魔,为什么?你善根力不深厚,诸魔外道要来惑乱你,使你修不成。或者现形相,或者现的恐怖相。形相不是一种,或者现端正男女相,扰乱你的心。



【当念唯心,境界则灭,终不为恼。】

当念唯心,你一心正念真如,一切境界相都灭了,他想恼害你也恼害不到。



【或现天像,菩萨像。亦作如来像,相好具足。或说陀罗尼。或说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或说平等空无相无愿。无怨无亲,无因无果,毕竟空寂,是真涅槃。】

或现天像,或现菩萨像,或者还要作佛像,相好庄严,给你说陀罗尼咒,说总持咒。咱们有很多修道者被这干扰。或者给你说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说六波罗蜜法。或者给你说平等空无相无愿,无怨无亲,无因无果,毕竟空寂,是真涅槃。行人要修习正法,依你所理解的去修行,遇到有这种魔事,你才认识得到,才不被他恼害。如果你没有修行力,你认识不清,随他一转就堕落。



【或令人知宿命过去之事,亦知未来之事,得他心智,辩才无碍,能令众生贪着世间名利之事。】

或有魔来令你知道宿命通,知道过去事,还能知道未来,你认为得了他心通,还令你得到辩才无碍。他的目的是让你贪着世间的名利,让你跑不了。这就是魔。



【又令使人数瞋数喜,性无常准。或多慈爱,多睡多病,其心懈怠。或卒起精进,后便休废。生于不信,多疑多虑。或舍本胜行,更修杂业,若着世事种种牵缠。】

又令使人数瞋数喜,性无常准。或多慈爱,多睡多病,心里生懈怠,精进不起来,以后就休废了。生起不信心,多疑多虑,或舍本胜行,更修杂业。杂业,就是离开佛教了,世间种种事牵缠着。我们好多的现在道友们,去学世间事去了,太多了。身在佛门,住在寺庙里头,学的是出世间法,做的是世间事。今天我们就讲到这里了。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今天我们讲大乘起信论圆满了,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大概二十座。我们学了大乘起信论之后,怎么样用功、怎么样修习、怎么样依着起信论生起我们大乘的信心?仅仅是生起信心。若能把修成信佛信法信僧这个信心,在大乘起信论叫四信,先信自己,相信自己跟佛无二无别,信自己的真如实性,完了再信佛法僧三宝,大乘起信论讲的四信。今天讲的数量不多,但是很重要,大家要注意听。听的时候你可以依着大乘起信论而修行,要了生死,怎么样才能了生死?怎么样才能解脱?怎么样才能没烦恼?怎么样才能生起正知正见?咱们这正知正见就叫三昧,就得到三昧了。你看问题的看法、你思想上的想法都能够如理,不随世间相所转。还让你认识什么叫魔。有的内魔,内五蕴所起的障碍,使你的信心退怯。也有是外魔,天魔、鬼神障你成道修道的因缘。昨天我们讲到那个魔他修的是生灭法,达不到不生不灭。但是他能使你修行的人,一下欢喜,一下又烦恼了,性情不定;或者令人一样使你得到三昧,他那个三昧是邪知邪见三昧。咱们昨天就讲到这里。



【亦能使人得诸三昧少分相似,皆是外道所得,非真三昧;或复令人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乃至七日,住于定中,得自然香美饮食,身心适悦,不饥不渴,使人爱着。】

他能使人得到三昧少分的相似。修禅也好,修慧也好,少分相似。相似的意思,就是你能够一天、两天、三天,乃至于七天,他使你入定,魔使你入定,让你在定中能够享受自然香美的饮食,身心适悦,不饥不渴,使人爱着。这叫外道的三昧,使你贪爱不舍。



【或亦令人食无分齐,乍多乍少,颜色变异。】

有时候能使人饮食不定,你一顿平时能吃一碗饭,或是能吃十碗饭,或者吃多吃少,使你颜色的变异;颜色的变异就是时而相貌很庄严。这是魔事,你还认为得定了。昨天我们就讲到这。



【以是义故,行者常应智慧观察,勿令此心堕于邪网;当勤正念,不取不着,则能远离是诸业障。】

依这种道理,修行者,你一定要有智慧观察,千万不要令你这个妄心堕于邪知邪见网,时时要正念。什么叫正念?遇着这些境界相不取着、不执着,把这些障碍让它离掉。上头说能够使你入定,能让你数瞋数喜,一下欢喜了,一下又烦恼了,或者一会儿又有慈爱心了,这都不是正常的。



【应知外道所有三昧,皆不离见爱我慢之心,贪着世间名利恭敬故。】

应知道外道所有的三昧,不是正定的。咱们讲的三昧,佛所教导我们的三昧,是正定的,是离开我爱,离开我慈,离开我慢。外道的三昧,他不离开见爱烦恼,他是贪着世间名利的。你可以把它分成了是不是这样的想法。若是这样的想法,贪着世间的名利,你知道入了邪见了。



【真如三昧者,不住见相,不住得相。乃至出定,亦无懈慢。所有烦恼,渐渐微薄。】

现在我们所有的道友,连这个外道的三昧也没得到,外道三昧能使你入定七天,或者再多一点十四天,那你还怎么辨别呢?辨别不出来了。因为你学了起信论了,如果你相信你的自心就是真如三昧,见什么相,一切境界相都不执着。在定中不执着,出定也不执着。入定,出定,入、住、出三识平平静静的,不懈怠,不生我慢贡高,这样使你的烦恼渐渐微薄了。而外道让你所得的三昧,那不是这样子的,他让你贪着世间的名闻利养。你从这一点就可以分别什么是正,什么是邪。

修真如三昧者,他任何事情不取着。不取着,就是不执着的意思。因为本来没可取,相信你自己自心。心要修空观,知道真如,一切法都是妄见。凡是有形有相的,外头一切境界相不去执着,对于名闻利养恭敬这些一定要出离,这样使你烦恼渐渐的薄弱,不是增加烦恼。至于外道所有的三昧,他不但不出离,还要你增加,让你执着不舍。



【若诸凡夫不习此三昧法,得入如来种性,无有是处。】

这是起信论最后教导我们要修真如三昧。真如这是在理上说的,得理的定。一切的凡夫若不直心正念真如,你所得的邪知邪见(邪觉观)都是错误的。若不习这个定,想入佛家不容易,就是不可能;得入如来的种性,无有是处,就是办不到了。



【以修世间诸禅三昧,多起味着,依于我见,系属三界,与外道。若离善知识所护,则起外道见故。】

修习世间一切的禅、一切的三昧,起执着。禅定的,有些个在禅堂住久的,他执着坐禅静的享受。他一坐可以几个钟头,就是不入定以前,他感觉有种味道,坐起来很舒服,这是禅着、禅昧。像我们吃饮食的贪着某一种口味,坐禅修禅修久了,他执着味。就是无论你做什么事,你贪着时候,你感觉好像有个滋味很好似的。这个是我见。这种见解产生了,你在三界出离不了的,但是可能生天。这种禅味跟外道共的,它是系属你在三界,离不开三界。

古德说修禅定的,或者闭关的,或是起行起修的,你不能离开善知识,善知识给你外护。特别闭关的时候,他会产生种种障碍。现在我们在大陆上,专门修关房护关的人很少。在美国,藏族的,密宗的,他修了很多闭关中心。但是这个善知识他要负责的,每天到每个关房问一下子、看一下子,看他有什么问题,善知识起到这种作用。如果一起上外道知见了,善知识马上就给你指正说:你这个不对的。修功的时候,总的分别时候,你不要执着有我。把我掺加进去了,那就叫我执。不论你修事关、修理关,必须先观我空。先空我,所有的知见他不会产生邪见。我是能空的,外面所有一切现什么境界都是境,我空了,境亦空了,不在境上起执着。例如你闭关闭的观音菩萨来了,现前了!假使你一起执着;这个观音菩萨不是真的,是魔所示现的。魔的神通有这种力量,你认为你修道修成了,观世音菩萨来示现来了;一贪着,那境界马上就变了。

知道一切境界都是假的、空的。所以学法、学法,就学这个,认识自己所现前的境界相。如果能的自己内心不空,外头所现境界相把它当成真的了,这叫禅害。在参禅上起了执着,这叫味尘。在你修行当中,你心里头主观意识上头,你一定要对外头境界上,三界都是你心里头所现的,就像作梦一样的,不要在境界上起执着。如果一直执着,依着我见一执着,你所现的境界相跟外道共了。所以不能离开善知识。

我们在末法的时候,哪有善知识呢?实在没办法的时候,你就依着你所学的教义,依着经,圣教量,依着佛所说的。就是依着一部心经都可以,你把心经背熟了,你想心经怎么说的话,一切相跟空差不多,色不异空;再进一步说,色即是空。空的意思,就是让你不要在相上起执着,在相上不起执着。平常在你修行观想当中,一个断、一个常,这两种知见平常的你经常这样观想。色心二法,心法又分受、想、行、识。把五蕴就说成色心二法,千万别把五蕴当成是我,五蕴非我。一定要修行最起码要离开你的蕴,离开你的境界相,离开你的妄想心。如果这个离不开,你修什么都危险。

假使你不能修真如三昧,直心观你的心性,你会着这些魔的。要有明教义的善知识,还不说他怎么有神通、怎么证得果位了,他能够对教理通达。教理通达了,他能辨别是非。为什么我们要学?因为我们现在近百年来,大概坐禅的很少学教理的。学教理而后坐禅的,当然他自己明了了。依靠善知识,依止善知识,很难!现在没有这个福报了,遇不着善知识了,明白教理的都很少了。那你怎么办?你就自己研究教理。你先修信心,不要想高深的、想顿悟成佛离着太远了,你先别着魔就很好了。特别初发意的菩萨,在你修行过程当中,前途的道路坷坎得很,不是很平静的,有你过去的宿业给你做障碍,病苦的恼害,事事不如意。你发了心到这个道场住几天,不如你的意,离开了。再跑另一个道场,到那个道场更不如意。你跑来跑去,没有你一个如意的地方。

我头几天跟大家讲,我们在台湾一个初发意的菩萨,他那时跟我学占察忏,他一天可以拜六次占察忏,念五万声地藏圣号,还要上早晚殿。你说他这个时间该占了好多?他修行五、六年,拜了五年,现在还俗了。没有个正确的知见,盲修瞎练;但是依着圣教量。他也随时的给我打电话,但是那时境界不现前。境界一现前了,他的剃度师父叫他回去帮助,住庙里去管事。这一管事,他烦恼起来了,他前头所修的功力一概没有了,还俗了。他也大学毕业,研究教理研究好几年了。头几天给我打个电话,要到上海,哪个公司聘他,一个月大概有个一万五到两万块钱的工资。得了,在名利当中打滚了。

修行太猛力了,障碍会出现的。修行不猛力,不精进,懈怠,烦恼来了。烦恼多得很,无量的业。所以大乘起信论让你生起大乘的信仰心,完了要研究教理,完了要发这个真心修习真如三昧。修习真如三昧,就是产生一个正见正知,三昧就是正见、正定、正知,有这样一个观照,常时的观照自己的本性,这是佛教导的。所以起信论叫信四信,信自,信自己的性,信佛,信法,信僧。你常时这样观想,在你修行礼忏、拜佛、念佛的时候,这种观念常时求三宝加持。

你要学西藏的教义,不是像我们受个灌顶,不是这个意思。它那意思是你不论做什么,起心动念学佛法的时候,先要修四加行,要观想。四加行就是“大慈大悲愍众生,大喜大舍济含识,相好光明以自严,众等至心归命礼”,就是慈悲喜舍。对自己都如是,对自己慈悲。对自己慈悲怎么讲呢?常时的思念自己多生累劫的对自己不慈悲,造种种罪,使你现有的身心跟着你这个不慈悲受苦。所以你慈悲,先度度自己吧!随时的心里头常念真如,我自己的本性本来是清净的、无染的、无垢的、无我的,这是内因;再假上佛、法、僧三宝的外缘;因缘和合了,加被你,你不会落歧途。还不说成道了,先把这个诸魔恶鬼的恐怖断了,得到十方诸佛的护念。以下就是解释这些个。



【复次精劝专心修学此三昧者,现世当得十种利益。】

马鸣菩萨悲愍末世的众生,末法的众生修行障碍太多了,所以他发大慈悲心造这个大乘起信论。你专心一意的观想这个自己的真心,不要使它再埋没了,就是观想自己的心。这样你能得到十种的好处。精勤的、专心的修行真如三昧,你现世就能得到十种利益。



【云何为十?一者常为十方诸佛菩萨之所护念。】

哪十种呢?第一种是常为十方诸佛菩萨护念你。护念这个发心的,这叫发菩提心,发真正的心,直心正念真如。一切诸佛都如是修成的,一切菩萨也乘这个法(真如的法)到如来地。你如是发心跟如佛菩萨的发心同了,诸佛的缘力加你自己的因力,因缘契合了,成长你修道时候没有障碍。



【二者不为诸魔恶鬼所能恐怖。三者不为九十五种外道鬼神之所惑乱。】

要修这个真如三昧的,要修这种正知正见的,那些诸魔恶鬼他想恐怖你,障你的道业,不能得逞,办不到。因为你得到一切诸佛菩萨的护念。

第三种利益,那时候在印度有九十五种外道(有时候说九十六种外道),那个外道的鬼神惑乱不到你。依着外道法所修行的,他能够成神,不能够成圣道。依着外道法修行的,他所变了鬼神的,给你修正道者做障碍。因为你精勤修真如三昧,你知道一切境界相现前的时候,假的,空的,没有我见的。你心不贪恋,就意不颠倒。你若贪恋了,你意就颠倒了。先不说你修成,你早就被魔摄引了。很多修道者,念个圣号都被魔所干扰。你经常的照顾自己的心,这些外道干扰不了你。这是第三种利益。



【四者远离诽谤甚深之法,重罪业障渐渐微薄。五者灭一切疑诸恶觉观。】

第四种利益,你耳根闻不到诽谤的甚深法,耳所不闻,眼所不见,能够远离诽谤甚深观念的,就是你专心修习真如三昧的,就这意思。这样使你过去宿业的罪恶,渐渐的就微薄了,渐渐的就减少了。

第五种,灭一切疑诸恶觉观。疑,就是对正法信不进去,惑乱你正知正见产生不起来,这就是过去宿业的障碍,能够灭除。完全不能灭除,也使它轻微。疑就是惑,疑惑、疑惑,有疑就是惑的生起。对直心正念真如,修真如三昧不怀疑。每个大乘经典都要发菩提心,观念自心,不要心外求法,一切法都起发你心缘的。



【六者于如来境界信得增长。七者远离忧悔,于生死中勇猛不怯。八者其心柔和,舍于憍慢,不为他人所恼。九者虽未得定,于一切时一切境界处,则能减损烦恼,不乐世间。十者若得三昧,不为外缘一切音声之所惊动。】

第六种的利益,诸佛的境界你信心坚定,只能增长,绝不后退。

第七种的利益,听见佛道长远,就修这么一个信心都要一万劫,你这个信心容易退堕,听到时间长了,“唉呀!我今生修了,我还能觉悟。我来生怎么办”?有这个顾虑。你直心正念真如这样来修行,得诸佛菩萨的护持,对佛所修成的过程,你心里头信念的增长,绝不退悔,不生怀疑。修道者,常时心里头远离忧悲苦恼。你一天烦烦恼恼的,还怎么修道?所以第七种利益,远离忧悔。我听见很多的出家二众对我说他出家后悔了。我说你可以还俗,没关系,不要后悔。等你善根发起来,再信。悔什么?要悔了,想不干,你罢道还俗,佛所许可的。不能进入,别再造罪。你常念真如的话,修真如三昧;只说你修,不是说你证得,你心念常时这样的观念,你没有那个忧悔,这种念头生不起来。

听到要修这么一个信心都要一万劫,这时间太长了。我昨天跟大家讲了一个小劫,就一劫这个时间都算不清楚。人从十岁,过一百年增一岁,增到八万四千岁,多少年了?一百年才增一岁,一直增到八万四千岁。再从八万四千岁,过一百年减一岁,减到人的寿命十岁。一增一减算一个小劫。一千个小劫算一个中劫。一千个中劫算一个大劫。三大阿僧祇劫,那个数字更无量了,算不清楚了。咱们凡夫这个智慧算不清楚了。听到这个,自己又退了心了,这个哪年才修得成,太长了。但是直心正念真如的晓得,你这一念间无量劫,超过这个,就是一念。无量劫也就是你现前的一念,这是真如。咱们的理体就如是,咱们自己本俱就如是。这样子他在生死修行的过程当中,他是勇猛的,不怯弱的。这是第七种好处。你仔细平常观照,真如法怎么修呢?咱们前头讲真如讲了那么多,就是觉性,我们自己本来本俱的,现在我们只是把这个本俱的外边尘垢把它洗刷干净就好了。你经常这样观照,在生死法当中你是勇猛的,知道这些都是虚幻的,那是附加在我真心上的一点障碍吧!把它拨开就好了,把它销灭就好了。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第八种利益,你心里头总是柔和的,从来不粗暴。柔和的意思,任何事情都能忍受,不发起一心,不发起烦恼心,不发起粗暴心。咱们就说平常的着急,经常着急,着急就上火。事情不如意了就着急,着急就生出来四大不调。心里柔和,这种不调就没有了。同时绝不憍慢。憍慢是轻视别人。还有一个焦躁的焦,漫是懈怠的漫,这有多种解释。憍是认为自己不错,慢也如是,感觉超过别人。平等平等的!

乃至看见牛马,看见一个蚂蚁,蚂蚁的性跟我的性平等平等的!修真如三昧的憍慢生不起来的,莫轻视他人,一切众生都把他看成平等观。你对别人如是,众生想在你身上加恼害、加烦恼,办不到。他人想恼害你,办不到。就是不为他人所恼害。

第九种的利益,你现在修真如三昧的时候,虽然没得到定;三昧本身就是正定,没得到正定;但是你能够在一切境界,外边的境界不去增加烦恼;任何境界相来了都减损你的烦恼,你不烦恼。大家经常这样学习听到的,有人欺负你了、冤枉你了,或者轻慢你了,你在这些境界相不起任何烦恼。但是这得靠功力。修真如三昧者,靠着这种功力渐渐的能够得到定。于一切时,一切外边的环境当中,能够使你烦恼减损,不增,离。这修的直心正念真如三昧的好处。

第十种利益,得到这个真如三昧的,乃至修行真如三昧的,还不说你证得,你像这种观念的观,一切音声的恼害不能恼害你。这音声的恼害非常的厉害,我在美国,乃至加拿大,乃至台湾,搞音乐的,搞歌舞的,特别是女道友,他们跟我讲,你心里本来很清净的,那个音声的音乐使你能生贪瞋痴。但是修真如三昧的,这些音声它就恼乱不到你了。你修真如三昧,知道这是幻、泡、影,假的,不被假的所迷惑。假使你没修这个的,看见人家写的小说,看见红楼梦,还替林黛玉掉泪呢!那是一根草,你看破了它就没事了。你认识它,就不为所害了。你不认识它,就为所害了。

所以得这个真如三昧的第十种利益。一切外缘,一切音声,这是说柔和的使你生贪瞋的;还有使你生恐怖的。这不光说我们佛弟子,在家儒教的来讲,还有泰山崩于前而不惊。遇到异样的音声,或你坐这念经的时候,你后边有些响动,或是你听到异样的声音,会让你生恐怖感的声音,你不为它所动。你知道一切的声音是幻的,没有,假的,不论什么声音现前都不动。如果那个心静,不动的,鬼神不能恼害他的。因为所恼的就是因为你心动,心动则种种法生。心不动,静的。三昧这种定,如果说我这功力还没修到,那你直心正念就可以了。你相信,常时做这个观念,你信心力能够把这些烦恼摧伏,不要恐怖。像你有时候念经,突然有异样的声音来了,你根本不理它。或是念经时候,把全心全意注重经上,那个境界就销灭了,声音就没有了。如果你愈害怕,它声音愈大,乃至于把正念丧失了。

这是解释这十种好处。只是说你相信了,完了像这样去做,做多做少没什么关系。只要你信心具足了,就有这么十种的利益。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