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九十四岁大寿 梦参老和尚讲述楞严经

【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
每一个众生都具足如来藏性,它的自性是清净的,不假修为,自然澄净;而这个清净心遍于法界无所不在,每个众生他不变的真体都如是,不变的真体。所以佛说阿难,乃至一切众生,从无始以来,他自己所具足的清净的妙性自己不自知,就是自己不知道。为什么?在迷故。众生人人都具足了如来藏性,这是理,在理具,在理体上都是具足的,在相用上起了变化,迷了。所以这句话就是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
每个众生它的用都是从体起的,乃至于一天我们所起的贪瞋痴烦恼,都从真体而起的。因为从真体而起的不是真实的,是虚妄的。这在经上说事造,所有造的一切事没离开理具,事造未离开理具,离理不成故。如来藏性是我们每个众生所具足不变的本体,但是随各种的业,这叫缘起了;随各种的业所产生的随缘的用,除了佛法界之外,其余九法界众生都各随各类的缘。虽有九界的差别,根性是没有差别的,只是胜劣不同,胜根性、劣根性的不同。因此每个众生他所知道的量,应知之量也是随着不同,大小差别不等。

咱们这几百个人,个人知的个人的量不等的,不是都一样的,同时就产了差别之相。咱们这有五百多人,没有相同的,各是各的样。相不同,心性是一,每个人的体性都相同的。知,有大有小。乃至于饮食,量也不同。举一个例吧!各有各的量。因此随你个人的心,就随你的智力吧!有多大智力知多大量,顺着你的业而发现,显你的性跟相,这叫循业发现,这叫理具。这个理具随着众生的心通达十法界,但是悟迷之不同,所知量就有差别了。所以这叫循业发现,随着你自己所做的业,发现你有好大的智力;智力不同,看问题看法不一样,就这个意思。

【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因为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这两句话我们大家常引用,“但有言说,都无实义”。你业的起处是什么?我们一般说业的起处好像没什么似的,突然发现的。不对,一定有个寄托,业的起处一定有个寄托。我们世间上的一切众生,他智慧浅劣,没有大智慧,知之甚少,把一切事物当成因缘性,惑的起处认为是因缘生起的,不能了解圆融的本体。所以这就叫世间无知,惑为因缘。或者是当为自然,说:自然产生的!那无缘无故的就会产生吗?不是的。是你的识心,六识心的转化,分别计度。因此识心计度的一件真实都没有,这叫识心妄计,虚妄的执着,哪有什么实在的道理?随你心的量,随你心所现,既不是自然,也不是因缘,心里计度的。

这是对于地大,地大是心所计度的,是你的识心,就是妄想心,第六意识的妄心,妄生分别,周遍计度,这叫遍计执性,遍计本来是空的、是没有的。所以说但有虚妄,都无实义,这是虚妄的假言,没有实际的道理。这是破四大的。第一个是地大,第二是火大。

【阿难,火性无我,寄于诸缘。汝观:城中未食之家,欲炊爨时,手执阳燧,日前求火。】
佛在世的时候可能没火柴,也没有打火机。当然没有打火机了,火柴都没有,哪有打火机?都是钻木取火。你看城里还没有做饭的,想要做饭了,炊爨时,手执阳燧。阳燧是一个石头磨擦,一打,加上艾火,大家知道打火机中间的艾火。西藏很多还用这个艾火,拿石头一打。在行路上没有火种,就带着打火石,拿打火石这么一打一磨擦。这叫手执阳燧,阳燧就是击的石头而起的火显现的。有的拿艾草,有的拿镜子藉太阳光,一般的是钻木头,磨擦木头,钻木取火。阳燧就是火的发源。手执阳燧就是拿一个阳燧,有的时候我看见他们西藏拿个铁,或者拿个石头,两个一打,它就出火,用石头打石头也能出,磨擦生火,那叫阳燧。日前求火,对着太阳求火。现在当然我们不用了,你们看都没看见过。

【阿难,名和合者,如我与汝,一千二百五十比丘今为一众;众虽为一,诘其根本,各各有身,皆有所生,氏族名字。如舍利弗,婆罗门种;优楼频螺,迦叶波种;乃至阿难,瞿昙种姓。】
阿难,名和合者,和合者就是取火的东西,除了有个阳燧,还得对着太阳光;要没太阳,他怎么取呢?就靠打火,火鎌,要拿个石头打,打就打出火来了。

阿难,名和合者,如我与汝,一千二百五十比丘今为一众;众虽为一,诘其根本,各各有身,皆有所生,氏族名字。如舍利弗,婆罗门种;优楼频螺,迦叶波种;乃至阿难,瞿昙种姓。拿这个比喻,这是和合的意思,和合就是比例这个火大。我们这一千二百五十比丘,这是和合众,总说一千二百五十比丘众是一个。但是和合的,一千二百五十人各有各的来源,各有各的家庭,各有各的姓名,合在一起了就叫一众。这一众是和合的,一众是根本,若分开来一千二百五十人各是各。合者为一众,众者就为一。若要诘其它根本,各有各的身,各有各的姓氏,各有各的出处,都有姓氏、叫什么名字、家族,身体状况有高有低、有肥有瘦,都不一样的。合者是一众,各有各的相貌,各有各的姓氏,各有各的家庭,现在都出家和合为一众。咱们这现在是一众,和合一众;但是你一分开了,各人是各人的。那这个作比方,拿这个作比例,火性也如是,火也如是,火是和合的,拿这个和合众形容火种。

先讲这个和合众,佛说这一大众的人都是一千二百五十比丘,这叫一众,但是不同。舍利弗是婆罗门种。优楼频螺他是木瓜林种,因为他们祖先依林修道。迦叶波种,此云龟氏,他们的先人修道拿个灵龟,那个乌龟说有灵感,乌龟背上有个图,他相信这个,以此为种族。阿难瞿昙种姓,此云甘蔗种性。各个不同,乃至于阿难是瞿昙种姓。这分开不同的。总说一千二百五十一众,一个名词,一千二百五十比丘,那分开来各有各名字。凡言和合的,他们都有各人的个体,分别开来各有各体,这是总说一众。这个道理很简单,我们大家都知道,普寿寺比丘尼一众,把你每个人分开,每人家庭、姓氏都不同,就这个意思。

【阿难,若此火性,因和合有,彼手执镜,于日求火,此火为从镜中而出?从艾出?为于日来?】
阿难,若此火性;这合法了,拿那个比喻,先说喻而后说法;是和合有的吗?这个火性是和合有的吗?手里拿个镜子,在日中求火,此火是从镜中而出?还是从艾草出来的?为于日来,为于艾出,是艾出的火吗?是太阳来的火吗?就这么一个问号。我们都能答覆,不是的,不是日出,也不是艾出。

【阿难,若日来者,自能烧汝手中之艾,来处林木,皆应受焚?】
若是日来者,能烧汝手中之艾。阿难,若是日来的火把你手中这个艾草就烧了。不是的。来于林木,那树林子都被烧了,太阳不把树林子都烧了吗?形容词。那从什么出的呢?

【若镜中出,自能于镜,出然于艾,镜何不镕?纡汝手执,尚无热相,云何融泮?】
从镜中出,拿镜子照太阳,拿个艾草。不是从艾出,不是从太阳出,那从镜子出的。那镜子就把自己镜子烧了,把自己镜子镕化了,这个意思不能成就。你拿镜子时候,镜子是热相也没有。拿镜子有热相吗?镜子根本没有热相。尚无热相,云何融泮?它连热相都没有,怎么能把它烧掉呢?

【若生于艾,何藉日镜,光明相接,然后火生?】
若生于艾,若是艾能生火的话,不要假太阳,也不要假镜子了,它自然就生火了。这都是比喻显示的。

【汝又谛观:镜因手执,日从天来,艾本地生,火从何方,游历于此?】
你好好如理的观察一下,汝又谛观,镜子是因为手拿着的,手执于镜,日光从太阳来的,艾是地里生的,火从何方,游历于此?和合不成。很简单,非和合。

【日、镜相远,非和非合;不应火光,无从自有?】
日在天上,在空中,镜子在人间,这么远,怎么能合呢?那若火光自有,还要镜子,还要日光,还要艾做什么呢?火光不会自有。这是明不自生。这都是显示,显示法的意义。

【汝犹不知:如来藏中,性火真空,性空真火,清净本然,周遍法界。】
佛对阿难说你现在还是不明白,不明白什么呢?真正的智慧。就是达不到真理,不达真理,不了解如来藏性,因为如来藏性就是实际的一切真体。前头讲火大,举这个例子,火大是事,事不离理,事离不开理。就是阿难你从来没想,你没有这个智慧,就是你不能够通达。不能通达什么呢?清净的真如实相,责怪他。我以前跟你讲了地大是藏性,地大、火大、风大都是藏性。因为这个地大是藏性,你觉悟了地大是藏性,认识地大。因为地大是藏性你应该觉悟,现在你依然不知。火大也是藏性,地大如是,火大也如是。它们从何起的呢?它们都是真如如来藏性而生起的,不是和合,也不是不和合。性火真空,性空真火,拿这个来显性体的火性是真体之空性,性具的空性就是真体的火。火即是真,火就是真性而起的,全火之相即是真性,性跟火圆融无碍的,它的实体本来是清净的,没有杂染的。

地水火风空根识,这里叫空见识,见跟根一样的,地水火风空见识,一物都没有。六祖坛经上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个是个故事。六祖引这么一句话,原来无一物,什么东西落到尘埃了呢?原来无一物,火大没有,水大没有,地水火风原来就是一个,什么?本体性空。

四大的产生是因为无明,因为无明而迷了如来藏性就有火大,不知道性火真空、性空真火。火是如来藏性的能量,地水火风空见识都是如来藏性的一个部分,能量。如来藏性就是清净的法界,总体就是一真法界。我们如来藏性里头含藏着地水火风四大,地水火风四大无处不在。为什么?如来藏性遍故,所以地水火风就是四大,地水火风四大就是如来藏性,灵明的,真空的,没有形相的。

因为众生迷了,非得要有个相,有个能缘缘到所缘,有个事物才有捞末,打不破这个思想,专着在相上不能破相,不能破相就不能够见到真心。就如我们说人人都有打妄想,妄想是真如的一部分,妄想哪里来的?妄不离真。真心用何显现呢?就从你妄想中显现。所以现在楞严经的征七心,破你的十见,就是显你的真性的。真性没有界所,也没有界限,也没有能量,它能量是普遍的。你离了,离了就着于形相,地水火风空见识这都是形相的。

如果是没有形相的火是真火,那叫性火真空。有形相的火是假的,那叫顽空,不是真空,没有形相的才是真空。顽空是无知的,真空是脱离根尘的,是真知的。所以楞严经要跟你讲的是性空真火,性空不是妄火,是真火;真火是无火,不是有相之火,真空就是火,这叫灵明真空。

【随众生心,应所知量。】
体跟用,体用分了家了,咱们众生把真性迷掉,把那个藏性不变之体迷掉了,所以在藏性随缘所起的用上没有真知,迷于现相。咱们很多人,世间上的说话,不学佛的人也这样说:你不要看现象,要看本质。他达到本质了吗?什么是本质?达不到,都是看现象。现象的现象,现象又是现象,多少层。

【阿难,当知世人,一处执镜,一处火生;遍法界执,满世间起。起遍世间,宁有方所?】
就一件事来考验考验你所知道的,就是就一件事检验你的知识。就拿拿镜子取火这件事,一个人的缘,一个人拿镜子取火,一处火生,它不能遍生。遍法界众生都去取火,那遍法界众生满世间都有火起了。有一定方所吗?没有。

【循业发现。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循业发现,随着所做的业发现境界相。我们每个人随我们每个人的境界相发现你一切相,这叫循业发现。循业而发现的都是因为因缘,或者执着因缘、执着自然。我们虚妄的执着二种根本,一个是因缘,一个是自然。对火也如是。业障的众生,有业障住你的知,障住你的智慧,你就循业发现了,随你什么的业报,你见的事物就不同了。咱们经常讲饿鬼道,饿鬼道看见饮食是火,不是饮食。咱们看见饿鬼那图像,他头顶上冒烟,嘴里吐的火,这叫业障发现,就是他的业,没有智慧,全是淫怒痴。淫怒痴三毒,这叫随业发现。做的贪瞋痴,发现都是淫怒痴。

因此佛跟阿难说如来藏性随缘了,随什么缘生什么境界相。一处执镜来向太阳求火,一处就有火,一处火生;遍法界执,遍法界火起,就这个含义。佛对阿难讲就是执着而生诸法,世间无知,惑为因缘,或者认为是自然性。这是识心,妄想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这个大家很能理解,如果我们口里说火,这是言说,言不是火;若是火,你说火就把你嘴巴烧了,不是这样子吗?这假名,没有实在的道理。这是火大,火大如是,破四大的。这段经文破四大。

【阿难,水性不定,流息无恒,如室罗城,迦毗罗仙、斫迦罗仙、及钵头摩、诃萨多等,诸大幻师,求太阴精,用和幻药,是诸师等,于白月昼,手执方诸,承月中水。】
阿难,水性不定,流息无恒,如室罗城,迦毗罗仙,斫迦罗仙,及钵头摩、诃萨多等,诸大幻师,耍幻术的,咱们这边说耍戏法的,幻术的,无中生有,那叫幻术。求太阴精,太阴精是对月亮,月亮称太阴;太阳是指着太阳的,太阳精,太月精。求月的精华,拿这个合幻药,那个耍戏法的幻术师他是有药物的,他一点那墙上就起火。墙上哪来的火?是他幻术,那个药性变化的,都有药。是诸师等,于白月昼,手执方诸,承月中水,接月上的水。咱们再一句一句讲。

文中的迦毗罗仙,翻我们的华言叫黄赤色,黄跟红中间一种颜色,黄跟红结合产生那种颜色。黄里头兼赤,黄 se里头兼红,这叫黄赤色,迦毗罗仙名词就叫黄赤色。

斫迦罗,此云轮,轮子就是一种像轮相似的,或车轮,一切轮相,叫轮。
钵头摩,叫赤莲华,就是红莲华,赤是红颜色的。
诃萨多,就叫略,略什么呢?海水,大海水就叫略。

这四种仙他们求这个太阴精,在月亮里头,求月亮,月亮有太阴精的精髓,用那个求来的水跟人间的药物合。白月昼,就指着夜间的十一、二点钟,月亮很好的时候,像白天一样,叫白月昼,黑夜像白天一样的。手执方诸,承月中水。我们中国也有,用一个盘子,清净的盘子,向月亮求水。有一种珠子,方诸是种珠子。什么珠子?水精珠,在这珠子里头能出水。这四种外道都有这种幻术,这叫幻术。月中的水就叫太阴精,太阴精就形容月中之水。拿这个求来的水跟人间的药物合,拿几种药跟它配合起,完了就变幻术,能现出很多,就是变戏法的人,幻术。

因为知道这个方诸,方是指石头说的,诸就是珠子,就是一个石头的珠子,就叫方诸,珠子的名字。拿这个珠子在夜间,得在月亮很明亮的时候,搁那个地方,珠子上就能生出一种水,这叫月中水。但是这个水不是珠子出来的,也不是月亮降下来的,那水打哪来?但是这个珠子跟月亮在月明的时候,月亮很好,摆那个珠子一定能求出来水,这叫太阴精,管这个水叫太阴精。拿这个所求的水跟人间的药物合,做成药丸。道教还有,中国道教也如是。水的湿性没有什么变化,还是一样的,还是像一般的人间水一样的,还是这个样子。那这个水哪里来的?

【此水为复从珠中出?空中自有?为从月来?】
珠子不出水,空中没有水,月亮能到达人间来水吗?没有。

【阿难,若从月来,尚能远方,令珠出水,所经林木,皆应吐流,流则何待方诸所出?不流明水,非从月降。】
阿难,这个水若从月来的;月亮离着人间太远了,不会来到人间的水,月亮没有水。若珠子出水,珠子若出水又何必在月亮求呢?这个水又是不流的,哪里来的水?不是月亮降下的,不是珠子上来出的,怎么会有水?

【若从珠出,则此珠中,常应流水,何待中宵,承白月昼?】
水若从珠子出的,珠子常该流水,常有水,为什么要假夜间清明的月亮,把珠子拿个盘子盛那,完了就有水。还必须得十五夜间,一般的夜间你求不出来。在十五的夜间,月亮很明,一点云彩都没有,你把珠子摆上,拿个盘子,一会儿珠子就有水了。这个水哪里来的?月亮不降水,珠子不出水,此水哪里来的?若从月亮来,月亮离这太远了,没有,不会来的。若从珠中水,珠子有水,它自己就生,何必还有假另外,还要经过林木,还有个地方呢?非从月降,非从珠出。如果珠子若有水,珠子应该常时流水,为什么要一定等到中宵十五,八月十五最好了。佛问阿难什么道理?

【若从空生,空性无边,水当无际,从人洎天,皆同滔溺,云何复有,水、陆、空行?】
若从空生,空性无边。空中要能出水,那到处都是水了,水应无际。究竟是水从哪里来,云何复有水、陆、空行?

【汝更谛观:月从天陟,珠因手持,承珠水盘,本人敷设,水从何方,流注于此?】
确实有水,水从哪里来的?水跟珠子相距离这么远。

【月、珠相远,非和非合;不应水精,无从自有!】
不是和合,也不是合到一起,也不是搅和一起。不应水精,无从自有。这个水自己出来的,不会吧?

【汝尚不知:如来藏中,性水真空,性空真水,清净本然,周遍法界。】
汝尚不知,如来藏中;佛对阿难说,你一向的蒙昧不知,如来藏中,性水真空,性空真水,清净本然,周遍法界。这个是显体和用,体用结合到一起。在如来藏性里头具足的真空,有性水,性水非水是真空的,性空不空有真水,清净本然,周遍法界。你不知道如来藏中性具的水,性具的水非水,全体就是真空;性水非水,全体就是真空。真空不空,真空不空就是真水,清净本然,周遍法界。就是理具跟事造,事造是水,理具是如来藏,如来藏具足性水,性水非水是真空的。真空不空,性空不空,真水。

所以地大、水大、火大、风大都是一样。你迷了你的真心,不能了解如来藏中性水真空。性水是无形无相的,别当成人间的水。你若看到有形相的水,那是幻相,那个水不是真水。性空的真水是无形无相的,是真水,无形无相的真水。真空,不是咱们所说的空,咱们所说的空叫顽空,性空不是顽空,性空跟咱们所说的空两个含义要懂得这个。性空不是顽空,真空不空所以产生妙有,妙有别当真有,真有非有即是真空。我们看见的水不是真水,肉眼看见的水不是真水,咱们看见的是水,地狱、饿鬼看到就是火,咱们人间看见水,饿鬼看见就是火。若你开了悟了,证得悟性了,水是性,真空性,水依真空。为什么入水不淹?是空的,水怎么会淹到你!你能够见到水的性,性就不是水。

【随众生心,应所知量。】
众生的心就不是这样子了,应所知量,十法界众生的心,各有各的量,各有各的知。大菩萨过河,他没有见着水,他就这么过去了。阿罗汉过河不行,他见着水还是水,他有神通,他让那河神给他断,遇着什么水断流,他就过去了,他用神力。菩萨不是,菩萨见水不是水。咱们禅宗的道友说前三十年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后三十年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他再修习一段时间了,山还是山,水还是水。这个道理非常的微妙,当你修道的人修成功了,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大菩萨修道成功了,山不是山,水不是水;随众生缘,他要度众生,山还是山,水还是水,这叫随缘义;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性空义。

咱们这讲到性空随缘,随缘而不变,随众生心不变,应所知量,随众生缘吧!众生怎么认识,菩萨也跟你怎么认识。这叫如来藏,如来藏含藏着一切如来之法,随九界众生之用,如来藏!如来藏含藏着如来无量诸法,但是能够随顺众生。众生的心有殊胜的、有劣下的,有知识很广的,有一点知识都没有的,胜劣、大小、长短、方圆,众生心各式各样。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随众生心。众生怎么知道的,菩萨也示现随众生量。完了又合这个珠子。

【一处执珠,一处水出,遍法界执,满法界生,生满世间,宁有方所?】
一处执珠,如果有一处拿这个珠子对着月亮求水,那这一处有水出,水量不大。遍法界执,遍法界都拿个珠子,满法界生,生满世间,没有一定方所的。随心应量,随众生心有好大量生出来好多。这叫什么呢?

【循业发现。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循就是随,随着你什么业就现什么相,这叫循业发现,随你业障发现。世间无知,世间人没明白性理、没明白性空,又不知道性空含具诸法,他认为这是因缘;非因缘。惑,迷惑的意思。咱们说一切因缘法,这个不是有智慧的。怎么样才有智慧呢?“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这有智慧了,因缘所生的一切法不存在的,空的。若认为因缘所生是有的,那叫迷。因缘所生法是空的,就叫悟。迷就是识心,分别计度,或者惑为因缘,或者认为是自然有的,都是错误的,这是妄想心。但有言说都无实义,只要你说出来全是假的,无言。
这个道理我们大家想想我们禅宗,因为楞严经就是禅宗人所要学的。我经常这样想,我跟学禅宗的道友有时辩论的时候,在禅宗人提这么一句话头,话头,参话头!大家都知道参话头。话头怎么参?我们禅宗要讲开示,讲开示是话头吗?话尾巴了。你没有说话的前头是什么?话头嘛!还没有说话这个前头是什么,参那个。当你一说出来就落第二性了,不是话头了。

文殊菩萨有一次佛升座说法,文殊菩萨当维那师,他就唱个钟声偈,“法筵龙象众”,在法会这个当中,不是龙,就是象,都是大智慧者,赞叹意思。“法筵龙象众,当观第一谛”,你们都要能观第一谛,谛是谛理,第一谛理是什么,当观第一谛?“谛观法王法”,如理的审实的来观。观不是眼睛看,观是照,用你心照,照法王法,照佛的法。这一照照见了,照见什么了呢?“法王法如是”。他钟声偈唱完了,佛也下座了,佛一句话也没说。大家想想,我再念一遍,所有在法会大众,叫“法筵龙象众,当观第一谛”,第一谛就是第一个道理、第一个义理;“谛观法王法,法王法如是”,完了佛就下座了。我们禅宗的时候经常的是这样参的,参什么?话头,没说话前头是什么,你还没起心、没动念、没说话前头是什么,就是这样子,这叫参话头。等一说出来,那话尾巴了,不是话头了。

这就是循业发现,世间无知。没有业,就有知了,那个知而无言,知是照的意思。我们经常念心经,每个道友都会念心经的,观自在菩萨行甚深般若波罗蜜的时候,照见!照见不是看见。照见五蕴皆空,什么照?能照的是什么?照是所照,所照的色声香味触,空的。那能照的是什么?什么照见的?这就要参了。第一个就是这样参了,心经都是参的。观自在菩萨,不说菩萨,就是观自在。你观,你才自在得了;你不观,你又自在什么呢?观不是眼睛看,观就是照。你观一观,咱们换句话,你想一想,你怎么能得到自在?五蕴空了,你就自在了。没有肉体,没有五蕴,你这一观五蕴皆空,没有,什么都没有。没有还不自在吗?就自在了。

所以经上有很多的话,如果你一思惟,为什么这个地方用照而不用见?照是有能所的,所照的是五蕴,那你能照的是什么呢?大家想想看。这很多地方到处都是,你就参,参!参就是思惟修。我们经常念经看文,就在文字上打转转,他没想到道理。这每个经都如是,都有这种例子,多用我们思想,多用脑子;换句话说,遇到什么事情,你多思惟、多观照。观就是照的意思,多观照就是用你的智慧,不是眼睛,是用智慧来觉察;你这么一觉察,你一天你的所作所为,言语、行动、走路,随便你干什么事,你照一照。照什么?空的。你所有这些活动全在空的,没有一件是真实的。空就是没有,那你就一切不执着。

经常你这样子用心,文殊菩萨告诉我们,这是华严经的净行品告诉我们,经常的你这时候常时观照。怎么观照?善用其心。善用不是让你执着,善用让你看破、放下、自在,这才叫善用。你能把你的心善用,不要一天尽用到贪瞋痴,尽用到世间相,那就错误了。让你善用其心是什么呢?照见五蕴皆空。善用其心,一切法无我,这才叫善用其心。如果你不会用,无相上不会用,就在有相上用吧!

地水火风空,一般我们说地水火风空根识,现在我们讲的正是这个七大皆空。这个不叫根了,叫见,地水火风空见识,七个全不存在。咱们现在讲到水大了。【以上文字依梦老法音自行整理,仰请参考】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循业发现。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在一切经教当中,楞严经是开悟的,叫开悟的楞严,成佛的法华。这种言论,这种传说,它的道理在什么地方?现在大家学楞严经,我们从七处征心、十番显见,现在这第三大科还是显见明心。不像前头两大科,那个是说得很深,这第三大科说得就比较浅显,你如果浮泛的从文字上听说,你开不了悟的。开悟要你思想来观照,观照经上所说的这个话你要多参。住禅堂的人讲求参,参就是你内心经常的思惟。人家说一句话,你要明白人家这话什么意思,就是现在我们所讲的,就是让我们开悟。我们现在一切动作都是你过去的业,叫循业发现。每个人的动作不同,随他过去的什么业,他就表现出什么样子。我想这个大家可能理解了。

所以循业发现就随着你过去的业而发现什么呢?发现我们的无知。楞严经所教授我们的话,我们不能明白、不能进入、不能知道,我说这个无知是指这个说的。一切世间无知,他不晓得我们所做的事都是随着你的业而显现的,叫循业发现。不懂得这种道理,把这个循业发现所有的现相或发生的问题,迷惑,没有智慧,把它理解是因缘,或者是成为自然性,惑为因缘及自然性,这叫做迷。假使我们醒悟的时候,认识它不是自然的,也不是因缘的。若把它当成因缘,当成自然,你没得智慧。那就是你的识心,就是我们现在的六识,六识心,而六识心就是分别计度。这种分别计度全是错误的,分别是妄想,妄想里头思惟。明告诉我们但有言说都无实义,不论什么言说没有实义。

但是我们不言说,我们又怎么进入呢?但是你别把言说当成实义就对了。但有言说都无实义,实义不是言说。言说能够启发,让我们了达实义,言说不是实义。在我们教宗经常有这比喻,说月亮在哪里?以手指月,拿这个告诉你,现在月亮到了东边了,或者在西边了。但是这个指的不是月,指非是月。你把一切世间相不要把它当成因缘,也不要把它当成自然,不是因缘,不是自然,是什么呢?是你的知识的识心,妄想心,妄想心就是指着你那个识心第六意识,分别计度。言说不是实义,言说是显实义的,不假语言你如何能知道呢?

【阿难,风性无体,动、静不常;汝常整衣,入于大众,僧伽黎角,动及傍人,则有微风,拂彼人面。】
佛说一个比喻,假一桩生活的事实来形容什么呢?风大。地、水、火、风,前讲的是三大地、水、火,现在讲的风大。四大都无体,四大都是虚妄的,让你这样认识它,这样来解说这个风大的。就是风大的性是什么样子?没有个体,没有个样子,时而有,时而没有。没有体就不定,不定时而有风了,时而没得风。有风就是动,没风就是静,它是无常的。

你常整理你的衣服,就是披的。僧伽黎就是我们现在披那二十五条衣,那叫僧伽黎。你整理衣服时候在大众中,你那个衣角动了傍人了。这个动就含着有微风吹动的意思。因为你这个衣一动,很小的这个风吹到人家脸上去了,拂彼人面,就是举这么个事实。你认识到这个就是风大的体,就是风大的性。你披衣的时候,就是我们所披的祖衣,我们三衣之中有祖衣,它是二十五条的,又叫杂碎衣,它那条纹特多,碎块所成的,每一条有四长一短。我们这个七衣两长一短,我披这个是九条的,不是二十五条的。

你要到市里头去乞食的时候,一定要披这个僧伽黎衣。你披衣的时候,你这个衣服的角一披一动,好像有股微风;动则生风,有种微风;这个风就吹到别人脸上去了,拂别人面。这都是形容词。

【此风为复出袈裟角?发于虚空?生彼人面?】
这个风从哪来的?从披的衣里头出来的吗?还是从空中生来的吗?就这么个含义。佛拿这个作例子,说此风是从袈裟角出来的吗?还是从虚空发的风?还是从你这个风触及那个人的脸面生出来的吗?就是说风从何起,风从何生。辨别风无出处,就这么个意思,明白了吗?

【阿难,此风若复出袈裟角,汝乃披风,其衣飞摇,应离汝体。我今说法,会中垂衣,汝看我衣,风何所在?不应衣中,有藏风地?】
当然一披衣,那衣角你感觉有股风,拂到人家脸上了,那这个风从哪来的?从袈裟角出来的?如果袈裟角出来的,那袈裟就有风了。那我们披的不是衣了,就是披风了。假如从袈裟角出,汝乃披风,风能披吗?如果我们披这衣是风,它就飞起来了,你披不住了;其衣飞摇,就离开你的身体了。不是这样子,是不是?

会中垂衣,汝看我衣,风何所在?不应衣中,有藏风地吧?你披这衣里头有藏风地点吗?看我衣角所在,这个风不是从衣出来的,披衣里头没有藏风地点。这个是告诉你是有点微风,这个风不是从袈裟出来的,这个很容易懂。但是这不是法,这是比喻,比喻法的。
佛跟阿难说我现在在这会里头说法,你看我这个衣有风吗?风何所在?你能找出风来吗?衣中无风,衣里头没有藏着风。衣中若有风,衣就飘起来了,你就披不住了,就这么个含义,这么句话。那究竟风在哪来的呢?不是衣里头有藏风地方。因为风是个摇动性,如果是衣里头有风,你就穿不住了,是这个样意思了。这是比喻,拿它来形容法的。

【若生虚空,汝衣不动,何因无拂?空性常住,风应常生,若无风时,虚空当灭;灭风可见,灭空何状?】
那这个风生在虚空,跟你衣没关系了,汝衣不动,也就不会有拂了,衣不会飘拂了。空性是常住的,空若能生风,风就应常生,不是一下。若没有风,虚空当灭。虚空还可以灭吗?灭风可见。风没有了,你还可以见到?没风了,衣角不飞起了。灭空何状,空还有生有灭吗?没有了。
说风,风大,不是从空生的,这个很简单。风假使要生于虚空,那它自然就能生了,还何假藉你衣服一披才有风呢?衣不是常生,风不是生于衣。风也不可灭,你能见到风怎么灭的吗?风又从何起的?何者是风?风又从何灭的?这形容虚空的,风即是空相,没有风相。假使这个虚空生风,风灭了,虚空也跟着灭了吗?虚空不是生灭法。

【若有生灭,不名虚空;名为虚空,云何风出?】
因为假使要有生灭,就不叫虚空。既然叫虚空了,风不是从虚空出来的。那风从哪出来的?

【若风自生被拂之面,从彼面生,当应拂汝?自汝整衣,云何倒拂?】
风自生被拂之面,从面生吗?当应拂汝,自汝整衣,云何倒拂。当你整衣的时候,那风就倒过去吹你的衣服。这是破除,破除什么呢?这个风不是从面生,从面生不出来,也不是从衣生。风生何处?这要思惟的,风生何处要思惟的。

【汝审谛观:整衣在汝;面属彼人;虚空寂然,不参流动;风自谁方,鼓动来此?】
所以佛跟阿难说汝今审谛观,要你细细的思惟,谛观!经常听说谛观,如理思惟,不要在相上去找,在理上去思惟。你整衣服的时候,整衣是在你自己。面属彼人,你这一整衣,出来一点小风,吹到别人去了。这个虚空是寂然的,虚空没有什么流动性。那么风自谁方鼓动来此,风究竟从哪起的?究竟如何流动的?你如理的观察一下,教你审谛观。虚空是寂然的,虚空是不动的,虚空没有形相的,它不参与你的风的流动,虚空不会生风,你观察吧?就推明了风不从虚空来,从你衣服出来的吗?衣服能出风吗?

这段文意思,佛让阿难思惟审查,整理衣服的是你,你一整理衣服出来一股微细风,吹到别人脸上去了。这个中间经过虚空,虚空寂然不动的,它不参加流动的,那风究竟从哪里来的呢?风不是从你衣服上生的,也不是从空中生的,把这一股小风吹到别人面上,也不是从别人面上生的,三处无生,什么地方鼓动来的风?

所以开悟的楞严,就在这些地水火风,咱们现在讲的空,地水火风空根识,楞严经叫见,不叫根。为什么叫见不叫根,咱们讲到那再跟大家讲。

【风、空性隔,非和非合;不应风性,无从自有?】
风跟空不是合,不能掺和,也不能合到一起。那风究竟从哪来的?自己生的吗?无从自有,不可能,风不是自己生风。因为风性,它的体性是隔离的、是相异的,有风才动,一动一静,不是一个和合的,就是不是因缘产生的。那风是哪来的?无因自有的吗?无因自有的就是因异。这个风不自生、不共生,也不是从它生的。不它生,不共生,不自生,你要找缘因,找什么?咱们前文讲过了,地水火风都如是,如来藏性,没有去,没有来,清净本然的。七大都是显,显示如来藏性的。

【汝宛不知:如来藏中,性风真空,性空真风,清净本然,周遍法界。】
汝宛不知,如来藏中,性风真空,从性生的风不是有的,是真空的。真空不空,就叫性空真风。性风真空,性空真风,经文这两句话,如果你意思不懂,你常念,性风真空,性空真风,清净本然。就是六祖大师说的原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就是性风真空,性空真风,清净本然,原来无一物,何处生风,风无可生。

【随众生心,应所知量。】
那为什么产生风了呢?因为它清净本然,随缘;周遍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说它不假方便,周遍法界,它又无时不在、无时不有、无处不有,什么地方都有。但是为什么有差别呢?众生的心量不同,风的相就不同了,随众生心。这段还不大什么明显,下段佛就给他说明了。

【阿难如汝一人,微动服衣,有微风出;遍法界拂,满国土生,周遍世间,宁有方所?】
阿难如汝一人,就是你一个人的时候。微动服衣,微动你所穿的衣服。你一动,就有有微风出。这一出,尽虚空遍法界,满国土生,周遍世间,宁有方所。有这么大力量吗?性遍。风没相,风的性,它的体性,性遍法界。性具之风,无相。风即非风,当体是寂灭的。无相之相,就无所不相,清净本然,所以叫做空。藏性,如来藏,这个地方都说如来藏,藏就是含藏义。如来藏性里头是清净本然的,但是它具足一切法,风从如来藏性而生。风的性就是如来藏性中具足的,藏性中所具足的,风的性是如来藏性所具足的。如来藏性具足一切法,风性是一法而已。风即如来藏性,所以风是真风。这个真风是性风,如来藏性的性风,性风真空。

这个道理要你去观,假文字你去思惟什么意思。性中所具的,所以叫真风。因为如来藏性具足一切法,风也在其中,风从藏性而生的,故约真风。藏性之风不是实有的,是真空的,这叫性空真风。性风真空,性空真风,一个性风,一个性空,两个合起来就是空不空,就是如来藏。
讲中谛理,空假中三谛,这就是空谛,藏性不变随缘就是俗谛,随缘而不变就是真谛,俗谛、真谛、中谛,这就三谛理所俱在的。平日多去思想它的道理,而后再进入文字,然后你从文字再去缘想它的道理。佛前头指着阿难披的衣服说,你的披的衣服,这一披的时候,有很微细的微风吹动。遍法界的众生披衣的时候,都有风的微风吹动;那所有整个的国土,众生穿衣服都有微风吹动,它有一定的方所吗?究竟什么地方出来风?没有。

【循业发现。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循业发现,随着你做这个业的时候,它就生起了。但是这几种的关系,就像缘所生。缘所生是假的,缘生无自性,没有实体的。就像咱们生的风,风有实体吗?一下就没有了。这叫循业发现,随着你的有漏业、无漏业而发现的一切世间,而世间无知。世间就指着三世间说的,特别是有情世间。把这种当为因缘,或者自然。不是因缘,不是自然,是什么?识心,就是我们的心分别计度,依着这个识心所有的言语都是假的。咱们经常说“言语道断”,言语那个道走不通;“心行处灭”,心里所想的也没有。这两句话我们在一切处,有时候经常听见。言语道断,用语言表达不出来的。用思想计度,你那是妄想,六识心的妄想。所以说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识心。

循你的业识之心,有漏无漏的差别,理上没有;事有千差,理无二致,那在事上可就不同了。所以解和悟都循业而发生的,随着你所做的业循业发现,这就是修行。我们经常说修行,就是用心来思惟,想!我们参禅就是想,叫思惟修。想到最高深之处去了,咱们经常的讲,讲华严经也讲过,讲大乘起信论也讲过,唯心识现,就叫循业发现。循业发现,就是随着你业发现的。在起信论讲“无明不觉生三细”,就是循业发现;完了再讲世间上的一切无知,“境界为缘长六粗”。经和论都是通的,你用那个经上的话来解释这个经的道理,很容易明白。

为什么世间上咱们所见到的悟的深浅、迷的深浅,都是什么关系呢?染业跟净业它的不同,众生迷的深、迷的浅不同,修证的进度不同。所有一切都是循业发现,循着染业发现一切染法,循着净业就修行一切净法。这个业非常的复杂、非常的深,你如果不开悟的话,依着佛的教导你明白,那是现相,你的心里没明白;心里要明白了,生死了的。随着学习和佛的教授你心里明白,明白是一回事,证得又是一回事;染的深,染的浅,又是一回事。在华严经讲五十三参的五十三位,那就是循业发现,善财童子是转染成净,一位一位的转,一位一位的净。

所以我们要修行的时候叫圆修圆观,思惟这种微妙的、甚深的道理。一切众生智慧浅劣的,他对于随着业所发现的,他不能断。如果我们随着我们的业发现,我们晓得这是惑业的因缘,随着惑业而发现一些个像违反的或你在修道当中遇着一些个障碍,这个障碍也有顺缘、也有障缘,你怎么随这个缘?

咱们举事实说吧!现在你的功用用得很好,很进入,业障来了,干扰来了,看着是好事,实际是障缘。如果你没修行,就是你没感,没感这个障缘还不来,不应。感应!感应!当你一修行,你用功用到将要成功的时候,障缘来了。这个例子很多了,像我们住山的独修行的道友们。我在上房山,就河北的上房山,现在改成公园了,我一个师伯,同一个法门的,他在上房山一斗泉,那个地方有个石头有个泉叫一斗泉,他几乎要近于成道,业障来了。从来没谁请他,也没谁跟他来往,等他要进入成道的时候业障来了,人家来请他到北京一个大庙作方丈。这是好事,一个山里的和尚,人家请你作方丈,而且庙很有名的,那他很高兴去做方丈去了。方丈做到不到一年,人家是找他藉他一个名望,完了就把他给撵了。他等再回山、再修道,以前那个境界没有了,以前那个进度没有了。就像我们做一锅饭,已经要熟了,一个岔曲,你去忙着做别的事,这个饭火断了,饭夹生了,回来你再想吃,是生饭。那你回来再想修行,从头来吧!还不晓得产生什么障缘。

这叫什么呢?循业发现。有的循业发现是成就的循业发现。当你要堕落,突然遇见善知识给你种启发,这也是循业发现。两途都有。但是因为我们没智慧,掌握不住。如果你自己能掌握住,那就好了,绝对能成道。把这件事当为因缘,当为自然,全是错误的。那叫识心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如理的思惟,你去以你智慧的观照合理、不合理。合乎什么理呢?合乎佛教导的。

所应知的这个知是个什么?世间无知。那要有知是什么样子呢?无知就是不解悟,不知道生死,也不知道修行的根本,把一切事情都认为是自然的、是因缘所生的,这个不合乎圆解。咱们现在是从初学到圆解到圆悟,学楞严经,楞严经就是从你初知到圆解圆悟。那你应当要知道拿经来对照,对照你的行为,一切恶业不让它循业发现。那你认识到了,它成长不灵了,感觉着:唉呀!我这是业现前。你能掐断,那你就不随业转。有两句话,“心被境转”,你的心被一切境界相转了,那就是凡夫了;“心能转境”,一切逆缘的境界,我都把它转成顺缘,即同如来。
但是我们在这境界现前的时候,我们有没有这个智慧,这是第一个。第二个,你这个智慧得产生力度。你明白,明白但力量不够,你转不动这件事情现相,那你就被现相给转了。若力度要够,那就转过来了。所以我们经常说求佛菩萨加持,求三宝加持,到这个关键时刻,这是最重要的时候,这是真正的求三宝加持,你产生力度,你智慧上头增长。智慧长了,烦恼就轻了,烦恼就转不动了,就你被智慧转。

假如说你现在功夫用得很好,正在紧要关头,或你在塔院那地方没什么限制,你修行的很好,将得力了。好,常住、如瑞师父派人来要你到常住开会,完了要你来当执事。完了,就把你的力度给撤销了。他们说得多好听的,你到常住当作行菩萨道,利益大众,比你一人修行功德大得多。你听着多好,去吧!你这功力没有了。将来再修,从头再来。就像我们烧锅要煮一锅饭,正是饭要熟没熟的时候,你底下火撤了,这个饭夹生了,吃也不是,不吃也不是。一者靠自己掌握,坚持!我们常常的当你功力一够的时候,业风来了,你在普寿寺修行很好,或你家里头来个电报,妈妈病很重,要你回来照顾。你已经学佛这么多年,回来吧!照顾照顾妈妈,把佛法帮助妈妈修行。这很正大光明,这多好,又尽孝。但是你想再回去,再回来,再修功力到那程度,办不到了。

为什么我们修行要经过无量劫,大家就知道了。所以在楞严经上告诉我们,不离僧伽获法身,不要经过很长时间证得法身,就是顿超直入,立证菩提,这得有大智慧。没有大智慧,境界现前,克服不了。有些事都是净缘,不是染缘,染缘你也能克服,净缘你没办法。净缘,好比你在这修行,人家让你做方丈,当人天师表,当然这是好事,净缘,但是你的修行可断了。有人拿这样说:唉呀!你这自修,自了汉。你过去对于供众是行菩萨道,多光明,多正大。去吧!行菩萨道去吧!完了,菩萨道也没行成,声闻道也没修到,况且所修的不见得是声闻道。这叫什么?这叫循业发现。

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这是识心,分别计度,没有智慧,有智慧的就不是这样子了。现在讲空大。

【阿难,空性无形,因色显发:如室罗城,去河遥处,诸刹利种,及婆罗门,毗舍、首陀、兼颇罗堕、旃陀罗等。新立安居,凿井求水,出土一尺,于中则有一尺虚空;如是乃至出土一丈,中间还得一丈虚空。虚空浅深,随出多少。】
这一段文字是讲空性是没有形相的。空性有形相吗?咱们这个讲堂,在讲堂里头,除了窗户、门隔开,咱们这是空性。咱们把这个空找一个什么形体,有形相吗?是不是有咱们这些不空显得这个空,不是这样子吗?空没有形相的,因为有色相来发明空相。佛又假个例子来说明,假这例子说显什么呢?体是不变的,一切性的性体没有大小、长短、方圆,体不变。形可不同了,有形有相的则变。有形则变,无形不变。空性的无形,那怎么显发的呢?因色显发,因为有形有相的有物质把它显发的。

举个例子说,室罗城;室罗城就是我们过去经常说舍卫国,室罗城就是舍卫国所在的都城。这个地方离着河很远,就是没有水,你想吃水,你得打井。就像咱们五台山,咱们没得喝,离河很远,咱们得打井。打的井浅深,打的浅有个空的环境,打的深的就有一个深的虚空。你打了一尺,那有一尺的虚空。你打了一丈,就有一丈的虚空。这个虚空有没有浅深?虚空没有浅,也没有深。你土出来的多,空就多了。土出来的少,空就少了。空的体性没有形相的,它是假你有色有相来显发虚空的。

佛就举个例子,这个室罗城,就如我们所住在这个地方,室罗城去河很远。所有在这室罗城住的,刹利种、婆罗门、毗舍、首陀、兼颇罗堕、旃陀罗等,他们在这安居。因为距河虽然没水,就凿井取水。打一尺深的,就有一尺深的空间。打一丈深的,就有一丈深的空间。虚空有浅深吗?虚空没有形相、没有浅深,是随你出土出得多少。就是你观一切的空间,你大室里头有个大室的空间,小室有小室的空间,不是这样子吗?

现在咱们再翻译翻译。婆罗门,在印度话咱们中国叫梵志,有时候叫净志,清净志,净志,就修梵行的,梵行就修清净行门的。就像我们中国的儒道的意思,不是佛教,婆罗门教就是它的国教。他的行为非常精进,像我们中国儒教讲忠孝、孝悌、礼智信都是这样子。
毗舍,做生意的,经商的,有的坐商,有的行商。
首陀,是做农业的农夫,种田的。
颇罗堕,咱们这边叫利根。为什么叫利根?工巧百艺,就是做手艺的,工巧。
旃陀罗,就是屠宰业,杀猪杀羊杀牛的屠宰业,咱们叫屠户屠者。

这些个民族,这些个种族,种种类类,他们大家都要吃水,这个地点住的各族各类都不同,但是你吃水得一样,大家就凿井取水。
旃陀罗还没翻。旃陀罗就是杀猪的屠宰业,这种人在印度种族很歧视的,这种走在街上得拿个铃铛摇,说我是旃陀罗,人家都不理他,贱民族。现在没有了,过去是这样子。

不管他共同住的哪一类种族人都得吃水,吃水就得挖井,这是形容词,都是形容词。你挖井的时候,挖到一丈深,就有一丈的虚空;挖到一尺深,就有一尺的虚空。这是你挖土的浅深,虚空有浅深吗?你出土多,那个空间就大。出土少,那个空间就小。那这个空怎么出来的?挖土挖出来的吗?

【此空为当因土所出?因凿所有?无因自生?】
因你挖才出来这个空吗?什么因缘也没有,空自己出现的?无因自己生的,这不会吧?不是自己生的吧?挖土取出来,你取好多土,中间有好多空间,是这样子吗?

【阿难,若复此空,无因自生,未凿土前,何不无碍?惟见大地,迥无通达。】
阿难,若复此空,这个空怎么生的?没什么因缘自己生空吗?那未凿土之前,怎么没有这个空?那就有碍。何不无碍?惟见大地,迥无通达。假使这个地方没挖这个井,没挖这个坑,没有这个空。因为挖井而有空,空不是自己生的。

【若因土出,则土出时,应见空入。若土先出,无空入者,云何虚空,因土而出?】
因为土出来,则土出时,虚空进去的?则土出时,应见空入,土往外头走,空往里头入。若土先出,土先出来,没空入,云何虚空,因土而出,不是吧?不是这样子。这就解释空大,空大的含义。

【若无出入,则应空土,原无异因;无异则同,则土出时,空何不出?】
若无出入,如果说也没出也没入,则应空土,原无异因,无异则同,则土出时,空何不出?把土挖了,空怎么不出来,空有出入没有?这个是破空大的,空大没有出入。空在土里头吗?那没挖土,怎么没有空?为什么挖出土来,空挖不出来?若空本来在土里头,那挖土出来,空也跟着挖出来了。因为空没有出也没有入,空没有因,也没有果。什么是空的因?什么是空的果?因为空没有出入。空没有出入,若土地不空,土不出来,空也不会进去。那么空是土、不是土?空不土。土是空不?土也不是空。空和土不能会为一体,就是这个意思。
空没有出入,则应空土,原无异因;无异则同,则土出时,空何不出?若无出入,则应空土,原无异因。你观空也不出,土也不入,空即是土,土即是空,是这样子的吗?是相同的吗?这样子就是土跟空是一体了。若是一体,土出来,空为什么不出来?若因为挖土把空也挖出来了,没见空出来。若同时的。说异不对,说同也不对,挖土出来的时候,没有空进去,土出来,空没有进去。

【若因凿出,则凿出空,应非出土?不因凿出,凿自出土,云何见空?】
若因为凿才出现空,那不是出土了?那不因凿,凿自出土,这一凿自己就出土,那又怎么能见着空?辩论问答的意思。

【汝更审谛,谛审谛观:凿从人手,随方运转,土因地移,如是虚空,因何所出?】
汝更审谛,佛跟阿难说,谛审谛观,如理的如实的你观察,在你凿土的时候,挖土的时候,这个凿从人手随方运转,挖方的,挖圆的,那个土因为地你挖的时候它随地转,这虚空怎么出来的?如是虚空,因何所出?因为凿挖。

【凿、空虚实,不相为用,非和非合;不应虚空,无从自出。】
空的虚实,什么是虚空的实?什么是虚空的用?虚空是没有实体的,没有相,没有相就是它的用。没有相怎么是它的用呢?它不妨碍你。那虚空自己出来的吗?非和非不合。你在凿的时候空相是虚的,土是实的,它没有相。说因缘和合而有的,这个对吗?它不是和合的,虚空跟什么和合?和合也不对。那不和合的。空无所从来,从哪里来的?无所从来。你把土一填上,也无所去,空到哪里去了?
虚空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不无因生。虚空不是因缘性,既非自然性,也非因缘,那虚空究竟是什么?如来藏性,都含着如来藏妙真如性。

【若此虚空,性圆周遍,本不动摇,当知现前,地、水、火、风,均名五大,性真圆融,皆如来藏,本无生灭。】
若此虚空,性圆周遍,本不动摇,当知现前,地、水、火、风,均名五大,地、水、火、风、空,性真圆融,不但空,地水火风都如是,这叫五大种,它们的体性真圆融,都是如来藏性,本无生灭。不但虚空无生灭,地、水、火、风、空均无生灭,这叫五大种本无生灭。

【阿难,汝心昏迷,不悟四大,元如来藏,当观虚空:为出为入?为非出入?】
阿难,汝心昏迷了,昏迷了就是不清醒,就是没开悟的意思。不悟四大,元如来藏。你不懂得地水火风就是如来藏,把地水火风跟虚空等观,有出有入吗?为出为入,为非出入。等观,地水火风都为无出无入。非出入,就叫无出无入。

【汝全不知:如来藏中,性觉真空,性空真觉,清净本然,周遍法界。】
汝全不知,如来藏中,性觉真空,性空真觉,清净本然;我加一句妙真如性,周遍法界。应该懂得,如来藏,性觉真空,性空真觉,清净本然,妙真如性,周遍法界,都是妙真如性,平等平等。合相为性,性遍于相,相即是性,诸相无相,则见如来。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随众生心,应所知量。】

【阿难,如一井空,空生一井;十方虚空,亦复如是,圆满十方宁有方所。】
这一个井是空的,这个空只生在一个井。那十方虚空又怎么生的?圆满十方,虚空没有方所的。一个井现着井空,咱们这一个房子现着这屋子空。虚空有形相吗?它有自性吗?圆满十方,没有方所。

【循业发现。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空大完了。今天就讲这里。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阿难,见觉无知,因色空有。如汝今者,在祗陀林,朝明夕昏;设居中宵,白月则光,黑月便暗,则明暗等,因见分析。】
这个破见大的。佛对阿难说你的见闻觉知,说见说闻,包括六根,就是六根对六尘的说,如果没有外头的色空境相,你这个见闻觉知还起作用吗?佛举个例子说,像你在这个祗陀林,早晨光明现了,晚上(就是夕)昏暗了。如果在中夜的时候,中夜,白月就是十五的时候光明很大的,黑夜就是三十时候那就黑暗了。这个光明、黑暗因见分析,是你所有的见来分析的。这个见就是你的觉体,能觉的觉体。
佛举个例子来说,你在祗陀林,在这个园林当中,你每天所看见的,太阳早晨出来见一切境相,到晚上了太阳落下去了;到中宵,就是半夜的时间,如果是月亮好,中秋,十五的时候,那月亮的光明很大的,光明如白昼一样。如果是暗夜,黑暗,阴天,就什么也看不见了。这是很简单的现象。

佛对阿难说,你寻常所见的就是这些个境界相吧!是你的分析,明与暗是你见的分析,见就是你看见,你所见得到的。因为有明有暗见一切色相,没有色相见空相。明、暗、色、空,有时候明隐了,暗显了;有时候暗隐了,明显了。这个来证明什么?你的见闻觉知是因为色跟空有的。以下是解释这个。你在祗陀林,就在这个园林学习当中,白天就是明的,夜间就是昏的。有时候夜间若感月亮光明好也能见,如果感十五到三十下半月就成暗月、黑月。这是先说世间相,比喻,完了以下佛就说法。先说喻,后说法,假比喻世间相来显示法的道理。

【此见为复,与明暗相,并太虚空,为同一体?为非一体?或同非同?或异非异?】
你能见的见,见明的时候是与明合?见暗的时候是与暗合?见着太空是与太空合?所以说你这个见为是与明暗相,乃至与太虚空,是一个体?还是不是一个体?是同非同,或异非异;倒是同,倒是异,就是这么句话。

我们能见的见性,跟外头明暗的境界相,明、暗,还一个太空,明、暗、太空这是境界相,我们能见的见跟所见的相,是一体、是非一体?是同、是异?就是这么句话。都不对。阿难若如是答覆,与明也不对,与暗也不对,与虚空都不对。以下就合法了。

【阿难,此见若复与明与暗,及与虚空,元一体者,则明与暗,二体相亡?暗时无明,明时无暗,若与暗一,明则见亡?必一于明,暗时当灭?灭则云何见明见暗?若明暗殊,见无生灭,一云何成?】
阿难,此见若复与明与暗,以及与虚空,元一体者,就是一个体,就是一个整体。则明与暗,二体相亡,那明跟暗这两个体不存在了。你这个见若与明与暗与虚空是一体,是一个东西一样东西,那明的体跟暗的体的体那个相就没有了。因为明跟暗不是一个体,明是明,暗是暗。明若现了,暗就没有了;暗现了,明就没有了。哪能明暗同时?暗时不是明,明时也不是暗,这个道理很明显。所以你这个见跟明跟暗跟虚空,是一个、还是两个?见如果跟这些是一个,那个明暗色空没有了,那个相那个体就没有了。见明时暗就没有了,见暗时明就没有了,因此这些说法都不对。

佛把这先定下来,说阿难你这个见若是见与明跟暗跟虚空是一体,不对;是二体,也不对。为什么?经文自然解释了,暗的时候没有明,有明就不叫暗了。明的时候,暗就失掉了。如果是见暗的时候,暗是一,明见就没有了,明则见亡,见不到明了。见明的时候,暗就灭了。见明不能见暗,暗消失了。暗消失才叫明,明消失才叫暗。这样说起来,明跟暗不是两个吗?不是殊,殊就是不同,若明暗殊,明跟暗不是一个,各是各。但是你这个见,见明还是见,见暗还是这个见,你这个见有明暗吗?你这个见有生灭吗?究竟一云何成。一不成,一怎么能成呢?一云何成,就是问号。

这些个现象咱们也懂,咱们也知道这是对的。但是一合法,若跟我们见精合,这下头就合法了。

【若此见精,与暗与明,非一体者,汝离明暗,及与虚空,分析见元,作何形相?】
佛就问阿难说,若此见精,你能见这个见与暗与明,是一体、是二体?不是一体,明与暗非一体,你见跟境(明暗的境)不是一体。离开明暗,也不说明不说暗,就是虚空,三者,明、暗、虚空,你在这里头分析分析,找一找,分析见元。这是破见的,这一段经文是破见的。怎么样破呢?开始就破这个见精。这个见精与明与暗不是一个体。如果你能见的见离开明了,离开暗了,乃至于离开虚空了,这时候你见是什么形相,你分析分析,找一找,作何形相?

就是你这个见精,见精跟明、暗、虚空不是一体。若离开明、暗、虚空,你还见个什么?另外还有个见吗?能见的性跟外头所见的尘境,性跟尘境当然不是一个,从现相上不是一个。因为有能见有所见。以下就破除,佛就给他破除。

【离明离暗,及离虚空,是见元同龟毛、兔角;明、暗、虚空三事俱异,从何立见?】
假使你这个见性,能见的见精,离开明,离开暗,离开虚空,还有个见精吗?所见的境没有了,你能见的见又如何显?能见的见也不存在了。有所见才有能见,你这个见元跟乌龟长毛、兔子长角没有的事,乌龟不长毛,兔子也不长角。明、暗、虚空三事俱异,那你见什么?从何立见。这都让我们思惟去修的。

我们能见的见离开了明、暗、虚空这些境界相,你那个见跟龟生毛、兔生角一样的,根本就不存在,就没有。因为离开色相就没有见,离开见也没有色相,就是根和尘合成一体,有根有尘合成一体才产生你这个能见的见。但是这个见是虚妄的,不是真的。如果真的它就不变,因为它变就不是真的。因为龟生毛,兔生角,没有这个事,根本就没有的。你这个见是因为根尘而有的,如果没有根尘了,没有虚空跟明、暗了,你这个见就像龟毛兔角一样的没有,就没有能见的见,也没所见的尘。

【明暗相背,云何或同?离三元无,云何或异?】
明暗相背,云何或同。明和暗是敌对的,有明就没有暗,有暗就不叫明,再加一个虚空,离开这三种元体,云何或异?说同说异全是错误,不存在。异,非一体。同,是一体。既非同,也非不同,两个俱不存在了。

【分空分见,本无边畔,云何非同?见暗见明,性非迁改,云何非异?】
说同不可以,说异也不可以,为什么?因为以空摄色的时候,你这个见性,以空摄色同于尘生,就说你见这个尘境是暗,见暗不能见明,暗就是暗。见暗时候还能见明吗?见明时候还有暗相吗?就破你的意思的。但是能见的见跟你那个虚空的空,能见的见有个边际吗?有个边畔吗?虚空有个边畔吗?你见明的时候性并没变,见明见暗时候还是这个见,性没有变迁也没有改变。一个是生灭法,一个是常住不生灭法,这两个不能混为一起;不能混为一起就是异,异就是不同,见就达到这个目的。见明时候不能见暗,见暗的时候不能见明,但是见是一个,见既不是明也不是暗,若是明就不能见暗,若是暗就不能见明,因为见非明非暗也非虚空。这个意思就说我们能见的见不是和合的,能见的见不是和合的,让你仔细的审察。

【汝更细审,微细审详,审谛审观:明从太阳,暗随黑月,通属虚空,壅归大地,如是见精,因何所出?】
汝更细审,这是粗跟你说的,你再详细的审察一下,审谛审观,就是谛审谛观。明从太阳来的,太阳就光亮。暗随黑月,暗随晚间来的。太阳的明也好,晚上的黑月也好,全是空的,不是实体的。地大是不通的,壅塞的。地大能通吗?地大不通,地大是有障碍的,地大不是虚空,不是空大。但是你审察一下,你能见的见精从哪里来的,因何所出?你从这个观察时候,详细的思惟,你就明白了。能见的见元是什么?见从何生?见明时候是与明合吗?不是的,见是见,见不与明合。见暗的时候,见与暗合吗?见不与暗合,见非是暗。如果见与明合不能见暗,见与暗合不能见明。

佛说这个道理非常的微妙,如果你粗心浮气,你要想领会这种道理,不能明白。所以佛再三嘱咐阿难,要你详审细观,你微细的详细的观察,暗相是黑夜而有的,或者夜间才有的,但是通于虚空。明相,有日月光你才能见着明相;没有日月光、灯三光,没有这三光你就见不着了。明、暗、通、塞这种道理因何所出来的,你要找它的根源,明、暗、通、塞它的生因是什么?什么是它的生起的?这是显见的,知道吗?显见性的。

【见觉空顽,非和非合,不应见精,无从自出。】
见觉空顽,以空摄色,非和非合,两个是合为一体的,前头的和是和合的和,后头的合是合为一体的合。究竟这个能见的见,见精,自己出来的?无从自出。这个见精就指我们的见性灵明觉照的意思。那虚空呢?虚空有知吗?虚空是无知的,只是空相而已。性跟相各是各,不是同的。各是各,还有什么合、有什么不合,没有和合之说。这个见精是以缘生成的,那就叫缘合而生。这个见精不是自己生的,得有缘它才生。这个见性不是缘,不是缘生。那是不是自然生呢?也不是自然生。见觉空顽,以空摄色,非和非合,不应见精,无从自出,见精不是自己出来的,反覆的这样想。

【若见、闻、知,性圆周遍,本不动摇,当知无边不动虚空,并其动摇地、水、火、风,均名六大,性真圆融,皆如来藏,本无生灭。】
若见、闻、知这三个,见,听见。知,识知。性圆周遍,它的性(本性体)原来圆满周遍的,不动摇。佛的意思讲这个见大,这个见大合了前五大叫六大种,这个属于含藏性质的,会归于如来藏性。前五大是无情,见大是有情,有情与无情共为一体。见闻觉知这个性体是周遍的,不会动摇的,就像虚空,无边不动虚空一样的。虚空本身没动摇,动摇的是什么?地、水、火、风它们动摇的。把这个形容着性体的圆融,性真的圆融,全是如来藏,本无生灭。

佛把这个见大跟前头五大,本来是地、水、火、风、空、见,地、水、火、风、空跟这见大和合,同为六大种,这六大种会归于都是真性,叫如来藏性。地、水、火、风、空这五大是无情的,见大是有情的,把这有情的跟无情的合会为一体,合成一体。

【阿难,汝性沉沦,不悟汝之见、闻、觉、知,本如来藏,汝当观此:见、闻、觉、知,为生为灭?为同为异?为非生灭?为非同异?】
把这些个圆融起来,会相归性。把六大之相,原来是虚妄的,没有什么彼此的,那你观六大的本性,它的性体是真实的,莫不圆融。六大之性,性是一个,只有一个。什么性呢?如来藏性。如来藏性原来本身没有的生灭动摇这些相,在耳为闻,在鼻为(鼻+臭),在舌为知,舌与身都是知,感觉触,一触就知道了,这是含义。

阿难,汝性沉沦。因为你的性迷了,沉沦,沦失了,沉梦,就是这样子。不悟汝之见、闻、觉、知,本如来藏。佛前头给阿难解释清楚,到这来下定论。定论是什么?就因为你迷失了本性。不悟,不能明白你的见、闻、觉、知,本来就是一个如来藏性。佛给阿难启示,你现在应当观,观什么?见、闻、觉、知,是生是灭,是同是异,或者是非生灭、非同异。

把这五个无情,地、水、火、风,加上一个空根,这是无情的五大,与有情的见大,六个,无情跟有情都会归为如来藏性合成一个,这一个是如来藏性。记到!这个前五大地、水、火、风、空是第八识相分,阿赖耶识的相分;那么见大,地、水、火、风、空、见,这个见大是第八识的见分。就是如来藏性所含藏的见相二分,见分跟相分都是如来的自证分,自证分是第八识的本体,即是真如,就是所谓的如来藏,这就叫如来藏性。如来藏性本身含藏着见相二分,见、闻、(鼻+臭)、尝、觉、知这属于六精,六个精灵,本来是如来藏性,就叫妙真如性,不是生灭,也非同异。

【汝曾不知:如来藏中,性见觉明,觉精明见,清净本然,周遍法界。】
如来又给他进一步解释,汝曾不知,对阿难说,你不知道如来藏里头,如来藏中,性见觉明,觉精明见,清净本然,本来就是清净的,周遍法界,全体圆融。

佛跟阿难说,你一向没有明白,未曾觉悟,你没悟得如来藏中性具之见,性里头如来藏中就具足了见。这个见觉知觉体本来是明的,本来永远是明的,这叫妙明真见。本觉,本来就是妙明真见。这个见是性中之见,这叫性见,这叫妙明真见。清净本然,体本来是清净的、广大的、圆满的、周遍的。这个在我们华严经上讲,可能大家都不记得了,也是见精元明的意思。如果我们说于一微尘里转大fa 轮,那大fa 轮怎么转的,一微尘多小?还有说,有的文字上说于一微尘现宝王刹。一个佛教化的范围三千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在一微尘中,就是这个含义。不过楞严经还没到华严境界,华严境界是这样讲的。

所以性见觉明,这个见是性见,性见是性色真色、性见真见,性融大,性融一切。觉悟、觉明,性空、真空,四个字清净本然,周遍法界。虽然生一切法,而见一切物,尽管起了见闻觉知,但是这个如来藏性的妙用,不是污染的,所以叫清净本然。因为性见觉明,觉精明见,清净本然,周遍法界,这就叫真如的妙体。

前头都是分析,这个时候结显,结合到一起显如来的体和相。我们听着有这么两句话,“圆人受法,无法不圆”,哪一法,如果他是圆满智慧的。每个人看一切事物看法不一样,就是他迷的深浅,性见的觉明,在这个上分的。他那知觉的觉,觉精。凡是一说精字,就精细,不是粗糙的,把那渣滓尘沙都去掉了,皆精明见,这个见见到一切事物都是清净本然的,都是周遍法界的,没有窒碍的。这是佛的全体大用,大用就没限量了,大用无限量。

【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如一见根,见周法界。听、(鼻+臭)、尝触、觉触、觉知,妙德莹然,遍周法界,圆满十虚,宁有方所?】
但是随着九法界的众生之心,佛法界不立了,九法界众生之心都有胜劣,他是还有分别,大小量不同,随众生心。例如说一个见根,如一见根,称体周遍。这个意思咱们举华严经的意思,举一物,随便你举什么一物,举一微尘,这一微尘作为整体,作为整个的法界的本体,一见根见周法界。于一微尘里现宝王刹,就这个含义。你听觉、(鼻+臭)觉、尝觉、触觉,能够意识觉触觉知的,全是妙净真心,妙德的莹然,遍周法界,圆满十虚,宁有方所吗?圆满十方虚空。虚空哪有一个方所?没有方所,无处不在,就这意思。体,因为我们的见精元体本体叫妙明的真心,从妙明真心所起的一切用,在凡夫就成障碍,在诸佛菩萨悟得了证得了,圆融无碍,无一不是法界。

【循业发现。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随九界众生的业,从这个业所发现的这个见,但是九界各个不同,就我们肉眼所看见外头色相不同,咱们看见是水,饿鬼看见是火,天人看见是琉璃,都是循他自己的业而发现。像我们看见土地上头没有火,我记得我小时候,不到十岁,在我外祖父他们家那个农村一片土地相,土地就是一个地,收割了之后就是土地相,什么也没有,空地。一个人在里头跑,看见他那个脚腿烧起那个泡,裤子都着了,着火了,但我们大家看到是那个地,土地上什么也没有,就他一人在跑。他家人把他拉出来,跟他一惊醒,他才醒悟了;醒悟了,再看大地什么都没有,没有火;但他就在那火地里跑,他看见是火,不但看见是火,他衣服全烧了,腿也烧了都烧焦了。循业发现,这类事在人间常有,也有,这叫别业,循他自己的业所发现相不同。一个事物争执很厉害,就是我们现在世界的战争,国家跟国家,一个事物,你从你的利害观点看,他从他的利害观点看,各个看法不同,所见非同。战争怎么来的?就是见不同,看法不一样。人跟人的争执怎么来的?法院有专断这些事。他见法一样了,就不打官司了。你说你的对,我说我的对,咱们从这个里循业发现。

世间无知,迷惑了,把这个当为因缘,或者当为自然,这都是你那个心的分别,就说是各人看法不一样。但有言说都无实义,这个跟前头是一样的。

【阿难,识性无源因于六种根尘妄出。汝今遍观:此会圣众,用目循历,其目周视,但如镜中,无别分析。】
阿难,识性无源因于六种根尘的妄出。汝今遍观,此会圣众,用目循历,其目周视,但如镜中,像在看镜中影像一样,无别的分析。这是识大,本来是地、水、火、风、空、根、识,楞严经讲地、水、火、风、空、见、识,把根改成见,这叫七大。现在是显的识大,这个识的体识性无源。什么是识性的根源?没有,是六种根尘,六根跟六尘妄出的,虚妄产生的。你遍观这个与会的圣众,用你眼睛一个一个看,其目周视,周遍的看一道,用眼睛那么一照,就像照相机一样的照了一下子,那镜中相有分析吗?你一看,没分析。无别分析,就看见大众。

这个形容着我们这个识性,这个是指的前六识说的,眼耳鼻舌身意。这个性什么意思?了别,了知。性有根源吗?没有,就是了别这个性,它是了别性,它没有根源的,解释这个性无源无根,无根源。它的助缘是根和尘,六根跟六尘虚妄的显现,这叫法尘影事,落卸来的尘影。如果六尘有,它就有了;六尘无,它也就无了。因为它无源,没有源。

所以佛嘱托阿难,楞严法会这些个大众中,你用眼睛观它一下子,你看看楞严法会这些大众。汝今遍观,遍观就是你周遍都看一下子。这是显根中的见性,这个境界是现量境,现量境界通三性。镜中所现的相,境里头都是影子还分别好恶、差别?没有,不去分别,因为它是镜中相。

【汝识于中,次第标指,此是文殊,此富楼那,此目犍连,此须菩提,此舍利弗。】
在你的识中,在你的明白这个相里头情况,就是汝识于中,就你的认识或者你的感觉。次第标指,你这一感觉一次第,一个一个标指,这个是文殊菩萨,这是富楼那尊者,这是目犍连,这是须菩提,这是舍利弗,是你的识分别。当你普观这法会大众,普观就是普遍见一下。但你一假指标,当你一注意一分别,这个大会哪个是文殊师利菩萨,哪个是与会大众,一个一个指,在这圣众指,这就分别了,这就不同了。你遍观,在你的识中这就有分别了。当初遍观时候没分别,但是你这个识这么一了知生出来的见;当遍观,这么看看,这遍观是没有分别的,普遍这样观;但一分别,各是各,只是了知。

【此识了知,为生于见?为生于相?为生虚空?为无所因,突然而出?】
但是这个了知是生于你的见,还是生于相,还是生于虚空,还是生于无因。不能突然而出吧?这是总标,完了一个一个破除。这是把你所见到这个的生于为生于相,这个里头的一切相,是生于你的见识吗?还是生你的尘相?还是生于虚空?还是有因,还是无因?不能突然忽然生出这个识来吧?这是佛追问阿难的意思,让他去找他识性究竟出生何处,就是一见出生何处。当一见,第一意识就是一个见,第二个意识就分别了,就识性的分别了。

【阿难,若汝识性,生于见中,如无明暗,及与色空,四种必无。元无汝见,见性尚无,从何发识?】
阿难,若汝这个识性生于见中,如无明和暗,及与色空,四种必无,你见什么?没有你的见。元无汝见,见性都没有,云何发识。这开始破了,破什么?不是因根生的。假使你这个识性生于你的见识见根当中,没有明暗,没有色空,这四大种都没有,你见在哪里来?你见的性还没有,连见性都没有,云何又发识,识又从何出?这句话很明显的。如果没有明暗色空这四种尘相,你还能产生见吗?根本就没有你的见。这是根跟尘相对,根尘相对才生起见。若没有根尘相对,你见怎么生?离开明暗色空,连你见都没有,你还从什么地方产生识?识从见生的,连见都没有,见性尚无,识从何发?从何发识?

【若汝识性,生于相中,不从见生?既不见明,亦不见暗,明暗不瞩,即无色空。彼相尚无,识从何发?】
这就破这个见不是因尘生的。相就是尘,尘都没有,相当然没有,那你识又从何发生呢?假设说眼识从明暗的这个尘相所生起的,那跟你见性有什么关系?跟你见性就没关系了,就没有你内在能见之性,只是外在的色尘,如何又能知道明和暗呢?既不见明,亦不见暗,明暗不瞩,色相与空都没有。所生之识没有,若识从尘生,这个不可能的。那么识从哪来的?

【若生于空,非相非见,非见无辨,自不能知,明暗色空?非相灭缘,见、闻、觉、知,无处安立?】
若生于空,识从空生的。从空生的非相非见,非见还有能生辨别吗?非见就没有辨别了,自己还不能知道自己,还能知道明暗色空吗?非见不可以。非相,一切相都没有。缘,见、闻、觉、知安在什么地方?无处安立。那识生于何处,空中能生识吗?识不生于空中。

【处此二非,空则同无,有非同物纵发汝识,欲何分别?】
处此二非,空则同无,这两种一遣除,那个空跟没有是一样的。有跟物又不同,有非同物纵发汝识,欲何分别?你就发出识来又分别什么。非相,非见,两个都非,能产生空来?能产生这个空,等于没有一样的。非见无从辨别,等于空,又怎么能生出识来?空就是空。假使空是有,这个有是什么?空的有是什么有?空的有生不出来东西,又何能生识?不能生。此非见非相,在这两个都不是的当中,能生出来识的空吗?那你这个识究竟是有、是无?若是空无所有,空无所有那就没有,跟无是一样的。能生出来这个空,空则同无,它跟物不一样的,又怎么能发出汝识来呢?你又怎么能分别呢?如何分别呢?
再重说一遍。若这个生的识生在空中,生在空中跟空一样的,还能是有吗?没有,不是生于空中。究竟何处生的?

【若无所因,突然而出,何不日中,别识明月?】
若无所因,没有个因,突然出来的?那不是在这个中午大太阳,你还能认识明月,别生出来个明月来?不可能。所以若无所因,突然而出,没有这个事,一切事物不是无因生的。你这个识是突然的,什么因都没有生出你这个识来,认识一切事物这个识。那就像在白天之中,白天没有明月,太阳没有明月,特别生出汝识来,不可能。

【汝更细详,微细详审:见托汝睛,相推前境,可状成有,不相成无,如是识缘,因何所出?】
佛又嘱咐阿难,你更加详细的微细的审察一下,看你这个见,你能见的见是眼睛生出来的吗?还是外头物质生出来的?这个见有什么形相呢?什么形相没有,无相。无相跟无不是一样吗?无相就是没有,无相等于无。究竟你这个识是什么因?怎么出来的,识因何出?

【识动、见澄,非和非合,闻、听、觉、知,亦复如是;不应识缘,无从自出?】
识缘自己出来的?凡言和合的,体性必须得相类才能合,体性不相类的不能说和合。你这个识是动态,见识这个识,识动见澄,这个非和非合。闻、听、觉、知,除了识,听识、闻识、觉识、知识,什么因缘都没有,不应识缘,无从自出。这个识缘自己就出来了,能有这个事吗?无从自出。你这个知识的识性它是动摇的,它不是静止状态,它是动摇状态。当你这个识性所有的见,见是寂静的,两个体性,一个动摇的,识性动摇的,一个见是寂然的,两个性体不相合,一动一静,不是和合的。根和尘不能和合,就是形容着根和尘是不能相合,就破这个的。见闻觉知非和合,究竟那识缘从什么地方出来的,不应无从自出吧?自己就冒出识缘来了。以下合这心。

【若此识心,本无所从,当知了别,见、闻、觉、知,圆满湛然,性非从所,兼彼虚空,地、水、火、风,均名七大,性真圆融,皆如来藏本无生灭。】
若此识心,本无所从,那你了别,见、闻、觉、知,圆满湛然。这个见、闻、觉、知的性圆满湛然,从何来的?性非从所,不是所生的。兼彼虚空,地、水、火、风均名七大,空跟根,这里不叫根,叫见。性真圆融,它本身就是如来藏本无生灭,如何拿生灭来分别它,就是这个意思。

前头所有的地、水、火、风、空,加见,后头还讲识,地、水、火、风、空、见、识,都会归于如来藏性,这六大全是如来藏性。这个识心本无所从,非和合而有,了别为意。就是见闻觉知的根圆满湛然,这个性体非因缘所生。从缘所生的不能圆满,非缘所生。性真圆融,皆如来藏,本无生灭,七大一一性皆真,圆融无碍。如前云一切性的色是空的,因为性空才能成就真色。这个唯性唯真,七大种本非七大,那是什么?皆是如来藏性,本不生灭,常住不动的。就是将这一切法皆会归于如来藏性。

【阿难,汝心粗浮,不悟见闻,发明了知,本如来藏。汝应观此:六处识心,为同为异?为空为有?为非同异?为非空有?】
阿难,汝心粗浮,你的心太浮动了,太粗了。粗就不细,粗心大意,不是细心了解。汝心粗浮,不悟见闻,发明了知。因为你不明白,不悟就是不明白,见闻觉知皆是如来藏,不懂得这个原理。现在你观察一下,六处识心,是同是异?是空是有?还是非同非异、非空非有?让阿难审谛观察一下,你把心细下来,不要浮动,安静下来,你好好思惟思惟。思惟什么?说这六个相,前头讲了六相,是同;但是六相是差别的,说同不可以。那就说异吧!六相,原是一精明,化为七精体,原来就是一个精明,一个不能言异。说同不可以,说异也不可以。若是空的,空无了别。现在你这个识有了别,这六处识心都有了别。若言有,这识有什么形相?不可以说空,不可以说有。它原来没有形相的,你怎么来说空?有东西,没有了,空了。原来就无形相。若言非同,本是一精明,分为六圆融,原来就是一个体,原本一体。非同不可以,说是同不可以,是异不可以,是空不可以,是有不可以,非同非异也不可以,非空非有都不可以。你要明白了识大,非异非同异,空有非空有,这就悟明了前头的见大,现今的识大非和合,又非不和合。这是既它的体也遣它的用。
汝元不知,如来藏中,性识明知,觉明真识,妙觉湛然,遍周法界。这个偈子下回讲吧!现在到了时间。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汝元不知:如来藏中,性识明知,觉明真识,妙觉湛然,遍周法界。】
佛对阿难说,你没有产生真正的智慧,没有真正的智慧;没有真智慧就不知道真理,这个真理就是如来藏。汝元不知,就说你不知道如来藏中,如来藏中的性(藏性),这个藏性也是我们的识性,性识明知;不识就是没觉悟,不认得。因为阿难尊者没悟得真理,所以如来才说汝元不知如来藏性。性具之识,就是我们这“眼、耳、鼻、舌、身、意”的识体是性具的,都是妙明真心。这是本觉的体,产生了藏性之用。用是从体而来的,由体而生的用,用于清净,清净本然,就是妙觉湛然的意思。这个我们每个人所具足的,如来藏性是人人都具足的,一切事物都具足的,是因为我们在缠;在缠就是被六根、六尘、六识、十八界所迷了,就是真如在缠而不显妙用。实际上这个本体是遍周法界的,体是通的,就是这个含义。

这个前头佛举让阿难认识这个用即是体,我们现在所有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所有产生一切作用,从体而来的;我们所有这些个用全归于体,显妄皆真。但是这是就理具上而讲的,理本来具的,但是不是事实。为什么?我们在事所显造出来的用它要区别了。我们的理事不能圆融,事归于事,理归于理;等你到开悟了、明白了,就理事圆融了。这是指是圆融了之后也是根本的本觉智,不是差别智,当你学这个智就懂得这个了。智是差别智跟你的本觉所具的理智,理具不一样。但是理虽顿悟,事需渐除,在理上具的是如是,在事上可就不同了。例

如说六祖大师悟得了本觉智了,但是他没有妙用,理虽顿悟,事需渐除,就是这个含义,不能产生妙用。
菩萨为什么要学五明?工巧明医方,因为你理具虽你能懂,但一到事实上去了,事需渐除,就是理具与你所造的事两个是不相等的。这几句话就让你分开理与事是不同。虽然具足理用,但你事情没发挥,理有理,事有事,这个道理懂得。就是我们明白了,我们理具跟佛一样,我们自己具足的佛性,人人都有佛性,被这烦恼、所知给你障住了,用就出不来了。

【含吐十虚,宁有方所?】
但是在理上说它含吐十虚,没有方所的。就说你那个用,大用是无限的,应该随心所欲,没有方所,没有障碍。迷了就不行了。悟了,乘这个体性而起大用,就是如来藏性含遍十方,尽虚空遍法界,这是体。用呢?你要悟得了体用同时,用是从体上来的,体生用,用还归于体,就是体用一如。那我们学唯识就万法唯识,学性宗的就万法唯心。

【循业发现。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体虽如是,循你所做的业循业发现。我们现在都是有漏,连无漏境界还没达到,那是循你有漏的业发现,循业发现。这个道理,世间无知,没明白佛法的,或没有开悟的,没明白这个理事无碍的,他把这个惑为因缘,这件事情因为什么产生的,得有些个助缘,这是一种说法。或是惑为自然,惑为自然而有的。比如山河大地,世人无知说山是怎么来的?自然有的。水是怎么来的?自然而生的。都不是自然,也不是因缘,那是什么呢?识心。所以说万法唯心。因为用识心来说就分别计度,遇着什么执着什么。计度是思惟,是迷了,是执着,我们常常说计度就是我们执着,对于事情很执着。这是总结说。这都是随你所做的业而做世间一切事,不懂得这个业的因缘,把它当成是因缘而生、是自然而有。都不是!是识心,是心!说万法唯识、万法唯心就是这个含义。不是言语所能形容出来的,言语所说的都没有实在的,没有实义;但是又藉言语表达而已。言语说火不是火,只是言语,因为不是实义。要是,你说火就把嘴巴子烧了。因此,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尔时阿难,及诸大众,蒙佛如来,微妙开示。】
在这个时间阿难明心,心明了!学到这个时间心明了,信心更深入了。由佛的开示明白了,他得到好处了,他受到利益了。尔时阿难及诸大众,蒙佛如来微妙的开示。所以楞严经最后的,在我们第三科都是如来微妙的开示。这个时候阿难明白了,明白什么了?明白自己的真心,明白本有的真心。经过佛这么启发,他产生了大乘信心。咱们以前的信不叫正信,阿难尊者现在所产生的正信,明心见性的才叫信心。这个信心如果大乘来判经教的位子说已经入住了,再不会变了。我们在位子上说,十信满心入于初住,能住到我们自己的妙明真心上。

这一段就是阿难在前头佛所对他的开示,给他把一切妄见,妄的六识,妄见虚伪的影像给他破除了,显出真理来了,就在这个时候。微妙开示,把那个极隐蔽的;隐蔽的,就是我们的真心我们每人都具足,但是它隐蔽了;经过佛这一开示显现了,就叫微妙了。这就叫破妄显真,把一切的虚妄境界相都破除了。

同时这个教义上讲破妄的时候,大致有三种。我们的根(根性),咱们平常说话说:这个人怎么这么样劣根性,就是他根性不好的。根跟性全不是真实的,把它指出来,根和性不是真体,是假体;要把根性破除了,就是真体了。“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这全是假的,不是实在的。能见的见,五蕴的蕴,全是假的,虚妄不实的意思。

【身心荡然,得无挂碍,是诸大众,各各自知,心遍十方,见十方空,如观手中,所持叶物。】
身心荡然,荡然就是坦荡荡的,无所挂碍了,解脱了。以前心有束缚。佛这么开示,经这一辩论,身心荡然;荡然就开阔的意思,无挂无碍。不止阿难,所有在会的大众都开了悟了。这就叫见道,真正的见到真理,见了菩提道,知道以前所做、所行、所有言说都无实义,现在就舍妄求真了。真是什么?如来所给他发明的妙明真心。他们开了道眼了,无挂无碍,身心荡然。

【一切世间,诸所有物,皆即菩提,妙明元心。】
这就叫开悟。悟什么?万法唯心,都是心识所现的。这个妙明元心就是如来藏性,它包括世间一切法,有情的跟无情的,所有身心世界都在妙明元心之中。

【心精遍圆,含裹十方。】
这个心心精遍圆,包裹十方。咱们经常说心包太虚,太虚在心里头。那你这个心量有好大呢?量周沙界,这是一切世间所有的物体都是菩提的妙明元心。因为这个心精遍圆,包裹十方。

【反观父母,所生之身,犹彼十方虚空之中,吹一微尘,若存若亡。】
再来反观你这个肉体,就是你父母所生这个身,在虚空当中如一微尘,像个微尘一样的,认得这个身心世界了。就是反观父母所生之身,在这个十方虚空之中,像吹一个微尘那样子的,若存若亡,或者在,或者不在;存就是在,亡就是不在了,亡失了。

这个两种,一种是肉体,一种是法身。现在经过如来开示之后,明白了我们这个“地、水、火、风、空、根、识”所生这个肉体虚妄的。因为四大是假合的,它不是真正的法身。六根各个不同,随时可以消灭,在虚空之中,若存若亡,似有似无;生灭无常的意思。

【如湛巨海,流一浮沤,起灭无从,了然自知,获本妙心,常住不灭。】
如湛巨海,流一浮沤。如澄清的大海湛然不动的时候,这个时候海上无波浪,那上头有个浮沤,水上(海里)起个水泡,从什么生起的,它又怎么消失的,了然自知。这叫明心见性的意思,了达我这肉体,现在这个肉体只是像个大海中水泡、法界中水泡一样,知道这不是我们的妙心。我们的妙心是什么样子呢?遍十方,万法唯心,心包万法。但是这个微妙的东西寄托在这个肉体上,整个大海寄托在一颗浮沤上。这肉体起灭无常的,一会儿死了、一会儿生了,一会儿生了、一会儿死了,了然自知,都明了了。为什么?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但是我们这个妙心,本具的妙心永远不生不灭,常住不变。悟得这么个心,这才叫开悟,这叫明心见性,心即是性,性即是心。

这说他得到利益了,因为在佛的启示当中,佛一而再、再而三详详细细的,七处征心,十番显见,使他悟得了,获得法身了,那当然得大欢喜。

【礼佛合掌,得未曾有!于如来前,说偈赞佛:】
礼佛合掌,得未曾有。从来没这么明了过,无量劫来!所以这叫开了悟了。开悟了,报佛恩,由阿难为代表,礼佛,赞叹佛,就我们大家早晚常念的。

【妙湛总持不动尊,首楞严王世希有!】
赞叹的偈颂。妙湛,微妙湛然佛的法身。赞叹佛的法身也是自己的法身,佛的法身跟我们的法身是一体的。这个“妙湛总持不动尊”是指着法身说的,法身是理(理体),这个理体永远是湛然存在。所以“妙湛总持不动尊”,这每天大家都在念的,就是赞叹我们法身理体,就是我们的佛性,对我们来说就是佛性。我们本有的佛性永远如是的,湛然不动的。对佛呢?那佛的报身,乃至佛的化身,都是湛然不动的。佛的报身是智慧,将来咱们修成佛了,成道了,以智慧为身。这个智慧就是般若的妙智,佛的三身,这就智慧身,以般若的妙智。三德就是般若德,每个人都有,每个人都具足,迷了。佛说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大地众生(所有一切众生)都具足如来智慧德相,具足般若德,每位众生都具足,就是在迷之中不显现了。

不动是指佛的应身,应身是应众生之机而现的身。“妙湛总持不动尊”这个不动,这是应机而随缘的,应众生的机这叫应身。报身、应身、法身这叫三身,佛的三身就是三德,三身合三德。

首楞严翻汉语话叫见相见行,就说你做一切事业做成功了,见行就是做一切事业而成就了,在你做一切事业所有一切现相。佛利益众生的一切的利益行为、一切现相就是楞严,首楞严。也是阿难最初所请求的,世尊自己所证得的,佛把这一些个法说给阿难,阿难的启请,十方如来都如是说,这是成就了菩提大定的意思。“世希有”这三个字,佛法是世间没有的,所以是微妙法。乃至于首楞严这种大定,由定中而行利生事业的见行见智,极尊贵,极稀少,所以世稀有。

这个偈颂一般的讲楞严经就不讲了,为什么他不讲了?他让你自己去参去思惟,不在文字上去参。当你念楞严咒念久了,楞严咒不解释,也没给你翻,但念久了你会明白了。这指是专持楞严咒的,不是我们早晨上殿跟着念一遍,你就离苦,那不能进入;专修一行,专修这个菩萨行。

【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祗获法身。】
“销我亿劫颠倒想”,把你无量劫来所有的颠倒幻想,就流浪生死当中,把真迷了,把假的当真的。迷了真了,把虚妄的当成真的。你这个身心是幻化的、是假的、是生灭的,但是“幻化空身即法身”,从假的显你真的。

阿难一边赞叹佛,也表示自己所证的,说我现在把我亿劫(亿劫就是很长很长时间,亿年的那些大劫)那些个颠倒妄想都给我销灭了,没经过很长时间,在如来这么一开示,我这么就明白了。在如来微妙开示时候,我悟明心性了,我证得法身了。没等到经过很长时间,不要修三大阿僧祗劫才成,我现在就明白了,“不历僧祗获法身”。阿僧祗劫是梵语,是无数,阿僧祗翻无数,阿僧祗劫是无数的劫。劫在印度话说全了叫劫波,劫波就是我们这时间很长很长的,就叫劫波。时间很短的,就叫刹那。这个解释很长的,偈颂咱们不去一个一个解释它了。

【愿今得果成宝王,还度如是恒沙众。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
“愿今得果成宝王,还度如是恒沙众”。愿今,就是我现在。当在闻法的时候,当时阿难向佛表白,佛的开示再加上我自己明白了,明白了得到好处了,我也能成佛。“愿今得果成宝王,还度如是恒沙众”,我也去利益众生,度一切众生。度众生不是简单的,就是下两句发愿,“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这个有两种,一种是大智大慧,一种是大慈大悲,解释这个深心的,深心具足了慈悲、具足了智慧。深心是把诸佛所说的一切善法,利益一切众生的方便善巧,我都把它集到一起,深心约集一切诸善法,完了把我这个心奉于尘刹,尘刹就是那个劫数无边无岸的。劫是时间最长的,刹是最短的,刹那际就这个意思。这样子我才能够报佛对我的教诲、开示,使我开悟了,使我得到法身了。这个恩我只有利益众生去,长时间利益众生,才能报答佛的恩。

【伏请世尊为证明,五浊恶世誓先入,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
这是发愿利益众生,自己明白了、开悟了。我自己明白了,自觉。我要觉悟别人,自觉觉他才能成就究竟圆满,是果后行因。我现在今天明白了,我若是利益众生,就是发愿度生。在这个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当中,五浊恶世当中誓先入,我一定到五浊恶世度众生去。“如一众生未成佛”,这个世若有一个众生还没了生死没成佛的话,我绝不入涅槃。泥洹就是涅槃的意思。这是发愿度众生,是自觉圆满,然后去觉他。在这个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五浊恶世当中,我一定不畏艰难度此众生。

五浊就是这个时候很不好、很混乱,没有什么佛法,没有佛法。第一是劫浊。劫是时分,这个时候很不好。咱们现在就处于五浊恶世,佛法没有;虽然有佛法,闻法的少,证果的没有,取证的没有,信心坚定的没有。如果是佛法不住世间,那众生怎么能得度?佛法有,束之高阁。怎么叫束之高阁?大家到各个寺庙看,一般的寺庙都有大藏经,大藏经锁到柜子里头,看看藏经楼锁到柜子里头。我曾经到寺庙,有位师父跟我讲他想借大藏经看,管理那人跟他说:你要看大藏经?大藏经是供的,不是给你看的。每位道友可能都经过很多寺庙,到藏经楼去看看,看看现在有在藏经楼阅藏的吗?但是都封闭起来。经是给人家看的,不但给人看,给人读的。

过去我刚出家时候,还有道友们请,当藏主,或者在藏经楼里头请求阅藏。等到我三、四十岁的时候,藏经楼里头看不见有人发心阅藏的,包括我自己,我也没阅过藏;从第一卷看到最后一百零八卷,把藏经都看完,阅藏的。说:我藏经不懂。不管懂不懂,你只要翻一遍。我曾经有个弟子想发愿阅藏经,三个月没有就跑了,还阅藏经呢?台湾印顺导师,我在鼓山当学生时候,他也在鼓山去当学生,他吐血。后来他给我们代课,也讲课,讲课吐血,吐血不止。医生说他活不到好久了,没法治疗。他就回普陀山阅藏,回他自己小庙。就是现在普陀山的佛学院所在地,缘起印顺老和尚他的小庙。三年藏经阅下来,病好了,他活了一百岁,在台湾圆寂的。

现在我们这里有上千道友,有几位发心阅藏的?还不用说是你有智慧,说我看藏经;不是这个,就是你从头到尾你把它翻一遍。有发这个心的吗?但是藉口很多,我文化程度不高,我没有学问,我认字认得不多,经上讲咒语我也没办法,所以我不能阅藏,反正是因缘很多。但是能够发大心、耐心,阅完藏了之后,你会开智慧的。

在这个五浊恶世不惧怕,我一定到五浊恶世度众生。是阿难发的愿,这偈颂是阿难做的,如果有一个众生未成佛,我绝不成佛。泥洹就是成佛的意思,泥洹就翻成佛的意思。

五浊,第一个劫浊,梵语劫波就是时分,咱们是末法时分,咱们这个时分(这个时间)非常混乱、非常混浊,浊就是不清,说这个时候不好。二是见,见就是看问题妄见纷飞,邪知邪见太多了,总说。把这个身(这肉体)当为是我,这叫我见。妄生贪爱这个身,怕死,每个人都是为生怕死,想愿生。还有一种边见,就是这个知见看问题不是落于有就是落于空,这还是好的,邪知邪见特别多。现在大家看,你可以听得到也可以看到执着得很,偏执,明明不对,他要认为对,就是这个样子,这叫偏执。边见,就是不合乎中道意思,什么事不近人情,这社会上说叫不近人情。还一种见叫戒取,不是因计因,起我执我见,就是争执不休的意思。还有持这个戒那个戒,可不按佛教义的戒去做。也有修苦行的,认为吃苦就能成佛;办不到,吃苦不是成佛的道。这是戒取见。还有见取,不是正当的果计果,就是在你自己的知见上起一种不正确的见解,见取。还有邪知邪见,邪知邪见拨无因果。这几个大家都常学的,我不详细讲了。

还有一种烦恼,烦恼我们人人都有,烦恼有利有钝。利,烦恼很快,就是烦恼知见很快的。钝,就是慢性的。我们那个虚妄的心能使一切众生造恶业,造了恶业一定感果,趣生死非常快。第一个是贪心。第二个是瞋恨心,这个我们大家都知道,瞋恨。第三个是愚痴。第四个是我慢,慢心。明明自己能力也不行,智慧也没有,完了他还要感觉着比别人都强,自己认为了不起。这个大家平常都习惯的贪瞋痴。怀疑心很重。还有妄,虚妄的意思,在这善法他起疑惑,不能下决心,不能决择。这五种妄心就是一个烦恼,我们平常说就是烦恼,烦恼扰乱你心不安。这都属于烦恼浊里头。

众生就是五蕴浊,众生浊就是五蕴,以见为主体。因此在这个五蕴的色身,四大假合;“色、受、想、行、识”是五蕴,“地、水、火、风”是四大;在这个时候结合的身心,中间产生六识,就是看前尘的一切的影子落卸你的现身当中,在想像的前尘所落卸的影子。前尘是眼见的、耳听的,完了你去琢磨。事情已经过去了,过去了它落的有影子到你这个识中,你这思想就考虑了。咱们思想考虑那叫第七识,恒审思量。所以一切众生在这种情况之下能清净吗?这叫众生浊。

命浊,命就是我们的色跟心,就是肉体,肉体跟你的心连成一起了。或是寿命长的、寿命短的,不一定,突然间死去。因为他不清净,不是固定的,这类大家可能理解到,叫命浊。过去人的寿命增劫当中,咱们现在是减劫,一百年减一岁,减到人的寿命十岁了;再经一百年十岁增一岁、一百年增一岁,增到八万四千岁;这一增一减叫一劫,一个周期性。这叫命不清净,叫命浊。不过在这偈颂里头,不一个一个这么详讲了。

【大雄大力大慈悲,希更审除微细惑。】
“大雄大力大慈悲”是赞叹佛的,说成大雄大力大慈悲。佛的德,佛是具足万德的,佛具足一切智德的,因此而能成就佛,这是赞叹佛的,赞叹佛的功德。佛的功德由哪来的?大雄大力大慈悲就断惑来的。“希更审除微细惑”,把一切惑业全断了,才产生“大雄大力大慈悲”。咱们见什么分别什么,见什么起什么执着,这叫见惑。思惟就是细分,就烦恼落在你思想当中,所以你见什么都不明白;不明白就是思惑给你作障碍,把这微细惑都把它除掉断绝。谁才能断绝呢?佛,“大雄大力大慈悲,希更审除微细惑”,他把极微细惑也都断了。

【令我早登无上觉,于十方界坐道场。】
佛以大雄大力的力量,把我的微细的尘惑都给我销灭了,那使我很快的成佛,能够坐道场。

【舜若多性可销亡,铄迦罗心无动转。】
舜若多是空,空性,空性还有什么销亡的吗?铄迦罗就是坚固。阿难现在表达说我这个心现在非常的坚固,坚固心不动不转,不变了;转是变的意思,不动不变。干什么?专利众生,上求佛果。因为空性还能销亡吗?空性根本是没有的,不可能销亡。阿难最后他在佛的启发当中,明白了发的愿。这个偈颂咱们每天早上都念的,念的就是他所发的愿力,阿难所发的愿力。

【尔时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大威德世尊!善为众生,敷演如来第一义谛。】
富楼那弥多罗尼,咱们的汉话(翻为咱们的话)就叫慈,慈悲的慈。因为富楼那他是把他父亲母亲的名字合起来叫圆满慈,满慈子。他父亲叫满,富楼那就翻满,就是他父亲的名字。弥多罗尼此云慈,就翻满慈的儿子,把他父亲母亲名字都加上,印度的风俗。

【世尊常推说法人中,我为第一。今闻如来微妙法音,犹如聋人,逾百步外,聆于蚊蚋,本所不见,何况得闻?】
世尊,你常说在这说法的人中,我为第一。富楼那,佛赞叹他,在他弟子当中说法第一。今闻如来微妙法音,犹如聋人,逾百步外。佛,你说我说法是第一人,赞叹我的。但是我今天听佛说法,我简直像聋子了。又聋,离着又远,有一百步之外。我听见佛你本来说的,我既不见,何况得闻?既不见,也不闻。不见是瞎子,不闻是聋子。

【佛虽宣明,令我除惑。今犹未详,斯义究竟,无疑惑地?】
佛说这么微妙的法,佛虽宣明,令我除惑;今犹未详,斯义究竟,无疑惑地。我现在有疑惑了,不但达不到无疑惑地,现在就产生疑惑了。我以前迷,认为万法都是心外,不是我心内。今天听到了好像万法唯心,跟我所知识的,万法即心跟我以前所理解的反面的,我不理解这个意思。佛,你宣明本来是让我们大家断除疑惑的,现在我不能断除;不但不能断除,反倒增加迷惑了。

【世尊!如阿难辈,虽则开悟,习漏未除。】
世尊,如阿难辈,现这个法会当机众是阿难。虽则开悟,习漏未除。阿难当着法会说他明白了、开悟了,但是他恶习全在,他还没我本事呢!我是漏尽大阿罗汉,他的习气,他没得到阿罗汉,他还没证阿罗汉果。他现在怎么开了悟了,我现在还不明白了,那我证了阿罗汉的反倒不如阿难了,就是这个问号。阿难向佛表白他开了悟了,但是他漏尽没除,他不是阿罗汉,富楼那拿阿难来做证明。那我们呢?

【我等会中,登无漏者,虽尽诸漏,今闻如来,所说法音,尚纡疑悔。】
我等会中,登无漏者,不漏落三界了,断了见思惑了。虽尽诸漏,今闻如来,所说法音,尚纡疑悔,这就产生迷惑了。怎么阿难他连惑都没断,他开了悟了;我断了惑了,我反倒还有疑惑,什么道理?

从这个问号,大家应当懂得叫大凡胜小圣。大心的凡夫,像我们讲楞严经,或者大家共同学楞严经的时候,我们是凡夫,我们学的是大乘法,就是大心的凡夫胜小圣,胜过小乘圣人。在断惑的方面,圣人是证了果的,不漏落三界了。凡夫不行,三界还在流转。大心,他发了大心了,开了悟了,明了自己的心。在证果断惑方面,圣人,阿罗汉,乃至三果圣人,他当然是了,他了了生死了。凡夫没了生死。但是若约成佛的远近,深入佛道,他直接超越,他成佛超越二乘。说菩萨,就是大心凡夫胜过小乘圣人,他发心利人,专利别人。二乘人不行,他专利自己,他自己了生死。这就是回小向大,富楼那就代表这个回小向大。

【世尊!若复世间,一切根尘,阴、处、界等,皆如来藏,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次第迁流,终而复始?】
世尊,若复世间一切根尘,阴、处、界等皆如来藏,这个他从来没听过。若是世间这一切的六根、六尘、五蕴、十二处、十八界,这些个都是如来藏,清净本然,不理解了。那为什么又生出来山河大地诸有之相,次第迁流,终而复始。轮转的意思,就是六道轮回,生而灭、灭而生,生而灭、灭而生,生住异灭,不停的生住异灭,这是他所不理解的。

若是世间这一切万法是总举的,总举一切的,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乃至六入、七大,上头所讲的,他起生两种疑惑。万法生起,他产生疑惑。万法的起,万法的生起产生疑惑。说世间是有为法,如来藏是无为法。既然是世间法跟出世间法都是无为,佛跟阿难解释最后都成了无为,那山河大地这一切有相法是无情的,无情的界,虽然有相,怎么把它变成有情了呢?这是他疑惑。无情世界一切有为相跟有情众生,两个怎么能同时而论呢?一切众生所造的业都是如来藏性。既是如来藏性,为什么要造业呢?这是第二个问号。一切的有为的都属有情众生的世界,无为的一切因果属于如来藏清净本然的,一个是染污法,一个是不染污法,一个是有情世界,这山河大地是无情世界,佛跟阿难这一说混为一体,全是如来藏性,他不理解了。佛说是性,万法由心生,心生万法,万法还归唯心,这就是这个总的道理。所以世界、众生、业果这三个不停的终而复始、始而又终,相续不断。一切众生的生、老、病、死,死了再生,生了再死,就这么循环的。这都是佛说的。今天佛把它好像是都重头来了,重头来了就是另一个说法了,说这些都是如来藏性。

【又如来说:地、水、火、风,本性圆融,周遍法界,湛然常住。】
若是这个虚空圆融本不动摇的,地水火风都是五大的,它是本性圆融,圆真实性,这是常的,这是真实的,这是本不动摇的。他说这个道理,这一切是见相,水跟火是相克的,地跟水是相陵的,地跟空是有碍的,地无碍,空有碍,两个不能和合的,现在如来都混为一谈了,糊涂了,他糊涂了。他证得阿罗汉,他的智慧仅是世间相没破,他没达到性的圆融。

【世尊!若地性遍,云何容水?水性周遍,火则不生,复云何明,水火二性,俱邻虚空,不相陵灭?世尊!地性障碍,空性虚通,云何二俱,周遍法界?而我不知,是义攸往。】
世尊,若是地性遍,地性若遍全是大地,大地是质碍的,怎么会容得水呢?怎么能容水,地跟水不相容的。水性周遍,火性不生,复云何明,水火二性,俱邻虚空。水也是虚空,火也是虚空,这是不相陵,两个是相对立的,水火是对立的。佛,你今天说水火并不是对立的,那跟我以前听到的佛所说的不一样了。地性是质碍的,空性是无质碍,云何两个同的周遍法界?而我不知是义的攸往,这是什么意思?
这个讲性圆融,二乘是没法理解的。这是在体上讲的,如来跟二乘说是用上说的。用不离体,这个意思以前二乘人不会理解了。万法唯心,这个不能理解了,在心上头万法都是通的,在万法上各是各。我举个最浅显的例子,说人,咱们就说个人,说人的相各个不一样的,还有男性的、女性的,人的性跟畜生的性、有情的性。佛说一切性,一性;一切相,相即是性,性即是相,性相圆融。这一般人听到能理解吗?

【惟愿如来,宣流大慈,开我迷云,及诸大众。作是语已,五体投地,钦渴如来,无上慈诲。】
惟愿如来,宣流大慈。佛,你大慈大悲开示开示我,我实在迷惑。今天这个法会讲的,不止我迷惑,许多大众都不理解了,思想混乱了。咱们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你今天说有也是没有,没有也是没有;有也是有,没有也是有,如何理解?佛今天讲的是性,讲的是体。万法由心生,今天讲的是心,不是万法。万法各是各,有情法跟无情法这两个是不同,那你是分别来;不分别,一样的。
这个道理大家怎么想?佛说一切众生,咱们人能跟马、牛、羊、鸡、犬、猪同吗?这是不同的,咱们也是这样认为吧?说性,人的人性,一切众生性,马性、牛性,乃至一个虫子的性,说它体,楞严经是讲性体的。惟愿如来,宣流大慈,开我迷云,及诸大众。作是语已,五体投地,钦渴如来,无上慈诲,等着佛的教诲。

满慈子(就是富楼那)把楞严经前头所说的他都怀疑;不是怀疑,就是解决不了问题,从来没听说过,这叫性相圆融。以前他所学的性体是性体、相归相,相也有所分别,水相、火相,水火不相容。现在佛法把它圆融一起了,这是纯粹说理的,说性而不说相。他怀疑的性相如何相容?

我以前有几件事也算是明白了,以前在我们的脑子里头,各家烧锅,各家吃饭。咱们建国以来大跃进的时候,人民公社,这个村子多少家人,大家烧一个锅吃饭,我开了悟了,我才知道佛说的一切圆融法。哪有这个事?中国几千年,你家吃饭在你家烧锅做饭嘛!他家吃饭在他家烧锅做饭嘛!咱们那人民公社,这一个村子人,大家一锅饭都到这来吃,我开了悟了。开了什么悟了?佛说的圆融法,这是世间相,这从来没想像过的。一家人有时候分,分家了,各开小锅。把一个村子大家烧一锅饭,人民公社大跃进,大家都知道吧?我想都知道。所以有很多的世间事可以证明佛法。现在咱们电力通达,或是水力发电、火力发电,不管你什么发什么电,太阳能发的电,电只是一个,电的来源不同了。现在很多世间相,咱们把你在佛教佛所说的话不理解,现在你可以理解到了,就是世间相,可以分,可以合;合了,唯一法性。所以在法华经说“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就是这个道理。

阿难在这第一卷到第三卷,这一、二、三卷,这是辨别,这是咱们开始第四卷了,楞严经第四卷了。这要从满慈这一问,如来一解释,另一个开端,圆融的,圆融无碍法,一切分别法会归于圆融。所以楞严经就叫开悟的楞严,你学楞严经减少分别心,把你所分别的见性。圆融是什么呢?圆融的相,性圆融相,性为主体,相为随从。但是我们平常的二乘法,像我们持的戒律,一件事是一件事,那叫分别,各个别论。这个性法就不是这样子了,一个是体上说,一个用上说。懂得这个道理,你从这个世间相来理解佛法最深奥的意思。

咱们总的名词“中华人民共和国”,但是这里头五十多个民族,生活、习惯、起居不同,还有我们这些出家人,在我们这个国家有一、两千万出家人吧?我们的生活习惯跟他们都不同。一样吗?所以多用思考,你多用你脑子想。脑子想完了,进入你的心,脑子跟心结合起来,全是虚妄的。离开这个虚妄的,心,不在心内。这个心,真心,不在肉体之内,也没离开肉体。这个就够你参的了,你心究在哪里?当你心住在这个电视机上,你心到这个里头,这是你心。所以一切万法,万法唯心,一切万法唯心。但你往外放,心唯万法。心怎么显?万法来显。肉心显真心,眼见显真见。眼见是虚妄的,眼见含着真见。这要参的!要思惟的!不要在文字上打主意。文字上打主意,楞严经学不进去,离开文字相。再进一步离开心缘相,凡是你这个心所缘念的全是虚妄的,你得不到。现在阿难开悟了。富楼那虽然证得二乘果,没开悟。好,今天就讲到这里。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惟愿如来,宣流大慈,开我迷云,及诸大众。作是语已,五体投地,钦渴如来,无上慈诲。】
在我们一般的常识当中,水火是不相容的。在我们上段文字所讲的,水火相容的道理,意思就是水性要是周遍,火性则因不生。因为有水,火生不起来,水火相克。现在云何世尊发明了水火二性全是空的,俱遍虚空,那就等于相合义了。地大跟空大,空就没有质碍,有地就有质碍了。地是属于有形的,有障碍的意思。空性是无形的,为虚空之相。他向佛请求,满慈子向佛说了,怎么会在这个法会,佛说地跟空是相容的,水跟火是相容的;本来是相敌的,变成相生的,同是周遍法界。

万法生起的道理,在佛讲是圆融之义,在满慈子他是四大各个相克的。因为火生了,咱们灭火,只要拿水一浇火就灭了,不是这样子吗?谁都懂得!但是你要做饭,你把水烧开了才能把米煮熟。但是中间得假缘,没有锅,火能把水直接烧开吗?但是当大地都燃全是火的时候,海、河、江、湖都给你烧干了,那是火大遍于全世界了。这种道理,虽然他证得阿罗汉果,对于这个还不能明了。所以他请佛,惟愿如来,宣流大慈,开我迷云,及诸大众。作是语已,五体投地,钦渴如来,无上慈诲。这是请法,这句话请法的意思。

【尔时世尊,告富楼那,及诸会中漏尽无学,诸阿罗汉:】
佛就对富楼那说了,富楼那翻咱们华言叫满慈。

【如来今日,普为此会,宣胜义中,真胜义性。令汝会中,定性声闻,及诸一切未得二空,回向上乘。阿罗汉等。】
如来今日,现在因你之请,我在此会当中,宣胜义中的真胜义性,胜义性之当中真胜义性。令汝会中,现在我们这个法会,在大家聚会法会。定性声闻,定性声闻从来不发大心的,定了。定什么呢?定在声闻、罗汉上头,有种定性声闻。如果再发心,那就不叫定性了。所以我现在跟你们说,你们都没得到二空的真理,现在发回向心了,想求上乘,就是在胜义当中求真胜义性。

阿罗汉在我们人间说他们已证得胜义了,“苦、集、灭、道”四义谛,他们都证得了,他们都懂得了。这叫世间的胜义,五蕴、六处、十八界。对治世间的胜义,就像二乘人证得了理性的胜义了,“苦、集、灭、道”四圣谛,这二乘人都证得了,知苦、断集、慕灭、修道,修成了。但是对二空的真如,人我空、法我空就叫二空,他们二乘人只证到了人我空,法我空还没达到。但是从法我空再进一步说一真法界,那他们更不理解了。现在他们是回小向大求二空的真理,要进入一真法界。就是如来藏性吧!一真法界就是如来藏性,就是咱们前头所讲的如来藏。

在楞严经一开始,阿难执着和合、执着因缘,就是执着权教义理,而迷了怀疑实教的道理。如来藏性不变的体没能明了,这是阿难的境界相,所以阿难请法的时候跟满慈子请法不一样。满慈他执着的清净本然,这个实相实理,对于前尘变化、如来藏性的妙用,没有。就是如来藏性的相,如来藏随缘,这一切二乘人就不能理解了。所以佛说的摄的一个是生妄之根源,这个根源很深的,一个万法的生起,一个万法的回源,生起,完了还灭。

现在在当前的楞严法会当中,这些定性的声闻;怎么叫定性呢?沉空滞寂,得少为足。他定于二乘的这个,不向前求进步了,只得到人我空,对于法我空他们不知道了。现在开始由法空进得二空的真理,而获得一乘。

【皆获一乘,寂灭场地,真阿练若,正修行处。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富楼那等,钦佛法音,默然承听。】
所以佛令这一切与会大众,皆获一乘,寂灭场地,真阿练若,正修行处。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富楼那等,钦佛的法音,默然承听。富楼那领受佛的教诲,请完法了,等佛的开示。佛就许可他,答应给他讲胜义谛,真胜义谛。
寂灭场就讲不生不灭的因地心生的一切法,这就是楞严经的如来密因了藏,这就是密因。以此入大乘的一乘的境界,让一切众生都获得一乘境界,寂灭场地,真阿练若,那你就谛听谛听。谛听,佛说一切法开示时候都叫谛听谛听。这个谛的意思,不要住现相,要达到本质,谛就是这个意思。谛者是理,不要从语言文字,要从谛实的而听。富楼那接受佛的教诲法音,默然承听。

【佛言富楼那:如汝所言,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
这以下佛说的如来藏性,如来藏性有空如来藏、不空如来藏。现在佛跟富楼那以下要说的是不空如来藏。我们前头所讲的是空如来藏。空如来藏是心真如门,把一切妄都归于真。但是藏性不变的体,如来藏性会归于真实了,它有个真实不变的体,讲真空绝相观,咱们学华严经的那个,前头所讲的真空绝相。

现在开始讲生灭门,从真起妄,显的如来藏性随缘之用。如果我们大家以前听过大乘起信论的,现在这以下这一段经文全是大乘起信论的话,你很容易理解,你把它跟大乘起信论结合起来。因为真如随缘,随着什么缘呢?染缘、净缘。随缘义,如果学过大乘起信论的,“一念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生这三细相,业相、转相、智相、相续相、起业相、业系苦相,就是一念心动。这个要是断这个惑的时候,十地菩萨,完了才进入成佛。业相、转相、现相,八地、九地、十地,完了十一地的断无明。就是一念不觉那一念,断那最后一念不觉那一念相当的难。

我们从凡夫修到了生死,一万大劫。完了从了生死修到菩萨地,一万大劫。再修到十地以上,断这一念,一万大劫。从这个时间大家就可以知道了。先讲业怎么起的,“境界为缘长六粗”,就是六凡法界,随着一切染缘而生起的。完了再随净缘转成四圣法界,就是转迷成悟。说染缘的时候就是不空,但没离开如来藏。万法都是如来藏性,这叫不空如来藏。净缘而成就的、生起的叫净缘如来藏,就是空如来藏。最后进入一心如来藏性。

佛跟富楼那说,如你所言,既然是本然清净的,怎么会产生了山河大地呢?

【汝常不闻:如来宣说,性觉妙明,本觉明妙。富楼那言:唯然世尊,我常闻佛,宣说斯义。】
不错!佛说这个性觉妙明,本觉明妙,这个道理我是经常听佛讲的。因为说空如来藏就是心真如门,说不空如来藏就是心生灭门。大乘起信论讲一心二门三大,一心分成二门,一个心真如门,一个心生灭门;三大,心真如门也是依止三大,心生灭门也是依止三大。但是在心真如门里讲,那是断绝言说的,就是我们华严经讲真空绝相。心生灭门,在大乘起信论讲,一个觉,一个不觉,两种道理,觉了是真的含义,不觉是妄的含义。

现在这个文中,性觉妙明,本觉明妙,这两句话你乍听来一样的,不过颠个个。性觉妙明,就是佛常与诸大菩萨演说,这个满慈子都是知道的,佛常讲性觉妙明,本觉明妙。性觉本觉就是一个觉性,是真觉。性觉说一真法界的本体,真理的本体谓之性,本来就是觉悟的,永远是妙明的,因为体不涉于用。就是一切万法,说万法从心起就是这个心,就是性觉妙明。

妙明明妙,妙明是寂而常照,妙明明妙是寂而常照,寂是体,照可是用,体用和合了,显这一切的万法都是依此。若离开这个,觉义的不觉是妄的这个妄义,本觉妙明,离开本觉妙明了,没有一切法。一个是寂,一个是照。因为妄明是虚妄的意思,想要明白,这一想明白,这叫“一念不觉生三细”,在大乘起信论上说,本来是妙明的,它要起个明,本觉明妙,两句话两种含义,意思就完全变了。

所以佛宣说这个真理的时候,问满慈子说你不是常听到的,佛宣说性觉的本觉就是一个真觉。性就是一真的理体的性体,这是自然的,本来是不涉事,一切事不涉,在我们华严经讲叫真空绝相,不涉事用,也不讲修为,就是一切万法真实的根本因源。但是妙明明妙可就变了,是什么意思呢?寂体。常照,照是用。从体而起的用叫体用,从体起用;用还归体,就是照而常寂。虽然是用,虽然是照,而常是寂的。但是妙不变的体是永远不变的,随缘的用就是照。大家读心经时候,“照见五蕴皆空”,这个就是用;“行深般若波罗蜜”,就是体。心经上,大家都知道,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的时候,就是体;照见五蕴皆空,就是用。由体而起的用,由明而起的照。“寂而常照,照而常寂”,这两句话就转变了。所以照不离体,一切的大用就是体,一切的本体而起的妙用就叫照,但是在一切流转方面可就起了变化了。
佛跟富楼那说,富楼那答言,唯然世尊,我常听到说。唯然世尊,就是答应佛所说的话,我常听见佛讲这种道理。唯然世尊,我常闻佛讲这种道理。

【佛言:汝称觉明,为复性明,称名为觉?为觉不明,称为明觉?】
因为佛问这个话,富楼那尊者在佛弟子当中说法第一,他常给大众说这种法。佛今天问他,你不是常说,汝称觉明,你以前所讲的觉明是性明为觉?是为觉不明,称为明觉?问号。这个话下文富楼那就答言了,就解释了。

【富楼那言:若此不明,名为觉者,则无所明?】
他取妄显真的。觉体不要更加上一个明,这个明白的明。因为名为觉者了,它既然是觉者,就无所不明了,还要加明什么呢?佛问他的问号,汝称觉明,为复性明,还是觉明,这个明是怎么讲的?还是觉不明,而称为明觉?富楼那就答覆了,若此不明,名为觉者,则无所明。不明怎么叫觉呢?若此不明,不明就是不觉,很简单。性明呢?性明是觉,性明不是不明,也不是不觉。这就是他的答覆,答覆佛的问号。

【佛言:若无所明,则无明觉。有所非觉,无所非明。无明又非觉湛明性。】
佛教跟他说若无所明,则无明觉。假使你不明白,还叫什么明觉了。若有所非觉,无所非明。有所不觉,那无所就不明了。那这个无明又非觉湛明性,这个无明不是觉湛明性。明白了!这个文字咱们把它解释明白就明白了,咱们悟是悟不得了。

佛就跟他说,就像你所说的无所加明于觉,没有另外一个明再加到觉上,也没有无有明单成为觉者。你不明还叫觉吗?在你的意思,必须有所加明于觉,明白了加上,加个觉叫明觉,不明不叫明觉。佛驳斥他的意思,你这个意思不对的。如果有加明,则有觉有明两种含义了,就是二义了。这一加二义双失,两个都不存在了,就是不明白了。有加明,则觉明二义全失掉了。无明,不明白。一个明,一个不明,无明它不是觉,也不是湛然的性体。所以你加个明、加个觉,觉明二义全然失掉是这个含义,就堕于无明了;堕于无明就是不明了。不明,为什么还叫觉?无明不是真觉。所以此中有一个有所非觉,无所非明。有所就不是觉,无所就不是明,有所无所都不对,双非。为什么?因为真觉本来就是妙明的,像摩尼宝珠一样的,它自己自然就光明照的,何必还加上明,就这个意思。若无所明,那还叫什么觉?叫不觉了。若有所明,那叫非觉。无所非明,无明又非觉性明性,双遣,双遣就是这两种说法都不对。

再念原文一遍,因为这个道理大家必须得明白。若无所明,就是不知道,不知道就是不明白,则无明觉。无所明还有觉吗?就没有明觉了。若有所非觉,那无所就非明。,有所非觉,无所就非明,就没有觉明了。无明非觉湛明性,因为无明本身不是觉悟明白湛然的本性。

【性觉必明,妄为明觉。】
这个明就是无明,无明乃是一切妄的根本,佛在这个问题上举出来,一个真觉,一个妄觉。时富楼那让他明白,如果明上要再觉,那就叫明觉;觉上再加明,就叫明觉。这是错误的,加明不是对的。明自己就明,何必要加明?性觉必明,妄为明觉。性觉它的性体就具足了妙明明觉,不要假个明而再明,再头上安头。你的意思在明上要加个觉,方称为明觉。一定明上加上一念,再加个觉,一念就是觉,这叫妄为,不当做而去做,不当加而去加,那就把妙明真体转为无明。

咱们简单说,“一念不觉生三细”,本来是明的,要加这一念的明就叫不觉了、不明了,大乘起信论这样讲的,生三细。三细是什么?业相、转相、现相。三细相本来是一个,为什么要分三?在一念不觉的时候。为什么叫一念不觉?在一念求明,求明这个求就叫不觉。本来是明的,要想求个明,这叫迷了,生三细相,业相、转相、现相。性觉必明,妄为明觉。本来性觉是明的,要想加个明就变了,妄为明觉。

这个得要说一个本觉,一个不觉,一个始觉,一个分证觉,完了又一个究竟觉,这叫五觉。原来本具的妙明明妙,不要再假明来明。再假明来明,安到觉上,头上安头。已经是觉,说再假个明觉才叫觉,加个明字,这一念就叫虚妄,就叫妄为,不当为的而为,不当做的而做。本来就是觉,何必加个明字,就这样的意思,就是不当为而为。把本来无方的妙用的妙明,这一来一加明转变为无明了。本来是真觉,这一加变成妄觉了。

主要是必明这个必字,知道这个意思吗?这就叫生相无明。要想破除生相无明得等觉菩萨,还没有明白,等觉未了。所以为什么善财五十三参之后,还要参普贤菩萨?就断最后那一念。本来是明的,要加一个觉,那就反倒成了头上安头。这种惑业在业相、转相、现相三相之前,大乘起信论讲在你破惑证真的时候,在十地菩萨随缘断了无明,这个十地菩萨还不知道,唯佛与佛乃能究竟。如果大家读普贤行愿品,普贤菩萨、文殊师利菩萨,这些大菩萨才能明白。这种道理,如果是以前我们学起信论的时候,讲得很多、很清楚。不过大家若是想真明白,要多研究一下。不是我这讲这么几句话,你们就能够进入。不可能!为什么?

【觉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
就解释以前的。依真起妄,一念不觉产生无明,这是一切妄的根本,就是生起来三种细惑,就是业相、转相、现相,这是起妄的根本。觉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这个所就是无明),生汝妄能。并不是生了无明就停下来了,业相要转变,转变为现相,现相要转变为智相,智相、相续、执取、计名字、起业、业系苦,九相循回。我们要想不被业所系,先断业,先断取,不被业所系。现在我们是被业所系,被业系住了。因为所既妄立,生汝妄能。这一个妄立就生起了一切的以后造业了,妄能就是造业。妄既立了,就是业相,妄既立!立所有的业相,它不停的往下变。妄能就是转,业、转、现,生汝妄能。这是一切妄的根本。

【无同异中,炽然成异;异彼所异,因异立同;同异发明,因此复立,无同无异。】
在这无同异中,炽然成异。本来就是一个,没有差别的,没有异。妄立一个异,异彼所异,因异立同;同异发明,因此复立,无同无异。在八识业相当中,一念不觉无明的妄立,无明不觉生三细,就是这个妄立,把这个如来藏的真空,这一妄立造成晦昧的一个阴影,看来还是相同的,实际是异的。这叫同相,看来是同的,实际不同,实际就变了异相了。拿虚空来显,虚空是同相。但是空界,一个界就是异相。空界,空是同相,界是异相,就是同相异相。咱们在大乘起信论讲得很多,一相多相,同相异相。

既成了异相就转变,一个能见,一个所见。在我们最根本的业相的时候,只是一空,只有空。业相是空相,没有一物可见。但是业相里头,有见分,有相分。本来是一相,因为久了,它要生的境界相,没相之中要见相。那个整个空的,它突然间晦昧,空不空了,有种暗的颜色。其实没有色,这个是解释空相的。咱们眼睛,如果你眼睛好的,看外边明明亮亮的;如果眼睛有毛病了,看到就花的。现在我就是这样子,最近一向大概有这么几个月了,看到现异相,虽然我没带镜子,我看这个字不像以前那么清楚了,恍恍惚惚的,必须得注意。以前这么大字没关系,

但是我现在看报纸就恍惚了。我拿这个来证明,证明这个见,这个见必须得藉着见根。因为我们是凡夫,不能见自立,必得假眼根,眼根得假眼识,根上头生识,根、识都起变化。因为根跟识,根是物质的,根起变化了,以根说,识依止这个根,那你这个根起变化了,老了,衰化了,你这个识依止东西起变化,你也起变化了,道理非常简单。

就是我们一切认知,一切认知就是你认识知道,认识什么东西知道,在你这个知的上头出了问题了,就是这个含义。这段讲得很多,他们注的也很多。这个无同异而成了同异了,这句话很简单,没有同异的它变成同异了。本来也没什么同、也没什么异,那你这一分别,在你八识业相之中,一念不觉这个无明妄动,这一妄动就麻烦了。动什么?业相、转相、现相。业相还是很根本的,刚一动,动完了它不停,它不停它就找境界相,找个对相,就是找个境界相,它就转了,业相就转了,就要找相。这一找相,找出虚妄的妄相,就叫现相。大乘起信论讲这个很清楚,看来很简单,但是你要断,一个大劫、两个大劫都不容易断得掉。一念的不觉,这三细相同时生的,业相、转相、现相,叫起惑的根源,这得到你那八地、九地、十地才能断这个。断这个完全还生这个根本,那一念,断那一念很难了。从等觉菩萨到成佛,跟平常咱们修行一万大劫了生死,证初地,跟这个相等的。

【如是扰乱,相待生劳。劳久发尘,自相浑浊,由是引起,尘劳烦恼。】
这就来了,智相、相续相、执取相、计名字相、起业相、业系苦,就把你苦住了。一念不觉,就是一念不觉生出来,相待生劳,愈生愈粗,愈生愈粗。劳久发尘,自相浑浊。一到起业,业系苦就把你系缚住了,这就深入了。咱们自己迷了之后,所有一切境界相。境界相就是由你妄境,虚妄的境界,引起你自内的妄心;境界为缘,外头境界给你作缘,引起你妄心,你妄心就去攀缘,攀缘那境界相。这一下就从七识这一转,意根这一转到前六尘,转到意识,引起你生起第七识,这第七识传送到“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意识。依这个境界就产生了你爱、不爱,喜欢的、不喜欢的,把那个识本来是心内的,转成一切境外的外境相。到第七地菩萨断那个智相,在它发生的时候,就由智相缘境,智相缘境这就相续不断的攀缘,智相缘境就相续不断,这个时候还是静态。这一攀缘,外边缘一引诱,就起业了,就造业,起业就造业,这一造业就被业把你系住了,就业系了,业系苦。

如是的扰乱,相待生劳。本来是静静的,生劳就是第七相传送意识。劳相它不停,劳久了就发尘,六尘境界就来了。到这时候自相混浊,就引起尘劳烦恼了,这是生起的意思。发劳发尘就是第六意识,周遍计度,愈执着愈深,愈执着愈深。咱们现在就是断这个的,能够出家了,乃至于学到佛法了,第一步。从尘到发觉,什么都看破放下,这叫破执取相,不执着,不取舍。我们平常说话,这是我的、这是我的,我的脑袋,我的眼睛,我的耳、鼻子,全是我的。假使我们要反参,我在哪里?离开我的眼睛,离开我的身体,我又在哪里?全是我的。我呢?恒审计量常为我,第八识。第七识传达意识。

所以我们要最初开始先破这个执着。我们经常说:放下吧!不要太执着了。现在我们在座的看破了,这叫世间法虚幻不实的。你发心出家入道,这一步很难!但是咱们有的很容易。这一步很难!咱们出的家现在只是世俗的家,咱们还要出烦恼家,出见惑的家,出思惑的家,还得出好多家,还得出无明家;最后把无明家一出掉了,真正出家了!我把这个家我改了,当枷锁的枷。我住过监牢,住过监狱,那个套上脚镣手铐,脖上戴上,那个枷锁把那去掉就自在了。那个容易去掉,烦恼枷锁你容易去掉吗?你自己心里生的烦恼。本来没有,你自己找枷戴,不是这样子吗?哪位有烦恼了,你就想我自己找枷锁戴。没有事,你自己生烦恼,自己跟自己过不去。

自相的浑浊,这都产生到第六意识。颠倒想,不应该想,要执着。咱们简单说,执着就是放不下、看不破。你看破了、放下了,咱们经常说是假的、假的,但是一遇点烦恼,你就当成真的了,你就不假了。天天念经、学,听开示,大家互相学,说肉体是假的,你印证观察一下,你假不假?同学或者是伤到你一下子、碰你一下子,你就不假了,你烦恼马上就来了,我也没招惹你,你干什么?你马上就烦恼来了。扰乱相待生劳,就是自己相扰乱。这个劳就是境界相,生烦恼,烦恼就是业障。这个我们学佛是明白了,但是让我们断很难。断惑证真,惑就是疑惑。你要不疑惑了,不疑惑你就没有烦恼,你就放下了。放不下,为什么放不下?看不破。你认为你自心的事别人没人知道,人家一看你就知道你这个很烦恼很重,心里头不开。为什么?咱们经常说愁眉苦脸的,嘴噘着,心里头有个疙瘩没解开,从现相上看的。

我们修行人出家人生的业相、转相、现相、执取相、起业相,现在我们从这个非常注意,不造业,不再起业了;这叫我们放下看破,不再造业了,不再起业了,你就解脱了。你看破一分解脱一分,看破两分解脱两分。外来的,你可以忍受放开。内生的,像我就在这个环境当中,老!这个老,没有什么老相,也没什么年轻相,我们的执着嘛!你的执着产生你的肉体,一下这不行了、那不行了,但是你放下它又好一点。我以前这个手指头直着,不能拳,现在它能拳回来了。我一天就想这个问题,我说为什么它拳不回来了,为什么现在它又能拳回来了。重生长,不会吧?为什么?很多在你身体上头,你自己加个问号。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是自找烦恼。

再举个现实的例子,刚我们讲这回开始讲,腿,大家可能看到下了座了很困难,好像迈不动步。现在又没有了,哪去了?执着。老了,病了,因为你思想上头有个负担。比如上台阶、下台阶,我的弟子怕我摔倒,俩人掺着。我不让他们掺。那现在呢?不要掺着,我也没摔倒。一切唯心造。这回我再跟大家讲,开始再继续讲的时候,我也在唯心造。唯心造什么?不往那个坏的想法想,也不往脑里想,也不往病里想,放下吧!放下就自在了。所以你自己的生活,比如我们自己,自己做不了自己的主,你还说大千世界?你还外边的环境?

【起为世界,静成虚空,虚空为同,世界为异,彼无同异,真有为法。】
我天天说世界是空的,起为世界,静成虚空,虚空为同,世界为异。倒是同?倒是异?这叫真正的有为法。大地怎么生出来的,云何生出大地?大地又怎么映相的?都是业,循业发现。怎么前头每当到一段结束的时候,循业发现,随着你的业生长的,这就是万法唯心,循你业生长的。那有这个业了,依业受报,有业一定要报。业报!业报!业报就是不自在。咱们为业所系,就让业把你束缚住了,那你自己解脱吧!堕三涂,受五阴的转化。因此我的老师教授我们要看破、放下、自在,一切看不破、放不下,自在不了。

【觉明空昧,相待成摇,故有风轮,执持世界。】
现在我们这个肉体不能够觉明空昧,相待成摇,故有风轮,执持世界。世界怎么生起的开始讲了。最底层是风,风有形相吗?风没形相,但力量非常大,一轮一轮的非常大。地、水、火、风,风轮在下头,愈空愈力量大。咱们这大地在虚空,科学发明这我们大家都知道。释迦牟尼佛说大地是虚空的,一些还不相信。现在科学家,咱们这地球就在空中转,这个相信吧?一切的球都在空中转。什么力量最大?空的力量最大。空又依着什么生的,咱们现在就开始讲这个。“地、水、火、风、空、根、识”,从你心生的,一切众生心生的。心生故种种法生,心灭故种种法灭。

觉明空昧,相待成摇,故有风轮来执持这个世界。妄起的无明,无明不是真的。无明是真的吗?咱们要发脾气了,叫无明火。因为不明白,要发火,要发脾气。一发脾气了,发完了呢?还是空的。所以觉明空昧,相待成摇,摇是动的意思,这个大家都懂得的。觉明空昧,就是真觉之体,就是妄,起了妄明了。真觉之体,相待成摇。摇是动的,真空变成顽空,顽空又变成晦昧之相。所以明昧相待,一个明,一个暗,昧就是暗,互为对待的。真体被妄明所污染了,就是“一念不觉生三细”的意思,成了动摇之风,风吹妄动。风哪来的?妄心摇动。你的虚妄心动,动即生风。就是没事庸人自扰,没事找事那就是风动,无明的妄心,一念之动。无明不觉生三细,这一念妄动。觉明空昧,相待成摇,所以才有风轮。风轮哪里生的呢?心生的。觉明空昧,都是心生的。所以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来执持这个世界,风轮执持世界。谁又执持风轮?众生心,众生心执持风轮。动由哪来的?因为空来的。

【因空生摇,坚明立碍,彼金宝者,明觉立坚,故有金轮,保持国土。】
因空有摇,坚明立碍。因为明,中间就立出障碍来了。彼金宝者,明觉立坚,故有金轮。这一个一个下头讲,今天就讲到这吧!明天再开始讲。【以上文字依梦老法音自行整理,仰请参考】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因空生摇,坚明立碍,彼金宝者,明觉立坚,故有金轮,保持国土。】
因空生摇。空,形容一切都没有了就空了,是不是这样讲?空是通达义,没有质碍的,因空昧生出觉明,就是说明昧相倾,摇动的风轮。这个解释是风大,风大是属于跟地大相连。如果举金性,金宝指金的性,地大的坚固性;金子在一切生物当中,金子是最坚固的、最明的,所以坚、明拿金子来形容着就是金宝。

这个地大形容什么呢?形容我们一切众生坚固这个固执、这个心,我们很固执的这个心,由于你固执执着这个心而成就的地大。固执什么?固执明。什么明?妄明,坚固的坚持自己妄见。就说我们那个无明的妄心坚固不肯舍弃,就像那个地大的精华,金子一样的。因为在地大所含藏的一切物质,什么的性体最坚固?就是金子,所以拿金宝来形容。

金子为什么称宝?稀少义。拿这个来形容什么呢?形容我们的智慧,形容坚明立碍的时候,这个明觉被障碍所障碍住了就不明不觉了。什么把它障碍住了?无明,无明所产生的一切妄觉,而且又使这个妄觉又产生一个坚碍的、不可坏的一些个住相。住相当中什么最厉害呢?金子最厉害。

明觉立坚。依着这个无明的妄觉,就是坚碍的这个相,无明妄觉,坚碍之相。人的痴情,愚痴,人可以变成石头。像在北京西山,说这个石头是人化的。他儿子到塞外作战去了,他母亲就站在山头看他儿子、想他儿子,站那不动,一直朝北看,而后人化为石。人化石就是指这一个他

母亲看他儿子,站那个地方不化,就是石头。这一类的在南方也有,望儿石或者望丈夫的石,就是人化为石了。
金宝就形容这个地大,坚固的地大。金是从地大而出的,就是金宝是地大之精华,形容地大是坚固的,在地上所产生的一切物质莫过于金。明觉立坚说我们无明的妄觉好像那坚固不坏的相似的,很难得破除无明,这都是形容词。这几句话是因空而建立的有,有就是障碍了,有碍了。金宝就是因空生摇而坚有的。这个明觉立坚是指着无明说的,所以这叫金轮来保持国土。

【坚觉宝成,摇明风出,风金相摩,故有火光,为变化性。】
前头是讲地大怎么成就的,这个讲火大。火大,因为风轮摇明不息,跟这金(就是地大的金)互相击。金跟风相击产出了火光,故有火光,火是变化性的。我们坚持那个虚妄的觉,就像那金所成的金宝一样的。因为摇动性,摇动性哪里来的?无明。妄明摇动,摇动而产生风大,知道摇动而风出,风跟金相击产生火光,这就叫变化性。因为风性是动的,金性是坚强的,一个动,一个坚强,两个互相激荡,风金相击,这一磨擦产出了火光,产出了这个变化性。这个要形容法的时候,世间诸火表显是妄心所成的,摩荡而成立的。火大的种,什么是它的种子?就是我们那无明妄心。所以我们经常说你不要发无明火。发无明,无明就是火。这一念就含着火的用了,念头就是火的用,变化功能。

【宝明生润,火光上蒸,故有水轮,含十方界。】
火光要上升,宝明生润,火光上蒸,火向上升,生了滋润,这叫水大。金能生水,火转成金,包含十方界。宝明生润,金的体明净的。凡是铁器、金属它自己出水,感觉到没有?那铁搁久了湿润,产生湿水。凡是五金之属,热气只要一蒸它,火光一蒸,火大之光,火蒸于金,金能成之气,这个气就成水。咱们说所谓水火之际,咱们说南方的就是火,就是万物从蒸发而出来的,蒸发就是水分。
这个世界地大依着水轮,水轮是从金轮而出来的,金轮下头有火轮,火轮下头产生风轮。你看一切四大种成立的时候,是由这么一个一个来的。空轮又依着什么呢?无明妄心,一切众生无明妄心。但是无明这个妄心依着本觉,无明是本觉不觉之相,无明没有离开本觉的体、本觉的性。说真,真心合妄觉,和合了就叫心。这个心即是如来藏,藏识没离开如来藏;离开如来藏它就没有了,没有自体。世间相,法喻和合说的。喻能显法,法里头就拿喻来显。

【火腾水降。交发立坚,湿为巨海,干为洲潬。】
火是上升的,水是下降的,水火交接的时候立了坚固相。湿者(就是水分)成为巨海,干者成为洲潬,大地。一切地水火风都依着无明而成立的,佛就是如是教导我们。地水火风四大之性虽然是互相违的,相违的现相,实则是互相交济。火性上腾的,往上,火都是上升的,水是下降的,一腾一降摩擦而生坚立相,成了这个器世界。燥与湿,燥湿相成。

【以是义故,彼大海中,火光常起,彼洲潬中,江河常注。】
水火互相交叉、互相发生。大海的水它是向下降,大海的水里头不应当有火。但是火的气分生于水中。所以海常发生火光,火光是哪来的?就是这来的。

【水势劣火,结为高山,是故山石,击则成焰,融则成水。】
水分当中有火的分,但是水的势力劣于火,水的势力没有火的力道强,这样的结为高山。所以山跟石头要相撞的时候发出火焰,击则成焰,融化就成水。击则成为火焰,若是融化了就变成水了。

水的势力(力量)若劣于火势,火势胜于水的力量,那就是水随火的力量,火就把这个水凝结成了高山。或者你熬水,水里头熬出盐巴来,水能成盐。而山化为水,水化为山,这个境界在青海,从西宁到玉树这个路上,就是咱们那个黄河发源地,黄河发源地周围有很多海。海就是内地里一个池,咱们叫堰塘一样的,但是它这个比堰塘大多了。这个海里头一到冬天那个海水都变成盐巴了,所以那个青海、西藏人周围的都到那拿牛去拖盐巴去,用哪个麻袋一袋一袋装盐巴。冬则成盐,夏则变水,夏天那个盐巴统统变成水了。这个地名叫星宿海,就是青海到玉树这个中间,这一两千里路,所以水变成盐巴,盐巴化成水。完了盐巴跟当地那个污泥(稀泥),那个路上没法走,就拿盐巴填那个稀泥空,盐巴跟那稀泥一结合,变成了最好的公路。所以青海到玉树的公路(青藏公路)没办法修,后来就等到冬天把那盐巴填的满路,那个稀泥跟盐巴结合的时候,比咱们这水泥还硬。

这个倒是好了,路修成了,但是青海的海盐都让那个盐巴跟稀泥发源地的水分结合起来了,水不上升了。黄河的来源,为何黄河水现在来源不大?黄河发源地这个方圆一千多里地,就这样子发生变成质碍了。这是我亲眼见的。所以盐跟水,大海中是盐,常起火光。咱们今天看见火光感觉很奇异,特别星宿海,那时候那地方没什么人烟,你看见海里起火。有人就说因为这海里起火,所以星宿海水能变成盐巴,是火烧的。不是这么回事。所以于大海中火光常起,有水的怎么会有火光呢?火是气分,水的气分才起火光。为什么?水里头有木质东西,水里头有很多的成分。

水势劣火,水的力量没火的力量大,烧煮了积累为高山,是故山石击则成焰,山的石头,石头跟石头互相撞击的时候发出火焰。融则成水,若是融化的时候就变成水了。

【土势劣水,抽为草木,是故林薮,遇烧成土,因绞成水。】
土势劣水,抽为草木。土的力量比水弱,劣于水,这就变成树木草木,故有林薮。这一烧,所有木林子什么都变成土。互相一绞,又变成水。

【交妄发生,递相为种,以是因缘,世界相续。】
就是这样子互相交互。我们合法说,妄心跟妄境,心境皆是妄,辗转相生。

【复次富楼那,明妄非他,觉明为咎。】
一切世界的相续它的缘因,佛对于富楼那说你要想明白(欲明白)众生哪里来的?从妄起的,并没有其他的东西,这个妄就是性觉必明,以为过咎。这个性觉必明就是生起的过咎。妄没有其他的东西,觉明为咎。想求觉求明就产生妄,这就是什么呢?咱们说一念不觉。想求觉,就那个一念不觉,一念不觉那个觉明。“一念不觉生三细”,大乘起信论讲的,这一念不明的时候生三细相,业相、转相、现相,每次都讲这个。业、转、现三相,断这个惑的时候得八地、九地、十地,断业、转、现相。在断那个一念不觉,那个不觉断的时候得等觉菩萨位了,断了那一念不觉才能成佛。

【所妄既立,明理不逾;以是因缘,听不出声,见不超色。】
这个是妄的生起,佛对富楼那说所妄既立,明理不逾,以是因缘,听不出声,见不超色。因为本来是觉明的,生起一念想要去觉,这一念就叫无明。觉明之无明,把这个无明立为业相,没有形相的。这个业相是没有形相的,这个在给大家讲起信论的时候讲得很清楚,业、转、现相怎么来的。因为觉明这个明,想要觉明,产生了无明,把这个无明立为业相的妄所,虚妄的所在。因明立这个所,因为想求这个明就立这个所。所妄既立,明理不逾,这就产生了最根本的无明。由这个无明就生起以下的一切妄觉,“无明不觉生三细”,这就起境界相了;“境界为缘长六粗”,轮转生死了,就这样来的。

【色、香、味、触,六妄成就,由是分开,见、觉、闻、知。】
色、香、味、触,六妄成就。色、香、味、触都是一切声法,六种妄尘这就粗境了。这色、香、味、触从哪来的呢?从见闻觉知来的。见闻觉知从哪来的呢?从无明来的。业相、转相、现相,现境界相,这就是因为现见闻觉知,从细相愈变愈粗,咱们要断得先断细相。说“开悟的楞严”就是这些地方,让你从细相让你分别清清楚楚的怎么的来龙去脉、如何断。“色、声、香、味、触、法”来合你的见闻觉知,这就是妄尘境界相。

见精返映到色,从色上成根,眼根、耳根、鼻根,这六根就产生了。六根产生了,这一切的生灭法相妄而成,黏湛发知,知精映法,把这个法揽成根,就“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这还要讲的。

【同业相缠,合离成化。】
同业就是胎生的、卵生的,所有的父母(有生就有父母)三业相同,这种缠缚就无量劫缠缚下去,时而合,时而离,合离成化,就生出来了一切事物。这个化可变化大了,所有六道、十八界统统化来的。

【见明色发,明见想成。异见成憎,同想成爱,流爱为种,纳想为胎,交遘发生,吸引同业,故有因缘,生羯罗蓝,遏蒲昙等。】
讲生起,说这四生胎、卵、湿、化,四生怎么来的。见明色发,说我们那个见精,这个见精就是我们那个中阴身投胎的时候;中阴,就是我们那个“色、受、想、行、识”五蕴的见精,没有肉体了,不是肉体的,说我们人怎么来的。见明色发,明见想成。中阴身在投胎的时候,得他有缘的地方;无缘,他看这个大地如墨。他跟他的父母有缘,就是见缘处。

异见成憎,同想成爱,这就是生处了。十方世界都是黑暗的,他见到他有缘的父母那地方就是那光明,有光明来了;无缘处,黑暗的。跟他父母有缘处明色发现,这时候他起了妄惑,这个时候叫明见想成。明见想成,若是异见就憎恨,没缘。同想成爱,跟他思想相合的,就是过去有缘的。流爱为种,纳想成胎,受胎了。咱们都是这样受胎的。交遘发生,当父母做性行为的时候,你的贪爱的识进入了,这叫有缘。中阴身投胎的时候,明色发现,你的妄心见到妄境。你的中阴身、你的神识乘着这个光就去了。明见妄境,那个境界相就想成了。

异见成憎,同想成爱,这两句话怎么解释呢?男见父,女见母,这叫异见。男见父憎恨,女见母憎恨,则同憎,要是相同就憎恨。见着男女过性生活,你要是男生见着你憎恨这个女性,你就会生男,生的男孩子;憎恨女性,生的就是女孩。异见成憎,同想成爱,就是跟你相同的,男的见着女性成爱,男的见着男的就憎恨,异见成憎,同想成爱。流爱为种,所爱的就作为种子。纳想成胎,这个时候你的识就进入去了。男性见母,女见父,这叫同想,同想成爱,在你胎儿当中生下来时候就这样子。流爱为种,纳想成胎,咱们每个人受孕都是这样子。

所以阿难问佛说:佛,你是不是与我们一样的也是这样受生的?他说我怀疑。云何赤白二谛,父精母血,浓血杂乱,腥臊交遘,云何能成胜净妙明紫金光聚?佛的身是胜净妙明的、紫金光聚的。佛并不是像我们人身,我们这个受胎儿,入胎,怀胎十月降生的,佛不是这样子。佛是从佛母摩耶夫人右胁而生,从天宫降下来,从他母亲右胁而生的。他并没有住胎,他也不是像我们生的,他从他母亲右肩膀生的,这就不同了。

投胎就是爱为亲因,在父母交配的时候,就是生你的助缘。在初生的时候叫羯罗蓝,什么都没有,只是一个意识,就是胎相。如果学过俱舍论,对这个研究非常详细,胎中有五位,哪五位?在你进入母胎之后,第一七,七天,一七叫羯罗蓝,叫凝滑,什么都没有,好像凝滑一点点那个细相。或者在父精母血,凝聚滑泽,这个叫羯罗蓝,就是凝滑。第二个七天叫頞部昙,此云疱,就像长疮起个水泡,将入胎第二个七天的时候,在母腹当中就是这样一个情况;肉没有,骨头更没生了,没有骨头肉。第三个七天叫闭尸,软肉凝结,好像咱们生疮长浓似的那个浓胞,或者就是这么一个形状而已。等四七二十八天的时候叫羯南,长块肉,这个肉就很坚硬的,这个肉渐渐就坚固起来了。这是在母胎生长的过程。五七名钵罗奢佉,此云形位,亦云这个时候你产生各部分的肢节雏形,两只手,两个胳臂,两个腿,这有四肢了。六七,在你六七四十二天的时候,长毛,长手指甲,长齿,这四种渐渐生长。七七具根位,这个到七七四十九天,眼耳鼻舌身都具有了。

【胎、卵、湿、化,随其所应。卵惟想生,胎因情有,湿以合感,化以离应。】
这叫胎、卵、湿、化,随其所应。有四生,人也有四生,有胎生的,这个只说胎生的;还有卵生的,还有湿生的,还有化生的。卵为想生,胎因情有。咱们看母鸡抱蛋,把鸡蛋搁到窝里头,那母鸡抱,就那母鸡的想,就是想生的。胎生的讲了,这是卵生的,卵生是这种情况。是所感的业果,从什么来的?情、想、合、离。从业因感生胎、卵、湿、化这四种缘,能感的是你的业因,应之的是业果。
我讲到这,有的时候很奇异的事情发生,就是一个羊子说人话,也有的马说人话,就是它从人道来的。羊子死了,因为羊子很善良的,羊因受罪死了,羊死而托生变为人,这是缘感。胎、卵、湿、化,卵是想生的,胎因为情感而有,湿是合感而有,化是离,离而能生的,离是离此托彼,离开它现在的身托彼,托到他应该去的去处,就是他的有缘。缘里头还有很多,跟父缘、母缘、业缘,还有暖缘。这里头生长的时候详细的很多,这不是讲这个的,跟楞严经大概介绍一下。

【情想合离更相变易。所有受业,逐其飞沉,以是因缘,众生相续。】
情想合离更相变易。情跟你的想,有时候合,有时候离,互相变化的,互相更变的。所有受业,逐其飞沉,以是因缘,众生相续。众生所以相续不断的生、住、异、灭,相续不断,死了又生,生了又死,不会断灭的。情想跟缘相合了,有情的都具足的,互相变易。

【富楼那,想爱同结,爱不能离,则诸世间,父母子孙,相生不断。是等则以,欲贪为本。】
自心的贪心是业感的感受与烦恼,烦恼是诸业的根本。所以贪欲是最根本的了,没有贪欲不会受生的,胎、卵、湿、化四生都是因贪欲而来的。这个讲起来很复杂,现在不想多讲,因为这个讲起来这是一部经,受生经,还有很多经论讲这个。楞严经是略提一下子,是追它的根源而已。

【贪爱同滋,贪不能止,则诸世间,卵、化、湿、胎,随力强弱,递相吞食,是等则以,杀贪为本。】
贪爱同滋,贪不能止,则诸世间,卵、化、湿、胎,随它力量的强和弱,递相吞食。这些都以什么为根本呢?贪爱为本,杀业、贪业为本。这些个必须得有身命,有了身命必须要滋养,什么滋养它身命?欲,欲滋养他身命。贪不能止,就知道滋养,非常残忍,杀害生灵,食彼身肉。咱们以前杀鸡、杀羊、杀牛的,一天知道好多吗?太多了。但是这些个递相吞食,以贪杀为本。

【以人食羊,羊死为人,人死为羊。如是乃至十生之类,死死生生,互来相啖,恶业俱生,穷未来际。是等则以盗贪为本。】
以人食羊,羊死为人,人死为羊。如是乃至十生之类,死死生生,互来相啖;你吃我,我又吃你;你吃我,我又吃你;恶业俱生,穷未来际。什么时候为止呢?没完。什么是它根本呢?一个盗,一个贪。盗里头名堂很多了,不是咱们拿人家财物。当然是人家不给你,你去拿盗去了,这为盗。羊死了为人,人又吃羊,这叫贪。不与而取叫阴着偷盗,就叫偷盗。羊愿意你吃吗?你杀羊时候,羊答应了吗?这叫盗。你杀它,吃它的肉,强盗。它没力量抵抗,这也是盗。它要报复的,你吃我,等它为人了,他又吃回来了,就这么互相酬偿没完没了。生命相续,互来相啖,恶业俱生,穷未来际,没有止的时候,以盗贪为根本。这个我们略微一思想就可以懂得了。

【汝负我命,我还汝债,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生死。】
汝负我命,我还汝债。我吃过你,伤害过你,我欠你的命债,我要还你的债。你欠人家就得还。那他要多了,本来只该他十块钱,他要一百块钱;我只吃它一次肉,他要吃我全身,那这一吃全身就贪多了。我在北京的时候,我小时候,蒙古有个国王叫德王,他也在北京。别人问我说:这个德王可不得了。我说:什么事不得了?这时候我已经出家好多年了,我在慈老法师那儿,跟他讲经时候。他说:他一天要吃一只羊,他一天一顿一只羊,哪里给它卸成肉他就把它吃了。我说:大概这些羊欠他的命债。吃的时候高高兴兴,我说将来他要还的,那他还的不就是几口肉了,他要还它身命还。或者这些羊欠他的,他现在是收债的。两种因缘。但是可能要过分了。要过分了,你欠我十块钱,我这回一要我跟你要了一百块钱,那我倒欠他九十块钱,那来生他又要他九十块钱,不见得要的正恰当。所以生生世世循环不已,就是这样子。我欠你的命,我要还你命。经过千百亿劫,就是互相生生死死的。

【汝爱我心,我怜汝色,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缠缚。】
这谈恋爱的。见着这个人有感情,完了,过去生你欠他的,或者他欠你的,纠缠不清,这种因缘说不清楚。你说人跟人太多了,他并不是人见人就相爱,因为他过去的因缘,他才相爱。所以曾经有位道友问我,他说:老法师,你说人跟人,历史上像貂婵,像那些美女。我说:不是女美不美,也不是男的美不美,是什么呢?他的爱缘。那很丑,他跟她有缘,别人都嫌,他就爱她。你看她很美,业很重,变成妓女。妓女哪个不美?不是她美,她装扮的美,就是她欠的业太重。汝爱我心,我怜汝色,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缠缚。这类事情说不清楚了,没办法!比如说我们这些个出家道友们,难道说都没缘吗?不是的,他断了。听到这句话吧?斩断尘缘。也有,现在放下了,斩断了,你也不缠我,我也不缠你,一切众生跟我没有个缘。

【惟杀、盗、淫,三为根本,以是因缘,业果相续。】
所以在世间上为什么众生能生生死死的,就是杀盗淫三根本,杀盗淫或者贪瞋痴,贪瞋痴广,杀盗淫局限。以是因缘,业果相续,有完有了吗?业果相续。

【富楼那,如是三种,颠倒相续,皆是觉明,明了知性,因了发相,从妄见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次第迁流,因此虚妄,终而复始】
富楼那,如是三种,颠倒相续,说根本了;皆是觉明,明了知性,因了发相,从妄见生。这一句大家都能明白了,不要怎么解释了。山河大地,诸有为相,次第迁流,因此虚妄,终而复始。这个是讲什么?说我们那个妄名,接前文,那个无明相,讲无明的,无明把它分开来详细解释,了知性即妄。这个了知之性体本身就是虚妄无明,妄就是无明,再发生业相、转相、现相,这个咱们讲过好多次了,大乘起信论专讲业相、转相、现相。所以说无明不觉生三细,就是业相、转相、现相。这三相还是八地、九地菩萨断的,咱们离着还很远很远,达不到业相、转相、现相。智相是七地菩萨,智相、相续相、执取相、起业相、计名字相、业系苦,这些个同那个妄见而生,从细生的粗惑。

【富楼那言:若此妙觉,本妙觉明,与如来心,不增不减。无状忽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
富楼那言,这个时候富楼那向佛说,若此妙觉本妙觉明,与如来心不增不减。无状忽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好像无因就起来了。众生因为有性有体才有始,如来把这个断了,那如来的果德就有终,有始有终。若是一切众生都具足妙明觉体,本来自己就妙,若此妙觉本妙觉明,本来自妙,那有世界这个障碍就不应该有,怎么会成碍呢?本来自觉,自觉还有什么众生的迷呢?就是本来就明,就没有业果这个昏闇;有了之后,像如来你还元了,平等一如了,佛心比众生心一个,在佛不增一分,在众生没减少一分,众生心跟佛心不差毫厘。山河大地这一些有为相,无因无故的就生出来了。众生最初无故的就妄加明于觉,从迷入迷,无状忽生,没有什么情况就生了山河大地一切有为相。

【如来今得妙空明觉,山河大地,有为习漏,何当复生?】
如来今得的妙空明觉,山河大地,有为习漏,何当复生?富楼那问佛说:如来,你这个果德有没有终的时候呢?现在这个妙空明觉,就说你这个妙明的真空,弥满了清净,其中没有其他任何的杂物,如摩尼珠;明觉妙明的本觉,一切的尘埃障碍都没有了,跟大圆镜子一样的。众生从真起妄,如来返妄归真,山河大地这一切有相的众生,他们所做的、所行的、所造的无漏业的业因,习成了无漏业的业果,但是同在大圆镜中之内。一切众生本来就成佛道的,为什么要有一切无明呢?若是有无明,是众生本有的吗?何因何缘?十方的一切众生,本来都是佛,本来都可以成佛的,后来起无明了,那一切成了佛之后,以后还回到众生来吗?还生烦恼吗?这是他的问号。富楼那对这个就不理解了,说:成佛是不是就达到极点了,以后真正什么都不会再来人间了,也不会再受苦难了?

【佛告富楼那:譬如迷人,于一聚落,惑南为北。】
佛告富楼那,譬如迷人在一个聚落里面,惑南为北。若有一个人迷了,迷了方向了,惑南方当成北方,惑东方当成西方。

【此迷为复因迷而有?因悟而出?富楼那言:如是迷人,亦不因迷,又不因悟。何以故?迷本无根,云何因迷?悟非生迷,云何因悟?】
那这个迷因什么而有的呢?怎么又离开迷了呢?因迷而有,因悟而出呢?富楼那就答覆佛的问号了。佛给他解释,用这个方法解释。如是迷人,亦不因迷,也不因悟;不是因为迷才迷,也不是因为悟才迷。何以故?迷本无根,云何因迷;悟非生迷,云何因悟。此迷因迷而有,因悟而有,就是这么句话。如是迷人这个迷,他是因迷而产生的?还是因悟而产生的?迷本没根,怎么来的呢?这是假这故事,显法的。说一切法,妄就从真起的吗?迷,因为悟了就离开迷了吗?从真起妄的这个话不可以说,不成立,法中不许真能起妄。但说妄依真起,妄是依真起的,不是真起妄,如影子从镜里头现的,不是镜子里头生出来一个影子。

说无明迷,把它假设为无明。悟,喻本觉。无明,不是因无明而有无明,不是因为本觉而出来的无明。无明无根,云何迷,喻无明之先没有个无明。无明之先没有个无明,那无明是因无明有的这句话说不通了。所以富楼那这个问,佛就答覆他了。

【佛言:彼之迷人,正在迷时,倏有悟人,指示令悟。富楼那!于意云何?此人纵迷于此聚落,更生迷不?不也!世尊。】
佛说迷的人,正在他迷的时候,突然间有个悟人,有个明白的,指示他令他开悟了。富楼那,于意云何,这个人纵迷于此聚落,更生迷否?否也,世尊。佛说佛成了佛之后断了无明,无明还起不起这个意思,富楼是这样问佛的。佛言:迷了聚落的这个人,人家告诉他,他辨别清楚了,他以后还迷不迷?富楼那答覆说:他不会再迷了。否也,世尊,他方向迷了,别人告诉他,不迷方向了。

【富楼那!十方如来,亦复如是。】
那十方如来开了悟了,成了佛了,还会迷吗?拿这个比喻证明佛不会再迷了。成了佛了,还迷呀!

【此迷无本,性毕竟空,昔本无迷,似有迷觉;觉迷迷灭,觉不生迷。】
这个迷没有什么本,它的性是空的;迷无本,它的性是空的。原来就没有迷,因为感觉有个迷了,似有迷觉,觉到迷了;觉迷迷灭,等他一觉悟了,迷都没有了,觉不会再生迷。就是觉了之后不会再迷,这么句话。迷不是从觉里生来的,觉怎么会生迷?这两句话辨别的很多,大家如果看注解去了解去。

【亦如翳人,见空中华,翳病若除,华于空灭。忽有愚人,于彼空华所灭空地,待华更生。】
亦如翳人,有一个眼睛发华的翳目的人,见空中华。等他把眼睛病除了,空中还有华吗?空中那华就灭了,灭了就没有了。空中哪有华?有个愚痴人,看那空华灭的空处,他在哪等着,等着华再生。那不是生华,这个大家都懂。不是有个故事嘛!一个打猎的看那兔子在那树底下,他一来了兔子就跑了,他就在那树底下等着,等着兔子回来,这叫守株待兔,这个故事大家都知道。这跟那一样的,就是那么个意思。

【汝观是人,为愚为慧?富楼那言:空元无华,妄见生灭,见华灭空,已是颠倒,敕令更出,斯实狂痴,云何更名,如是狂人,为愚为慧?】
汝观是人,为愚为慧?你说这个人,这个兔子在树底下跑了,这个人在那树底下等那兔子回来,他是个有智慧的、还是个愚痴人?富楼那言,空元无华,空中本来就没有华,华不是空中生的,空中也没有华,这是妄见,妄见的生灭。见华灭空,见着华把空灭了,这就是颠倒了,哪里空中还出华?斯实狂痴,简直是疯狂、是傻子。如是狂人,为愚为慧。这个狂人有智慧没有?是愚痴人、是有智慧人?

【佛言:如汝所解。云何问言:诸佛如来,妙觉明空,何当更出(生也),山河大地?】
佛言如汝所解,你这个说就对了。云何问言,诸佛如来,妙觉明空,何当更出山河大地?佛已经证得妙觉明空了,还要产生山河大地?这是已知空华不再出了,佛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如是。真空的寂体,这就是佛断德,一切众生也如是修、也如是断,妙觉明觉,妙空明空。佛的智德究竟的时候,怎么会还有、怎么会还再生,就是这样子。觉了就是佛的智慧,不可思议的如如智慧;明了就是佛的妙用大用,从体起的妙用。

【又如金矿,杂于精金,其金一纯,更不成杂;如木成灰,不重为木。】
就像金矿,杂于精金,矿里头有真金。这金子已经在矿里提出来了,它还会回回去杂吗?还回去跟那个杂石混在一起吗?木头烧成灰了,如木成灰,灰还会变回木头去,有这种事吗?

【诸佛如来,菩提涅槃,亦复如是。】
一切诸佛成了佛之后就永远成就了,怎么会还变回众生?这是佛答覆富楼那,不要生这个想。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