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首楞严王三昧的六字真言

所有的事情,都是你内心显现出来,让你自己受用


                      净界法师


   【阿难!譬如有人,手足晏安,百骸调适,忽如忘生,性无违顺。】


    佛陀说:阿难!佛陀也是讲譬喻说:比方说有一个人,这个人的双手双脚四肢,都非常的安适快乐,百骸调适,百骸就是整个身体非常的调和顺畅,他的内心的感受是快乐的,他整个身体的感受是顺畅的。那么就在这安乐顺畅的过程当中,忽如忘生,性无违顺,他突然间忘掉自己身体的存在,他心中的感受也消失掉了,那么这个时候内心性无违顺,他的感受是安住在不苦不乐。这个违就是不如意的境,就是一种痛苦的感受;顺是快乐的感受。也就是说,我们本来的面目,从空观的角度来照见感受─当你问感受说你从什么地方来?诶!我们本来没有这种感受,人生本来是没有快乐也没有痛苦,那本来面目是一念清净的心性,没有感受,那现在怎么就有感受呢?看下一段:

    【其人无故,以二手掌于空相摩,于二手中,妄生涩滑冷热诸相。受阴当知亦复如是。】

    心性本来是没有快乐、痛苦这件事情,但是突然间无缘无故,在过去的某一生当中,遇到某一件事情啊,就以二手掌;这个二手掌,比喻这个根、尘─六根面对六尘,可能你是眼根看到佛像去礼拜,或者看到僧宝去供养,或者遇到法宝种种的赞叹学习;这个六根攀缘清净庄严的六尘,根尘的互相摩擦作用,或者是你过去六根去攀缘五欲的六尘,在那个地方互相摩擦作用,就把你今生的感受创造出来了。

    那么这个感受有四种——涩、滑、冷、热。蕅益大师说:这个涩─苦涩,就是什么呢?三恶道痛苦的感受;这个滑指的是人天的安乐感受;这个冷是二乘的这种偏空枯寂的感受;这个热呢?是菩萨慈悲荣耀的感受。这四种感受,就是这整个九法界的感受,就是我们过去生六根攀缘染净的六尘,然后相互的作用(就是:造业),就把你的感受创造出来,而我们现在的感受亦复如是,所以这感受也不真实,是个人的循业发现。

    我可以举一个很清楚的事实:比方说,我们有一群人,四、五个在一起喝茶,其中某一个人讲一句话,三个人听,觉得没什么,其中一个人听了就很痛苦。那你说:你的痛苦感受从什么地方来呢?你说,是这一句话引生的。不对!如果这句话,真的可以使一个人痛苦,那其他的人听到,都应该痛苦才对啊!其他三个人听了都没感受,那表示你自己有问题。我们自己这方面:可能我们曾经去毁谤过别人,我们曾经有过口业,所以应该说:这句话,去启发我的业力。它只是敲门,那真实的感受是你的业显现出来的。

    我告诉大家一个事实─世间上没有一件事情是从外面来的,所有的事情,都是你内心显现出来,让你自己受用,这叫自变自缘。唯识学说:你自己变现一个相状,你自己去受用攀缘。外在的人事永远只是一个助缘,没有一件事情是离心别有的─离开你的心另外存在,不可能的事情。

    我个人体验很深的一件事情:我在僧团住了二十二年,我出家二十二年,我除了在外面讲经以外,大部分都在僧团待着,我就看这个人啊,一个人发心出家了、又走了,来来去去看了几百个。你看一个僧团,我们住同样的房子,穿同样的僧服,吃同样的饭菜,有些人整天是愁眉苦脸,有些人内心充满了快乐,很奇怪啊,同样的环境啊!在家人就不用讲,因为在家人,有些人福报大、住大房子,我们出家人是:你不管你福报大小,你来到僧团是一视平等;但是同样的环境接触的时候,福报大的人,他的善业力强,他跟外面的环境接触的时候,他自己变现的这一部分是快乐的;你有罪业的人,你本身的罪业跟饭菜接触的时候,你自己变现这一部分是苦恼的,这是个人循业发现!你迟早要明白这个道理,你才可以去改造你自己,我们一般人,都是把所有的过失推给别人,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一生、一生,我们错误的、痛苦的历史一再的重演,因为我们永远找不到问题的根源。

    一个人不能自我反省回光返照,那你就没有一个美好的来生,你今生就空过了!一个菩萨,你可以有一个不满意的过去,你也可以有一个不是非常满意的现在,但是你一定要有一个非常安乐的未来;就是你要觉悟:你要先知道生命是怎么回事。所以一个人,当你面对某一个人事痛苦的时候,你要做的只有一件事情─去佛堂忏悔!对啊,去佛堂忏悔,你自己的业显现出来的,别人只是一个助缘。所以这个人的感受,是自己两个手掌把它摩擦创造出来的。所以你想知道你前生到底都做了什么事情?你看你的感受就知道了。感受是看过去,下一个想像就看你的未来,这个想就很重要了。

TOP

念佛不等于修净土法门!!!


                     净界法师


    我前一阵子到竹山去,在竹山的商店,跟一个一贯道的居士在聊天。他告诉我,他是一个一贯道的点传师父,这是很高的阶位。那么聊天以后,他问我说:你们净律寺有没有打佛七啊!我说啊,我们定期打佛七!他说你可不可以让我参加。 我说你欢喜念佛,他说是啊!早晚课,早上晚上都念佛!我说你为什么念佛,他说我事情太繁忙,我在做生意,有很多人事的繁忙,他说在念佛的时候让我的心静下来,静一静,他说一念佛就让心静下来,这个念佛好不好?


    我说那你念佛的时候,你内心有没有观照力啊?你相不相信佛号是一个大的功德力,它有救拔你!他说我不相信。

    他就是把佛号拿来念一念,把心静一静,如此而已。当然世界上是因果相续相应,这样的因地不能构成净土法门,只能够说你在念佛,但是不能说是在修净土法门,因为你念佛的时候,没有观照,没有信心,没有往生的愿力,就表示不能跟弥陀感应道交。

    当然佛号给你在内心中带来一点安乐,如此而已!不能造成一种出离三界,成就解脱的一种这么大的力量。不可以!

    因为弥陀功德要对你产生救拔,一定是你自己对弥陀产生信心,自己成就往生的愿力,这个功德才能够开展出来。否则你念佛只是用佛号把心静一静,如此而已!

    印光大师说,你把摩尼宝珠换糖果吃了,如此而已!所以这个地方,就特别强调信愿。当然我们对弥陀的信心,乃至于往生的愿力,是建立在对于净土的,就理的一种透彻的了解,不是说你要我相信我就相信,这样的一种盲信是不能抗拒你心中的妄想,这真实兴趣的栽培,在对于净土的整个涅槃的透彻了解。然后你抓住内心对弥陀的皈依,然后对净土的往生愿力的生起,这个时候也有信愿净土,你再来忆念弥陀的圣号,那你每一句佛号跟佛陀的功德,念念的感应道交,念念的成就往生净业,所以我们在念佛的时候,有时功德开展不出来,那是因为我们没有正确的念佛!

    一切法因缘生,你没有创造功德的因地,没有成就功德的因缘,至少这个果报不能出现。所以这个地方,信愿持名,缺一不可。

TOP

你的未来─就在你一念的想像力!



                    净界法师



    这个【想】它有二个相貌:


    第一个、于境取相:感受是没有相状的,它是一个快乐跟痛苦的感受,这种直觉的感受。这个想阴它开始去攀缘一个相状,他心中肯定有一个相状,可能是一个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等等,有各式各样的相状。

    第二个、然后在这个相状里面,开始施设名言;这个名言就是分别,产生善良的分别、产生邪恶的分别。

    总之,身为一个想像,第一个捏造一个相状出来,第二个在上面不断的分别,然后开始准备造业了;想就到了思,下一个行阴就开始造业了。我们看这个想阴对我们影响是太大了,尤其是:你的未来─就在你一念的想像力!

   【阿难!譬如有人,谈说酢梅,口中水出,思蹋悬崖,足心酸涩。想阴当知亦复如是。】

    佛陀解释想阴也是用譬喻的,佛陀他讲出两个譬喻:第一个、谈说酢梅,口中水出:这个人他嘴巴本来没有口水,但是他心中想像酸酢,想像这个梅子,当他把这个酢跟梅子的相状现出来以后,他在那边谈说(谈说:就是分别,不断的分别。)诶!这时候他的嘴巴就自然的流露出口水出来。

    举曹操的例子:我们中国有一个公案叫做望梅止渴,曹操他带军队去行军的时候,到了一个丛林,迷了路,这个士兵又饥又渴,士气很低落。曹操这个人很聪明,他出来讲话说:大家不要怕,我知道在前面不远的地方,有一个梅子林,那个梅子又酸又大,我们继续往前走,一定可以找到梅子林,就可以解渴了。那么曹操讲这个话的时候,一般人缘这个话,他就会出现相状嘛,每一个人就有想像力了,我们听到这句话就会想…哦!里面有一个梅子又酸又甜。诶!这个时候口水就出来了,口水一出来的时候,这个饥渴的相状暂时就舒缓了,士气大振,就往前走,果然找到水,所以你说,你的口水从什么地方来呢?就是想像出来的嘛!

    第二个、另外一个情况【思蹋悬崖,足心酸涩】。这个人他没有真正的站在悬崖,但是他思惟自己蹋(蹋就是站立)站立在一个万丈的悬崖当中,这个时候他的足心就有酸涩的感受出现。所以:口水从什么地方来?足心的酸涩从什么地方来?就是我们想像出来的。【想阴当知亦复如是】,我们过去的想像力、分别功能就是从这个地方而来。大概一个人的未来,就看你平常遇境逢缘,经常用什么想像,大概就知道你来生将往哪里而去了。

    这个想像在唯识学上说,它对我们生命未来的影响,有两个重点:第一个、影响你是不是安乐。第二个,影响你是不是解脱。

    一、我们从安乐来看:

    比方说,我们现在想像一个杯子,里面装了半杯的柳橙汁,那么你面对这样一个所缘境的相状的时候,一个杯子有半杯的柳橙汁,你产生什么样的分别?有些人说:哎呦!不错哦,还有半杯哦!这个人今生跟来生,他快乐的时间多,因为他经常想像他拥有多少。那么有些人说:哎呀!糟糕了,这个柳橙汁剩下半杯而已!他看到那个空掉的那半杯,他看到了他失掉的这一部分,这个人不管你福报多大,你未来的生命,痛苦的时间肯定多。你经常思惟──你的想像力是着重在你得到的这一部分,你拥有多少,你的快乐的时间会长一点;你经常去思惟你失掉的部分,那你未来的生命,不管你福报多大都没用,痛苦的时间肯定多,因为你的感受业力显现出来以后,要经过你想像的转换。

    我们第六意识的想像力,对福报的影响很大,尤其是年纪越大的人越明显!你看,差不多四十岁是一个转折点,我们四十岁之前,从唯识的角度,那个受─六根特别敏感,对不对?年轻人他那个舌头、他那个身体的感受,舌头的感受跟外境接触的时候特别强,他对外境的苦乐感受特别厉害;但是到了年纪大了以后,他的六根暗钝,你看年纪大的人,他吃什么都没什么感受了,他六根暗钝了嘛!但是你讲一句话刺激到他,那不得了、非常严重。

    在﹝唯识学﹞上说:年轻人重视的是身受,老人家重视的是心受─内心的感受,因为他六根暗钝了,所以诸位,你跟老人家讲话要小心一点啊!他是靠著想像力在过活的,因为他跟外境几乎没什么接触,因为他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用了五六十年,大概该破了破、该坏了坏,他吃什么都没感觉了;那么他的生命是从什么地方而来呢?完全靠想像!一个老人家,你讲错一句话,他这一句话放在心里面好长、好长一段时间,他是活在自己的想像——心受。

    这个受、这个想像我们可以这样讲:外在的环境我们没有选择权,我们今生会遇到什么人、遇到什么事、你会跟谁在一起,这一部分,你如果一定不满意,你要怪前生的你,你改变不了的!所以外在环境的这一部分,你没有选择权,你来到人生,你对今生外在环境,只有两个字认命,就只有这样子。佛陀不改变外境的,身为一个释迦牟尼佛,万德庄严的佛陀,琉璃王要灭释迦族的时候,佛陀用神通力三次的阻挡,还是没有成功,琉璃王照样把释迦族给灭掉;目犍连尊者不服气,用钵救了五百个释迦族,想要留了做种,结果变成血水。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一旦这个业成熟的时候,佛陀都不能改变。

    你要永远记住──我们是生长在一个有漏的、就是有残缺的世界;这世界充满了安乐,但是也充满了痛苦,这一部份你改变不了,但是你可以选择:我用什么样的想像来面对,这个你可以选择的。

    你看有一个公案说:有一个老太婆,这个老太婆她有两个女儿,她大女儿是卖雨伞的,小女儿是卖冰棒的。到下雨天的时候,老太婆就很痛苦!哎呀,下雨天我的小女儿冰棒卖不出去了;出太阳的时候老太婆也很痛苦,糟糕了,我的大女儿雨伞卖不出去了,所以都很痛苦。后来善知识说:你不要这样想,你换个角度,你下雨的时候,你想想你的大女儿,把那个所缘想像力放在大女儿身上,哎呦,雨伞卖得不错;那么出太阳的时候,你想像你的小女儿,诶,不错啊!冰棒卖得不错。大女儿要卖雨伞、小女儿要卖冰棒,这老太婆没办法作主的,他作不了主的;我们不是上帝,我们对生命没有主宰性,但是你心中去面对生命的时候,你要怎么去想像,这是你可以作主的!

    我必须提醒大家一件事情─如果诸位受了菩萨戒,你在发菩提心,修菩萨道的时候─曾经有一个法王说,一个人要行菩萨道,你不能让自己落入到非常痛苦中,不可以;你的生命经常活在痛苦当中,你很难发菩提心。佛法不追求快乐,但是要追求安乐,适当的安乐,你连你自己都不可能让你自己安乐,你怎么让众生离苦得乐呢?所以我们改变不了外境,但是你经常要作正面的思考,这一部分是你可以作主的。

     二、当然这个地方讲安乐道,那解脱道更是如此!

    极乐世界的功德,你对佛号的皈依;一个人对佛号万德洪名,然后一心归命,那你这个佛号的功德,要跟极乐世界的庄严相连结才可以,这部分我们等到《念佛圆通章》再来说明,我们如何把佛号跟极乐世界的功德做一个连结,然后对佛号产生强烈的皈依。总而言之:你修学当中,你想要让你今生活得安乐,更重要你要创造美好的未来,你的想像力很重要。

    你看你…你有财富的时候,你用什么方式来想像,你喜欢跟人家分享或者独自占有,这样的一个想像开始运转的时候,其实你来生的相貌就开始出现了,所以我们的想阴会决定我们今生的苦乐,也会决定你来生的去向。

TOP

心中爱根未曾放得下,如此佛只听念,爱只听长!


                      净界法师


    而今念佛,念念要断这爱根。


    这个就很重要了。我们想要远离三界,就必须把这个爱根的烦恼对治了,把他消灭。

    但是呢:即日用现前,在家念佛,眼见儿女子孙,家缘财产,无一不爱,则无一事一念不是生死活计。

    但是这个爱的烦恼啊,无始劫来的串习,因为它每一次的受生都有它的活动,所以它不断地造作啊,势力也特别大。那我们在日用现前,就是在家里面啊,平常啊,看到儿女子孙啊,看到眷属啊,这子孙很可爱啊,眷属的情执,或是你各式各样的事业、财产,很丰富,那么我们对这种事情,就有一种爱的心念。那么由这种世缘所引生的念头呢,都是生死的活计,都是生死的业力。

    一般来说,福报大的人啊,生死的业力会更大,这句话是印光大师说的,这当中是有道理的。因为你的福报越大、你的眷属越圆满啊,家庭事业做的越大,你很容易动爱烦恼。你很容易动爱烦恼呢,就表示你在三界的力量就很强。反倒是有一点逆境的人,有点障碍的人啊,他比较容易厌离娑婆。所以这个地方也是有差别的。所以说:

    正念佛时,心中爱根未曾一念放得下,如此佛只听念,爱只听长。

    假设我们在念佛的时候,我们这个佛号的力量,并没有面对爱烦恼来对治,那么这个时候呢,一方面,我们在念佛,增长念佛的一种力量,心中有一种念力。但是一方面,爱烦恼也念念在增长,两个方向都在增长,正忆念在增长,染污的烦恼也在增长。所以说呢:

    且如儿女之情现前时,回光看这一声佛,果能敌得这爱么?果能断得这爱么?若断不得这爱,毕竟如何了得生死。

    这个事情是这样的:我们一般念佛人,若是不看经论啊,就会以为,念佛,就是一个数目。我今天念五千声,念一万声,好,功课做完了。内心哪,只是把佛号当作一种功课。当然,这当中不断的熏习啊,心中对佛号有一种强大的念力,这也是事实,不断的熏习啊,它有力量。但是呢,并没有从这佛号当中生起一种观行——观照的智慧。这种厌离娑婆的愿力没有栽培起来。因为没有厌离娑婆,这个时候,我们不断的念佛,这个爱烦恼也不断的增长。世间的事情,你不对治,它就要增长。

    这个地方就会有问题了,临终要保持正念就会有问题了。

TOP

善用想像力,你的生命会有很大很大的突破!


                    净界法师


    我们讲因缘观,因缘观是增上的功德,增上就是突破的意思,你要从你现在的点要往前迈进,这个时候因缘观是很重要的。现代有很多很多的心理学家,都证明人类的内心当中,最大的潜能就是你的想像力。一个人如果能够善用想像力,你的生命会有很大很大的突破。


    比如说阿弥陀佛这个圣号,你念阿弥陀佛的时候完全没有想像力,那这个佛号是不能带你到净土去的,你没有信愿嘛!你看一贯道的人,他为了让内心安定,他也念佛,他没有想像力,他不知道这个佛号的道理,这个佛号念起来,对他只是安定内心。你说我念这句佛号,我认为我这句佛号,能够让我来生做大国王,你念佛的时候,把这个佛号想像成大国王,来生就变成大国王,就是把那个摩尼宝珠变成糖果吃掉。

    如果说你念这句佛号,你想像这句佛号就是整个弥陀功德的化身,他就是整个功德的代表,你跟佛号接触的时候,就是‘即众生心,投大觉海’,弥陀的功德就是你的功德,自他不二。你生起这样的想像,这个佛号就满你的愿。

    那你说这个佛号的功德是什么?你说呢?你说它是什么功德,它就是什么功德!所以一切法的相貌,是没有真实相的;没有真实相,就是大家有很多想像的空间,就是这样子。

    我想我们一个修行人,你要善于利用你的想像力,对你会有增上。比如说,有人一天到晚挑你的毛病,他就批评你、障碍你,你想像他是你的怨家,那这个怨家果然就是怨家,而且愈来愈严重;你想像他是你的善知识,我因为他会不断的进步,诶,他果然是你的善知识。所以佛菩萨告诉我们‘把怨家当善知识想’,这都是想像力。

    所以,我们不要老是活在眼前的点,我是觉得一个修行人,要有一些丰富的想像力,当然这个想像不能够随顺你过去的习气,要从经论上的学习产生的想像力,这样子你会增上。一个人的心中,完全不做想像力,好的也不想、坏的也不想,就是这样一天过一天,那你很难突破自己的生命,你的生命就是这样子。你想像有极乐世界的存在,想像这句佛号就是弥陀的功德,这个都非常重要,想像每一个人都是菩萨,只有你是凡夫。所以,一个人善用自己的想像力,对你的生命是有很大的突破。

TOP

我们心中所期待的东西,是不存在的!


                     净界法师


    我们学到这个地方,有一个观念大家要了解。我们有情众生,特别是佛弟子,当然强调离苦得乐,我们希望今生的生命,乃至于来世的生命,能够离开痛苦得到安乐,这是所有佛弟子共同的希望。来世的安乐,每一个人的规划不同,有些人想要增上身、有些人想要求生净土,我们都尊重大家的抉择。但是今生的安乐,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但是今生怎么成就安乐呢?佛陀在经典当中一再的强调:少欲知足是安乐的根源。佛陀在经典上说:「多欲为苦;少欲知足,身心安乐。」

    中国文化最高的就是《易经》。《易经》的根本思想,它提出一个重要的论点说:「祸福相依」,就是人生有它福乐的一面,也有它zai 难的一面,这是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得到的,而这二个东西是经常存在的,祸中有福、福中有祸,所以福报不能享尽,《易经》的思想是这样子的。就是说一个人会痛苦,基本上的因素就是:我们对人生有一种错误的期待,我们总希望人生应该要十全十美,我的身体应该要健康、外表要庄严、别人对我都非常的好,各种的人事因缘都风平浪静。

    但是我们心中所期待的东西,是不存在的。

    我们过去造的业力,有善业、也有罪业;但是我们在得果报时候,我们却不喜欢罪业表现出来!所以我们对生命产生错误的期待,这个是一个痛苦的因素。

    我们一个人少欲知足,就是你有智慧的观察:其实人生带一点缺陷,这个人生才能够正常而持久。诸位要知道,我们前生造了善业,但是也造了罪业,我们必须让罪业有释放的管道。这句话你要听懂,你就知道为什么要少欲知足。就是说,你一定要让罪业有释放的管道;你把罪业释放的管道全部塞住,那不吉祥的事情就即将会出现,乐极就会生悲!

    你要能这样子想,你很自然的就少欲知足,不追求圆满,这个地方有缺陷是正常的,人生本来就有缺陷,迟早要去了解这个真相。知道祸福相依,带有一点缺陷,这个人生才是真实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