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净界法师】【愣严与净土】

二十五圆通之二十五 观耳根(二十八)

净界法师

    庚四、放光现瑞总印

  佛陀放光,放光包括释迦牟尼佛放光,包括十方如来作证明放光,拢总的印证前面二十五圣所说的圆通法门一一都是真实的。因为前面都是阿罗汉,都是菩萨讲的,那佛陀如果不来作印证,谁也不知道讲的是真是假,所以必须佛陀作印证。

  圆通总相

  以自彻他

    尔时世尊,于师子座,从其五体同放宝光,远灌十方微尘如来,及法王子诸菩萨顶。

  当二十五位的圣人都说明他过去修学的圆通本根以后,释迦牟尼佛就作一个印证。

  尔时世尊,世尊指的是本师释迦世尊,于师子座,从其五体同放宝光,五体指头部四肢,但是蕅益大师说,其实这五体指的是他身体的全部。

  为什么五体放光呢?表示整个根尘识乃至七大,都是无上殊胜的法门,都是平等无二的,所以同放宝光。宝光远灌十方微尘如来的头顶,以及与会的法王子诸大菩萨的头顶。

  以他彻自

    彼诸如来,亦于五体同放宝光,从微尘方,来灌佛顶,并灌会中诸大菩萨及阿罗汉。

  释迦牟尼佛灌完顶以后,微尘的如来,他也在他五体整个身体的全部当中,他也同时放出微妙的宝光,远从十方来灌本师释迦牟尼佛顶,以及灌与会的诸大菩萨跟阿罗汉的头顶。

  这个地方,蕅益大师乃至古德的开示说有二层意思:

  一、释迦牟尼佛灌诸佛的佛顶,诸佛也灌佛陀的佛顶,那表示在果地上,诸佛所证的道是相同的,就是如来藏妙真如性,所证的不生灭的理性是无二无别,不管他的过程怎么样,结果是一样的,佛佛互相灌顶。

  二、佛陀也灌菩萨的顶,这表示什么?表示因果是不二的。菩萨在因地以不生灭为本修因,这个本修因跟诸佛所证的是一样的,只是量不同而已。我们常说:因赅果海,果彻因缘,菩萨依止不生灭心而生起观照的智慧,观照智慧又去回光返照不生灭心,如是的辗转把根尘识慢慢破坏掉。而他所依的不生灭心,正是诸佛所证的不生灭心,因果是不二的,所以诸佛也灌菩萨的顶,也就是说他们已经成就诸佛一部份的功德,已经成就少分的功德,这一份的功德是无二无别。

  圆通别相

  声色微妙

    林木池沼皆演法音,交光相罗,如宝丝网。

  教法不可思议

  以下以教理行果来说明他的音相。

  林木指的树林,多的叫林,一棵称木;池沼指的是水池,大的叫池,小的叫沼。

  整个树木水池都演说中道实相的法音,所谓观相元妄,观性元真,相妄性真的中道实相,所谓即空、即假、即中的这种微妙的音声,这种光明互相的交集,互相的含摄,就好像七宝所成的蛛蜘网一样。

  这种教法就像禅宗说的:山色无非清净色,溪声尽是广长舌。从大乘的圆通止观来说,其实你日常生活当中,每一个法都可以当所观境,只要你愿意回光返照,你所见到的人、所做的事,都可以当所观境。小乘的四念处他一定要息诸缘务,没有一个止观是可以在生活当中修学的,小乘的四念处跟生活上几乎是没有什么关系的。但是大乘的止观,他是每一个众生都在为你说法,都在告诉你相状是虚妄的,你的信心才是真实的,它的每一个法都是这个道理。

  这地方讲教法不可思议,以下讲理法不可思议。

  悟证相应

    是诸大众得未曾有,一切普获金刚三昧。

  理法不可思议

  众生就在一一法当中,每一个人都能够回光返照未曾有的见闻。依止不生灭的理性,如理思惟,都能够普获金刚三昧的理性,都能够从生灭的相状当中悟入不生灭的理性,这个不生灭的理性是不可破坏的,叫《金刚三昧》,它不随时空而破坏。

  妙行庄严

    实时天雨百宝莲华,清黄赤白,间错分糅,十方虚空成七宝色。

  行不可思议

  这时候天空雨下百宝莲华,莲华表示菩萨的六度万行是因果同时的,以不生灭心生起妙观智,以妙观智又还照不生灭心,因果是不二的。这因果当中包括青黄赤白四种因相,这表达菩萨的十行、十住、十回向、十地四种的因行。而这四种因行它也不是完全独立的,互相之间有相互糅和的关系,因为四种的因行都是依止不生灭心而起的,有互含互摄的效果,所以十方虚空成七宝色。十方虚空是表示我们众生暗钝的心性,而转成光明的心性;七宝色是心中的妄想无明慢慢的破坏,无量无边功德的真如本性慢慢开显,透过六度万行慢慢开显。

  大乘的圆通止观,依理生起的妙行不可思议。

  性相圆融

    此娑婆界大地山河,俱时不现,唯见十方微尘国土,合成一界。

  结果不可思议

  透过六度万行会有什么结果呢?

  整个大地山河,大地山河当然是高高低低,这种对立的我相人相,就暂时隐没而不显现。比喻凡夫的颠倒妄想慢慢的消灭。这时候十方微尘国土合成一界,这表示从对立的我相人相的生灭心,产生一真法界平等不二的一念心性慢慢的现前。

  这个地方是赞叹圆通止观的因地,以下讲果地的妙用。

  法乐充满

    梵呗咏歌,自然敷奏。

  果地的妙用

  十方诸佛以清净的梵呗,赞叹如来藏妙真如性所生起的利他的妙用,包括三十二应身,包括十四无所畏,包括四种不可思议的无作妙德,一一都值得赞叹,而这种赞叹是自然的任运生起。

  这地方总结二十五圆通,从因到果乃至于果地的妙用,种种不可思议的殊胜,用这个来作表法。

  我想有一句话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我在读蕅益大师的批注的时候,他说:菩萨为什么有这么多功德?因为他从无所得下手,所以他最后无所不得。

  思考是很重要,我们在读大乘经典的确很多是做不到,但是你的心中要有一种随喜赞叹,要心向往之,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这样你未来的生命才有希望。你不能老是修行你做得到的,做得到的你永远都是凡夫,我们要有所突破,我们一定要看些我们做不到的。但是做不到的这种观念,你先认同这种观念、你先认同。我们为未来的无上菩提的善根,先把它种下去。哦!原来我们凡夫是不断的追求,结果我们是什么都没有,而菩萨是一直舍,最后无所得,最后离一切相,最后即一切法。

  我想这种观念是很重要,我们至少知道我们努力的目标在哪里,先成就无所得的清净,然后才从无所得当中产生广大的功德,自受用他受用。你如果能掌握这样的思考,你读大乘经典就很受用,你就知道你未来的努力方向。至于很多妙用这一部份,我们只有随喜赞叹,但是你要掌握它的方向,我们努力的目标。你不断的用这个目标来自我要求,我们就能够慢慢的增上、慢慢的增上。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如何跟根尘识保持一个适当的距离!

净界法师

    当我们在修学《首楞严王三昧》的时候,也就是我们面对所有的人事的因缘,开始回光返照正念真如,这当中我们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恢复我们本来的面目。我想我们今天要有个观念,《楞严经》的修学跟其他经典是不太一样的,其他的对治止观都是在内心当中增加一个功德。本经的意思不是这个意思,它只有一个目的,就是把你原来的面目把它恢复出来就好,不要增加什么东西,还它的本来面目。

  有很多人都问我,从念佛的人角度来说,我们为什么要恢复本来面目,我们现在的面目来念佛有什么缺点?这个问题值得我们去了解。

  我们凡夫现在的情况是这样,我们一念心开始生起作用的时候,一定要经过根尘识的相互的作用,我们一念明了的心,一定要依止根去攀缘尘产生一个了别的识,这样我们才能够产生一个认知的功能。当然根尘识没有错,根尘识是依他起性,它没有错。问题就在我们的心依止根攀缘尘而产生识的过程当中,我们心中产生一种执取,心有所住。这是很严重的问题,或者是住在根、或者住在尘、或者住在识,有所住就产生二个问题出来:

  第一、使令我们心灵的力量变得非常的脆弱。你看我们修行人一般都是变来变去的,我们前一段时间内心发愿要发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过了半年以后整个心完全退转。

  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深受外在假相的干扰,我们心随妄转,为虚妄的假相所转,我们的心变成不决定。我们在念佛的时候,信心也不决定,发愿也不决定,念阿弥陀佛的持名也不决定。所以为什么我们临命终的时候,五蕴身心开始败坏的时候,有些人的信愿行还是可以坚定的现出来,有些人的信愿行就现不出来,因为他本身不知道怎么去脱离根尘识的方法。当我们诸根败坏的时候,我们怎么把我们平常的信愿行现出来?所以我们的心住在根尘识,会受到根尘识的影响,因为它是生灭法,变成我们的心灵所栽培的功德,都变得非常的脆弱而不坚定。这第一个问题。

  第二、我们的心住在根尘识,使令我们所修的功德都变得非常的狭隘。我们可能在修行当中,信愿行是依止某一个根、某一个境、某一个心态而产生的一个三资粮,心有所住就会产生顾此失彼,我们的心不能广大。

  修学《首楞严王三昧》到底有什么好处呢?简单的讲有二个好处:

  第一、让我们心灵的力量更加的坚定;第二、让我们心灵的力量更加的广大。因为我们慢慢慢慢,我们可以告诉自己,我们不再受根尘识干扰。当然我们还是要用根尘识,这个大家要清楚,我们要用根尘识,但是你可以不受它干扰。我们可以无住,但是我们又可以生心,我们一方面要生起心,但是又要无住。我们不能像小乘一样,对根尘识是全盘的否定,一种断灭的心态,这个我们觉得没有必要。但是我们也不能像凡夫一样,把根尘识咬得死死的,弄到自己很痛苦。

  本经的原则就是说,你怎么用根尘识来积功累德,我们讲借假修真,但是又能够不受根尘识的干扰,你一方面要生心,但是你又要跟根尘识保持距离。

  那这关键在哪里呢?就是我们刚开始说的,你要保持不迷、不取、不动。本经的原则就是你要怎么去运用根尘识来断恶修善,来发菩提心,来积功德,但是你又怎么跟根尘识保持一个适当的距离,这个就是本经的一个主要的目的。

  当然这样的目标必须有它的过程,必须有它的一个方便门。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如何来简择恢复我们本来的面目?(一)

净界法师

    这时,当二十五位圣人讲出二十五圆通以后,佛陀就敕令文殊菩萨,来简择当机的圆通本根,就是我们怎么达到不迷、不取、不动,怎么能恢复我们本来的面目,这当中从哪一个地方下手会比较简单。这科的大意是这样子。

  (分三:辛一、佛敕文殊。辛二、受命简择。辛三、时众获益)

  辛一、佛敕文殊。   

    佛陀正式来敕令文殊菩萨来加以简别。

  诸法平等

    于是如来,告文殊师利法王子:汝今观此二十五无学,诸大菩萨及阿罗汉,各说最初成道方便,皆言修习真实圆通,彼等修行,实无优劣前后差别。

  就着法性来说,我们修学圆通最后的结果是一样的。

  这时,释迦如来告诉文殊师利菩萨说:你应该好好的去观察,前面二十五位的无学。我们前面说过,无学不是大乘的无学,而是成就大乘圆通法门的这些法身的圣人,都叫无学。这当中包括这些诸大菩萨,还有回小向大的诸大阿罗汉,他们都各说他们最初成道方便,成就圣道的方便是讲到他的因地。

  每一个人在修学成道的时候,他的主要原则就是依如如理生如如智,又由如如智还照如如理,我们讲,依不生灭心而生空假中三观,空假中三观又还证不生灭心,如是的辗转循环,就把根尘识慢慢的脱落了。

  因地上有它的方便,在果地上又成就了真实圆通,就着它果地上圆通的修行功德来说,是没有优劣,没有哪一个法门是在前在后这样的差别。

  先把他们的结果标出来,二十五圆通最后到达的目的,观世音菩萨、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都恢复了本来面目,这个本来面目都一样的,结果是一样,而过程当然有不同。

  方便有异

    我今欲令阿难开悟二十五行,谁当其根?兼我灭后,此界众生入菩萨乘,求无上道,何方便门得意成就?

  就着过程,我现在是就着拣择根机,第一个对象是阿难尊者,使令阿难尊者能够开悟。在这二十五方便法门当中,哪一个法门是他圆通本根,以及在我灭度以后,这地方特别指的是末法众生,在此界的娑婆世界中,他想发菩提心修大乘的菩萨乘,而追求无上菩提道,要依何种方便法门容易成就呢?

  我们在正式的研读文殊菩萨拣择之前,我们要有二个确认:第一个、这样的拣择对象到底有哪些?第一个是针对阿难尊者。阿难尊者我们都知道他个人的根性是多闻第一,他很喜欢用耳根来听闻佛法。

  第二个、是针对于末法时代的娑婆众生。末法时代的特色是障深慧浅,就是你要他修习出世的善根很难!去修福报还可以,因为他善根浅薄,烦恼又特别的粗重。

  这个地方拣别对象有二个,第一个他是末法众生,第二个是阿难尊者这方面根机的。

  蕅益大师在这一段他曾经提到一个观念说:佛陀老人家为什么不出来自己拣别,要请文殊菩萨出来拣别?有二层意思,蕅益大师说:

  一、如果拣别若约着果位上来说,那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佛菩萨在利用根尘识当作善巧方便度化众生的时候,那真的是无量无边的自在,没有什么高低的差别,从果位上是没有差别。但是就着因地上来说,的确是有他个人的根机,所相应的法门不同。所以针对一个初机来说,文殊菩萨正是一个初机的导师,我们看整个华严经,整个初学者都是跟文殊师利菩萨学的,到最后才跟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所以文殊菩萨是初机的导师,既然文殊菩萨身为初机的导师,他最了解初机的问题点在哪里,所以请他来拣择是特别的适合。

  二、文殊菩萨他表示众生大乘的根本实智。

  蕅益大师说:这个拣别其实你个人也有个人的差别相,这个是原则性,不是一定是说耳根最殊胜,其他的法门都要否定,也不必然是这个意思。我们可以有一个正行跟助行的差别,这部份等到我们上到那一个阶段再详细说明,什么叫正助双行的方法。这地方的大意是过程要拣别。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如何来简择恢复我们本来的面目?(二)

净界法师

    辛二、受命简择

  文殊菩萨承受佛陀的使命,来拣择一个初心的人,一个末法众生,应该怎么来修学圆通本根。

  (分二:壬一、叙仪。壬二、正说)

  壬一、叙仪

  文殊师利法王子,奉佛慈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承佛威神,说偈对佛:

  文殊师利菩萨,承蒙佛陀威神的加被,在佛陀的面前,文殊菩萨不敢说我自己来拣择,是仰仗佛力来拣别。

  壬二、正说

    正式拣别圆通本根

  (分二:癸一、颂真如不变之体以标真源。癸二、颂真如随缘之能以明染净)

  癸一、颂真如不变之体以标真源。

  以偈诵来说明,真如本性它的不变之体,来标示众生真实的根源。我们凡夫在根尘识活动当中,这些妄相中什么是我们的本来面目,先把真实的根源标出来。

  觉海性澄圆,圆澄觉元妙。

  我们的本来面目:

  第一个觉,是本觉理性,一个法,海是一个譬喻。

  本觉理性的功德甚深广大,犹如大海,它俱足十法界染净的功能。觉海就是本觉的功德海;性指的是它的体性,它的性质是什么呢?是澄圆,指的是寂而常照,指的是它不变随缘这一部份的功能来说。

  圆澄觉元妙,圆澄指的是照而常寂,指的是它随缘不变的体,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清净本然周遍法界,离相清净的本体,叫圆澄。圆澄的体性是觉元妙,它的灵灵觉觉的功能。为什么叫妙呢?本来就没有颠倒妄想可得,是本来清净,不是我们加以修正后才清净,是本来就是清净的,本来就特别的广大,所以这件事情是微妙不可思议。

  这一段它的意思,主要传达的讯息,这个偈诵是达妄本空,知真本有。告诉你在我们本来面目当中,是没有任何的烦恼、没有妄想的,而且这种心性不是谁送给你的,也不是你修来的,诸佛菩萨只是把它恢复出来,因为它本来就存在了,我们只是迷失掉而已,我们现在把它恢复出来,知真本有。

  这地方是开显作用之前,蕅益大师说:我们在发明染净的因缘,成就十法界差别之前,先说明随缘不变之体,以为十法界之章本。

  我们现在在整个根尘识当中,我们找不到家。佛陀就告诉我们:你从什么地方来?你要先清楚,你从什么地方来你都不清楚,你怎么回去呢?

  我们是从觉海性澄圆,圆澄觉元妙而来,这就是我们的本来面目。

    那我们现在的面目是怎么回事?先把我们的本来面目跟现在的面目弄清楚,然后再做回家的方法。

  癸二、颂真如随缘之能以明染净

  用偈颂来说明真如有随缘的功能,来说明十法界染净的差别。为什么佛陀他可以成佛,有无量无边的功德庄严?为什么他会变成三恶道众生?为什么有些人会到人天乘?为什么有些人变成二乘、变成菩萨?这种因缘是怎么来的?

  这个地方是讲众生现在的面目,十法界的差别。

  (分二:子一、颂随染缘从源出流。子二、颂随净缘从流遡源 )

  子一、颂随染缘从源出流

  众生的真如是随顺杂染的因缘,从一心真如的根源中而有种种三界生死的果报。

  妄源生起

    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

  根本无明

  元明照生所,元明是我们自性本俱的光明,这光明是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它没有能所对立。问题在照这个字,平等的心性,我们是怎么回事呢?我们是真如不守自性,一念的妄动,一念妄动以后就产生一个攀缘的心,就想要去照,看看外面是怎么回事,一个能照的心,这个能照的心就是生相无明,最初的生住异灭,最微细的生相无明生起。有一个能照的心,当然就有一个所照之境,就生一个所照之境。

  所立照性亡,当所照之境成立了以后,这时候能照的自性的光明,就暂时的隐没而不现前。因为有能所对立,就把平等的寂而常照,照而常寂的心性破坏掉了,照性亡。

  这个地方也就说明了,我们凡夫的本来面目一念妄动以后,从一个不生灭性又产生一个生灭性,就造成生灭跟不生灭和合的阿赖耶识产生了,也就是我们一般说的根本无明,产生阿赖耶识。

  妄相生灭

    迷妄有虚空,依空立世界。想澄成国土,知觉乃众生。

  迷妄有虚空,依空立世界。

  迷妄主要是讲第六识跟第七识这二个兄弟。迷妄,他依止前面的妄想跟妄境的相互作用,妄想去攀缘妄境,相互的执取,就把虚空创造出来。因为我们本来是一个灵灵觉觉的空性,就转成一个冥顽的顽空,一个没有觉性的顽空出现。这种虚空之相,就是妄想攀缘妄境最初的开始,第一个产生虚空,然后再依止这虚空再产生种种的想象,就把世界给想象出来。

  世界产生了以后会有什么问题呢?我们的生命开始受着时空的障碍,有寿命的长短、有空间的障碍,你在台北你就不能在高雄,就开始有空间上的隔碍,我们的生命就有所谓的分段生死。我们的心性当然是竖穷三际,横遍十方,哪有什么时空的障碍?但是因为一念的无明妄动,又有妄想的执取,把虚空世界创造出来以后,我们开始就有分段生死的问题。

  想澄成国土,知觉乃众生

  在这个世界当中有所谓的依报的国土,有正报的众生。依报是怎么来呢?是妄想的迷结,变成国土。你心中经常作某种想象,就把这国土创造出来了;一念的知觉之心的一种迷情,就产生了有情的正报。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所有真实的功德就在你的妄想当中!

净界法师

    依正二报完全是我们一念心去把它捏造出来的。

  蕅益大师说,这个地方它给我们的观念,说:我们一念心性全真在妄,全妄在真。凡夫一念的迷,所以全真在妄;诸佛菩萨是一念的觉悟,全妄即真。

  全真在妄这一句是值得我们去了解的。我们都喜欢把真实的心性找到,还我一个本来面目。但是本来面目在哪里呢?本来面目就在妄想当中、就在妄想中。

  我们那时候在读《楞严经》的时候,我们班上有一个同学很聪明,这个人非常聪明,可惜后来修密教去了,他是我的同班同学,他也是我师兄弟。

  他问海公一个问题问得很好,他说:反闻闻自性,我们这一念心听到声音,你为什么能听到声音呢?那听到声音的能听的是谁?反闻闻自性。

  他问海公说:我们现在没有自性啊!我们闻到是自己的妄想,那怎么是反闻闻自性?我们现在自性没有现前,我们回光返照,你从什么地方来?当然我们接触的是自己的妄想。这个问题诸位怎么回答?

  海公实在是高手,海公说:妄想的本质就是自性,全真在妄,不是离开了妄想有另外一个自性,不是这个意思!它是一个妄想,但你不断的闻,闻久了它就变化,就变成自性,还它本来面目。你就是不断的用正法去熏习,不思议熏,不思议变。

  我们这样子想,刚开始就是一念不觉,无明熏习真如,就慢慢慢慢变成这个样子,你现在把它还熏回去,你用正法去熏习它,它就慢慢慢慢……开始反妄归真了,还是这一念心嘛!

  海公说:你成佛的时候那一念心,就是你现在打妄想的心,只是你后来经过佛法的熏修慢慢慢慢从迷惑转成觉悟如此而已,不是说你现在打妄想的心是这个心,然后成佛又换另外一个心,不是这个意思,那这佛法就不合乎大乘不二法门。

  比方说,你睡觉的时候是一念的梦心,梦里明明有六趣,你做一个大国王,内心有不可思议的力量,你醒来的时候还是一般的凡夫。那你作梦的时候那一念心,跟醒来的心还是一样啊!只是一个是在梦,一个是醒过来,如此而已,你躺在床上你那一念心还是那一念心。

  所以你不要以为你现在妄想没有用,你现在的妄想有很大的作用,因为真实的功德就在这一念妄想当中。问题是你怎么样去把它熏修,回光返照让它熏修,让它不思议熏、不思议变,慢慢慢慢把它带回家去,只就是这一念心。

  这个地方蕅益大师说:凡夫你要知道一个观念:全真在妄。所有真实的功德就在你的妄想当中,问题你怎么把它转变。这一段经文有这一层意思。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如何来简择恢复我们本来的面目?(三)

净界法师

    子二、颂随净缘从流遡源

  十方诸佛菩萨是随顺清净的因缘,从生死流恢复了我们一心的本源。

  (分二:丑一、总显灭妄归真。丑二、别显归真方便)

  丑一、总显灭妄归真

    拢总的说明灭除虚妄、回归真心的本源。

  迷真起妄

    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有漏微尘国,皆依空所生。

  我们应该怎么灭妄归真?

  空生大觉中,空指的是我们一念无明妄动,所产生这种广大虚空之相。这虚空之相是怎么来的呢?是生于我们一念的大觉心性当中。这种大觉心性跟虚空的关系,就好像大海跟一个小水泡一样。

  我们看觉得虚空很大,其实虚空跟大觉心性比起来,它只就是大海的一个水泡而已。

  虚空如此,更何况是有漏的微尘国呢?有漏指的是我们正报的五蕴身心,微尘国指的是依报的国土,依正二报都是依止虚空而生起,在我们一念心性当中,那更是水泡中的水泡,那更加渺小。

  这个地方讲迷真起妄,我们为了要追求微小的水泡,结果我们失去广大心性的功德,所以我们凡夫是因小失大。

  妄灭归真

    沤灭空本无,况复诸三有?

  那应该怎么办呢?要把这水泡把它消灭掉。

  它从什么地方来,你就把它回到什么地方去;水泡是从大海中来,所以你还是让它回到大海,把水泡的相状消失,把大海的体性现出来。

  水泡一灭,无明的妄动一灭,这时候虚空跟整个有漏微尘国土,都回归到大觉的心性,连虚空都没有了,何况是其他的依正二报有情跟无情呢?当然都回归到一心性。

  蕅益大师在研究《楞严经》的时候,诸位去看蕅益大师的传记,他在这一段是开悟了。我们讲开悟《楞严》,其实蕅益大师他老人家二十四岁出家,二十五岁读《楞严经》,读到这一段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他想这个世间上怎么有大觉心性这么广大,能够做虚空的章本,他生起一念的疑情,就在径山坐禅。在坐禅当中回光返照,他经常问自己的身心世界,你从什么地方来?结果一念的相应,突然间开悟。开悟以后他真实的彻证,我们一念心性果然是竖穷三际,横遍十方,他这时候真实的相信,我们的身心世界不是从父母中来,不是!

  也就是说,我们在三界轮回当中,我们过去生可能是个天人,今生是个人,来生可能到极乐世界。其实这果报的转换,不管你是天人也好,你是天人还是不离开一念心性;像我们今生是个人,我们这个人的身心世界,也不离开一念心性,即便你到了极乐世界,你现出了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五种神通,你也不离开你一念心性。

  我们的身心世界都是一念心性,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就在一念心性当中,因缘和合而虚妄显现,等到因缘结束了,那么因缘别离,虚妄名灭。就是大海当中它产生一个水泡,水泡它跑到虚空的时间不会很长,它总有一天要下坠,回去以后又变成大海,又产生另外一个水泡,又变成大海,这就是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的真实义。

  蕅益大师就从这个地方彻底的开悟,他知道所谓的随缘不变之体跟不变随缘之用,体用之间的互动关系。你了解这个关系,你就知道我们从假入空也好,从空出假也好,这之间也可以随时去运用。

  这地方是把返妄归真的原则把它说出来,简单的讲就是要破除假相,破相显真。

  以下讲它的方法。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