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净界法师】【愣严与净土】

二十五圆通之二十五 观耳根(十七)

净界法师

    寅二、别明七难无畏

  二者、知见旋复,令诸众生设入大火,火不能烧。

  知见旋复,从利他加被的角度,这个“知见”指的是六根当中的见根。观世音菩萨因为他的眼根的“见”跟色尘接触的时候,他是旋妄复真,他不随外尘所转。因为观世音菩萨他因地有这种功德,我们讲自利的功德才能够利他,所以你忆念他的圣号,就能够使令一切众生设入大火,火不能烧,你一心称念观世音菩萨,火就不能烧你。

  这地方的意思就是说:

  眼根它所对应的见,它是属于火。一、观世音菩萨内火不生,外火不起,因为他把心中的六根之火消灭了。所以我们去忆念菩萨的圣号的时候,火就不能烧我们,这是从事相来说。

  二、你忆念观世音菩萨的时候,你眼根不向外攀缘,那火也不能烧。

  事理二种差别。

  三者、观听旋复,令诸众生大水所漂,水不能溺。

  耳根:

  观听旋复,“观”就是我们依止观照的智慧,来反闻闻自性,旋闻复性。

  我们经常去回光返照,能闻是谁?

  因为耳根是属于水,所以我们在因地的时候不随耳根而转,就把心中的水给消灭了,所以能够使令诸众生大水所漂,水不能够去沉溺他。

  四者、断灭妄想,心无杀害,令诸众生入诸鬼国,鬼不能害。

  意根:

  断灭妄想,我们依止回光返照的智慧,来息灭第六意根的分别妄想,所以我们心中没有杀害众生的瞋心。这样的因地,这因地是佛菩萨的功德,也可以说我们自己回光返照,我们有这种功德。因为没有杀心,我们入诸鬼国,这个罗剎鬼(吃人),诸鬼不能伤害。

  我们过去看经论的时候说,有一个比丘他住茅棚的时候经常被鬼干扰,他持什么咒都没有用,他就去请示佛陀。佛陀说:你现在要修慈心三昧,你修慈心三昧的时候鬼不能伤害你。果然他回去修慈心三昧的时候,鬼的干扰就消失掉。

  我们经常会跟鬼有一些问题,我们讲你内在没有问题,外在就没有问题。我想我们修大乘佛法要有一个观念: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外在的世界永远是你内心的世界变现出来的。就像《唯识学》讲的,它就是一面镜子,所以你内心修慈悲心的人,就算鬼跟你活动,你也无所谓,大家一起共住嘛!

  我过去在文殊院住了三年,那时候五位老法师都走光了,剩下我一个人住。有时候晚上真的有点事情,因为我也看到之前那个公案,我每天做完功课我就回向,因为文殊院后面有一大片很高的树林。我说我们今天一起共修,我不障碍你,你也不障碍我,白天是我活动,晚上你们活动,我就把所有修行的功德回向给他们,我就试着释放善意。诶!真的没有事。

  所以你遇到蛇也是一样,你要是起瞋心,牠马上感应到你的磁场。你保持慈悲心,牠也有佛性,牠的反应会比较缓和一点,但是你一起瞋心的时候,牠蛇也会有反应。后来我就知道,人跟人之间的心里的磁场是互动的,鬼道亦复如此。所以我们内心能够心无伤害,令诸众生入诸鬼国,鬼不能害,这的确有这分的感应。

  五者、熏闻成闻,六根销复,同于声听,能令众生临当被害,刀段段坏,使其兵戈犹如割水,亦如吹光,性无动摇。

  熏闻成闻,“熏闻”指的是我们观照的智慧,依本觉理生起的始觉智;“成闻”依始觉智还照本觉理。使令六根销复,把六根这种向外攀缘的功能,都把它消灭了,而同于声听。六根的攀缘功能消灭以后,这个能听跟所听,回归到一念心性就没有彼此的对立,能听所听惟是一心。因为这个众生消除了能所的对立,他被盗贼所抓,要被伤害的时候,那刀就一段一段的损坏,使令这个兵器要伤他身体的时候就像是割水,水是无所损伤,就好像风吹光明一样,光明当然不会动摇。因为我们没有对立心,所以我们一个人的身体就不容易受伤。

  六者、闻熏精明,明遍法界,则诸幽暗性不能全,能令众生,药叉、罗剎、鸠盘茶鬼,及毗舍遮富单那等,虽近其傍,目不能视。

  “闻熏”就是反闻的智慧,“精明”依止观照的智慧返照本觉的理性,而启发心中的光明。这种自性的光明遍照整个法界,这时这种幽暗的体性就不能成就了,因为心中有光明,有浩然正气的光明。所以在黑暗的地方,你遇到药叉(男众的鬼,叫轻捷鬼)、罗剎(女鬼,翻成中文叫可畏),这二种鬼都会吃人的;鸠盘茶鬼(厌魅鬼)、毗舍遮(噉精气鬼,吃人的精气),富单那(热病鬼)。

  这个人他心中经常回光返照,开显自性的光明,有浩然正气,这些鬼神就算在他的旁边,目不能视,对他产生畏惧,眼睛都不敢看他。

  我看算命的书,在道家里面说,你遇到重大的劫煞的时候,破煞之法,放个石头、石敢当,有些人把石头放在家门口,或挂一个什么八卦的相,都可以破煞,但只是破小煞。他说真正的破大煞,用浩然正气,培养浩然正气,所有的煞都不能靠近。这个跟这道理一样,心中有自性的光明,鬼神根本都不敢看你。

  七者、音性圆销,观听返入,离诸尘妄,能令众生,禁系枷锁所不能着。

  音性圆销,对外在动静二种声尘都完全的消灭了,而且能够依止能观的智慧,反闻闻自性,来逆流照性,所以能够离诸根尘二种虚妄的干扰。因为你在因地的时候,已经不随外在根尘二种的干扰,虽然你被禁,禁闭在房屋,身体被绑住枷锁,古代的刑具,在脖子上叫“枷”,在脚上叫“锁”,即使你有这种禁系枷锁,对你也不能够产生障碍,因为你已经远离根尘这种虚妄的染着。

  八者、灭音圆闻,遍生慈力,能令众生经过险路,贼不能劫。

  菩萨在因地的时候,消除外在声尘的动静二种障碍,而能普遍产生大慈之力,所以使令众生经过危险的道路,一切的盗贼都不能劫夺他的财物,乃至于伤害他的色身。

  从事相来说:观世音菩萨因为有这种功德,所以我们水不能淹,火不能烧,一切的鬼神盗贼都不能伤害。

  从理观来说:菩萨修学反闻闻自性,菩萨本身在未来生命当中,也能够远离这种zai 难,远离这种怖畏。

  蕅益大师把这一段《耳根圆通》离诸障碍,跟《普门品》做一个比较。

  蕅祖说:《普门品》是释迦牟尼佛介绍观世音菩萨果上的功德,不是观世音菩萨自己说的,是释迦牟尼佛帮他宣说的。

  说观世音菩萨对众生有什么加持力?他讲了三十二应身,叫普门示现。

  所以《普门品》它对观世音菩萨的因地,基本上是没有谈到。所以《普门品》的修学是偏重在事持,偏重在佛力加被这一部份,众生内心有障碍,忆念观世音菩萨的圣号。你心中有希求,然后跟观世音菩萨的圣号一接触,“啪”!感应道交,去触动观世音菩萨的大慈悲力,然后我们离苦得乐。是偏重在佛力这一部份,心力(理观)这一部份讲得少。

  但是本经是观世音菩萨自己讲到自己,从因到果修证的过程。因为修耳根圆通,反闻闻自性,破除了身心世界的障碍,开显了真如本性,所以产生了三十二应身、十四无所畏、四种不思议无作妙德。

  《楞严经》的耳根圆通它是从因到果,观世音菩萨自己宣说的,所以这地方的修学包括事修,也包括理观在里面,每一个法都包括事修也包括理观在里面,《普门品》是偏重在事修,蕅益大师认为有这一层差别。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观  音法门的重点是什么呢?

净界法师

    我们这一科是讲到观世音菩萨证得耳根圆通以后,生起广大利他的妙用。耳根法门在我们娑婆世界,我们一般的说法叫做观  音法门。这个法门在目前的修行当中,可以说是最受欢迎的,因为特别契合我们娑婆世界的根机。

  这样的修学,蕅益大师用四个字来总持,整个观  音法门它的重点是什么呢?

  简单的说就是:慈悲感应这四个字。

  慈就是与乐,他可以给予我们种种身心上的安乐;悲就是拔苦,拔除我们身心的痛苦。整个修学的过程,所追求的就是在我们的生命当中,产生拔苦与乐的效果。

  这应该怎么做到呢?就是透过感应的力量。

  感应的力量的产生在蕅益大师的批注,他是分成了事修跟理观二种的差别。我们刚开始是透过事修,身口意三业的加行,包括我们对观世音菩萨身业的礼拜、口业的称念乃至意业的皈依观想,这种身口意的相应,我们去感应观世音菩萨的大慈悲力,这个地方的事修是感应外在佛力的加被。

  理观就不是这个意思,理观就是我们在称念观世音菩萨的时候,我们内心不只是一种皈依的心而已,我们要生起一种观照力,我们要回光返照能闻是谁?当我们听到观世音菩萨的音声时候,我们要观想是谁在听这个音声,那我们的心就停留在这个闻。

  蕅益大师说:但闻而已。外不随声尘所转,内不随耳识所扰,在听闻的过程中保持不迷、不取、不动,我们说是回光返照,正念真如。真如本性是无所不在的,蕅益大师说:全妄即真。其实真在哪里呢?真实的心性就在妄相当中,我们平常心就是一念的妄动,结果被妄相所转。

  所以我们要把真实的心性找到,就是你不要乱动,妄想最怕就是……你一不动,它就怕你。因为它是虚妄相,虚妄相你要是对它不执取不妄动,它就消失掉了。《楞严经》的破妄显真,它不是说去对治什么,它基本上认为,真实的心性就在虚妄的相中,你只要不随妄转,那么心性就开显出来了。所以理观这一部分的感应道交,是感应我们内在自性的慈悲心,我们称性本俱的慈悲的功德。

  事修它所破除的是事障,使令我们成就一时的安乐;理观所破除的是理障,使令我们成就究竟圆满的解脱。

  观音法门其实在《楞严经》二十五圆通,看本经的经文,释迦牟尼佛是把它当重点一样,不管它的因跟果都是比较完整开显,他是把它当做本经的修学重点。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二十五圆通之二十五 观耳根(十八)

净界法师

    寅三、别明三毒无畏。

  这一段是说明十四种无所畏的功德,其中的三种,远离贪瞋痴三毒,使令我们内心面对三毒的时候,能够无所怖畏,这是修习观音法门产生的效果。

  九者、熏闻离尘,色所不劫,能令一切多淫众生,远离贪欲。

  这以下的经文,在古德的批注都是分成了自行跟化他。在自行这一部分又分成了体性跟作用。

  自行的体性:

  熏闻离尘。

  熏闻就是我们依止反闻照性的工夫能够成就离尘,脱离这一切色尘的系缚,熏闻是一种因地的修学,离尘是果地上的功德。熏闻离尘它就是指的我们在修观音法门所证得的理性,能够脱离这一切六尘的障碍,发明我们一念清净的本性,这个是讲到我们在自修方面所证得的理性。

  它有什么妙用呢?色所不劫,色指的是一切六尘的境界。当我们功夫成就以后,这六尘就不再劫夺我们心中的功德。

  这包括体、包括用,这个都是一种自行的功德,以下是化他的功德。

  观世音菩萨有这样的自行功德,他有什么作用呢?

  能令一切多淫众生,远离贪欲。

  他能够使令我们这些多淫众生远离贪欲。多淫,蕅益大师的意思不只是指的男女这一部份而已,是包括对一切六尘的贪爱,都叫做淫。

  一切贪爱都以攀缘心为本,我们既然不随外在的六尘所转,开始反闻闻自性的时候,那么这一切贪爱的烦恼自然消失掉。

  这是观音法门产生的第一个内心的功德。

  十者、纯音无尘,根境圆融,无对所对,能令一切忿恨众生,离诸瞋恚。

  这一部份也是分为自行跟化他。自行也是分成体跟用:

  纯音无尘,根境圆融。

  当我们内心脱离了根尘的执取,安住在闻音的妙性的时候,六根对六尘就没有能所的障碍,就圆融无碍没有能所的障碍。

  这样的能所双亡,离诸对待的理性,有什么作用呢?

  无对所对。这时我们的六根生起了别的时候,已经没有能对跟所对,能对的六根所对的六尘惟是一心。

  从这样的自利功德有什么作用呢?

  能令一切忿恨众生,离诸瞋恚。

  瞋恚主要的根源是一种人我的对立,我相、人相的对立。

  当我们这个世界很强调个人主义的时候,那我们的瞋心就开始活动了。你看我们小时候,整个社会是很强调团体主义,个人的意识比较没那么的强烈,那个时候的瞋心比较薄弱。瞋恚是以对立来当它的根源。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二十五圆通之二十五 观耳根(十九)

净界法师

    十一者、销尘旋明,法界身心,犹如琉璃,朗彻无碍,能令一切昏钝性障诸阿颠迦,永离痴暗。

  这一部份自行功德的体是销尘旋明,我们透过耳根圆通的事修跟理观,来消除我们所缘的妄尘,恢复我们本性智慧的光明。

  这样的光明的理性,有什么作用呢?能够使令我们众生的法界(外在的依报)、身心(内在的正报),依正二报就像琉璃珠宝一样,能够内外明彻,了了分明而无所障碍。

  以下说明利他。因为这样的光明智慧,使令一切昏迷暗钝的这种性障,没有善心、内心邪知邪见、拨无因果、很难生起善心的阿颠迦,能够远离心中的愚痴跟暗钝。因为修观音法门,你内心有光明,有光明当然就不会有黑暗。

  性障以暗钝为障。阿颠迦没有善心,内心邪知邪见,拨无因果很难生起善心。

  这一段的息灭贪瞋痴,蕅益大师的意思叫自行功成,化他有本。

  为什么今天我们一个人去忆念观世音菩萨,你的贪瞋痴会淡薄?

  因为观世音菩萨在因地的时候,祂在这一部份有这一部份的功德,所以你跟他的功德一接触的时候,祂会对你有一种启发的作用。

  比方说:我们今天忆念关公,你一想到关公的时候,你就会产生一种忠义参天的功德出现;比方说我们忆念张飞,我们就产生勇猛坚定的功德;比方我们今天去忆念忏公师父,我们内心当中就会产生一种智慧善巧的功德;我们去忆念海公长老,我们就产生慈悲厚道的功德。一个菩萨他在因地有这样功德,使令众生跟他接触的时候,对这众生来说会有启发的作用。这个就是说,你在自行功成的时候,你化他就有这个根本。

  我们过去曾经问忏公师父一个问题:我们要怎么样才能够广结善缘?

  忏公师父回答得很妙,忏公师父说:要广结善缘,在佛堂里面好好的拜佛、念佛就是广结善缘。

  当然我们那个时候听不是很懂,但是慢慢慢慢的,哦!因为你内心好好的用功,念佛忆佛,你开显你自性的功德,自行功成,化他有本,你未来的利他就是在这个时候做积集资粮的准备。

  他的意思就是说:广结善缘不是向外追求,你内在的烦恼淡薄了,你很自然的发起广大的愿望,你就能够跟众生结缘了。所以我们看菩萨利益众生,你看他前面的半段一定是他自修的功德,所以才有后面的结果。

  这一段经文的解读,蕅益大师告诉我们怎么解读呢?自行功成,所以化他有本。

  菩萨所有对众生的加持力,就是因地的时候他有这份功德,所以对众生产生一种连带的启发的作用。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二十五圆通之二十五 观耳根(二十)

净界法师

    寅四、别明二求无畏。

  二求是指众生要祈求男子或者祈求女子,对生命当中有这种祈求。你忆念观世音菩萨,菩萨能够满你的愿,使令你在这二部分能够无所畏惧。

  十二者、融形复闻,不动道场,涉入世间,不坏世界,能遍十方,供养微尘诸佛如来,各各佛边为法王子,能令法界无子众生欲求男者,诞生福德智慧之男。

  我们在理解这部分也是这个道理,自行功成,化他有本。

  观世音菩萨凭什么能够使令我们生福德智慧之男呢?他因地是怎么修行的?

  融形复闻,不动道场,这是讲他因地所证的理性。

  融行,菩萨在因地的时候是念念销融四大之行,他是远离尘境(背尘),复闻合觉。他不但是远离四大之行,他也不是安住在偏空,他能够念念开显我们本俱的闻性,使令他内心安住在不生不灭的理性,不动就是不生不灭的意思。

  这就是他在因地所证的理性,是背尘合觉,不迷、不取、不动的理性。

  这样的理性有什么好处呢?

  涉入世间,不坏世界。

  菩萨以大悲的愿力到十方世界去随类化生的时候,他不坏世间的假相,这一点是很重要,菩萨从空出假的时候是不坏假相的。

  不坏假相有什么样的妙用呢?第一个妙用,供养微尘诸佛如来,他能够普遍在十方的佛国土当中,供养微尘数的诸佛,来修习福德资粮。佛陀在那个地方说法,菩萨现身用无量的珍宝来供养佛陀,积集广大的福德资粮。第二种妙用,各各佛边为法王子,他能够示现做佛的大弟子,来辅助佛陀弘扬佛法,来修学智慧。

  菩萨因为安住在不生不灭的理性,在广大的世间修习广大的福德智慧二种资粮,以这个来做自行的根本。

  他有这样的根本有什么好处呢?

  他能够使令法界当中的无子众生,她心中祈求能够生一个男孩子,她忆念观世音菩萨、礼拜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因地有这样殊胜的功德,就能够产生加持力,使令祈求的众生,产生福德智慧的男子出来。

  这个我们就叫感应道交,菩萨要保证对众生的加持力,你要先成就这个功德,然后把这功德放在名号中,当众生跟这个名号一接触的时候,“啪”!感应道交,然后你得到那种大慈悲的加持力,求男得男。

  十三者、六根圆通,明照无二,含十方界,立大圆镜,空如来藏,承顺十方微尘如来秘密法门,受领无失,能令法界无子众生欲求女者,诞生端正福德柔顺,众人爱敬有相之女。

  六根圆通,明照无二。

  (因地)菩萨在面对外在声音的时候,他是以反闻照性的工夫来通达根性,使令六根互用。“圆通”就是他的六根已经无障碍的交互作用。使令“能明”跟“所照”无二,根尘惟是一心,他内心当中能够含蕴十方世界。

  他在面对十方世界的时候,他有二种的功德产生:第一、立大圆镜,他对一切的法了了分明,虽然了了分明又能够安住在空如来藏,又空空荡荡没有任何的妄想。

  从下文的加持力来讲,它的重点在空如来藏。一个人证得空性的特色就是调柔善顺,因为他没有我执、我见。这对生女众是有加持力的。

  因为以空如来藏为自体,它有什么妙用呢?

  承顺十方微尘如来秘密法门,受领无失。

  承受顺从十方诸佛的秘密法门,“秘密法门”指的是一佛乘的圆顿教法,了知法界惟是一心。对法界惟是一心的教法,能够受持领纳心中永不忘失。

  到这个地方都是菩萨自行的功德。

  菩萨能够证得空如来藏,当然是非常的调柔善顺,能够领受这一切的教法。因为柔顺的关系,他能够使令法界没有女者的众生,想要欲求女者,能产生外表端正,而且俱足福德之相,内心是柔和善顺,有德行的使令众人爱敬的之女。

  这地方经文的解读跟前面是一样的,自行功成,化他有本。

  蕅益大师的传记,他说:他父母亲在三十岁的时候都没有生小孩。这在古代的社会是很严重的,没有传宗接代。那他父亲怎么办呢?他父亲持大悲咒,持大悲咒以后,后来他父亲就做一个梦,梦到观世音菩萨现出白衣的身相,送给他父亲一个儿子,没多久他的母亲就生出蕅益大师。蕅益大师在持大悲咒的发愿文里面说:我本仰成咒力生,我的初生就是大悲咒的功德把我创造出来的。

  大悲咒为什么能够创造这种功德?观世音菩萨的内心有求男求女的功德力,把功德力咒愿在这咒当中,有这种咒功德力,我们去忆念咒语的时候,即众生心,投大觉海,就把这功德开显出来。

  佛菩萨的功德为什么可以给我们受用,这观念我们解释一下:

  佛菩萨的功德有二部份:第一部份,是他智慧的善根,包括他的菩提心,包括他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无贪、无痴种种善根。善根这一部份完全是佛菩萨自受用的,他不能送给我们,智慧的善根是不能互相授受的。

  但是菩萨的福德资粮,他那个善业力,他能够让你求男得男,求女得女,福德这一部份是可以互相授受的。菩萨能够让众生所求如愿,这跟他因地是有关系的。

  蕅益大师的解释有更深层,蕅益大师说:求男求女,有事有理。从事相来说,我们一般说是果报的男女,但是从理上来说是法门上的男女。什么叫法门中的男女呢?就是权实二智,定慧二门。你向观世音菩萨求智慧,权智,“权智”就是承办种种的事业叫男;“实智”就是顺从义理叫女。禅定是比较寂静的,他也是属于女众,智慧是属于波动性的,是属于男众。

  从理观来说,我们修耳根圆通,念念开显自性的功德,也能够开显权实二智,定慧二门二种法门中的男女。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二十五圆通之二十五 观耳根(二十一)

净界法师

    五寅、结明持明无畏。

  将前面的十四无所畏,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来做总结。

  十四者、此三千大千世界,百亿日月,现住世间诸法王子,有六十二恒河沙数,修法垂范,教化众生,随顺众生方便智慧,各各不同。

  三千大千世界指的是释迦牟尼佛所教化的世界,这当中有一百亿的日月,这当中也包括了一百亿的须弥山,也包括一百亿的四大部洲。居住在这世间中,有很多很多的等觉菩萨的法王子,有六十二个恒河沙数这么多的法王子。这么多的法王子是遍布在整个三千大千世界,各有不同的修法(自行的功德),他有各式各样的垂示、模范世界,教化众生的善巧,各有各的不同。他们在随顺众生的根机,产生善巧智慧是各各不同的。

  现列出六十二恒河沙数的法王子,这种自行化他的功德。

  由我所得圆通本根,发妙耳门,然后身心微妙含容,周遍法界。能令众生持我名号,与彼共持六十二恒河沙诸法王子,二人福德正等无异。世尊!我一名号,与彼众多名号无异,由我修习得真圆通。

  前面是列出娑婆世界里面的所有的法王子,有六十二恒河沙这么多,这以下把菩萨的名号作比况。

  观世音菩萨说:由于我因地的时候证得圆通本根,依止耳根而证得圆通常,所以我启发出我耳门中的闻性,使令我的内心微妙含容,我能够相应无量众生内心的祈求,能够恒顺众生的根机跟他的希望。这指的是菩萨内心的状态。

  菩萨的色身能够周遍法界,能够相应十方世界,能够随类现身,有这样的身心的妙用。

  因此我能够使令这么多的众生来受持我观世音菩萨的名号,跟另外一个众生他总共是受持六十二恒河沙诸法王子的名号,有一个人他一天只受持观世音菩萨的圣号,有一个人他是受持六十二恒河沙法王子的名号,这二个人在福德这一部份是完全相同。

  意思是说:观世音菩萨的名号,跟整个众多法王子名号的功德加起来,是没有差别的。其故何也?因为我修习真实的圆通。

  菩萨摄受众生的差别相:

  从蕅益大师的批注来解释这一段,蕅祖说:菩萨的利他从契理这一部份是一一的法都是契合如来藏妙真如性,自受用这一部份是完全相同的。

  你不能说,阿弥陀佛的功德比释迦牟尼佛的功德大,不能这样讲。真如佛性是不二的,每一尊佛所证的法性是相同的,不管你的过程怎么样。所以要论道理是看结果,不管你是修《唯识》、修《天台》或修拜佛、或修止观的,证的结果是归元无二路。我们一谈到佛法的结果那是无差别的,但是过程就有差别,有他的契机性。因为每一位菩萨因地所发的愿不同,有些菩萨在因地的时候,他看到那些苦恼的众生,他就特别喜欢摄受那些所谓的弱势团体苦恼众生,尤其是地藏王菩萨,有的菩萨他就摄受比较高智慧的,菩萨所发的愿不同,他所产生的名号的加持力、他的适用度,他契机的广度就不一样,契机性有所不同,每一个名号他所加被的广度,他所加被的根机,跟他因地所发的愿就不太一样,这个地方特别指的是娑婆世界。

  释迦牟尼佛说:你受持观世音菩萨圣号,跟你受持六十二亿恒河沙诸菩萨的圣号加起来是一样的。这句话只是用于娑婆世界的众生而说,因为娑婆世界你念观世音菩萨容易契入,你很容易契入观世音菩萨的功德,不是说观世音菩萨的功德会超过其他等觉菩萨,不是这个意思!是从众生的根机、众生的相应、跟菩萨因地所发的愿这部份来说明的。

  这地方是把前面十四无所畏做一个总结。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