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上梦下参老和尚:大乘起信论

【若有众生,善根微少,久远已来,烦恼深厚。虽值于佛,亦得无养,然起人天种子。或起二乘种子。设有求大乘者,根则不定,若进若退。】

若有众生的善根微少,久远已来,烦恼深厚。虽值于佛,亦得无养,然起的是人天种子,或起二乘种子。设有求大乘者,根则不定,若进若退。十信未满的,没有圆满的,这个根机是劣根。咱们恐怕现在入初信位的菩萨都少,马上知道我这个念头不对,觉知前念起恶,止其后念不起,这才是初信。那我们考验考验我们有这个本事没有?前念一起恶,马上就止住了,只让它在意识当中起点惑,不相续,绝不再发以身口七支,仅意念上有,这才是初信。所以这叫善根微少。我们现在只是一个欣乐心对三宝,不能坚定你的信心。至于念佛、礼忏、拜佛,或在你学习修行过程当中,经常还起贪瞋痴的坏念头呢!这个坏念头一起,你能止住不能?

咱们前头讲妄念、妄想,妄想很多,咱们不定的事实太多了,妄念把你支配的到处跑,心里不得安定。这一天,你能定到一个钟头吗?太多了。能定到十分钟吗?就在那不停的胡思乱想。这胡思乱想如果想三宝,想这法,想到道友们互相的教导(这个教导是依着佛说的),能够定,不疑。这很难!连这个都很难。说“我发心在这普寿寺住上二十年”,发这个心都很少了,不说再说了生死了。因为咱们这有,我一辈子就在这普寿寺了,这样又能有几人呢?这个很简单。住在这干什么?吃饭,睡大觉,不可能嘛!人家不允许你。现在这种权力其他人没有,如瑞、妙音可能有点;有点,不是完全的。其他的人想这样子,办不到。就是他们俩也在内,也不会有这种思想。说做点事吧!做事都是常住的杂物,不论课堂、大寮,乃至典座师父,一天脑子想的,怎么样菜干净一点,怎么样给大众师父吃得好一点。这个也是善心所,他供僧嘛!但是我说是现实的,你从你自己的心地上想,离开文字,就从你的心上做,我怎么样能够使我信心成就,发心不退。就这个功夫很难!

我不管你们相信不相信,我十六岁出家,现在九十了,在第一点我知道,心念一错,马上制止。什么念头还是都起,起了就能止住。光能止住这个念有什么作用,它还是起呀?能把它断了,不起。这不是一句话,经过好多的磨难。你们这里头好多人还没有我住监狱的岁数大,我住了三十三岁,你们好多的还不到三十岁的年龄,在那时不晓得起好多念头。不怕念起,念头起,你没断惑的时候,念头一定起,没有断见烦恼的时候,没有断思烦恼的时候。断了思烦恼、见烦恼的时候,尘沙、无明的念头,这叫习气。习气没断,你还漏落。了生死不是那么简单。因为咱们造生死造得太多了,无量亿劫!不是万劫,万万劫。恒沙数那么多,无量劫!这个习惯太自然了,一来就来了。不要学,不晓得哪来的,你脑子自然冒出来。每个都如是。或是自己观照自己吧!都如是。

这种是善根微少,从久远劫来,那个烦恼深厚。同样我们现在也没有遇见佛,遇见是化佛的像。佛菩萨教导我们,说了很多断烦恼的方法,现在我们还用不上。说用不上者,就是不去用,没有把那个方法运用到真正想拿来用。我们也是修供养,虽然是泥塑木雕这些化佛,我们也供养,天天香华、灯、涂、礼拜。你这样种子是种的人天种子,要想离开这个世界,离开这些苦难,你必须从你心的观照,要心的功夫。发菩提心,别把这发心看小了,发心的功德不思议。如果大家学过菩提道论,有广的,有略的,西藏对这个非常重要。不是咱们在这一听说西藏密宗、密宗,哪那么容易给你受个灌顶,你得积累很多的功德。到外边来,在汉地,在其他国度、其他地方受灌顶很容易,但是这些la ma也不是怎么样了不起的la ma。

在西藏二十年学显教,五部论不背,哪能受灌顶?二十年毕业了,他那毕业的班是二十年,一年一班、一年一班,毕了业之后,还得考上格西。考上格西,才能到密宗院去学习。密宗院前五年谈不到什么灌顶,法也没给你学的,你先学技术,做糌粑拿酥油合了,就叫做粑。你先得自己会做坛城,知道坛城吧?坛城就是修道的处所。不是咱们住到房子里头,这个不行,这个魔难会来的。自己做个坛城,四大菩萨,八大金刚,你拿那个糌粑塑的像,这叫跺玛。看过咱们供那个密宗坛城吗?这个你们还没看过。完了观想自己坐到坛城的中间,坐那去修,四大菩萨,八大金刚,乃至诸天的护法在护持。你学这个要五年。你还得是护法的根器。你那个上师看见你是护法器,或者给你修文殊法,或者是绿度母法,或者是白度母法,修金刚法大威德,时轮金刚,金刚萨埵,看你求什么法。这个差不多得三十年过后了,你要修行也差不多五十多岁了,这是平常积累的。所以叫密宗,说即身成佛,这是说的。你有这种根机、这种信心,住上三十年,受过法。受完法,什么都不能做。不是咱们这里受个灌顶完了,什么都是随便的。受完法,就得闭关。说我受文殊法,受完文殊法你就闭关,最少三年三月三天。白教规矩,闭关时候闭三年三月三天,三、三、三。你这有成就了,才能受第二个法。但是这个上师是什么样的上师呢?现在你在西藏还找得到吗?我在那住十年,我感觉那时候西藏的圣人两个,一个帕绷喀,一个康萨仁波切。这不是这么一句话,不是脑子想,这里头学法都有个过程。

马鸣菩萨说你修一个信心,一万劫。信成就了,这时候发菩提心,这才说利益众生的话。你要帮助别人,你自己得有点本事,拿什么帮助别人?先把自己健全起来。像我们善根又少,时间经过无量劫这样流转,那烦恼深厚的很,遇见诸佛你也不认识,遇见法你也不能够领悟、也不能照着去修。菩提心不是容易发的,发了也要去做,巩固了。或者想:唉呀!我离开苦难就行了。若能够让我当国王,或者让我能生天,生天下来再当国王,享受享受人间富贵容华吧!这样心里头,那就是人天种子了。想了生死,想想那些菩萨行菩萨道太困难了,我把我自己生死了就好了。都不容易!

在这慈老法师给我们讲个故事,这个故事我也常讲,感应录上说的,佛在世,一个沙弥跟他师父到别处去游行。沙弥总给师父背包吧!衣钵等什么东西背着包,在前头带路,在前头走。走走,他师父叫他停下来,为什么?因为这个沙弥看见田里头,地下翻地翻出些个虫子,看见雀在吃那个虫子,他感觉众生非常苦,他说:我要发大菩提心都度他们。这是他心里想。他师父叫他,停下来,停下来。停下来了,说:包包拿来我背,我给你带路。于是这一路就搞了这么好几次。这徒弟沙弥说:师父,你今天怎么回事,是不是有一点神经,怎么回事这么来回调换?他师父跟他说:你一会儿发了大菩提心,那是菩萨。我才是个阿罗汉,我让你给我带前带路背包,我负担不起,所以我叫你停下来,我背。一会儿你又退了菩提心了。那沙弥一边走一边想,唉呦!菩萨道难行,我还是像我师父了生死去。他一发这个心,他师父说:停下来,停下来,你还背吧!还在前头走。你才发个二乘心,我已经证得阿罗汉果了,就这样换过来背。说明什么个问题?阿罗汉他有他心通的,阿罗汉也有几种不同的,不是阿罗汉都一样的。阿罗汉有大阿罗汉,他的他心通不要入定就知道的。有些阿罗汉他必须得入定,他的他心通才现前。他这个师父是大阿罗汉,所以他想什么他师父都知道,这是他心通。因此他师父跟他说:你发了菩提心,但是你退了。退了,你还想求阿罗汉。我已经证得了,你还早呢!大凡胜小圣,大心的凡夫一发菩提心,超过小乘的圣人。意念就在此,发心的问题。

众生的善根微少,久远劫来,有时候他烦恼种子深厚了,遇见佛,遇见法,遇见僧,他不信。乃至信了,很肤浅,没有根。咱们知道“信、进、念、定、慧”这五种,一信,让他生根,根深茂盛了,上面长得才茂盛。根深叶茂!根茂了才发出力量来,才能抗拒严寒、抗拒风雪,有这个力量。信、根、力,五根五力。咱们现在这个,咱们叫毛道凡夫,一点小风都吹动。那种境界,风一来,吹你飘到虚空,还不知道飘到哪里去。什么叫境界风?称、讥、苦、乐、爱、憎、毁、誉,有这八种境界风。好不容易!不是咱们说的时候,说大话谁都会说。说圆融,从凡夫说到成佛。咱们现在讲大乘起信论,不是从凡夫说到成佛嘛!而且过程说得非常详细,你怎么样才能成佛?众生是什么样情况,给你分析非常详细,那你自己取择吧!



【或有供养诸佛,未经一万劫,于中遇缘,亦有发心。所谓见佛色相,而发其心,或因供养众僧,而发其心,或因二乘之人,教念发心。或学他发心。】

也有供养诸佛的,他没经过一万劫,他遇着殊胜因缘,他发菩提心了。或者见佛色相发心,或者是供养众僧发心,或者遇到他特殊的前生因缘,或者他同修者、同道者眷属当中人家成就了,又遇到他堕落来度他,来看他遇着什么因缘来发心。现在在他学习发心的阶段。现在我们大家都是在学习发心的阶段。



【如是等发心,悉皆不定,遇恶因缘,或便退失堕二乘地。】

如是等发心,悉皆不定。这个发心是不稳定的,发了心了还要退,退了又发;发了又退,退了又发。为什么说成佛跟初发菩提心,如是二心初心难?咱们感觉发心很容易,其实发心很难,就看你遇到缘。你有发心的因,遇到外头殊胜因缘。像住这个道场,或者闻法,或者学法,遇着殊胜的老师,很难!特别在末法当中,这也得自己相应,跟那个你遇到了也能错过。遇到了,得不到,内因力量不够,光靠缘力加持是不行的。你得内心的根力够,因缘和合了才能成就事物。像上来所讲的这些发心都不定的,遇着恶因缘他又退了,随便就失堕了。不说从大菩提心堕到二乘地,我还是自己了生死吧!至于堕到凡夫,堕到贪瞋痴去了。

我有个小道友,他在台湾,在那出家的。他一天拜六次忏,念五万声地藏菩萨圣号,二十四小时睡觉的因缘很少,如是行了六年。现在还俗了,大学毕业之后,给人家当跑外卖去了,招揽生意。这是善缘遇得不够。因为他的剃度师叫他回他的本庙。他回他本庙,他看见那种境界相或者什么相,他退失心了,他于是罢道还俗。昨天还给我打电话,要到上海来做生意。不是自己做,有同学帮着他做,一个月两万块钱工资待遇。他没在我身边,经常的给我打电话。他还俗之后跟三宝都不联系,还跟我联系。前两天给我打个电话,我说你善心所还没完全失掉,还恢复原来。三宝有加持力吗?三宝的加持力就是拜忏,他就拜占察忏,拜了六年。一天有时候五次,有时候拜六次。一切诸法都如是,我只举这么个例子。我到美国去,我身边常跟我在跟前有六个,后来读美国大学干什么的,有的现在还俗去当磨珠宝的,一月也挣三、四千块钱美金,就剩下宏觉一个。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好多事情看来很容易,做起来很难。现在师父带徒弟、徒弟带道友帮助,得他内因有,不是能帮助得到的。每个人都想求观音、普贤、文殊、地藏,这都是发大心的大菩萨经常在。我们诸位道友,你们这一生遇过几次文殊菩萨来跟你说话的?或是观音菩萨跟你说话?你回忆一下,诸大菩萨跟你说话的。若都没遇到,从来没有过,那就自己考验考验你自己了,为什么?那些大菩萨平等发心,为什么有如是差别?说:我见到了。见到,就能成道吗?见到,只是一种加持,还是会退心的。

我经常举这么个例子,无着菩萨修慈心三昧,修弥勒菩萨的大慈,在山里头什么缘都断绝。修了十年,一点影子都没有,什么都没有。他退心了,不学了,下山。在半路上遇见个老太婆,拿着一个大铁柱子在那磨。他看着很奇怪,这个老太太吃饱饭没事,磨这个大铁柱干什么。问她:你在这干什么?老太太说:我磨绣花针。无着菩萨说:这么大的大铁柱子,你磨绣花针?磨绣花针干什么?老太太说:我女儿要出嫁了,我给她做个嫁妆。无着菩萨就笑了,等你针还没磨好,你女儿就死了,别说是出嫁了。你能磨得成吗?老太太说:管他去!功到自然成。无着菩萨在这句话上醒悟了,啊!我这修十年,功夫没到。又回去了,又修。又修十年,还是什么也没有。这回决心下山了,说这一法跟我不相应,我得参学参学去,找找善知识问问。他下山走到一个河边上,看见一只狗肚腹上长有痈痀;痈痀就是疮,长个疮。无着菩萨没出家前他是个医生,专治这种病的。那个脏臭味道,唉!要是人我一定给他治,可是是只狗。但是修菩萨道是平等心,看一切众生跟人是平等对待。他不治,还是走了。走走一想,他说我在这山里修二十年了慈心三昧,现在这点境界现前,不修吧?心里过不去。临到跟前一走,实在没办法给它治病,又走。如是三、四次反覆。最后下决心,就他慈心三昧功力吧!下决心来给它治。他那个治先用口把那个疮的内部把它痀出来,完了再给它治疗。等他给它治的时候,他趴到狗的肚皮这么一痀的话,他说:不对,不但不臭,又香又甜。他一睁开眼睛看,他抱着弥勒菩萨的肚子在啃呢!完了心里很烦恼,生了烦恼,生了抱怨心了,他说:弥勒菩萨,我修了二十年,你一点信息都不给我?弥勒菩萨说:我天天在你身边,你知道吗?我也很着急,中间有些障碍,是你的业障。

我们有好多的道友们,求佛、拜佛、礼佛,或者求光、求现,再加上现代人造谣,一会儿这个光出来,一会儿那个光出来,看见光。是电光,人为的,在后面给你做些个电光,放光了。即使佛菩萨放光,就是佛菩萨在跟前,在你身边给你放光,你的烦恼照样断不了。各人吃各人饱,自己的业障各人了,不会包办代替的。见了又如何?如果你自己功力不够,福德、智慧两方面你都没有积攒够,你见了又如何?我们天天不是见吗?你打开经本不是诸佛菩萨,佛说金刚经,打开金刚经;佛说弥陀经,打开弥陀经;那诸佛菩萨都在,你得这样认识。在又如何?你也得听他的话。佛所教导让你去这么做,你不这么做,那见了他又如何?像金刚经教你无念、无所住,不住色,不住声香味触法,不住眼耳鼻舌身意。你不听他的话,你都住,你见了他,那不是假的吗?还是真的吗?容易着魔。着魔就是这么来的,天天求见佛。佛天天在你跟前,你不照他的话做,你见了又如何呢?你怎么样交代呢?

这些个发心都是不定的,他遇着什么因缘就转什么因缘,遇着恶因缘,他又堕落去了。堕落二乘还是好的。堕落二乘怎么样好?了生死了,至少把这六尘脱了、把三界脱了。若堕落凡夫,堕落下地狱,堕落三涂。一个出家人还俗之后,杀盗淫妄一齐犯。头几天,厦门我的一个归依弟子给我打电话,告诉我说:师父,我现在五戒全犯了。我说:那犯了有什么办法,下地狱吧!他说:有什么方法能够把我这个犯戒的罪过赎回来?我说:拜忏吧!忏悔,昼夜二十四小时拜。你要想到怕下地狱,就去拜吧!何时忏悔了,见了相好了,清净了。没见着相好,非下地狱不可。这是佛说的。破戒,还不下地狱吗?而且五戒一齐犯。



【复次信成就发心者,发何等心?】

因此我们要知道,要发心。怎么样发呢?



【略说有三种:云何为三?一者直心,正念真如法故;二者深心,乐集一切诸善行故;三者大悲心,欲拔一切众生苦故。】

发心发三种心,看你发哪种心。一者直心,正念真如法;二者深心,乐集一切诸善行;三者大悲心,拔一切众生苦。直心正念真如是不弯曲的,直心是道场,正念就把你念思念集中,正念即是一念。咱们经常说一心,一心就是无念。无什么呢?无一切的妄念。直心跟真如法相应,正念真如。这才叫始觉智慧,这才算有了始觉智慧,用这始觉的智慧念你本觉的理,始觉智的智慧就知道我自己的自性具足了一切功德。但是迷了,迷了就是这一切功德不显,并没失掉。只是不显,迷了。那你就发直心,直心这一念就显了,念佛念法念僧。或者用空观的观想。禅宗参话头,话的前头是什么?没说话的前头是什么?那就是观念真如。真如无念的,不要东想西想,什么都不要想,一直观,一直观去,观真如。从真如本觉的智慧,发生始觉的智慧。以始觉的智慧,再观你那本觉的真理,叫直心的真如。这样循环不息。你必须得做。不做是不行的,光说是不行的,光说不练就是不行,说食不饱。

如是观者,心里经常如是想,这叫发直心。直心当中摄护你的戒体,如有毁犯,或对戒体有染污了,马上忏悔。不然就背离真如,背离你那个本体。戒是防非止恶的,是护持你真理的。如果持戒着相,执着着相那是得到人天的福报。还是有相当好处的,着相有着相的好处,但是你出离不了。出离不了,就是了不了生死。犯戒,那更不要说了,犯戒那是背真如了。同时又以你始觉的智慧了知,明了的照了自己本体所具足的一切功德。这个自己知道功德的深与浅,自己修行的行门所起的深,或者精进,或者懈怠。因为这样知道了是自他不二,一切众生也如是,这样你利他的心能广大,一切众生都直心正念。

广大这个就是深心了,利益众生的深心。深心者,小善不失,一点点小的好处都要去做。每日诵经、拜佛、上早晚殿、吃饭都随时回向给众生,让众生跟我同离苦难。这也含着就是大悲心,大悲心就是拔一切众生苦。起信论讲这个大悲心,他就含着这个大悲心具足般若智慧的大悲心,不是爱见大悲。这个大悲是真如性,本体所起大悲,这叫同体大悲,完了无缘大慈。还有深心,深心就是无穷无尽度众生,众生界无穷无尽,一切善行善法无穷无尽,就是六度万行一切的善法。深心,就是一切的善法都把它具足。



【问曰:上说法界一相,佛体无二;何故不唯念真如,复假求学诸善之行。】

你不是说大总相法门体什么都具足了,就直心正念真如就好了吧!还要发什么深心?还要乐集什么一切诸善行呢?问号。问答,自设的疑惑。



【答曰:譬如大摩尼宝,体性明净,而有镰秽之垢。若人虽念宝性,不以方便种种磨治,终无得净。】

前头讲直心正念真如了,答就是譬如大摩尼宝体性是明净的,但是它有矿产的污染。像珍珠没经过磨炼,它也不会现光明。金子是在沙子里含藏,矿石里头含藏着,得把那矿石的污染去掉。人虽然是直心正念真如,念直接的法性,你不以方便善巧来给他磨干净,得不到清净。



【如是众生,真如之法,体性空净,而有无量烦恼染垢;若人虽念真如,不以方便,种种熏修,亦无得净。】

一切众生真如之法,他体性是空净的,但是他有无量的烦恼染垢。你不假方便,把这无量的烦恼染垢治除,虽念真如种种的熏修,还是得不了清净。就是这个意思。



【以垢无量,遍一切法故,修一切善行,以为对治。】

因为以垢无量遍一切法故,所以必须得修一切善行来对治,对治一切那些不善的。所以修一切善行来对治,对治什么呢?对治那个遍计执,咱们前头讲的我法二执,遍计一切法为实有,就是这些个。一切法实际是实无,清净的,把遍计的垢染把它除掉。



【若人修行一切善法,自然归顺真如法故。】

若是有人修行一切善法者,自然的归顺真如了。



【略说方便有四种。云何为四?】

这个道理一共有四种,分别把它说说。



【一者行根本方便。谓观一切法自性无生,离于妄见,不住生死;观一切法因缘和合,业果不失,起于大悲,修诸福德,摄化众生,不住涅槃。以随顺法性无住故。】

一个是行根本方便,观一切法的自性无生。无生者就无念,就离一切妄念,这样才不住生死。观一切法是因缘和合的,它业果又不失掉。不失掉,就要受苦。所以才起于大悲,修诸福德来度众生,摄化众生。既不住生死,也不住涅槃,随顺法性无住故。这是全部的般若义,金刚经就是讲无住,不住色声香味触法,不住一切法。无住故,若是翻过来,无住才能证得真如法性,法性遍一切处,才能普利一切众生。随顺法性、随顺真如才说无住,这就是根本方便法。今天就讲到这里。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一位道友问我:无念会不会落入外道无想定?



咱们大乘起信论讲的无念是到什么境界了?无念者是正念真如的无念,妄心顿歇了,见了真如的性体之后,十住位能百界示现成佛。但是他是相似的,不是真实的。跟外道怎么能相比?外道无想定他意识还没断,他只是不起分别,意识降伏住了。这两个不能等同的,这个无念深得多。无念故,无不念。证入了真如的体了,真如的体遍一切处。而且这个是在断了见思惑。在金刚经须菩提向佛请求无住,那个无住就是无念的意思。



第二个问题:八正道中的正念和起信论的无念是什么关系?



八正道的正念、正见、正语、正思惟,正念者就是心念真如法,这是说深的。浅的正念,就是不起一切杂念。正念是念三宝,这才叫正念。起信论说的无念的意思,那是正念的究竟了,正念真如,念三宝,念到连能念所念都没有了,就是无念。



第三个问题:禅宗说“莫谓无心便是道,无心犹隔一重关”,无心和无念有什么关系?



禅宗讲的无心跟大乘起信论讲的无心,两个。大乘起信论的无心是没有妄念的,直心正念真如了,并不是断灭的。无念故,念通了,没有能念所念。禅宗是观话头,观话头观到无念了,就是在言语之前是什么?只能够认识。咱们现在从学习当中,咱们也认识了,认识真如,真如就是我们的佛性。所以禅宗讲“无心犹隔一重关”,这是他没究竟,无心是指落于空的一边。无心和无念,你问它什么关系?是一个,有什么关系!念到无念了。无心是没有妄想心,并不是你那个真如的佛性都没有了,那成了断灭知见了。



你参禅吗?问这个意思是参禅的意思。你要学大乘起信论,就学大乘起信论,你别又牵连着外道,又牵连着禅宗了。不要想那么多,不要配那么多,不要那么配。这个是根据百部大乘经典,根据华严、法华、圆觉、维摩诘、璎珞,这都超过般若的智慧义了,你怎么能跟那个配呢?大乘起信论讲的,他是从你凡夫地讲到佛地,从凡夫地到成佛这个中间的过程,过程给你说清楚,让你生起一个大乘的信念,只是起个信。这里讲的那些境界,有佛的境界,有地藏菩萨的境界,也有你凡夫的境界。你不要想得太多了。



第四个问题:久坐后出现记忆力衰退,思想迟钝,这是怎么回事?

你在坐着干什么?坐着睡,瞌睡吗?坐着是修行,是观照,是向前进的,你这是坐着坐着退了,坐着退了是乖瞌睡了。你坐着什么也不想,你还没到那个境界,你必须从想达到无想。你坐着时候是思惟修,不是枯坐,你坐着要起观照。因为你行动时候、做事时候容易生散乱,坐着把心收心,摄归一个正念,就是观想。你观想三宝也可以,观想哪部大乘经典所说的义跟你相应的,你观想。乃至于你念佛的观想阿弥陀佛。若这个也不会观,就观想“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都可以。观想了了分明,这是观照。



怎么会坐着坐着把记忆力都衰退没有了,有这个事吗?那你不成傻子了?坐成个傻子了、坐成呆子了,思想迟钝了,愈坐愈傻。那就说你功夫用错了,没有功力。那让你坐两个钟头,你是睡着了吧?睡着了才迟钝了。不睡着,怎么会迟钝?那你下来走一走,别再坐了,再坐要成问题。你多活动一下,多拜拜佛还好一些,还销销业障。



咱们接着昨天讲行方便,方便是善巧的意思。方便有几种,一种懈怠的方便,学习,或者修行,或者礼忏,或者拜佛,或者诵经,这个本来就是趣向真如的方便。在你方便当中,咱们现在讲这个方便是顺根本的方便,是顺真如体而起的妙用的方便,也就是种种熏修的方法。咱们前面说过两种熏习,这是熏习的方法。这标起来说,解释这个方便的道理。总说起来有四种,若是开起来,方便特多了。方便有多门,方便的目的是达到归元的。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不管有好多的方便,都是为达到自性的无生。咱们讲的无生、无念、无作,都是随着自性的,体性没有,自性本不生。你观一切法的根本就没有方便,为了达到根本说有方便。第一个,你先能观照懂得一切法的体性,在有情谓之佛性,在无情谓之法性。一切法的实体没有生灭,是无生的,无生就无灭。有生有灭的是你妄想的分别,那是你妄见。妄见,妄现境界相。妄现境界相,妄想起分别。根本自性的体是无生的,离开一切妄见,不住生死,也不住涅槃,根本就是自性的本体。一切法的生起,咱们前头都讲了,因着真如故,一念不觉。一念不觉,那就是无明。真如随缘了,那就是一切法的因缘和合。因缘和合了,再因众生迷了本觉而产生不觉,这个不觉里头就叫无明,不觉就是无明了,无明就生出三细六粗。咱们前头都讲了。



因为还想达到法性的本体,知道法性是没有妄见的,也没有生死的。第一个方便是顺真如体的方便,所以叫根本方便。这里说个根本方便,为下头第二、第三、第四,这个就是根本方便。根本方便就是修行者,一切行菩萨道的,在你自利利他的时候,所行的方便叫根本方便,从根本方便生出来利他的方便。在你因行当中,发心是因,因发心而利益众生所起的这个方便。咱们讲根本就是能生义,生什么呢?生二种观行。这个时候观,就是观一切法的自性,它没有妄见,也没有生死,所有这一切法都是因缘和合而有的。因缘和合而有的,他所起的惑,惑一定要造业,业一定感果,业果又不失。所以菩萨本来没有疑法的,但是为了众生迷了,所以才起了大悲,大悲心就是利益众生。这个大悲就是方便之中的因,这个方便的因感众生依这个方便而成道,就能感果。



前头观一切诸法自性无生,离于妄见,不住生死,观一切法的因缘和合。这四句话,这就是以大智的智慧,观一切法的自性无生。咱们前头讲本觉,本觉因着一念无明不觉了,不觉产生了始觉。这个始觉就是智慧,觉悟就是智慧,觉。这个始觉就为能观,观世间一切诸法法性的本体,观一切法的性是所观。能观观所观,就是观你那个不变的真如。虽然无明染的,它自己自体不变。本来就无生,哪有妄见!所以才不住生死。它见一切诸法不是实有的,没有!若是见一切诸法为实有的,那就有生死了,那就住生死了。因为离于妄见,不住生死,一切法不是实有的,也没个生死。在真如不变的地方,真如随缘了,有了。真如不变的时候,没有了。



这是假你的观智,这是对咱们修行的人说,现在咱们讲这个,在修大乘,相信大乘,依着大乘而起修的,这叫观随缘真如。真如随缘了,随缘的意思就是有了妄见。因为有了妄见就要起惑,起惑就要造业,造业业果不失,所以受一切苦,流转变易生死、分段生死。因此才说方便,就是为了使一切流转生死的众生,达到回归本有的根本。为了达到根本而起的方便、起的大悲,菩萨的大悲心,大悲智慧。以大悲心劝导引导一切众生,迷者众生,观真如的自性,摄化众生了知生死本空,涅槃非有。这是观一切法相。世间法是无明为因,境界为缘。这两句话很重要,大家记到。无明为因,境界为缘,所以产生了一切世间法。我们把世间法翻染成净为出世间法,它就变了,真如为因,三宝为缘。假佛法三宝外缘的加持力,加持自己本俱的真如的性体的不灭的因,三宝为缘。你真如的因跟三宝的缘因缘和合了,所有的业因果报,世间的恶因果,出世间的善因果;就是出世间法纯善的因果,回归真如。真如随缘,就没离开一切法,在恶随恶缘,在善随善缘。随恶缘,愈转愈粗,离真如愈来愈远。随善缘,因缘觉悟到回入你本体的真如。因为看见众生随恶缘而演变,诸佛生起大悲的愿力,悲悯众生产生恶因,转变到修行成为善因,那必须有很多的善巧方便,以善为因来自利利他,摄化众生。在你果上的大悲。悲必须智,悲智是双运的,悲必须智慧。没有智慧主导的大悲,在我们凡夫度凡夫的时候,悲天悯人,那种悲天悯人只是个善心所。跟大乘教义所说的,这是用观照的功夫。



这个观,说观、说止、说定都是方便,前头讲的根本方便是从真如所起的。我们讲观,观什么?就上头这个观字,观!止生灭,观真如。这一段话就是观你自性本来没生死,无生死,这就是止。止就是定。定中所起的观照是止恶的因缘,这个观照是止恶的因缘。观善的因缘,知道恶是不顺真如的应该止。观善的因缘是随顺真如的,能够回归真如,那就应当作。这段话止观是双运的,观中就含着止,顺真如不变的义就是止。止就是定。从止中又起观,这个叫随缘的真如。这两个不同。一个即观之止是随顺真如不变的,叫不变真如。颠过来,即止之观。即观之止是顺不变的真如,即止之观是随缘的真如。不变随缘,随缘不变。不变的真如,即观之止。随缘的真如,即止之观。这样才能不住生死,只是随缘义,也不住涅槃。这叫止观双修,中观道。这叫行根本方便。

根本方便懂得这个意思了,从根本要产生下头的三种方便。一共四种方便,略说方便有四种,这是说根本的根本方便,行根本方便。底下把它分出来了。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二者能止方便。谓惭愧悔过,能止一切恶法,不令增长。以随顺法性,离诸过故。】

二者是能止方便。怎样止?止恶向善。二者能止方便,谓惭愧悔过,能止一切恶法,不令增长。以随顺法性,离诸过故。一共只有六句,就叫能止方便。断一切恶,就是止一切恶,行一切善。有惭愧的人才能止恶,没有惭愧的恶不能止。不知道惭愧的人,他一定再去犯,他恶怎么能止呢?像我们入了佛门之后,在你受戒的时候,你受个三归都要你先忏悔,必须把过去的业忏悔了,含着就叫你止恶。忏必须得真实,不能虚假。我们忏的时候都是口里说,没经过责备自己的心,责备自己过去所做的恶事、错误事。忏悔如果不能痛哭流涕的,真心的悔过,那个恶是止不住的。惭愧,惭是对不起自己,愧是对不起他人。自己对不起自己清净的心,没有一个人他做坏事不知道这个事是坏事的。不论杀人放火做什么事情都是,他明知道不对,他不能制止,随顺恶的发展。所以要你惭也要真实,愧也要真实。光是口说,不能责备的心,不能达到痛哭流涕的真正悔改,你那个恶止不住的,还会犯的。这里头包括对三宝忏悔,对父母,对师长,对施主。十方的等觉菩萨、十地的菩萨,他还要忏悔,常还要忏悔。

惭愧具足了才能回归真如,才能回归你的性体。惭是惭过去的错误。等觉菩萨他是惭他为什么不一念不起,为什么起念头,要忏悔。痛自责悔,誓不再作,那一切恶法才能止住。咱们这个妄心所起的妄念,不论我们哪一位都有,静坐想想你的过错吧!在戒律讲止作二持,已作之恶不复再作,未作之恶不作,已作之恶再不做。一般忏的都是过去已做之恶,未做之恶不让它生起。为什么有信位的菩萨,觉知前念起恶,能止其后念不起,不让它相续,不发于身口七支?这叫惑。断恶行善就靠你忏悔的功力。

我们结合第一个讲的根本,法性是根本,我们每个人本来的根本没有恶染的,也没有恶,也没有染,本身法性是清净的。你在忏悔的当中,就是要随顺法性,涤除一切过恶。这是我们本分事,因为我们本来没有过恶。为什么我们做了错事,犯了戒,看你轻重。一般的对首忏,向一位道友,或者同参同住的,跟他表白一下就行了。表白一下是让人家知道,以后你不能再做了。知惭知愧,一定能离过,一定能止恶。不知惭知愧者,他不能止恶,也不能向善。无惭愧人,诸佛菩萨没办法度他。这是忏悔的方便。



【三者发起善根增长方便。谓勤供养礼拜三宝,赞叹随喜,劝请诸佛。以爱敬三宝淳厚心故,信得增长,乃能志求无上之道。又因佛法僧力所护故,能消业障,善根不退,以随顺法性离痴障故。】

三者发起善根增长的方便,精勤的供养三宝、礼拜三宝,赞叹随喜,劝请诸佛,爱敬三宝。这样你淳厚的心情,善根才能增长,才能志求无上的道果。你能得到三宝的加持,佛法僧力来护持你,这样能消业障,使你的善根只能前进,不往后退,随顺法性离开痴障。痴是无明,障是现行的惑业。

三者,有方便的善巧方法能使你善根增长。所以这个叫发起善根增长的方便,方便能成就你的善根。这个根本是能成就的,方便是你向前修行的方便,能成就你根本真如的善根,产生你的智慧,断你的烦恼,断你的习气。前头讲断,这个讲智慧。一般我们说断德就是涅槃,这个讲的发起善根增长的方便就是发菩提心,这叫智慧。

这里头说行供养礼拜三宝,行供养这个说的是你意念供养,尊敬三宝。不是我们买几朵花,买点供品,才算供养三宝。意念当中要修习福德,要供养三宝。有时是事,有的供养是理。所以在普贤菩萨十大愿里头,法供养为最。那个法是理上,用观力来供养。行供养三宝的意思,就是你修福德的时候一定要修智慧,修智慧的一定要修福德。要想使你善根增长,就要勤修礼拜,供养三宝。这在十大愿,礼敬诸佛、赞叹诸佛、供养诸佛,再忏悔业障、随喜功德,这是前五个。对三宝常时的生起爱敬的心,念念不忘三宝。对三宝的礼敬、磕头,这是忏悔最好的方法,礼拜、供养。

在我们布施度里头,供养就是布施,对三宝叫供养,对一切众生叫布施。它分内布施、外布施,内供养三宝、外供养三宝。内供养三宝用你的身体,外供养三宝用你的财富。口里头赞叹,意里头产生恭敬心,身体礼拜行动,这都叫供养。

在大智度论里头讲,对于三宝光说不行的不叫正,要说而能去做。光说不修行,这不是有智慧的人。想善根增长,行供养三宝,要去做。所有供养的物质,不如你身体和持诵圣号,礼拜供养诸佛。

但是这个礼拜在慈老法师引证勒那三藏里头说,礼拜有七种。内无恭敬心,没有恭敬心的礼拜,只是形式,五体不投地。像很多的寺院里头,一进去,大殿里都有拜垫,慈老法师说摆架子,每个殿里都摆个架子。咱们一般的说拜凳,在戒律里面叫下床。就是五体不投地,把自己身体看得很重。对身体看重了,对三宝就看轻了,这种礼拜叫我慢礼。从现相上看,好像作礼,其实他内心里头有慢的惑,慢业所感。这种礼,不五体投地的,就叫我慢礼。

第二种叫唱和礼。一个人唱,大家磕头,像咱们拜千佛的时候。我曾经到一个寺庙,这个寺庙还是很有修行的,一般的说这个寺庙还很好,他们拜千佛,我去参加拜。我的一个老道友说:你不要去拜了,你不拜还不生气。我说:为什么?老道友说:你去拜吧!你看你拜的烦恼不烦恼。我说:那你怎么不制止?老道友说:谁听我的,我说了也不听。我说:怪不得你不参加拜。他那拜千佛,大家都知道一唱一拜,这面拜,那面起来;那面拜,这面起来,就这样子。不说五体了,拿手一比划,脑壳一点,这就拜了。不然千佛一个半钟头就拜完了,那怎么拜?这种唱和礼,拜垫又高。我们拜忏磕头要如法,必得五体投地。我们看见好多把拜垫挪开磕头,像我们拜忏、打念佛七,打拜忏七,我们都没有拜垫的。好像我们这也没有拜垫,没有这个设备。就光那个小殿,那是沾了灰尘的。这是唱和礼,一人唱,大家拜。

第三种就好了,恭敬礼。五体投地,头一定在地下,两肘、两膝盖,这叫五体。心里头意念想着佛的身,就是化身,在目前这是相好庄严的。你磕下头去,头面接足归命礼。这个拜忏有个离垢慧经,专门讲的磕头要怎么样磕。我们一般拜忏观想,就讲“能礼所礼性空寂,感应道交难思议,我此道场如帝珠,诸佛菩萨影现中,我身影现诸佛前,头面接足皈命礼”。这个偈子你平常没拜你也想,想熟了,你一礼下去它顿现的。不然你磕头得观想老半天。最初可能要想老半天,熟拜了,自然就顿现了。这是第三种礼。如果想有心的就多研究,磕头也要好好的磕,它才有作用。你磕一个头,就能销业障。像我们平常拜垫很高的那样磕,表示一下,那个销业障很困难,销不到了。

第四种,大乘的理法,无相礼。能礼的体跟所礼的体同是一个法性,没有能礼的相,也没有所礼的佛,我跟佛一如,这叫无相礼。

第五种,起用礼。是在前头无相礼所起的妙用,就是根本方便,咱们现在说的方便。无相礼是约真空理说的,没有形相,唯是一心。你拜忏时候念的一心敬礼,或是释迦牟尼佛,或是普光佛。那个一心非常的重要,唯是一心。能礼的、所礼是一心,能礼的是真空,所礼的是妙有,妙有的佛像就是我真空的心,我的真空心就现的妙有的相,跟诸佛之相。礼佛就是用,这是体相用三大都用上了。礼佛是度众生,诸佛现的报化身是度众生,口里唱念就是起用。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第六种,内观礼。不缘外境,是自己的内法身,跟佛真正修成的法身,已成就的法身;我们是法身在缠,未成就的法身。知道除此真如之外,没有身心,此外没有什么能礼自他的。自心的清净本性,亦即自性清净的佛,佛性无二,没有内外。这叫内观礼。



第七种,实相礼。实相者无相,不可以心取,不可以相求,对着礼佛不执着。不执着可不是不礼,在礼敬不执着。能礼所礼,同是一个实相故,安心寂灭,平等平等,这叫实相礼。



我们从理体的三宝观想外事的三宝,现在的佛法僧。现在在末法时候,不管纸画木雕的,就是佛宝,一切三藏经文就是法宝,一切众僧就是僧宝,这叫事三宝。事三宝是顺真如理体而成就的,必须得学教。不学教,你犯了很多的错误还不知道。我们在起居室、客室到处都摆的有佛像,不论接待什么样的客人,不论信三宝、不信三宝,都在那客室里。而佛像现在我们大多数供的那纸像都是立像阿弥陀佛,坐在像前聊天,摆龙门阵,那身体就不恭敬,下边那个手一直掏脚趾头,完了在那佛像前,极不恭敬的,这都是对三宝的亵慢。在心里头他把佛当成了纸像,当画一样的,犯了很多的错误并不知道。只是他抱怨,或是自己念经、礼佛,三宝也不加持我,我求佛不灵。你感得不对头,你感不如法。你感不如法,怎么能要应呢?感应!感应!你基本感就错了,那怎么会有应呢?那就没得应了,所以不应。不论你拜好多,一天你拜好多,拜三千、五千,你不如拜一拜,诚诚恳恳,恭恭敬敬,内外观照。或是观实相礼也好,那你观不到;无相礼也好,这你也办不到。现在我们这个凡夫连粗惑都没断,见思惑都没断,你怎么能达到无相礼?



现在我们讲的是大乘起信论,你能产生个信心就好了。连个信心都没有,你怎么能称实相而去起修呢?你先一个信就好,信完了而行。而且信的时间,要把这个信圆满,咱们前头讲了得一万劫。明白这个了,起信论给我们生起,我们知道经常检查我们自己,不要抱怨三宝。我们道友抱怨三宝的很多,说佛菩萨不灵,不加持我,我这么样修行。你好大的修行?你自己都没对照。你错误了做的,你还认为是真实的,还认为自己很了不起,这都是没有智慧。



从前我们有个老修行,老和尚,走到河南那个山区里头,天黑了,四面也没一个店,看到山坡上有个庙,到那去挂单。住持和尚不留他。他说:我只在你殿里头,我自己带有蒲团,我坐一夜就行。住持和尚说:坐一夜也不行。不留他。他也就发了无明火了,他说:不留我也要住,管你留不留。把蒲团一放,他就坐下了,管你去,反正庙里是和尚的。那个住持和尚也没办法,就把山门关了,让他坐去吧!也不理他,就走了。这个老修行他很有功夫了,他坐着他就想,今天入不了定,好像起了烦恼了,这个和尚什么和尚,他就起来看看。夜里已经很静了,起来看。走了一层殿破破烂烂的,走了两层殿破破烂烂的,走到后头,紧后院,大概是师父住的地点吧!庙里头住的地点,他一看七间瓦房修得光明透亮的,里头点着蜡烛。他往里头一看,不是一个和尚,两个和尚。另外摆一桌酒席,还请些花姑娘陪着他们作乐。



这一下他火了,他不是跟他俩发火,他又回到他前殿来,跟伽蓝菩萨说,他说:伽蓝菩萨,你护得什么法?我这么有修行,你都不护持,到这个庙里来,挂个单,坐一坐都不行。你怎么护持那个和尚呢?说完了,自己内心里发牢骚,跟伽蓝菩萨发牢骚。发完牢骚,这回心里放下了,一坐就入定了。一入定,伽蓝菩萨就来了,说:你在这发什么脾气?你胡说些个什么?你跟这个庙有什么因缘,这个庙从唐朝开始建的时候,你跟它毫没因缘。你是运了一块砖、运了一块瓦,你是支助什么了吗?你赞叹随喜了吗?这两个和尚他们是不是好和尚,你知道他们是做什么的吗?他多生是干什么的?他多生是畜生,这个庙修庙的时候,这两个和尚是毛驴。知道驴子吗?是驴子。这庙上砖瓦木材,它们驼上来的。经过千八百年,人家对庙有功德的一代一代都走了,这个庙已经到了因缘没有了,尽的时候,那就轮到这两个毛驴来了,该它们俩享受。毛驴来了,到这庙里来享受,人家有缘,人家做过贡献。你做过什么贡献?各有因缘莫羡人。



咱们就缺乏不知道因缘,没有这个智慧。对自己都不知道,还说对外界呢?对一切境界相,你什么都不知道。人贵有自知之明。你不知道,你学习学习,看佛怎么说的,历代祖师怎么说的。马鸣菩萨是八地菩萨,到不动地了,无明已经破了八分了,剩一点点。所以他做的起信论,是从他的智慧做出来的。一切法,“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那个空是真空,不是顽空。一切法是因缘生的,一个是随缘,一个是中道;一个是随缘义,一个是中道义。一切法都如是。



【四者大愿平等方便。所谓发愿尽于未来,化度一切众生使无有余,皆令究竟无余涅槃。以随顺法性无断绝故;法性广大,遍一切众生;平等无二,不念彼此,究竟寂灭故。】

在方便诸佛的大愿方便善巧当中,从根本产生这三方便,一个大悲,一个大愿,第四种就是大愿了,所以应该发愿平等方便。咱们现在也是随着诸佛菩萨的教导,除了经论的教导,咱们也行方便,给人家方便,自己也方便。但是我们这个方便不平等,爱憎心不平等,顺自己的意,高兴的,那就方便方便;不顺自己的意,烦恼的时候,那就不方便方便。所以学经学教的目的就要明理。从事上明得理了,依理所成事,那你再做一切事都顺理故,顺真如之理,那所做的都是对的。

我们不明事,更不明理,他没有智慧,怎么样是对的?怎么样是不对?咱们看着不对的,在理上是对的;咱们看着是对的,在理上是不对的。咱们是情。咱们经常听说这个不讲道理,那个不讲道理。对我们佛教的佛弟子来说,真正讲道理的只有佛。还得信真如,这是真正信真如道的道理,这才是真正的道理。咱们一般的人情,就叫情理。父子、夫妻、六亲眷属,这个讲的理是情理,感情的理。这个理不对的。跟你好的,当然你就对他好了,顺你的情。这是在情理当中。那还有法律,法律还有法理,法理又不是情理了。老子犯法也是同样要治他的罪,这叫法理。情理、法理,一般大家所认为的公理,那是历代这样传下来的,感情的,依着世间习惯的惯性那个道理,那个道理不见得跟法理合。我们佛教讲的道理是菩提道,咱们现在讲真如,是真如道。这个道理是菩提道的道理。这种道理我们四众弟子只是这样学,还没有进入菩提道。发心,只是发这么个心,我们讲的道理是觉悟的道理,菩提道的道理。违背菩提道,不合理了。我们是这样讲道理。

咱们说的明理,是明白觉悟菩提,佛所教导的觉悟道理,在这个道理上人人平等的。随顺真如,合乎道理。违背真如,不觉了,不合乎道理,都在无明当中。那就靠诸佛菩萨发大愿,方便善巧,但这个方便善巧是平等的。咱们经常讲平等,什么平等?在法性、在真如、在我们的真心上平等平等,诸佛跟一切众生都是平等平等,这叫无缘大慈,平等大悲。所以所发的愿尽未来化度一切众生,不使众生一个流落的,一个再堕落的,没有余,究竟的让他证得无余的不生不灭的涅槃。这个大愿永远没有断绝的时候。为什么?随顺法性无断绝故。法性广大,遍于一切众生,对一切众生平等平等,不念彼,也不念此,究竟寂灭故,究竟还是真如一法。一个是迷,一个是悟。



【菩萨发是心故,则得少分见于法身。以见法身故,随其愿力,能现八种利益众生。所谓从兜率天退,入胎,住胎,出胎,出家,成道,转法 lun,入于涅槃。】

菩萨发是心故,则得少分见法身。这个少分的见法身还是没登地的菩萨,什么时候呢?是发心的信心圆满,登了初住位的菩萨,他发菩提心要利益一切众生。菩萨发这样心,是少分见于法身了。这个见法身不是真正的证见,是相似见。十信满心了,登初住位,初住位发菩提心,随他自己愿力,能够示现八种利益众生。这叫小乘八相。小乘的八相就是释迦牟尼佛化身,示现的降魔、住胎,现八相成道,一个一个的,就是兜率天退、入胎、住胎、出胎、出家、成道、转法 lun、入于涅槃。这是小乘的八相。大乘呢?大乘就没有降魔了,大乘佛魔平等,没有魔了。小乘八相度众生。见到法身,他的自利利他的能够示现八相成道。小乘八相,有降魔,没有住胎。大乘没有,大乘佛魔平等,住胎也没有苦,示现的。他同于人相,而不同于人。人是在八相之中,有时候入胎、住胎是受苦的。

在华严经讲到这个问题上,华严是圆教的,他在住的当中,示现八相之中,他还在十方法界普遍的示现八相成道,一位即一切位。这是十信满心,修了一万劫,信心圆满了,初住位,初住到十回向的最后那一位。这是三贤的菩萨,三十位菩萨都能够示现八相成道。在华严经讲一相就具足八相,八相即具足一切相,住胎之中也在度众生,他没有受苦之相。这个初住的菩萨示现的,从兜率天退、入胎、住胎、出胎、出家、成道、转法 lun、入于涅槃这八相,他还没有真正证得法身,只是相似见到法身。相似,但是入位了。发心住是不退了,跟二乘的阿罗汉,跟声闻、缘觉同。圆教!



【然是菩萨未名法身,以其过去无量世来,有漏之业,未能决断,随其所生,与微苦相应。亦非业系,以有大愿自在力故。】

他对于有漏的业还没完全断,他的受身还有微细的苦跟他相应,但是不是我们的业系苦。我们的苦是业系的,他是微细的。就像声闻、缘觉他有法执,有法执,他就有微细的苦,微细的无明的生灭苦。因为没有登地,没有见着法身。相似见法身,不是亲证的,所以他不名法身大士。然是菩萨未名法身,就是这个意思。以其过去无量世来,有漏之业未能决断。有漏业,就是证得法身才无漏,没证法身之前都有漏。随其所生与微细苦的相应,但是不是业系苦。因为他有大愿的自在力故。登了初住的菩萨,发菩提心,随着菩提心而产生的愿力。但是他的微细苦,可不是我们凡夫的分段生死苦,不是业系不自在的,他非业系。业系住,你不自在了。他是大愿力自在故,因为有愿力自在。在这个报身,或者长住世,或者短住世,他是自在的,随他的愿力。



【如修多罗中,或说有退堕恶趣者,非其实退,但为初学菩萨未入正位,而懈怠者恐怖,令彼勇猛故。】

如修多罗中,或说有退堕恶趣者,非其实退,但为初学菩萨未入正位,而懈怠者令他恐怖,不要懈怠,令彼勇猛故。经中,契经里面,大乘经没指着哪部经,大乘里面也有这样说,初住的菩萨是不是还退堕恶趣呢?论上说不是实在退的,非其实退。但为初学菩萨未入正位,而懈怠者恐怖,给他警惕。那个初学的菩萨还没有到住位的时候,他就懈怠了,令他生恐怖,说:你别懈怠,懈怠了你就退堕了。令他勇猛精进。

经中说初住的菩萨有退堕恶道者,举个例子吧!舍利弗要发菩提心,大菩萨来度他的时候,来考验他的时候,就示现一个婆罗门,就来跟他要眼睛。这个故事很长,我们大概说这么一下就是了。舍利弗就退心了,这是过去生中。为什么?他遇见一个贫女,他刚要发起大乘心,度一切众生,行菩萨道。行菩萨道,难舍的能舍。他就碰见一个婆罗门,示现的,来考验他。大菩萨考验他,示现婆罗门女,就在路边哭。舍利弗问她:哭什么?她说:我妈妈生病了,医生给抓的药要找副药引子,找不到。我苦脑就哭,要救我妈妈。舍利弗说:你要什么?这还不容易,我可以布施给你。她说:要生人的眼睛。舍利弗说:我刚发菩提心,刚发大心,就遇到这么个因缘。好了,就挖一个眼睛给他。那个婆罗门拿起来,说:你挖错了,我要的左眼睛,你挖的右眼睛,不对。舍利弗说:你怎么不早说?你先说要左眼。舍利弗想怎么办,要救她?反正我有天眼。好了,左眼也挖给他了。挖给他,那个婆罗门拿着一闻,说:这个喷腥臭,还入什么药?丢到地下去了。舍利弗就退心了,菩萨道难行。这个故事很长,一段因缘。

我举这么个例子,我看慈老法师引证一段说舍利弗遇乞眼的婆罗门退失大乘心。我们不是你发大愿就没有障碍,当你发大愿、行大行;就是现在也如是,你一发大愿,现在障碍更多了,考验考验你,好多事得经过考验。你行菩萨道的时候,障碍来了,你冲得过去不?或是一样冲过去了,两样冲过去了,无穷无尽的障碍。所以大心难发,易退。发大心难发,很容易退,挫折很多。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我现在有个道友,他经常的放生。他现在害了病了,到上海住院去了,先说是善性的,后来说是恶性的。他学没有什么学好,后来他有一个行门,专门的去放生。放生,感了很多福德,他也做了和尚了。现在害了恶病了,在上海一开刀,先说是善性的,后来又说是恶性的,现在还在上海住院。他就产生抱怨了,他跟照顾他的人说:我这么样的做好事放生,放这么多生,怎么让我还害这个恶病呢?照顾的人告诉我,给我打了电话,我就另外的找我一个跟他同学的道友去责备责备他。你那点做的什么事情,就想把一切zai 难都免了,怎么可能嘛!你只花一文钱,想得到一百文钱的报应,能办得到吗?这个业报是无始劫来的。成了佛,还示现病苦。我们一个凡夫,你做了一点点的好事,就想把一切zai 难都免了,怎么办得到?要会想,要会观。想就是观,去想想诸佛的教导。为什么不想想你那个业像山似的,你所做的善事像一颗米粒似的,想拿一粒米跟山来比?

每位道友都如是,你入了三宝,做了比丘、比丘尼,是僧宝了,就想把一切七灾八难都免了,哪有那么容易的事!那都成佛了,还有众生吗?要发大心,要勇猛。咱们做的极少分的,不够的。菩萨发心之后有很多考验的,自己业障的考验是最要紧的。



【又是菩萨,一发心后,远离怯弱,毕竟不畏堕二乘地。若闻无量无边阿僧祇劫,勤苦难行,乃得涅槃,亦不怯弱。以信知一切法,从本已来自涅槃故。】

又是菩萨发心后,远离怯弱。怯是不勇猛的,弱是不坚强的。发了大菩提心,什么都不怕,不怕堕地狱。连地狱都不怕,何况堕二乘!无畏。为什么才能无畏呢?无挂碍了,明心见性了,见了道了,认识自己的自性。心经告诉我们,念心经说远离颠倒梦想,远离一切恐怖,心无挂碍,无有恐怖。为什么有恐怖?这个也把你挂碍住了,那个也把你牵扯住了,你怎么不害怕?什么都无所畏惧。行菩萨道不是一时的,无量劫来的。说三大阿僧祇劫,那是不够的,无量亿劫。看看地藏经吧!地藏菩萨度众生,度了好多的劫。

又是发心的菩萨发了菩提心之后,一切怯弱都没有了,不要怕堕二乘地。若闻无量无边的阿僧祇劫,勤苦难行,度众生,才能够得证涅槃。第一种不怯弱。你别怯弱,你信这一切法从本已来自涅槃故。一切法从来没有生死的,你的自性从来没有生死的。十信满心了要修一万劫,信位满了都很不容易。咱们知道咱们的信心,咱们现在就是等于修习信心,咱们的信不具足,遇着点挫折信心就退了。不光佛法了,咱们连真如边都沾不到。虽然本俱了,迷了,迷得很重,所以边都沾不到。能相信了,相信自己跟佛无二无别。信心、信心,相信你自己的心,这样能勇猛不退,很不容易。乃至一直到成佛,不生退怯的念。为什么?从本以来的一切法就是不生不灭的,自己本来具足的。这叫信位的发心。既然发心了,一登了住,那时发心才成就。这才重新的发心,发菩提心,这叫真正的发菩提心。



【解行发心者,当知转胜。】

信位满心了,登了十住,就叫解,叫解行发心。解是住位,行是十行位,回向是十回向位。解行,解,光说一个字,解是十住位,行是十行位,当知转胜是十回向位。解行发心者,当知转胜,就是三十相似位。因为这个解就深了,不是十住位了,解深了。胜就是不同十行,就是十回向位。这几个字就三十位,解行发心,当知转胜,就是十回向位。回向什么?回向真如。把一切事都回向理,一切众生在理上说平等平等,相似认识真如法性了。到十回向满回向位的时候,很快就进入地了,所以叫转胜,很快就是登地菩萨了。



【以是菩萨从初正信已来,于第一阿僧祇劫将欲满故。】

因为这三贤位的菩萨(叫三贤,不是圣位,登地才算圣位)从他发心生起信心以来,这个信心修行到最后十回向位的时候,经过一阿僧祇劫。从十信初心到十回向的第十回向,满了第一阿僧祇劫。三大阿僧祇劫,第一个阿僧祇劫就是从发心到十回向。以是菩萨从初正信已来,于第一阿僧祇劫将要满了。



【于真如法中,深解现前,所修离相。】

真如法,咱们前头就说咱们那个本觉的心,成就了本觉。这个他要明了的话,比前凡夫地,比十信位再明了深入得多了,就是深解现前这个意思。他所以修那个离念、离相、离言,所修的六度,没有人相了,人我执没有了,法我执也没有了,离人、我、法相,三轮体空。到这个时候,所以叫深解现前。所修的离相,他所修的离开一切相了,能够相似顺真如。相似满,能够真正的证得了真如,证得一分。



【以知法性体无悭贪故,随顺修行檀波罗蜜。】

因为他已经知道一切法的性体没有悭贪,随顺修行檀波罗蜜。体无悭贪,随顺体而行波罗蜜。檀波罗蜜就是布施。法性理体没有悭贪,在他行布施的时候,做布施的时候,施舍的时候,跟理相应,没有妄心在里头参杂,没有贪吝不舍的心参杂,所以他能得道,得到真如法体。咱们经常的通俗的说话,说舍得、舍得,舍了才得。把你分别心舍掉,才能得到无分别;把你悭贪舍掉,才能布施圆满,才能得到波罗蜜,就是成就了,到彼岸。咱们念心经,“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娑婆诃”,就是成佛、成佛,大家都成佛;到彼岸,到彼岸,大家都到彼岸。就是得度了。

这是因为他见了法体、知道法体,他能顺真如修,顺真而修,返归于真如。顺真如而修,修即无修。我们要想达到无念,必须先念,念佛念法念僧,念到自己本俱的佛法僧三宝,那就到无念了。念即无念的含义就是这样子,并不是说无念就不念了。无念,无不念,达到无念。那成了佛就不度众生了?成了佛度众生,度得更多,更圆满。成佛度众生、度众生成佛;成佛度众生、度众生成佛。度一切众生。修一切法,到了这个时候,修即无修,无修才能修一切法。无修,无不修,这叫三轮体空。他在行布施度的时候,没有能施的我,也没有受施的人,也没有所施的法、所施的物质,这样行的布施道。



【以知法性无染,离五欲过故,随顺修行尸波罗蜜。】

这是修六度万行,这段文就是修六度万行,也是三轮体空。法性理体上本来就没有染污,但是众生他贪着五欲,佛才制一切轻戒重戒。制戒的目的,防非止恶,回归真如。制戒的目的,就是这样一个目的,免你堕地狱、堕六道的沉沦之苦,这是佛的慈悲。假使违背了律,毁犯了。毁犯也是自性,忏悔就可以了,看你悔的如何。随顺法性忏,修行尸波罗蜜,速得成就,也是三轮体空。



【以知法性无苦,离瞋恼故,随顺修行羼提波罗蜜。】

这是忍辱波罗蜜。人家说“一念瞋心起,百万障门开”,那你怎么样使你的瞋心不起吧!常时对治它。这个贪瞋深藏我们内心之中,必须用惭愧把它钩出来,惭愧就把这毒蛇钩出来,销灭它。这里头含着有很多意思,咱们讲名相当中,在其他经论都讲,这个大乘起信论只是给你启示,生忍,无生法忍。金刚经上讲若是为人轻贱了,你忍受了,不计较,那你先世罪业应即销灭,应堕恶道的不堕了。为什么?因为你能忍,冤害忍。忍成就了,得了无生法忍。这是随顺修行羼提波罗蜜。



【以知法性无身心相,离懈怠故,随顺修行毗梨耶波罗蜜。】

这是精进波罗蜜。离开懈怠,法性本来也没有精进、也没有懈怠。明白性体了,他修行精进的时候,他再不懈怠了。迷了性体,执着五蕴色身,他有疲劳、有懈怠。现在他明白了,他没有懈怠了。这个六度万行,咱们各个经论讲得太多了,咱们就随文说了一下,不详细讲它。



【以知法性常定,体无乱故,随顺修行禅波罗蜜。】

这是定,修定的。禅那,咱们叫思惟修,有安住禅,一禅引发一切禅,像我们学教修止观禅,止观就是禅定。止观修真如观,就是真如三昧,引发一切三昧。或者念佛三昧,以一个念佛三昧引发一切诸余三昧。



【以知法性体明,离无明故,随顺修行般若波罗蜜。】

就是智慧观。人我空,法我空,把人我二执都把它空掉,这时候契真理。你得法空了,属于观慧。人我空就是空观,空观慧。法执的法空了,就是法空观慧。观一切世间法、出世间法,一切诸法皆是幻化的,三俱空的观慧。



【证发心者,从净心地,乃至菩萨究竟地,证何境界;所谓真如。】

这时候证得发心了,就是登了初地菩萨。大乘起信论讲净心地,咱们一般的教理上讲欢喜地,生大欢喜,见了法性,乃至于从初地一直到法云地,从善慧地一直到法云地第十地,乃至菩萨究竟地。证何境界?没有境界,证的就是真如。证真发心,证的就是前头所发的心。发那个心是本俱的,到这个时候破那个无明的妄动。理解真如而发的心,这叫证真如而发心,叫证发心,就是称性发心。



【以依转识说为境界,而此证者无有境界,唯真如智,名为法身。】

证得了才知道以前那个转识所说的境界相,到此证得了没有境界相,唯是真如智。说真如是假名,连真如也不说,无言说相、无名字相,这个才叫法身。



【是菩萨于一念顷,能至十方无余世界,供养诸佛,请转法 lun;唯为开导利益众生,不依文字。】

证得法身大士他一念之间,一念顷能够到十方无穷无尽的世界,供养诸佛,请转法 lun。这是十大愿,前头所说的供养三宝,请一切诸佛转法 lun。转法 lun的目的,开导利益众生。但是这个是不依文字、不依语言。在教义上讲,初地能到百佛世界去度化众生,二地能到千佛世界去度化众生。以下的就是到三地菩萨以上的,遍至一切处了。



【或示超地速成正觉,以为怯弱众生故;或说我于无量阿僧祇劫当成佛道,以为懈慢众生故;能示如是无数方便,不可思议。】

或者示现超地的,不是一地一地的成,速成正觉,我们经常给怯弱的众生说。释迦牟尼佛这么说的,我为怯弱众生,说我是无量阿僧祇劫成佛道,这是给懈怠众生说的。这叫能示方便,方便是不可思议的。



【而实菩萨种性根等,发心则等,所证亦等,无有超过之法;以一切菩萨皆经三阿僧祇劫故。】

实实在在讲菩萨种性的根、性、发心、所证平等平等的,没有超过的法,没有超越三昧,一切菩萨都要经过三阿僧祇劫故。说超越是方便、是善巧,摄受那个怯弱的众生给他说的。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这吧!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