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普贤行愿品讲记 益西彭措堪布

勤修清净波罗蜜,恒不忘失菩提心。

念这一颂时想:愿我从现在起,每一天都勤修清净波罗蜜,时时不忘记菩提心。这两句话实际是一个意思。

说到“勤修”,指祈愿每一天都尽量地修波罗蜜。“清净”,指达到远离违品的地步,包括远离悭吝、毁戒乃至三轮分别等六度的违品。“波罗蜜”,是到彼岸的意思。我们心上有能所二取的相,这是此岸;能所二取的妄相消失了,就是彼岸。当到达彼岸时就现前了实相本身。行为上,六蔽是此岸,六度是彼岸。我们的心被悭吝障蔽时,就没有到达布施的彼岸。其他也一样。被毁戒障蔽,就没到达持戒的彼岸;被嗔恚障蔽,就没到达安忍的彼岸;被懈怠障蔽,就没有到达精进的彼岸;被散乱障蔽,就没到达静虑的彼岸;被邪慧障蔽,就没到达般若的彼岸。从果上说,生死是此岸,菩提是彼岸。我们现在沉沦在如梦般的生死中,这里只有杂染的惑业苦,所以要发愿:我要不断地修清净波罗蜜,也就是到达无上菩提果地的行为。而且行持的时候要远离它的违品。从波罗蜜圆满的角度讲,就是远离三轮分别。也就是没有能作、所作和运作三种执著相,一切都在不住相中行持。

“恒不忘失菩提心”,我们每天从早上起来就要记得菩提心,一切所作所为都要以菩提心来摄持。其实这就是三殊胜的修法。首先,任何事都以菩提心摄持来进行,期间不落在杂染中,或者不住相而行,最后以大愿印持回向。

“恒”字,是说我们要在心里反复地立愿:从今天开始,我时时处处都不忘菩提心,每一天都记得,每一座修法都记得,这就叫“恒不忘失”。因为一旦忘失了菩提心,就会入其他因缘,就不是在大乘道上走。如《华严》所说:“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根,是为魔业。”我们懂了缘起上的道理,心里有了确认,知道必须按这样做,之后就要在心里不断地祈愿。
以上两句讲了正式修持菩提心之道,接着是断除菩提心违品的祈愿。

灭除障垢无有余,一切妙行皆成就。

菩提心有无比深广的内涵,包括从初发心直到成佛之间,世俗、胜义两种菩提心。《大乘庄严经论》中说,菩提心有几十种分类。那么“灭除障垢”,就是灭除菩提心的障碍,包括烦恼障和所知障。分别来说,愿菩提心的障碍,是使今生来世忘失菩提心的障碍——四黑法等;行菩提心的障碍,指六度的违品——悭吝乃至邪慧以及三轮分别。

“灭除障垢无有余”,念这一句时立愿:对于一切障碍菩提心的垢染,我都发誓彻底灭除。愿力一旦坚固,自己就会时时在灭垢净障上努力。
“一切妙行皆成就”,“妙行”,可以解释成以菩提心摄持的善行——初善、中善、后善,这一切贤妙的行为。我们平时哪怕施一口饭、供一柱香,都要以菩提心摄持:为了利益众生我愿成佛,为此而修这个善根。这样摄持后,就成了乃至佛果之间不会消失的善根,而且是成佛的正因。
或者,以三殊胜摄持的一切行为叫做“妙行”。我们应该立愿,任何修行都以三殊胜来摄持。行善前以菩提心来驱动,使自心进入行善的轨道里,这就进入了大乘的妙道,叫做“加行发心殊胜”。接着在正行中,浅说就是心住于善所缘,不落于其他杂染缘。深说就是不住相而行,这叫做“正行无缘殊胜”。每一种功行做完后,都以普贤行愿印持,使善根无尽地增长广大,这就叫“结行发愿印持殊胜”。

这样就使得六度所摄的无量菩萨妙行都圆满成就。如初地菩萨的发愿那样:“愿一切菩萨行,广大无量不坏不杂。”“一切”,指像大海一样无量无数的菩萨行,极其广大。“不杂”,是不夹杂任何世间的有漏体性,包括它的发心、业行,以及小乘下劣作意等等。“不坏”,指契合真如本性而不坏。

(三)自在无碍行

于诸惑业及魔境,世间道中得解脱,
犹如莲花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

这里要随着愿文,从心里祈愿:愿我成就自在无碍的普贤行,从一切惑、业和魔境等的世间道中得到完全的解脱。也就是,断德方面,不染著于任何烦恼、不善业和各种魔境(心不陷在贪嗔等的迷惑中,不落在各种恶性的造作中,不被各种内外的魔境所困扰),要做到像莲花出水而不著于水那样;证德方面,不求三有的异熟果,不著在为私欲而修有漏的福业、不动业等中,不落在唯求自利的小乘行为里,而是一味无私无求地利他,就像日月不住虚空而不断经行那样。

总之,要抓住这里祈愿的重点,那就是对于自在无碍的普贤行有真实的希求心,从而在心里一遍又一遍地祈愿,一切功德都回向在这个要点上,往这上发展。记住,要希求的是如同莲花不著水,心不著在任何三有的因果法上;又如日月经行般,不住在偏空寂灭边,一切时都无碍地利他。如此就是“于世间道得解脱”。

(四)利益有情

悉除一切恶道苦,等与一切群生乐,
如是经于刹尘劫,十方利益恒无尽。

学这一愿时,重点要启发出内在利益众生的大愿。如何启发呢?要遵循愿文所指明的发愿轨道,依着次第、把握好每个细节,不断地依着愿文起这样的心。而且要以再再地练习,使它凝结成很强的愿力。

要边念边这样想:尽法界虚空界中的一切恶道,包括三恶趣和生死界众生的一切苦恼,都以我的力量无余地遣除(这里“恶道”要作广义理解,包括生死所摄的一切苦。生在善趣同样陷在生死流转的苦流中,而且终究会堕入恶趣,所以善趣也是一种恶道)。而且对于这一切有情,我都平等地给予他们现前增上生和毕竟决定胜范畴里的一切安乐。念“等”字时,要想到平等地利益法界里的一切众生,没有一轻一重的差别。念“乐”字时,是要给他们现前、毕竟所有的安乐。

这是广大、周遍、无尽的普贤愿,因此在祈愿时要出现时、空、种类等方面的周遍相。空间上是尽十方一切世界海;种类上是对任何一种苦都去拔除,任何一种乐都去给予;时间上是经过佛刹极微尘数的劫数,以世间界无尽的缘故,普利十方世界的心永远没有穷尽之时。

这样具体地了解后,心里对这一愿的所愿境就非常清楚,知道要按照大愿王的量来发愿,而不是发一点很狭小的利他愿。了解后的重点是不断地在心里起这样的愿,一直到坚固为止。这里一上来就是拓开意境,心中现出十方三世的一切有情,誓愿对他们永远作拔苦与乐的利益,而且做到最圆满,从现前到究竟所有的拔苦与乐,全部都实际做到。这是无尽的大愿,以众生界无尽的缘故,我的愿无有穷尽;又是相续不断的愿,在利他上念念相续不断,身语意业无丝毫疲厌。像这样,把利他的愿发到极致就是普贤大愿王。以这一分大愿的摄持力,我们终将行持周遍无尽的利他之行。

章嘉国师解释说:这是以慈愍心和大愿力,特意思维当我生在六道中时如何来成办有情利乐的发愿。对此大家一定要特别用心地,一遍又一遍地立下这个愿王,要在心里发起慈愍众生和启动善愿这两股力量,心里再再地祈愿:在无尽的未来时劫中,我要做最广大周遍的利益众生的行为。数数引动这种大愿力,使它成为自己的心。

(五)披精进甲

我常随顺诸众生,尽于未来一切劫,
恒修普贤广大行,圆满无上大菩提。

这是披精进大誓愿铠甲的发愿。要随着愿文的轨道,发起这样的心:愿我一切时都随顺任何一个有情的心来摄持他,使他顺利地趣入大乘,愿我在尽未来一切劫数的时间里,恒时都不间断,昼夜修持跟普贤菩萨一样的广大修行,以此来圆满无上大菩提。

修的时候关键要发起特别想恒时精进的愿力。而且是以愿王的量来立愿:空间上是缘一切世界海的众生,时间上是尽未来一切劫丝毫不松懈,种类上是恒修无限广大的普贤行海,因此不要局限在任何有限、狭小、偏执的心态中。如是祈愿永无间断地修行,就是披大精进铠甲的祈愿。
再来解释“常随顺”三字的发愿内涵。这是指我们希愿在一切生中,恒时都随顺众生的心和状况,没有亲疏的分别,就像水乳交融那样,心和心非常融洽地相处,而做到时时都利益他。

在发愿之前,要反复地思维考虑:这一愿说的是什么?愿文如量的内涵是什么?我怎么来起这样的愿心?心里能一作意就出现这些细节和量吗?先要把恒顺众生愿王的涵义完全吃透,对于这条大愿王的所缘和行相完全如量地把握好,不管是时间、空间、种类,以及愿王平等、普遍、所希愿处等的特点,都研究得非常透彻,而且在心里现得非常清楚。要一直做到起了胜解信,自己特别愿意发这条愿为止,这以后主动力就出来了。真正有了在内心立愿的条件,接下来的重点是通过串习使它坚固成性。为此要依照愿文一遍又一遍地在心里反复串习,让愿力达到恒常猛利。之后就真正刻在心上了,一切时处都会起作用。

所以第一句的“常随顺”,实际是恒顺愿王的归纳。普遍地对于尽虚空界的一切种类众生,种种生类、种种住处、种种习性、种种知见等等,全都以相合他内心的方式来随顺他作利益,就像敬奉父母、师长,乃至阿罗汉、如来那样。如是披上精进利他的大愿铠甲,恒不退缩怯弱,在遇到任何困难时,都不失坏这样的行愿。就像披着坚固的铠甲进入战场,任何刀箭都破不到里面的身体,有精进铠甲在外保护,无论在什么境界、什么魔的扰乱中,内在的愿力根本不会被破坏。

“尽于未来一切劫”,这一句指这样的精进恒常持续到尽未来际,这是恒常精进的量。不是稍做了一点就满足,而是永远无懈怠地精进。
“普贤广大行”,指对于一切极其广大周遍的普贤妙行,我都发愿恒时勤修。我的心是要以这样的方式来圆满无上菩提。

(六)会遇同分菩萨

学普贤愿的关键是要发起成满普贤行海的心。有了这上的胜解,就会想:为成满普贤行海,我一定要具足能入的因,因此会发愿一切生不忘失菩提心。这又包括一切生不忘宿命、出家持戒、修波罗蜜、不忘菩提心、灭除障垢等等各条支分的发愿。这里的“会遇同分菩萨”的祈愿,是祈愿恒时遇到修普贤行的同行友伴。接下来的“令善知识欢喜”这条愿,也是祈愿能值遇开示普贤行的师长,以使他欢喜的方式来得到加被。如同善财寻求善知识时,说到:谁能为我开示普贤行等。之后的一组“趣入”愿,则是发心希求事事无碍的普贤行海境界。最后的净土愿是为了现前成满普贤行海,而发愿往生阿弥陀佛的净土。

总的来说,所有这一切都是为着成满普贤行,而从因位、果位、种类、成办的方便等各个要点上建立行愿。如此才能在自心上圆满地持住普贤大愿王的心髓要点。

所有与我同行者,于一切处同集会,
身口意业皆同等,一切行愿同修学。

这里要反复地发愿:所有与我同行普贤道的菩萨,愿他们直至成佛之间,都在一切处和我共住在一起,之后以同等的身口意业一同修学普贤菩萨的一切行愿。

这一愿说的“同分菩萨”,是指身口意业和愿力都和自己相同,属于志同道合者。自己要这样想:为了完成普贤道,愿我一切处都得到助缘的力量,同分菩萨会增上自己的修行,因此发愿恒时值遇;恶友会破坏普贤行,因此发愿永远不遇恶友。

修这一愿时,要在两个重点上祈愿:一是祈愿“同集会”,二是祈愿“同修学”。这种愿心也要推到极致。任何普贤道的同行者,一直到成佛之间永远不分离,处处都集会在一起,要一直这样祈愿永不分离。接着关键是祈愿聚会以后身口意都同等地修学普贤行愿,也就是处处都往道上行进,不是在一起做非法的事。这一愿也要深植在自己心里,而且按愿力要求自己,处处都见贤思齐,处处都是以道业共同促进,时时不忘同学普贤行愿,最后做到像善财童子一样。这才是真正在自己心上刻上了普贤行愿。以此愿力,未来一切生都能常遇同分菩萨,同行普贤道。

这也是初地菩萨的发愿:“愿与一切菩萨同一志行,无有怨嫉,集诸善根。一切菩萨平等一缘,常共集会,不相舍离……”即祈愿和一切菩萨一样具足同等的志愿和行持,都在一乘佛道中修习万行,彼此间没有怨恨、嫉妒,修集一切善根,一切菩萨都平等一缘,常常共同集会而不舍离。

思考题

一、请逐条思维七支行法的涵义(礼敬支包括总礼和三门别礼四分),直到熟练掌握为止,并于念诵时真实随文作意。
二、修七支行法有何利益?如何归摄七支?
三、为何要修贤善意乐?如何修炼常随佛学意乐?细致了解后,数数按这样作意串习。
四、修庄严国土意乐时,器界、情界方面分别希求成就何种相?
五、从所缘、行相两分,思维利乐有情意乐的内涵,并数数串习此意乐。
六、思维不忘宿命、出家持戒、随有情语言说法、勤修六度、断除菩提心违品愿的涵义。这一组愿是如何围绕不忘菩提心而发的?
七、自在无碍行这一愿总的涵义为何?具体包括哪两分?各以何种比喻来表示?
八、利益有情愿中,拔苦、与乐上分别如何祈愿?时、空、种类上的周遍相如何呢?掌握这些内涵后,数数如是作愿。
九、思维披精进甲愿的内涵,并数数串习此愿。
十、思维会遇同分菩萨愿的内涵,并数数串习此愿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七)令善知识欢喜

所有益我善知识,为我显示普贤行,
常愿与我同集会,于我常生欢喜心。

为了使自己圆满完成普贤道,需要一直得到善知识的摄受和加被;为了得加被,一定要使善知识欢喜。这就是本愿发愿的中心内容。

发愿时,要明确愿文每一个点的涵义。“益我善知识”,指纯粹出自悲愍,以无染心为我开示大乘道的善知识。“无染”,是说他不求名闻利养,唯一以利他心为我显示普贤行的修法。对于这样的善知识,自己祈愿:一、愿我没证到菩提之间,能够和这些善知识恒时共住;二、共住以后,愿我何时也不违逆善知识的心,专一地成办依止的意乐和加行,使他常生欢喜心。

我们对此起了胜解后,时时要这样发愿:愿我成佛以前,一切时都能和为我开示普贤行的善知识共住;在依止以后,我一定要使善知识常生欢喜心。

依止的要点,如《道次第》所说,意乐上总的要修出华严九心,特别要修出信心和恭敬;加行上,要行持三种使师长欢喜的行为——供献财物、身语承事和如教修行。以这样修依止意乐和加行的缘故,就会使得善知识常生欢喜心。以生欢喜的缘故,就能迅速消除业障和成办功德。
依止法的理趣全部通了以后,实际就是按《道次第》所说的依止法,自己发愿:我一定要这样做到。而且要成为成佛之前依止善知识的永不改变的誓愿。这样了解的话,学这一颂就有极深广的意义了。

生欢喜心是这里发愿的要点,尤其要在成办它的途径上发愿,这就契合到自己的修行上了。也就是,愿我时时修总的华严九心,特别是常念功德来修信心,常念恩德来修敬重。有了这个意乐后,还要付诸实践,修持三喜,使得善知识生欢喜心,如同善财童子那样。
如是已经获得胜解和信念以后,再再地祈愿,就是这一愿的修法。

(八)常见如来常兴供养

这是非常重要的发愿。读过《华严》就知道,登地菩萨每一地都有这个愿,不离念佛、念法、念僧,而且对于三宝常兴供养。只有常常见到如来,对于三宝兴起供养,才能成就无量行愿,满足功德大海。菩萨们也是了解到这个缘起的重要、诸佛加被的重要,知道这是完成佛道的极大的助缘力量,所以修法的关键就摄在见佛和供养两个要点上。

懂了以后,我们要把它作为自己尽未来际永无疲厌的大愿心。这样转成内心的誓愿后,再诵持这个愿文就有极大利益,它会规范我们未来世行菩提道的方向。

愿常面见诸如来,及诸佛子众围绕,
于彼皆兴广大供,尽未来劫无疲厌。

我们发愿时,首先要明确发愿的行境。这里前两句是发愿常见诸佛佛子,第三句是愿在诸佛佛子海会中行广大供养,第四句是结成无尽行愿。

之后,对于每个环节都具体化地现出所愿境。“常面见”,指恒时没有障碍地亲见十方世界里成为众生怙主的诸佛,以及为佛子海会众所围绕。

这样无碍地见到诸佛菩萨海会时,当然应兴起最广大的供养。在兴供时,要发出尽法界虚空界,至极广大、周遍的行愿力。这时就想:在十方一切佛菩萨海会里,我每一刹那都对他们献上最胜妙的供养,像虚空界那样广大,遍满法界兴起供养。如是恒时不断地亲见诸佛,广兴供养,一直到尽未来无边的劫数,也没有刹那疲厌的心。要这样不断地作意来加强愿力。

发供养愿时,要把握供养境、供养具和供养时三种最大的量。供养境是十方一切佛菩萨;供养具是遍虚空界一切胜妙供物,和殊胜的修法或者修持的功德;供养时是尽未来一切劫。

这也是《十地品》所说初地菩萨的发愿,经中说:菩萨住在欢喜地中,能成就像这样的大誓愿、大勇猛和大作用。也就是他生起了广大清净的决定胜解,对于尽法界的一切佛,无一遗漏,以一切供养具恭敬供养。这都是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的境界,而且是无尽的行愿,尽于未来一切劫数无有休息。

了解以上的要点后,心里不断地按这样来祈愿,就是这一愿的修法。

(九)摄持正法

这一愿极其重要。经中说,“住持正法愿”含摄了佛子菩萨的无量行愿。《胜鬘经》中明确指出,菩萨所有恒河沙数的无量行愿,都应摄在一大愿里,那就是护持正法。所以,无量行愿的总持大愿就是这四句话,我们要格外殷重地在心里立愿。而且,以当前这样立愿为因,会使自己尽未来际修习摄持正法的行为。只要对这一愿起了胜解和希愿心,就会有尽未来际无量无边的功德利益。

愿持诸佛微妙法,光显一切菩提行,
究竟清净普贤道,尽未来劫常修习。

我们学这一愿时,首先要知道愿的纲要。第一句是愿持一切佛的教法;第二句是愿宣扬开示成佛之道的教法;第三句是愿在自心中究竟完成普贤道,也就是愿在心中摄持或实证佛法;第四句是结成无尽大愿。

接着要细致地把握这四句所愿之处的要点。这是圆满、周遍、无尽的普贤大愿王的行相,每一处都达到了极广大的地步,不会有局限或不足。

第一句,“诸佛”,指三世一切佛。“微妙法”,指每尊佛所说的一切显密教法,包括一切文句和义理。要这样作意:凡是三世佛所说的一切显密法,对于教法的能诠文句和所诠义理,我都以不忘陀罗尼,清清楚楚地摄持在心中。有了这个行愿就不会舍任何法,不但不舍法,而且以殷重心全部住持在心中。正法是一切利乐的根源,我们要以勇悍心不断地这样祈愿。

接着作第二句的祈愿,这是宣扬正法的愿。“光显”,就像光明能显示一切万物的相状,说法能使一切有情见到成就菩提的道法,这就是光扬、显扬的意思。所谓“佛法无人说,虽慧莫能了”,说法如光,能让听者内心明朗。就像一下子开了眼一样,能直接看到心上走到菩提果的每一分道路。“菩提行”,指能成就菩提的行门,也就是心上所走的修心成佛之道。这样懂了后就发愿:我一定要为众生开示成就菩提的内心的路。

然后是第三句的祈愿,“究竟清净普贤道”。“普贤道”指菩提心,这是发愿使菩提心达到究竟清净,实证到无不贤妙的大乘佛道,包括世俗、胜义两分。这是在自心中实证菩提的发愿。

第四句是把前三句全部拓展为无尽的行愿。无论是持教法、宣扬教法,还是内心实证证法,都要在尽未来劫一切时处恒无疲厌地修习。有了这样的愿力,我们尽未来际就会恒时摄持正法,永无停歇,永无懈怠。这一愿会使自心一切时处都入在“心依于法”的道路中。

这也是《十地经》所说的大乘行愿:“愿受一切佛fa 轮,愿摄一切佛菩提,愿护一切诸佛教,愿持一切诸佛法。”第一句,愿能领受一切佛转的fa 轮,对应于“愿持诸佛微妙法”。第二句,愿我心中摄持一切佛菩提,在心中出现佛法现证的功德,相当于“究竟清净普贤道”。第三句,意思是护持、弘扬一切佛的教法,相当于“光显一切菩提行”。最后一句是总结。总之,护法、传法、证法都叫做“持法”。

我们学一颂,关键是要在自心上出现这样的行愿,这样才得到极大的利益。

(十)得无尽藏

我于一切诸有中,所修福智恒无尽,
定慧方便及解脱,获诸无尽功德藏。

龙树菩萨说:这是为了让一切众生获得利益安乐,而发愿自己得到积聚种种无尽功德之身的愿力。

这里关键是要了解发愿的理趣。为什么要这样发呢?它有一个义理上的路,把住了以后,就能非常明确地发出来。

首先要想:为了利益一切众生,自身一定要成就无尽功德藏。只有自己得了无尽功德藏,才能做到三业不空。换言之,我无论显什么身相,说什么法,心里怎么关注,都能让众生不空过而得利益的话,只有自身得了无尽藏才能办到,所以特别希求无尽藏。为了成就无尽藏,必须在一切诸有中,所修的福德、智慧,或者三昧、智慧、方便、解脱等都达到无尽。

祈愿时,首先要把握发愿的目的,就是要利益安乐一切众生。其次,发愿的行境,是为了完成这个目标,愿我受生在一切三有中时,不断地修功德,使每一方面都达到无穷无尽的地步。

愿文里说了几个关键性的代表。比如,为了利益众生,愿我在福德方面修到无穷无尽。这样,平时会非常注意修福德。哪怕供一支香、施一碗饭,都会以菩提心驱动,以普贤行愿力印持,以不住相来安住等等,使所修的福德像虚空一样没有边际,这叫做修福德无尽。或者,我修的智慧也要让它无尽,了达一切世俗和胜义的真实体性,最终成就无有限量的大智慧。

在定方面,愿我得到首楞严三昧、法华三昧、海印三昧、狮子奋迅三昧等等,在一切诸有中修行时,处处住在百千三昧的定境中。在方便上,愿我在一切三有中修行时,出现无量教化众生的方便力。解脱也一样,愿我在一切三有中,都能“犹如莲花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成就大乘大悲解脱等等。

像这样,在任何一种功德方面,都使它达到无有穷尽、无有边际的地步。如是就能得到共和不共功德都无尽的大宝藏。这样一来,就真正出现了利他的大愿。

清凉国师解释说:“愿于一切时,恒时作利益众生事业,无空过故,亦名三业不空愿。”最终得到无尽藏时,确实能够恒时利益众生,任何众生跟自己接触都绝不空过。从众生分上说,只要见闻念触,就得到了利益,绝不会空过;从自身上说,无论身口意三业做什么,都决定会利益众生。

这一愿应当结合往生西方净土来完成。正如法王开示里所说:“我们一往生西方以后,就像《普贤行愿品》这一颂讲的,在那时回入轮回的时候,方便、智慧、精进、禅定、神变等等获得自在。”那时再来利益众生就有极大的能力,我们应当如是作愿。

思考题

一、为何要发愿令善知识欢喜?如何发?
二、从供养境、供养具、供养时三分,思维见佛供养愿的涵义。
三、思维摄持正法愿的纲要和具体内涵。
四、得无尽藏愿发愿的理趣如何呢?怎样结合往生净土来发这一愿?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十一)趣入

分八:1、趣入观见一微尘中即十方极微尘数清净器情安住之刹界;2、趣入十方刹海悉皆如是普见;3、趣入佛语;4、趣入转法 lun;5、趣入一念入诸劫;6、趣入普见如来入佛境界;7、趣入佛刹;8、趣入往诣如来前。

1、趣入观见一微尘中即十方极微尘数清净器情安住之刹界

一尘中有尘数刹,一一刹有难思佛,
一一佛处众会中,我见恒演菩提行。

我们念时都要有发愿的内涵。
发愿时,“我见”要放到最前面,也就是愿我趣入或现见如是不思议境界。首先就一个单位说,在一个极微尘里,有极微尘数的刹土;在每一个刹土里,都有难思难议的无数诸佛;每一尊佛都处在无量眷属海会中,恒时宣演成就菩提的无量妙行,愿我能现见或趣入这个境界。
有人说:这是不可能实现的。没有果还如是发愿,不成了空愿吗?譬如,在一个微尘里连一个佛刹的所有事物都见不到,这里却说到“三重无量”,也就是三世极微尘数那么多的佛刹土,每一个佛刹里都充满了无量佛,每一尊佛都处在菩萨海会当中,这三重无量怎么可能在一个微尘里见到呢?既然见不到,何必要这么发愿?这不过是一种非常超常的想象罢了。

如果只是想象,确实没必要发愿,然而这是法界的真实状况。我们现前所处的境界是虚妄的,所以须要一心发愿,求证到本地风光。这是每个求道者必有的行愿,是大志向,不是以世间虚假的功名利禄为所愿,也不以三界里的任何果报为所愿,也不以小乘暂时的寂灭涅槃为所愿,而是以证入不思议解脱境界,彻底还归法界为志愿。这就是菩提心。

以下首先解决内心的疑惑,心里确信到的确如此,如是发愿就成为证入法界的缘起。而且,以后每一天都这样发愿,这就成了殊胜的行愿之王。

回答:这并不是一种无法实现的空想。先从世间譬喻来了解。比如,凡夫虚妄心造的业力就不可思议。现前人间的境界都是由人的业力所变现,这里一重一重,无量无数,在上下左右各方都有无数相,就连身体里的一个细胞都有无数信息内容,只是自己不了解。那么,以凡夫妄执所起的业力,都能变现出无量无数的幻相,何况以不可思议的智慧,怎么不能在一个微尘里显现无数幻化呢?绝对可以。

这里关键要了解万法无自性,在一切皆不是中可以显现一切。它是幻相,所以什么都能现。如果万法有自性,就无法出现一中含容无量的玄门境界。但是以佛力不思议故,万法无自性故,决定能如是显现。

而且,消尽虚妄分别时就是这样现前的。法界本来如此,并非某个人有意去制造或空想出来的。这也就是我们所要回归之处。我们由于妄执,把诸法看成彼此隔阂、有障碍,不能相容。一旦消掉妄执,就发现万法本融通。用譬喻来说,把一个盛满水的碗放在院子里,空中一切星辰等的庄严,顿时就现在这很小的空间里。天上有多少星星,里面就现多少。这不就是小大相容、广狭无碍吗?

总之,诸法犹如幻影,因此可以出现三重不思议。如果对此产生“决定如此”的胜解,相信佛语所指示的现证境界真实不虚,虽然暂时在我们心前成了秘密,但能确信回归后就是这样,以此缘起,就会证入空性。

就现前来说,我们首先要产生胜解,对此坚信不疑,知道这是自己所要还归之处后,就一心往这上祈愿。这里所给的经文就是范本,我们就按照这个文句来发愿。这是在成道以前始终不可舍离的发愿。

2、趣入十方刹海悉皆如是普见

知道“一尘中有尘数刹”等后,再推及到十方刹海里任何一个微尘或毛端,都同样呈现出这样事事无碍的境界,因此发愿进一步普见十方刹海悉皆如是。

普尽十方诸刹海,一一毛端三世海,
佛海及与国土海,我遍修行经劫海。

祈愿:十方一切刹海的每一个毛端里,都有过去、现在、未来无量时间海里的一切佛海和国土海,对此,愿我能周遍地修行或无碍现见。直到穷尽劫海为止,念念都如是趣入而不迷昧。
“经劫海”是结归无尽大愿。“遍”,是指这样时空圆融的境界,周遍地现在心前或者趣入。
从现前的虚妄境界里脱出,彻底证到无障碍的法界,是我们在迷梦中的一个极关键的祈愿。
不但要现见法界无障碍境界,而且要发出一切身语意的妙用。语方面要趣入佛语功德,并且如佛般常转不思议fa 轮,这就是下面两节的发愿内容。

3、趣入佛语

一切如来语清净,一言具众音声海,
随诸众生意乐音,一一流佛辩才海。

这一颂看起来像在赞叹如来,其实不是,要加一个“愿”字,也就是:愿我获得与一切如来同等的不可思议语功德。

消尽一切粗细障碍的诸佛,达到了最极清净的语言境界:在一个音声上,具足无量无边的种种音声海;这些都是随应众生意乐,最恰如其分的音声;每一个音声里,都宣流出如来无量的辩才海。这就是所希愿之处。

我们首先要了解佛语功德的境界相,之后明确地一心祈愿趣入这个境界。为了得到胜解,就要明白缘起的道理以及譬喻所指示处。

如来唯一是圆遍的音声,它在空性中没有什么特定的相,然而在一切皆不是中,顺应一切众生的机感,会自然现出一切音声的影相。就像天上只有一个月轮,然而“千江有水千江月”,应着江河的因缘,会现出与之相应的月影。同样,一个音声应着无数众生的机感,会表现出别别不同的语言词句。

而且,每一个言词都是顺着众生的意乐而现,不是别有自性。这又要透过水月的譬喻来了解。就像天月本身没有月影,然而一千条江里,会出现一千个不同的月影。像这样,对于不同相续,它就成了别别不同的音声。而且每一个音声都是针对这个人的机感而现,与他相应相合。
譬如,阿弥陀佛现前了最清净的境界,没有任何障碍,能遍入一切众生心。无数众生作观,都会现出一尊佛身影相,每个人现的是自己当前的那一个,这些佛身就成了别别不同。不仅如此,修得更好时,现的佛身还会动,会显现各种威仪形相、姿态表情等,还会给修观者演说相应的妙法。对汉人就说汉语,对藏人就说藏语,对英国人就说英语等等。

这就知道,佛语是这样“一言具众音声海,随诸众生意乐音”的妙境界。而且每一音声都流出无量辩才海。

为了利益众生的缘故,愿我趣入这样的佛语,之后无碍地为一切众生转法 lun。这一切都是无心遍应众感,丝毫不费劲。这样才能成满普利一切众生的菩提大愿,因此誓愿趣入此境界。
接着发起以如是的如来圆音转妙fa 轮的大愿。

4、趣入转法 lun

三世一切诸如来,于彼无尽语言海,
恒转理趣妙fa 轮,我深智力普能入。

首先在心前现出它的义理:过去、现在、未来诸佛的无尽语言海,都恒时转动使众生悟入真理的微妙fa 轮。对于这一切语言海,愿我在一时间以大智慧力能够普遍地趣入。
这是发愿证入华严圆顿的境界。没有时间的间隔,因此说“一时”;不是不圆满,因此说“三世一切佛的一切音声海,所转的一切fa 轮”。也就是一时间,一切句和义全部现在心前。这就是我们的希愿之处。

还要了解“理趣”二字的涵义。诸佛以种种方便,一时间应有情的种种意乐,宣说种种法门,这些音声能摄受他的心趣入真理,成为趣入菩提的所化。这就是佛语的特点。佛的一切种智应着众生的机,所宣说的无不是成办暂时和究竟利乐的方便,都能直接或间接把众生的心引向无上菩提。这叫做“理趣妙fa 轮”。换言之,佛说法不会失效,法一说出来,就会把众生引到真理当中。佛的语言决定发生启发、引导,使众生悟入真理的作用。因此,每一句圣教都是入理的方便,这叫做“理趣”。

这样懂了后,发愿成就一时普入一切圣教句义,而转无边fa 轮的境界。

5、趣入一念入诸劫

我能深入于未来,尽一切劫为一念,
三世所有一切劫,为一念际我皆入。

“我能”是表达自己的希愿,愿我能深入于未来,尽未来一切劫数,在一念中无余地趣入。不仅是未来,连带过去、现在三世所有一切劫,无余地在一念中全部趣入。这是立志证入“一念入诸劫”的不可思议境界。

时间本无自性,如果有自性,过去不到现在,现在不到未来,更不可能一念普入一切劫。然而时间无自性,以法界为体,所以一念间能证入三世一切劫。诸佛称为“三世智”,就是最终彻证时,能一念中普现三世一切劫。我们也要发愿如是证入。

6、趣入普见如来入佛境界

我于一念见三世,所有一切人师子,
亦常入佛境界中,如幻解脱及威力。

这是紧承前面的发愿而来。愿我在一念间,普见三世一切人中狮子的诸佛,而且恒常入于佛的境界,如是住在如幻的解脱和不可思议的力用中。

所愿境是在一念中见三世一切佛,而且恒时入在与佛同等的不思议解脱境界里,它的状况就是如幻的解脱与威力。诸佛身语意的变现,如同幻师作诸幻相,虽无一物可得,然而应众生的机,身语意能出现无量不可思议的幻变。

“幻”是最好的譬喻,这里是表达清净幻。幻师可以变出各种幻相,对此寻找时了不可得。与此类似,诸佛说法度生,建立刹土等的无边显现全部是幻,是以智慧力,应众生心而任运显现,时空、事物、数量等都无有自性,所以,刹海可以入在一尘中,劫海可以入在一念中,一切事业或解脱都是智慧的自性,全是以法身智慧应缘而现。

7、趣入佛刹

于一毛端极微中,出现三世庄严刹,
十方尘刹诸毛端,我皆深入而严净。

念前两句时要住在希愿的意境里,念后两句时再把这个愿境扩大。在一个毛端中,出现过去、现在、未来一切具足庄严的诸佛刹海;不仅一毛端如此,十方微尘数刹土里的任何一个毛端,都在其中如是深入,而出现三世一切庄严清净的刹土,愿我能如是趣入净土境界。
这里把极微譬喻为毛端,“一毛端”,指极微小的量,“三世庄严刹”,是极广博严净的境界。然而以一多相容、广狭无碍、时空圆融等的缘故,一尘中就能变现三世一切刹。“庄严”是具德的意思,指一切佛刹都是智慧自现,光明、音声等都圆明具德。“清净”指无垢无染,并非有漏境界。“深入”,是指要实证到华藏庄严。

8、趣入往诣如来前

所有未来照世灯,成道转法悟群有,
究竟佛事示涅槃,我皆往诣而亲近。

这是趣入到无碍入一切刹土的一切佛前,在诸佛作事业时,自己分身在佛前作亲近,实现普贤大愿。

这里略举三相作为佛事业海的代表,应这样作愿:依着因缘,未来将有无数行者成道,成为照明世间或有情内心的明灯。他们为着救护有情,在众生界里示现成道、转法 lun觉悟群生以及事业完毕示现涅槃等时,愿我都往诣在佛前亲近、承事。

要细致地观想:从此刻起,未来每一个刹那,在十方刹海里,都有无量有情成佛,我都顿时分无数身,现在每一尊成道的佛座下,以意乐和加行来作亲近,并且殷重承事。这都是贤善之心,不是说我已经证果,成了普贤菩萨,就不必做这些,而是完全发自天性,在任何有情成道时,都示现各种身份,亲自去那里亲近承事。

就像这样,在一时间中,十方世界里会有无数佛,为着众生转正fa 轮,我也顿时分无数身,在每尊佛坐下,恭恭敬敬地听闻正法。又在同一时,有无数诸佛在事业完毕时,示现入涅槃,我也顿时分无数身,现在每一尊佛前来作承事。

去的时候如何呢?那就是,以智慧力顿时分身无数,遍现在十方无数世界里,对于每一尊佛,都以充满虚空的无量供养云,殷重地供养、赞叹,而且绕佛一百次、一千次等等。直到轮回空尽为止,我的大愿永无穷尽。

以此为例,凡是诸佛示现降天、住胎、学艺、苦行、诣道场、降魔等任何事业相时,我都分身在诸佛前,亲自作护持、承事,这就是“往诣佛前”的普贤行愿。
这一愿也要发到尽未来际,而且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以这样的愿力,就会趣入以上所有不可思议解脱境界,贤妙大行。如是作愿,就是希求实现普贤不可思议的贤善之力的境界。

思考题

逐条思维“趣入”这组愿的涵义。熟透愿义后,数数在心里如是作愿。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十二)力

速疾周遍神通力,普门遍入大乘力,
智行普修功德力,威神普覆大慈力,
遍净庄严胜福力,无著无依智慧力,
定慧方便威神力,普能积集菩提力。

对这八种力要一一随文作意,如是发愿。
“速疾周遍神通力”,祈愿成就一念间速疾周遍十方无数刹土的神通之力。
念这一句时,心里再再地祈愿:愿我成就能迅速到达十方刹土的力量。如同大日轮,在一时之间,周遍映现在千江万河里,愿我成就如是的神通力,在一念间顿时现在十方无数世界海里,周遍地利益众生。像观世音菩萨所成就的无作妙力——“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度人舟”那样,毫不延误地对众生作利益。

“普门遍入大乘力”,再再地祈愿:愿我成就从一切门遍入大乘之行的力量。
这又有因和果两方面。因上是发愿:愿我在因地时,成就一切行为都能入于大乘的力量。无论遇到什么、做什么,没有不生菩提心,不对众生作利益的。如《净行品》中所说,遇到任何境缘,都能善巧地将心引入大乘。这是一切时处都安住大乘的誓愿力。果位方面,祈愿成就普门遍入的利他力量。对于无数世界中无数种类的有情,随顺他们的界、根、意乐,以无数种乘,从一切门中普遍摄受,将众生引入大乘。

总之,因上是自心从一切门入于大乘,果上是从一切门摄引众生,发愿成就如是的力量。
“智行普修功德力”,数数地祈愿:愿我成就以智慧和实行普遍修集一切功德的力量。

智如眼,行如足。有智慧,能无误地简择缘起和空性;有实行,能很娴熟地运转法行。这样目足并运,智行合一,就具有普遍修一切功德的力量。或者说,在任何时处都能成办真实利益,修任何的功德都有力量做到初中后善。也就是有智慧和实践的能力。有智慧就不会出错,不会落入非道;有实行就能做到量,符合标准。

以要诀来说,是祈愿具有以三殊胜修集功德,使善法修圆满的力量。一开始能以无伪的菩提心摄持;中间心能无住离缘,行所无事,做一切事都像没做一样,不往心里去;最后能以普贤愿王印持回向,使一切功德都得以圆满。这就是我们的所愿之处。

“威神普覆大慈力”,这是在与乐上发愿,就像大云普覆,普遍滋润一切禾苗庄稼那样,愿我成就极大威神,能普覆一切世间界,施予有情利乐,得到大慈心的力量。“威神”,指极为有效而且迅捷,能刹那间入到众生心中作利益。

为了利益众生,愿我成就无碍入众生心,立时发挥效力,加持他获得安乐的力量。就像弥陀佛光,照到三恶趣幽冥之处时,众生马上得到快乐,转恶成善,慈心安乐,得以休息。“消除三垢冥,明济众厄难。”等等。或者以慈三摩地的妙云降下雨流,让热地狱的众生当即住在安乐当中。这样以慈心三昧,极迅捷地对于十方世界的无数众生普遍施予安乐的大威神力,叫做“威神普覆大慈力”。

我们要按这一句经文作意:愿我成就威神普覆的大慈力。心里有了这个意愿后,就再再地依照愿文串习,让它坚固地刻在心上。

“遍净庄严胜福力”, 这一愿落在成就福德力上。祈愿成就使内身外器清净庄严的殊胜福德力。
“遍净庄严”是福德力的作用。以无欺的缘起律,具有殊胜的福德力,自然使自己内的色身正报和外的器界依报呈现出清净庄严。诸佛的微妙色身都是行持无量福德所感得的。以殊胜的福德,绝不会变现出丑陋、污秽的身心相。我们在因果律上要得到体认,色身的一切相好,都决定由福德而来。外境的悦意美好,也决定由福德而来。

我们立志要成就色身庄严和国土庄严,比如像阿弥陀佛那样,就要修集无量殊胜的福德。阅过

《无量寿经》就知道,法藏菩萨在因地时不断地修集殊胜福德,处处供养三宝、尊敬师长、利益众生等等,身口意都住在贤妙清净的修行中,所以我们要再再地发愿:我一定要成就能使根身器界周遍清净庄严的殊胜福德力。以这个愿力驱使,会主动趣入修殊胜福德的行为中。

以窍诀来说,“胜福力”指发菩提心所摄持的善行。菩提心是万善中王,在世俗的心上发到了极大的量。上求无上佛果,具足无量功德海;下化一切众生,对任何一个众生,都给予他暂时和究竟的无量利乐。以这些无量,菩提心所摄持的任何善行,下至施一抟之食,都决定出生超过满虚空界量的福德,因此称为殊胜福。

“无著无依智慧力”,这一力的重点是,祈愿成就无著无依的智慧威力。

“无著无依”是智慧的相。了达一切法空,做任何事都“于事无心,于心无事”,不著在任何事上,没有任何依倚之处,心放旷如同虚空。就好比空中鸟迹,始终在空中行,不落一点痕迹。
修这一句时要再再地祈愿:愿我早日成就无著无依的大智慧力量。一切时处都是智慧起用,不住在尘缘假相上。

“定慧方便威神力”,祈愿成就禅定、智慧和方便的不可思议力用。在任何处都住在三昧中不倾动;以智慧能明观胜义和世俗,毫无错谬;以方便做任何事都极巧妙而有效力。祈愿拥有定慧平等,处处都以方便利益众生的力量。

“普能积集菩提力”,念这一句要注重祈愿:愿我具有能普遍积集菩提之因的力量。它重点落在因上,因为具有菩提的因或者资粮,就必定成就菩提。

这是总结性的祈愿。依靠以上的各种力,愿我具有能普遍积聚成就菩提之因的力量。福德、智慧、慈心、方便、禅定、神通等都无余圆满。不舍任何功德,一切菩提之因都普遍修集。愿我成就如是的力量。

总的来说,至心祈愿得到这八种力,具足让这些功德方面不被违品所夺,而坚固住持的力量。

思考题

透过思维明确八种力的内涵,之后数数发愿具足这八种力。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十三)修习对治

清净一切善业力,摧灭一切烦恼力,
降伏一切诸魔力,圆满普贤诸行力。

为了成就前面十种力,要消除它的违品——业、烦恼和魔,因此要发起修对治的大愿。前三句分别对应对治不善业力、烦恼力、魔力,最后一句是结成以消除违品的缘故,圆满一切普贤行海力。

整个愿王的发愿重点是成就普贤行,所希求的是最终圆满出现普贤行的力量。前面的“力”,是发愿具有它圆满的内涵,分说为十种。这里前三句是发愿消尽违品,最后一句是总结,发愿达到普贤行力没有任何障品而无余显发的地步。所以整个愿文的核心落在“圆满普贤诸行力”上。
我们修发愿时,要一一在心中引起“我要具足这种力”的誓愿,而且让它具体化。

“清净一切善业力”。如何使一切业都成为极清净的善业呢?这需要心中有一种力量,能从粗到细逐步净除杂染业力。好比水经过净化,一切垢染都排除,变得极为清净,同样,在行一切业时,把不善业、有漏善业等垢染从心中清除,就有了清净善业的力量。

我们先要了解违品的状况,之后发愿具有能净除它的力量。这种行愿在心中建立后,就成了自己践行的方向。这样才算以行愿力摄持,而入到无边普贤行海的修证中。因此,首先要在心上立宏愿,没有行愿,就不会有实行,可见它极端重要。

首先是净除不善业力。不善业是决定引生三恶趣的业力,在心上引起对治的力量才能净除它;心上的力量没引起,业力就无法清除。要在心中立愿:我一定要具足净除不善业的四种力量——破恶力、恢复力、对治力、依止力。一心向往自心能具足这四种力量。

要发愿做到:对于以往造的罪业,自己能呵责它、发露忏悔,以后再也不造。这种心力发起来,就有了破恶和恢复两种力量。“破恶”,是自心呵责罪业,对它有像吃了毒一样的追悔心,这会使罪业变轻微。以恢复力发誓再也不造,能截断罪业相续,使它的力量变小,乃至消尽。这都是要实行的愿力,我们努力的方向就在这里。推展开来,一整套普贤行愿在心上建立后,从现在起直到成就菩提之间,自心就不断地在这上努力,成为昼夜修普贤行的行者。这就叫做“善得此人身”。

接着是发愿具足对治力来清净罪业。过去造罪是由一念愚痴,陷在恶劣的心态和行为中。对治力就是翻转过来,愿意起贤善的心。比如匝哦之女当初不懂业果,踢母亲的头。由于母亲是极重恩田的缘故,当生就成熟果报,堕入地狱。当他见到炽热的铁轮在一个地狱罪人的头上旋转时,心想:无数的人都造了这种恶业,要感受这么苦的果报。之后真心发愿:愿他们的苦都由我来代受。起了一念善心的缘故,当即就净除了业力。我们要痛改前非,要想到:我以后要发善心,行一切善。这样来翻转过去恶心恶行的势力。

最后是发愿具足依止力,依止三宝和菩提心来净治罪业。比如一心发菩提心,在尽未来际的一切时中,都为着利益无量众生而求证菩提。这样自心被菩提心摄持,就成了乃至成佛之间连绵不断的极大善的相续,就能够净除罪业。

还要把握到,证悟法无我是根除业种的方法,以及对于甚深法起信解,能遣除堕罪,净除业障。因此要发愿:愿我能出现现证法无我的空慧,以及对于甚深的如来藏法生起信解。我们一旦了解真心本有、客尘本无,就会确信一切都是假的,毫无实义。这样,深信恶业如梦中的虚妄造作一样,就能够解脱罪染。

之后,要发愿净除有漏善业。这是指行善过程中,杂有贪等烦恼的状况。比如,行善时求名利恭敬,想和别人竞争,想出风头显示自己等等。或者想以善业,来换取今生来世的享受等。诸如此类,由于行善时夹杂烦恼,以这种业力,决定把心牵在三有中受轮回果报。

这是愚痴的造作心背离普贤行愿,障蔽本性力量的显发,所以要一并净除。这样了解后,心中立愿:我一定要净除有漏善业这种负面的势力。之后想:具足什么样的力量才能净除它呢?现在我已经了达四谛,知道有漏业只会引生三有果报,无法解脱,因此我要依靠愿力回向,完全舍弃三有果报,一心希求无上菩提。

要知道,缘起的方向由愿欲来决定。如果心里贪求三有果报,那他造的业决定把心带入三有当中。当心不再求三有果报,唯一求无上菩提,他的造作就转成了菩提之因,这是清净的善业。总之,要以出离心和菩提心摄持,一心依止无漏道,净除各层面的业,这叫做“清净”。
不动业属于有漏善业,不另外宣说。

“摧灭一切烦恼力”。违品要一级一级从粗到细来净除,现在要进一步想到:一切业由烦恼引起,烦恼会扰乱身心,障蔽普贤行海的发挥。稍一现起烦恼,就落在妄动中了。因此,我要净除一切能蒙蔽内心,使心态和行为颠倒趣入的烦恼力量。

明确了一定要净除烦恼力后,就要发愿具足正面的力量。如何来摧灭烦恼呢?这包括暂时的制伏和究竟的根除。心中立愿:我暂时要修不净观、慈悲观、缘起观,以此来制伏贪嗔痴;究竟而言,我要生起空慧,断除一切由执著引起的烦恼。这样,内心没有烦恼干扰,本性的力量就能无碍地发挥出来。

“降伏一切诸魔力”,是发心降伏蕴魔、烦恼魔、死魔和天魔这些内外魔的干扰力量。魔的力量一起来,就会对我修普贤行作障碍,因此我发愿要具足降魔的力量,使得一切魔无从干扰。

这样发了三种修对治的大愿后,最终结成“圆满普贤诸行力”。这是一切粗细违品都无法作障,能任运无碍地实行普贤行的力量。

总之,以上“速疾周遍神通力”等十力(“定慧方便威神力”一句包括定力、慧力、方便力三力,其余每句一力,共十力),以及遣除烦恼、业、魔三种对治力全部具足,使得一切普贤行达到无所障碍,圆满显发的地步,就叫做“圆满普贤诸行力”。这是我们学普贤行愿的总发愿。为了圆满达成普贤行力,要有各方面的发愿。有些是加行方面的发愿,有些是遣除违品的发愿,有些是展开支分的发愿等等,总的就是要圆满普贤诸行力。

(十四)菩萨诸业

这是对于菩萨事业的发愿。“事业”,指智慧力发挥的业用,如同日轮本具光和热,一发挥出来,就能起到照明、温暖等作用。

普能严净诸刹海,解脱一切众生海,
善能分别诸法海,能甚深入智慧海,
普能清净诸行海,圆满一切诸愿海,
亲近供养诸佛海,修行无倦经劫海。

这一组“八海愿”是普贤事业海的大愿。“海”表示周遍,一切分无不圆满。我们修时要注意两点——展开意境和发愿趣入。首先心前要现出无边际、周遍的相;之后发愿以圆遍的方式,一刹那完成所有事业。这才符合普贤愿王的量。
“普能严净诸刹海”。首先展开意境:在十方处所里有无量刹土,称为“刹海”。之后发愿:愿我每一刹那都能使无边刹海显现庄严清净,如同极乐世界。

“庄严”是具德,“清净”是无垢。如《往生论注》所说:极乐世界都是无漏相、实相相。没有有漏垢染,而且圆明具德,声、光、香、触等都能做佛事。

“解脱一切众生海”。首先明了众生受系缚的状况,这要从系缚和能系缚来了解。“系缚”,指众生在三有中不断地生死,无从脱离。细分上讲就是五取蕴相续不断。“能系缚”指烦恼和业的力量。由于不断地起惑造业,蓄积了轮转的动力,就使得众生在三有中结生相续,无由断绝。用譬喻来说,众生被关在三有牢狱中,以烦恼的镣铐缚住,不得自在,由此昼夜不断地受老病死等各种苦恼,长劫难以超出。

之后展开意境:在十方无边的三有世界海里,无数众生都沦陷在这种状况中。由此兴起悲愿:愿我以身语意三神变,让一切众生脱出生死牢狱。以身神变和意神变,使众生欢喜满足;以语神变为他说法,让他的心当下解脱。“一切众生海”,表示周遍地度脱众生。这样认知后,心中再再地立愿,使它成为永不变改的誓言。

“善能分别诸法海”。首先展开意境:“法”,包括所讲的教法和所修的证法,教法指经律论所摄的无量文句,证法指戒定慧所摄的无量证德,犹如大海。之后发愿:对于一切教法和证法之海,愿我以智慧眼,一刹那就能别别观见其中每一分,如同大圆镜顿时显现万象,毫不杂乱,这叫做“善能分别”。也就是祈愿一时顿现教法海和证法海的所有行相。

“能甚深入智慧海”。先要了解“智慧海”的涵义。以所知尽所有相无边的缘故,对其无余了知的智慧就称为“海”。然后发愿:愿我一一刹那都能无余照见尽所有相,这是“深入”的意思。到极深处时,能圆遍地照了一切相。这并非有不同智慧的体,而是由于智慧如海,所以能一时映现一切所知;以所知无量,而安立智慧无量。

“普能清净诸行海”。先要展开意境,看到有成就菩提的无量善妙之行,称为“诸行海”。“行”,指福慧资粮。福资粮能给予众生利乐,慧资粮能现前自心本具的佛功德法。分别就自他二利来说,“资粮”是能力的意思,修集福德,就有能力给予众生利乐;修集智慧,就有能力现前佛功德法。比如阿弥陀佛成满福资粮故,能惠予众生往生净土等无边利乐;成满慧资粮故,开发了三身、四智、五眼、六通等无量功德。
接着了解“净”的涵义,这是指使每一种菩提行都远离两种违品垢染。一是以人我执起的烦恼障,如悭贪等,由执著自我,而障碍布施等的菩提行。二是以法我执起的所知障,也就是行菩提行时,有取相的垢染。“净”是由证得空慧,不执五蕴幻影为我,而净除烦恼障,以及了知诸法无实,不住相而行菩提行,没有能作、所作、运作三轮分别,净除所知障。如是清净而行就称为“净”。
这样了解后发愿:对于福慧资粮所摄的无量无边的菩提行海,愿我都能清净地行持。

“圆满一切诸愿海”。首先开拓意境,知道自己的心量无所不包、无所不容,一切都能成满。以此为依据而作意:我要摄取一切菩萨愿海,无一缺漏。之后发愿趣入:愿我每一刹那都以戒和定的力量圆满一切愿海。

“戒”,指无有过失垢染,“定”,指有成办的力量,菩萨行都要由定来成就。譬如弥陀因地时,以戒的力量,不生欲觉、瞋觉、害觉,不起欲想、嗔想、害想,不著色声香味触法等。以定的力量,三昧常寂、一向专志庄严妙土等。如是成满一切愿海。“一一刹那”,是果位圆证的状况。指每一念中都能圆满一切愿海。这是普贤事业海的大愿,我们应向最高的目标发愿。

这样了解后作意:对于一切菩萨愿海,我都发誓圆满证到,乃至行到它的边际为止。愿我念念以戒定的力量来成满大愿。
“亲近供养诸佛海”。首先开拓意境,知道自己的心量中,有在十方无数刹海里示现成正等觉的无量诸佛。之后发愿:愿我一时间普遍入在所有世界里,对于一切诸佛亲近,而且以遍虚空界的普贤供云作供养。

这是圆顿的事业相。每一刹那都化现无数身,入于无数土,在无数佛前亲近。之后以遍满虚空界的普贤供云作供养。这样起了深心向往的意乐后,就在心中不断地立愿。

“修行无倦经劫海”。这是总结发愿:对于以上七类事业所摄的无量事业海,愿我在无数劫中,恒时以精进力毫无疲倦地修行。对于一切菩萨事业海,都无疲厌地念念奉行。比如恒常精进地严净诸刹海、解脱众生海等等。

思考题

一、“四力”这一偈中,前三句具体怎么发愿?最后一句是何涵义?
二、思维“八海”一组愿的涵义,抓住每一句发愿的要领,并随文而作愿。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十五)随学诸佛菩萨的回向

分二:1、随学如来的回向;2、随学菩萨的回向。

1、随学如来的回向

三世一切诸如来,最胜菩提诸行愿,
我皆供养圆满修,以普贤行悟菩提。

我所修的善根全部回向于随学一切佛的行愿,对于三世佛的行愿我都供养而圆满修持,以普贤行来现证菩提。

普贤行愿在此时发挥到了极致,总摄了一切如来成就最胜菩提的行愿之海。

要这样作意:三世一切佛都在我圆满的心量中,我不排拒任何佛的行愿。无论是阿弥陀佛、释迦佛、药师佛,还是当来的弥勒佛、师子吼佛、胜解佛等,在过去、现在、未来的无尽时间中,在无数刹海里,出兴的任何一尊佛,为了成就最殊胜菩提所发的一切行愿,我全部至心作供养而圆满修持。

这里“供养”指法供养,一切佛怎么修普贤行,我就像他那样来修。“普贤行”,是称法界心、极法界量的行愿。三世佛与我不二,他们的行愿不在我心量之外,所以诸佛的行愿就是我的行愿,我都要修满。我的志愿是以含容一切、无欠无缺的诸佛所修的普贤行来证得菩提,不是以少分的、不圆满的行来悟菩提。只求人天异熟,只求小乘涅槃,或者只修部分行愿等的心全都要排开。这是随学三世佛的发愿。

了解愿义后如是发愿,把心量开展到遍法界,不把自己当成独立于诸佛之外的个体,就契合法界量了。其实,一切佛的行愿都在我们的法界心里呈现,任何一分都应随学。总的第八大愿——常随佛学,就是以含遍十方三世佛因行果德的方式,来志求与其同等的。

2、随学菩萨的回向

分二:(1)愿等普贤;(2)愿等二圣。
前面总回向是要达到一切诸佛行愿的量。如何达到呢?根本是要发起文殊智和普贤行。一切行愿都是由二者双运来完成,所以回向的重点就落在随学两大菩萨,或者大智和大行上。特别来说,本法的核心是以完成无量大行而入不思议解脱境界,大行又以普贤来代表,所以首先发愿达到跟普贤一样。

(1)愿等普贤

这一组愿是发愿成就普贤行:愿我的智慧和行为跟普贤一样,愿我的身、口、意、行为、刹土与普贤同等。

本品前面说的是支分的普贤行,对每一种发希欲心是支分的普贤愿。这里是把所有支分摄集在一个要点上,用一句话的要诀,把心定在这上。那就是做任何功德都要想:愿我以此功德,达到与普贤同等的成就。念念希求达到跟普贤菩萨一样的成就。

一切如来有长子,彼名号曰普贤尊,
我今回向诸善根,愿诸智行悉同彼。

一切如来有长子,他的名号是普贤。为什么称他“如来长子”呢?因为一切菩萨的普贤行,一切行传,一切三摩地,所具有的任何功德,他都一一达到究竟,成为万行之王。比如,一个公司的产业要交给长子,因为他有能力继承并发扬光大。同样,“如来长子”代表能继承如来地位,在行上能全数达到量。

华严以万行来庄严佛果,而普贤代表一切行达到究竟圆满的地步,到达菩萨贤善之行的彼岸。十度乃至无量度所摄的无边行海,全部达到究竟量,就叫做“普贤尊”。他不是某一尊佛的长子,而是一切佛的长子。一切佛都是由普贤行而成满的。本经前面也说,要成就佛的不可思议功德,一定要修普贤行愿。普贤行一旦圆满,就成了万德庄严的佛果,因此称为“长子”。

这才知道,所做的任何善根都要回向于一切智慧和行为跟普贤菩萨一模一样。这是我们的目标。它的内涵最究竟、最圆满,是三世诸佛最胜愿,总摄一切,无欠无缺。而且,每一刹那都要这样回向。当然,我们现前还达不到这个量,但至少每一天或每一座要作普贤回向。不然就不是普贤行愿的行者,不是发大心求佛果的人。比如世人对某件事起了希求后,会达到念念不忘的地步。因为决定要求到它,对这事有强烈的希欲。现在我们求无上的普贤行,就不可不立金刚般的志愿。一旦立下后就好办,从今至菩提果之间,一切善根都回向到这一点上。

我们对这一点要有胜解。后面“文殊师利勇猛智”两颂,龙树菩萨说是极殊胜的愿,一切愿都摄在里面,丝毫不缺。这两颂再缩短的话,就是一句:“为得普贤殊胜行。”我的功德就回向这上,就放在这上用。有了这样不可夺的胜解,它就成了驱使我们做一切善的动力和回向处。这才有前面说的:最后刹那,一切诸根、亲属、威势、象马车乘、珍宝伏藏等无复相随,唯此愿王不相舍离,一切时中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往生极乐世界。如果没有这个胜解,那当然不出这个果。有人说:他念了那么多遍《普贤行愿品》,为什么没有一刹那间生到极乐世界呢?因为他是有口无心地念,只是种个远因。

这样确认后,就能真心发起这个愿,任何处都不忘记。能否达到这一点,全凭心里起没起胜解。有了这一点后,还要把它具体化。怎样才是智慧和行为与普贤同等呢?就是下面说的在五种清净上达到同等。

愿身口意恒清净,诸行刹土亦复然,
如是智慧号普贤,愿我与彼皆同等。

念这一颂时想:愿我身清净跟普贤同等,语清净跟普贤同等,意清净跟普贤同等,行清净跟普贤同等,刹土清净跟普贤同等,每一方面都达到一模一样,这是大智慧的成就。

这里的“清净”不是有漏境界的清净,而是一切垢染消尽的境界。“身清净”,是一身化现刹尘身,一一遍礼刹尘佛等。达到最极清净、事事无碍的身功德境界。“语清净”,比如一音圆演一切音,一音出无尽言辞海等。这是障碍消尽,自然应一切众生的机流出的语境界。“意清净”,指心中能念念现出无边菩萨行海,无余无欠,无碍无著。“行清净”,指无边的波罗蜜多行海,在每一刹那都达到圆满。“刹土清净”,是一刹那间使一切器情全部具足功德庄严。

这是我们最终要达成的目标。做任何善根都要回向于达到跟大智慧力用完全展露的普贤菩萨一样。

到这里是普贤行愿的总结。前面首先说十大愿王,然后是从因至果如何次第地发愿趣入,最后结归为三世诸佛的行愿摄集一处,以普贤行来证菩提。为了完成这一点,必须成就普贤大行的所有内涵,因此发愿等同普贤。完成普贤行的关键是大智与大行的并运,因此这里接着回向愿等二圣。

一旦把住道的关要是这两点,或者完成一切行愿的精髓就在这里后,就能断定:我所修的善根,唯一回向在这两个要点上。

(2)愿等二圣

我为遍净普贤行,文殊师利诸大愿,
满彼事业尽无余,未来际劫恒无倦。

念这一颂时发愿:我为了周遍地清净一切普贤行海和文殊师利的大愿,圆满他们的事业,到达无一欠缺的地步(发愿穷尽文殊智和普贤行所成办的一切事业),愿我在尽未来劫中,恒时无有疲厌地修证。

心里有了定解,才能发出这么强的回向愿心,因此,关键不在口里念诵,而是心里有没有这个信念。

接着继续发愿:

我所修行无有量,获得无量诸功德,
安住无量诸行中,了达一切神通力。

发愿时要在意境上拓展开:愿我的修行达到穷尽一切菩萨的广大修行,无限无量、无不圆满的地步,由此获得智慧、慈悲、三摩地、辩才等无量的功德海。我要安住在无量菩萨行中,以实证的方式了达一切诸佛菩萨的神通力。

“了达”是现证的意思,不到现证的地步不能真正了达。这里发愿的次第有三点:一、修行方面不是空谈,自己肩上担负起一切广大无边的修行;二、功德方面不是仰望,自身上要获得诸佛难思难量的身密、口密、意密的功德;三、神通力上不是比量了知,而是真实安住在无量菩萨大行中。诸佛菩萨身口意的神通力,在自身上以实证的方式来了达。这是完成普贤行海的大愿。
如何来达到呢?下面紧密结合到恒时修学文殊智和普贤行而发愿。

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

一切修行、功德、神通等都源于文殊智和普贤行,因此我把善根回向于一切时处跟随两位大菩萨,修学他们的一切智行。

这是道的命要上的志愿。一旦立定了它,每一次修的善根就决定往这上回向。因为失掉了它绝不可能出现普贤行海,无法完成佛果和广利众生。

“文殊勇猛智”表示智慧的力量,以慧剑能够彻断无明。这表示根本智。我们本来住在法界中,由于一念不明自心,起了妄念,不知是自心变的影像,反而缘它分别、执著,由此就陷在人我执和法我执的无明中。这以后全是染污境界。本具的力用和它的妙行事业,一转而变成了梦里惑业苦的各种迷乱力量和作用力。

现在要回归本性,发挥出无量的普贤行海,首先就要以文殊智破掉无明,见到本性。从性中发挥出的妙用叫做“普贤慧行”。“慧”字表示以智慧摄持,也就是从体起用,从性起修,来展开无数的普贤行。二者一个是眼目,一个是双足。或者说文殊智证体,普贤行起用,二者密不可分。所以不要分判文殊和普贤哪个重要,这是归在自身的智和行,或者见和修,理和事,体和用,要如是融会。

当然,见性以前有它的随顺分,也是要寻求智慧和实行。由于最终是行到大菩提果地,因此以普贤行代表如来长子。我们要证入诸佛不思议解脱境界,一定要修它的圆满因,也就是普贤行。为此,每一天,每一座,甚至每一刹那都要往这上回向。这就开始学普贤行,或者开始起了最根本的行愿力。

有了这个胜解,每一次修功德后都要至心回向:我把三世所修的一切善根,都回向在恒时修学文殊智和普贤行上。如是立愿,就成了尽未来际成就菩提的根本方向。

三世诸佛所称叹,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

这是三世诸佛共同称扬赞叹的最殊胜的菩提行愿,没有比这更圆满、更殊胜、更广大的了,我把它执为唯一的行愿王后,把一切善根都回向在“为得普贤殊胜行”上。

从前面十大愿王学到这里为止,结归为一句:“为得普贤殊胜行。”这是整部《行愿品》的眼目、心脏、要髓。学不到这一句就枉学这一品文了。下面的净土愿是别开成就普贤胜行的方便门。这是以弥陀大愿的加被,使我们一往生就现前成就此大愿。但要知道,这也无非是“为得普贤殊胜行”而发愿求生西方。以这个行愿力跟弥陀本愿和合,而生到极乐世界,迅速见佛、得授记、成满行愿、成就无上觉道。因此,全品的关键就在这句话上。

真正学到这句并不容易,必须从经题开始,一步一步在教理上通透,自心确定下来,不再人云亦云,随着别人的语言转,这样心中有了不夺的信念,才叫做得了胜解信。这以后,不必别人强迫,自心会有一种力量,时时刻刻都发愿“为得普贤殊胜行”。前面的文殊智和普贤行是成办它的如双目般的要点。

为了心中真正出现这一句的内涵,首先要认定这是三世诸佛所宣说的最殊胜的大愿,再没有更好的愿。凡夫的心一听到有更好的就见异思迁,会把原来的舍掉,换一套新东西。但在佛道上没有创新,一切都是继承。

三世佛的心意是一样的。前面一再强调,普贤不是一尊佛的长子,他是一切佛的长子,代表完成菩提的大行之海。不要认为普贤只是一尊菩萨,他是三世诸佛大行的代表,也是我们本性的力用。我们要达到圆显一切心性的力用而成就无上佛果,再没有比这更殊胜的发愿了。

过去出世的一切佛,都赞叹这是殊胜的行愿之王;现在出世的一切佛,也如是赞叹;未来出现的一切佛,必将如是赞叹。十方三世佛都如是赞叹。所以不要想:未来的佛会不会宣说一个更大更好的愿呢?我现在这么发愿会不会吃亏?如果有更好的,我只是取其次的话,不是吃亏了吗?其实,未来任何佛、任何祖师出世,都不可能宣说比这更殊胜的愿。它是名副其实的大愿王。
下面再以理来确定它最为殊胜。

首先内容最胜:诸佛稀有的行为全部摄在普贤行海里,菩提道从因到果的一切行愿无不含摄其中。而且每一愿都是称法界心,极法界量。想一想,有没有比这更大、更殊胜,内容更多,量更广的愿?这里每一愿都是尽法界虚空界,遍十方三世的量,法界心有多大,就按那个量来发愿,怎么可能有超出其上的?彻证果地的大行如何,就按那样发愿,哪里有比这更殊胜的愿呢?
再从作用观察:以普贤行愿是不是能速疾证入不思议解脱境界,能引生现前究竟的无边利益,成为现证菩提最殊胜的因?的确如此。它如是圆顿,就像本品后面说的“一念一切悉皆圆”。而且,它一经于耳,产生信心,就能速疾除灭五无间罪等等。

这才知道:哦!我一旦发起了普贤行愿力,就能极快速地证入解脱境界。由于这个原因,以普贤行愿摄持善根回向往生,决定是上品往生。因为心力已经开发,它的量级这么大,果自然随着因的状况而显现。

从世俗缘起上看,它含摄十方三世一切善,达到最究竟、圆满、无尽的量。如果我们没学普贤行愿,最多是发愿修现前一点小善,哪里能想到尽十方三世无比广大的量?而且一念间顿时圆成,这是我们做梦也梦不到的。现在这部愿文给我们作了指点,只要能随文起观,现前就成了这样的缘起。前面也一再说,它是菩提心最充分、圆满的展示,是世俗缘起上极稀有、不可思议的事。
就自利而言,它能从现前到证菩提果之间,产生无量无边的利益。这是万善总集,是以最大量的方式在进行,当然是现证菩提最强的因。就他利而言,它是以自他无二的同体慈悲而发心,不视众生在自心之外,所以念念以最圆满的方式,加被法界心中的一切众生。乃至轮回存在期间,使得尽虚空界的无量有情,辗转不断地出生无量的利益安乐。

这样,从正理上就确认普贤行愿是最殊胜的行愿。三世诸佛没有一尊不称扬赞叹,各派祖师没有一位不奉行提倡。

通过前面一层一层由总到分、由分到总,横向展开十大愿王极广阔的内涵,纵向从发出离心、出家持戒、发菩提心等一直到趣入胜义不可思议清净境界为止,整个看下来,就知道它舒展开来有无量无尽的行愿,合集起来是一大总持句——为得普贤殊胜行。因此,自己心中应确认:正如龙树菩萨所说,这两颂是极殊胜的回向,含摄一切大愿,是无量普贤行愿海的总摄句。认定它是最殊胜的回向,有了不夺的信解后,就要在每一天、每一座、每一个善根完成后,都以此来回向。

思考题

一、如何作随学如来的回向?
二、如何作愿等普贤的回向?
三、如何作愿等二圣的回向?
四、为何说本经一切发愿可结归为“为得普贤殊胜行”?如何在自心上出现这一句的内涵?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