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阴魔之二十六:贪静谧想(一)
净界法师
辛六、贪静谧想
静谧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这个修止观的人,贪求寂静安宁。当然这也没有错,这种禅定相,禅定功德相就是寂静相,身心很安宁,但是他过分的贪求,这个就有问题。
定发爱求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深入,克己辛勤,乐处阴寂,贪求静谧。
已经把色阴破坏的人,圆通妙定,坚定成就的人,在一念的寂静心中,心爱深入。我们知道,一旦把受阴破坏,他一定有禅定,禅定也可能是初禅,也可能是二禅、三禅等等。这个人他希望能够更加的深入这种寂静的禅定,他觉得他禅定不够,因为在禅定当中可以使令他身心世界感到寂静、感到轻安,所以他对这样的一种身心世界的寂静轻安,特别的爱乐。因此他克己辛勤,乐处阴寂,不辞辛劳而精进的修学,所追求的是希望能够在阴隐的寂静处所,得到寂静安乐的功德,贪求静谧,希望内心能够有更多的寂静,有更多的安宁,他的内心有这样的想法。
坏就坏在不是静谧的问题,是贪求,过分的贪求,结果魔王当然就得其方便。
魔便邪附
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
主人迷乱
其人本不觉知魔着,亦言自得无上涅槃,来彼求阴善男子处,敷座说法。
魔王就在他内心一再贪求的时候,他就飞精附人,口说经法,来到内心想要追求寂静安宁修止观的处所,来为他说相应的法门。
到这地方我们要注意,在圆瑛老法师的注解,在蕅益大师的注解都说,这一段经文跟下一段经文有前后错次的情况,静谧想跟宿命想,在后半段有点前后对调。直接接到经文281面,贪宿命想里面的第四小段,现邪或事。从这地方开始接过去,说这个人他贪求静谧,魔王得其方便,然后派遣使者来误导这个人。这个说法者来到这样的处所,他采取的行动:
现邪惑事
是人无端于说法处,得大宝珠。其魔或时化为畜生,口衔其珠,及杂珍宝,简册符牍,诸奇异物,先授彼人,后着其体,或诱听人,藏于地下,有明月珠,照耀其处,是诸听者,得未曾有。多食药草,不餐嘉馔,或时日餐一麻一麦,其形肥充,魔力持故,诽谤比丘,骂詈徒众,不避讥嫌。
这一段是说明静谧,当然这跟禅定有关系。
我们把着魔的因缘再讲一讲:
着魔的因缘:着魔,每一个人的想法各式各样,但是有一个共同点。他的问题点在哪里呢?因中求果!他在因地耕耘的过程当中,结果还没有出现,他就预先去执着这功德要赶快出现,问题在这个地方。
你说:大乘佛法也是要发菩提心啊!要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也是要有所求啊!的确要有所求,你要无所求,那你就是阿罗汉,阿罗汉才是对整个功德无所求。但是诸位要知道,我们有所求是什么求?是在无所求的基础之下而有所求,是在无住的情况之下而生心,不是你一开始就有所求,这不对!
我们花了很多时间在《楞严经》前面的三卷半,告诉我们云何应住?以不生灭心为住,不生灭心里面哪有什么东西呢?我们是站在不生灭心的角度来修止修观,观照现前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你一开始就有所求,你就忘失了你不生灭的因地,问题在这个地方,你就跟妄想在一起了。
我们心中有理想抱负,我们为了追求解脱而修行,为了往生净土而修行,但是功夫提起来的时候,心中只有所缘境。这时你一旦功夫现前的时候,什么都不能想,你在修行过程当中,只要起心动念,就有问题了!修行的态度,只问耕耘,不问收获。这个地方要清楚!功德不是求来的,是修来的,也就是说该是你的,你不要去求,它还是你的,你越求越没有,因为你一求的时候,你就是心外攀缘,你就把你的根本功德忘了,结果你弄到你自己着魔,是这个意思,你不要求,它自然显现,是这个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