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观经四帖疏讲记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此想成已,次当更观无量寿佛身相光明。阿难当知,无量寿佛身如百千万亿夜摩天阎浮檀金色。佛身高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眉间白毫,右旋宛转,如五须弥山。佛眼如四大海水,青白分明。身诸毛孔,演出光明,如须弥山。彼佛圆光,如百亿三千大千世界。于圆光中,有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化佛。一一化佛,亦有众多无数化菩萨以为侍者。】

佛告诉阿难和韦提希:这个像观修成以后,接着要观无量寿佛的身相和光明。阿难你要知道,无量寿佛的色身犹如百千万亿夜摩天的阎浮檀金色,佛身高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眉间的白毫右旋宛转,如同五座须弥山。佛眼清净犹如四大海水,青白分明。佛色身的毛孔演出光明,如同须弥山王。佛色身的圆光,有百亿三千大千世界那么广大。在圆光里,有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化佛,每一尊化佛都有无数的化菩萨作为侍者。

【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各有八万四千随形好。一一好中,复有八万四千光明。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其光相好,及与化佛,不可具说。但当忆想,令心眼见。见此事者,即见十方一切诸佛。以见诸佛故,名念佛三昧。作是观者,名观一切佛身。以观佛身故,亦见佛心。佛心者,大慈悲是。以无缘慈,摄诸众生。作此观者,舍身他世,生诸佛前,得无生忍。是故智者,应当系心,谛观无量寿佛。】

阿弥陀佛有八万四千相,每一相都各有八万四千随形好,每一种好又有八万四千光明,每一光明都普照着十方世界的念佛众生,摄取他们的心而不舍离。像这样佛色身的光明相好,以及变现的化佛,没办法用语言描述到他的量。行者只应当忆念,使得心眼现见。一旦见到了无量寿佛的色身相好以及化佛,就见到十方一切诸佛。以见诸佛的缘故,称为念佛三昧。作这样的观行,就叫做观一切佛身。以观佛身的缘故,也就见到了佛心。佛的心就是大慈悲,以无缘的慈悲摄受法界一切众生。能够这样作观,在命终舍掉报体,要前往他世的时候,就一定生在诸佛前,得证无生法忍。以这个原因,智者应当细心谛观无量寿佛。

【观无量寿佛者,从一相好入。但观眉间白毫,极令明了。见眉间白毫相者,八万四千相好,自然当现。见无量寿佛者,即见十方无量诸佛。得见无量诸佛故,诸佛现前授记。是为遍观一切色身相,名第九观。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观无量寿佛的色身,应当从一个相好进入。先只观眉间的白毫相,使得它极其明了。一旦见了眉间的白毫相,佛色身的八万四千相好自然会现在心前。一旦见到了无量寿佛,就见到十方无量诸佛。而以亲见无量诸佛的缘故,诸佛就现在心前,为行者授记。这就是遍观一切诸佛的色身相,叫做第九观。这样作观,称为正观;如果观成其他,叫做邪观。

九、就真身观中,亦先举,次辨,后结。即有其十二。

第九、在真身观当中,也是先举名目,其次辨明观相,最后结成。有十二段内容:

一、从“佛告阿难”下,至“身相光明”已来,正明告命,结成前像观,生后真身之观也。

一、从“佛告阿难”到“身相光明”之间,这是承前启后的句子。是佛告命阿难和韦提希,结成前面的像观,发起后面的真身观。

二、从“阿难当知”下,至“金色”已来,正明显真佛之身相,逾天金之色也。

二、从“阿难当知”到“金色”之间,这是正式显明佛真身的显色超越了夜摩天阎浮檀的金色,用百千万亿倍来作比拟。

三、从“佛身高六十”下,至“由旬”已来,正明身量大小。

三、从“佛身高六十”到“由旬”之间,这是说明色身的形量极其高广,有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数由旬。

四、从“眉间”下,至“菩萨为侍者”已来,正明总观身相。即有其六:

四、从“眉间”到“菩萨为侍者”之间,这是总的观想佛色身的相好。有六分细节:

一、明毫相大小;二、明眼相大小;三、明毛孔光大小;四、明圆光大小;五、明化佛多少;六、明侍者多少。

(一)说明眉间的白毫相有五座须弥山那么大;(二)说明佛的眼目黑白分明,宛如四大海水;(三)说明佛身的每一个毛孔中,都发出如同须弥山那样大的光明;(四)说明佛身的圆光有百亿三千大千世界那么大;(五)说明圆光当中有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数的化佛;(六)说明每一尊化佛有众多无数的菩萨作为侍者。
这样总的说明了所观的弥陀色身妙相的情况。

五、从“无量寿佛”下,至“摄取不舍”已来,正明观身别相,光益有缘。即有其五:一、明相多少;二、明好多少;三、明光多少;四、明光照远近;五、明光所及处遍蒙摄益。

五、从“无量寿佛”到“摄取不舍”之间,这是显明观想佛色身的差别妙相,而且放出的光明利益一切有缘众生。这有五分细节:(一)说明佛身有八万四千相;(二)说到每一相都有八万四千随形好;(三)说到每一随形好都有八万四千光明;(四)又说到光明普照到十方无数的世界;(五)说到凡是被光明照到的众生,都特别蒙受佛光的摄化加持。

问曰:备修众行,但能回向,皆得往生。何以佛光普照唯摄念佛者,有何意也?

问:修持各种行门,只要能够回向都能得以往生,为什么佛光普照唯一摄受念佛者呢?

答曰:此有三义:一、明亲缘。众生起行,口常称佛,佛即闻之;身常礼敬佛,佛即见之;心常念佛,佛即知之。众生忆念佛者,佛亦忆念众生,彼此三业不相舍离,故名亲缘也。

答:这有三个意义。总的要知道缘起最关键,包括亲缘、近缘和增上缘三者,说明佛光偏照有缘人。
(1)明白亲缘的含义。这是指众生一起了信愿,发起了念佛的修行,从口里常常称念佛的名号,佛当即就听到了;身体常常礼敬佛,佛也当即见到了;心里常常缘念、忆想佛,佛也是非常清楚的了知。众生非常真心、恒常地忆念佛,佛也是真心恒常地忆念众生,彼此的身口意三业联络紧密,不相舍离,这叫亲缘。
由于缘亲的缘故,就能得到特别的利益。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二、明近缘。众生愿见佛,佛即应念现在目前,故名近缘也。

(2)明白近缘的含义。近缘是指佛心和众生心之间没有毫厘许的距离,众生真心愿见佛,佛就应念现在他的眼前,这就叫做近缘。在众生真诚心中念佛,佛当即就降临在他的心中。就好像池水清净的时候,月影当即现前。当然,现前的情形有模糊、清晰的差别。业障越来越清净的时候,就能真正见到佛身;业障没有清净的时候,佛身也现了,只是自己没见到或见得不真切。这就叫做近缘。以近缘的缘故,一心念佛当下得蒙佛摄受。

三、明增上缘。众生称念,即除多劫罪。命欲终时,佛与圣众自来迎接。诸邪业系,无能碍者。故名增上缘也。

(3)明白增上缘的含义。就是佛给众生加了一把力,能够把他拉起来往生净土。众生一心称念佛的时候,就像平常说大力士解除了众多势力的围攻,或者像劫末火烧毁世界那样,凭借佛的力量能够除掉多劫的罪业。而且在临命终时,佛和圣众亲自来迎接。各种的邪业系缚就不能做障碍,因此能顺利往生。这叫做增上缘。
反过来想,如果众生不一心靠着大力量的阿弥陀佛,在他临命终的时候,累世所造的罪业、各种冤家债主都会作障碍。凭这种情形是无法摆脱生死业系而生到界外净土的。但是由于佛力摄持的缘故,就像大力士拽住小孩,能把他一下子抛置到净土那样。

自余众行,虽名是善。若比念佛者,全非比校也。是故诸经中处处广赞念佛功能。如《无量寿经》四十八愿中,唯明专念弥陀名号得生。又如《弥陀经》中,一日七日专念弥陀名号得生。又十方恒沙诸佛证诚不虚也。又此经定散文中,唯标专念名号得生。此例非一也。广显念佛三昧竟。

此外其他的众行虽然也称为善行,但与念佛相比,是根本比不上的。因此在诸经中,处处广赞念佛的功能。比如《无量寿经》四十八愿里,唯一说明专念弥陀名号得生佛国。在《阿弥陀经》中也说到:一日至七日专念弥陀名号,得生西方国土,十方恒河沙数诸佛也出广长舌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来证成此法门真实不虚。而且在此经的定、散文中,唯一标明专念名号得生。这是有很多例证的。
以上详细地显明了念佛三昧的含义。

六、从“其光相好”已下,结少显多。辄欲观者,难为周悉。

六、从“其光相好”以下,这是结少显多。也就是语言只是少量地叙述,显示还有极广多无法测量、陈述的情况。要完全观察清楚弥陀色身的情况,这是很难完备、周全地宣说的。

七、从“但当忆想”已下,正明庄严微妙,出过凡境。虽未证目前,但当忆想令心眼见也。

七、从“但当忆想”之下,这是说明弥陀色身的庄严微妙,无数倍超出凡夫心识所见的境界。但作为行者,虽然目前没有亲自证到,也不要紧,只要专一地忆想,得到佛加被,最终会让心眼见到。
所以有很多事情不是说一下子就要说清楚,只要按照方法去做,最终证到了,就自然明白,在这之前是说不清楚的。

八、从“见此事者”下,至“摄诸众生”已来,正明功程不失,观益得成。即有其五:一、明因观得见十方诸佛;二、明以见诸佛故,结成念佛三昧;三、明但观一佛,即观一切佛身也;四、明由见佛身故,即见佛心也;五、明佛心者慈悲为体,以此平等大慈普摄一切也。

八、从“见此事者”到“摄诸众生”之间,这是说明观想的功夫不会白费,所谓功不唐捐,这样观想一定会成就极大的利益。
这有五段内容:(一)以这样观弥陀的色身,就能够见到十方诸佛。所谓的见一佛即见一切佛,就是这个道理。所以这个西方净土是大总持法门。常常说的两句话:生一土即生一切土,见一佛即见一切佛,表示他能够在一法中圆摄一切;(二)要知道见到诸佛的缘故,就成就了念佛三昧。所谓的念佛三昧就是在定境中见无量诸佛。在净土经里都这样宣说。当真正观想成就的时候,就会在自己心中见到无量诸佛。(三)说明只要观一佛,就能观到一切佛身;(四)说明由见佛身的缘故,就见到了佛心。这也是很妙的事,一旦见到了佛身,就见到了佛心。(五)佛心是以慈悲为体性,他是以平等的大慈,普遍地摄引一切众生。一旦见到佛身无量的相好光明,而且光中出无数的化佛、化菩萨。每一个光明都在普照十方世界的众生,饶益他。那么这种身相就是大慈悲的表现,也就是大悲周遍力用开展到极致的显现。因此,你一旦见到了佛身,就见到了佛心。身和心是不可分的。

九、从“作此观者”下,至“得无生忍”已来,正明舍身他世,得生彼益也。

九、从“作此观者”到“得无生忍”之间,这是说明行者一旦这一世的身寿穷尽,他就会舍开这个身体到他世去,当即就会生到极乐世界,得到利益。

十、从“是故智者”下,至“现前授记”已来,重明结劝修观利益。即有其五:一、明简出能修观人;二、明专心谛观无量寿佛;三、明相好众多,不得总杂而观,唯观白毫一相。但得见白毫者,一切众相自然而现也;四、明既见弥陀,即见十方佛也;五、明既见诸佛,即于定中得蒙授记也。

十、从“是故智者”到“现前授记”之间,这是再次以修观的利益来劝发行者的信心。
这有五个细节:(一)是简出能修观人是智者;(二)要求专心谛观无量寿佛;(三)是说明相好众多,不能总的混杂而观。它的诀窍是,首先唯一观白毫一相,只要能见到白毫相,一切相好自然就能现在心前,因此需要从观白毫入手。这也是一即一切,不可思议。这都是世尊很大的摄生方便,里面有很大的加被和善巧。你观一个白毫相,结果八万四千相都会历历分明地现前。(四)已经见到了阿弥陀佛,就见到了十方佛。这确实是很妙的,观一个白毫相,就展开来见无量的微妙相好,见到一尊佛,就展开来见到了十方一切佛,所以从一毛孔中深入一切法界。(五)说明已经见到了诸佛,就在定中得到诸佛授记。这就是成佛的大事已经定了。

十一、从“是为遍观”已下,总结。

十一、“是为遍观”以下是总结句。

十二、从“作是观”已下,正明辨观邪正之相。

十二、从“作是观”以下,正明辨观邪正的相。

斯乃真形量远,毫若五山。震响随机,光沾有识。欲使含灵归命,注想无遗。乘佛本弘,齐临彼国。

这是最后的赞颂偈:这就是佛的真身形量,那是极其的微妙、广远,完全不是凡夫心识所及。单是一个白毫都像五座须弥山那样高广。佛的梵音声响,如大雷震,在法界一切处随机而作化导。佛的光明普照到十方无数国土,摄受一切有缘众生。总的来说,就是要使一切含灵归命阿弥陀佛,一心专注观想佛的色身而无遗漏。这样,一定会乘着佛的本弘誓愿,都能够现生生入极乐国土。

上来虽有十二句不同,广明真身观竟。

以上说到了十二句,详细地阐明了真身观的修法。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见无量寿佛了了分明已,次亦应观观世音菩萨。此菩萨身长八十万亿那由他由旬。身紫金色。顶有肉髻。项有圆光,面各百千由旬。其圆光中,有五百化佛,如释迦牟尼。一一化佛,有五百化菩萨、无量诸天以为侍者。举身光中,五道众生,一切色相,皆于中现。】

佛告诉阿难和韦提希:已经了了分明地观见了无量寿佛之后,接着应当观想观世音菩萨。菩萨身高八十万亿那由他由旬,呈现紫金色的身相,顶部有肉髻。颈部有圆光,各方面都达百千由旬。在圆光里有五百化佛,就像毗卢遮那佛示现了本师释迦牟尼佛一般。一一化佛各有五百化菩萨、无量诸天围绕作为侍者。而且全身的光明中,都有五道众生一切色相在里面显现。

【顶上毗楞伽摩尼宝以为天冠。其天冠中,有一立化佛,高二十五由旬。观世音菩萨,面如阎浮檀金色。眉间毫相,备七宝色,流出八万四千种光明。一一光明,有无量无数百千化佛。一一化佛,无数化菩萨以为侍者。变现自在,满十方世界。臂如红莲华色。】

观世音菩萨顶上以毗楞伽摩尼宝作为天冠,天冠当中有一尊站立的化佛,高二十五由旬。观世音菩萨面部呈现如同阎浮檀金色的色泽,眉间的白毫相具足七宝色,流出八万四千种光明。每一种光明都化出无量无数百千化佛,每一尊化佛都有无数化菩萨作为侍者。总而言之,变现自在,弥漫了十方世界。手臂如同红莲花色。

【有八十亿微妙光明,以为璎珞。其璎珞中,普现一切诸庄严事。手掌作五百亿杂莲华色。手十指端,一一指端,有八万四千画,犹如印文。一一画,有八万四千色。一一色,有八万四千光。其光柔软,普照一切。以此宝手,接引众生。】

观世音菩萨的色身相,以八十亿微妙光明作为璎珞。在璎珞当中,普现着一切的庄严事。手掌显现五百亿杂莲花色,十个手指每一个指端都有八万四千画,犹如印文。每一画都有八万四千色,每一色都有八万四千光,光明极其柔软,普照一切。菩萨就是以这样的微妙宝手,接引法界众生。

【举足时,足下有千辐轮相,自然化成五百亿光明台。下足时,有金刚摩尼华,布散一切,莫不弥满。其余身相,众好具足,如佛无异。唯顶上肉髻,及无见顶相,不及世尊。是为观观世音菩萨真实色身相,名第十观。】

菩萨举足时,足下出现了千辐轮相,自然化成五百亿光明台。下足时,有金刚摩尼花弥满散布在一切处。
菩萨其余的身相具足众好,如同阿弥陀佛一样。唯一顶上的肉髻相和无见顶相不及世尊。如此观想,即是观观世音菩萨真实色身相,称为第十观。

【佛告阿难:若欲观观世音菩萨者,当作是观。作是观者,不遇诸祸,净除业障,除无数劫生死之罪。如此菩萨,但闻其名,获无量福,何况谛观?】

佛告诉阿难:“如果想观想观世音菩萨,应当这样作观。这样作观的话,不会遇到各种灾祸,而且能够净除业障,遣除无数劫的生死之罪。这一位大菩萨,只要闻到名号,尚且能获得无量福德,何况谛观?”

【若有欲观观世音菩萨者,先观顶上肉髻,次观天冠。其余众相,亦次第观之。悉令明了,如观掌中。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如果有想观观世音菩萨身相者,首先观菩萨顶上的肉髻,其次观天冠,其余的众相也要依次第而观,都要使其了了分明,就像观掌中物一样。这样作观,称为正观;如果观成其他,叫做邪观。

思考题

1、修持各种行门,只要回向净土都能得以往生,为什么阿弥陀佛光明普照唯一摄受念佛者呢?
2、念佛三昧的含义是什么?
3、修真身观的诀窍是什么?修成有何利益?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十、就观音观中,亦先举,次辨,后结。即有其十五:

第十、在观音观中,也是先举名目,再辨明观相,最后结成。有十五段:

一、从“佛告阿难”下,至“菩萨”已来,正明结成前真身观,生后菩萨观。

一、从“佛告阿难”到“菩萨”之间,这是承接上面修成了弥陀真身观,发起后面的菩萨观。

二、从“此菩萨身长”下,至“皆于中现”已来,正明总标身相。即有其六:

二、从“此菩萨身长”到“皆于中现”之间,总的标明菩萨的身相。有六段细节:

一、明身量大小;二、明身色与佛不同;三、明肉髻与佛肉髻不同;四、明圆光大小;五、明化佛侍者多少;六、明身光普现五道众生。

(一)菩萨的身量是八十万亿那由他由旬;(二)身体是紫金色,与阿弥陀佛不同,阿弥陀佛如同百千万亿夜摩天阎浮檀金色;(三)明肉髻与佛肉髻不同;(四)颈项的圆光有百千由旬;(五)圆光中化出五百化佛,每尊佛都有五百化菩萨和无量诸天作为侍者;(六)最后说到全身的身光当中,都普现六道众生的情景。

三、从“顶上毗楞伽”下,至“二十五由旬”已来,正明天冠之内化佛殊异。

三、从“顶上毗楞伽”到“二十五由旬”之间,这说明菩萨顶部的天冠里立着化佛,有二十五由旬。

四、从“观音”已下,正明面色与身色不同。

四、从“观音”以下,这是说明菩萨的面色是阎浮檀金色,跟身体的紫金色不同。

五、从“眉间”下,至“莲华色”已来,正明毫光转变,遍满十方,化侍弥多,臂比红莲之色。

五、从“眉间”到“莲花色”之间,这是说明白毫光有种种的变化,遍满十方世界,化出来的佛与侍者数目极多,手臂好比红莲花色。

即有其六:一、明毫相作七宝色;二、明毫光多少;三、明光有化佛多少;四、明侍者多少;五、明化侍变现遍满十方;六、明观音宝臂,色如红莲。

这有六段细节:(一)白毫相作七宝色;(二)白毫发出的光明有八万四千种;(三)每一种光明中都有无量无数百千化佛;(四)每一尊化佛都有无数化菩萨作为侍者;(五)这些化佛和侍者菩萨作种种变现,遍满了十方世界;(六)观音的手臂如红莲花色。

六、从“有八十亿光明”下,至“庄严事”已来,正明身服光璎,非众宝作。

六、从“有八十亿光明”下到“庄严事”之间,这是说明菩萨身体披服着光明的璎珞,也就是由光明自然显成璎珞的相,而不是由各种宝作成的。

七、从“手掌作五百亿”下,至“接引众生”已来,正明手有慈悲之用也。

七、从“手掌作五百亿”到“接引众生”之间,这是说明手有拔苦与乐的大用。

即有其六:一、明手掌作杂莲之色;二、明一一指端有八万印文;三、明一一文有八万余色;四、明一一色有八万余光;五、明光体柔软,等照一切;六、明以此宝光之手接引有缘也。

这有六段细节:(一)菩萨的手掌作杂莲花色;(二)十个手指端都各有八万印文;(三)每一印文中有八万四千色;(四)每一种色中有八万四千光;(五)光的体性柔软,平等普照一切;(六)就是以这样的宝光妙手接引有缘众生。

八、从“举足时”下,至“莫不弥满”已来,正明足有德用之相。

八、从“举足时”到“莫不弥满”之间,这是说明菩萨的妙足具足德用的情形。经中说到,举足的时候,足下出现千辐轮相,而且自然化成了五百亿光明台;下足的时候,有金刚摩尼花弥满、散布在一切处。

九、从“其余身相”已下,指同于佛。

九、从“其余身相”之下,说明各种相好都与阿弥陀佛相同。

十、从“唯顶上”下,至“不及世尊”已来,正明师徒位别,果愿未圆,致使二相有亏,表居不足之地也。

十、从“唯顶上”到“不及世尊”之间,这是说明师徒之间地位有差别,在果上行愿还没有完全成满,致使观音次居于补处,还不及教主阿弥陀佛,表现在肉髻相和无见顶相还有欠缺。这是示现居于不足之地。

十一、从“是为”已下,总结。十二、从“佛告阿难”下,至“当作是观”已来,正明重结前文,生其后益。

十一、从“是为”以下,总结。十二、从“佛告阿难”到“当作是观”之间,这是再次承接前文,发起后面宣说利益。

十三、从“作是观者”下,至“何况谛观”已来,正明劝观利益。

十三、从“作是观者”到“何况谛观”之间,这是以观想的利益来劝发行者的信心,提起行者的渴仰、渴慕之心。

十四、从“若有欲观观音”下,至“如观掌中”已来,正明重显观仪,劝物倾心,使沾两益。

十四、从“若有欲观观音”到“如观掌中”之间,重新显示观想的仪则或者法则,劝导行者倾注心力于观行,使其得到两种利益——所谓不遇诸祸和净除业障。在净障里,又说到了能除无数劫生死之罪。

十五、从“作是观已”下,正明辨观邪正相。

十五、从“作是观已”下,这是辨明观行邪正的相状。

斯乃观音愿重,影现十方。宝手舒辉,随机引接。

最后赞偈云:这是观音菩萨有很深重的悲愿,分身无数化现在十方世界,而且以柔软的宝手放出无量光明,随机接引一切众生。

上来虽有十五句不同,广明观音观竟。

以上说到十五句,详细地说明了观音观的修法。

【次观大势至菩萨。此菩萨身量大小,亦如观世音。圆光面各百二十五由旬,照二百五十由旬。举身光明,照十方国,作紫金色。有缘众生,皆悉得见。但见此菩萨一毛孔光,即见十方无量诸佛净妙光明。是故号此菩萨名无边光。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离三途,得无上力,是故号此菩萨名大势至。】

接着要观想大势至菩萨,菩萨的身量大小如同观世音,项部的圆光各面都是百二十五由旬,照着二百五十由旬的范围。全身的光明都普照十方国土,呈现紫金色,有缘的众生都能见到菩萨的光明。只要见到菩萨一毛孔的光明,就随即见到十方无量诸佛的净妙光明。以这个缘故,称此菩萨为“无边光”。由于菩萨以智慧光明普照一切有缘,使他们都能脱离三恶趣,得到无上力,因此称此菩萨为“大势至”。

【此菩萨天冠,有五百宝华。一一宝华,有五百宝台。一一台中,十方诸佛净妙国土广长之相,皆于中现。顶上肉髻,如钵头摩华。于肉髻上,有一宝瓶,盛诸光明,普现佛事。余诸身相,如观世音,等无有异。】

这位大菩萨的天冠当中有五百宝花,每一朵宝花上有五百宝台,每一台中都显现出十方诸佛清净国土的广长之相。顶上的肉髻如同红莲花。在肉髻上有一个宝瓶盛满了诸种光明,光明中普现诸佛的事业,其余的身相都与观世音同等无别。

【此菩萨行时,十方世界,一切震动。当地动处,有五百亿宝华。一一宝华,庄严高显,如极乐世界。】

在菩萨行走的时候,十方世界普皆震动。在大地震动的地方,普现了五百亿莲花,每一朵莲花都像极乐世界的莲花那般庄严、高广、显耀。

【此菩萨坐时,七宝国土,一时动摇。从下方金光佛刹,乃至上方光明王佛刹,于其中间,无量尘数分身无量寿佛,分身观世音大势至,皆悉云集极乐国土。畟塞空中,坐莲华座。演说妙法,度苦众生。】

当菩萨端坐的时候,西方七宝国土,一时间普皆动摇。而且从下方的金光佛刹到上方光明王佛刹之间,无量尘数分身的无量寿佛、分身的观世音、大势至二菩萨都普皆云集于极乐国土,清晰整齐地显现在虚空中,各自坐着莲花座演说妙法,度脱苦难众生。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作此观者,名为观见大势至菩萨。是为观大势至色身相,观此菩萨者,名第十一观。除无数劫阿僧祇生死之罪。作是观者,不处胞胎,常游诸佛净妙国土。此观成已,名为具足观观世音大势至。】

这样作观,称为观见大势至菩萨。这是在观想大势至菩萨的色身之相,这样观菩萨称为第十一观。它的效果是能遣除无数劫以来的阿僧祇生死罪业。而且作观者能不处胞胎,常常游于诸佛的净土。以上两观成就,称为具足观观世音、大势至。


十一、就势至观中,亦先举,次辨,后结。即有其十三:

第十一、在势至观里,也是先举名目,次辨观行相状,最后总结。有十三段细节:

一、从“次观大势至菩萨”者,总举观名。

一、“次观大势至菩萨”,这是总的举出观名。

二、从“此菩萨身量大小”已下,次辨观相。即有其五:

二、从“此菩萨身量大小”之下,是接着辨明观行的相状,有五分细节:

一、明身量等类观音;二、明身色等类观音;三、明面相等类观音;四、明身光相好等类观音;五、明毫相舒光转变等类观音。

(一)首先菩萨的身量与观音相同,高八十万亿那由他由旬;(二)身色也如同观音,成紫金色;(三)面相也如同观音,如阎浮檀金色;(四)身光相好也如同观音;(五)毫光舒展出八万四千光明,每一光明都化现无量无数百千化佛,每一化佛都有无数化菩萨作为侍者等,这也类同观音。

三、从“圆光面各百二十五由旬”已下,正明圆光等不同观音之相。即有其四:

三、从“圆光面各百二十五由旬”以下,说明圆光等不同于观音。有四分细节:

一、明圆光大小;二、明光照远近;三、明化佛多少;四、明化佛侍者多少。

(一)说明圆光有一百二十五由旬;(二)光明照到二百五十由旬的范围;(三)说明光中有多少化佛;(四)每一尊化佛有多少侍者。(但是后两点经文里没有。)

四、从“举身光明”下,至“名大势至”已来,正明身光远被,照益有缘,等及他方,皆作紫金之色。

四、从“举身光明”到“名大势至”之间,这是说明菩萨的身光照到很远的范围,利益一切有缘。这种色身的光明平等地普照到他方世界,都呈现紫金的色泽。

即有其八:一、明身光总别不同。二、明光照远近。三、明光所触处皆作紫金之色。四、明但与势至宿业有缘者,即得睹触此光。五、明但见一毛孔光,即能多见诸佛净妙身光。此即举少以显多益,欲使行之者悕心渴仰,入观以证之。六、明依光以立名;七、明光之体用。即无漏为体,故名智慧光。又能除息十方三恶之苦,名无上力,即为用也。八、明名大势至者,此即依德立名也。

说到菩萨的身光有八分细节:(一)说明是全身的光明;(二)说明光明照耀到十方国土;(三)说到光明所接触的地方都呈现紫金色;(四)凡是跟大势至菩萨宿业有缘的人就能够睹见、触遇到光明;(五)说到只要见到菩萨一毛孔的光明,就能见到十方无量诸佛的净妙光明。这是举少以显多益,目的是想使行持者希心渴仰,深入观境来证得这种利益。举少显多是说,你只要见到一个毛孔的光,都能够见到十方无量佛的净妙身光。下至一毛孔光都是如此,何况是更大的量?这就透出来了,真正见到势至菩萨的身光有不可思议的加被和利益。(六)依于菩萨光明的德相而立名为无边光。(七)说到光明的体用:光明的体性是无漏,因此称为智慧光。这样一种光明,它代表智慧,能够除灭、息止十方世界的三恶趣苦。这叫做无上力,这就是光明的力用。(八)称此菩萨为“大势至”,也就是他的光明所到之处就会出现息灭恶趣苦的大势力,这也就是依于德用,而立出名号。

五、从“此菩萨天冠”下,至“皆于中现”已来,正明天冠庄严之相与观音不同。

五、从“此菩萨天冠”到“皆于中现”之间,说明势至菩萨的天冠庄严相和观音菩萨不同。

即有其四:一、明冠上宝华多少;二、明一一华上宝台多少;三、明一一台中映现十方诸佛净土;四、明他方土现,彼此都无增减。

所谓天冠的特殊处有四分细节:(一)说明天冠上面有五百宝花;(二)每一朵宝花上有五百宝台;(三)每一宝台中都能映现十方诸佛的净土;(四)最后点明这是极广长的净土相。“彼此都无增减”,就是说宝冠也没有大,净土也没有小,总而言之,出现了广狭无碍的自在境界。

六、从“顶上肉髻”下,至“普现佛事”已来,正明肉髻宝瓶之相。

六、从“顶上肉髻”到“普现佛事”之间,这是说明菩萨肉髻盛满光明,而且光明中普现无量佛事。

七、从“余诸身相”已下,指同观音也。

七、从“余诸身相”以下,说明其他相与观音等同。

八、从“此菩萨行时”下,至“如极乐世界”已来,正明行与观音不同相。

八、从“此菩萨行时”到“如极乐世界”之间,这是说明在行走上有与观音不同的相状。

即有其四:一、明行不同相;二、明震动远近相;三、明所震动处华现多少;四、明所现之华,高而且显,多诸莹饰,以类极乐庄严也。

这有四分细节:(一)说明这是菩萨行走上的特别德相;(二)说明当菩萨行走时,十方世界普皆震动;(三)说明凡是震动之处,都现出五百亿宝花;(四)说明所现的宝花高广、显耀,在宝花上有很多光莹的装饰,类同于极乐宝花的庄严。

九、从“此菩萨坐时”下,至“度苦众生”已来,正明坐不同观音相。

九、从“此菩萨坐时”到“度苦众生”之间,这是说明菩萨的坐不同于观音的情形。

即有其七:一、明坐相;二、明先动本国相;三、明次动他方远近相;四、明动摇下上佛刹多少相;五、明弥陀观音等分身云集相;六、明临空畟塞皆坐宝华;七、明分身说法各应所宜。

这又有七分细节:(一)说到这是菩萨端坐的相;(二)说到一端坐时,首先震动本国极乐世界的情形;(三)不仅动摇本国,而且下至于金光佛刹,上至于光明王佛刹之间,都普皆动摇;(四)说到动摇下上佛刹多少的情形;(五)又讲到在这些刹土中弥陀、观音、势至西方三圣的化现有无量微尘数那么多,悉皆云集极乐国土;(六)说明都整齐清晰地显现在虚空中,都坐在宝莲花上;(七)说明这些分身的西方三圣都在演说妙法,普应众生的机宜而作利益。

问曰:《弥陀经》云:彼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何故此经分身说法,乃云度苦者,有何意也?

提问:《弥陀经》里说到,彼极乐国中的众生远离了一切苦,唯一受用各种快乐,因此称为极乐。为什么在这部经里说到了西方三圣分身说法度脱众生的苦厄呢?这是什么含义?意思是明明说到没有苦,怎么这里说到三圣在西方国土里度脱苦难呢?

答曰:今言苦乐者有二种:一者三界中苦乐,二者净土中苦乐。言三界苦乐者,苦则三途八苦等,乐则人天五欲放逸系缚等乐。虽言是乐,然是大苦。必竟无有一念真实乐也。

回答:要分清苦乐有两种定义:一是三界中的苦乐,二是净土中的苦乐。而这里说的是净土中的苦乐,下面要辨明两种苦乐的内涵。
首先说到“三界苦乐”,苦是指三恶趣、人中的八苦等无量的苦,乐是指在人天当中有享受五欲的放逸系缚等的乐。虽然说到是乐,其实是大苦,因为毕竟没有一念真实的乐。全部都是苦因,与苦相连,毕竟都将转成苦苦。

言净土苦乐者,则是地前望地上为苦,地上望地前为乐。下智证望上智证为苦,上智证望下智证为乐。此例举一可知也。

“净土苦乐”是高下境界的相对立名,上智为乐,下智为苦。举例来说,处在地前,观待地上就称为苦,而地上相对地前称为乐。下智证观待上智证称为苦,上智证相对下智证称为乐。以此类推,各种方面都可以定义苦乐。

今言“度苦众生”者,但为进下位令升上位,转下证令得上证。称本所求,即名为乐。故言度苦也。

现在说到三圣在极乐国土度苦众生,这唯一是使下位者上升于上位,下智证者转得上智证。由于称合了他的心愿,因此称为乐,以此叫做度苦众生。

若不然者,净土之中一切圣人,皆以无漏为体,大悲为用,毕竟常住,离于分段之生灭。更就何义名为苦也?

如果不是按照这样解释,那么净土中的一切圣人都是以无漏为体性,根本没有惑业苦的法。而且圣众的心都是以大悲为用,毕竟常住,远离了轮回分段生死。哪里有什么有漏的苦性呢?如果只是以有漏来解释这里的“苦”字,那是说不通的。因为净土是无漏界,没有丝毫的有漏苦相。

十、从“作此观者”下,至“十一观”已来,正明辨观邪正,总结分齐。

十、从“作此观者”到“十一观”之间,这是辨明观行邪正的相状,总结这一观所处的段落,叫做第十一观。

十一、从“除无数劫”已下,正明修观利益,除罪多劫。

十一、从“除无数劫”以下,这是说明修观的利益,能除灭无数劫阿僧祇罪业。

十二、从“作是观者”下,至“净妙国土”已来,正明总结前文,重生后益。

十二、从“作是观者”到“净妙国土”之间,这在总结前文,再次说明修观的利益。指出了这样观行能够不处胞胎,常游诸佛净土。

十三、从“此观成已”已下,正明总牒二身,辨观成相。

十三、从“此观成已”以下,总的说明到此就叫做观世音、大势至二菩萨身观想成就的情形。

斯乃势至威高,坐摇他国。能使分身云集,演法利生。永绝胞胎,常游法界。

赞偈云:这就是大势至菩萨有极高的威神力,当他端坐的时候,摇动本国和他方无数世界,能使分身出去的无数尘沙西方三圣云集于西方国土的虚空中,演说妙法利益众生。凡是作如是观行者,都能够永绝胞胎,常游法界。

上来虽有十三句不同,广解势至观竟。

以上说到十三句,总的详细解释了势至观的观法。

思考题

1、思维观世音菩萨的妙相庄严。菩萨的妙手及妙足各有何德用?做观音观有何利益?
2、大势至菩萨因何名为“无边光”、因何名为“大势至”?此菩萨行走、端坐各有何德相?
3、极乐世界没有苦,为何还说西方三圣在西方国土里度脱苦难呢?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见此事时,当起自心,生于西方极乐世界。于莲华中,结跏趺坐。作莲华合想,作莲华开想。莲华开时,有五百色光来照身想。眼目开想,见佛菩萨满虚空中,水鸟树林,及与诸佛,所出音声,皆演妙法,与十二部经合。若出定之时,忆持不失。见此事已,名见无量寿佛极乐世界。是为普观想,名第十二观。无量寿佛化身无数,与观世音及大势至,常来至此行人之所。】

以上的观境见到了以后,就应当发起自心,观想已经生到了极乐世界,在莲花当中结跏趺坐。然后又想莲花合闭,再作莲花开敷想。莲花打开的时候,有五百色的微妙光明照到身上,要这样想。而且要想自己的眼目开张,见到了佛菩萨遍满了虚空,水鸟树林和诸佛所出的音声都在演说妙法,所说的法与十二部经相合。如果出定的时候,也要对此忆持不忘。见到这些事相,称为见知无量寿佛极乐世界。这是作普观想,叫做第十二观。无量寿佛化无数身,和观世音、大势至常常来到这位行者面前。


十二、就普观中,亦先举,次辨,后结。即有其六:

第十二、就普观当中,也是先举名目,其次辨明观相,最后总结,有六段内容:

一、从“见此事时”者,正明牒前生后。

一、从“见此事时”,这是承前启后文。

二、从“当起自心”下,至“皆演妙法”已来,正明凝心入观,即当作自往生想。即有其九:

二、从“当起自心”到“皆演妙法”之间,这是说明凝定心神,深入观境,也就是要作自己已经往生的观想。有九分细节:

一、明自生想;二、明向西想;三、明坐华想;四、明华合想;五、明华开想;六、明宝光来照身想;七、明既蒙光照,作眼开想;八、明眼目既开,作见佛菩萨想;九、明闻法想。

首先自己作生到极乐世界想,再想向着西方,再想身体坐在莲花里,之后莲花闭合,再想莲花开放,再要想到有五百光明来照到身上。接着要想既然得到了光明照触,眼睛由此打开。又要想眼目已经打开,就见到虚空当中充满了佛菩萨。接着要想诸佛等及水鸟树林,发出的一切音声都是在宣说妙法,自己在听闻妙法。

三、从“与十二部经合”下,至“不失”已来,正明定散无遗,守心常忆。一则观心明净,二则诸恶不生。由内与法乐相应,外则无三邪之障。

三、从“与十二部经合”到“不失”之间,这是说明无论是在定位还是散位,都不能够忘失观境,心要守好,常常忆念不失坏。一来使得观行的心很明净,二来使得各种恶念不生。由于内心与法相应,外现就没有三邪的障碍。

四、从“见此事已”已下,明观成之益。

四、从“见此事已”以下,说明这一观成就的利益,也就是能见到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

五、从“是为”已下,总结。

五、从“是为”以下是总结句。

六、从“无量寿”下,至“常来至此行人之所”已来,正明重举能观之人,即蒙弥陀等三身护念之益。

六、从“无量寿”到“常来至此行人之所”之间,这是再次举出能这样作观的人,就得到弥陀等西方三圣护念的利益。

斯乃群生注念,愿见西方。故彼依正二严,了了常如眼见。

这是指诸行者能够倾注心念,渴仰见到西方世界。由于观行的力量,使得彼国依正二种庄严,常时如同亲眼见到般了了分明。

上来虽有六句不同,广解普观竟。

以上说到了六句,广解了普观的修法。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若欲至心生西方者,先当观于一丈六像,在池水上。如先所说无量寿佛身量无边,非是凡夫心力所及。然彼如来宿愿力故,有忆想者必得成就。但想佛像,得无量福。况复观佛具足身相?】

佛告诉阿难和韦提希:如果想至心往生西方,应当先观想一丈六的佛像在池水之上。如先前所说的无量寿佛真身的量是无边际的,不是凡夫心力所能达到。但是由于彼佛如来宿愿力的缘故,凡是有忆想的人,一定能成就。仅仅观想佛像都得到无量福,何况观想具足身相的真佛呢?

【阿弥陀佛神通如意,于十方国变现自在。或现大身满虚空中。或现小身丈六八尺。所现之形,皆真金色。圆光化佛,及宝莲华,如上所说。观世音菩萨及大势至,于一切处身同。众生但观首相,知是观世音,知是大势至。此二菩萨,助阿弥陀佛普化一切。是为杂想观,名第十三观。】

阿弥陀佛有如意神通,能在十方国土中自在无碍地变现。或者显现大身充满虚空,或者显现小身丈六、八尺。如是种种所现的身形都是真金色。圆光、化佛和宝莲花,如同上面所说。
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的身相在一切处与佛相衬。观佛是大身,观两位胁侍也是大身;观佛是小身,两位胁侍也是小身。众生只要观菩萨头首的相,会知道这是观世音,那是大势至。这两位菩萨辅助阿弥陀佛普化一切,这就是杂想观,称为第十三观。

十三、就杂想观中,亦先举,次辨,后结。即有其十一:

第十三、在杂想观中也是先引出此观,其次辨明观相,最后结归。有十一段内容:

一、从“佛告阿难”已下,正明告命,结劝生后。

一、从“佛告阿难”以下,这是告命阿难和韦提希,以劝导修观而发起后后。

二、从“先当观于一丈六”已下,正明观像以表真,想水以表地。此是如来教诸众生易境转心入观。

二、从“先当观于一丈六”以下,说明观佛像来表示真身,想水来表示宝地,这是如来教导众生用容易观出的境来转心,入于观境。

或在池水华上,或在宝宫宝阁内,或在宝林宝树下,或在宝台宝殿中,或在虚空宝云华盖之内。如是等处,一一住心想之,皆作化佛想。为令机境相称,易得成故也。

要想到阿弥陀佛的身相,或者是在池水的莲花上,或者安住在妙宝宫殿楼阁中,或者在宝林宝树下面,或者在宝台宝殿当中,或者在虚空、宝云、花盖当中。诸如此类的处所,都一一地至心安住而观想,都作化佛想。这是为了使得根机与境相称合,而容易修成的缘故。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三、从“如先所说”下,至“非心力所及”已来,正明境大心小,卒难成就。致使圣意悲伤,劝观于小。

三、从“如先所说”到“非心力所及”之间,这是说明观境广大、心力狭小,就很难成就。因此使得佛意愍伤众生,设立方便劝导众生,先观小像。

四、从“然彼如来”下,至“必得成就”已来,正明凡心狭小,圣量弥宽。注想无由,恐难成就。

四、从“然彼如来”到“必得成就”之间,这是说明凡夫心量狭小,佛的量极其宽广,凡夫心无从运心观想,恐怕难以成就。

斯乃不以小故难成,不由大故不现。直是弥陀愿重,致使想者皆成。

那又如何行持呢?这要知道佛有异方便作加被,并不因为凡夫心量小的缘故就难以成就,也不由于佛像真身广大的缘故就不现前。这是由于阿弥陀佛愿力深重,能够使凡是一想他的人都成就胜观。也就是说得到阿弥陀佛悲愿加持,也能观到极其微妙广大的佛的真身。

五、从“但想佛像”下,至“具足身相”已来,正明比校显胜。想像尚自得福无量,何况观于真佛者,得益之功不更甚乎?

五、从“但想佛像”到“具足身相”之间,这是通过比较来显示殊胜。想佛像尚且得无量的福,何况观真正的佛身所得的利益功效当然是更加殊胜了。

六、从“阿弥陀”下,至“皆真金色”已来,正明能观所观佛像,虽身有大小,明皆是真。

六、从“阿弥陀”到“皆真金色”之间,这是说明以能观的心所观的佛像,虽然色身有大小的差别,但要知道这都是真佛。

即有其三:一、明弥陀神通无碍,随意遍周。言如意者有二种:一者如众生意。随彼心念,皆应度之。二者如弥陀之意。五眼圆照,六通自在。观机可度者,一念之中,无前无后,身心等赴,三轮开悟,各益不同也。

这里有三分细节:(一)首先要说明弥陀有无碍的神通,能够随意地遍周法界、普度众生。
所谓的如意有两种:(1)如众生的意。随着祈求的心念,如来都能够随意而作度脱;(2)如弥陀的意。佛以五眼圆明彻照,以六通自在利益众生。观到有机缘可度的话,一念之中,没有前后时间的间隔,身心当即同时应无量的机,显现在他们心前。而且以身的神变轮、口的教诫轮、意的记心轮作开示化导,随顺众生的根机,都恰如其分地作利益。

二、明或现大身,或现小身。三、明身量虽有大小,皆作真金之色。此即定其邪正也。

(二)说明如来现身没有固定的,顺着众生心的不同,或显现大身,或显现小身;(三)说明身量虽然有大小,都是作真金色。这也是简别邪正的差别。

七、从“圆光化佛”已下,正明身虽大小有殊,光相即与真无异。

七、从“圆光化佛”以下,这是说明现的身相虽然有大小的差别,但是光明的相与真身没有差异。

八、从“观世音菩萨”已下,正明指同前观。佛大侍者亦大,佛小侍者亦小。

八、从“观世音菩萨”以下,这是说明了两位胁侍的身相与佛相衬。观佛是大身,观两位胁侍也是大身;观佛是小身,两位胁侍也是小身。

九、从“众生但观首相”已下,正明劝观二别。云何二别?观音头首上有一立化佛,势至头首之上有一宝瓶。

九、从“众生但观首相”以下,这是教导要观二菩萨的两种差别相。这就是指观音的头首上有一尊立佛,而势至的头首上有一个宝瓶,这是两者的差别。

十、从“此二菩萨”已下,正明弥陀观音势至等,宿愿缘重,誓同舍恶,等至菩提,影响相随,游方化益。

十、从“此二菩萨”以下,表明弥陀和观音、势至等三圣的宿世愿力因缘很重,发誓同等地舍恶,同等地到达菩提。就像影子跟定身形,回响呼应声音那样,一直相随不离,遍游无数世界,化导有情。

十一、从“是为”已下,总结。上来虽有十一句不同,广解杂想观竟。

十一、从“是为”以下,是总结句。以上说到了十一句,详细地解释了杂想观。

上从日观下,至杂想观已来,总明世尊答前韦提第四请云,教我思惟正受两句。

以上从日观到杂想观之间的十三观,这是世尊具体答复了前面韦提的第四个请求,说“唯愿世尊,教我思维、教我正受”两句。也就是佛已经开示了思维、正受极乐圣境的法门,也就是所谓的定善法门。

总赞云:初教日观除昏暗,想水成冰净内心。地下金幢相映发,地上庄严亿万重。

赞云:最初教导行日观法来除掉昏暗,接着想水变成冰来净化内心,又接着观想地下有无数亿的宝幢,相互映发,地上有亿万重的各类庄严。

宝云宝盖临空转,人天音乐互相寻。宝树垂璎间杂果,池流德水注华中。宝楼宝阁皆相接,光光相照等无荫。三华独迥超众座,四幢承缦网珠罗。

在极乐的圣境里,虚空中处处有宝云、宝盖旋绕,从中传出各种人天的音乐,依次有韵律地显现。在宝树上垂着璎珞,而且间杂各种妙果,七宝池内流现了八功德水,水灌注在莲花当中。宝楼宝阁彼此连接,光光互相映照,在整个极乐界里没有阴暗。其中又以三朵莲花特别超胜,它是西方三圣的坐处。在如意宝王的莲花台上,有自然显现的四根宝幢,如同百亿须弥山。宝幢上垂下了宝幔,又有各种的宝珠、宝网等作为严饰。

禀识心迷犹未晓,住心观像静坐荷。一念心开见真佛,身光相好转弥多。

禀受业识的凡夫心还在迷惑中,不能够明了见到,应当住心观想如来的身像坐在莲花上。等到一念心开见了真佛色身的时候,无论是身体的光明还是相好,会辗转地变得极其地微妙广多,也就是能见到具足无量庄严、胜妙无比的弥陀色身。

救苦观音缘法界,无时不变入娑婆。势至威光能震动,随缘照摄会弥陀。

接着要观想教主的两位胁侍观音、势至两大菩萨的身像。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心缘着法界一切有情,无时不顺应着众生的祈求而化现入于娑婆国土。势至菩萨威神光明,能震动一切世界,也随着众生的机缘,光明照触摄受而令其会归到弥陀国土。

归去来!极乐安身实是精。正念西归华含想,见佛庄严说法声。

归来吧!游子们!在圣妙的极乐国土里安身,实在是精妙无比。因此我们应当以正念住想,自己已经生入了西方莲池海会。首先在莲花上结跏趺坐,莲花闭合。接着莲花开放,之后就有光明照在身上。眼睛开张,见到了虚空中无数佛菩萨的庄严,又听到了国土中水鸟宝林以及佛说法的音声。

复有众生心带惑,缘真上境恐难成。致使如来开渐观,华池丈六等金形。变现灵仪虽大小,应物时宜度有情。普劝同生知识等,专心念佛向西倾。

还有的众生心中带着迷惑,就是有烦恼业障。要直接缘着上面的真实境相来作观,恐怕是很难成就。致使如来又垂下方便,引导众生走渐观的路线,首先观想在莲花池上丈六金身的佛像,这样来逐渐趣入。虽然佛变现的身相有大小的差别,但要知道这都是应着众生的时节、机宜来度脱有情。因此只要我们能去观想佛的身相,并不因为暂时身像小就不得加持,或者说不能成就。反而要知道,通过这样的观想,与佛心契合,逐渐得佛加持,最终一定会现前广大的观境。
普劝同行往生的善知识们,应当专心缘念阿弥陀佛,一心归往西方!

又就前答请中,初从日观下,至华座观已来,总明依报。二从像观下,至杂想观已来,总明正报。上来虽有依正二报不同,广明定善一门义竟。

再者,在答复前面的请问这整段文中,从最初的日观一直到花座观之间,这是总的开示了观依报的方法。接着从像观到杂想观之间,这是总的说明了观正报的方法。以上虽然开了依正二报两部分,总的详细阐明了定善一门的修法。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疏卷第三


思考题

1、如何做普观?有何利益?
2、杂想观中,将阿弥陀佛观为一丈六的小身,是属于真身观还是像观?为什么?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