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上梦下参老和尚:妙法莲华经

【佣赁展转。遂至父舍。尔时长者。于其门内。施大宝帐。处师子座。眷属围绕。诸人侍卫。或有计算。金银宝物。出内财产。注记券疏。穷子见父。豪贵尊严。谓是国王。若国王等。惊怖自怪。何故至此。覆自念言。我若久住。或见逼迫。强驱使作。思惟是已。驰走而去。借问贫里。欲往佣作。】
“佣赁展转,遂至父舍”,到处打工打到他父亲这个宅子来了。“尔时长者,于其门内,施大宝帐,处师子座,眷属围绕,诸人侍卫,或有计算,金银宝物,出内财产,注记券疏”,这个就是大富长者所有的财富。这把它形容法,总说“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这就是大乘财宝,有的人开悟了证得了,有的人得到了一部分,有的人才在开始学。

咱们所以读经学法就是佛的财宝,法是财宝,把法形容财宝。像我们供的七珍八宝,七觉支,八圣道,这都是合乎法,以法来合乎事,以事来回向于法。这叫内外的财产。内财,佛者自证身,法身德,无量具足。外在的,佛说法教化众生一切的法财,法门无量,八万四千,那都是佛的财产。今天就讲到这里吧!

【穷子见父。豪贵尊严。谓是国王。若国王等。惊怖自怪。何故至此。覆自念言。我若久住。或见逼迫。强驱使作。思惟是已。驰走而去。借问贫里。欲往佣作。】
形容这个在法上说的,对于成佛的法门,就是上乘法实相法门,那法是非常深入。在我们讲华严经形容着大概就知道了。这个比喻当中,形容这个穷子因为离开他父亲很久了,几十年了。我最近看这个文段,我想,佛说他逃离他父亲就五十年,他回来跟他父亲又是二十年,这穷子已经七十多岁了。这是形容词。这时候见他父亲不认得了,当然离开五十多年他还能认得吗?他看见长者这个尊贵,那个气派,他就害怕了,该不是国王?该不是跟国王一样的尊贵?“惊怖自怪”,就是恐惧感。他说我怎么跑到这来了,就是这个含义。“何故至此,覆自念言”,自己又这么思惟着想。想什么?这个地方我不能久待,他若把我捉去,强迫驱使我做。这样想了,说我赶快离开,“驰走而去”。离开这个富贵地方,想找一个贫穷的地方,他到那贫穷地方去打工,“欲往佣作”。

【长者是时。在师子座。遥见其子。默而识之。】
长者在师子座上远看,那个贫苦的人就是他失去的儿子。

【即敕使者。追捉将来。穷子惊唤。迷闷躄地。是人执我。必当见杀。何用衣食。使我至此。长者知子。愚痴狭劣。不信我言。不信是父。】
就打发一个佣人把他追回来。本来这个穷子就很恐怖,这一追他,把他给吓到了,昏迷过去了。“迷闷躄地”,就是摔倒那地上。这一定要抓我的,“是人执我”。抓我,一定杀我,“必当见杀”。不但得不到衣食,性命也不保了,我赶快离开这个地方。同时这长者知道他的儿子“愚痴狭劣”,就是形容他的心量很小、很狭隘。这个时候长者跟他说什么,他不会信的。他也不相信这个大富长者就是他父亲。

【即以方便。更遣余人。眇目矬陋。无威德者。汝可语之。云当相雇。除诸粪秽。倍与汝价。穷子闻之。欢喜随来。为除粪秽。净诸房舍。】
长者这样思惟之后,以方便善巧又派一个佣人去。派这个人跟这穷子差不多,“眇目矬陋”,瞎一只眼睛,又矮小,长得又丑陋,没有威德。形容这个穷子没有大乘的善根,没有众善庄严,没有无畏智,没有德。这是表法的,就是他是小乘。同时长者又二次派的人跟他说我们雇他。雇他干什么?除诸粪秽,多给他点钱。这第二个人去跟他说的时候,跟他相等了,穷子就信了,就欢喜跟这个人来了。来干什么?为除粪秽,净诸房舍。

【长者于牖。常见其子。念子愚劣。乐为鄙事。于是长者。着弊垢衣。执除粪器。往到子所。方便附近。语令勤作。既益汝价。并涂足油。饮食充足。荐席厚暖。如是苦言。汝当勤作。又以软语。若如吾子。】
“长者于牖”,就在窗户缝中看见;“常见其子”,观察他的儿子动作。心里这样想,他的儿子又愚痴又下劣,喜欢做下贱的事。长者就用方便善巧来摄受他,也穿上弊垢衣,也拿着除粪的器具,到他穷子的身边跟他说:你好好在这工作,我多给你钱。“既益汝价”,就是多给他增加工资的意思。你别到处跑了,假以言语方便摄受他。“既益汝价”,就是增加他的钱。印度都是赤足的,一天那脚都是裂的,专门有设备的涂足油,就是擦脚的油,一般穷人擦不起的。所以就给他涂足油,免他脚破裂。饮食多给他点,让他吃得饱。“荐席厚暖”,当然没有棉花的被条,也没温暖的床褥,就拿那个草席子,就叫荐席,铺厚一点就暖活了。又跟他说“如是苦言,汝当勤作”,这个地方是很苦的,你应当勤快的做。“又以软语,若如吾子”,软语善巧接近他,说:我把你当成儿子一样。

【长者有智。渐令入出。经二十年。执作家事。示其金银。真珠玻璃。诸物出入。皆使令知。犹处门外。止宿草庵。自念贫事。我无此物。】
长者有智慧,渐令入出,让他去管家事,渐渐的就不除粪了,就做别的事业了。形容佛度二乘人的时候,使他转小向大,给他教授菩萨法。这个里头就含着断二乘的见思烦恼惑,还要进一步断尘沙无明惑。但是时间经过很长,二十年。我才刚说的这个穷子也差不多一百岁了,他离家出走时候起码十几岁,又经过五十年;这一转变之后又经过二十年。这都是形容词。同时这个时候渐渐的得到这个穷子的信任,不让他除粪了,管出纳,管理金钱、珠宝、琉璃,大长者很富有的。当然或者也做贸易,不做贸易那个钱财怎么会增长?所有一切物资出入,都令这个穷子知道,就是令他儿子知道。但是还在外边草房子里头住,止宿地方没变,就是渐渐引诱他,渐渐入于真实。因为这个穷子现在还这样想,我是贫穷的,只管这个事而已,这些物都不是我的。他知道这是长者的。

【父知子心。渐已旷大。欲与财物。即聚亲族。国王大臣。刹利居士。于此大众。说是我子。舍我他行。经五十岁。自见子来。已二十年。昔于某城。而失是子。周行求索。遂来至此。凡我所有。舍宅人民。悉以付之。恣其所用。】
大长者知道这个子的心意,就渐渐引诱他旷大,跟他说这财物就是你的,要给他财物;渐渐这穷子心量也大了,进入大乘境界。长者这个时候就把亲族都召集来,这国家的国王大臣、刹利居士,就是贵族人。跟这大众说,现在管理我这财物的就是我的儿子,“说是我子”。他舍了我到别处去乱跑,离开五十年。现在我把他收复回来,又有二十年。我在某个城失掉的、离开的,现在回来了。我也找他找了很久,“周行求索”,到处找他。在这个城遇到了,现在他可以能够接受我的产业了。“凡我所有”,包括这个宅子,乃至我的人民都付托给他,“悉以付之,恣其所用”。

【子念昔贫。志意下劣。今于父所。大获珍宝。并及舍宅。一切财物。甚大欢喜。得未曾有。】
这就是相失相见的过程,拿这个是做比喻的。

【佛亦如是。如我乐小。未曾说言。汝等作佛。而说我等。得诸无漏。成就小乘。声闻弟子。】
“佛亦如是”,这是迦叶尊者跟佛说的,这种比喻都是迦叶尊者形容的。佛现在你像大长者一样的,知道我们这些二乘人喜欢小,乐小,得少为足。从来佛没说过我们能作佛,“未曾说言,汝等作佛。而说我等,得诸无漏,成就小乘,声闻弟子”。

【佛敕我等。说最上道。修习此者。当得成佛。我承佛教。为大菩萨。以诸因缘。种种譬喻。若干言辞。说无上道。诸佛子等。从我闻法。日夜思惟。精勤修习。是时诸佛。即授其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一切诸佛。秘藏之法。但为菩萨。演其实事。而不为我。说斯真要。】
“佛敕我等,说最上道”,现在佛给我们说的是无上道,无上道就是佛道。“修习此者”,现在我们所修习的是大乘法,修般若的智慧。这个智慧不是小乘的二乘的空,是大乘的空。这个空就恢复他自己的佛性,这就是性空。修习此法,就是修习此种甚深般若;一定能成佛,“当得成佛”。“我承佛教,为大菩萨”,我现在乘佛的教慈,我也是大菩萨,不是二乘人了。“以诸因缘,种种譬喻”,以这个因缘假种种的善巧方便引诱我们。就是以前的二乘法都是善巧方便,现在说的是真实义,说的无上道。同时又对与会大众说,“诸佛子等”,都称为佛子。“从我闻法”,从我听到大乘法之后。“日夜思惟,精勤修习”,以此因缘精勤修习故,得佛的许可。这时候佛也给我们授记了,“汝于来世,当得作佛。一切诸佛,秘藏之法,但为菩萨,演其实事,而不为我,说斯真要”,这句话就形容过去。现在闻法得佛的授记,又令我们去教导一切众生,这种从佛教转化就是菩萨了。这是以法说,佛所说的法,跟前头的譬喻说,喻跟法得相合。

【如彼穷子。得近其父。虽知诸物。心不希取。我等虽说。佛法宝藏。自无志愿。亦复如是。】
“如彼穷子”,如那穷人。大长者子为什么他受穷?他不认得真实了,连他父亲都不认得了。现在“得近其父,虽知诸物,心不希取”,他知道这些财物不是我的,没有希取之心。“我等虽说,佛法宝藏,自无志愿”,就跟我们这些二乘人虽然终日在佛身边,佛说诸法的宝藏我们没有想得、也没有想修,更谈不上成就了;就跟那穷子一样的,只是给人家管理,没有认为这些宝贝财物就是自己的。

【我等内灭。自谓为足。唯了此事。更无余事。我等若闻。净佛国土。教化众生。都无欣乐。所以者何。一切诸法。皆悉空寂。无生无灭。无大无小。无漏无为。如是思惟。不生喜乐。我等长夜。于佛智慧。无贪无着。无复志愿。而自于法。谓是究竟。我等长夜。修习空法。得脱三界。苦恼之患。住最后身。有余涅槃。佛所教化。得道不虚。则为已得。报佛之恩。】
为什么是这样情况?因为我们过去没有向上希取的心,认为自己已经断了见思惑了,“我等内灭,自谓为足”,证得的二乘果。以此法修行,认为了生死了。认为只到此为止,“唯了此事,更无余事”。“我等若闻,净佛国土”,也听见说净佛国土的事,亲近佛国土,究竟成佛,教化众生。没有希求,“都无欣乐”,也没有欣求心,也没有喜欢心。为什么这样子?因为“一切诸法,皆悉空寂,无生无灭,无大无小,无漏无为。如是思惟,不生喜乐”,就是得少为足,满足了。“我等长夜”,这个长夜就形容无量劫以来的,夜间永远不亮就是长夜,无明永远不破,光明不现,般若智慧不会现。一切诸法本来如是,无大无小,无漏无为,对这个大的没什么希求心,比喻长夜。“于佛智慧,无贪无着”,不想进取,对佛的智慧没有求,也没有希望,也没有志愿。我们自己所证的小乘法,拿它当成究竟了,我们也已经得到了。“我等长夜,修习空法”,这个空是人我空,是属于二乘知见。所修的空法但是也能解脱三界的苦恼,欲界、色界、无色界这些苦恼的忧患,我们已经得到了。“住最后身”,就是阿罗汉身。但是这个不是无余,是有余的涅槃,不是无余涅槃。“佛所教化,得道不虚,则为已得,报佛之恩”,佛所教化我们的,这是阿含经时代说的,是十二年转阿含的时候,他们二乘人都证道了,我们感佛的恩、报佛的恩,我们也了了生死了。

【我等虽为。诸佛子等。说菩萨法。以求佛道。而于是法。永无愿乐。导师见舍。观我心故。初不劝进。说有实利。】
我们自认为我们也是佛子,从佛口生,从法化生。对于佛说菩萨法,求成佛道,我们在这个法上没有愿、没有乐求,不欣乐,也没有这个愿力。所以佛也就没有再跟我们说甚深的法,说了我们也不信。因为佛知道我们的心,观我们的心。没有劝我们再向前行菩萨道,也没有说求实际理地的真如法性,佛没有这样说。

【如富长者。知子志劣。以方便力。柔伏其心。然后乃付。一切财物。佛亦如是。现希有事。知乐小者。以方便力。调伏其心。乃教大智。】
就像大富长者知道他的儿子志量狭小,没有求大乘,没有求财富。佛就假种种方便力调伏,使他的心转化,然后才把一切的财物付给他的穷子。佛几十年的教育我们,目的是让我们成佛。现在经我们转化了之后,这时候才把大乘教义付给我们。现希有事。转变喜小拒大,光喜欢小乘,不求大乘,拒绝学大乘法。经过这么一段长的过程,佛以方便善巧力来调伏我们的心,现在才教我们大智大慧。

【我等今日。得未曾有。非先所望。而今自得。如彼穷子。得无量宝。世尊我今。得道得果。于无漏法。得清净眼。我等长夜。持佛净戒。始于今日。得其果报。法王法中。久修梵行。今得无漏。无上大果。我等今者。真是声闻。以佛道声。令一切闻。我等今者。真阿罗汉。于诸世间。天人魔梵。普于其中。应受供养。】
“我等今日”,就是现在。“得未曾有”,进入佛乘。但是这个不是我们先所希望的,“非先所望”。我们没求,也没这个希望,现在得到了。穷子三餐吃饱了就不错了,哪还想那么多珠宝财富?现在得无量宝,就跟我们现在得到佛授记成佛。“世尊我今,得道得果。于无漏法,得清净眼”,这跟以前的不同了。清净眼是什么?求佛乘实相道。这回真正的悟佛知见了,现在是以佛知见来认识一切法,求成大乘果位,求成佛。“我等长夜,持佛净戒”,这句话就是形容我们过去做二乘人的时候,乃至行声闻法的时候,也是持戒清净。长夜,就是时间非常长,都持佛的清净戒。因为持戒故才无漏,所以他灰身泯智。灰身泯智的意思,就是二乘人已经到了了生死,入了涅槃。咱们看印度那些阿罗汉到最后现神通,身上出火,身下出水,认为他很了不得了,入了寂灭,以此为足。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现在不是了。“始于今日,得其果报”,这个果报就是现在要行梵行。这个梵行是真正的无漏,这个不取因,取果。持戒是因,缘因,清净所见的理是持戒得来的。那就是持戒是正因,得到果就是得到回报。“法王法中”,法王法就说佛,法王的法就是佛的法,佛为法王。这不是像我们小乘人短短的一个时间,是久修梵行,那才真正的无漏了,“今得无漏,无上大果”。“我等今者,真是声闻”,真是声闻是什么意思?就是大乘的真实果位。以前不是真实的,信佛的音声闻法的。十信,如来一音演说法,住在信位上的菩萨。信位上的菩萨没入位,必须得登了初住,入了十住位的才是真实的。大凡胜小圣,大凡一发心就是真实的,他信真实的,行的是真实的。这个时候所闻的是真实的声闻,以前是假的声闻,不是佛道声,闻的是二乘人的声,现在是佛道的声,是真正声闻,行真理。这个真理就是佛所证的无上正等正觉,这就叫证佛知见,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令一切闻”,令一切就是使一切众生都能成佛。“我等今者,真阿罗汉”,过去讲无生、无灭、无住、无行,那个不是真实的,还有真常流注,还在生灭当中。现在我们才是真正阿罗汉,真正的无生。“于诸世间,天人魔梵,普于其中,应受供养”,这罗汉还有假的吗?过去也没有假。罗汉有三义。真罗汉,永远不再变易。因为以前的声闻还在变易当中,分段生死了了,变易生死没了,不是真正罗汉。真正无生。在法界当中,福田,僧人是福田僧。福田是遍于法界的。应供,应供、正遍知、明行足,佛的十号之一,形容这个意思的。大乘是习果,二乘人还在因中。大凡,初住位菩萨还是凡夫,他胜过二乘人。因为他破了一品无明,声闻还不知道无明。这叫习果,修行习来得的果。这一段经文都是迦叶尊者向佛表白他过去的认知,说过去那个认知全是错了。应该怎么样?应该这样认知,就是现在所说的。

【世尊大恩。以希有事。怜愍教化。利益我等。无量亿劫。谁能报者。手足供给。头顶礼敬。一切供养。皆不能报。若以顶戴。两肩荷负。于恒沙劫。尽心恭敬。又以美膳。无量宝衣。及诸卧具。种种汤药。牛头栴檀。及诸珍宝。以起塔庙。宝衣布地。如斯等事。以用供养。于恒沙劫。亦不能报。】
世尊的大恩,世尊度我们,要把我们度到究竟一定成佛。以希有事,怜愍教化我们,利益我们。“无量亿劫”,经过时间非常长。“谁能报者”,就是佛恩难报的含义。“手足供给,头顶礼敬。一切供养,皆不能报”,经常见了佛给佛磕个头拜一拜,或是给佛做些劳役。供养佛的时候,我们把假佛也当成真佛,没有真假,就是我们供佛像的时候,一天烧香净水,这个就能报佛恩吧?不能。“若以顶戴,两肩荷负”,经过了恒河沙劫。一劫做一个沙粒,恒河有好多沙子就经过好多劫。“尽心恭敬”,供养珍美的饮食,美膳,无量的宝衣,还有卧具,种种的汤药,“牛头栴檀,及诸珍宝,以起塔庙,宝衣布地,如斯等事,以用供养”。这些供养不说牛头栴檀香了,还有很多珍宝供养,你还得有福,这些供具你哪来?我们看到印度的传记上这样说,阿罗汉修慧,没有修福,出去时候一天化中午一顿饭,都化不着。为什么?他没有福。阿罗汉可以受天人供的,还有些个是要不到的,没人给他;“修慧不修福,罗汉托空钵”,求不到饮食。像迦叶尊者说给佛服勤服劳,手足都供养佛;完了尽心供养,以最美好的饮食、无量的宝衣,及诸供具,种种栴檀、汤药,完了还有起塔庙、宝衣布施,这样还得修多少劫。为什么?你得修福,你没有福报拿什么供养。这跟咱们学华严经就不同了,怎么样不同呢?心含着无量的宝珠,一发菩提心,一行菩萨道,天然而来的。你看善财童子见了大善知识两手一伸,无价宝都到他手上来了,来供养菩萨。就光修这个福报都不容易。“如斯等事,以用供养”,不是供养一天两天。“于恒沙劫”,一沙一劫,这么长的时间供养。

【诸佛希有。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大神通力。无漏无为。诸法之王。能为下劣。忍于斯事。取相凡夫。随宜为说。诸佛于法。得最自在。知诸众生。种种欲乐。及其志力。随所堪任。以无量喻。而为说法。随诸众生。宿世善根。又知成熟。未成熟者。种种筹量。分别知已。于一乘道。随宜说三。】
“诸佛希有”,佛是最尊贵,出于世间。能见到佛,第一个得有大福德,还得有大智慧。两者皆是无量无边,这是不可思议。“大神通力,无漏无为,诸法之王”,二乘人讲的无漏无为不是真实的,到佛了才是真实的无漏无为了,绝不漏落二乘。于法自在,佛说法是自在的,跟二乘人小智小慧不一样,所以为法之王。“能为下劣,忍于斯事,取相凡夫,随宜为说”,这是随缘,咱们这讲性空缘起的意思,随着一切众生缘。佛本身是无漏无为于法自在的,但是随顺众生。就像那个大长者也穿着垢弊衣服,也拿那个做粪的工具,去跟他儿子身边,那他儿子才不害怕,才跟他接近,这样去度化他。这就是佛于法自在。佛给二乘人最初接引的时候说法,佛是示现的二乘身,在印度佛出生是化身,不是千丈卢舍那,更不是圆满法身毗卢遮那,是释迦牟尼。“法、报、化”三身,有时候合为一体,有时候分着三,这就是佛于法自在的表现。他知道一切众生各个的爱好不同,种种贪欲,有些他可以能够承担得了,有的他志气小,力量薄,承担不了,堪任不了。所以四十年佛只给他说的二乘法,并没说大乘。等他堪任了,这叫缘起,随着因缘用无量的比喻、无量的方式接引他,都随着他宿世的善根,都不是佛的本意。佛的本意让一切众生都成佛,都能达到证佛知见。方便就是开示悟入四个知见,这还是方便。等佛知道成熟的时候,或者他还没有成熟,佛就思惟以什么法度他,分别而度。“于一乘道,随宜说三”,本来就是一乘,随着因缘不同而给他说三乘法。

这个地方法华经所讲佛的大恩,是拔除一切众生六道的痛苦,给他四圣的乐法,初果、二果、三果、四果;以此再接引他入大乘,入法界,发菩提心,行菩萨道。那就从初住开始。如来在行菩萨道的时候也是示现的,那些个教导使一切众生能够欢喜领受。刚才经文里头迦叶尊者说,佛曾以大乘法教授他们的,他们不接受,乃至于忘了,那时候他志愿不大。第二种是佛行菩萨道的时候,所有与给众生教授的法都是大乘的,劝你发愿,劝你进入般若。乃至于众生遭受苦难的时候,就像那贫子遭了苦难,但是他不认识他爸爸,佛就示现种种因缘接近他,又摄受他回来。到佛成道了以后,自己本来应该享受了,住在寂灭当中就是常寂光佛土。古德说西方极乐世界,唯佛一人居净土,唯佛住在那里常寂光佛土。但佛以种种的示现化诱、说种种法利益众生,说十善、四圣谛、六波罗蜜、四摄,慈悲喜舍,完了修六度万行。佛成道以后为了利益众生故,所以示现是个比丘相,还示现一个老比丘相。像这个接引是老比丘相,长者形容老比丘相。所以在以后教化这些二乘人都能转小向大,因为这些人还是大乘根机。对于心体,相信心体,相信自心,相信这个体。这时佛才弹贬耻小,诃责小乘。弹是贬低了权位菩萨。三乘法是小中大,小是罗汉,中是缘觉,大是权教菩萨,让他们了解佛的依报庄严,就是了解佛的家当,就跟那穷子渐渐接近至掌管财物。佛到四十年后纯以大乘,给他们说大乘法。

这是妙法莲华经的第二卷。这个不像华严经那么长,一共只七卷。咱们讲了两卷了,讲的时间也不会那么长,几个月就完了。

第三卷是药草喻品,拿草拿药来比喻,如来所说的譬喻,说法一周。看前头偈颂。“密云弥布遍三千,草木同沾雨露鲜”,新鲜的鲜,永远是新鲜的。“大根小茎皆无憾,实法权机岂有偏”,实法是真实的,权法是一时的。“一味宏施人法妙”,就是人妙法妙拿华来形容、拿草木来形容、拿药草来形容,更以三草二木来形容。“三乘普度智悲圆”,我们经常讲菩提三要道,要有厌离,要有大悲,最主要的是智慧般若,就是智悲双运。“难邀信解时方说”,但是必须得众生信,能够解了才能给他说。说法华经这个时候,一切二乘人都能回小向大了,能信了,已经能解了。“久默斯宗四十年”,佛不说法华已经有四十年了。所以佛在这一品以三草二木,比方的意思,拿草木来比方,人、天、二乘人就譬喻三草二木。中小药草也分上根下根,草是形容词。菩萨就不同了,大树小树。就是三草二木。三草形容人、天、二乘,二木就是菩萨,大菩萨、初发意的菩萨。但是初发意的菩萨与大悲大慧平等一味,佛所化土在这三千大千世界,大小、长短、种种类类的一切草木,一雨普润。法雨,一雨普润就是整整的意思。佛是一味雨,雨没有分别的,都是受到一味之雨,但是成长的不同、领受的不同。要知道佛法是一味一相,没有大中小的差别,一法一相一味平等利益一切众生。但是众生接受的不同,众生根机有差别,他的信仰力也不同,他不堪受,接受不了;得堪受才能接受。什么意思?就是佛说大法他领略不了,就是不能接受。乃至于佛说的人天乘法,行十善业,他也做不到。他不是法器,这个意思。

药就是草,咱们经常说草药。药就是草,药之草,所以叫药草。哪个药不是草?药即是草。大草药除你地水火风的四大,补养的五脏六腑,返老还童驻阳。但是这个药也得有福报。灵芝是很好的药,但是毒,灵芝是毒草,凡是有灵芝的地方一定有蛇,蛇护持这个药草。但是你的病非得用那个有毒的草,才能把你这个病治好,叫以毒攻毒。所以闻法也如是,本来说无明、说烦恼、说杀盗淫妄,这都是粗化,但是除他的毛病。以佛的知见除众生的知见,这是用药除他的病,养他的法身。咱们说五分法身,这就是还他的真理。原来每个人都不变的,咱们每人都具足的。说法华经无非是显本,不假方便,人人都能成佛,人人本来也就是佛。为什么?你本俱的佛性,成完了才知道一无所得,原来你自己本有的。这个道理一定得懂。

【尔时世尊。告摩诃迦叶及诸大弟子。善哉善哉。迦叶善说如来真实功德。诚如所言。如来复有无量无边阿僧祇功德。汝等若于无量亿劫。说不能尽。】
你说的是诚实的,不错!你所表达的就是如来的真实功德,就是前头迦叶尊者所说的那些譬喻。但是你说的是一分,如来还有无量无边的阿僧祇功德,如来的功德说不尽的。“汝等若于无量亿劫”,你们这些阿罗汉聚到一起,经过无量阿僧祇劫也说不尽佛的功德。岂止这些阿罗汉,大家读普贤行愿品,普贤菩萨赞叹佛的功德;赞叹完了跟善财童子说,诸佛的功德,十方无量诸佛,经过无量亿劫来赞叹佛的功德,说不完的。大家读普贤行愿品就知道了。但是你说的是一部分,只是尽你的智慧力量。但是如来复有无量无边阿僧祇功德,十方诸佛都说之不尽。“汝等”,集合你们所有的二乘人,于无量亿劫来说佛的功德赞不能尽,说不尽佛的功德。一个佛说法的功德,教化一切众生的功德,乃至现在我们转小向大的功德,说不尽的。

【迦叶当知。如来是诸法之王。若有所说。皆不虚也。于一切法。以智方便而演说之。其所说法。皆悉到于一切智地。】
“迦叶当知”,佛跟迦叶尊者说你应该明白应该知道,如来是诸法之王。“若有所说,皆不虚也”,凡所说的一句一偈、一言一行都是真实的,所以不虚。譬喻因缘是显真实的,于一切法佛假方便善巧智慧,但是都是真实的。凡是契机,佛说法叫契经,又契众生之机,但是也跟诸佛之理相合,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所以佛说法的时候,为人天说让你行十善业,持五戒、行十善;为阿罗汉二乘人说真俗二谛,那得有谛的缘;给哪类众生的缘,说哪类的法。三藏经文说的都是事,在华严经判为是四法界,都是诸事。那是以通教来说法,说无生,不是别圆之意。在别教里头佛讲次第,像华严经讲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一地;但是一到善财童子入法界了,参普贤菩萨,这个次第没有了,纯说如来一乘,开如来藏。佛所说的法就是达到了一切智地,“其所说法,皆悉到于一切智地”。咱们念经的时候经常说一心、一乘,没有二,唯是一,一遍一切,其性广博,这叫一切智地。大地是一切众生寄生的根本,没有地,还在哪寄生?所以佛说十地菩萨,寄生的意思。形容什么寄生?智慧。智慧不是个实体,智慧有什么实体?性空。性空就形容智慧,空智。以圆教真实义的说,佛所说一切法,凡有所说,只有一个目的,达到圆实,达到真实,就把你引到真实。真实是智慧,智慧就是地,智地,让你达到真实的智慧。能生起了一切智,所有一切智都叫智地。以下就分什么是权智、什么是实智。

【如来观知一切诸法之所归趣。亦知一切众生深心所行。通达无碍。又于诸法究竟明了。示诸众生一切智慧。】
“如来观知一切诸法之所归趣”,一切诸法都是趣向,都有归趣。那就知道一切众生深心所行真实道,深心所行能够通达无碍。“又于诸法究竟明了,示诸众生一切智慧”,这叫开示悟入的示,示给众生一切的智慧。为什么法华经是开权显实?观一切的归趣。什么观?能照的智慧,观一切归趣。这叫权,引诱等于权智。究竟明了了,智能照实体。智慧只是照,能照实体。有浅有深。照到圆满的时候,这是真智,这是一切通达无障碍。权就是善巧方便。佛就是以权实二智教化一切众生。“知所归趣,深心所行”这两句话,因为这是药草品,知所归趣就是你认识什么药治什么的病,有什么病用什么药,什么药能治什么病。怎么知道的?深心所行。深心所行就是知道一切众生病。怎么治疗?识别哪种药草治哪种病。病和药是权的,方便善巧的。每个权都有它的归趣。为什么要权?权要显实。持戒行善,他归到什么地方?只是人天乘。持戒行善就是治病给他吃药,人天乘。但是这是因缘的缘异。对庙佛像,单合掌,小低头,举一个手,都能成佛,都能够速趣佛果。单合掌,小低头,这一法就是药,这个药能达到治你的病;以这个药把你的烦恼贪瞋痴都治完了,达到佛果了。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我们依佛所教导的所行的菩萨道,达到福德庄严,正依二报全部庄严,这样才能达到宝所;乃至布施、持戒、精进、忍辱、禅定、智慧这都是六度波罗蜜的方法,能够归到佛果。所以知道众生深心所行,能够通达不碍,于一切诸法究竟明了,这叫示给众生一切智慧。开示悟入,有时候是示给,有时候让众生开权显实,这是开,开佛知见;示给你,这就是佛的知见;于诸法究竟明了,示给众生一切智慧。但是这个有时候在文字上、有时候在语言上、有时候在行为上,我们在佛像上,塑像、塔庙你可见到佛的知见。你学过法华经之后,你见着塔庙,你怎么认识的塔庙?你怎么照塔庙?照就是你的智,智照。智怎么来的?观,观智。这就是诸法究竟明了,示给众生一切智慧。

【迦叶。譬如三千大千世界山川溪谷土地。所生卉木丛林及诸药草。种类若干。名色各异。】
因为当机众是迦叶,前头药草那些比喻是迦叶说的,所以佛就跟他说,“迦叶,譬如三千大千世界”,就是现在我这佛土三千大千世界,这三千大千世界都是众生的世间。这个世间是众生的,大千世界单对众生世间说。“山川溪谷土地”,乃至于五阴世间,一切世界没有另外的法,都是山川土地所成的,所有成为世间。一切众生色受想行识,除了这五阴之外,没有其他的法。五阴(色受想行识)就给你包括尽了,依报是山川溪谷土地也包括尽了,没别法。但是土地能够通过你的智识,智是八识,能够通过你的五阴(色受想行识),山川溪谷只是色阴,都是一切所依的。草木丛林,这是众生习惯的习因,这三法是不相离的。习是依止阴入,阴入从哪里来的?它是缘起的,离不开法性,不出法性。草木丛林,譬如众生的习因,这三法是不相离的。过去私塾学校念三字经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那些就是表示山川溪谷土地一切所依。是你的性,那个说的性是佛所说的习种性,不是性种性。你熏习什么就得到什么,就是大乘起信论讲的二种熏习。性相近,习相远,两种,你习惯的东西可以去掉的,性不能去。在我们佛教讲不同了,讲性种性、习种性,习是熏习而来的,性体是本具有的。

因此凡是所有的丛林、药草种种名色各个不同,“卉木丛林,及诸药草,种类若干,名色各异”。卉是草的总名词,木是树的总名词,大树小树,不论多少类的数,松、柏、柳,不论什么树,总的就叫树。草多了,把很多草集合一起,那就叫丛。树木集合多了,那就叫林。山上不是草,就是木,就叫丛林。能够治病为好就叫药。能治病,有力量,哪类草治哪类病,这就叫药。像我们说善法,它能做什么?它能治恶,行善就对治你的恶。我们行的无漏善,那治的惑,惑里潜藏你的业。这种种类太多了,名色各异。今天就讲到这里吧!

【密云弥布。遍覆三千大千世界。一时等澍。其泽普洽。卉木丛林及诸药草。小根小茎小枝小叶。中根中茎中枝中叶。大根大茎大枝大叶。诸树大小随上中下。各有所受。一云所雨。称其种性而得生长。华果敷实。】
“密云弥布,遍覆三千大千世界,一时等澍,其泽普洽”。密云弥布指着我们的身口意。密云是形容词,比喻,就是我们身口意的三业,就是三密。身口意的密义是什么?慈悲,诸佛的义密;形色,诸佛的身密;雷声,诸佛的口密。诸佛身口意的三业遍于一切众生,遍一切处,遍一切时,遍一切众生,密云弥布,那就是密义。佛的应化身熏习众生,这个熏习就含佛的说法,以法滋润众生,普洽众生。佛的法身是遍一切处的,佛的应化身也遍一切处的,叫弥布。每一个佛土一般的说三千大千世界,佛的身口意加被一切众生,就等于一时下雨普遍等注。注,不是下小雨,倾盆大雨,那叫注,就是下大雨的意思。这时候所有的“卉木丛林及诸药草,小根小茎小枝小叶,中根中茎中枝中叶,大根大茎大枝大叶”,普遍加被。一雨覆遍,加被一切。佛的身口意加持一切众生,随时都如是。若是以合法的话,信就是根,信为根本,信是根。戒就是境,枝叶就是定和慧,定慧是枝叶。次第相资,资是资持众生、资住众生、滋润众生。人天法之中建立信,别作恶,尽做善事,这是如人天乘。那你就别破戒,别犯斋,就是信戒。中茎的是二乘人。小根小茎的是人天乘。中根中茎的是二乘人。大根大茎的是菩萨。同是一个信,信的大小不同,信什么?但是我们一切众生对于法上头,因为我们的业,过去的惑,现生的业,在造业,诸佛菩萨普遍的利益众生没有分别的,但是众生接受的程度就不一样了。

在我们学法的时候,法的含义大多数德育、智育,应该有三育,那一育是什么?体育。在我们社会上也讲三育,但是体育是很重要,要有个健康身体,才能有健康的事业。像那树木根茎叶绿,得有人工培养它,你得修剪它长得才好。如果不假修剪,让它自己发展,那就像大茂密森林一样的,长得不大好。我们在信仰三乘教义当中,要得佛的德育智育,就是智慧,很多经论讲的是智慧,但是智慧建立在什么基础上?建立根上,建立叶上。信为根本。没有信,戒定慧不能生起,不能修。有信才能支柱你把这个信成长,或者是发展戒、发展慧、发展德育。因为在我们僧伽教育当中,为什么我们身体多分不健康?说吃素的关系。一般人都说你们和尚都吃素,所以身体不健康。我说不是这个意思,我们和尚缺乏体育。为什么不加个体育呢?我们不行,犯戒了。我们也去做运动,那是犯什么戒?掉举。有没有适合把它研究一下,怎么样发展体育?智育、德育、体育,身心健康。没有健康的身体,怎么能做健康的事业?我最近我就想到我,我这一天现在都在老病相连,诸根都不顺利,缺乏体育。过去就没有体育。这个体育怎么做呢?我现在正在想调和我自己的身心,怎么样调和。我在西藏,la ma师父教给我念经时候不要这样古古板板坐,要这样子,这样念。你看la ma念经,他一边打,“嗡嗡嗡”就这样念。这也是密,身密,他就做运动了。但是有一样,运动不调和,光是上身还能运动,两条腿呢?现在我想围普寿寺转一圈,我两条腿不听使唤,非常勉强。

所以佛的智育是三根普被的,不论你树木的大小,上中下,大树小树,小草中草大草。佛有很多教育我们的方法,但是我们所承受的少,我们没把佛的意思体会得到。说这么一举手,掉举了。这犯掉举吗?这并不是犯什么掉举,运动一下。佛的教育是三根普被的,不论你是小草中草大草、大树小树,诸树的大小随它上中下,这是随众生的根。小根的树,你灌溉的方式不同。倾盆大雨,把小树的土都浇了,那小树就死了,它承受不了的。什么意思呢?你给他说大乘法,说你就是佛了。这一下他什么事都干了,我就是佛,没关系。麻烦了,那不下地狱吗?所以这个含的密义,就密在这个地方。为什么说它是密?明明是显。所以佛说法如何施权,如何显实,如何分小乘中乘大乘,有一定道理的。因此大乘根机人随便你跟他说什么都没关系,他不但容得下,他能消受得了。小根的人你跟他怎么样说都很麻烦,为什么?他不进入,他不吸收。法雨普润,他就是成长不了。他不接受,怎么成长?因必感果,树木、草都要结籽,结籽就是它果,花一定有果,这个果实就是增长的意思。我们读经、拜忏、礼佛、持戒,这都是因,让你成长的果实。在你修因的时候,一定要观想到果。在你修因的时候,随时的,也不能连阴雨,水太大了,冲跑了,那完蛋了,造了业了;太小了,滋润不够;必须得恰如其分。这就是佛的密义。佛是很恰如其分的,但是中间咱们有一个业,业就是惑。

【虽一地所生。一雨所润。而诸草木。各有差别。】
佛是普遍滋润的,都是大地所生。我们形容佛法是心地所生。雨滋润你的心,一切佛说的法使你领受。就如草木各有各别,草木各别。这大家能懂。名贵的一棵树,价很高。森林里面随便捞一棵数来,价值很低。草也不同,譬如说吉祥草,有些很多的草,很名贵的草。因为大地的体就不同,我们众生心的体是不一样的,所以佛的法接受上不一样。同是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而解的,不是普遍成熟的,像草木都有差别的。众生的善根有差别,如果是闻到华严经,他能够发起大心,像善财童子一参一参的,他就能成就了。没有这个根器的人,闻到还是闻到了,听完了,真正几分功德呀?他没照着去做,只是闻的功德,没有行的功德。咱们讲完华严经,大家体会到吧?善财童子一天没停,一时没停,一念也没停,他发的菩提心,行的普贤行,一参一参一参;参就是他的做,就是他的修行,闻就证,证就得到了。这是验证,密就密在这个地方。为什么不平等?根不平等。闻小法,证大果。本来是生灭法,他就理解到是不生灭,生灭即不生灭。说空,真空,真空不空。

我这几天想,在研究授记品,佛授记了。佛早就授记了,还等到法华经授记品?一讲大乘教义必须讲心地,万法不离心,人人都具足佛性,人人都成佛,不是早就授记了?说你到某个世界,将来未来多少亿万劫,你成佛了,佛号叫什么名字。这名字是假的,释迦牟尼佛是假名,阿弥陀佛也是假名。这个道理懂了吗?

懂得这个意思了,你还得懂得一个意思。还得懂得什么意思?字经三传,乌焉成马。一个字给你传三遍,变了。怎么变的呢?本来写的是乌鸦的乌,变成之呼焉哉的焉。焉又变了什么呢?飞禽变走兽,变成马了。看样子差不多,乌焉成马,乌鸦变成马了,就是飞禽变走兽。懂得这个含义了,你再来领会法。佛说的一句话,大乘人认为说的是了义法,二乘人认为是生死灭谛法。为什么有这么多差异呢?理解力不同,根不同。

再说我们的咒语,都是密的,在广东翻译的就不同了,在长安翻译的就不同了,有的是在南京翻译的不同了。这在当时两千多年,或是一千多年。到我们现在这个时间了,这一千多年变化很大,咱们这繁体字变简体字,认得繁体字的人没学过简体字,他不认识。比如台湾人很多就不认识中国现在的简体字,因为它改良了。当时佛在世的时候,印度那些文字叫蓝查体,体质不同。现在随诸世俗体。现在的印度文字也变了,中国文字也变了。那时候翻译的经,跟你现在拿来对照,完全不一样了。例如说咱们念咒,“嗡”字,“嗡嘛呢呗咪吽”,有时念“唵”,“唵嘛呢呗咪吽”。“唵”跟“嗡”差到哪里去了?差得很远。幸好没再解释,把密宗的解释。拉萨传的,跟日喀则传的,跟昌都传的,一个法,三样。方圆也不过两三千里,拉萨,昌都,一个师父传的。谁传?宗喀巴大师。但是他里头有莲华生大士传的,红教就不同了。释迦牟尼佛跟阿弥陀佛说的法是一样的,但是西方极乐世界说跟东方琉璃世界说不一样了。什么不一样了?阿弥陀佛说法,那些听经的人是什么人?释迦牟尼佛说法,又是什么人?能生到极乐世界皆是阿鞞跋致,一生成就。阿鞞跋致就翻一生成就。咱们娑婆世界,包括二乘人在内,懂得这个道理了,注重你的心。

我说这一段意思是什么?你听法华也好、听华严也好,华严听的文字那么深,法华像讲故事一样说草、木、树,听得很轻松,但是这个义理跟那深的是一样的。那个深的华严经没说授记、没说成佛,但是善财童子已经成了,事实成了。现在我们要讲授记品,大家应当这样理解,佛已经给我授记了。因为佛说人人都有佛性,人人都是佛,该没错吧!事实上,造了恶业,堕了三涂,堕三涂了,有佛性没有?因此你要好好的思惟想。提婆达多出佛身血,现在还在地狱。但是法华经要给他授记,他要成佛,一会儿就给提婆达多授记了,你怎么样理解?提婆达多五逆,出佛身血,现在还在地狱,释迦牟尼佛给他授记了。你回想你自己,我现在在人间,我学华严、学法华,释迦牟尼佛给你授记没有?恐怕你不承认吧?我说释迦牟尼佛给你授记了,你不承认,释迦牟尼佛没给我授记呀?还是我老师传给我法,我当这庙上住持,那真正授记了。是不是这样子?咱们法卷一代传一代,你若接个法卷了,可以做这寺庙方丈,也就是佛了,庙主。你怎么理解?把一切人间事,理成无上正道,把一切无上的正道法,就是人间生住异灭,一也!得有这种心情来学华严、学法华。不是你学华严、学法华,你只要学戒律,戒定慧三学,哪一学你都得到佛的授记了。因为十方诸佛都如是,一代一代的都如是。

【迦叶当知。如来亦复如是。出现于世。如大云起。以大音声。普遍世界天人阿修罗。如彼大云。遍覆三千大千国土。于大众中而唱是言。我是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未度者令度。未解者令解。未安者令安。未涅槃者令得涅槃。今世后世。如实知之。我是一切知者。一切见者。知道者。开道者。说道者。汝等天人阿修罗众。皆应到此。为听法故。】
佛以下这段文,“迦叶当知,如来亦复如是”,就是让迦叶尊者认识,我刚才跟大家说的就是当知一切法也如是,如来也如是,众生都如是。如来出现世间就像大云,大云就形容如来出现世间。打雷,下大雨,那就是大音声,这就是佛的音声,能够一切处一切时佛以他的音声来教化天、人、阿修罗,像大云遍覆三千大千国土,佛的法音传遍了三千大千世界。“于大众中而唱是言,我是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佛的十号。佛佛都是这十号,这我们不解释了。佛出现于世间没有得度的令他得度,没了生死的让他了生死,没有行菩萨道的让他去行菩萨道,没有成佛的让他成佛,最后让一切众生都成佛。这个我刚才给大家讲完了,你就如实那么想去吧!没解脱的让他解脱,没有安的让他得安,没涅槃的让他得入涅槃。佛佛都是发这个大愿,都是普贤愿行。你应当这样来理解,现在、未来如实知之,都如是。

如实,一切众生都有佛性,法华经究竟了义就如此,所以一切众生都能成佛。我不会说假话的,“我是一切知者”,释迦牟尼佛跟迦叶尊者说,你知道我没有不知、没有不晓的。我也可以作见证,见者,知者。知是知道,知道什么?知道众生都具足佛的知见,但是他不能领会、不能用。知道是知道,得给他开导,把所知道的道理开导一切众生,我是说道者。这个道专门说成佛之道的,不分哪一类。“汝等天人阿修罗众,皆应到此,为听法故”,佛没有拣择,没有这是法华会,这是说二乘的、说小乘法的法会,没有!都应来听这无上的法。众生的身口意能生一切的善法,佛是普被一切众生,以佛密的身口意加被一切众生,以智慧的行护养众生的一切意,开导众生的身业不善的要改,意业不善的要护持你的意,不要胡思乱想,要以智慧观照,身口意都不离开佛的教导。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尔时无数千万亿种众生。来至佛所而听法。】
“尔时无数千万亿种众生”,凡是因因而受果报的都叫众生,众法和合而生的。这不是有情界,山川大地一切事物都如是,这叫十法界一切众生。佛跟迦叶说,十法界一切众生都来听法。这里没分大小,没分畜生跟人,没分地狱。但是地狱他能来得到吗?畜生能领会佛的意思吗?这就是缘了。无数千万亿种众生,咱们在场不?咱们算不算在内?就是释迦牟尼佛教导,就是这个世界。没错,咱们都在场。佛说的。

【如来于时。观是众生诸根利钝。精进懈怠。随其所堪。而为说法。】
如来于时观一切众生,不论他的根利也好、钝也好,精进也好、懈怠也好,只要他能理解堪受的、种善根的,都能得到佛的加持。

【种种无量。皆令欢喜。快得善利。是诸众生。闻是法已。现世安隐。后生善处。以道受乐。亦得闻法。既闻法己。离诸障碍。于诸法中。任力所能。渐得入道。】
“种种无量,皆令欢喜,快得善利”。这里头包括三涂不?他因里头作恶,当然受果报,果报也是恶的。能受道吗?能闻法吗?他也得到佛的加持,这是钝根的。佛有七种方便,这七种方便令一切众生都能得到利益,包括人天,包括地狱、饿鬼、畜生。能受道受教的,这叫利根。不能受教的,叫钝根。以钝根、利根为说。但能闻到佛说甚深法,他听到只是人天的果报,这叫钝根。闻所说的三乘教义,小中大,这叫利根。又者说声闻、缘觉乘,这叫钝根。菩萨他观不生不灭的,为利根。这是一般分别而言。就法华的真实义说,没有这些差别的。

“如来于时”,佛出现世间说法因缘成熟了,观一切机成熟了,法华会上一切机都成熟了。利根跟钝根,还有精进、懈怠。这很好懂,闻了道一直不懈的精进修行,那就不懈怠。但是闻到法而不行,那就叫懈怠。二乘人知道若不好好修行要堕三涂的,知道一切法是无常的,勇猛精进。有些闻到法他也不知道苦的逼迫,还懈懈怠怠的解脱不了苦。又者二乘人说佛道长远,“唉呀!现在我把见思惑断了,我也得到了。唉呀!作佛是长远的事”,那就懈怠。菩萨他只求大乘,他的目的是成佛,这就叫精进,不懈怠。这是观一切众生他的根有利、有钝,有精进、有懈怠,随他所能堪、可以领纳的给他说法,说的法种种无量。在一个法会当中,佛说的法也有断了见思惑的,证得二乘果的;也有发大菩提心,行菩萨道的;这是根机不同,那他闻到法的所有效果也不同。
这个道理很简单,我想我们大家都能懂得。例如说在学校里一般学生五十个人,这五十个人从小学到高中,乃至到大学,大概没什么差别,都一样。离开学校门可不一样了。就是在学校里头也不一样了,有的考第一,有的考到第五十,他在最后背着那个榜。一到社会上去,这个背榜的人他可以自大财富。他读书不行,做生意满有一套,他发了大财了。读死书的那个人总是考第一,但是不行,到社会上他就完了。这里头有很多千差万别,这里包括一个因缘果报。懂得这个道理了,就知道修道闻法也是这样子。有的一切众生闻到佛所说的法,他就能得到安稳,他就解脱,他就自在。因为他看破了,没有贪求;看破了,他放下了,没有执着,那他就得到自在了。因为他修得很好,智慧观察;观察了,看破了,放下了,自在了。这由观得来的,所以观自在。等到我们讲到二十七品,会讲到观自在。在此法华经当中,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是第二十七,最后圆满是普贤菩萨。

这些众生闻到法,有的得到安稳,有的得到受乐,有的闻了法就把障碍蠲除,为什么?断惑了。由哪种力量,由哪种智慧,就入哪种道。闻的是小乘法,他行的是菩萨道。闻的是菩萨道,他可行的小乘法。乃至于闻法还在人道。有的闻法下地狱。为什么?他谤毁,不但不信还谤毁;不但他谤毁,还制止别人信,还破坏,那不下地狱?一种法有种种的差别,因不同,果也不同。有的是得道受乐,有的闻了道,闻到佛所说法了,把障碍都离开蠲除,没障碍了。为什么得安稳乐?这世界本来不安稳的,他闻了法,他入了道,他一天念经得到佛菩萨加持,当生就得到利益、得到安稳。把这个报身舍了,他生的是善处,不会来三恶道。他所享受的乐是道,这就是闻法的效果。有的闻法,闻了不但障碍离不了,还增加障碍,增加个法执障。一般的一切众生,在一个法会当中,都能够渐渐的入佛道。极特别的谤法者,那就不同了。

【如彼大云。雨于一切卉木丛林及诸药草。如其种性。具足蒙润。各得生长。如来说法。一相一味。所谓解脱相。离相。灭相。究竟至于一切种智。】
前头说密云弥布,就如彼大云,雨于一切卉木丛林及诸药草,随它的根性种性蒙的润泽不同,但是各得生长。如来说法没有差别的,一相一味,受者不同,大器就受大法,小器受小法;乃至五逆十恶他谤法,不但不解脱,反倒束缚了。所谓解脱相,离相,灭相。但是总的佛说法的目的,是让他达到真如实相,达到一相,就是究竟至于一切种智。

【其有众生。闻如来法。若持读诵。如说修行。所得功德。不自觉知。】
“其有众生,闻如来法,若持读诵”,指着一种。听到法了,受持,读这部经;譬如听到法了就念法华经,天天转法华,照着法华经所说的,教我怎么做,我就怎么做,叫如说修行,佛教我怎么做,我就怎么做。法就是雨,读诵修行是润泽的意思,功德增长,天天不断、天天不断,天天修。这里头有差别的,一样都是读,譬如我们都读法华经,我们有一般的道友在这每天读华严经,但是所得的利益可不一样了,他怎么读,他怎么理解,不一样的。不都是照经文念吗?不一样的。你念的时候没有观想,光念文字。人家念的随文入观,随观明理。就是读文的时候就想到这经的道理,佛教我做什么,能够自己觉知觉道。自己认为我跟如来无二无别,能够体会到佛性跟我自性跟一切众生性一也,那就不但读经而悟得体性,知书明理了。十法界就是一个,就是一真法性,这就是性空义。各个想法不同,认识不同,那就随缘各异了。

【所以者何。唯有如来。知此众生种相体性。念何事。思何事。修何事。云何念。云何思。云何修。以何法念。以何法思。以何法修。以何法。得何法。众生住于种种之地。唯有如来如实见之。明了无碍。】
“念何事,思何事,修何事”,这看你的智慧,念的是什么?想的是什么?行的是什么?空慧,看一切法皆空。这个慧能得到就不容易了,但是从空出有,真空不空。真空不空,即是真如,证得真如理了。但是还要起大悲心,还要利益众生,还要起般若心,般若跟大悲结合利益一切众生。这种的认识,这种的观境,那又不同了。念何事,思何事,修何事。你心里念的是什么?你想的是什么?那你做的又是什么?怎么样念呢?怎么样思呢?怎么样去修呢?那看你依着何法。你依着华严、法华,依着方等,或者你依着四阿含经,那你所依的不同。念什么法,持什么法,修什么法,得到的就不同。得何法是证果了,念、思、修是前头修因了,这里头含着小中大一乘,你念的是哪一乘,那你得的果就是哪一乘,很大的差别。法是一个。经上说如是如是,什么如是?众生如是,佛也如是。就是一个如,一如无二如。怎么讲?就是一因一果。发心成佛,发的是菩提心。本来是没差别的,佛说的法一如,无二如。但是你念何事?思何事?修何事?那就有差别了。证的果不同,果上有差别,果为什么有差别?因上的差别,发心的因就不同,修行的也不同,当然得果不同了。众生能够成佛,善财童子还经过五十三参。龙女没有,文殊菩萨一叫他就成佛了。这都是佛亲知亲见的,众生住在哪种地,怎么样发的心,佛都如实见之。佛知道每一个众生发心、修行、证果,佛明了明了,一点障碍都没有。如来是以佛眼观一切,一切都是佛。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如彼卉木丛林诸药草等。而不自知上中下性。如来知是一相一味之法。所谓解脱相。离相。灭相。究竟涅槃常寂灭相。终归于空。】
各个不知,一切众生我不知你、你不知我,而为众生境界。但是如来不同,如来知是一相一味之法。所谓什么相?解脱相。离相,离相是无相。灭相,离相并没把它灭掉;到灭相了,灭一切相。灭一切相是什么相?究竟涅槃常寂灭相,终归于空。这个空是第一义空,空而不空,翻过来就包含一切法,但是这个时候就叫第一义空。

关于这个道理,以前佛一讲经就是文殊师利菩萨当维那,文殊师利菩萨一定唱个偈子,“法筵龙象众”;后来他们给改的“法门龙象众”,还是法筵好,“法筵龙象众,当观第一义”,就是这第一义空,你把第一义观空了,第一义本来没有,何是第一义?究竟成佛了;“谛观法王法”,你真实的、如理的来认识法王的法。怎么认识?认识到什么样子?“法王法如是”,就是这样子,法王法如是。没有言说,佛就下座了,法王法就是这样子。因为佛了解一切法,知道一切法,知道众生的心,所以如来是知道一相一味之法。什么相?解脱相。什么相?离相。什么相?灭相。什么相?究竟涅槃常寂灭相,终归于空。这个空是寂灭,是佛的究竟实体。

【佛知是已。观众生心欲而将护之。是故不即为说一切种智。】
佛如是知,如是的来将护,观众生心,护持众生心。佛知道众生想什么,佛要护持他,所以不给他说一切种智。佛知道憍陈如他们五比丘,不能像佛证得这个究竟涅槃理,所以到鹿野苑给他们说的四谛法,没给他们说一切种智法,没有把他自己证得的给他们说。

【汝等迦叶。甚为希有。能知如来随宜说法。能信能受。所以者何。诸佛世尊随宜说法。难解难知。】
“汝等迦叶,甚为希有”,你们不容易,很希有,可贵的意思,很少,希有为贵。“能知如来随宜说法”,赞叹迦叶,赞叹这千二百人。这会上不止迦叶一个人授记,千二百人都授记了。知道如来是随众生的根机而说法的,你们能领受这个道理了,所以叫希有。“所以者何,诸佛世尊随宜说法,难解难知”。随众生的机而对机说法,这众生难解难知,二乘也难解难知,佛为什么对他说这法,对那个说那法,怎么不说一样呢?为什么等了四十年才来说法华?最初一开始说法华不就好了吗?把四十年光阴都过去了。就是这个道理。赞叹迦叶。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破有法王。出现世间。随众生欲。种种说法。如来尊重。智慧深远。久默斯要。不务速说。有智若闻。则能信解。无智疑悔。则为永失。是故迦叶。随力为说。以种种缘。令得正见。】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破有法王,出现世间,随众生欲,种种说法,如来尊重,智慧深远,久默斯要,不务速说”。这句话就是把法华经这种甚深的道理,默,默就是不说。早就该说,为什么不说?早就不该说,所以不说。若有智慧的闻到,说了他能信解。没有智慧的,你给他说了,他怀疑,怀疑这下可就犯了大罪了,永远失掉幸福,谤法了。因为有的能信解,有的不能信解,所以不能够说;对信的说,不信的不说。没有智慧的人他光怀疑,或者悔恨,那就永远失掉大法的因缘。“是故迦叶,随力为说”,随众生的根,他能承受;有这个力量承受了,佛才给他说。这是种种缘,诸法从缘生,诸法从缘起。所以现在说才是时候。“令得正见”,他能够理解,能够信受。

【迦叶当知。譬如大云。起于世间。遍覆一切。慧云含润。电光晃曜。雷声远震。令众悦豫。日光掩蔽。地上清凉。叆叇垂布。如可承揽。其雨普等。四方俱下。流澍无量。率土充洽。】
这是把长行重颂一下子,道理跟前头是一样的,叫重颂。

【山川险谷。幽邃所生。卉木药草。大小诸树。百谷苗稼。甘蔗葡萄。雨之所润。无不丰足。干地普洽。药木并茂。其云所出。一味之水。草木丛林。随分受润。一切诸树。上中下等。称其大小。各得生长。根茎枝叶。华果光色。一雨所及。皆得鲜泽。】
“山川险谷,幽邃所生,卉木药草,大小诸树”,这是三草二木。“百谷苗稼,甘蔗葡萄,雨之所润,无不丰足”,这是世间相。世间相如是,佛法也如是。“干地普洽,药木并茂,其云所出,一味之水”,没有两样的,承受不同。“草木丛林,随分受润”,大者多受,小者少受,受大受小在一切物。“一切诸树,上中下等,称其大小,各得生长。根茎枝叶,华果光色,一雨所及,皆得鲜泽。如其体相,性分大小,所润是一”。天上降雨润泽是一,有的接受多,有的接受小,那看它的体相,大树就接受大,小树就接受小,小草一个露水就够了,但是都能滋长生茂。

【佛亦如是。出现于世。譬如大云。普覆一切。既出于世。为诸众生。分别演说。诸法之实。大圣世尊。于诸天人。一切众中。而宣是言。我为如来。两足之尊。出于世间。犹如大云。充润一切。枯槁众生。皆令离苦。得安隐乐。世间之乐。及涅槃乐。诸天人众。一心善听。皆应到此。觐无上尊。我为世尊。无能及者。安隐众生。故现于世。为大众说。甘露净法。其法一味。解脱涅槃。以一妙音。演畅斯义。常为大乘。而作因缘。】
佛出世间亦如是,“佛亦如是,出现于世。譬如大云,普覆一切。既出于世,为诸众生”,佛出世就是利益众生,为利益一切众生佛才出世。“分别演说,诸法之实”,说哪一法就是哪一法的含义,没有错。因为佛是正遍知、明行足,世间所尊的。“大圣世尊,于诸天人,一切众中,而宣是言”,而说的这些法。“我为如来,两足之尊”,福足,慧足,福德智慧都具足了。佛来的是善,去也是善,去的时候叫善逝,来的时候叫如来,善逝如来、如来善逝。“充润一切,枯槁众生”,一切众生没有法水的滋润都枯槁了,这在苦难当中。佛说法令一切众生离开苦难,得到安稳的快乐。“世间之乐”,那是无常的,但是给他是般若之乐。

“诸天人众,一心善听”,今天是说法华经,你们自己到此来闻法,一心,不要三心二意,不要怀疑,善听,好好的如理的思惟而听。“皆应到此,觐无上尊”,都应来觐佛,觐礼无上尊。“我为世尊,无能及者”,我为世间三界之所尊,没有能及到佛的。“安隐众生,故现于世”,如来出世间,为令是众生觉,安稳让众生都觉悟。“为大众说,甘露净法”,这是甘露水,清净法音。“其法一味”,就是一法。什么法?解脱一切的烦恼,证得涅槃。“以一妙音,演畅斯义”,没有杂音。“常为大乘,而作因缘”,只说此法华经。前头所说的经都是法华,一切法之音。

【我观一切。普皆平等。无有彼此。爱憎之心。我无贪着。亦无限碍。恒为一切。平等说法。如为一人。众多亦然。常演说法。曾无他事。去来坐立。终不疲厌。充足世间。如雨普润。】
“我观一切,普皆平等”,我看五蕴所有的众生平等平等,没有彼此,没有男女,没有老少,没有人、畜生,平等平等。“我无贪着”,我说法没有一点的杂念,没有贪着。当然你不要给佛行贿,世间上有给人行贿的,咱们佛弟子没有给佛行贿的,咱们供佛、拜佛、礼佛,供养佛的花草,没有一个人说是给佛行贿的。有吗?其实就是行贿。是不是行贿?供养佛花,供养一些财宝,佛,你加持我,让我消灾免难。这是干什么?看你怎么想的。一切供养是因。为什么供养佛?我想成佛。因为这个因一定感果,不是行贿。佛也不受贿,佛受贿吗?佛要这些东西干什么?释迦牟尼佛就坐这,你供养那么多花,他没有感受,但是可能给你福德、给你智慧。佛没有说。佛没有说吧?所有一切都是平等的。“常演说法,曾无他事”,只有说法利益众生。去来坐立,没有疲厌,永远如是,充足世间,如雨普润。

【贵贱上下。持戒毁戒。威仪具足。及不具足。正见邪见。利根钝根。等雨法雨。而无懈倦。】
“贵贱上下,持戒毁戒,威仪具足,及不具足”。为什么有贫贱的?为什么有破戒的?为什么有持戒的?为什么正见邪见两途?有利根,有钝根?等雨法雨,而无懈倦。佛说我没有分别,平等对待,而无懈倦。钝根,他闻了法慢慢的进入。利根的闻法,当下进入。五乘法都如是。

【一切众生。闻我法者。随力所受。住于诸地。或处人天。转轮圣王。释梵诸王。是小药草。知无漏法。能得涅槃。起六神通。及得三明。独处山林。常行禅定。得缘觉证。是中药草。求世尊处。我当作佛。行精进定。是上药草。又诸佛子。专心佛道。常行慈悲。自知作佛。决定无疑。是名小树。安住神通。转不退轮。度无量亿。百千众生。如是菩萨。是名大树。佛平等说。如一味雨。随众生性。所受不同。如彼草木。所禀各异。佛以此喻。方便开示。种种言辞。演说一法。于佛智慧。如海一滴。】
“一切众生,闻我法者,随力所受”,我法平等,众生根机不同,随他力所能受者受。“住于诸地,或处人天,转轮圣王,释梵诸王”,这些都是人间小药草。喻得合法,把前头比喻合法的。“知无漏法,能得涅槃,起六神通,及得三明。独处山林,常行禅定,得缘觉证”,这叫中药草。“求世尊处,我当作佛,行精进定,是上药草”。“又诸佛子,专心佛道,常行慈悲,自知作佛”,自己知道我一定能成佛,“决定无疑”。这才是棵小树。大树什么样子呢?“安住神通,转不退轮,度无量亿,百千众生。如是菩萨,是名大树”,就是大菩萨。佛说法是平等说的,只是一味。但众生根性不同,他所领受的也不一样,“如彼草木,所禀各异”。“佛以此喻,方便开示,种种言辞,演说一法,于佛智慧,如海一滴”,佛说这么多法,在佛的智慧当中,就像大海的一滴水。

【我雨法雨。充满世间。一味之法。随力修行。如彼丛林。药草诸树。随其大小。渐增茂好。诸佛之法。常以一味。令诸世间。普得具足。渐次修行。皆得道果。声闻缘觉。处于山林。住最后身。闻法得果。是名药草。各得增长。若诸菩萨。智慧坚固。了达三界。求最上乘。是名小树。而得增长。复有住禅。得神通力。闻诸法空。心大欢喜。放无数光。度诸众生。是名大树。而得增长。】
我雨法雨,充满世间,一味之法,随力修行。如彼丛林,药草诸树,随其大小,渐增茂好。诸佛之法,常以一味,令诸世间,普得具足。渐次修行,皆得道果。声闻缘觉,处于山林,住最后身,闻法得果。或者成就二乘的果位,是名药草。各得增长。若诸菩萨就不同了,智慧坚固,了达三界,求最上乘。他是求佛的智慧,了达三界是他断三界惑已经尽了,三界惑断尽,深入求大乘佛的法体的智慧,法身的智慧。那小树就不同,只求小果。能够增长。复有住禅,得神通力,闻诸法空,心大欢喜,放无数光,度诸众生。无数光就是说法,到处演法度众生。就是但为众生得幸福,没有为自己,不为自己求安乐,这就叫大树,而得增长。

【如是迦叶。佛所说法。譬如大云。以一味雨。润于人华。各得成实。迦叶当知。以诸因缘。种种譬喻。开示佛道。是我方便。诸佛亦然。今为汝等。说最实事。诸声闻众。皆非灭度。汝等所行。是菩萨道。渐渐修学。悉当成佛。】
如是迦叶,佛所说法,譬如大云,以一味雨,润于人华。华是因,让一切众生都种一切善因。完了就得果了,各得成实,得果。迦叶当知,以诸因缘,种种譬喻,开示佛道,是我的方便。诸佛亦然,不止我如是,一切诸佛都如是,善巧方便度众生。今为汝等,说最实事,诸声闻众,皆非灭度。现在我跟你们说真实话,那些阿罗汉都不是灭度,非灭度。为什么?他还要受变易生死,这个涅槃叫有余涅槃。同时你们所做的也是在行菩萨道,所以我才给你们授记。一直利益众生!大家怎么理解?说二乘人不度众生,这个话不一定对。二乘人(阿罗汉)到那乞食的时候,一定得给人说法。当人施给你饮食之后,起码要给人说个吉祥赞颂。白吃人家的?还的给人说个四言八句,给人家增福得吉祥。没有吃完了,白吃的。那就叫度众生。受供,本身就是利益众生。佛这个也是让他们渐渐修学,悉当成佛。现在才开权显实了,都能成佛。以下就授记了。咱们休息两天,明天常住有事,后天、大后天是咱们例假,那我就安逸了,休息两天。今天讲到这里。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尔时世尊说是偈已。告诸大众。唱如是言。我此弟子摩诃迦叶。于未来世。当得奉觐三百万亿诸佛世尊。供养恭敬尊重赞叹。广宣诸佛无量大法。】
第六品授记品,授记品前头有个赞颂,就是佛说的,“法喻相齐信解圆,慈悲授记娱群缘,譬如饥子观王膳,要得徽音领御筵。赐宇光明迦叶氏,悬称名相菩提尊,旃延仁者胜金号,荆曰檀香目犍连”。这个偈颂先说给迦叶尊者授记,这个偈颂里头给迦叶、给迦旃延、给目犍连,给他们几个授记的。佛说这个偈颂就是形容词,没说法的时候。说法跟喻,喻跟法相齐等,一切闻法者信了、解悟了、证得了、圆满了,所以“法喻相齐信解圆”。佛以慈悲给他们授记,记是记叙将来,这个是慈悲。本来这是不宣的,这是预先的悬记,那是多少亿万万年的事了,就叫悬记。慈悲授记,使这些个有缘者闻着生大欢喜。就如一个饿的人饥苦的人,国王赐给筵了,赐给他一桌酒席。佛也是这样子,给授了记的这些弟子们能知道成佛有希望了,将来一定成佛。很饥渴很饿的人,国王赐一桌筵席,那得国王发话才敢动筷子。形容词,比喻的意思。同时先给迦叶尊者授记,迦叶尊者成佛的时候光明遍照;没有光明的时候,他的光明能照耀。悬记,“悬称名相菩提尊”,将来成就佛果。“旃延仁者胜金号”,旃延尊者胜金号,也给他预约授记。“荆曰檀香目犍连”。开始先给他们三个授记。

世尊说这个偈颂完了之后。授记,授是与给的意思。有个提手的授,跟没有提手的受,不一样的。有提手的授是给给的意思。受是领受,得到的意思。记是记载一下,这事情还没来,记事。这叫授记。我们往往把授记那提手给略了,那就是得到了;得到还授什么?你已经得到,还授什么?没得到,授给你。与给的意思,授是与。等你已经受了,得到了这个受,没有提手旁了,决定的得了。别是记别的意思、了别的意思。中根的人不是大乘根器,中根人他闻到法能给信。先得有信心,完了信才能够解,领受了之后才能解;解了之后,尔后才能证。佛给他们悬记,他们没有得到,这叫悬记,不是说马上就得到的。世尊说这个偈子完了,就是形容词,佛要给迦叶尊者、给加旃延、给目犍连,先给他们三个授记,说他们三个将来能成佛。将来隔好多时间呢?以下就一个一个说,他那个国土如何,依报;将来成佛之后,依报就说他那个佛国土,乃至什么佛名号。没来的事情先给他记别,这叫记,记到那了,将来一定能得到。佛先说这么一个偈子,比喻的意思。

“尔时世尊说是偈已,告诸大众,唱如是言”,唱如是言就是以下所说的话。“我此弟子摩诃迦叶”,摩诃翻大,就是大迦叶尊者。他在未来世,未来世是以后。“当得奉觐三百万亿诸佛世尊”,他将来要经过三百万亿那么多的诸佛。每一佛成道的时间,释迦牟尼佛跟弥勒佛是距离最短的了,亿万万年的事了,一个佛跟一个佛有时相续的,有时相距的,距离很远的。那这个时间没说。他要经过的佛三百万亿诸佛世尊,经过这么多的佛。每一世尊说法,他都要去供养、恭敬、尊重、赞叹,听佛无量大法。

【于最后身。得成为佛。名曰光明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在这三百万亿诸佛世尊过后,迦叶尊者成佛了,成佛的佛号光明如来。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十种尊号都具足。迦叶尊者成佛的佛号光明如来。

【国名光德。劫名大庄严。佛寿十二小劫。正法住世。二十小劫。像法亦住。二十小劫。】
国土叫光德。那个劫叫大庄严劫。庄严劫是时间,国是度世的处所,度世得有个处所。佛好多寿命呢?佛的寿命十二小劫。正法住世二十小劫,像法住世还是二十小劫。末法没说,没有末法。咱们现在释迦牟尼佛那就长了,有的经上说佛正法五百年,有的经上说佛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这是释迦牟尼佛正、像、末。迦叶尊者成佛了,他那个正法、像法时间可久了,不是论年限,而用劫数说了,佛的寿命十二小劫,正法住世二十小劫,像法住世也是二十小劫。

【国界严饰。无诸秽恶。瓦砾荆棘。便利不净。其土平正。无有高下。坑坎堆阜。琉璃为地。宝树行列。黄金为绳。以界道侧。散诸宝华。周遍清净。其国菩萨。无量千亿。诸声闻众。亦复无数。无有魔事。虽有魔及魔民。皆护佛法。】
国土非常得好,严饰庄严清净,没有秽恶,跟释迦牟尼佛国土不一样了,瓦砾荆棘都没有,清净的。土地没有高下,没有山岗土岗,一律平正。坑坎堆阜,没有,大地全是琉璃。“宝树行列,黄金为绳,以界道侧,散诸宝华,周遍清净”。在迦叶佛成佛那个国土里的菩萨无量千亿,不以数字计算了。二乘人声闻众,亦复无数。没有魔事。没有魔,就没有魔事。那有没有魔民呢?也有魔及魔民,但是都是护法。这是给迦叶授记完了。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告诸比丘。我以佛眼。见是迦叶。于未来世。过无数劫。当得作佛。而于来世。供养奉觐。三百万亿。诸佛世尊。为佛智慧。净修梵行。供养最上。二足尊已。修习一切。无上之慧。于最后身。得成为佛。】
佛又用偈颂重说一遍。“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告诸比丘,我以佛眼,见是迦叶,于未来世,过无数劫,当得作佛,而于来世,供养奉觐,三百万亿诸佛世尊”。这过程当中,他得经过供养三百万亿佛,尔后才成佛的。那时候为佛的智慧,净修梵行,供养最上,就是供养佛。“二足尊已”,就是两足尊,佛都是福足慧足的。供养佛,供养两足尊诸佛。还修习一切无上之慧。“于最后身,得成为佛”,等到他供养三百万亿佛之后,他的最后身得成为佛。

【其土清净。琉璃为地。多诸宝树。行列道侧。金绳界道。见者欢喜。常出好香。散众名华。种种奇妙。以为庄严。其地平正。无有丘坑。诸菩萨众。不可称计。其心调柔。逮大神通。奉持诸佛。大乘经典。诸声闻众。无漏后身。法王之子。亦不可计。乃以天眼。不能数知。】
他成佛的时候,他那佛国土清净的,以琉璃为地。“多诸宝树,行列道侧,金绳界道”。这都是形容词,形容迦叶尊者那个国土非常清净、非常庄严,自然的常出好香,散众名华,种种奇妙,以为庄严。其地平正,没有丘坑。诸菩萨众,不可称计。等他成佛之后,那国土菩萨很多很多,不以数量来算。其心调柔,逮大神通,奉持诸佛,大乘经典。那时候传播的都是佛的究竟大乘经典。有没有声闻呢?也有。诸声闻众,无漏后身。法王之子,亦不可计。迦叶尊者他的大乘法,继承法的法子,就是法王之子,也不知数量。“乃以天眼,不能数知”,用天眼观迦叶尊者那时四众弟子没有数量,天眼都看不见,肉眼更不知道了。

【其佛当寿。十二小劫。正法住世。二十小劫。像法亦住。二十小劫。】
佛的寿命,其佛当寿十二小劫,时间很长。正法住世二十小劫,像法住世二十小劫。这个劫,我跟大家说,计算这个小劫怎么计算的。就是人的寿命十岁开始,过一百年增一岁、过一百年增一岁,增到八万四千岁,这是一增。增完了又减,过一百年减一岁,从八万四千岁减到寿命十岁。在这一增一减算一小劫,这样来算时间。迦叶尊者成佛之后,他的正法住世二十小劫,像法亦住二十小劫。

【光明世尊。其事如是。】
迦叶尊者那个时候就不是迦叶尊者了,叫光明世尊。这是给迦叶授记,其次就给大目犍连。

【尔时大目犍连。须菩提。摩诃迦旃延等。皆悉悚栗。一心合掌。瞻仰尊颜。目不暂舍。即共同声而说偈言。大雄猛世尊。诸释之法王。哀愍我等故。而赐佛音声。】
“尔时大目犍连、须菩提、摩诃迦旃延等,皆悉悚栗,一心合掌,瞻仰尊颜,目不暂舍”。“即共同声”,他们几个一起说,“而说偈言”。“大雄猛世尊”,称赞佛的,佛名是大雄,我们那殿不是大雄宝殿吗?不畏一切危害所害,能降伏一切,降伏魔怨的意思。“诸释之法王”,一切释子的法中之王。“哀愍我等故,而赐佛音声”,他们几个请佛也给他们授记,哀愍我们,佛怎么光给迦叶尊者授记,怎么不给我们授?赐佛音声,就是要听听佛给我们授记。

【若知我深心。见为授记者。如以甘露洒。除热得清凉。如从饥国来。忽遇大王膳。心犹怀疑惧。未敢即便食。若复得王教。然后乃敢食。】
“若知我深心,见为授记者”。我们看见迦叶尊者授记,虽然断了见思惑,希求心还有。这可不是争胜,可不是凡夫争名争利。不是的,断了这个心了。但是他想成佛的心还是有。以前没有,现在看见佛给迦叶授记,在法华会上可就有了。向佛表白,我们的心里也希望授记。佛怎么只给迦叶授记,没给我们授记?我们都一样的。“如以甘露洒,除热得清凉”。如果佛给我们得授记了,我们现在被热恼、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也就清净断除了。“如从饥国来,忽遇大王膳”。我们走得很长路,从那国土没粮食来到这个地方了,遇到大王赐给筵席。但心里还不安,“未敢即便食”。“若复得王教,然后乃敢食”。这就形容我们没得佛授记,我们放心不下。虽然很希望,但是自己不敢承认。要等王叫了,乃能敢食。佛也给我们授了记,我们就安心了。

【我等亦如是。每惟小乘过。不知当云何。得佛无上慧。虽闻佛音声。言我等作佛。心尚怀忧惧。如未敢便食。若蒙佛授记。尔乃快安乐。】
“我等亦如是,每惟小乘过”。我们现在懂得了住在小乘是过患,还没真正了脱。“不知当云何,得佛无上慧”,我们也不知道我们怎么样才能够成佛。“虽闻佛音声,言我等作佛”。前头听到了佛说我们都能成佛,但是没得明确,没有像迦叶尊者这么明确,又有众生,又有国土,又有成佛的名号。我们还没得到。“心尚怀忧惧”,心里头还有这个希望,还有恐怖感。“如未敢便食”。像王上赐了筵,说我们能成佛。但是我们心里头还没落实。“若蒙佛授记,尔乃快安乐”,若蒙佛也像迦叶尊者给我们授了记,我们就愉快了。

【大雄猛世尊。常欲安世间。愿赐我等记。如饥须教食。】
佛在世间出现,使世间一切都得安稳。我们也希望佛给我们授了记,就像我们饥饿的时候,国王赐给我们的饮食,我们才敢吃。他们几个联合请,佛就给他们分别受。

【尔时世尊。知诸大弟子心之所念。告诸此丘。是须菩提。于当来世。奉觐三百万亿。那由他佛。供养恭敬。尊重赞叹。常修梵行。具菩萨道。于最后身。得成为佛。号曰名相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尔时世尊,知诸大弟子心之所念,告诸此丘”,他们求完了,佛就给他们授了,佛对这些与会大众宣说。“是须菩提,于当来世,奉觐三百万亿那由他佛”,须菩提在未来也供养三百万亿那由他。这个数字咱们人间没法算的,经过这么长时间。“供养恭敬,尊重赞叹,常修梵行,具菩萨道”,经过这么样供养佛,修行菩萨道。就是他修行菩萨道的时间。“于最后身,得成为佛,号曰名相如来”,这是须菩提。迦叶授记完了,就是须菩提授记。须菩提成佛的时候,佛的德号叫名相如来,也具足十号,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