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开示二初破疑二初寄事推破二初立二执)佛告阿难即如城中演若达多狂性因缘若得灭除则不狂性自然而出因缘自然理穷于是。
【解】温陵曰狂因既灭则自然性出。不狂之前二皆本无。由是观之。凡所谓因缘自然本皆不有。悉因狂妄而立故曰理穷于是。
○(二破二执二初正破两执二初双破因缘自然二初以因缘破自然)阿难演若达多头本自然本自其然无然非自何因缘故怖头狂走。
【解】温陵曰此以因缘破自然也。自然者本自天然不假因缘也。若本自然则或狂不狂无所然而非自矣。夫何又假照镜因缘而后狂走。此自然之计堕矣。
○(二以自然破因缘)若自然头因缘故狂何不自然因缘故失本头不失狂怖妄出曾无变易何藉因缘。
【解】温陵曰此以自然破因缘也。若本自不狂假因缘故狂。则本自不失盍假因缘故失。头既不失特由狂妄则因缘之计堕矣。天如补注曰达多不见己头将谓失其头矣故狂走。今头本在初不曾因照镜而失。又况他人照镜亦不曾狂。然则汝自然狂非关因缘矣。
○(二单破转计自然)本狂自然本有狂怖未狂之际狂何所潜不狂自然头本无妄何为狂走。
【解】温陵曰若狂怖本于自然则是本有狂怖。然既无所潜非本狂矣。若狂怖不本于自然则头本无妄何为狂走非本不狂矣。非本狂非不本狂足知自然因缘之说皆妄立矣。
○(二悟本俱非)若悟本头识知狂走因缘自然俱为戏论。
○(二合显结归二初结归前说)是故我言三缘断故即菩提心。
○(二类事合显三初单空因缘)菩提心生生灭心灭此但生灭灭生俱尽无功用道。
○(二单空自然)若有自然如是则明自然心生生灭心灭此亦生灭无生灭者名为自然。
○(三双空因缘自然二初喻显所空)犹如世间诸相杂和成一体者名和合性非和合者称本然性。
○(二法显能空)本然非然和合非合合然俱离离合俱非此句方名无戏论法。
【解】温陵曰菩提心中本无生灭亦无自然。若谓菩提心生生灭心灭此但生灭非菩提也。若谓灭生俱尽无功用道有自然者。因是则明自然心生生灭心灭此亦生灭非菩提也。而又反指无生灭者名为自然。皆则戏论。譬如因有杂和故说和合。而又反指非和合者称本然性。皆是对待妄立戏论之法。直使然与非然合与非合一切远离亦无远离之心。乃真无功用道无戏论法也。
【疏】天台曰阿难尊者重以因缘影乎自然而问。如来欲为答之自无借口。乃乘前喻之便而为发明故曰即如演若达多(云云)。盖按其问端道理如此如此不过同祠授狂性因缘者以为因缘。若得灭除则不狂性自然而出者以为自然。世间执因缘自然者义趣尽于此矣故曰理穷于是。若然即此二者可以互破而因缘自然之计自无。故下互破中初以因缘破自然。次以自然破因缘。三单破转计自然。温陵师释之详矣。破之既竟然后指悟本俱非故曰若悟本头识知狂走因缘自然俱为戏论。要知因缘自然之计皆中间狂迷之事。若原其始则清净本然何因缘自然之有。及要其终惟妙觉明圆照法界。又何因缘自然之有。既寄事而推破复合显以结归曰是故我言三缘断故即菩提心。三缘即世人狂走因缘也。断即歇也。
所谓狂心若歇歇即菩提也。此正结归前问。乃大休歇大彻悟一歇永歇更不复迷之人只须此处截断不烦下文再下注脚。但世尊复虑细惑不除动成戏论者要当绝其后念。故又有单空之辞二重空之辞亦二以遣之。于单空中各有一是一非莫不因是以成非破非以成是。初一非从三缘断故即菩提心上生起。谓有菩提心之可生生灭心之可灭要须遣之。故曰此但生灭。初一是即灭生俱尽至于无功用道方为是者。次一非又从无功用道上生起。谓无功用道是自然而然不加勉强者。不知若有自然如是则明自然心生生灭心灭亦须遣之。
故曰此亦生灭。次一是即无生灭者名为自然。此中二句初句显是。次句又为下三双非中作案。次喻显中乃以世间有作无作之法以此出世间修之与性。犹如世间诸相杂和成一体者名和合性。此可喻圆修之因有似于因缘也。非和合者称本然性。此可喻圆证之性有似于自然也。喻明既毕。复以二种重空遣之。本然既非本然。和合亦非和合。要须合与然两者俱离。此重空者一也。即离然离合者又俱非之。此重空者二也。如是重重单复者四。遣之又遣之直至于无遣则情无不尽理无不圆故曰此句方名无戏论法。此又如来于修证门中开示阿难中道了义无戏论法也。
○(二诫劝二初总述)菩提涅槃尚在遥远非汝历劫辛勤修证。
○(二别示二初诫虚解)虽复忆持十方如来十二部经清净妙理如恒河沙只益戏论。
【解】天如补注曰此责阿难之妄计也。前文佛说缘断狂歇歇即菩提。阿难遂疑菩提从因缘得。若弃因缘即属自然。故佛重举狂喻反覆破之而复结曰。若悟本头识知狂走因缘自然俱为戏论。是故我言三缘断故即菩提心。如云戏论断故即菩提心也。菩提心生下复与详示无戏论法。至此乃责其妄计戏论。戏论未断即狂心未歇难契菩提故云菩提涅槃尚在遥远。苟非历劫修证。虽持多经妙理只益戏论也。
【疏】天台曰论狂心若歇歇即菩提而菩提岂远。正以阿难不能当下歇狂尚滞于因缘自然名相之域。虽非遥远而成乎遥远。苟非历劫辛勤修证曷能妙契圜中乎。此责阿难解不胜修。以为下请行门之开端也。或问既曰歇即菩提而又曰历劫修证。何数语之间顿渐相乖之若是乎。答曰非相乖也。将以顿而融乎渐以渐而阶乎顿。顿渐双忘以成圆融之道也。譬若观天而一目斯尽。云梯万级又何妨取次而升。然而修途托至于初步足方离碍身已入空。云梯有庠序天何庠序乎。谓之渐可也顿可也即渐即顿可也非顿非渐可也。智者请以喻解则泥于佛言也。
○(二劝修行二初斥显二初斥解无功)汝虽谈说因缘自然决定明了人间称汝多闻第一以此积劫多闻熏习不能免离摩登伽难。
○(二显咒有力)何须待我佛顶神咒摩登伽心淫火顿歇得阿那含于我法中成精进林爱河干枯令汝解脱。
【解】长水曰问阿难尚在初果。登伽何以却证第三。答一约权实。阿难示迹现多闻无功尚在初果。登伽实人显咒力功大速证第三。二约根行。阿难圆顿根发前经悟解或入信住。登伽小机虽得第三望圆信住霄壤有异也。孤山曰令汝解脱得离淫室也。问此经惟圆。登伽何证小果。答以接引小乘故重施小而皆解圆。今云那含即圆教相似位也。登伽实行乃证那含。阿难权人示居初果。若以登伽惟作小释者则使此经全同阿含。纵异阿含岂殊方等。
【疏】天台曰此中显咒有力者有二意。一以现事斥夺多闻无功故曰何须待我佛顶神咒。二以显下进修不徒圆通法门要须显密兼举。是则摩登断证全神咒力。阿难同闻尚在初果。益显多闻之为障也。长水师判二人证位浅深诚合如之。孤山师判属法华。故曰以接引小乘故重施小。重施小三字大有病。已如楞严百问中所破。又云纵异阿含岂殊方等不知此经正属方等也。
○(二正劝二初约法劝修行)是故阿难汝虽历劫忆持如来秘密妙严不如一日修无漏业远离世间憎爱二苦。
○(二举他劝修行二初举他得道)如摩登伽宿为**由神咒力销其爱欲法中今名性比丘尼与罗睺母耶输陀罗同悟宿因知历世因贪爱为苦一念熏修无漏善故或得出缠或蒙授记。
○(二劝莫自欺)如何自欺尚留观听。
【解】孤山曰修无漏业者。圆修止观则不漏落二种生死。亦不漏失三谛义理。无漏既深。憎爱非浅。舍妄取真去事就理悉名憎爱。温陵曰如摩登伽下明熏无漏业之速效也。宿因即历世贪爱苦因也。出缠登伽也。授记耶输也。如何下结责阿难。令舍苦本修无漏道无以贪爱存于心目也。自初决择真妄发明觉性。乃至深穷万法决通疑滞。使其信解真正为因地心。因心既真斯可圆成果地修证。故前经为见道分者止此。下文别起为修道分也。盖虽见性真非修莫证。故即前了义示修行门。吴兴曰依诸师以解行分经。前开解竟后示行也。然则上根利器随闻获证楞严大体亦已备矣。其有中下之器更俟谈行思而修之。故假阿难等请入华屋。于是广示三摩提路。
【疏】天台曰无漏业者即不随分别也。盖世间轮回由憎爱生。憎爱因分别起。分别则漏落于世间业果众生三种相续。故以不随分别者为无漏业。此因中说果举果标因也。劝修中始云历劫次云一日又次云一念。非曰重一念而轻历劫。亦非曰重历劫而轻一念。要显无漏业不修则已。苟一念修则一念胜。一日修则一日胜。历劫修则历劫胜。一念尚胜矧多念乎。一日尚胜矧多日乎。一劫尚胜矧历劫乎。如来之意贵在积多念以为一日积多日以为一劫。正须顿渐相资圆旷劫之果。非徒以一念胜而已于一念也。又若以人定法则无漏在小。今以法定人故无漏在圆。正同华严一念普观无量劫无去无来亦无住如是了知三世事超诸方便成十力故曰或得出缠或蒙授记。
○(二依常住真心以起圆行二初庆喜叹领述请二初经家叙相)阿难及诸大众闻佛示诲疑惑销除心悟实相身意轻安得未曾有重复悲泪顶礼佛足长跪合掌而白佛言。
○(二庆喜陈辞二初叹领)无上大悲清净宝王善开我心能以如是种种因缘方便提奖引诸沉冥出于苦海。
【解】吴兴曰疑惑销除心悟实相者。第三卷末说偈述益。若作证悟此则增道也。设作解悟今岂无证乎。故知请行权为发起耳。
【疏】天台曰初依常住真心以开圆解竟。下去依常住真心以开圆行。然解乃行家之解。行乃解家之行。前开圆解。行门已备。今行门中。不过明发觉初心二种决定。显示二十五门最初方便以为修前解门之方便尔。是知古师如温陵孤山吴兴长水。大判莫不相同。孰有不知先解后行如交光悬示中之所驳乎。交光又判从初至此答阿难奢摩他已竟。向下开行门乃答三摩之请。作如此说。非但佛法不会。即作文体式亦有所不通。
盖凡为作文之式有起有讲有结。阿难首请三法起也。如来七处征心去讲也。阿难得悟赞佛三法结也。满慈首开二问又一起也。性觉妙明去又一讲也。经叙领悟又一结也。如此两番开次第不次第三法。何谓之但答奢摩他乎。须知前开解门是谈奢摩他等三法所照三谛。后开行门乃开三法中决定烦恼根本。与夫选择一门深入因果名目相应。故知开解三法必俱。行门三法亦必俱。第有修性之分智境之殊尔。前云销我倒想顿获法身。今云疑惑销除心悟实相。若约真证今则增道。若约解悟今则愈明。又前曰希更审除微细惑令我早登无上觉。故今蒙开示而得疑惑销除心悟实相。亦经家一番照映也。赞佛无上大悲清净宝王者。知佛悟妄如迷方空华本无所有。证真如精金湿灰更不重生。位无有上。万累都捐。无心无缘而能拔苦与乐。故又叙法叙益云善开我心云云等也。
○(二述请二初述有解无行二初正述)世尊我今虽承如是法音知如来藏妙觉明心遍十方界含育如来十方国土清净宝严妙觉王刹如来复责多闻无功不逮修习。
○(二喻显)我今犹如旅泊之人忽蒙天王赐与华屋虽获大宅要因门入。
○(二明正请行门)惟愿如来不舍大悲示我在会诸蒙暗者捐舍小乘毕获如来无余涅槃本发心路今有学者从何摄伏畴昔攀缘得陀罗尼入佛知见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在会一心伫佛慈旨。
【解】温陵曰失性如旅泊见性如华屋。见性不修如获屋不入。故请如来本发心路冀入佛知见也。无余涅槃圆果也。本发心路圆因也。既已见性又求入佛知见者。见方开示。修乃悟入。周称天子曰天王简诸王也。孤山曰法华明三陀罗尼即空假中三义也。今请一心三观褶伏妄想行门。欲入初住三智一时开发故云入佛知见。
【疏】天台曰述请有解无行中。重在知之一字。知即解也。若已真证何必更请行门。总之阿难示迹发起此教以为末世进修之方也。心遍含育前经恒谈与今不同者净秽有殊。生佛成异。表所领解如来藏心乃性觉妙明本觉明妙惟妙觉明圆照法界清净本然者也。喻显中。天王喻如来大宝法王。
华屋喻如来所证圆融三德。如来全以己所证法转入他心是为天王赐以华屋也。正请行门中。无余涅槃本发心路者正重伸别请最初方便此为总请。下从何摄伏畴昔攀缘别请开第二决定审详烦恼根本。得陀罗尼入佛知见别请开第一决定因果名目相应也。总是依一圆通本根。即断烦恼根本。即获圆通常三德之性。是为得陀罗尼入佛知见。当机初请则先通而后别而正意在通。故如来先从通请正意而明之。今请则先别而后通而正意在别。故如来从别请正意而明之。初云如来菩提。今云佛之知见。经文照映宛然可见。孤山今请三观之言与前通请何异。应须消通归别方见的旨。
○(二如来宣示行门二初经家叙)尔时世尊哀愍会中缘觉声闻于菩提心未自在者及为当来佛灭度后末法众生发菩提心开无上乘妙修行路宣示阿难及诸大众。
○(二正宣示二初为当机阿难明最初方便二初发觉初心二初正明二义二初总述)汝等决定发菩提心于佛如来妙三摩提不生疲倦应当先明发觉初心二决定义。
○(二别明二初征起)云何初心二义决定。
○(二正释二初审观因地发心二初总劝审观二初叙来意正劝)阿难第一义者汝等若欲捐舍声闻修菩萨乘入佛知见应当审观因地发心与果地觉为同为异。
○(二示须审所以)阿难若于因地以生灭心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灭无有是处。
○(二正示审观二初指事喻审观)以是义故汝当照明诸器世间可作之法皆从变灭阿难汝观世间可作之法谁为不坏然终不闻烂坏虚空何以故空非可作由是始终无坏灭故。
【解】吴兴曰空假离中皆名生灭。中即空假是谓佛乘。法华明声闻缘觉不退菩萨不测佛智良由于此。法皆变灭喻妄体无常。空无烂坏喻真性常住。
【疏】天台曰前当机以陀罗尼为请。今答中云妙三摩提者。须知二名俱有总别二义。如二卷于陀罗尼微密观照则别在于方便总持。今文陀罗尼则总举一心三止。此皆从行立名也。若有大陀罗尼门名为圆觉此又从理而立名也。三摩亦然。若首请三法之三摩。则别在观照。今云妙三摩提亦三止观之总称也。
又如二十五圣陈圆通云入三摩地亦总称也。交光乃拘此文妙三摩提一言辄判前为奢摩今为三摩若果如所判则首卷有三摩提名大佛顶岂七征以来诸义。亦尽属三摩观照乎。此又迷名失义不通之甚也。发觉者始觉最初始发之觉也。决定有二义。一者如来圣人决而方定故谓之决定。一者已受决于如来定不可易。亦谓之决定。同是一义但有机应授受之殊尔。或问二决定义与前二种根本为同为异。答曰同而复异异而复同。先同者。一往而观第一生死根本同第二审详烦恼根本。第二智断根本同第二因果俱契无生。异则有二。一名谓异。一名根本。令人明生死涅槃元由而知所择从。一名决定。令人决定二途为能择从。二义理异。一明生死根本即攀缘烦恼心。一明烦恼根本乃六受用根。一明菩提涅槃是性德。一明因果名目相应是修德。异而复同者。
前生死根本则滥漫而说遍于阴入处界及以七大十界。智断根本亦随生死之法所遍而无非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妙真如性。今二决定义则决生死根本烦恼而定在六根。即菩提涅槃亦决而定之在于六根。故下文云生死结根与菩提寂常同是六根更非他物。如是二法。自非如来有以决之终莫能定。故名二决定义。事喻审观中然终不闻烂坏虚空者。意明空非可作。以喻六根妙性依之而修是为因果名目相应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