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定解宝灯论》达真堪布

今天接着讲《定解宝灯论》。
   
    戊二(分说)分三:一、以大中观方式而说;二、以大圆满方式而说;三、真实宣说修行次第。
   
    己二、以大圆满方式而说:
   
    今天继续讲解这一部分的内容。
   
    密宗里将诸法的实相抉择为本来清净分和自性光明分。要了知“本来清净”之义,就要有中观应成派的见解。在此处,我们要明白修密宗也要有显宗的基础,显宗里最终主要抉择的是诸法的本体——空性。无论小乘的有部、经部,还是大乘的唯识、中观,都在胜义谛的时候抉择空性,但各有不同。
   
    有部和经部所抉择的空性是部分空性,连物质等外境都没有彻底地抉择为空性,所以他们所抉择的空性非常地微小。佛在经中讲,声闻和缘觉所证悟的空性是非常微小的。他们主要修的就是有部和经部所抉择的空性,这是他们的境界。有部和经部抉择空性时,有世俗谛和胜义谛的区分,最终见解是在胜义谛的时候,这个时侯才是抉择诸法的实相真理,这都是在体上抉择的。
   
    唯识宗也有世俗谛和胜义谛,在胜义谛的时候,他们将诸法抉择为大空性,但是却留下了阿赖耶识为实有,因此最终它也只是抉择了部分空性。但是他们所抉择的空性比有部和经部所抉择的空性广一些,境界也比他们高一些。为什么?他们把一切这些外境、物质都抉择为空性了。但是他们最终却留下阿赖耶识,并将其视为真有、实有,这是他们的过患之处。
   
    中观分自续派和应成派,自续派以离一多因等逻辑,将物质、精神一切现法都抉择为空性,但是他们将二谛分开抉择的,因此最终他们抉择的是一个单空,没有抉择到远离四边的大空性。应成派以这些逻辑将万法抉择为空性的时候,没有把二谛分开,这个时候无论是在胜义谛还是世俗谛,轮涅一切法都直接抉择为空性了,这样最终抉择了一个远离四边的大空性。从诸法的体上、从离戏空性的角度讲,这是最究竟、最圆满的。
   
    诸法的本性有空性分和显现分。从体上、离戏空性分的角度去思维衡量,显密是没有区别的。应成派抉择的已经是远离四边的大空性,所以没有再可抉择的了。密宗讲的本来清净和显宗讲的远离四边的大空性是没有区别的。
   
    从显现分的角度来衡量,显密还是有差别的。显宗也讲现空无二,诸法的本体是空性,显现上有各种缘起法,二者是无二双运的。佛第二转法 lun的时候,主要宣讲的是大空性。中观应成派所抉择的大空性,也就是佛第二转法 lun所宣讲的内容。他们抉择大空性的时候也讲显现,即虽然诸法的本体是空的,但是这些缘起法是不灭的,可以无碍地显现。但是他们着重强调的还是诸法的本体,即大空性。此外,佛第三转法 lun的时候宣讲了如来藏,也讲了如来藏的光明。可见,显宗也讲现分,也讲光明,但是讲得不全面、不彻底,而且不是着重宣讲的。
   
    密宗里,无论是外密还是内密,着重宣讲的不是空性分而是光明分(即显现分),不是诸法的体而是相。为了能够遣除显宗对空性的耽着,密宗里宣讲了大乐智慧。大乐智慧属于显现分。密宗也讲空,但没有着重强调,没有以逻辑推理等方式将万法抉择为空。
   
    外密的事部、行部和瑜伽部着重修的是色身现分,境界低一些。他们也是有次第的。事部修色身佛的时候,自己和佛的关系是主仆关系。佛高自己低,佛好自己不好,这种分别心特别强。行部的境界比事部还高,是观想佛,去修佛。修本尊的时候,自己和本尊是平等的朋友关系,就像朋友间的互相帮助,它的境界比事部的境界高。瑜伽部的境界比行部更高一些,在修法的前行和后行阶段,自己和佛是分开的、有分别的,但是正行的阶段,佛和本尊融入自己的体内,自己和佛成为了一体。即在真正修本尊或修佛的时候,他认为自己和佛是一体的。虽然他没有始终视佛和自己是一体而修,但是最起码在修正行即修本尊或修佛的时候,他认为自己和佛是一体,在后行的时候又把自己和佛分开,佛回归净土,自己还是留在娑婆世界。修法的前后阶段自己和佛是有分别的,中间正行阶段是没有分别的。无上瑜伽 里,直接认识到佛和自己是一体的。但是这个时候着重点也有不同,比如玛哈瑜伽里着重宣讲的是生起次第,阿努瑜伽里着重宣讲的是圆满次第,阿底瑜伽着重宣讲的是大圆满。他们着重宣讲的都是诸法本性的现分、光明分。
   
    “大乐”和空也是无二的,现、明、觉都是乐的异名,有时候说现空,有时候说明空,有时候说觉空,有时候说乐空,名义上是有差别的,但是都是一个意思。但是一般情况下,看到“现空”是在显宗里,“明空”在密宗里,内密外密都是“明空”,“觉空”主要是在内密里,内密的玛哈瑜伽、阿努瑜伽和阿底瑜伽里主要讲的是乐空无二。一般情况下有这样的分别。现空、明空、觉空、乐空,实际上意义是一个意思。但是他们当时所宣讲的着重点都不太一样。“现”就是一般的显现,有清净的显现和不清净的显现。“明”主要是一些大光明,如佛的色身、坛城。“觉”主要指内心的觉悟、本具的觉性。“乐”就是远离迁变的意思,远离迁变的才是大乐。在《中观四百论》里讲:“无常定有身,有身自非乐,故说凡非成,一切觉是苦。”有迁变的就是苦,远离迁变的才是大乐。他们当时着重宣讲和所强调之处肯定不同,但是实际上意义都是一样的。比如显宗里主要强调空,密宗主要强调光明,但是实际上大空性也就是大光明,大光明也就是大空性,是一体的。
   
    是故依照自本性,不住有寂大智慧,
    于本基中如是住,修持空乐智慧道,
    甚至仅于即生中,亦能现前双运果。
   
    诸法的自性是悲空双运,不住有寂的大智慧。以大空性而有法身,以大悲心而有色身。以大悲之心不住三有轮回边,以空性智慧不住寂灭边。保持其本来面目而如是存在,这是基。通过观察量观察或通过窍诀,能如实地了知、证悟乐空不二的智慧,这是道。仅在今生当中,就能获得二身双运的大金刚持果位,这是果。
   
    “是故依照自本性”:现空双运,空性而有法身,显现而有色身;以大悲而有色身,实际也不离空性。诸法的实相或真理是悲空双运。因为是空,最终有法身,因为是悲,最终有色身。
   
    “不住有寂大智慧”: 这是悲空双运。“寂”是寂灭,也就是涅槃。以空性智慧不住寂灭,以悲心不住轮回。诸法的实相、真理是既不住轮回也不住涅槃的,不住二边。
   
    “于本基中如是住”:是指原本的状态、本来面目,也就是诸法的本体、自性。通过观察量观察了知,或通过窍诀能够如实地了知和证悟。
   
    “修持空乐智慧道”:就是修持乐空不二的智慧道。
   
    “甚至仅于即生中,亦能现前双运果”: 甚至在今生当中就能够获得二身双运的果位。
   
    无论是基、道还是果,都不离双运。基即诸法的本来面目,是悲空双运,远离轮涅二边的大智慧,它也是现空无二的。道是乐空双运的大智慧,大乐和大空性不二双运。果是指色身和法身二身双运。法身是本性,色身是从本性中显现的,二者也是双运的。法身虽是大空性,但是不像声闻、缘觉、阿罗汉那样入灭,而是化现色身去利益众生,所以他不住寂灭边;色身虽以大悲心在六道中救度众生,但是不离空性的智慧,不离法身,所以他不住轮回边。法身和色身也是远离有寂二边,无二双运的。
   
    若是离开双运就是不正确的,不离开双运就是正确的。我们自宗无论是讲基、道还是讲果,都不离双运,都是现空双运的。有时候讲大悲,有时候讲大乐,有时讲色身,这是诸法实相中的现分。悲空不二、乐空不二、二身双运,这些都是现空双运的境界。
   
    着重宣说本义中,基道果三不可分,
    金刚乘果四灌道,觉空自然智慧者,
    即是光明金刚乘,此乃诸乘之归宿。
   
    在密宗金刚乘中,基道果三者不可分割,都是一体的。主要通过灌顶等方式,尤其是通过第四灌顶,让觉空不二的自然智慧得以圆满显现。阿底瑜伽把第四灌顶的内容单独拿出来着重宣讲,通过各种窍诀和特殊的方法,让有缘众生直接认识自己心之自性,直接亲见本来面貌,这就是光明大圆满之金刚乘。万川都要汇入大海,同样,所有的乘最后都要归到光明大圆满之金刚乘。
   
    “着重宣说本义中,基道果三不可分”:“本义中”就是指密宗金刚乘。在密宗金刚乘里着重宣讲,基道果三者不可分割,都是一体的。
   
    显宗里基道果都是分别讲的,但是在密宗里基道果都是不分的。基是不住有寂大智慧,这是本具的智慧,就是觉性。道是大乐智慧,也是本具的智慧。最后获得的二身是果,也是本具的智慧。基道果始终都是本具的智慧,就是本有的觉性。基是原本的状态,道就是为了它得以显现。真正的道是本具智慧的显现,不是另外一个智慧。在显宗里,智慧是修出来的,是突然生的。但是在密宗里,道分相似的道和真正的道,真正的道是本具的智慧显现,它是远离迁变的,是恒常的。这是二者的不同之处。本具的智慧显现圆满了,这就是果。就修本具光明,道是显现,果是显现圆满,密宗如是着重宣讲基道果三不可分,是一体的。宣讲的时候,在表面上是有分别的,先是基,通过道,最后获得了果;实际上基道果是一体的,不可分割的。
   
    “金刚乘果四灌道”:密宗里主要通过灌顶等方式,让基道果不二的不可分割的圆满智慧得以显现。尤其内密讲四灌顶,即宝瓶灌顶、秘密灌顶、智慧灌顶、句义灌顶。“四灌”就是句义灌顶所宣讲的智慧。
   
    “觉空自然智慧者”:觉空不二的自然智慧身,它是第四灌顶的智慧。通过句义灌顶,通过让有缘众生看水晶等一些物质,也就是金刚萨垛之镜,让他认识自己的心之自性,这就是觉空不二的自然智慧,是基道果三不可分割的圆满智慧、圆满境界。这是密宗里所着重宣讲的,密宗这些灌顶也依次是宝瓶灌顶、秘密灌顶、智慧灌顶、句义灌顶,都是为了句义灌顶最后的这种觉空不二的智慧身。
   
    “即是光明金刚乘”:阿底瑜伽大圆满把第四灌顶里所宣讲的觉空不二的自然智慧单独拿出来,着重宣讲,通过各种窍诀、特殊的方法,让有缘众生直接认识自己的心之自性,让他直接亲见本来面目。
   
    什么是“光明金刚乘”?阿底瑜伽就是指大圆满,把第四灌顶里所宣讲的觉空不二的自然智慧身拿出来,单独着重宣讲,通过各种特殊的窍诀,让有缘众生直接了知,直接证悟,这就是光明大圆满。
   
    “此乃诸乘之归宿”:光明大圆满之金刚乘是九乘之巅,为什么呢?显宗里只是着重强调了本体空性,没有着重强调自然光明。所以小乘先入大乘,显宗入密乘;入密乘后,外密最后要入内密;入内密也依次是入玛哈瑜伽、阿努瑜伽,经第一灌顶(宝瓶灌顶)、第二灌顶(秘密灌顶)、第三灌顶(智慧灌顶),最终是第四灌顶(句义灌顶)。玛哈瑜伽和阿努瑜伽也是必须要获得第四灌顶,句义灌顶里讲的智慧才是究竟的智慧。为什么说阿底瑜伽大圆满是果为道的?小乘必须要入大乘般若蜜乘,般若蜜乘必须要入金刚乘,金刚乘外密也是必须要入内密,内密玛哈瑜伽和阿努瑜伽最后也是必须到达阿底瑜伽,阿底瑜伽就是他们最终要获得的果。九乘佛法中,除了阿底瑜伽,剩下的八乘最终要获得什么?就是第四灌顶(句义灌顶)里讲的觉空不二的自然智慧身。大圆满是果为道,即直接把八乘的果拿出来着重宣讲,然后通过各种特殊的窍诀,让众生直接了知或证悟,让他自己认识心之自性——最终、最究竟的圆满智慧,所以这是“自然身”。
   
    光明金刚乘是诸乘之归宿,犹如世界上所有的河流最后都要归入大海,同样所有的法门、所有的乘都要归到光明大圆满乘,最后都要到达大圆满境界,所以“此乃诸乘之归宿”。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己三(真实宣说修行次第)分三:一、最初观察极为重要;二、中间观察、安住轮番而修;三、最终自然安住。
   
    庚一、最初观察极为重要:
   
    前面所讲的是在显宗里、密宗里怎样观察而证悟。先是从显宗的角度抉择,之后又讲了密宗的一些义理。接下去开始讲定解的重要性。
   
    乃至未生定解前,方便观察引定解,
    已生定解于彼中,不离定解而修行。
   
    相续中没生起真实的定解之前,要通过显宗里讲的一些逻辑、观察量和密宗里讲的一些方便,来引发生起真实的定解。若已经生起了定解,就应该安住在这种见解中修持。
   
    显宗和密宗都各自有所宣讲的方法,无论你是以显宗所宣讲的方法还是以密宗所宣讲的方法,你都必须要以这些方便、观察量,让自己相续中引生定解。在相续中生起了定解以后,就在定解当中保持那个见解,不离这样的见解而修持。
   
    定解犹如明亮灯,能灭颠倒分别念,
    于此应当恒勤修,若离复依观察引。
   
    相续中与诸法实相真理颠倒的分别念犹如黑暗,定解犹如明亮的灯,只有以定解才能遣除这些颠倒分别念,才能了知诸法的实相真理。我们烦恼痛苦的原因就是无明、颠倒。通过定解铲除这些,就能够获得解脱。
   
    应当不离定解而持之以恒、勤奋努力精进地修行。“恒”是恒时,不是偶尔。若相续中已经生起了定解,则不需要观察,直接安住修就可以了。这个过程中,也许定解会消失或变弱,这时再通过各种方便或观察,让相续中生起强烈稳固的定解,然后再次安住于定解中修行。
   
    故修大乘见解时,最初观察极重要,
    若未以妙观察引,岂能生起妙定解?
    若未生起妙定解,岂能灭尽劣增益?
    若未灭尽劣增益,岂能灭除恶业风?
    若未灭除恶业风,岂能断除恶轮回?
    若未断除恶轮回,岂能灭尽恶痛苦?
   
    “故修大乘见解时,最初观察极重要:修大乘殊胜见解时,最初观察是非常重要的。若不观察就不会生起定解。没有生起定解,修行是没有意义的,不可能遣除轮回的根,不可能对治烦恼,所以修大乘见解必须先观察再去修行。
   
    “若未以妙观察引,岂能生起妙定解?”若是不以这些逻辑、方便等善妙观察,怎么能对诸法的实相真理生起善妙的定解?若有观察的引导,才会生起定解;若是没有观察的力量,就不会生起定解。
   
    “若未生起妙定解,岂能灭尽劣增益?若未灭尽劣增益,岂能灭除恶业风?”若是相续中没有生起善妙的定解,就无法灭尽颠倒的分别念,无法断除贪嗔痴慢疑等烦恼。“劣增益”就是颠倒的分别念。什么是颠倒的分别念?就是我执,就是贪嗔痴慢等这些烦恼。
   
    “若未灭除恶业风,岂能断除恶轮回?若未断除恶轮回,岂能灭尽恶痛苦?”若是不断除烦恼、我执等,就会继续造业。造业了,就一定会由业力牵引而在六道中轮回,感受无穷无尽的痛苦。
   
    “风”是牵引之意。若是我们没有灭除业风,就会被业力牵引而在六道轮回中轮转。若是没有灭尽恶劣的增益,就无法能够断除不好的、有漏的这些业。受有漏的善业或恶业的牵引,我们就要在六道中轮回了。
   
    轮回皆苦,所以称为“恶轮回”。无论是欲界、色界、无色界都充满了痛苦,没有一处安乐。若是没有断除三有轮回,就无法能够灭尽变苦、苦苦、行苦等一切痛苦。
   
    因此,要远离痛苦就要遣除轮回,要遣除轮回就要遣除业风,要遣除业风就要遣除我执、烦恼等恶增益,要灭尽增益就要具有定解,要具有定解就需要善妙观察。有善妙的观察才有善妙的定解,有了定解才能够灭尽这些颠倒分别念(增益)。灭尽了增益就才能够灭尽业风,灭尽了业风就能够断除轮回,断除了轮回就可以摆脱一切的痛苦。这些都是因果关系。
   
    轮回以及涅槃法,其实无有贤与劣,
    证悟等性无贤劣,即是善妙之定解。
   
    在凡夫的属于言思的境界里,痛苦和快乐是有分别的,轮回和涅槃是有分别的。在圣者的境界里,痛苦和快乐是没有分别的,轮回和涅槃也是没有分别的。苦即是乐,乐即是苦,是一体的;涅槃即是轮回,轮回即是涅槃,是一体的;此岸即是彼岸,彼岸即是此岸,也是一体的。证悟了诸法平等一味、无分别的境界,那才是真正最究竟的定解。
   
    从表面上看,痛苦与快乐、轮回与涅槃是有分别的,我们要断除痛苦获得快乐,要断除轮回获得涅槃。但是在胜义谛上,你认识了轮回,那就是涅槃;你认识了痛苦,那就是快乐。在名言上,二者是有差别、有分别的;但是在胜义谛上,在诸法的究竟实义上,二者没有分别。“无贤劣”,就是没有好没有坏,没有分别。要证悟“无贤劣”这样的境界,那才是真正的最究竟的定解。
   
    什么是“善妙之定解”?定解分世间的定解和出世间的定解。出世间的定解分暂时的定解和究竟的定解。小乘和大乘讲的定解不一样,显宗和密宗讲的定解不一样,外密和内密讲的定解也不一样。痛苦的当下即是快乐,轮回的当下即是涅槃,没有好坏的分别,是一体的。你真正证悟了这样的真理,才是究竟的定解、善妙的定解。
   
    善妙定解并非是,舍弃轮回成涅槃,
    表面词句虽相违,义不相违道关键。
   
    认为轮回不好,所以要舍弃;涅槃好,所以要成就。这不是善妙定解。实际上你真正明白了,轮回和涅槃都是一体的,都是同一自性,没有这样的分别,没有这样的次第,当下一切都是平等圆满的。虽然表面上词句相违,但实际意义不相违,这是修道过程中最关键、最重要、最究竟的真理。
   
    有善妙定解的时候,不要舍弃轮回,不要成就涅槃,轮回即是涅槃,痛苦即是快乐,此岸即是彼岸,就是最终讲的一个不灭。你若是明白了,痛苦就是快乐,轮回就是涅槃,就是一个转识成智,但是“成”还是有转变的过程,而它即时就是,当下就这样。即烦恼即是菩提,识即是智慧,痛苦即是快乐,轮回即是涅槃。这个时候并非舍弃轮回成就涅槃,没有这样的分别,没有这样的次第,当下一切都是平等的、圆满的。
   
    从字面上看,烦恼和菩提、轮回和涅槃、痛苦和快乐这些是相违的,因此要断除烦恼证得菩提,要摆脱轮回获得究竟,要摆脱痛苦获得快乐。其实在意义上,他们都是不相违的,都是一体的。你若明白了,痛苦就是快乐,轮回就是涅槃,尘土即是净土。表面上看是相违的,实际在意义上是不相违的,本体是一体的,自性是一个自性,所以真正明白了以后是不相违的,这在修道上是非常关键重要的部分。
   
    见行窍诀此密要,当以观察品其味。
   
    “见行”就是正确的见,正确的行为。诸法的本义已经远离言思的范畴,无法用语言或意识去衡量和表达。但若是以善妙的见解、正确的行为和殊胜的窍诀,自己内心深处亲自去体会、去品尝它的味道,就会如哑巴吃糖般,对此有所了悟和证得。
   
    庚二、中间观察、安住轮番而修:
    中间察住当交替,观察则会生定解,
    未察执着平庸时,屡屡观察引定解,
    生起定解于彼中,不散一缘而修持。
   
    刚开始必须要观察,观察至关重要。中间阶段,通过观察生起了真正的定解以后,就可以安住了。但安住时,定解有时会消失或力量变弱,这时还要通过各种方便、观察量反复观察,在自己的相续中引生强烈的定解。有强烈的定解时就去安住,定解不是很强烈时就去观察,直到再生起了强烈的定解后又安住……,观察和安住如此轮番交替修习。
   
    观察的时候就会生起定解,而且非常强烈。离开观察的时候,又没有了定解或者力量不强烈,又是这样一个平庸的意识或状态,这时又要去观察,在自己的相续中引生定解。生起定解的时候,在这个定解当中,心不散乱地专注在这样的一个见解上修持。
   
    定解以及增益心,二者相互矛盾故,
    需依观察除增益,定解愈来愈增上。
   
    定解是不颠倒的,增益心是颠倒的,二者互相矛盾。定解是对诸法的实相真理的正确认识,增益是对诸法的实相真理颠倒的分别,二者相违,不可能共存于一个心相续中。因此,当通过观察遣除增益时,你内心的定解一定会越来越增长。定解越增长,越趋近诸法的实相真理。诸法的实相越来越明显,最终会圆满地显现,那就是究竟的果位。
   
    所以在修行的过程中,最初观察极为重要,中间是观察和安住交替修持,最后是安住修。
   
    回向: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苦海诸有情!
    以佛所获三身之加持,法性不变真谛之加持,
    僧众不退意乐之加持,如是回向发愿悉成就!
    达雅塔,班赞哲雅阿瓦波达呢耶所哈!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今天接着讲《定解宝灯论》,继续讲解第四个问题:观察修还是安住修。
     
    自宗即不承许任何时候都以观察修,也不承许任何时候都以安住修。自宗的观点是:最初观察修,中间观察、安住轮番交替,最终自然安住。
     
    刚开始的时候,以世俗谛的观察量仔细观察,才能对因果、轮回等生起真实的定解,才能够真实地生起因果正见、轮回正见等。然后通过胜义谛的观察量仔细观察,才能对无我、空性的道理生起定解,才能够真实地生起无我正见、空性正见等。如果不通过这些观察量观察,虽然生起了一些定解,也是相似的定解,不是真正的定解。这样就无法能够遣除邪思邪见、颠倒分别念。所以刚开始的时候,观察是很重要的。
     
    通过观察生起定解以后,就不需要再观察了,安住修。但是,若这个定解还不稳固,减弱甚至消失了,就还需要再次观察,在相续中引生强烈的定解,然后在这样的见解之中去安住。安住时间长了,定解没有了或者不是很强烈的时候,再反复去观察,如是这样轮番观察、安住。
     
    最后是要安住的,不能观察。真正生起定解并且十分稳固的时候,安住就可以了。若是再去观察,就影响禅定的本体。
     
    庚三(最终自然安住)分二:一、安住之理;二、遣除邪念建立胜道。
     
    辛一、安住之理:
     
    最终未以观察因,定解自然生起时,
    安住于彼境界中,观察已成何须立?
     
    没有生起定解的时候,通过观察量观察,引生定解。若是没有定解,只能修出一些寂止,不能修出胜观——无我和空性的智慧。若是没有无我、空性的智慧,无法能够对治我执和烦恼,无法能获得解脱,获得成就。
     
    “最终未以观察因,定解自然生起时,安住于彼境界中”:最终阶段时,定解已经能够在相续中自然生起,而且很稳固、很熟练了,就要安住于那种境界当中。不离定解,不离那种见解,在那种境界当中平庸安住、自然安住。这个时候是尽量地去自然安住,不能再观察,或增加妄念。已经通过观察生起了真实的定解,找到了心的面目、心的自性,还需要再去观察吗?
     
    《大圆满愿文》里讲“寻觅修行自己徒劳因”,此时不能再去观察,否则就是增加分别心,增加妄念,这样是徒劳无益的。如同已经找到了丢失的牛犊,若还去找就是多此一举了。同样,已经认知了心的本来面目、心的自性,再去找,就没有意义了。这样修就是“缘法修习延误入樊笼”,我们本来是要远离分别执着,放下妄念的,但是你此时再去观察,那是“延误入樊笼”,是自己束缚自己,障碍自己的成就。
     
    “观察已成何须立?”通过观察已经明白了,已经找到了,已经成立了。这个时候没有必要再去观察,没有必要再去建立什么了。
     
    接下来是以比喻来说明这个道理。
     
    若知绳子无有蛇,以此定解断蛇执,
    仍说无蛇复观察,难道不是愚笨耶?
     
    当误把绳子视为蛇的时候,心里会因为“有蛇”而产生恐惧。只有当心里真正断定性地知道“这是绳子不是蛇,此处没有蛇”,才能够断除对“有蛇”的执着,从而消除了心里的恐惧。此时已经达到目的了,若再去反复地观察、思维,难道不是愚笨吗?难道不是无聊吗?同样,在最后阶段,对于自然生起的真实稳固的定解,若还要反复观察,也是没有意义的。
     
    “若知绳子无有蛇,以此定解断蛇执”:把绳子视为蛇的时候,心里头产生恐惧。若要摆脱内心的这种恐惧,首先要知道那是绳子不是蛇。所以应通过一些方法了知、明白“那是绳子不是蛇”,并对此生起定解。真正确定了“那是绳子不是蛇”,心里真正明白了,就是生起定解。以此就可以断掉对绳子视为蛇的执著,心里的恐惧也能够同时消除了。
     
    “仍说无蛇复观察,难道不是愚笨耶?”当对“那是绳子不是蛇”生起定解后,就可以断除对蛇的这种蛇执,内心的恐惧也会随之消失,这个时候就已经达到目的了。这时若再去反复观察、思维,就是一个愚者的行为。难道这不愚笨吗?难道这不无聊吗?同理,经观察真正明白后就可以了,若还要再去观察,也是没有意义的。
     
    现前圣道证悟时,不以观察而修行,
    现量证悟何须要,加上因之伺察意?
     
    住于见道、修道位的菩萨现量见到、证悟诸法的实相时,是远离意识的,这个时候不需要伺察意,也不需要再观察了。
     
    “现前圣道证悟时”:“圣”指大乘菩萨,“圣道”指见道、修道。住于见道、修道的这些菩萨能现量见到、现量证悟诸法的实相,这个时候是远离意识的。
     
    “不以观察而修行”:现量证悟的时候,就不要再以观察而修行了。比如已经亲自见到了山后有火,这时就不需要再以山顶上冒出来的烟去推测或衡量山后的火,这是没有意义的。同样,住于见道、修道位的菩萨已经现量见到了诸法的实相,就没有必要再以观察量去观察。现量见到诸法的实相以前,我们需要以观察量去观察,进而生起定解,这样去修行。现量见到以后,就不用再去以观察引生定解而这样去修了,没有这样的必要。
     
    “现量证悟何须要,加上因之伺察意?”他是现量证悟、现量见到诸法的实相,因此这时他不需要伺察意,也不需要观察。
     
    辛二(遣除邪念建立胜道)分五:一、宣说真正大乘之道;二、阿底约嘎为诸乘之顶;三、大圆满超胜他法之理;四、各宗教义之异同;五、凡夫亦可相似修持。
     
    壬一、宣说真正大乘之道:
     
    倘若依照汝观点,离开观察分析时,
    见义证悟若不成,则诸圣者佛智慧,
    世间无害识所取,悉皆应成颠倒识,
    彼等已经现见故,正当之时无观察。
     
    依照你宗的观点,任何时候都不能离开观察。若是离开了观察、分析,就无法现量见到、证悟诸法的实相、本义。那么,见道和修道位的菩萨们的根本定慧以及佛的圆满智慧,以及能现量取境的无有损害的根识,就都成为了不正确的颠倒识。因为他们在现量见到或者证悟的当下,都是远离观察的。
     
    “倘若依照汝观点,离开观察分析时,见义证悟若不成”:他们认为,任何时候都要观察,任何时候都要分析。若没有观察而修行,就如同入眠一样,还是处于迷乱的状态,不会起到任何作用,不能对治我执、对治烦恼。任何时候都应该以观察量观察,以逻辑分析。否则,无法亲见或者证悟诸法本义。这个观点有什么过失呢?
     
    “则诸圣者佛智慧,世间无害识所取,悉皆应成颠倒识”:“诸圣者”是见道、修道的这些菩萨。住于见道、修道位的菩萨的入定慧是现量,佛的一切智智(佛的圆满智慧)是现量所取,这都是属于出世间的。还有世间的“无害识所取”,也是现量取。“无害识”是指无有损害的眼识、耳识、鼻识、身识等。六识通过六根取六境,若是六根有损害,有问题的话,他们的所取不一定正确,但是六根无损坏,六识取境一定是正确的,应该是正量。这些都是现量见或者证悟的,取境都是现量的。若是现量,那就是远离伺察的,是远离观察、远离分析的。若按你们的观点,没有观察就统统都不是正见,不是智慧,那么上述这些岂不都成为了颠倒识?
     
    “彼等已经现见故,正当之时无观察”:他们去取境的时候,都是现量见到所取对境的。当时都没有观察,因为这些不是伺察意,所以没有观察。若是按你们的观点,这些都应该是颠倒识,不能对治我执,不能对治烦恼。你们自己也不会这样承许。
     
    为什么给他们假立这样一个过患呢?因为他们说任何时候都不能离开观察,若是离开观察,就不是真正的正见,不是真正的智慧,无法能够对治我执,对治烦恼。若是以此观点,就有这个过失。菩萨的入定慧、佛的一切智智,以及六识通过六根取六境,都是远离伺察的,都是无有观察的,这样就都成为了颠倒识,不是正见,不是智慧,不能对治我执、烦恼。这是你们也不承认的,所以有这样一个很大的过患。
     
    远离四边之戏论,殊胜定解之面前,
    思维此法与彼法,所缘观察不可得。
     
    大菩萨的入定慧和佛的一切智智都是远离意识、远离四边戏论的。在如此殊胜的定解面前,思维分别此法、彼法等,这样的分别、意识是无有的,这样以所缘观察是不可得的,是不存在的。他们都是顿时亲见远离四边的大空性,一切戏论同时消灭,这个时候没有意识,没有思维,哪有所缘此法、彼法这些分别、观察?这些机会根本不存在。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分别此法与彼法、是法与非法,以所缘观察,这都是意识。大菩萨的入定慧、佛的一切智智都是远离意识的。在现量见到远离四边戏论的大空性这样一个智慧的定解面前,是远离意识的,所以没有思维此法彼法、以所缘观察的机会。一个是意识,一个是远离意识的。分别观察是意识的作用,远离意识了就没有所缘观察这样的情况。
     
    尔时观察之相执,如蚕作茧自缚般,
    以分别念所束缚,不能如实见真义。
     
    这个时候若是去观察,那就如春蚕作茧一般,本想把其它昆虫困在里面吃掉,但是最终却将自己束缚在网里。同样,我们本想摆脱分别执着,但是一经观察,并去执着此法彼法、有无是非等相,这样反倒又增加了自己的分别执着,自己没有摆脱束缚,却把自己束缚了。若被分别念束缚,就不能如实地见到真义。
     
    亲见真实义的唯一的障碍就是分别执着。在殊胜定解的面前,若是你再去观察,执著此法彼法、无有、是非等这些相,就如同《大圆满愿文》中所讲的“戏论观察妄加分别心,缘法修习延误入樊笼”,就是增加分别和执着,无法能够亲见真实义,甚至又以分别心束缚自己,无法能够解脱。
     
    依此殊胜之定解,遣除遮障实相暗,
    此时无误而现见,本来义之光明性,
    各别自证之智慧,岂是心所之妙慧?
     
    通过殊胜的定解,就可以遣除遮蔽实相的障碍、黑暗,此时就能无误现见本觉。这种各别自证之智慧,怎么能是属于善心所范畴的妙慧呢?
     
    “本来义之光明性”就是阿底瑜伽大圆满里所讲的觉性、本觉。“各别自证之智慧”和“本来义之光明性”二者是一体的。它是本具的觉性,本具的、自明自证的智慧,不是意识,不是心和心所的范畴。“心所之妙慧”还是个意识,也是心生的,也就是心。此处对智慧和妙慧进行了抉择,妙慧是意识,智慧是远离意识的。
     
    妙慧对境谓此法,辨别并且执着彼。
    因为对境与有境,显现空性每一方,
    悉皆不缘平等智,非心心所之体相。
     
    妙慧可以分明,它可以辨别并执着此法与彼法,它有这样的观察、辨别能力。对于对境、有境、显现、空性等任何一方皆不缘取,即是平等智慧。他是现空双运的,远离能取所取,远离心和心所之体相。
     
    “妙慧对境谓此法,辨别并且执著彼”:妙慧有观察的能力,它可以分别并且执着此法和彼法,它有辨别的能力和这样的作用。而“各别自证之智慧”是没有观察能力的,是不必观察,也不观察的。妙慧是可以观察的,我们在凡夫地的时候也有通过逻辑比量了知、证悟诸法的实相的,这些都是妙慧。他对对境可以分此法、彼法,可以辨别此法是正确或者彼法正确,并且有单独执着一法的能力。
     
    “因为对境与有境”:“对境”是所取境,“有境”是能取心。一个是外境,一个是内心。
     
    “显现空性每一方”:现空没有变成不二双运,而是显现一方、空性一方。
     
    “悉皆不缘平等智,非心心所之体相”:“平等智”指没有这些缘法,远离能取所取,现空不二双运的这种境界、智慧。没有这些对境与有境的分别,显现和空性的分别。它远离心和心所的范畴,既不是心,也不是心所;它既不带心之体相,也不带心所之体相。
     
    故依观察所引生,殊胜定解中入定,
    无垢妙慧之此因,获得双运智慧果。
     
    通过观察量去观察、思维,以无垢的妙慧对诸法的实相生起殊胜的定解,并在这样的殊胜的定解当中入定,经过如是修持,最后才能获得二身双运的果位,即自性本具的智慧。
     
    此处强调二者间的因果关系。刚开始我们通过观察量观察而能获得无垢的妙慧,此时是比量见到诸法的实相,不是现量见到。它还没有消灭戏论,没有远离心和心所,还属于意识的范畴。在这样一个殊胜定解的基础上,继续修炼、修持,最后能获得“双运智慧果”,即现空双运、乐空双运的智慧。虽然因不是这样的,但是若是经历长期的修行,能获得如是的双运智慧果。
     
    抉择正确之见解,建立决定之宗派,
    以此辨别之妙慧,即是无垢之正量。
     
    妙慧是可以有分别,可以辨别的,也能生起无垢的正量。通过各种逻辑、观察量去观察、分析,抉择正确的见解,破除他宗,建立自宗。
     
    “抉择正确之见解”:大菩萨的入定智慧面前没有分别,它是不可以观察的,所以无法能够破除他宗或建立自宗。但是菩萨出定以后,可以通过妙慧破除他宗,建立自宗。妙慧是可以有分别,它可以辨别,可以通过各种逻辑、观察量去观察,抉择正确的见解。
     
    “建立决定之宗派”:妙慧可以抉择正确的见解,在此基础上,他能建立自己的决定之宗派。这是妙慧,不是真正的智慧。智慧与妙慧有区别的,妙慧是心所生,智慧不是心所生。智慧是自性本具的,通过修行能够显现的,是远离意识的;妙慧没有远离意识,它可以观察,可以抉择正确的正见,可以建立正确的自宗。
     
    “以此辨别之妙慧,即是无垢之正量”:妙慧是可以辨别的,这也能生起无垢的正量。
     
    妙慧引发之定解,诣至实相入定智,
    乃大乘道之正行,若具此者即生中,
    能赐双运果位故,既堪为乘亦为大。
     
    通过妙慧引发定解,最后能产生入定智慧,这才是大乘道之正行。若具有这样的乐空不二的智慧,以此修行,在此生当中就能获得双运金持刚的果位。因通过此智慧就能到达彼岸,堪称“乘”;因在一生当中就能获得双运金刚持的圆满佛果,堪称之为“大”。
     
    “妙慧引发之定解,诣至实相入定智”:通过妙慧引发定解,再坚持修持,最后能够获得入定的智慧。
     
    “乃大乘道之正行”:妙慧也算大乘道,它是我们资粮道或加行道时所生起的,但是它不算大乘道之正行。见道时候的入定智才是大乘里讲的道,才是“大乘道之正行”。
     
    “若具此者即生中,能赐双运果位故,既堪为乘亦为大”:若具有这样的入定智慧,在即生当中能够获得金刚双运的果位。既可以称为“大”,也可以称为“乘”,所以说是真正的大乘。“此者”主要是乐空不二的智慧。产生这种智慧并以此修行,在一生当中就能够获得金刚双运的果位。
     
    能够到达彼岸的,能够到达圆满佛果的就是“乘”。我们先要通过观察修,最后不再观察,安住入定修,就能够在一生当中能够获得双运金刚持果位,所以称之为“乘”。为什么说“大”?在即生当中能够获得圆满的佛果——双运金刚持果位,所以称为“大”。这是真正的大乘正行。
     
    妙慧与智慧是有区别的,观察、辨别都是通过妙慧来实现的;真正的智慧是远离意识的,是不可以观察、不可以辨别的。刚开始的时候,主要是观察修,所获得的是妙慧,属于心或者心所的范畴。之后通过这样的妙慧坚持修行,就能获得乐空不二的大智慧。以此为道再坚持修,此生当中就能够获得双运的果位。
     
    按照自宗观点,修行过程中,先要观察,中间是观察和安住轮番进行,最后是安住修。在最后阶段时就不需要再观察了,否则就又增加了分别和执着,这是作茧自缚,不会得到最究竟的果位,所以最后是不允许观察,不用观察。
     
     回向: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苦海诸有情!
    以佛所获三身之加持,法性不变真谛之加持,
    僧众不退意乐之加持,如是回向发愿悉成就!
    达雅塔,班赞哲雅阿瓦波达呢耶所哈!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今天接着讲《定解宝灯论》。继续讲解第四个问题:观察修还是安住修。

    密宗,尤其是光明大圆满乘里,基道果是不可分割的,是一体的。如此殊胜之法既是“大”又是“乘”。若能如法修持,就能够在即生当中获得双运金刚持的果位。一个凡夫在即生当中就能够和普贤王如来无二无别,所以堪为“大”。谁修行谁就能够成就,就能够到达彼岸,所以堪为“乘”。

    藏传佛教里分旧译派和新译派。新译派里的一些大德认为,光明大圆满这样的一个乘是不存在的,它不是佛所宣讲的密续,佛在续中是没有宣讲过。有这样的一些邪见。有者认为光明大圆满是圆满的智慧,不是乘。比如萨迦班智达曾明确地讲过,旧译宁玛派所着重宣讲的光明大圆满是一个智慧,不是一个乘。理由是它是一个究竟的果位、一个智慧,它不是到达目的地或获得这样成就的一个方法,所以它不是乘,它是果,是一个圆满的智慧。这些大德之所以这样判断,有些可能也有一些他们自己的密意,如萨迦班智达等真正的一些智者,可能是为了度化部分众生而这样说。有一些新译派的学者们,可能自己并没有去全面地了解旧译宁玛派所修学的这些续部,并没有真正明白其中的内容,只是直接去推FAN的。

    成立光明大圆满乘是有教证、理证的依据的。仅宣讲大圆满的续部就有十七续,加上护密忿怒续,一共是十八续,里面非常详细地宣讲了光明大圆满乘。以前印度的嘎绕多吉、极喜金刚、西日桑哈,加那思扎、布玛莫扎等都是光明大圆满成就者,他们都仔细地描述、宣讲过光明大圆满乘。在藏区,莲花生大士、荣索班智达、遍知无垢光尊者等这些大德也都仔细地抉择、宣讲过光明大圆满。如荣索班智达的《黑蛇比喻》、龙钦巴大士的《大幻化网》等著述中,都仔细地抉择和宣讲了大圆满光明乘。所以,如果经过仔细地研究,是不会产生上述邪见的。

    我们有足够的教证、理证,能够证明光明大圆满乘是大乘。今天所要讲解的内容能够证明这一点。

    辛二(遣除邪念建立胜道)分五:一、宣说真正大乘之道;二、阿底约嘎为诸乘之顶;三、大圆满超胜他法之理;四、各宗教义之异同;五、凡夫亦可相似修持。

    壬二、阿底约嘎为诸乘之顶:

    若依四续部观点,无上句义灌顶道,
    虽是究竟之智慧,然未单独安立乘。

    若依据新译派四续部的观点,无上瑜伽续中所宣讲的第四句义灌顶智慧,是最究竟的智慧。但是并没有单独安立为一乘。

    “若依四续部观点”:新译派承认四续,不承认六续。所以“四续部观点”是新译派的观点,新译派就是新密宗的观点。

    藏传佛教分旧译派和新译派。旧译派只有宁玛派这一个派别。新译派就是指除宁玛派之外的其他派,如噶举派、觉囊派、格鲁派等。新译派承许三乘四续,也有四乘四续之分。三乘:声闻乘、缘觉乘、大乘。四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金刚乘。四续:事续、行续、瑜伽续、无上瑜伽续。旧译派承许九乘六续,将一切佛法都总集在九乘里,一切密续都归纳在六续中。九乘包括显宗三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密宗外三乘:事部、行部、瑜伽部;密宗内三乘:玛哈瑜伽、阿努瑜伽和阿底瑜伽。六续:事续、行续、瑜伽续,另外将无上瑜伽续再分了三个续:玛哈瑜伽(父续)、阿努瑜伽(母续)和阿底瑜伽(无二续),共六续。新译派和旧译派在外密三续的划分上没有差别,但是对于无上瑜伽续,新译派没有继续再分,而旧译宁玛派又再分了三续。所以旧译宁玛派是九乘六续,新译派是四乘四续或三乘四续。

    “无上句义灌顶道”:新译派在无上瑜伽里也讲四灌顶,即宝瓶灌顶、秘密灌顶、智慧灌顶和句义灌顶。第四灌顶就是无上句义灌顶。通过句义灌顶所能够获得的智慧,称为“句义灌顶道”。

    “虽是究竟之智慧”:新译派也承许,第四灌顶(句义灌顶)之智慧是最究竟之智慧。

    “然未单独安立乘”:他们只是没有单独把它安立为乘。

    旧译宁玛派自宗所建立的内密的三乘、三续,所宣讲的就是第四灌顶的智慧。玛哈瑜伽着重宣讲的是方便生起次第,阿努瑜伽着重宣讲智慧圆满次第。他们两个都还稍许有所偏重,一个着重方便分,一个着重智慧分。一个是生起次第,一个是圆满次第。但是阿底瑜伽是无二续,即母续父续无二续。他是方便智慧双运,是生圆二次第双运,这个时候没有丝毫的偏见,完全是双运的。

    新译派只有无上瑜伽,也同样承许并宣讲了第四灌顶之智慧,但是没有着重地强调,没有宣讲直接修持的方便与窍诀,更没有立续、立乘。这恰恰是我们旧译宁玛派独有的一个特点和功德,自宗在内三续、内三乘里单独着重宣讲了第四灌顶之智慧。既然宣讲的都是第四灌顶之智慧,所以都是要承认的。你若是不承认,实际就是不承认第四灌顶之智慧,而这是所有的新译派大德们都承许的。可见,关于“光明大圆满乘不存在”、“不是佛说”以及“大圆满是智慧不是乘”等这些观点,都是一种诽谤或一种不正确的说法而已,都是不合理的,都是不成立的。

    譬如汝宗亦承许,着重宣说等智身,
    具德时轮金刚续,即是诸续之究竟。

    正如新译派也承许时轮金刚是无上续,因为它着重宣讲了遍空虚空金刚智慧,也就是第四句义灌顶之究竟智慧。

    他们为什么将时轮金刚视为无上续呢?他们的解释是,因为时轮金刚续着重宣讲了大平等智慧身,即遍空虚空金刚智慧,也就是第四句义灌顶之究竟智慧。所以把它视为究竟智慧、无上续。

    同样,自宗宁玛派为什么将光明大圆满乘视为九乘之巅,为什么视其为无二续、无上续?也就是因为它里面着重宣讲了第四灌顶之智慧,而且是非常全面、彻底、直接地明确宣讲的。时轮金刚里所宣讲的可能还没有如此全面、彻底和明确。

    由此可见,你们新译派之所以称之为无上续,主要是因为它里面宣讲的是遍空虚空金刚智慧身,即第四灌顶之智慧。我们宁玛派之所以称阿底瑜伽光明大圆满乘是无上续,也是因为它非常全面、彻底、明确地宣讲了第四灌顶之智慧。

    如是无上续部中,悉皆着重而宣说,
    四灌顶之道智慧,一切续部终密意。

    第四灌顶(句义灌顶)所宣讲的智慧,是新译派和旧译派的无上续部中都着重宣说的内容,是一切续部最终的密意。

    时轮金刚里讲“遍空虚空金刚智慧”,密集金刚里讲“不坏明点之智慧”, 其他续部里讲的“自然光明”、“本具如来藏”等,这些都是指第四灌顶之智慧。自宗玛哈瑜伽、阿努瑜伽、阿底瑜伽都着重宣讲的是第四灌顶的智慧。综上,一切续部最终密意都是第四灌顶之智慧,所以本义上都没有区别,只是所着重宣讲的方法和一些窍诀可能有所不同而已。新译派虽然没有单独立乘、立续,但是实际上本义是没有区别的。

    犹如历经十六次,所炼之金极纯净,
    以余乘宗而观察,愈来愈净终至此。

    在火中经历了十六次煅炼后的金子,才是最纯净、无丝毫杂染的。同样,其余诸乘都对诸法实相进行了观察、分析,后后对前前的观点有所继承和发展,这样所抉择的诸法实相越来越纯净,直至最为究竟的光明大圆满乘。

    除了光明大圆满乘,那剩下的八乘都是“余乘宗”。

    声闻乘、缘觉乘随学有部、经部,他们证悟了人无我,也证悟了粗物和相续的空性,但是他们没有证悟极微尘和刹那心之空性。

    菩萨乘主要随学唯识宗、中观。唯识宗破除了极微尘,将所有的外境都抉择为空,但没有破除阿赖耶识。中观破除了阿赖耶识,对阿赖耶识的执著也断掉了,越来越接近诸法的究竟实义。中观又分自续派和应成派。自续派在胜义谛中将万法都抉择为空,但是在世俗谛上他们没能破除万法,也没有断掉对世俗谛的执著。应成派则彻底将万法抉择为大空性。自续派只抉择了一个单空,他们要将二谛分开,还有这样的分别执著。应成派则不分二谛,直截了当地把无论世俗谛还是胜义谛的万法,都彻底抉择为大空性。这个时候,从离戏、空性的角度来说,中观应成派所抉择的诸法实相,已经到达了最极点,已经最圆满了。

    诸法的究竟实相是现空无二。在空性分上,中观所抉择的已经到极点了。但显现分上,还没有圆满。

    显宗小乘讲的显现是一个实有的显现。大乘唯识宗虽然没有承认实有物质或外境,但却认为这些显现是心的幻化,都是心,还是实有的。两者都将显现抉择为实有。中观抉择的显现不离空性,这才是真正的现分。空性见解也有自空和他空。佛在第二转法 lun的时候,着重宣讲的是自空,这时仅仅提到了与“空”不二一体的“现”,但没有仔细去抉择或宣讲。这个时候所讲的空性也是和现不二的空性。佛在第三转法 lun的时候,着重宣讲的是他空。这时讲到如来藏,在显现分上的抉择就更进一步了,但是也只是提及了光明——如来藏光明,并没有特别全面地去抉择或宣讲。

    密宗里主要着重抉择和宣讲的都是现分。显现也分有清净的显现和不清净的显现,不清净的显现都是迷乱的,和实相不相符合,这就不说了。清净的显现就是佛的智慧和佛的身。密宗里直接宣讲或去修持佛身和佛智。事部、行部、瑜伽部主要讲现分,也是佛的色身和智慧。修色身是修本尊、修佛,他们的执着分别特别强,根据向本尊求悉地的心态而有不同。事部中,本尊和自己是主仆的关系,差别非常大。行部比事部境界高一些,本尊和自己是朋友关系。瑜伽部中,本尊和自己在前行和后行时是分开的,中间修正行的时候,本尊融入自己的体内,自己和佛是一体的。修法时,先是自己平庸而坐,然后通过迎请等方式,迎请智慧本尊融入自己。或者自己先观成本尊(誓言本尊),然后从净土里迎请智慧本尊,智慧本尊和誓言本尊融为一体而修,最后修法快要结束的时候,誓言本尊和智慧本尊分开,智慧本尊还要回归净土,自己则留在娑婆世界中。无上瑜伽里,佛和自己本来就是一体的,自己直接观为佛、本尊。无上瑜伽分玛哈瑜伽、阿努瑜伽和阿底瑜伽。玛哈瑜伽着重宣讲方便分,生起次第;阿努瑜伽主要着重宣讲智慧分,圆满次第;阿底瑜伽即光明大圆满法,宣讲生圆二次第双运,方便智慧双运,它是直接修双运这样一个金刚身的智慧。

    显宗中观在抉择空性分方面,达到了最极点。密宗在抉择显现光明分方面,越来越光明,最后到达最极点。到达阿底瑜伽时,所抉择的本体空性方面也是最极点,显现光明方面也是最极点,此二者也是双运,这是最究竟的果位了。这样愈来愈净终至此,即光明大圆满乘(阿底瑜伽)。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故以无垢妙慧量,成立上述此义理,
    以续与释密意论,法贤智慧而观察,
    思维远离魔之境,成熟坚定不移慧。

    我们之所以能够承许上述这些义理,不是迷信,而是通过无有错谬的观察量去观察后所得到的妙慧。我们旧译宁玛派所学修的这些续部都是佛讲的,印藏两地的大德们所造的论典都是宣讲佛的密意的,依据这些经续论典,再以遍知荣索班智达的那种敏锐的智慧去观察、思维,才能真正远离诽谤大圆满等诸如此类的魔境,在相续中生起坚定不移的定解、智慧。

    “故以无垢妙慧量,成立上述此义理”:“无垢妙智慧量”就是通过无有错谬的观察量观察。无论是世俗谛还是胜义谛中所存在、所成立的,都是要通过观察量去观察,然后才能作出判断。若承许他存在或成立,也是经观察后得出的结论。所以说,我们所宣讲的这些义理,都是通过观察量能够成立的。

    “以续与释密意论”:我们旧译宁玛派所学修的这些续部都是佛讲的,你若仔细地去研究和学修,就能明白上述一切义理都是佛在续中所宣讲的。“释密意论”就是指这些论典,印藏的这些大德们在论典中所抉择的都是佛的密意。你学修这些论典也能够明白,上述的这些义理都是通过观察量成立的。

    若你既不去研究这些密续,也不去研究这些非常正确而珍贵的论典,怎么能知道啊?不要轻易去判断,不要一概而论。我们旧译宁玛派的这些观点及所宣讲的这些义理,都是通过教证、理证而成立的。若你想破除、推FAN宁玛派的这些观点,之前应先去研究这些续部和论典,才能够明白。

    “法贤智慧而观察,思维远离魔之境,成熟坚定不移慧”:“法贤”就是指我们宁玛派的大成就者荣索秋桑,他在《入大乘论》、《黑蛇比喻》等论著里非常详细地抉择了无上大圆满乘,讲得非常全面、非常详细。他所用的理论或观察量都非常尖锐、非常正确。因此,想真正了解、明白,想去修持,就好好依靠荣索班智达。你以荣索班智达智慧去观察、思维,才能够“远离魔之境”。

    龙树菩萨刚开始在印度宣讲大中观、广泛弘扬大中观的时候,很多小罗汉等都在诽谤,说龙树菩萨是魔化现的,大乘教理都不是佛所宣讲。莲花生大士等广泛弘扬密法的时候,也遭受过这样的诽谤。我们旧译宁玛派着重宣讲光明大圆满乘的时候,新译派的很多大德也想去推FAN,也有诽谤的。这些都是“魔之境”,都是魔在陷害,都是魔王的幻化,持有这种见解的人都是魔王侵入相续,着魔的。大乘佛法这么殊胜,若是你不去承认,不去修持,那才是真正的着魔。很多修小乘法的人到现在还在诽谤大乘,现在也有很多人诽谤密宗,说密宗是邪法等等,这些人也都是着魔的。密宗新译派的很多人都不承认大圆满,诽谤大圆满,他们也是着魔的。所以你要“远离魔之境”,就要这样仔细地去研究、去学修,才能令相续成熟,生起坚定不移的定解、智慧。

    壬三、大圆满超胜他法之理:

    然而见解之正行,片面偏执现空等,
    如是此义宣说为,心与心所之行境,
    不可言说作所说,故与智者密意违。

    住于见道和修道的菩萨入定的状态,才是“见解之正行”。住于见道位和修道位的这些菩萨入定的状态,是现空双运,远离能取所取的,不是心和心所之行境。

    若没有如实地去抉择、宣讲,就会片面偏执现分或者空分。有的认为最终的见解是非遮,说“如来藏是不空,上面有实成法来空”,这是偏执现分的。有的认为最终的见解是无遮,都是空的,但是他最终所抉择的是一个远离有边的单空,这是偏执空分的。这二者都不是正确的说法,都没有远离能取所取,是心与心所之行境。

    住于见道修道的这些菩萨入定的状态是现空双运,是远离能取所取,不是心和心所之行境。但是你这样偏执空分或偏执现分地宣说“见解之正行”,这都没有远离心和心所,没有远离能取所取。

    印藏的大德高僧们抉择、宣讲的都是现空双运,是远离能取所取,远离心或心所之行境的。你的抉择却属于心与心所之行境,都成了可喻可言的,这样就违背了智者的密意,与这些智者的密意相违。

    因为阿底约嘎即,现空不可思议智,
    是故绝对已超离,不清净之分别心。

    “阿底约嘎”即无上光明大圆满。我们光明大圆满里宣讲的是现空无二,不可思、不可议、不可言、不可喻的一个究竟圆满的智慧,它绝对远离和超越不清净之分别心。

    “不清净”就是分别、执著。若是有执着,那就是不清净的。我们通过“嗡啊吽”三个字加持物品的时候,“嗡”是净、清净。通过这样的一个力量断除分别执著,才是净。判断净与不净,以执著与否为标准,这是究竟的解释。

    抉择本净空性分,即是直断之见解,
    抉择任运而自成,身及智慧之自性,
    内明童子瓶佛身,起信光明之顿超,
    二者亦非为各体,本净自成双运智。

    光明大圆满里主要以直断法抉择本净空性分,以顿超法抉择显现光明分。直断法即立断法,是指直接断除或者立即断掉所有的分别执着,即时显现自然本质,即心之觉性、本觉,这是将心抉择为大空性的方法。无论是心之本净还是大空性,都是智慧自性,本来就具有佛的五身和五种圆满智慧。对此内大光明“童子瓶佛身”生起信解,就顿时能够超越三界轮回,显现本具的大光明。直断与顿超,或者本净与光明,这二者也不是各自安立的个体,本净就是任运自成,任运自成就是本净,空性就是大光明,大光明就是空性,实际上都是一体的,都是不二双运的。

    光明大圆满乘里讲的是现空无二、不可思不可议、不可言不可喻的大智慧。它是怎样抉择诸法实相的空分和现分的?它以直断之见解抉择本净空性分,即将万法抉择为远离一切戏论的大空性。它以顿超法抉择显现光明分,即首先抉择任运自成之智慧自性,其次对内大光明“童子瓶佛身”生起信解,就是光明之顿超法。

    “抉择本净空性分,即是直断之见解”: 光明大圆满里主要以直断法抉择空性分。什么是直断?直断就是直接或者立即断掉所有的分别执著,即时显现自然本质,也就是心之觉性、本觉。直断也是立断,直断法也叫立断法。

    “抉择任运而自成,身及智慧之自性”:这样的空性不离任运而成,任运而成的自成身,即智慧自性。这是抉择诸法实相的现分,也就是光明。“任运”什么意思?不是通过外在的因缘而生,也不是通过心来改造而成立,他是任运而成,原本就存在的。“自成身”,也就是自成的佛身,本来就具有佛五身之功德,不是后来成立的,不是依因缘而成的。“智慧之自性”,无论是心之本净还是大空性都是智慧自性,本来就具有佛五种圆满智慧。

    “内明童子瓶佛身,起信光明之顿超”:其一,抉择任运自成,生起智慧自性;其二,对大光明童子瓶佛身生起信解,这就是光明之顿超法。顿超法不是依次第,而是顿时能够超越三界轮回自性,能够显现本具的大光明。

    “童子瓶佛身” 是大圆满里的专有名词,指具有佛的五身和五智等一切佛的圆满功德。如同瓶中燃有一灯,其以通彻明亮之方式无碍存在。以此比喻说明,众生之本具佛性,于外虽具遮障,于内却以自明自知之方式永恒存在。“内明”指什么?内大光明,刚开始对外不显现,但是对内是大光明。

    “二者亦非为各体,本净自成双运智”:直断和顿超,本净和光明,没有分别,没有各体。本净就是任运者,任运者就是本净,空性就是大光明,大光明就是空性,觉性就是空性,空性就是觉性,实际上都是一体的,都是双运的。光明大圆满乘里着重宣讲的就是这些。无垢光尊者说:“心灭分直断,任运智顿超,双运自然智,心滴之密道。”分别心、执着心灭尽,那就是直断;任运智慧自性顿超;双运自然之智慧,这就是心滴密道。

    光明大圆满法是旧译宁玛派一种特有的修法,一种特有的成就的方法,希望大家都能够珍惜!

    回向: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苦海诸有情!
    以佛所获三身之加持,法性不变真谛之加持,
    僧众不退意乐之加持,如是回向发愿悉成就!
    达雅塔,班赞哲雅阿瓦波达呢耶所哈!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