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净界法师】【愣严与净土】

见浊是由感受形成的!

净界法师


    辰二、见浊。

  见,我们凡夫的种种知见,以我见为根本。我见是怎么产生的?从受,我们的那一念心跟外境接触的时候,产生一个领纳的功能,这种感受就产生我们内心当中的我见。

汝身现抟四大为体,见闻觉知,壅令留碍,水火风土,旋令觉知,相织妄成,是第二重,名为见浊。


  佛陀说:正如你阿难,比方说你的色身是抟四大为体,抟,假借,是假借地水火风来当作自体,有地水火风就有色,有色身就会产生一种对心性的隔碍的作用,而分成了见闻嗅尝觉知六种明了的功能。

    由于内心的四大引生了六根,有六根就会产生壅令留碍。壅,阻塞的意思。由于六根的相互作用,使令我们一念心性产生阻碍的作用,比方说:我们眼睛只能够看,我们耳朵只能够听,而圣人的六根是互用。因为我们凡夫对整个六根的感受,坚固的执取,而产生了一种障碍,水火风土,旋令觉知,地水火风四大,它是无情之物,但是和心性的作用,它就能够转变成一个有知觉的众生。
    所以相织妄成,因为有知觉的心识,跟无知觉的四大相互作用,就产生我们内心当中第二重的污浊,叫做见浊。

  见浊开出来有六十二种邪见,但是以我见、身见为本。

  这地方是说:我们一个有情众生,我们有了色身,就会有感受。前面色身是最粗的,色身是一个色法,这以下就是心法。感受会影响到我们身见,影响到我们的我见。

  按古德的意思,古德的开示他有一个道理说:

一个人福报大,他一生快乐的感受会多,他一天当中,他眼睛所看到的都是他欢喜的,他耳朵听到也是他欢喜的,身体所接触的也是他如意的。一个人老是活在安乐的感受,这个人我执、我见会特别的重,我执会很大。
  相反的,你生长在一个卑贱的环境,比方说你变一只蚂蚁,你看到人就怕,你接触的环境都是不如意、都是障碍的,你的自我意思相对比较小。你做一个大国王,你那个我就特别大。

  为什么呢?因为见浊是由感受形成的。

  你看我们以前古代的社会,我们的生活环境相对比较差,所以快乐的感受较少,所以人会比较认命。现在大家追求幸福,追求安乐的感受多了以后,现在大家自我意识强,动不动就要抗议啊,表达自己的看法。所以说,我们的知见,这个我见的确受了感受的影响。

  我们因为有感受,就从一念清净的本性当中,产生一个自我的想法出来,感受引生见浊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心识攀缘六尘,引生想像,名为烦恼浊!

净界法师


        辰三、烦恼浊

  烦恼浊是由想蕴引生的。想的意思就是,于境取相,施设名言。我们的心跟莲花的境接触的时候,本来这莲花是属于外面的莲花,而这时候我们于境取相,心中也出现一个莲花的影像。然后我们说这莲花很漂亮,它很光明,就施设了很多的名言,第一个产生相状,第二个施设名言,就带动很多的贪爱、嗔恚的烦恼出来。

  又汝心中忆识诵习,性发知见,容现六尘,离尘无相,离觉无性,相织妄成,是第三重,名为烦恼浊。

  佛陀说:比方说,你阿难心中,你这一念心有三种的功能:忆,回忆过去,回忆过去曾经做过什么事情;识是对现前境界的分别,指的是现在;诵习是对未来事情种种的想像跟期待。过去、现在、未来,都是由想来引生的。

  性发知见,六识的了别性,要产生明了功能,它必须要依托六根,才能够产生心识的想像。想像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呢?容现六尘,六识依止六根,它去攀缘六尘的时候呢,这六尘本来是外在的境界,我们内心本来没有六尘,但是经过六识的种种想像,它就能够容纳、能够显现六尘的影像在心中。经过想像就能够转外在的尘相,而转成内心的尘相。

离尘无相,六识离开所了别的六尘,六识的了别作用就不能生起了。离觉无性相同的道理,六尘离开了能了别的六识,那六尘的尘相也不能显发。所以它们二个必须相织妄成,六识的了别跟六尘的境界,它们二个要互相的作用,所谓心识攀缘六尘,引生想像,这样子才能构成第三重的污浊之相,名为烦恼浊。
  我们一个人的烦恼,说:你这个人为什么烦恼呢?为什么他烦恼很轻,你一天到晚起烦恼,他不起烦恼呢?

  一个人烦恼很重,就是你想像力丰富,你想太多了!我们不能说外境给我烦恼,不能这样讲!如果外境给我们烦恼,那么我们大家生活在同一个环境,应该起同样的烦恼才对。因为我们接触是同样环境,我们住在同样的地方、吃同样的饭菜、去同样的地方做早晚课,但是每一个人起的烦恼不一样,同样一个环境。

  为什么呢?因为你的想像力不一样。

  比方说:有一个老母亲,老母亲有二个女儿,大女儿是卖雨伞的,小女儿是卖冰棒的。这个母亲,天气好,太阳出来的时候,她一想到她大女儿就很痛苦,糟糕了!我大女儿天气这么热,雨伞卖不出去了。过了几天,下大雨的时候,她又想到她小女儿,糟糕了!天气下雨了,我女儿这冰棒也卖不出去了。所以她整天很痛苦,出太阳也很痛苦,下雨也很痛苦。后来有人跟她讲说:你不要这样想,你换个角度,出太阳的时候,你想着你的小女儿,冰棒卖得不错喔!下雨天的时候,你就想到你的大女儿,哦!这雨伞可以卖得不错啊!你整天就会很快乐。
  这个道理就是说:我们内心跟外境接触的时候,第一刹那是感受,感受的时间是很短的,那是一种直觉,但是当我们第六意识想像以后,你后面的心情就受你的想像来主导。

  每一件事情都有它正面的思考跟反面的思考,没有一个例外,有黑的就有白的。我们是生长在一个对立的世界,只有佛陀祂能够离诸对待,超越了对立的世界到一真法界。

  有为诸法,没有绝对的好,没有绝对的坏,如果你能够告诉我,有一件事情是绝对的好跟绝对的坏,那就破坏整个佛法说的二分法的对立世界。不可能!所以说,我们今天的情绪,是受了想像的影响,不是外境,外境的时间非常的短,那是种直觉而已。

  《唯识学》它是怎么形容第六意识的想像力,它说:动身发语独为最,引满能招业力牵。
  你一天当中的情绪是快乐是痛苦,第六意识想像力决定,你未来会造什么业,也是由你想像力来决定的,整个五蕴身心当中最有主导性的就是想,它前面引导色蕴跟想蕴,它主导你的感受,它后面主导你的行蕴跟识蕴,通前通后。

  本经意思它是破想,后面会讲到,《楞严经》它是,在凡夫位它不准你有任何的想像,以无念为正念,它认为凡夫的想像没有一件是好事情。它是先以无念为根本,然后再求随缘。当然我们刚开始先不要说无念,我们先做比较好的想像,正面的想像。

  总而言之,这段的意思就是说:我们的烦恼是由我们的想像创造出来的。诶!你的烦恼从什么地方来?就是你的想像力想出来的?你要这样子想你就起烦恼。你换个角度,诶!这个是我的善知识,你认为它是你的冤家,那你就很痛苦;你说:诶!这个是我的善知识,我必须靠他成就我的忍辱波罗蜜,那你就很高兴了。所以说境无好丑,就是你怎么想像,它就变成什么相貌。

  五蕴古人讲一句话说:生从识起,灭从色灭,它的生起是由细到粗,最细的是识,先有识蕴,然后行蕴、然后想蕴、受蕴、再色蕴;一念妄动以后,一念妄动以后,刚开始是由识蕴生起,因为它最微细;但是灭除刚好相反,灭从色除,我们在对治的过程先破坏色蕴,再破坏受蕴,再破坏想蕴,因为它一层一层,它是五层的,先破坏最外面那一层,就是色蕴那一层。所以这五蕴越往里面是越微细的,它是越深层的,越靠近心性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色身跟内心的行蕴相互作用构成的污浊相,名为众生浊!

净界法师


    众生浊是由行蕴引生的。什么叫行蕴呢?我们内心当中有一种念念造作,一种生灭迁流的相貌,这个就是行蕴,这个就很微细。

  又汝朝夕生灭不停,知见每欲留于世间,业运每常迁于国土,相织妄成,是第四重,名为众生浊。

  又比方说:我们讲朝夕就是白天跟晚上。我们这一念心是念念的生灭,没有停止的时候,叫生灭不停。我们这一念心一天到晚在那边生灭,到底干什么事情呢?

  说是知见每欲留于世间,我们开始出生以后,我们心中就有一个知见,很坚定的想法,什么想法呢?

我们总是希望能够留恋于世间当中,使令自己的寿命越长越好。内心当中有一个很微细的想法,总是希望这个生命能够相续下去,这个就是行蕴的相貌。
  业运每常迁于国土,但是我们众生有一种业力,它会主导我们的色身经常舍身受生,迁变于不同的国土当中。

  我们心中是想要活得长一点,但是业力却经常违背我们的心力,一下子把我们丢到人间,一下子把我们丢到蚂蚁去,一下又把我们送到天上去,业力它是不管你的。

  相织妄成,这个业力当然主导我们的色身,那我们内心当中是由行蕴来主导。所以色身跟内心的行蕴相互作用,就构成身心世界第四重的污浊相,名为众生浊。

  行蕴若要按《唯识学》的意思,它是生死的根本。前面那个想像,是烦恼的根本,是比较粗。行蕴在《唯识学》它的名字叫恒审思量。就是我们内心当中对这个生命体有很坚固的执着跟爱着。我们行蕴爱着生命很奇怪,我们不爱过去,我们也不会爱未来,我们只爱现在。这个行蕴很奇怪,你看《唯识学》怎么说:它对这第七意识这个恒审思量,说是随所生所系,随着我们业力在那里受生,我们的执着就在那个地方出现。
  比如说:诶!你变成一只蚂蚁,这个蚂蚁的果报很差,你应该是不喜欢这个蚂蚁相,你应该让你自己早一点死掉。不对!你要杀它的时候,它也是怕,它也不想死掉。比方说:极乐世界很好,我们读《阿弥陀经》的极乐世界,它的正报色身有五种神通,依报有七宝池八功德水、楼阁、宝树,那你应该会喜欢极乐世界啊!不对,却不是这样,一般人喜欢现在的生活。

  我们对生命的执取是,随所生所系,我们只爱着现在,很奇怪!每一刹那都爱着现在,虽然所谓的现在也是变化,但它就是现在、现在、现在,就是爱着当下的生命,不管这个生命是快乐的,不管是痛苦的,我们内心对这生命有一种深深的爱着,希望它相续下去。

  这样的一种心态,就是众生浊,这个很微细。我们一般人大概很难去观察到这一层,我们一般人大概是活在感受啦、想法啦、跟着感觉走啦,跟着你的想法走,大概是这样。

古德说:要会看得到你的念念迁流的执取,一定大概是要有禅定以上。我们现在的知道,叫做比量,依止教理而得知的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第五重的污浊相,名为命浊!

净界法师


    辰五、命浊

  命浊主要是识蕴引生的,内心当中一种生灭了别的作用,这主要是讲第八识。所以古人有时候把它说是:受蕴主要是前五识,由前五识引生的受;想蕴是第六意识;行蕴是第七意识;第八识是属于识蕴。

  汝等见闻元无异性,众尘隔越,无状异生;性中相知,用中相背,同异失准,相织妄成,是第五重,名为命浊。

  汝等众生,我们的见闻嗅尝觉知的这六根的明了功能,是元无异性,本来是一体的,本来是没差别的相状。我们前面说: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它依体起用的时候变成六根,但是它摄用归体的时候其实就是一心性。

一念心性是怎么产生六根的呢?
  众尘隔越,一念心性因为受到外境的牵动(尘:指外在尘相),比方说明暗,这种色尘的牵动;比方说,动静这声尘的牵动,所以把一念心性,就隔成了六种差别的功能,而产生了彼此的障碍。无状异生,所以心性表现在眼根就变成为见,在耳根名之为闻,乃至于在意根就名之为知,这六种作用。

  这六种作用,六根的相互关系是什么呢?

  性中相知,用中相背,这六根在体性上,当它摄用归体的时候,在体性上是可以相通的;比方说:你耳朵听到佛法的音声,你是用耳朵在听,听到以后你很恭敬,你双手就知道合掌,心中就能够称赞佛陀。你奇怪,你听佛法是耳朵,怎么会牵动到你的手,牵动到你的嘴巴呢?那就是六根它的内在有相通的作用。

  说:你拜佛的时候用眼睛看佛像,你就很自然拜下去,你眼睛看是眼根,那你拜佛是身根,作用的时候,它的体性是相同的,是互相配合的,配合得很好。所以它性中是相知的,内在的体性是可以互相的了知,但是它外在的作用却互相独立。我们眼睛只能够看色尘,耳朵只能够听声音,其实在用中,是独立的。所以六根它有它个别的独立相,也有它互相的相通相。
  同异失准,六根它们的关系,到底是相同还是相异,是很难有一定的标准。总而言之,相织妄成,六根的明了功能,跟六尘的尘境,交互作用构成我们生命当中,第五重的污浊相,名为命浊。

  命浊就更微细了,你更难了知它,那是内心当中一种了别的生灭相。在《唯识学》上说:去后来先作主公。这个明了性,它是最先来。

  你是怎么投胎呢?

  你就是那明了的心投胎到父精母血的色身里面去,那一念心识来投胎,那一念明了心;但是走的时候,哪个明了心最后离开,它一离开的时候你全身就冰冷。当然这了别性它是受业力主导的,我们的业力主导命浊这阿赖耶识,到天上到人间去投胎,就构成一个所谓的命浊。

佛陀讲五蕴构成五浊,主要是要我们在修行当中,你尽量不要依止五蕴来修学,不要跟着它走。五蕴的功能是存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它真的是有它的假名、假相、假用,是存在的,但是你不能跟着它走,你依止它来当做你修行的本因,那就完了!
  第一个、你的功德容易破坏,第二个、你的功德变成有漏。所以佛陀讲完以后,他就正式开示了,我们看下一段就清楚了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修行的时候,你尽量不要跟着你的感觉走!

净界法师


     丑二、依无生灭性合虚空喻

  佛陀告诉我们说:你一开始起修的时候,不管你修布施、持戒乃至于念佛,等等,你要依止不生不灭的一念心性来修学,不要依止五蕴的作用来修学,这样子才能够来合前面虚空的譬喻。

  (分二:寅一、弃浊就清。寅二、以喻合法)

  寅一、弃浊就清     就,随性的意思

  要我们远离浊相来合清相。舍弃污浊的五蕴身心,来随顺清净的法性。

这二段经文很重要,整个修行的纲要都标出来。
  我们一再强调,修行的第一步是很重要,你不要走错路了,后面再改来改去,什么回小向大那就很麻烦。你一开始就走对,高速公路你一开始就走对了,走得慢走得快那是其次,一个人最怕就是走错路。古人说:我宁可千年不悟,我都不要一日着魔。因为你走错路很麻烦,因为你那习惯养成了,所以宁可不要修行,你也不要走错路。古人这样讲,我宁可千年不悟,他是一个非佛弟子,他没有走错路,他以后学佛还会更快,他很容易接受一个正确的思考。你的思考错误了,谁拿你都没有办法,要改都没有办法改,佛陀跟你讲都没有用。所以这个地方就很重要,要认清路头。

  拣择真妄

       阿难!汝今欲令见闻觉知,远契如来常乐我净,应当先择生死根本,依不生灭圆湛性成。


佛陀说:阿难!你现在想要在六根门头当中来修学,而你今天在前面经文一开始就问我说,是要成就如来所成就的常乐我净的大般涅槃的功德。你一开始问我的是成佛的法门,你没有告诉我说你要生天、或成就阿罗汉、或成就菩萨。你一开始就问我说,如何能够正确的走上成佛之道?那我就告诉你,你在修学的刚开始的时候,就很清楚的能够拣择,什么是生死的根本?
  我们前面说过就是五蕴,色受想行识,你要依止五蕴来修学,就带动了五浊,这个是整个生死的根本。应该你要能够从这个拣择当中,找到一个不生不灭,圆满湛然的体性,来当做你修行的因地发心。

  这地方我们讲一下:

  我们现在很冷静的来看我们的身心世界,有二种相貌都同时存在,一个我们叫做本来的面目,一个叫做现在的面目。说:我这个镜子买来的时候,刚开始是怎么样,现在变成怎么样,这二个都要清楚。

本来面目,大乘起信论叫本来具。我们原本的面目是清净本然,周遍法界,没有所谓的时间空间相,也没有烦恼相,也没有感受相,什么相都没有,就是一个明了的清净本性,这是我们的本来面目。后来我们在三界一直打滚,打滚久了以后,就变成一个现在的面目,就是大乘起信论说的熏习成,经过无量劫六根六尘的相互作用,熏习成一种所谓的五浊的五蕴的身界,我们现在这二种相貌都有。
  这个五蕴身心我们一般的执取,可以分成三种人:第一种人、他生命当中的执取,偏重在色蕴跟受蕴;有些人他对色身很重视,对感受很重视,生命的追求大概都活在是在滋养色身,追求快乐的感受。这种人大概他生命的层次不会太高。

  第二种人、是比较好一点,他是活在想蕴,他对外在的感受淡薄,他有很多他个人的想法,活在自己想像当中。这种人已经比较属于知识份子,哲学家,都是比较追求心灵上的想像。


第三种人、是活在行蕴跟识蕴,这种人是很微细,一般是有禅定的人。有禅定的人,他对世间的五蕴他根本不看在眼里,那种禅定生起的那种殊胜的三昧乐,他对这世间的五蕴他没有什么感受。但是他活在一种行蕴跟识蕴当中,他对内在的生命还是一种坚固的执取,这个是有禅定的。
  但是我们在刚开始修行的时候,你尽量不要跟着你的感觉走,尽量不要跟着你的想法而走,你才能够达到成佛之道,就是你的方向要正确。

  那我们不跟着五蕴而走,应该怎么办呢?

  依真修学  

        以湛旋其虚妄灭生,复还元觉,得元明觉无生灭性为因地心,然后圆成果地修证。

  你一个生死凡夫,你刚开始修学的时候,你的生命世界有二个情况:一个是不生灭性,一个是生灭的相状。那你应该要依止那湛然不生灭的性。当然这个依止就是你要起观,你日常生活要回光返照,正念真如,来旋转。这句话最妙的地方在旋,因为五蕴它一定会干扰你,它跟你很熟嘛!它是你的老朋友,所以你要怎么样去跟它旋转?就是旋转它的虚妄性,把五蕴的虚妄相状慢慢的消灭,乃至于无生,达到无生。
        复还元觉,恢复我们众生本具的清净的觉性。恢复的意思是说,我们本来就有,把它恢复回来,把这表面上的五蕴身心把它旋转,恢复到我们清净的本性,最后成就元明觉,不生不灭的觉性,达到不生不灭的本性,来当做我们的因地发心。

        这个地方的因地发心是有证量的。蕅益大师说:这是圆教初住。以圆教初住心中的所缘境,这种不生灭性,来当做我们的本修因,你才能够渐渐的依止修学,而能够破无明证法身,达到佛果的修证。它这个地方是要我们弃生灭守真常,舍弃五蕴的感受想法,安住我们的不生灭本性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你把它参透了,你大概就有资格开始修行了!

净界法师


        我们上一堂课讲到寅一、弃浊就清。

  佛陀在前面的经文当中,说我们的身心世界,是同时存在二种的情况:第一种是五蕴所成就五浊的相状,这个是一种表层的心识;第二是它内在的体性,也同时存在一个不生不灭的本性,这二个是同时存在的。

  那么我们面对一个生灭的五浊相,跟不生灭的本性,应该怎么办呢?

  佛陀说:要依不生灭圆湛性成。

  就是你刚开始在修学的那一念心,你的依止点是依止不生灭心,刚开始就是先找到你生命的依止处,接下来再以湛旋其虚妄灭生,复还元体,然后再用不生灭的本性起观,用空假中三观来旋转这虚妄性,来慢慢的恢复本来面目。


这段经文就讲到我们内心当中,整个《首楞严王三昧》的二大宗旨,一个依、一个旋。首先我们要找到内心的安住,我们讲云何应住,就是你要把身心世界当中,找到那个生灭性,把它安住下来。古人在开悟以后他说:哎呀!我终于找到我的歇脚处。像那赵州禅师八十岁,赵州八十犹行脚为什么呢?只为心头未悄然。赵州禅师去行脚的时候,有一个禅师就诃责他说:老老大大云何尚无住处。你年纪这么大了,你还没找到一个地方安住下来,还在那地方跑。
  他的住处,不是说外面我住一个小茅棚,那不是住处,是你内心当中怎么还找不到家呢?老老大大云何尚无住处。

  《楞严经》就是说,在整个生灭的流转当中,你找到一个安全的家,然后你住下来,依止不生灭心为本修因。住下来不是大事已办了,你还有很多很多这些虚妄的力量要去消灭它,所以要旋,就是云何降伏其心,用空假中三观来旋转这虚妄的力量。所以你要掌握一个依、掌握一个旋这二个字你就知道怎么修行了,你就有资格闭关了。


古人说:在闭关当中,观行提起来的时候,古德讲四句偈诵说:念念照常理,心心息幻尘;遍观诸法性,无假亦无真。
  闭关的人他内心当中,他不管是经行、拜佛、吃饭、睡觉,他的心是回光返照的,照了他的清净本性,先安住下来。安住不是没有事,心心息幻尘,用空假中三观对治自己过去的习气。遍观诸法性,无假亦无真,世间上没有所谓的对错、没有好坏,真实功夫提起的人他没有是非。

  回光返照是这样子,我们回光返照才能够看到生命的全貌,问题在这里。

  有一个大学教授他教美术的,新生进来进到美术系以后,这老教授第一堂课:

  他说:我们今天学画画,首先要知道一个观念。他拿了一张很大的白纸,老教授在上面点了一个点,问所有学生:你们看到什么?

  所有学生都说:我们看到一个黑点。

教授说:这一张纸有百分之九十九是空白的,你们只看到黑的那一点,你们这样子不可能做一个好的美术艺术学者。
  这意思是说:我们往往失去生命绝大部分的心性,而只是追求生命当中某一个点。这是个问题,你追求这个黑点,结果你不能掌握大局。

  我相信很多人有闭关经验,我们平常在日常生活也不觉得五蕴身心的可怕,但是你一开始摄心的时候,五蕴开始反弹,一定开始反弹。后面那五十阴魔,色蕴有十种阴魔,受蕴有十种阴魔,乃至于受想行识,各有十种阴魔,构成五十阴魔。

  我要告诉大家一个事情,你开始对治它的时候,它就开始抗拒你。所以你看,你越对治,烦恼越重。你平常拜一百拜的时候,你不觉得,你要是一天开始拜一千拜的时候,你一到拜佛时间的时候,你就非常的讨厌,有时候会不想拜佛,有时候不想念佛,甚至于想说干脆出去就好!


 那表示你真正开始用功了。问题是你怎么办呢?
  只有一句话:不要跟着你的感觉走,你该做什么还做什么,就是不管它。

  我们的感觉、我们的想法开始用功的时候,它会变得更强烈,如果你说修行好像都没有什么特别感觉,那表示你都没有在修行,你就是过去的老样子,你以前是怎么样,你现在还是怎么样,只是你这一段时间多了一点善业的力量,积集一点善业,你根本对五蕴的五浊力量没有对治。一个人要对治,他一定先有烦恼的反弹。

  所以你看打佛七的人,越打烦恼越重,这个都是有在用功,因为他把烦恼逼出来。问题是你逼出来以后,你怎么办?

  第一个、你要怎么安住你的心,烦恼一直在干扰你,它告诉你很多事情,它给你很多讯息,你要怎么办?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所以这一句话很好:念念照常理,心心息幻尘,遍观诸法性,无假亦无真。第一个、依止不生灭心,不要跟着你的感觉走,不能拜要他拜,然后你观想这个是虚妄的,开始对治它、破坏它。这就是我们整个《楞严经》第一个依、第二个旋,这二个字你把它参透了,你大概就有资格开始修行了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