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净界法师】【愣严与净土】

菩提心有二种:一个愿菩提心一个是行菩提心!

净界法师


        丁二、宣示法义

  如来正式的宣说指示修学之法,及入门之义。

  (分二:戊一、经家叙意。戊二、如来正说)

  戊一、经家叙意

  结集经典的人,叙述佛陀含意。

  标所被机

在会安心
      

尔时世尊,哀愍会中缘觉声闻,于菩提心未自在者。

  阿难尊者祈请以后,这时候佛陀的心情是怎么样?结集经典的人把它描述出来。

  世尊听了阿难尊者的祈请以后,他生起悲悯心。这地方包括对二种人的悲悯:第一个、一路以来只修学声闻缘觉的小乘之人,他对整个现前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的道理明白以后,他发了菩提心,回小向大。第二种人是对初心的菩萨,初发心的也明白这个道理。总而言之,这二种人都是对菩提心还没有真实很坚固,可能会退转。这指的是在当时与会大众,包括二乘人也包括初心的菩萨。

  当来发心

        及为当来佛灭度后,末法众生发菩提心。

一方面,佛陀在开示这个法,也考虑到生长末法时代,而发起菩提心的初心菩萨。佛灭度以后,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我们现在进入末法时代。
  

末法时代是什么意思?简单的讲有二种意思:第一个意思,外在的环境是魔强法弱的环境,你所接触的外在人事,都不随顺你修学圣道。你要生长在正法时代、像法时代,你在外面走一圈,对你修道没什么太大影响,到末法时代,你到外面走一圈以后,对你修行会产生障碍,因为它诱惑的因缘多,障道的因缘多,鼓励你修道的因缘薄弱。所以从外境的角度,魔强法弱。

  第二个从内在的根基来说,障深慧浅,我们之所以会生长在末法时代,去佛久远,表示我们的烦恼障业障很重,智慧的善根也比正法时代、像法时代的人浅薄。

  从内因为缘的情况之下,构成了末法。

示所说法  
      

开无上乘妙修行路,宣示阿难及诸大众:

  佛陀为了末法时代,跟前面正法时代的二乘跟初心菩萨,开示整个妙修行路。就是一心三观照一境三谛,来宣示阿难尊者及诸大众。

  这个地方讲到菩提心,菩提心古德解释有二种:一个愿菩提心,一个是行菩提心。

        愿菩提心,他基本上只是停留在信解,他的菩提心基本上还没有调伏心中的攀缘,所以是容易退转的,所以叫慧自在。到了行菩提心的时候,他的菩提心有无漏的戒定慧摄持,他没有攀缘心的障碍,所以他的菩提心是坚固的。

这以下,佛陀针对这些菩提心还没有自在的人来发明这以下的道理,就是这个人还搞不清楚状况,这个家找到了,不知道该怎么办的。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什么是初心二决定义呢?(一)


净界法师


    戊二、如来正说   正式宣说圆顿止观的方法(分:己一、总示因心 己二、别显修证)

  己一、总示因心  先作拢总的指示,因地发心的相貌。(分二:庚一、正明二义。庚二、决通疑滞)

  庚一、正明二义。正是说明二决定意(辛一、总征。辛二、别释)

  辛一、总征

  汝等决定发菩提心,于佛如来妙三摩提不生疲倦,应当先明发觉初心,二决定义。云何初心二义决定?

  汝等是包括与会的大众,也包括末法时代的初心菩萨。

  说:你决定要发起菩提心,你真实的要追求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来修菩萨道,成就无上菩提之果。对十方如来所成就的妙三摩提,妙三摩提就是《首楞严王大定》,也就是我们前面说的一心三观,照了一境三谛。

  你能够生起精进勇猛之心,这时候你应该要先明白一个道理。明白什么道理呢?先明白发觉初心,二决定义,当你发起觉(菩提)最初的那一念心,你一定要产生二种决定的理解。

  什么是初心二决定义呢?

  决,一种抉择的意思,智慧的观察;定,是种决定的理解,不能改变;义就是义理。你在刚开始修学的时候,你要去好好的观察这二种的道理,而生起坚定的理解,来当做你修道的基础,所谓的道前基础。

  佛陀在讲修行的时候,他先一个总相的说明,道前基础,好像盖房子先把基础打好,然后再盖一楼二楼。

  辛二、别释  个别解释二决定义

  (分二:壬一、应审观因地发心。壬二、应审详烦恼根本)

  壬一、应审观因地发心 在修学圆顿止观之前,应该审查观照,你这一念心是真实的还是虚妄的发心(分二:癸一、总劝审观。癸二、正示审观)

  癸一、总劝审观

  审观发心  

    阿难!第一义者,汝等若欲捐舍声闻,修菩萨乘,入佛知见,应当审观因地发心,与果地觉为同为异?

  佛陀招呼阿难说:第一个决定义就是,你跟一切众生要真实的舍离二乘的修学方法,而发心修学菩萨乘,来圆满自利利他的功德,最后成就诸佛所证的,所谓的圆三谛理。你应该好好审查你因地的发心,跟诸佛果地的觉悟,是相同还是不相同;你刚开始在因地所发心的是真实的,还是虚妄的.

  劝修无生  

    阿难!若于因地,以生灭心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灭,无有是处!

  假设我们因地的发心是追求一种生灭心,心本来没有生灭,但是你心中产生一个相以后,就生灭。你心中去追求外相,追求来生的福报,追求今生的福报,你心中追求一个有为的事相,这个就是一种生灭心。

  心本来是没有生灭,但跟相结合在一起就变成生灭,你当作这样子是一个最初的发心的话,而最后你是追求诸佛一种不生不灭的功德,那是不可能的,因果要相应!

  有一个西藏上师说,我们整个成佛之道,最初一念发动的力量,是从菩提心发射出来的,你最后的成果还是回到这一念的菩提心。你就知道这个菩提心有多重要,它身为一个整个修学的发射点,最后还是回到这个点,它等于是整个修学的一个根本。

  有一个人问一个雕塑大师,他就站着看这雕塑大师做雕塑。本来是一个木头,雕塑大师拿这一个刀子,就这样左砍一刀右砍一刀,诶!七砍八砍就把这马的头划出来了,二个眼睛炯炯有神;诶!再砍一下,马的四只腿也把它做出来了,脚看起来是栩栩如生,最后尾巴也出来了。这旁边的人就问他说:这本来是一块木头,你怎么就能把它做成马呢?雕塑师说:其实我心中是先有个相,我心中是先有一个马的相状,然后才把这个马雕出来。

  我们做什么事,都是心中有一个愿景,你心中设定一个目标以后,你大概所有的修行都往那个方向汇归。你今天是想一个马,最后你不管怎么做,它一定还是个马,不可能变成一只狗。你今天发愿做一个人,你所有的修行,全部都往这方向走。

  蕅益大师讲:你发心为菩提,一切法趋菩提;发心为名利,一切法趋向名利。

  这个地方就是说:你刚开始第一个,你为什么要修圆顿止观,你的目标在哪里?因为它会构成你未来整个修学的一个方向。这个地方是很重要的,你一定要以不生灭心,来当做你发心的地方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什么是初心二决定义呢?(二)

净界法师


        癸二、正示审观    正式来观察生灭心跟不生灭心的方法,应该怎么判断?什么是生灭?什么是不生灭?

  (分二:子一、立喻。子二、示法)

  子一、立喻

  有作必坏  

        以是义故,汝当照明诸器世间可作之法,皆从变灭。阿难!汝观世间可作之法,谁为不坏?

  这以下佛陀讲出一个譬喻说什么是生灭,什么是不生灭。

  也是因为这样的一种因果相应的缘故,如是因、如是果的缘故,你应当好好的去观察明了这一切有为的器世间,包括万事万物。只要是可做之法(有为的),他有生住异灭,有生起、有变化、有消失,只要有生起变化消失的,最后一定会变化就会消灭。这些有为的可做之法,到底有什么东西是不灭的呢?

  你看房子盖了几百年后,这个房子消失掉了,一棵树生起来,没有多久这棵树也消失掉,这是生灭法。

  无作不坏  

        然终不闻烂坏虚空。何以故?空非可作,由是始终无坏灭故。

        但是我们终究没有听闻,虚空有烂坏的情况。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虚空是不能创造出来的,它本来就没有生,自然就没有所谓的变化,最后也就不会消失掉。

  这一段,蕅益大师他讲到一个观念:他这句话的观念在汝当照明这四个字。

  蕅祖说:佛法的修学在于内心的觉悟,而这个觉悟一定要你自己去观照,别人不能取代你。你看佛陀说汝当照明,你应该要好好的去观察,不是我帮你观察,是你自己要观察,观察什么是生灭的,房子是生灭的、树是生灭的、但是虚空是不生灭的。一种是可造作的,一种是不可造作的,先把这个观念找出来,而且这个观念是你自己要去观察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你的内心世界是清净本然,怎么就有色身呢?

净界法师


     子二、示法   这地方的譬喻就正式的把它显示在我们的五蕴身心,什么是生灭,什么是不生灭,把前面的譬喻,把它显示在身心世界。(分二:丑一、简妄生灭相合可作喻。丑二、依无生灭性合虚空喻)

  丑一、简妄生灭相合可作喻  拣别虚妄的生灭它来合前面,可作之法的譬喻(分二:寅一、指妄总标。寅二、约义别释)

  寅一、指妄总标

  四大之体  

        则汝身中坚相为地,润湿为水,暖触为火,动摇为风。

  这个地方跟前面有关系,就是观相元妄。只要你心中有一个相状,追求一个我相、追求一个人相,这个都是生灭的。

  比方说:我们现前的色身,这种坚固之相是地大,包括肌肉筋骨,湿润之相是水大,包括我们的津液、精血,暖触之相是火大,包括我们的燥热温度,动摇之相为风大,包括我们气息的运转。

  纠缠成浊  

        由此四缠,分汝湛圆妙觉明心为视、为听、为觉、为察、从始入终,五叠浑浊。

  由此四大相互的缠绕,交互的作用而产生一个色身。

        说:你的内心世界是清净本然,怎么就有色身呢?就是你一念妄动以后有四大,有四大以后相互的作用,就变成一个色身。有了色身以后就分汝湛圆妙觉明心,就产生了区隔,六根的作用就把我们不生不灭的本性相结合,就产生了六根的作用。就分成在眼叫作视、在耳叫听、在身叫觉、在意根叫察。从最初的流转到最后的成佛,就构成一种五重的浑浊之相。

  我们一念心性,因为一念的妄动而产生第八识的相分(四大之相),而这相分的牵动就产生第八识的见分,而构成一个生灭与不生灭和合的阿赖耶识。这就是因为我们追求相状,就构成一个生灭的开始的阿赖耶识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清净的水也就在污水当中!

净界法师


        寅二、约义别释 (分二:卯一、通示浊义。卯二、别解浊名)

  卯一、通示浊义  先拢总的解释污浊之义。前面说五叠浑浊我们身心世界有五重的浑浊相状。

  法体圆明

       云何为浊?阿难!譬如清水,清洁本然,即彼尘土灰沙之伦,本质留碍,二体法尔,性不相循。

  什么叫做污浊的涵义?阿难!比方说,有一盆清澈的水,这个水的本质是清洁而没有污垢的,本来就清洁的。

  蕅益大师解释说:这清洁的水比喻的是法性的五蕴身心。

  清洁本然,即彼尘土灰沙之伦,本质留碍。

就在这清洁的水旁边有一个大地,这大地上有很多的泥土灰尘细沙之类。这是比喻九法界虚妄的五蕴身心。尘土灰沙这一类的东西它的本质是障碍的,也就是说清水跟沙土这二种本质,是不互相随顺的。因为一个是无障碍的,一个是障碍的;一个清净的水,一个是有障碍的沙土。
  
先讲出这种差别,以下再讲这二个之间的相互作用。

  因执成碍  

        有世间人,取彼土尘,投于净水,土失留碍,水亡清洁,容貌汩然,名之为浊。汝浊五重,亦复如是。

  这时候有一个人,他把地上的泥土跟灰尘拿起来,就把它投到清净的水中,这时泥土跟水就混为一体,这时候会产生什么样的作用呢?尘土失去了它的一个障碍的体性,因为尘土跟水在一起,它多少也能够流动,清澈的水也失去它清澈的本质,它的容貌开始变得昏暗,变得迟钝,这个就是污浊的含义。而我们身心世界五重的污浊,亦复如是。


这一点在整个修行当中是很重要的,当我们在了解我们身心的污浊的时候,从佛陀这一段经文来看,就是说:所谓的污浊是我们本来是一个干净的水,后来丢了泥土下去,把二个搅拌以后,水跟泥土混合以后变成污浊,本来是一盆干净的水,后来把它丢泥土下去。
  
蕅益大师解释说:其实这个意思就是,清净的水也就在污水当中。

  我们的五蕴身心的确很污浊,但是你离开了五蕴身心,你绝对找不到那真实心性,你找不到!因为五蕴身心现在跟你的清净本性二个混在一起,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清净的水当中有泥土,泥土堆当中也有清净的水。

  这话什么意思?我们起的一个贪欲的烦恼,或嗔恚的烦恼,这个烦恼当中其实有清净的本性在里面,清净的本性也有烦恼在里面。

  佛陀在讲一个观念,什么观念?

  从本经的角度,它不强调断烦恼,断烦恼就完了!你看小乘讲断烦恼,大乘佛法非常反对讲断烦恼。小乘佛法动不动就把第六意识给灭掉,你第六意识会起烦恼、会打妄想,我就从现在开始什么都不想。其实不是这样子,因为你那污浊的水里面,有清净的水在里面,这很容易错损菩提,大乘佛法是讲转烦恼。


诸位要知道这个转跟断是不一样的,烦恼起来你要转它,转念念佛或者回光返照,你从什么地方来?把烦恼的势力转到去拜佛,转到对诸佛菩萨的皈依,对众生的悲愿,这个是个转字。这个地方大家要掌握这个思想。
  
所以为什么我们这个地方讲不迷、不取、不动,第一个、不迷回光返照,然后再把这烦恼的势力转到三宝的势力去。

  佛陀解释这污浊的意思,蕅益大师说:这一段经文的重点在清净的水全部都在污水之中,你把污浊的水灭掉了,清净的水也没有了。

  佛陀前面在讲理想化佛性的时候,我们这一念心是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但讲到现实面讲到人性的时候,佛陀说:我们这一念心是真妄和合,真中有妄,妄中有真。那我们怎么去转,这以下的方法就很重要,怎么转烦恼成菩提?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被色身所转,就构成我们内心当中第一层的劫浊!

净界法师


   卯二、别解浊名

  本经在整个大乘佛法当中它的一个定位,古德说是,开悟的《楞严》、成佛的《法华》。整个修学过程都是要依止《楞严经》来大开圆解。从开悟当中我们才能够真实掌握整个修学的方向。《楞严经》是开悟,那它所悟的道理是什么呢?

  我们可以从二个地方来说明,就是内外、真妄这二个方向来加以说明。

  首先我们讲到真妄的问题。

  佛法它的确是有一种真实的功德,跟一个虚妄的相状。真实的功德跟虚妄的相状,其实主要的是由我们一念心来决定的。这个怎么决定?这就讲到内外的问题,我们一念心跟外境接触的时候,当我们是向外攀缘的,那当然就是虚妄,我们能够回光返照,我们就安住在真实。所以古人说:真跟妄是不隔一条线。因为真实的功德也是它,创造虚妄的、创造痛苦的也是它,就在你一念之间。
  所以本经,基本上它的基本思想就是回光返照,正念真如,安住在一种真实的功德。也就是说,我们刚开始修学,你一定要把整个修行的方向要确认。古人说:你要认清路头。你未来的路走得是快是慢,这个都无所谓,但你一开始方向走错了,你一开始就向外攀缘,那你后面的修行全部完蛋了!依止生灭心为本修因,整个功德都是生灭都是虚妄。所以说在修学的过程当中,本经可以确认一个佛弟子一个很正确的,很真实的方向,这个是很重要的。

  卯二、别解浊名

  这一科是个别解释,在我身心世界,这个五浊的一个差别名称。浊的意思,前面有讲过,浊有二层意思:一、染污义,我们这色受想行识,产生了一个干扰,会染污我们的心性。二、障碍义,它会障碍我们内心的功德,使令内心的功德不能显发出来,所以叫做浊。

  (分五: 辰一、劫浊。辰二、见浊。辰三、烦恼浊。辰四、众生浊。辰五、命浊)

  五浊刚好是配五蕴:由色蕴产生劫浊,乃至于识蕴产生命浊,由五蕴而引生五浊。

辰一、劫浊
  劫浊是依止色蕴而生的,色是包括一切有执碍的色法,包括内五根外六尘。我们于色蕴的执取,而创造了劫浊。

  阿难!汝见虚空遍十方界,空见不分,有空无体,有见无觉,相织妄成,是第一重,名为刧浊。

  阿难!汝见,见指的是第八识的见分,其实这个见包括了整个见闻嗅尝觉知,整个六根明了的功能。虚空指的是第八识的相分,所见一切的色身香味触法,一个是能见,一个是所见。这二个其实每一个都普遍在十方世界当中的,这二者的关系是怎么样呢?是空见不分。也就是说空中有见,见中有空,它们二个不可以分开的,彼此也没你我的边际。当我们的心去攀缘虚空的时候,我们不能够说,这是见,这是虚空,其实二个是不可分开的。

  有空无体,如果单单只有所见的虚空,而没有能见的见,那么虚空之相是不能显现出来的。同样的道理,有见无觉如果单单只有能见的见,而没有所见的虚空,那么能见的功能也不能够显发。所以它们二个必须相织妄成,空跟见必须要相互作用,就像一个经线,一个纬线,一个纵一个横,二个才能构成一个时空的相状。这就是我们一念心性当中,产生第一重的污浊之相,名为劫浊。
  这段经文主要的意思是说:我们修菩萨道,你说拜佛是谁?当然还是我们这一念心在拜佛;你去布施,布施当然不是你身体可以布施,是你那一念心布施。

  你的心态是很重要,心态决定你的状态,你用什么样的心态来布施呢?你用什么样的心态来念佛,就影响的你整个修行的功德,是真实是虚妄。

  在本经当中就是说:你整个修行的起跑点,第一个出发点是很重要,你起跑点错了,你整个后面前全部错了,你要依止不生灭因为本修因。在讲不生灭心之前,佛陀先讲什么是生灭心?

  假设我们今天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色身来做出发点,我为身体健康去拜佛,我为身体健康去持戒,那你就完了!成就一个劫浊,因为这劫浊是色蕴,你的心跟着色蕴在动。我们每一个人出生,一定有一个色身,这个色身没有错,色不迷人,人自迷,色身是没有错,但是你执着色身的时候,你被色身所转,那么你就构成我们内心当中第一层的劫浊。

劫浊是什么意思?
  就是一种时空的障碍。我们生命本来没有过去,也没有现在,也没有未来,也没有所谓的极乐世界、娑婆世界这种空间的障碍,但是我们对色法的执取以后,这个障碍就产生了。我们迷执整个色蕴,使令我们在身心世界,产生时空的障碍,而诸佛菩萨因为超越了色蕴,所以他没有劫浊的问题。

  这个地方先把我们要远离的,第一重的障碍劫浊破坏,当然就是要远离色蕴的执取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