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净界法师】【愣严与净土】

一念心性,不是绝对性的自然,也不是绝对性的因缘!

净界法师


    壬二、破二执  破除过去凡夫跟外到所执着的因缘跟自然。 (分二:癸一、正破二执。癸二、悟本俱非)

    癸一、正破二执(分二:子一、约头破。子二、约狂破) 今初

    子一、约头破  头指的是我们众生本具的性德;狂是约着妄想。

    破自然   

    阿难!演若达多,头本自然,本自其然,无然非自,何因缘故,怖头狂走?

    佛陀首先破除外道的,这种绝对的自然论。

佛陀说:阿难!比方说,以演若达多这个人来说,如果他头绝对属于自然而有,自然而有。说:我们众生本俱的心性,是本来就俱足的,这个没有任何的因缘可以谈,就是自然当中不能谈因缘。既然是这样本自其然,无然非自,既然头是绝对自然而有的,不容许有因缘的理论在里面,那就表示说,你无始无处都是自然有才对啊!既然它绝对自然,那只要有一个时,一个处不属于自然,就表示不是绝对自然;既然是自然而有,它必须要随时随处都要自然有,只要有一个时间不是自然有就不是自然。既然它随时随处都自然有,那何因缘故,而怖头狂走?既然他的头是真实的,绝对性的自然而有,那又是什么原因使令他,认为他头不在而产生恐怖,而到处的奔走呢?为什么圣人照镜子的时候不会奔走,为什么我们凡夫照镜子的时候会奔走,如果绝对的自然,那他为什么会迷惑呢?他就不应该有迷惑。如果我们这一念是绝对自然,那我们就不应该迷真起妄。所以自然不能离开因缘,所以绝对自然的思想是错的。
    破因缘   

若自然头,因缘故狂,何不自然,因缘故失?本头不失,狂怖妄出,曾无变易,何藉因缘?
    绝对因缘也是错,破绝对因缘。

    说是若自然头,因缘故狂,假设头是自然而有,他只是一时照镜子的因缘而生痴狂,那何不自然,因缘故失,那又为什么自然之头,不会因为照镜子的因缘,而失掉他的头呢?他的头为什么没有真正的失掉呢?如果是绝对的因缘,那么就是缘生缘灭的东西,绝对的因缘,他的头应该完全失掉。如果我们这一念心是绝对的因缘,那我们佛性应该要失掉,我们永远找不回来,应该被无明妄想全部破坏掉,就是何不自然,因缘故失。

    本头不失,狂怖妄出,其实他的头是一直存在的并没有失掉,他只就是一念的痴狂之心,而不敢直下承当而已。所以说曾无变易,我们的头部其实没有任何的变化,也就是说,我们这一念心,不管我们随顺妄想的因缘,到三恶道去,到了各式各样的地方,其实我们的真如本性没有失掉。所以你不能够说何藉因缘,你不能够说他是绝对的因缘,也不可以。
    所以我们了解这一念心性的时候,它不是绝对性的自然,他也不是绝对性的因缘。这个要注意!

    从修行的角度,你要先站在不变自然的角度来谈因缘,就是称性起修。我们先相信自己有佛性,刚开始是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其体无别。我们讲自然跟因缘是不二的,但是你修行的角度,先肯定自然,我们的本性没有失掉,然后从这个地方再假借因缘来开显。先求不变,再求随缘,从不变的角度来谈随缘,这个是个观念。

    前面是从一个觉悟的角度来探讨所谓的因缘跟自然。这以下是从迷惑的角度。狂就是痴狂之性,比喻我们众生一念的无明妄想。

    子二、约狂破

破自然  
    本狂自然,本有狂怖,未狂之际,狂何所潜?

    先破绝对的自然,说:本狂自然,从一个无明痴狂的体性来说,如果它是绝对自然而有,说:妄想痴狂是绝对自然而有本狂自然,那么本有狂怖那就表示说,我们本来就俱足痴狂之性。那这样讲,痴狂之性既然本来俱足,那应该时时刻刻都出现才对阿!不管你是凡夫,不管你是成佛,既然狂性是自然,那应该经常表现出来才对啊!因为它自然而有嘛!

    未狂之际,狂何所潜,假设它已经回光返照了,消灭了狂妄之心,那么它原来那狂妄之性又潜伏在哪里呢?说:一个人成佛以后,他把无明妄想破坏了,那么它无明妄想又跑哪里去呢?既然是自然,自然就不应该消失掉啊!所以无明妄想也不是自然而有,不能讲自然。

破因缘   
    不狂自然,头本无妄,何为狂走?

    破因缘。既然在没有痴狂之前找不到痴狂之性存在,那就表示它不是自然而有,所以头本无妄,何为狂走,既然头本来就没有痴狂,那么又是什么因缘而狂走呢?使令他生起痴狂真正的因缘到底是什么呢?其实也找不到原因。我们说,无明妄想是因缘生,那是什么因缘而生呢?请你道一句。你又找不到它最初的因缘,是觅之了不可得,所以无明妄想也不是因缘。

    妄想为什么它非自然?因为真不起妄,真实的心不生起妄想,所以它不是自然。那么妄想为什么非因缘呢?因为妄本无因,它没有生起的原因,所以你不能够说它是因缘。

    佛法是对于对立性的、决定性的自然跟因缘是破坏的,但是对于回归一念心性,谈到不二,理具不碍事造,事造不碍理具,这个因缘自然,佛陀是肯定的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只有事修没有理观,你很吃亏的!

净界法师


    癸二、悟本俱非

    当我们觉悟的时候,我们知道头部是本来俱足的,它本来没有失掉的。

    若悟本头,识知狂走,因缘自然,俱为戏论。

    总结:当我们能够真实的觉悟,头自始自终都没有失掉,所谓的知真本有。我们的真如本性,不管是怎么样的打妄想,心性是永远没有失掉的。第二个识知狂走,我们又能够了解到一念的痴狂之心而产生了狂走,而这个痴狂之心是虚妄不实的,达妄本空。所以你能够达妄本空,又能够知真本有,你就知道心外求法的因缘,心外求法的自然,通通是戏论。但是心内的因缘,跟心内的自然,是真实的道理。

  这个地方等于是把达妄本空,知真本有,知真本有就有一点自然的味道,因为真实本性是自然而有,你怎么弄它都不会失掉,你造什么杀盗淫妄,你还是可以成佛。达妄本空就是有点因缘,它缘生缘灭没有实体。

  所以你要知道我们这一念心,是理具、事造,两重三千,同居一念心性,从一念心性出发,称性起修,全修在性,你说因缘,说自然,通通对;你要心外求法,说因缘,说自然,通通不对。它的关键点在于你是向外攀缘,还是你是回光返照,关键在这个地方。

  我们讲说开悟的《楞严》,成佛的《法华》,其实它整个开悟的过程在前面三卷半。这个很多重要关键,诸位都要好好的体会,因为这对你未来的修行,乃至于在临命终的时候,在临命终的时候,你所有的境界都现前,你怎么观照,就影响到你是不是生起正念。

  我讲实在话,你跟妄想抗拒,你不是它的对手。蕅益大师讲:你跟它对立,你绝对不是它的对手,你要有善巧方法。

  你说:你无始劫来薰习很多的烦恼,很多的妄想。你临命终的时候,你能够不随它转,那你一定要有观照力。你说:你用佛号去压它。我保证你不是它的对手,你只有事修,你很难达到临终正念,因为它的势力太强,它无始劫薰习而成,你念佛只有今生栽培。

  所以你只有事修没有理观,你很吃亏的,你面对无明妄想,你很吃亏的,你不是它的对手。但是你有理观的时候就不一样了,身为一个没有根缘的妄想,你要掌握它的原则,你很快把它照破。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修习观照力的一个主要因素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虚妄跟真实是怎么判断呢?

净界法师


    我们有很多人都会讲到一件事,说是一切的宗教其实都是劝人家为善的,所以是没什么差别的。但事实上,我们一个佛弟子,当然我们会不断的去修学善业,来积集我们的资粮,比方说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我们在修学这个善业的时候,从表面上来看,我们的确跟ji 督教、天主教,看起来是没什么太大的差别。但是从心态上来说是完全不一样的心态,因为我们在修学善业的时候,我们内心会有一种智慧的观照。

    所以我们在讲外道他在修学善业,事实上他只有安乐道,没有解脱道,他能够从善业当中成就安乐的果报,但是他在修善的过程当中,不能够去破坏我们的烦恼障、业障、报障,没有这种破障的力量。

    但是佛弟子在修学善业的时候,一方面能够成就安乐,另一方面能够成就解脱。所以这智慧的理观,在整个佛法的修学当中,就扮演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在解脱道,它可以说是一个主导者。

    所以我们在研究一部经典,一定要掌握它的中心思想,这部经应该生起如何的观照。从本经来说,它观照的方法,主要的就是有四个字:内外真妄的观照。

  我想我们研究本经,一路走来你会发觉,佛陀在讲到整个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这一切因缘所生法的时候,他是习惯性把它分成内跟外的差别,分成真跟妄的差别,这个很清楚。

    所以我们刚开始要把这生命的相貌,分成外在相貌跟内在的体性。外在的相貌基本上是虚妄的,内在的体性是真实的。虚妄跟真实是怎么判断呢?虚妄的东西是变化的,你看到这个东西,看起来非常庄严,明天就产生变化。所以凡是会变化的东西都是属于变化的,你看空中的浮云,它一下子变成一个兔子,一下子变成一只老鹰,这个都是虚妄相;但是真实的东西它是不能变化的,它不能有生灭相。

    所以我们在观的时候,这所谓的内外真妄是二个次第,刚开始我们要把这外在的环境,观察它是虚妄的,而我们这一念明了的心是真实的。远离对外境的执取,因为它是变化的,变化的东西你不能安住的,你一安住的话你很痛苦,因为它是变化的,它是不安稳性的,所以我们在平常的时候经常观察,尽量不要去攀缘外在的相貌,因为你掌握不了它,你控制不了它的。

  我们远离外境以后,我们开始进入到内心世界了,我们开始把心带回家了,但是我们面对内心的时候,我们发觉我们内心,外在的妄想又是虚妄的,而内在的真如才是真实。所以内心也有外在跟内在的差别,所以你进一步也是要远离你内在的妄想,而最后找到你真实不生不灭的本性。所以它是远离外境,远离内在的妄想,最后回归我们最初的本来面目,而这个就是整个十方诸佛菩萨,整个修学的一个真正的安住的处所。

    所以为什么本经它有资格讲,它能够成就《修证了义》,它能够成就《诸菩萨万行首楞严》,就是它真实在清净的本性安住下来。

  这个地方从安住本性,而破除一切的障碍,这个是整个本经的中心思想,就是你一定要先找到,你的不生灭心为本修因,你要找到你生命最初的根源是什么?这是本经一个非常重要的修学思想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我们重点在不随妄转,不随分别!

净界法师


        辛二、合法结显

  合法,把前面演若达多的譬喻,来合以下之法;结显,结显现前这一念心性跟无明妄想这二种,都是非因缘非自然,作一个总结。把因缘跟自然这二种道理,前面讲的很多,这个地方作一个总结。(分二:壬一、直结法。壬二、重简非。壬三、正指是)

  壬一、直结法      直接作结示,结示它的法要

  是故我言三缘断故,即菩提心。

  到底是一个什么样道理的缘故呢?我们前面讲到非因缘非自然的时候,就得到一个结论。说:我们这一念心是有真跟妄二种差别,真妄当中的理解就是,我们要真实的相信达妄本空,知真本有,也就是因为达妄本空,知真本有的缘故,所以佛陀才说:三缘断故,当下就是菩提心。

  这一段经文蕅益大师说是比较略,事实上它的原文应该是包括了,前面所说的汝但不随分别,世间、业果、众生三种相续。三缘断故,三因不生。则汝心中,演若达多,狂心自歇,歇即菩提。

  这个地方的意思就是说:我们重点在不随妄转,不随分别。

  我们大乘佛法的修学,其实是有二个不同的法门:比方说,比较渐教的次第法门,渐教法门在修学的过程当中,他是先从事修开始,他会告诉你先持戒、然后修定、然后再修慧,先从信仰。我为什么持戒呢?因为我害怕当来痛苦的果报。从一种相信造业,造善能够构成就安乐的果报,造恶能够成就痛苦的果报,依止这样的信仰,我们开始修戒定慧。但是这样子对烦恼本身是一种压抑的作用,这个是渐教法门,他先从事修下手。

  圆顿法门他的思想不是这样,他先从智慧,也就是我们这个地方所说的,先知道达妄本空,知真本有;妄想是本来没有的,真如是本来俱足的,从这一念的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你真实的能够觉悟到这样一个离念的心体,然后产生一种观照的智慧,开始修禅定,开始修智慧。也就是我们本经所说的:先从不迷、然后再不取、再不动,由理观而带动事修。

  所以我们看其实这个地方,已经道出的本经修学的纲要,就是先从不随分别,然后才三缘断故,最后三因不生,最后狂心自歇,歇即菩提。它整个下手处,是先有智慧的观照,然后再慢慢的透过念佛持咒来安定你的心,最后再修四根本重戒调伏你身口的过失。它的次第是先不迷、不随妄转、然后再不取、再不动,这个是佛陀在整个前面的经文作一个总结,它的一个修学次的总结。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这才是真实的中道了义无戏论法!

净界法师


        壬二、重简非  重新来简别,对因缘、自然一种错误的认知

  简非因缘  

        菩提心生,生灭心灭,此但生灭;灭生俱尽,无功用道。

  假设我们对整个修学,我们对内心的世界是这样理解的,当我的圣道相应的菩提心生起的时候,这时候凡夫有漏的生灭心,才开始消灭,菩提心把我有漏的生灭心给破坏了。你如果做如是理解,那又落入了一种对立的生灭之法,那这个就不是本经的修学意思,那是渐教的法门。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去了解真正的中道了义无戏论法呢?灭生俱尽,无功用道。

灭生俱尽也就是说,你要知道所谓的灭、所谓的生都是不可得。说:菩提心生起,妄想心灭掉,其实这个都不可得。其实菩提心是众生本俱的,哪有什么生起呢?无明妄想是本来空的,哪里有所谓的灭呢?你能够知道,法本不生,今则不灭,一念心中妄想本来就没有,而菩提心本来就是我们俱足的,而这样子来任运的随顺正念真如,这才是真实大乘的无功用道。
  这个地方是说出我们对真妄的一个理解,这地方就简别这种因缘的对立。说是用清净的菩提心,来破坏杂染的生灭心,这是不对的。

  简非自然

  法  说  

       若有自然,如是则明自然心生,生灭心灭,此亦生灭。

  假若有(这个有是作也),假设你作自然之想,很清楚的、很分明的,实际上有一个自然的菩提心的心体生起,而且也分明的知道有一个个真实的生灭心消灭,这样子也是落入对立之法。

  譬  喻  

        无生灭者,名为自然,犹如世间诸相杂和成一体者,名和合性,非和合者,称本然性。

  所谓真正的不生不灭,叫做什么呢?名为自然,它必须是任运的随顺真如,而内心平等,没有任何对立,这样才是真实的自然。这以下讲出一个譬喻说:如果你一定是说以无生灭为自然,以有生灭为因缘而形成对立的话,这就好像世间上诸多的万相,这当中有些是互相掺杂而合成一体的。比方说,有的药丸是由很多很多的药物而组合而成的。你说这个是和合性,这和合性比喻因缘。非和合者,有的物体是单一构成的,比方说地水火风,它各有各的个体。非和合是比喻本然性(自然性)。你这样子讲又落入了一种,所谓和合性跟本然性的对立。
  这个地方佛陀花了很多很多的时间,对一个初心菩萨建立一个达妄本空,知真本有的信心。就是你在刚开始修学的时候,你要深信: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也就是说,你深信你现在在打妄想的这一念心,其实它的本质就是真如,它只就是一念的迷,而产生很多假相,假设那一念迷情被你破坏了,那么它又恢复它原本真实的功德。这就是说明真妄不二的道理,而我们初学者对这个要生起真实的理解,不是离开了妄想,而另外有一个真心,不是这个意思,就是即妄而显真,这才是真实的中道了义无戏论法。

  壬三、正指是  佛陀正是要指出对因缘自然的正确理解

本然非然,和合非合;合然俱离,离合俱非,此句方名无戏论法。
  这一段等于是把前面佛陀讲了很多很多的,因缘跟自然的观念作一个总结。

  本然非然这一段是一个单遮,单方面的遮止。本然指的是自然。也就是说你说它是自然,其实它也不是真正的自然,因为你要经过修证它才能够显现。众生虽然佛性本俱,但是要假借修证才能够开显,修德有功,性德方显。所以你说它是真正的自然,是不对的!这个地方遮止自然。

  和合非和这个地方遮止因缘。你说它是真正的因缘,其实它也不是真正的因缘,因为它的功德是它本来俱足的,你只是把妄想消灭了,让它恢复它的本来面目,也没有从外而得,所以你也不能够说是因缘。

  合然俱离这个指双遮。合指的是因缘,然是自然。也就是说你对心性的了解,只有离开了对和合对因缘的执取,才能够真实的显现出来。这双遮因缘跟自然。

  离合俱非这一段是双遮双照。离是离开因缘自然的执取;合,合者即也,当下即是因缘,即是自然。所以你必须要非离非即,一方面离开因缘自然的执取,一方面在修学的过程当中,又不妨假借因缘自然的方便,来开显真如本性。远离它的执取叫双遮,但是又假借因缘自然的方便来开显,是双照。透过双遮双照,这才是真正的大乘的中道了义,无戏论法。这才是我们对我们现前一念心性最完整的了解。
  佛陀对于我们这一念心到底是什么相貌,花了很多时间,因缘、自然,有时候讲不是因缘,不是自然,有时候讲其实它也是因缘,也是自然。

  我们这样子讲好了,如果你心外求法,那什么都不是,你离开了你这一念清净的本性之外,去追求因缘,也错!追求自然,也错!什么都错!那真的是开口便错,动念即乖。如果你把心带回家以后,这个时候你说它是因缘也对,你说它是自然也对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只要你法法消归自性都对!

净界法师


    壬三、正指是  佛陀正是要指出对因缘自然的正确理解

  本然非然,和合非合;合然俱离,离合俱非,此句方名无戏论法。

  这一段等于是把前面佛陀讲了很多很多的因缘跟自然的观念作一个总结。

  本然非然这一段是一个单遮,单方面的遮止。本然指的是自然。也就是说你说它是自然,其实它也不是真正的自然,因为你要经过修证它才能够显现。众生虽然佛性本俱,但是要假借修证才能够开显,修德有功,性德方显。所以你说它是真正的自然,是不对的!这个地方遮止自然。


和合非和这个地方遮止因缘。你说它是真正的因缘,其实它也不是真正的因缘,因为它的功德是它本来俱足的,你只是把妄想消灭了,让它恢复它的本来面目,也没有从外而得,所以你也不能够说是因缘。
  合然俱离这个指双遮。合指的是因缘,然是自然。也就是说你对心性的了解,只有离开了对和合对因缘的执取,才能够真实的显现出来。这双遮因缘跟自然。

  离合俱非这一段是双遮双照。离是离开因缘自然的执取;合,合者即也,当下即是因缘,即是自然。所以你必须要非离非即,一方面离开因缘自然的执取,一方面在修学的过程当中,又不妨假借因缘自然的方便,来开显真如本性。远离它的执取叫双遮,但是又假借因缘自然的方便来开显,是双照。透过双遮双照,这才是真正的大乘的中道了义,无戏论法。这才是我们对我们现前一念心性最完整的了解。

  佛陀对于我们这一念心到底是什么相貌,花了很多时间,因缘、自然,有时候讲不是因缘,不是自然,有时候讲其实它也是因缘,也是自然。

我们这样子讲好了,如果你心外求法,那什么都不是,你离开了你这一念清净的本性之外,去追求因缘,也错!追求自然,也错!什么都错!那真的是开口便错,动念即乖。如果你把心带回家以后,这个时候你说它是因缘也对,你说它是自然也对!
  比方说:唐朝有一个叫怀让禅师,他去参学六祖大师,六祖大师看到他二话不说,就直接考他对内心世界的了解。他说:你从什么地方来?

  我们的五蕴身心世界,从什么地方来?

    怀让禅师说:说似一物即不中。

  六祖大师继续问他:还有修证否?

怀让禅师回答:修证即不无,染污即不得。
  六祖大师说:只此不染污,即是三世诸佛之所护念。

  怀让禅师第一次答,我们这一念心性的时候,他说说似一物即不中,这一句话已经道出他中道了义的无戏论法。离缘真如,当你回归本性的时候,是离言说相的,你不能讲话的。但是离言说相,到底有没有错认消息,也没人知道。

  所以中道了义无戏论法真实体性的安住,是没有言说相的,是惟证方知的。

  所以六祖大师继续问,他说:那有没有可以修证的过程呢?

  他说:修证即不无。

  修证即不无就是讲因缘,的确是可以修证,你看我们刚开始烦恼很重,当烦恼现前的时候,我们常常说,烦恼最怕你回光返照。因为它没有根,烦恼只是一个虚妄的假相,那你只要问它一句话说:你从什么地方来?它就完了!因为你觅之了不可得。

所以我们经过一次一次的观照,诶!烦恼真的淡薄了,正念加强,那就是修证。心念透过你的观照,你发觉你的心态每天在改变,思想观念在改变,那这个就是因缘。你的昨天的你跟今天的你不一样,你看到一件事情你产生想法,你昨天的想法跟今天的想法不一样,那真的是修证即不无,的确是有它的功德相。但是染污即不得,回归到那一念本体的时候,你不管怎么修证,那清净的本性是完全没有改变。
  你要能够回归到一念心性,你说它是因缘,有它断恶修善的功德,也对!你说它自然,其实不管你断恶修善,还是你本具功德的开显,只要你法法消归自性都对。因缘跟自然,这个运用是很广。

  日本有一个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他有一天去参访一个日本老禅师。跪在老禅师面前说:请大师开示管理之道。他本身就是经营之神。禅师在开示的时候,他很少用讲话的,他就拿一个杯子给松下,说:你帮我把这杯子拿着。他就帮他倒茶,倒了以后就请他把这茶喝下去,喝了以后又到了一杯,又请他喝下,又到了第三杯,又请他喝下。这个松下也是悟性很高,他说:谢谢禅师,我知道怎么管理了。

因为杯子本来是空的,无为,倒满了以后就是有为,那你喝下又变成无为。自然就是无所为,因缘是有所为。当我们去管一个人,到底是要主动积极有所为,还是要保持默然无所为?这个就是要平衡。
  我相信做过执事、管理人都知道,我个人也带过人,很多事情你不能管,愈管愈糟糕,你只有默然!有些事情是不能处理的,越处理越糟糕,让时间过去就ok了。但是有些事情你不处理不行,不处理更糟糕。那就是要考虑到一个人的智慧,到底是要有所为,保持因缘的造作,还是保持一个自然的无为。

  这个我们有一原则,是这样子。基本上来说,我们大乘佛法在修学的过程中,面对过程是要强调因缘,要主动积极。你看我们讲,凡事尽心尽力,但是面对结果,我们的态度是保持自然,成败交给业力。所以我们对过程的态度,跟面对结果的心态是不一样的,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其实调伏其心就是因缘跟自然,一个空观,一个假观,这二种而已,没有第三种。

  这个地方,其实佛陀已经把整个调心的方法道出来了。当然正式的修学是在下一科,但是这一科其实已经把这个轮廓,把它说出来了。通过双遮双照,来讲到中道的无戏论法。
  

这一段等于是把因缘跟自然的观念全部做一个总结,也可以说是把整个一大科如来藏妙真如性圆三谛理的整个思想,到这个地方告一段落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