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圆因老法师《听经札记》

续 30

附件

1.jpg (602.43 KB)

2009-5-6 16:06

1.jpg

2.jpg (487.77 KB)

2009-5-6 16:06

2.jpg

3.jpg (561.43 KB)

2009-5-6 16:06

3.jpg

TOP

续 31

附件

1.jpg (517.7 KB)

2009-5-7 13:11

1.jpg

2.jpg (503.31 KB)

2009-5-7 13:11

2.jpg

3.jpg (521.85 KB)

2009-5-7 13:11

3.jpg

4.jpg (80.92 KB)

2009-5-7 13:11

4.jpg

TOP

续 32




    641,△ 三学等用是戒定慧三学要同时修,三学展开来有无量无边法门,清净无染即是戒,戒律记不得无关宏旨,心对境时心不动,八风现前心如如不动,心如仍存有不动的念头,心还是动了,一切境界现前清清楚楚,一点都不沾染即得到解脱。若知戒定慧了不可得的时候即是无分别智现前,知一切万法同一性体,不但三学等用,万法皆等用。佛在经中如此苦心教导,六根接触六尘时考验我们的功夫,解后起修,如不修与不解无异,境界来了即是考试,念念都在考试。



    642,△经云:「住出世法世法无染」。经中常用莲花作比喻,莲花生长在污泥里,以污泥比世间、有情世间与器世间,水比作知正觉世间,必须连佛菩萨的出世间都要舍。如自己觉得我现在是菩萨,仍然住在知正觉世间。佛菩萨游戏人间,利乐一切众生,我们何尝不能作。

    643,△智慧是体,慈悲是推动力,神通是善巧亦是教授法,凡是令我断惑证真开悟的都是佛身,六尘境界亦是佛身,此世界又何尝不是六尘说法,如耳根利,听到树声亦能开悟。

    644,△ 佛有三世平等法性,平等性中明去来今,十方三世之事佛均明了,本性中如此,十方平等,三世平等,佛佛道同。三世十方是凡夫的知见,十法界是由一真法界变现出来的影子,是虚妄不实的。佛已为所有众生都受过记,何以故?佛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当成佛,又说末法时期净土成就,这些教示要学佛人善于体会,方能得益。

    645,△ 说到定力,凡夫也有,定的境界不相同而已,凡夫将五欲六尘境界当作真的,心定在五欲六尘之中,故见不到佛的境界。从前佛在祇园精舍见蚁而笑,谓弟子曰,蚁身已阅七佛世仍为蚁身。因蚁是定在蚁的境界,始终无法脱蚁身。人亦如是,人想生天的不多,想生净土的更少,一生混混沌沌,饱食终日,无所用心,无大善恶,一生又一生,白骨堆成山,仍在人道中混,这还是好的;三毒加重,失掉人身,更不堪设想了。

    646,△ 学佛、菩提心太重要了,下品下生,生凡圣同居土也要发菩提心,西方是大乘人的境界,不是二乘人的境界,所以学佛必须是大乘法器。牺牲自己为了利益一切众生,受苦受难也情愿。幼稚园的菩萨也要以度此地球上的众生为己任,此心还是发的太小了。十方无量无边的世界众生都要度,虽一时办不到,但不能无此愿,有此愿,终有达到之一日。如果处处为自己打算,连二乘人都不如。

    647,△ 佛是无所住而住,住在一个地方,心量境界就限于一个地方,有界限、有范围,等于一个圈套就跳不出去了。如不将心量拓开死守一处,无法开悟。佛菩萨常游十方是愿力,我们常游六道是业力,假如我们的愿力超过业力,我们就是乘愿再来的人,愿力大过业力是菩萨,业力大过愿力是凡夫,愈往下去业愈大愿愈小。

    648,△ 对于十方一切庄严境界不发生爱好之心,才能对于法界佛剎悉能遍往,若有乐着之心即是凡夫。佛法是圆融的,大彻大悟之人决无门户之见,谤禅谤净均属不通之人。学佛心中一定自在,自在、般若、解脱是三位一体的,不能分家。真学佛的是了生死成佛道,假学佛的是求名闻利养求享受,能知此理即可明辨是非。

    649,△所谓自受用身是自己用这个身体作为修行的工具,知其为工具故不执着。佛以身作身教、作榜样,身教即是律藏,佛的经典即是言教,身口意均有教化的作用。

    650,△ 世间大富贵人莫过于大梵天及摩酰首罗天,福报最大,但此二天心中有染,不清净,仍属凡夫。佛在世时国王大臣替佛造的精舍,富丽堂皇,犹如宫殿,但佛不执着,不染着,佛照见五蕴皆空而不坏其相,福德清净故不住生死。佛经背得很熟也不能入佛的境界,若真受持是离世清净(因)不住生死(果),了生死不是什么玄妙的事,对世间不贪爱不染着就是离世,起惑造业就是染着。

    651,△ 有大智慧才能有断德,断德就是解脱。一切法的真相是空寂的,形形色色如幻如影如梦如化,想得到一点东西都不可能,故心经说无智亦无得。学佛人必须要深入此中奥义。佛法是对待的,因为有烦恼才建立菩提,众生有错误的观念佛才说正知正见,假如没有烦恼,菩提也是多余的,到了无所得,心里才是真正清净。

    652,△ 一切皆以心为自性,心境一如,真如本性是体,现的五欲六尘是相,体离不了相,相也离不了体,相是影相,知其为相而不执着即不起作用,而且还可以利用他,到了心为自性的程度已经是明心见性了。成佛不过是恢复本来面目,圆满菩提归无所得,必须以无所得而为方便,如有所得,必有所失,患得患失,心理负担太重。身体剎那变老,不能永远过十八岁,生下来就往坟墓中走,无片刻停,身体尚保不住,何况身外之物。

    653,△佛有藏通别圆种类不同。人想见佛,佛即现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佛相,菩萨想见佛,佛即现大身,蚂蚁想见佛,佛即现一只大蚂蚁,佛在六道中所现的相千差万别。菩萨有五十一个阶段,所见佛身各有不同,故经云:随诸众生业报不同,心乐差别,诸根各异,而现佛身。

    654,△佛说一切法皆是因缘所生,当体即空,全是假的,明白此理,应当放下。知一切相皆是性体变现出来的,从因上看皆是依他起相,无自体性。故经云:为说世间皆从缘起,知诸法相皆悉无相。

    655,△佛的眉间白毫相光有万德万能,全世界的出家人只要真心办道,四事供养不虞匮乏。可惜凡夫不相信佛而相信有财有势的檀越,以致本末倒置,离道远矣。

    656,△ 华严会上是四十一位大菩萨的境界,菩萨行愿深广,无量无边,菩萨见思烦恼已断,尘沙惑已断,只有无明未断尽,入于分分渐破的程度。行住坐卧四威仪,一无所着,能无所着即是佛菩萨的境界,不但人天莫知佛菩萨的境界,连声闻辟支佛均不了解。菩萨位子愈往上去,智慧愈深,勇猛精进而不着精进之相。学佛要三大阿僧祇劫,第一个阿僧祇劫修三十个位子,第二个阿僧祇劫由初地至七地修七个位子,第三个阿僧祇劫只修三个位子,所以愈上修愈不容易。

    657,△无量定即无量三昧,定的种类很多,眼根对色尘,色尘无量无边,有的色尘见了心定,有的见了心动,外边有多少境界即有多少定,又如饮食,吃了,有的爱吃有的不爱吃即是心动。

    658,△佛法说慈悲为本,方便为门,大悲心要建立在直心上,直心是真心,直心是道场,心中如有委曲婉转之心即非菩提心。菩萨身口意一切造作不迷,觉悟了即与真如本性相应,心地清净一尘不染即与佛同。如目的在名闻利养,说法度生,劝人为善均是世间有漏的善事。

    659,△ 经云:「三昧妙威神」,是说定智深广,一切境界现前,菩萨能如如不动,自行化他。自己修行均不能着佛法相,修行人觉得自己修的不错,已经着了相。一坐二、三天不起坐,有定功,但不是三昧妙威神,佛是行住坐卧均在三昧之中,一切法不染着即是三昧,三昧成就,因定开慧一切事究竟坚固。清净无染即是究竟坚固。

    660,△ 经云:「无去亦无来,无依无所着,究竟离分别,普现于十方」。普现于十方是大用,必须由离分别心作起,无去无来是不来不去,八不说的八种相,即不生不灭、不断不常、不一不异、不来不去,八种相说起来只有一个不生,不生自然没有不灭,更无其他来去,此境界即是无生法忍的境界。楞严经上说当处出生当处灭尽,生与灭是同时的,生灭皆是幻,求生不可得,求灭亦不可得,来去一异均不可得,此是说诸法实相的境界。不依于体,不着于相,可断分别根,即世间而离于世间,才能成就于大用。

TOP

续 33





      661,△破四相后才能随缘现相,离相必须从大智慧上下手,世间人无论有多大的聪明才智,若有执着即是有漏的智慧,无我执还有法执,菩萨一念不生即是无相,起一个念头即有一个相,一切境界现前不起念即是功夫,法界本来是没有相的。



    662,△ 慈悲不是对于好人坏人一律不分的,对于好人要慈悲摄受,对于坏人也要用严厉的手段以对治,皂白不分酿成慈悲生祸害,方便出下流,任其堕落,即非真慈悲。但经中又说一切众生皆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全要恭敬,此话岂非矛盾。应知对待好人坏人是心中一律平等,不起分别,而相上要有分别,相上不分别就没有是非。对待恶人诃斥或用凶恶面孔责备,也是教化的一种方法,使他改过迁善,还是为他好,心中还是慈悲的。

    663,△ 十行菩萨修六度是度自己的,十行以后才能度他,依此推论,凡夫修六度多分是有利于自己,如布施可以度自己的悭贪之心、受施者所得之钱财有限,不过用布施为手段,以成就自己治贪之功。诸恶莫作是持戒的前方便,若起一恶念障碍他人,持戒即不清净。很小的善事未做,即违众善奉行之旨,若随时留意身口意三业之造作,何时何地不是道场。忍辱也是成就自己,接受他人之侮辱毁谤,可以为自己消灾,他人无缘无故来找麻烦,应作还债想。学佛的要件是成就自己,无论受任何委曲冤枉,都不怨天尤人,如做得到,则所作已办,不受后有,可放心度众生,若仍存有计较之心,是非人我萦绕于怀,学佛算白学了。

    664,△ 经云:「不于业中分别报,不于报中分别业」。通达华严经的真实义,能于一句两句经文中,时时起观照,一生受用无穷。业是造作的时候所发生之事,身口意三业,造善业有善报,造恶业有恶报,丝毫不爽,在造善业的时候,不可用分别心,一动分别心即是用了意识心,不分别与法性理体相应,只是按照理论去修行,不必一心求生西方,若求生之心殷切,只能生凡圣同居土,不能生实报庄严土,因实报庄严土无分别心。不于果报上研究他的业因,得人身是果报,周围环境也是果报,既然是果报,只有随缘消旧业,不必想像其从前发生的原因,因为想也没有用,只要今生勤修戒定慧,求出生死苦海就成了。

    665,△ 若发菩提心,一生能成就,发不发的行相(缘境的时候,心上现起一种了境的相貌,名曰行相),很容易分别,发菩提心者,我相就没有了,若还有四相,就是还没有发菩提心。经中说: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可以证明,修行是自己的事,不要管他人,发菩提心,佛菩萨会自动来加被的。

    666,△ 经云:「知一切法因缘为本」。一切法包括世间法及出世间法,百法明门论解释一切法,九十四种为世间法,最后六个无为法是出世间法,无论有为无为均以因缘为其根本。世间法是因缘所生可以说得通,出世间法亦为因缘吗?有前面四个有为法(心法、心所有法、色法、心不相应行法),才显示出无为法,一切有是幻有,因缘故有,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佛说万法皆空,缘生即空,皆无自性。看六道轮回更显然,因缘故轮转,还灭门亦离不了因缘,有为法是空,无为法是缘显示出来的,佛法常讲真如无为,此真如无为还是因缘所显的。

    667,△ 经云:「知诸时分、剎那、腊缚、牟呼栗多,昼夜年劫,延促相入,无所罣碍」。剎那是最短的时间,一剎那有九百个生灭,一百二十剎那等于一个怛剎那,六十个怛剎那等于一个腊缚,三十个腊缚等于一个牟呼栗多,三十个牟呼栗多等于一昼夜。延促相入即时间长短相入,事事无碍的境界,无量劫可为一剎那,一剎那可为无量劫,时间在百法中属于不相应行法,是虚妄的。所谓念劫圆融就是这个道理。

    668,△出家人有三种欲:(1)恶欲、在僧团中争名夺利,希望四众供养均供其支配,喜欢出风头,争领导地位。(2)大欲、希望他人知道他的修行成就,以求名闻利养,对外宣传某人证道,某人得神通,四相未离,处处还有执着爱欲,仍是博地凡夫。(3)欲欲、今生加紧用功修持,希望来生作皇帝或大梵天王,享大福报。欲望无止境,精神必痛苦。佛法千言万语,必须将贪欲放下,大乘佛法由初发心到圆满菩提,即是一布施,也就是一个舍字,所以修布施是断烦恼的根本。

    669,△学佛的人必须修到了一切法空,才能得大自在,破执着要从身外之物舍弃,进一步连内财都能舍,以自己的精神体力布施供养一切众生,常如此才能入无住的境界,分身遍十方法界得大自在,佛法了解的再透彻,若放不下也是表面文章,一点掺不了假。

    670,△ 经云:「一一如来所宣法音,种种宣说,所谓广说、略说、赞说,毁说、明了说、隐密说、有余说、无余说、不定说、决定说,我皆悟解,忆念受持」。广说是详细说,略说是提纲挈领的说,赞是赞叹,毁是责备。此种设施必须有智慧,且须对根机,运用不得当,难免害人,必须那位学者到了八风吹不动的时候,才可以用赞毁方法,此二者均能断人慧命。明了说是直接了当的说,隐密说是委曲婉转非常含蓄的说,有余说是不说完全,说一半留一半,恐碍其悟门,说尽了不是好老师,使学生永远不能开悟。无余说是彻发底源。不定说是令学者起疑情的,决定说是令学者断疑情的。

    671,△ 众生根性不同,九法界由等觉菩萨到三涂,都能闻到佛法,虽然闻到,究竟能理解多少,视各人根性而异,九法界众生只有迷悟的差别,上边迷的轻,下边迷的重,迷的重的悟解能力小,甚至听也听不懂,然要多多听仍有开悟的机会。例如佛说一切唯心造,凡人听了认为是妄想心,轮回是业力推动的,善恶业均是心造的,权教菩萨听了认为万法唯识,大乘菩萨听了知道是真心变现的影相,三种人的悟解不相同。

    672,△护持一切佛种,先要护持自己的佛种,即在这一生当中定要成就,放得下没有不成就的,要彻底的放下,顺逆境都好,无不自在,放下与智慧有密切之关系,愈能放下,愈照得清楚,利他即护持他人的佛种,未悟者作其增上练,已悟者助其成熟。

    673,△戒亦称为解脱,如好好持戒亦能解脱,入菩萨道三无漏学为根本,学佛千万不要被虚妄的名闻利养迷着,佛法亦有法运,虽衰不会灭亡,因末法有一万年之法运,现在只过了十分之一。修菩萨道一定要由三无漏学开始,修戒是手段,慧是目的,定是枢纽。

    674,△障碍大慈悲心的是瞋恚,持大慈悲戒即可破除瞋恚障,纵然有人无缘无故的来侮辱我,亦应以慈悲心修大慈悲戒,作起来很难,但不是作不到,遇到逆缘应立即觉悟,不觉悟,慈悲心永远发不起来,常常觉悟,悲心即增长,瞋恚心即渐渐消除。

    675,△忏悔二字是梵华合一之译词,发露前所造罪,把它说出来,使大家知道,此忏之本意,悔是改往修来,二字意义相通。忏悔之精神与利益是在除恶业,忏悔分事忏与理忏:
   (1)事忏——佛弟子犯了罪过,依教修忏悔,在方等经中有修忏之方法,烧香燃灯供佛像,清净庄严,尽心尽力供养,每进入拜忏之殿中须先沐浴换新衣,蕅益大师曾修忏法十余年颇有感应。
   (2)理忏——理忏是作观,如维摩长者照见五蕴皆空时罪在那里?心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罪亦如此,罪性找不到,从心上解脱,从理上解脱,理上得到解脱,事上自然解脱,若心为境转,苦不堪言,此一法即是用根不用识。性是清净的,妄想是垢,断妄想就是理忏,理忏可以不落痕迹,古德说最好事理双忏,事理无碍之忏,一切业障害,皆从妄想生,如不断妄想即不是真忏悔。念佛人二六时中念念分明,正念现前,没有别的妄想,所以说念佛一声能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念佛是最好的忏悔法门,念一声佛与理相应,确有如此大的力量,妄念减少,功夫自然增长,我法二执未破前,先破得失之心。

    676,△礼敬与赞叹是忏悔所依,最主要的精神是除我慢,人生事业愈有成就,我慢之心亦愈大,慢是根本烦恼,如我慢断尽,是辟支佛的地位,罗汉断了慢而仍有习气存在。破除我慢的方法是礼敬诸佛,佛法要从恭敬中求之,我慢就是障碍诚与敬,礼敬讲十种礼:
      (1)傲慢礼    形式上是敬礼,而无恭敬之心。
      (2)唱和礼    随众礼拜,亦是形式上有心无心的拜,不是出于自己的诚心。
      (3)恭敬礼    现在学佛的人所习之五体投地礼,此礼要平拜,不可用拜垫,但在法会中要随俗,不可自己单独不用拜垫,标奇出众。
     (4)无相礼     身入法性,能所均离,空有二边不着,身心清净即是礼敬诸佛。
     (5)起用礼     二障已断,只是为教化众生,示现给众生作榜样,一一礼均与本性相应。
     (6)内观礼     以观想拜佛,有病时不能拜,又非其时非其处如走路时可以观想拜佛。
     (7)实相礼     即无相,入实相的境界,无空间无时间。
     (8)大悲礼     菩萨为救护一切众生代替众生礼敬三宝。
     (9)总摄礼     即总摄前面各项礼拜,合而为一。
    (10)无尽礼   即华严境界,重重无尽,事相上即五体投地。

    677,△ 凡夫均有偏执之病,所以必须用遣荡功夫而后能圆融,否则偏执之凡情丝毫未去,便不能接受圆融经论,不能领会即得不到受用,最多亦不过口头上谈谈教相上的名词而已。唐宋之后禅宗以外的修行人,其道德见地修持甚深的诸大德,均是经过禅门的煅炼而能够有甚深之成就,因为禅门用功是宗般若空之又空,极力遣荡学人之偏执,不可不明般若三空(我空、法空、空空)之义趣,遣荡时应深观圆观经中之义谛,不然便不知什么是执,什么是偏,什么应遣,所以禅宗虽然不谈教义,而必须有好的师承,今既未逢严明师友,只有自己观照,精密体会经中之性相圆融、二边不取、诸法一如、无圣无凡、本来无生等等,在自己起心动念之中,细细体会,是否合于经中意旨,稍有未合,便应遣去。研究经教,当然很好,但应以般若为主,因为华严法华大经中,均是说明圆融之理论,以明性体,故其辞句义味皆属圆融,虽亦说遣荡之法,亦含蓄在圆融意义之中,所以已经有遣荡功夫,执见己薄的学者方能了解其实义,否则只知道大经义理圆融,而不知是说遣荡,若执情未化,其所理解者只不过表面文章,未见真正圆融。般若是用遣荡偏执之语以明性体,其辞句意味皆属遣荡,虽说圆融之理,亦寓于遣荡之中,所以怕谈般若者在此,所以不将般若列入圆教者亦在此。其实这只是看到文字的一面,此乃般若与他种圆经立言之不同,及学之者利钝所关之微细处,这是江味农居士之经验谈,非有甚深契入之理解说不出来,愿读者细细体会之。

    678,△ 佛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众生有感,佛即有应,诸佛出世净业所成,佛不论在那一道出现,均系他的自受用,佛菩萨到了地狱,他的境界也是清凉自在的,因为他的心清净。我们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个人的境界不一样,心清净的程度不同。心量广大的,莲花就大了,个人修证不同,他人无法代替,如能代替,十方诸佛大慈大悲,早就帮我们的忙超出三界了,佛菩萨只能作增上缘,如真正想去,就要修净业,但净业并不是善业,善业生善道,得人天福报,应照金刚经上所说的修一切善,离一切相,牺牲自己成就他人就对了。

    679,△ 清凉大师将华严经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提出作为单行本,依之而行即是普贤行,登地菩萨都要修普贤行,各行各业只要利益众生的,都是普贤行,不要把菩萨事业看得太小,菩萨事业无量无边,在路上走,拾到一个香蕉皮,放在垃圾桶内,免得行人滑倒是普贤行,家庭主妇在家烧饭菜,烧得可口,不让家人吃生饭吃冷菜也是普贤行。懂得佛法然后再看孔子的学说,方知孔子确实是了不起的人物。

    680,△ 佛有能力庄严佛土,我们没有能力庄严佛土,果报上的庄严是在因地上修的,诸佛如此,六道凡夫亦如此,无量形相,无量光色,因各人的业力不同,千差万别,福薄之人即有福薄之相,业因是功德善根,现前世界应当首先庄严,作任何事业均应由近而远,要庄严眼前的道场,眼前的国土,从现前世界作起,如自己财力不足,谈不上布施,每日节省一元,参加扬善杂志的一日一善运动,救济贫苦,数目虽微而众擎易举,勿以小善而不为,其功德亦无量无边。果能如此,则十方世界诸佛即能加被,如此学佛即不会落空。经中句句开示,都说的现前环境,然后再把心量拓开,世界无尽,回向功德亦是重重无尽,理不明白,事上如何修法?想修想学从本身作起,从现在作起,从小处作起,若是对于行,一点都不作,那真是谈空话了。

TOP

续 34





      681,△ 先把得失的念头断掉,才能得到自在,智慧即能现前,这是我的东西,固然要珍惜,妥为保存,但是不要存悭吝之心,他人取用,即与自己受用一样,有的人学佛多年,天天想求智慧求福德,而所做的完全相反,以致一生遭遇,多与愿违,尚怪佛菩萨不理会他,须知大菩提心是从智慧中生出来的,先由放下得失之心下手就成功了一半。




    682,△有情众生是善知识,无情众生也是善知识,大藏经当然是善知识,读经听经,各人所了解的深度不同,二人同看一部经,不在看经人学问程度的高下,在乎其发心之大小,愈是接近菩提心,入的愈深,得的利益越大。


    683,△ 人身难得,佛法难闻,此虽为老生常谈,确是真实不虚之语,人身是果相,试观台湾有几人修人乘之因,持五戒能保持人身,谁肯持?闻到佛法而不肯实行,等于不闻,名利一到眼前,佛法早已烟消云散。佛之教法是先要修德,自己道德学问不能成就,什么事都是枉然。佛事就是广度众生之事,即救护一切众生之事,劝人去做,不如自己去做,自己在家里依教奉行,亦是作佛事,遇到相熟的人,顺便向他讲一二句佛法也是作佛事。念念觉、处处觉即是得佛菩提。清净光明遍照,愿力有多大,光明就有多大,清净光明是本性中之功德。


    684,△ 经云:「入菩萨胜三昧门,其三昧名普摄无边一切佛剎旋陀罗尼,入三昧己,其身清净,光明映彻,于其身中,显现十方各十佛剎极微尘数佛,及佛剎净妙庄严众会道场光明等事」。三昧之名是「普摄无边一切佛剎旋陀罗尼」,一切佛土都摄在一身之中,菩萨之身如明镜,照一切剎土,此镜比作心,光明极了,十方世界均照在心海中,陀罗尼谓之总持,总一切法持一切义,从体起用。旋谓旋转无碍,旋是体中有用,用中有体。其身清净,光明映彻,心性中之般若光明自然显现十方各十佛剎极微尘数佛。无定不能开悟,空中能见微尘世界,自然对于佛所讲经了解其真实义,世出世间都是一样,须将本性中之智慧引发出来,所以特别重视定,定中不但见到佛的剎土,西方极乐世界亦在其中,不但现在的事,连以前佛在三大阿僧祇劫所修行的经过莫不了如指掌,这样多的法会他都能参加在里面,普现其身,无不充满,身与佛剎互相涉入,不相违碍。


    685,△ 真实的庄严,人宝最为第一,一个道场物质上如何庄严均不足为贵,如有真修实练的人在里面,虽然道场建筑简陋并不算缺陷。做个大庙的住持,寺院建筑,富丽堂皇,接受十方信众供养,对于修证必须勇猛精进,作弘法利生的事业,否则果报现前,施主一粒米,消受不得,所以出家人应常存临深履薄之心。


    686,△ 经云:「知一切业及以果报皆悉寂灭」。知一切业,染业是凡夫修的,净业是圣者修的,染业又分为善恶无记业,无记亦属染业,一切业均有果报,净业得四圣果报,染业在六道受报,举心动念无非是业,业与果报皆悉寂灭,如何解释,殊不甚了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何以说皆悉寂灭呢?因为我们所看见的是虚妄,而佛菩萨所看到的是寂灭相,生灭之中有不生灭,不生灭中有生灭,生灭与不生灭不二,此即事法界与理法界无二,事不碍理,理不碍事,理上是寂灭的。事上是不寂灭的,此是权教菩萨的看法,但若理解的深一层,理上是寂灭的,事上也是清净寂灭的。(详细经文见八十华严第二十五卷十回向品第二十五之二)


    687,△ 经云:「不分别我及以我所」。离相回向时,是日常生活中不分别我及我所,我执断了,即等于阿罗汉,向此路上走,在是非人我上少分别,金刚经之破四相亦即此义。我所是我所有的一切,我是假的,我所有的更是身外之物,放下之后应当随缘,不可执着。在六道中有生死轮回,即是因为有我及我所,能断的就是英雄。所谓英雄者即旁人办不了的事他能办。例如断烦恼了生死出轮回是世间一般人办不到的,如有人能做到即是英雄,所以庙中的大殿称为大雄宝殿,其意义在此。


    688,△ 经云:「不分别佛及以佛法」。楞严经中说以缘心闻法,佛法亦变为所缘之法。佛是讲的性,性那能分别,从相上见性,对一切相不生分别心即是功夫。一切佛菩萨均不起分别念头,一切即一,一即一切,一与一切不相混乱,经中常说行布不碍圆融,样样清楚,而心中不起分别,十法界之相均是心中所生的影子。


    689,△ 经云:「不分别众生及以调伏」。众生指六道有情众生及二乘权教菩萨亦包括在内,若度他们须调理其心情并降伏其烦恼。天天干,尽心尽力去作,长时期去磨练,不起分别,对于恶人亦要敬重他,悲悯其一时之迷。一生无忧无虑是一件大快乐事,衣食足、生活在诗情画意之中,真是自在。佛菩萨无时无刻不是身心自在,世间人如真明此理,必然成佛。


    690,△ 经云:「不分别业及业果报」。造作不要分别,果报亦不要分别,三涂也自在,这是已经有了一切放下的功夫,一有分别即有十法界,不分别即一真法界,菩萨造的是净业,净业是没有分别心。凡夫造的是善恶无记业。现在所要作的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菩萨如以恶业度众生是不得已,他虽杀人亦是善业亦是大慈大悲,如救五百商主之例,内心中只有慈悲救他之心,决无恶念私念,故菩萨虽作杀盗淫妄而仍是慈悲心,但凡夫对于此理必须明了,且莫轻于尝试,更勿取法,否则必趋于恶取空。


    691,△经云:「不着于思及思所起」。思是意业,所起是身语业,共称为三业,三业以意业为主,身业与口业必先有意思而后才有造作,此而不着即金刚经所谓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以上数则经文所指均是妄的,教我们一一离开,全是遣荡功夫,遣荡尽了即成菩萨。


    692,△ 观无量寿佛经曰:「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又普贤行愿品卷六曰:「知一切佛及与我心皆如梦故,如梦所见,从分别生,见一切佛从自心起。又知自心如器中水,悟解诸法如水中影,又知自心犹如幻术,知一切法如幻所作。又知自心诸佛菩萨悉皆如响,譬如空谷,随声发响。悟解自心,随念见佛,我如是知如是忆念所见诸佛,皆由自心」。梦境非有非无,梦中境界明明存在,念佛见佛,亦如梦境,不能说有不能说没有。梦中之比喻是不来不去,梦中境界游历山川,醒了之后仍睡在床上未动,佛在十方世界度化众生亦如此,实际上不来不去。影是比喻不出不入,如电影电视并无出入。幻是比喻非有非无,如从体起用之心。响比喻一切境界随念现前。从三身上讲,梦如法身,影比报身,幻比应化身。如来是自己,自己本来是佛,心有分别才起障碍,无分别即是解脱,有分别即生灭,无分别即涅槃。


    693,△ 八个识均可叫做心,其最殊胜的即是阿赖耶识,诸业习气离不开熏习而成的,虽熏习而八个识是有为法。阿赖耶识中之种子不灭,其种子能自类相熏,现行熏种子,种子熏现行,谓之异类相熏。佛菩萨看的是真相,能看得出其剎那生灭之相,凡夫并不了解。有我与我所,所造的业是染的,去了执着,业就是净的。佛菩萨的能力就是不分别,必须在此处转过来。末那为意,恒审思量常缘阿赖耶识之见分为我,末那是第八阿赖耶识生的,回过头来攀缘阿赖耶识。意识分别指第六识,他是依末那生出种种分别,可自由攀缘,可向外攀缘,就是攀缘不了本性真心。眼等五识,了境不同,依根才起作用,眼识只能了别色尘,其余类推。此八个识是迷悟的根本。六道凡夫愚痴不知道八个识,所以才有生老病死,不知苦果之体是八个识。世间人看生死太可怕,想办法不生死,即求入涅槃,其他宗教祈求得永生,亦近于涅槃,有的以为生天即入涅槃,不知寿命虽长,仍有限度。还有真正入了涅槃境界如二乘声闻缘觉,他离开生死,入了涅槃,其实生死涅槃两桩事都没有认识,二乘人不了解,迷在涅槃这一方面,是迷在无为法,不知道平等性——生死涅槃不二。大乘学者如了解没有生死,亦无涅槃,就成功了。认为生死可以了,涅槃可以证得,其实佛说了生死入涅槃是一件事,不是两件事,生死涅槃是一体的,悟了即涅槃,迷了即生死,产生了生死的错觉,实实在在没有生死,当处出生,当处灭尽,真正觉悟,生死也就没有了。现在有生死是缘,可以随缘不变,世间与出世间没有差别,一个体一个用。佛一再说在生灭身中有一个不生不灭的性,找到这个就是涅槃。故普贤菩萨行愿品卷六曰:「善男子,诸业虚妄,积集名心,末那思量,意识分别,眼等五识,了境不同,愚痴凡夫,不能觉知,怖老病死,求入涅槃,生死涅槃,二俱不识,于一切境妄起分别,父由未来诸根五尘境界断灭,凡愚之人以为涅槃,诸佛菩萨自证悟时,转阿赖耶得本觉智。善男子、一切凡愚,迷佛方便,执有三乘,不了三界由心所起,不知三世一切佛法自心现量,见外五尘,执为实有,犹如牛羊,不能知觉,生死轮中无由出离」。


    694,△ 经云:「不坏因,不坏果」,是对治执空者而言,如以前所说不分别我及以我所等等对一切均不分别,如发生误会即堕入恶取空,所以再补充说不坏因果,即可以不落空。因与果也是性空,也是没有障碍,因不碍果,果不碍因,因为彼此无碍,可以借假显真。色即是空并不是把色灭了才是空,而是当体即空,色空无碍,如果不坏假名说实相的话即中道观,十法界无一法界是真实的,只有本性是真实的,一切的相是真如本性现的梦幻泡影,把心收回来不要再随六尘境界奔驰,收回来就安乐了,一切因与果不坏,况且因与果不能坏,是由体起的用,如水起的波浪,不要波浪水也没有了,随缘认得性就成了,所以不必坏因果。现在受的果报不必想离开,如想离开是又多了一层障碍,如果要想离开现在的果报,不分别就可以离开。深明此理,真有大乐,颜回之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即是不分别。如果看人家发财,买房子,生活优裕,心中羡慕,就是分别,就是执着,真正明白,彻底解悟是一真,什么境界都是佛境界。


    695,△ 经云:「不谓生死有分别,不谓涅槃恒寂静」,生死与涅槃是相对的,如空与有之相对是一样的,因为有「有」,所以才有相对的「空」,生死与涅槃亦复如是,如无生死而说不生不死有何意义?凡夫小乘的知见均有毛病,凡夫迷于生死,二乘迷于涅槃,大乘学人两边都不着,走中道第一义的路子。有分别即有生死,生死与涅槃,二俱不可得,照见五蕴皆空,那有生死与涅槃。从圆融上说,生死即涅槃,那个人没有生死,各各人皆有涅槃。此中意义丝毫不得误会,用比喻说,水比涅槃,波比生死,波即水,水即波,水与波既是一样,何以叫它两个名字,因为它们体是一样,相不一样,水是静的,波是动的,涅槃是寂静的,生死的相是妄动的,人的一生由小到老,确有生死,何以说无生死呢?实在是对于相没有看清,是被相迷着了。如看电影放映名人传记,由少年经过青年壮年至老年,一生事略,功业彪炳,似乎有生灭变化,实际上张张画面均未离开银幕,电影放映完了,银幕上没有生灭,找不到痕迹,没有痕迹,焉有生灭,感觉上看它似乎是个真实的,其实是错觉。


    696,△ 迷悟之由,佛在经典中说的很清楚,迷了就有十法界,十法界中除佛菩萨外,余皆在迷,不过迷有轻重,迷执之过失了解以后即知为什么要学佛。有人说我心眼好就成了,何必学佛,又说各各宗教都是好的,都是劝人为善的,信什么教都可以,只要有一个精神寄托就行了,这些都是最大的错误,不但害了自己,而且害了他人,因为不学佛,永无得度的机缘,永远沉沦在生死苦海,若深入经论,方知佛法除了世间人天乘之外,还有超凡入圣的出世DA法,以求究竟解脱,顿超成佛。


    697,△ 经云:「一切凡愚,迷佛方便,执有三乘,不了三界由心所起」。佛随机说法,一切六道凡夫及二乘权教菩萨均执着有三乘,殊不知佛所说之三乘是方便说法,非真实说,若真实说则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说五乘更是权巧方便。一乘法即是一真法界,但一乘佛法之理明白之后,自能领悟经中所说之妙义而不执着。佛不随众生之根机不能接引众生,故说三乘,其实三乘是方便,一乘也是方便。因为有三乘所以才说一乘,若不了解佛的方便说法,不解生死涅槃平等之理,不解三界唯心所变,即是迷惑颠倒。境界现前要能辨别,六根接触六尘须用观照功夫,如失去观照则迷,迷则有苦,可见照的作用非常重要。


    698,△ 佛说一切法不生不灭,也没有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此项理论既难解说,亦难了解,何以说没有,因为有是假的,无是真的。真相没有、假相有,如能体会到此中义趣,即证入无生法忍,了解此理即知一切法无去无来,入了此种境界即是圆教初住菩萨。说诸法不生不灭是从空间说的,说无过现未三世是从时间上说的,此一理论等于否定了时间与空间,即禅家所说的明心见性的境界,破一分无明见一分本性。凡夫见一切法是有生有灭,佛亦随顺说六道轮回善恶报应,佛法如此说是权说,不是实说,一切万法根本成立的原因即是缘生。


    699,△ 菩萨事业是利益一切众生,无量无边法门归纳为六度,等于六个大纲,在家出家均可修。人世间实在是一场梦,执着即要吃大亏,如能放下,当下即得自在,此话真实不虚,而何以境界现前就作不了主,因为无始以来所集的烦恼习气太重而不能断除,如真为生死成菩提不可一天不读经,说也说佛法,写也写佛法,天天如此,则烦恼日减,解与行不能分家。「以诸善根普施众生」,即是以自己所有的善根均施舍给众生,「决定成熟」,菩萨修回向如是的肯定,若度他一定要度他成佛方为圆满,自己所有的智慧以及自己所具备的能力,希望人人均有,尽自己所知道的佛法常常向人解说,此之谓回向众生、回向菩提、回向实际。


    700,△ 经云:「了一切众生界无有众生」,一切众生是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不但理上空,事上也是空,不过是众缘和合所现的假相而已。人我空、烦恼障断了,即成阿罗汉,出了三界。学佛的人与人无争,玉皇大帝让位给我,我也不干,何以故?因天人仍有轮回之苦。「了一切法无有忿静」,一切法包括世出世间,因一切法是空的,说东说西均可,方向无定,佛无定法可说,佛开示我们一切不执着,众生如不执着,佛就不说法了。金刚经的注解甚多,互有诤论,各有一套说词,所以学佛必须有好的师承,否则必会走入岐途,佛在涅槃时,教我们依法不依人,一切以经典为依据,且须依义不依语,意思是重要的,文字是次要的,不要咬文嚼字,以词害意。

TOP

续 35





       701,△ 经云:「当知自心即是一切佛菩萨法,由知自心即佛法故」。心为万法之根本,佛是果法,菩萨是因法,学佛无非求得明心见性而已,认识心一切世出世间法究竟圆满,学者必须遵从此一原则,不然即是心外求法。佛法中常常说千处祈求千处应,万修万人去等等,何以佛法很难得成就,须知学佛不能把路子走错,应把握要领,如法而修,以自心为出发点,心净则土净,自己心中不清净,尚有人我是非名闻利养,则环境也就自然的不清净了。平时得暇应常看看高僧传及净土圣贤录,见贤思齐,他们所用的修持方法,并非太困难,少的三五年即有成就,我为什么做不到,难道我的智慧道德学问不如古人吗?非也,放逸懒惰,生死心不切,放不下世间乐而已。



    702,△ 经云:「应以善法扶助自心」,一切法离不开自性,欲净其土,先净其心,理论如此,事相亦如此,事与理要圆融,性是根本,相是枝叶,如只要根不要枝叶,则根有何用?心之相是空相,万行之相是有相,性就是相,相就是性,要能分得开性与相就好了,必须要有事作助道缘,以善法成就自心,善法现前,恶法就自然消灭了,六道凡夫二乘权教菩萨亦不例外。「应以法雨润泽自心」,雨露对于植物有滋润之功用,学佛亦应以佛法滋润自心。祖师订立早晚功课,即有润泽熏习之意,使道业一天一天的增长,烦恼一天一天的断除,听闻佛法也要长期,天天以佛法润泽。「应以妙法治净其心」,凡夫烦恼太重,用何方法以对治之,佛说应以妙法治之,同时并应先净其心,此妙字是即相离相,六根清净,心中一尘不染。「应以禅定清净其心」,要想清净自心,必须修定,定无论在家出家均应重视,虽心中重视,往往怠忽,小小不如意境界现前即起争执,一争执,定就没有了。二六时中六根接触六尘,什么境界现前均不动心,不随着外边境界转。

    703,△ 经云:「观一切法皆从缘起,无有住处」,一切世出世间法均包括在其中,因缘生法,当体即空,如真有一住处,此法即是实在的。楞严经云:当处出生,当处灭尽,五根对五尘是因缘相续的假相,凡夫迷在假相中,迷的久了,以为是实在的,此理如不悟,问题解决不了,悟了才能自在,经论中在理论上说一切法空,烦恼因而断除,心性乃能显现,不但心无住处,境界亦无住处,境界是心变现出来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既为虚妄,焉有住处。一切不要分别,不着相即觉悟。现在法弱魔强,障碍重重,若能真正发心,续佛慧命,不要害怕,不要当他一回事,只要不求名闻利养,什么样天魔外道都障碍不了,活一天作一天,何时世缘断了,即不做。一切随缘,什么环境都自在,魔就没有办法,二空成就,魔还有什么可以为难的。

    704,△ 人若做了一个害怕的梦,吓的一身冷汗是冤枉的,因为梦本来就是虚幻不实的,何必认真。十法界一切依正庄严也是梦景,观一切菩萨从初发心至等觉菩萨,其所修所行亦无处所,不可执着当以为真,一切境界现前不迷就是菩萨。如何才不迷,第一、理要通达,事亦要通达,事理都不迷是菩萨,对一切应做的事,决定要做,而决不着相。

    705,△ 经云:「眼终不见不净佛剎,亦复不见异相众生」。所作所为统统不要了,回向众生,心中一尘不染,心净则土净。佛看众生各各均是佛,因为他没有分别心,只有平等心,心中不起分别,一律平等。学佛之后若是烦恼更重,已入魔境,与佛法背道而驰。对于坏的环境处之泰然,修的是自己的清净心、大自在,若是见到佛欢喜,见到魔不欢喜,就不自在,自己若无分别心,岂有佛魔之分。

    706,△佛的十力:福德智慧无尽,皆由于佛的十力生出来的,十力是福慧的根本,与我们有分,我们亦有佛性,既然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自应具备十种能力,也是本性中具足的。十种智力非普通智慧,是本性中之智慧,属于实相般若,所以称之为能力,玆将十力分条说明之:
   (1)知是处非处智力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造何因得何果,佛看得清清楚楚,作善业得乐报谓之是处,作恶业得乐报谓之非处,如是种种皆悉遍知。
   (2)知过现未来业报智力  众生因果通三世,如来于一切众生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业缘果报出处皆悉遍知。
   (3)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  如来于诸禅定自在无碍,其深浅次第如实遍知。
   (4)知诸根胜劣智力  根谓根器或众生之智识程度,如来于诸众生根性胜劣得果大小皆实遍知。
   (5)知种种解智力  如来对众生之欲望善恶知见不同,如实遍知。
   (6)知种种界智力  如六道即六个界限,同一道中界限亦很多,如黄种人、白种人、日本人、美国人,每一家庭亦各不同,如来于世间众生种种界限不同如实遍知。
   (7)知一切至处道智力  有何业因将来至何道果,如修无漏法门,到涅槃果,到达什么程度,如来均能如实遍知。
   (8)知天眼无碍智力  天人的天眼是报得的,天眼无障碍,但有差别能力,如来证知天眼清净,见诸众生死时生时端正丑陋善恶业缘皆悉无碍。
   (9)知宿命无漏智力  神通中有宿命通,罗汉只能知五百世,小乘初果有三神通,天眼天耳他心通,二果再加宿命通,三果加神足通,但均有限度,如来于种种宿命一世乃至百千万世,一劫乃至百千万劫死此生彼,死彼生此,姓名身世苦乐寿命如实遍知。
   (10)知永断习气智力  自己知道证到何境界而决不起分别,如来于一切惑余习气分永断不生,如实遍知。
    佛的智力无量无边,连他方世界下了几点雨佛都知道,有一位很有修行的老法师说,佛并无此种能力,不过形容佛的神通广大而已,其实这位老法师尚未证到阿罗汉果,因为他还没有他心通,他尚不知他人心里想什么事情,果真他已证到罗汉,而距离佛的神通尚远得很,我们岂可相信老法师的话呢!

    707, △ 无量无边的智慧与福德是由于修一切菩萨行得来的,能修即是福慧之因。学佛的人无一人不愿求福慧,有人求得到,有人求不到,实因有如法不如法之别,何谓不如法,可能天天修而心中急于求功,此种既杂又染,不清净,焉能得到福慧。菩萨行与诸天之行世间圣人之行,在相上讲很难辨别,其不同之点是世间修一切善不离相,佛菩萨修一切善离一切相,如遇某一善举,先问谁在主持,如果此人是个问题人物,我就不帮忙,这就不合乎菩萨行。只要是好事,不论什么人主办,都要随喜协助,若有分别杂染,心地即不清净,即非菩萨行。

    708,△经云:「其心弥广等一切智」,心量要大,心包太虚,量周沙界,现在社会上两个人在一起工作都不能互相容纳,如此下去,三途有分,自己画的界限太小了,所以出不去,心如果要到达三界以外,自然就会超出六道轮回,心量拓开,智慧即现前,一切智的光芒也透露出来了。

    709,△十回向菩萨是上贤菩萨,还是离不了六度波罗密,自成就之后要发愿广度一切众生,十种回向归纳起来不外乎三种:(1)回向实际(2)回向菩提(3)回向众生。讲后两种回向容易讲,讲回向实际很困难,第一以无所得而为方便,随缘不变是用无所得,虽与众生和光同尘而不迷。大乘菩萨有般若波罗密入空入有均不执着,可以随缘不变,用无所得是方便法门,如菩萨修般若时,知一切法不生,这是实际理体的话,初学佛之人应细细体会之。

    710,△ 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卷六云:「调伏成熟一切众生,普摄诸根,不令放逸,令其观察真实境界」,等于楞严经之都摄六根,净念相继。真实境界即诸法实相,果能做到如此地步即是圆初住菩萨的境界。欲求往生必须以理一心不乱为最高的目标,一步一步往上走,先求心之清净,功夫成片,纵然求不到,等而下之,亦可能生到凡圣同居土。境界现前,千万不要以烦恼的种子相应,要一切放下,肯吃亏上当才好,忍耐一切横逆之来,心中不起分别,烦恼退隐,般若即现前。世间法的纷争全是为了名闻利养,须相信佛语,一切均属因果定业,佛有无上神通而不能转移定业,改变因果,如系命中应得之财富,布施之后仍旧会回来。

    711,△ 年轻的时候应多吃点苦头,愈吃苦愈好,如果福报大,留一点到老来再享受,免得老来苦,岂不甚好,如系在校青年学生,更不可只图享受贪玩,混文凭,而荒废学业,如无真正技能与真实学问,入了社会必定发生种种障碍,所谓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现在老来有结局的人都是年轻时吃过苦头的。

    712,△ 修忍辱时不要着忍辱的法相,以为我是能忍,以及我所忍受的程度,有能有所即离不开四相。闻赞则喜,闻谤则怒,心中即起波浪,然而离四相谈何容易,应先渐修,后可顿超。修行一事没有天生的,纵有顿根的人,亦是过去世修来的,欲求大彻大悟,须以佛法慢慢熏习,每天需要念经,单单念而不解其义,收效甚微,对于经义要圆解要深解,日常生活当中,遇到什么境界都能运用上去,举心动念均是修行,功夫用得上,日久必有成就,人我执不易断,凡事看淡一点,即算有进步,愈淡薄愈自在,就是渐渐的放下,四相空了,说一个忍辱也是多余的。

    713,△菩萨有三十二应身度化一切众生,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菩萨应化到世间来的太多了,可惜我们肉眼凡夫,不知谁是菩萨,但从教理上观察,某人行事均与菩萨行相应可能就是再来的菩萨化身,而其阶位如何当无从判断。

    714,△凡夫修一切善事不能与心性相应,故其效果甚微,经云随顺坚固一切善根,善根即有坚固之意,例如首楞严即一切事究竟坚固之义。弥陀经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所以善根非常重要,修善事必须称性,性是无量无边的,一点小事情能成就很大的功德。

    715,△ 贫穷布施难,但穷人亦能随顺坚固,小小布施能与性相应即能随顺坚固一切善根。穷人无钱布施可以出力,对于善举能助一臂之力亦算布施。华藏法施会承各位道友发心助印全套华严经一千部,甚为稀有难得,现已分赠各位每人一部(计二十四本)结缘,其余大部份已分赠海内外各图书馆,出钱者当有功德,如财力不足能拨冗数小时来此法会帮助包装捆扎写地址,亦属布施,如无时间帮忙,对于此举称扬赞叹,心中欢喜,亦算是言语布施,一样有功德,所以布施人人可修。佛门有四众弟子,出家二众修法布施,在家二众修财与无畏施,故弘扬佛法在家二众更应负大部份的责任。

    716,△ 菩萨示现国王身,非常仁慈,对全国百姓有大布施,「乃至王位,皆无所吝」,其目的在使众生离苦得乐,但幸勿曲解经义,菩萨行建立在智慧的基础上,如请求施舍王位者是一位暴虐之人,即不能随便施与,所谓慈悲生祸害,方便出下流,如施与之使老百姓遭殃,同时亦使得王位者造无间罪恶将来下地狱受苦,反而害了他,故无论大小布施均须有智慧。

    717,△ 大光明表大智慧,佛法彻始彻终都是讲的智慧,凡夫无始以来迷惑太深,有大聪明的人能辨别是非善恶已经算是很了不起的了,有小聪明的人能辨别利害也算是不错的,真正晓得是非利害的并不多。印光大师说如果有人能够一切放下,一心一意的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

    718,△ 欲弘法利生必先广结法缘,他人来找麻烦,事实上难免,因为多生来业因感召所致,一切横逆均应承担,一心一意放在佛法上,以佛法度人使其念佛成就往生西方,即等于把他由地狱里救拔出来一样。法布施中以印经功德最大,但是必须有人讲经才发生效力,故讲经说法亦属当务之急。如发心弘法必蒙佛菩萨加被与龙天之护持,但是心中要远离名闻利养,心中空空洞洞,必有感应。

    719,△ 世间种种行业一转变过来即是佛菩萨的行业,佛菩萨穿衣吃饭都是在修般若波罗密,在日用平常之中注重观行,即能转变过来。大乘菩萨是在五欲六尘中修行,小乘人远离尘劳,没有善巧方便乃是笨的办法,小乘人未见性,般若智慧未开,只能解脱三界之内的生死,而不能解脱三界外的变易生死,没有方便智与根本智,若有方便智在修行中均可转变为普贤大行,但大乘行如不慎重亦能发生流弊,菩萨有随顺烦恼行,为度生之方便,对众生有利益时,迫不得已而偶一为之,如自己程度不够,幸勿轻于尝试,阿难已证初果须陀洹,尚且遭摩登伽女之难,何况其他。

    720,△ 经云:「虽离生死,而于诸趣自在受生,虽现世间,而于涅槃入出自在」。这是乘愿再来人的境界,譬如在人道中受生,对于世间诸苦应有感触,如夙所传印光大师是大势至菩萨再来,其一生遭遇亦有种种困境,一切感受自然与凡夫无二无别,但是受是身体上的感受,身受心不受,心中清净一尘不染。乘愿再来者在六凡世间受生,于涅槃入出自在,入出不二,入出一如,生死即涅槃,何时才能不二,到了见到性的时候才能不二,未见性仍是二。见性之后,生死即涅槃,烦恼即菩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