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智谕法师:中论讲记

这一偈有疑问的没有?有疑问,可以举手问。没有疑问,我们看下面:

「异因异有异  异离异无异

若法从因出  是法不异因」

「异因异有异,异离异无异。」先讲这半偈。法的差异,因为异而有的。这个因为异的「异」,是因果法,也就是因缘法。一切法─有为法,因为因缘而有相,有相就有差异,所以它说「异因异有异」。

「异离异无异」。有为法的差异相,离开因缘生就没有有为法了,所以他说「异离异无异」。这里有一点要注意到的,千万不可执着有法,执着有法就错了。

所以他后面就说:「若法从因出,是法不异因。」法要是从因缘出,不异因缘。怎么不异法呢?因缘生无自性,无自性就空。不异因缘,这是什么意思呢?和无自性没有两样,所以说「是法不异因」。无自性就空,空才能容纳因缘,容纳因缘才有因果法。因果法就是无自性,无自性就空。

你了解以后,它的性质:性空不碍因缘有,因缘有不碍性空。所以有一句话─性空湛然,不碍因果宛然;因果宛然,不碍性空湛然。怎么说性空湛然?性空不动嘛!所以说湛然,它不妨碍因果宛然,清楚明白;因果宛然,不碍性空湛然。

如果落入有法,问题就大了,你说因有,果也有,那就违背原则了。因果没有,因果有的话,我们问:先有因?先有果?大家说一说。或者有人说:「当然是先有因后有果了。」落入有法,不一定。如果说先有因,那个因是先有之法,才能与余法为因。如果没有先有之法,没有东西与余法为因了。

这一点大家有疑问没有?有疑问的可以举手。

我们接着讲,如果先有法,那是果啊!先有果法,这个法一定有因。有因,破坏因果法。那么说无因呢?无因也破坏因果法。如果这个法有因,那么法还有因,因还有因,因因不断,就是无尽过了。

法有尽才有因啊!最后那个叫第一因嘛!法无尽是没有因。没有因,当然没有果,破坏因果法。所以说先有因,破坏因果法。大家有疑问没有?如果先无因,也破坏因果法,无因不能致果啊!无因无果,破坏因果法。所以落入有法,就出这些毛病。

那么因果是什么东西呢?于法驶流中,法驶流是什么呢?这个法流动,好比船行驶一样。在这当中,它能引发后果,引发将来的果,假名为因,所以因是假名。于法驶流中,酬答前因,酬答前面的因,假名为果,果也是假名。我们以前讲过,性空就是法假,法假就是性空,就是这个道理。

法驶流,因果有两种,同为唯识所立。一种叫等流,假名因果。过去行善,善法等流,来生好行善。另一种叫异熟,差异而熟。异熟是什么呢?果于因,差异才成熟。有三种:第一种,变异而熟,因变异,果才熟。好比种一粒谷子,谷烂掉了,才能发芽;如果谷不烂掉,永远是谷,不能发芽。第二种,异时而熟,果和因时间不同,才成熟。今天种一粒种子,三个月以后才有菜吃,时间不同。第三种叫异类而熟,果和因性质不同,果才能成熟。你种一粒谷子,有新谷结出来,类别不同,才能成熟。

这个都从那儿出?从性空出,空的。首先我们讲变异吧!性如果决定,不会变异,就没有变异而熟了;性决定,没有时间的差异,没有异时而熟;性决定,总是那一类,没有异类而熟。

根据这个道理,禅宗有一句话:「吃了一辈子饭,没咬破一粒米。」性空嘛!正因为性空,才有这个差异相;正因为差异相是假,所以才性空。所以性空湛然,不碍因果宛然,因果宛然,不碍性空湛然。性空湛然不碍因果宛然,因果宛然是俗谛,世俗谛;因果宛然不碍性空湛然,性空湛然是真谛。这就是说,二谛融通三昧印。

根据世俗谛说,叫横说;根据真谛说,叫竖说。会入二谛以后,横说横有理,竖说竖有理。你如果落于有法呢?横说没道理,竖说还是没道理。

所以他这一颂讲「异因异有异」。第一个「异」是法,有为法。有为法的差异,因为异而有。「因异」这个异是说因果因缘法,我们可以直接说,有为法的差异,是因为因缘生而有差异。「异离异无异」,有为法的差异,离开因缘法,没有差异。离开因缘法,没有法嘛!

明白这个法,最好是从实际的例子说。有谁发现那一法不是因缘生?你举手我看。没有一法不是因缘生。

所以这是说差异的有为法,因为因缘而有差异。如果离开因缘生,没有差异的有为法。所以他说:「若法从因出,是法不异因。」既然从因缘出,因缘无自性,这个法不异无自性。

没有疑问,我们看下面一颂:

这时候,外人又问了:既然法的差异,是因为因缘生而差异,那么因缘和合以外,一定还有别的法。所以他说离开差异因,一定还有别的法。

大家知道,因果法是佛法,不过那是法相,法相不离法性。法性是空,法相是假,法性空就是法相假,法相假就是法性空。

因为法相假就是法性空,实在说起来,假就是空,就是果彻因源。好比海里的浪,万重浪都是水,万重浪的那个相是假的,所以就是水,这是果彻因源。法性空就是法相假,就是因赅果海。果彻因源,因赅果海。你说因果有,有而非有;你说因果没有,非有而有。你说因果空,空而不空;说因果不空,不空而空。这叫妙法真如性啊!

所以龙树菩萨回答:

「若离从异异  应余异有异

离从异无异  是故无有异」

「若离从异异,应余异有异。」如果离开因缘生,有别的差异法,可以说是有别的差异法了,可是不是那个事情。「离从异无异,是故无有异。」离开因缘生,没有一法可得,没有一法可得,所以没有异。没有一法可得,就是空;没有一法可得,就是不可得;没有一法可得,就是无有定法;没有一法可得,就是不取于相,如如不动;没有一法可得,所以一心不乱。

大家注意到,我要看你们懂不懂,我要问一问:「若离从异异」什么意思?惠谦答!〈谦师:如果离开因缘生,而有法可以差异的话,这是不可能的。所以说离开因缘生而有差异法,是一法不可得,因为一切法都是因缘生嘛!〉好!

「离从异无异,是故无有异。」慧襄答!〈襄师:「离从异无异,是故无有异。」这个「从异」,就是师父刚刚讲的,就是指因缘法,缘起法就无自性,毕竟空。意思是说,离开缘起法,离开空性的法,一切法不可得。「是故无有异」,事实上,找不到一个取相的一个有法的差异,如果说取相而有法的差异相,这是不可得的。因为一切法是因缘法,它是无自性的。〉

欸!如果离开因缘生,没有一法有差异性。根据这个道理,我们可以知道「是故无有异」,没有差异。什么原因呢?没有一法不是因缘生嘛!没有一法不是性空嘛!

再讲一颂讲不完了,大家有问题可以问。没有问题我们就休息了。

大家知道为什么没有因,没有果呢?因赅果海,果全是因,没有果;果彻因源,因全是果,没有因。说因是什么呢?假名,假立;说果,也是假立。

这探讨到因果是相,相即性。性无以见,以相而见;相无以立,以性而立。

我没力气了,也打铃了!所以法到微细处,你差一点点就不行,所以「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大家看《中论》。

「异中无异相  不异中亦无

无有异相故  则无此彼异」

第一个「异」是指法讲。异法,差异法。为什么差异法中没有异相呢?因为法是因缘生,因缘生没有自性,没有自性就空,这是说性空。因为《中论》是性空宗所写的嘛!差异法没有自性,没有自性怎么有差异相?

第二个异相是说相假,因为差异相也是因缘所成。那些因缘所成?眼缘色,生眼识,三事和合触;耳缘声,生耳识,三事和合触;鼻香、舌味、身触、意法皆如此。所以这个相,是假现。

这一句「异中无异相」,他在说明性空就是相假,相假就是性空。因为法性空,其相才是假的;因为其相假,没有真实,所以就是性空。所以他说「异中无异相」。

「不异中亦无」,他意思是说,没有差异法中,也没有异相。什么原因呢?差异法,因缘生无自性;没有差异法,也是因缘生无自性。「不异中亦无」,还是双说,性空就是相假,相假所以性空。法的性空,才形成了相假;法的相是假的,所以才形成性空。

这半偈,我们看出来,他的重点在说明性空相假,相假性空。这和般若经是一样的,色即空,相假就是性空;空即色,性空就是相假。我们仔细依理推寻,这和色即空、空即色是一个道理,不过他改变一个方式讲。

「无有异相故,则无此彼异。」此法、彼法的差异,是由于相,如果不以相来分别,那有法的差异?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没有异相了,因为什么没有异相呢?异法中没有异相,不异法中也没有异相。既然没有异相,所以没有此法、彼法的差异。

「是法不自合  异法亦不合

合者及合时  合法亦皆无」

我们看起来,这还是和上一偈一样,就和「异中无异相,不异中亦无」它是一个路子讲的一样。「异中无异相」,就是他那个「异法亦不合」。「不异中亦无」,就是「是法不自合」。

他先破异法,异既然没有,法没有,相没有,自然没有合。这一品是︿观合品﹀嘛!

「是法不自合」,是法就是一个法,就是他上面一偈讲的「不异法」。他上面讲不异法没有异相,那么有异相才有合啊!没有异相怎么合呢?「是法不自合」,一个法自己不合。一个法不自合,就是上一偈讲的「不异中亦无」。

我们看出来了,他这一偈是根据上面的那个偈颂引申涵义,所以「是法不自合,异法亦不合」。我们根据上面那一偈的原理,也可以了解,「是法」,一个法是因缘生无自性,无自性怎么合?「异法亦不合」,差异法也是因缘生无自性,无自性当然也不合。

「合者及合时,合法亦皆无。」合者,是代名词,代表那个法的。我们按一般的话讲起来,它是一种广泛性,没有指定某一法,所以说「合者」。

下面讲「合法」,指定了。这个法合,和合的没有,因为什么没有呢?和合的没有自性嘛!没有自性就性空,性空怎么合?

合时,时间性,合时也不合。我们假定合时是过去,过去空,怎么知道呢?过去是现在、未来形成,没有现在、没有未来,就没有过去。如果我们说过去就是现在,那为什么你不叫过去是现在?说过去是未来形成,为什么不叫过去是未来呢?它是空的。现在呢?是过去、未来形成,也是空的。未来,是过去、现在形成,也是空的。

这里面有两个东西:正面的认识,就是性空;反射出来的就是相假。譬如过去,过去是现在、未来形成,所以过去性空;那么现在、未来所形成的,相假。现在,是过去、未来形成,性空;过去、未来所形成的那个相,假。未来也是一样,未来是过去、现在形成,所以就是性空;过去、现在形成的那个未来相,相假。

按照唯识讲起来,性空,它叫圆成实;相假,它叫依他起。如果按照般若经讲起来,性空,它叫真空;相假,它叫妙有。

你会通以后,可以横说、竖说。性空是法身,相假是报化身;性空是法性,相假是法相;性空好比虚空无形无相,相假好比虚空横遍竖穷;性空就是实相无相,相假就是实相无不相。

我没有力气了,如果有力气的话,我坐这儿可说半天。

所以合者及合时没有,合法也没有。这个也可以从两方面讲,性空、相假讲起来,「合法」怎么会有?法是性空因缘生的,因缘所生法无自性,所以没有合法。和合,是差异法和合的。差异相,它是相假,相假怎么能和合?假的,没有实在的嘛!不能和合。

这一品,(观合品)讲到此地。

大家都听懂了吗?有没有问题的?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观有无品第十五
 

下面卷三,(观有无品)第十五。

外人就问了,说:你说一切法性空,不对!法各有自性,怎么能说性空?经上明明说过地水火风,地性坚、水性湿、火性暖、风性动。坚、湿、暖、动,各有自性,这个性从因缘和合出的。你说没有自性,性空,不对!

大家说,外人这一问,错在什么地方?有谁知道?地水火风坚湿暖动,各有自性,错在什么地方?他不知道,地水火风叫四大,经上有一句话「四大皆空」,性空。

那么坚湿暖动怎么解释呢?地性坚、水性湿、火性暖、风性动怎么解释?相假。大家看见的坚硬性是假相,水的湿性也是假相,火的暖性也是假相,风的动性也是假相。假相,我们称为妙有。

外人犯一个过错,是什么过错?他把假相当作实有,唯识宗说为遍计执。


一切法相皆是假相,譬如说大家坐的那个课桌,课桌是木头做的,它没有,性空。如果性不空,没有木头还有课桌,所以性空。木头现的相是假相。假相就是性空,性空就是假相。大家想一想,这和那个色即空,空即色是不是一样?

所以外人说:「地水火风有坚湿暖动性,你说性空,不对!」

龙树菩萨就破他了:

「众缘中有性  是事则不然

性从众缘出  即名为作法」

前半偈,我们可以把它分成两方面讲,性是定性,不动的;众缘和合,那是有生有灭的。众缘要是有性,不对!要是有性,就是作法。作是「生」的意思,有生就有灭,作法是生灭法。

我们可以会到,既然是从众缘出,它就没有自性。所以经上说「一切法以无性为性」,没有自性,怎么会有出入?这个说法从性空边说,大家要了解。性从众缘出,即名为作法。作法是生灭法,生灭法是假相,从假相边说。

所以他说「众缘中有性,是事则不然」,不可能的!「性从众缘出」,性假如从众缘出,不可能的!假如说它从众缘出,无自性,无自性你怎么说性从众缘出呢?「即名为作法」,作法就是假相。

我测验测验大家,色即空,空即色,它的性是什么?谁知道?色即空,色法是性空;空即色,空的性也空。色即空,空是假相;空即色,色还是假相。我们说性空,从第一义谛方面说;说相假,从世俗谛方面说。所以「众缘中有性,是事则不然。」不对的!

性从众缘出,即名为生灭法。大家深深体会,生灭法对不对?体会圆融,不可偏一边。生灭法不对,那不生不灭法对了?也不对。不生不灭法就是生灭法,如果生灭法以外另有不生不灭法,那个不生不灭是断边;如果不生不灭法以外另有生灭法,生灭法是常边。生灭法是有为法,不生不灭法是无为法。无为即有为,有为即无为。如果无为在有为以外另有无为,那是断灭;如果有为在无为以外另有有为,那个有为是常边。堕于断、常,不契中道。

「性若是作者  云何有此义

性名为无作  不待异法成」

「性若是作者,云何有此义?」性是不改为性,什么东西不改呢?空不改。无自性就性空,空无生无灭。既然性空,所以性不是作法,所以他说「性名为无作,不待异法成」。一切法以无性为性,异法是定性有,所以不待异法成。

大家深深体会,一个性空,一个相假,所以一切法不外有为、无为嘛!佛在经上说过,法有两种,有为与无为,大家深深体会。《中论》如果你把握住性空、相假,二十七品都通达;如果稍有迷惑,就不知道了。

打铃了,我们好休息了。

大家记住!把握住性空、相假,你就知道真空妙有了,你就知道佛的三身三德,知道一切法。一切法是什么呢?有为,就是异法;一法是什么呢?无为。所以华严讲,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切,性空就是相假;一切即一,相假就是性空。

大家看《中论》,︿观有无品﹀。

龙树菩萨讲:诸法因缘生,无自性。外人就问了:法没有自性,应该有他性?所以这一偈,龙树菩萨就答了:

「法若无自性  云何有他性

自性于他性  亦名为他性」

「法若无自性,云何有他性?自性于他性,亦名为他性。」自性对他性来说,也是他性啊!我们改变一个方式比较清楚,他性对自性来说,自性也叫他性。所以无自性,就没有他性。这一颂比较容易了解。

外人又问了:你这么说没有自性,也没有他性,可是有法吧?你不能说法空啊!

这一偈龙树菩萨就答:

「离自性他性  何得更有法

若有自他性  诸法则得成」

有自性,才有法啊!没有自性,怎么有法?那么他性也是自性。既然没有自性,是无其法,所以说三论宗讲法性空。

诸法,一切法以无性为性。什么是空?有谁知道?空就是随缘假。假使有人问你什么是假?假就是无性空。空就是随缘假,那个假称为妙有;假就是无性空,那个空称为真空。所以没有自性、他性,法性是空的。这是龙树菩萨的意思。

「诸法则得成」。既然法性空,诸法怎么成呢?随缘假就成了嘛!所以唯识宗讲随缘假,他说是依他起;法性空,他说圆成实。空怎么是圆成实呢?空法才能随缘,因为随缘之故,才能成就一切法性相,所以称为圆成实。若人见真空,名之为见性;若人见一切法实有,名之为遍计执。

外人接着又问,这个法按照你的意思不是有,那是无吧?这个意思就是问,有可以空,无可是不空吧?所以你说一切法空,不对!法不是有,就是无。

到这儿我们知道,外人执着有自性、他性,又执着有和无。

龙树菩萨回答:

「有若不成者  无云何可成

因有有法故  有坏名为无」

什么是无?「有」坏了,叫做无。有不成立,那么无也不成立,离有无二边。离有无二边,方契中道。

下面龙树菩萨就举经为例了:

「若人见有无  见自性他性

如是则不见  佛法真实义」

什么是佛法真实义呢?一切法随缘而起,法既然随缘起,所现之相都是假的。相既然是假的,所以有而非有,非有而有。实相无相,无不相。相既然都是假的,所以法性皆是空的。什么是空的?空就是随缘有。什么是有呢?有就是法性空。如果人家问你,空以何为意义?你回答,随缘有。他再问你:有以何为意义?你回答,法性空。他如果落入那一边,都是遍计执。

人家问你:「你说法性空,那为什么有一切佛法呢?」因为法性空,就是随缘有嘛!你如果落入有边,是常边。所以有的意义,就是法性空。

所以它说:「若人见有无,见自性他性。如是则不见,佛法真实义。」真实义是什么?实相。实相无相,就是法性空;实相无不相,就是随缘有。

以下龙树菩萨引经为证,他引的是《阿含经》。所以说我们看《阿含经》,有很多大乘法在里头,不能说《阿含》是小乘。

「佛能灭有无  如化迦旃延

经中之所说  离有亦离无」

《杂阿含》卷十,有这部经。不过《中论》的注疏,他讲的那个迦旃延和《阿含经》讲的不同,他讲删陀迦旃延,《杂阿含》卷十讲摩诃迦旃延。这可能是一个人,我们不敢决定说。《杂阿含》卷十二又有说,陀迦旃延,尊者陀迦旃延。那个「」,读「ㄕㄢ」,是一个「足」字边,一个解散的「散」字。可能这三个人,是一个人的名字,翻译的不同,我们不敢决定说。

车匿在《化迦旃延经》讲「阐陀」,阐陀就是车匿,车匿就是阐陀。车匿叫恶口比丘,好骂人,是六群比丘之一。当初佛在世的时候,告诉阿难说,「车匿」我灭度以后,以梵天法治之。梵天法就是都不理他,精神封锁。假使他的心软伏了,想求法了,你和他讲《化迦旃延经》,他就可得果位了。

车匿想得法,请问别的上座比丘,都告诉他无常、无我、涅槃寂静三法印。车匿说:「我不喜听!要是说一切法无我,一切行无常,那怎么有我呢?明明有我嘛!我不相信。」

以后他想,请问阿难吧!阿难是佛的侍者,他可能知道。所以他去问阿难,阿难和他说:我今天很高兴,你能向我问法。一切法无常、无我、涅槃寂静,凡夫不懂。如果我们正观世间集,就不着一切法无见。如果正观世间灭,就不着世间有见。不着有无,所以此法,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无明生,则行生、识生、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生,忧悲苦恼就聚集了。如果如实观世间灭,不生世间有见。因为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乃至生老死忧悲苦恼皆灭。

什么是正观呢?《阿含经》里也说过:正观者,观一切法因缘,观一切法缘起。缘起就无自性嘛!无自性就灭了,无明灭。无自性能随缘,随缘就无明生。这才叫世间。

如果正观,观它的缘起性。世间生,生而无生,无生而生;世间灭,灭而无灭,无灭而灭。所以苦─世间,苦生,自生;灭,自灭,与我没有关系。因为什么与我没有关系呢?无自性就无我嘛!

阿难和车匿讲这个法,车匿当下得法眼净,远尘离垢得法眼净,得果位了。车匿得法、见法、知法、契法以后,感谢阿难说:「你是我的大善知识!」

所以他说,佛能灭有无。佛在《阿含经》说,世人偏边,见若有若无;我离有无边,冥契中道。所以我们根据《阿含》这几卷经,就知道它说中道义,不能说完全是小乘。怪只怪我们没有看出来。

「若法实有性  后则不应异

性若有异相  是事终不然」

这一偈,他的意思在双说性空、相假。

「若法实有性」,法是因缘有,性空。性空就是它的性。既然性空,空怎么有差异?所以他说:「若法实有性,后则不应异。」

下面那半偈,我们不要问了,他说相假。「性若有异相,是事终不然。」性是空性,空怎么有异相?大家迷惑说:「可是明明有法相!」不知那是假。

相假就是性空,性空才有相假。所以他说:「若法实有性,后则不应异。」这是说性空。「性若有异相,是事终不然。」这是说相假。

我们反复了解了解。性称为体性,体性不变啊!既然不变,以后怎么有异呢?什么法不变?地水火风皆变,空不变的。空非实有,若空是实有的话,不能容纳地水火风了。

所以他半偈实在的意思讲性空,你不从性空方面会,糊涂了!「若法实有性」,性是性空,所以它怎么有差异呢?

「性若有异相」,相假。

这样我们就了解,性空就是相假,相假就是性空。性空就是相假,实相无相就是无不相;相假就是性空,实相无不相就是无相。

大家会这个法,要心清净。稍一打妄想,就迷惑了!

「若法实有性  云何而可异

若法实无性  云何而可异」

「实有性」是不变的,后来不应该有差异。「无性」也不应该有差异,无性是没有其法嘛!就是空嘛!没有其法,怎么会有差异?所以他说:「若法实有性,云何而可异?若法实无性,云何而可异?」以后就说出有无的过错来了。

「定有则着常  定无则着断

是故有智者  不应着有无」

「定有则着常,定无则着断。」如果说法定有,不改变了,那是常边;如果说法决定无,堕入断边。这就是《化迦旃延经》讲的「世人偏边」,偏于一边,着有着无。如果不偏边,不着有不着无,叫冥契中道,和中道义相契合。

不过天台有一句话讲得好,中道是什么?离边不住中。什么是离边不住中呢?无所住而生其心。什么是无所住而生其心呢?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大家谁有问题?大家掌握住要点。他横讲竖讲,不离性空相假,相假性空。性空就是相假,不着无边;相假就是性空,不着有边。横讲竖讲,不出这个原则。

「定有则着常,定无则着断。是故有智者,不应着有无。」这是根据上面来的,上面说:「佛能灭有无,如化迦旃延。经中之所说,离有亦离无。」因为《化迦旃延经》讲过嘛!《化迦旃延经》讲:「世人颠倒依于二边,若有若无……如来离于二边,说于中道。」所以才从那一偈下来。到这里为止,要是说定有则着常;定无,则着断。这是根据《化迦旃延经》说的。

定有,怎么说着常呢?定无,怎么着断呢?下面一颂就讲出来了。

我们看下面一颂:

「若法有定性  非无则是常

先有而今无  是则为断灭」

「若法有定性,非无则是常。」若法是定有的话,它不会变成无,那就是常边了。「先有而今无,是则为断灭。」如果先有今无的话呢?就是断灭法。这个法怎么不常不断呢?常断是有为法,有为法就是无为法,所以不常不断。不常不断也不是定法,因为无为法就是有为法。

一切法无性为常,随缘有生灭就为断。所以无性能随缘,无为即有为;随缘必无性,有为即无为。这是般若经所说。般若经说,色即空,就是有为即无为;空即色,就是无为即有为。

我们举个例子说。海里的水起万重浪,万重浪都是水起的,水性湿,不动。虽然水性不动,能起万重浪;虽起万重浪,水性还是不动。水性不动,能起万重浪,就是无为即有为,和空即色是一个道理。万重浪起伏,水性还是不动,有为即无为,这和般若经讲的色即空是一个道理的。

这个道理唯有智慧能够辨,情见不能知。智慧怎么辨呢?就是那句话了:「见其文,知其义。」看到文字相,知道它的义理,才能辨。你要是看到文知道义理,叫横说横有理,竖说竖有理。要是执着文字,不入义理,横说不对,竖说还是错。

这一品讲到此地就完了。大家谁有问题可以问?没有问题,我们看下面一品。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观缚解品第十六
     

我先和大家讲,它的原理还是一个。相假就是性空,性空就是相假,这也是从般若经出。色受想行识是相假,其性是空的,就是色即空;空性就是相假,所以说空即色。

原来他是把一句话作很多句说。你如果不懂道理的话,不知道原则,就迷惑在里面了。

这个︿缚解品﹀也是一样,因为世间人遍计执性太重,他认为有五阴色、受、想、行、识,所以他执着五阴。从五阴又执着有我,五阴和合有我,所以叫众生。因为我,又执着有生死。因为他不知道有为即无为,无为即有为。

他说有五阴,五阴和合有我,五阴叫法我执。他又执着有我,我是五阴和合而生。五阴和合是众因缘生,所以这个我就是众生,这个就是人我执。这就落入遍计执了。
 

执着人我执,产生一种障碍,叫烦恼障,一切烦恼由人我而产生。执着法我执,产生一种障碍,叫所知障。烦恼障,障涅槃;所知障,障菩提。菩提是慧,涅槃是定,这就是佛道二道─定慧二道。

凡夫具足诸缚,所以不见佛道。声闻乘,见一部分,他空人我。空人我,得涅槃,称为解脱。可是他初得解脱,不上求佛道了,急取涅槃,定性二乘了。他也证菩提,证到声闻菩提,只管自己。菩萨就不然了,空人我以后,不取解脱,留惑润生。留惑就是在烦恼障里头留爱之一惑,度化众生。出空入假,所以能够究竟菩提。

大家平时都说:庄严无上佛菩提。怎么庄严呢?庄严菩提从发心开始,所以叫发菩提心。什么是发菩提心?上求下化,发菩提心。度化众生,发菩提心。大悲心叫菩提心,平等心叫菩提心,清净心叫菩提心。净土法门提出直心、深心、回向心叫菩提心。

众生认为有人我、法我往来生死,称为缚。如果没有生死,称为证入涅槃,叫解脱。大家不要迷惑了,这是二乘的看法。

在后面《中论》还是破他:你脱离生死,取证涅槃,被涅槃所缚,龙树菩萨所破的。看到后面就知道了!

「诸行往来者  常不应往来

无常亦不应  众生亦复然」

外人执着有五阴,法执;五阴和合有我,人执。产生二障。由于二障,烦恼障落入分段生死,所知障落入变易生死,所以说往来生死。这是外人执着的。

龙树菩萨先破往来,破往来就是破生死。往来是什么呢?执着有定法。实在说如来是什么呢?无来无去嘛!执着往来生死,执着有定法。执着定法─取相,随着六根六尘走。

他破往来的时候,用常、无常来破。往来生死叫行,这个行是造作。经上说过嘛!「色是质碍相,受是领纳相,想是取相相,行是造作相,识是了别相。」行是虚妄造作的。你说往来生死,没有生死,生死即无生无死。怎么生死即无生无死呢?生死不断吧!要是断的话,没有生死,有不断才有生死啊!可是你想一想,那个不断不生也不死,所以生死以无生无死为意义。

不断就是常,既然是常,是不生不死,怎么有诸行往来呢?诸行往来,你执无为有啊!这个我们可以举出很多例子来。镜中之花,看似实在有花,一丝一毫不错!可是没有,不相信你闻一闻,一点儿不香。水中之月,似有而实无,明明水中有月亮,可是没有。你不相信,你捞一捞,捞不上来。我们众生就可怜在这个地方,天天争夺,以无为有。本来一切都是无的,如幻如化的,可是他为名利二字,天天争夺不休。

所以「诸行往来者」,往来生死。如果常,不应该有往来,常是不生不死嘛!那如果无常呢?「无常亦不应」,也不应该往来。为什么呢?无常是生灭啊!生灭是空的,没有法啊!生灭仅仅是因缘。生是因缘生,不是法生;灭是因缘灭,不是法灭。所以说「生灭是因缘,于法无所有」嘛!既然是无常,就没有。一生就灭,怎么会有呢?

「众生亦复然」,众生是什么呢?就是人我执,称为众生。他认为五阴和合有人,其实是错误的。

不相信我们分析分析,如果说五阴和合有人,那就说明不和合没有人。这么说,第一个我们知道和合法是无常法,它不是常时间的和合,它是无常的。无常就没有,就空的,如幻如化的。既然如幻如化是空的,当然没有往来。

再一个角度分析,五阴和合有人,那不和合时没有人啊!这么说起来,色没有人。色如果有人,不必等到和合了,它自己就有人嘛!受没有人,如果受有人的话,自己就有人了,不必和合。这么推想起来,色受想行识,单独都没有人,非要等和合才有人。那么有问题!色受想行识,它们五个没有人,五个没有人,和合起来怎么变成有人呢?不合道理的。所以说「众生亦复然」,没有众生嘛!

这个法就是说,五阴和合,应该还是五阴,五阴和合不能变成人。生是五阴生,灭是五阴灭,于人无所有。按照这一偈的意思是说,来是五阴来,去是五阴去,于人无所有。所以说,生是因缘生,灭是因缘灭,于人于法皆无所有。既然于人无所有了,没有人,那当然没有来也没有去,没有生也没有死,你说生死来去,虚妄的。

这一偈讲完了!「诸行往来者,常不应往来,无常亦不应,众生亦复然。」大家都听懂了没有?有没有不懂的?好,都懂了,见好就收!看下面一偈。

「若众生往来  阴界诸入中

五种求尽无  谁有往来者」

这个就是刚才我们讲的道理了,众生空的,没有的。一般人认为所谓众生是六道众生,其实它的意思,「众生」众因缘生。所以鸠摩罗什大师他不叫五阴,他叫五众。

你要是说众生往来生死当中,可是没有众生啊!刚才我们说过了,五阴和合有众生,不和合没有众生。那这么说的话,在色受想行识没有和合的时候,没有众生。既然没有和合的时候,没有众生,和合不能变成有众生。

举个例子说吧!你没吃饭,我没吃饭,他没吃饭。三个人和合的时候就都饱了,没这个道理的。既然没有众生,就没有往来,所以他说:「阴界诸入中,五种求尽无。」

他是说三科是有为法,五阴、十二入、十八界称为三科。十二入、十八界是根据五阴来的,所以我们就知道,十二入、十八界皆空。怎么知道呢?它根据五阴来的嘛!《心经》讲过,五阴皆空。五阴皆空,那就说明十二入空,十八界空。

这个我要问大家了,既然五阴、十二入、十八界皆空,怎么又有五阴、十二入、十八界呢?谁知道?

它是因缘假啊!五阴是假的,十二入是假的,十八界也是假的。假的就空嘛!空的就假。

说了半天,还是色即空,空即色。三科皆假就是色即空;空非定法,是因为假才空,所以空即色。若有定法,即非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根据这个道理,我们修念佛法门,因为色即空,所以念佛要念而无念;因为空即色,所以无念而念││称为念佛。

念是佛的报化身,无念是佛的法身。念而无念,念报化身佛就是念法身佛;无念而念,要念法身佛,就要念报化身佛。

所以如果众生往来,往来生死的话,「阴界诸入中,五种求尽无」。五种就是色受想行识,都没有。没有不能变成有,说「没有」和合变成有,不合道理。所以他最后讲「谁有往来者?」既然没有众生,谁往来生死呢?所以这是虚妄的。如果你执着有,就是遍计执。如果执着遍计执,虚妄的。如果知道法是依他起,就是随缘了。

法依他起,没有自性,就是圆成实。圆成实就是依他起,圆成实是空,就是依他起,就是色,那还是无为即有为。知道依他起就是圆成实,就是知道色即空;知道圆成实就是依他起,就知道空即色。

我们今天讲到此地!

大家看《中论》。

「若从身至身  往来即无身

若其无有身  则无有往来」

这是说六道轮回。「从身至身」,人道到天道,就是从人身到天身;天道至鬼道,从天身到鬼身。所以他说若从身至身。

「往来」,往来生死,就是从身至身。人道到天道,人是死,天道是生,往来生死之中。他说「往来即无身」,这是什么道理呢?如果人道到天道,人身不变,那还是人身,不能是天身。如果人身灭了,灭法不能再生,怎么又能把人身转变为天身?所以往来生死就是没有身。

这个道理大家能听懂吧?有谁听不懂的可以问。第一个,往来生死就没有身。「若其无有身,则无有往来。」没有身,怎么能够往来呢?身是什么呢?五阴身。没有身,谁去往来生死呢?所以他说:「若其无有身,则无有往来。」

从这个地方引出下一品来,下一品是︿观业品﹀。怎么引出来呢?有人问唯识宗:如果没有人,没有法,人法都空,没有我,那怎么会有生死往来呢?怎么有六道轮回呢?怎么有离生死求涅槃呢?

唯识宗答,没有作者,可是有作业,唯识而转。这句话有一般大执之人,学大乘执着的那种人,就说实在有业嘛!随业轮回六道嘛!换句话说,随着业转,人身转为天身,天身转为鬼身。他不知道他执着了。

唯识宗,没有错!它讲唯识所转。唯识所转是什么意思?根据唯识无境来,没有境,唯有识转。

大执之人又执着识为实有。唯识宗说,如果执着识是实有,如执外境。和执着外境一样,也是法执。

那么识,内识,是什么东西呢?内识是依他起性,依他起无自性,就是圆成实。

所以从这一首偈,引出下面的︿观业品﹀来。业是如幻如化的,依他而起,没有自性。所以大家认识清楚,这个地方错误是大执之人,不是唯识宗,要分辨清。

探讨这个地方,很费思惟!大家如果有听不懂的可以问。

既然都听懂,我们就看下文:

「诸行若灭者  是事终不然

众生若灭者  是事亦不然」

这首偈,你了解到性空,就迎刃而解了。你如果不了解性空,就糊涂了。

诸行是因缘生,因缘生无自性,所以诸行性空。性空怎么会灭呢?性空不会灭的。

你从另一个角度看也可通。你要是说性空不会灭,有法可以灭吧!大家说有法可不可灭?有是因缘有,因缘有所现的相,是相假,相假没有实在,没有实在怎么可灭?所以你体会到性空相假,就了解了。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你懂得上面半偈,就容易懂下面半偈了。

「众生若灭者,是事亦不然。」众生也是性空,相假,没有!前面他讲过了嘛!众生在五种里头求不得嘛!色受想行识,五种里头,没有嘛!没有人,那有众生?既然没有了,怎么可灭呢?所以他说:「众生若灭者,是事亦不然。」

这一偈,你要了解,掌握住性空、相假,就了解了。

下面再进一步说:

「诸行生灭相  不缚亦不解

众生如先说  不缚亦不解」

「诸行生灭相,不缚亦不解。」众生生灭是相,相是假相。假相非为实有,没有实有的东西,所以不缚也不解。所以禅宗有一个公案:「求禅师为我解脱。」石头希迁和尚说:「谁缚你啊?没有人缚你,你解脱竟。」虚妄认识嘛!这都是错误的观念。所以说诸行生灭相,是假相,不缚亦不解。

缚解是什么呢?众生见。有其见,就见缚;有其见,就见解。执着于见,不见性。见性是什么情形呢?随缘无性。随缘是有,无性是空,有即空;无性随缘,空即有。有即空,空即有,就是《般若心经》讲的色即空,空即色。有即空,没有缚;空即有,没有解。所以他说不缚也不解。

「众生如先说,不缚亦不解。」众生,也是性空相假,相假性空,众生没有嘛!众生是众因缘生,那些因缘生呢?色受想行识。五阴和合有众生,这个不合道理的。

依理推寻,色受想行识和合有众生,那就是说,不和合没有众生。既然是不和合没有众生,没有和合的时候,色没有众生,受没有众生,想没有众生,行没有众生,识没有众生。五个没有众生,和合起来不能变成有众生,所以不合道理。

既然没有众生,他怎么缚怎么解呢?所以他说:「众生如先说,不缚亦不解。」没有缚也没有解。

所以大家知道,你要是和人论法的时候,对方说空,你要是知道错在「空」上,这时候你用「有」破他,一破就破了;对方要是说有,他错在「有」上,用「空」破他。人家向你问法的时候,他问空,你将有来答;他问有,你将空来答。没有错!这是个原则,大家记住。

「若身名为缚  有身则不缚

无身亦不缚  于何而有缚」

这个他说身,有身,相待假;他说无身,相待空。还是出没两边。「若身名为缚」,因为外人认为众生是五阴生的身,有五阴身就有生死往来,生死往来称为缚。他不知道这个是相待的。五阴身,假立。假立没有实在,没有实在它怎么有缚呢?

他说「若身名为缚」。身和缚相待假立,同时而有,依他而起。不可能先有身后有缚,它相待假立的。相待假立的,就是对待空,所以下面他用「有无」来破。

「有身则不缚」。按照纵破讲起来,有身,那自然是没有缚,你说先有身后有缚嘛!在有身的当时,没有缚。这是纵破的立场。按二谛讲起来,有身是假有,假有怎么会缚?所以有身则不缚。「无身亦不缚」。按照它纵破的立场讲,无身怎么会缚?按照二谛讲,无身,就是性空。性空怎么缚?第二个相假,相假才无身嘛!它怎么缚?

你说身有缚,那现在我们知道有身、无身都没有缚。既然有身、无身皆无缚,「于何而有缚?」怎么会有缚呢?

这个道理不可以直接会,你要打转身,直接领会不到。「若身名为缚,有身则不缚,无身亦不缚,于何而有缚?」有问题的没有?

看下面一偈:

「若可缚先缚  则应缚可缚

而先实无缚  余如去来答」

可缚,它还是讲对待。相是对待假,性是对待空。可缚和缚,相待而有,不可能先有可缚,后有能缚。如果先有可缚,还没被缚,怎么叫可缚?如果先有能缚,没有可缚,怎么叫能缚?它是对待的,可缚和缚对待而立。可缚对待缚才叫可缚,能缚对待可缚才叫缚。

大家知道相假是对待假,性空是对待空。什么道理?有谁知道?你要是知道相是依他起,就知道对待假了;知道空是依他起,就知道对待空了。

我们平时讲很多,拿来看一看。依他起是因缘生,可缚是因缘可缚。因缘可缚,无自性,无自性就性空。性空立可缚之名,相假。再看缚,缚也是因缘缚,因缘缚无自性,缚即性空。现缚的相,因缘现相,无自性,相假。

大家慢慢体会。因为大家平时妄想太多,遇到甚深道理不能体会,放下你的妄想,慢慢就知道了。这个法,佛在十二因缘说最多。十二因缘,生是因缘生,灭是因缘灭,于人无所有,于法无所有。无明生行,没有讲生人生法啊!行生识,识生名色,一直到老死,没有人没有法。没有人没有法,三论宗说性空。生是因缘生,灭是因缘灭,因缘而有生灭,相假。

大家掌握住他的要点。他横说竖说,不离性空相假,相假性空。所以他说:「若可缚先缚,则应缚可缚。」它没有先后嘛!所以「而先实无缚」,因为对待立的嘛!「而先实无缚」,有缚没有可缚,那个缚怎么叫缚?

「余如去来答」。︿去来品﹀也是性空相假,相假性空。过去未来现在,过去是现在、未来形成,所以过去是性空;既然是现在、未来形成过去,过去相假。现在是过去、未来形成,既然是过去、未来形成,现在没有性,性空;既然是过去、未来形成现在,现在的相假。未来也是一样,是过去、现在形成,没有自性,性空;既然过去、现在形成了未来,未来相假。

大家有不懂的可以问。好!下课。

大家看《中论》,︿观缚解品﹀第十六。

「缚者无有解  无缚亦无解

缚时有解者  缚解则一时」

我们看出来,他是先破身见,后破缚,再破解。因为什么呢?有身始有缚,无身则无缚。有身才有缚嘛!无身怎么有缚呢?所以先破身见,后破缚,再破解。为什么最后破解呢?有缚始有解,无缚则无解。

它这个破法也有规则。五见里头,他先破身见,缚解两个叫边见,身、边见。这破到后来了,它破解了。有傅才有解,大家都知道了,这个容易懂。「缚者无有解」,有缚没有解。什么原因呢?已经缚了嘛!怎么有解呢?「无缚亦无解」,无缚你解什么呢?这是破有无。「缚时有解者」,就是共。缚解共,不合道理。缚时要是有解,那么「缚解则一时」,不合道理。

外人就问了,他说,经上明明说,离生死得涅槃,得涅槃谓之解脱。你说一切法空,不对!有解脱嘛!有涅槃嘛!

论主就说了:

「若不受诸法  我当得涅槃

若人如是者  还为受所缚」

「若不受诸法,我当得涅槃」,不受一切法,就是得涅槃,这是说出得涅槃的意义来了。「若人如是者,还为受所缚」,受什么缚呢?受涅槃所缚。「若人如是者」,怎么样呢?有所得心,被涅槃缚。不受一切法,就是《心经》说的「以无所得故」。你要是得涅槃,有所得嘛!有所得就受缚。

下面最后一偈,他说出生死、涅槃的意义来。

上面这两偈有不明白的没有?有问题的可以问。

「不离于生死  而别有涅槃

实相义如是  云何有分别」

生死似有而实无,一般的人认为生死依于身见,也就是说依于我见。身见、我见虚妄的。实在说起来,生死依于什么呢?依于如来藏性,不依于身见。身见依于五阴,五阴皆空,怎么可依?所以身不受生死,因为身空。

生死往来依于如来藏性。如来藏性是什么呢?无来无去是如来,就是无性。无来而来,无去而去,就是缘起。无性随缘有生死,生死随缘归无性。所以生死依于如来藏,生而无生,死而无死;无生而生,无死而死。

若人破除身见,知道是如来藏,称为了生死。所以他这一偈说:「不离于生死,而别有涅槃。」生死无性,就是涅槃;涅槃随于妄缘,就变成生死了。随于妄缘是遍计执,就落入生死了;不随于妄缘,知道妄缘无性,是依他起,就了生死了。我们大家都有生死,那是妄缘,虚妄的因缘;你不造就没有,叫了生死。

「实相义如是」,实相就是这个道理。生死无性,随缘无性就是实相无相,实相无不相就是无性随缘。实相意义就是这个样子。

这一品讲到此地讲完了。有没有问题?

所以我们就知道,它是根据般若。实相无相,般若讲真空;实相无不相,般若讲妙有。大家看一看是不是还是真空妙有两个啊!

现在我们看下面一品。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观业品第十七
     

外人就说,你讲一切法空,不对!因为有烦恼、有业。烦恼、业的因缘,有苦。怎么一切法空呢?经上说的嘛!烦恼叫惑,业叫业,和苦加起来叫惑业苦三,它不空啊!比如说,小乘法,苦集灭道,烦恼和业就是集谛,苦叫苦谛,所以经上教人知苦断集嘛!怎么说一切法空呢?

他不知道《心经》说过,无苦集灭道。所以讲到此地,四谛是无苦集灭道。十二因缘也没有,「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烦恼、业、苦在十二因缘里头就是无明。落入三道:无明、爱、取是烦恼道;行、有就是业道;识、名色、六入、触、受、生、老死叫苦道。可是他不知道,无无明也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也无老死尽。这是大乘法所说嘛!

外人执着为实有,烦恼和业为实有,他就说了:

「人能降伏心  利益于众生

是名为慈善  二世果报种」


如果人能降伏其心,心是什么心呢?贪瞋痴。人没有贪瞋痴,就没有杀盗淫,就没有妄语、恶口、绮语、两舌,所以就能利益众生,这个叫慈善。

「二世果报种」,二世就是下一世,并不一定讲第二世,下数世也是二世。「果报种」,受果报。这个我们看出来了,外人落入生法。种,有生义,和佛所说的法违背。佛说无生法,他一开始执着为生法。看这一偈注意到,「人能降伏心」,一切法由心而生嘛!「利益于众生,是名为慈善,二世果报种。」种,就是有生义。

接着他解释说:

「大圣说二业  思与从思生

是业别相中  种种分别说」

「大圣说二业」,有两种业。「思与从思生」,第一种思业,第二种从思所生出来的。「是业别相中,种种分别说」,思业和思生业,它有别相,佛作种种分别而说。

思业有什么别相呢?思业有贪、瞋、痴,别相。从思生业,有什么分别说呢?杀、盗、淫、妄语、恶口、绮语、两舌。他说佛作种种分别说。这个法不空啊!大家记住,这是外人的意思。接着外人就说:

「佛所说思者  所谓意业是

所从思生者  即是身口业」

「佛所说思者,所谓意业是。」思业就是意业。「所从思生者,即是身口业。」身口二业从思生的。经上说身口意三业不空啊!这是外人执着。接着他继续说:

「身业及口业  作与无作业

如是四事中  亦善亦不善

从用生福德  罪生亦如是

及思为七法  能了诸业相」

「身业及口业,作与无作业。」什么是作业呢?身口二业有所表示,称为作业;意业无所表示,称为无作业。身业、口业、作业、无作业,「如是四事中,亦善亦不善」,产生善业、不善业。

「从用生福德,罪生亦如是。」这是说善业、不善业它的作用,善业生福德,不善业生罪。「及思为七法,能了诸业相。」七法就是身业、口业、作业、无作业、善业、不善业和思业,一共七个。这七法能够了别诸业相,既然诸业相可以了别,它不应该空吧?大家记住,这是外人的话。你在里边不要糊涂,不是论主所说,是外人所说。

从这个地方我们看出来,《中论》可能不是直接写的。《中论》经过一场激烈辩诤以后,后来把它追记起来的。

这首偈论主所说:

「业住至受报  是业即为常

若灭即无业  云何生果报」

业,它住到受果报,那就是常。住到受果报有什么坏处呢?还是业,不能是果报。所以业是常的,没有灭的时候了。如果灭了呢?就没有业。既然没有业,怎么生果报?论主从常、断二边破。

看这个情形,外人不等论主说完,他就发表意见了:

「如芽等相续  皆从种子生

从是而生果  离种无相续

从种有相续  从相续有果

先种后有果  不断亦不常」

先举个例子。「如芽等相续,皆从种子生。」种子生出来以后,生了芽,芽相续而生,续种子而生。因为芽生才有果,所以「从是而生果,离种无相续」。芽相续了,才生果。可是芽的相续从种子生的,所以离种无相续。

「从种有相续」,这是说芽的相续,是从种子而有的嘛!所以说「从种有相续」。「从相续有果」,相续了才有果报生。所以他说「先种后有果,不断亦不常」。这是外人的意思,以后他又举了很多例子证明。

以上所讲的,大家有问题没有?

「从芽等相续」,举譬喻说。佛法有两种说法,第一个是法说,第二个是譬喻说。他先举譬喻,下面两首偈,法说。这个解释方式叫做「以法合譬」。

「如是从初心  心法相续生

从是而有果  离心无相续

从心有相续  从相续有果

先业后有果  不断亦不常」

「如是从初心」,初心好比种子一样。「心法相续生」,好比芽相续而生。「从是而有果」,相续而生了,就有果报了。「离心无相续」,心为种子嘛!离开心没有相续。「从心有相续」,从心才有相续。「从相续有果」,产生果报。

「先业后有果,不断亦不常。」这是外人的话,因为论主说过:「业住至果报,是业即为常。若灭即无业,云何生果报?」论主前面以常断二边破他,他就辩驳「不断亦不常」,我的思想不断也不常。

以上讲的大家有问题没有?

大家看《中论》,︿观业品﹀第十七。

「能成福德者  是十白业道

二世五欲乐  即是白业报」

外人执着业实有,果报实有。这是他说理由,他说:明明经上说「能成福德者」,善业,「是十白业道」,十种白业:心没有贪瞋痴,身没有杀盗淫,口没有妄语、恶口、绮语、两舌。这样「二世」,就是来生,受五欲乐,五欲乐就是人天福报,受人天福报即是白业报。因为佛讲过了嘛!有白业报、黑业报,所以不应该一切法空啊!这是外人说的意思。

以下论主略答。看这个情形,当时可能是起辩诤。论主就说:

「若如汝分别  其过则甚多

是故汝所说  于义则不然」

看这个情形,外人没等到论主讲完,他接着就辩诤了。所以我们可想而知,《中论》是经过一场辩诤,才把它记下来的。接着外人就说:

「今当复更说  顺业果报义  

诸佛辟支佛  贤圣所称叹

不失法如券  业如负财物

此性则无记  分别有四种

见谛所不断  但思惟所断

以是不失法  诸业有果报

若见谛所断  而业至相似

则得破业等  如是之过咎

一切诸行业  相似不相似

一界初受身  尔时报独生

如是二种业  现世受果报

或言受报已  而业犹故在

若度果已灭  若死已而灭

于是中分别  有漏及无漏」

「今当复更说,顺业果报义,诸佛辟支佛,贤圣所称叹。」我现在再说一说,业果报的道理,这个道理是佛和辟支佛。辟支佛有译为独觉,有译为缘觉的。一般的说法,在出佛之世,称为缘觉;佛不出世,称为独觉。贤圣:「贤」是三贤,五停心观、总相念、别相念;「圣」是四圣,初、二、三、四果。这些圣人所称叹的,都赞叹业果报。

以下外人举例子说。「不失法如券,业如负财物,此性则无记,分别有四种。」因为前面龙树菩萨说过,假使业住到受果报,那就是常边,业始终是业,怎么变成果报?假使业灭了,灭法不能生,怎么生果报?以常断二边破它。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他举这个例子就分辨了。「不失法如券」,好比人欠债,有债券。像我们借钱,写个借据,债券就是那个意思。这个「不失法如券」,它有它的意思在里头。这个「券」,它有相续作用,没有因果体性。什么是因果体性?比如借据,不能当银钱用,没有因的体性。还债的时候,也不能当银钱还,没有果的体性。可是它有相续作用,你欠了债,拿这个债券,可能跟你要钱。仅仅是一种相续作用,没有因果体性。

大家能听懂吗?听不懂的可以举手。所以他下面讲「此性则无记」,这个不失法如券,无记性。所谓无记性,不能当银钱用。拿我们世间法讲,仅仅是一种信用,这就是相续的作用了,它是无记的。你借钱,借银钱,不能借个借据,没有用;还债,要还银钱,也不能把债券当债去还了。所以它本身是无记的。

「分别有四种」,这里的论文讲得不太明白,所以我们要靠推断。看它前后文推断有四种。那四种呢?三界有,欲界有,受果报到欲界来;色界有,受果报到色界去;无色界有,受果报到无色界去;还有离系报,不受三界所束缚,就是说出三界。怎么知道有这四种呢?按照前后文看出来的。讲到后文的时候,我们就知道了。四种,就是欲有、色有、无色有,加上涅槃就是了。

这个说法,我们就看出来,小乘说法,不是大乘义。比如这四种按大乘说,不可得!欲界有、色界有、无色界有,对「三界有」立涅槃。可是三界如空华,那有三界有?三界既然没有,对三界立涅槃,涅槃也没有。

后文就有说明,我们是根据前后文推断的。因为他的论文,没有讲十分明白。

「见谛所不断,但思惟所断。以是不失法,诸业有果报。」见谛意思就是初果须陀洹─见道位,它不断。二果、三果、四果才断。因为初果还有七番生死到欲界来嘛!所以说他不断。二、三、四果断三界业,所以「但思惟所断」。这都是说不失法,初果不断不失法,二果以上才渐渐断不失法。

「以是不失法,诸业有果报。」因为这种不失法,有相续作用,相续到果报。可是「不失法」本身是无记的,这么一来,从不失法相续到果报,业因到了果报,不常。由于相续法,虽然是业因和果报是两个法,可是也不断,它相续嘛!

「若见谛所断,而业至相似,则得破业等,如是之过咎。」假设见谛初果就断了不失法,可是业到相似,不能到相似。什么是相似呢?你修欲界因到欲界来─相似,就是共报、共业。修色界法,到色界去,也是共业所成。无色界也是一样,都是共业所成的。

如果初果人就断了不失法,不能到相似;二、三、四果才不到相似嘛!那么初果要是断了的话,就有破业之过了,所以「则得破业等,如是之过咎」。

「一切诸行业,相似不相似。一界初受身,尔时报独生。」「一切诸行业」,行─行业。它是根据十二因缘来的,有无明有行,行就是业。有三道:无明、爱、取,烦恼道;行、有,业道;其余的,苦道。所以「一切诸行业,相似不相似」。相似是共业,不相似是别业。比如说生到欲界来,共业;有人、有天、地狱、饿鬼、畜生,别业。共业是相似,别业不相似。

再举一个例子。相似,同生为人道;不相似,别业不同,有男、有女、有穷、有富、有贵、有贱,种种不同。其余的报,都不离这两种。

色界的人,都生色界,共业相似。千差万别,别业不相似,报不同。生到西方,相似,共业;可是九品莲华,略说有九品,实在是千差万别,不相似。这就是相似、不相似。大家都听懂了没有?

「一界初受身」,共业。在某一界,初初受生的时候,相似。「尔时报独生」,不相似。大家看出来了吧?他这个「一界初受身,尔时报独生」,就是说明相似、不相似。

「如是二种业,现世受果报。或言受报已,而业犹故在。」「如是二种业」,这还是相似业和不相似业,就是共业和别业。因为相似业是共业,不相似业是别业。都是现世果报,共业是现世,别业也是现世。

他前面讲的「一界初受身」,共业,「尔时报独生」,别业,都是现世。「或言受报已,而业犹故在。」这个我们可以分两方面解释:为什么受报已,业还在呢?因为有报、有余报。受过报,余报还在。再还有一种解释,就是相似业和不相似业,相似业受报了,一界初受身,受报了,可是不失法还在,就是生存。

「若度果已灭,若死已而灭,于是中分别,有漏及无漏。」有的度果,四果入涅槃,不失法就灭了。因为他入涅槃嘛!这是度果已灭。

这是指定性二乘讲。定性二乘得涅槃,就是三界内没有这个有情了。不是大乘讲法,大乘讲法,三界如空华,没有三界,有情也如空华,怎么能说三界内没有这个有情呢?这是后边的半偈说的无漏。

「若死已而灭」,受了业报身,这一段了了,分段生死,下一段再来。死了以后就是这一段业报了了,所以「死已而灭」嘛!不失法就灭了。

「于是中分别,有漏及无漏。」度果已灭,死已而灭,有有漏与无漏。度果已灭是无漏,死已而灭是有漏,因为它还有下一段嘛!有分段生死。这都是外人所讲的。

「虽空亦不断  虽有亦不常

业果报不失  是名佛所说」

这还是外人的话,因为不失法的关系,虽空不断。不失法如券,虽然是空的,没有体性,可是它有相续作用,不断,一直到你还债,它才了结。

「虽有亦不常」,不失法,借据虽然有,不常。因为它没有因果体性,不能为常。「业果报不失」,因为不失法的原因,业果报不失。「是名佛所说」,这是佛所说的。这都是外人的话,说:「龙树啊!你说一切法空,不对!」因为有这么多的理由。这是他辩护他自己。

大家看一看,外人错在什么地方?落入有法,外人落入有法。

打铃了是吧?下面一大段是龙树菩萨破他。我们再讲,讲几偈反而不方便,既然打铃了,见好就收。下课!

「诸业本不生  以无定性故

诸业亦不灭  以其不生故

若业有性者  是则名为常

不作亦名业  常则不可作

若有不作业  不作而有罪

不断于梵行  而有不净过

是则破一切  世间语言法

作罪及作福  亦无有差别

若言业决定  而自有性者

受于果报已  而应更复受

若诸世间业  从于烦恼生

是烦恼非实  业当何有实」

「诸业本不生,以无定性故。诸业亦不灭,以其不生故。」这一品针对外人以前说的破。

外人以前说过「如芽等相续」,好比植物的芽一样,相续而生。「皆从种子生」,都从种子生的。「从种有相续,从相续有果。」这从生说到果,那是外人说的。

龙树菩萨根据这个破它,说业本不生。什么原因呢?诸业是因缘生。没有因缘,没有业。既然有因缘生,因缘所生法就没有自性,没有自性就不生。所以它说「诸业本不生」。

「以无定性故」,就是因为它因缘所生,没有自性,没有定性,所以不生。

「诸业亦不灭」,业也没有灭。因为什么原因呢?「以其不生故」。有生才有灭,没有生怎么会有灭?

这是破小乘。在十二因缘里,无明生行,行是业。行从无明生的,可是无明本是虚妄的,没有实性的。从虚妄生,当然不生。所以才说出这首偈来:「诸业本不生,以无定性故。诸业亦不灭,以其不生故。」

第二偈:「若业有性者,是则名为常。不作亦名业,常则不可作。」如果说业有性,那就定性。它的意思,业是因缘生,无自性,没有生。如果说业有自性,就是常边。因为什么呢?业有自性的话,不造作也有业。好比杀业有定性,你不杀生也有杀生罪,那就落于常边了。因为常,不作嘛!作法是什么?大家还记得吧!谁记得作法是什么?作法就是生灭。如果业有定性的话,就没有生灭了;如果没有生灭,不造作也有罪。因为常边是不可作的,常是没有生灭的。

这个意思很微细,大家要是听不懂的可以发问。看下面一偈:

「若有不作业,不作而有罪。不断于梵行,而有不净过。」如果说有不作业,就是不造作而有业,那就说明不造作也有罪,那不合道理。你不杀人也有杀人罪,不偷东西也有偷盗罪,那不合道理。

梵行,清净行。没有淫欲行叫梵行。色界天叫梵天,它那里的人不犯淫欲,所以称为梵行。修学佛道,就是修梵行。「不净过」,不净是犯淫欲。如果说不作也有罪的话,你不断梵行也有淫欲罪,那不合道理的。

「是则破一切,世间语言法。作罪及作福,亦无有差别。」如果这个样的话,就破了一切世间语言法。佛以两种语言度化众生,一种是真实语言,一种是世间语言。真实语言是不生不灭法,就是真谛;世间语言所说的是世俗谛。如果不作而有罪的话,就破了世俗谛了,所以能破一切「世间语言法」。不作也有罪的话,那么作罪、作福就没有差别了。

我们知道,行善得善报,行恶得恶报。如果不作也有罪,你不行恶也有恶报,那不合道理。世间语言法,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绝不可能不善也有善报,不恶也有恶报,不可能的。如果不善有善报,不恶也有恶报,那作罪、作福,行善、行恶,就没有差别了。

「若言业决定,而自有性者。受于果报已,而应更复受。」如果说业决定的话,就是说业有自性。「而自有性者」,那么决定性不变啊!既然决定性不变,受过报以后它还有,所以还要受报。再受报以后还有,它不灭嘛!所以受了报再受报,受了报再受报,没这个道理。所以他说:「受于果报已,而应更复受。」业有自性的话,它不可灭。既然不可灭的话,一般的常识,受过报,业就灭了。它不可灭,受过报,还要受。

以上讲的,大家清楚不清楚?

「若诸世间业,从于烦恼生。是烦恼非实,业当何有实。」大家仔细看,他这说十二因缘,你们看出来了没有?烦恼是无明、爱、取,我以前和大家讲过。业是什么?谁还记得?业是行、有。苦是什么?谁知道?苦是识、名色、六入、触、受、生、老死。无明、爱、取都是因缘生,因缘生没有自性,没有自性是没有。所以他说:「若诸世间业,从于烦恼生。」

世间的业都是从无明、爱、取生的,从无明爱取生,就是从因缘生。因缘生就没有自性,就是「是烦恼非实」了,不是实在有的。烦恼不实在的,烦恼生业,烦恼不实,业当然也不实了。大家有问题没有?

最后他说:

「诸烦恼及业  是说身因缘

烦恼诸业空  何况于诸身」

唉!我休息休息。给你们问题考虑考虑,什么是身?待会儿我要问啊!等会没人答,我要点名。

「诸烦恼及业,是说身因缘。」有人答没有?慧琛讲!

〈琛师:因缘和合而生。〉

〈谦师:阿弥陀佛!我猜猜,身是不是指五阴身?〉

〈悦师:以生灭来看,诸烦恼及业是说生为身,也就是它讲身的和合是烦恼及业。烦恼业空,所以怎么会有身呢?身是空。〉

〈经师:广义的话是众因缘生,狭义的话是五阴身。〉

还有猜的没有?答吧!

〈秀师:看师父的注疏有写。约变易生死来讲,无明为烦恼,行是业,以无明行,乃有识名色六入触受。约分段生死来讲,爱取为烦恼,有为业,以爱取有,乃受生老死后有之身。〉

慧秀答对了!身就是识、名色、六入、触、受、生、死。烦恼是无明、爱、取,业是行、有嘛!你们留神,我现在提醒你们,他这是说十二因缘。无明爱取有身,可是无明爱取都是空的,无自性,那身怎么会有呢?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