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你要知道来如何判别降服五阴魔境

五十阴魔之十七:见胜成慢

净界法师

    辛七、见胜成慢。

  前面的慧劣成喜是被禅定的轻安乐所迷惑,这个地方指的是一种殊胜的智慧,胜就是他能够照见五阴皆空,那种殊胜的智慧,对这种殊胜智慧的执取而生起高慢心。

  发端现相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自谓已足,忽有无端大我慢起,如是乃至慢与过慢,及慢过慢,或增上慢,或卑劣慢,一时俱发,心中尚轻十方如来,何况下位声闻缘觉。

  这个在修止观的善男子,他的色阴穷尽了,而受阴现前。受阴现前我们前面说过,色阴一破他会产生殊胜的胜解,见诸佛心即是己心,见己心即是诸佛心,就像镜子一样的清楚分明。这个人当然他已经不是一般人,他得到禅定,而这样的胜解又跟禅定的加持以后,他就更容易认为自己已经自满自足了,这种我空法空的智慧,再加上这种高深禅定的加持,他觉得自己不必修证了,所以他无端的无缘无故的生起大我慢心。

  这以下讲出七种慢,其实慢还有过慢,慢过慢,增上慢,卑劣慢跟邪慢,其实主要的就是我慢,主要的以我为根本。我们总是觉得,以自我为中心,而把自己高举,觉得自己与众不同。经过这七种慢,慢过慢乃至于邪慢,他这七种慢是一时俱发,是同时的生起。这种高慢的结果,心中尚轻十方如来,何况是下位的声闻缘觉,对十方诸佛尚且是看不起,何况是这种下位的声闻缘觉呢!

  指名教悟

  此名见胜无慧自救,悟则无咎,非为圣证。

  他这种我慢心,我们看佛陀的对治方法:

  他见胜,当然他会我慢,他是有道理的,他的道理主要是这二个字见胜。他在禅定当中,他如实的照见五蕴皆空,他如实的照见我的心跟佛的心是平等的。

  从无相真如的角度,从理观的角度,我们的心跟佛的心是平等的,我们不谈因缘法的话,不谈功德这一部份的因缘,就是我这一念心,虽然业障深重,但是当把这样的因缘法都消灭掉的时候,所显现那清净本然周遍法界的心,跟佛的心虽然功德庄严,但是那种功德庄严的假相消失掉以后,所显现那清净本然的心是不二的,我的心是如,佛的心也是如,一如无二如。他对这样的道理,产生很坚定的理解,无慧自救。

  慧是什么呢?没有假观的智慧来帮助他。假观是照了因缘,所以他不知道自己的定位,由假观来调整自己的空观,就产生过失了。

  示迷必坠

  若作圣解,则有一分大我慢魔,入其心腑,不礼塔庙,摧毁经像,谓檀越言,此是金铜,或是土木,经是树叶,或是毡华,肉身真常,不自恭敬,却崇土木,实为颠倒。其深信者,从其毁碎,埋弃地中。疑误众生,入无间狱,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所以佛陀说:你要赶快的觉悟,这个过失就消灭掉,假设你在这地方产生真实功德的理解,就有一种大我慢魔,入其心中来控制他的意识。

  会有什么相貌呢?

  不礼塔庙,摧毁经像。

  自己是三宝弟子,但是看到塔庙,他也不去礼拜,甚至于摧毁经典跟佛像,不但不恭敬礼拜还摧毁。他在摧毁当中他还讲出一个道理出来,他说:这个塔庙为什么要去摧毁呢?他跟居士说:他说这佛像只是金铜或土木雕刻而成,这都是无情之物,所谓的经典也是树叶,或者是白色树皮的纸所写成的文字相,它也是一个没有知觉的东西。所以不管是佛像,不管是经典,都是没有知觉的,那么我们去追求一个没有知觉的东西,而我们自己的肉身当中有珍藏的佛性,你自己不去恭敬,却向外攀缘这种无知觉的土木,他说这个是种颠倒。

  当然这种话,是我们一般人讲的话没有人会相信,但是这个是一个有禅定的,有禅定的心是有堪忍性的、有摄受力。所以很多人就相信他的话,也就随顺他的行为,也就去摧毁佛宝、摧毁法宝,把它们埋弃在地中。如此的弘扬佛法的结果是疑误众生,使令众生对三宝产生更加的疑惑而误导,当然死亡以后堕无间地狱,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这地方他的问题点就是只修空观,不修假观。所以我们在观照现前一念心性要即空即假,观空如来藏还要观不空如来藏。《金刚经》说:菩萨观一切法空,要不坏假名。你不能坏诸法的假相、假名、假用,身为一个佛像,它有它的假名、假相、假用,你不能够去毁灭他,因为我们内心的功德要假借佛像才能够启发。祖师说:托彼依正,显我自性。虽然我们自性俱足无量的功德,但是我们要假借文字相的引导,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我们要从文字上的闻思,我们内心的智慧才会启发出来,虽然文字不是功德,但是它是成就功德非常重要的增上缘。

  天台智者大师修观,他修一念三千。三千简单讲就是十法界,他一念观十法界的时候,他的这十法界有理具跟事造。虽然我们内心当中本来具足十法界的功能,但是要假借事造法界才能开显。我们看到佛像,对佛像的礼拜,我们产生佛的功德,我们对法宝的恭敬、读诵产生智慧,借事显理。

  这个人把这事相都毁灭了,我们的理当然不能显现,这个就不对啦!但修空观而不修假观的过失,执理废事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五十阴魔之十八:轻安自足

净界法师

    辛八、轻安自足

  经安就是在禅定当中,修习我空、法空观的智慧,产生非常殊胜的轻安乐。这个轻安跟前面的轻安不太一样,第六科慧劣成喜,它也是一种轻安,他这个轻安又加上空观殊胜的智慧的加持,所以他就更产生一种满足之想。前面只是对轻安的执着,这地方是从轻安当中产生满足想。

  发端现相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于精明中,圆悟精理,得大随顺,其心忽生无量轻安,己言成圣,得大自在。

  这个修止修观的人,色阴穷尽,受阴现前,在精明中,精明指的是在禅定明了寂静的心中。圆悟精理,这时候他的智慧现前,他就在明了寂静的心中,修习我空观、法空观,观察自己的心就是佛心,佛的心就是己心,心佛众生是三无差别。

  这时候他成就内心一个什么样的功德呢?

  成就一种大随顺的功德,大随顺我们以前在小止观讲过,他要修止他随时可以入止,他要修观他随时可以把观现前,他对止观的入住出得大自在。这时候他的内心,就产生无量的轻安乐,这轻安乐不是色身的远离粗重,包括心中的妄想也远离,因为他心中的妄想被他的我空观、法空观破坏了,所以他是身轻安、心轻安。

  在这样的一种殊胜的远离粗重杂染的轻安过程当中,这以下就说明他的颠倒知见,产生轻安到这个地方都没有过失,成就大随顺也没有过失,圆悟精理也没有错,产生轻安更没有错,错在下面这二句话:

  己言成圣,得大自在。他在止观的随顺当中错认了消息,他认为自己已经成就了圣道,而且这个圣道不是普通的圣道,是成就大解脱,大自在的圣道。

  轻安其实还是一个生灭法,还是一个因缘所生法,还是一个心外之物。蕅益大师常说:你要回归到那个能分别的心,不要在那所分别的境,要破那个所,而追求那个能。轻安还是所,是你所受用的一个境而已,你还没有回家。

  指名教悟

  此名因慧获诸轻清,悟则无咎,非为圣证。

  佛陀的对治方法:

  这种人是因智慧。我们前面说的慧劣成喜,他是完全禅定,这个人是禅定跟智慧二个得大随顺,所以他的轻安比前面的轻安是更加的殊胜。这样的一种身心世界的轻安跟清净,如果你能够回光返照,它只是修学过程当中的一朵小花而已,它是因缘所生法,你要赶快的放掉继续往前走,后面才有摩尼宝珠。

  示迷必坠

  若作圣解,则有一分好轻清魔,入其心腑,自谓满足,更不求进。此等多作无闻比丘,疑误众生,堕阿鼻狱,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如果你在这个地方产生真实功德的执着,就有一种喜好轻安清净的魔,涉入到你的心中,你自己觉得自己已经功德圆满了,也不再求进步了,这种比丘到最后是成就无闻比丘,以四禅当作四果,最后的结果就是当禅定退掉以后,毁谤佛陀、毁谤正法,生起邪见颠倒,而且以这样的一种知见,还去疑惑误导众生,最后堕入阿鼻地狱,失其禅定正受,堕到天魔外道的种子,失掉菩提种性。

  这地方是指的这个修行人禅定跟智慧二个共同显发,产生殊胜的轻安乐,而产生了颠倒执着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五十阴魔之十九:空解成断

净界法师

    辛九、空解成断。

  第九、第十都属于智慧部份的错认消息。空解就是在修习空假中三观的过程当中,对空观产生执取而产生断灭见。

  发端现相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于明悟中,得虚明性,其中忽然归向永灭,拨无因果,一向入空,空心现前,乃至心生长断灭解。

  修止修观的人在色阴穷尽,受阴现前的时候,于明悟中,明悟就是我们前面说的圣解,他能够对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这样的真理产生了理解。这样的理解当中,产生的见闻觉知的虚明之性。这种虚明之性突然间,归向永灭,拨无因果,他的内心当中,就趋向于断灭想,而否定因果相续的道理。这个修行人他观空的过程当中,上不见佛道可成,下不见有众生可度,所以内心趋向空观之理,偏空的心相续现前,生起一种长久断灭的理解,这个是这个人偏空了。

  指名教悟

  悟则无咎,非为圣证。

  佛陀的对治方法:

  这种偏空的情况,假设他能够觉悟,能够加以对治反省,他就能够恢复到正常情况。

  示迷必坠

  若作圣解,则有空魔入其心腑,乃谤持戒名为小乘,菩萨悟空,有何持犯?其人常于信心檀越,饮酒啖肉,广行淫秽,因魔力故,摄其前人,不生疑谤。鬼心久入,或食屎尿与酒肉等,一种俱空,破佛律仪,误入人罪,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假设对这样的知见产生真实功德的理解,就有一种断灭空的魔,入其心中,这时他就产生邪见了。他怎么说呢?他说:持戒是小乘自了汉所为之事,菩萨悟到我空法空的真理,有什么持戒跟犯戒的差别呢?因为一切法是本空的,戒法也是本空,他起断灭空的思想。

  这个人经常在有信心的坛越面前放纵自己,喝酒吃肉,乃至于广行男女淫欲之事。他做了男女淫欲的事情,众生要讥嫌,但是他本身的禅定还有魔力的摄受,他来摄受这个眼前的人,虽然看到他这种非法的事情,对方也不生疑谤。

  鬼心久入,魔王或鬼神长时间控制他的心以后,他的心跟鬼经常在一起以后,他有更不可思议的事情出现,他吃屎尿,他自己的感觉就跟喝酒肉的感觉是一样,一种俱空。

  一种俱空古德的解释说,他不是真正的空观智慧成就,他是偏空,所以他智慧没有成就。那为什么能够吃屎尿跟吃酒肉一样呢?那难道成就无分别智吗?不是。他是禅定的力量摄受,因为禅定能够让他安住在舍受,所以他以禅定的舍受让自己没有感觉,所以他吃屎尿也是没有感觉,他吃酒肉也没有感觉。不像佛陀的心跟屎尿一接触的时候,入此人口成甘露味,因为佛陀是大智慧的境界。他这个地方不是有智慧,他是一种禅定,他的智慧是邪见。

  破佛律仪,他一生当中经常破坏佛陀所制的律仪,而且误导众生去造杀盗淫妄的罪业。当然他自己造了罪,失了禅定,来生堕落到三恶道当中。

  我们一直在强调即空即假即中,为什么大乘佛法观空,它为什么空当中马上补一个即假?带假修空。你要不坏假名假相,所以大乘佛法所观的空,是空掉你心中的妄想,不是空掉外在的因果,这地方大家要清楚,法性虽然本来空寂,但是因果丝毫不爽,这二个要同时现前,叫即空、即假、即中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五十阴魔之二十:爱极成贪

净界法师

    辛十、爱极成贪

  前面的空解成断,他是在智慧当中偏空了,空观太强,这地方是假观太强、偏有。禅定智慧那种舍受的过程当中,产生空观的理解,这地方在虚明境的受阴当中,因为有殊胜的快乐产生而产生贪爱。

  发端现相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味其虚明,深入心骨,其心忽有无限爱生,爱极发狂,便为贪欲。

  这个修止观的人,他已经把对外境的执着,那个六尘完全消灭了,所以他开始观察六根,六根的感受。他对六根本来是应该对治的、要远离的,结果他可能一时的失念,反而味其虚明。当他禅定成就的时候,他观照智慧也成就的时候,在一个身心轻安的过程当中,他突然间没有正念真如而味其虚明,味就是爱着,对六根产生虚明感受产生爱着。而这个爱着又怎么样呢?深入心骨,非常的坚固很难动摇,爱得很深、很深。这一念心突然间产生无限的贪爱,男女贪爱之心,而且是非常的深重,乃至急近要发狂,而转成一种深重的贪欲不能自拔。

  他本来要对治这个感受的,结果对那感受却贪得更深,这就是假观太强。怎么办呢?看佛陀的对治:

  指名教悟

  此名定境安顺入心,无慧自持,误入诸欲,悟则无咎,非为圣证。

  佛陀说:这是在禅定中的一种的安顺入心,因为他禅定转深了,粗重的妄想被调伏了,所以有一种殊胜的轻安乐随顺于他的心,而这时候又产生强烈的假观产生执着,没有空观的智慧来调伏,结果一时的失误,而堕入到整个轻安乐的快乐当中。

  轻安乐本来是一个很清净的、很微细的,但结果他一再的放纵,因为轻安乐毕竟是属于色界的快乐,但他不断的放纵,结果转成欲界男女的贪欲。

  示迷必坠

  若作圣解,则有欲魔入其心腑,一向说欲为菩提道,化诸白衣平等行欲,其行淫者,名持法子。神鬼力故,于末世中,摄其凡愚,其数至百,如是乃至一百二百,或五六百,多满千万,魔心生厌,离其身体,威德既无,陷于王难。疑误众生,入无间狱,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他如果能够马上回光返照,他就能够远离过失,继续的往前走,如果他产生真实功德的理解,就会有一种贪欲之魔,入其心中,就产生邪见。说贪欲就是菩提道,我们透过贪欲是可以成就菩提道的。所以他教化白衣要无分别心来行淫、以无分别心来行淫,这种行淫才是真正的佛弟子,一个人没有行淫不是真正大乘的佛弟子,他做这样的邪见。

  因为魔王跟鬼神摄持的缘故,在末法当中,他就以此邪见来摄受凡夫愚痴的众生来共同的平等行淫。人数有多少呢?或一百到二百、五六百,乃至于多满千万。因为他不断的行淫,他禅定失掉了,福报也享尽了,他已经没有资粮,魔王对他已经产生厌恶心,就离开了身体。他没有魔王威德的摄受,他自己的禅定也失掉,福报也享尽了,最后因为败坏风俗触犯国法,疑误众生,命终之后堕无间地狱,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这个是他在六根当中,对殊胜的轻安产生执取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产生自我反省,无令天魔得其方便!

净界法师

    庚三、结过劝示

  魔境因由

  阿难!如是十种禅那现境,皆是受阴用心交互,故现斯事。

  前面十种受阴的魔境,都是在什么时候出现呢?不是我们一般放逸的人出现,因为你随顺五阴,你就没有这种情况,是这个人开始回光返照,开始在内心当中产生一种无相的智慧,这种无相真实的心,跟过去随顺五欲的心,这种真妄交攻而出现出来。

  迷则成害

  众生顽迷,不自忖量,逢此因缘,迷不自识,谓言登圣,大妄语成,堕无间狱。

  假设众生这样的因缘出现的时候,不能够回光返照,或者旁边没有善知识的劝导,就一昧的放纵,而不能觉悟的话,而且把这个当作是一种真实的功德,就产生大妄语,甚至造罪,命终就堕无间地狱。

  劝诫保护

  汝等亦当将如来语,于我灭后,传示末法,遍令众生开悟斯义,无令天魔得其方便,保持覆护,成无上道。

  佛陀说:我们应该将如来的真实教法,在佛陀灭度的末法中,要普遍的使令众生要开悟了知,以上受阴的十种差别,让修行人能够产生自我反省,无令天魔得其方便,保护修行人的大乘善根,使令他成就无上菩提。

  受阴的十种境界,蕅益大师说跟色阴是不太一样的。色阴它的产生是竖法,是每一个都不太一样。你看,我们看色阴,有些人看到恐怖的境,有些人看到欢喜的境,每一个人看到是各式各样,每一个人境都不同。受阴不同,受阴它是横开的,它不是竖法,是境同见异,它的所观境,要嘛就是禅定,要嘛就是……二种境而已。但是看到这所观境以后,每一个人产生的感受就不同,境同见异,每一个人的知见不同。同样是禅定,有些人看到这个禅定还没有生起的时候产生勇猛心,有些人看到禅定没有生起的时候产生忧愁苦恼、甚至于恐惧心,所以在整个受阴当中,它是境同见异。

  总而言之,它的境我们归纳成二种,受阴的境,一个是禅定的境,禅定的境还没有成就的时候是沉默孤寂的境,他成就以后是轻安快乐的境,这二种境而已。当然每一个人怎么去解读就不同,这个禅定的境。在空观智慧的境,主要的就是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有些人看到产生高慢,有些人产生得少为足等等。总而言之,在感受当中,不是禅定的感受,就是对智慧的感受,从感受的接触当中,每一个人产生不同的理解,就产生误导不同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五阴魔境——想阴境(一)

净界法师

    第123卷 讲义274面

  己三:明想阴境

  当我们在修学《首楞严王三昧》的时候,我们的心开始回光返照,正念真如。这种相貌天台宗智者大师给他一个名字叫做从假入空。虽然它的目标是趋向我空法空的真如,但是它要通过五阴的假名、假相、假用,这叫从假入空。这当中就拣别二乘人空观是灭色起空,二乘人是把五阴整个作用给完全消灭掉,而另外证得空性,所以我们叫偏空的思想。天台的从假入空,禅宗有一句话讲的好,说叫做就路还家。我们刚开始从家里面一念不觉起颠倒了,就往外跑,真如不守自性,就把这五阴的身心给创造出来了,走出一条生死的道路出来,你现在回家怎么办呢?没有其它的路,就是这一条路,你还得乖乖的从这生死的路回过头来,去回到你家。

  说:我们的一念的清净心,把自己的色受想行识身心世界创造出来,你现在回家你还得面对你过去所累积的这种身心世界,所有的因缘你都要面对。所以我们正念生起的时候,会跟过去所累积的身心世界的种子,二个会真妄交攻,会出现很多很多所谓的魔境。当然魔境很多,但对治的方法只有一个,倓虚老和尚说:保持不迷、不取、不动。不迷是智慧观照,不取就是禅定,不动就是持戒,当然关键还是在不迷。所以佛陀必须预先说出想阴的魔境,让我们能够事先的了知而能够生起不迷,你才能够做到不动。

  这一科是如来说明想阴的十种魔境。想,就是我们心跟外境接触的时候,会有一种取相分别,前面的受阴只是偏重在一种直接的感受,想阴就偏重在第六意识的想像,偏重在心中的想像,这当中分成三科。

  (分三:庚一、总示阴相。庚二、别明发相。庚三、结过劝示)

  庚一、总示阴相

  (分四:辛一、结前受阴尽相。辛二、正示想阴区宇。辛三、悬示想阴尽相。辛四、结示本惟妄想)

  辛一、结前受阴尽相

  这一段是结束前面受阴穷尽的相状。

  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提受阴尽者,虽未漏尽,心离其形,如鸟出笼,已能成就,从是凡身,上历菩萨六十圣位,得意生身,随往无碍。

  佛陀说:这个修止观的善男子,在整个真如三昧的修学过程当中,他的受阴已经被他智慧的观照给破坏了,受阴尽者。这时候一个人他的喜怒哀乐被破坏以后,有什么功德会出现呢?

  虽未漏尽,心离其形,如鸟出笼。

  这个人他没什么喜怒哀乐,虽然他三界的思惑还没有断尽,但是他有什么功德呢?他内心已经远离整个六根的系缚,他的眼睛看到一个色尘会产生一个感受,这个感受已经不能干扰他,他的耳朵去听到一个音声,这个音声会产生喜怒哀乐的感受,这个感受也不能障碍他。就好像一只鸟,它过去被笼子关住,现在他飞出去了自由自在,这种六根的感受已经不能再障碍这修行者,他可以去实践他的理想目标,在整个过程当中,这种喜怒哀乐的感受再也不能构成障碍。所以他就能够以他的凡夫之身,而成就意生身,依止意生身能够直接经历菩萨的六十个圣位,在十方世界随念往生而无有障碍。

  我们解释六十个圣位:蕅益大师解释,包括能增上的三渐次,就三个阶位,所增上有五十七个阶位。五十七个阶位我们前面讲到,前面说的五十五位真菩提路,前面加干慧地,后面加妙觉,这就是所谓的六十个圣位。

  这地方就说明,受阴被破坏以后,这个菩萨他已经解脱过去的业报身,他能够得到意生身。意生身简单的说,他是生死自在,他到哪一个世界想生就生、想死就死,他在整个生死过程当中,可以随他心中的愿望而能够得到自在。不像业报身,他业力没有穷尽之前,他是必须要继续的受报。

  这一段佛陀是结束前面受阴穷尽后,受阴穷尽以后菩萨所成就的功德相状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