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为什么创办净土教观学苑 净土止观安心法

佛陀说法的功德——开显智慧成就福报

净界法师

    第三个是开显智慧。前面是破恶,破除烦恼邪见之恶。这以下就是显真,显现真实的智慧:

    严护法城,开阐法门,洗濯污垢,显明清白,光融佛法,宣流正化。

    这几个字就是佛法的修学,透过调伏烦恼,消除邪见,心中的光明出现了。那么光明出现有过程的,第一个严护法城,开阐法门,我们一定要有一个法门来修学,念佛,持咒,拜忏等等一个事修。那么第二个理观,你一定要有一个道来引导你。净土宗的道,就是顺从本愿,圣道的道,就是空假中三观,一个智慧。那么慢慢慢慢的透过事修理观,最后光融佛法,心中的智慧慢慢的光明出现了,你把佛法完全消化了,变成心中的智慧了,这个地方是自利的功德,这以下利他,宣流正化。那么我们明白这个道理以后呢,我们也可以到众生的世界,成立念佛堂,施设很多的方便来引导众生宣流正化,这个讲利他。那么这段是说明这个佛法的第三种功德,智慧的功德。

  第四个讲福报,成就福报:

    入国分卫,获诸丰膳。储功德,示福田。

    前面的破恶生善,偏重在佛陀的口业的说法,给我们的功德,破恶生善。这以下是指的佛陀的身业。佛陀他过的是出家生活,在古时候的印度是不能从事生产事业,不但是佛弟子,外道的出家众也不从事生产事业,就是托钵,入国分卫这个分卫就是托钵,那么在托钵过程当中得到种种的膳,丰膳是熟食,得到了很多的饮食。那么为什么三世诸佛他成道以后,都要现出家相呢?没有一个例外呢?没有一个在家的佛呢?因为他出家他才能过着托钵的生活,给众生种福田,给众生储存功德。我们一个人要成就福报力,先不讲出世的解脱道,先讲安乐道,有两个条件,第一个你的布施心要强,布施心要圆满平等。第二个你所布施的境,这个有关系,这个田。你相同的一个种子,你种在一个很贫瘠的田地,他长出的水果是比较少,你种在一个很肥沃的田地,长出的水果是很多的。所以在经典上说,你供养一个阿罗汉跟供养一个菩萨,功德不一样,那么你如果供养佛陀,那不可思议,世界上最殊胜的福田。

  佛在世的时候,有一天佛陀带着弟子托钵,走着走着前面刚好有一群小孩子在玩这个泥土,那么这群小孩有一个小孩的头头,领了几个小孩子用泥土把它做成一个城堡的样子。那么佛陀带着弟子们就威仪具足的要经过那个地方。到了这个城堡的时候佛陀停下来,当然佛陀每一个动作都一定有原因的。这个时候那个小孩子的头头看到佛陀庄严起欢喜心,他不一定懂佛法的道理,但是他被佛陀的相状摄受,他就跑到他所做的城堡,他那个城堡有一个仓库,他用泥土做了很多珍宝,他认为是珍宝其实是泥土,他就拿这个泥土的珍宝要来供养佛陀,这个时候阿难尊者出来阻挡,佛陀叫阿难尊者让开,他说你不能阻挡,你一阻挡他,他来生就要毁灭佛教的,他叫阿难尊者离开,这个小孩子就拿这泥土走到佛前,佛陀就弯下身来用钵就把泥土盛起来。接受他的供养,储存他的福德,当然这个泥土不能吃了,佛陀就跟阿难尊者说,你把这个泥土回去在我的寮房里面有坑洞的地方你把它填平。然后佛陀接受这个泥土以后授记说这个小孩在我灭度以后一百年,他是印度的转轮圣王,会护持我的正法。这个人是谁?诸位知道了吗?

    阿育王,对了。在印度佛灭度以后,护持佛教有几个国王,迦腻色迦王也是一个,阿育王也是一个。阿育王他有好几个兄弟,他这个人从小就很有志向,不过他早期的时候也到处打仗,因为印度是分裂的国家,十六个国家,到处打仗。他的确造了很多杀业,他中年以后学佛以后,他盖了很多的塔,在经典上说盖了八万四千塔,福报很大,那么他为什么今生能够做转轮圣王呢?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他遇到了佛陀,其实一个人要修福报是靠机会的,你看我们现在人住豪宅,诸位你认为说他们经常布施吗?不一定,你想想看,你要思考一个问题,如果这个人的富有是经常布施,今天布施,明天布施,他是以多取胜,那么他一定养成一个布施的习惯,对不对?但是你看今天今生很多有钱人,他没有布施的习惯。这是矛盾啊。他前生有布施的习惯,他今生应该等流,应该继承前生的功能,那就有一种解释,他前生只布施了一次,但是他遇到了好福田,他遇到大福报的境界。在佛陀里面,很多国王都是布施一次,他就那一次,他刚好供养到佛陀,或者是辟支佛,阿罗汉等等。所以佛陀的出世,他除了说法以外,他也用他的威仪来摄受众生,让众生成就福田,个是佛陀的身业让众生种福田。

  那么这前面的四段,调伏烦恼,破除邪见,开显智慧,成就福报,这个是说明说法的功德。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佛陀的善巧救度!

净界法师

    为什么要说法就是让众生成就智慧福报,最后一段说明说法的次第:

    佛陀说法的时候,他会先用功德相来摄受我们,让我们欢喜。如果你看《阿弥陀经》你会发觉很明显的有这样的一层意思。你看佛陀讲《阿弥陀经》一开始,先赞叹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有没有?极乐世界的依报妙!依报有三个主题:宝树,楼阁,莲花,各种的宝物,光明,音乐等等,五尘微妙的殊胜。那么正报就是佛菩萨的庄严。诸位,佛陀在讲因果的时候,佛陀是先讲果报,你看苦集灭道先讲苦谛,佛陀也先讲痛苦的果报,然后再告诉你这个果报是怎么来的,先讲涅磐的功德,再告诉你涅磐的功德是怎么成就的。

    那么佛陀在引导我们亦复如是,他会先告诉你说,有一个世界这么好,然后再告诉你,你想不想去呢?那么你想去应该记住什么方法呢?执持名号一心不乱,所以佛陀在说法之前先讲来生的功德让我们欢喜,欢喜力,再破恶,再用各式各样的法门来破除心中的烦恼,再生善,生起智慧,显现道义,无量功德,最后入理,授菩萨记成等正觉,最后我们成就道理以后呢,这个时候我们不再退转了,佛陀跟我们授记,授成佛的记。说这个人经过什么时候,会在什么地方成佛,他的国土是什么名称,他的国土有住些什么人等等,授成佛之记。

  那么整个转法 lun相说明三个问题:第一个说法的内容,说法的功德跟法的次第。佛陀在度化众生,他知道一个人的改变只有通过思想的转变,所以佛陀是从文字上用音声来说法。不过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转法 lun,我们看佛法在佛教史上转佛轮要切成两块来看,第一个佛在世的时候,佛在世的转法 lun,佛陀是主动的,为诸众生不请友,主动积极的。所以我们在看佛陀在转法,在宣扬佛法的时候,第一个佛世的时候,是佛的应化身还在,这是第一个。第二个佛灭度以后,那就靠经典,那就不是主动就化主动成被动,就你要去学习了。

  我们讲一讲佛陀在世的随便一个度化的因缘。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个大富长者,他生了一个小孩,这个小孩看起来非常丑陋,在经典上说他看起来不像一个人,像一只猪一样,在根本不像一个人的样子。这个大富长者把他养了也就没办法,养到稍微大一点,就把他丢到森林去了,让他自生自灭了。那这个小孩福德力不可思议,我们都知道福报是综合的。他虽然过去生有毁谤三宝的过失,丑陋,但是他有善业力,所以把他丢到森林的时候他也不会死掉,他在吃森林里面的生果,他活下来了。但是他这个人就是长的丑陋,他有自卑感,看到人就怕就跑,但是这个人是有善根的。

    有一天佛陀知道这个丑陋的人善根成熟了,佛陀就变现一个大丑陋,跟丑陋长的一模一样的,就是身材高一点,来到丑陋面前,这个丑陋一看,哎呀,这个人跟我长得一样,大欢喜,然后就跟他交朋友。两个人就一起住,一起生活,一起去采生果。有一天这个大丑陋就跟小丑陋说,我今天带你去一个地方好不好?他说好啊,因为这个小丑陋跟他变好朋友了。这个大丑陋就带着小丑陋走着走着来到河边,两个就在河边坐着,那么这个河就映出两个人的相状,一个大丑陋一个小丑陋,那么这个时候,大丑陋就拿出东西分一半给小丑陋吃,吃着吃着这个东西快吃完的时候,这小丑陋突然间看到这个河上面的影像,看到隔壁的丑陋相貌变变变,变得很庄严,这个时候小丑陋说,哎,你以前跟我长得一样,现在怎么变得庄严了?大丑陋说,我跟你本来是一样的,但是我跟你吃东西的时候,我看到远方有一群出家众坐在那边打坐,我就用赞美的言词不断的赞美他们,所以我就变得庄严了,他说,你也可以试试。这个丑陋因为他对大丑陋有信心,他就用美好的言词,这个出家众很庄严,声音相很具足,内心很寂静,他就不断用美好的言词赞美前面的出家众。哎,他的相貌也变得庄严了,他起大欢喜啊。这个时候佛陀从人的相状变成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现出佛陀的原来的相状,这个丑陋非常感动,拜下去,佛陀讲四谛法门,这个丑陋当下证得初果。诸位,这个丑陋根本不想学佛,他在森林里面佛陀主动去找他的,但是他有幸生长在佛陀的时代。

  诸位,你要生长在佛陀时代,你不用来上课了,你该干啥,干啥去,佛陀会去找你。但是你在佛陀灭度以后,那就没办法了,你就乖乖来上课。因为佛陀在的时候,佛就是法。佛能够主动的出手,为诸众生不请友,只要你善根成熟,你学不学佛都不成问题。但是佛灭度以后,这个佛陀的法变成文字相,你只有从文字去学习了,因为他的道在文字里面了。他不会主动来找你的,不可能。那么我们知道这个法灭恶生善,但是有主动跟被动。佛世的时候是主动的说法,那么佛灭度以后我们必须要从被动中努力的学习思维才能够获得。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佛陀的涅槃相!

净界法师

    好,我们看第八段的入涅槃相。那么佛陀转法 lun以后,既然示现是一个凡夫就必须要示现老病死,这个才是正常的情况。所以佛陀也有死亡的一天,我们看看佛陀死亡是怎么回事。

  经云:示现灭度,拯济无极。消除诸漏,植众德本。

  那么我们先看佛陀入灭的因缘,再说明佛陀入灭所产生的功德。他的因缘:示现灭度,拯济无极。佛陀的灭度或者我们说佛陀的死亡,它有一个因缘。

    在经典上说,佛陀八十岁的时候,他吃了一个东西,很像现在的菇类,洋菇,蘑菇这个菇是有毒的,当然佛陀也知道,他知道因缘成熟了他就吃下去。吃下去以后生病了,那个菇类听说是剧毒,就产生非常严重的病痛,那么佛陀就躺在床上,这个时候魔王出来了,魔王不是请佛住世,请佛灭度,说佛陀啊,你一成道的时候,我就叫你赶紧灭度,你说你要度化众生,那么你三十岁成道,你八十岁,你已经度化五十年了,你也该休息一下了吧,你该入灭了吧。佛陀说,止止,不须说,我自知其时,就是说你不要说了,我自己知道我如灭的时间,就把魔王打发走了。那么这个时候,魔王走了以后阿难尊者进来了,阿难尊者是佛陀的侍者,诸位知道,佛陀就跟阿难尊者讲一件事情,他说:我听说得到四禅定的人,他的寿命可以达到一劫,一劫是很长,我听说得到四禅定的人,他的寿命可以达到一劫,那么佛陀已经成就四禅定了,暗示他请佛住世,但阿难尊者那个时候没有请佛住世,当然这也说明了众生的共业,佛陀讲了三次,暗示他说,得到四禅定的人得住世一劫,佛已经成就四禅定,讲了三次,暗示阿难尊者要赶快请佛住世,但是阿难尊者三次都没开口,佛陀就知道他的时间成熟了,入灭的时间成熟了。这个时候魔王再出现,佛陀说你不要说了,我三个月以后入灭,魔王欢喜的离开。那么这个时候就是佛陀入灭的因缘,就是度化已经尽了。

  不过这个地方我们讲我们要知道,佛陀的度化,我们从经典上我们可以看出两件事。第一个,其可度者,皆已得度。其未度者,已作得度因缘。佛陀做了两件事情:第一个,其可度者,皆已得度。你有幸生长在佛世,他不管你烦恼多重,他也不管你业障多深,只要你有善根,佛陀可以月映千江,他可以同时到一千个地方,一万个地方,度化已经善根成熟的人。所以跟佛陀同世的人,有善根的几乎都度化了,其可度者,皆已得度。那我们生长在末法时代怎么办呢?其未度者皆已作得度因缘,佛陀有所交代,他交代弟子们,把法做为整理流传后世,佛陀的音声相转成文字相,会流传到佛陀的像法跟末法,就是为未来的度化做了布局,这个我们待会儿再做说明。那么总而言之,佛陀看这个人世间里面,该度的都度过了,没有度的佛陀也把这个文字留下来了。

  这个佛陀的灭度,在《法华经》它有讲到一个道理,佛陀其实可以住世一劫,但是佛陀没有这样做,《法华经》的解释是说,它讲一个故事讲一个譬喻,它说有一个医生艺术很高明,那么他几个儿子都身强力壮,但是有一天这几个孩子跑出去玩,不小心吃了毒药,这个毒药是慢性毒,那么这小孩子吃了毒药,他也不知道怕,那么他父亲就对每一个人开了不同的药,这个是老大的,这是老二的,这是老三老四的,就把这个药写上名字就发给他们。这些孩子说怕啥,我父亲是个医生,我着急什么,不吃了,就把药丢了。佛医生一想,这样不是办法,这些孩子对医生依赖性太重了,那么这个医生想出一个办法说,这样子就把所有儿子集合起来说,我要到其他国家去旅游了,你们的药,都帮你们收好在柜子里面,我都写上名字了,你们要吃自己去吃,儿子也不当一回事。那么这个医生就带着侍者到其他国家去旅游了,过一段时间,侍者回来说,你爸爸死在国外了,这些小孩子听不得了了,以前我们都靠父亲啊,依赖父亲的,现在父亲走了,这些小孩子每一个人都冲到柜子里去拿自己的药,因为父亲死了要赶紧吃药了。那么这是说什么事呢?说如果佛陀长久住世,对众生没有好处,心生骄慢,弟子们不愿好好学习了。你靠在佛陀的身边,所以你依人不依法了,那么佛陀示现灭度,大家有危机意识了,没有佛陀可以靠了,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从法上学习,从佛陀的法去得到佛陀的道理,所以有这一层意思,让大家警觉无常。其实修学是不能取代的,我再讲一次,没有一个人可以把道送给你,不可能。

  所以宗喀巴大师说啊,佛非水洗众生罪,亦非手拔有情苦,非将己德置于余,唯为说法令解脱。佛陀出世,他不可能去拔除你的罪业,不可能,他也不可能把功德送给你,那么佛陀做什么事呢?唯为说法令解脱。佛陀把这个道理告诉你,让你自己去改变,你自己去走你该走的路。所以佛陀必须要入灭,因为修行是自己的事情,跟佛陀有没有住世其实没有关系。如果你好好学习,佛陀对你来说就住世;你不好好学习,你在佛陀的旁边也没有用。你看在佛世的时候他的弟子,六群比丘有两个堕三恶道,生长在佛旁边跟佛出家照样堕三恶道,所以你的修行成功失败跟佛陀有没有住世没有关系,但是跟法有关系,这个三皈依真正的皈依是法。所以佛陀既然他不是扮演一个主导的角色,佛陀只是扮演一个次要的角色,佛陀的出世只是说法,那你能不能改变是你自己的事情,跟佛陀在不在世没有关系,所以佛陀该走的时候他还是要走。这是示现灭度,拯济无极。

    我们再看佛陀灭度有什么好处呢?消除诸漏,植众德本。佛陀的入灭让我们知道,人要靠自己,只有依止法修学,让我们知道从法当中产生善根,是这个意思。

  诸位我们没有看过佛陀,所以我们不知道弟子们对佛陀的依赖,但是你看经典《遗教经》,那些亲近过佛陀的人在佛陀灭度的时候,那个伤心是非常严重的,伤心到什么程度呢?连阿罗汉都哭啊,这不得了。阿罗汉这种没有感情的人都忍不住的,啊,世尊入灭,一何疾哉!佛陀怎么入灭这么久,都还要感伤啊。有一件事情会触动阿罗汉的心是非常难的,因为阿罗汉安住在空嘛,我们可以想像佛在世的时候弟子们对佛陀那个依赖有多重。你读读《遗教经》就知道了,那个悲痛啊,弟子们悲痛啊。诸天啊,那个诸天掉的眼泪像下雨一样,佛陀灭度了。但是佛陀不得不这样做,让弟子们知道,我们真正皈依的是法,人是暂时的。佛陀的出世只是把法带动出来,所以我们成功与否跟你在正法时代像法时代末法时代没有太大直接的关系,你愿意依法修学,这里面就有道,就有往生净土之道,就有转凡成圣之道,就有安乐之道。你愿意学习,佛陀就没有灭度,你不愿意学习,佛陀对你来说就灭度了。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佛陀灭度以后经典的结集

净界法师

    好,我们再看最后一段的结叹。前面的八相成道是说明佛陀依止八种相状,来开显安乐道,解脱道,菩提道这种如来之道。我们看最后的总结。

  经云:具足功德,微妙难量,游诸佛国,普现道教。

    那么在经文最后,《无量寿经》把佛陀的这个身分成两块,第一个是佛陀的法身,这一块天台宗把它判作本门,就是说佛陀的身有一个是不生不灭,就是法身和报身,这是佛陀自受用的,不能跟人家分享的,那么佛陀的法身没有所谓的生老病死这一块,没有这个问题。佛陀一念明了的心,恒常安住在常乐我净四种功德,叫具足功德,微妙难量,是赞叹佛陀的本门。

    那么第二个游诸佛国,普现道教,这个是赞叹佛陀的迹门,佛陀所示现的这个八相成道的一生的事迹,佛陀的一生,他从一个出生到这个结婚生子,到出家成道转法 lun,他是到十方世界里面示现,这个示现古人有一譬喻说啊,千江有水千江月,佛陀的法身就像月亮,佛陀的应化身就像月亮的影子,哪一个地方的水平静了,哪一个地方的众生善根成熟了,佛陀就示现八相成道,他可以同时照很多很多的水出现月影,那么这个月影就是有生灭了,有生老病死。所以我们了解佛陀有两个部分一个是没有生老病死的佛陀,具足功德,微妙难量,一个有生老病死的佛陀,就是在两千五百多年前陪着我们成长的,陪着我们生老病死的游诸佛国普现道教的这个佛陀。

  那么佛陀灭度以后,当然最重要的问题就是经典的结集,我们都知道佛陀在世的时候,他不是固定在一个地方,他带了一个僧团,一个一千五百个人的僧团到处走,他的活动范围在现在的印度,尼泊尔这个附近。那么佛陀是采取游化的方式,这个一个地方走到那一个地方,有因缘就说法,到哪一个地方有因缘就说法,所以佛陀的法是散落各地。那么现在,佛陀灭度以后,就是结集经典。那么这个地方一个很重要的人物叫大迦叶尊者,这个大迦叶尊者值得我们一提,对我们的贡献太大了。佛陀的弟子啊,佛陀在世的时候他有两大弟子,一个舍利弗尊者一个目犍连尊者,几乎所有僧团的事情佛陀是交给这两个来做的,那么迦叶尊者是排第三,那么佛在世的时候,迦叶尊者他以修苦行为主,他大部分是住在坟墓旁边,他没有跟佛陀的僧团一起游化的,那么照讲,佛陀往生以后,他的经典应该由舍利弗跟目犍连尊者来主持,但是这两个是先佛陀灭度,因为三世诸佛的常法,譬如这个泰山将崩大石先坠,就是泰山要崩之前,大石头要先掉下来。所以三世诸佛的大弟子都要先佛陀灭度,所以目犍连尊者舍利弗尊者在佛在世的时候都已经往生了,所以其实佛陀灭度以后,你看这个《阿含经》僧团是群龙无首,有些阿罗汉看佛陀灭度了,万念俱灰就入灭了。那么这个时候迦叶尊者就很重要了,他这个时候看到了两件事情,启发他要结集。第一个他看到了非法的议论,因为他接到消息他知道佛陀入灭啦,他本来都是在坟墓里面修学,那么弟子就通知他啦,说佛陀入灭了,你赶紧回来,那么他在回到精舍的过程当中,看到六群比丘,他说的道理跟佛陀说的道理完全不一样,他心想佛陀刚刚灭度,众生的法就出现这么多的分歧,所以他这时候这个地方很重要了,必须有一个标准。第一他听到非法的议论,第二他得到佛陀的启示,在藏经上说迦叶尊者回到僧团,看到佛陀棺木的时候,佛陀的有一只脚是放在外面的,有一只脚是放在棺木里面的,等到迦叶尊者见到棺木,拜下去的时候,佛陀的脚伸回到棺木里面,迦叶尊者就说,善哉大德,我当奉持正法广为流传。那迦叶尊者就知道说,佛陀这个脚表示什么,流通嘛,流通后世嘛,他知道佛陀把流通后世的这个重责大任,交给了迦叶尊者。

    所以这两种因缘,第一个,佛陀的启示;第二个非法议论。迦叶尊者在佛陀灭度第一个结夏安居,就昭告所有阿罗汉,请大家暂时不要入灭,我知道诸位遇到佛陀的死亡,阿罗汉伤心很重,但是请你们不要马上入灭,我们还有一个重要工作要做,我们必须把佛陀一生的法做一个结集。所以这个时候出现了声闻藏的结集跟菩萨藏的结集。声闻藏是迦叶尊者提起来的,那么菩萨藏就是由阿难尊者来主持的,就同时有小乘跟大乘的经典。那么把这些曾经亲近过佛陀的小乘的圣者跟大乘的菩萨,那么你一句我一句,我在什么时候听过这段经文,你在哪里听过《遗教经》,他在哪里听过《阿含经》等等,阿罗汉把它结合起来,那么才有我们末法时代这个法宝的学习。那么这个就是说,只要我们能够好好的学习,就是佛陀法身常在是这个意思。好,那么我们今天先把这个佛陀的八相成道,八个相状来引导我们趋向于如来之道,到这个地方。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我们大乘佛法的佛陀是两个!

净界法师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八面。乙三,主要教义。

  我们佛法概要总共有三个主题,第一个是前言,第二个是正文,第三个是结劝。那么前言就是我们在进入到修学的道次第,进入到修学的重点之前,我们对于整个佛法要有基本认识,那么一个学佛人你基本上要知道什么是佛,什么是法,这是基本概念。

  那我们前面两堂课对于佛陀已经作了比较详细的说明。在大乘的经论当中讲到佛,它是从两方面来解释佛陀。一个是根本性的佛陀,叫做本门的佛陀。我们看到很多的佛像,有石头的,有木雕的,有纸画的,那么这么多佛像有一个根本,就是我们说的清净法身,那么这个根本,佛陀的特点是什么,清净本然,周遍法界,他是无所不在的。

    那么这种法身常住的概念在小乘的经论是没有提到的,我们看小乘的《阿含经》或者《阿毗达磨论》,它们解释佛陀就是在两千五百年左右陪着我们成长的所谓的从出生到他的结婚,出家,成道,转法 lun,入涅磐,然后这个佛陀就消失掉了,就是灰身泯智了。所以小乘的思想,它没有所谓的他力加持的法门。诸位你看小乘的经论没有说,你念观世音菩萨,念地藏王菩萨得到佛菩萨的加被,没有这回事情,在小乘的思想当中所有的佛菩萨都消失了,不存在了。

    所以小乘的学者在拜佛陀,他只是对佛陀的怀念和恭敬而已,他不认为佛陀还存在,因为他没有这种根本佛陀的思想。所以小乘的思想没有他力加持的法门,没有本尊相应法门,大乘佛法是不同意这种说法的。那么佛陀经过无量劫的修学,经过三大阿僧祗劫的修福修慧,他肯定有一个根本,就像古人说的怎么可能一个佛陀他花了三大阿僧祗劫的修行,结果只活一次就消失了,因地太广,果地太少不合逻辑。所以我们大乘佛法一定要建立一个重要的思想,深信诸佛皆充满,佛陀是无所不在的,虽然我们眼睛看不到,耳朵听不到,但是他是存在的。所以《楞严经》说,不要相信自己的六根,我们眼睛一张纸就障住你了,所以我们看不到隔壁的东西,但是不代表隔壁的东西不存在。所以我们对佛陀的第一个认识,佛陀是有一个根本佛陀的,他是无所不在的。

  第二个就是我们说的迹门的佛陀,就是有相的佛陀。就是佛陀灭度以后他留下了三个很重要的东西,第一个就是佛像,第二个就是佛号,第三个就是咒语。那么前面的清净法身佛是没有相状的,所以我们很难跟佛陀接触,因为我们的心只能在一个有相的因缘活动,我们不能去攀缘一个无相的东西,我们做不到。所以慈悲的佛陀又创造了三个相状,第一个佛像,我们透过对佛像的礼拜,我们跟佛陀感应道交;第二个佛陀留下他的名号,我们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这个音声,佛陀就在里面;我们持个咒语,佛陀的功德也在里面。

    我想你只要稍微有在做功课,你会发觉当你心思很散乱的时候,当你身心非常疲惫的时候,一静下心来念个十五分钟的佛号,你就创造一个音声,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你这个音声再听回去,十五分钟以后你发觉你的身心世界完全不同了,你的能量增加了,你对自己的正念也提升了。所以感应道交不一定是要很明显的叫做显应,不是说一定看到佛像,其实,这个感应有一个叫冥应,就是冥冥当中我们接触了有相的佛陀,这个有相的佛陀他能够引导我们去向于无相的佛陀就是清净法身。我们必须要透过一个桥梁,就是透过一个声音的引导,我们才可以跟佛陀的大悲愿力的清净法身接触,是这个意思,所以我们大乘佛法的佛陀是两个,第一个是一无所不在的佛陀,第二个是佛像的佛陀,它也是佛,只要我们有信心,我们有愿力,我们去礼拜他,我们也能够得到佛陀的加持。那么就是所谓的根本的佛陀跟枝末的佛陀。这个前面我们已经花了两堂课来解释什么是佛。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佛陀讲道理是透过三种方便!

净界法师

    那么这一堂课开始我们解释什么是法。

  什么是法?那么这当中我们先看一段经文,那我们再加以解释。

  法华经云:舍利弗,诸佛随宜说法,意趣难解,所以者何,我以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演说诸法,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唯有诸佛乃能知之。所以者何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舍利弗,云何名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入佛之见道故,出现于世。舍利弗,是为诸佛,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

  好,我们来看这个解释,我们看第九面的这个脉络。那么佛陀我们都知道他是从一种清净的法身依止他的大悲愿力,来到人世间陪我们流转。那么我们看佛陀的八相成道,佛陀成道以后只做了一件事情,就是转法 lun,然后就入灭了。所以佛陀出世的目的是宣扬一种道理。那么这个道理佛陀是怎么说呢?我们看经文:舍利弗,诸佛在宣扬道理的时候是随宜说法,佛陀不是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他要根据众生的根机,看你是什么根机,你这个人贪恋生死,没关系,佛陀要你受三皈五戒修人天乘法。你这个人对生命的痛苦体验特别的深刻,佛陀讲二乘法。你这个人有大乘善根,佛陀直接讲大乘法。所以佛陀是就这众生的根机来说法,但是其实佛陀心中自己觉悟的这一块法是意趣难解。我们前面讲到佛陀是分两部分来看,一个是根本,一个是枝末。其实法也是这样子,也有根本跟枝末。

    在根本上,根本的法在《法华经》叫真实义。真实义就是佛陀心中所觉悟的真实的道理。但这个道理佛陀不是随便宣说的,因为他必须有因缘有这种根机才宣说。那么佛陀说出来的东西是顺着众生的根机而说出来,这个叫权法,方便法门。所以佛陀自己觉悟的道其实是意趣难解,这个意就是它的过程,这个趣就是这个道法本身的这个甚深的道理,这个趣是它的目标,那么这个喻就是引导我们去觉悟这个目标的这个过程的方便法门叫做喻。那么也就是说其实我们看到佛陀,你看佛法很广,你要是信ji 督教,就一本圣经就没了,是吧。但是你看佛法是一百部大藏经,佛陀一生是说了很多很多的事情。那么我们现在要知道一个重点,就是说佛陀说了很多很多的道理,但是这当中有一个核心的思想你要先掌握,他有一个根本理论,他这个根本理论是贯穿整个大藏经的,从头贯穿到尾就像念珠一样,念珠有很多的珠子,但是它之所以形成一个念珠,因为它中间有一条线,如果没有一条线,这个念珠就没有章法了,就散落满地了。

    佛法有这么多,但是诸位你要能够得到有所心得,你一定要先把这条线先抓出来,就是这么多的藏经你要深入之前,你必须把佛陀的根本的这个架构先掌握出来,佛陀说了这么多法,那么他的核心思想到底的什么?这个地方我们先探讨一下。

  我们看第二段,所以者何,说为什么佛陀的这个道法是这么难理解呢?因为佛陀在开显法门的时候是透过无数的方便,善巧方便。那么在《法华经》上说,佛陀在讲道理是透过三种方法,三种方便。第一个言词,法说,佛陀对于比较简单的道理,你根机悟性也高,佛陀直接用言词来摄受你,比方说佛陀讲苦集灭道,什么是苦?什么是集?什么是灭?什么是道?佛陀直接用语言文字来跟你沟通,这个是第一种情况。第二个佛陀对因缘说,因缘说就是有些人对道理虽然理解但是心中还有疑惑,佛陀就讲他过去的故事,讲一些过去发生的事实,比方说佛陀讲善业招感安乐的果报,罪业招感痛苦的果报这个道理,佛陀就会说过去生哪一个人造了什么善业,所以他今生做了国王,那么过去生哪一个人造了什么罪业,所以他到地狱去了,他讲实际的例子。

  比方说我们在经论上看到一件事情,比方佛陀要说明我们的身口意,心灵的力量最大。佛陀有一次跟外道说,他说你认为我们的身体的力量大还是心灵的力量大?外道说当然是身体的力量大,我要搬一块石头我一定要付出行动,我用身体把石头搬走嘛。佛陀说你说错了,身体的力量是有限量的,但是你心灵的力量是无限量的,心灵的力量大。那么外道不服气了,他说你可以举个例子吗?佛陀说,他说比方杀人,你用身体去杀人,你只能够一个一个杀,但是你用心灵的力量去杀人,你可以瞬间杀死一个城市的人。那么外道说,你讲这句话有根据吗?佛陀就说,当时印度有一个石头山,是全部用石头做的山,佛陀就问外道说,你知道这个石头山是怎么来的吗?外道说不知道。佛陀说,过去生,有一个修道的仙人在山中修行,这个仙人已经成就四禅定了,那么这个仙人有个老婆,就是他还没有修行之前,他们就结婚了,结了婚以后这个仙人就修行,这个老婆就护持他煮饭给他吃。那么这个老婆长得很漂亮,那么有一天国王出巡的时候看到这个女众很漂亮,就用强迫的力量把她夺走了。夺走以后,这个仙人有时候入定,有时候不入定,他从出定出来的时候他要去吃饭,今天没有饭吃,他老婆不见了。他就入定了,他一入定以后,他就知道,他就神通现前,他知道是国王把她抢走了。那么这个时候仙人就到了王宫里面跟国王理论说:请你把我的夫人还给我。国王说:你是一个修道的仙人,你根本不需要夫人。他说我呢,需要吃饭,所以我还是需要我的夫人。那么国王就不给,不给仙人就生气了,他就走过他老婆那边说,你今天晚上你要不断忆念我名字,你就没有事。所以你一个人,不能去触恼一个修行的修道人。那么这个修道人回去以后他就入禅定,到晚间他进入四禅,诸位要知道进入四禅的时候,他的心力是非常强,他就忆念这个城市,那个国王的王宫宫殿,他就用心力变现石头,天上那个石头经论上说就像下雨一样,就把整个宫殿全部破坏了,整个城市全部毁灭。当然这个仙人造了一个重大的罪业,一念的嗔心。那么结果这老婆,她因为忆念这个仙人的名号,她没事。那么这个就是说明佛陀在讲深奥的道理的时候,尤其是跟我们的思考模式违背的时候,佛陀讲过去的因缘用事实来证明这个道理。就是已经发生过的事实来论证这个难理解的理论,这个佛陀有时候因缘说。

  那么第三种是譬喻说。譬喻说也是针对于比较难深难懂,难以理解的道理。佛陀将了很多的譬喻,比方说我们对三界,我们活在这个世间,我们觉得世间很快乐,的确世间也有一些快乐的事情,但是人生苦多乐少,所以佛陀就用比喻说,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其实我们住在三界当中,它的本质是一个起火燃烧的房子。虽然你在墙角当中你感受不到火的这个燃烧,但是迟早有一天你必须被烧到,因为你死亡到来的时候你什么都被破坏了,你就会失望。你所经营的所有的珍宝,所有的财富,所有的眷属都必须被无常的大火所烧,迟早的问题,就是说虽然暂时烧不到你,但是这个火的燃烧是不可避免的。

  那么也就是佛陀在说法的时候是用三种方式,言词,因缘,譬喻。那么这样的譬喻,其实这样的方法还是不能完全解释佛陀真实的道。因为佛陀的真实道不是思量分别所能理解的,唯有诸佛才能够证知的。

    这样讲好了,道法是两种,一种是超越语言文字的,就是佛陀自己亲证。这个是真的没有办法宣说的,因为语言文字是有限量的。他讲出一个东西,就有限量了。所以当我们研究法的时候,我们要知道其实佛陀真实所觉悟的道是不能言说的,但是如果不能言说那么佛陀怎么让大家知道呢?佛陀就必须开方便门示真实相,要开个门,那么就用言词,譬喻,因缘来做一个引导。所以说,这个道法就有所谓的语言文字的道法跟超越语言文字的道法,有两种道法。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