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净界法师】【观经精华导读】为菩提道而求生净土!

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
  

                      净界法师


    接着看下一段,正式说明整个净土宗的道前基础:

    净业三福:

   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业 佛告韦提希,汝今知否,此三种业,乃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业正因。


    这一段正式回答教我思惟。这是修净土之前,应该有的基础,就是净业三福。

    佛陀说:欲生彼国者,应当先修三种福业以为基础。

    第一个是讲到人天之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对于人天之福,佛陀提出了三个主题:第一个是孝顺心,第二个是恭敬心,第三个是慈悲心。

    孝养父母:孝顺心主要的对象当然是对父母,广泛来说是一切众生。因为父母对我们有生育、养育之恩,所以我们应该以孝顺心来回报父母。

    对于以孝顺心来孝养父母,古德解释,由浅入深有三种差别:第一种是下品的孝养父母。下品就是指四事的孝养。我们对于父母亲,衣服、饮食、卧具、汤药四事供养,让父母亲衣食无缺,这是第一种四事孝养。

    第二种是光宗耀祖:我们自己立身行道,不辱所生,在社会上做一个有用的人,得到别人的赞美,使令我们的祖先因此而得到别人的赞美,这是光宗耀祖的孝养,属于中品的孝顺。

    第三种孝顺是上品的谕亲于道:就是我们用善巧方法,引导父母亲能够信奉三宝、修学佛法,而了生脱死,这是上品的孝养,这种孝养是以法供养。

    奉事师长:师长有教导启蒙之恩,所以古德说:如果没有世间的师长,则不知礼法;没有出世间的师长,则不知佛法。师长有方便力,能够开导佛法,启发我们心中的智慧,所以我们应该要尊重师长。

    慈心不杀:这个所缘境是广泛一切众生。慈心不杀除了修慈悲心,《楞严经》提出两点说明,尤其是修净土的人,第一个不能杀生、第二个最好吃素。

    我解释这个道理给你听听:《楞严经》上说,杀生有两个过失:

    第一个、欠众生的命债,你杀他一命,肯定要还他一命,他绝对不会放过你的。

    第二个、你说我没有杀生,我是吃三净肉。好,那你没有欠命债,你欠众生肉债,他的肉也没有说要给你吃,是你强迫把它拿去吃的,所以你吃它半斤,将来就得还它八两。所以说虽然你没有直接杀生,但是你吃它的肉养自己,欠它肉债,因为它心中对这个肉身有执着,就有业缘在那个地方。

    因此,我们修净土宗的人,要做两件事情:

    第一个、要加强跟弥陀的感应,比方说忆念弥陀、执持名号。

    第二个、要减少跟娑婆世界的业缘,你跟众生的生死业缘,结得愈深,临终就愈难跳脱,因为他不放你!平常你感觉不出来,临命终的时候,那是算总帐的时候,腊月三十算总帐。虽然说是带业往生,但是在临终的时候,也必须先冲破自己的障碍,然后才能接触到弥陀的光明;如果你本身障碍太深的话,往生可能会有问题。

    修净土法门的人,平常也要拜忏,甚至于如果过去曾经有堕过胎,放蒙山也不可少,这些方便门都不能少。总而言之,你必须要在临终的时候──愿我临终无障碍,这是未来努力的一个方向,平常要多拜忏、放蒙山、吃素,尽量不要再跟众生结恶缘。

    严格来说,以《楞严经》的高标准,你连牛奶也不能喝啊,因为这个也是众生身体上的一部分,所以你都不能再吃!你可以看看《楞严经》,什么叫做不跟众生结恶缘?除了牛奶不能喝,连众生皮毛制成的衣服都不能穿,这个叫做愿我临终无障碍,就是要慈心不杀。

    修十善业:身三、口四、意三,这是修十善业。当然人天乘主要是以十善业为主,开展出来有三个主轴,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这是十善业的三个主轴思想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
   
                        净界法师


    第二个: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

    所谓三皈依,是学佛法的一个基础。为什么要修三归?因为佛有说法之恩,法有开慧之恩,僧有住持之恩;我们的整个修学,必须仰仗三宝的加持。

    所谓具足众戒,包括了居士五戒、八关斋戒,以及出家比丘、比丘尼戒。然后,身口意要能够威仪具足。人天的福业是十善业,二乘人的福业是持戒。持戒跟修善不同,因为持戒有戒体,所以他的心力强。所谓戒体就是一种愿望,以愿力来引导善行,因此他的所缘境广,能普遍含盖一切众生。

    前面的十善业,也是有对象,他的对象是针对父母师长,有一定的对象,持戒没有对象。比方说持不杀生戒,一切的有情,上至天上的飞鸟,下至地上的蚂蚁,都不能有杀生的行为,所以持戒的所缘境广。

    其次,他的心力强,所以他的功德超过十善,人天的福业是慈善家,二乘的福业是宗教家,宗教跟慈善最大的差别,就是有愿力。

    世间的善人,不见得有愿力,他到菜市场,临时看到有众生很可怜,一时生起恻隐之心,把它救回来放生,那种是一时的善念,由于境界的触动才启发他的善心。

    持戒的人,没有所谓一时的善,而是白天、晚上总是想到:一定要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他的愿力是超越时空的,由愿力所带动的善法,功德才会大!希望大家要知道,宗教的修学跟慈善的修学,最大的差别就是:一个是有愿力,一个是没有愿力;一个是一时的善心,一个是恒常的善心,功德就差别很大。

    所以一个是人天的福业,一个是二乘的福业,不一样。当然,大乘的福业,它的心胸就更广大了,我们等下一堂课再说明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即便是带业往生,也要有基础!

                      净界法师


    前一堂课讲到正示净业三福,在佛法的修学当中,很重视修学的次第,就好比盖房子,必须先有稳固的地基,然后才有柱子、才有墙壁,最后才有里面的装饰摆设。修学佛法的道理也是一样,一定要先有道前基础,才能建立无量的殊胜功德。

    我们净土宗所追求的,是跟弥陀的一种感应道交。但是我们想要临命终时,保持正念跟弥陀感应道交,也是要有基础,这个基础就是佛陀所提示的──净业三福。

    为什么说修净土法门,即便是带业往生,也要有基础呢?

    因为如果我们平常就有很多过失,如同《楞严经》说的,一个人身口意累积太多罪业,这样会有一个问题,临终容易躁动不安,因为罪业它是不安稳性的。

    你看我们造了罪业之后,我们的心会感到心不安,就是因为累积太多罪业,你的心就会躁动不安,所以临终想要无障碍就有困难。尤其你常常杀生、吃众生肉,临命终时,即便你佛号提起来,但是你的佛号很容易受到罪业的干扰,乃至于被破坏,所以必须先远离障碍。

    修学净土宗的人,临终提起正念的共同条件──愿我临终无障碍。而净土宗最大的福报就是善终─五福临门最重要的是善终,没有什么比这个更重要。

    所以你看我们所有的修行回向,并不是回向今生如何快乐、来生如何快乐的,净土宗的修学者,回向只有一个方向──愿我临终无障碍,让我在一种无障碍的身心状态下,顺利地往生净土!当然,这个是要有条件的,不是你光回向就可以成就的。还必须要有善业作基础,因为善业的力量是寂静的、安稳的。

    佛教讲诸法因缘生,你有这种因缘,自然就有这种结果。如果你一天到晚造罪业,却又希望临终无障碍,这是不可能的事;既然我们所求的是临终无障碍,就要造作无障碍的业力,也就是修──净业三福。

    以善导大师《观经疏》的看法,他认为前面两个是助行,净土宗最重要的境界是第三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


                     净界法师



    净土宗是大乘法门,大乘法门的共同思想就是发菩提心。

    所谓发菩提心,以净土宗来说是两种心:第一个愿做佛心,第二个愿度众生心,将这两个心合起来,就是:愿往生之心!也就是以往生净土,来成就自己的菩提道。

    那么,发菩提心之后呢──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前面是慈悲心,这个是属于智慧。

    读诵大乘的目的,当然就是为了开启智慧,第一谛。第一谛简单说,就是能够如实的正念真如。在我们的生命过程当中,必须要面对很多问题,因为我们有很多的过去,今生夹带着无量的过去,也就是阿赖耶识。阿赖耶识不断地释放过去的因缘,所以人生充满了很多问题。我们过去生中有太多的罪业,今生就一定要面对很多的恶因缘,那么除了忏悔业障之外,你的智慧也很重要,也就是要有见地。

    这个问题什么时候要发生,我们没办法控制,但是一定要用智慧的力量,来化解问题。

    从《楞严经》的角度来说,它是以空、假、中三观来看人生,让你的生命最终契入中道。

    《楞严经》在修观上,首先用空观,以空性的智慧来看人生。

    空观是怎么观照的呢?

    《楞严经》的空观是很特别的,它观照两个处所:第一个来无所从,第二个去无所止。也就是说:它以空观来反观我们的过去,你从什么地方来?找我们生命的来处!

    你说我从前生而来。对,然后呢?他的前生从什么地方而来?又从前生而来。那么,你就这样一直观照进去,最后找到你的本来面目,结果是什么?觅之了不可得!

    事实上,我们是从空性而来,这个很重要啊!虽然我们现在有很多的烦恼障、业障、报障,那是后来才有的,我们本来是怎么回事呢?我们观察过去,一直找下去,探本求源,最后的结果是:清净本然,周遍法界!

    本来是清净的,所有的这些因缘假相都是后来有的。所以空观是先看无量的过去,之后再看无量的未来,你将往哪里而去?

    你说生命最后的结果是什么?你忙了一辈子,最后结果是什么?

    答案是没有结果!佛陀用做梦来比喻人生。好比有一个人,一个晚上做了五个梦,梦自己当国王,做了很多事、修了很多的善法;当国王梦境结束后,来世升天了;天人的果报结束之后,福报享尽了,变成了一只蚂蚁。请问:你做国王,结果跑哪里去呢?没有结果!我们从第一个梦、接第二个梦…只是把业力带过去而已,事实上我们的生命没有结果,因为我们是在酬偿旧业,我们是来还业力的,当业力还完之后呢,这些因缘就消失了。

    所以是──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当你第一个梦结束了,另外一个业力又显现,变成第二个梦、第三个梦…所以人生啊,没头没尾,没有个开始,也没有个结果,只是一个过程而已。

    《楞严经》的空观,虽然说是空掉过去、空掉未来──来无所从,去无所止啊!但是,不能空掉过程,而是把过程当作假观──因缘和合,虚妄有生。你今生的因缘,可以让你去积功累德、开创未来。当你把人生的过去空掉,未来也空掉,你就容易放下当下的因缘,而发起菩提心。因为你知道,人生最后还是没有结果。没有一个人的生命是有结果的,每一个人都是从空性而来,当某种业力成熟了,就显现出来;等业力释放完了之后,又回到空性;下一个业力显现、又从空性而来、又回到空性而去…就这么回事。

    人生没有结果只有过程,由此你就会知道:在今生的过程当中,你应该如何去积功累德。

    这个地方佛说大乘──了解生命即空、即假、即中的道理,再以这个法义来劝进行者,这也是一种布施。

    当然,这个地方偏重法布施,应该也包括了财布施跟无畏施。

    如此三事,名为净业。前面所说的这三福,都是净业,都是净土宗的一个修学基础。

    佛告韦提希,汝今知否?此三种业,乃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业正因。

    意思是说:我们能够修这三种清净之业,就是在成就佛道的真实因种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这种思想对于净土宗,造成严重的伤害!

                  净界法师

    关于这净业三福,智者大师提出一个很重要的观念,他说这三种善业,都必须由愿力来作引导,叫做有愿之思。

    所谓思是一种如理思惟,是以愿力来作引导,简单说就是以愿导行,所以它是以菩提心来摄受一切的善业,来当作净土宗的资粮。

    我们刚开始的发心叫做善念,从善念要提升到愿力的时候,你的善念是不决定的,有时候会受情绪的影响──很多事有时候很想做,有时候又不想做。但是学佛之后,你说我学佛他没有学佛,同样都在做慈善事业,但是功德并不一样。因为虽然他是个慈善家,他有善念,你是一个学佛人,你这个善念的背后,还有菩提的愿力在引导,所以不一样。

    这关系到你的心,坚定和不坚定的差别。

    我们都知道有一个公案,叫做善光公主的故事。波斯匿王的女儿善光公主,她的福报很大、身相庄严,而且得到她父王的宠爱,父王为她盖了一间很美丽的宫殿。有一天波斯匿王工作忙完之后,就去看他的女儿,看到这么美丽的宫殿,就赞美说:哎呀!女儿啊,你看你因为得到父亲的宠爱,才能受用这么美好的宫殿啊!善光公主是学佛人,她就回答说:父亲!你说的不对,我今天能够享用这快乐的宫殿,是我过去善业所感!波斯匿王听了很不高兴,就如是的问三次:你这个快乐是我赐给你的!但是,善光公主三次都回答说:我的快乐,是我过去的善业所感!最后波斯匿王生气了,就把她嫁给了一个乞丐。善光公主只好认命,就跟着这个乞丐走了。

    之后,就问乞丐说:你以前的祖先,是做什么的呢?乞丐说:我以前的祖先是做官的,不是做乞丐的,后来因为遇到事情,家道中落,到我们这一代变成了乞丐。她说:你应该至少有一间房子吧!乞丐就带着善光公主,回到他过去住的房子,老房子都已经破旧没人住了,长满了荒草,两个人就把庭院整理一下,开始种菜。

    结果在整理土地的时候,挖出了他祖先留下来的一些珍宝。善光公主拿这些珍宝,去盖了一座宫殿,跟她以前住过的宫殿完全一样。这时候,波斯匿王看了非常惊讶,就去请教佛陀──为什么公主被他赶出去之后,仍然可以重盖这样的宫殿,她的果报怎么这么坚固不可破坏?

    佛陀说善光公主过去有两段因缘:第一段先讲她在毗婆尸佛时,她出世的时候是像法时代,佛陀已经入灭了。有一天她到寺庙去,看到毗婆尸佛的佛像,就生起欢喜心做大布施,而且在佛前咒愿,她这个咒愿的力量很大,她发了两个愿:第一个,愿我生生世世护持三宝。第二个,愿我生生世世生于尊贵之家。结果她后来这两个咒愿,都有实现。

    其次,讲到善光公主跟这位乞丐的因缘。佛陀说:在迦叶佛的时代,善光公主跟这个乞丐也是做夫妻,两个人都很有钱。善光公主经常布施,但是因为她先生没有学佛,就障碍她不让她布施,善光公主一开始是偷偷的布施,等她先生年纪大了之后,慢慢也被善光公主感动,就跟着她一起布施。但是他跟着她布施,也是随顺外在的因缘才布施,心中没有产生一种真实的愿力,所以他的果报,要等到遇到善光公主,才能够表现出来。

    事实上,你在因地修善的时候,可能是选择性的修善,选择你喜欢的因缘;一旦你发了愿,就没有选择余地;以愿力来引导善行,就没有喜不喜欢的选择了,该怎么做你就怎么做!

    比方说我们台湾的慈济,你看慈济的善业,全世界都赞叹。我个人的看法是,慈济不只是一个慈善机构,如果只是慈善机构,它的力量没有那么大,更重要是它有宗教的理念,因为有宗教的理念,才能够让一个人产生强大的愿力。

    你可以去观察,如果这个人没有宗教理念,只是一个善人、一个好人,那他做善事,有一定的时空条件,有欢喜心,他才会去做。宗教师就没有什么欢喜不欢喜,我欢喜也得做,不欢喜也得做,因为他已经超越情绪了。

    所以当一个人开始发起愿力时,就没有什么选择,该怎么做就怎么做。

    这个地方讲到三种善业,不是一般的善业,都是有愿之思。

    善导大师说,这是强大菩提愿,所摄受的一种思心所,也就是一种善念的造作,所以叫做以愿导行,这种善业,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

    我们修学净土宗,要注意这句话啊!

    你看有些人修学净土法门,修到最后的结果,就像日本的本愿念佛,将整个圣道门的修道基础,完全摒弃──念佛人不用修善、也不用发菩提心、也不用持戒…只要念佛就好,这个思想对于净土宗,造成严重的伤害。

    一个人能够不求临终无障碍,就能够提起正念、提起佛号,不需要外在环境的帮助,这有点难,这是执理废事。

    所以你看经上佛陀怎么说,祂说:这三种净业是过去如此,未来如此,现在如此,一切诸佛要成就清净的国土,乃至是你往生清净国土的净业正因。

    所以:净土宗不能跟圣道门切割,应该以圣道门做基础,然后提起佛号,这叫临终的正念!不是说圣道门的基础通通不要,只要一句佛号,那你这句佛号怎么生起的?你没有圣道门的基础,临命终的时候,你的心是散乱的、颠倒的、是躁动不安的!

    所以这个地方要记住,净业三福可以成就一种愿我临终无障碍的环境,这是修学净业的一个基础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


                     净界法师


    佛陀讲完净业三福之后,就赞叹韦提希夫人问得好,为后世众生提出一个修行的方法,我们看经文:

    叹其所问: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如来今者,为未来世一切众生,为烦恼贼之所害者,说清净业,善哉!韦提希,快问此事。

    佛陀说:谛听!谛听!谛就是如实而正确。你(韦提希夫人)应该要如实正确的听,而且要好好的思惟忆念不忘。如来今者,未来世一切众生,这个未来世,特别是指末法众生。因为末法众生,第一个烦恼重、第二个邪见深,各式各样的说法通通出现,我们已经搞不清楚谁说的是正确、谁说的不正确,圣人都不再出现了。我们内受烦恼的干扰,外受邪见的误导,所以佛陀必须为末法众生,说此修学净土的基础,有三种的清净业。

    善哉,韦提希,快问此事,你这个问题问得好啊!让末法时代众生,能掌握到修行的方向!

    嘱付阿难:

    阿难!汝当受持,广为多众宣说佛语。如来今者,教韦提希及未来世一切众生,观于西方极乐世界。以佛力故,当得见彼清净国土,如执明镜,自见面像。见彼国土极妙乐事,心欢喜故,应时即得无生法忍。

    这一段,佛陀开始要讲正修,前面净业三福是道前基础,跟净土的修学没有直接关系,但是能够创造一种临终无障碍的环境,以下正式宣说净土宗感应道交的方法。

    佛陀对阿难说:以上的三种净业,你应当好好受持,而且为广大的众生,来宣说佛陀的教诲。

    如来今者教韦提希,以及未来世一切众生,观于西方极乐世界。

    以下佛陀将告诉我们,如何来作观想,这是因地。其次讲果地,这样有什么好处呢?以佛力故。因为你能够观想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就能够触动佛陀的本愿功德力,得到佛力的加持,见到彼清净国土。见到什么呢?就像是拿着镜子去照自己的身体一样,如此的清楚,那么好像一个人照镜子,见到自己的面相。那么见到彼国土──极乐世界的种种安乐、庄严,一方面内生起欢喜,一方面即能成就无生法忍。

    这地方要注意!佛陀在讲十六观之前,先讲心力跟佛力的互动关系。我们在因地观想极乐世界,果地就能见彼国土庄严而成就安乐道,乃至成就佛道。这个观念是说:阿弥陀佛有广大的四十八愿功德,它已经成就了,不用我们去修,这是既成的事实。但是我们想要启动四十八愿的功德,有两个方法:第一个执持名号。第二个观想彼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

    本经讲到的是修观想,为什么我们观想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就能够感应佛力呢?

    在本经当中,讲出一个很重要观念说,因为:

    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这句话的大意是说:佛陀是什么身呢?是法界身,所以佛陀可以用任何的身相出现。比方说佛陀可以用落日的光明出现、也可以用琉璃地的光明出现、也可以以证得的身相出现…这些身相都能入一切众生心想中。因此,你在作观想的时候,佛陀就可以跟你感应道交。你在忆佛念佛的时候,你就具足了佛陀的功德──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换句话说:当你心中忆佛念佛,你就能够得到佛陀的加持,种下一个往生的正因。

    一方面能够见彼国土,离苦得乐;一方面你的心观想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能够带动佛力,是这个意思。

    这个思想很重要,这是藉假修真的方法。修观想的人,这个思想要清楚──以一种忆念的心力,去观想极乐世界的相状,由这个相状去带动弥陀的感应道交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