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净界法师】【愣严与净土】

我们为什么就会有那么多的妄想呢?(三)

净界法师


    虚妄无生

    如是迷因,因迷自有,识迷无因,妄无所依,尚无有生,欲何为灭?得菩提者,如寤时人说梦中事,心纵精明,欲何因缘取梦中物?

    如是迷因,因迷自有,其实无量无边的妄想,其实就是一念向外攀缘的迷情而有。识迷无依,妄无所依,假设我们能够真实的根据《楞严经》的指示回光返照,所谓的正念真如,真实的观察,达妄本空。所谓的何期自性本自清净,这个时候整个妄想,它就没有一个依止的处所。所以其实妄想尚无有生,云何有灭呢?我们这个妄想最初连它生起的因都没有,又如何去消灭它?

    所以说,一个真正证得无上菩提的,一个成佛的,所谓的十方诸佛,当他成佛以后,他开始去回忆他过去做凡夫的时候,就好像什么景象呢?就好像寤时人说梦中事,就像一个醒过来的人,他去回忆他过去所做过的梦。这个梦,心中虽然精明,即使诸佛有很多很多殊胜的善巧的智慧,但欲何因缘取梦中事?他又怎么能够很清楚的,把自己梦中的人事,来指示使令他人去了解呢?因为梦中的事本来就是没有的,只就是一念的梦心,因为你睡觉了产生一念的梦心,所以产生很多的人事,你醒过来的时候,那个梦心消灭了,就觅之了不可得。我们睡醒以后,诶!刚刚作了很多梦,但是你可以把梦境告诉别人吗?没办法!也就是说:修行就好像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这个地方我们在忏悔业障的时候,扮演很重要的角色。你看一个人,我们是带着烦恼跟业障来修行的,就像上帝说的,每一个人都有罪,讲这一句话是对的。

    我们是有罪,所以才来轮回,这是事实。但是有罪,有些人进步很快,有些人进步很慢,方法有问题。你看有些人他烦恼很重,他修了几年以后,他整个转过来,你跟他接触,诶!没有烦恼的味道。有些人烦恼很重,十年后你看他,还是烦恼很重,没什么改变,你看他就是每天在作功课,但是烦恼还是很重。为什么呢?

    蕅益大师说:这真实的忏悔在于觅之了不可得,是真实的忏悔。

    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个弟子叫央掘摩罗,这央掘摩罗他本来是住在室罗筏城的一个外道,他受他师父错误的引导。他师父说:你要去杀一千个人,然后把他们的指头串成一个花蔓挂在胸前,我才告诉你一个修行涅槃的法。

    结果他杀了九百九十九人,杀到整个嗔心达到极限。他杀到整个城市大家都不敢出来,跑的跑,躲的躲,看不到人。还差一个人,就想到要去杀他自己家里的母亲。慈悲的佛陀就知道了,就过来引导他,他去追佛陀的时候,佛陀就跟他保持一定的距离,他走得慢,佛陀就走得慢,他走得快,佛陀就走得快。他就很紧张说:沙门,你停下来、停下来!佛陀说:我早就停下了,你还没有停下来。
    这个时候,佛陀对他开示一个佛法以后,他就产生回光返照,一念的回光返照:何期自性,本自清净。这个时候他整个烦恼就熄灭了,向佛陀忏悔,后来出家以后,今生证得四果阿罗汉。这个人今生杀了九百九十九人个人,还证得阿罗汉。

    如果这个烦恼是真实的体性,他怎么做得到?乃至于我们净土宗带业往生,我们无量劫来造了那么多杀盗淫妄的罪业,我们为什么能够往生到净土去?这个诸位就要想想看。

    因为烦恼跟罪业都不真实,你看你在作梦就跟真的一样,醒过来觅之了不可得,当然这关键点就是你要能回光返照。我们前面说过,你要没有回光返照,那这烦恼变成怎么样?我们看经文就知道:自诸妄想展转相因,从迷积迷,以历尘劫,虽佛发明,犹不能返!

    烦恼在我们的心中到底它的势力是很强大,还是很羸弱,就看你自己会不会观照,你要随顺它就不得了,你要是顺着它的因缘去向外攀缘,那它是大的不得了。但是烦恼最怕一件事情,你问它你从什么地方来?它就完了!身为一个没有根源的妄想,它最怕你回光返照,你问它一句话就好,你从什么地方来?觅之了不可得,这个就是安心的处所,这就是一个灭罪的处所。

总结
    况复无因,本无所有。如彼城中演若达多,岂有因缘自怖头走?忽然狂歇,头非外得,纵未歇狂,亦何遗失?富楼那!妄性如是,因何为在?

    既然梦中的事情都不能指示,何况是无因缘而生起的妄想呢?它是本来就不存在的。这种情况就好像室罗筏城的演若达多,他哪有什么真实的因缘,而生起痴狂之心到处奔走呢?只就是一念的迷情,使令他奔走的。如果他能够一念的回光返照,问它你为什么痴狂,你的痴狂心是从什么地方而来?只要一念的回光返照而熄灭痴狂,那么他的头,本来就不必从外面而得,因为他从来没有失掉。纵然在这没有歇熄这痴狂之心的时候,其实他的头部也没有遗失掉。富楼那!无明妄想的体性,本来如是,哪有什么真实的原因呢?只就是一念的迷情,还有我们一念的随顺,所以它才生起。

    到这个地方,我们整个《首楞严王三昧》第一个观念:达妄本空这个是很重要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你能够观照达妄本空,你修一天超过别人修一劫!

净界法师



    我们在修《首楞严王三昧》的时候,我们讲称性起修,全修在性,整个过程当中就是要回光返照,你不管是念佛、持咒、拜佛,都是假借外在的事相,来观照我们这一念心。

    回光返照,第一个是照什么呢?

    照空如来藏,所谓心性的本体是如实空义,所谓的何期自性本自清净。这样的思想从清净的角度我们就可以认知一个思想就是:达妄本空。

    既然清净哪有妄想的立足点呢?所以我们本来是没有妄想的,只就是一念的迷情,这种思想在达妄本空当中,对于我们在调伏烦恼灭除罪障,就产生很大的力量。

    蕅益大师他甚至于说:你能够观照达妄本空,可以说达到日劫相倍的效果,你修一天超过别人修一劫。如果只是在事修没有理观,你就要花很多很多的时间。


    前面这一段文等于是在观:空如来藏来破妄;这以下真亦无得,我们所观的是:不空如来藏。不空如来藏,是说真实的心性也不是从外而来,是本自俱足。

    前面是观察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从清净的角度而建立了达妄本空,这以下是观察不空如来藏是何期自性,本自俱足,而建立了知真本有。我们内心当中,本来就俱足无量无边的功德,是我们没有把它显发出来,这个地方强调知真本有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找到如意宝珠有什么好处呢?

净界法师


    庚二、明真亦无得  (分二:辛一、法。辛二、喻)

    辛一、法

    断除妄缘  

    汝但不随分别世间、业果、众生三种相续。

    它的意思就是说,我们在修学《首楞严王三昧》的时候:汝这个地方的汝,蕅益大师讲它其实强调的是富楼那尊者跟二乘的无学。

    为什么这样讲呢?为什么他当机众是二乘人跟无学呢?

    佛陀说:二乘无学在修学当中,你修四谛法门,你喜欢修四谛,你还是修四谛,没关系,但是你再加一个微密的观照,就是不随分别。你不要随顺你有所得心去分别,你一定要再修苦集灭道。当你在知苦、断集、慕灭、修道的时候,或者观察顺逆十二种因缘的时候,你一定要回光返照,去正念真如,不要随外在的相,人相、法相所转。不随顺这样的因缘而转,则世间、业果、众生三种相续就能够慢慢的消灭。

世间指的是依报环境,众生是正报,世间跟众生的相互作用就是业果,是前面说的三种相续。能够不随分别,就能够消灭三种相续。
    妄因自绝  

    三缘断故,三因不生。

    三缘断故,三因不生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三缘,三缘指的是杀贪、淫贪、跟盗贪,断除杀盗淫三种的业缘,这时候三因不生,三因不生就是生死的业因,就是前面说的世界、业果、众生。

    也就是说,我们能够不随这样的分别,这三缘断故,这三种生死的业因就不再生起了。

妄本亦尽
    则汝心中,演若达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胜净明心,本周法界,不从人得,何藉劬劳肯綮修证。

    在汝满慈子心中,有如演若达多的这痴狂之性自然就熄灭了,熄灭以后当下的歇心处就是无上的菩提处。这时候我们最为殊胜的清净本性,跟这种光明的妙用,本来就周遍于法界之中,本来就众生俱足,不是从他人而得,又何必经过多生多劫的修学,如此的辛劳,如此的精进来修证呢!

    蕅益大师说:二乘人的特色,事修很强。我们讲说戒定慧,戒跟定是事修,持戒、修定。理观就是一念的观照,二乘人理观薄弱。所以蕅益大师说:二乘人即使你戒定的力量很强,你只要再加一个理观,所谓的于诸境缘不迷、不取、不动,重点在不迷,他只要能够不随妄想而分别,直下承当,你就能够有所突破,不必经过这么的辛劳,经过长远二乘的路,再回小向大,这样很长的时间。

    辛二、喻  佛陀譬喻

    本有不觉  


譬如有人,于自衣中,系如意珠,不自觉知。
    知真本有要怎么去承当呢?

    比方说有一个人,这个人他有一个家传的摩尼宝珠。他要去远行,就把这摩尼宝珠在自己衣服的中间,用绳子把它绑在里面(系,就是绑在里面)。

    所谓的如意宝珠,就是你对这个宝珠,向它做任何的祈求,它能够所求如意,你要一个车子,它就给你车子,你要房子,它就给你房子,这就叫如意宝珠,能够所求如意。

    这如意宝珠他把它放在衣服当中的时候,因为时间久了,这个人就整天忙着外在的事物,就把衣服里面的如意宝珠给忘掉,他忘掉他有这么一个如意宝珠。

    迷之非失  

穷露他方,乞食驰走,虽实贫穷,珠不曾失。
    当然忘掉以后他就不会拿出来用,那这样子有什么结果呢?

    穷露他方,穷就是贫穷,露就是居无处所。因为没有如意宝珠的关系,他就流浪到它方去,一方面居住也没有处所,一方面也过着贫穷的生活。所以他必须乞食奔走,他到处去乞食奔走,才能够勉强的来饱足他的三餐。

    这个人从一时的表面来说,这个人是非常贫穷。你看他也没有住的地方,也没有丰富的饮食,表面上很贫穷。但是实际上,他衣服上的如意宝珠并没有失掉,他只是暂时没有把它拿出来而已!

    悟之非得  

    忽有智者,指示其珠,所愿从心,致大饶富,方悟神珠非从外得。

    假设有一个有智慧的大善知识,他能够以种种的方便来指示说,你的衣服里面有一个如意宝珠,你为什么不拿出来用呢?你为什么一天到晚要向外去攀缘这些外在的东西,你应该回过头来去找你的如意宝珠才对啊!找到如意宝珠有什么好处呢?所愿从心,这时候他就能满足他心中所有的愿望,有种种的功德法财,成就大富大贵。这时候他才能够真正觉悟,原来如意宝珠并不是从外面而得,它本来就在衣服当中,是把本来的东西显出来而已。
    如意宝珠并非外得这一句话蕅益大师说,就是解释前面为什么说你不必经过多生多劫辛劳的修证。这个地方蕅益大师说:不适合凡夫,因为凡夫的事修太薄弱,还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忏悔业障,积集资粮的戒定的薰修。但是二乘人戒定的基础已满,他为什么一直停留在阿罗汉,不能成就诸佛的功德呢?他只就是缺乏一念的理观,不敢去直下承当他自己本具的,所谓的何期自性,本自俱足,他不能够直下承当而已。

    直下承当在禅宗里面是很强调的,因为我们习惯跟妄想在一起,就像是这个人他已经习惯了一天到晚去跟他人乞求,他就认为他就是一个乞丐的种性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山门写了四个字:莫向外求!

净界法师


    在禅宗公案里面有一个赵州禅师,他非常用功,赵州八十犹行脚,只为心头未悄然;及至归来无一事,始知空费草鞋钱。

    八十岁的时候,还到处参访善知识,因为他对内心的达妄本空,知真本有还没有很真实的明白。他到处行脚,有一天,他的脚就踢到一个石头,这个石头就“啪”碰到一个竹子,碰到竹子产生这样一个声音的时候,他突然间开悟了,一念的回光返照,他开悟了,他说:踏破草鞋无处觅,得来全不费工夫。

    踏破草鞋无处觅是指他在迷的时候,他跟妄想在一起的时候,他真的是踏破草鞋无处觅。当他跟妄想在一起的时候,他找真就找不到,怎么找都找不到,找了八十年找不到。但是他后来听到那个声音“啪”一声,回光返照的时候,哎哟!当下就是,他得来却全不费工夫。他悟的时候即妄是真,刚刚打妄想的心就是真。大家要用心的去体会真妄不二。迷的时候,全真成妄,悟的时候,即妄是真。

    我印象很深刻,我刚出家的时候,我过去有一个在家居士的同参道友,这个人年纪大我差不多有十五岁左右。我们过去参加某一个居士的共修团体,他把我当小老弟看待,他有一天跟个佛教团体去做一个大陆的参访,他们非常认真,到每一个寺庙前面大概一二百公尺,他们就三步一拜,一路的拜进去,每一个寺庙没有例外,都是朝山朝进去。进去以后一方面打斋,一方面供养出家众,每一个人一份红包。后来他去了将近一个月回来,我去找他。

我说:你这一次消了不少业障,增了不少福报,有没有什么心得?
   
他说:他有一个很重要的心得。我说:什么心得?他说:他礼朝四大名山的时候,其中有一个寺庙,拜的时候那个时候下雪,雪下得很大,拜下去的时候,头都碰到雪,但是他勉强把它拜完,一直拜拜拜,拜到山门地方的时候,他拜下去的时候满脸都是雪,突然间他眼睛一张开来,看到前面,看到山门,那个山门写了四个字:莫向外求,他心里面突然间“啪”!有所感应。莫向外求!我从台湾坐飞机到大陆去,参访善知识,其实就是古人说的今之当体是,方恨自蹉跎,所以他那一次从大陆回来以后,我看他就很少在外面跑。

    就是那一念心,你去跑,跑了半天回来,踏破草鞋无处觅,结果得来全不费功夫,当然这个过程我们也不能否认,人可是要经过这个过程,但是你真的了解以后,其实知真本有无量的功德,这个摩尼宝珠其实就在你的内心当中,只是看你愿不愿意回光返照,看你愿不愿意直下承当而已。

    这个地方是讲到我们整个灭恶生善的思想,达妄本空,知真本有,这里是把前面的思想做一个总结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一个人心外求法,就变成一种对立的思考!

净界法师


    戊二、答阿难再执缘起

    这一段是回答阿难尊者,他再一次的生起执着,对因缘所生法的执着。之前佛陀说:如来藏妙真如性,是非因缘非自然,把因缘法给否定了。这时候阿难尊者又质疑,佛陀对因缘法又重新肯定,但这时候的肯定跟前面的因缘法不同。

    我先讲出一个消息,大家先了解一下:佛陀前面否定因缘,这个地方又重新肯定因缘,理由何在呢?

    因为阿难尊者之前讲的因缘,是心外求法,是站在外境的角度来谈因缘,所以佛陀诃责,这不是真如本性的一部分。
  
    佛陀这个时候肯定因缘是,当你安住在心性的时候,你这时候借假修真,称性起修,又必须要假借因缘来开显自性的功德,这时候佛陀对这个因缘是肯定的。


    这个诸位懂吗?

    你心外求法的时候这个因缘是生灭法,你回归到真如本性的时候再来谈因缘,这个因缘已经变成不生灭的。

    所以阿难尊者再一次的疑惑,这个时候佛陀对因缘法是执肯定的态度(分二:、己一、疑问。己二、示答)

    己一、疑问

    引述佛语  

    即时阿难在大众中,顶礼佛足,起立白佛:世尊现说:杀盗淫业三缘断故,三因不生,心中达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不从人得。

    这时候阿难尊者听到佛陀对二乘人所开示的观念,所谓的知真本有,要他们直下承当以后,他就起来顶礼佛陀,站在佛陀的前面跟佛陀白告说:世尊,您刚刚宣说杀盗淫三种恶业,如此三种业缘断故,三种生死的果报,所谓的众生、世界、业果,就不再生起,众生心中的演若达多的这种狂性只要歇息了,即此歇妄之处就是无上菩提之处,根本不从外得。

    这一段是阿难尊者把佛陀的话,重新引述一遍。

    征示疑问  

    斯则因缘皎然明白,云何如来顿弃因缘?

    这样子讲起来,这个因缘之教太重要了,因为你断除杀盗淫妄的业缘,就没有众生世界业果的相续,因为狂心歇息的因缘,无上菩提而显现。那这样子讲这就是因缘的教法,这个教法是皎然明白,是非常清楚明白。那么为什么佛陀在前面四科七大的文当中诃责说,如来藏妙真如性,是非因缘非自然,这是什么道理呢?

    阿难尊者提出这个疑问

    昔教有益  

    我从因缘心得开悟。世尊!此义何独我等年少有学声闻,今此会中,大目犍连,及舍利弗、须菩提等,从老梵志,闻佛因缘,发心开悟,得成无漏。

    这以下就引自己的修学经验,来阐述因缘的重要。

    他说:我从因缘心得开悟,以我阿难来说,我过去也是依止佛陀说法的因缘,而回光返照,才能够真正的了达我这一念心性是达妄本空、知真本有而得开悟,才有前面的发愿。

    世尊!此因缘教法的重要性,其实不单只是我一个年少的有学声闻(这个地方的年少古德说:是约着内心来说。也就是说,只要有学叫年少,无学叫长老,不是约年龄来说的,是约着内心的世界,内心的功德。),不但是年少的有学认为因缘很重要,乃至于楞严会上这些长老比丘,大目犍连尊者,舍利弗尊者,须菩提尊者,对因缘法都是非常重视。比方说,舍利弗尊者,他过去也是跟外道的梵志修学,后来闻佛因缘,他就是遇到了马胜比丘威仪俱足,就说你的师父是谁啊?我的师父是释迦牟尼佛。那你师父平常是说什么法呢?马胜比丘说:我师父常常说:诸法从缘生,亦从因缘灭,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这时舍利弗尊者听了以后心开意解,而发心出家,在出家的过程当中也是观察四谛理,而证得我空的真理,而证得阿罗汉果。这些长老比丘之所以一一的证得阿罗汉果,也都是依止四圣谛的因缘法来成就。

    这个地方举出了阿难尊者自己的修学过程,也举出了这些大阿罗汉的修学都要依止因缘的。

    混滥自然  

    今说菩提不从因缘,则王舍城拘舍梨等所说自然,成第一义。惟垂大悲,开发迷闷!

    如今佛陀在四科七大当中,乃至于在前面的文说:无上菩提,不是从因缘而成,是众生本来俱足。那这样子讲,在王舍城当中的外道,比方说拘舍梨自然外道,他们所说的自然的法则,就变成诸法的第一义谛,这道理是什么道理呢?惟愿慈悲的佛陀再为我们作详细的开示,解开我心中的迷闷!

    这个地方说因缘跟自然,当然因缘跟自然,蕅益大师说:这都是世间的戏论。

    自然是什么意思呢?

    比方说,它这个地方举的拘舍梨,拘舍梨他这种自然外道,他认为,你从什么地方来?他会认为我们每一个人的五蕴生命是从冥谛而来,这个冥谛创造了宇宙万物。但是不要紧,每一个众生经过八万大劫以后,你自然又回归到冥谛当中,你不必去修证,你只要等待就好,生命只要等待就好。这个八万大刧生命过了,你又回到冥谛去了。这样子的自然法跟佛陀说的自然是不一样的。

    我们这样讲好了,简单的讲一下,后面佛陀会说明。

    当外道讲自然,当二乘人讲因缘的时候,他们的思考模式是对立的,问题在这个地方。他是因缘当中不允许有自然,自然中也不允许有因缘,因为他那是心外求法。你一个人心外求法,就变成一种对立的思考。

    佛法是把一切法汇归到心性的时候,佛陀说:何期自性本自俱足,这有就有点自然意思了;随缘不变也有自然意思;不变随缘这随缘又有因缘的意思。但是当你汇归心性的时候,自然中有因缘,因缘中有自然,这二个是同时存在,是不二的,这就对了!你把因缘跟自然把它拆开来这就错了。

    佛陀所诃责是那种对立性的因缘,对立性的自然,但是你把因缘跟自然合成一体,把它不二的时候,自然中同时具足因缘,因缘中又同时自然,不变而随缘,随缘而不变这个就对了。问题不在因缘跟自然,问题在有没有对立,有没有心外求法。

    这是阿难尊者提出的疑问,到底是因缘的法比较殊胜,还是自然的法比较殊胜,请佛陀开示。当然佛陀是二个都破斥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我应该感谢你,成就我这个因缘让我藉事修心!


净界法师


    己二、示答(分二:庚一、破疑。庚二、诫劝)

    庚一、破疑  破除心中的疑惑 (分二:辛一、即喻推破。辛二、合法结显)

    辛一、即喻推破(分二:壬一、立二执。壬二、破二执)

    壬一、立二执  先安立众生因缘跟自然二种执着

    佛告阿难:即如城中演若达多,狂性因缘若得灭除,则不狂性自然而出,因缘自然,理穷于是。

    这个地方佛陀把因缘跟自然的真实义先把它表现出来。

    佛陀说:因缘跟自然这二个法是没有错的,但是要怎么理解它呢?

    佛陀说:譬如在室罗筏城当中的演若达多,他早上起床的时候去照镜子,照镜子时产生一念痴狂的心,而到处奔走。

    因为这个痴狂的因缘,而产生了奔走,如果有人告诉他:你的头还在,你的头不是存在镜子当中,你的头还是在你的身体上面,他能够回光返照,所谓的达妄本空,知真本有,正念真如,它就能够灭除对镜中的头的影像的执着,就能够灭除。这时候他认为不痴狂的真如本性,自然就显现出来了,狂心若歇,歇即菩提,这个就是因缘跟自然的道理,因缘中有自然,自然中有因缘,这个道理才对。

    什么叫作因缘中有自然,自然中有因缘?

    当我们在观察这一念心的时候,你要分二部份:一个是理具;一个是事造。

    理具是指的我们随缘不变之体,这清净的本体的理具,但是你要开显这个本体,必须要假借事造。这个事造就有点像因缘,理具要有事造才能够显现。

    比方说,我们讲布施,布施这个法门如果你的理解是,我把这个东西我送给了你,我送给了你,所以我有功德,这样子就是心外求法,这个因缘就被佛陀所诃责,因为这个因缘就产生一个对立的思考。

    如果在布施的时候,我把这个东西送给你,我为什么有福报呢?

    因为我把东西送给你的时候,我启发我一念施舍的心,这一念施舍的心,开显我自性本具的福报,我假借这布施的因缘,来开启我本具的功德,所谓的无不从此法界流,最后无不还归此法界。所以我应该感谢你,成就我这个因缘藉事修心。

    我们《楞严经》的因缘跟小乘的因缘是不太一样,诸位要知道。它是站在一念心性的角度来谈因缘,叫称性起修。你不能站在心外的角度谈因缘,心外角度谈因缘,佛陀就开始破斥,那是生灭法。

    在宗镜录讲一个公案,这个公案值得我们去思惟。

    说:有一个行脚比丘,他走走走,走到一个佛塔的地方,看到佛塔非常尊重。因为有佛陀的出世,我才能够了解明白道理,开启我中的智慧,我才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他对佛陀很感恩,绕塔三圈以后,他觉得应该供养佛陀,就把自己最尊贵的草鞋拿起来,吊在佛塔的旁边供养佛陀,就走了!走了没多久以后,又来了一个行脚比丘,他也看到佛塔,也赞叹佛陀,绕塔三圈赞叹佛陀以后,他要走之前,诶!看看这个草鞋怎么挂在佛的前面呢!这是很不礼貌的,就把草鞋拿下来把它丢掉,诶!这样好多了,也就走了。

    宗镜录永明延寿大师说:这二个比丘功德是完全一样。

    这个怎么解释因缘呢?一个人把鞋子挂上去,一个人把鞋子拿走,他们二个人做了一个相反的因缘,为什么功德一样?

    因为功德约在内心安立的,不是约外境,他们二个都是出自一念供养佛陀的心,这叫因缘,不在于他的动作。他把鞋子挂上去也是出自于一念的供养之心,他把鞋子拿下来,也是出自一念供养之心,所以功德完全一样。

    这个就是本经所谓的因缘。你要约着内心的角度来探讨因缘,从一个理具、事造,所谓的修德有功,性德方显的角度来谈因缘。

    佛陀先把因缘的观念先按定,因为狂性歇灭的因缘,而使令真如本性显现,所以因缘跟自然是不二的。从这样的角度来安立因缘,这个叫理穷于事,道理是这样才是真正的道理。这以下破除对立的因缘跟自然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