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菩萨戒本经讲记(会性法师主讲)

  四十一轻戒──随五盖心戒第二十二


  若菩萨,起五盖心,不开觉者,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


  ‘若菩萨’亦包含在家、出家。‘起五盖心’,五盖包含:贪欲、嗔恚、睡眠、掉悔、疑等。此五会盖覆吾人心性,障碍修行,故名五盖。若生起五盖心,知会妨碍道业,则应想办法消除,此即‘开觉’。

  何谓五盖?(一)贪欲:如正打坐修行,忽对色声香味触等五尘生起非常贪恋之念头,即是贪欲盖心生起,应快想办法消除。(二)嗔恚:正用功修行时,忽想起从前冤家,而生怨恨之念,心里越想越恨,此对修行障碍很大,必须想办法对治。(三)睡眠:此包括昏沉。一般人讲闲话时很有精神,要修行用功,即提不起精神而昏沉欲睡,此为修行通病,应赶快想法对治,不能让昏沉睡眠浪费时间而空过一生。若遇昏沉欲睡之时,应赶快起来绕佛经行,或拜佛、念佛,即能对治。(四)掉悔:掉是掉举,即散乱心,散乱心一起则静不下来,坐不住,或想东想西,或东摸西摸,大大障碍修行,而掉举不为障,最大的盖是‘悔’,悔是后悔,掉举之后变成后悔,悔箭入心,对修行之影响更大,所以‘掉’对修行之障碍还不严重,后悔心才严重,若发生掉举之情形,赶快想办法对治,如读经、静坐、修数息观等,不要让它继续。事情过去就算了不要追悔,应赶快努力修行才是。(五)疑:怀疑心。怀疑什么?有三种:1疑法,对自己所修之法门生起疑心,怀疑此法真能使人断烦恼、得解脱吗?一动疑心,于修行则生大障碍。2疑师,怀疑自己师长跟我一样也是凡夫,也须吃饭睡觉,也会发脾气、起烦恼,跟我差不多,怎能教导我,使我断烦恼、了生死呢?如此,亦成大障碍。3疑自,怀疑自己根器驽钝、业障深重,修此法门能成功吗?能对治我之烦恼吗?若生此念,亦是大障碍。以上是疑盖。对此三种疑,应赶快想办法对治,若疑法,则想目己所修之法,是否为佛所说八万四千法之一?既是佛所说之法,佛绝无虚诳语,所说绝对不会有错,只要相信佛,疑法的情形自可消除。若疑师,则想师长虽是凡夫,但他对法门有研究,知道怎么修,只要他所说的是正法,根据他所教之法修行,绝对没有错。俗话说‘儿不嫌母丑’,母亲再丑,自己也是从她而生,能不相信她吗?以此比方师长,不管师长修行如何,只要他说的是正法,跟他学绝对有成就,所以对师长不能起疑。若疑自,则应尊重己灵,‘彼亦丈夫,我亦尔’,不应自轻而退屈,佛亦人也,若萨亦人也,有为者亦若是,佛菩萨也是凡夫修成,没有‘天生弥勒,自然释迦’,自己业障再重,再钝根,只要提起精神,努力进修,绝对有成就。佛在世时之周利槃陀伽尊者,即是很好之例子。不怕愚钝,只怕不用心,只要用心,制心一处,无事不办,不用怀疑自己。

  五盖心生起耍赶快开觉,只要五盖有任何一种生起,即须赶快对治,不对治则违犯。

  不犯者:为断彼故,起欲方便,如前说。


  开缘只有一种,凡夫差不多都有五盖心,‘为断彼故’,我们常常生起想要断除五盖心的念头,但常常无法一下子关除,‘起欲力便’,只是时时对治,文时时生起,此情形则不算违犯。今日讲至随五盖心戒第二十二。

  四十一轻戒──取世禅戒第二十三




  取乃贪著之意。

  若菩萨,见味禅以为功德者,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


  ‘若菩萨’包括在家、出家菩萨。‘见味禅以为功德者’,‘味禅’─禅,梵语禅那,中译为定或思维修,新译为静虑。禅之道理很多,综合有三:一世间禅二出世间禅三出世间上上禅。‘世间禅’即三界内之禅定,要升色界天,必须修四禅,初禅成就,升初禅天,乃至四禅成就,升第四禅天,都不离三界,尚未出三界,故称为世间禅。‘出世间禅’,指九次第定等,能断烦恼、了生死、出三界。三乘圣果,由此而证,故称出世间禅。‘出世间上上禅’,指大乘所证、菩萨所修之禅定,由此成佛,是最上之禅定。出世间上上禅即所谓九种大禅定,乃出自菩萨地持经第五巷,详明菩萨所修出世间上上禅有九种大禅定。出世间禅乃从九次第定学起,其修法次第,即观、炼、熏、修四阶段,关于九次第定之修法,在此从略,若欲详明,请参阅天台智者大师之‘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

  今所讲世间禅,题目为‘取世禅’,世禅即世间禅,会令人起爱著之心,故称取世禅。对于世间禅为何会起爱著,为何称为味禅?世间禅可分二种:一根本味禅二根本净禅,味禅会生起爱著,净禅则否,差别在此。味禅即世间禅之四禅八定。色界四禅天有初、二、三、四禅,无色界四空天修四空定即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等。四禅八定是四禅定加四空定,为一切禅定之根本,无论是根本味禅、根本净禅,乃至出世间上上禅,皆由此根本起修,是一切禅定之基础,故称为根本。以上说明根本二字,因为四禅八定是一切禅定之总根本,故为根本禅。但是根本禅有味禅与净禅之别,味禅指世间禅所修,亦名十二门禅,即四禅、四空,中加四无量心──慈、悲、喜、舍,简称四等。因修四禅四空皆须同时修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才能成就,故台称为十二门禅,此参阅‘次第禅门’可知。为何称味禅,味即味道,喻如尝过美味即念念不忘,而生贪爱味著,而修四禅八定,若不明出世间法,单靠世间禅之法而修会生爱著,即使依出世间法修,若无法破除其禅味,亦曾生起爱著。一旦生爱,即耽著在所修之禅境中,比如三禅成就,只能生到三禅天,无法再往上升,因此贪著禅味,只能生到当层的禅天里,无法超出三界,不能了生死。而众生贪著此等禅味,不能解脱,故称为味禅。吾等未修禅定,即使说了,不但听者不能彻底了解,讲者亦照样不懂,原因在我们皆未修过禅定,修都没修,更别说证,必真正证到禅定境界,才能体会禅味之殊胜。若在禅堂中打坐,得到小轻安就不得了,心就好高兴。比如坐禅几十年,有一天得到轻安,还不是定的境界,只是稍稍轻安的前奏而已,觉得一支香两小时,好像几分钟就过去,那种快乐的境界,简直无法用语言文字形容,故禅味之美妙,一旦得到,必使人十分爱著,不肯舍离,很容易落入贪爱禅味之境界中,不肯求解脱。佛怕菩萨堕落禅味中不求解脱,不但不能证菩萨之果地,连了生死亦不可能,且还要堕落,非常危险,因此才制此戒。禅悦之乐,在四禅天中,以第三禅天最快乐,佛经中比喻最乐之境,即说如三禅天之快乐,故在世间法中最快乐的就是第三禅天。所以提婆达多造了五逆重罪,生堕无间地狱,阿难尊者前去慰问说:‘你在这里是不是很苦?’提婆达多回答:‘我不但不苦,其乐如三禅天之乐。’此即显示三禅天在三界中是最极快乐,因此会使人贪著生爱,故须制戒。禅,若爱著它即称为味禅,而‘见味禅以为功德’,见即证到,若苦萨修四禅八定,证到禅定即以为是最大之功德,而生起爱著心不求上进,这是一种烦恼,因烦恼而生起虚妄见解,认为是功德,所以‘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如此,则犯菩萨戒。

  不犯者:为断彼故,起欲方便,如前说。


  此无开缘,只说明若已证到禅定境界,而生起爱著,今知不可生爱著,则时时加以对治,而不能一下子对治好,如此时时有心对治、断除,尚未完全断除,偶然会生起爱著之心,则不违犯。

  以上说明对四禅八定之禅味生爱著以为是功德,此种贪著心即是烦恼,故为违犯。然则要如何才不会变成味禅而生爱著?此项修根本净禅。若依佛法之根本净禅修,只从四禅八定的境界经过,小白耽著在四禅八定之境界中,因修任何禅定,皆须经过四禅八定。佛法教人修此禅定,乃从六妙门下手,修六妙门、十六特胜、通明禅,以此三法而修,则不会对禅定起爱著之心,心地清净,不会爱著即是净禅,由此可证入出世间禅定。此三种修法,并非修过六妙门,再修十六特胜,然后修通明禅,只修一种即可,慧性多者,从六妙门下手,定性多者,从十六特胜下手;定慧兼具则从通明禅下手,此亦说大概,名相上无法一一解释,另有专书,参阅‘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即可明九次第定之修法。

  第二十三条戒虽费诸笔墨说明,克买言之,吾等皆不够资格犯此戒,盖皆未修四禅八定,未证其境界,根本不会生起爱著。凡夫所爱为何?五盖、五欲是凡夫众生所贪著。什么是禅味?我们只会坐在那里昏沉散乱,真正之禅境,连作梦都没梦见,所以无资格犯此戒。取世禅戒第二十三至此讲竟。
  伟大祖国是炎黄子孙最美丽的家园,五星红旗是我们家园最亮丽的一道风景,让我们共同祈愿:祖国明天更好!

TOP

  四十一轻戒──毁声闻法戒第二十四


  佛法有三乘,即声闻、缘觉、菩萨。声闻、缘觉,平常称为小乘法,菩萨法、佛法,则称为大乘法。修大乘法之菩萨,有时亦对声闻法生起轻视之心。此戒规定菩萨不可瞧不起声闻,不能因声闻是蕉芽败种、自了汉而加以毁谤、轻视,如此则有罪过,同是佛法,故菩萨不可毁声闻法,否则即犯此戒。

  若菩萨,如是见,如是说,言:‘菩萨不应听声闻经法。不应受,不应学。菩萨何用声闻法为?’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何以故?菩萨尚听外道异论,况复佛语?


  此菩萨亦包含在家、出家。‘如是见,如是说’,‘如是’为指法之词,乃指下文引号之言,‘见’是见解,心里如此想,‘说’是说出心里所想,‘言’字以下即所说,‘菩萨不应听声闻经法’,说修大乘菩萨道者,对小乘四阿含等声闻经法,不必听它,即无小乘闻慧。‘不应受’,受是思维,即将小乘教理领纳在心,加以思维。今谓不可以听,无闻慧,不应当受,无思慧,即不可接受声闻之见解、说法,‘不应学’即不应修,也不要修声闻法,将声闻法的闻、思、修三慧整个否定。认为‘菩萨何用声闻法为’,我们是行菩萨道的大乘菩萨,要这些小乘之蕉芽败种、自了汉法做什么,赶快把它去掉。有此说法、见解是错误的,‘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则犯菩萨戒。

  ‘何以故?菩萨尚听外道异论,况复佛语?’此段说明为何说不该修学声闻经法即犯戒之因、‘何以故’是征问称,因为菩萨尚且要听闻外道异见之论,尚要去学习外道之论说,做为弘法之工具,何况声闻法亦为佛说?因为声闻教法能断烦恼、了生死,出三界,除了佛,任何人亦说不出此法。外道异论尚且要学,何况佛陀亲说,怎可不学?故不学声闻法,甚 至全盘否定,则犯菩萨戒。

  不犯者:专学菩萨藏,未能周及。


  开缘只有一种。原因何在?如正专门修学菩萨法藏、研究大乘佛法,‘未能周及’没有多余时间研究声闻法,先急著修学菩萨法藏,并非对声闻法有轻慢、轻视之心,不敢说不应听、不应受、不应学,只是一时无法修学声闻法,并非不肯学、如此则不犯。

  接下来第二十五和第二十四戒有连带关系,先讲完,再总说其意。

  四十一轻戒──背大向小戒第二十五


  若菩萨,于菩萨藏不作方便,弃舍不学,一向修习声闻经法,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非染污起。


  菩萨亦包含在家、出家。既发菩提心,受菩萨戒,欲上求化行菩萨道以自利利他,则于菩萨法藏,即大乘佛法之经律论教典,皆应下功夫研究,而今于菩萨法不想办法用种种方便学习,且‘弃舍不学’,‘弃’乃丢掉,‘舍’乃舍去大乘佛法,不肯学习。反过来,‘一向修习声闻经法’,一向即专门,专门修习声闻经法,而不修习大乘佛法,‘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非染污起’所犯较轻。

  标题‘背大向小’,即将戒文以四字总括,以表达其意。‘于菩萨藏不作方便,弃舍不学’即是“背大”,舍弃大乘佛法,违背大乘教法而不学,‘一向修习声闻经法’即是“向小”,只趣向于小乘佛法,而不修习大乘佛法,是为‘背大向小’。于此藉文字加以说明,‘于菩萨藏不作方便’乃无修学大乖佛法之心,对于大乘菩萨法藏,不想办法,用种种方便来修学,‘弃舍不学’即丢掉不再学,则无修学大乘菩萨法藏之行。‘不作方便’,大乘佛法不易修学,得想办法来学习,此即是‘方便’,‘作方便’即想办法来修学大乘佛法,因为菩萨法之范围很大很深,若无入门方便,则无从趋向,故方便有多门。而不想方法来修学,根本是无心,‘弃舍不学’则完全不修习。且反过来,‘一向修习声闻经法’,乃专门修习小乘佛法,故违犯菩萨道,犯非染污起。此中须注意者,同是违背佛法,前面毁声闻法是犯染污起,罪过较重;此不学菩萨法,只学声闻法,所犯较轻,是犯非染污起。原因何在?前文说‘菩萨尚听外道异论,况复佛语’,现在修的虽是声闻经法,是佛说之法,只是违背大乘佛法而修声闻法,乃是大乘佛法之基础,故所犯较轻。

  依蕅益大师解释,前面第二十四戒毁声闻法,则大小乘皆失。因毁谤声闻法则毁灭大乘之基础,何来大乘?等于将大小乘皆毁,故罪过较重,属染污犯。而第二十五戒是弃大乘法不学,只学小乘,是‘弃大习小’。‘小为大阶’,先学小乘并无多大错误,只是未学大乘,未能两者同时进修,故罪过较轻,属非染污犯。

  第二十四、二十五戒正好相反。第二十四戒是只要大众不要小乘,第二十五戒是只修小乘而弃大乘,两者都错误,不过二十四戒之错误更大。请大家参阅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不要毁谤声闲法,因三乘佛法皆须恭敬修学,若破坏声闻法,大乘佛法也将遭到破坏。所以,若读过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宝积部的宝梁聚会等,则不会破坏小乘、执著大乘。有些人修学大乘佛法,就贡高我慢,自以为是大乘菩萨,修大乖法者,不像修小乘者那么执著。此为大错。何谓执著?若未超出三界,烦恼未断,皆有执著。人我执未破除,怎能去掉法执?故须先破我执,而破我执即在声闻法中。修声闻法,首先要破除人我执,然后修大乘佛法,再进一步破除法我执。

  人、法二执都是由小而大。先修声闻法对治人我执,再修大乘佛法对治法我执。不能开口便说:‘我是修大乘者,小必执著那些小乘:’因为,这样的说法完全是偏见。

  中国人一向好‘大’,什么都加一‘大’字,说到大就很高兴,故法师要称DA法师,居士要称大居士,住的寺庙要称大庙,听到‘大’即很高兴。不能说这样不好,可是不应好高鹜远,而破坏小的。因为,将小乘去掉,大乘即无从建立。就像将基础去掉,那来二、三楼!

  关于这二条戒,都是知见上的问题。到此讲竟。
  伟大祖国是炎黄子孙最美丽的家园,五星红旗是我们家园最亮丽的一道风景,让我们共同祈愿:祖国明天更好!

TOP

  四十一轻戒──不习学佛戒第二十六


  前两戒是就大小乘上论,此二十六戒是就世间法或外道异论上说;不习学佛法,而学外道异论等,故称为不习学佛戒。

  若菩萨,于佛所说,弃舍不学,反习外道邪论、世俗经典,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


  菩萨包括在家、出家。‘于佛所说,弃舍不学’,凡学佛者,皆应学习佛说教典,无论大小乘三藏经典皆须修学,而今却‘弃舍不学’。放弃佛之教典而不肯学习,反而‘习外道邪论、世俗经典’,不学佛法而习学其他宗教及外道邪论,此为舍本逐末。习学外道邪论、世俗经典固可作为弘法工具,可是,如果不懂佛法,而学外道邪论,先入为主,思想必为所转。所谓‘邪论’,邪者不正,外道理论虽有好者,然不正确,欲以之断烦恼、了生死,决不可能,更别说成佛道,故称为邪论。‘外道’即指佛教以外之道门,包括其他宗教。若看外教经典,别人一看即知你在学什么,还容易分辨。可怕的是‘附佛法外道’——即附在佛法里说外道之道理,表面像佛法,实际是外道,此问题较大。例如以前很普遍的龙华教,先天,金幢,这些教门在清朝即传到台湾,像某某佛堂等等,大多属于这些教门,这些可说接近佛法,而所说并非佛法,若懂教理还分得清楚,如今这些佛堂已不流行,还容易辩认。另有一种更难分辨者,问题更大,即窃取佛法,东抄西凑,据为其教典、道门,自封为总教头,甚至爬到各大宗教的头上去,说释迦牟尼等各教教主是其子,实在叫人难以接受!这还分辨得清楚。最难分辨的是身穿如来袈裟,而公开说拜佛没有用,念阿弥陀佛没有用,要人不要念佛、拜佛,只要给他‘印心’即可,一旦‘印心’,就开悟、成佛了,此问题最严重,何以故?盖彼所说为观音菩萨法门,不能说不是佛法,可是又叫人不要念佛、拜佛,且只有他的才对,其他拜佛、念佛都是错误。因此,有些人认为他说的是佛法,是观世音菩萨法门嘛!慢慢跟他学的人就多起来,其实是‘附佛法外道’。其特殊地方就是‘印心’,怎么‘印心’,不像释迦牟尼佛在灵山会上‘拈花’,迦叶‘微笑’那样的印心,就得法了,其印心是真正有形有相,用手掌印在胸膛上的‘印心’,试思佛法那有这样印心的?大家可不能上当啊!如果想印心,就等释迦牟尼佛拈花,那时你微微一笑,就能印心,不须任何形相!本人一向尊重佛所说的三藏径典,即圣教量、圣言量,作为我们的依据,所谓依法不依人,凡不合佛法圣教量、圣言量者,绝对不能接受。若不信,可翻阅大藏经,那有用巴掌去印胸膛肉团心的?他说:‘念佛、拜佛无用,是错误的’,这完全是胡说八道,是在造业,千万不能轻信!其实,念佛最有用,决定能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拜佛最有功德,‘礼佛一拜,罪灭河沙’,吾等应遵循圣教量及印光大师之言,好好念佛、拜佛,才能得到真正佛法受用,绝对不能接受‘附佛法外道’之邪说,那是‘邪人说正法,正法亦成邪’。所谓‘邪人说正法,正法亦成邪’,就像吃下含有毒药之醒醐,必受其毒,故须特别小心,尤其末法时代,群魔乱舞,正法难兴,更须特别小心,否则一错路,真是万劫难复。对于‘外道邪论’,我们可拨空学习,以为破邪显正之助,下文有开缘。而如前所说以巴掌印心者,是绝对错误,千万不可学!关于‘习外道邪论’说到此。

  ‘世俗经典’,即世间法,如儒家四书五经,是做人必学之典,然此在启蒙时节应学,待受菩萨戒,已懂得佛法,这些做人基础应有一大概之观念与了解,若欲进一步深入研究,只能抽空,不能专学。若专学‘外道邪论、世俗经典’而抛弃佛法不学,则‘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

  以下说明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学习‘外道邪论、世俗经典’,共有五种开缘。

  不犯著:若上聪明,能速受学;


  开缘第一种,是上根利智之人,学习能力快速,什么都很快学会,外道书籍不多,主要的世俗经典也不多,他有大聪明,短时内即能整个学会,像这种人先学‘外道邪论、世俗经典’,再研究佛法,也不违犯。怎样才算聪明利根者?例如太虚大师初出家时,其师命他背法华经,共七卷六万九千多字,不到半年,即背得滚瓜烂熟,此为最上聪明之人。换作是我,恐怕六年、十年、十二年也背不起来。要知自己是否为最上聪明者,试背法华经即可分晓。

  若久学不忘,


  若久修佛法,于佛法大意已有基础,且能明记不忘,而暂时放下,拨空学世间异论,是不违犯。

  若思惟知义,


  若虽学佛未久,而善思考,对佛法能下功夫思惟,已经了解、明白佛法大概之利益,则拨空学习外道教典或世俗经论,亦不违犯。

  若于佛法具足观寮,得不动智;


  若于佛法不但了解,且有修持,深具基础,为方便弘法,而拨空先学世间教典,是不违犯。所谓‘具足观察’是证明其有修行、有修观,对佛法观照明察,了解佛法之意义。所谓‘不动智’即对佛法深具信心,彻底观察了解佛法是一切世间法中最殊胜者,即使外道经典看得再多,只是作为弘法工具,而不为所动,此即‘不动智’,并非不动地菩萨之不动智。

  综合第二、三、四开缘,第二‘久学不忘’是闻慧,第三‘思惟知义’是思慧,第四‘于佛法具足观察’是修慧,闻思修三慧具足,得‘不动智’,等于是证,则信心已坚定,若学外典,思想不会被左右,如此拨空学外典是不违犯。

  所谓‘对佛法有信心,不为外道所摇动’,就像懂得佛法者,读诵外道经典、世俗之书,味如嚼腊,无论如何不为所转,能如此,即所谓具不动智。

  若于日日常以二分受学佛经,一分外典;是名不犯。


  未具前第二、三、四开绿之条件,为争取时间,兼学世、出世间法,乃将昼三时中,二分好时学佛法,一分劣时学外典──外典部外道异论、世俗经典,如此则不违犯。‘是名不犯’乃总结上文。

  前曾言及,地持菩萨戒之轻戒有四十一条,而瑜伽菩萨戒本有四十三条,其中有一条在瑜伽菩萨戒中一分为二,即是此第二十六戒,至‘是名不犯’是为‘舍内学外’戒,舍内明之学而学外典。下文‘如是菩萨善于世典外道邪论,爱乐不舍……’是为‘专学异论’。而瑜伽菩萨戒四十三条,此一分为二共四十二,另前面有性戒开缘一条,共四十三。性戒开缘在此戒本不翻译,已讲过。

  此戒合为第二十六乃据蕅益大师之说法,将下文总结上文违犯之意而说。

  如是菩萨善于世典外道邪论,爱乐不舍,不作毒想,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


  此段蕅益大师看成总结上文,说明偏爱世论而不学佛法之犯戒情形。‘如是’二字是指法辞,即指上文。‘菩萨’即受过菩萨戒者,若只善于外道邪论,而且爱乐不肯舍离,不知作‘毒想’,如此贪爱世间外道邪论,而忘掉佛法,如此‘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此段乃总结上文。

  ‘作毒想’,世间外道邪论,其中虽亦有很好之义理,但仍不免有毒,此毒若不去,欲了生死反被转成不可能,故学佛者不能只偏爱世间论典、外道邪论,而不学佛法,如此是大错误,应当同时抽空学习,才能受用。因为时间有限,若不学世间教典,则跟不上世间,则无法作弘法事业,所以每天不妨抽点时间学习,如此则不违犯。不习学佛戒第二十六至此讲竟。
  伟大祖国是炎黄子孙最美丽的家园,五星红旗是我们家园最亮丽的一道风景,让我们共同祈愿:祖国明天更好!

TOP

  四十一轻戒──不信深法戒第二十七


  此戒说明学佛者,见大乘之理微妙高深,无法理解相信,于是加以毁谤,如此则犯此戒。

  若菩萨,闻菩萨法藏甚深义,真实义,诸佛菩萨无量神力,诽谤不受,言‘非利益,非如来说乃是亦不能安乐众生’。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


  ‘若菩萨’,菩萨包含在家出家,凡受过菩萨戒者,皆须受持。‘闻菩萨法藏甚深义’,闻即听到,法藏即大乘教典,包括经、律、论三藏。菩萨法藏即大乘佛法,大乘佛法以菩萨道为因,成佛为果,故称菩萨法藏。‘甚深义’其中所讲道理,皆超情离见,无论事相、理性,皆非凡夫之思想情见所能知道,此即甚深义。‘真实义’即真实之道理,诸法事理本来如此,真真实实,是佛亲知亲证,所谓全事即法界理,就事相当体即显示一真法界高深之理,故曰全事即法界理,其内容即明三谛圆融,不可思议之理,三谛即真、俗、中三谛。谛即实实在在之真理,真、俗、中三谛之理皆圆融无碍,如天台家所说一中一切中,空假皆中,一假一切假,空中皆假。三谛真理甚深微妙,不可以心思,不可以用口议,是为不可思议。例如‘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此类道理,皆是全事即理,三谛圆融不可思议之道理,在大乘佛法中,比比皆是,尤其华严经中。此即所谓大乘佛法的真实义,高深的道理。

  ‘诸佛菩萨无量神力’,凡是成佛,一定有无量无边不可思议之神力、道力,即使登地以上菩萨,尤其八地以上,其神通威力也是无量无边,此等道理,即是全理成希有之事,理的当体就是很希有的微妙事相,理之当体即是事相,理事不二,重重含摄,每一事中包含无量事,每一理中亦现无量理,理事无碍,事事无碍,重重含摄不可穷尽。此种道理,皆诸佛菩萨亲证之殊胜境界,是无量神通威力所显现。例如楞严经说:‘于一毫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DA法lun’,说这类道理的很多,在一毫端那么小的地方,现宝王刹土,此乃小中现大,坐微尘里转DA法lun,微尘最小,坐微尘里说无量无边的DA法,而有无量无边的听众,一微尘中即现很大很大的不可思议境界,此即诸佛菩萨无量神力的境界。这是举例,像这类道理,大乘佛法中,除楞严经外,像华严、法华、大集、宝积乃至其他所有的大乘经,维摩、思益等经都曾说到,此即所谓诸佛菩萨之无量神力。像维摩经中,维摩居士,可将东方之不动世界拿到娑婆来给大家看,就是大能入小,此种不可思议境界,都是诸佛菩萨的无量神力,非凡夫所能体会。以上注解,都是根据蕅益大师的笺要所写的,我们不能以我们的凡情去想像随便说,而古德所写都是有根据的,所以根据古德的说法做解释。这类道理,相当高深,所以叫甚深义,若非大乘根器,很难相信、接受,如此则‘诽谤不受’,说‘没这回事’,而不肯接受,由此‘言“非利益,非如来说,是亦不能安乐众生”’,不信受的人如此想,如此说,这些高深的道理,不能利益人。‘非如来说’,如来即是佛,彼云,佛不会说这些话,佛只说阿含经中之苦、空、无常、无我之理,因不相信,而诽谤正法,更说‘是亦不能安乐众生’,这些法有何用,对众生无利益,更不能安乐众生,如此诽谤不受,而造了口业。‘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如果菩萨不相信,不接受,又加以诽谤,则犯染污起之罪过。下文即说明毁谤之因。

  或自心不正思惟故谤,


  或菩萨对于大乘之深理,心里想说没这回事,他这种思想是不正确的,是凡夫之见,所谓以凡情测圣境,而生出不正思惟,成毁谤心念、言行,则会造出罪业。

  或随顺他故谤。


  或非自己之见解,听到有人主张大乘非佛说,他就跟著附和,说只有阿含是佛说。如此随顺他人之言,跟著生起毁谤之心。

  以上两种,或自己生不正思惟而毁谤佛法,或随声附和别人邪说,所犯之罪过一样,都是犯众多犯,犯染污起。下文说明初学者,尤其凡夫,尚未发菩提心者,不懂高深之佛法,当听到高深佛法,又无法证实时,应如何自处?才能够不随顺人家生毁谤,而又生起信心,下文即说此道理。

  是菩萨,闻第一甚深义,不生解心,是菩萨,应起信心,不谄曲心,作是学:‘我本不是,盲无慧目;如来慧眼,如是随顺说;如来有余说,云何起谤?’


  此段说明初学菩萨,遇到高深佛法,应当怎么做。

  ‘是菩萨’指初学凡夫,初发心菩萨。‘闻第一甚深义’即听到第一义谛的真理,最高深、最微妙的大乘佛法,甚深的道理,即所谓第一义谛。这种高深之理,初听无法了解,故云‘不生解心’,听到这么深的道理,心里无法了解,怎么可能‘坐微尘里转DA法lun’、‘于一毫端现宝王刹’,凡夫心境,于第一义谛甚深之理,当然无法生起了解之心,认为岂有此事,而不了解,要怎么做呢?‘是菩萨,应起信心’,菩萨虽对高深道理不了解,而既然学佛,则应信佛。这些高深道理都是佛说的,是佛所证之境,我们刚开始学,还没学到,当然未证,更是不能了解。不了解是因还未实证,则应怎么办?‘应起信心’,我们既然信佛,当然要信佛所说的法,是佛所证的圣言量,绝对不会错,我们虽不能了解这些道理,但我们要仰信,仰慕于佛,我们应当要生起信心。‘不谄曲心’,谄曲就不直,今说‘不谄曲心’,即要有正直的心,所谓‘直心是道场’,以直心来接受佛所说的高深道理,要生起信心,不该生不信之心。如此,信佛跟著信佛的道法,则不会生毁谤。

  ‘作是学’,是指下文引号中的话,初学的菩萨应当如此做,‘我本不是’,我乃初学菩萨之自称,我们自己本来就不是能够当下体悟这些高深道理的根性。我们是个凡夫,对这些高深道理还没智慧接受、了解,虽如此,我们就信佛。这个文字太简单,甚么叫‘不是’,就是我们的根性很浅,还不是能够了解高深道理的智慧,所以说‘盲无慧目’,我们好像一个眼睛看不到的人,我们不是没有肉眼,而是没有慧眼,智慧眼未开,还无智慧,所以对高深的道理不能了解。但是我们要相信‘如来慧眼’,如来就是佛,佛亲证的境界,以佛的大智慧,以佛的慧眼来看,无法不知,无法不晓,佛亲证的道理,由他亲口宣说,是由他的般若智慧所流露出来,绝对真实,我们尚无智慧,当然无法了解,但我们相信佛,从佛的果海中流出的妙论,应当要‘如是随顺说’。‘如是’就是指心里这样想,这样做,随顺佛所说的高深道理,虽然还不能了解,但我们要接受、要随顺、要相信,慢慢的学习,将来就能了解。而我们的根性又很钝,要怎样来学呢?‘如来有余说’,余乃其它,高深道理,我们无法了解,但是佛在其它的教典中,也有比较浅显的道理,适合我们的根性学习,我们应当先学浅的,由浅入深,将来就可了解、体会高深的道理。有了信心,怎会生起毁谤之心?所以说‘云何起谤’,我们怎可生起毁谤之心?我们应当生起信心,由浅入深,慢慢学习,将来必能了解,应当如此做。

  是菩萨,自处无知处;


  ‘是菩萨’指上文初学的凡夫菩萨,把自己安住在‘无知’,就是认为自己还是凡夫,智慧尚未开,所以‘无所知’,知道自己的智慧不够,还不了解,应当相信佛所说是实实在在有,我无此智慧,是无知之人。能相信佛所说,接受下来就不会错,我们慢慢学,由浅入深。

  如是如来现知现见法,正观,正向,不犯,非不解谤。


  ‘如是’即晓得这样做,指上文所说。高深的道理,都是佛所‘现知现见’的高深妙法,这些甚深义,都是佛所亲证的法。我们要以正确的信心观察,以正确的信心趣向,相信佛所说的深理,以仰信的态度接受高深的佛法,虽然不能了解,但我相信,可以由浅入深,慢慢去学。若能如此,则不会违犯。‘非不解谤’,也不会因不了解而生起毁谤,不会有此等事,意即自己有信心,知道佛说的法,真真实实,要相信,真正不了解,也不会起毁谤之心,如此即无过错,菩萨应当如此学习。

  此戒简单消文完,现在附带提几点供各位做参考,今乃末法时代,印刷的书很多,科学发达,印书很容易,而现代人头脑很好,有的很聪明,很能写作,能写出很多的书来,有白话的,很显明,使人一看能懂的很多,但现在看书要小心,就是要有‘择法眼’,来选择分别‘法’是否正确,说的对不对。有这个智慧的眼光来观察,才不会发生错误,而至毁谤大乘佛法,造了很大的罪业。且今有人喜欢用考据的眼光来看佛法,因此在一大藏教的所有教典,一部部的去考证,而说那部经是佛灭度后几百年才成立,是第几世纪才成立,此如法华 经是那时成立,华严经是那时成立,般若经是那时成立,因此一说而变成后人所造。因为是佛灭度后几年甚至千年才成立,如此则佛在世时无这部经,后人才把它组织起来的,则看到这些书就糟了,信心就动摇,这些大乘佛法经典都是后人所造的,都不是佛说的。看了这些说法,后来他会对那些佛经认为都是佛说的,会采取保留的态度。所谓保留态度,就是不太敢相信,这些话都是佛说的吗?如果知道说这些话的书,尤其是以考证的眼光写的书,最好不看。因为一看,信心被否定,则对佛法无信心,从此以后学佛步步都是障碍。按那一部书说,这部经是在那一年才成立,里面又以种种之社会背景来配合,说出一些奇奇怪怪的事情来,和我们原本相信的一贯相承之法,完全背道而驰。因此,自己信心动摇,则很容易违犯此戒。所以我一再劝导大众,要尽量多看古书,少看现代书,甚至宁愿不看。看古德所作的书,不会有错误,因为那是他亲自证到的境界才写出来,不像现代人比一比、对一对,找一些不三不四的证据配合起来,就认为这部经是什么时候成立的。如此把信心看掉,以后问题就大。所以,奉劝诸位,看书要特别小心。话要讲的很多,但到此打住,因说多了一方面会得罪人,一方面会被人误会,以为讲经是在骂座,是有罪过的,不太好。在此再奉劝诸位一句话,我们要看书,尽量看古书,学古人不学时人,多看古书不会错,现代书尽量少看,甚至不看也没关系。比如要看经的注解,古注很多,拿古注做参考,不一定要采用现代的说法。实际上,现代的只是一汤匙牛奶,冲上一桶水而已,多麻烦,喝下去一肚子都是水,养分太少了,不如喝古代的牛奶,一杯就是一杯多好啊!讲到此,其它话暂时保留。他们保留对佛法相信与否的问题,而我是把这些话的问题暂时保留,不想讲出来,希望大家用智慧眼去观察。不深信法戒第二十七讲竟。
  伟大祖国是炎黄子孙最美丽的家园,五星红旗是我们家园最亮丽的一道风景,让我们共同祈愿:祖国明天更好!

TOP

  四十一轻戒──叹己毁他戒第二十八


  若菩萨,以贪、恚心,自叹己德,毁呰他人,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


  此戒与前四重之第一‘自赞毁他戒’几乎完全相同。

  为何前重此轻?可对照蕅祖笺要自明。

  ‘若菩萨’亦含在家出家。‘自叹己德’,即自己虽有实德,但以贪心之故,或贪虚名或图尊重,而赞叹自己,并非贪利,若贪利则犯重。前重戒第一,是自己不一定有实在功德,为了贪名图利,而虚妄赞叹。‘毁呰他人’,他人即别人,他人实在有过,菩萨以填恚心当面毁谤他,说他坏处,此即毁呰他人。因为贪心才自叹己德,因嗔恚之故,才毁呰他人,这是两回事,决不可能同时并起。前自赞毁他合成一重戒,此自叹己德犯一轻戒,毁呰他人亦犯一轻戒,分成两个众多犯皆犯染污起。若以贪心互相比较,显己功德,贪图名闻利养,同时毁呰他人以显己德,则犯重戒,差别在此。蕅益大师之注解——‘故各结轻’部‘自叹己德’与‘毁呰他人’各结轻罪。故四十一条轻戒,有时一条之中包含几条,应当分清。

  不犯者:


  开缘有三种:

  若轻毁外道,称扬佛法;


  第一,若为破外道,而称扬佛法,希望外道能改邪归正,以此方式自叹己德或毁呰他人,因为不是为己,而是为佛法,则是不犯。

  对于外道之短处,若直接攻击其痛处,令其痛上加痛,必生反感,故须想办法,以权巧方便,慢慢引导使改邪归正,趣向佛法,不可硬碰硬,否则令生反感,对于佛教也没好处。个人认为对外道,只要尽量赞叹佛法之殊胜,不一定要说外道之缺失,俗云:‘不怕货比货,怕不识货。’识货者一比,即知真假虚实,不必说人家货不好,只须说我的货独到处在那里,不信一比便分晓。尤其末法时代,更不必硬性破外道,因此生起无谓纷争,则划不来。就戒上言,为了破外道邪见而赞扬佛法,虽不违犯,然须小心谨慎,善用方法,不可见经文这样说,就尽量去破外道,反而弄巧成拙,佛法以方便接引众生,外道也是众生,佛大弟子中很多是由外道而入佛法,看千二百五十人即可知道。

  若以方便令彼调伏,如前说。


  第二,若对方有错误,或对佛法无正知正见,用自叹己德或毁呰他人之方式,方便调伏他,令对方得到利益,如此做是不违犯。另一方面是自己有自叹己德或毁呰他人之习惯,常常想办法对治,但一时还没对治好,偶然会生起现行,如此亦不违犯。只要常常对治,久而久之,就会除去此不好习惯,此是第二种开缘。

  第二种开缘有两种意思:一是虽自叹己德或毁呰他人,但对众生有利益,为使他降伏而趣向佛法,如此做不违犯;一是菩萨本身有此习惯,常会想要赞叹自己的功德,想会毁呰他人的短处,如果自己知道有此坏习惯,下功夫去改正,但一时改不过来,慢慢改,偶然生起现行,亦不违犯。有此二种意思须分清楚。

  又不犯者:令不信者信,信者增广。


  第三种开缘。若用‘自叹己德,毁呰他人’的方法,可使对佛法尚无信心的众生,生起信心,己生信的,使其信心增长,若能做到这点,则不违犯。

  此须做到使‘不信者信,信者增广’,真正有此功能才可,若以此为借口,而实际上做不到,则有罪过。以上叹己毁他戒第二十八讲竟。
  伟大祖国是炎黄子孙最美丽的家园,五星红旗是我们家园最亮丽的一道风景,让我们共同祈愿:祖国明天更好!

TOP

  四十一轻戒──憍慢不听法戒第二十九


  若菩萨,闻说法处,若决定论处,以憍慢心,嗔恨心,不往听者,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若懒惰懈怠,犯非染污起。


  菩萨亦含在家出家。‘闻说法处’,听到一地方有法师或长老、大德、居士,在那说法,且是说佛的正法。‘若决定论处’决定论是在那里讨论佛法、研究佛法。即是有在讲经、说法,或研究佛法,而自己以憍慢心或嗔恨心不肯去听,‘不往听’或因憍慢,瞧不起说法者,或因说法者,以前曾得罪过自己,由此迁怒到佛法,而不去听说法,如此则‘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

  如果不是憍慢心或嗔恨心,只是‘懒惰懈怠’,则‘犯非染污起’。

  此戒和在家菩萨戒二十八轻之第八不往听法戒,意思相同,可对照参考。‘若优婆塞,受持戒已,四十里中有讲法处,不能往听,是优婆塞得失意罪。’在家优婆塞、优婆夷,听到有说法的地方,要去听,但有一限度,因在家人有其事业、工作,无法全天候听法,所以规定在四十里内,即说法处到住家最远在四十华里,即当天可以往返,有说法,自己能去,但不肯去,则得失意罪,也就是染污犯。而此二十八轻之戒文较简单,没分染污犯非染污犯,总为失意罪,且无开缘,若未学习菩萨戒本经不懂开缘,对于此类戒条,要受持即有很多困难,故先说犯相,再说不犯之开缘,将两者配合,能够通融,即可如法受持。

  不犯者:


  开缘,共九种。

  若不解,


  第一种开缘,‘不解’,不解不是对所说之法不了解,而是对说法者所说的言辞不了解,因此不去听,是不违犯,此须辨明,例如,我用国语讲法,还要翻成台语,为何要翻译?因年纪较大者,听不懂国语,若不翻,则听不懂说法之内容,言辞听不懂,不去听是不违犯,如福州人用福州话讲经,我们都听不懂,则呆坐何用?所以,不论用何言辞,只要说法者的言辞自己听不懂,不去听是不犯。

  若病,若无力,


  第二、第三种开缘。若因为生病,无法去听经,是不犯。或是病刚好,无气力,坐不住,无法听,如此不去亦不违犯。

  若彼颠倒说法,


  第四种开缘。须特别注意,看说法者说的是否正法,如果其对佛法无真正了解,而是颠倒说——说的不是佛的正法,或以外道的方式说佛法,不合乎佛法的说法,则成‘邪人说正法’,不去听是不违犯。

  若护说者心,


  第五种开缘。何谓‘护说者心’?即是护持说法者之心理,避免其不安,而不去听是不违犯。例如说法者是自己的学生,见到师长在场,则无法把话说出,且一方面见师长在,心里有些恐慌,说起来有点怖畏之心,一紧张,法就说不好。如此存为护持说法者之心,不去听亦不违犯。有时平辈也会有此情形,二十年前,本人在佛学院教课,佛学院请了一位当时年轻法师去讲开示,我也去给他捧场,没想到反而弄巧成拙。我坐在左边,他讲了一个半钟头,脸都不敢看左边,一直朝右边讲,讲得满脸大汗,一堂下来,连长袜都湿了,可说吃尽了苦头,太难受了,一下场就跟人说:‘你们为何将某法师请来听,害我紧张得全身都是大汗’。若知会有此情形,不去听亦不违犯。此即‘护说者心’。

  若数数闻,已受持,已知义;


  ‘数数’即频频,或所说的法,自己常常听,道理已很熟,且已经受持,也了解道理,如此,不去听亦不违犯。这是第六种开缘。

  若多闻,若闻持,若如说行;


  第七种开缘。若所说的法,虽不常听,但自己是个博学多闻的人,看得很多,其所讲的自己已经了解,且亦如法受持,‘闻持’,即看过、听过,亦如此的学习去做,或按其所讲的道理,自己正在‘如说修行’。这样,不去听亦不违犯。

  若修禅定不欲暂废,


  第八种开缘。或是正在专修某种法门,怕将此功夫暂时停止而荒废,则不去听亦不违犯。

  若钝根,难悟,难受,难持;不往者,皆不犯。


  若自己根性钝劣,纵然去听,亦很难顿悟,很难接受、执持,亦无法如法而修,果真如此,不去听亦不违犯。不论是多么钝根,只要发心多听,久而久之,多少能得到佛法之利益,不能因为钝根而不去听。‘不往者,皆不犯’,是总结上文,以上所讲九种开缘,有此情形不去听法,皆不违犯。第二十九至此讲竟。
  伟大祖国是炎黄子孙最美丽的家园,五星红旗是我们家园最亮丽的一道风景,让我们共同祈愿:祖国明天更好!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