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观经四帖疏讲记

三、从“当起想念”下,至“状如悬鼓”已来,正教观察。此明正身威仪,面向西方,守境住心,坚执不移,所期皆应。

三、从“当起想念”以下,到“状如悬鼓”之间,这是正式教导观察的方法。就是教我们首先要跏趺坐,具足威仪,面朝西方,心一直谛观日轮要隐没的地方,使得心坚固地住在这个境上不移动。像这样,久而久之,所期望的都会应验,也就是自己所期望的观想境界会如愿现前。

四、从“既见日已”下,至“明了”已来,辩观成相。此明标心见日,制想除缘,念念不移,净相了然而现。

四、从“既见日已”到“闭目开目皆令明了”之间,这是辨明观想成就的相。这里是标明自心一直都是明见日轮的相。“制想除缘”,就是控制好心,专一观着日轮,除掉其他杂想的缘。这样念念不移,就是念念住在观想境上不离开,最终境相会了然现前。就是说,已经见到日轮以后,还要继续用功,让它坚固成就。最终要达到,无论是闭着眼睛还是开着眼睛,它都是明了地现在心前,这样就得到坚固了。

又行者初在定中见此日时,即得三昧定乐,身心内外融液不可思议。

行者最初在定中见到日轮的时候,就会得到三昧定的喜乐,身心内外的感受不可思议。

当见此时,好须摄心令定,不得生心贪取。若起贪心,心水即动。以心动故,净境即失。或动、或暗、或黑、或青黄赤白等色,不得安定。

要注意,如果已经见到日轮,要好好地摄住心,使得它安定,不要被烦恼引动。这里最重要的、最关键的指观境现前的时候,你不能生心贪取它,不要非常激动。心里一起了这样贪境界的心,心识就妄动,心水就不平静了,它就动起来了。境界一起,心著在上面就叫起了贪,这样一来心就失去了平静,它就在动荡中。因为心动荡的缘故,净境当即打失。日轮就变得或者在动,或者变暗、变黑,或者青黄赤白等色,不能安定。

见此事时,即自念言:此等境相摇动不安者,由我贪心动念,致使净境动灭。即自安心正念,还从本起。动相即除,静心还现。既知此过,更不得起增上贪心也。

一旦见到起了贪,打失了境界,那就要调整,要重新恢复。怎么做呢?应当这样想:这些境界摇动不安,是由于我贪心动了念头,想取这个境界,著在上面,致使净境妄动、消失。那就应当再安下心来,把持正念,再从头修起。这样动相遣除了以后,清净的观境又会现前。已经知道了这个过患后,以后就再也不能起增上贪心了。无论现什么境,都要很平淡,不要像着了魔似的,认为了不得。修道人的心应该是很平静的。“宁动千江水,勿扰道人心”,道人的心一直应当是平淡的,不要有什么大喜大忧。

已下诸观,邪正得失一同此也。观日见日,心境相应,名为正观。观日不见日,乃见余杂境等,心境不相应,故名邪也。

下面诸观在判断邪正得失的标准上,完全像第一观一样。换句话说,这里首先做个交待,下面都依此类推。以日轮为例,如果你观日轮又见到日轮,这是能观的心和所观的境相应,这称为“正观”。如果你观日轮,却没见到日轮,反而见到其他的杂乱境等,那么你能观的心和所观的境不相应,这就叫邪观。
总而言之,我们应当这样判断:如果我观日轮,出现了日轮,这就是相应,是正观。如果我观日轮,结果出现别的境,那就是邪观。明明没观它还出来,这是什么东西呢?这是邪境,不能著在上面。

斯乃娑婆之暗宅,触事无以比方。唯有朗日舒辉,寄想远标于极乐。

我们这里是娑婆世界黑暗所在,我们遇到的许多事情没有能比拟西方万物的情形。只有一个相当的比喻,就是在我们这里有明朗的日轮,它放出光辉,我们的心观想日轮来表示极乐世界的光相。

五、从“是为”已下总结。上来虽有五句不同,广明日观竟。

五、从“是为”以下是总结句。以上虽然有五句,总的详细说明了日观。

【次作水想。见水澄清,亦令明了,无分散意。既见水已,当起冰想。见冰映彻,作琉璃想。此想成已,见琉璃地,内外映彻。】

其次做水想。要见到水很澄清,也要使它明了现前,心不分散在别处。已经见了水后,要把水想成冰。要见到冰内外映彻,作琉璃想。这一想成就后,就见到琉璃地内外映彻。

【下有金刚七宝金幢,擎琉璃地。其幢八方,八楞具足。一一方面,百宝所成。一一宝珠,有千光明。一一光明,八万四千色。映琉璃地,如亿千日,不可具见。】

在这个地面之下,有金刚无漏体性的七宝金幢擎着琉璃地。宝幢是八方形,具足八楞,也就是正方形去掉四个角成八楞形状。每一个方面都有百宝合成。一一宝珠有千道光明,一一光明中有八万四千种妙色,映照着琉璃地面,犹如亿千日光,难以了知它的内涵。

【琉璃地上,以黄金绳,杂厕间错。以七宝界,分齐分明。】

琉璃地上以黄金合成的妙道,如同金绳。这里只是以黄金为例,其实有一宝合成、二宝合成,乃至无量宝合成,而且都和地面相配合。比如道是黄金,地面是白银,道是琉璃,地面是玻璃等等。总而言之有无数种的组合,分划出各种的图案。七宝合成的地界,非常整齐分明。

【一一宝中,有五百色光。其光如华,又似星月,悬处虚空,成光明台。楼阁千万,百宝合成。于台两边,各有百亿华幢,无量乐器,以为庄严。八种清风,从光明出。鼓此乐器,演说苦空无常无我之音。是为水想,名第二观。】

在每一个妙宝中,都有五百种色泽光明。所放出的光,有的像花,有的像星星、月亮等等,悬处在虚空当中,形成了光明台。而且这是一个大的住宅群落,有千万种的楼阁都是由百宝合成。而且在光明台两边都有百亿根花幢,上面装饰着无量的乐器。从光明中流出八种清风,风吹击着乐器发出苦、空、无常、无我的法音。这就是水想,称为第二观。

二、就水观中,亦先举,次辨,后结,即有其六:

第二、在水观当中,也是首先举出名字,其次辨明观的行相,最后总结,有六段内容:

一、从“次作水想”下,至“内外映彻”已来,总标地体。

一、从“次作水想”到“内外映彻”之间,这是总的标明地的体性。

问曰:前教观日,为知业相等,故令观日。今此观中又教观水,有何所以?

问:前面教导观想日轮,是为了解业的状况等,所以让我们观日轮。现在这一观中,又教导我们观水,这有什么用意?

答曰:日轮常照,以表极乐之长晖。复恐疑彼地不平,类此秽国之高下。

回答:日轮恒时普照,这表示极乐国土恒时光明照耀。接着怕行者怀疑,彼国国土的地面是不是像秽土这样高低不平呢?

但以娑婆暗宅,唯日能明。此界丘坑,未有无高下之处。欲取能平之者,无过于水。示斯可平之相,况彼琉璃之地也。

这是因为娑婆是个黑暗的住处,只有日轮是光明体,能够比拟极乐的光明界。而且此土世界都是丘陵坎坷、高低不平,处处如此。要取平坦的相,那就只有水最好了。

比如,看到海面碧波万顷,风平浪静的时候,就非常平坦。所以,以这个水的平坦相,来比拟极乐世界的琉璃地。因为极乐世界的地面平坦如掌,无有高下的相,因此用观水来打比方。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又问曰:此界之水,湿而且软。未审彼地亦同此水耶?

又问:此世界的水湿润柔软,不明确彼国的地面也同于此方的水吗?

答曰:此界之平水,以对彼地等无高下。又转水成冰者,对彼琉璃之地内外映彻也。此明弥陀旷劫,等行无偏,正习俱亡,能感地轮之映彻。

答:此世界很平的水面是对应彼国的宝地平坦没有高下的相。又把水转成冰,这是取冰内外透明来比拟净土琉璃地内外映彻的相状。这里要晓得,由弥陀旷劫以来行持平等行,没有偏心的相,以心平故感得宝地平。再者,由于内在的烦恼和习气全部消亡了,非常地清净、明彻,所以就感得地轮映彻、洞然,没有障碍的相,或者说没有尘垢、暗淡等的相。

这就要知道,净土的庄严都是阿弥陀佛无漏心所现。而我们处在娑婆世界的人道里面,也是我们宿世的业习。我们这里半天暗、半天明,不是全
部的光明。而且除了日轮以外,其他的也不是光明体。这是一种善恶夹杂的业所感的。这就是我们作为人类共同的业相。到了天上就明朗多了,因为是纯善的因所感,所以他的福德、受用、光明等等都超过了人类。

其次我们的心不平等,也就是对待各阶层的人有不同的态度。比如,对于亲人或者有地位的人,表现态度很好。对于疏远的仇敌,或者说低下的人,会表示看不起,心态上有高下、不平等,因此感得这个世界也是丘陵坑坷,到处都是不平的相。如果我们的心一直都非常坦直,没有这样的高下之相,那感得的国土也一定是平坦正直。

又问曰:既教想水以住心,转水以成冰,转冰以成琉璃地者,云何作法而令境现?

问:既然教导想水来住心,又转水成冰,转冰成琉璃地,那么怎样作法而使境相现前呢?

答曰:若住身威仪,一同前日观中法。又欲观水以取定心者,还须对相似之境而观,即易可得定。

答:安住的威仪,就像前面日观中的做法。又想观水来取得定心,还需要对着相似的境来观,就容易得定。

行者等于静处取一碗水,著床前地上,好满盛之。自身在床上坐。当自眉间著一白物,如豆许大。低头临面水上,一心照看此白处,更莫异缘。

行者在静处取一碗水,放在床前的地上,把它满满地盛好,自己在床上坐,在眉间粘一个像豆子那么大的白东西。低头对着水面,一心看着显现白物影像的地方,心不要缘在别处。

又水初在碗,波浪不住,临面观之,不见面像。为观不休,渐渐面现。初时面相不住,乍长乍短,乍宽乍狭,乍见不见。此相现时,更须极细用心。不久之间,水波微细,似动不动,面相渐得明现。

最初水在碗里动荡不能停住,面朝着水看的时候,见不到自己的脸。但是不断地观下去,渐渐地脸就现出来了。
最初面相不稳定,有时长、有时短,有时宽、有时窄,有时能见到、有时不能见到。而这个相现的时候,还需要极细地用心。不久水波微细了,看起来好像在动又不动的这个时候,面相逐渐地明显出现了。

虽见面上眼耳鼻口等,亦未须取,亦不须妨。但纵身心,知有勿取也。唯取白处了了观之。正念守护,勿令失意异缘。当见此时,心渐得住,水性湛然也。

虽然已经很清楚地见到了脸上的眼睛、耳朵、鼻子、口等的细节,也不必去缘取。出现了,也不要以为有妨碍。只是放松身心,知道它有,但也不去取它。心唯一就取那个白处,很明了地观着它。这样用正念守护心,不让心跑到其他所缘上。这样见到这个白点的时候,心就渐渐地安住了,水性也是湛然清净。

又行者等欲识知自心中水波浪不住者,但观此水动不动之相,即知自心境现不现明暗之相也。

又行者想要知道自己心中的水波浪住不住的话,只要看这个水的动相和不动的相,就会知道自己的心境现和不现、明相和暗相的情况。也就是外面的境其实就是我们的心。

又待水静时,取一米许,当水上信手投之水中,其水波即动遍于碗内。自面临上观之,其白者即动。更著豆许投之,水波更大。面上白者,或见不见。乃至枣等投之于水,其波转大。面上白者,及自身头面,总皆隐没不现。由水动故也。

又等到水平静的时候,取一粒米,在水上信手扔进去,这个时候,水波就动遍了碗内。自己的面在上方往下看着,眉间的白点就在动。再拿着豆子那么大的东西扔下去,水的波动就更大了,脸上的白点有时见、有时不见。乃至用枣等投在水里,水波还要大,脸上的白色连带自身的头、脸都隐没不现了,这是由于水动荡的缘故。

以下说明这个譬喻所表达的涵义。

言碗者,即喻身器也。言水者,即喻自心水也。言波浪者,即喻乱想烦恼也。言渐渐波浪息者,即是制舍众缘住心一境也。言水静境现者,即是能缘之心无乱,所缘之境不动,内外恬泊。所求之相显然。

这个碗是比喻我们的身体,它就像一个容器。这个碗里有水,好比身体里有一个心,这个心就好比是水,有的时候是平静的,有的时候是动荡的,这是表达定和散的状态。波浪表示散乱态,就是表示心里起了各种乱想和烦恼。渐渐地波浪止息了,这就表示制好了心,舍掉了其他杂缘,心住在一境上。水平静了,境相现在水里,这就表示能缘的心不乱动的时候,所缘的境也就不动了,内外非常恬淡安和,所求的境相很明显地现在心前。

又细想及粗想,心水即动,心水既动,静境即失。如细尘及以粗尘,投之寂静水中,其水波浪即动。

心里起了细的想和粗的想,心水就荡漾了。心水一动起来,安然寂静的境相就丢失了。这就像用一粒米,或者更大的豆、枣等投到寂静的水里,水里就动起了波浪,失掉了平静的水相。

又行者等但看此水动不动相,即识自心住不住也。又境现失不失邪正等,一同前日观也。

行者只要看这个水动不动的状态,就会认识自己的心住和不住的情况。而且这个境现失不失坏,或者说是邪观还是正观等,都跟上面说的日观一样。
比如说日观现前以后,要求开眼、闭眼都很明了地现在心前,这就表示观出来了。如果动了贪心等等,就失掉了。这里的水观也是如此。或者,观的是日轮,也出现日轮,这叫正观;观的是日轮,出了别的相,这叫邪观。同样,这里观的是水出现水,是正观;观的是水出现其他相,这是邪观。

又天亲赞云,观彼世界相,胜过三界道,究竟如虚空,广大无边际。此即总明彼国地之分量也。

再以天亲菩萨《往生论》里的一颂说到:极乐世界的境相,胜过了三界,这是总的指明它的清净相。其次,说到它的量庄严的时候,就表达为如同虚空,广大无边际,这是说明彼国国土地的分量。也就是没有一个局限的量,就像虚空一样找不到边际,极乐世界也找不到边际。所以就不必要用有限的数量去说,极乐世界到底有多大范围。

思考题

1、行者在定中见到日轮、得三昧殊胜定乐时,为何不能生心贪取?如果生了贪心该怎么办?
2、如何辨别正观、邪观?
3、佛教导观水有何用意?水、冰各表极乐宝地的何种相?此相由何感得?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二、从“下有金刚七宝”下,至“不可具见”已来,正明地下庄严,即有其七:

二、从“下有金刚七宝”到“不可具见”之间,这是说明地下庄严,有七个方面的涵义:

一、明幢体等是无漏金刚;二、明擎地相,显映庄严;三、明方楞具足,表非圆相;四、明百宝合成,量出尘沙;五、明宝出千光,光周无边之际;六、明光多异色,色照宝地,随机变现,无时不益也;七、明众光散彩,映绝日轮。新往者睹之,卒难周悉。

(一)说明地下宝幢都是无漏金刚体性。因为它不是有漏惑业力所感,不是坏苦所摄,所以说它是无漏金刚性。不像此方的东西过了一段时间,因缘迁变之后,就会变得腐朽、破烂,最终坏灭无余。极乐世界的柱子不是这里的土木建筑,是金刚性。

(二)说明这个宝幢擎起地面的情形,显示宝幢光明辉映在地面上,显出无量庄严。

(三)说明幢的形状,具足八方的楞形,不是圆相。

(四)表明幢体是由百宝合成,超过恒河沙数的数量。

(五)说明合成宝幢的妙宝都是发光体,每一宝珠都能发出千道光芒,而且光明照耀周遍到无边际的处所。就是说它发出来的光没有一个边际局限的量,不像此方发的光有一定的照耀范围。极乐世界从如来智慧现出的妙宝体性,能够发光,而发出的光是没有边际的。好比佛色身一毛孔的光是周遍的、没有边际,或者佛一个音声也是找不到边际的,同样,这里宝幢的光是找不到边际的。

(六)说明这个光里面含有各种各样的妙色,红、黄、蓝、绿等等。这些各种的妙色照着宝地,而且它是随着往生者的机感而变现的,无时不作饶益。
这就说明如来不可思议的智慧、悲愿与众生善根和合的时候,自然地表现出各种的妙相。所以,“随众生心,现所知量”,无不如意圆满。而且都是应机作利益,任何的妙相都是契合行者的心而作饶益的。
所以,这极乐世界全部都是大加持物,全部都是智慧,都是如意宝性,一接触就会得利益。这里说的“无时不益”,就是指随时都作利益。

(七)说明这么多的光都能散各种的色彩,光明辉耀超过日轮。新往生的人去看,实在难了解它的内涵。也就是没办法测到它里面到底有多少色、多少光、多少利益、多少功能,没有办法全部搞清楚,这叫做“卒难周悉”。

赞云:地下庄严七宝幢,无量无边无数亿,八方八面百宝成,见彼无生自然悟。

赞叹:地下具足庄严的七宝幢,有无量无边无数亿那么多,简直是一个宝幢的林海。每一个宝幢都是八楞形,每一个面都是百宝合成。只要眼睛见到了这些庄严宝幢,就自然悟得无生,所以力用不可思议。

无生宝国永为常,一一宝流无数光,行者倾心常对目,腾神踊跃入西方。

西方称为“无生宝国”,因为它都是妙宝体性,无一不如此。而且一往生以后就没有了生死。这里都是佛的无漏心所现的妙相,所以国土常然无衰无变,叫做“永为常”。细到宝地、宝幢、宝物等一切法上都是如此。宝幢上的妙宝都流出无数的光明,行者倾心观想,常常现在眼前,这样心神踊跃入于西方圣境。

又赞云:西方寂静无为乐,毕竟逍遥离有无。大悲薰心游法界,分身利物等无殊。或现神通而说法,或现相好入无余。变现庄严随意出,群生见者罪皆除。

又赞叹:西方是寂静无为的安乐。像我们此土的安乐都是有漏的有为法,也就是由烦恼和业变现出来的,所以都有生住异灭的相。其实是苦性,暂时现一下,后来就没有了,一切都会归于衰灭。但是西方没有惑业的妄动造作,所以它是寂静无为的安乐,已经超出了生死界。一直神游于法性当中,所以是“毕竟逍遥”。既离开有边也离开无边,既不是实有也不是断无,一切都是从容中道,不著有无,实际上也没有什么有边无边。
“大悲熏心游法界”等六句,是说菩萨往生之后,获得无生法忍,自在无碍利益众生的情形。也就是以自在无碍的神变力能够入在法界的尘尘刹刹当中,分出了无数的身利益众生。“等无殊”都是平等的法性的游戏,没有什么两样的。只是应着众生的心来做各种的显化,有的现各种神通来说法,有的显现相好,“入无余”,就是遍入无余,能周遍地入在一切众生界里。随意地变现出庄严来,众生一见到就能够消除罪业。

又赞云,归去来,魔乡不可停。旷劫来流转,六道尽皆经。到处无余乐,唯闻愁叹声。毕此生平后,入彼涅槃城。

又作偈赞叹说:归来吧!归来吧!三界的魔乡不可久留。旷劫以来一直在此地流转,六道各种的生处没有不经历过的,也就是不断地在六道里轮转。这样一个群魔充满的地方,一切所到之处,没有安乐可得,你只能听到愁苦哀叹的声音。所以这是一个苦海,处处都是苦因、苦果。从人我执里起烦恼造业,然后变出各种生死的相,需要受各种的苦。即使有一点乐受,也都是虚假的,都是苦性的,最终都是落入苦,没有一个法不是落入苦中的。因此这里无可留恋。
我们已经能够这样深明大义,看到了净土和秽土天地悬隔的差别,就知道净土是唯一的家乡,那里才是永恒安乐之地。因此我们就发心这一生结束以后,就要入到西方涅槃之城。

三、从“琉璃地上”下,至“分齐分明”已来,正明地上庄严显标殊胜。

三、从“琉璃地上”到“分齐分明”之间,这是说明地上的庄严,表明它的殊胜。

此明依持圆净。七宝池林等是能依,琉璃宝地是所依。地是能持,池台树等是所持。此由弥陀因行周备,致使感报圆明清净,即无漏为体也。

这是说明依、持圆明清净。七宝体性的宝池、宝林等是能依,琉璃宝地是所依。或者说宝地是能持,池台树等是所持。总而言之,就是以琉璃宝地持着各种地上的庄严。
由于弥陀因地的修行圆满完善,导致感得的国土圆明清净,是无漏的体性。

赞云:宝地庄严无比量,处处光明照十方。宝阁华台皆遍满,杂色玲珑难可量。

赞颂说:宝地有无从比拟衡量的无数庄严,处处都发出光明,每一道光都照耀十方世界。在地上到处都充满了宝阁、花台,都是各种妙色汇合,玲珑剔透难以衡量。

宝云宝盖临空覆,圣众飞通互往来。宝幢旛盖随风转,宝乐含辉应念回。

虚空遍覆着宝云、宝盖,圣众无障碍地在空中飞行,互相往来,空中的宝幢、幡盖都随着风而转动。在光辉当中风吹妙宝发出的微妙乐音,应着心念而有回音。

带惑疑生华未发,含华笼笼喻处胎。内受法乐无微苦,障尽须臾华自开。耳目精明身金色,菩萨徐徐授法音。光触体得成三忍,即欲见佛下金台。法侣迎将入大会,瞻仰尊颜赞善哉。

如果还有怀疑、带惑往生者,莲花没有开,还在花里面,就好比是处胎。但是在这里都是受着法乐没有丝毫的苦受,障碍一旦消尽,须臾间,花就自然开敷。耳目精明,身体金色,菩萨徐徐地给他传授妙法。光明一触到身体就成就了三忍,当时想要见阿弥陀佛,就走下了金台。法侣们把他引入了大法会里,瞻仰着阿弥陀佛的尊颜,情不自禁地赞叹佛的功德。

言“金绳”已下,正明黄金作道,状似金绳也。或以杂宝为地,琉璃为道。或以琉璃为地,白玉作道。或以紫金白银为地,百宝作道。或以不可说宝为地,还以不可说宝作道。或以千万宝为地,二三宝作道。如是转相间杂,转共合成。转相照曜,转相显发。光光色色,各各不同,而无杂乱。行者等莫言但有金道,而无余宝作道也。

“金绳”以下,说明黄金作为道路,形状就像一条金绳。或者以杂宝作地,琉璃作道;或者以琉璃为地,白玉作道;还有的以紫金白银作地,以百宝作道;又有的以不可说宝作地,还以不可说宝作道;或者以千万种宝作地,两三种宝作道。
像这样互相组合搭配,互相合成;互相照耀,互相显发。总而言之,光光色色各各不同,但是没有丝毫杂乱。行者等不要说只有一种黄金的道路,没有其他宝作道路,经上只是举一个例子。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四、从“一一宝中有五百色光”下,至“乐器以为庄严”已来,正明空里庄严,即有其六:

四、从“一一宝中有五百色光”以下,到“乐器以为庄严”之间,这是说明虚空中的庄严,有六段内容:

一、明宝出多光;二、明喻显其相;三、明光变成台;四、明光变成于楼阁;五、明光变成于华幢;六、明光变成于宝乐之器。

这六段分别是:(一)说明从妙宝发出众多光明;(二)用比喻来显示这些光在虚空中或者显成花,或者显成星月等的相;(三)说明光变成了台;(四)说明光变成了楼阁;(五)说明光变成了花幢;(六)是说明光变成了妙宝乐器。
总而言之,虚空中的设施都是光明化现的。所以要知道极乐世界各种虚空庄严的由来。

此明地上杂宝,一一各出五百色光。一一色光,上涌空中,作一光台。一一台中宝楼千万,各以一二三四乃至不可说宝以为庄严合成也。

这是说明地上各种妙宝,每一种都发出五百色光。每一种色光都上涌虚空,然后变成了一个光明台。像这样,虚空中有无数个光明台。每一个台当中又有千万数宝楼阁,而每一座宝楼阁,又各自以一二三四乃至不可说的各类妙宝作为庄严而合成。
总而言之,这就是不可思议的幻化。这就是宝中现光,光中现台,而且台中又化成了宝楼阁,宝楼阁又是以各式各样的妙宝合成。总而言之,幻化无量。

言“如华又似星月”者,佛以慈悲畏人不识,故借喻以显之。

说到“如华又似星月”,这是佛以慈悲心,怕此土的人不了解,所以借用花、星月等熟悉的形象来作显示。

言“于台两边各有百亿华幢”者,宝地众多,光明无量,一一光等,化作光台,遍满空中。行者等行住坐卧,常作此想。

说到“于台两边各有百亿华幢”,这是指在宝地上众多杂宝,发出无量光明,每一种光都化成了光明台,遍满了虚空。行者在行住坐卧中常常作这个观想。

五、从“八种清风”下,至“无我之音”已来,正明光变乐音,转成说法之相。

五、从“八种清风”到“无我之音”之间,是说明光明变成了乐音,转成了说法的妙相。

即有其三:一、明八风从光而出;二、明清风即出,即鼓乐发音;三、明显说四倒、四真恒沙等法。

这也有三部分:(一)说明从光明流出了八种风;(二)清风一出来,就吹击乐器而发出音声;(三)音声在明显宣说四倒四真,乃至恒河沙数的妙法。“四倒”,指常乐我净四倒。“四真”,指苦、空、无常、无我。像这样宣说了无数的妙法。

赞云:安乐国清净,常转无垢轮,一念及一时,利益诸群生。赞佛诸功德,无有分别心,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

赞叹:安乐国十分清净,恒时转无垢fa 轮。在一念及一时中,利益无量众生。赞叹诸佛的功德海,没有分别心,能够使众生疾速地满足功德大宝海。

六、从“是为”已下,总结。上来虽有六句不同,广明水观竟。

六、从“是为”以下是总结句。上面虽然说了六句,总的显示水观完毕。

【此想成时,一一观之,极令了了。闭目开目,不令散失。唯除食时,恒忆此事。如此想者,名为粗见极乐国地。】

这一想观成时,要一次观一个观境,逐次地进行。而且在它现前后,不但要使它极其明了,还要使得它相续成片,无论是开眼、闭眼都现在心前,不让它失掉。唯一除了饮食的时候,其他时间恒时缘念此事,也就是心心都安住在西方的所观境上。像这样在心想中出现了观境,就叫粗分地见到极乐国土。

【若得三昧,见彼国地,了了分明,不可具说。是为地想,名第三观。】

由此继续升进,如果正受相应,证取了三昧,那个时候见到了极乐世界的国土宝地了了分明,那是没办法用语言说到它的微妙处的。像这样就叫做地想,称为第三观。

【佛告阿难:汝持佛语,为未来世一切大众欲脱苦者,说是观地法。若观是地者,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舍身他世,必生净国,心得无疑。】

佛告诉阿难:“你要好好记持佛语,为未来世的一切大众,凡是想脱离苦海的人,宣说这个观地的妙法。如果观成了净土的无漏宝地,就能除灭八十亿劫的生死之罪。在他临命终时,舍身去往后世时,必定生到西方清净国土,没有其他趣向,对此心里要确信无疑。”

【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像这样作观,称为正观。如果现前的境界跟能观的心不相符,就称为邪观。

三、就地想观中,亦先举,次辨,后结。即有其六:

第三、在地想观里,也是先举出名目,其次明辨观行的相状,最后总结。有以下这六个部分:

一、从“此想成时”者,正明结前生后。

一、“此想成时”,这是承前启后的句子。

二、从“一一观之”下,至“不可具说”已来,正明辨观成相。即有其六:

二、从“一一观之”到“不可具说”之间,这是说明观想成就的状况,即有其六:

一、明心标一境,不得总杂观之。

(一)说明心要住在一个境相当中,不能总的混杂来观。换句话说,一次观一个境。

二、明既专一境,境即现前。既得现前,必令明了。

(二)既然心专一地安住在一个境相上,观境就能够现前。已经现前以后,一定要使得它明了为止。

三、明境既现前,闭目开目,守令莫失。

(三)境相现前了,还要使得它相续。也就是要做到,无论是闭眼、开眼,都要守在心前不要让它失掉。

四、明身四威仪,昼夜常念,唯除食时,忆持不舍。

(四)要做到达成一片,无论是行住坐卧的哪种威仪,都要昼夜常常缘念所观境。除了饮食是杂用心的时候,不宜起观,其他时间都要忆持,不能够丢掉。

五、明凝心不绝,即见净土之相。此名想心中见,犹有觉想故。

(五)像这样自心凝定不间断地一心住在所观境上,功深力极,就见到净土的相状。这叫做在想心当中见到,因为还有觉想的缘故。

六、明想心渐微,觉念顿除。正受相应,证于三昧。真见彼境微妙之事,何由具说。


(六)功夫再次升进,想心渐渐微薄,觉念顿时除去了。这时就达到了正受相应,证得了三昧。真实地见到了佛国境界微妙之事,会出现微妙的清净相,这哪里是用语言能描述到的呢?语言是非常有限的,没办法说到净土境界的微妙处。所谓唯见方知,语言是没办法达到的。

斯乃地广无边,宝幢非一。众珍曜彩,转变弥多。是以劝物倾心,恒如对目。

简略说说,这是指宝地极其广大无有边涯,地下有无数亿的宝幢。每一个宝幢都是众宝合成,发出各种眩目的色彩。而且在这样的百千种色的光明当中,会化现出种种的光明台、楼阁、法幢等等。有一层层的幻变,无量无数。所以,真正的观境现前,就会见到净土穷微极妙的相状。也因此,劝导行者倾注心力,让所观境恒时现在心前,就像在对面那样。

三、从“是为”已下,总结。

三、“是为”以下是总结句。

四、从“佛告阿难”下,至“说是观地法”已来,正明劝发流通,随缘广说。即有其四:

四、从“佛告阿难”到“说是地观法”之间,这是佛劝导阿难尊者流通这部妙法,而且随缘广泛地宣说。这又有四段内容:

一、明告命;

(一)是佛告命或者吩咐阿难。

二、明劝持佛语,广为未来大众说前观地之益;

(二)是佛劝导阿难记持佛语,广泛地为未来的大众宣说观净土宝地的利益。也就是要给众生说明,这样观想会得到何种殊胜利益。也就是后面说的,它能够灭除八十亿劫生死重罪,而且临终的时候必定往生西方,有种种不可思议的利益。

三、明简机堪受堪信,欲得舍此娑婆生死之身,八苦五苦三恶道苦等,闻即信行者,不惜身命急为说之。

(三)抉择堪受、堪信此法的是哪一类的根机,总的来说就是具有信愿行的人。首先标出愿,以“欲”字说明。也就是他心里确实有真切的愿心,他想舍掉这个娑婆世界生死的蕴身。也就是这样一个五蕴的体,一直是一种惑业苦循环的相续。随着惑业力的轮转,就在这个生死当中不断地取一个身、舍一个身,这样一种过程没办法断绝,这个叫做苦的相续,叫做五取蕴的相续,叫做“生死之身”。那么从这样一种蕴的体性当中,它会源源不断地出现八苦、五苦、三恶道苦,乃至六道中的一切苦难。
这位行者确实已经对于这个生死之身产生了厌患的心,他想一心舍掉它。他有这种愿望的时候,又闻到了不可思议的净土法门,他当时就有信心、能够真正地如教奉行。对于这样具有信愿行的人,你只要一传法,他听了之后,决定会照着去办。这就使得他们即生就能超越无边际的、累劫难出的苦海,顿时生到极乐国土、解脱成佛。
因此见到这种情况,就是不惜生命也要急着给他宣说,不要拖延。就像医王治病的时候,已经看到某人有什么病,用什么药能治好他的病,就不能再延缓。因为他堪受这个甘露,直接要把甘露给他吃。

若得一人舍苦出生死者,是名真报佛恩。何以故?诸佛出世种种方便劝化众生者,不欲直令制恶修福受人天乐也。人天之乐,犹如电光,须臾即舍,还入三恶,长时受苦。为此因缘,但劝即令求生净土,向无上菩提。是故今时有缘相劝誓生净土者,即称诸佛本愿意也。

如果我们能够让一个人舍掉了苦的相续,脱出生死苦难,那就是真正的报答佛恩。什么缘故呢?因为称合佛的本怀。诸佛出世用各种方法劝化众生,不只是想让众生制止恶业、修持福业得到人天快乐。诸佛的本愿是想让众生彻底地脱出苦海,得到究竟的解脱、永恒的安乐。所以,佛的心是想让众生永远离苦,不是只让他得到人天之乐。人天的乐是苦的自性,像电光一闪,须臾间就没有了。也就是这个因缘一散,福业一尽的时候,他又回落到三恶趣当中,长时间受苦。所以,这只不过是暂时好一两天,然后又旧病复发,还要落到长劫的苦中,这并没有真正解决问题。以这个缘故,诸佛唯一劝导众生求生净土,趣向无上菩提。
所以,今天我们有因缘劝告一些具根器者,让他们立志求生西方,这就是在成就他们作佛,这是最究竟的利他,称合诸佛的本愿,也就是说这和诸佛的心是一样的。

若不乐信行者,如《清净觉经》云,若有人闻说净土法门,闻如不闻,见如不见,当知此等,始从三恶道来,罪障未尽,为此无信向耳。佛言,我说此人未可得解脱也。

以下再辨明净土法的根器的相,何者为器?何者非器呢?简言之,具信愿行者是器,不具信愿行者非器。
这里说到,如果听到了净土法没有好乐(“乐”表愿)、信心和行持的人,或者说不具信愿行的人,那就像《清净觉经》里所说:如果有人闻说了净土法门,听了像没听到一样,见了像没见到一样,要知道这些人才从三恶道里来,罪障还没有消尽,因此听到这个法,心里没有信向。也就是他没有一种信心向往,说明心中被业缠缚,发不起善心。佛说:我说这个人不能得解脱。

此经又云,若人闻说净土法门,闻即悲喜交流,身毛为竖者,当知此人,过去已曾修习此法。今得重闻,即生欢喜。正念修行,必得生也。

《清净觉经》中又说:假如一个人,他听到了净土法门,一听时就发生悲喜交流的相,而且身体的汗毛都竖起来。要知道这个人过去已经修过这个法。今天再次听到,所以一听就能生欢喜,能够一心正念修行,所以必定得往生。
这要知道,判断是否为法器,就要看他闻到这个法的表现如何,从这个外相能够推知他的内心有没有善根。比如这里说到,一听了净土法门,就出现了悲和喜。一方面感觉长劫以来,都没有遇到这样的法,一直都沦落在生死里出不来,所以“悲”;另一方面,又产生“喜”,就是看到了希望,看到了前程。当时一听到这个法,他就感觉像得到如意宝那样,这一生靠着这个法就能解脱,就能生到净土快速地成佛,有一种无比踊跃欢喜的心。那么他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表现呢?就是因为过去曾经修过这个法,今天一听到的时候,就触发善根,马上就生起欢喜。
“正念修行”,就是说他会一心铭记这件事不忘,而且开始着手修行。那么像这样,他既有信,又有愿、又有行,那是决定能往生西方的。

四、明正教观宝地以住心也。

(四)对于这样的人,就要教导他观想净土的宝地,把心住在上面。换句话说,就是一心要住在净土的境界上。这就是让他寄想于西方,把心送到西方,这样来彻底成办这一件大事。

思考题

1、细致思维西方净土的地下庄严、地上庄严和虚空庄严。
2、为什么说劝导具器的人求生净土称合诸佛本愿?
3、净土法门具器者的相如何?非器者的相如何?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五、从“若观是地者”下,至“心得无疑”已来,正明显观利益。

五、从“若观是地者”到“心得无疑”之间,这是显明观宝地的利益。

即有其四:一、明指法唯观宝地,不论余境;二、明因观无漏之宝地,能除有漏多劫罪也;三、明舍身已后,必生净土;四、明修因正念不得杂疑,杂疑则虽得往生,含华未出,或生边界,或堕宫胎。后因大悲菩萨入开华三昧,疑障乃除,宫华开发,身相显然,法侣携将游于佛会。

这有四个部分:
(一)说明本法唯一是观想宝地,不涉及其他境;
(二)因为观出了无漏的宝地,就能除灭有漏的多劫罪业;
(三)说明这样观成之后,舍了这业报身,就必定会生到净土。这是一切都由心想而成的道理。我们的心观着一个东西,久而久之已经坚固成性,将来心就生到这里。由于心已经坚固得定,一切处都出现宝地,那这个心就完全住在了净土的境相当中,没有别的想法,将来决定能生到净土;
(四)说明我们在修因的时候,要一心正念,不能夹杂怀疑。也就是纯一的信心,非常确信决定如此。由于心是纯一的缘故,所以一往生的时候花就开,然后见佛悟无生、成道等等。这要看到,一起信心的时候,心完全是打开的;一有怀疑的时候,它就有犹豫、有不定、心不开张。
因此如果夹杂怀疑来修,虽然你能够往生,就会闭在花里,不能够出来。或者生在边界,或者堕在胎宫。后来因为大悲菩萨入了开华三昧加被,消除了疑障,宫花才开敷,这个时候才真正到了净土。当时具有非常显赫的如佛般三十二相等,法侣携手把他带到佛的法会里。
所以,我们这里关键要检查自己的心。现前如果还有疑障,要赶紧消除,因为有疑的时候,就不决定,心就不打开。心花还是一种含苞未放的相,他就被闭住了。这样有疑虑来修,将来即使往生也不直接,隔着一道障碍,不能当即花开见佛。如果信心非常真实,当即心就开,行为立即做出来,果就立即现前。这都是缘起的道理。

斯乃注心见于宝地,即灭宿障罪愆。愿行之业已圆,命尽无疑必往。

这就是一心专注在观境上面,就能够见到净土的宝地。而见到无漏宝地的时候,就灭除了宿世的罪障。像这样进入到观行的轨道,具足信心,又有很恳切的愿力,再加上有观想的实行等等,这样信愿行的净业已经圆满了,那必然一舍这个报体,就生到了净土。这是果随因行的缘故。所以说到了“无疑必往”,毫无怀疑,决定会往生的。
从这里我们要了解到,现前因地上一定建立信愿行。这就是往生的正因。一旦把它修集圆满了,坚强有力了,那决定趣向西方,没有别的趣向。
当前我们要注意的就是信愿持名,这三个条件保证,念念都是西方莲花种子,念念都是净土真因。每一念一起的时候,西方就出莲花。而且念念相续的时候,莲花就不断地荣显繁茂。一旦他净业成熟的时候,就必定现前净土。一定要深信缘起的至理,绝对没有一丝毫的错乱。

今既观斯胜益,更劝辨知邪正。

现在已经了解这一观的殊胜利益,接着要劝导大家辨明观的邪正差别。

六、从“作是观已”下,正明辨观邪正。邪正义者,前日观中已说。

六、从“作是观已”之下,这是辨明观行邪正的相。邪正的意义在前面的日观中已经宣说。也就是观地的时候,就出现了地,心境相应叫做正观。观地的时候不出现地,出现其他,心境不相应叫做邪观。

上来虽有六句不同,广明地观竟。  

以上虽然说到六句,总的阐述了地观的修行。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地想成已,次观宝树。观宝树者,一一观之,作七重行树想。一一树,高八千由旬。其诸宝树,七宝华叶,无不具足。一一华叶,作异宝色。琉璃色中,出金色光。玻璃色中,出红色光。玛瑙色中,出砗磲光。砗磲色中,出绿真珠光。珊瑚琥珀,一切众宝,以为映饰。妙真珠网,弥覆树上。】

佛告诉阿难和韦提希:地想观成后,接着观宝树。观宝树,要一样一样地来观,作七重行树想。每一棵树高八千由旬,这些宝树都具足七宝花叶。每一种花叶都观作不同的珍宝色泽,在琉璃色中出金色的光,在玻璃色中出红色的光,玛瑙色中出砗磲的光,砗磲色中出绿珍珠的光。以珊瑚、琥珀、玛瑙等的一切众宝作为映饰。妙珍珠织成的罗网,整个覆盖在树上。

【一一树上,有七重网。一一网间,有五百亿妙华宫殿,如梵王宫。诸天童子,自然在中。一一童子,五百亿释迦毗楞伽摩尼,以为璎珞。其摩尼光,照百由旬,犹如和合百亿日月,不可具名。众宝间错,色中上者。】

每一棵树上,从下到上有七重罗网。间隔的两重罗网之间,都有五百亿座妙花宫殿,如同梵王的宫殿。诸天童子自然显现在里面,每一位童子身上都挂着五百亿释迦毗楞伽摩尼做成的璎珞。这些摩尼放出光明,照着百由旬范围,极其炽盛,犹如合聚了百亿个日月的光明,无法以语言描述。而且众宝间错,都是上等的妙色。

【此诸宝树,行行相当,叶叶相次。于众叶间,生诸妙华。华上自然有七宝果。一一树叶,纵广正等二十五由旬。其叶千色,有百种画,如天璎珞。有众妙华,作阎浮檀金色。如旋火轮,宛转叶间。涌生诸果,如帝释瓶。有大光明,化成幢幡无量宝盖。是宝盖中,映现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佛事。十方佛国,亦于中现。见此树已,亦当次第一一观之。观见树茎枝叶华果,皆令分明。是为树想,名第四观。】

再说宝林中的这些宝树,一行一行都对得非常整齐,而且一片一片叶子都互相呼应配合,在众多的叶子间生出很多的妙花。花上自然出现七宝的妙果,每一片树叶都是长宽二十五由旬左右,叶子具有千种妙色,如同百种图画,好似天人的璎珞。而且在叶子上众多的妙花,都显现成阎浮檀金色,如同旋转的火轮般,宛转在叶子之间,从中涌出各种妙果,如同帝释瓶。从中有大光明,化成幢幡和无量宝盖。这些宝盖里映现了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佛所行的事业,十方的佛国都在宝盖中呈现。见到这样的宝树后,也应当次第地一项一项来观想。要观见到宝树上的根、茎、枝、叶、花、果,都要非常地分明。像这样就是树想,称为第四观。

四、就宝树观中,亦先举,次辨,后结。即有其十:

第四、在宝树观中,也是先举出名目,其次辨明修观的行相,最后总结,有这样十段内容:

一、从“佛告阿难”下,至“次观宝树”已来,正明告命,总举观名,结前生后。

一、从“佛告阿难”到“次观宝树”之间,这是正式地交待阿难,总的举出观名,承前启后。

二、从“观宝树者”下,至“作七重行树想”已来,重牒观名,生后观相。正教仪则也。

二、从“观宝树者”到“作七重行树想”之间,是重新举出这一观的名称,来发起后面宣说观行的相状。这是正式来教导观想的轨则或者做法。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此明弥陀净国,广阔无边,宝树宝林,岂以七行为量也?

这要晓得弥陀清净佛国广阔无有边涯。在这样的无尽国土里,宝树宝林哪里只以七行为量呢?

今言“七重”者,或有一树,紫金为本,白银为茎,琉璃为枝,水晶为条,珊瑚为叶,玛瑙为华,砗磲为实。如是七重,互为根茎乃至华果等。七七四十九重也。

这里说到“七重”,是指一种树以紫金作为根,白银作为茎,琉璃作为枝,水晶作为条,珊瑚作为叶,玛瑙作为花,砗磲作为果,也就是根茎枝条叶花果各以一宝合成。在这七方面进行排列组合,比如根可以是金银等的任何一种,枝也可以是金银等的任何一种,乃至果也可以是任何一种,这样就有七七四十九种。

或有一宝为一树者,或二三四乃至百千万亿不可说宝为一树者。此义《弥陀经义》中已广论竟。故名“七重”也。

或者所谓的七重表达的是无量百千亿那么多的种类,其实是一个代表词。
按照树的体性而言,有的是一种宝合成的树,比如说纯金树、纯银树、纯琉璃树;有的是两种宝合成,或者是金作根,白银作枝叶花果等,或者银作根,琉璃做其他等,像这样以两种宝合成;或者以三种宝合成、四种宝合成,乃至以百千万亿不可说的宝合成一株树。像这样就是事相繁兴、无量无边,这就是“七”的含义。这在《弥陀经义》里已经详尽地论说过了,因此称为“七重”。

言“行”者,彼国林树虽多,行行整直而无杂乱。

所谓“行”,这是表达佛国的林树虽然无量无数,但是不会有一点杂乱,一行一行非常地整齐、美观。

言“想”者,未闲真观自在随心。要藉假想以住心,方能证益也。

说到“想”,这是指还没有纯熟到能够起真实的现观,自在随心地现前,因此要借助假想使心安住,才能够得到实益。

三、从“一一树”下,至“由旬”已来,正明树之体量。

三、从“一一树”到“由旬”之间,这是说明宝树的体量。也就是宝树是什么体性,是何等的量度。

此明诸宝林树,皆从弥陀无漏心中流出。由佛心是无漏,故其树亦是无漏也。赞云: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净光明满足,如镜日月轮。

这里要晓得,诸多的宝林树都是从弥陀无漏心中流出的,而并非有漏业所感。既然佛心是无漏,因此所现的宝树也就是无漏,这说明宝林纯是无漏体性。不能理解成烦恼和业所感现的事物,所以绝不同于此方的各种花果树木。
这也如同《往生论》中所赞叹的:这是由阿弥陀佛正道大慈悲出世的善根所生,因此万物都是圆满具足清净光明,如同明镜、日轮、月轮等一般。

言“量”者,一一树高三十二万里。亦无老死者,亦无小生者,亦无初生渐长者。起即同时顿起,量数等齐。何意然者?彼界乃是无漏无生之界,岂有生死渐长之义也?

“量”,指每一株树都高有三十二万里。这些树都是平等一相,既没有衰老、死亡的相,也没有刚刚出生的幼苗等现相,也没有最初出生渐渐长大的次第相,起的时候同时顿然现起,量数都是等齐,没有高下参差或者生住异灭等的相。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彼极乐界是无漏无生的法界,哪里有所谓生死渐长的含义呢?

四、从“其诸宝树”下,至“以为映饰”已来,正明杂树杂严杂饰异相。

四、从“其诸宝树”到“以为映饰”之间,这是说明各种的树、各类的庄严、各种的严饰、不同的妙相。总而言之,它是要表达极乐世界呈现的超出凡夫臆想分别的境界。

即有其四:一、明林树华叶间杂不同。

这里分成四段来说明:
(一)说明林树的花、叶有各种间杂搭配组合的不同。

二、明一一根茎枝条果等,皆具众宝。

(二)说明在根、茎、枝、叶等的每一分上,都是由各种妙宝合成。

三、明一一华叶转互不同,琉璃色中出金色光,如是转相间杂。

(三)说明每一种花叶都各自不同,无量种类。比如在琉璃色中出金色光,玻璃色出红色光等等,这样辗转互相搭配、间杂,形成无量百千的纷繁妙相。

四、明更将一切杂宝而严饰之。又赞云:备诸珍宝性,具足妙庄严。无垢光炎炽,明净曜世间。

(四)这些宝树又以一切不同种类的宝作为严饰,如同《往生论》所说:极乐的万物都是妙宝合成的体性,具足微妙庄严。无垢的炽盛光炎非常明净,照耀器情世间。

又赞云:弥陀净国,宝树众多。四面垂条,天衣挂绕。宝云含盖,化鸟连声。旋转临空奏,法音由人会。他方圣众,听响以开心。本国能人,见形而取悟。

又赞颂到:弥陀清净国土有无量众多的宝树,在每一棵宝树的四面垂着枝条,天衣悬挂、缠绕在上面。上端又有宝云含盖,化现的灵鸟连声地演唱,旋转着临空演奏。所传出的法音,天人们都能领会到法义。他方来的圣众一听到化鸟说法等这些微妙的声响,就能心开意解。本国有智慧的人,只要一见到这些妙色的形相,就能够悟到真如法性等。

五、从“妙真珠网”下,至“色中上者”已来,正明树上空里庄严相。即有其七:

五、从“妙珍珠网”到“色中上者”之间, 是说明树上虚空里的庄严妙相。包括七个方面:

一、明珠网临空覆树;二、明网有多重;三、明宫殿多少;四、明一一宫内多诸童子;五、明童子身服珠璎珞;六、明璎珞光照远近;七、明光超上色。

(一)说明有珍珠罗网在虚空上覆盖着宝树;(二)说明从下到上有七重罗网;(三)说明在相邻两重罗网之间有五百亿座妙华宫殿;(四)说明每一座的宫殿里,有很多自然显现的童子;(五)说明童子身上都披服摩尼璎珞;(六)说明他身上五百亿的摩尼都会放出光明,照耀着一百由旬的范围;(七)说明光明非常超胜,是色中的上等。

六、从“此诸宝树”下,至“有七宝果”已来,明其林树虽多,而无杂乱。华实开时,不从内出。斯乃法藏因深,致使自然而有。

六、从“此诸宝树”一直到“有七宝果”之间,这是说明虽然有很多的林树,但是行行相直、叶叶相当,没有丝毫杂乱。花果的开放并不是从里面一点点地出来,这是由于法藏因地的修行极深,使得它自然就会显现。

七、从“一一树叶”下,至“宛转叶间”已来,正明华叶色相不同。即有其五:一、明叶量大小等无差别;二、明叶出光色多少;三、明恐疑不识,借喻以显,如天璎珞;四、明叶有妙华,色比天金,相喻火轮;五、明迭相显照,宛转叶间。

七、从“一一树叶”到“宛转叶间”之间,这是说明花叶色相的差别。这有五个内容:
(一)说明树叶都是一样的大小,长宽二十五由旬;(二)说明叶子发出多少光色,谈到了叶子上有一千种的妙色;(三)恐怕还不了解这个情况,就借譬喻来显示,就像天人的璎珞那样,也就是叶子上面有百种微妙的图画,好似天人的璎珞;(四)说明在叶子上面有很多的妙花,它的色泽好比是阎浮檀金,用旋转的火轮来比喻它的相状;(五)说明花和花之间互相辉映,宛转于树叶之间。也就是各个树叶之间都有很多的花,花就像旋火轮,色泽就像阎浮檀金一样。好像一个旋转的火轮,彼此互相地映照,在树叶间转动那样。

八、从“涌生诸果”下,至“亦于中现”已来,正明果有不思议德用之相。即有其五:

八、从“涌生诸果”到“亦于中现”之间,这是明示妙果有不可思议德用的情形。“德”是德相,“用”是妙用,也就是它有不可思议的功能作用。这有五个方面:

一、明宝果生时自然涌出;二、明借喻以标果相;三、明果有神光化成旛盖;四、明宝盖圆明,内现三千之界,依正二严种种相现;五、明十方净土普现盖中,彼国人天无不睹见。

(一)说明宝树生的时候是自然涌出,不是一点点生出来,这都是以弥陀无漏心自然现出;(二)借比喻来表达它的相状,说到如帝释瓶;(三)说明果发出神光,化成幢幡、宝盖;(四)说明宝盖圆明,也就是像帝释网的如意珠那样,一颗圆明剔透的宝珠里能够现出一切的珠影,同样在这样一个宝盖的圆明珠内能够现出三千大千器情二种庄严的各种妙相;(五)说明十方净土全现在宝盖当中,彼国人天都亲眼睹见。

又此树量弥高,纵广弥阔。华果众多,神变非一。一一树既然,遍满彼国所有诸树之果众多,尽皆如此。应知。

而且树的量越高,它的宽广度就越大。在这样的树上出现众多的自然花果,而且这些花果上面出现各类的神变。每一株树是如此,遍满佛国所有的树有极多的妙果,每一个都是如此,具有不可思议的德用。应当这样了解。

一切行者,行住坐卧,常作此想。

一切观想行者,行住坐卧应当常常做这种观想。

九、从“见此树已”下,至“分明”已来,辩观成相。即有其三:一、明结观成相;二、明次第观之,不得杂乱;三、明一一起心住境:先观树根,次想茎枝乃至华果,次想网宫,次想童子璎珞,次想叶量华果光色,次想旛盖广现佛事。既能一一次第观之者,无不明了也。

九、从“见此树已”到“分明”之间,这是辨明观想成就的状况,有三节内容:(一)首先总结观想成就的状况;(二)说明需要次第地作观,不能有杂乱;(三)说明要一步一步地起心住在所观境上:首先观树根,其次想树茎、树枝乃至树花、树果,接着又想树上的七重罗网和罗网中的五百亿宫殿,接着想宫殿里的童子身上披着璎珞,再接着想叶子的量和上面花果的光色,再想在光所化成的幢幡宝盖里显现了广大的佛行事业。能够这样一一次第地来观,就会做到一切细节无不明了。

十、从“是为”已下,总结。

(十)从“是为”以下总结观名。

斯乃宝树连晖,网帘空殿,华分千色,果现他方。

这是最后的赞颂。宝树是无漏心所现的光明体性,所以一行一行整整齐齐连着,一片光辉。在这宝树上也是有各层的罗网,罗网间有虚空宫殿。花上分千种的色泽,美妙无比。而其中妙果神光化出来的宝盖中,显现了他方世界无量的境界相。

上来虽有十句不同,广明宝树观竟。  

以上虽然说到十句,总的详细说明了宝树观。

思考题

1、修宝地观有何利益?修净因时夹杂怀疑有何果报?
2、净土宝树的体性、量度如何?
3、思维净土的杂树杂严杂饰异相、树上空中庄严相、花叶庄严相和树果的不思议德用之相。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