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大佛顶首楞严经义贯 沙门释成观撰注

④兜率天

【一切时静,有应触来,未能违戾;命终之后上升精微,不接下界诸人天境,乃至劫坏,三灾不及,如是一类,名兜率天。】

【注释】

“一切时静”:此类众生比上一类(来世生夜摩天者)更进一步;上一类在世时是“动少静多”,此类已达于一切时中,皆能静而不动。

“有应触来,未能违戾”:“应触”,应行之触。“来”,指相引诱或逼迫。“违戾”,抗拒、不顺从。谓此类众生在世间时,其淫欲虽已达于一切时皆静止,但若有诱惑时,却也仍无法抗拒。

“上升精微”:“上升”,即上升而受生。“精微”,精细微妙之境。

“三灾不及”:这是指兜率内院。“三灾”为水、火、风三灾。以内院为补处菩萨所住之处,犹如诸佛净土,故三灾不能及。

“兜率天”:又译为兜术天、或兜率陀天,义为知足。此天之天人是以相视而笑为淫事,连手也不再接触了(故离欲更远)。此天离地三十二由旬,天人身长三百丈,其一昼夜等于人间四百年,天寿四千岁,合人间七千二百万余年。

【义贯】

此类众生于人世间 “一切时”皆能“静”而不动,设“有应”行之欲“触来”相诱,彼人犹“未能违戾”其诱而顺从之,(然并不主动为,故又较前为胜)。其人于人间“命终之后”,即“上升”于“精”细“微”妙之天境,其内院 “不接下界诸人天境,乃至” 于“劫坏”之时,水火风“三灾”亦“不”能“及,如是一类” 众生,“名兜率天”。

⑤乐变化天

【我无欲心,应汝行事,于横陈时,味如嚼蜡;命终之后,生越化地,如是一类,名乐变化天。】

【注释】

“我无欲心,应汝行事”:此类众生,自己实无淫欲之心,只是应其眷属而行房事。

“于横陈时”:“横陈”,玉体横陈,指行房之时。

“味如嚼蜡”:淡然无味之义。

“生越化地”:“生”,转生。“越”,超越,指超越下天(兜率天),意即比兜率天还要高。“化”,变化,指能自行变化五尘之乐具,而自受用。“地”,境界。

“乐变化天”:简称化乐天。此天中人但以互相熟视为淫,连笑都不用了。此天离地六十四万由旬,其地如云,天人身长三百七十五丈,其一昼夜等于人间八百年,天寿八千岁,合人间一亿四千四百万余岁。

【义贯】

此类众生在世时,其心态为“我”实“无”淫“欲”之“心”,但“应汝”而“行”房“事”;故“于”玉体“横陈”行事之“时,味如嚼蜡”,索然无味。此类众生于人间“命终之后”,即得“生”于超“越”下天、能自行变“化”五欲乐具之境“地;如是一类” 众生“名乐变化天”。

⑥他化自在天

【无世间心,同世行事,于行事交,了然超越;命终之后,遍能出超化无化境。如是一类,名他化自在天。】

【注释】

“无世间心”:谓厌离世间,已无乐著世间之心。

“同世行事”:“行事”,行夫妇事。谓示与世间人相同,亦行夫妇之事。

“于行事交,了然超越”:于行事相交之际,完全超越之,指完全没有欲想。

“遍能出超化无化境”:“遍”,完全。“出超”,出过超越。“化无化境”,能变化之境及不能变化之境;能变化,指第五化乐天。“无化”之境,指其他以下四天。

“他化自在天”:此天于五尘欲境,不劳自己变化,皆是他天之所变化者,而此天之天人得以自在取而受用。此天离地一百二十八万由旬,天人身长四百五十丈。其一昼夜等于人间一千六百年,天寿一万六千岁,合人间二亿八千八百万余岁。又此天之天人,以眼暂视,便为淫事。

【义贯】

此类众生众生全“无世间”乐著之“心”,然仍权“同世”间人而“行”夫妇“事”,然“于行事”相“交”之际,却“了然超越”,毫无欲想。其人于人间“命终之后”,则“遍能出”过“超”越能作变“化”之第五天以及“无”变“化”之能的下四天之“境。如是一类” 众生,“名他化自在天”。

【诠论】

《瑜伽师地论》云:“第六天上别有魔罗所居天宫,即他化自在天摄”。故可知,欲界天之魔王,是属于他化自在天之一部分(为他化自在天所摄),但并非他化自在天即是欲界天之魔王。

(B)结语:仍属欲界

【阿难,如是六天,形虽出动,心迹尚交,自此已还,名为欲界。】

【注释】

“形虽出动”:“出”出离,远离。“动”,动乱,尤指淫欲时的动乱之相。谓六欲天之天人形体上已无男女交合的动乱之相。关于六欲天人之淫事,有偈云:“四王忉利欲交抱,夜摩执手兜率笑,化乐熟视他暂视,此是六天淫欲乐。”

“心迹尚交”:“迹”,行迹,迹相。“心迹”即心之行相,亦即心行。“交”,交合。谓于心行上仍有交合之想;是故其心仍不能完全无淫念;即使其形体上已不再以男女两根相交成其淫事,而仅以拥抱、握手、对笑、熟视、暂视等极细微之行为以代之,但其心仍无法完全去除淫想,故仍在欲界。

“自此已还”:“此”,指第六欲天。“已还”,以下。谓从这六欲天,以下乃至于阿鼻地狱。

“名为欲界”:都同名为欲界;因为五趣胜劣虽殊,苦乐差别尤大,但同样都有五欲。欲界中,上括六欲天(天趣),中有仙趣及人趣、鬼神趣,下含畜生趣、地狱趣,故欲界于法相学中又称为“五趣杂居地”。

【义贯】

“阿难,如是” 欲界“六天”,其“形”体上“虽”已超“出”男女交合时的“动”乱之相,渐达于静止,然其“心”行之“迹”相上“尚”有“交”合之想,(心淫不能完全去除)。“自此”六天“已还”(以下),至于阿鼻地狱,其中所有一切五趣众生,皆同“名为欲界”(是故欲界又名五趣杂居地)。

【诠论】

《楞严经正脉》云:欲生此六天,“行功禅定为缘,通修十善为因。但十善之中,断欲为要,设不断欲,十善何成?如来为人从要故,惟约欲轻、欲重,而分胜劣。本经修楞严大定,以淫欲为生死冤家,故此中惟约欲。六(欲)天以‘寡欲’而上升,四禅(天)以‘绝欲’而高蹈(dǎo跳动)。故知,不断淫欲,上界(色、无色界)犹不可(期)望,况欲证无上菩提耶?”圆瑛法师云:“所以欲修三摩地,而出生死海者,必须先斩此一关也。”善哉斯言。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卷九】

B.色界天——四禅天

(A)初禅三天

1.三天名义

①梵众天

【阿难,世间一切所修心人,不假禅那,无有智慧,但能执身不行淫欲,若行若坐,想念俱无,爱染不生,无留欲界;是人应念身为梵侣。如是一类,名梵众天。】

【注释】

“所修心人”:即修心之人。

“不假禅那,无有智慧”:“假”,藉,利用。“禅那”,禅定,或亦指首楞严定。“智慧”,指佛慧,真实之智慧。谓:若修行人,不修无漏的禅定,亦未得佛智。

“但能执身,不行淫欲”:以无智慧,故不能行慧观,观欲不净、无常、苦、空等,而令其心究竟离欲;因此他们只能以信解力、意志力、及持戒力制欲,执身不淫。

“想念俱无”:“想”,忆想。“念”,思念。已作而思之曰想;未作、欲作而思之曰念。

“无留欲界”:“留”,居留。谓来世不再居留于欲界。(但这只是暂时如是;因为尚未证圣道,未究竟出离欲界;故与阿那含之永离欲界不同。)

“是人应念身为梵侣”:这是译者省文,应言“是人命终后,应念……”。“梵侣”,梵天之俦侣。亦即化生于色界初禅天中,为禅天中人。

“梵众天”:为梵天王之子民,天寿二十小劫,身长半由旬。

【义贯】

“阿难,世间一切所” 有“修心”之“人”,若“不假”无漏“禅那”修习佛定,且“无有”真实“智慧”,而他们“但能”以信解及持戒力“执身不行淫欲”,甚至“若行若坐” 四威仪中,欲“想”与欲“念俱无”,欲“爱”之“染不生”于心,故其人来世“无”复“留”居于“欲界”;“是人”命终之后,即“应念”化生于色界天上,“身为梵”天之俦“侣。如是一类” 众生,“名梵众天”。

【诠论】

从色界初禅天以上的十八天,虽然都已离欲染,但尚有色质,貌如童子,身白银色,衣黄金色,但无男女之别,纯是化生,以其色身殊胜,故称为色界。

色界又称梵世,或梵天。梵者,净也,以离欲染而得清净。色界天不但离淫欲,连食欲及睡欲都已离,稍有饥饿或困倦,便以禅悦为食,入于禅定,出定时,即精神饱满,如欲界人吃饱、睡饱一般。因此,欲生禅天,须先离欲,不但离淫欲,且离五欲,才能超离欲界,生于色界。故经云:“离欲得初禅”。

②梵辅天

【欲习既除,离欲心现,于诸律仪爱乐随顺,是人应时能行梵德,如是一类名梵辅天。】

【注释】

“欲习既除”:淫欲之习已经伏除。

“离欲心现”:离欲之净心显现。

“爱乐随顺”:爱乐随顺不违诸律仪,不再是强制执行。这是因为这类人,已有定力,已产生定共戒,故由其定力所持故,自然能持戒清净,因此不再有强行之苦,而有顺于定力而行,得顺行之乐。

“梵辅天”:“辅”辅臣,为梵天王之辅臣。天寿四十小劫,身长一由旬。

【义贯】

此类众生淫“欲”之“习既”已伏“除,离欲” 之净“心”即得显“现,于诸律仪”,已能由定力所持故,“爱乐随顺”不违。“是人”于命终后,“应时”生于色界初禅天,而自然“能行梵”臣之“德”,辅佐梵王弘扬德化,“如是一类”众生“名梵辅天”。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③大梵天

【身心妙圆,威仪不缺,清净禁戒,加以明悟,是人应时能统梵众,为大梵王。如是一类名大梵天。】

【注释】

“加以明悟”:“明悟”,即有智慧。谓不但具戒,且具智慧,有戒定慧。当然,其定力必然比前更胜。

“大梵天”:初禅天之王,天寿六十小劫,身长一由旬半。

【义贯】

此类众生“身心妙圆”,四“威仪”俱皆“不缺”,不但具“清净禁戒”,且“加以明悟”之智慧。“是人”于命终后,“应时”生于色界初禅天,自然“能统”御诸“梵众,为大梵王。如是一类” 众生“名大梵天”。

2.结语:伏漏、离欲界苦

【阿难,此三胜流,一切苦恼所不能逼,虽非正修真三摩地,清净心中诸漏不动,名为初禅。】

【注释】

“三胜流”:即初禅三天: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胜”,殊胜,此为与下界比有二种殊胜:身胜及乐胜。“流”,辈,流趣。

“虽非正修真三摩地”:“正修”,依真本而修,即依性(如来藏性)起修。“真三摩地”,指如来正觉之三摩地。盖四禅八定乃属“凡夫定”,而如来正觉之三摩地是为佛定、无漏定。

“诸漏不动”:“漏”,烦恼。此指欲界的烦恼所不能动。

“初禅”:初禅于三界九地中,又称“离生喜乐地”,以初离欲界生死烦恼,得禅定之喜乐故。于三灾中,初禅天仍能为劫火所烧,即所谓“火烧初禅”。

【义贯】

“阿难,此三”种殊“胜流”趣之天人,已臻“一切”欲界之八“苦恼所不能逼,虽”仍“非”依真本而起“正修”得如来正觉之“真三摩地”,仍属凡夫定者(而非佛定),然于其持戒且修定之“清净心中”,为欲界“诸漏”所“不”能“动,名为初禅”天(离生喜乐地)。

【诠论】

四禅八定属凡夫定,但于正定中,亦有“四禅八定”之名。然而凡夫定中的四禅八定,与正定中的四禅八定,名同而义不同。有何不同?

一、方法不同,即所依不同。凡夫定为依有漏心识或其他世法起修,如依地、水、火、风等;而正定须依本性、净圆觉性而修,故二者不同。

二、目标不同:同样是达到初禅,乃至四禅,但求凡夫定者系以此为最终目标,以此为满足,亦即以现生能达初禅定,乃至四禅定,来世得生色界天,暂离欲界苦,以此为足,不知禅天仍在轮回之中。而正定者,系依本性而修;虽亦达初禅,乃至四禅之境界,但禅定对他们而言,只是手段,因他们要依此定力而进修首楞严三昧,得于佛定。

故两者目标迥然不同。是故应知,修正定者,虽亦得四禅四定,但只得其名,只达其境界,而不住于其中,不味著其境界,故能入乎其中,出乎其外,进修无漏。

(B)二禅三天

1.三天名义

①少光天

【阿难,其次梵天,统摄梵人,圆满梵行,澄心不动,寂湛生光;如是一类名少光天。】

【注释】

“其次梵天”:亦即高于初禅之梵天。

“圆满梵行”:“梵”,清净义,因二禅天人具足戒定慧,故称圆满。然而须知,其定慧并非如来无上的佛定、佛慧。又,与初禅三天相比,梵众天具戒,梵辅天具戒定,大梵天具戒慧;今二禅天具戒定慧,故称圆满梵行。

“少光天”:以其心光及身光尚劣,故称“少光”。天寿二大劫,身长二由旬。

【义贯】

“阿难,其次” 高于初禅之“梵天”,乃“统摄梵人”,具戒定慧,“圆满梵行,澄” 凝“心”水“不动”,因而“寂”静“湛”然而起用,全身“生光,如是一类” 众生,“名少光天”。

②无量光天

【光光相然,照耀无尽,映十方界遍成琉璃;如是一类名无量光天。】

【注释】

“光光相然”:“光光”,身光与心光。“相然”,辗转相燃相映照。以其定力转胜,故其光亦胜于前。

“无量光天”:天寿四大劫,身长四由旬。

【义贯】

此类众生由于定力转胜,其光亦胜,身“光”与心“光”辗转“相然”相映,“照耀无尽,映” 照“十方”小千世“界”皆“遍成琉璃;如是一类” 众生,“名无量光天”。

③光音天

【吸持圆光,成就教体,发化清净,应用无尽;如是一类名光音天。】

【注释】

“吸持圆光”:吸取执持圆满之光明。

“成就教体”:成就以光代音之梵行教体。

“发化清净”:“发”,宣发。“化”,梵行之教化。“清净”,以无着无染故清净。

“光音天”:天寿八大劫,身长八由旬。

【义贯】

此类众生“吸”取执“持圆”满之“光”明,“成就”其以光代音之梵行“教体”,宣“发”梵行之教“化清净”无着无染,“应用无”有穷“尽;如是一类” 众生“名光音天”。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2.结语:离忧、伏粗漏

【阿难,此三胜流,一切忧悬所不能逼,虽非正修真三摩地,清净心中粗漏已伏,名为二禅。】

【注释】

“一切忧悬所不能逼”:因为于初禅天中,刚离于欲界苦,恐怕还会坠落,故忧愁悬挂,其心隐隐不安,须时时以修“有觉有观”来对治。今既已至于二禅天,离欲界已远,因此害怕坠落的恐惧感已息,忧悬所不能逼,因而安心于定中入“无觉无观”之观行。

“虽非正修真三摩地”:虽是无觉无观,但也仍非如来之正觉三摩地,仍属有漏定。

“粗漏已伏”:“粗”,大也。初禅时只得漏心(烦恼心)不动,但尚未能制伏。今二禅天中,能以定力压伏前五识烦恼心,令不起现行,故称“粗漏已伏”。

“二禅”:于三界九地中,又称定生喜乐地,以其能以定力功德,发生喜乐。此天于三灾中,火灾不到,但有水灾,即所谓“水漫二禅”,以其心中具有喜水故。

【义贯】

“阿难,此三” 种殊“胜流”趣之天人,“一切”初禅天人怖坠之“忧”虑“悬”挂“所不能逼,虽非” 依寂常之真心“正修真”实“三摩地”,然其“清净”梵行“心中”,前五识现行之“粗漏已”以定力压“伏”不起,“名为二禅”天(定生喜乐地)。

(C)三禅三天

1.三天名义

①少净天

【阿难,如是天人,圆光成音,披音露妙,发成精行,通寂灭乐;如是一类名少净天。】

【注释】

“圆光成音”:其圆满之光明成就音声。

“披音露妙”:披发音声,显露妙理。

“发成精行”:复依妙理发成精玄之行。

“通寂灭乐”:“通”,达到。谓:以定力初伏第六识,而达于禅定中轻安之心所发寂静之乐。然此寂灭乃相似寂灭,非可滥于本性寂体全显之真寂灭,两者系同名而异体。

“少净天”:天寿十六大劫,身长十六由旬。

【义贯】

“阿难,如是天人”,以其“圆”满之“光”明“成”就“音”声,而“披”发“音”声显“露妙”理,复依妙理而“发成精”玄之“行”,更以定力伏第六意识而“通”达相似“寂灭”之禅定“乐”,非真寂灭,“如是一类”众生“名少净天”。

②无量净天

【净空现前,引发无际,身心轻安,成寂灭乐;如是一类名无量净天。】

【注释】

“净空现前”:“净空”,净境亦空。谓此类天人,以定力转深,故得令其于少净天所证之净境,亦达于空。以净境亦空故,达无量净。

“引发无际”:“无际”,无边际。谓引发虚空与净境皆无边际。

“无量净天”:天寿三十二大劫,身长三十二由旬。

【义贯】

此类天人,以定力转深,故“净”境亦“空”之境界得以“现前”,因而“引发”空与净皆“无”边“际”,斯觉“身心轻安”,无累无碍,“成”就相似“寂灭”之“乐;如是一类” 众生“名无量净天”。

③遍净天

【世界身心一切圆净,净德成就,胜托现前,归寂灭乐;如是一类名遍净天。】

【注释】

“胜托现前”:“胜”,殊胜。“讬”,讬付、寄托之处,即安身立命之处所。谓此天之天人,自以为已达到究竟安身立命之处。

“遍净天”:以其所触之处皆成净妙,故称“遍净天”。天寿六十四大劫,身长六十四由旬。

【义贯】

此类天人定力又复转深,其依报之“世界”及正报之“身心,一切圆” 满清“净,净德成就”,妙乐无穷(有漏世间之乐莫过于三禅乐),故彼天人乃自以为殊“胜”究竟“托”付身命之处已然“现前”,而“归”于此地之相似“寂灭”之“乐。如是一类”,众生,“名遍净天”。

2.结语:身心安稳、与喜乐俱

【阿难,此三胜流具大随顺,身心安隐,得无量乐,虽非正得真三摩地。安隐心中欢喜毕具,名为三禅。】

【注释】

“具大随顺”:指此类天人对于其所修世间禅之相似寂灭,具大随顺;非是顺于真如涅槃法性。

“身心安隐,得无量乐”:“身心安隐”,因为六识之现行已伏,不再有现行烦恼,故得安隐。“隐”,《玉篇》:安也。《辞海》:“《晋书顾恺之传》:‘行人安稳,布帆无恙。’(安稳)亦作安稳。”“得无量乐”,以三禅已离于二禅之喜支,唯有乐支(喜受较粗,乐受较细),其乐周遍,故曰“得无量乐”。

“三禅”:三禅天于三界九地中称为“离喜妙乐地”。此天于劫末,水火二灾皆不能至,然仍有风灾,故语曰:“风吹三禅”,以三禅犹未离风相之出入息故,风灾得至。

【义贯】

“阿难,此” 三禅天中之“三”种殊“胜流”趣之天人,于世间禅之相似寂灭“具大随顺”,由于其六识之现行烦恼已伏,故“身心安隐”,且以离于二禅之喜支,故证“得”周遍“无量”之禅定“乐,虽非”真“正”依寂常真心而证“得真”实之“三摩地”,然于其“安隐心中,欢喜毕具,名为三禅”天,离喜妙乐地。

【诠论】

一般而言,学佛的目的在于“离苦得乐”;若得三禅之果报,则于世间有漏之乐即已达于极致,因为世间一切快乐中,无过于三禅者;这也是因为四禅系入于舍受,不苦不乐,因此,以世间人的眼光来看,便不得谓快乐或不快乐。至于四禅以上的四空处天,由于是无色界,因此更加与苦乐无涉。

纵观三界六趣之苦乐,欲界之地狱趣及饿鬼趣纯是受苦;人趣与畜生趣,苦乐参半;仙趣与六欲天,乐多苦少,然其乐之本质仍是五欲之乐。至于色界,初禅天已离于欲界苦,得“离苦”之喜乐;二禅天得“定”之喜乐;三禅天离于二禅较粗之喜受,而纯受乐受;四禅天则连乐受亦觉其相太粗、太扰动,故于乐受亦以定力而离之,入于舍受,证得不苦不乐受,住甚深禅定;虽然如是,但此四禅天之定依然属于世间禅,系有漏定,犹不能断生死烦恼,这点不可不知。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D)四禅凡天

1﹒凡外四天

①福生天

【阿难,复次天人不逼身心,苦因已尽,乐非常住,久必坏生。苦乐二心俱时顿舍,粗重相灭,净福性生;如是一类名福生天。】

【注释】

“不逼身心”:谓以苦恼忧悬不起,故得以不逼恼身心。

“苦因已尽”:此指不求欲乐,六识驰求之心已止,故称为苦因已尽,然须知此非如圣道之已修断苦因。

“乐非常住,久必坏生”:“乐”,指三禅之乐。谓明了世间一切乐皆非常住,“坏”,变坏。谓乐久之后,必有坏相生,坏相生后,其乐必灭。

“粗重相灭”:“粗重”,指苦与乐。谓由于苦与乐于清净心中,仍为生灭之相,仍是一种负担,而今此粗重之相已灭。

“净福性生”:舍心不动之净福性乃得生起。

“福生天”:天寿一百二十五大劫,身长一百二十五由旬。

【义贯】

“阿难,复次” 此类“天人”已达苦恼忧悬“不逼身心”之境界,其六识现行之“苦因已尽”,亦明了一切世间“乐”皆“非常住,久” 后“必”有“坏”相“生”起。因此此天于“苦乐二”种“心”所“俱时顿舍”,故苦与乐之“粗重相”皆悉除“灭”,而舍心不动之“净福性”于焉“生”起;“如是一类”众生“名福生天”。

②福爱天

【舍心圆融,胜解清净,福无遮中得妙随顺,穷未来际;如是一类名福爱天。】

【注释】

“舍心圆融”:“舍心”,以“舍定”而住于“舍受”(不苦不乐)之心。“圆融”,圆满融洽。谓由于此类天人之舍定更深,功行纯熟,故能令其所修之舍定圆融于一心之中,无有擀格。

“胜解清净”:“胜解”,即理解殊胜且决定,谓了知“舍定”系决定且殊胜之行,如此之理解,决定不异,故称为“胜解”。“清净”,指能所双亡,故云清净。

“福无遮中”:“无遮”,无遮限。谓以“舍心”圆满融洽,故无遮限。

“得妙随顺”:得上妙之随顺,即于“舍定”得大自在,毫无遮障。

“穷未来际”:谓尽未来际,爱乐、随顺“舍定”。

“福爱天”:以此天之福,于有为界中最为可爱,故名。此天天寿二五0大劫,身长二五0由旬。

【义贯】

此类天人以其所修之舍定而住于“舍”受之“心”,已达于“圆”满“融”洽,决定舍定之“胜解”不动,任持舍定,能所双亡,达于“清净”,不为异缘所转,于其天“福无”有“遮”限“中”,证“得”上“妙随顺”舍定(而于舍定得大自在),于焉“穷未来际”爱乐随顺舍定。“如是一类”众生“名福爱天”。

③广果天

【阿难,从是天中有二歧路:若于先心无量净光,福德圆明,修证而住;如是一类名广果天。】

【注释】

“从是天中”:“是天”,此天,指福爱天。

“二歧路”:二分歧之路,一为直往道,即广果天,二为迂僻道,即无想天。直往道即仍依福爱天之妙随顺进修,得舍俱禅,定深而发光,故下文说“无量净光”。更于此光中,以四无量心熏禅福德,令增盛圆明,如此修证而住,称为广果天。

“广果天”:义为广大福德所感之果。此天之天寿五百大劫,身长五百由旬。又称“舍念清净地”。

【义贯】

“阿难,从是” 福爱“天中有二”分“歧”之“路”生出:“若于先” 前福爱天之妙随顺于舍定之“心”,进修而得“无量净光”,更于此定光中,进修四无量心,“福德”即更增盛“圆明”,即依如是“修证而住;如是一类” 众生“名广果天”。

④无想天

【若于先心双厌苦乐,精研舍心,相续不断,圆穷舍道,身心俱灭,心虑灰凝,经五百劫。是人既以生灭为因,不能发明不生灭性,初半劫灭,后半劫生;如是一类名无想天。】

【注释】

“圆穷舍道”:“圆穷”,圆满穷究。“舍道”,误以“舍”为究竟涅槃之道。盖此类众生系外道人,乃以舍定为涅槃,故其在定中,未证谓证,自以为已证阿罗汉道,得涅槃,已出生死轮回。然出定之后,知实仍未出生死,于是便谤佛,言佛妄语,妄言阿罗汉“所作已办,不受后有”,而实并无此事。以此毁谤三宝罪,其无想天报尽,即堕地狱。

“身心俱灭”:以舍定伏六识之现行令不起,故身心皆归泯灭之状。彼外道人以邪见故,因而自以为已证得阿罗汉涅槃道。

“心虑灰凝”:“心虑”,心果缘虑。“灰凝”,如死灰般凝然不动。

“以生灭为因”:“生灭”,指六识之起伏。谓既以依生灭之六识为本修因。

“不能发明不生灭性”:如是因、如是果,故不能开发研明真如本有之不生灭性。

“初半劫灭”:“初半劫”,为生于此天的最初半劫。“灭”,指灭六识想。谓在最初半劫中,由于勤习舍定,最后得灭六识想,而达灰心泯智,是为无想定;接着便住于此定境中,如是经过了四百九十九劫。

“后半劫生”:“后半劫”,指无想天之天寿五百劫的最后半劫。“生”,其六识想,由于其五百劫之天寿将尽(还剩最后半劫),又复生起,于是从无想定出;出定之后,即发觉自己并未以其定力而断生死、入涅槃,而仍处轮回,因而心生怨恼而谤佛,如前说。

“无想天”:无想天与广果天系同在四禅天,唯广果天为世间禅(或凡夫禅),只贪求世间有漏果报而已,并无邪见。而无想天则为外道禅,由于此辈自以为得舍定即是证涅槃,未证言证,且因而谤三宝。故此二天虽同为修“舍禅”,亦同在一处,但种性不同(一为凡夫种性、一为外道种性),果报亦异,故分得两种天名。

【义贯】

此类外道众生“若于先”前福爱天“心”中,“双厌苦乐”,而“精研舍”定之“心,相续不断,圆”满“穷”究,误以“舍”定为究竟涅槃之“道”,而以舍定伏息六识之现行以致“身心俱”皆泯“灭,心”思缘“虑”有如槁木死“灰”般“凝”然不动,得无想定;于焉住于如是灰心泯智之无想定“经五百劫。是人既以” 依“生灭”之六识“为”本修“因”,因而“不能”开“发”研“明”真如本有之“不生灭性”,是故此人生于此天的最“初半劫”以习舍定而“灭”六识想,得无想定,接着即住于此定中达四九九劫,然而于最“后半劫”之际,以天寿将尽故,报尽定销,故其六识想仍复“生”起而出定。“如是一类”众生,“名无想天”。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2.结语:苦乐不动,于有为法达纯熟

【阿难,此四胜流,一切世间诸苦乐境所不能动;虽非无为,真不动地,有所得心功用纯熟,名为四禅。】

【注释】

“四胜流”:指四禅之福生天、福爱天、广果天(以上为凡夫天),以及无想天(此为外道天)以此四天虽不究竟,然于世间之有漏果报中,亦属殊胜,故佛称之为四胜流。

“一切世间诸苦乐境所不能动”:谓此四禅之四天,皆已双舍世间之一切苦乐、入不苦不乐之舍定,故一切苦乐境界不能动乱其心。

“有所得心”:以此四天虽言修舍定,舍于苦乐,而入不苦不乐之舍定,然以佛究竟义言之,此舍定仍有“不苦不乐”之“舍受”可得,而舍受仍为心所有法的“三受”之一,仍是有所得,非全无“心、心所”法可得,是故佛言仍是“有所得心”。

【义贯】

“阿难,”于四禅天中的“此四”种定力与果报皆殊“胜”之“流”辈,已于下自欲界上至三禅的“一切世间”之“诸苦乐境”界“所不能动”乱;其所证境“虽非”不生不灭真境之 无为”真如“真不动地”,然于其所修舍定之“有所得心”(仍有舍受可证可得),其“功用”已臻“纯熟”能任运其舍定之功用而住于舍受之不动,是,“名为四禅”之四天。

(E)四禅五净居天(五不还天)

1.五净居之因

【阿难,此中复有五不还天,于下界中九品习气俱时灭尽,苦乐双亡,下无卜居,故于舍心众同分中安立居处。】

【注释】

“此中”:此第四禅天之中。

“五不还天”:“不还”,梵语为阿那含,义为不还,指不再回到欲界受生,此为小乘三果圣人,于人间证得阿那含果,命终之后,即不再生于欲界,而讬生于此不还天,便在此天中证阿罗汉道,随即入涅槃。以不还天共有五处,故称“五不还天”,又称“五净居天”;以其为净业之圣人所居,故称净居。

“于下界中九品习气俱时灭尽”:“下界”,指欲界。“九品习气”,为九品思惑,指贪嗔怪痴慢之种子习气。以此习气系摄现行烦恼,而经中省文不言。“俱时灭尽”,九品思惑断尽,故得证三果阿那含,为不还果,不须再来欲界受生。

“苦乐双亡,下无卜居”:“下”,下界。“卜居”,居处。因为苦乐双亡,于欲界中已经没有此圣人可居之处。

“故于舍心众同分中安立居处”:“舍心”,住舍定之心,指四禅天。故于同样已达舍心的众同分之第四禅天中寄居,暂住于此处,以断剩余之七十二品思惑,而求证阿罗汉果;然后即于此天般涅槃。

【义贯】

“阿难,此” 第四禅天“中复有五” 种“不还天”,乃不还果(三果阿那含)圣者所暂居之处。此五天之天人已“于下界”(欲界)“中九品”思惑(贪嗔痴慢)之种子“习气”与现行“俱时灭尽”,而证三果圣位,达于“苦乐双亡”,心无欲界苦乐生灭,故其于“下”欲界已然“无卜居”之处,是“故于”第四禅“舍心”之“众同分”地“中”,暂时“安立居处”,以断余七十二品思惑,而证阿罗汉。

【诠论】

净居天之所以有五种之别,依《俱舍论》云:“杂修静虑,有五品不同,故生五净居天。“静虑即禅定之别名。又云:”杂修者,初起无漏观,次起有漏观,后复起无漏观,间杂而修故。“又释《五品》云:”五品者,下、中、上、上胜、上极也。问:何故名为净居?答:三果圣人,于下界中九品思惑俱时灭尽,故名为净。净者所居之处,故名净居也。”

2.净居五天

①无烦天

【阿难,苦乐两灭,斗心不交;如是一类名无烦天。】

【注释】

“苦乐两灭”:“两灭“,双亡。

“斗心不交”:“斗心”,忻厌之心,以忻厌两者相反相对故。按:忻厌即是爱憎也。“交”,交战。以内心无交战,故无重大烦恼,因此烦热寝息,初得清凉。

“无烦天”:此天之天寿一千大劫,身长一千由旬。

【义贯】

“阿难,”已达“苦乐两灭”,忻厌争“斗”之二“心不交”战,烦热寝息,初得清凉“如是一类”“圣者,名无烦天”。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