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菩萨戒本经讲记(会性法师主讲)

  四十一轻戒──不折伏众生戒第十三


  佛菩萨度生有二法:一是以慈悲心摄受众生,若遇刚强难化众生,则须用威德折伏教化之。若需用威德而不用,即犯此戒。

  若菩萨,观众生应以苦切之言,方便利益;恐其忧恼而不为者,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非染污起。


  菩萨包含在家出家。‘观’即观察,观察一类众生,可以度化,但因个性刚强,用慈悲摄受他不能接受,必须用‘苦切之言’,大声喝斥、折服他,令他生起信心,消除罪恶,如此可权巧方便,度化众生。而有些慈悲心特盛的菩萨,‘恐其忧恼’恐怕刚强难化的众生,一大声喝斥他,会引起其忧愁烦恼,故不肯用折法。如此,则‘犯非染污起’,则违犯菩萨戒,但罪过较轻,自己责备自己即可清净。

  在此重要的是‘观众生应以……’之欢,有无智慧,能否观察出此众生应用‘苦切之言’才能受化,要紧在观察对否?若观察正确,当用此法对方才能得度,则可用之。但是初学菩萨,别说观众生,就是观自己还不准。因为初发心修十信之初信,信心还不够,完全以凡夫之妄想心(第六意识)观察,易发生错误。四十二章经佛说‘汝意不可信,不可信汝意’。必定要十信满心以上──即初住以上,信心彻底成就,有能力,观察众生根机,才能做到,其实吾人尚无资格违犯此戒。何以故?盖以‘苦切之言’,大声喝斥人,在凡夫若不发脾气,动嗔恨心,则说不出来。几曾见到骂人还维持笑脸的?若以‘苦切之言’说人,而动嗔恨心,即犯下文第十四条戒,故须先做好第十四成。此戒现在尚不必勉强。

  不犯者:观彼现在少所利益,多起忧恼。


  菩萨观察此人,虽可用‘苦切之言’度他,而时机未到,得利甚少,反会生起很多忧愁苦恼,则不能用。可见不简单。

  四十一轻戒──嗔打报复戒第十四


  若菩萨,骂者报骂,嗔者报嗔,打者报打,毁者报毁,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


  此戒包含骂、嗔、打、毁等四事。须注意者并非四事具足,才犯此戒,其中只要犯到任何事,即犯此戒,若四事具足,则犯四重戒。

  菩萨包含在家出家,‘骂者报骂’即有人骂菩萨,菩萨即回骂。‘嗔者报嗔’,有人对菩萨动嗔恨心,菩萨也对之动嗔恨心;‘打者报打’,有人打菩萨,菩萨也打他;‘毁者报毁’,有人毁谤菩萨,菩萨也毁谤他。以上四种情形,即俗谓‘以牙还牙,以眼还眼’,无嗔恨心不会骂人、打人、毁谤人,故主要在嗔恨心。嗔恨心有非理嗔、顺理嗔。所谓非理嗔,即有些人嗔心特重,不讲道理,想骂人就骂人,要打人就打人;而顺理嗔,是顺于世间之理,对方伤害我们,对我们动嗔恨心,甚至打、骂等,我们才对他动嗔恨心。此戒所说,即因顺理嗔所起之烦恼而犯之众过。‘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是属轻戒中之重者。

  此戒无开缘,没有任何特殊因缘可发脾气、骂人、打人,或毁谤人。因此只有犯相,并无开缘。此戒与在家菩萨戒二十八轻中之第十三条同类,但在家戒中之情况不同,其戒言‘若优婆塞,为于财命,打骂奴婢、僮仆、外人,得失意罪。’此乃在家居士,经营事业时,为赚钱或维护自己生命,而打骂自己的奴婢、僮仆(即用人),或‘外人’指家人以外其他的人。总之,打、骂人,即犯此戒。两者皆因嗔恨心而犯戒法,故嗔恨心非常可怕,吾人必须用心对治。

  凡夫习性,大致差不多,若有人骂我们,我们想法回骂乃平常事。宋朝大学土苏东坡与金山寺佛印禅师为方外之交,经常在一起斗机锋、论佛道。佛印禅师的禅境,比苏东坡高得多,尽管苏东坡很有学问,但每次谈禅话,总说不过佛印禅师。因此动了坏念头,心想:‘我说不过你,有机会,骂也要骂过你。’既动此念,即伺机报复;一天傍晚,他到金出寺找佛印禅师,此时佛印禅师穿著一件黑色海青,正在禅房里打坐,因两人交情很好,所以苏东坡不经通报,就直接进来。佛印一见苏东坡,又提起禅门机锋,问道:‘苏学士,您看我坐在这里像什么?’苏东坡一听,灵机一动,想到机会来了,就说:‘老禅师,您穿著黑色海青,坐在那里,很像一堆牛屎喔!’佛印禅师当下即说:‘苏学士,您真是口出莲花啊!’此时,苏东坡高兴极了,心想今天我赢了,连忙回去。兴冲冲地向他妹妹道:‘今天我赢了。’妹妹问他:‘您高兴什么?’他说:‘我平常和佛印禅师论道,总是输他,心想骂也要骂赢他,今天我骂赢了,所以高兴。’他妹妹问:‘今天您是怎么骂呢?怎么赢的?说给我听听。’苏东坡说:‘我去时天已黑,禅师正好穿黑色海青坐在座位上,他问我像什么?我趁机骂他,黑色一团在那像一堆牛屎。他未反骂,反而说我是口出莲花。他是牛屎,我是口出莲花,当然是我赢了。’他妹妹说:‘哥哥,您又输了。’苏东坡不服气:‘明明我赢,怎么说我输?’他妹妹说:‘您仔细想想,您嘴巴出的是牛屎还是莲花?牛屎是从您口中说出,口出莲花是从禅师口中说出,到底谁赢呢?’大家想想,谁愿意口中出牛屎?大家都希望口中出莲花,所以若有人骂我们是牛屎,可不要反骂他是狗屎……等,而说他口出莲花。如此,牛屎从他口中出,莲花从我们口中出,则我们的嘴是干净的。经上说,口中说坏话骂人,就像口中出蛆虫。此故事对我们初学佛者,是很好的启示,我们平常容易动嗔恨心,发脾气,听到人家骂我们,我们就会想到骂人,人家骂我们不够毒,我们骂的更毒,你骂我三代,我骂你五代七代。如此造口业,只有罪业更重大,更加堕落耳。

  我从前在狮头山做小沙弥时,曾发现对治嗔恨心的好方法,有一位五十几岁的老修行,是中年出家,修行功夫很好,平常就不曾骂人,口中不出粗言粗语,都是好话。因是老修行,免不了会有人欺负他,曾看过一次,不知何故,有个人一直骂这位老修行,从外面遇到就开始骂,老修行一听叫骂,就直往自己房间走,人家一直骂,他就直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而那人一直骂到房间外,老修行把门关起来,那人仍骂个不停,但是隔著木板,声音仍听得清楚,人在外面用粗话大声骂他,他在里面大声念佛,骂的声音越大,他的念佛声越响。这一幕永远记在心中。这人被人骂,一点不还口,且乘机会拼命念佛,那人见对方没反应,当然不好意思,骂累了就走了,也没事。这方法太好了,若有人骂我们,就用这方法,不论人家怎么骂,我们就老实念佛,念佛有功德,骂的人是口出蛆虫。明白此理,即是对治嗔恨心,人驾不还口最好的方法。后来看到四十二章经,才知道原来他是从四十二章经中学来的。四十二章经中有一则‘骂人如送礼,送礼不接受,还退于本人。’的故事,可参明伦‘一八七期─嗔不受悔戒第三。’这是很好的对治方法,那老修行从此学习而加以变通,他并没闭起眼睛让他骂,也没教训他把礼物带回去。为什么?因他未成佛,力量不够,不能如此做,但他善知变通,能够念佛。因耳中听人骂,心中不舒服,会动嗔恨心,若听得清清楚楚,一定会起嗔恨心。若用念佛且念佛声压过叫骂声,使耳中无骂声,只有佛声,则嗔恨心不会生起。事后,我问他:‘刚才人家骂您,您听到吗?’他说:‘我都没听到。’‘人家在您面前骂您,您怎没听到?’他说:‘我只听到我在念佛,我知道他在骂我,但我不听他骂,我尽量念佛,听我的念佛声,所以他骂的声音虽大,我念佛声比他更大,压过他的声音,不知道他在骂什么,我不会起嗔恨心。’这个办法太好,希望大家都能学到。以上所讲三条戒,只有第十三条是凡夫做不到的。在日常生活中,并非只有念佛拜佛才是修行,能够时刻照顾自己,预防人生讥毁心,而使生信心,以身作则才能度人。而嗔恨心人人都有,必须想法对治,否则将来堕落更严重,故第十二、十四两条戒太重要了,必须好好学习渐渐做到。
  伟大祖国是炎黄子孙最美丽的家园,五星红旗是我们家园最亮丽的一道风景,让我们共同祈愿:祖国明天更好!

TOP

  四十一轻戒──不如法忏谢戒第十五


  若菩萨,侵犯他人,或虽不犯,令他疑者,即应忏谢;嫌恨轻慢,不如法忏谢,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若懒惰懈怠,犯非染污起。


  此菩萨含在家出家。只要受过菩萨戒,都要如此修持。‘侵犯他人’,便是侵损,犯是触犯、冒犯,‘他人’,即非自己。菩萨如果侵损或触犯、冒犯他人。‘或虽不犯,令他疑者’,或实际并未侵损、触犯对方,但是此人怀疑,菩萨侵犯到他。‘即应忏谢’,‘即’是立即、马上。‘忏’是梵语忏摩之简称,中译为悔过。并非一定要有任何仪式,事情一旦发生,应马上向对方忏悔、谢罪,说声‘对不起’,若‘嫌恨轻慢,不如法忏谢’。若不肯如法请对方原谅,反而嫌他、恨他、轻慢他,或具足嫌恨轻慢心,不肯向他说声对不起,即‘不如法忏谢’,则犯过,‘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则犯轻戒之重者,须向一位清净菩萨忏悔才能清净。‘若懒惰懈怠,犯非染污起’,若非嫌恨、轻慢心,只因‘懒惰懈怠’未向对方如法忏谢,则犯‘非染污起’,罪过较轻,自己责备自己,即可清净。

  今再举例说明。‘侵犯他人’是指平时不小心冒犯对方,使他受到小伤害,若是严重的伤害,则为前四重戒之第三条。例如坐火车,自己行李没放稳,由架上摔下来,碰到别人,如此因为不小心而侵犯他人,应赶紧捡起东西,向对方道歉,并好好慰问是否受到伤害,如此应可没事。‘或虽不犯,令他疑者’,或架上行李并非己有,而对方怀疑是我们所有,例如车位一靠窗,一靠走道,行李掉下打到靠走道位置上的人,他就发脾气骂我们怎么东西不放好啊!此时,行李虽非己有,可是打到他了,我们赶紧跟他说:‘对不起!对不起!但这东西不是我的,你误会了。’因他怀疑我们之物,先跟他说声对不起,可是这东西不是我的,怕引起误会,我不方便捡起,对方明白则可没事。不能捡起之因是怕人怀疑我们冒充,捡走别人之物,则又会节外生枝。又如挤公车时,不小心踩到别人,应赶快说声对不起,则没事,并不是我们,而他怀疑我们,也不必与之争辩,不妨跟他说声对不起就没事。行菩萨道,众生受苦亟思代替,何况替众生说声对不起,是轻而易举的事,何乐不为?若连此都不肯发心,云能发心替众生受苦,那是欺人之谈!

  从前大陆有数百住众之大丛林,厨房经常有打破碗、盘之情形,而无人出面承认,当家师乃追究责任。当时有位修头陀行的苦行僧,在厨房中担任挑水、砍柴、烧火等苦差事,每次东西打破了,当家师来盘查,他都出面承认,依丛林一赔十之规矩,当事者怕赔偿往往不肯承认,而这位苦行僧,每次在没有人承认时,都出面承认是其损坏,而想办法化缘买回赔偿。事经多次,当家师亦觉蹊跷,乃思试验之。机会来了,一次正好厨房无人,乃一脚踢破一个将破瓦盆。逾一段时日,见破盆仍摆在那,乃问:‘何人打破此盆?’又是没人反应。这位苦行僧又出面承担。结果才知多次都是他‘冒充’的,并不是他弄破。这种‘冒充’很好,不过就是没人肯做。而他为何肯做?其用意即承担打破常住之物,等于消自己罪业,是很好的修行机会,可以消业障、增福慧,故不怕常住执事责备,也不怕多花时间金钱来赔,其目标是要真实行菩萨道,才肯这样做,这才真是了不起的大菩萨。而一般人如果不是他打破,说是他,必定争得面红耳赤。举一可以反三,余可细思之。从文字上看‘侵犯’‘忏谢’,语气很重,实际只是平时做人,应具的礼貌,很容易做到,并非什么大事,我们应当好好学习。平常社会提倡多说‘谢谢’‘对不起’,大家果真如此做,社会呈现一片和乐安祥,那该多好啊!这就是菩萨道的起点。

  下明开缘有四:

  不犯者:若以方便令彼调伏,


  若受侵犯者是下辈、学生、徒弟等,其平常做事,即不太用心,故侵犯了他,不向他说对不起,让他明白,他平常侵犯到人家,不说对不起,此时其心境如何?以此方式调伏对方。所以虽不向对方忏谢,亦不违犯,以即所谓‘若以方便令彼调伏。’

  若彼欲令作不净业然后受者,不谢无罪;


  此句不易明白,若依文字看来,‘彼’是指被菩萨侵犯者,他希望菩萨做了很严重的‘不净业’,然后才肯接受菩萨的忏谢,如此,不向他忏谢也不违犯。此似不太明白,意为:小事何必言谢,若严重的侵犯,使我受到大损害,那时说声对不起,我可以接受。并非真要造了什么不净的恶业,然后才接受忏谢。此‘不净业’是指真正伤害到对方。若对方有此想法,则不忏谢亦不违犯。

  若知彼人性好斗讼,若悔谢者,增其嗔怒;


  若知道被侵犯者,习性喜欢斗争诉讼,不向其道歉,反而没事,若向他悔过忏谢说对不起,则其嗔恨心会更加严重,更加恼怒,反而加重其罪过。则不向他忏谢亦不违犯。

  若知彼和忍,无嫌恨心,恐彼惭耻,不谢无罪。


  此是说知道被侵犯者,是个个性柔和、很能忍辱的人,根本无嫌恨心,若跟他悔过,说对不起,他会难过老半天过不去,而生惭愧、羞耻之心,如此反增加其苦恼,若知道此种情形,则不向他忏谢,亦不违犯。

  第三、第四两种不犯,最重要在‘若知’之‘知’字,要真正知道会有此种情形才可,不可以不知为知,或假借‘知’字做混辞,侵犯了人家而不说对不起,则有罪过。不如法忏谢戒第十五讲竟。

  四十一轻戒──不受忏谢戒第十六


  若菩萨,他人来犯,如法悔谢,以嫌恨心,欲恼彼故,不受其忏,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苦不嫌恨,性不受忏,是犯非染污起。


  此菩萨亦包含在家出家。‘他人来犯’──此与前戒正好相反,前戒是菩萨去侵犯他人,此戒是他人来侵犯菩萨。若明白前戒,此戒即好懂。‘他人’是其他的人,来侵犯到菩萨。‘如法忏谢’,依照规矩很有礼貌的说对不起,如法向菩萨悔谢。而菩萨不肯接受,‘以嫌恨心’,因为嫌恨心,‘欲恼彼故’,‘欲’是打算、想要,想要使对方生起烦恼,故‘不受其忏’,不接受其忏悔,如此,则菩萨‘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若不嫌恨,性不受忏,是犯非染污起’,若菩萨虽无嫌恨心,然个性不喜接受他人忏悔,如此则是犯‘非染污起’,较前‘以嫌恨心’罪较轻。

  不犯者:若以方便令彼调伏,如前说。


  同前戒,而义正相反。侵犯者,或为菩萨之后辈,菩萨为教化令知改过,不接受其忏悔,可谓伏其烦恼令其受益,‘如前说’如前文所说,亦不违犯。于此为人师或前辈者,须真正了解,不接受侵犯者之忏悔,能令他得益,增其福慧才可。若不如是,而不接受亦有罪过。

  若彼不如法悔,其心不平,不受其忏,无罪。


  ‘彼不如法’,被指侵犯者。不如法忏悔,如何不如法?‘其心不平’,他并未真正心平气和来向菩萨忏悔,或其态度随便,毫无恭敬心,来求忏悔,则不接受,亦不违犯。以上两条说明吾等做人处事,言行举止之间,或侵犯他人,或受到侵犯时,处理之准则。这都是普通常规,并无深理,却易为吾等所疏忽,于听闻戒法之后,可以加深印象,以后遇到事情,较能用心处理,以免错误。

  此两条戒,第十五条菩萨侵犯他人时,无论如何,皆须向对方道歉、悔过。第十六条菩萨受到侵犯时,为了自利利他,不论对方有无来求忏悔,皆须忍受。若对方发心,如法来求忏悔,我们应欢喜接受,不可拒绝。即使没有忏悔也没关系,如此作想即可没事。下明第十七条。
  伟大祖国是炎黄子孙最美丽的家园,五星红旗是我们家园最亮丽的一道风景,让我们共同祈愿:祖国明天更好!

TOP

  四十一轻戒──嫌恨他戒第十七


  若菩萨,于他起嫌恨心,执持不舍,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


  此是凡夫之根本烦恼。‘嫌恨’是嗔恚之等流,他人有何缺点,或曾亏待我们,即经常嫌他,或互相得罪吵过架,从此衔恨,见面,目光即如刀箭般,要射入其心,可谓恨极对方,此甚要不得,对行菩萨道有大妨碍。因为在重戒中若犯嗔恨心、罪过很重,尤其菩萨,若动嗔恨心,众生就会舍离,众生舍离菩萨,菩萨如何度众生呢?众生稍有不对,即嫌弃他、恨他,甚至‘执持不舍’,执持在心,念念不肯舍离。有人在幼年读书时,与同学打架,到了五六十岁,看到当时同学,还会记恨,此即所谓执持不舍,如此‘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此戒只有染污起,无非染污起,因嫌恨心罪过较重。

  不犯者:为断彼故,起欲方便,如前说。


  因嫌恨心为凡夫通病,而随个人烦恼有轻重之别。若恨心烦恼严重,一时很难断除,知道嫌恨心不好,也想办法要断除。但是为了要断除。‘彼’指嫌恨心的烦恼,而‘起欲方便’,生起希望断除这烦恼的种种方便来对治,‘如前说’,如前文所说:即意谓我时时想办法要对治,但这烦恼特别强,一时无法对治好,并非不对治,如此亦不违犯。此须有心对治,且是真正下功夫在对治,一下子对治不了才不犯。无开缘,若完全不对治,则是违犯。故吾人应时时想办法,来对治嫌恨心。

  ‘嫌、恨’两字意义不同。嫌是嫌人家之缺点,其中不一定有恨意。恨,必得与人有过节,发生冲突,如吵架、打架等,受到对方伤害,动了大嗔恨心,记恨在心,念念不忘,为何衔恨?乃思伺机报复,且要胜过以前所受伤害,有此存心即是衔‘恨’。起嗔恚心时,会表现出怒眼圆睁之貌,过后恨在心里,看到对方,心里恨得牙痒痒的,外表却若无其事,甚至还装出笑脸。吾等既是凡夫,难免有此烦恼,不过有些人个性火爆发脾气,就破口大骂,事后被骂者烦恼还没过,骂人的早就没事,回头还跟你有说有笑,这种人没有恨心,倒满好的。有人记恨在心,久久平静不下,则甚严重,千万不可学此。有人为小沙弥时,曾听一老和尚说一真实故事。言其年轻时,在故乡为人做事。当时民生困苦,当佃农更苦,租税很重,有一佃农因为连年天灾收成不好,乃向地主要求减租,而地主不但不答应,还说没照缴则将收回土地,一旦如此,佃农生活将陷入绝境,于是尽量想办法缴完租税。一连几次都是如此,这佃农恨透了地主之没良心,乃抑郁成病,临终交代儿子后事说:‘我死后装在棺材里,你要在枕后边开个小洞。’儿子说:‘不可!开洞不好。’其父说:‘你不知,不开小洞,我不能出来。’儿子说:‘人死后怎能出来?’父说:‘我恨死地主,活著无法对付他,死后要变成毒蛇,从小洞出来咬他,所以你一定要帮我开个小洞。’其子听到此事,觉得太可怕了,怎能让父亲变成毒蛇。于是偷跑到地主那儿,跟他说:‘主人啊!我父亲病得快死了。’地主说:‘死就死,有什么关系,你跟我讲,他能不死吗?’他说:‘不是的,我父亲要我在他死后将棺材开个小洞,他要变成小毒蛇出来咬死你?’‘真有此事?’‘千真万确,他是这样交代我的。’地主一听,怕被毒蛇咬,趁他还没死,赶快去和他和解,就准备了一些酒菜肉等食物,到佃农家去,向他忏悔,说:‘过去是我对不起你,让你辛苦了,现在我要对你好,尚欠的地租不用缴了,你要放心,病才快好,我带一些东西,叫你媳妇煮给你吃,你要赶快恢复健康。’这位老佃农几十年来未见过地主好言好语之笑脸,一高兴,病就好了一半,能爬起来了。

  当天,他家里就把地主带来的东西准备好,一起吃中饭。吃到一半,喝了一点酒后,老农夫觉得不太对劲,说:‘我好想吐!’儿子说:‘赶快吐,也许里面有问题,吐一吐就好了。’结果一声吐出来,是什么东西呢?地主一看,吓坏了,原来是一条小蛇!人还没死,体内已长小毒蛇,今天若不和解,果真让他死了,变成毒蛇必来咬他。老农夫经这么一吐,病也就完全好了。佛经上说,因为嗔恨心,死后堕落变毒蛇之故事很多。而上面所说是真实的故事,人还没死,小毒蛇已在里面,就更加奇怪了。现在,我们也得找找看,体内有无小毒蛇,若有,赶快吐出来,因为我们都是凡夫,难免有贪嗔痴三毒的毒蛇,不要养在里面,养大了,麻烦也就大了,赶快吐出来吧!我们学佛,就是要去掉这些毒素──贪嗔痴,尤其是嗔恨心,最能障碍修行人的道业,故云‘嗔是心中火,能烧功德林,欲行菩萨道,忍辱护嗔心。’千万不可动嗔恨心。尤其我们都是修净土念佛法门,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极乐世界都是上善俱会一处,既然都是大菩萨,绝对不会有怨恨心,彼此都很欢喜,我们往生,是初学的菩萨,在好环境的熏习下,必定不会有贪嗔痴的烦恼,尤其嗔恨心更能迅速消除。所以,我们现在时时刻刻不忘念佛,就是要消除贪嗔痴的烦恼,可不能把嗔恨心的毒蛇带到极乐世界去,大家要好好念佛,消除贪嗔痴的烦恼,往生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与诸上善人俱会一处,这才是真正的究竟解脱。
  伟大祖国是炎黄子孙最美丽的家园,五星红旗是我们家园最亮丽的一道风景,让我们共同祈愿:祖国明天更好!

TOP

  四十一轻戒──贪心畜眷属第十八


  若菩萨,为贪奉事,畜养眷属者,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不犯者:无贪心畜。


  ‘若菩萨’此包含在家、出家菩萨,而较注重出家菩萨。在家菩萨一般不可收弟子,而教在家学生亦等于眷属。出家菩萨有出家弟子,亦有在家弟子。为人师长,必须自己有能力教导弟子,才可畜养弟子,否则只要弟子为其操劳工作,贪著奉事、供养则错矣。故此戒即说明不可贪图弟子奉事,而畜养眷属。‘为贪奉事’,‘奉事’乃侍候师长,有事弟子服其劳,乃是应当。若只为贪著弟子之供养侍候,而‘畜养眷尔者’,‘眷属’之范围很广,举凡六亲眷属,与已有亲属关系者,皆属之。在此专指弟子、门生而言。此译‘眷属’,瑜伽菩萨戒本则作‘门徒’,即弟子。若贪图弟了之奉事而畜养弟子,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之罪过。不犯者:‘无贪心畜。’不犯是开缘,若发好心教导弟子并非贪心,而畜养弟子,则不违犯。此不算开缘,只教人合法收弟子、门徒不可有贪心。为人师长须有为师之品德。依出家戒,有四分律、五分律、广律等。详明需具何条件,方可接受弟子。如收剃度弟子,须具备那些功德?至少要受过出家大戒,僧腊十夏以上,才可为人师,不满十夏,不具十种功德,不可为人师长,详参出家戒。因在座多为在家居士,故省略之。若为在家人传授三皈依,做证明师,则不在此限。如真正收弟子,在身边教导,则有一定规矩,比如出家众,戒律规定,一年至多只能收一沙弥、一比丘。如今师德不张,一年收十个、百个亦有之。即使不为贪心而畜养弟子,也得衡量自己是否具此能力。因收弟子,主要教以佛法,为其主要目标。而既收弟子,则弟子资生方面,亦须助之,使无困难。如此,既具师德,又具财法,方可接受弟子。进一步须观察此弟子在身边,自己真能教导他成材成器吗?将来对佛法是否有大帮助?至少使他能够自修,成为如法佛弟子。更进一步于教导学生时,对自己道业修持,亦不能有大妨碍。高僧传中,古代高僧大德,对此甚为用心。例如东晋道安法师,乃‘弥天释道安’,他初出家时,跟随其授业师做了三年苦工,授业师见弟子智慧聪明太高,非己所能教,乃介绍至佛图澄处,跟随佛图澄和尚求学。之后,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道安法师。若当时只跟随其授业师,历史上则无‘道安法师’矣!由此可知古代高僧大德,收弟子决非为求奉侍,必使弟子将来能够成器,若自己教不了,赶快送到能够使他成就之处,一点也不敢马虎。

  弟子在身边固然须教,即使学习成功,能够弘化一力,为师者仍须视其缺点,随时加以开导、教训以助其道业。如道安法师有位弟子,学习成就后,能弘化一方,在某地当住持。有一次,寺中有位住众(为其弟子),犯了清规,遭受处罚,但是处罚得不如法,太轻了。此事为道安法师所知,乃在竹筒内装一藤条,写上弟子之名,派人送去。弟子一看,知道自己办错了事情,师父要处罚他,于是跪在佛前,叫僧值师拿出藤条,代道安法师打他。我们看,道安法师之弟子已学成,有不如法处,他仍随时注意教导他,实在不简单。

  引导弟子对自己修持功夫影响很大,众所周知的隋朝智者大师,为大成天台宗之祖师,在大师将往生时,弟子智朗请曰:‘不审师入何位?’师曰:‘吾不领众,必净六根;为他损己,只五品耳。’净六根,即圆十信内凡位。五品,是观行即,外凡位。智者大师乃大彻大悟之人,尚受领众之损,何况一般凡夫呢?佛遗教经云:‘譬如大树,众鸟集之,则有枯折之患。’大树比如师长,众鸟比如弟子,一棵大树,众鸟集之尚且要受损伤,何况我们这些小树,恐怕还只是小草呢?末法时代,师德不张,几十年前曾听老修行说,现代人拜师父,就像台湾人所谓‘认外家’,谈不上师徒,更遑论学佛、修行等。严格说来,我们都不及格,若太严格,又由谁来领导?只好能做一分算一分,应当发大惭愧心,好好学习才是。关于师徒之道,在优婆塞戒经中会说到,今从略。此戒至此讲竟。
  伟大祖国是炎黄子孙最美丽的家园,五星红旗是我们家园最亮丽的一道风景,让我们共同祈愿:祖国明天更好!

TOP

  四十一轻戒──贪睡眠戒第十九


  若菩萨,懒惰懈怠,耽乐睡眠,若非时,不知量,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


  ‘若菩萨’包含在家出家。‘懒惰懈怠’是不精进,‘耽乐睡眠’──觉得躺在床上很舒服、快乐,而想多睡。如此,耽著睡眠的快乐,即是懒惰懈怠。‘若非时,不知量’──‘非时’即非睡眠时间,人之体力有限,白天工作修行,晚上须睡眠才能恢复精神。此是合法的时间,若在白天睡眠即是非时。现代人有中午休息(午睡)的习惯,此即非时之眠。若晚上睡得少,中午稍睡一下,此为方便。‘不知量’,晚上应当睡眠,但仍须节制。中夜可以睡眠,经云:‘初夜、后夜,亦勿有废’,要加功修行,印俗将时间分成昼三时、夜三时,即阿弥陀经所说‘昼夜六时’。晚上天黑以后,即十点以前为初夜,十点以后至二、三点以前为中夜,此时应可睡眠。二、三点以后至天亮是后夜,用功修行的人,只在中夜睡眠,初夜、后夜应提起精神加功用行,此为知量;若天黑即睡,天亮还不起床,乃不知量。若非时睡眠或睡过量,则‘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

  不犯者:


  此有开缘,共四种。

  若病,


  若身体有重病,不得不睡,则不必以时、量来限制。

  若无力,


  ‘无力’是病刚好,体力未恢复,还很虚弱,因此亦不以时、量来限制,故不违犯。

  若远行疲极,


  若身体很健康,只因走路远,过度疲劳不能不多睡,则无法以时、量加以限制。有此情形亦不违犯。

  若为断彼故,起欲方便,如前说。


  或有人业障很重,好睡成习惯,现在学佛受菩萨戒,要改此坏习惯,虽有心断除,‘彼’指好睡之习惯,常常生起要断除贪睡之习惯,但一时断不了,虽然偶而会多睡,亦不违犯。‘如前说’即下面有两句与前文相同,不必再说,故如前说。

  财色名食睡,地狱五条根,‘睡’这条根是人人所不能免,但要尽量想办法减少,要适量。可是贪睡者,总有很多借口,从前听一首打油诗,就是贪睡学生作的一首诗:‘春日温和正堪眠,夏热不是读书天,秋又凄凉冬又冷,背起书包过新年。’他一年到头都是睡眠时间。能睡者也很有办法,未必人人能做到,当年为小沙弥时,十几岁在山上,有一位同班小沙弥,很能睡,曾见他连睡三天三夜。怎么睡呢?他晚上一睡睡到天亮,也不起来上殿早课,但他的耳朵若有‘神通’,吃饭的板一响,他必定爬起来吃饭,吃过饭再睡,睡到中午,板响,又起来吃饭,吃饱再睡,如此吃饭睡觉,连续三天,真有本事,我们也做不到。这种情形比较特殊,因常住上长老们管得很严,但这次这位小沙弥却没有人管他,而他的师长特别疼爱他,第一天他睡时,有人就说:‘怎么让这小沙弥一直睡,不叫他起来?’他师父说:‘小孩子喜欢睡,让他睡,试试看他能睡几天?就让他睡吧!’结果他睡了三天。我的师父就不这样,清晨,上殿板一响,就把我叫起,每天都很准时,不让多睡。实际上这连睡三天三夜,我也没办法,果真这么睡,也要生病的,可是很奇怪,这位小沙弥这样睡也没生病,以后就恢复正常。这是我在当小沙弥时遇到的一件奇事,和睡眠有关,说给大家听听。人一天二十四小时,平时说一天要睡八小时,已睡掉三分之一,浪费太多时间。假定一个人能活九十岁,则睡掉三十年。算起来,能用功的时间太少了。因此我们不但白天不能睡,晚上还要衡量,在初夜和后夜,拨时间多用功。不过睡眠仍是需要的,一个人若不睡眠,几天以后就要生病,反而得不偿失。我有一经验,初学修行时,很用功很精进,尽量要减少睡眠,甚至整个晚上坐到天亮不睡,没几天就生病,一病倒下来,睡了好几十天,是得不偿失。有些不懂戒律的人说:‘戒不能看,看了什么事都不能做。’实际上,这完全错误。戒条中说得很清楚,佛绝对不会叫我们做做不到的事。虽然规定懈怠懒惰睡眠就犯戒,可是若生病;病刚好,体力未恢复;身体健康者走远路,太过辛苦;多休息些,皆不犯戒。以远行为例,若工作过劳需要休息,亦不远犯,佛陀深达凡情,非常融通,必定是我们做得到的,才叫我们做,真正懂得戒,是处处都能如意自在。贪睡眠第十九至此讲竟。
  伟大祖国是炎黄子孙最美丽的家园,五星红旗是我们家园最亮丽的一道风景,让我们共同祈愿:祖国明天更好!

TOP

  四十一轻戒──世论经时戒第二十


  若菩萨,以染污心,论说世事经时者,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


  ‘若菩萨’亦包含在家出家,‘以染污心’,此所谓染污心即散乱心。‘论说世事经时’,‘世事’即世间事,乃与学佛无关,甚至妨碍修行,如政治、经济、社会等诸杂事。‘经时’——经过相当一段时间。(依菩提正道菩萨戒论说,将一日分作六等分,即昼夜六时,每一等分约今四小时)若谈论世事经过一段长时间还不停止,即违犯此戒。俗云‘是非只因多开口’,话说多,不如少,有事相商,宜长话短说,勿浪费宝贵光阴,故佛制戒用意,即要我们少谈论世事,多用功修行。若‘论说世事经时’则‘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

  若忘误经时,犯非染污起。


  若无心长谈,而遇到熟人,不得不谈,否则不近人情。本想寒暄几句,一谈竟忘了时间,而耽误多时,则‘犯非染污起’,罪较轻。

  不犯者:


  开缘有二:

  见他聚话,护彼意故,须臾暂听;


  比如有事找人商量,对方正与第三者聚谈,亦表示欢迎,既来之,不好马上走,又不好打岔而中断其话题。为护持他们,而暂时待其讲完,再办正事,亦不违犯。

  若暂答他问未曾闻事。


  我们知道国家社会,或国际间发生何事,遇到他人不知而问起,所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只好就其所知而说,虽无助道业且增散乱心,如此,亦不违犯。世人有好讲闲话之习惯,若未学佛前有此习惯,学佛后,众人皆知你知识丰富而来请教,不说则不近人情,而且行菩萨道须以种种方便,接引众生,若利用谈论世事之机会而跟他谈佛法,慢慢也可接引众生趋向佛法。以上世论经时戒第二十讲竟。

  四十一轻戒──不受师教戒第二十一


  若菩萨,欲求定心,嫌恨憍慢,不受师教,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若懒惰懈怠,犯非染污起。


  ‘若菩萨’包含在家、出家菩萨。‘欲求定心’,学佛离不开戒定慧三无漏学,求定是学佛入门非常重要之事,所谓‘由戒生定’即希望由此开发修定之法门而得到禅定。而修种种法门,如念佛、读经、修观、持咒等,皆为求定,此须亲近师长,接受师长教诲才能进道。今亲近师长,若师长有所教诲,或目己犯错,受到师长教训,因而‘嫌恨’师长,或具‘憍慢’心,贡高我慢,看不起师长,不接受师长之教诲,如此‘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

  ‘若懒惰懈怠,犯非染污起。’若非嫌恨、憍慢心,只因懒惰懈怠而不接受师教,即‘犯非染污起’,此罪过较轻。

  不犯者:


  开缘有五:

  若病,若无力,


  此有二开缘。‘若病’,若因生病,对于师长说法或有何教训,无法前往接受其教导;‘若无力’,或病刚痊愈,体力尚未恢复,亦无法听法,如此则不违犯。当然不能有嫌恨、憍慢之心,亦不可懒惰懈怠。

  若知彼人作颠倒说,


  或初亲近师长时,师长仍具正知正见,可是后来生起邪见,而颠倒说法,若知如此,不接受师长之教化亦不违犯。此可能是师长之精神或思想出了毛病,或经某种原因而生出邪知邪见,但为人弟子应知‘一日为师,终身如父’,虽然师长生邪知邪见,作颠倒说,亦不可、不敢说师长的不是!

  若自多闻有力,


  若师长所说佛法,过去跟他学过,已有力量且自己正在修行,则不去听闻亦不违犯。

  若先已受法。


  或以前曾向师长学一种法,尚未修好,现在正在用功修行,他又讲另一法门,为了将以前所学学好,不去听法亦不违犯。以上不受师教戒第二十一讲竟。
  伟大祖国是炎黄子孙最美丽的家园,五星红旗是我们家园最亮丽的一道风景,让我们共同祈愿:祖国明天更好!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