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教授取舍之道 《忠言心之明点》忏悔要义颂授课

世法佛法诸功德,究竟心要即善心,
无此无望他功德,此心庄严恒执持。

“生起善心”这是根本。有了善心,我们所做的一切就有功德;没有生起善心,那就都是虚假的。所以,善心就是究竟的心要。从外往里找的话,到底生功德的心要是什么?显然不是我们的肉体,不在于你的姿势,你脸上做什么表情,口里说什么,这些都是假的。但是我们今天的人却在这上面大作文章。
我们看到这世间的人,常常觉得他们很可怜,天天都必须要做假的表情,这是他们的职业要求。如果透过外在的微笑去看他们的内心,没有一颗善心的话,强装出微笑待人并没有什么真正的功德。不要做假相,喜欢戴着面具生活啊!就像去芭蕉里找,是怎么也找不到东西的,只是一个虚假的壳子而已。
现在各种服务行业的人,都是笑容满面,非常恭敬、小心地来伺候你,然而他们的目的并不是真正为你好,而是要尽量掏空你口袋里的钱,温柔和善地待人不过是他们获取利益的手段。所以,这叫做假表情,虽然能够获得一些钱财,却丝毫也不会得到什么利益、功德。
功德既不在于我们身体的动作,脸上虚假的表情,也不是外在喜欢搞很多名堂,做很多外在的样子。做很多活动、宣传、渲染等等,恰恰都是这个时代丧失精华的表现。这些实际上是绮语的变相,是一种虚诳心态的表现。因为整个世界表现出来的就是在做假样子欺骗别人。所以,按照这种风气变化下去,就不会产生任何世法和出世法的功德。
这个道理非常明显,但是很多人不清楚。究竟的心就是那颗善心,而不是在于口头上多么会花言巧语。所以,孔子在《论语》里说:“巧言令色,鲜矣仁。”意思是能说很漂亮的话,做出种种很恭敬、谦柔、客气等虚假的表态,这就是少有仁心。其实并没有真正仁慈的心。孔孟之道就是强调“仁”,强调的就是心。有了这个,才能够成就圣贤之道。
在世法里面,确实也需要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善心。有了这颗善心,才能够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世法的功德都源于善心,除了这个之外就没有别的了。翻开《禅林宝训》,第一篇就是说这件事。真正的美在于我们的心灵。
古人都知道“德润身,富润屋”,但今天都反过来了,全部是大肆张扬,显耀自身,都是穿金戴银,西装革履、香车美人、豪宅华服等等,这些都是摆摆虚假的样子。现在都是强调技巧,从来不会说善心,这有什么用呢?一颗善良之心没了, 人性就真正泯灭了,就会堕为兽性。一定要在善心当中,才会有圣贤之道,才能够成就一切世法和出世法的功德。没有这个,一切其他的功德都绝不可能出生,因为根子上没有善心了。
所以,“善”是一切世法和佛法庄严大厦的支柱、根本。只有以善,才能达成自性的庄严圣殿。善就是我们行为的哲学,它就是天地伦理的道,它就是无尽大悲事业的根源,它也就是我们的本心(良心)。当我们没有被埋没,没有被这种虚诳的习性左右的时候,自然会有善的流露。
所以,上师这里说善心就是究竟的心要。从任何世法、出世法上看,凡是能够建功立业,做出一番不朽的业绩,名垂千史,永为世人所爱戴的人,无非是以一颗善心才感动世界的,也无非以一颗善心才成就菩提的。所以,世尊往昔在因地多少世以来,都是为了众生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就是要完成无上菩提的大业。这个世间一切所谓的正义事业,一切所谓的利益、安乐,都是从善心中出生的。除此之外,再也不会有另外一种根源了。
所以,我们探究一个人的庄严的时候,标准唯一是看他是否具有善心。就像前面所说的,“德润身,富润屋”。我们要用自己善心的妙德来庄严自身的圣殿。除此之外,再也没有一种能庄严了。把这个善心推广出来,菩萨其实是以万行来庄严佛果的,以万行来庄严净土、庄严心地的。除了这个善心,没有别的能庄严。
在任何情况下,我们唯一要执持这样一个内心的庄严,除此之外,再也没有别的庄严。如果你只是从外在去粉饰,无论打扮得多么妖娆美丽,显现得多么冠冕堂皇,然而内心却像蛇一般恶毒,像狐狸一般狡诈,或像猪一般蒙昧无知,或像虎狼一样凶残,或是自私自利、骄慢、谄诳的心理,这又有什么庄严呢?所有的因果律都根源于自心,绝不会依照你外在的表现而作评判的。所以在任何情况下,凡是明白因果的人,他会恒时执持这样一个庄严。哪怕头颅可断,这个善心是决不可丧失的,他不会改变。因为他知道,这是一切的根源。一旦这个丧失了,就必定会陷入到恶趣的。
所以,我们应该怎么走一条向上的路,怎么来升华自己,从人类的五伦八德一直要到达佛的五智四悲。这样一条往上的路,唯一由善心来支撑。善心一旦泯灭了,那就完全没有了人性,决定是堕落的,是不可能再得到人身的。就像世间叫做善趣的原因,也是由善而来的。所谓善趣就是善人的世界,不会是恶人的世界。任何一个心地已经损坏的人,是没有资格再待在善趣世界里的,必然会自作孽而不可活。所有的恶心都是衰损的根源,所有的沉沦、堕落、自我毁灭,殃及家、国、世界,造成各种患难的根源,就是恶心。
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家和万事兴,如果有善心,就可以看到这个家是好的。小到一个家庭,怎么来出现功德的相?就在于有没有善心。譬如说一个做媳妇的人,不在于她外表如何,就在于她的善心。如果她有善心,决定有好报。大家可以翻遍《感应录》、《善人传》和《善女人传》,决定是这个道理,只是自己没有去看而已。如果你能一则一则地看下去,没有一个不是因为善而得好报的。所以, 任何虚假的伪善不必要有,真实的善心是最可贵的。
我们在《了凡四训》里也看到,一个贵妇人从前她是一个贫女,来到寺院里,因为想做功德,所以真心地捐出了仅有的两文钱。后来她做了妃子,再来到寺院里时,因为自己的身份高了而很傲慢。虽然她能够供养千金,但是住持和尚并不出来为她祈福,因为她不再有原来那两文钱的虔诚心了。这就表明,功德并不是由外相的事来论定。
所以,我们每一个人,无论是在家里或在工作单位,在世法或出世法里,唯一应该有的就是善心。如果没有善心,即使再有什么好的表现,最后也肯定是失败。如果有善心,即使看起来并不起眼,而且也不会有意地显示自己,看起来十分朴素,也没有要张扬的意思,默默无闻行善的话,天理是不会亏待的。
刚才讲的这个例子,一个人在任何时处,都是善心来起作用的。我们自身都能敏感得感觉到,一个有善心的人,我们就喜欢跟他待在一起,他所在之处会给地方带来美好、带来吉祥。一个人有善心,他就有磁力,能吸引人,谁都愿意待在他身边。谁愿意待在心肠不好的人身边呢?所以,我们内在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一颗菩萨心肠。没有这个的话,就是人面兽心。
不论自他,任何人处在善心当中,顿时就会出现吉祥。无论他的身心、环境、待人接物,任何时处,你都会发现他表现出功德的相。这个功德就是说内在具有善心,就会超过外面的恒沙珍宝的表面布施。有善心的话,就是这个世界的庄严,家里有一个人有善心,那么这个家就有财富。而并不是看他的家拥有多少财产,也不是说他家的房子有多好。这个世界上有多少亿万富豪,他们的心灵是空虚的呢?表面上是人住在别墅里,实际上却是一头野兽住在豪宅中,有什么意思呢?如果一辆法拉利跑车在路上奔驰,而驾驶舱却坐着一头野兽,又能有什么庄严可谈呢?所以,根本不是外在,任何处有善心,就是圣殿、就是庄严。
这个世界一切的功德,写的都是善人的事迹,而且唯一是内在善心的事迹,根本不是表面的冠冕堂皇,也不是口头上的仁义道德,一切都在于心。所以说,“心善地道亦贤善,心恶地道亦恶劣”,一切都依赖于自心。心一坏了,就是根本坏了。在这样一个心里面,怎么也不可能开出功德的花,结出功德的果。所以,古人重德行、重虔诚,就是心积了善,善在增长的时候,必然就会感受到自身的福、禄、寿在增长,而且周边的环境也自然表现出不一样的磁场。这份善不但能够施恩于其他人,而且能够恩惠万物万法。善就是正面的光辉,只要有善心,随时随地都是功德,任何时处都成为真正的庄严,成为真正的大义。所以,我们要唯一地依止善心,任何时处就是要坚持这颗善心,一切的修行全是要摄到这一个善心上来。
一定要知道,这里上师已经决定地告诉我们“无此无望他功德”,这是非常决定的口气。如果没有了这个善心,就不要期望他能有什么功德。我们盼着一个人有美好的前程,然而如果心不善的话,他绝对没有什么前途。尽管暂时看起来聪明伶俐,或者显现一段福报,但最终并不会长出功德的花果。
判断一个国家,只要看君王,他的心一旦不善,国家就决定要毁灭。翻阅历朝历代的兴衰史,只要帝王的心是好的,就决定得好报,而且历史必然会记得他的功绩。相反,如果心地不好,虽然或许能暂时显赫一时,但最后终归臭名昭著。再看一个人,即使他看起来再怎么聪明,但如果实际上并没有善心,也绝对不会有什么前途。
在佛法里去看,如果没有善心,那就绝对不会有成就。相反,尽管表面上看起来并不那么聪明,但是善根很淳厚,就决定会成就。阿底峡尊者最重视这一点。有一次尊者手痛,他就把手放在仲敦巴尊者的怀里,说:“请你给我加持一下,因为你有一颗善心。”尊者一直强调心地善良。而且每当尊者见到人,问安时就会问:“你今天生善心了吗?”在任何时处,都是强调心地要善良。
从佛法的业果来衡量,我们要知道,一切的业都根源于意乐。意乐善,一切的行为、果报都会变成善。当下可以体会一下,比如说我当下起了一个善心,之后身心是什么状况?散发出来的气氛是什么样子?处在善心里时,别人的感受如何?自己做事业如何?等等。所以,只要当下是一颗善心,放下自私自利,唯一要为佛法、为众生、为他人着想。只要起这一念,就叫做实义。只要善心启发出来了,一切就都自然往善的方面去了;如果善心被蒙蔽了,一切就都变得恶劣,效果非常不好。
所以,我们时时刻刻要秉持的就是这个内心的庄严。我们的心一旦变坏了,马上就要改正,不能够堕在恶心里。因为那是一切祸患的根源。如果我们的心一直按恶的习性发展,将来就会变成像虎、狼、毒蛇或者恶趣众生那般的境地,因为一切都是唯心所变的。
过去有个妃子,她是不祥之人,一碰到什么东西,那个东西就变得不好。为什么呢?因为她的心不好。心不好,到哪里都会出事。给自身、给团体、给家庭、给社会都会带来不吉祥,带来后患。人最根本的就是这个心。
现在我们做任何事,一定要知道,如果自己的心坏了,那就没有什么庄严可言。无论再怎么会打扮,喷多少法国香水,用多少高级化妆品化妆,都真正庄严不了的。《聊斋》里用“画皮”来表示。一个鬼画了一张美丽的脸皮,但里面毕竟是鬼。这样的话,他所变出来的肯定是各种zai 难和苦厄,我们应该警醒。这个心一坏了,那就完了。在这个社会上有很多人堕落了,然而都是从心坏了开始。任何一个家庭挑起的斗争、矛盾、社会中的事件、国家中的隐患,都是从一个人的坏心开始的。
这个世界总是在正义与邪恶的两极对立当中,而我们的心,在从凡夫没有升到圣位之前,始终都是“人天交战”,那么这个时候,唯一就要秉持善心的庄严。这里上师决定地告诉我们取舍之道,凡是外在的一切伪善都要舍掉,一切损人利己的心全部要舍掉,任何时处都要秉持一颗善心。
明白这一颂,然后推而广之,不断地充实它,拓展它,升华它,那你必然就能成圣成贤了。所以,我们的道路就是善的道路,除此之外没有外在的道。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每个人都是社会人,每天都要和家人、同事等很多人接触,无论何时何处都一定要秉持一颗善良的心,对人和颜悦色,说柔和、亲切、温暖人心的语言,去关怀人、利益人,而不要有损害人的心。无论再迟钝的人,只要你有损害人的心,对方也能感觉得到。不要说人,即使连一只鸟遇到杀气很重的人,也会赶紧飞走。有善心的人,以他善心的感化,连凶猛的动物在他身边也会很温驯。因为动物感觉他非常安全,非常得加持,很喜欢待在这个善人身边。而一起恶心的时候,那种杀伤的电波就已经传出去了。众生一见到,就觉得可怕,吓得赶紧逃走。
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做一个温暖的太阳,温暖这个世界,让我们的热力散发出去,我们要用慈光来波及周围,让任何人跟你接触都觉得很好。你的心里跟任何人接触都要是这样的想法:但愿你和我接触能得到利益,唯一就是希望你好。只要有这样的心,你做任何事都会有功德。就是不做事,仅仅坐在这里也有功德。任何地方只要你存在,就好比冬天寒冷屋子里的钢炉一样,人人都喜欢靠近,因为有温暖。或者你一出现的时候,就会带来祥瑞之光,人人都喜欢在这个祥光里,得受你的加持。你有善心,就能福泽万类,这是事实。
其实,我们跟这个世界是息息相关的。你的一念善心一出来,它就能滋润万物。过去的人都知道,仁慈是生生不息之本,它是天地长养万物的根源,就像阳光、雨露。一切菩萨事业的展开,都是基于他善心的升华。如果连起码的善心的基础都没有,那是绝对无法行持大乘道的,因为大乘道已经把这个善心升华到极致了。
也因此,在菩提心的教法里总会说它是善心之王。这就是从一个善心而起,并把它拓展开来了,它就成菩提心了。而且,这也是行者乃至成佛之间建立无量度生的悲愿,然后建立国土、实现愿海的根源。浩瀚如海的无量菩萨行,都是由一个善心来支撑的。
我们人生在世,要想一想生命的真义。尤其当我们知道自身是佛时就更加明白了,我们要做具有佛格的人。既然是佛,就要做合乎佛格的事。那佛是万德庄严,能够利益安乐无数世界,能够给予众生究竟的安稳快乐,而且能够施展出无量无数的妙方便,就是以同体的慈悲心,视众生为自己,就像我们的左手帮右手那样,没有觉得那是我之外的人。也不必要加任何分别,直接本性中就是要帮一切众生还归佛道。
如果你懂《大学》的话,就会了解“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所讲的道理。“明明德”是明见自己的本性,“亲民”就是会自然地惠及万物,“止于至善”就是让一切众生都彻底觉悟成佛为止。这样,就是善心已经升华到一个圆满的境地了。从这里就可以看到,我们的向上之路,其实就是善心的升华。任何处都要知道,要执持这个善心庄严,它就是根本的庄严,它才是真实的庄严。所以,《维摩诘经》上说:“心净故佛土净,直心是菩萨净土,深心是菩萨净土……”无非说这个善心才是庄严的本源。
为什么说净土会出现万德庄严呢?它无非是这颗善心到了极致的流露。为什么天界就比人类好呢?那是因为由于过去世修集的善业深厚,所以以善业的力量,就出现了更加宽广、优越、胜妙的各种天界果德的相,根源就是来源于善。而四圣法界更加超越有漏善趣,而这个也是更加纯净的善所得的。因为它已经有空性智慧的摄持,使它远离我执的垢染而出现的圣法界。
《金刚经》里说菩萨“远离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修一切善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可见只要用一个离相的智慧来行一切善法,就能得无上菩提。所以这样才知道,任何的功德绝对离不开善。
所谓的“般若为母、方便为父”,“方便”表达的就是善心,没有这个善心成不了佛,善根薄了也不行。
按照这样解释,就是像宗喀巴大师所说的“心善地道亦贤善,心恶地道亦恶劣,一切依赖于自心,故应精勤修善心”。
八字心法——行己、推己、尽己、信己
所谓的善行,我们要从最基本的谈起,这也是最切实的。有了这样一个基础,学什么道就都会成就。那么我们就从《论语》圣人教人的八个字说起,所谓的行己、推己、尽己、信己。
(一)行己
“行己”,就是说我们要有耻,要有惭愧。凡是我们做不到的、行不出来的,都要看到是自己的问题。为什么做不到呢?肯定是我自己的德行不够。任何家庭、事业、待人处事的问题,凡是走不通的,都要反求自己,不能怨天尤人。不能去怪别人、怪社会,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而是归在自身上,我要在自身上努力改过自新。凡是行有不顺,或者不遂心愿的,都要归在自身上找缺点,要纠正自己的过失。这就是我们做人的准则。
(二)推己
“推己”就是“恕”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就是我们要有推己及人的心,凡是我不想要的,就不要加在别人身上,不要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
懂了“推己”这两个字,你就知道怎么行善了。这两个字可以用在你生活、工作、待人接物等方方面面,无论是对亲人、对朋友、对任何一个人、对任何一件事,都能用得上,只要你真有这份心。路就在脚下,就在当下,关键是你要成为一名行者。比如对于自己身边的任何人,都要想“这是不好的事,这是麻烦,我不能加在别人身上”。宁可自己多吃亏,也要把好处让给别人,要把好的奉献给别人,把坏的留给自己。这样来做,就随顺了菩萨道。推广开来,所谓的自轻他重的修法也就从这里开始做起。朗日塘巴尊者的《修心八颂》也是讲利益都给别人,失败归于自己,这叫做自他相换。这种行为的哲理,就在于确认了一切利乐的源泉就是他爱执,一切衰损的根源就是我爱执。这么想通了以后,心就要常常行持“恕”道,这样就时时体贴人、关爱人,也就在培植自己的善根,无量的功德就从这里产生,你会因此变成有德行的人。
这样的“恕”道无非是两个方面,凡是我不想要的,就不能加给别人;凡是我想要的,也应该给别人。凡是伤害人的事、欺负人的事,或者把很多不好的东西扔给别人的事,都要杜绝。什么事都要凭良心来做。人都有良心,从这个“良心”你自然会想,我自己都不愿意受这个苦,怎么能让别人受这个苦呢?我自己不想要的,就不能给别人。然后我喜欢的,别人也喜欢,那我就应当给别人。既然我喜欢、他也喜欢,为什么不给他呢?如果你有这份善心,就会待人如己了。你一定成为真正有福德的人!
那么这个善心怎么来启发呢?只要我们把心的动机转变一下,就会知道自己怎么做了。原先我们一直把这个五蕴的虚假的身认为是自己,所以,自己对自己多好啊!样样事都想让它得利益、得享受,好东西都想给它。现在换过来想一想,我喜欢这个,人家也喜欢这个。小到一个梨、一个苹果,都要想到:我很喜欢吃,他也喜欢吃,我应该让给他吃。像这样一点点来培养善心。
这都是最简单的、近在眼前的事,现在就能做的事。真正来说,你就应该从这里开始修善心。做熟了,你自然会推广、会扩充,以至于任何世间的利益、出世间的功德都能推让于人,从这里就会出现菩萨行,才会有念念为众生着想、任何功德利益都布施给众生的善心。
“己欲立而立人”,就是说先要自己建立起来,要做成一个堂堂正正的人,然后要做成世间和出世间的圣贤,最终要做成佛。所谓的立人,就是指我们自己有这样的心,我对于这天下的每一个众生都愿意一心地把他给立起来、扶植起来、培养起来。这就是“恕”道“推己”的精神。懂了“推己”这两个字,就要在一切处运用它。也就是把对待自己的这份心推到对待任何人上面去,然后扩充它,那就是菩萨道了。这个“己立立人”到了大乘佛道里,指的就是要把一切众生都安立在无上佛果为止。这样你会知道,这是如何把人道的善扩充成佛道的善。
一切世间法和出世间法的功德也都源于这个“推己”。这是真实的善心。今天能开始真正地修“推己”的善心,一旦你在这上面从根本上建立了,就建立了做人的根本。然后就知道在家怎么对待父母兄妹,就不会整天争吵了。好比两兄弟,哥哥要这个财产,弟弟也要,哥哥就想:宁可自己少一点,也要多给弟弟一点,这就是一个最近的推己。
诸如此类的事每个人都常常会遇到,那么你会怎么对待呢?如果你有推己的精神,那大家就觉得你是个亲人,你真是事事为别人着想,真心对别人好,谁都能感觉到。再推广开来,你才会知道大乘菩萨是怎样的一种心,是如何对待众生的,他在事事物物上是如何做的,你就会懂。
现在很多人为什么修不了大乘法呢?因为没有人道的基础,所以在这些方面表现得非常生疏、不熟悉。从小没经过良好的培养和练习,使得我们的心一直在自私自利的方面串习得过深过重。现在,我们要检讨自己是什么样的心,往往不是推己,而成了推人。凡是麻烦的事、不好的东西都推给他人,一味地索取,凡是好的东西都要归我所有,这就不是善心。所以,首先要从这里改起。现在不要好高骛远,你能够改一分,就会有一分进步。
做人的根本就在于这份善心。有了这个善心,无论在家庭、在社会、在哪里,你这个“人”就都能立得起来。如果你自己能够立起来,就能够立人,把别人给立起来、带动起来。所有世法的功德都要从这里运转,更何况佛法是要担负救度全法界众生的重任,那是要何等坚固的菩提心!
(三)尽己
“尽己”,就是永远只尽自己的责任。心态上没有起起伏伏的波动。不是要观待对我好就多做一点,对我不好就少做一点,什么事只问自己该不该做,自己的本份里要不要做,而不问其他。
要知道,因果是建立在自心上的,凡是我们应该做的,就尽力做好,这叫“尽己”。无论何时、何地、做任何事,都是要尽自己的心,而不问其他。尽了心就不亏欠,尽了心就心安理得,尽了心就完成人格,在任何时处都问心无愧。这样就一定修得了佛法,因为你的内心是充实的、是坦然的、是纯善的,在因果、天理、良心各个方面都不亏欠。有这样圆满的德,就能修好佛法。
确实,人的一生如果不做亏心的事,不做占便宜的事,那一生自然会活得心安理得,连鬼神也敬重你。其实人生最大的快乐就是内心没有亏欠。
在任何时处,都要有一个“尽己”的善心。这个“尽己”就在于对心有一个真正的认识,只问自心的耕耘。因果律是决定的,有因就决定有果,所以义所当为,都不会计较,都会去做。这就是深信因果的义理之心。它不是世间人的功利心,即使别人对我不好,我还是要尽心。我们为人谋、为人办事的时候,都是秉着忠诚,这上不能有丝毫缺损。如果人的心没有忠诚,就没有任何实义可言。佛法讲“直心是道场”。心一旦谄曲、虚伪了,就什么好的东西也没有了。心一旦忠诚了,也就是说内在有忠诚之气,那么这个人就一定能站起来,他一定是往上走的。反过来,如果用的是虚伪、狡诈、不诚实的心,那这个人一定会往下堕落。一定要认识到这一点,在任何时处都不能丧失忠诚,丧失忠诚就会沦为禽兽。
而且要“人不知而不愠”,就是说别人不了解我,我也不发牢骚,没什么怨尤,因为修行是自己的事,做什么也是自己的事,任何毁誉都不问,就只是切实地在自心上做好。真能体会到这一点,就真正把握到心要了。这个心要就是“尽己”。如果这样去走,就决定是在增上生的善道上,是一条越做越往上升华的正道。也因此越行越宽广,越做越安乐,越来越坚实。而没有这样的尽己之心,什么事都敷衍了事,浮沉变动,一点不可靠,常常是当面一套背后一套,为人为事不是秉着忠诚之心,而是取巧、贪便宜,忽略责任、义务,那这样都会亏了自己的心。人的良心亏了,就很难积聚善气,这样连人天善趣都很难保住,哪里能成道、成佛呢?所以,世法、佛法的功德都要在善心之上才能建立起来。
如果我们懂得了“尽己”,那么我们就又有了一颗善心。别人都会觉得这个人是好人,什么事都是那么忠心尽责,不管别人怎么看,他都会尽心尽力地做好。不问什么荣誉、讥毁,什么都不顾,认定了这是义所当为的事,就决定会尽心做好。
(四)信己
“信己”,是由深信因果而来的善心,指自己坚信果由因得来,现在只要因上行得正,果就决定得到。有了这个信心,就会坚持道德,遇到任何事也动摇不了你的心念。而现在很多世间人因为没有信己之心,所以就表现得随波逐流,没有固定的操守,这样怎么修得了圣道呢?
我们看世尊因地的菩萨行,由于他相信这一点,所以能够一次又一次地舍生取义,留下了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一般人只看眼前的功利,谁愿意去做?连拔一根毛都不愿意,说是为了别人的利益而舍生,那就更不可能去做了。然而世尊为什么能够做得出来呢?因为他相信成就道德就是生命的大义。如果坚信这一点,就会不顾一切地行持正道。
顺行和逆行的法则
我们也要知道顺行和逆行的法则。对于自己要常常自责,常常要以诚待人。什么叫“顺行”呢?所谓“责己理,顺人情”,这样做就是顺行。凡事都是用理来责备自己,哪一点做得对,哪一点做得不对,严格地检查反省,毫不留情。而对别人,就要顺别人的心。怎么才能顺别人的心,体贴、关怀、照顾别人呢?就是一心为他着想,这样来做,就顺天理、顺人心了,一切因果的道就全顺利地转起来,心态也顺、行为也顺,人和人的心就通起来,里里外外都通起来。这就是“顺行”。这里大家要好好地悟明这个伦理的道,对自己的修身、齐家、待人、办事都会起直接的利益,而且这些都会转成修道的顺缘,对你的修行绝对有好处。现在你照这样试验,肯定有效果。
而反过来,“责人理,顺己情”,就是“倒行”。也就是责备别人时用显微镜去看,你这儿不对、那儿不对,这样一来,天下就没一个好人了。无论到哪里,你都只会批评别人,对待自己则无限地宽容,无论有多少过错都视而不见,无论怎么样都觉得没有问题。这就是“倒行”。到哪里都行不通的,因为原则上已经出了大问题。平常不会做人,就处处有障碍,处处不和,这都是要深入反省的地方。
对待自己要严格,对待别人要宽容。如果不懂这个道理,哪里会有什么善心的内涵呢?全部都是在维护自己、责备别人,无论走到哪里,和任何人相处都矛盾重重。到任何地方,都是看人不顺眼、看事不顺眼,全是不好的。这样肯定就颠倒了。
打个比方你就很清楚。譬如有一个老人到了你面前,什么叫善心呢?如果天天用显微镜看他:这个老腐朽,从头到脚、从里到外这不好那不好!这样还有孝道可言吗?他是老人嘛,自然是身心都衰老了,记忆力又不行,说话吞吞吐吐,行动非常不便。但我们不能指责他说:你的身体不健康,心理又这么古怪;你怎么这么啰嗦、这么烦;你这个老家伙留在世上是多余的,不如早死算了;你看你的脸像个什么样子;看看你连衣服都穿不好,身上又脏又臭!你这样对待一个老人,你会有善心吗?你是在造罪啊!
我们要反过来想,老人有什么苦,尽量顺着他的心。他年老了,要体贴他,他哪里需要帮助就去帮助。要顺人的情,什么叫人的情?人都是想离苦得乐,他有哪些苦,你帮他去承担,帮他来解忧、来离苦;他想得乐,你想办法让他心情愉快,这就叫做孝顺。      
这样一位老人,可能是我们的父亲、母亲、爷爷、奶奶,况且我们也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如何对待自己家的老人,也应该如何对待其他的老人。对于任何一个老人,只要出现在你的世界里,都应该尽孝心去体贴关怀。无论是给他洗脚剃头,还是软言相慰,都是为了让他感到舒心。或者,从方方面面给他世间和出世间的安乐,这样一心去做,就是“顺行”。
举了这个例子,其他举一反三都是这样。对人不要那么苛刻,整天看别人这里不对那里不对,天天觉得这个不好那个不好,这样就没有善心了。你要看自己对别人是否体贴、关怀,人家心上有什么苦闷,有什么需要,你有没有尽量顺他的心来满足他,这是行菩萨道。懂了这个道理,什么孝、悌、忠、信就都懂了。
对自己要常常责备,越自责越好。六祖在《坛经》里说:“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若见他人非,自非却相左。”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真正的修道人,唯一只见自己的过失,不看别人的过失。如果看别人的过失,自己的心已经有问题了!对别人是体贴、爱护的心,一切处要有宽恕别人的心。“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就是这个意思。如果你能这样行持,一直按照顺行去走,一定能做得成圣贤。过去的人都是这样做成了孝子、忠臣,做成了贤妻良母,做成了世间圣贤。然后再把善心推及一切众生,那就会做成菩萨、做成佛。一切圣人都是这样做成的,没有一个例外。
有了做人的基础,善心修得好,那很快就能进入大乘菩萨道。这个时候再修自他平等、自他相换、自轻他重,很快就能修得起来,因为自他平等、自他相换无非是这个“恕”道的发挥。你懂得中国文化,就知道自他平等就是“恕”道。我有怎样的愿望,别人也是一样。推己及人,就叫“恕”道,就叫自他平等,就叫自他相换,就是这样。从这条路走上去,一定会走到圣贤的地位。
倒行的话,确实连人也做不成。因为人当中,比如说忠、孝、仁、义,哪一个字上都得要这样做,不然行不出来。那都是倒行逆施,违背真理的法则,所以只能是越做越坏。一般人搞不清楚,为什么人的心会越来越坏?到哪里去都跟别人合不来!就是因为他的心不好。相反,人做得好,到哪里去跟人都合得来,人家都喜欢他,都觉得他很重要,他如果在的话,这件事会好办,他来了人们就会觉得安慰,能够得到很多利益。这样的人到哪里去,都会产生功德。
我们如果能把刚才说的八个字记住,而且在自身上做出来,那么善心的基本内涵就已经有了。然后把这个扩充开来,就能直接入大乘菩萨道了。所以,这次你能记得这八个字,就有非常大的利益。就是所谓的行己、推己、尽己、信己。
这个工夫非常简易,你一听就懂。并不是说有谁听不懂,或者说要多少文化。只要你真正去做,就一定会有远大的前程。
这样就已经把握了究竟的心要——这颗善心。你能够一直把握住这一点,就得到了它的心要!然后这样去行持,不必要说读过多少书,上过多少研究院,即使到头发白了,也只做成一个老学者。而你是个行者,无论在哪一个行业里,都能做出圣贤来。
这不在于你懂得多少知识,而在于你能不能恒时执持这样一个庄严。没有这一点,其他什么功德也不会有;有了这一点,终究会成就远大的前程。而且因为行持这个,修持佛法决定会成就。古德说“有真儒才有真佛”,就是这个道理。佛门的高僧必定出自世间的忠孝之士。有这样一个善心,然后再接上佛法,修任何法门都决定能获得成就。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智慧如目戒乃足,欲至增上定胜洲,
离则独无行方便,常时并运此二分。

这又是一个极重大的取舍之道。上师如意宝教导我们:凡是有智无戒或有戒无智的情况都应该舍掉。而要取的是一生当中任何时刻,都要“智戒两分联合并运”。平常我们讲到的见行不能脱离、解行要相应、智慧和方便双运等等,也是同一种道理,不同的表述。
智慧也就是正见,它就像眼睛一样指导我们的方向。如果没有智慧的指导,单凭其他行持是没办法到达目的地的。戒如双足,失坏了戒足,则连人天善趣也走不到,就像一个没腿的人那样,无论怎样美好的境地都无法达到。所以,这两样缺一不可。
这就譬喻我们要到达一个非常喜乐的宝洲,需要两个条件:一、要有眼睛,能看清前进的道路;二、要有双脚,能实际前进。而且两者要并运,不能脱离。假使只有眼睛没有脚,光是能看到远方的目的地,却一步也无法前进。就像有些人只有一点慧,没有实行,就只流于口头空谈,只会夸夸其谈一些“高深”理论。如果两眼失明看不见路,只有两只脚,就会落于盲修瞎练。因为自己看不见方向、道路,只是凭着一股劲,那就只能是盲目地行动了。有些人注重持戒,但没有智慧,就大乘来说,从唯识见以上,什么见也没有开,那是根本没办法做到持戒圆满的。
所以,根本不知道路线怎么走,单凭一种盲目的行动怎么可能到达最终的目的地呢?没有智慧的指导,一切就会完全落于无意义了。每一步的前进,必然是眼睛看清了道路,然后指挥着双脚,脚踏实地向前走。同样,任何时候也都要并运智戒这两分,或者见行两分。“见”其实是智慧的体性。“行”就是要有律仪。按照见的指导,把自己的行为规范在法的道路里。别解脱的律仪就是以出离心摄持,以无我慧为中心,以离三界为目的,规范行人身语意的行为。它全部都统摄成解脱的因,由此就入于解脱道。因为缘起律,它是一种定律、铁律,如果你深入认识了缘起,就会有持戒的动力和规范;如果你充分地了解业感缘起,就会自然地把身心纳入到十善业道,进一步还要了解四谛、十二缘起,才能持好别解脱戒。   
再往上,大乘的所有律仪,一定要在大乘见的指导、摄持下才可能行持。所以,起码要有唯识以上的见。一旦了解唯识,就会知道成佛是决定可以的,一切都可以在自心上来修、来感。有了这样的正见,就会知道在自己的身心上应该怎样运转,怎样在自心上转成成佛的因。这时候心心念念都要由世俗菩提心来摄持,之后就可以把过去的种子全部变掉。而甚深见派的修行一定要有中观见,没有中观见是绝对不懂行持的。
所以说到大乘的修行,单以显教来说,在这上一个是阿赖耶缘起,一个是真如缘起。这两个缘起一旦透入了,身心行为都会自然纳入到律仪的规范当中。任何律仪都是源于缘起正见而发起的。从缘起的定律就出现行为上的律令,出现戒的威严。身心自然就随顺缘起而持戒了。
要深入密宗的持戒或行为,就要深入地认识法界缘起,认识七大缘起。不懂法界就不行了。中观见以上是肯定需要的,在这之上还有法身见、大圆满见,没有见解根本不知道在哪个要点上持?为什么要这样持?什么是随顺、什么是违背?就完全跟瞎子一样,一点都不明确,这样怎么可能修证到呢?
所以,要想到达增上生和决定胜的喜乐洲,走每一步都离不开智慧和持戒两分。喜乐洲就是以增上生和决定胜这二者来统摄一切安乐的境地。我们都想离苦得乐,都想达到这种成就、这个果位。然而,如果没有并运智戒两分,那就没办法达到。好比车要有两轮才能前进,鸟要有双翼同时并运,才能展翅高飞。“运”就是运行、运作。智和戒要同时运作起来,不能偏于一端,不然就不会成就。所以要记住:“离则独无行方便,常时并运此二分”。
“离则独无行方便”,就是说如果这两分彼此脱离,单个是没有行道的方法的。前面已经举例了,走路的时候,脚脱离了眼睛,就是盲动,而且一不小心就走到坑里去了。而眼睛脱离了脚,光是用眼睛看,却一步也无法前进。很多人常常是说食数宝,他说得来有这种美味、那种妙食,或者说那是好殊胜的宝山啊,里面有多少种奇珍异宝,他是只会数宝而已,自己没半点受用的份。那为什么呢?因为他光有一种智慧,喜欢谈论,好像也比较了解。但是,由于没有持戒的双脚,所以最终就成了只会说食数宝。就只是空口徒说,几十年也不会有任何进步,最终只沦为一个评论家而已。
因此这里说智和戒两分如果互相脱离了,以单独的一分,绝对不会有行到果地的可能性,没有这种方便的。所以,通过这个例子,稍微一观察就知道,这两个绝对不能脱离。一旦脱离就没有办法修成。
戒是行动,智是认识。行动不能脱离认识,不然就会误入岐途,或者走上一些偏的、邪的、反的、不如理的道,那是必然的结果。你看到哪个盲人,仅仅只有他自己,就能够走到目的地呢?绝对不可能,很多盲人都要依靠一个明眼人带路。否则连前路的方向都看不清楚,只能寸步难行,尽管想走,也走不到。
又有谁看过哪个没脚的人,能够自己顺利走到目的地呢?他光是能看地图,自己也清楚,首先往东走多少里,再拐弯往西走,再如何、如何,他谈得来。但能走得到吗?由于没有脚,怎么能走得到呢?连前进一步都很艰难,更不要说顺利到达目的地了。
如果脚和眼配合,那就没有问题了。每走一步,眼睛都在发出指令:“往左”,然后脚就开始往左。脚往左走到那里的时候,眼睛做指挥官,它又说“向前直走”。这就是正见,它在发号施令。而且还在调整,那边有车避开一点。或者现在有点险情,暂时休息一下,看看情况,我们好像有点问题、有点偏差,要及时调整不能误入歧途。这就是正见时时纠正的作用,它能避免我们误入险途。而且正见在这个过程中也在判断:这里到了什么地方了?好像已经到了第一站,检验一下是不是这一站?看看旁边有没有相应的设施、景观?它去调整、观察、考量,我现在修证到了何种地位?这些都要有正见。
不然的话,根本就看不清,没有证果还自以为证果了。但是有正见的人,心眼明亮,从来不会迷茫,不会误失方向。这相当重要!
刚才我们只是用一个人走路来说,如果在大海里就更加能体会得到,一定要有一个把握方向的指挥,另外还要有一个行进的动力。在辽阔无边的大海里,要想行进到远方,中间如果缺失了其中任何一个方面,那就非常危险。这两个方面是时时都不能离的,如果船舵出现了问题,就只能是在海面上漫无目的地航行;如果动力装置不再运作,就只能在茫茫无际的海面上随风飘荡,这样都不但不能顺利达到彼岸,而且还有可能葬身大海。中间出现什么故障的时候,也一定要指挥来调整。不然的话,航船就会沉下去。
如此就能体会到无论任何处,这个正见都相当重要,它就是指挥官。一切所谓的判定、评审、衡量、决定都要由它来完成,该怎么样做?如何取舍?有没有对?怎么调整?这些全部要靠它。
没有智慧就不行了,处处不能没有智慧。但同时的话也要有实行,不去实行也没办法成就。所以,这个金刚句很深,一定要记住这两句:离则独无行方便,常时并运此二分。
“常时”就是说在修证的路途当中,恒常都要并运智戒两分,并运就是同时运行起来,它们是要联合的。就像我们走路的时候,眼睛和双脚时时都在并运一样。
其实你做任何事情都有这两个东西,没这两个东西就不行了。即使是世间法上要做个什么,也是一定要这两者并行的。比如说炒菜,眼和手要同时并行,眼不是仅仅代表这个肉眼,而是代表我们的心灵,代表智慧,能够见得到,能够作出反应,炒菜的时候是一定要用眼睛看的。手则代表实行,怎么切菜?怎么配料?工序是什么?多放一点油,少放一点盐。第一步怎么做?第二步怎么做?现在有一点焦了,马上怎么调整?菜要炒到什么成色的时候出锅等等。
俗话说:“心灵手巧”,代表这个人就很不错了。心灵表示智慧,手巧表示行动。又说:“眼高手低”。那是什么意思呢?眼高,就是看起来说得很高、很妙。好像他比别人看得深、看得远。但是,动起手来就完了。为什么呢?因为他整天只顾谈论,懒于实行。我现在给你贯通一下就多说一点。
王阳明说“知行合一”,也是这个道理。“知”就表“智”,“行”就表“戒”。知行是要合一的,不能只停留于口头的谈论,必须要实行,把它践行出来。其次,这两分会互相促进。越是行得来,持戒持得好,智慧就越增长。同样,智慧越高深,对行为的把握也就越精微。有些人搞不清楚,就落到一种偏差的相上,自己入于歧途尚且不自知。譬如说,真正对于空性越明了,对业果就越深信,也因此对业果的把握就越微细。所以莲师说:见解要像虚空一样高,取舍要像面粉一样细。上师的金刚句其实也就是这个指示。
所以我们一切时,都要知道智和戒要并运,这样就平衡了。没有持戒的力量来支持的话,是不会发起无漏智慧的。因为你的身心没有统摄在这上进行实际的转换,没有躬行实践,那么你的身心状况是始终不能提升的。
也就是说,见一旦知道了一件事情,马上就要在行动上体现出来,而不只是停留在一种认识上。比如说,我懂了业感缘起,这时候已经知道了善恶业是怎么运作的,同时就要持戒,把自己的身心纳入到律仪当中。这时候身口意严密地按照正见的指挥,一直正确不误、不折不扣地来断恶行善。身口意上哪些是恶?有哪些方面的果报?都一一地摈除掉,非常精严地持戒。有哪些是善?努力地把它们一一践行起来。这就是见摄了行,而在行上体现出来,这就叫实证实行。
如果仅仅只是口头上谈论,无论谈得多好,都只是学者而不是行者。你可以把业感缘起谈得非常圆满,没有丝毫的漏洞,但身心行为上并没有去实行,就没有持戒的精神。这样的话,法就不可能纳入到你的身上去实证。也因此,要到达善趣的乐洲就不可能了。
不用说佛法的事,我们看《感应篇》里说,真正要得一个世间神仙的果位,也必须得累积三千功行。三千功行,就是说你已经懂了《感应篇》,知道了“祸福无门,唯人自招”。懂得了这个道理,这就表示在见上面已经睁开了眼睛,清楚了后那就要实行,一件一件功行切实地去行持。
佛法是更高的,远远高出世间。真正不共的佛法,起码你要得到从轮回中解脱,佛法的要求是超越其他的。这样的话,这两分就更不可少了。刚才说了,正见的根本点是要有缘起的见,在缘起上分的。再进一步的话,就是四谛、十二缘起。真正了解了,完全知道生死的缘起,是怎么样由集感苦的,而且知道解脱的缘起,是怎么样由道证灭的。这时候,十二缘起正见的眼睛一开了,就知道该怎么走,这是确实的。之后,根本不是世间善道的层面,出离心生起来的时候,完全以脱离三界为目的。也因此他的行为、意乐、心念方方面面都已经不一样了。但是,仅仅空谈理论,没有纳入到别解脱律仪的规范当中就不行了。像赵括那样仅仅是纸上谈兵,根本无法战胜敌人,修行人光是口中谈论解脱道该如何走却不实行,也是不可能到达解脱安乐处的。所以,一个中心点就是出离意乐,它是作为支撑一切戒行的根本。
而真实的出离心,则来自于你对苦谛的正见,对四谛、十二缘起的正见。之后,你一切身口意的行为,持戒的要点就是不要沾染三界业果的因缘,要从中脱离,之后你就能非常认真地持别解脱戒了。能这样去持戒,就说明你的行为已经入了解脱道,然后,就能够走到决定胜的解脱宝洲。
之后,必须要有更深的大乘见,起码要懂阿赖耶缘起和真如缘起。这个时候你会确立成佛的志愿,会发愿普度众生。有这样一个誓愿力摄持,才进入了菩萨律仪。菩萨三种律仪:摄律仪戒、摄善法戒和饶益有情戒。完全以菩提心摄持,最后要断一切恶、行一切善、度一切众生。这是菩萨的誓愿,任何处都不能失去的。
这时候,你才进入更庄严的菩萨行。以这个决定会走到成佛的宝洲,三世诸佛都是受持菩萨戒而成佛的。金刚乘就更不用说了,就本宗来说,起码要有大等净的见解,能够完全信受等净无二。之后,一切行为就纳入到这上面,这样才有速疾成佛的道。之后,在正见的摄持下,自身完全抉择清楚了,就会善加如理地持守金刚乘的律仪,然后你就会到达佛果。
这样我们就明白这两者是不能脱离的,在闻思修的进程中,首先为什么不能缺少闻思呢?就是先要透过闻思来在自心上开出正见。否则的话,就没办法纳入实行。停留在一种口头谈论、辩论、理论,这是远远不够的,那样只会变成一个学者。得了正见以后就要开始持戒、实行。正见是我们已经了解了这个缘起,知道了这个路线。持戒,就表示我们贯彻在自己一切身口意的行为上,按照律仪行持。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这样的话,佛法才能够完全贯彻在自心上。这个行道不是走什么外在的路,而是唯一先在自心上开出正见,之后要在自身上受取三乘律仪,并且以见行联合的方式来走。这就是大恩大德的上师给我们指明了一生修行的路。这一颂要好好记住。
(这个话题展开来,包括了菩提道一切的修行要点。在见和行两分当中,以下再着重讲解“正见是修行的眼目”这个要点。戒的方面内涵太广,留待以后,有时间、有因缘再作专题论述。)

正见是修行的眼目

修行的任务,就是让无明系统的十二因缘完全改变路线,使它成为一个明行系统。前者是以我执无明作为轮回业感的自性,后者是以明行为首。就是你要从流转走向还灭,这必须从第一个环节开始转变,之后一环一环也就反方向走了。
我们修行的目的就是解脱和成佛。如何达到呢?这就要以修行为起点,修行又是以明行为首。之所以流入轮回就是一个无明,不认识诸法的真相,也因此起了各种各样颠倒的造业,而熏成了业识。之后,因因果果辗转不断。
你要从这里反转过来,就必须在最初的点上把无明转成明。之后随顺正见,在正见的指导下转变行为。往后的一系列,都是从轮回中还灭,趣向解脱、成佛。所以修行以明行为首要。
这个明行不是立即就能得到的,首先必须在闻慧、思慧上努力而得到一个结晶品,这就是所谓的正见。也就是真实见到了诸法的体性,从此不再愚昧。
过去把世俗中的法,看成是常、乐、有我等等,这些都是颠倒。也因此起各种妄执,由此起惑造业、流转生死。现在要反转过来,就是要转过去的颠倒见。
闻思就是从认识上下手,闻思要达到一个成果,要努力得到一个结晶品。初步只是做准备工作,不一定得到结晶品。经过几十次的努力,最终心中就会结晶,这时就叫得了定解。就是说,对于诸法的体性,得到了确定的认识,心里没有了疑惑。这可以叫做一种正见,是见到了诸法的真相。当然这只是属于闻思层次上的认识。
这事不难也不易。你不要以为它容易,因为这根本不是普通泛泛学佛、道听途说,没有心领神会的人所能得到的,所以说不易。你不是非常认真,你不是下一番苦功,不是把这个教法文句,听闻之后受持在心里,然后运用思维反复地抉择,也不可能得到。
但是会很难吗?也不难。只要你努力,决定会实现。这不是说只有佛菩萨再来才能得到,而是我们这样地地道道的凡夫,经过一番努力也就可以得到的。
闻思的事情主要是对凡夫说的,所以也不是比登天还难,久经艰难困苦、皓首穷经、百劫修炼才能得到。只要你花上多年功夫,就会逐渐取得各个层面的正见。但我说的多年功夫,是实际做功夫,不是花拳绣腿。这必须经一番勤苦,坚持不懈,不然就得不到这个结晶品。浅浅地认识一点,得少为足,而放弃了长期的努力,它也不可能由一次次的加深、确定而结晶成正见的。
一旦得了正见,你的修行一面能够转变无明系统的法,一面能够领起一条相续不断的明行道的法,也就是步入了一条新道路。以正见为中心,它就能领导你的身口意转入解脱道和菩提道的修行。这样在见解上已经发生根本性的转变,过去的邪见已经一扫而尽,真正从你心中排出去了。但对今天的人来说,这个工作还是较难,因为我们现在受熏、受染污的情况非常严重。
其实很多人从来不检查自己的内心深处,有多少还是从前的见解在起作用。之所以排不出去,就是你在闻思上不得力,正见的力量没有起来。或者严格来说,其实还没有真正开发出正见。也因此内在的见解系统并没有变过,行为上也就不会改变。即使口头上谈得有多高深玄妙,可是一落在实际的心态、行为上,却发现没有多少转变,这证明只是一种口头的说法,甚至只是鹦鹉学舌,要么就只是一种很肤浅的记忆、重复,而内心深处的见解系统并没有真正瓦解掉。
那么,怎么来瓦解它呢?只有你引入清净的教法,然后不断对治自己心中各种坚固见解的习气。我们内心有很多根深蒂固的见解,很多人还不认识。其实在世间的思想里面串习了很久,自己心里很多都是科学论、享乐论、自我主义的见解。口里说的那两句佛法是很表面的,内心深处的东西却很坚固。但是人往往没有自知之明。这样的话,根本没有实行见解的转变,也因此连修行的起点都没踏上去。
修行的起点就是,你一旦得了正见,它就开始转了,因为引领一切行为的见解已经变掉了。因此就会转掉过去无明系统的法,也就是过去你的思想整个一套,就开始变了。然后你走向一条新的修行之路。它就能领起一条相续不断明行道的法。此后,随顺着正见,不断趣向解脱和成佛。
所以这样一种自性,它就是道。一个修行的自性,它的根本处,就是定解或者正见。
常常见到初业者没有一个正见,作为他一切佛事的中心思想。所以一碰到什么事情,马上就退堕下来。或者只是一种日常很肤浅、泛泛的修行。把修行当成另案办理。好像今天大多数时间,都要忙我日常生活、工作、各种的世俗事情,到了最后来一个另案办理,就是在半小时、一小时里面,像例行公事一样完成任务。他的修行没有贯彻到一切时处,就是因为没有正见。
这样就成了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时间,全部都在世俗的心态、行为里面。然后偶尔记得说,我今天还有一个任务要完成,这就是另案办理。要做一些佛事活动,做完拉倒,而其他一切家庭、社会的活动,还是完全按照世俗的见解来实行。这种人根本没得到修行的自性。也就是说,他根本没有掌握修行的内涵。纵然一百年按照老套路来做,他的修行终究不会成一个片段,也就没有希望完成菩提大道。
所以正见极其重要,这又要求闻思必须到量。现在很多人只达到百分之十或者二十、三十,必须再加三倍、五倍的功夫才行。因为检查的时候,根本就没有好好去做。所以很多年过来,没发现在见解上发生过根本性的变化。这上面没有转变,行为怎么可能变得了呢?
所以没办法纳入到日常生活一切处,指引着心和道相应,就因为没有强大的正见的摄持力量。如果你有强大的正见,就能够控制住心,能够领得起你的心,时时处处按照正见的指导来行持。也因此很多人修行只是成了一小片,而且流于形式。日常大多数时间,是随着过去根深蒂固的见解在运转,这样就很可怕了。实际的情况成了还是念念不断地随着不正的知见在运转。这样能有多少修行?又能期望什么?并不能把一套无明系统的东西,说成是菩提道的修行。
两者一比较的话,一个力量极其微弱,没多少内涵,另一个是念念不断、非常强猛地起惑造业,而且不断地在加深。这里要十分警觉:如果有这样的情况,那就要切实地反省自身,努力开出正见来。
有了正见,才在转识成智的正道上,有一个主脑来推动、来检查、来考验、来完成。也就是,以正见作为总指挥,一旦有了它,就像开车有了司机,又像军队有了将领,它能指挥这一切往正规的轨道上走。并且由它来推动这一切修行,来检查一切修行,来考验一切修行,来完成一切修行。
如果没有这个正见,结局就很明显了,每个人都是受着宿生业力的支配。无明系统无非是八种识,我们去检查的话,第六意识的思虑、第七识的执持、前五识的计度分别,都是随着宿世主要的习气来行持,很少有不被轮回的业流所漂动,所以终究没有转识成智的希望。
现在在意识领域里,因为我们熏习圣法的闻思慧,要另外培养出一个新种子的正见。虽然在当前的凡夫位,还不能立即转识成智,但已经有一种不落凡响的特质,它就具有移花接木的妙用。
也就是说,把佛菩萨的真实教授、清净正法,接在我们的心上,然后它会焕发出一片新机。我们过去随着老根子,不断地发芽、生枝、开花、结果,枝枝蔓蔓一大串全是轮回系统的法,非常可怕。所以,现在要把真实教授纳入你心中,然后通过闻思,在里面不断地研磨,从中提炼出结晶品,就是所谓的定解或正见。有了这个之后,就能起到移花接木的效果。从此,心中就有了新的种性。它会把过去那些腐败的枝叶花果清除掉,从而焕发出新的生机。这就是生命开始在转换。我们叫它“法身慧命”。
你不经过这番转换,虽然披着光鲜的外衣,但内心还是过去那一套系统,这样的话,终究是自欺欺人。无论口里说得怎么样,里面还是那一套,最终不解脱、不成佛能怪谁呢?所以现在就应当明确这件事。
一旦引生了正见,它指挥一切心所是极有力量的。然后它就代替了八识田里各种不同的宿生习气综合凑成的见分的职务。
所谓的见分,也是因缘生的,过去生以来有各种染污习气,它们综合拼凑成了一个见分。现在一举拿下这个贼头子,取而代之。从此之后,正见居于统治地位。之后,就转成明行系统的见分了。
粗略地说,比方小乘八正道的正见,这是基础的正见。也就是说,它能够分别善恶业果,能知道什么是烦恼的因,而且能够取对治这个烦恼的道。这种正见引起来了,就会步入修行。然后,指挥着他的一切思维、语言、业行、生活等方方面面。其他的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都是以正见为根本。换句话说,有了正见这个根本,就使得你的一切思维、语言、业行、谋生、精进、念力、禅定,全部转到如理的方向,不会入于邪道,不会入恶趣的道或生死的道,而这些全部依靠正见来掌控。
没有正见的话,怎么管得住呢?各个方面都会偏入到各种世间的道、恶趣的道。即使你说一些冠冕堂皇的话,但内在完全是世间的心,念念耽著五欲、耽著享受,或者自私自利。这整个系统完全是生死轮回的系统。
所以说,见不正的话,其他七个都不正。见一旦正了,其他七个都随之而正。所以,正见是我们内心的指挥官。
更细的说,抉择法理上的法性、法相,或者辨明证量的深浅和真伪,或者涅槃当中属于有余、无余、无住哪一种等等,怎么认定这些方面呢?无不是以正见为根本,没有正见就分不清这些。
进一层来说,正见一旦起来,就能扫除一切邪见。就像人正气足的时候,邪气就没办法侵入。正见一旦坚固起来,相反的邪见就会被摧毁掉,再也起不了作用。如果正见不坚固,有意无意就会在这些不正见里面运转,然后就被它驱使着造作各种不正的业行。
在正见里,关键的一个是无我见,这个一起来就能排除身见,不会入外道。身见就是萨迦耶见,外道多数是执著身见,他就执著这个身体、这个五蕴,想在这上面求得长生、无病、轻安等等,然后修外道的定功,但终究不能超越自我,所以不得解脱。因为他执著有个“我”,没看清是无我,所以是背道而驰。尽管修定功,也只是压伏烦恼,根本不能解脱。
至于一些崇拜火、祭祀水、学习各种鸡狗的行为、行持各种邪戒或者涂灰等的戒禁取见,正见行者根本不会去做。其他的邪见、见取见、边见等等,都要以正见作为修行的自性来加以除灭。
在十根本烦恼里面,前五个叫五钝使,后五个叫五利使。后五个是见烦恼,它是很利的。它一起来,以它的力量就会使各种贪嗔痴等的烦恼发起。所以,这五个不正见是修行的大障碍。你一旦起了正见,这五个不正见就根本起不了作用。
再说,有正见能发起真实的菩提心,正见是发菩提心的主要动力。具备了正见,你就知道众生和我是同体的,就不会去讲什么亲仇、亲疏,都一律用菩提心周遍地贯通。如果你不明白众生与我是同体,那么对仇人不太容易以慈悲心对待。胜解上深一层,越往深处走就越容易。一旦知道众生与自己同体,面前的这个仇人只是个表面现象,这样发同体悲心就很容易。
而且具备正见之后,知道一切众生曾经都做过我的父母,都是有恩有缘,在这个正理上建立,一定能发起菩提心,不是只口里念念菩提心偈而已。
而且以正见为修行自性,容易发起大悲心。具有正见的人就知道轮回不虚,业果唯苦,四谛是无欺的真理。这几个一旦懂了,就很容易发出离心,不带丝毫勉强的。只要你心里真正认可了这些,用闻思慧通透了这一切义理,一一都体认到它的自性,那么你的出离心一经修习就容易生起。
然后真正发起有情缘悲、法缘悲,也是因为你有正见。见到众生都在轮回大苦海里上下漂转,就会发起生缘悲。知道众生实际没有我,在现相当中,只不过是惑业苦的一种流转相,这时就很容易跟法缘悲相应。进一步认识到,一切的人和法都不可得,也容易相应无缘悲。这一切都要在正见上才能纳入修行,没有正见,光是徒口诵文句是不行的。
至于无缘悲,尤其需要中观正见,才能生起胜义大悲。同体大悲,就是同这法性、空性的体,而这个体如果没有正见,是不容易了解的。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少为父母所自在,壮为上司所自在,
老为儿孙所自在,愚无自在甚苦恼,
是以常当具自在,如同善财常啼传,
希慕依师及教授,恒依无怯之勇毅。

这一段是教导我们要恒时希求依止师长和教授,舍弃一切世间琐事,一心求法。
为什么要这样做呢?首先看愚人是什么状况,他完全被种种非法的因缘所困,导致一生都落在苦恼里,这就是在道路的抉择上出现了错误。作为一个人,首先他需要发起求法的心,这样才能摆脱世间的因缘,然后把身心全部纳入菩提道里,成就大义。不然的话,肯定是被宿世的业力所牵,毫无自在。这里面是要通过愿力来排除一些障碍。
一般的俗人都是这样空过一生。少小的时候被父母所自在,就是一切都跟随父母转。自己在没成年、无法独立的时候,都要依靠父母。一般来说,自身没有修法的因缘,完全是一种受限制的情况。今天来看,在成年之前要读十多年的书,都是在学习世间的知识、语言、技艺,混杂很多错乱的知见。所以,在这一段时间里完全没有修法的自在,几乎都落在非法当中。
等长大成年,步入社会,人人都要求职谋生,就被领导、老板所自在,很多时间都浪费了。这是不得已的事,因为你既然已经落在世俗的因缘里,要成家立业、养子女,这时候人就像牛马一样,每天都是随着业力的牵引而劳于奔波,正如俗话所说的“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这样的话,多少光阴都在这当中虚度了。自己想修法没有自在,一直都被上面的人左右,必须得完成这些工作。
不知不觉很快就年老了,膝下有了儿孙,又被儿孙所自在。整天为儿女操心,带儿又带孙,为他们做牛马,时间匆匆流逝,很快一生就完了。
所以,愚人一旦陷在这世间的业网里,就根本没有自在。被各种琐事缠绕,有一波又一波的因缘,使你一再陷入到尘世的迷网中。
以这个原因,首先我们要恒时具有修法的自在,也就是每个人要有一种至心求法的愿力,这样你才能排除万难,才能获得修法的身心的自在。所以,上师教导我们常常要有修法的自在。这样的话,我们依靠这如意宝般的所依身,就能一心地用它来成就佛法。这是最重要的。
也因此,就应该效仿善财童子和常啼菩萨,一心地希求依止善知识以及善知识所传的极珍贵的教授。在这个过程中,要恒依无怯弱的坚勇之心,没有退缩、退怯,而是坚固勇决。在这期间也要不畏惧求法的艰难和身心上的劳累困苦。总之,就是其他什么都不想,就是一心求法,一心执持宝贵的佛法,如法地精修,这样才不枉费一世人身。

浊时命促疾病多,种种恶缘风遍吹,
难穷教理网边际,当以诀要调自心。

这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取舍。这里要取的就是要用诀来调自心。原因就是前三句说的,由于现在已经到了一个五浊炽盛的时代,人的寿命非常短促,疾病又很多,各种内外的恶缘像狂风一样到处肆虐地吹,处处都碰得到。在这种情况下,你要想完全、彻底地穷尽教理网的边际,这是很困难的。因为考虑到时间短、身体差,各种恶缘的风都会干扰,在这种情况下,关键就是要用窍诀的要点来调伏自己的心。这就是关键了。
为什么要这样呢?这都是根据时代的状况而做的决定,没有千篇一律、固定性的做法。关键就要看当时是什么条件,才来决定走一条什么样的路。因为就现在我们的观察来说,也确实如此。
大家可以算算,比如说平均能活到七十岁,那么前面去掉三十年(幼年无法修行,少年、青年要为了生存而打拼,普遍来说,人到了三十岁就可以完全自立了),后面再去掉十年(年老体弱,诸根衰退,生活尚且不能自理,更何况好好修行),剩下的中间三十年,又去掉睡眠、吃饭、各种应酬、交往等等琐事,余下的时间不超过两三年,在这当中又会受到各种干扰。就目前自身来衡量,比如说自我检察:自己在三年当中到底有多少进步?这时候你就发现修法的时间很少,而且波动性很大。比如说我只有一百块钱,我该怎么用?你就要有个打算,要用在一个非常有效率的地方,这才合理。
同样,我们在现实很短暂的一段时期里,肯定处在各种恶缘业风的吹荡当中,会时时受到自身的业力、外界共业的感染以及各种活动、言论、人事交往等的干扰。人在没遇到境缘的时候,认为面前一帆风顺,什么障碍都没有,但其实在每个人身上都具体出现了非常多的事。
既然如此,在人生这段极为有限的修法时间里,应该如何来运用呢?那就是要用“诀要”。也就是说,在修道的过程中,我们首先要把根本的几大要诀把握住,之后就要调伏自心,一心在心上去走。如果你要走“穷尽教理网边际”的路,那是非常困难的。因为所知法无量无边,即使很有耐心和毅力一步一步地读下去,也很难达到边际。但如果把握住了几大要点,就马上用在自心上实修,时时处处不离开它,那一定能在身心上深入修行、甚至透脱。一旦得了根本就不怕了,就有力量了。再开后得智,所谓的“智慧如海”也并不困难。
把握了要点之后,要直接在心上走,时时用这个要点。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要点简短、简要、好把握、好实行,一拿来就能用得上,不是很多。如果太多了,你心里根本就没办法把握。学到的很多,但是用的时候,肯定只有几大要点放在自己心上用。贵在它简要、有效,而且容易实行。通过这个方式,即使在浊世里面,你也能修行成就。
太多了行不通,对今天的修行人来说不适合,因为他非常繁忙,每天没有多少时间。而且由于因缘牵引的力量很大,所以你的心一下子就溜了,你会把不住。如果有了要点,你就会一直抓住这个要点,在心上去修,就容易见效,不会散漫无归。
所以,这里法王的教导就是用诀要来调自心,不要在外面炫耀佛法的知识。外道的知识也是无量无边的,世间五花八门的科学也不断推陈出新,都是人的分别念想出来的(有的完全是错的,有的相对而言有一些合理处,但跟求解脱关系不大。而且对初修的人来说,把心思多用在这上面,也是舍本逐末)。内道里面有各种各样的辩论,很多都是宗派之间的辩论。实际上,对你自身的修行来说,并没有太大关系。
知识非常多,但我们的精力非常有限,现在你看起来好像无限长远,等到过了四十,就会觉得自己日薄西山了,盛年已过,要赶紧收拾包袱做回家的打算了。人生很短暂,并不像我们想像的那样长。我们的想像力非常丰富,觉得未来无限长远。但现实的状况就像法王讲的这三句话:“浊世命促疾病多,种种恶缘风遍吹,难穷教理网边际……”因此需要的是什么呢?就是以诀要调伏自心。闻思慧要取得几个关键点,取到了之后,就要用在自己心上来调伏自心,不然这个法就没有效果。而诀要则是简要的、有效的、能切实用在身心上的,要修持这样的窍诀。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三、总结要义

总之行道随作何,念与正知谨制心,
常为自心之善师,一切所作当具义。

总体来说,所谓的取舍之道,当然有无量无边,行者应当举一反十,甚至更多。上面上师是交待了几个重要的问题。而具体碰到事情如何处理呢?就用这一颂做出总的指点。
总而言之,你在行道的过程中,无论做什么,需要的是念、正知、不放逸这三个善心所来制伏自心。然后,常常当自己的老师,一切所作都让它具有实义。
这一颂就是总的开示取舍之道。如果你能把这一颂谨记在心,它就能时时刻刻指导你在任何行为里都善加把握,都是在取实义、取心要。
就好比虽然我们开始讲了一下开车的要则,最后就要说无论你走哪一条路,无论你在哪一条路上开,你都一定要用正念、正知、不放逸三个心好好地调控好车的方向。总而言之,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你要当自己的老师,自己要会判断、抉择。这个时候,反正一切所作你都要走正路,都要让它具义,不要让它落在无义、邪义等当中。这就是总的宣说,懂了这一条之后,就要处处去运用,无论是生活,还是修行各方面都会碰到各种事情,这时候要做的就是贯彻这四句教言。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一切行为的依据就是你的心,所以取舍之道就在心上,要把握住心。一切路都是心在走,一切业都是心在造,一切果也都是心在感,所以唯一就是要治理好自心。
怎么来治理呢?就是通常说的三个善心所:一、念,二、正知,三、不放逸。念,就是明记,时时记得正法的要求;正知,就是能够恒时觉察到自己身口意所作所为的状况(你的身体在干什么,口里在说什么,心里在想什么,要觉知到当下业行的状况),心里清清楚楚地觉知到,这就叫正知;不放逸,就是不让自己的心放任、逸荡在五欲的尘境里,像野马一样毫无管束,就是心直接能够控制住心,不让它荡逸在非法的境里。这三个一起来,心就会被管制得很好。
首先要起念心所,心里能够很清醒地记得法的要求,能明记不忘,在什么时处这样做才是如法的,那样做是非法的,对各种学处心里都记得清清楚楚。其次就是正知心所,直接看到自己身口意的状况,一点不迷糊。这样的话,你的身心有哪点不对头,马上就能调整。再次就是用不放逸的缰绳拴住你的心,不让它越轨。这样的话,你的心就调伏好了。
这就好比一个司机首先是正念,就是心里记得住交通规则、开车的方法;其次就是正知,他知道自己目前驾驶的状况;再次是不放逸,他在开车的过程中,不能开小差,心不能荡逸在别的地方。这样的话,他就管住了心。
“常为自心之善师,一切所作当具义”是总的结束语,“常”就是一切时处,自己做自己很好的老师,也就是自己当时就清楚自己应该怎么做。任何事情都是你的心在做,因此你要当你心的老师来指挥它。你的心是需要用智慧来调控的,须按般若来摄持。如果你没有当自己心的好老师,那心就会像狂野的孩子一样,它会胡作非为。需要你用智慧来摄持它,有了智慧,心的妙用就起来了,它就知道方方面面该怎么才能把事情做好。
所以,我们心里是两方面,有的时候忽然一念就陷入无明,也有的时候有智慧觉照,这就是迷和觉的两种状态,也就是须要修的地方。假如我们的心成了无明的奴仆,那它就会做得一塌糊涂。而如果这时自心的觉照起来了,那就会像六祖说的“弟子内心常生智慧”那样,也就是他心里智慧的光出来了,他能够知道怎么来处理、怎么来完成、怎么来做,心里有一个智慧,这就叫“自心的善师”。这个智慧一起来了,你自己的心就会知道,你自己的智慧充当老师,就直接用你的心不断去完成利人利己的各种事业。所以,心如果没有用好,它就是生死的贼子;心用好了,它就成了完成一切事业的妙用。
在这样做了自心的善师以后,“一切所作当具义”。那么无论你做什么、说什么、想什么,都要让它具义,就是要让它有真实的义利。什么叫善行?就是做对别人、对自己有真实利益的事。这叫“一切所作当具义”。这一句话就把取舍的要点讲完了。任何时处你看到这样做是有义利的,就可以去做;相反,有损害的,就不能去做。或者这样做是顺因果律的,顺天理、顺良心的,就可以去做;而如果是违背因果律的,是违逆天理、良心的,就不能去做。
所以“具义”,就是指你只要顺了缘起的法则,就会产生现前和究竟的种种义利。我们去做,就是妙智慧在启用。这样做的话,都是好的,都是增上的、有意义的,那就应该去做。如果是违背因果律的,完全是导致各种过患、苦恼、引生出各种恶趣、生死果报的、损害自他的,那就绝对不做。
所以,这里要依靠的就是内在简择的智慧,时时在行为的当头上把关。由它来指挥你的心,这个心它是一个幻用,由这个心发挥出来,它就表现出身口意业,要完成一种事业。在根子上,就是要常做自心的善师,要有般若。般若慧光一起,就起了心的妙用。然后驱使着身口意,在世法出世法中圆融无碍,能够把它做得非常好。这样的话,你的所作所为就都有很妙的义利,你就是一个已经得到取舍之道心要的人了。
这样发展开来,在这一生当中,你会遇到无数事情,都是需要通过这些要点来完成的。就像孔子说的“举一隅而反三”,不“反三”就不是可教之材。因为没办法把这个“三”完全给你说完,要点知道了,自己能够在一切处运用,你就越来越能把握取舍之道了。

聪慧求脱丹增师,劝请如是而撰述,翁随童至歌舞场,自疲成他耻笑因。然而学子初相识,为满其愿久相处,五台圣境净刹中,胡乱人口胡乱言!

这是法王写的后跋,以交待写本文的缘起和动机。
大意是:聪慧的、希求解脱的丹增嘉措,他劝请我按照这样来撰述。我这个老翁就随着这个孩子来到歌舞场,唱歌、跳舞,把自己搞得很疲劳,也成了别人耻笑的因。因为这是初相识的学子,为了满足他的心愿,而且为了往后长久地相处,我也就在五台圣境清净刹土里,从一个胡乱人的口中说出以上这番胡乱的言语。当然,这是上师幽默的话,其实整篇教言是从法王智慧中任运显出,极为珍贵。我们应当视为珍宝,一心执持。

阿旺罗珠聪美撰。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