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义 慧律法师

【解】一切金口。通名为经。对上五字。是通别合为题也。教行理三。各论通别。广如台藏所明。】我看这没有几个听得懂,这句话听得懂的举手,你都知道这句话在讲什么的举手,看得懂就奇怪了,你就可以当法师了,真的,讲这个真的很深奥,简单几个字,实在讲道理是很简单,但是因为文言文搞不懂,我们看这个解释:

【讲】金口。指佛口为金口。】佛讲的叫做金口,【以佛全体】全体就是全身,全体,佛的全身,就是【阎浮檀金之故。】阎浮檀金翻译成中文叫做紫金色,紫金色就是紫色,紫得发金,意思是说佛的全身是紫金色的,很好看,所以叫做金口。【一切佛亲口所说。通名为经。】只要佛讲的全都是经。【经字是通题。】大家都通用的。【对上】对上面,【“佛】一字,【说】一字,【阿】一字,【弥】一字,【陀】一字,【”】总共【五字】佛说阿弥陀这五个字叫做【别题。】经就是通题,所以【是通别合为一题。】别题就是佛说阿弥陀,通题就是经,叫做通别合为一题,对上就是佛说阿弥陀五个字,是通别合为一题。【教行理三。各论】教也有【通别。】行也有通别,理也有通别,什么叫做教通别呢?【今佛说阿弥陀经。经中所诠。】所诠就是所解释,经中所讲的这个【信愿持名之教。与诸经不同。为教别。同名为经。故教通。】意思是说《阿弥陀经》,《佛说阿弥陀经》,什么叫做教的别跟通呢?教的别就是说这本经是教人如何信,如何念佛,如何发愿,跟别本经不同,这叫做别,教别,但是全都是经叫做通,这就是说教,第一个字教,再来讲行的通跟别,行是什么不同的行呢?【依教所起之行。非观想观像二种。乃是持名之行。】持名念佛,这跟别经不同,跟人家不同,【故行别。】行别就是他如何修行跟别人不同。【同归极乐。故行通。】修行是全都一样要到极乐世界的,但是持名念佛这是跟别人不同,叫做行别,行别。【依行所契之理。】依行所契之理,【有唯心四土。一凡圣同居土。二方便有余土。三实报庄严土。四常寂光净土。四土差别。故理别。四土不出唯心。故理通。】现在一一来解释:现在讲依行所契之理,有唯心四土,唯心四土:第一、凡圣同居土,什么叫做凡圣同居土?凡夫念佛不能达到一心不乱,不能嗀理一心不乱,事一心不乱,还有一些业,但是他能在临命终念十念,乃对呼吸,乃至暂时的一心不乱,咦!佛陀把化接引往生极乐世界,凡夫往生,好!所以来到这个极乐世界他也是凡夫,还没有断惑,凡夫,圣人就是佛、菩萨来讲经给这些凡夫听,所以第一叫做凡圣同居土,凡圣同居土就是凡夫念佛他还没有断惑,还没有断惑,他来到极乐世界,只能在凡圣同居土而已,所以凡圣同居土还有九品莲花,其实不只九品,九乘九,八十一,八十一乘九,729,729乘9,一直算下去,所以凡圣同居土说九品莲花也是方便,四土里面方便有余土也有九品,实报庄严土也有九品,常寂光净土,常寂光净土就是一片的光明,没有分什么品,所以说凡圣同居土它有权实二土,权实二众,权巧住在凡圣同居土的,这是佛菩萨,是方便,方便来住在凡圣同居土,若凡夫是实实在在在凡圣同居土,见思惑不断,见思二惑不断,确确实实住在凡圣同居土,若权巧方便住在凡圣同居土是诸佛菩萨,比如说我们到极乐世界有看到阿弥陀佛,看到观世音菩萨,那是什么原因呢?那就是因为他方便示现给我们看,其实我们看到的是佛方便慈悲,让我们看到比较小尊的,极乐世界分成四个地方,四个地方,它有莲花池,四土里面有莲花池,第一就是凡圣同居土,我们一般往生都到这个地方。第二、方便有余土,就是断了我执,法执还留着,所以方便,只断我执,没有断法执,还方便留着法执慢慢地断,所以来到这里他也是念佛,就是我们这个娑婆世界明心见性的人,要不然就是断见思惑证阿罗汉的人,他发意要往生极乐世界,他没到凡圣同居土,他一下子就到方便有余土,方便有余土就是断见、思二惑,证到阿罗汉果,发愿要到极乐世界,他一下就入方便有余土,方便就是留这个法执还没断,方便断惑,暂时住在方便有余土,方便有余土分作权跟实,权巧住在方便有余土的就是佛跟大菩萨,佛、菩萨,实实在在住在方便有余土就是这些罗汉,声闻、罗汉,方便有余土就没有凡夫,他是完全断惑,断了我执,断这个见、思二惑,他只要有办法来到这个方便有余土,那个时候就没有凡夫,但是方便有余土分作两个,权巧住在方便有余土的是佛跟大菩萨,实实在在住在方便有余土的就是二乘,二乘人,声闻跟缘觉。第三实报庄严土,这是报身,报身。第三、实报庄严土,惟有菩萨才能住在这个地方,惟有菩萨才能住在这个地方,比如说我们在这个地方,也断掉我执,也见到本性,见到法身,也度无量无边的众生,这种人念佛一去就到实报庄严土,他不但证到果位,又度无量的众生,所以他一去就到实报庄严土,实报庄严土唯有菩萨在住,但是实报庄严土又分作大菩萨跟小菩萨,所以实报庄严土有分作权跟实的地方,权,权巧方便,住在实报庄严土的就是佛跟大菩萨,就是等觉菩萨,方便权巧住在实报庄严土,佛跟十地菩萨,等觉菩萨,实在是大菩萨,权巧方便住在实报庄严土,若实报庄严土就是这些菩萨度无量的众生才去,信、住、行、向,地,初地、二地、三地、四地、五地、六地、七地、八地到九地,九地菩萨全都是权巧,住在实报庄严土,权巧住在实报庄严土,所以实报庄严土惟有菩萨,惟有菩萨,我们没有办法,我们根本没有办法,我们完全没有办法,实报庄严土,所以佛他来到实报庄严土,这是权,权巧。第四、常寂光净土,权实刚好颠倒,常寂光净土是什么东西呢?唯佛一人,实在讲常寂光净土就是一片光明,因为它是理体,它是一个佛的法身,但是它无法形容,只有安插一个常寂光净土,我们说它是一个土,其实一无所有,里面一无所有你要讲什么,一片光明,你又没有办法讲,那只好讲常寂光净土,这是理性的东西你要怎么讲,是智慧跟理性的一个土,一个理性跟一个智慧的土,他怎么有什么身不身,怎么有什么土不土,所以它就无法形容,所以只有讲常寂光净土,所以常寂光净土也是权巧跟实,权巧我们说常寂光净土就是这个菩萨,这些大菩萨,这些十地菩萨,方便权巧说他接近常寂光净土,实在在常寂光净土唯佛一人,只有佛一个人,唯佛一人,所以这四土的差别叫做理别,理别,道理差别,四土是不出唯心,所以理是通的,理也有别,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净土,四土的差别,但是实实在在不出不唯心,所以叫做理通。诸位!这段若听得懂的人是很好、很好,真的,别处听不到,这段听得懂的人是很好、很好,若听不懂的人就……,英文叫I can not understand.没有办法去了解,确实如此,确实如此,所以我简单讲凡圣同居土,就是一般凡夫跟圣人住在一起;方便有余土就是二乘人,断我执,法执还没有断;实报庄严土这就是菩萨在住的;常寂光净土唯佛一人在住的,简单讲就是这样。【教行理三经。】三种经。【其义甚广。具如台藏所明。】天台宗里面所讲的。【五重玄义第一重。释名讲竟。】释名就是释这个题目,题目。请翻开《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义》。

甲二辨体

【解】第二。】我们第一是释题,就是按照天台宗五重玄义所讲解的一本经典,现在进入第二个,【辨体。】辨体的意思就是说了解大乘经典它是以什么为体,【大乘经皆以实相为正体。】实相,我们所讲的无相无不相。【吾人现前一念心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非过去、非现在、非未来,非青黄赤白;长短方圆;非香、非味、非触、非法。】这个意思就是说这本《佛说阿弥陀经》,就是大乘经,大乘经典都是以实相来作为正体,我们现在现前,这个现前实在无法解释的名词当中在借用,现前就是当下,我们当下这一念的本性不在内,本性若在内,那么他就无外了,不在外,也不可以说本性在外面,本性的外面跟我们色身哪有关系,不在中间,世间没有中间,有左边就有右边,有右边就有左边,左边跟右边才可以造成中间这种观念,若没有左右两边,两边,偏空偏有的思想,就没有中间这种东西,本性是什么呢?也不是过去,也不是现在,也不是未来,也不是有色彩青、黄、赤、白,长、短、方、圆,也不是青的,也不是黄的,也不是赤色,也不是白色,也不是长的、短的、四方的、圆的,也不是香味触法,全都不是,这意思是说要找都找不到,要用都在眼前,这就是我们的本性,这就是我们的本性。

【讲】第二辨体。】我们现在看这个讲解:辨体【即辨明此经所依之体。大乘经。对小乘说。乘是车乘。】这车若比较大辆就载比较多人,叫做大乘,这个法师若发个菩提心来度比较多的众生,说这是大乘的法师,这个法师若自己跑到深山林中一直隐居,躲一辈子,他都修自己,要自己好,自己解脱,不想度众生,那么我们说这是小乘的,就像车比较小辆,我们若骑脚踏车载一个人,摩托车载两个,最多前面再载一个,三个,若开轿车,挤五、六个,若开火车,好几百个,若船就大了,船就可以容纳好几千人,所以乘就是车,车乘就是【有运载义。】运载就是说从烦恼生死这边要运过去不生不灭解脱的那边,这叫做运载。【《法华经》】里面有比喻,将这个小乘、中乘、大乘跟一乘实教的菩萨,都有一种比喻。【:有羊车。】就是小乘,【鹿车。】就是中乘,【牛车。】就是譬喻作大乘,所以这个羊车、鹿车、牛车,在《法华经》里面有这样比喻,所以这就是小乘、中乘、大乘。【以譬喻大中小三乘之法。更有大白牛车。】大白牛车的意思,这个白牛是很珍贵的,是很稀有的,又有力量,所以这大白牛车就表示说很美又很有力量,能够载很多东西,意思就是说若有人悟到本性,又具足忍辱,忍耐的力量,发一个菩提心要大大地利益众生,每一个利益众生当中都与本性相应,这叫做大白牛车,他就是悟到实,实相的这个道理,叫做大白牛车。【譬喻最上一乘佛法。】大白牛车就是最上一乘佛法,一乘的佛法就是不二法,不二法,就是实法,不是方便法,究竟法,不是权巧法。【羊鹿二车。指声闻缘觉。可从凡圣同居土。运载至方便有余土。】这是羊车跟鹿车是指小乘跟中乘,凡圣同居土就是凡夫跟圣人同时住在一起的地方,凡夫的意思就是邮、思二惑没断,我执没有破,圣人来跟他住在一起的地方,圣人是权巧方便住在凡圣同居土,所以说简单讲,凡圣同居土就是凡夫与圣人同时住在那个地方,但是凡夫是确确实实住在凡圣同居土,圣人是示现,示现方便住在凡圣同居土,他是为了度众生他才会住在这个地方,运载到方便有余土,方便就是说暂时,有余就是说还剩法执还没有断,简单讲就是方便有余土就是断见思二惑的阿罗汉,来回小向大,发菩提心,继续断这个我执,继续发这个菩提心,趋向大乘的一实相,趣向佛道,暂时,所以说方便有余土就是说暂时住在这个地方还留……,有余就是还剩下法执,还有剩这个法执还没有断,所以是罗汉在住的,回小向大的人,发菩提心的人,渐渐在栽培的地方,【牛车。指大乘权教菩萨。】大乘权教菩萨【可从】凡圣同居土,跟方便有余土【前二土。运载至实报庄严土。】所谓实报庄严土意思是说因为他证悟到我们这个本性,破掉这个无明,去掉一分的无明,就得到一分的法身,所以这个实报庄严土就是说他所修的,他本性显现多少出来他就得到多少庄严的报身,所以实报庄严土简单讲就是说,他修无量的福跟智慧的色身,这叫做实报庄严土,所以实报庄严土全都必须要断这个见、思二惑,而且还要发大心来普度众生,而且还见到佛性,见到我们这个法身,意思是说大菩萨全都住在实报庄严土。【大白牛车。指一乘实教菩萨。】所谓一乘的实教菩萨就是说不是权巧,是直接趣入佛的本怀,进入我们的本性,清净的本性,不是权巧方便,全都不是,是实实在在与佛相应,所以说指一乘,一乘这个一是绝对的意思,我们佛教讲的不二门,不二就是一,但是一就是不二,但是不二就是不能讲二,也不能讲一,一,佛教讲的一,佛教讲的这个一跟世间人讲的数目的观念是不同,世间人这个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这个一是从零去比较,有零才有一,才有二,才有三,才有四,若佛教在讲这个一不是从比较,说从零去比较,有零就有一,就有二,不是,因为是绝对的,绝对的东西,因为它没办法讲只有用一,所以《华严经》讲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因为这没办法讲,所以你说一真法界是什么?就是画一个圆圈圈里面什么都没有,表示说宇宙当中去掉一切的执著,你就是一乘的实教菩萨,所以你要讲一,说这圆圈一也对,你要说无量无边也对,一切法就包括在圆圈里面,这绝对的圆圈里面就是说表示我们的本性尽虚空遍法界,没有经过任何的权巧直趣佛的本怀,这叫做一乘的实教菩萨,一乘的实教菩萨【可从前三土。运载至常寂光净土。

诸大乘经。谈理深广。故皆以一乘实相为正体。】所以说这本经就是以一乘的实相为正体。【如《妙法莲华经》。以实相为体。】所以实相是无相无不相,无相就是空一切相,无不相就是不能否认一切相,建立一切相。【《楞严经》:以如来藏为体。】这如来藏的解释就是凡夫蕴藏如来的本性,如果要直接解释,转回来解释就比较清楚,如来藏那个藏拿到前面来叫做藏如来,意思是说凡夫有蕴藏如来清净的本性,有这种体。【《华严经》:以一真法界为体。其余不必广举。】一真法界,真就是不假,与一切空性相应,与一切法相应,意思是说一真法界是空无一切相,却具足一切的庄严,所以说一真法界就是说我们的本性是绝对的清净,进入无量无边清净的法界里面,这就是一真,一就是绝对的,真就是不假,意思就是说绝对的清净是真实的法界,这叫做《华严经》,简单讲就是事事无碍的法界,事事无碍的法界不是理事无碍的法界,所谓事事无碍的法界,就是说我们众生若讲到尽虚空遍法界,我们的意识就会膨胀,就会感受到很大的体,我们若讲到微尘,我们的意识就会讲一根针,我们的头脑里面马上显现一根针很小的范围,所以说虚空也好,一根针也好,对我们脑海里面全都是不增不减,这是藉着意识来解释,所以因为我们众生有我执,他执著住了,所以他这个三度空间里面他就肯定有这个零点,zero,所以因为他有这个零点,所以产生X轴、Y轴跟Z轴的三度空间,当这个零点去掉的时候就进入不可思议的阶段,你无法用X、Y跟Z的任何一个定点,去描述这个三度空间的东西,本性就是这种东西,本性无法让你用任何的数学去描写,任何的逻辑学去推论,任何的哲学去形容,任何的语言来描写,都不可能,所以这事事无碍的法界没有经过理体的东西,每一种物质的现象就是通达我们的本性,我们的本性小就是大,大就是小,比如说我们这个意识,我们可以观想无量无边的世界,我们这个意识却是没有膨胀也没有减少,所以说事事无碍的法界是没有经过理体,事事无碍的法界就是说,我们没有经过三度空间的我执跟法执,有这个点、线、面的东西,所以每一种颗粒微尘它就代表我们的本性,每一个本性它会显现无量无边的相,庄严相,但是每一相每一点也就是我们的本性,意思就是说我们的本性,尽虚空遍法界这是对众生而言,若是成佛的时候尽虚空遍法界的当下就是一切法,所以我们若是悟到我们的本性,我们没有尽虚空遍法界这个名词,这个尽虚空遍法界是因为我们没有悟到本性,要让我们了解本性的伟大,所以说尽虚空遍法界很大、很大,这是站在我们思维错误去开展本性的伟大,才讲尽虚空遍法界,所以说本来就没有什么尽虚空遍法界,一切法就是我们的本性,每一个本性就包括一切的法,每一个法,每一点就是我们的本性,所以小能容大,大能容小,每一点就是表示我们的法界清净的心,法界清净心不离这一点,不离我们这一点,所以一点也是本性,尽虚空遍法界也是本性,所以本性与本性当然是光光相摄,互为光明,互相无碍,因此一真法界它就包括四个法界,理法界、事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理法界就是我们讲到这个道理的时候,我们能够通达我们的本性去发挥,事法界,我们若讲到事相的时候,就是每一个……一切法也是我们本性的显现,现事无碍法界意思就是说讲到理当下就提到事,讲到事相就会归这个本体,这叫做理事无碍的法界,事事无碍的法界每一个事相当下就是本性,不用经过理体的这个桥梁来扩大这个思想,它当下这个事相就是我们的本性,每一个本性就是我们的事相,所以每个事相他就能够柔软去交换一切法界的东西,因为在一点就表示一切无量的法界,无量的法界不能离开当下这一念,没什么眼神,你看看!不是要要求师父讲深奥一点,像瞌睡鸡一样,其余不必广举,【名异体一。】名不同,名不同,但是本体是相同,要说【如来藏。】也好,【一真法界。】也好,【亦实相也。】这就是我们在讲的,讲我们的本性,看你要藉着哪一本经的角度来解释都可以。

【实相者。真实之相也。又平等一相也。】实相就是平等,在平等的旁边多写二个字:绝对平等。绝对的平等,所谓绝对的平等他是证悟到空性,就是实相。【实相之体最深。最关紧要。不得不详细讲明。静心察听。自能领会。若明实相。是为悟大乘理。】实相就是真实之相,我们所讲的平等,实相这个本体是很重要,最为要紧,我们一定要了解我们的本性是什么东西,我们清净心,冷静来观察,自能领会,但是我觉得要悟到这个本性不是很简单,在座诸位!一个开悟的圣者他怎么过日子,开悟的圣者他照常吃饭,他若有业障,照常会眼睛痛,会腹泻,但是他的心非常、非常地平静,他没有恨,没有一切嗔恨心,虽然他对一切众生态度不同,但是他绝对去体会平等的东西,他不曾动一个念头去害人,不曾动这个念头去恨人,开悟的人他二十四小时就是享受他的生命,从他的本性散发出这个无诤的念头,散发出这个慈悲的念头,散发出这个不怕死的念头,他对生死非常地达观,生死当下一念,证悟本性的人他不怕死,因为他知道生就是死,死就是生,这是凡夫之相,生就是不生,死也不死,这是圣人的阶段,所以我们若要修持《六祖坛经》非常重要,我们要能体会这个本性,但是本性又不是用体会的,本性要去悟,简单讲若要领悟本性必须要去回光返照,要慢慢慢慢,一天一天去去掉这个烦恼,事实上本性不是说一天一天去去掉这个烦恼,他就能达到开悟的境界,绝对没有办法,我们说去掉这个习性,这是凡夫小乘,用到唯识学在讲的,还是渐教小根器,若真的说我们的本性没有渐渐去掉这个习气,渐渐去掉这个习气,一悟,就到如来地,所以我们这个天台宗的思想,说:无明分分破,法身分分显。这是很大的问题,过去很多人研究这个天台宗,但是天台宗成就的人却非常有限,非常有限,为什么呢?他不是和禅宗……,这个天台宗的意思修这个三止三观,空、假、中,从这个无明分分破,法身分分显,却是在禅宗的顿悟的这个佛法当中,这样讲是不对,无明不能分分破,无明分分破,那是枝末无明,若根本无明一断,就像头被砍下来,人的生命阐失去,意思是说无明被斩断的时候当下见到本性,这个无明不能一样一样破掉,无明当下若破掉,能够一样一样去掉,是枝末无明,不是根本无明,若根本无明一破下去,马上见到本性,人马上成佛,一悟即入如来地,所以天台宗的思想有很多地方须要再研究,须要再参考,当然它有了不起的地方,实实在在来讲,禅宗才是最接近我们佛性的东西,所以禅宗在讲这个无明不能一品一品来破,既然无明能一品一品来破,这样就形成对立,变成我们这个本性能够一样一样,慢慢慢慢来见,慢慢慢慢来见,这个不对,你永远见不到本性,本性最强烈的东西就是我们这微细的根本无明,这个根本无明斩下去就像我们头颅砍下去一样,头砍下去人一定要死,无明斩下去一定要破,马上见到本性,人头颅砍下去一定要死,绝对没有救,无明砍下去,根本无明砍下去,断,他马上见到酌情,一悟,马上入如来地,所以在这个天台宗讲是讲无明会分分破,在禅宗讲这是不对的,没有人这样破法,这样要破到何时,无明切成四十二分,你要破到何时才能见到我们的本性,意思是说污染的东西可以一分、一分破,若这样我们的本性就变成不是绝对的东西,所以天台宗,人家讲的这个思想有问题,思想有问题,他的看法一些禅宗不能苟同,所以禅宗的人不修天台宗,修天台宗,今天跟修禅宗你能看,修禅宗的人成就的会很多,成就的人很多,修天台宗成就的人也有,智者大师、慧思禅师也有,这我们也不能否认的,因为天台宗的思想跟禅宗的思想完全不同,天台宗的思想承认无明能够分分破,禅宗来讲这样解释根本就不对,无明这是根本的东西它不能一分、一分来破,一分、一分来破是对立性的东西,这样不能见到本性,见到本性当下斩下去,根本无明去掉就见到本性,不能慢慢来破,所以若明实相,是为悟大乘理,大乘的道理。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先讲无相之实相。无相者。离虚妄相也。《金刚经》云:凡所有(诸法)相。皆是虚妄。】所谓虚妄就是这个相【(有生有灭故属虚妄)】的东西。【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这如来就是本性,不是释迦牟尼佛,你若看到种种的相,非相,离开这个相,简单讲非相就是无所著,不要执著这个相,若见诸相,不执著这个相,非相不是否认的意思,是离相,若见诸相而能够离这个相的执著,即见到本性,就看到我们的本性,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这样,【非相即离相。意谓若见所有虚妄诸相。能离虚妄之相。即见真实之相。真实之相。即是法身如来。】真实之相就是法身如来。【故曰即见如来。此即无相】无相就是【(无虚妄相故真实)之实相也。】再来讲:

【次讲无不相之实相。无不相者。】意思是说【不是没有真实相也。】意思是每一法都是真实之相。虽然它是虚妄之相,但是当下每一个相就是实相,【诸法虽妄。妄中有真。】虚妄当中有真,【诸法生灭。生灭之中。有个不生灭性。】这句话你一定要注意听,这句话你一定要注意听,生灭法中有一个不生不灭性,这百分之九十九点九,包括出家、在家,没有一个搞清楚的,全都解释错误,它意思是说这个生灭法当中,我们有一个不生不灭的本性,这不对的,不是这个意思,你要搞清楚,意思是说生灭法当中你若悟到生灭就是假的东西,这才是不生不灭的本性,你不要当作生灭法当中又另外有一个地方,能够找到不生不灭的本性,严重的错误,意思是离开这个生灭法当中又有一个不生不灭的东西,那本性是什么东西,本性是什么东西,本性就变成二元论,生灭跟不生灭的和合的东西,根本就不是这个意思,这种根本就不是叫做本性,所以我们从经典看,噢!看到生灭法当中有一个不生灭性,一直认为我们这个色身当中有一个本性,色身当中有一个本性,不是这个意思,色身里面不是一个本性,外面也有本性,你若说本性只在我们色身里,那什么叫做尽虚空遍法界,不是这意思,意思是眼睛所看,耳朵所听,当下你若悟到,离开一切的执著,放下,无我法,离执,那一念就是我们的本性,那一念就是我们的本性,意思就是不能离开生灭法去悟到本性,悟到本性不能离开生灭法,慢慢地去体会,说体会也悟不出来,多少听一些,结一个善缘,死了之后也要修,到极乐世界……,听不懂,到极乐世界也要修这个本性,所以我告诉诸位,悟到本性的人他早课、晚课,他有念佛跟没有念佛全都一样,为什么?他的本性就是佛,佛就是心中,即心就是佛,佛就是心,叫他念什么呢?他不知道要念什么,你叫他要念什么呢?佛也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你叫他念什么,佛号从自性中一直流露出来,他当下就是佛,你要叫他念什么,他无佛可念,所念都是自性佛,自性佛不离我们的本来面目,所以生灭之中有一个不生不灭,所以这句话是一百个里面九十九个都搞错了。你要记住!如果你认为生灭法里面有一个不生不灭的本性。那就是自性见,这是中观里面讲的落入自性见,告诉你生灭的里面不能有一个不生不灭的本性,你要搞清楚,而生灭的当下你若悟到这个生灭是不可得的东西,那一念就是不生不灭,不生不灭的东西不是离开生灭另外的东西,听得懂吗?听得懂吗?没有关系,慢慢来,讲堂是永久的,今天听不懂,明天再来,没有关系,慢慢地来,慢慢地来,所以我告诉你,我告诉你要栽培一个法师不是三天、二天,要上台也不是没有真功夫就能上台,不是这样,讲浅是为了度众生,是为了方便,有的人听到录音带,说:慧律法师没什么好听,每次讲的都是笑话而已。我听到:可怜!这不是这样讲法。一个法师当然他了解众生的根机,就像佛陀他要度众生他知道根机未到,所以今天讲堂有人要求师父,说:法师!你怎么不讲《楞严经》。这本你都看不懂,《楞严经》你有办法?这本我讲这样你都搞得一头雾水,《楞严经》你真的有办法?还很早,你们才出生的小孩还不会走路,我才用奶给你们喝,用奶给你们喝,你们还不会走,还很早、很早,离这个开悟见性,离这个修行还十万八千里,还早得很,所以生灭之中有一个不生灭性,这句话你不要搞错,这句话不能搞错,我再讲一遍:不是生灭的本身当中能够出现一个不生不灭的本性,不是这个意思,意思是说当下你悟到生灭法的当下是虚妄的,而放下无所著,那一念就是清净的本性,要记住!【凡虚妄生灭者。皆差别相。真实不生灭者。乃平等相。此即无不相之实相也。】无不相的实相。

【如上所讲二种实相。今以譬喻明之。经云:诸有智者。要以譬喻。而得开悟。】再有智慧的人也要藉着譬喻他才会开悟。【譬喻者。以易知之事相。】用简单了解的事相,【譬喻难知之理性。令难知者。亦成易知也。】我们现在【且试举金与金器。】金子所打的金器,比喻这个花瓶、手环、脚环、玉环、鼻环,印度有钻这个鼻洞,印度,过去有人穿这个鼻洞,叫做鼻环,你不要笑,真的有,近代都是戴耳环,每一样都是金子所制的,但是金子可以作出很多金器,所以说金就是我们的本体,金器就是我们这个外相,【譬喻无相之实相。及无不相之实相。】底下,什么叫做无相的实相,什么是叫做无不相的实相,我们常常讲的实相无相无不相,现在在比喻,无相的实相跟无不相的实相,【世间所有一切诸相。种种不同。如金器各有相状不同。有生有灭。一一金器。皆可改造。所有诸相。皆虚妄不实之相。无相之实相。无字。当作离字解。】离,离开这个相,意思就是说【若离却金器。】金子打造成的,比如说【瓶、环、】手在戴的,老人死了埋下去……,老人若死了之后手都戴这个手环,顺便埋下去,再被劫棺,环,环,【钗、】把笔拿起来,在头叫做钗,底下是【钏。】在手叫做钏,都是金子打造的,这个钗……,我们金子……,女人都有一支,头发卷一卷插下去,插下去,钗,在头上的金器叫做钗,要不然插起来之后在前面晃来晃去的,你若看歌仔戏那个最多,我常常想:怎么要挂那个谁知道,感觉很麻烦,梳那一颗馒头发髺那么大颗,那也是负担很重,负担很重,古时候的人很保守,穿那个衣服很大件,顶着那个馒头发髻,整个头发留那么长,那个若要洗头不知要怎么洗谁知道,所以以前的老人,不知道你有没有看过,老人头发放下来时到地上,若要洗头的时候,噢!就得放下来,提着,提着洗,提着洗,现代的人若留成这样很麻烦,很麻烦,所以古时候的人比较不开放,因此这个头发插得枝花乱颤,若现代的头发插那些不能看,插那个像什么,除了演歌仔戏以外,不然哪有人在插那个,多辛苦的,多辛苦的,所以这个钗就是插在头上的金器,钏就是挂在手上的手环叫做钏,钏【虚妄之相。】意思就是说若离开这个瓶、环、钗、钏,这个虚妄之相,【即见金之实相。】就能够看到金的实相,意思是说一个手环也是金子打造的,你不要看那个手环它本性就是金,本体就是金,意思就是这样,你若离开这个种种的瓶、环、钗、钏,你就了解这就是金子的本性,它本来就是金子。【法中。若离却世间。诸法虚妄之相。即见真如实相。故曰无相实相。】简而言之,这金子若打造种种的东西,种种的东西当下就是金子,无论你如何变化就是金子,这句话就是这个意思,无论你如何变化它的本质就是金子,简单讲你今天眼睛所看的,耳朵所听的,你若放下,那一念就是我们的本性,因为这都是我们的本性迷却所造出来的世间,有经过业力、我执、法执,所以经过业力显现的世间,当下你放得下,这一念就是我们的本性,虽然说有千差万别种种的相而言,我们放下,这当下就是无相的实相,你就看到真实之相,看到真实之相。

○又。一切金器虽然千差万别。于差别异相中。不是没有平等之一相。】意思是说虽然有千差万别,【瓶。】也好,【环。】也好,【钗。】也好,【钏。】也好,一个金再一个川念作chuàn,四声钏,一个金再一个叉念作chāi,一声钗,【差别相也。】瓶、环、钗、钏,差别相,【真金。平等相也。真金是一。】真金是一,意思是说我们的本性就是一。【能成无量器。】我们的本性会显现无量的法出来,无量的世界,若佛陀他就显现出无量的清净的报身的世界,若凡夫就显现出无量苦恼的业报的世界,所以佛菩萨是智慧身,是愿力所产生清净的身,众生是业力,作恶多端痛苦的这个色身,不同,真金是一,能成无量的器。【无量器。不出一金。即依金作器。器器皆金。诸器差别相上。】差别的当中。【不是没有金之平等相。法中。即世间诸法差别。虚妄相上。不是没有真如平等真实之相。故曰无不相实相。是实相。为诸法所依之体。亦为诸大乘经正体。】在此,在座诸位!先不要看这本书,先不要看这本书,你听师父讲,我将这个观念对你讲清楚,其实这是很简单,你不要恐惧,不要惶恐,这是很简单的东西,你不要被文字绕得团团转,一头雾水,看不懂,我跟你讲一个很简单,我现在举一个例子来说,比如说这也是金子作的,这麦克风,也是金子作的,这花也是金子作的,这也是金子作的,那我请问你,你要说金子是一还是二,我们在讲无相就是说我们不可以有杯子的相,把它破掉,当下就是金,无相,这虚妄的,杯子,这是金,麦克风也是金,这花也是金子作的,这书架也是金子作的,这桌子也是金子作的,这全都是金,但是这个相不同,这个跟这个,桌子不同,这个跟这个,麦克风不同,举例来说,这都是金子作的,但是相都不同,相都不同,但是都是金子作的,简单讲金子就是它的本质,金子就是它的本质,虽然相不同,但是本体相同,虽然本体相同,但是每一个相又不同,简单讲就是说我们这个本性是相同,因为每一个人的业力不同,所以显现出来的世间也不同,每一个人生活有每一个人的世间,人生活在人的世间,鬼生活在鬼的世间,因为他业力不同,他这个业力不同,可是对人而言,虽然是共业,共业里面还有别业,每一个人大家都是有一个健全的色身,有一个头脑的思想,但是他活得很烦恼,他活得很解脱,又什么原因呢?因为他的心量不同,智慧不同,两个,虽然是人的色身相同,生活在不同的世界,他整天活得很痛苦,这个整天活得这么自在、解脱,为什么?心不同,心不同,所以说本性全都是相同,诸佛菩萨藉着他的愿力,他的智慧所造成他的庄严的报身,众生藉着他的业力,他的恶业来造成痛苦、束缚、烦恼的色身,所以我们看到的世界就是不净,分别、嫉妒、攻击、诽谤、杀人放火、强奸、绑票、分尸,佛祖所看的,因为他无量劫所修的就是放下,无烦恼法,所以佛祖他到一个世界他完全没有这个烦恼,我们今天若是修心,与极乐世界相同的人,临命终你念十声佛你绝对往生,绝对往生,因为我每一个念头就是在极乐世界的人,我跟世间不计较,我也不责备这个世间人,我也不要跟他道长论短,我放下一切的金钱,一切,心二十四个小时都清净,晕样就接近极乐世界,所以我们在修行的人修错了,都是以为我今天持咒多少,都以为我今天佛号念多少,这样就接近极乐世界,这不是这样意思,要接近极乐世界必须要心清净,心清净,发菩提心不与众生计较,我们就真正接近极乐世界,所以有很多人他误解这个净土法门,认为我一心念佛就好,做坏事,还是说烦恼存在,我就有希望往生极乐世界,我告诉你,这不对,若要往生极乐世界很简单,放下一切,一心念佛,这才能够相应,这才是真正的佛法,所以我们常常在说十万亿佛土,十万亿佛土这是怎么来的,这是我们造十恶,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我问你,为什么过十万亿佛土?十万亿代表什么?十万亿就是代表十恶,你若造杀、盗、淫、妄这种种业,你就是离开极乐世界十万亿佛土,你若没造这十恶业当下你就是接近极乐世界,没有一个真正……,就事相来讲他有真正离开十万亿佛土,就本体来讲当下一念就是,去掉一切恶业,一切恶业当下清净,清净就是我们的本性,本性就是极乐世界,所以说学佛必须要听经,听经我们才有智慧,听经才有智慧,不要常常说:我一句佛号念到死。经典都不听,你没有那个功夫,经典都不听,这样释迦牟尼佛讲四十九年岂不是讲假的,四十九年,你若说一句佛号念到死,都不听经,都不闻法,释迦牟尼佛不就是白痴,他教人家听经四十九年他要讲什么?他何必那么辛苦做啥?他就教你念阿弥陀佛就好了,他何必讲四十九年做啥,法就是智慧,我们今天修,我们到极乐世界照样要修,一样,你今天在研读班好好地研究,你今天在文殊讲堂好好研究,你在极乐世界照样用得到,照样用得到,你若听阿弥陀佛讲过,我们在文殊讲堂听慧律法师讲过了,真的(众鼓掌),所以这佛道你生生世世都要读到,你绝对跑不掉,你即使到极乐世界也是研究这些,一样,一样。佛讲的跟我讲的不能不同,我讲的要依照佛讲的,佛讲的,我讲的不能离开佛,佛讲的也不离开我讲的,为什么?这个讲的……,因为我根据佛祖、祖师讲的,所以祖师讲的根据佛,佛他要度众生,他讲的也不能离开他讲的,所以都要相同,全都要相同。

【吾人现前一念心性者。此正指现前念佛之一念心性。心有灵知之用。】灵知的作用,【性乃不变之体。】性是不改变的这个本体,这个【用】就是我们这个作用,【不离体。故合称心性。下不在内外中间。过现未来等。是教人必须深研痛拶。】zǎn三声拶,拶就是逼的意思,就是教人要好好地去深入体会,要逼自己,好好地去悟的意思,其实这很简单,并不困难,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本性若是在内,这样外就没有,本性若在外,这样内就没有,本性若在中间,这样内外又没有,你要说内、外、中间都有也对,你要说有,却都找不到,你要说全都没有,是清清楚楚在作用,你要说全都有,要找是什么都没有,你要说没有,又每样都有,本性就是这样清清楚楚,过去、现在、未来,过去、现在、未来等,没有在内、外、中间,也没有在过去,没有在现在,没有在未来,因为过去、现在、未来这都是我们意识的观念,所产生的一种时间的推论才有过去、现在跟未来,当下这一念悟到本性的时候就不生不灭,若不生不灭的东西,生灭归生灭,它一点也没有作用,是教人必须要深研痛拶,逼迫自己要悟出一番的消息。【自有一番消息。】要好好在本性的地方,必须要好好地研究。【不可徒落语言。】不可以说只在语言上打转。【作道理领过。】只作这个道理,作这个道理领过,意思是说我们所说的学佛,学佛,学佛是说学佛的行为,不是佛学,佛学是说我来研究看看,做一个学者,若学佛就是深入佛的本性去悟,这才是真正在学佛,【今当以二义释之。】二种意义来解释,【一本空义。】第二叫做常住义,本空义【即无相之实相。以现前一念心性。本自空寂。】你曾听过:庸人自扰之。庸人自扰之就是说愚痴的人他自己困扰自己的本性,因为他所发出来的就是意识,本性被迷了,起心动念就是我们这个意识,意识就含有我法二执,我法二执他就烦恼,他就不满、痛苦,他就要残害众生,逼害众生,其实众生被他害不到,都是害到自己,别人还没死,他就痛苦不已,要害人,自己寝食难安,痛苦,所以我们的本性本来是没有这些无谓的东西,确实就是没有,众生他就因为幻化这个无明出来,无明里面具足贪、嗔、痴,本性本来清净,一念不觉有这个无明,无明有这冲动性的追求,所以藉着外境来产生内在的翻搅,其实都是我们内在的翻搅,所以我们人这个心若有这个“著”字,他就无法入佛道。举一个例子来说,这个电影有在演,这个公主爱上一个王子,这个公主的生活都吃很好、穿很好,但是她却单恋,她爱上这个王子,那么整天没有人打她,也没有人骂她,但是她心情都不好,不舒服,她就一定要去见他一面,没见一面就快死了,所以她就空寂不了,她这个寂静处,心就被困扰,所以简单讲就是说不必讲境界有现前没现前,只要我们的内心没有充满了智慧跟观照,这冷静的心马上会被动摇,马上会被动摇,所以我们的本性若要显现出来,外境好观照,观照这个外境的空比较好观照,要观照这个内心的烦恼跟种种意识的冲动,那就非常难,非常、非常难,要观照这个五蕴,色、受、想、行、识,要让他破除这个执著,这没那么简单,因为这是内在的东西,所以我们若以现前一念的心性本来是很寂静的,清清净净,没有烦恼,没有苦恼,没有吵吵闹闹的,【故不在内外中间三处。】不在内、外、中间三处,所以我们今天在用的心都是什么?都是虚妄心。【如二祖神光。断臂求法。】二祖神光他来到这个【求初祖达磨。】说:我的心很乱,【为他安心。初祖伸手云】他就这样对他说,说【:将心来与汝安。】你将心拿出来,我来安你这个心。【二祖即时回光返照曰:觅心了不可得。】我要找这个心根本就找不到。【初祖云:与汝安心竟。】我们没有心就没有这个烦恼,心既然找不到,我就把你的心安好了。【不可得。即本空义也。】本来就是空的东西,无相的实相就是我们现前一念的本性,所以我们的本性本来就是具足清净寂静没烦恼的东西,但我们却不了解这个本性,因此我们在内也找,外也找,中间也找,全都找不到,找来找去,咦!你没有找,放下,那一念就是我们的本性。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二常住义。】常住义【即无不相之实相。以现前一念心性。常住本然。】永远就是这样,所以我们常常在问:请问师父!开悟的人心境是什么?就是二十四小时都是那么地安详,清清楚楚,他若有一些动作语言,但是这是他的习惯性,他还是真的那么安详,他也不会烦恼,也没有恨,虽然他有一些习惯性,但是所有的习惯性,他慢慢藉着本性长养圣胎的过程当中他就会去掉,所以这个常住本然,本来就是这样,永远就是这样。【不属过现未来三际。此之心性。过去无始。未来无终。不生不灭。故三际悉皆不属。此常住义也。《无生论》云:法界圆融体(实相也)。】法界这个圆融这个体就是实相。【作我一念心。】就是来当作我这一念心。【我今念佛心。全体即法界。】你若了解这个持名念佛就是悟到实相,这句话再解释一下:《无生论》这么说,法界这个圆融的体,这个体在哪里呢?作我一念心,我们当下这一念就是法界圆融的体,我今念佛心,全体就是法界,我现在念佛这个心因为是无念而所念,念而无念就是我们的心,我们现在念佛这个心全体就是我们这个法界,当下即是。

【达此者。】所以我们这个【由持名念佛。】慢慢也会被我们【而悟实相也。非青黄赤白。长短方圆。非香非味。非触非法者。离一切虚妄相也。】不是青也不是黄的,也不是赤色的,也不是白色的,也不是长的,也不是短的,也不是四方的,也不是圆的,不是香,也没有味道,也不能用手去触摸,也不能用意识去感受的法,非法,不是走私这个非法,不是这个意思,非法就是不是第六意识落谢的影像,这叫做非法。离一切虚妄相也,离开一切虚妄的这个相。【如《楞严经》:空如来藏。空诸一切妄染之法是也。】空掉一切虚妄污染之法。【古人悟道云: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此中即香味触法。而非香味触法。且道是甚幺。试参看。】意思就是说古时候的人在说,我们常常在说,说: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这里面是色声香味触法,也不是色声香味触法,那么我请问诸位,我们先头还没有修行以前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就是说我们世间人所看到的,看到山它就是山,看到水它就是水,意思就是说众生对这个山跟水就产生名相,肯定外相的一种看法,修行,修行,他知道因缘所合法,缘起性空法,他就会观照,这个山不过是树木、大颗石头跟一些土所产生的,所堆积而成的,这山是假的,这个水若分析起来,水也不是真实的东西,他慢慢悟,所以他就会说,说: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意思就是说山跟水就是没有实在的体,若悟到更深入的,他就会说:见山就是山,见水就是水。这句话他是悟到实相,虽然说山是因缘所合,水是因缘所合,但是当下它就是本性所显现出来的东西,我不能说它是假的,也不能说它是真的,说真的它是缘起性空,说是假的又实实在在存在在那个地方,咦!悟到实相的本性就是在这个心中,所以说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溪声尽是广长舌,这溪水在流、在流、在流……,它就在说法,在说什么法呢?说这个无相法,溪水在流就告诉我们,我们的生命就像溪水一直流,我们这个生命就是无常,像溪水一直流,有一天会流掉,所以溪声尽是广长舌,溪水的声音就是在对我们说法,广长知相就是在对我们说法,山色无非清净身,山的当下就是我们清净的法身,悟到山河大地就是我们清净的本性所显现出来的东西,所以说见山即是山,见水就是水,跟凡夫讲的一样,凡夫在讲他也讲:见山是山,见水是水。悟道的人在讲也是: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就是因为那个……,这两句话虽然相同,但是心境完全不同,心境完全不同,好!所以叫人去参,这里面的香味触法要去参。(青原惟信禅师吉州青原惟信禅师,上堂:“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祇是山,见水祇是水。大众,这三般见解,是同是别?有人缁素得出,许汝亲见老僧。” 《五灯会元》卷第十七)(临安府上竺圆智证悟法师。台州林氏子。依白莲仙法师。问具变之道。莲指行灯曰。如此灯者。离性绝非。本自空寂。理则具矣。六凡四圣所见不同。变则在焉。师不契。后因扫地诵法华经。至知法常无性佛种从缘起。始谕旨告莲。莲然之。师领徒以来。常患本宗学者。胶于笔录。至以天台之传为文字之学。南宗鄙之。乃谒护国此庵元禅师。夜语次。师举东坡宿东林偈。(坡偈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且曰。也不易到此田地。庵曰。尚未见路径。何言到耶。曰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若不到此田地。如何有这个消息。庵曰。是门外汉耳。曰和尚不吝。可为说破。庵曰。却祇从这里。猛着精彩觑捕看。若觑捕得他破。则亦知本命元辰落着处。师通夕不寐。及晓钟鸣。去其秘蓄。以前偈别曰。东坡居士太饶舌。声色关中欲透身。溪若是声山是色。无山无水好愁人。(这汉思量了。一夜却寱语。东坡门外汉。这汉未及门)持以告此庵。庵曰。向汝道是门外汉。(且道是赏伊罚伊。莫错好)师礼谢 俄有化马祖殿瓦者。求语发扬。师书曰。寄语江西老古锥。从教日炙与风吹。不是儿孙无料理。要见冰消瓦解时。此庵见之笑曰。须是这阇黎始得。《指月录卷之七•卍新纂续藏经第 83 册 No. 1578 指月录》★苏东坡住在庐山东林寺,做了一首七言绝句,诗云:“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这首诗的前面两句,气势博大,确是惊人。一天,证悟禅师前往谒见庵元禅师。他俩夜里闲谈,证悟就举出东坡的东林诗偈,并赞叹地说:“这也是不易到达的境地哦!”庵元不以为然,批评说:“这种说法还没有看到路径,那里说到了目的地呢?”证悟:“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若不是已到了那种境界,如何有这个消息?”庵元:“是门外汉而已。”证悟:“和尚慈悲,可为指破?”庵元:“且从这里用心参破,即可以知道本命元辰落在何处?”证悟听了茫然一片。整夜深思,无法入睡。不知不觉中,天已亮了,忽闻钟声,恍然一悟,去其疑云,说道:“东坡居士太饶舌,声色关中欲透身;溪若是声山是色,无山无水好愁人?”拿此偈语奔告庵元禅师,庵元说:“向你说是门外汉嘛!” 《禅话禅画》星云法师著)

【解】觅之了不可得。(而)不可言其无。具造百界千如。(而)不可言其有。】觅之了不可得。(而)不可言其无,具造百界千如,(而)不可言其有。哇!觅之了不可得,我们若要找、找……,什么都没有,因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而不可言无,又不可以说它是无,因为它清清楚楚在作用,这具就是理具,就理体而言它有具足,就事造,这个造就是事,就事相来讲,造作来讲,它也是有百界千如,就理具来讲,本体具足百界千, 如,后面会解释到,而不可言其有,不可以说它是有。

【讲】此即不落空有二边。全归中道。】不偏空的思想,不偏有的思想,全都归这个中道。【承上不在】不在哪里,不在哪里,刚才前面有讲不在【三处。】不在三个地方,【不属三际。】过去、现在、未来,【故曰觅之了不可得。《金刚经》云: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是也。又古德云:内外追寻一总无,境上施为浑大有。】内外追寻一总无,我们要观照里面,怎么找都找不到,要由外追求本性,怎么追还是追不到,一总无,就是什么都没有叫做一总无,境上施为,遇到境界的时候所产生的力量,浑大有,浑大有就是全部都运用得出来,浑就是全部用得出来,整体都用得清清楚楚,浑大有,简单讲,本性你要找你怎么找都找不到,但是又清清楚楚具足智慧在你的日常生活,你要二十四小时都在我们的身边。【故曰:不可言其无。】不可以说它没有。【此不落空边也。】空边。

【具造百界千如者。具是理具。】就是我们的本性,【(理中本具)】但是第一件事情都有事理圆融,【造是事造。】事造就是【(事上造作)理即心性不变之体。事即心性随缘之用。】我们这个理就是这个本性不变的体,我们这个本性永久不变,永远就是这样,若就事相来讲这个本性随缘,它有作用,简单讲:【谓吾人一念心性理中。本具百界千如。】百界千如,它譬如说,【喻如海水本具百浪千波也。若约随缘之用。】随缘之用,【事上则造作百界千如。喻如水随风缘。而起百浪千波也。】种种的波浪,譬如说如水随风这个缘,而起这个百浪千波。

【喻中虽明。法中未了。】什么意思呢?海水本来同一体,风若吹下去,风就是我们的无明,就翻腾起伏,简单讲就是说我们的本性清清净净,若被欲望……,这个本性起了无明之后,什么事情都做得出来,就产生六道轮回,简单讲就是这样,比喻当中难明,法中未了,对这个法并没有深入了解。【何谓百界千如。吾人一念。具足十法界。】我们人一念具足十法界,哪十法界呢?【四种圣人法界:】什么叫做四种圣人的法界?【一佛法界。】所谓佛法界就是究竟的解脱,究竟的觉悟就是佛。【二菩萨法界。】诸大菩萨,法身的菩萨。【三缘觉法界。】修十二因缘。【四声闻法界。】四圣就是圣人,不会再来六道轮回,不会再退堕为凡夫,所以叫做四圣法界,佛、菩萨、缘觉、声闻。【更有六种】所谓六种法界,【凡夫法界。天法界。(指欲界、色界、无色界诸天)人法界。(四大部洲之人类)阿修罗法界。(阿修罗译非天。与人类隔绝,所以不见。住于须弥山,及大海底,有四种阿修罗)地狱法界。】天法界就是“指欲界、色界、无色界诸天”,人法界就是“四大部洲之人类”。东胜神洲、西牛贺洲、南赡部洲、北俱卢洲,这个洲就是星球的意思,四个星球。阿修罗法界,阿修罗翻译成中文就是有天之福,但是没有天之德,阿修罗翻译成中文叫做无端,就是心不端正,意思就是说上辈子他也有布施给三宝,但是也诽谤三宝,这就变成跑去阿修罗,脾气又坏,他布施三宝是很有福报,但是在三宝当中又好讲是非,脾气又坏,他虽然有福报,但是他会跑到阿修罗界,他有天的福报,但是没有天的德行,因为他造业,心中忿怒,无端就是端正的端,他不端正叫做阿修罗,所以“阿修罗译非天。与人类隔绝,所以不见。住于须弥山,及大海底,有四种阿修罗。”所以底下说还有一个“地狱法界”,四种的阿修罗,不是阿罗汉,阿修罗,底下说地狱的法界,【饿鬼法界。畜生法界。】这样刚好六凡,算六道轮回,加上四圣法界,【合为十法界。每界各具十界。】每一个界,比如说我们人,我们人若在人间修行开悟,大慈大悲度众生,啊!那个活佛,那个活佛,我们人若是在人间发一个心来修行,精进修行,又肯布施、持戒、精进、禅定、般若,他说:这个是人中的菩萨。这个人修行跑到深山林中自利,这种人是人中的阿罗汉,我们人修这个十善,他没有听到佛法,但是他修这个十善,(就是这个人是天人。……)所以这四圣法界就是佛、菩萨、缘觉、声闻,六凡法界就是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十法界,所以十界,我们人若修十善这就是天法界,这个人法界,我们人守五戒,这就是我们人,这个人很会发脾气,这就是我们人里面的阿修罗,这个人杀生、偷盗、邪淫、诽谤三宝,五逆十恶罪全都做,这地狱的众生,地狱法界,这个人这辈子很窄,饿鬼,饿鬼,饿又冷,又没有人要给他吃,穿、住都没有,饿鬼的法界,再来畜生的法界,听别人讲:畜生不如,畜生的法界,人的地狱,造五逆十恶罪,人的这个饿鬼,又饿又冷又没有钱,畜生的法界就是我们人造这个恶业太重,人家说心不好,畜生不如,合起来是十法界,里面叫做十法界,意思是说我们人本身当下有具足十法界,若是佛,佛是示现,佛若要度菩萨就示现菩萨法界,佛若要度缘觉就示现这个缘觉,所以佛若下面的九界都叫做示现,到地狱度众生,地藏王菩萨那也算示现,算示现,算示现,所以佛法界里面也有十法界,菩萨法界里面也有十法界,缘觉法界里面也有十法界,声闻里面也有十法界,天里面也有十法界,人里面也有十法界,阿修罗也有十法界,地狱、饿鬼、畜生全都有十法界,这样十乘以十刚好多少?一百,【则成百界。】百界。

○【千如者。一界有十如是。】十如是。【《法华经》云: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这几句话在解释什么呢?千如,一界里面有十如,一界里面有什么十如呢?《法华经》里面说我们人出世做人,我们人就是这种相,如是相,我们人就是这种性,人就有这个人性,人就有这个体,这个体分这个假体,还有真体的本性,这个力,我们人就是有这个作用,我们人就是有这个造作,我们人就造这种因,我们人就是遇到这种缘,我们人就有是这种果报,果跟报分开,人就是本末究竟,本末就是如此,本来如此,法尔如是,本来如此,本末究竟就是彻彻底底的包括了相、性、体、力、作、如是因、缘、果、报,本末究竟简单讲就是这样,没什么好讲的,得如是,造如是因得什么果,我们人就是具足这样,看到一只猪,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就是猪,简单讲就是这样,所以讲【百界各具十如。】十个如,佛,佛有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力、作、因、缘、果、报、本末究竟,佛界也有,菩萨界也有,菩萨法界也有,缘觉法界也有,声闻法界也有,十法界统统有,所以百界里面又有一个十如,所以一百乘以十【是则成】多少?千,【千如。】千如。底下【复有假名一千。】假名一千就是假的,假的名一千,因为每一个要安上一个假的名,就一千。【正报一千。】正报是什么?身寿,我们的色身跟我们的生命,正报,【依报】就是我们的环境,环境又【一千。】正报有一千,依报也有一千,所以假名正报、依报,这样【共有三千。】刚好三千。底下【复有理具三千。】就是我们的本性就这个道理来讲,它有这个三千:假名三千,正报一千,依报一千,加起来三千,加起来三千,【事造三千。】理具就是无形的东西,事造就是有形的东西,三千,【古人云。理具事造。】理具还有事造,理具三千,事造也是三千,所以理具事造,【两重三千。】各三千的意思,各三千的意思。【同居一念也。不可言其有者。以百界千如。种种差别。惟一真如。】同居一念是什么意思?同居一念就是说同时就是一个念头,讲来讲去不离一个念头,一念三千,百界千如,这个天台宗的思想,一念三千,动一个念头具足三千,百界千如,一念三千,这是天台宗常常在讲的,同居一念也,不可言其有者,以百界千如,种种差别,惟一真如。【各无自体可得。】全都没有真实的体可以得。【故不可言其有也。】也不可以说它没有,全都无体可得,但是又不可以说它无,说它没有又不可以,又有事造,还有,所以说都是一念,不可言其有者,以百界千如,种种差别,就是一个真如,不可以说它有,但是从真如所幻化出来各无自体可得,也不可以说它有。【此不落有边也。】前面讲不落空,现在是不落有,佛教就是讲中道,佛法是讲中道,不落空,不落有,就是中道,中道本来就是没有,你不讲空,你不讲有,本来就是没有中,本来就是没有中。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解】离一切缘虑分别。语言文字相。而缘虑分别。语言文字(相)。非离此别有自性。】上二句是说本性离开虚妄的相,下三句是说相不离本性。离一切缘虑分别,语言文字相,这就是说我们的本性是离开虚妄的,缘虑这就是第六意识,分别也是第六意识的作用,语言文字是因为我们人的思想是无形的东西,而必须要描写我们内心的东西所创造出来的语言跟文字,这都是一种假相的东西,假相的东西当然不是实在,而缘虑分别,语言文字,非离此别有自性,意思是说缘虑这个分别,语言文字虽然是假的虚妄,但是不能离开我们这个本性,不能离开本性,它别有自性,不能离开,也就是相不离我们的本性。

【讲】上二句言性离妄相。下三句言相不离性。缘虑分别者。是心缘念虑第六意识能分别心也。】就是说会攀缘又有思想的那就是第六意识的分别心。【又此心能攀缘尘境。】尘就是肮脏污染的东西。【思虑分别也。】我们有思想,我们有分别。【此心有明了意识。】第六意识就是有清清楚楚明了的意识。【独头意识。】独头就是单独起来,没有经过境界的引诱自然产生的一种意识,明了意识跟独头意识,独头意识,【二种差别。明了意识。】是什么呢?【同前五识。】比如说眼、耳、鼻、舌、身,【俱时而起。】俱时而起就是同时起来,比如说眼睛看到花就攀缘这朵花美,我把它摘回来,耳朵若听到声音,说:这音响很好,有时间也要买一下,耳朵听这个声音,第六意识同时分别,所以这叫做同前五识,眼、耳、鼻、舌、身,俱时而起,同时起来。【缘五尘境界。】攀缘这个五尘就是色、声、香、味、触、法,色、声、香、味、触,五尘的境界。【又名五俱意识。】五俱意识的意思就是说跟前面五识同时而起,这叫做五俱意识。【独头意识。】单独起来的,没有经过任何的境界引诱内心自己的思惟,所产生的独头意识。【缘法尘独影境。】法尘的意思就是说【即前五尘落卸影子。】的一种影像,一种影像,所以这叫做缘这个法尘,法尘是半分是这个色法,半分是心法,一半一半,半分是色法就是说藉着前五识所造的,半分是心法就是说这色法所造作的东西,留在我们的意识,我们这个意识会回想,有时候单独会起来,这叫做法尘,简单讲就是前五识落卸的影子称为法尘,前五识所萍来的这个影像这叫做法尘,独影境就是单独,独影境,单独,没有藉着境界而产生,就是前五尘落卸影子,【(是明了意识。所缘前五尘之境。落在意地之中。)二种意识。俱有分别。】简单讲就是说我眼睛若有在看这叫做明了意识,我眼睛若闭上,我在想事情,这叫做独头意识,简单讲就是这样,我在想事情,我在打妄想,我在坐禅,眼睛全都没有作用,没有乱看,我现在是独头意识,叫做定中独头意识,又叫狂乱独头意识,这在唯识学,我们在《十四讲表》开课之后,要开这个《唯识学》,要开这个《唯识学》,这就会讲得更清楚,两种意识都有分别,【又名妄相心。上二句即《起信论》所云:从本以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上两句就是离一切缘虑分别,语言文字,这就是我们《大乘起信论》所讲的,从无始劫以来本性就是离开这个言说相,你无法用任何的名相来讲这个本性,离名字相,你无法写任何的字来形容,离心缘相就是你无法用第六意识、第七意识,去推论本性是什么东西,因为第六意识、第七意识分别跟执著,这是虚妄造业的地方,所以你无法用动乱不定的意识来想本性是什么东西,本性无法让你用心去攀缘、去想像,你想像不到,就是离开语言、文字,离开这第六意识、第七意识分别,全都清清楚楚现前现出的这个智慧,一种超越的智慧,这是《起信论》讲的。

【而缘虑分别下三句。一切诸相。不能离此心性。别有自性可得。】一切种种的虚妄之相也不能离开我们的本性,而另外有一个自性可得。【喻如水若无风。本无波相。因风】风就是譬喻无明,水若是没有这个风,本来就没有【波】,佛性若没有这个无明,我们就不会【起】心动念【,】我们就恢复原来清净的本性。所以本无波相。本来就没有这个波浪的东西,因为有风一吹,所以就起这个波浪。【波相不能离水。】离水没有波,离波也没有水,你若有看到波,你一定有看到水,你若有看到水,风吹波就跑出来,简单讲离开这个波没有另外一个自性。【别有波之自性也。】离开水没有波的自性,就是说离开这个本性你就找不到虚妄的东西,若离开虚妄的这个相你要找这个本性也找不到,所以说这个相你要说有也对,你要说没有也对,你要说有也不对,你要说没有也不对,非空非有的东西。

【解】要之。离一切相。即一切法。离故无相。即故无不相。不得已强名实相。

【讲】此段结成圆融中道。实相妙理。以要言之。实相。离一切诸法之相。实相。即(不离也。)】不离【一切诸法之相。】简单讲,要之就是简单讲,重要来讲,离一切相即是一切法,什么叫做离一切相即一切法呢?这就是空,空的思想,离一切相就是空掉一切相,内心无所著,即一切法,即就是我们所讲的一切法的存在,一切法就是妙有,妙有的东西,你若想说要得到清净的本性的实法,实相的东西,离一切相,你一定要空掉一切不必要的分别,执著的相,即一切法,你就会得到一切的妙法,离故无相,即故无不相,我们因为有空掉,离,因为有离开这个相,这个离是无所著的意思。这个很美的东西,我们不是我离开很美的东西这叫做离,不是这个意思,或是说男女朋友离开,或是夫妻离开,或是师徒离开那个离,不是这个意思,这个离就是说无所著,无所住的意思,你若离,无所住你就无相,简单讲就是说一切相都不会影响我们清净的本性,简单讲,所以说离故无相,因为你有离这个相,所以你就无相,无相就是空,你就空一切相,空一切相当下具足智慧这样就是我们的本性,即故无不相,你不可以离开本性,离就是无所著,即,即简单讲就是现出这个妙有,所以无不相,无不相简单讲就是不可以否认这个相,不可以否认这个相,因为这个相你若否认变成顽空,所以你也要让它清清楚楚存在,清清楚楚存在,所以离故无相是空,即故无不相是有,妙有的意思,因此头一句讲离一切相即一切法,离一切相就是空,即一切法就是有,空有当下就是实相,实相就是离一切相,就是一切法,离故无相,所以无不相,不得已强名实相,底下看这个解释,这一段结成圆满的中道,实相的妙理,以要言之,简单来讲,实相是离一切诸法之相,实相,离一切诸法之相,实相,实相即一切诸法之相,就是说实相也不能离开这个相。【离约真谛真空说。】真谛就是实的东西,不是权巧的东西,所以真谛是讲空的东西,所以真谛真空来讲,【离一切幻】化的【相。故为无相之实相。】无相之实相。底下【即约俗谛妙有说。】妙有来讲:【即一切诸法。故为无不相之实相。】你当下叫我们无所住一切相,但是也可以离开这些相这叫做实相,中道的意思,即一切诸法,所以无不相之实相。【正说真空无相。不坏俗谛。】真空无相,但是不可以破坏这个俗谛,意思是说要承认它的存在,但是你要离开这些存在。【即真不碍俗。】真谛不妨碍这个俗谛,【正说俗谛妙有。不坏真谛。】俗谛妙有,不坏真谛,【即俗不碍真。】真不碍俗,【真俗圆融无碍。无名立名。不得已强名实相。】若这样讲,听起来若一头雾水,我们举一个例子,很简单,举一个例子说,说我们这间教室有很多人在听经,但是诸位要了解这是因缘法,因缘法,因缘法,所以……,看“要之,离一切相”(这句),因为我们这个教室是因缘和合,所以你要离一切相,简单讲这是假的,讲经说法都是假的,佛说四十九年也都是假的,所以你要离一切相,但是虽然这是假,诸位听经闻法听得清清楚楚,去掉很多的烦恼,底下就是那句,“即一切法”,这就是我们的真正一切法,当下就是佛法,当下就是本性的东西,所以教室是因缘和合的,上课是因缘和合的,要离一切相,但是你要承认,即一切法就是你要承认这是实实在在的东西,要承认,你不可以去破坏,明明就有教室,明明就有人来听经,但是你要无所著,简单讲即一切法就是有,离一切法,你要离一切的执著,简单讲就是这样,这句话若要就《金刚经》来讲,离一切相就是应无所住,即一切法,而生其心,简单讲就是这样,知道吗?不要瞪大眼睛一直看,这样已经很清楚了,听不懂去死掉好了(众笑),我已经尽力给你们听了,真的,若听不懂实在是三大阿僧祇劫不曾念过佛才会这么差,昨天《华严经》若听不懂倒情有可原,所以我尽量,尽量,离故无相,即故无不相,不得已强名实相,所以实相是这样。底下要用一点头脑,底下要用一点头脑。

【解】实相之体。非寂非照。而复寂而恒照。照而恒寂。】“照而寂,强名常寂光土,寂而照,强名清净法身”。“又,照寂强名法身,寂照强名报身”。“又,性德寂照,名法身,修德照寂,名报身”。看大字的,“又修德照寂,名受用身,修德寂照,名应化身。”这里可能很困难。底下,实相之体,非寂非照,而复寂而恒照,照而恒寂。

【讲】实相之体。不落二边。寂是空义。照是有义。非寂非照。即非空非有。】不可以说它是空,也不可以说它是有,【不落空有二边也。又。寂是不变义。照是随缘义。而复寂而恒照。即不变常随缘。照而常寂。即随缘常不变也。】所以寂就是空,照就是有,寂就是不变,照就是随缘,先记得这个名词,通用的名词,这样等一下解释的时候才不会乱掉,不变随缘,随缘不变,这在三藏十二部经典绝对没有这样讲,这是我们中国人的解释,这在禅宗来讲这样解释是不通的,随缘的东西不可能不变,不变的东西不可能随缘,随缘,什么叫做缘?缘就是生灭法,有生生灭灭这才叫做缘,比如说这棵树木藉着水分,水藉着这个肥料,藉着这个缘,所以这棵树慢慢长大,慢慢长大之后,慢慢会死亡,所以这棵树就是藉着这个缘,因为它有生灭,所以记住!生灭法叫做缘,有增有减叫做缘,所以说既然是随缘来讲这个生灭法哪有可能不变,既然随缘,随这个生灭法,你在生灭法里面你不可能找得到不变,既然是不变是东西怎么可能随缘,因为不变的东西它就是永远这样,怎么可能随缘,所以不变随缘,随缘不变,这是方便讲,因为他受到老子的学说,受到这个老子的阴阳的学说,所以有很多东西都是我们中国的东西,你打开三藏十二部经典没有人这样讲,没有人讲不变随缘,也没有讲随缘不变的东西,这种东西只能说方便讲,让我们方便解释,可以这样讲而已,若这样讲这句话的时候,你不变的东西怎么随缘我问你,你讲来我听听看,有缘的东西每样都是生灭法,有增有减的东西才会生灭,有增有减,比如说你随缘不变,你今天你来到这里随缘,你要如何不变,因为这是生灭法的东西你怎么可能不变,对不对?不变随缘,既然空不变,它就不可能随缘,它怎么随缘呢?既然它不变它就不可能随缘,所以这就是因为无法解释所以只好用这样方便讲,再来,只有一句话可以解释我们的本性,法尔如是,本来如此,法尔如是,本来如此,这句话可以解释我们的本性而已,若说不变随缘,随缘不变,这是中国的东西,在印度佛祖就没有这样讲,这是我们中国的东西,佛祖何时这样讲,佛祖,你曾听他讲不变随缘,随缘不变,佛祖何时这样讲,你曾听过哪一本经典这样讲,所以说要了解这是方便讲,无法解释只好这样解释,若禅宗的思想就不是这样,禅宗的思想怎么可能讲不变随缘,随缘不变,禅宗是法尔如是,本来如此,本来就没有这种东西,本来就没有的东西你怎么说有,本来就没有,一切法都是虚妄的东西,虚妄与本性了无相干,只要你悟道,当下就是没有,虚妄的东西不能讲有也不能讲没有,所以说禅宗直接讲,法尔如是,本来如此,一切言说、文字都是假相,天台宗就讲:不变随缘,随缘不变,这都是中国人的东西,中国人的东西,你这两句搞得乱七八糟,搞得这个昏头转向,这是对本性不了解,这是对本性不了解,你若是对本性有了解的人,对于这两句,你就知道它是方便讲的,不是真实义,不是真实义,没有办法,只有这样解释。底下:

【解】照而寂。强名常寂光土。寂而照。强名清净法身。】照而寂,这个字要注意,这三个字重视这个“寂”字,这句话解释,照而寂意思就是说照这个力量比较轻,这意思就是说,这三字是在解释寂而不是照,主要是讲寂,照是附带着讲,这个照是附带讲,所以应该念照而寂,照而寂,寂就是解释这个字比较重要,强名常寂光土,底下说,寂而照,这句话就是在解释这个照,照是主要的,寂是附带的,这照是主要的,寂就是附带的,强名清净法身,清净法身,把笔拿起来,照而寂,强名常寂光土的土,旁边写三个字:不动义,就是不动的意思,寂而照,强名法身这个身,随缘义,随缘义,你若没有写起来等一下看不懂不晓得在讲什么。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讲】此四句。】“照而寂,强名常寂光土,寂而照,强名清净法身”,这四句是【明吾人一念心性。即是如来身土。】身就是三身,法身、报身、应化身,土是四土,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净土,简单讲就是我们一念的本性,就有具足佛的法身、报身、应化身,具足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净土,简单讲所有的三身四土不离当下一念。底下,【照而常寂。此句重寂字。】要解释这个“寂”字,【寂者不动之义。】不动的意思。【故强名常寂光土。土亦有不动义也。】所以这个是描写这个土,照而常寂就是讲那个寂。【寂而常照。】寂而常照,那个照为什么念得比较大声,因为照,现在就是在解释照。【此句重照字。照有随缘义。故强名清净法身。身亦有随缘义也。】身,清净法身为什么有随缘?因为清净法身遍满尽虚空,遍满法界,所以身也是有这个随缘的意思。

【常寂光。是四土之一。前三土。不离常寂光土。常即法身德。常住不灭。寂即解脱德。寂然不动。光即般若德。光明遍照。清净法身。有自性清净法身。一切众生之所同具。】全都有具足。【有离垢妙极法身。】离开一切污染,很妙,妙就是不可思议,极就是没有比这个更高的法身,那么底下……我们现在解释“常寂光”,常寂光简单讲就是我们的本性,你若问:师父!常寂光是什么东西?什么都没有,一片光明,简单讲就是这样,常寂光就是什么都没有,它是一片光明,一片的光明,一片的光明,边是四土之一,所以这个常寂光土可以说是理土,理性的东西,这不可以说它有,也不可以说它没有,一处光明,一片的智慧,无量的光明,无量的智慧,常寂光是四土这一,前三土就是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前三土不离常寂光土,为什么呢?常寂光土因为是法身,所以凡圣同居土也有我们的法身,方便有余土也有常寂光净土,实报庄严土也有这个常寂光净土,即使是释迦牟尼佛来到这个娑婆世界,当下释迦牟尼佛他所住的这个地方,我们看到的是凹凸不平的山河大地,狮、蛇、虎、豹,人是险恶,人是险恶,杀人、放火、强暴、绑票,释迦牟尼佛因为他证到常寂光这个法身,所以释迦牟尼佛他在《维摩诘经》这么说,舍利弗,舍利弗他就这样怀疑,他说:世尊!世尊!你是一位修行证果的人,你为什么来到这个娑婆世界呢?看到这个凹凸不平的世间,你应该是住在净土才对。释迦牟尼佛就这样讲,他说你们看到凹凸不平的,若我看是不同。所以佛祖用脚的大拇指,就地一按,就像我们脚在踩什么东西,一按,马上现出清净的国土,清净的世界出来,世尊说:舍利弗!你看!当下无量无边的众生大家看得非常、非常的清净,非常、非常地欢喜,哇!世尊原来你所住的就是这么清净,因为我们众生的业感,所以我们的业都遮住,遮住我们这个本性,所以我们看到的就是这些乱七八糟的这个世间,至于佛证到这个常寂光的法身,当下他是住在解脱的世间,所以常寂光净土不离娑婆世界,不离当下一念,不离我们这个……,我们今天为何看不到,业障遮住,业障遮住,是非心、分别心,整天毁谤别人,整天就是执著,都没有反省自己有修行、没有修行,都在看别人有修行、没有修行,看到别人没有修行气得要命,你怎么没有想说你有没有修行,所以来到我们这个文殊讲堂就有一个好处,有什么好处呢?他会回光返照,他知道要修自己,没有在管别人,知道要修自己,要回光返照,记得师父这句话,别人有修没修这不重要,你有修没修这才是重要,你知道吗?临命终是你要往生极乐世界,你要解脱这个生死,你整天不要为了,啊!那个持戒,那个破戒,那个有修,那个没修,来烦恼你自己,那是很愚痴的人才这么做,释迦牟尼佛也没有说整天你有修,你没有修,释迦牟尼佛只说你有犯错要求忏悔,释迦牟尼佛也是看顾他的本性,不然怎么成佛呢?所以我们众生在修行都修错了,颠倒了,颠倒了,所以其他道场也是这样,你去拜佛,拜拜,那个老菩萨就:啊!那个不对,那个这样不对,那个这样不对,来我这个讲堂不可以这样子,来我这个讲堂看顾好自己,看顾好自己,你有修吗?你有犯戒呢?你有修养吗?你有诽谤别人吗?你有造业吗?这问题是你的问题,不是别人的问题,这是我们今天必须要修的东西,你今天有修、没修你才能得到你真实的东西,释迦牟尼佛坐在菩提树下他就是一直观照他的内心,他的本性,他哪有整天在讲别人不对,整天在:啊!你这样不对,你这样不对。他这样怎么修行,你光是烦恼就烦死了,你光是气就气死了,众生因为愚痴,对不对?像带小孩来大殿拉屎,看你会不会气死,真的,我们成员又少,我们成员又少,带小孩来拉那么多的屎,他若知道因果怎么敢带小孩来,光是怕就怕死了,这要下地狱,你若看到这个你光是气就气死了,在大殿拉屎,只能说他境界够,我再擦干净就好了,发心不在内,不在外,也不在大殿,不然怎么形容,小孩来拉屎,不然怎么办?你唯一的办法就只有这样想而已,所以我说不要带十二岁以下的小孩进来就是这个意思,叫他不要带进来,对不对?带进来,拉屎,这罪有多重?罪有多重?还没到这种功夫,无所著,没有到这种功夫,所以幸好我今天我有这个本性的功夫,要不然你光是气就气死了,你要要求每一个众生都合我们的意思去活,你光是气就气死,怎么有可能,你要如何要求众生呢?对不对?所以要要求自己,要记得师父这句,一定要要求自己,看到众生的愚痴,原谅他,不要跟他计较,你唯一的办法就是这样才会活得很快乐,要不然这世间……,所以你要记住,要摆平整个人生宇宙要先摆平你的内在,你要战胜一切众生不如战胜自己,贤人在讲话就是一针见血,一针见血,你打败了百万大军不如打败你自己,将这个习气打掉,将这个是非打掉,将这个分别打掉,你若要得到快乐唯一的办法就是这样,你不曾听人家讲一句话,佛说:战胜百万的大军没有什么了不起,降伏自己是世界上最了不起的人,这才是厉害,这才是厉害,拿破仑,拿破仑,法国的拿破仑,拿破仑他越过阿尔卑斯山,跑到这个意大利,越过意大利边境打得……,从南部,从这个意大利的北部去,所到之处都打得……,没有人抵挡得了他,拿破仑一代伟人,骄傲,后来遭到滑铁卢,滑铁卢,一败不可收拾,后来被放逐,被放逐,所以他有办法打败百万大军,但是他本身的习气,那个我慢打不掉,所以我告诉你,所有圣人当中,所有圣人当中就是佛最伟大,所有的圣人当中就是佛最伟大,没有一个可以比佛更伟大,更了不起的,是那么伟大,无量的智慧,无量的神通,无量的解脱,不曾讲一句贡高的话,所以我们若要讲一句很夸口的话,你就要先想佛不曾讲这样,我们这黑卒要跟人家比什么,你狂妄什么东西嘛!我慧律法师都不敢狂,你狂什么,你还听我的,对不对?所以我们若这样想,我慧律法师也不能狂,后面那一尊都没有讲话了我讲什么呢?所以我们若这样,人没有什么好狂妄的,凡夫嘛!平凡的人,对不对?平凡的人,这样我们就很清净,所以我们来讲堂最大的好处就是有这个本性的东西可得,对不对?有这种知道如何下手,要如何下手,所以有人在讲我躲在家里念佛念到死就好了,你这句话会害死人,你没有听经你会完蛋,真的,我没有骗你,你要如何念,烦恼起来你要如何破,没办法,没有办法,你若说:你都不用去听经,你光是在家里一句佛号念到死就好,真的有办法这样吗?你这样会误导众生,你看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读经,你看他不就是精神病,不然他讲四十九年,他若成道之后都不用修行,念阿弥陀佛就好,请问世尊!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什么意思?念佛。请问世尊!什么叫做清净法身?念佛。哪有人这样,问世尊:我烦恼很重,我要如何放下?念佛。这样这么多的经典做啥?讲这句就是完全偏,虽然念佛是很好,但是你一定要有智慧,要如何破除这个烦恼你才有办法过快乐的日子,你要求得心安,要求解脱,你没有智慧,没有佛的智慧怎么有办法,不可能的事情,所以说深入经藏,智慧如海,难道不是这样。底下,所以前三土,不离常寂光土,常就是法身德,有这个法身,这个德就是具足,德可以说福跟慧具足叫做德,常住不灭,寂就是解脱德,这个解脱非常地简单,寂就是寂然不动,光就是般若德,般若德,就是光明遍照,遍照,清净法身,有自性的清净法身,一切众生之所同具,我们自性清净的法身,一切众生同时存在,全都是这个清净的法身,所以有离垢妙极法身,【十方诸佛之所独证。】证明。

【解】又。照寂强名法身。寂照强名报身。】接下来就会一头雾水。

【讲】此二句。明吾人一念心性。又即如来法报二身。法身清净不动。故合寂义。报身光明遍照。故合照义。】所以底下,“照寂”,“照寂”重这个“寂”字,“强名法身”,“寂照强名报身”,重这个“照”字,简单讲就是“寂”字合“法身”,“照”字合“报身”,好!左边圆圈的底下,圆圈的底下。

○【问】他就这样问【:上科以法身合照。此科以法身合寂。岂不自相矛盾?】看前面:“寂而照,强名法身”,“照寂,强名法身”,这样是不是矛盾?这样是不是矛盾?前面讲寂而照是强名法身,清净法身;现在是讲照寂强名法身。师父!这个是不是矛盾呢?这个没有矛盾,没有矛盾,此科以“法身”合“寂”字,上一科是以“法身”合“照”字,这是不是自相矛盾呢?绝对没有矛盾。

【答:法身有随缘无相二义。上科身土对论。法身随缘合是照。寂光不变应属寂。此科法】身的【报】身【对举。】互相对照出来。【法身无相合是寂。报身有相应属照。幷非前后相违。】听得懂的举手,重新读一遍,有我在你不用担心,弄得你滚瓜烂熟,不会听不懂,放心,我会把你弄得滚瓜烂熟,现在这句你注意看,有一个“土”跟一个“心”,你注意看!知道吗?一个法身,一个报身,这样知道吗?一个法身,一个报身,好!这句话意思就是说我们姑且不论前后,先就论这个,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土”跟“身”来比较,“照而寂,强名常寂光土”,因为“土”是不动义,不动义,简单讲就是说“照而寂”是重在“寂”,是重在“寂”,是偏重于“寂”的解释,所以强名,勉强说,强名就是勉强来讲,它是常寂光土。“寂而照”这句话是重这个“照”字,照,这句话是重这个“照”,所以“强名清净法身”,清净法身,这样讲还听不懂,简单讲就是说“常寂光净土”它是不动,所以合这个“寂”,“清净法身”因为它有随缘的意思,所以合这个“照”,没有人笑就是都听懂了,这样就听得懂了吧!搞得一头雾水,现在再来,现在再来,无论前面跟后面,现在论这个“法身”跟“报身”,意思就是说“法身”是合这个“寂”,“报身”是合这个“照”,知道吗?合这个“照”,所以若“照寂”应该合这个“法身”,若“寂照”合这个“报身”,这样才合得来,知道吗?意思是说无论前面后面就这一句而论,就这一句而论,就OK了,就这样而已,这样还听不懂再举手,这样还听不懂的举手,我不会骂你,没关系,听得懂,所以现在再来讲,我们又再来解释一遍,知道吗?我们这句,我们再来解释一遍,这样你就更清楚,更清楚,这两句就是了解我们人一念的心性,又即是如来法身跟报身二身,法身是清净不动,所以合这个寂,报身是光明遍照,所以合这个照,他就请问,前一科以法身合这个照,这一科法身合这个寂,这样是不是互相矛盾?答:法身有随缘跟无相,上一科是三身跟四土在对论,所以法身随缘应该是合这个照,若寂光净土属于寂,所以这一科是法身跟报身是对举,所以法身无相是合寂,报身有相是合照,并没有前后矛盾,简单讲就是每一个……,诸位!“照而寂,强名常寂光土,寂而照,强名清净法身。”这句话,就这句话来论,就“土”跟“心”来论,“照寂强名法身,寂照强名报身,”这句话就法身跟报身来论,其它不管,这样你就清清楚楚,清清楚楚。诸位!你不要觉得听不懂就不来,这个经典是千百万亿劫遇不到的东西,遇不到的东西,听不懂一次又一次,一次又一次,第一次就听得懂是骗人的,没有关系,跟师父合作,你们一定要来听,不要说听不懂就不来,不来你就失去这个因缘,下次讲还是听不懂,就像一条路,一条路,这个宝藏放在最后面,你若遇到弯弯曲曲,我不走了,你永远得不到宝,永远得不到宝,难的东西你再继续听,这样下次再遇到困难就不困难,困难的你就逃避,下次遇到困难还是听不懂,还是听不懂,这真的。

【解】又。性德寂照。名法身。修德照寂。名报身。

【讲】性德属性具之德体。】的德体。【如在矿之金。】矿的金,金子虽然污染,我们若把它修、修……,修久它就会恢复金子的这个原来的美,的这个光。【修德属修成之德相。如出矿之金。】我们若有修、修……,这块金子放在深山林中,没有经过磨过,没有经过修过,这金子显现不出来,我们慢慢、慢慢修,哇!纯金九九九九,这女人最爱的,挂得珠光宝气,九九九九纯金,提炼出来的,我们的本性就是这样,本性大家都具足,但是显现不出来,显现不出来,必须要修,所以本性若具足这叫做性德,若修、修、修,修出来的,这叫做修德。【法身本有。不假修治之功。故性德寂照。名法身。报身修成。惑净智圆方显。】惑就是我们所讲的烦恼,烦恼若断尽了,惑就是我执跟法执若断尽了,清净智慧圆满他就显现出来。【故修德照寂。名报身。】简单讲这句话性德寂照,名叫做法身,修德照寂,名报身。性德寂照意思就是说我们的本性具足一切,所以它寂,但是他有无量照的功夫,清净的智,照就是属于理性,属于智慧作用,名叫做法身,至于修,修德是照寂,意思就是说因为他修行修到进入这个清净寂静处,所以叫做照寂,名叫做报身,名叫做报身,简单讲法身是站在本来有的就是我们的法身,报身就是修出来的,所以简单讲性德寂照,名法身,修德照寂,名报身,简单讲法身本有,修德照寂,报身是修出来的,所以多一个修,修德。底下,

【解】又。修德照寂。名受用身。修德寂照。名应化身。】我们这句又另外一个角度来讲这个照寂跟寂照,今天整天都在讲这两个字而已,整天都在讲这个,会一头雾水就是这样,底下,现在站在受用跟应化身来讲,这个修德修出来有这个清净智慧观照,观照通达到大寂静处,咦!名受用身,把笔拿起来,什么叫受用身?自己受用,修德寂照,名应化身,什么叫做应化身?应化身,把笔拿起来,就是利益众生,利益众生,简单讲受用身就是他自己得到利益,自己来享受清净的果报的色身,应化身就是方便,起大慈悲来度众生,叫做应化身,出世在印度的释迦牟尼佛就是应化身,应化身。底下,修德,就这人修的德来看这个照跟寂,寂跟照,这样来讲分作照而寂,照而寂,这是名受用身,寂而照,名应化身,底下有解释,有解释,底下:

【讲】又修德照寂。】这条全都修德,就修德照跟寂,寂跟照解释修德的照寂,【照属智。寂属理。】道理。【用始觉智。照本觉理。】照得本觉跟始觉合一。【照彻心源。】照彻心源就是本性。【得根本智。】根本智,什么叫做根本智呢?就是我们所讲的实智,本性,实相,证悟到实相,如来藏,一真法界,这个叫做根本智,根本智又名如来藏,又名一真法界,又名实相,又名法身,简单讲就是这样根本智,用始觉智照着本觉的道理,照彻我们的本性,得到根本智。【又名理智。】理上智,从道理上来讲的这个智叫做理智,这个不是理智的……,不是我们所讲的那个理智,不是这个意思,你要搞清楚,就道理上来讲的智慧,就本体来讲的智慧,这个理就是本体,就理上,就本性来讲的这个智,【又名实智。成自受用报身。】自己受用,得到利益,为什么得到利益呢?为什么得到利益呢?他就是得到他清净的报身,他会享受到无量无边的快乐,所以什么人最享受?娶美妻是不是享受?有轿车是不是享受?有楼房是不是享受?到全世界浏览是不是享受?又怕飞机爆炸,有楼房又怕火灾,开车怕车祸,若娶美妻怕被人家抢走,这都不是享受,世间最大享受的人是什么人?佛,全宇宙当中最会享受的人是什么人?佛,佛享受的是什么?享受清净无量的本性,清净无量快乐的本性,清净无量的智慧,清净无量的报身,全宇宙当中没有一个人比佛更快乐,没有,学佛就是简单讲学佛就是要做什么?要得到福报,要得到智慧,要得到最大的解脱,这金子,这男女,金钱,车,房子,更多享受都不可能比佛祖更享受,为什么?因为无量的智慧,我们本性就是无量无边金银琉璃,无量无边庄严的地方,我们不住那个地方,住这间……,有的人说:噢!文殊讲堂像皇宫殿。这若要跟佛祖那个地方比较,你若看到佛祖的极乐世界,他创造的极乐世界再来看我们讲堂,他那里光是一朵花,极乐世界一朵花,经典在讲,一朵莲花有多大呢?有六十由旬,有四十由旬,有八十由旬,简单讲就是说极乐世界最小朵的莲花四十里,四十里就是高雄到台南画一个圆圈那么大,极乐世界最小朵的莲花是高雄到台南画一条直线,直径画一个圆圈那么大,你看极乐世界有多大,一个莲花池装六十亿朵莲花,你不敢想像极乐世界,所以我若讲这个极乐世界我就不想活,希望很快死,很喜欢去,活在这世间没有什么意思,我们那个地方为什么不去要住在这个地方,对不对?那是今天业障卡住没有讲经不可以,度三餐,不然住这娑婆世界做什么,根本没意思,你认为人生有什么意思,你认为,根本没有意思,又不能自杀才糟糕,可是不能自杀,听到极乐世界这么好,噢!我也要去,极乐世界有人误会,今天讲得这么深奥,讲一点有趣的地方,这个极乐世界这个莲花,这个莲花是事事无碍法界,我们若到极乐世界不是像我们的灵魂在妈妈的腹中,全都一无所知,不是这样,极乐世界即使给你下品下生,经典在讲给你最差的下品下生,比三禅的这个……,我们娑婆世界三禅,三禅就是娑婆世界的极乐世界,那个修无量的定,在三禅天那么清净的天人还要快乐,还要快乐,为什么?还是有漏的色身,来到极乐世界这是无漏的色身,无漏的色身,在莲花里面你就知道无量无边的世界,所以我们若是往生到极乐世界那个莲花池里面,药师佛,药师如来的世界马上显现在莲花苞里面,让你看得清清楚楚,你在莲花苞里面你也不感觉你在莲花苞里面,它是事事无碍的法界,你到那个地方你就觉得你的色身很清净,而且神通自在,神通自在,他世界都显现在这个莲花苞里面,因为事事无碍,所以简单讲就是是,到极乐世界就什么世界全都到达,全都到达,所以我为什么会对诸位强调,你会生,会死,会粉身碎骨,你就是要往生极乐世界,因为无路可走,无路可走,所以你若是有这种心理你就今天要常常这样想,我无论受到多大的委屈,多大的痛苦,你要欢喜,欢喜我今天有听到佛法,我知道我得到究竟解脱的法门,这是千百万劫你所要修的,不是师父行,是你们的善根,是你们的善根今天出来,你若说师父很行,我问你,我在这里讲那些人怎么不来听,对啊,翘起二郎腿赌博,你说我行,我多行,我问你,我多行,不是大家行,是你们行,你们要很欢喜,是你们行,所以说因缘具足,你们的善根深厚,听到师父这样讲,所以我告诉诸位,因为经典这条路不是我们走出来的,因此你必须要用死去下赌注,我告诉你,世间上你能够用,你若有五千万,你投资一千万,投资五百万,还剩四千万,你投资四千万,还剩一千万,修行,这个修净土法门不可以这样子,一角都不能留,五千万都下赌注,这样就往生,真的,要下赌注,知道吗?这样来讲阿弥陀佛跟我一样怕纠缠不清的,你现在用缠的,这女众发挥这个缠功,跟阿弥陀佛纠缠不清,不来带我就吵你,我说: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整天都念,念到感动你,咦!佛祖也很怕这女众,用缠的,不会往生缠到往生,就没问题,绝对没有问题,若有这种缠功,这个时候女众要表现你的缠功出来,缠功出来,真的,要表现你的缠功出来,佛祖也很怕人家缠,缠下去不往生不行,你自己发愿:我临命终十念要接引我们往生,对不对?他发的愿,所以他若不来接引,你犯妄语戒,你怎么可以犯妄语戒,你说十声就要来接引,你怎么可以犯妄语戒,这样他就要来,你们叫他他不来不行,不来不行,不来不行。所以简单讲就是说往生稳当的,稳当的,听师父这样讲往生绝对稳当的,没问题,没问题,没问题,我帮你盖章,帮你美意,没问题(众鼓掌),因此大家要提起精神来,无论你造什么恶业,没有关系,放下,忏悔,好好地拜佛,绝对往生,佛祖若说只接持戒清净的人,不接引凡夫,大家多少都会犯到戒律,没有接引这个凡夫,那什么叫大慈大悲,什么叫大慈大悲,为什么叫做绝对的本性,所以佛没有分别,但是我们尽量做,知道吗?我们尽量做,我们要尽量做,做到清净,做得能够一心不乱,做得能够十善,这样临命终没有问题。底下,所以【依根本智。起后得智。】后得智,意思就是说【(后根本智而得。)】叫做后得智,根本智若得到,之后就后得智。【又名事智。】事相的智,专门在度众生。【又名权智。】权智就是权巧方便之智。【现他受用报身。】现他受用身,现他受用身,受用报身就是说他就是……,现就是示现,示现别人得到利益的身体就是应化身,简单讲现化受用身,意思就是说权智就是专门在度众生的。【故曰照寂。】故曰照寂。【以智契理。始本合一。依法垂报。名受用身。】依这个智慧来契这个本体的道理,本性的理,始觉跟本觉合一,依法垂报,垂报,依这个法身,这个“垂”,把笔拿起来,就是示现出报身,按照这个清净的法身来产生这个清净智慧之身,法身是清净,报身是智慧,报身是智慧,依法垂报就是说依照这个法身来出现这个报身,出现这个报身,出现这个智慧之身,智慧之身,名受用身,自己受用,自己得到利益,自己得到利益。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修德寂照。名应化身。】修德寂照,有这个照的功夫,照就是要度众生,就是方便权巧的功夫,依根本智产生后得智名叫做应化身。【寂照者。即不动寂场。而游鹿苑。】鹿苑就是鹿野苑,佛当时度五比丘这个印度,佛当时成道之后第一个度五比丘的地方,这叫做鹿苑,鹿苑就是鹿野苑,这是一个地方,佛成道以后第一次讲经就是在鹿苑度五比丘,五比丘就是以前在皇宫侍奉他的,后来这个皇帝,这个释迦牟尼佛他父亲派他们去请太子回来,结果他们看到太子出家了,他们也跟随太子出家了,后来看到太子接受羊奶供养,他们认为他退道心,就离开佛陀自己跑到外面乱修行,修一修都没有结果,后来释迦牟尼佛这个太子修行证果,释迦牟尼佛,佛祖觉得因缘到了,我要度以前在皇宫里面的亲信,就去鹿野苑度这个五比丘。【仍现丈六比丘相。】一丈六我算起来刚好我的三倍,我刚好五尺二寸半,意思就是说佛祖当时的高度是我站起来的三倍大,佛祖一根指头四寸,四寸,一根指头四寸,差不多这么粗(法师用手势来比佛祖指头大小),这么粗,所以佛祖拳头若握起来的时候,差不多这个五倍大,佛祖一只手臂,我看至少那个电灯二倍大,真的,二倍大,他一根指头四寸大,佛祖一根指头四寸大,有的经典是写二寸,有的人写二寸,有的人写四寸,又没看到不晓得多大,谁知道,又没看到,所以说丈六,若依照我们这个佛像看起来,我们这是丈一,丈一,丈一,若依照当时佛祖比这张佛像还高,我们这张佛像是丈一,还高五尺,还高五尺,这样看有多大,所以佛祖当时在世的时候色身高大,人很高大,寿命长,寿命长,仍现丈六比丘相。【为小乘弟子。说四谛法。名应化身。】名叫做应化身。

【解】寂照不二。】意思是说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寂跟照不二,三【身】跟四【土不二。】法身、报身、应化身,土就是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净土,三身四土不二,身就是土,土就是身,【性】就是【修】修就是性,本性当下就是有在修,所有的修就是不离本性,性修【不二。真应不二。】真就是我们的本性,我们的真体,佛的真身就是法身、报身,应身就是应化身,真身、应化身不二。【无非实相。】无非是实相,意思是什么是无非是实相?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寂照不二,身土不二,性修不二,真应不二,无非实相,全都是实相。【实相无二。亦无不二。】把笔拿起来,实相无二就理而言,就这个道理来讲,亦无不二,就事,约理、约事,这个要先写下来,实相无二就是理,亦无不二就是事。

【讲】上文所举寂照。身土。性修。真应。理具。】道理本性具足,【事造。悉皆不二者。因不出一念心性故也。无非实相者。即《楞严经》所云:】本来,“元”就是本来,这个“元”跟原来的原是一样,【元是菩提妙净明体是也。】意思就是说本来就是我们的菩提觉性,很奥妙、很清净、很透明的这个本性,这个体,理体,本来就是这样,当下一切就是一心,一念的本性所显现出来的。

【实相无二者。以实相之理。本是平等一相。故曰无二。《法华经》云:唯此一事实。】唯此一个实相。【余二则非真。】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唯有这个是事实,其他全都假的,什么是事实呢?就是实相,【亦无不二者。从理起事。】从这个理体起这个事相,事相当然是无量,本体是一,一就是绝对的,本体是一,一就是绝对的东西,起这个无量的事相,【事应无量。故曰亦无不二。上句约理。下句约事。】也没有二,不可以说二,也不可以说不二,意思是说也不可以说一,也不可以说二,亦无不二,也不可以说不二,因为事相有千百万,理体是一,理体是一。

【解】是故举体作依作正。作法作报。作自作他。乃至能说(释迦)所说(弥陀)。能度(佛)所度(生)。能信(心)所信(法)。能愿(欣厌)所愿(极乐)。能持(三业)所持(名号)。能生(三资粮)所生(四净土)。能赞(释迦、诸佛)所赞(弥陀依正)。无非实相正印之所印也。】这个汉文渐渐在熟练了,渐渐在熟练了,是故举体作依,先看黑字的,其他这注解不要看,是故举体就是全体,一念成这个本体,作依报也好,作这个正报也好,依报、正报一念本性所生,作一个法身也好,作一个报身也好,底下,作自作他,把笔拿起来,自的底下加一个:相,一个木,左(右)边一个眼睛的目,二个都是木(目),作自相作他相,作自相就是一个自身,作他相,利益众生也好,作自相作他相这个“相”它少了,乃至能能,“能说”是“释迦”牟尼佛能说,所说就是阿“弥陀”佛是被“释迦”牟尼佛所说,能度众生,“佛”能度众“生”,所度是众生被佛所度,能信,我们的“心”是能信,所信是佛所讲的“法”,法是被我们所信,能愿所愿,“欣”就是欣赏极乐世界,“厌”就是厌恶娑婆世界,叫做欣厌,欣就是一心,“欣”就是“向”的意思,方向的向,欣就是欣慕“极乐”世界的好处,厌就是厌恶娑婆世界的痛苦,急急忙忙要来念佛,欣厌意思就是说,能愿就是欣,厌离,厌恶的意思,所以欣就是一心向极乐世界,欣赏极乐世界,厌就是厌恶娑婆世界,所愿就是极乐世界,我们每天所发愿的就是发愿要到极乐世界,能持所持,能持就是身、口、意“三业”,所持,清净的“名号”,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能生就是“三资粮”,所生就是“四净土”,三资粮就是信、愿、行,所生就是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净土,四净土,能生,我们藉着什么力量能够所生呢?要信、要愿、要行、要去做,所生就是四种净土,能赞,“释迦”牟尼佛,“诸佛”就是赞叹阿“弥陀”佛,所赞的就是阿弥陀佛“依”报跟“正”报,依报就是环境,正报就是佛的色身跟生命都是无量寿无量光,所以能赞就是释迦佛跟诸佛都是赞叹,赞叹弥陀净土,所赞,所赞就是阿弥陀佛依报跟正报的地方,无非是实相正印之所印也,这样解释差不多了。看:

【讲】是故二字。承上起下之辞。承上亦无不二之故。】意思是说无不二,就是说很多,不可以说没有二个,很多,【实相举体随缘。作十方国土之依报。作十界圣凡之正报。作法报二身。作自他诸相。乃至超略之辞。】意思是说不用讲很多,简单讲,乃至就是一切,【超略其它不说。但就本经而说。作能说之释迦。作所说之弥陀。能度之佛。所度之生。能信之心念。所信之法门。能愿之愿乐。所愿之极乐。能持之身口意三业。所持之阿弥陀佛号。能生之三种资粮。所生之四种净土。能赞之释迦诸佛。所赞之极乐依正。无非实相正印之所印现。

此科作字。应贯下诸法到底。喻如依金作器之作字。一金能作众器。众器不出一金。】金子能够打造很多东西,每一种东西,耳环、鼻环、脚镯、手镯、玉环,金都是金子所作的。【喻实相能随缘。而作依正等诸法。】实相能够随缘,而作依报正报种种的诸法。【诸法无不是实相。故曰无非实相正印之所印也。

此段之理。与诸大乘经同。《华严经》云: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我们应该看这个法界的本性,一切法界所产生的,唯心所造,唯心所造,【《楞严经》云:诸法所生。唯心所现。】一切法所产生的东西就是我们本心这个心所显现的。【《法华经》云: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这句不好了解,这一句不好了解,这句话才能解释我们的本性,法尔如是,本来如此,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这句就是在解释我们的本性,解释我们的实相,什么叫做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诸位!注意听!(诸位!注意听!)注意听师父解释,比如说我们人,人这个色身是一个法,这个身是一个法,我们人这个色身一定要喝水、要吃饭、吃菜,慢慢这个色身才会长大成人,要有新陈代谢,新陈代谢,是法住法位,因为这个色身含有业,所以它每一个生灭法都有一种力量在支持它,每一个生灭法都有一种力量在支持它,就是业,业有旧业又有新造的业,那么这个色身就是因为无量的业现前在当下,当下虽然有业卡住变成生灭,但是他放下这个生灭,当下就是本性,所以说是法住,是法,这句话要这样读,是法,就是这个法,住法位,住在他应该住的法位,我这个色身,我有无量的业报,当下我又有在修持,所以每一秒都是总报,每一秒都是算总帐,过去卡住现在所造的业,每一个念头就是安住他现在应该得到的果报,是法,住法位,这句要这样读,是法,住法位,这个法安住在这个法位,人是这样,这张桌子,桌子是我们所作出来,这个时候因为它藉着因缘果报,它暂时借我们利用,当下就是生灭,本性自空,是法住法位,安住在桌子的生灭,知道吗?所以我们这个业若是很强的时候转不过来,我们这个业若是很强的时候转不过来,不要夸下海口,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他在释迦族业报到的时候,释迦佛住在释迦族那个地方,他照常要死人,佛祖都没办法,知道吗?因为无量的业产生的时候集合,那个业可以惊天动地,乃至地震、火灾、爆炸种种,无缘无故zai 难就会来,任何哪一个都不可能改变他,知道吗?即使佛祖住在台湾,台湾有zai 难吗?诸位!有zai 难吗?有没有?照样要有zai 难,一定要有zai 难,为什么?大家不是佛,大家有造很多业,业搅下去的时候来到这个地方绝对要报应,你躲不掉,即使佛祖来住你的地方,佛祖是佛,因为他改变他本来,他开发他的本性,对不对?他开发他的本性,他可以不受任何的伤害,我们没办法,我们的业还卡住,不可能改变这个业,所以说是法住法位,住法位,每一个人有的业还有共业,他该得到什么果报他绝对跑不掉,一定要被车子撞死,绝对跑不掉,跑不掉,这个人注定要饿死,你再怎样救济他,还是要饿死,一样,要饿死,真的,这个人一定要饿死,你再怎么救他,他还是要饿死,真的,这个人跟佛没有缘,你再多会度,他就是不入,所以他有无量劫以来的定业,但是我们要藉着:好,我度不来,我要有耐性再跟你结缘,有耐性再跟你结缘,慢慢、慢慢改变,这辈子他无缘,叫他念一句阿弥陀佛也好,这个缘又开始了,所以说无量劫来所产生的就是这个色身,就是这个果报,是法,这个时候这个法,安住在这个地方,生灭法,生灭法当下是空性,当下是空性,住法位,安住在他应该得到因缘果报的东西,世间相常住,世间相都是生灭,世间相为什么常住呢?实相,当下你悟道,这个就是影像,影像有生灭,当下悟到空性就是不生不灭,世间相常住。世间相常住,这是出自《法华经》。【古德云】古时候的人说【:森罗及万象。一法之所印。皆此义也。故随拈一法。】随便拿一个法,【体即法界。】体就是法界,【(实相之别名。)以此而知。一句弥陀名号。亦复体即法界。】亦复体即法界。【此经亦复体即法界。】法界就是我们的体,体就是法界,法界就是我们的体,因此我们就知道一句阿弥陀佛就是法界,法界就是体,体就是法界,所以南无阿弥陀佛就是体,体就是法界,法界就是体,体就是阿弥陀佛,简单讲一句阿弥陀佛就是实相,实相就是法界,就是我们的体。【故以实相为此经之正体也。五重玄义。第二辨体讲竟。辩体讲竟,讲完了。】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